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北京故宫的详细资料

北京故宫的详细资料

北京故宫的详细资料
北京故宫的详细资料

北京故宫的详细资料

[一] 历史沿革

明代营建北京的四个时期

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四年(1406年)诏建北京皇宫,此后营建工程一直陆续不断地进行,直至明朝末年。除一般维修外,以工程量计算,大体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一、永乐开创时期。这一时期,结合都城营建,将元大都故城整体向南推移,并完成了北京城墙的修建,从而确定了宫城的位置和规模。由于紫禁城是吸取明初凤阳、南京两地宫殿营建的经验而施工的,其布局更为完整。宫城南北分为前朝后寝,中轴线贯穿南北,左右对称,三路纵列,东西六宫环列,呈众星拱月之势,基本按《周礼》等传统文献中的王城规制进行规划。现存的故宫基本保持了永乐时期奠定的这一平面格局。二、正统完成时期。这一时期包括正统、景泰、天顺三朝,是明代开国以后初步稳定和兴盛的时期,国家的财力、物力相对充裕,相继完成了北京各大坛庙和御苑的营建,紫禁城三大殿的重建和两宫的修缮也是这一时期的主要工程。朱祁镇登基后,第一件大政就是修建紫禁城,从正统元年(1436年)开始,到正统十年(1446年)完成。三、嘉靖扩建时期。明朝此时日渐昌盛,商业资本主义有所发展,北京前三门外逐渐形成繁华的商业区。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加筑南部外罗城以资防卫。这一时期的重点工程仍首推紫禁城三大殿的工程。此朝火灾最多,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的大火竟导致“三殿十五门俱灾”,不得不陆续重建,至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才重新建成。其间因重建万寿宫致使三大殿工程一度停滞。四、明末衰落时期。万历至明末,衰亡迹象日益明显,政府已无力进行大规模的兴建。万历朝三大殿又发生火灾,但此次搁置18年方重建,且工程历时12年,持续到天启年间才修缮完毕。

洪武《京城图志》明代南京皇城宫城图

有明一代,曾建有三座大型皇宫,分处于中都(凤阳)、南京和北京。现就南京和北京宫殿作一比较。

从环境布局看,明南京、北京宫殿均坐北向南,但南京宫城位于城东侧钟山西趾之阳(今中山门内御道街一带),偏于城市一隅,东侧紧靠朝阳门,略显局促;而北京宫城处于城市东西中轴线上,形势恢宏,气魄雄伟,较南京宫城更为壮丽。

从规模形制看,南京宫殿为三朝二宫制度:“正殿曰奉天殿,前为奉天门,殿之后曰

华盖殿,华盖殿之后曰谨身殿,皆翼以廊庑。奉天殿之左右各建楼,左曰文楼,右曰武楼。谨身殿之后为宫,前曰乾清宫,后曰坤宁宫,六宫以次序列。周以皇城,城之门南曰午门,东曰东华,西曰西华,北曰玄武。”

北京紫禁城自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营建,“悉如金陵之制,而宏敞过之”。明皇室北迁以后,从永乐十九年(1421年)至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对皇宫进行了多次重建、改建、扩建,逐渐形成完备的明代北京宫殿。

就现有史料记载及南京宫殿遗址资料分析,北京宫殿承递南京当无疑,惟功能更齐全,规模更宏大。南京宫殿初建时,朱元璋“敦崇俭朴,犹恐习于奢华”,建筑简朴,摒去雕琢奇丽之装饰,规模也不大。而北京宫殿,据《明史·舆服志》称“规制悉如南京,壮丽过之”。经遗址考察,南京紫禁城城壕遗址东西内侧相距约859m,自午门内侧至北壕南北相距约807m;而北京紫禁城东西宽760m,南北深960m。

宫殿建筑的空间规划及建筑营造是根据帝王的政治活动、日常起居的需要而进行的。宫内的主要政治活动是“朝”,因此宫城营建也围绕“朝”而展开。《周礼》、《礼记》、《仪礼》等典籍中有“天子诸侯皆三朝”之说,指周制有三朝:外朝一,内朝二,内朝又分称治朝和燕朝,分别承担不同的功能。

外朝是商议国事、处理狱讼、公布法令、举行大典的场所,位于宫城南门外易于国人进出的地方;治朝用于君王日常朝会治事、处理诸臣奏章、接受万民上书;燕朝是君王接晤臣下、与群臣议事及举行册命、宴饮活动之处。

门,在宫城中不仅起到分隔各朝的作用,还具备交通枢纽、禁卫保安的功能。史料中关于王城门制有多种说法,一般认为是皋、库、雉、应、路五门。皋者,远也,皋门是王宫最外一重门;应者,居此以应治,是治朝之门;库有“藏于此”之意,故库门内多有库房或厩棚;雉门有双观;路者,大也,路门为燕朝之门,门内即路寝,为天子及妃嫔燕居之所。

明清紫禁城大体沿袭了上述“三朝”、“五门”制度,并根据当时的社会条件和需求有所变通。按位置关系、使用情况和建筑形制分析,明代的“五门”分别对应为大明门、承天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和奉天门(太和门),而清代的“五门”则是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和乾清门。

大明门(大清门)为北京皇城最南端的一道门,天安门外有东西千步廊,用于吏、兵两部选官抽签,刑部秋审,礼部乡会试审查试卷;每遇大典,需在此举行仪式昭告天下。

端门前广场有东西侧门分别通往太庙和社稷坛,两庑多作库房使用。午门有双观,是礼制规定天子特有的“雉门”形式,用于举行献俘礼、颁朔仪式(明代还在午门前对大臣进行廷杖)。太和门乃明代御门听政之处,其内太和殿是举行各种大型朝会典礼仪式的场所。清代将御门听政改在乾清门举行,又在门前左右建九卿朝房,更符合“内有九室,九嫔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的周制。综上所述,明代天安门以外当为外朝,午门内为治朝,太和门内为燕朝,而清代燕朝退至乾清门内。

[二] 规划布局

东西六宫的平面布局

紫禁城东西六宫分别位于内廷乾清、坤宁两宫的左右两侧,为明清两代皇后及妃嫔所居。总占地面积30000多㎡,共有建筑140多座,房屋500多间,其位置之醒目,布局之严谨,为历代后宫所不及。

东西六宫的布局既遵从传统礼制,又富于变化,融汇了“向心”与“取正”的传统。从内廷总体布局来看,乾清、坤宁两宫沿紫禁城中轴线纵向排列,有如天地;而“六寝六宫”分立于东西两侧横向展开,如众星拱卫,清晰地反映出“王者必居其中”的营建思想。

东西六宫在以乾清、坤宁两宫为中心横向排开的同时,还相对保持着自身布局的纵向排列。东西六宫均按九宫格排布,削去最外侧一列而呈横三纵二的格局,每列纵向串联三宫,列与列之间形成了以二长街构成的虚轴线。十二座院落之间各以东、西二长街及各宫前巷道纵横分隔,构成了条条街巷、座座门墙相通而又相隔、规整而又严谨的空间。这种布局方式使后宫众多房屋建筑得以合理地排列组合,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

从局部看,十二宫的主体建筑均朝南向,采用了“取正”的布局方式。每座院落的布局和建筑形式基本相同,为两进的三合院,各占地2500㎡左右,平面呈正方形,环以高墙。宫中前殿后寝,有左右配殿,严格讲求对称。前殿两山有卡墙,以便门与后殿相通。

清代晚期曾对西六宫进行过两次较大的改建,分别拆除了长春门和储秀门,将原启祥宫的后殿改为体和殿,原翊坤宫的后殿改为体元殿,使原来独立的两进院联系成为四进院,打破了明代六宫独立的格局,加强了建筑室外空间的连续性,扩大了活动场所,增

加了生活气氛,为日常使用提供了便利。目前,东六宫仍基本保持着明代周密、严谨的布局风格,而西六宫则表现为灵活、多变的清代风格。

阴阳五行与紫禁城

宫殿建筑的规划必然有其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明代营建紫禁城时除了遵循儒家礼制,也充分运用了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说在紫禁城建筑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宫殿布局外朝为阳,内廷为阴。外朝建筑布局疏朗,气势雄伟,体现阳刚之美;内

廷建筑布局严谨,内檐装修纤巧精美,体现阴柔之美。为突出外朝的阳刚之气,午门前的中轴线上依次布置了大明门、承天门、端门,又在奉天门东西配置文华殿、武英殿作为左辅右弼,使外朝气势恢弘、雄伟壮丽。

数目奇偶奇数为阳,外朝反复运用三、五、九等奇数。纵轴线上奉天殿、华盖殿、

谨身殿坐落于“三台”上;横轴线上为文华、奉天、武英三殿;奉天殿以南安排有五门;大殿面阔9间、进深5间,暗示天子“九五之尊”。此外,外朝的踏垛级数、台基和坎墙的砖皮层数也多用奇数。与之相对应的,内廷中多用偶数。中轴线上主要建筑是乾清、坤宁两宫,两侧分布十二宫、十所,以象征星辰拱卫。建筑的坎墙、台明、山墙、檐墙和宫墙下肩的砖皮层数以及踏垛级数多为偶数。

建筑命名大多使用对偶之词,强调阴阳互补与调和,如乾清宫与坤宁宫、日精门与

月华门,等等。

紫禁城中有许多“礼象五行”之处,则是五行说在宫殿中的鲜明体现。

东方属木,为青色,主生长,故明代“太子视事之所”文华殿和清代皇子居住的撷芳殿(南三所)安排在东华门内,建筑屋面用绿色琉璃瓦。南方属火,为赤色,所以午门采用独特的红色彩画。西方属金,生化过程为“收”,太后居住的宫室因此安排在内廷西侧。北方属水,中轴线尽端的钦安殿北面正中石栏板则用水纹雕饰(其它栏板为穿花龙雕饰)。中央属土,为黄色,设计者巧妙地将三台平面做成“土”字形状,并大面积使用黄琉璃瓦,以此象征王者居中统摄天下。凡此种种,以灵活多样的手法,充分展示了五行方位、色彩、生化过程相互间的关系。

