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基于gis与rs的耕地质量评价与分析模型

基于gis与rs的耕地质量评价与分析模型

基于gis与rs的耕地质量评价与分析模型
基于gis与rs的耕地质量评价与分析模型

ESRI2010

中国大学生GIS软件开发大赛(空间建模与分析B597)

耕地质量评价与分析模型

-以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

成员:刘美娟张会娟李云杨秀丽

指导老师:李云玲季民

山东科技大学

目录

1模型建设的整个技术路线 (3)

2项目需求分析 (3)

3模型资料搜集 (4)

3.1主要来源 (4)

3.2主要方法 (4)

3.3资料 (4)

3.3.1主要文本: (4)

3.3.2主要图件 (4)

4模型初步设计思路 (6)

5项目源数据的获得与相关模型资料处理 (6)

5.1文本 (6)

5.2主要使用图件的处理 (6)

5.2.1扫描图件的处理 (7)

5.2.2 遥感影像处理 (8)

5.2.3矢量化工作 (9)

6模型设计 (12)

6.1评价单元选取 (12)

6.2评价因子选取 (12)

6.2.1依据 (13)

6.2.1.1耕地质量相关概念 (13)

6.2.1.2选取的原则 (14)

6.2.1.3黄岛简介 (15)

6.2.2 评价因子选取 (16)

6.3模型评价因子属性值 (17)

6.4 评价因子指标值 (17)

6.5模型评价因子权重确定 (18)

6.6 评价模型的建立 (19)

6.6.1模型总体架构: (19)

6.6.2分模型介绍 (21)

6.6.2.1评价模型 (21)

6.6.2.2 主成分模型 (26)

6.6.2.3 集成模型 (26)

6.6.2.4 划分区统计模型 (27)

7 ArcGIS中的模型介绍与操作说明 (27)

7.1模型介绍 (27)

7.1.1 ArcMap——模型数据可视化界面 (27)

7.1.2 ArCatalog——模型数据存储与管理 (27)

7.1.3 ArcToolbox——模型数据处理位置 (28)

7.2操作说明 (43)

8竞赛感言 (50)

1模型建设的整个技术路线

图1-1 模型建设的整个技术路线

2 项目需求分析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土为粮之母。耕地是粮食安全的载体。我国之所以反复强调国家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就是因为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我国一件头等重要的大事,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最根本的是保护耕地。耕地保护不仅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而且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我国社会的稳定及生态环境保护。而近年来人口不断增加,经济不断发展,建筑用地不断增加,为了有效的保护耕地,项目需求分析

搜集资料

项目初步设计思路

处理资料(RS 影像处理,底图数字化与属性数据的入

库)

完善思路

建立模型

模型测试与完善

编写技术文档

录制视频

利用好现有的耕地,对于综合反映耕地各种性质的耕地质量结合现有耕地情况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和有效评价显得尤为重要。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属于山东丘陵区,耕地更是无比珍贵,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对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进行耕地质量评价的资料几乎没有。因此,结合具有现实性强等优点的RS与具有强大空间分析能力的GIS对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进行耕地质量评价与分析具有重大的意义。同时结合人们的生产实践,结合现在大蒜价格贵如肉的现状对耕地养分进行评价与分析也具有重大意义。另外,青岛是重要的土壤侵蚀检测中心,对土壤侵蚀进行评价与分析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此背景下,运用科学的方法评价与分析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耕地质量等,可以了解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耕地资源的利用现状,存在的问题,从而合理利用现有的耕地资源;治理或修复退化以及受污染的土壤;为农业结构调整、合理施肥、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等农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保障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农业和生态环境持续发展。

3模型资料搜集

3.1主要来源网络

3.2主要方法相关文献,关键词搜索引擎,遥感网站上遥感影像下载,指导老师及专业老师请教3.3资料

3.3.1主要文本:《黄岛区志》,山东省情网及大量相关文献

3.3.2主要图件

1)青岛经济开发区(黄岛,为简便化,以后的都把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简称为黄岛)纸质旅游扫描图件:

图3-1 青岛经济开发区(黄岛)纸质旅游扫描图件

2)遥感图件:因数据所占空间大,不展示,写出所用图件原始文件名。

①L5120035_0352*******_B20.TIF(landsat5,经纬度是120035_035,时间:20061027,波段:2波段)

②L5120035_0352*******_B30.TIF(类似上面)

③L5120035_0352*******_B40.TIF(类似上面)

④L5120035_0352*******_DEM.TIF(类似上面)

⑤地形图

3)ArcGIS图件:来源于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网项目,2006

图3-2 475000-18黄河下游山东省土壤要素数据集

4)现势性动态图:Google Earth软件展现的图。

4模型初步设计思路

参考已有资料,首先有效选取评价单元,接着使用科学的方法选取评价因子,再根据实际情况获得各评价因子的属性值进而获得各因子的专题图,然后使用科学的方法确定权重,最后加权叠加,进而分等定级,通过对耕地资源的科学评价,了解耕地资源的利用现状,存在的问题,从而合理利用现有的耕地资源;治理或修复退化以及受污染的土壤;为农业结构调整、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等农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保障我国农业持续发展。

5项目源数据的获得与相关模型资料处理

5.1文本

模型理论的依据。参考大量文献与资料,可以知道,需要得到土地利用类型图与土壤图。

5.2主要使用图件的处理

土地利用现状图绘制试用方法:矢量图直接矢量化,没有现成的土地利用类型图,更没有现实性好的,根据现有很多图片(地图,建筑房地产,带地形的地图,google earth动态图等)相互参考绘制的图,结果查看google earth,现实性不好,与遥感分类图叠加不吻合。直接使用遥感图进行监督与非监督分类,结果证明监督比非监督得到的分类效果好,但是即使好的分类图,居民点与耕地等一些地理体没有分开,山地面积不准确,且有很少的地类识别错误的误差。

图5-1土地利用类型分类图(薛家岛银沙滩方向。红色小方框所示居民点与耕地没有分开,红色大方框所示山地识别面积较

少)

图5-2植被覆盖度(红石崖街道办事处东北方向,红框所示的耕地和建筑物一样的色彩,没有分开)

因此采用矢量与遥感结合的方法既可以克服矢量图现实性不好,且由于资料缺乏没有标准的黄岛地图的缺点,也可以避免遥感分类图部分地物无法区分,且有少许地类分类错误的误差。具体处理过程如下:

5.2.1扫描图件的处理

配准:为了使ArcGIS中的图件与已有投影系统的遥感影像匹配,在Erdas中使用已有遥感影像(见上面,wgs84投影)配准黄岛纸质旅游扫描图。

转换投影:由于xian80投影坐标系适合于空间分析,因此导入到ArcGIS后要及时使用进行投影转换(因为本模型是RS与GIS结合发挥各自优势的模型,因此图件在遥感软件与ArcGIS软件中转换时一定要及时转换投影)。

图5-3配准并在ArcGIS中转换投影后的黄岛纸质扫描图

矢量化:使用ArcCatalog建立个人数据库sourcedate.mdb,矢量数据集sourcedate和线图层EvaluationScope,使用Editor矢量化,接着使用Fearture to Polygon得到黄岛范围图。同理,类似的方法得到黄岛行政区图。

5.2.2 遥感影像处理

掩模提取:使用define projection工具转换遥感影像(波段2、3、4与DEM)的投影(直接转换需要测绘局的保密数据,因此采用此法,有时和动态投影结合使用),接着使用上一步得到的黄岛区作为掩模,使用Extracte by mask分别提取黄岛区的遥感影像。掩模在ENVI中会造成大量信息丢失。

