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1.6中位线定理导学案

1.6中位线定理导学案

1.6中位线定理导学案
1.6中位线定理导学案

1.6梯形的中位线(2)

教学目标

1、理解梯形的中位线概念及其性质,会应用梯形中位线定理来解决实际

问题.

2、经历探索梯形中位线定理的过程,掌握其应用方法.

3、培养良好的数学思想和乐学、好学、会学的学习精神.体会数学的应用

价值.

学习重难点

1、重点:梯形的中位线定理.

2、难点:梯形的中位线定理的证明.

3、关键:应用旋转的观点,将梯形问题转化到三角形问题中去,?再利用三

角形中位线定理解决梯形的中位线定理的证明问题.

教材分析:

本节课要研究的是梯形的中位线,它是在学生已经学过三角形中位线基础上进行的,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学习并掌握梯形的中位线的概念和性质,将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四边形中的一些计算问题、证明问题和实践性问题的能力。另外,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可向学生渗透类比和转化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本节课无论是在知识的学习,还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上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学准备

课本、导学案、学具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回顾与交流)

1、什么叫三角形中位线?

。 2、什么叫做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3、叙述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及推论

二、课上探究

探究一:

做一做

1、让学生根据上述引入过程,自己用文字概括出梯形中位线的定义;

2、概括:梯形中位线定义:

精讲点拨

小组合作:量一量并思考(再次强调三角形中位线与第三边的双重关系)

1、梯形中位线与底边的位置关系如何?

2、梯形的中位线与两底之间存在怎样的数量关系?

3、用刻度尺测量这三线段的长度,量角器两梯形的底角和腰中位线的夹角,让同组的学生分工合作,并得出结论。

4、将数量关系推广到一般,得出如下猜想:

(1)梯形的中位线两底;

(2)梯形中位线的长度等于的一半。

探究二:(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一、证明:梯形的中位线两底,并且等于的一半。

(提示:提出能否将梯形的中位线问题转化为三角形的中位线问题,然后用所学知识来解决新问题?)

(分析:由于本题结论与三角形中位线的有关结论比较接近,可以连结AF,并延长AF交BC的延长线于G,证明的关键在于说明EF为△ABG的中位线。于是本题就转化为证明AF=GF,AD=CG,故只要证明△ADF≌△GCF.)已知:

求证:

证明:

二、思考:

勾股定理导学案1

课题:14.1.1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 班级: 姓名: 小组: 小组内评价: ★学习目标: 1.探索并掌握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2.会应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探索勾股定理的证明过程 ★难点: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课前预习案 一、知识回顾与预习自测: 1、如图1直角?ABC 的面积ABC s ?= 图1 2、下面两个图中每个小方格的面积都为 1 图 2 (1) 如图2正方形P 的面积是 边长是 ; 正方形Q 的面积是 ,边长是 ; 正方形R 的面积是 ,边长是 ; 面积可以表示成 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和 (2)如图3,正方形P 的面积是 边长是 ; 正方形Q 的面积是 ,边长是 ; 正方形R 的面积是 ,边长是 正方形R 面积可以分割成哪些图形的面积 和 图3 (3)你能发现图2、图3中三个正方形P , Q ,R 的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4)你能发现图2、图3中直角三角形三 边长度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吗? 二、教材解读 1、勾股定理的内容: 直角三角形 的平方和等 于 的平方。 2、如果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分别为a 、b,斜边为c ,由勾股定理知 =2c ,=c =2 a ,=a =2b ,=b