五行学说中还有“相生相克”的说法,因此三大殿多用红色墙壁和油饰体现“火生土”的规律,尽量少用绿色,也不种植树木,就是为了防止“木克土”。

五行八卦图之一

“礼”是贯穿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夫礼,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紫禁城宫殿作为古代建筑文化集大成的载体,无论其位置、布局还是建筑单体的规模、形制、色彩乃至装饰等方面,都鲜明地体现着“礼”文化的渗透和影响。

首先,紫禁城位于北京城中心,正是遵从了周以来“天子择中而处”的思想而规划的。紫禁城午门以南,太庙和社稷坛分列东西;宫城内部三大殿与后两宫依次排布于中轴线上,符合“左祖右社”、“前朝后寝”、“三朝两宫”的天子营国之制。外朝三大殿两侧的庑房,除少数为办事机构外,绝大部分是存放金帛财货和文件档案的地方,也正与《礼记·曲礼》:“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厩库为次,居室为后”的思想相符。紫禁城中轴线以外,六宫妃嫔、太后、太上皇以及皇子、皇孙的宫室及服务设置等各按“礼”所应在的位置布局,构成不同功能的区域。

朝寝交接处的乾清门前广场是体现紫禁城建筑礼制规范较为集中的场所。广场南面的保和殿是外朝三大殿的最后一座,规格等级仅次于太和殿,其通面阔9开间,进深5开间,重檐歇山顶,翼角置走兽9个,内外檐均施金龙和玺彩画,菱花槅扇,坐落在高大的汉白玉“三台”之上。北面乾清门位居后宫最南端,是帝王正寝乾清宫的正门,面阔5间,进深3间,单檐歇山顶,汉白玉须弥座。其东西两侧的随墙琉璃门——内左、内右门,分别通向东、西一长街,是去往东西六宫的重要通道。门外设军机处、九卿朝房,正合《周礼》所谓“内有九室,九嫔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之制。九卿朝房为连檐通脊灰瓦顶,不施斗栱,门窗装修素朴,台明高仅尺余,进一步烘托出中轴线上主体建筑的宏伟壮丽。

[三] 建筑法式

建筑法式是指以木构架为主要结构方式的中国古代建筑向标准化、定型化发展中形成的一整套专项制度。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刊行的《营造法式》是关于宫室、坛庙、官署、府第等建筑的设计、施工和用料的规范。据此,现代建筑史家将古建筑房屋的各部分及其构件的规格尺寸、比例关系和做法要求等简称为“法式”。

紫禁城宫殿的建筑法式在继承以往标准化、定型化传统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颁行的《工程做法》是针对包括宫殿建筑在内的房屋建筑修造的条例规范,将宫殿修造的法式要求进一步制度化。

明清宫殿的建筑法式较之以往更为完整、详尽、实用,在地盘布局、台基栏杆、大木构架、屋顶式样、墙体形制、内外装修及油饰彩画等诸多方面都有明晰规定。

建筑法式的制度化,一方面标志着建筑体系的高度成熟,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强化工程管理,但另一方面也有僵化的趋势,使建筑设计者的创造力受到极大的限制。工程做法》

《工程做法》为清工部会同内务府主编。自雍正九年(1731年)“详拟做法工料,访察物价”,历时3年,于十二年(1734年)刊行,原编74卷,《清会典》著录列入史部政书类。

《工程做法》体例大体仿照宋代《营造法式》,内容以工程事例为主,条例大多简约,应用工料重在额限数量,与《营造法式》略有不同。全编大体分为各种房屋建筑工程做法条例与应用料例工限(工料定额)两部分,包括土木瓦石、搭材起重、油饰彩画、铜铁活安装、裱糊工程等各专业条款的规定以及应用工料各例额限。大木作并附屋架侧样示意简图。

本书的编辑主旨是作为官工建筑设计通用的规范,以文字说明为主,很少附图,建筑各作做法采用条理规程与范例相结合的办法逐款对照说明,基本是按建筑安装的先后顺序由下而上依次连贯排列,既有条例,又有具体尺寸,可以相互对证,避免疑误。

《工程做法》是在雍正年间政治局面渐次稳定、经济逐步恢复、官工营造日趋增多的背景下产生的。当时是作为宫廷(宫殿“内工”)和地方“外工”一切房屋营造工程定式“条例”而颁布的,目的在于统一房屋营造标准,加强工程管理制度,同时又是主管部门审查工程做法、验收核销工料经费的文书依据。应用范围主要针对官工“营建坛庙、宫殿、仓库、城垣、寺庙、王府一切房屋油画裱糊”等工程而设,修理工程则“仍照旧制尺寸式样办理”,不在此编新订条例范围。对于民间房舍修盖,主要起到建筑法规的监督作用,严格限制民用房屋的规模、形制。

《工程做法》规格事例多关封建体制,与当今建设要求有很大差距,然而其中有关建筑设计基本原则与工程技术具体处理方法,从建筑科学的发展角度看,仍颇具参考价值。例如中轴对称、主次对比的总体布局;关乎日照风向、趋高避湿的设计原则;采用预制构件、组合安装的施工方式以及统一建材规格、充分利用地方材料等等,都是长期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提炼的结果。某些行之已久、卓有成效的做法,今日仍可加以改进利用,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大式与小式

长期以来,人们通常以有无斗拱作为划分古建筑大小式的标准,即有斗拱的建筑为大式,无斗拱者为小式。其实这种说法并不确切,因为有斗拱者确是大式,但无斗拱者却不一定都是小式,其中亦有大式。

王璞子先生在《〈工程做法〉注释》中指出大式与小式的区别如下:

1.大式建筑的大木结构多为带斗拱做法,亦有不带斗拱做法;小式建筑限于条例,不许使用斗拱。

2.大式建筑一般来说或在殿身外围出廊造,或仅前后出廊,或前檐出廊后檐不出廊,廊又有明廊、内廊之分;小式建筑在体制上无周围廊做法。

3.大式建筑的屋盖,可以采用庑殿、歇山转角、挑悬山、硬山、卷棚各式以及方圆各角亭、曲尺转角房、穿堂,或于檐下又接披檐;小式建筑仅限于硬山、悬山和卷棚数种,绝不可以使用庑殿、歇山转角等做法。

4.就梁架结构而言,大式建筑最少三檩,可以多到十一檩;小式建筑多不过六、七檩,一般为三到五檩。

5.屋盖檐宇做法,大式有单檐造、重檐造或重檐三滴水造,或于上下檐间添加平台以至种种复杂形式,檐头使用檐椽、飞檐椽双重椽子;小式限于单檐,更不许造作飞檐攒角。

此外,是否使用角背和扶脊木、梁架出肩尺寸等诸多细微方面,也是判定大小式的依据。另外还需结合瓦作、石作等施工专业综合考察。

总之,古建筑的大小式问题涉及木、石、瓦等多项工种,关系到选材、制作、形制、比例、尺寸多方面问题,须经过由宏观而微观、由表及里地综合分析方能获得全面的认识。

紫禁城建筑天花

紫禁城各殿天花多系清代修造,后虽多次重修,仍基本保持原貌。其中三大殿、后三宫、宁寿宫、慈宁宫等等级较高的宫殿或佛堂建筑以及内廷宫苑的亭堂楼阁内大都采用硬天花;而皇帝寝宫和东西六宫则多采用软天花。

硬天花的支条和天花板上都施彩画。天花板中心圆光多以蓝色为底,内画龙、凤、仙鹤、百花、果实。圆光以外的方光以浅蓝色为底,四角用鲜明的颜色绘云纹,称为岔角。方光以外为井口,多施绿色。支条上彩画的颜色一般与方光相同,十字相交处多为沥粉贴金莲瓣图案,称辘轳,四边燕尾的颜色一般与岔角相同。彩画的纹样和色泽通常与建

筑功能紧密结合。

天花上的彩绘严格按等级划分,龙凤图案等级最高,使用最广。太和殿天花板图案为沥粉贴金坐龙,与殿内雕龙金漆宝座以及梁枋上大龙和玺彩画相呼应,充分显示了帝王的尊贵威严。寝宫外檐廊天花彩绘则多以龙凤图案为主,喻意“龙凤呈祥”、“天地交泰”。保和殿天花支条上之辘轳、燕尾均沥粉贴金,天花板岔角亦为两色金的云朵,色调华贵。慈禧太后偏好苏式彩画,群臣在其五十寿辰时,将储秀宫等处天花改为百花图案,取意“花团锦簇,吉祥如意”。佛堂建筑的天花彩绘别有特色。如雨花阁天花圆光内不绘龙凤花草之类,而以佛教六字真言组成六瓣莲花图案,象征“超脱苦难,寻求光明与欢乐”;支条上也非燕尾和辘轳,而代之以铃、杵等佛教法器图案,充分渲染宗教建筑气氛。

宁寿宫乐寿堂内的硬天花也较为独特,其规格比一般天花小,支条为紫檀木,天花板为黄梨木,镶贴紫檀木刻灵芝卷草图案。天花与室内装修的纹饰、色泽相协调,华贵素雅。

软天花主要用于妃嫔居住的东西六宫,以浅色为主,并采用福(蝠)寿(桃)等吉祥图案。乾隆花园倦勤斋中的天花属于软天花中的海墁天花,顶棚上满画竹篱藤萝,与室内西侧小戏台、北墙上绘制的藤萝壁画相连,形成一个“室内花园”。

紫禁城也有部分建筑不用天花。如隆宗门、景运门,平时只作为通路,采用彻上明造方式,椽望、梁枋等处均加油饰彩绘。

明代官式彩画的纹饰造型和绘制工艺十分规范,不同地区、不同质地的彩画如出一辙,证明当时的法式规制已经相当完备。

明代檩枋彩画的基本格局沿袭元代旧制,但细部纹饰的造型及设色方面都有很大发展。纹饰的变化集中在盒子、旋花和枋心三个部位。明代盒子的核心纹饰除沿用柿蒂纹外,还出现以旋瓣和云头纹组合的团状花饰,而不再布置锦纹。藻头的纹饰造型主要有两种,①外轮廓呈如意头形,内附旋瓣或云头纹;②用旋瓣组成旋花造型。这两种纹饰既可以单独组合,也可以交互组合。前者明显是从宋代如意头演变而来,后者是从元代旋子发展而成。旋花一般由花心和旋瓣构成。花心部分多以莲座纹为基础,莲座之上附以云头纹、石榴头纹或花蕊。花心四周置6或8片旋瓣,旋瓣多绘成翻卷形“抱瓣”,以表现花瓣自然卷曲的形态。大型构件上的旋花在花心与旋瓣之间再增加一层莲瓣形的花瓣。旋花的组合形式相当丰富,有“一整二破”、“勾丝咬”等造型。枋心内一般不布置细部花纹,只用单色叠晕。