标准假彩色影像的形成:在ENVI中,使用上步截好的遥感影像(波段4、3、2)合成,是现势性最好的土地利用类型图。

图5-4黄岛的标准假彩色图像

由5.2.1与5.2.2得到了标准假彩色图像,使用遥感解译知识,结合Google earth做矢量化(空间分析的需要),得到准确且现势性最好的土地利用类型图。

5.2.3矢量化工作

根据遥感解译知识可以很容易的看出深红色的山脉,浓蓝色的水体,花斑状的建筑及青色的居民点是最好辨认的,参考扫描图及Google Earth,还有零星的一些其他地类,而土地最不好辨认清楚。对于面区域,我们组参考黄岛纸质扫描图及Google Earth,使用类似得到黄岛区图的方法分别矢量化得到山脉,水体,建筑,滩涂四个面图层,接着使用merge工具使这几个图层相连,进而在纸质扫描图上黄岛区图使用Erase工具,得到耕地的面积,最后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调整,与原先四种土地利用类型的merge图进行merge,得到黄岛的土地利用类型图。对居民点点图层,只需把点设为居民点区域的中心即可,同时结合本研究题目,只需做出耕地上的居民点即可。

土壤类型图的绘制:参考“黄河下游山东省土壤要素数据集”和《黄岛区志》,容易绘制黄岛的土壤类型图。

土壤样点的绘制:

土壤样点制作依据:

采样点布点采样原则

(1)布点采样应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兼顾均匀性。

(2)样品采集点具有所在评价单元所表现特征最明显、最稳定、典型的性质,避免各种非调查因素的影响。

(3)采样点布点应与地理位置、地形部位相结合,与污染源调查和第二次土壤普查布点相兼顾。

本研究结合黄岛实际情况,按照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壤图进行采样点布点,即在耕地上进行布点。

作图过程中,随着图层很多,生成面的操作错误寻找变得困难,图形质量变低,使用拓扑工具可以检查矢量图数据错误,提高数据质量。

生成图层展示:

图5-5 土地利用类型图

图5-6 土壤类型图

图5-7 行政区图

图5-8 模型评价过程使用的点面综合图层

方便图层的完善与区分,分点组、线组、面组放图层。

6模型设计与思路完善

6.1评价单元选取

依据简单有效的原则选取栅格为评价单元。

6.2评价因子选取

根据耕地质量相关概念,评价因子选取原则及黄岛的实际情况,选取评价因子,如下:

图6-1 耕地质量评价因子

因子选取简介:

6.2.1依据

6.2.1.1耕地质量相关概念

土地是地球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范围的地段,包括垂直于它上下的生物圈的所有属性,是由近地表气候、地貌、表层地质、水文、土壤、动植物以及过去和现在人类活动的结果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物质系统。

耕地质量评

价因子 耕地立地条

件 土壤物理性状 土壤养分 土壤环境 质量

土壤侵蚀度 坡度

土体厚度 土壤质地 土壤盐渍化 有机质 全氮 速效钾 速效氮 速效磷 居民点

灌溉环境

土壤污染

水系

降雨侵蚀力 土壤可蚀性

因子 坡度 植被覆盖度 潜水位

深度

图6-2 耕地

耕地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休闲地(含轮歇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含蔬菜)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平均每年能保证收获一季的已垦滩地和海涂。耕地中包括南方宽度<1.0米、北方宽度<2.0米固定的沟、渠、路和地坎(埂);临时种植药材、草皮、花卉、苗木等的耕地,以及其他临时改变用途的耕地。因此,为了能够准确反映耕地的质量构成,本项目中的耕地质量,指的是耕地满足作物生长和清洁生产的程度,包括耕地基础地力、土壤环境质量两方面。其中耕地基础地力的定义是近几年来随着人们对耕地重要性认识的不断提高而逐渐形成的概念,它是指由土壤本身特性(土壤物理、化学性状)、自然背景条件(气候,立地条件)和耕作管理水平(轮作等,人类活动参与下为土壤提供的环境条件,即土壤环境质量,属于人文土壤环境)等要素综合构成的耕地生产能力,从耕地地力的概念可以看出,与土地适宜性评价不同,它不针对某种利用类型,它是一种一般目的的评价,是根据所在地特定气候区域以及地形地貌、成土母质、土壤理化性状、农田基础设施等耕地系统的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而表现出来的综合特征,来评价耕地生物生产力的高低。土壤环境质量(自然土壤环境)包括土壤污染与灌溉水。

6.2.1.2选取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指标体系能够客观地反映耕地综合质量的本质及其复杂性和系统性。选取评价因素与评价区域的大小有密切的关系,当评价区域很大时气候因素就必须作为评价因素。本次评价以黄岛为基本单位,因而气候因素可以不作为参评因素。

(2)综合性原则:指标体系要反映出各影响因素的主要属性及相互关系。评价因素的选择和评价标准的确定要考虑当地的自然地理特点和社会经济因素及其发展水平。既要反映当前的局部和单项的特征,又要反映长远的、全局的和综合的特征。

(3)主导性原则:耕地系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要把握其基本特征,选出有代表性的起主导作用的指标,指标的概念要明确,简单易行,各指标之间涵义各异。选取的因子应对耕地质量有比较大的影响,

如地形因素、土壤因素和灌排环境等等。

(4)可比性原则:由于耕地系统中的各个因素具有很强的时空差异,因而评价指标体系在空间分布上应具有可比性,选取的评价因子在评价区域内的变异较大,数据资料应具有时效性。如在地形起伏较大的区域,地面坡度对耕地质量有很大的影响,必须列入评价项目中;在冲积平原地区,耕地土壤都是由松软的沉积物发育而成,有效土层深厚,而且比较均一,就可以不作为评价因素。

(5)可操作性原则:各指标数据应具有可获得性,易于查找或统计。

6.2.1.3黄岛简介

图6-3黄岛区位

地理位置青岛开发区位于山东半岛胶洲湾南口西海岸。地处东经120°02′至120°18′、北纬35°52′。东与青岛市市南区隔海相望,海上最近距离2.26海里。南濒黄海,北、西皆与胶南接壤。总面积274平方公里。

地形全区低山面积占总面积的22.8%,海拔高度在150米以上。其地面坡度陡峭,相对落差大。一般坡度在25度以上,山顶岩石裸露,中下部土层浅薄,多砾石。丘陵面积最大,占全区总面积的50%,

海拔高度在50—150米之间。其地貌为荒坡岭,岭坡梯田、坡麓梯田,是由坡积、洪积物形成。薛家岛镇、柳花泊乡、辛安镇西部多属此地形。平原、沿海低地占面积的27.2%。海拔高度在50米以下,地形较平坦,微向东倾斜,是沿河两岸和河流入海地区之地段。它由河流冲积物和海积物形成,土层较厚。辛安平原及沿海平地、滩涂属此类。

区东部大部分是由高程20米左右的海蚀地和高程50米左右的缓丘组成。薛家岛,由高程100米以上的低山和缓丘组成。西面为低山丘陵,山石多为花岗岩,全区除辛安镇东部近海处由河流冲积物形成的平均海拔3米的平原外,其他均属丘陵山地。全区山海相连,岛礁、海湾、岬角遍布整个海岸。基底坚实,湾内航道水深,不冰不淤。

河流青岛开发区属东南沿海水系,均为季节性河流。因境内山水相连,形成了源短流急,单独直接入海的特点。较大的河流有辛安前河、辛安后河、南辛安河、镰湾河、独垛子西河等11条河流。河流总长34公里,流域面积83.2平方公里。

海域青岛开发区三面环海,海岸线长106公里,港汊众多,水道纵横,岛礁棋布。有黄岛、竹岔岛、唐岛、牛岛等10余个大小岛屿。位于黄岛与薛家岛之间的黄岛前湾,水深浪平,不冻不淤,是优良的天然港湾。薛家岛与灵山卫间的唐岛湾,有广阔的浅海和大面积的滩涂,加上其他浅海海面,适合发展海水和滩涂养殖业。薛家岛金沙滩东西长3.5公里,呈月牙状向南伸展,滩面广阔平缓,沙质细腻,水清浪涌,是天然浴场和度假疗养胜地,这里已成为中国青岛金沙滩文化旅游节的固定举办场所。此外,还有金沙滩的姊妹滩银沙滩长2公里,色泽如银;以及景色奇特、环境幽美的连三岛等已成为旅游观光的胜地。