课内探 一、课堂检测 1、如上图正方形P 的面积=_____________ AB=__________ BC=__________ AC=__________ 2、如上图,P 的面积 =______________ AB=__________BC=__________ AC=__________ 二、例题讲练 1、已知Rt △ABC 中,∠C=90° ①若a = 5,b = 12,求c 的长度 ②若c= 10,b = 8,求a 的长度. 2、在Rt △ABC 中, ∠C =90°, BC=a ,AC=b ,AB=c . (1)已知a =7, b =24,求c ; (2)已知a =5, c =8, 求b ; (3)已知a =b ,c =6, 求a ; 三、课堂练习:求下列未知数的值。 四、我的反思 五、布置作业: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几种证明方法及教学中需要说明的地方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及其教学说明 以下内容作者为:青岛第四中学杨瀚书老师 一、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几种证明方法 法1: 如图所示,延长中位线DE 至F ,使 ,连结CF ,则 ,有AD FC ,所以FC BD ,则四边形BCFD 是平行四边 形,DF BC 。因为 ,所以DE BC 2 1. 法2: 如图所示,过C 作 交DE 的延长线于F ,则 , 有FC AD ,那么FC BD ,则四边形BCFD 为平行四边形,DF BC 。 因为 ,所以DE BC 2 1. 法3:如图所示,延长DE 至F ,使 ,连接CF 、DC 、AF ,则四边形 ADCF 为平行四边形,有AD CF ,所以FC BD ,那么四边形BCFD 为平 行四边形,DF BC 。因为 ,所以DE BC 2 1.

法4:如图所示,过点E 作MN ∥AB ,过点A 作AM ∥BC ,则四边形ABNM 为平行四边形,易证CEN AEM ???,从而点E 是MN 的中点,易证四边形ADEM 和BDEN 都为平行四边形,所以DE=AM=NC=BN ,DE ∥BC ,即DE BC 21。 法5:如图所示,过三个顶点分别向中位线作垂线. 二、教学说明 1、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另外一种猜想过程:“二维”转化为“一维” 在引导学生探索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时,由于学生画出中位线后,就不难直观地发现平行关系,难的是发现数量关系,我联想到在此之前认识线段中点时的一道典型例题,挖掘它与原有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作如下探索引导。

⑴如图,A为线段BC(或线段BC的延长线)上的任意一点,D、E分别是AB、AC 的中点,线段DE与BC有什么关系? A C 图⑴: ⑵如果点A不在直线BC上,图形如何变化?上述结论仍然成立吗? C 图⑵: 说明:学生观察(几何画板制作的)课件演示:当△ABC的顶点A运动到直线B C上时,中位线DE也运动到BC上,这样由“二维”转化为“一维”,学生就不难猜想性质的两方面,特别是数量关系,而想到去度量、验证和猜想,水到渠成.如果教师直接叫学生去度量角度和长度,是强扭的瓜不甜. 2、教学重点:本课重点是掌握和运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_练习题

&0通■力调第 1.已知三角形的周长为24 cm,则该三角形三条中位线 的和为. 2.三角形的面积为40 E2,则三条中位线组成的三角 形的面积是. 3.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线长是6 cm,则它的两条直角 边中点的连线长是. ,顺次连接正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 5.如图 1 6.5-4,在AABC 中,D、E 分别是 AB、AC 的 中点,则线段DE是/XABC的线,线段 DE是/XAHE的线,线段BE是△ABC的 线,若 BC= 10 cm,则DE=. 图 16. 5— 4 6.如图16.5-5,D、E、F分别是△ABC各边的中点, (D图中的平行四边形有个; (2)图中与aDEF全等的三角形有个; (3)当AB=AC时,四边形AEDF是 1形; 当NA = 90°时,四边形AEDF是形; 当时,四边形AEDF是正方形. E 16. 5-6 3 16. 5 — 7 8.如图瓜 5 —7 ■在JLABC 中.AB = AC.AD_BC.M 为AD的中点,CM交AB于P?D、?二CP交AB于 N,若AB=6 cm.则AP的长为( ) A. 1 cm R 2. 5 cm C. 2 cm D. 3 cm 9.如图16.5 — 8,AABC中?中线BD、CE交于点O. F、G分别为OB、OC的中点. 求证:四边形DEFG为平行四边形. 图 16-5-8 图 16.5—5 如图16.5 — 6,人。是△ABC的高,E为AB的中点,且EF.LBC于F,CD=《BD,那么FC是BF 的(: A. 1■倍O 10.如图15.5-9.二,亚力中.£、下分别是』。、氏? 的中点.CE、AF分引文BD于V、、. 求证:B、= M\' = D\£ 7.