檩枋彩画主要为青绿两色,莲座部分多用红色装点,个别等级较低者也沿用元代以灰色打底的绘法。高级彩画的枋心线、箍头线有贴金的实例,一般多为墨线点金或雅五墨。除灰色彩画外,不论等级高低一律采用叠晕做法。彩画尺度既非沿用宋元旧制,以构件之高确定藻头的长度,也非清代以构件之长确定藻头长度。从现存实例看,能确认的事实是明代枋心偏长,有的甚至占构件总长的二分之一以上。

斗栱彩画演变为黑边青绿叠晕做法,斗栱上不再施纹饰。

目前所发现的明代官式彩画(包括木构彩画、琉璃构件彩画、石雕彩画和铜质构件线刻彩画)纹饰皆为旋子类,可划分为金线点金、墨线点金、雅五墨和灰色做法四种等级。和玺彩画是清代官式建筑主要的彩画类型,《工程做法》中称为“合细彩画”。仅用于皇家宫殿、坛庙的主殿及堂、门等重要建筑上,是彩画中等级最高的形式。

和玺彩画是在明代晚期官式旋子彩画日趋完善的基础上,为适应皇权需要而产生的新的彩画类型。画面中象征皇权的龙凤纹样占据主导地位,构图严谨,图案复杂,大面积使用沥粉贴金,花纹绚丽。

和玺彩画在保持官式旋子彩画三段式基本格局的同时,逐渐剔除旧花纹,加入新花纹:藻头部分删去了“旋花”;枋心绘行龙或龙凤图案,枋心头由剑尖形式改为莲瓣形,以求与藻头轮廓线相适应;箍头盒子内绘坐龙,等等。清代中叶以后,和玺彩画的线路和细部花纹又有较大的变化,画面中主要线条均由弧形曲线变为几何直线:藻头部位弯曲的莲瓣轮廓变为直线条玉圭形,亦称“圭线光子”;皮条线、岔口线、枋心头等线路都相应地改为“Σ”形线。

和玺彩画用金量极大,主要线条及龙、凤、宝珠等图案均沥粉贴金,金线一侧衬白粉线(也叫大粉)或加晕,以青、绿、红作为底色衬托金色图案。其花纹设置、色彩排列和工艺做法等方面都形成了规范性的法则,如“升青降绿”、“青地灵芝绿地草”等,逐渐完善成为规则最为严明的彩画形式。根据不同内容,和玺彩画分为“金龙和玺”、“龙凤和玺”、“龙草和玺”等不同种类。

和玺彩画主要用于紫禁城外朝的重要建筑以及内廷中帝后居住的等级较高的宫殿。太和殿、乾清宫、养心殿等宫殿多采用“金龙和玺彩画”;交泰殿、慈宁宫等处则采用“龙凤和玺”彩画;而太和殿前的弘义阁、体仁阁等较次要的殿宇使用的则是龙草和玺彩画。使用和玺彩画的各处宫殿,由额垫板均为红色,平板枋若用蓝色,则绘行龙,若用绿色,则绘工王云。

苏式彩画

苏式彩画源于江南苏杭地区民间传统作法,故名,俗称“苏州片”。一般用于园林中的小型建筑,如亭、台、廊、榭以及四合院住宅、垂花门的额枋上。

明永乐年间营修北京宫殿,大量征用江南工匠,苏式彩画因之传入北方。历经几百年变化,苏式彩画的图案、布局、题材以及设色均已与原江南彩画不同,尤以乾隆时期的苏式彩画色彩艳丽,装饰华贵,又称“官式苏画”。

苏式彩画底色多采用土朱(铁红)、香色、土黄色或白色为基调,色调偏暖,画法灵活生动,题材广泛。明代江南丝绸织锦业发达,苏画多取材于各式锦纹。清代,官修工程中的苏式彩画内容日渐丰富,博古器物、山水花鸟、人物故事无所不有,甚至西洋楼阁也杂出其间,其中以北京颐和园长廊的苏式彩画最具代表性。

南方气候潮湿,彩画通常只用于内檐,外檐一般采用砖雕或木雕装饰;而北方则内外兼施。北方内檐苏画与和玺、旋子彩画相同,采用狭长枋心,外檐常将檩、垫、枋三部分枋心连成一体,做成一个大的半圆形“搭袱子”,俗称“包袱”。根据包袱内画题的不同,可分为“花鸟包袱”、“人物包袱”、“线法套景包袱”等。包袱的轮廓用若干连续折叠的线条构成,作多层叠晕。内层称“烟云”,以青、紫、黑三色为主,外层称“托子”,以黄(土黄、樟丹)、绿、红三色为主。轮廓大线用墨线或金线。包袱两侧的藻头若为青地,则画聚锦、硬卡子;若为绿地,则画折枝黑叶子花或异兽、软卡子,即所谓“硬青软绿”。红色的垫板上大多画软卡子,箍头内绘回纹、万字、联珠、方格锦等图案。

根据建筑规模、等级与功能之分,并依工艺、用金量、退晕层次等不同,可将苏式彩画分为金琢墨苏画、金线苏画、黄(黑)线苏画、海墁苏画等不同种类。

紫禁城内苏式彩画多用于花园、内廷等处,大都为乾隆、同治或光绪时期的作品。慈禧太后对苏画特别偏爱,将其居住过的宁寿宫等处彩画均改作苏式,某种程度上破坏了建筑原有的统一风格。近年,故宫博物院根据档案记载逐步恢复了彩画原状。旋子彩画俗称“学子”、“蜈蚣圈”,等级仅次于和玺彩画,其最大的特点是在藻头内使用了带卷涡纹的花瓣,即所谓旋子。旋子彩画最早出现于元代,明初即基本定型,清代进一步程式化,是明清官式建筑中运用最为广泛的彩画类型。

旋子彩画在每个构件上的画面均划分为枋心、藻头和箍头三段。这种构图方式早在五代时虎丘云岩寺塔的阑额彩画中就已存在,宋《营造法式》彩画作制度中“角叶”的做法更进一步促成了明清彩画三段式构图的产生。

明代旋子彩画受宋代影响较为直接,构图和旋花纹样来源于宋代角叶如意头做法。明代旋花具有对称的整体造型,花心由莲瓣、如意、石榴等吉祥图案构成,构图自由,变化丰富。明代旋子彩画用金量小,贴金只限于花心(旋眼),其余部分多用碾玉装的叠晕方法做成,色调明快大方。枋心中只用青绿颜色叠晕,不绘任何图案;藻头内的图案根据梁枋高度和藻头宽窄而调整;箍头一般较窄,盒子内花纹丰富。

清代旋子花纹和色彩的使用逐渐趋于统一,图案更为抽象化、规格化,形成以弧形切线为基本线条组成的有规律的几何图形。枋心通常占整个构件长度的三分之一,枋心头改作圆弧状,枋心多绘有各种图案:绘龙锦的称龙锦枋心;绘锦纹花卉的称花锦枋心;青绿底色上仅绘一道墨线的称一字枋心;只刷青绿底色的称空枋心。藻头中心绘出花心(旋眼),旋眼环以旋状花瓣二至三层,由外向内依次称为头路瓣、二路瓣、三路瓣。旋花基本单位为“一整二破”(即一个整团旋花,两个半团旋花),视梁枋构件的长短宽窄组合,又有勾丝咬、一整二破加一路、加两路、加勾丝咬、加喜相逢等多种形式。岔口线和皮条线由明代的连贯曲线改为斜直线条。

旋子彩画按用金多寡及颜色的不同可分为金琢墨石碾玉、烟琢墨石碾玉、金线大点金、墨线大点金、金线小点金、墨线小点金、雅五墨、雄黄玉等几种。

[四] 建筑技术

明清两代,建筑技术有较大程度的发展。设计与施工高度标准化、定型化,既加快了工程进度,又便于施工和经费的管理。

清代宫殿修造,由内务府会同工部共同掌管。内务府设营造司,负责紫禁城的修缮事宜。营造司设“样房”和“算房”,负责设计图纸,制作“烫样”和估算工料。

雍正十二年(1734年),由工部刊行《工程做法》,作为坛庙、宫殿、仓库、城垣、寺庙、王府等房屋建筑设计、施工、工料核算的准绳。

建筑施工总计十一个专业,约二十余个工种,分工明确,各有所司。主要有木、瓦、石、扎、土、油漆、彩画、裱糊等八大专业。各专业相互配合,共保工程质量。

明清两代,砖瓦和琉璃构件的生产,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大大超过以往。宫殿建筑普遍采用琉璃瓦顶,重要殿宇使用金砖墁地,建筑装饰也极尽奢华。

蒯祥

蒯祥(1398-1481年),南直隶吴县(今江苏苏州)香山人,明代著名建筑师。他出身于木工世家,父亲蒯福曾主持南京宫殿的木作工程。蒯祥年少时即随父学艺,后承父业。

明永乐年间营建北京宫殿,蒯祥初为普通木工,后因精于建筑技能,能主持大型土木工程,屡受提拔。永乐十八年(1420年)宫殿建成,蒯祥已升为工部营缮所丞。后又升太仆寺少卿,最终官至工部左侍郎,从一品俸禄。