气温青岛开发区属暖温带季风气候。空气湿润,雨量充沛,温度适中,日差变化较小,年平均气温12.5℃。四季分明,有明显的海洋气候特点。有春寒、夏凉、秋爽、冬暖之说,是天然的避暑胜地。

降水黄岛区年平均降水量为750.7毫米。年内分布极不均匀,7月最多,1月最少。春季降水量占全年14.1%。夏季降水量占全年59.4%。秋季降水量占全年的22.7%。冬季降水量占全年4.4%。多雨年(1975年)降水量1391.7毫米,少雨年(1981年)降雨量为294.7毫米,一日内最大降雨量为167.3毫米(出现在1972年8月18日)。据统计:历年平均降水量以辛安镇为最多800.6毫米,薛家岛镇最小为723毫米,两地相距10公里,年降水量相差77.6毫米。最大降雨量年(1975年)黄岛和辛安相差253.2毫米。

土壤境内多为棕壤土和潮土两类,分布规律为由高处到低处,依次为棕壤性土、棕壤、潮棕壤,土体随地形的起伏由高处到低处逐渐增厚。

注:除地形与降水摘自《黄岛区志》外,其余均来源于国家级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黄岛区)网站

6.2.2 评价因子选取

综合耕地质量相关概念,评价因子选取原则,黄岛的实际情况及阅读的大量相关文献,我们选取耕地质量评价因子。

耕地立地条件因子包括土壤侵蚀度,坡度,地形地貌,成土母质。对于黄岛成土母质基本是花岗岩,坡度决定了黄岛的地形地貌,而黄岛是山东主要的土壤侵蚀检测地区之一,因此土壤立地条件因子选取土壤侵蚀度与坡度。

耕地物理性状因子包括土层厚度,土体构型,耕层质地,障碍层次情况,土壤盐渍化程度。根据因子的可能性原则,黄岛土体构型没有确切资料,且根据土壤的灰色特点可以通过土体厚度等予以间接表示;黄岛属于沿海地区,土壤有盐渍化现象;黄岛的表层距障碍层次情况对耕地质量的影响较小。因此,土壤物理性状选取土层厚度,耕层质地与土壤盐渍化程度为评价因子。

耕地化学性状即养分因子包括有机质、全氮、全钾、速效氮、全磷、速效磷、速效钾等大量养分含量,有效铁、锌、硼、钼等微量养分含量,以及PH值等。这些指标变量彼此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因而使得所观测的数据在一定程度上有信息的重叠,需选出有代表性的指标。从定量指标中选取参评因素中,运用了系统聚类方法,系统聚类方法在选取参评因素方面优于其它数学方法的特点是它只把相关性大的变量聚为一组,并不确定终端代表性变量,这就可以与DEL-PHI方法结合起来。在实际操作中,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土壤养分等化学性状指标进行系统聚类,聚类结果是:速效钾为一组;PH,有机质,有效磷,速效氮,速效钾,速效氮为一组;全氮,有效铜,有效硼,有效铁,有效钼为一组。基于以上事实,结合人们的经济能力、生产实践及全国第二次土壤调查的土壤养分标准,我们选取有机质,全氮,速效钾,速效氮,速效磷为代表性的养分因子。以上spss结合经验使黄岛评价因子的选取更加客观和合理。

耕地环境质量因子,根据我们的现有资料及以上参考依据,我们选取灌溉环境,居民点及土壤污染为环境质量因子。其中灌溉环境有河流和潜水位深度共同决定。以上耕地环境质量因子,土壤污染属于自然耕地环境因子,居民点属于人文耕地环境因子。

6.3模型评价因子属性值

模型评价因子属性值的来源,主要来源于《黄岛区志》、相关文献及网络上的相关准确的知识、图片、遥感影像资料。

6.4 评价因子指标值

根据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后得的土壤养分分级标准、《黄岛区志》与相关文献可得黄岛的耕地质量评价分级因子及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

各项因子

1 2 3 4 5

环境

质量

灌溉

环境

河流/m 0-200 200-600 600-1000 1000-1500 >1500 潜水位深度/m

1-2 2-3 3-4 4-5 5-50 土壤污染清洁___ 尚清洁___ 轻污染

居民点/m 0-300 300-500 500-800 800-1200 >1200

立地

条件

土壤侵蚀度t/ Km20-3000 3000-5000 5000-8000 8000-15000 >15000 坡度/(°) <2 2-5 5-10 10-20 >20

土壤

物理

土体厚度(cm) >110 95-110 85-95 75-85 30-75

土壤质地均值砂质壤土无砂壤土无壤性砂土

土壤盐渍化(%) 0 ___ ___ ___ 20 土壤

养分

有机质(%) 1.7-2.05 1.5-1.7 1.3-1.5 1-1.3 0.5-1

全氮(%) 0.15-0.19 0.13-0.15 0.12-0.13 0.10-0.12 0.075-0.100

速效氮(PPM) 120-145 90-120 60-90 30-60 25-30

速效磷(PPM) 7-10 5-7 4-5 3-4 1-3

速效钾(PPM) 190-250 150-190 100-150 50-100 5-50

表6-1 各因子评价标准

6.5模型评价因子权重确定

评价因子有定性因子包括土壤质地,土壤污染度和其余的14个定量因子(其中包括表中未列出的决定土壤侵蚀因子的降水侵蚀力因子,土壤可蚀性因子,植被覆盖率)。定性因子的取值主要运用专家打分法,结合相关文献与专业老师的打分,最终确定。定量因子的取值来源于相关研究文献及《黄岛区志》。

各评价因子对耕地质量的的影响程度是有差异的,因此必须确定它们的权重。确定权重的方法很多,比较成熟的方法有:DELPHI法、层次分析法、回归分析法、灰色关联度法、主成份分析法等等。

德尔斐法,也称为专家评议法,它是利用专家集体智慧来确定各因素在评价问题中的重要程度系数(权重系数)。求权重w*的工作,必须有专家来进行,要求专家不但要有渊博的专业知识,而且熟悉和掌握所研究问题的全部具体情况。

层次分析法,是把m个评价因素排成一个m阶判断矩阵,专家通过对因素两两比较,根据各因素的重要程度来确定矩阵中元素值的大小,最后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及其对应的特征向量。这个特征向量就是所要求的权重wi值。

所谓回归分析法,是在掌握大量观察数据的基础上,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建立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回归关系函数表达式(称回归方程式)。

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是根据因素之间发展趋势的相似或相异程度,亦即“灰色关联度”,作为衡量因素间关联程度的一种方法。灰色系统理论提出了对各子系统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的概念,意图透过一定的方法,去寻求系统中各子系统(或因素)之间的数值关系。因此,灰色关联度分析为一个系统发展变化态势提供了量化的度量,非常适合动态历程分析。

在多指标综合评价中,主成分分析法是一种很有用的方法。它是通过恰当的数学变换,使新变量即主成分为原来变量的线性组合。同时,选取少数几个在总信息量中所占比例较大的主成分进行分析和评价。利用这种方法对进行综合评价,不仅能综合反映评价对象的各项信息,而且可以确定各指标的客观权重。

根据耕地质量评价因子特点,我们可以选择层次分析法或者主成分分析法。

经过大量研究文献的分析与论证,可以知道主成分分析确权评定的结果优于层次分析法,这是因为层次分析法不仅存在主观性,而且无法消除变量间的重复信息。综上我们选择主成分分析法确定评价因子的权重。

6.6 评价模型的建立

评价因子图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评价因子。评价因子选取中我们已经明确说明了因子选取的原因及依据,现在我们主要介绍模型的设计。

6.6.1模型总体架构:

图6-4总体模型简介

总体模型简介:

模型之间的关系由图中可以容易得出。

从横向来说,主成分模型为评价模型提供权重,耕地质量评价结果由评价模型获得,集成模型是集两者于一体,操作方便快捷。另外主成分模型可以获得每个模型中的主成分图,从而指导人们的生产活动如耕地养分因子,经过计算得出有机质是主成分,是很重要的,通过主成分图的显示,人们就知道在何地添加含有机质这种养分多的肥料以提高产量。

从纵向来说,评价模型中,下层模型为上层模型提供数据,上层模型综合下层模型的数据,得到更全面的评价结果,具体是下层因子根据因子具体情况得到因子分布图,然后消除量纲的影响(具体见表格-因子评价标准),加权叠加得上层因子分布图即评价结果。其中最下层因子土壤侵蚀度的分布图获得最特殊,通过对土壤侵蚀问题形成和影响因素的大量分析和研究工作,决定运用公式:E=R*K*L*C结合ENVI与ArcGIS共同实现;主成分模型之间是独立平等的,之所以这样设计是为了和评价模型形成对应的形式,方便研究。因此模型中评价模型有一个总模型就可求出最终结果,可以通过傻瓜式操作实现耕地质量评价,而而主层分模型和划分区统计模型是独立分开的,主成分与权重、划分区统计需要一个个计算。鉴于以上

耕地质量等级评定

项目建设后耕地质量分析 依据GB/T28407-2012、GB/T28405-2012和农用地产能核算技术规范,项目区整治前现状耕地等级12等地、11等地、10等地 hm2、9等地;8等地 hm2。综合上述描述,经加权平均法计算,项目区的耕地利用等级为9等,通过本项目整理及各工程的实施,预计将项目区耕地质量等级由9等地提升为8等地。 参照《重庆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技术要求》(试行)的指标要求,向斜平顶低山区耕地质量至少提高一个等级,因此本项目耕地质量达到重庆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技术要求中的耕地质量要求。 项目区耕地质量等级表

耕地质量等别计算 9.5.1 确定评定因素分级分值 参照重庆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耕地质量等别评定等标准,建立评定因素增量值与耕地产能增加值之间的关系模型,以整理前因素分值为基准,以因素增加值为依据,分别确定水田和旱地分值。 表9.5.1 整治后耕地质量等别提升幅度评价因素分级分值表

9.5.2 整治后耕地质量等别提升幅度计算 依据土地整治项目工程内容,计算评定因素的增量值和分值,再根据下式计算土地整治后耕地质量等别提升幅度。 A=A1+ A2+ A3 +A4 B=B1+B2 C=C1+C2 Y= (A+B+C)/3 式中:A为评价单元土地平整工程综合评定系数;B为评价单元灌溉与排水工程综合评定系数;C为评价单元田间道路工程综合评定系数;Y为整治后耕地质量等别提升幅度。 计算得出:水田的耕地质量等别提升幅度Y= 旱地的耕地质量等别提升幅度Y= 9.5.3 整治后耕地提升1等各评价因素增量值最低标准 根据各等别耕地质量提升的限制因素,根据上表确定出了各等别耕地提升1等各评价因素增加值所要达到的最低标准,可视为土地整治工程规划设计的参考标准。 9.5.3 整治后耕地提升1等各评价因素增加值推荐最低标准 整治土地平整工程 (△X) 灌溉与排水工程(△X) 田间道路工程 (△X) 整治 后耕

基于RS与GIS技术的土地利用现状专题分析[1]

基于RS与GIS技术的土地利用现状专题分析 卜晓翠1, 王志新1, 刘春霞2 (1.长安大学地质工程与测绘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54;2.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测绘与 地理科学学院,辽宁阜新,123000) 摘要:遥感数字制图的应用领域较广,其中数字分类专题制图是遥感制图的重要领域。 利用2002年烟台SPOT5遥感影像资料,运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制作了烟台市福山区土地利用现状专题图并进行了专题分析。 关键词:土地利用分类;现状分析;数据库 THE THEMATIC ANALYSIS OF CURRENT LAND USE BASED ON THE TECHNOLOGY OF RS AND GIS BU Xiao-cui, WANG Zhi-xin, LIU Chun-xia (1.College of Geology Engineering and Geomatics of Chang’an University, Xi’an 710054, China;2.School of Geomatics of Liaoning Technical University,Fuxin,123000,China) Abstract: The application field of the remote sensing map-making is quite wide, of which digital category thematic map-making is very important .This paper apply the technology of RS and GIS on the thematic analysis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land utilization in FuShan district of Yantai city , using remote sensing SPOT5 image materials of Yantai in 2002,meanwhile, it produces the thematic map of the area. Keywords: land use classification; analysis of current situation; database. 1 引言 为了准确地估算土地面积,分析土地利用结构,研究农业生产水平和潜力,土地利用调查与制图是一个重要的基础。众所周知,土地利用是一个变化较快自然因素,因此,利用周期性较快、现势性强的遥感图像开展土地利用制图具有许多优点:遥感资料的综合性因素有利于土地利用与类型的分析和划分;土地覆盖要素在图像都有明显的表征,选用最佳时相的图像可提取更多的地物类型,从而提高土地利用类型的制图精度;利用遥感资料能缩短野外土地利用调查研究和室内分析成图的周期,减少费用,尤其对难以考察地区的土地调查与制图具有更大的优越性。本文以ERDAS MAGINE8.5 与ARCVIEW GIS3.2为软件平台进行了图像处理,土地利用现状图斑矢量化,属性数据库的建立,土地利用现状图的制作,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统计。通过分析揭示了烟台市福山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开发利用的对策与建议。 2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源 烟台市地处胶东半岛东部,位于北纬36゜15'8〞~38゜24'0〞、东经119゜32'7〞~121゜55'8〞,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地区之一。全市土地总面积约1.37KM2,属暖温带半 湿润季风气候,并具有明显的海洋性气候。全市地形为起伏和缓的波状丘陵,谷宽坡缓,中部高、南北低,中部山区一般在300-800M,面积约占全市总面积的36.6%,山区周围及延伸部分是海拔100-300M的丘陵区,面积约占39.7%;南北两侧是山前平原和海滨平原,面积约占20.8%。 本研究使用烟台市2002年7月分辨率为5米的SPOT5遥感影像图并选取福山区作为研

耕地质量评价方法

耕地地力评价方法与应用 1 相关概念 1.1土壤质量(健康) 土壤在生态系统的范围内,维持生物的生产力、保护环境质量以及促进动植物健康的能力,土壤具有不同等级的质量,这是与土壤的各种形成因素以及土壤耕作引起的动态变化有关的一种固有的土壤属性。它是土壤的许多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以及形成这些性质的一些重要过程的综合体。简言之,即“土壤运行能力”。单一的土壤性质无法定量表达土壤质量状况,土壤质量评价工作是根据已知的土壤外部性质对土壤的内在属性进行量化表达。常用评价方法是指数和评分法,简称指数法。 1.2 耕地地力 在当前管理水平下,由土壤本身特性、自然背景条件和基础设施水平等要素综合构成的耕地生产能力。 2 耕地地力评价方法 2.1 耕地地力评价方法 耕地地力评价大体可分为以产量为依据的耕地当前生产能力评价和以自然要素为主的生产潜力评价。本次耕地地力评价是指耕地用于一定生产方式下,在各种自然要素相互作用下所表现出来的潜在生产能力。 生产潜力评价又可分为以气候要素为主的潜力评价和以土壤要素为主的潜力评价。在一个较小的区域范围内(县域),气

候要素相对一致,耕地地力评价可以根据所在地的地形地貌、成土母质、土壤理化性状、农田基础设施等要素相互作用表现出来的综合特征,揭示耕地潜在生物生产力的高低。 耕地地力评价结果表达方法一:指数法 IFI= b1X1+b2X2+……+bnXn 式中: IFI=耕地地力指数; Xi=耕地自然属性(参评因素); bi=该属性对耕地地力的贡献率(层次分析方法或专家直接评估求得)。 耕地地力评价结果表达方法二:回归模型法 Y=b0+b1X1+b2X2+……+bnXn 式中:Y=单位面积产量; Xi=耕地自然属性(参评因素); bi=该属性对耕地地力的贡献率(解多元回归方程求得)。 2.2 评价内容 耕地地力评价实质是评价立地条件、土壤理化性状、障碍因素等要素对作物生长限制的强弱。由于影响耕地地力的因子间普遍存在着相关性,甚至信息彼此重叠,因此进行耕地地力评价时没有必要将所有因子都考虑进去。筛选能全面反映当地耕地地力的主导评价因子并计算出各评价因子的权重是着手耕地地力评价的关键环节。 2.3 评价因子确定原则