蒯祥参加和主持了许多重大的营建工程。永乐年间泰宁侯陈珪督造北京郊庙和宫殿,蒯祥任“总建筑师”,参与了营建大隆福寺、南内和西苑等工程;正统五年(1440年)紫禁城内重修三大殿,蒯祥负责设计和施工,并主持修建乾清、坤宁二宫;天顺末年(1 464年)又规划设计营建了明裕陵。在上述重要工程的营修过程中,蒯祥的高超技艺得以充分展示:“凡殿阁楼榭,以至回廊曲宇,随手图之,无不称上意者。”乾隆时期的《江南通志》卷一百七十《蒯祥传》中也记载:“每宫中有修缮,中使导以入,祥略用尺准度,若不经意,既成,以置原所,不差毫厘。”其技艺如此出神入化,无怪乎明宪宗“每以‘蒯鲁班’呼之”。

蒯祥“为人恭谨详实,虽处高位,俭朴不改,常出入未尝乘肩舆”。老年时仍不断研究技艺,“指使群工”不怠,直至成化十七年三月二十七日(1481年4月25日)卒于官位,终年84岁。

样式雷

样式雷,又名样子雷、样房雷,是清代宫廷建筑匠师雷氏家族的俗称。

清代都城、宫殿、坛庙、陵寝、苑囿、府邸、衙署等国家建筑工程,按成例需由管理各工程事务的内务府、工部或钦派工程处等衙门统领其所属的设计机构——“样式房”的专职匠人,制作“画样”和“烫样”并制定“工程做法”,经钦准后支取工料银两,招商承修。这些专职匠人通常被称为“样子匠”,其中以雷氏家族“终清之世,最有声于匠家”。

样式雷家族供役于皇家建筑工程始自清代康熙年间。原籍江西省南康府建昌县(今永修县)的雷发达(1619-1693年),明末清初避战乱暂居金陵。1683年冬,他与堂弟雷发宣一同“以艺应募赴北京”,参加清廷宫禁营建。嗣后,雷发达长子雷金玉(1659-1729年)投充内务府包衣旗,供任圆明园楠木作样式房掌案一职,成为雷氏家族世代

因袭样式房一业的始祖。自此,雷氏一族先后共7代人操持此业,技术水平和艺术造诣极高。样式雷之声名至雷思起、雷廷昌父子两代即同治、光绪时期达到最高峰,“为朝官所侧目”。

雷家参加或主持过三山五园、南苑、避暑山庄等皇家园林,慕陵、昌陵、惠陵等皇家陵寝以及各地行宫的修造,而且还承办宫中年例灯彩以及西厂焰火、乾隆八旬万寿节典景楼台等庆典工程。总之,清康熙朝以降,二百余年间的皇家建筑工程,无不留下“样式雷”的深刻印记。

样式雷一家传承相因,完成了大量建筑修缮设计。目前我国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古建筑遗存,样式雷一家所设计者,即占其总数的五分之一。雷氏匠人制作的大量画样、烫样及工程做法等图籍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极为丰硕和珍贵的遗产,在文物价值之外,更具有极大的研究和利用价值。自清末辗转至今,传世的样式雷图档总数约有2万件以上,在国内,主要为故宫博物院、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和国家图书馆等单位所珍藏。

檐出与日照

明代宫殿建筑的屋檐尺度使宫室中的北房在冬季能得到充足的日照,在夏季午间能遮挡烈日强光进入房中,这一尺度设计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对日影在一年四季中的变化与屋檐遮光之间关系的经验总结。早在汉代已有反宇纳光的记载,但由于土坯墙需屋檐遮雨,直至唐宋时期仍是斗栱硕大,出檐深远。元代宫殿由于位于北方,冬季严寒,亟需日光入室,屋檐深度略减。明初肇建北京宫殿时,由于砖的大量生产,土坯墙改为砖墙,因而无需考虑遮挡雨水淋墙的问题。根据冬季、夏季日影角度设计出檐尺度,恰好使北房在冬至前后阳光满室,夏至前后屋檐遮荫,加以墙壁、屋顶的导热系数低,紫禁城的房屋确有冬暖夏凉之感。

故宫简介

故宫,又名紫禁城,位于北京市中心,今天人们称她为故宫,意为过去的皇宫。故宫东西宽750米,南北长960米,面积达到72万平方米,为世界之最;故宫的整个建筑被两道坚固的防线围在中间,外围是一条宽52米,深6米的护城河环绕;接着是周长3公里的城墙,墙高近10米,底宽8.62米。城墙上开有4门,南有午门,北有神武门,东有东华门,西有西华门,城墙四角,还耸立着4座角楼,角楼有3层屋檐,72个屋脊,玲珑剔透,造型别致,为中国古建筑中的杰作。 故宫太和殿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为故宫“三大殿”之首,建立在五米高的汉白玉台基上,台基四周矗立着雕龙石柱。这是宫殿群中最大的建筑。殿高36米,宽63米,面积为2380平方米。大殿正中两米高的台子上是金漆雕龙宝座,宝座背后是高雅的屏风,还有沥粉金漆的龙柱和精致的蟠龙藻井,富丽堂皇。明清两代皇帝即位、诞辰以及春节、冬至等庆典,均在此举行。 故宫中和殿 中和殿在太和殿后,是故宫“三大殿”之一。该殿是一座单檐攒尖顶的方形殿。每边21米,各三间,走廊列柱20根,黄琉璃瓦四角攒尖顶,正中有鎏金宝顶。皇帝有事去太和殿先在此小憩,接受内阁、礼部及侍卫等的朝拜,每逢各种大礼的前一天,皇帝也在此阅览奏章和祝辞。 故宫保和殿 保和殿位于中和殿之后,是故宫“三大殿”之一。清朝每年除夕和元宵,皇帝在此宴请王

公贵族和文武大臣,到乾隆年间,把三年一次的殿试由太和殿移至这里举行。保和殿东西两侧的庑房现改为历代艺术陈列馆,陈列有从原始社会到清代约六千年的中华艺术瑰宝。 故宫乾清宫 乾清宫是内廷正殿,殿中设宝座,上有“正大光明”匾,是明清两代皇帝的寝宫及平日处理政事的地方,雍正以后搬出。每年元旦、灯节、端午、中秋、冬至、万寿等节,按例在此举行家族宴,另外皇帝死后棂柩停在此殿。 故宫交泰殿 交泰殿在乾清宫后,是明清时为皇后举办寿庆的地方。殿内存玉玺25块;西侧陈设乾隆年间造的自鸣钟;东侧为铜壶滴漏,清世祖顺治禁止内官干预政事的铁牌也立于此殿。 故宫坤宁宫 坤宁宫在明朝时是皇后的寝宫,又叫中宫,顺治年间仿照沈阳清宁宫重建,同时将西暖阁改为祭神的场所,经常在此举行朝祭、夕祭、春秋大祭等;东暖阁则作为皇帝新婚的洞房,清朝的顺治、康熙、同治、光绪四帝都在此举行过大婚。 故宫御花园 御花园原名宫后苑,今俗称御花园,占地一万一千多平方米,有建筑二十余处。以钦安殿为中心,园林建筑采用主次相辅、左右对称的格局,布局紧凑、古典富丽。殿东北的堆秀山,为太湖石叠砌而成,上筑御景亭,每年重阳节帝后在此登高。 故宫博物院是在明、清两代皇宫及其收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国综合性博物馆。其位于北京市中心,前通天安门,后倚景山,东近王府井街市,西临中南海。1961年,经国务院批准,故宫被定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故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依照中国古代星象学说,紫微垣(即北极星)位于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对应,是以故宫又称紫禁城。明代第三位皇帝朱棣在夺取帝位后,决定迁都北京,即开始营造这座宫殿,至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落成。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最后的封建帝制--清王朝,1924年逊帝溥仪被逐出宫禁。在这前后五百余年中,共有24位皇帝曾在这里生活居住和对全国实行统治。 紫禁城,四面环有高10m的城墙和宽52m的护城河。城南北长961m,东西宽753m,占地面积达720,000㎡。城墙四面各设城门一座,其中南面的午门和北面的神武门现专供参观者游览出入。城内宫殿建筑布局沿中轴线向东西两侧展开。红墙黄瓦,画栋雕梁,金碧辉煌。殿宇楼台,高低错落,壮观雄伟。朝暾夕曛中,仿若人间仙境。城之南半部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两侧辅以文华、武英两殿,是皇帝举行朝会的地方,称为“前朝”。北半部则以乾清、交泰、坤宁三宫及东西六宫和御花园为中心,其外东侧有奉先、皇极等殿,西侧有养心殿、雨花阁、慈宁宫等,是皇帝和后妃们居住、举行祭祀和宗教活动以及处理日常政务的地方,称为“后寝”。前后两部分宫殿建筑总面积达163,000㎡。整组宫殿建筑布局谨严,秩序井然,寸砖片瓦皆遵循着封建等级礼制,映现出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在封建帝制时代,普通的人民群众是不能也不敢靠近它一步的。 辛亥革命后,这座宫殿本应全部收归国有,但按照那时拟定的《清室优待条件》,逊帝

北京故宫知识和超清图俯瞰图平面图

(强烈推荐收藏) 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旧称紫禁城。于明代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木质结构的古建筑群。故宫全部建筑由“前朝”与“内廷”两部分组成,四周有城墙围绕。四面由筒子河环抱。城四角有角楼。四面各有一门,正 南是午门,为故宫的正门。 故宫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一(北京故故宫、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 宫),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1406年(永乐四年),明成祖颁诏迁都北京,下令仿照南京皇宫营建北京宫殿。 1420年(永乐十八年),北京宫殿竣工。次年发生大火,前三殿被焚毁。 1441年(正统六年),重建前三殿及乾清宫。 1557年(嘉靖三十六年),紫禁城大火,前三殿、奉天门、文武楼、午门全部被焚毁,至1561年才全 部重建完工。 1597年(万历二十五年),紫禁城大火,焚毁前三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复建工程直至1627年(天启七年)方完工。 1644年(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李自成撤退前焚毁紫禁城,仅武英殿、建极

殿、英华殿、南熏殿、四周角楼和皇极门未焚,其余建筑全部被毁。同年清顺治帝从沈阳迁都至北京。此 后历时14年,将中路建筑基本修复。 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开始重建紫禁城其余被毁部分建筑,至康熙三十四年基本完工。 1735年(雍正十三年),清高宗(乾隆帝)即位,此后六十年间对紫禁城进行大规模增建和改建。 1813年(嘉庆十八年),天理教教徒林清率起义军攻打紫禁城。 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八国联军在紫禁城阅兵。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清帝退位。但按照与中华民国签订的优抚条件,仍然居住于紫禁城内。 1923年,建福宫发生火灾。 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驱逐清帝爱新觉罗·溥仪。 1925年,在原紫禁城的基础上建立故宫博物院。 1933年,故宫博物院文物南迁,以躲避日本侵略。 1948年,故宫博物院南迁文物部分运往台湾。 1949年1月,北平(即北京)稳定后,故宫博物院恢复开放。 1961年,经国务院批准,北京故宫被定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7年,北京故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002年,北京故宫开始进行为期19年的大修。 故宫全景图 故宫正门“午门”,俗称五凤楼。东西北三面以12米高的城台相连,环抱一个方形广场。有1组建筑。正中有重楼,是9间面宽的大殿,重檐庑殿顶,在左右伸出两阙城墙上,建有联檐通脊的楼阁四座,明廊相连,两翼各有13间的殿屋向南伸出,四隅各有高大的角亭,辅翼着正殿。这种形状的门楼称为“阙门”,是中国古代大门中最高级的形式。这组城上的建筑,形势巍峨壮丽,是故宫宫殿群中第一高峰。午门是皇帝下诏书、下令出征的地方。每遇宣读皇帝圣旨,颁发年历书,文武百官都要齐集午门前广场听旨。午门当中的正门平时只有皇帝才可以出入,皇帝大婚时皇后进一次,殿试考中状元、榜眼、探花的三人可以从此门走出一次。文武大臣进出东侧门,宗室王公出入西侧门。

北京故宫的资料_参考资料完美版

《北京故宫的资料》 参考资料一: 北京故宫资料大全北京故宫简介 故宫,旧称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是明清两个朝代二十四位皇帝的皇宫,占地 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明成祖朱棣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营建, 永乐十八年(1420年)落成。 历史 太和殿北京故宫为明成祖朱棣于公元1406年在元朝大都皇宫的基础上开始建设的,设计 师为木匠出身的蒯祥,公元1420年正式落成,从1420年落成到1911年清帝逊位五百年间,共有明清两代二十四帝在故宫生活过。明朝初期有殿宇1630余座,清朝乾隆时期有殿宇 1800余座,现存殿宇约1500座。 紫禁城又名紫金城或宫城,现称故宫。它的名字来自紫微星,紫微星属土,在五方属中, 古人坚信紫微星位于苍穹的中心。紫禁城位于北京的中心,同时又是国家权力的中心,因而得名。 宫殿建筑 北京故宫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面积约为725000平方米。四周为宽52米的 护城河。城墙高12米,底厚10米,顶厚6米至7米。有四门,正南为午门,东为东华门, 西为西华门,北为玄武门(神武门)。现玄武门为故宫博物院正门。 外朝 雨中太和殿午门:平面呈倒凹字型,分上下两部分。下部为敦台,正中开三门,两侧各有 一掖门。上部正中为门楼一座,面阔9间,进深5间,重檐庑殿顶。两侧有重檐攒尖顶的方亭。 内金水河 太和门:面阔9间,进深3间,重檐歇山顶。 太和殿:面阔11间,进深5间,重檐庑殿顶。檐角10个走兽,为中国古建筑之特例。 前三殿之第一殿 中和殿:面阔、进深各3间。攒尖顶。 保和殿:面阔9间,进深5间。重檐歇山顶。 文华殿 武英殿 内廷

太和殿简介北京故宫的介绍

太和殿简介北京故宫的介绍 太和殿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 年)建成,称奉天殿。 为中国现存最大木构架建筑之一,太和殿匾额“建极绥猷匾,为乾隆皇帝的御笔,现存的 牌匾为复制品。 原件在袁世凯称帝时被换下,已佚。 下面是百分网给大家整理的太和殿简介,希望能帮到大家!太和殿介绍故宫太和殿,俗称 “金銮殿, 位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南北中轴线的显要位置, 殿高 35. 05 米, 面积 2377 平方米, 共 55 间,72 根大柱,是故宫中最高大的建筑。 是故宫外廷三大殿中最大的一座,也是故宫中最高大的建筑,。 太和殿也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大殿,是典型的古典建筑。 太和殿的内部及外部构造是中华民族古老智慧的结晶,在这里,除了奇异的雕梁画栋、独 特的设计布局以及令人目不暇接的稀世珍宝外,她的坚固程度也令人叹为观止。 自太和殿建成以来,遭遇过多次大地震,她依然像一位坚强的巨人傲然屹立,丝毫不受影 响。 太和殿前有宽阔的平台,俗称月台。 月台上陈设日晷、嘉量各一,铜龟、铜鹤各一对,铜鼎 18 座。 日晷是古代的计时器,嘉量是古代的标准量器,二者都是皇权的象征。 殿前的双龙戏珠御路石, 其珠为吉祥如意珠, 双龙之中, 一个代表天帝, 另一个代表帝王; 殿下有三层汉白玉石雕基座,周围环以栏杆。 栏杆下安有排水用的石雕龙头,每逢雨季,可呈现千龙吐水的奇观。 殿内更是金碧辉煌、美轮美奂。 室内外梁枋上饰以级别最高的和玺彩画。 门窗上部嵌成菱花格纹,下部浮雕云龙图案,接榫处安有镌刻龙纹的鎏金铜叶。 殿内金砖铺地,七十二根罕见楠木大柱支撑整个大殿。 太和殿的明间设九龙金漆宝座,宝座两侧排列 6 根沥粉贴金云龙图案的巨柱,所贴金箔采 用深浅两种颜色,使图案突出鲜明。 宝座前两侧有四对陈设:宝象、甪端、仙鹤和香亭。 太和殿不愧是故宫第一殿,更是中华民族的珍宝。 太和殿的功能如今很多人认为太和殿平时是用于上朝的,其实不是。 太和殿其实是用来举行各种典礼的场所,实际使用次数很少,明清皇帝上朝的地方主要在 太和门、乾清门(为御门听政)、乾清宫(有大事或重要的事情时皇帝召见大臣所在地)、还有养 心殿(清朝后期垂帘听政)的,并不是平时所说的太和殿。 明清两朝 24 个皇帝都在太和殿举行盛大典礼,如皇帝登基即位、皇帝大婚、册立皇后、 命将出征,此外每年万寿节、元旦、冬至三大节,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员的朝贺,并向王公大 臣赐宴。

故宫

故宫 (课程论文) 学院:动物科学技术学院 专业:动物科学技术 姓名:李波 学号:A05110095 2012年11 月12 日

故宫的殿堂楼阁 概况 北京故宫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面积约为725000平方米。四周为宽52米的护城河。城墙高12米,底厚10米,顶厚6米至7米,由52米宽的护城河保护。有四门:正南为午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北为玄武门(神武门)。现玄武门为故宫博物院正门。城墙高9.9米厚8.26米。 明朝初期有殿宇1630余座,清朝乾隆时期有殿宇1800余座,现存殿宇约2631座;紫禁城各宫殿样式图细画至“寸”,自康熙起雷氏家族代代测量、绘制典藏到民国初年。相传故宫共有9999.5座屋,实际据1973年专家现场测量故宫有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有980座,共计8704间。而此“间”并非现今房间之概念,此处“间”指四根房柱所形成的空间。 故宫在辛亥革命之前被称为“紫禁城”。它的名字来自“紫微星垣”,中国古代星像学家把天上的星星分为三垣,四象,二十八星宿等。其中三垣指紫微星垣,太微星垣和天市星垣。紫微星垣居于正中,据传皇天上帝的居所(紫宫)就在紫微星垣中,人间皇帝自称“天子”便仿皇天上帝居所的名字用其“紫”字为紫禁城。故宫是以黄瓦、红墙、金饰、白石构成的建筑群。其中黄色琉璃瓦是天子的象征。 紫禁城最初的建设投入工匠23万人,民工士兵上百万,前后延续了15年之久。 紫禁城名称由来 “紫禁城”这个名称跟中国古代哲学与天文学有关。“紫”是指古代天文学中三垣中的紫微星垣,意思是正中央,也代表着紫禁城位处中国乃至世界的中央地位。 外朝及三大殿 太和殿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为北京故宫三大殿南面第一座,该殿是明清两代北京城内最高的建筑,开间最多、进深最大和屋顶最高的大殿,堪称中华第一殿。因皇帝登基、册立皇后等重大仪式都在此进行。它是皇权的象征,因而在各种形式上都刻意追求,以示与众之不同。 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都建在三层汉白玉石建成的基台上,合称“三大殿”。“三大殿”和东面的文华殿、西面的武英殿合称“外朝”。三大殿建立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太和殿的皇帝宝座正好就在这条中轴线上。这条中轴线正是明朝时北京城的中轴线。 历史 太和殿始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建成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原名奉天殿。“广三十丈,深十五丈”,即长95米,宽48米,面积达4522平方米。而明代太和殿则是神乐观的正殿,也就是清代康熙之后的天坛神乐署凝禧殿。 永乐十九年(1421年)遭雷击焚毁,正统元年(1436年)至正统六年(1441年)重建。 嘉靖三十六年四月丙申(1557年5月11日),遭雷击焚毁。四十一年(1562年),完成重建,改名为皇极殿。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大火,天启七年(1627年)重建。清顺治二年