RS与GIS技术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何琳琳

RS与GIS技术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何琳琳 发表时间:2017-11-20T15:20:20.557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第22期作者:何琳琳 [导读] 摘要:近些年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正在进行积极稳定的发展,这对国家现代胡建设具有重要的影响意义 黑龙江省时代国土资产评估咨询有限责任公司黑龙江哈尔滨 150090 摘要:近些年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正在进行积极稳定的发展,这对国家现代胡建设具有重要的影响意义。土地资源管理是现阶段国家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只有加强与完善管理工作才能使我国的土地资源得到合理的分配与利用。RS与GIS技术是目前在土地资源管理中得到较好应用的技术手段,使土地资源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率有较好的提高。本研究将对RS与GIS技术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进行细致的分析与思考,这对进一步加强土地资源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RS技术;GIS技术;土地资源管理;应用 前言:RS与GIS技术在土地资源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够有效的将我国土地资源分布状况进行全面掌握,进而有利于相关管理部门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分配以及利用。我国的土地资源较为丰富,但是人口数量也处于偏多的状态,所以想要使土地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与利用,就要重视土地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与进行。目前我国土地资源管理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有待机一步加强的问题,提高RS与GIS技术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能够有效加强工作的质量与效率,这对我国未来的更好发展至关重要。 1.RS与GIS技术的发展概况 1.1RS与GIS技术的发展背景 在我国发展初期,国家经济水平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具有较大差距。经济发展状况滞后导致我国发展速度较慢,在国家进行土地资源管理工作的过程中,没有先进有效的技术手段加以支持,导致管理工作不够全面深入,所以出现了一系列土地资源浪费的现象,对我国积极的现代化建设十分不利。近些年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我国高新科技产业逐渐加强,RS与GIS技术的出现与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对我国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意义,使得土地资源管理工作水平迅速提升,保证国家土地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合理性。 1.2RS与GIS技术的发展现状 现阶段我国正在对RS与GIS技术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进行进一步的加强与完善,使其能够发挥出更为有效稳定的作用,提高土地资源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率。RS技术就是指探测遥感技术,在土地资源管理工作中利用RS技术能够达到不需要与探测目标接触就能得到有效数据的目的。RS技术利用电磁波以及热红外遥感,可以对不同区域的生物存在情况以及土地资源分配进行详细的了解,进一步利用相关的分析仪器对得到的重要土地资源数据进行分析,从而以图像等直观的形式呈现出来[1]。GIS技术是一种重要的地理信息系统,其包括大量的地理数据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与处理能够对土地资源管理进行有效的帮助。GIS技术所包含的信息需要进行及时的更新,将有所变动的地理信息内容重新整理,从而不会影响相关工作的应用。计算机软件以及硬件是GIS技术空间数据的重要载体,通过利用计算机软件以及硬件的操作有效对相关数据进行采集与利用,达到土地资源管理工作的目的。 1.3重视RS与GIS技术在土地资源管理中应用的必要性 土地资源是我们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加强土地资源管理工作是保证我们未来正常生活与活动的重要基础。我国想要提高土地资源管理工作水平,首先就要重视RS与GIS技术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先进技术的支持是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前提。RS与GIS技术在现阶段的发展中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我国相关科研部门应根据RS与GIS技术的原理进行积极的改进,从以往RS与GIS技术在土地资源管理应用出现的问题入手,改机与完善RS与GIS技术,使其能够更好的适应土地资源管理工作,从而最大程度上发挥其重要作用。 2.RS与GIS技术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2.1RS与GIS技术在土地规划中的作用 土地资源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工作内容就是土地规划,土地规划对于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RS与GIS技术在土地规划中起到积极的作用,通过RS与GIS技术能够对需要进行土地规划的区域进行相关地形以及地势的勘测,同时还能及时有效获得相应地理信息,通过对这些重要的数据的整理与分析,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来进行准确的规划工作,保证土地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2]。土地规划的积极进行不仅能够有效避免出现土地浪费状况,还能通过土地资源创造出一定的经济价值,为我国经济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性作用。 2.2RS与GIS技术在土地整理中的作用 土地整理工作也是土地资源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土地整体就是对农业使用、林业实用以及建筑使用的土地资源进行必要的整体工作,定期进行土地整理工作对于恢复土地资源的活力至关重要。RS与GIS技术在土地整理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利用RS与GIS技术可以获得我国各地区土地资源的相关信息,通过对信息的处理可以得到各地区土地使用的情况,最终决定土地整理的具体工作内容。 2.3RS与GIS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中的作用 RS与GIS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中也起到重要的帮助作用,RS技术通过遥感来对没有得到利用的土地资源进行调查,获得相关的地理数据信息,然后将GIS技术中所包括的已经获得的地理数据信息调取,最终获得完整的调查结果,这对于我国土地资源管理工作的进行意义重大。 2.4RS与GIS技术在土地资源评价中的作用 土地资源评价是对我国土地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的重要前提,通过土地资源评价能够很好的确定土地资源的价值,从而引导各项土地资源利用工作的进行。RS与GIS技术将我国土地中包含的物质以及质量更重要信息进行全面准确的获取,通过获取的结果来进行客观的土地资源评价,这是我国现代化发展与建设的重要工作之一。 2.5RS与GIS技术在土地动态监测中的作用 在使用土地资源的过程中,土地资源处于动态变化的状态,通过利用RS与GIS技术来对土地动态进行检测是保护土地资源的重要基础。RS与GIS技术能够对土地资源的状况进行了解与分析,从而获得重要的土地动态变化信息,进而达到土地资源管理的目的。 3.结语 在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的发展过程中,RS与GIS技术的应用对于提高土地资源管理水平至关重要,相信经过我国相关部门的不断努力,

耕地质量等级评定

10.4项目建设后耕地质量分析 依据GB/T28407-2012、GB/T28405-2012和农用地产能核算技术规范,项目区整治前现状耕地等级12等地28.69hm2、11等地21.19hm2、10等地62.48 hm2、9等地38.35hm2;8等地67.65 hm2。综合上述描述,经加权平均法计算,项目区的耕地利用等级为9等,通过本项目整理及各工程的实施,预计将项目区耕地质量等级由9等地提升为8等地。 参照《重庆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技术要求》(试行)的指标要求,向斜平顶低山区耕地质量至少提高一个等级,因此本项目耕地质量达到重庆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技术要求中的耕地质量要求。 项目区耕地质量等级表 9.5耕地质量等别计算 9.5.1 确定评定因素分级分值 参照重庆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耕地质量等别评定等标准,建立评定因素增量值与耕地产能增加值之间的关系模型,以整理前因素分值为基准,以因素增加值为依据,分别确定水田和旱地分值。

表9.5.1 整治后耕地质量等别提升幅度评价因素分级分值表 9.5.2 整治后耕地质量等别提升幅度计算 依据土地整治项目工程内容,计算评定因素的增量值和分值,再根据下式计算土地整治后耕地质量等别提升幅度。 A=A1+ A2+ A3 +A4B=B1+B2C=C1+C2 Y= (A+B+C)/3 式中:A为评价单元土地平整工程综合评定系数;B为评价单元灌溉与排水工程综合评定系数;C为评价单元田间道路工程综合评定系数;Y为整治后耕地质量等别提升幅度。 计算得出:水田的耕地质量等别提升幅度Y=0.20

旱地的耕地质量等别提升幅度Y=0.23 9.5.3 整治后耕地提升1等各评价因素增量值最低标准 根据各等别耕地质量提升的限制因素,根据上表确定出了各等别耕地提升1等各评价因素增加值所要达到的最低标准,可视为土地整治工程规划设计的参考标准。 9.5.3 整治后耕地提升1等各评价因素增加值推荐最低标准

2017年度耕地质量提升计划资金绩效评价报告

2017年度耕地质量提升计划资金绩效评价报告 一、项目基本情况 (一)项目立项政策背景及实施的目的 为进一步提升山东省耕地质量,根据《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山东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山东省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2009-2020年)》,2014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印发山东省耕地质量提升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鲁政办发〔2014〕48号),并由省农业农村厅主导实施。 2017年,原山东省农业厅、山东省财政厅联合印发《关于组织实施2017年耕地质量提升项目的通知》(鲁农财字〔2017〕25号)和《关于组织实施2017年生态循环农业示范项目的通知》(鲁农财字〔2017〕24号),继续实施耕地质量提升计划项目。 (二)项目内容和预算支出情况 1.项目内容。2017年耕地质量提升计划项目包括耕地质量提升和生态循环农业示范两个子项目,其中耕地质量提升项目包括土壤改良修复、农药残留治理、地膜污染防治、秸秆综合利用、畜禽粪便治理、重金属污染修复六项工程;生态循环农业示范项目包括农业节水示范、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农药减量控害示范、清洁地膜推广示范、秸秆综合利用示范、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业功能拓展示范等建设内容。 2.预算支出。2017年耕地质量提升计划项目建设投资资金主要是以省级补助资金和项目实施主体自筹资金为主。省财政安排补助资金14400万元,其中,耕地质量提升项目7000万元、生态循环农业示范项目7400万元。为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决策部署,省里要求各项目县在完成项目建设任务的同时,至少安排20%用于支持贫困人口脱贫(重金属污染治理项目除外),用于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的省级项目资金补助标准可适当提高。 (三)项目绩效目标 1.项目绩效总目标 (1)耕地质量提升项目总体目标

农业部令 2016年第2号 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办法

农业部令 2016年第2号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办法《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办法》已经2016年5月3日农业部第4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6年8月1日起施行。 部长:韩长赋 2016年6月21日 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工作,根据《农业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耕地质量,是指由耕地地力、土壤健康状况和田间基础设施构成的满足农产品持续产出和质量安全的能力。 第三条农业部指导全国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体系建设。农业部所属相关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保护机构(以下简称“农业部耕地质量监测机构”)组织开展全国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工作,指导地方开展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主管部门所属相关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保护机构(以下简称“地方耕地质量监测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具体工作。 第四条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保护机构(以下简称“耕地质量监测机构”)应当具备开展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工作的条件和能力。 各级人民政府农业主管部门应当加强耕地质量监测机构的能力

建设,对从事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工作的人员进行培训。 第五条农业部负责制定并发布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工作的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 省级人民政府农业主管部门可以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本行政区域内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技术标准和规范。 第六条各级人民政府农业主管部门应当加强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数据的管理,保障数据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准确性。 农业部耕地质量监测机构对外提供调查监测与评价数据,须经农业部审核批准。地方耕地质量监测机构对外提供调查监测与评价数据,须经省级人民政府农业主管部门审核批准。 第七条农业部和省级人民政府农业主管部门应当建立耕地质量信息发布制度。农业部负责发布全国耕地质量信息,省级人民政府农业主管部门负责发布本行政区域内耕地质量信息。 第二章调查 第八条耕地质量调查包括耕地质量普查、专项调查和应急调查。 第九条耕地质量普查是以摸清耕地质量状况为目的,按照统一的技术规范,对全国耕地自下而上逐级实施现状调查、采样测试、数据统计、资料汇总、图件编制和成果验收的全面调查。 第十条耕地质量普查由农业部根据农业生产发展需要,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工作方案,经国务院批准后组织实施。 第十一条耕地质量专项调查包括耕地质量等级调查、特定区域耕

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报告

二、开展这项工作的过程 (一)组织准备 1、成立了工作组和项目组 此次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需成立领导小组。湖南临武工业园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临武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担任,县委常委、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唐加山和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唐友国担任副组长,成员为李友林、侯六海、刘顺明、周继瑜、唐元松、刘忠勇、骆琦麟 ,办公室主任由李友林担任。 为了确保湖南临武工业园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顺利完成,按照市国土资源局领导指示,开发区管委会委托技术力量雄厚、专业队伍技术过硬、具有全国土地估价A级资质、土地规划乙级资质的长沙永信评估咨询有限责任公司负责技术工作和具体实施该项目。 2、前期准备 (1)落实设备与工作场地。购买了电脑、扫描仪等设备,并落实了工作场地。 (2)人员培训。为保证调查的资料准确、真实、及时,技术负责人专门给调查人员展开了培训,培训的内容包括调查的范围、目的、工作对象、工作方法,认真学习《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规程(试行)》(以下简称“《规程》”)及培训教材。在培训过程中,对资料名称、调查内容、资料对应时点或时段、调查空间范围、数据要求、表格填写要求、以及图件格式、比例尺、内容要求等进行了细致的说明。

(3)确定项目范围。此次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四至范围为包含区块1和区块2,其中区块1东至玉屏村,南至玉屏村,西至玉屏村,北至玉屏村;区块2东至武水大道,南至规划南平路,西至玉屏村,北至规划隆武路,除去扣除区,两区块的规划面积共为36.23公顷。 (二)资料收集 此次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牵涉到的资料广泛,各工作小组根据资料清单和工作表格,到开发区管委会、各部门及企事业单位收集资料。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会出现资料缺失或填写表格不完整的情况,调查人员需做耐心解释并进行补充调查。为保证反映的情况客观真实,根据《规程》要求,技术小组专门派技术人员到开发区对典型企业进行了实地拍摄,为开发区的评价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 从2009年2月至4月,历时两个多月,收集到的资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是到相关管理部门收集已有资料,包括文本及图件资料;其二是对各用地单位培训并填写表格,以获取相关资料;其三是到各企事业单位进行实地抽样调查。技术小组实际收集资料情况见表2-1。 表2-1 资料内容及来源

四川耕地质量等级评价流程、调查内容、区域划分、检测项目及方法

附录 A (资料性附录) 耕地质量等级评价流程 图A.1为耕地质量等级评价的流程图。 图A.1耕地质量等级评价流程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耕地质量等级调查内容 表B.1为耕地质量等级调查时需填写内容。 表A.1 耕地质量等级调查内容 填表说明: 1.带*号数据项为区域补充性指标仅青藏区各县填报。 2.经纬度:根据GPS定位填写,以度为单位,保留小数点后五位。 3.土类、亚类、土属、土种:土壤分类命名采用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时的修正稿(GB17296)进行填写,表格上记载的土壤名称应与土壤图一致。 4.地貌类型:填写大地貌类型,山地、盆地、丘陵、平原、高原。 5.地形部位:指中小地貌单元,填写山间盆地、宽谷盆地、平原低阶、平原中阶、平原高阶、丘陵上部、丘陵中部、丘陵下部、山地坡上、山地坡中、山地坡下。 6.海拔高度:采用GPS定位仪现场测定填写,单位为米,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 7.田面坡度:实际测定田块内田面坡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度数。 8.耕层质地:填砂土、砂壤、轻壤、中壤、重壤、黏土。 9.质地构型:按1m土体内不同质地土层排列组合形式填写,分为薄层型、松散型、紧实型、夹层型、上紧下松型、上松下紧型、海绵型。 10.生物多样性:通过现场调查土壤动物或检测土壤微生物状况综合判断,分为丰富、一般、不丰富。 11.农田林网化程度:农田四周的林带保护面积与农田总面积之比,填高、中、低。 12.盐渍化程度:根据耕层含盐量与盐化类型统一测算,填轻度、中度、重度、无。 13.盐化类型:填氯化物盐、硫酸盐、碳酸盐、硫酸盐氯化物盐、氯化物盐硫酸盐、氯化物盐碳酸盐、碳酸盐氯化物盐。 14.障碍因素:填盐碱、瘠薄、酸化、渍潜、障碍层次、无等。

耕地评定质量报告

**************村土地整理项目 质量等级评定报告 项目承担单位:*****国土资源局 质量评定单位:**************有限责任公司 报告编制日期:2017年11月

报告编制单位:**************有限责任公司 报告编制单位负责人:***** 报告编制人员: 估价师姓名土地估价师资格证书号签字***** ***** ***** ***** 报告编制时间:二〇一七年十一月