故宫简介

故宫简介 故宫旧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皇宫,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故宫占地72万平方米,屋宇9999间半,建筑面积15.5万平方米为一长方形城池,四角矗立、风格绮丽的角楼,墙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环绕,形成一个森严壁垒的城堡。建筑气势雄伟、豪华壮丽,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198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紫禁城是严格按照儒家礼制思想设计的,建筑上依照“皇权至上”的原则,保持了中心突出、严格对称的格局。所以其主要建筑物都分布于北京城的南北中轴线上或是有序地排在中轴线两侧。紫禁城的建造是不惜工本的。在皇帝的旨意下,能工巧匠云集北京,用从全国各地征集而来的上等建材,精雕细琢出了天下只此一家的紫禁城。所以仅是建筑这一项,就值得细细赏看。此外,明、清两代皇帝积聚的奇珍异宝,绝大多数也收藏于故宫博物院内,琳琅满目的古珍宝,让人叹为观止。来到故宫我特意租了解说器,方便了解紫禁城更多的历史故事。每走到一处景点,解说器就自动感应,开始解说,当你走过的地方灯就会暗掉,这样就不会走重复,还能做地图用,很实用。 天安门是紫禁城的正门,两侧分别为太庙和社稷坊。在举行盛大庆典的日子(如皇帝大婚),便会有一道昭书告示天下,诏书摆在“龙亭”——一顶特制的轿子中,从深宫一直抬到天安门前。礼部官员在高高的城楼上,向臣民宣告庆典消息。巍峨的午门高达80.42米。门楼高耸,左右分两翼向前突出。两翼之上,在转角和顶端处共有四座方亭守望。每年十月,皇帝在午门颁发下一年的历书。 午门门楼下有三个门,当中那个只供皇帝出入。不过也有例外,在皇帝成亲之日,皇后可以由这个门进入紫禁城;而科举考试的头三元得主,即状元、榜眼、探花,在考试结果宣布之后,也可经由中门走出皇城。 走过雄伟壮丽的午门,就进入了一个宽阔的矩形广场。这是紫禁城内最大的广场。它的正前方横着一条河,河上有五座拱桥,北边平台上矗立着太和门——只有皇帝可以进出。太和门东边是给武官用的昭德门,西边则是给王公大臣用的贞度门。走过这些大门,眼前又出现一处巨大的广场,足可容纳两万人。这个广场是供皇帝朝会大典时使用的。北边,三层汉白玉栏杆环抱一个八米高的宽阔台基,高台上自南而北依次屹立着三座大殿。第一座,也是最大的一座,便是太和殿。皇帝的登基大礼、大婚、元旦庆贺等大典,都在这里举行。 中和殿座落在太和殿后,是一个较小的方殿。皇帝去太和殿前,要先在这里接受执事官员的朝拜。每年一开春,种子和农具便被送到殿里,进行仪式性的检审,以此祈望有个风调雨顺的大丰年。保和殿是外朝三大殿的末殿。其结构设计与太和殿相似,只是规模较小、等级稍低,但它却是个气派颇大的待客殿堂,遇国者大典和新年佳节,皇帝会在这里宴请外国使臣和少数民族首领。而科举考试的最后一级——殿试,也在这里举行。 从保和殿出来后往北,可以看到一个东西横长的广场,东、西、北三面都有门。北面的就是乾清门,进得此门,即是内廷。内廷是皇帝、皇后以及嫔妃们的生活起居场所,外人不得擅入。 1912年中国结束帝制、实行共和后,内廷与外朝之间便以一堵墙分隔开来,外朝三大殿为新政府所占据,内廷仍为逊帝溥仪所居,直至1924年他被赶出皇宫。内廷第一座宫殿就是乾清宫,在明朝和清初时,这里是皇帝的寝宫。清晨五点,皇帝起身,用毕早膳,便到乾清宫处理国事。 中间那个不太大的宫殿是交泰殿,里面珍藏着二十五颗宝玺。殿内挂有铁牌,刻有“太监不得干预政事”的皇帝御旨。宫中还有一座1798年制造的大型自鸣钟和一个古时用以计时的铜制水漏壶。这三宫一组的建筑的末座是坤宁宫,明朝时是皇后的寝宫,清朝用作帝、后的结婚洞房。依照传统规矩,帝、后新婚,要在这个殿堂里度过三天。坤宁宫后有坤宁门

北京故宫历史知识讲课教案

目录目录i 图索引 (ii) 表索引 (iii) 第1章北京故宫 (1) 1.1 北京故宫简介 (1) 1.2 北京故宫历史 (2) 1.3 北京故宫建筑形式 (3) 第2章关于北京故宫的争论 (5) 2.1 是“故宫博物院”还是“紫禁城” (5) 2.2 故宫的归属 (5) 2.3 故宫大修方案应采取的决策程序 (6) 第3章故宫悬疑 (7) 3.1 天人合一紫禁城 (7) 3.2 故宫房间知多少 (7) 3.3 冷宫何处 (8) 3.4 门字之谜 (8) 3.5 故宫设计者 (9) 第4章南京故宫 (11) 4.1 简介 (11) 4.2 分布 (12) 4.3 布局特色 (13)

图1-1北京故宫平面图 (2) 图1-2北京故宫——乾清宫 (4) 图4-1明朝南京城布局 (13)

表1-1北京故宫大事记表 (2) 表4-1南京故宫发展历史表 (12)

第1章北京故宫 1.1 北京故宫简介 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旧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首。 故宫始建于公元1406年,1420年基本竣工,是明朝皇帝朱棣始建。故宫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面积约为723,6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5万平方米。相传故宫一共有9999.5间,实际据1973年专家现场测量故宫有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有980座,共计8707间(而此“间”并非现今房间之概念,此处“间”指四根房柱所形成的空间)。宫城周围环绕着高12米,长3400米的宫墙,形式为一长方形城池,墙外有52米宽的护城河环绕,形成一个森严壁垒的城堡。故宫宫殿建筑均是木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画。故宫有4个门,正门名午门,东门名东华门,西门名西华门,北门名神武门。面对北门神武门,有用土、石筑成的景山,满山松柏成林。在整体布局上,景山可说是故宫建筑群的屏障。 故宫的建筑依据其布局与功用分为“外朝”与“内廷”两大部分。“外朝”与“内廷”以乾清门为界,乾清门以南为外朝,以北为内廷。故宫外朝、内廷的建筑气氛迥然不同。 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是皇帝举行朝会的地方,也称为“前朝”。是封建皇帝行使权力、举行盛典的地方。此外两翼东有文华殿、文渊阁、上驷院、南三所;西有武英殿、内务府等建筑。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后三宫为中心,两翼为养心殿、东、西六宫、斋宫、毓庆宫,后有御花园。是封建帝王与后妃居住之所。内廷东部的宁寿宫是当年乾隆皇帝退位后养老而修建。内廷西部有慈宁宫、寿安宫等。此外还有重华宫,北五所等建筑。北京故宫平面图如图1-1所示。

故宫图文详解

北京故宫(图文详解)

北京故宫平面图

北京故宫知识 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旧称紫禁城。于明代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木质结构的古建筑群。故宫全部建筑由“前朝”与“内廷”两部分组成,四周有城墙围绕。四面由筒子河环抱。城四角有角楼。四面各有一门,正南是午门,为故宫的正门。 故宫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一(北京故宫、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1406年(永乐四年),明成祖颁诏迁都北京,下令仿照南京皇宫营建北京宫殿。 1420年(永乐十八年),北京宫殿竣工。次年发生大火,前三殿被焚毁。 1441年(正统六年),重建前三殿及乾清宫。 1557年(嘉靖三十六年),紫禁城大火,前三殿、奉天门、文武楼、午门全部被焚毁,至1561年才全部重建完工。 1597年(万历二十五年),紫禁城大火,焚毁前三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复建工程直至1627年(天启七年)方完工。 1644年(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李自成撤退前焚毁紫禁城,仅武英殿、建极殿、英华殿、南熏殿、四周角楼和皇极门未焚,其余建筑全部被毁。同年清顺治帝从沈阳迁都至北京。此后历时14年,将中路建筑基本修复。 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开始重建紫禁城其余被毁部分建筑,至康熙三十四年基本完工。 1735年(雍正十三年),清高宗(乾隆帝)即位,此后六十年间对紫禁城进行大规模增建和改建。

1813年(嘉庆十八年),天理教教徒林清率起义军攻打紫禁城。 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八国联军在紫禁城阅兵。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清帝退位。但按照与中华民国签订的优抚条件,仍然居住于紫禁城内。 1923年,建福宫发生火灾。 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驱逐清帝爱新觉罗·溥仪。 1925年,在原紫禁城的基础上建立故宫博物院。 1933年,故宫博物院文物南迁,以躲避日本侵略。 1948年,故宫博物院南迁文物部分运往台湾。 1949年1月,北平(即北京)稳定后,故宫博物院恢复开放。 1961年,经国务院批准,北京故宫被定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7年,北京故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002年,北京故宫开始进行为期19年的大修。

北京故宫旅游资料 故宫平面图

北京故宫旅游资料故宫平面图 各位朋友: 故宫是世界著名的旅游景观,被世界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它闪烁着东方文明的光辉。 故宫从明代开始作为统治中心,但它的初建者却不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而是他的四儿子明成祖朱棣。故宫建在北京城南起永定门北至鼓楼长16华里的中轴线上,南北为主,左右对称,建造中遵循《周礼。考工记》中“前朝后室,左祖右社”的建造原则。故宫在建造手法上突出皇权,其基本做法是突出以前三殿和后三宫为主的中轴线,其他建筑拱卫中央。故宫的建造可以说是集全国的人力物力,木材砖瓦取自全国各地,耗费极其巨大。宫殿内墁地的砖被称作“金砖”,制作工艺极为复杂,从取土到成泥要6道工序,到成砖则需17道工序,最后还要把砖放到桐油里浸泡处理。这种砖铺在地上越磨越亮,由于制作复杂,价格昂贵,在当时一砖合一石米。年以有“金砖”之称。可以说故宫每座宫殿都浸透着人民的血汗它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优秀传统和独特风格,充分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创造才能。故宫是我国保存到现在最完整,最辉煌的一组皇家建筑群,而今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 现在展现在我们眼前的这座红墙黄瓦,飞檐宏丽的建筑就是故宫的正门——午门。它平面呈“凹“字形,上有崇楼五座,正楼是9开间的重檐庑殿顶大殿,东西是四座重檐四角攒尖顶方形亭楼,各以廊庑相连,辅翼正楼。整个建筑气势巍峨,充分体现了皇帝的威严。午门全部建筑,高下错落,左右映对,势若朱鸟展翅,翱翔天空,故又常被人称作五凤楼。正楼设有宝座,左右设有钟鼓楼,过去皇帝在太和殿举行大典时,钟鼓齐鸣,肃穆森严。 一提起午门,常令人想起“推出午门斩首示众”这句话。其实午门前并未斩过人。因为明朝行刑在西市9今西四),清代在菜市口,但在这里却打死过人。明代有一种罚刑——廷杖,就在午门下举行。如果大臣触怒皇帝就要被批“逆鳞”。被子批“逆鳞”的大臣被子打掉乌纱帽穿上囚衣推出午门,行刑就在这御路东侧。起初只是象征性的打,主要在于对大臣的羞