目录 一、项目概况 (4) 二、项目区地理位置、自然、社会经济概况 (4) 2.1地理位置 (4) 2.2地形地貌 (5) 2.3气候 (5) 2.4水资源状况 (5) 2.5土壤 (5) 2.6农作物种植情况 (6) 2.7社会经济条件 (6) 2.8光照条件 (6) 2.9项目区基础设施状况 (7) 2.10项目区土地利用结构 (7) 三、项目工程建设内容与投资概况 (9) 四、质量等级评定的意义、原则及依据 (9) 4.1质量等级评定的意义 (9) 4.2质量等级评定的原则 (9) 4.3耕地质量等别评定依据 (10) 五、土地利用等别评定 (11) 5.1评价单元划分 (11) 5.1.1.单元划分原则 (11) 5.1.2 单元划分方法 (12) 5.1.3 单元划分结果 (12) 5.2项目建设后耕地质量评定 (12) 5.2.1评定方法技术路线 (12) 5.2.2项目区耕地质量等别评定因素 (13) 5.2.3项目区补充调查 (15) 5.2.4参评因素体系构建及权重确定 (16) 5.2.4.1 因素体系构建 (16) 5.2.4.2因素权重确定 (16) 5.2.5因素分值量化及自然质量分值计算 (17) 5.2.5.1因素质量分值量化 (17) 5.2.5.2项目区分等因素分值及权重的确定 (19) 5.2.5.3 自然质量分值计算 (20) 5.2.5.4计算自然质量等指数 (20) 5.2.6确定土地利用系数与土地经济系数 (22) 5.2.7自治区级利用等指数与经济等指数的确定 (22) 5.2.8计算自治区级经济等指数 (23) 5.2.9自治区等指数转换国家等指数 (23) 5.2.10.评定结果 (25) 六、项目耕地质量等别评定结果合理性分析 (26) 七、附件 (26) 7.1附表 (26) 7.2附图 (26) 7.3资质 (27)

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技术手册新版

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 技术手册 (2015年11月版)

目录

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技术手册 为确保全国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工作的顺利开展,根据《耕地质量等别调查评价与监测工作方案》有关要求,特制定本技术手册。 一、工作背景 评定土地等级是法律赋予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1999年,国土资源部通过国土资源大调查专项在全国部署开展了农用地分等工作,历时十年,形成了基于一次详查及其变更调查的全国耕地质量等别成果;2011年底,以该成果为基础,又部署开展了全国耕地质量等别补充完善工作,历时两年,形成了基于二次调查及其变更调查的最新耕地质量等别成果。 由于建设占用、灾害损毁、农业结构调整、生态退耕、补充开发、土地整治等活动,耕地的数量、质量、权属状况随时都在发生变化。通过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只能掌握耕地数量、权属的变化状况。为全面掌握年度内耕地现状变化及耕地质量建设引起的耕地质量等别变化情况,保持耕地质量等别数据的现势性,《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耕地质量等别调查评定与监测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12〕60号)规定,从2014年开始在全国全面部署开展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工作。

二、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工作,全面掌握年度内耕地现状变化及耕地质量建设引起的耕地质量等别变化情况,保持耕地质量等别数据的现势性,服务于土地管理的日常工作,并为制定相关的耕地保护政策提供依据。 三、工作任务 在耕地质量等别调查评价、年度更新评价工作的基础上,按照《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GB/T 28407-2012)规定的技术方法,依据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和土地整治项目评价,对年度内耕地增减变化(建设占用、灾害损毁、农业结构调整、生态退耕、补充开发)及耕地质量建设(土地整治、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等)等引起的耕地质量等别变化,进行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生成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数据包,更新耕地质量等别数据库,并形成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分析报告。 四、工作依据与技术标准 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工作依据下列标准和文件开展: 《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GB/T 28407-2012) 《农用地质量分等数据库标准》(以下简称“数据库标准”) 《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耕地质量等别调查评定与监测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12〕60号) 《国土资源部关于提升耕地保护水平全面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与

RS与GIS技术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RS与GIS技术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7-07-14T10:04:49.680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第8期作者:黄彬 [导读] 我国国土面积非常广阔,其内部土地涉及的种类也非常多,为了更加清楚的了解我国现有土地状态,制定有效管理政策,就需要对土地资源实施有效勘测,这样不仅仅能够清楚全面了解我国现存土地状态,对其实施有效土地资源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 身份证号码:45010419701015xxxx 摘要:众所周知,我国国土面积非常广阔,其内部土地涉及的种类也非常多,为了更加清楚的了解我国现有土地状态,制定有效管理政策,就需要对土地资源实施有效勘测,这样不仅仅能够清楚全面了解我国现存土地状态,对其实施有效土地资源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对现在土地资源勘测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发现采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能够全面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的勘测,为土地资源的发展管理提供有效的物质基础。针对于此就需要对烟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在土地资源管理上的应用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土地资源管理 目前我国再对土地资源进行管理中采用的技术手段主要包括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这两项技术手段的结合能够对我国显存的土地资源发展状态有一个全面了解。对于遥感技术来说能够全面打破传统提地勘测必须在现场进行实时勘测的限制,可以通过一系列微波检测器,对现存的土地资源进行实时勘测,而且采用遥感技术手段不单单能够减少土地管理需要的时间,对结果的准确性提升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地理信息系统在土地资源管理过程中起到对目的土地自行进行深入了解的作用,运用这一系统能够有效保证土地资源管理自身信息的准确性。 1 RS和GIS的你发展 RS和GIS一体化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发展的共同趋势,特别是在土地资源管理中,RS和GIS一体化技术已成为不可缺少的重要技术手段。RS(Remote Sensing)即遥感技术,是指从远距离、高空乃至于外层空间的平台上,利用可见光、红外线、微波等探测仪器,通过摄影或扫描、信息感应、传输和处理,从而识别探测对象的性质和运动状态的现代化技术体系。它包括空间信息采集系统、地而接收和预处理系统、地而实况调查系统、信息分析应用系统。在我国,遥感技术的应用始于80年代,主要应用于测绘、林业、地质、海洋、环境的调查与监测。1998年以来,由于“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12年计划)”的启动,国土资源部已经在全国的66个重点城市开展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工作,遥感作为高新技术,拓展了新的应用领域。GIS(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又称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是在计算机硬、软件设备支持下,实现地理空间数据输入、存储、管理、检查、处理和综合分析的技术系统。利用GIS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更新土地资源的图件和数据等基础资料,以便政府根据土地的动态情况制定相应的政策。 2 在土地资源详查中的应用 在进行土地资源管理中,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对土地资源进行详细查明,这一过程的根本作用在于促使管理人员对土地现时信息有一个全面了解,从而促使土地资源得到更好的管理。在进行土地详查时,传统的技术手段不仅仅查询土地信息的速度比较慢,而且对其信息的准确性也不能全面掌握。这就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对土地资源详查方法作出合理更新。目前在土地资源详查过程中采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能够有效提升土地资源详查的便利性,对其结果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也能充分反映。 对于采用这两种技术手段的操作步骤在于通过外业人员的实时勘察,将收集的土地资源信息进行有效加工处理,并在对信息进行勘查之后通过计算机模式进行表达。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采用遥感技术对地形的相应数据有一个清楚表述。之后还需要采用地理信息系统对反应的相应信息进行准确性确定。需要注意的是进行勘测得出的土地信息资料还需要在计算机内部进行留存处理,为下一次进行同一地点的土地勘测能够有一定参考依据。 3 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的应用 对我国土地信息进行实时动态监测,不仅仅能够全面反映我国现存的土地变化模式,而且对制定合理的土地资源管理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采用遥感技术手段,能够有效获知我国土地的宏观信息,在这个过程中结合地理信息系统还能够从分表现出我国现存的土地信息变化趋势。另外进行土地动态勘测调查的过程还能够对全球土地变化有一个全面了解,这对我国土地资源管理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4 在农用土地评价中的应用 近年来,国外土地资源评价服务的范围越来越广泛,例如:为开发旅游资源的土地评价,为改良牧场的土地评价,为作物引种的土地适宜性评价,以及为城市规划的土地评价等。总之,土地评价的目的是为土地利用规划服务。在国内,农用土地综合评价也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随着RS与GIS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利用这些先进技术手段对土地评价的研究取得了巨大成果。(1)利用RS和GIS技术确定土地类型图。利用RS和GIS技术快速生成的土地评价单元图,即土地类型图,不仅包含土地利用信息,还有土壤信息,既克服了土地利用类型在性质上的不均一性,又克服了土壤类型在地域边界上的不一致性,使评价结果更具客观性和综合性。(2)DEM在农用土地评价中的应用。利用GIS技术获取DEM,通过DEM获取土地的坡度、坡向等环境信息,使评价因子的选取更加完善,评价结果更准确。(3)利用对数据进行管理和归一化及对图形进行编辑生成。土地类型在PCARC/INFO中即为一个coverage,每一个评价单元为这个coverage的一个多边形。这个评价单元所具有的各种指标即作为这一多边形的属性,利用PCARC/INFO可以很方便地对其进行修改与更新.另外,由于很多图件没有坐标,利用PCARC/INFO可以将其纠正到统一的大地坐标,并利用ARCPLOT模块进行快速编辑和图形输出。 应用RS与GIS技术,改造传统的土地资源管理方式,是21世纪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应用RS与GIS集成技术建立实用的、高起点的土地资源信息系统,探索一套遥感图像快速处理的方法,定期监测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改造传统的土地资源调查、评价、规划、执法手段,为土地资源的规划、管理、保护与合理利用提供翔实的基础资料;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正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对于解决土地管理部门的自动化管理,为“数字城市”或者“数字国土”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以清楚看出在现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对土地资源管理也受到我国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但是采用传统的土地资源管理在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也逐渐出现了一些弊端。针对于此就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对土地资源管理中涉及的技术手段做出合理更新。在实践研究中清除发现采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结合的技术手段不仅仅能够提升对土地勘测的数据准确性,而且在土地资源管理的其他方面也有涉猎,这就需要对这两项技术手段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进行全面研究,从根本的角度上促使我国土地资源管理得到更好的发展。