北京故宫的详细资料全

故宫的详细资料 [一] 历史沿革 明代营建的四个时期 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四年(1406年)诏建皇宫,此后营建工程一直陆续不断地进行,直至明朝末年。除一般维修外,以工程量计算,大体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一、永乐开创时期。这一时期,结合都城营建,将元大都故城整体向南推移,并完成了城墙的修建,从而确定了宫城的位置和规模。由于紫禁城是吸取明初凤阳、两地宫殿营建的经验而施工的,其布局更为完整。宫城南北分为前朝后寝,中轴线贯穿南北,左右对称,三路纵列,东西六宫环列,呈众星拱月之势,基本按《周礼》等传统文献中的王城规制进行规划。现存的故宫基本保持了永乐时期奠定的这一平面格局。二、正统完成时期。这一时期包括正统、景泰、天顺三朝,是明代开国以后初步稳定和兴盛的时期,国家的财力、物力相对充裕,相继完成了各大坛庙和御苑的营建,紫禁城三大殿的重建和两宫的修缮也是这一时期的主要工程。朱祁镇登基后,第一件大政就是修建紫禁城,从正统元年(1436年)开始,到正统十年(1446年)完成。三、嘉靖扩建时期。明朝此时日渐昌盛,商业资本主义有所发展,前三门外逐渐形成繁华的商业区。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加筑南部外罗城以资防卫。这一时期的重点工程仍首推紫禁城三大殿的工程。此朝火灾最多,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的大火竟导致“三殿十五门俱灾”,不得不陆续重建,至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才重新建成。其间因重建万寿宫致使三大殿工程一度停滞。四、明末衰落时期。万历至明末,衰亡迹象日益明显,政府已无力进行大规模的兴建。万历朝三大殿又发生火灾,但此次搁置18年方重建,且工程历时12年,持续到天启年间才修缮完毕。 洪武《京城图志》明代皇城宫城图 有明一代,曾建有三座大型皇宫,分处于中都(凤阳)、和。现就和宫殿作一比较。 从环境布局看,明、宫殿均坐北向南,但宫城位于城东侧钟趾之阳(今门御道街一带),偏于城市一隅,东侧紧靠门,略显局促;而宫城处于城市东西中轴线上,形势恢宏,气魄雄伟,较宫城更为壮丽。 从规模形制看,宫殿为三朝二宫制度:“正殿曰奉天殿,前为奉天门,殿之后曰华

北京故宫旅游景点介绍

北京故宫旅游景点介绍 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全国政治、文化和对外交往的中心,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其古迹之多,园林之美,山水之胜在世界上久负盛名。现北京对外开放的旅游景点有200多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35处。北京拥有众多古代宫殿、皇家园林、坛庙陵寝、宗教寺观、名人故居,以及众多的现代化宏伟建筑和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及特色公园;另外还有著名的街市和郊外风景胜地。北京既有历史文化游览区,又有自然景观风景区,还有以现代游乐设施为主的游览娱乐区。1986年经北京及全国旅游者的评选,又选出北京新十六景;1992年又首批评出北京旅游世界之最十大人文景观。如今的北京不仅是中国第一大旅游城市,也是全世界瞩目的国际性市场。她既具有古都风貌,又有现代都市风光,古貌新姿交相辉映,对每一旅者具有极强的辐射力和吸引力。 北京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又称紫禁城。历代宫殿都“象天立宫”以表示君为天子“受命于天”。由于君为天子,天子的宫殿如同天帝居住的“紫宫”禁地,故名紫禁城。故宫始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历经明、清两个朝代24个皇帝。

北京故宫 故宫也称紫禁城,位于北京市中心,曾居住过24个皇帝,是明清两代的皇宫,现辟为故宫博物院。院内陈列我国各个朝代的艺术珍品,是中国最丰富的文化和艺术的宝库。故宫的整个建筑金碧辉煌,庄严绚丽,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一(北京故宫、凡尔赛宫、白金汉宫、白宫、克里姆林宫),并为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故宫的宫殿建筑,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宫殿是沿着一条南北向的中轴线排列,左右对称,南达永定门,北到鼓楼、钟楼,贯穿整个紫禁城。规划严整,气魄宏伟,极为壮观。无论在平 面布局,立体效果以及形式上的雄伟、堂皇、庄严、和谐,都属无与

故宫的现状、历史和传说

故宫的现状、历史和传说故宫作为游览胜地,每天接待着国内外上万名游客,但不是每个人都会知道这座紫禁城里面包含着另一种内容…… 一、故宫的现状: 故宫博物院(the Palace Museum),建立于1925年10月10日,是在明朝、清朝两代皇宫及其收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国综合性博物馆,也是中国最大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其文物收藏主要来源于清代宫中旧藏。故宫占地72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为16.3万平方米,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周围有10米高的城墙环绕,还有宽52米的护城河,在四角都建有一座精美的角楼。根据1973年的统计,故宫有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有980座,共计8704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职工以崭新的精神面貌投入工作。拔除杂草,疏通河道,清理垃圾。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在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彻底整治了环绕故宫的筒子河,更好地凸现了昔日皇城的风貌。 二、故宫的历史 故宫,这座城池从前并不被人称为故宫。 故宫为中国明、清两代(1368~1911年)的皇宫,又称“紫禁城”。这个世界上最豪华、最森严、最庞大的深宅

大院,自明永乐4年以来,也就是1406年下诏营建北京紫禁城,整整600年时间里,这里作为住宅仅居住过两个家族,他们一家姓朱,一家姓爱新觉罗,曾经很长一段时间,这两个家族的继承者,自称天子。《广雅·释天》曰:“天宫谓之紫宫。”因此,这里曾经的名称是——紫禁城。 紫禁城作为一个符号,就摆在北京城的正中,至今为止,在某种意义上讲,这座城池仍然象征着至高无上,象征着权力、欲望甚至死亡。 三、故宫的传说 据说有个人以前在故宫看门,据那个人说每天晚上都能听见有人在奏乐,而且有时能看见宫女太监排队走过。那个人家的孩子身体都不好,老人都说是因为那人受的阴气大,影响了下一代! 但并不仅仅这样,大家有没有留意到,故宫里有很多院落都是被封起来的!不对游客开放,其实每一个府第都发生过用科学无法解释的现象,解放前还没有封的时候,在这些地方死了很多人!不是无故消失就是命亡,但始终是离奇得查不出原因,不过有一个共同点:死后如果还能见着尸体,那么尸体都没有脸皮。更慎人的就是一口井,平日白天的时候往下看,井底就是一些石头,杂草什么的,但每到晚上12点后往下看,只要天上有月亮,你会看到井底出现的不是石头,杂草,而是水,水上倒映的却不是你的面孔……

北京故宫的宫殿大全

北京故宫的宫殿大全 北京故宫的宫殿分中路、西路、东路建筑,详看下面: 中路建筑: 1午门2太和门3太和殿4中和殿5保和殿6乾清门7乾清宫(两侧有弘德殿昭仁殿)8交泰殿9坤宁宫(两侧有东暖殿西暖殿)10坤宁门11御花园建筑群(包括天一门钦安殿千秋亭万春亭降雪轩养性斋御景亭延晖阁四神祠井亭摛藻堂等)12神武门 西路建筑: 1 养心殿建筑群(包括养心门正殿后殿东西配殿佛堂体顺堂燕喜堂东西围房) 2 西六宫(包括永寿宫翊坤宫储秀宫太极殿长春宫咸福宫)[每宫有正殿一座后殿一座东西配殿四座,其中翊坤宫后殿为体和殿,储秀宫后殿为丽景轩,长春宫后殿为怡情书史,咸福宫后殿为同道堂] 3 重华宫建筑群(包括崇敬殿重华宫淑芳斋重华宫戏台重华宫厨房) 4建福宫花园建筑群(包括积翠亭延春阁慧耀楼吉云楼凝晖堂等)5雨花阁延庆殿 6中正殿建筑群(包括中正殿宝华殿香云亭等) 7建福宫建筑群(包括建福宫惠风亭等) 8英华殿建筑群(包括山门英华殿碑亭) 9寿安宫建筑群(包括宫门春禧殿东西配殿寿安宫东西配楼等)

10寿康宫建筑群(包括宫门正殿后殿东西配殿东西围房等) 11慈宁宫建筑群(包括慈宁门慈宁宫大佛堂徽音左门徽音右门)12慈宁宫花园建筑群(包括临溪亭含清斋咸若馆吉云楼宝香楼等) 13内务府建筑群(已不存) 14造办处建筑群(已不存) 15武英殿建筑群(包括武英门武英殿后殿东西配殿浴德堂恒寿斋等) 16咸安宫建筑群(现存咸安门,咸安宫不存,在原址上建有民国时期的宝蕴楼) 17南薰殿 18西华门西北角楼西南角楼 东路建筑: 1斋宫建筑群(包括斋宫门斋宫东西配殿诚肃殿等) 2东六宫建筑群(包括承乾宫延禧宫钟粹宫景阳宫景仁宫永和宫))[每宫有正殿一座后殿一座东西配殿四座,其中景阳宫后殿为御书房,永和宫后殿为同顺斋,延禧宫不存,原址上建有宣统末年的未完工建筑-灵沼轩(水晶宫)以及民国时期建造的文物库房] 3乾西五所建筑群(俗称北五所,有如意馆寿药房四执库等建筑)4奉先殿建筑群(包括奉先门奉先殿后殿等) 5毓庆宫建筑群(包括前星门祥旭门惇本殿毓庆宫后殿后罩房东西配殿东西围房等)

故宫的现状、历史和传说

故宫作为游览胜地,每天接待着国内外上万名游客,但不是每个人都会知道这座紫禁城里面包含着另一种内容…… 一、故宫的现状: 故宫博物院(the Palace Museum),建立于1925年10月10日,是在明朝、清朝两代皇宫及其收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国综合性博物馆,也是中国最大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其文物收藏主要来源于清代宫中旧藏。故宫占地72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为16.3万平方米,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周围有10米高的城墙环绕,还有宽52米的护城河,在四角都建有一座精美的角楼。根据1973年的统计,故宫有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有980座,共计8704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职工以崭新的精神面貌投入工作。拔除杂草,疏通河道,清理垃圾。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在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彻底整治了环绕故宫的筒子河,更好地凸现了昔日皇城的风貌。 二、故宫的历史 故宫,这座城池从前并不被人称为故宫。 故宫为中国明、清两代(1368~1911年)的皇宫,又称“紫禁城”。这个世界上最豪华、最森严、最庞大的深宅大院,自明永乐4年以来,也就是1406年下诏营建北京紫

禁城,整整600年时间里,这里作为住宅仅居住过两个家族,他们一家姓朱,一家姓爱新觉罗,曾经很长一段时间,这两个家族的继承者,自称天子。《广雅·释天》曰:“天宫谓之紫宫。”因此,这里曾经的名称是——紫禁城。 紫禁城作为一个符号,就摆在北京城的正中,至今为止,在某种意义上讲,这座城池仍然象征着至高无上,象征着权力、欲望甚至死亡。 三、故宫的传说 据说有个人以前在故宫看门,据那个人说每天晚上都能听见有人在奏乐,而且有时能看见宫女太监排队走过。那个人家的孩子身体都不好,老人都说是因为那人受的阴气大,影响了下一代! 但并不仅仅这样,大家有没有留意到,故宫里有很多院落都是被封起来的!不对游客开放,其实每一个府第都发生过用科学无法解释的现象,解放前还没有封的时候,在这些地方死了很多人!不是无故消失就是命亡,但始终是离奇得查不出原因,不过有一个共同点:死后如果还能见着尸体,那么尸体都没有脸皮。更慎人的就是一口井,平日白天的时候往下看,井底就是一些石头,杂草什么的,但每到晚上12点后往下看,只要天上有月亮,你会看到井底出现的不是石头,杂草,而是水,水上倒映的却不是你的面孔…… 当然也有科学人员解释了:故宫能看见宫女是有科学依

北京故宫简介

北京故宫简介 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旧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首(北京故宫、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 故宫平面图 故宫始建于公元1406,1420年基本竣工,是明朝皇帝始建。故宫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面积约为72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5万平方米。相传故宫一共有9999.5间房子,实际据1973年专家现场测量故宫有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有980座,共计8704间。宫城周围环绕着高12米,长3400米的宫墙,形式为一长方形城池,墙外有52米宽的护城河环绕,形成一个森严壁垒的城堡。故宫宫殿建筑均是木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画。故宫有4个门,正门名午门,东门名东华门,西门名西华门,北门名神武门。 故宫的建筑依据其布局与功用分为“外朝”与“内廷”两大部分。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是皇帝举行朝会的地方,也称为“前朝”。是封建皇帝行使权力、举行盛典的地方。 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后三宫为中心,东、西六宫、斋宫,后有御花园。是封建帝王与后妃居住之所。内廷东部的宁寿宫是当年乾隆皇帝退位后养老而修建。内廷西部有慈宁宫、寿安宫等。此外还有重华宫,北五所等建筑。 故宫历时14年,在元大都宫殿的基础上兴建。 故宫建成后,经历了明、清两个王朝,到1911年清帝逊位的约五百年间,历经了明、清两个朝代二十四位皇帝。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61年,国务院宣布故宫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五六十年代起进行了大规模的修整。1988年故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现辟为“故宫博物院”。 故宫四门 故宫有四个大门,正门名为午门,宏伟壮丽,俗称五凤楼。东西北三面以12米高的城台相连,环抱一个方形广场。有1组建筑。正中有重楼,是9间面宽的大殿,是中国古代大门中最高级的形式。午门是皇帝下诏书、下令出征的地方。午门当中的正门平时只有皇帝才可以出入,殿试考中状元、榜眼、探花的三人可以从此门走出一次。文武大臣进出东侧门,宗室王公出入西侧门。 后门“神武门”,明朝时为“玄武门”,玄武为古代四神兽之一,从方位上讲,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玄武主北方,所以帝王宫殿的北宫门多取名“玄武”。清康熙年间因避讳改称“神武门”,现神武门为故宫博物院正门。 东华门与西华门遥相对应,门外设有下马碑石,门内金水河南北流向,上架石桥1座,桥北为三座门。东华门与西华门形制相同,平面矩形,城台上建有城楼,城楼面阔5间,进深3间,四周出廊。 三大殿 太和门内,在3万多平方米开阔的庭院中,是外朝的中心: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统称三大殿(明朝称: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嘉靖时改名:皇极殿、中极殿、建极殿。现名为清朝时名称)。这3座大殿是故宫中的主要建筑,它们高矮造型不同,屋顶形式也不同,显得丰富多样而不呆板。 太和殿

北京故宫历史

北京故宫历史 明故宫区位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即位称帝,以应天府为南京,开封为北京,并于次年在凤阳兴建中都城。由于人力物力全被集中于中都城池和宫殿的兴建,因此南京宫殿的扩建工作再度终止。此后数年间只对已有宫殿进行了必要的维修。 洪武八年(1375年)朱元璋放弃营建中都的计划,集中力量修建南京。此次修建,增设了午门左右两阙,在奉天门左右增加了东西角门,并增建文华殿、武英殿等建筑。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再次增建,在皇城外增设宫墙, 以新墙之内为皇城,原皇城改称宫城。在宫城前建造了端门,承天门,金水桥, 形成"T"字型广场,向南直抵1373年建造的洪武门。广场东侧为五部(刑部在皇城之北的太平门外),西侧为五军都督府。 南京故宫修建时注意了风水的问题,以紫金山的富贵山为靠山,但是由于选址的局限,内廷部分是在被填平的燕雀湖上建造的,虽然采用了打入木桩,巨石铺底,以及石灰三合土打夯等方法加固地基,但日久之后仍然出现地基下沉的问题,宫内容易形成内涝,排水不易。同时宫城离外城过近,战时不易防卫。 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朱棣攻破京师,建文帝出逃,

马皇后在宫中自焚死。朱棣即位后仍居于南京皇宫中,但同时下令以北平为行在,准备迁都。永乐十八年(1420年), 北京宫殿建成,次年朱棣迁都北京,此后南京宫殿不再使用,但仍作为留都宫殿,委派皇族和内臣管理。崇祯十七年(1644年),福王朱由嵩在此即位,一度建立南明政权。此时的明故宫内大多殿宇已经坍毁无存,南京太庙也早已被焚毁,朱由嵩进行了一些修复工作,兴建了奉天门,慈禧殿等建筑。 清灭南明后,改南京为江宁,将明皇城改为八旗驻防城,设置将军及都统二衙门于明故宫中。康熙年间,曾取明故宫石料雕件修建普陀山庙宇。太平天国攻陷南京后,没有使用明故宫作为宫殿基址,而是在城中另择新址营建新宫,此间拆取明故宫大量石料和砖瓦。至太平天国灭亡时,明故宫的宫殿和宫墙已基本无存。 中华民国时期,曾计划以明故宫地区为中央行政区,但由于财力和战争的原因,该计划没有全部实现,只是在明故宫遗址范围内修建了中国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和中国国民党中央党史资料陈列馆。1929年修建的中山东路从明故宫遗址中穿过,将其划为南北两部。至民国后期,明故宫已

北京故宫调研报告.doc

北京故宫调研报告: 姓名:何玺 学号:201141030218 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以其壮丽的形体、完美的工程以及庄严的布局闻名于世。 本文从先故宫的整体规划入手,通过对其中轴线为代表的秩序性及等级性等建筑特点来深入研究故宫对中国传统建筑思想的体现,再反过来从传统思想从新思考故宫的细节设计,以屋顶为例主要分析。 关键词: 故宫木构建筑特点传统建筑文化建筑群整体规划中轴线屋顶 正文: 在我国首都北京城区的中心,坐落着一片金碧辉煌、殿阁沉沉的古建筑群,这就是举世闻名的紫禁城——也就是今天的故宫博物院。 这是我国最大的艺术博物馆,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它以壮丽的形体、完美的工程以及庄严秩序的布局,逐渐成为了中国古典风格及东方韵味的标志性符号。 一、历史沿革 1.故宫历史及简介 北京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它平面呈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的长方形。占地72万多平方米。四周由高7.9米的城墙环绕,城墙四角设角楼。城外由护城河环绕。城四面各有一门,宫内有各式木结构殿宇9000余间,均为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并饰以精美彩画。 故宫由“前朝”及“内廷”两大部分组成。前朝正中的三大殿是宫中前部的重点,大气壮美,结构伟岸。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仍采用左右对称的格局。后部虽然“千门万户”建筑密集,但它们仍是有秩序的布局。 直至辛亥革命推翻满清统治,这座恢弘的建筑才结束了它作为皇家宫殿的使命。在此期间,故宫经历了其作为皇家宅邸的辉煌高贵与雍容奢华,同时却也经历着多舛的命运。然而,这座沉默的建筑物,在穿越了动荡的历史、经历过改朝换代的起伏之后,却依旧以其独特的东方魅力,焕发出崭新的光彩。 2.古木构建筑群的主要特征 作为中国现存最伟大的传统建筑,故宫是明清时期木构建筑的典型,它几乎囊括了一切木构建筑群的特点与优势。 这些优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轻质灵活的框架结构 木材用于建筑有很多优点,轻质,整体性好,工期短,布置灵活等,而故宫,正是集这些为一体的木构宫殿建筑群。 2.模数与标准构件 如此庞大的建筑群只建造了14年就完成了,这不仅是因为运用的是木材,也归功于中国古代的先进的建筑思想与技术——模数与标准构件的运用。它使得很多构件一起加工,方便快捷。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