耕地质量评价制度

规范权力运行相关制度—— 耕地质量评定制度 一、责任单位 宁乡县土壤肥料工作站(宁乡县耕地质量评价验收监定委员会办公室) 二、责任人 土壤肥料工作站实行站长负责下的岗位分工责任制,站长主持站内全面工作,并对站内工作负全面责任,站内其他同志按照岗位分工,分别承担各自的工作任务。耕地质量评定组织者为土壤肥料工作站站长(兼宁乡县耕地质量评价验收监定委员会办公室主任)、评定由宁乡县耕地质量评价验收监定委员会统一评定。 三、权力行使依据 1、《湖南省耕地质量管理条例》第二十一条; 2、湖南省农业厅、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印发《湖南省耕地质量评定暂行办法》的通知 四、评定范围 1、依法占用耕地后开垦补充的耕地; 2、各级人民政府投资建设项目涉及耕地质量建设内容的耕地; 3、非农建设占用耕地质量的等级鉴定 4、其他需要进行质量评定的耕地; 五、办理条件

耕地质量建设单位(或项目承担单位)向被评定耕地所在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耕地质量评定申请。 六、申报材料 1、耕地质量评定申请表(附件1) 2、项目立项批准文件 3、土地权属报告 4、项目实施前的耕地质量状况的图纸、照片等资料或耕地质量评定报告 5、项目自查报告 七、办理程序和时限 (一)受理 1、岗位责任人:县政务中心农业窗口受理工作人员 2、岗位职责及权限:对申请人提出的申请,应当根据下列情况分别处理: ⑴按照受理条件和标准查验申请材料,填写耕地质量评定申请表; ⑵对符合受理条件的,进行受理登记,转入初审程序; ⑶对申请材料不全或手续不完善的,必须及时将需要补充材料、补办手续等全部内容、要求填写《补正申请有关材料告知书》,一次性告知申请人; ⑷对不符合受理条件的,不予受理,及时告知理由、相关权利、投诉渠道。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中止现场评定或延期进行:申请单位

2019年全国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主要数据成果

2019年全国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主要数据成果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意见》〔中发〔2017〕4号〕关于“定期对全国耕地质量和耕地产能水平进行全面评价并公布评价结果”的要求,按照2016年工作部署安排〔国土资厅发〔2016〕7号〕,依据《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GB/T28407-2018〕》,国土资源部组织对2018年度内由于土地利用变化及土地整治、土地复垦、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引起的耕地质量变化进行评价,形成了基于2018年度土地变更调查的最新耕地质量等别成果。 现将要紧数据成果公布如下: 【一】全国耕地质量总体情况 〔一〕全国耕地质量等别结构 截至2018年末,全国耕地质量等别调查与评定面积为13462.40万公顷〔20.19亿亩〕,全国耕地评定为15个等,1等耕地质量最好,15等最差。其中,7-13等耕地每等的面积均大于1000万公顷,7-13等耕地总面积占全国耕地评定面积的78.37%〔见表1〕。 采纳面积加权法,计算得到全国耕地质量平均等别为9.96等。与平均等别相比,高于平均等别的1-9等耕地占全国耕地评定面积的39.89%,低于平均等别的10-15等耕地占60.11%〔见表1〕。 表1全国耕地质量等别面积比例 等 面积比例% 万公顷万亩 1 44.33 664.88 0.33 2 59.27 888.98 0.44 3 114.08 1711.15 0.85 4 172.24 2583.58 1.28 5 366.41 5496.10 2.72 6 886.55 13298.29 6.59 7 1142.73 17140.97 8.49 8 1183.88 17758.21 8.79 9 1400.19 21002.91 10.40 10 1773.99 26609.86 13.18 11 2032.52 30487.73 15.10 12 1890.79 28361.90 14.04 13 1126.75 16901.20 8.37 14 766.91 11503.60 5.70 15 501.77 7526.60 3.73 合计13462.40 201935.95 100.00 注:数据合计数由于单位或小数位取舍而产生的计算误差,均未作机械调整。 将全国耕地按照1-4等、5-8等、9-12等、13-15等划分为优等地、高等地、中等地和低等地。其中,优等地面积为389.91万公顷〔5848.58万亩〕,占

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报告

土地整治项目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报告 1 项目概述 1.1 工作背景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由于人口增加、全球变化、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等原因,而引起的土地利用、耕地减少和人地矛盾等问题将更加突出。为了解决吃饭问题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土地管理工作,而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是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内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这是一个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战略举措。中共中央【1997】11号又件明确指出:“各地要大力总结和推广土地整理的经验,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通过对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搞好土地建设,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环境。”各级地方人民政府也将土地开发整理、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提到议事日程。据国土资源部统计,2001 年至2006 年.中央30%分成累计近300 亿元的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已全部用于土地整理。土地整理在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收益和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土地整理广泛开展,土地整理后不同利用方式下的土地质量重估工作也不断加强。土地整理项目决策是否正确、规划设计是否合理、预期目的和收益能否实现,都需要通过土地整理后土地质量重估进行评价。

评定土地等级是法律赋予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农用地分等定级是根据农用地的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对农用地的质量优劣进行综合评定,并划分等别、级别。本项目的工作对象主要为因实施各级各类土地整治项目(包括土地开发、整理、复垦三个方面)新增加和质量提升的耕地。实施耕地质量等别评定的目的为:量化土地整治项目的 实施对提高农用地粮食生产能力方面的贡献,确定新增耕地和质量提升耕地的等别;调整经过优化设计、工程施工后、生产能力得到大幅度改善的原有耕地的等别,为耕地占补平衡等土地资源管理政策的实施提供技术支持。 1.2 项目所在县域概况 1.3 工作任务和目标 (1)项目任务 ①制定项目区基本农田整理的目标、任务和方针。落实基本农田整理指标;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