1.1探索勾股定理

探索勾股定理(一) 一、活动探究 观察下面两幅图: (1)填表: (2)你是怎样得到正方形C 的面积的?与同伴交流. (3)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为a 、b ,斜边为c ,用直角三角形的边长来表示上图中正方形的面积 (4)分别以5厘米、12厘米为直角边作出一个直角三角形,并测量斜边的长度.2中发现的规律对这个三角形仍然成立吗?分别以3厘米、4厘米为直角边作出一个直角三角形呢? 用符号表示为: 变形公式:(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 二、勾股定理的简单应用 1、 如图所示,一棵大树在一次强烈台风中于离地面10m 处折断倒下,

树顶落在离树根24m 处. 大树在折断之前高多少? 2、求下列图形中未知正方形的面积或未知边的长度 3、直角三角形两边长为3和4,求第三边长的平方 4、小明妈妈买了一部29英寸(74厘米)的电视机. 小明量了电视机的屏幕后,发现屏幕只有58厘米长和46厘米宽,他觉得一定是售货员搞错了.你同意他的想法吗?你能解释这是为什么吗? 想一想:观察下图,探究图中三角形的三边长是否满足222c b a =+ 基础训练: 1.为迎接新年的到来,同学们做了许多拉花布置教室,准备召开新年晚会,小刚搬来一架高为2.5米的木梯,准备把拉花挂到2.4米的墙上,则梯脚与墙角的距离应为 米. 2.如图,小张为测量校园内池塘A ,B 两点的距离,他在池塘边选定一点 C ,使∠ABC =90°,并测得AC 长26m ,BC 长24m ,则A ,B 两点间的距离 为 m . ?225 100x 17a b c a b c C B

1.1 探索勾股定理(第1课时) 导学案

子洲三中 “双主”高效课堂 导学案 2014-2015 学年第一学期 姓名: 组名: 使用时间2014年 月 日 年 级 科 目 课 题 主 备 人 备 课 方 式 负责人(签字) 审核领导(签字) 序号 八(3) 数学 §1.1 探索勾股定理(第1课时) 乔 智 一、教学目标 1.用数格子(或割、补、拼等)的办法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并理解勾股定理反映的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会初步运用勾股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和实际运用. 2.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数学思想,并体会数形结合和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二、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内容:2002年世界数学家大会在我国北京召开,投影显示本届世界数学家大会的会标: 会标中央的图案是一个与“勾股定理”有关的图形,数学家曾建议用“勾股定理”的图来作为与“外星人”联系的信号.今天我们就来一同探索勾股定理. 第二环节:探索发现勾股定理 1.探究活动一 内容:投影显示如下地板砖示意图,引导学生从面积角度观察图形: 问:你能发现各图中三个正方形的面积之间有何关系吗? 通过观察,归纳发现: 结论1 以等腰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为边长的小正方形的面积的和,等于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 2.探究活动二 内容:由结论1我们自然产生联想:一般的直角三角形是否也具有该性质呢? (1)观察下面两幅图: (2)填表: A 的面积 (单位面积) B 的面积 (单位面积) C 的面积 (单位面积) 左图 右图 (3)你是怎样得到正方形C 的面积的?与同伴交流.(学生可能会做出多种方法,教师应给予充分肯定.) 图1 图2 图3 A B C C B A

(完整版)八年级数学中位线定理

8.4 中位线定理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性质,会利用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解决有关问题。 2、经历探索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过程,让学生实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体会转化的思想方法。 3、通过对问题的探索研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探索并运用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 教学难点:运用转化思想解决有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如图,A 、B 两点被池塘隔开,现在要测量出A 、B 两点间的距离 ,但又无法直接去测量,怎么办?这时,在A 、B 外选一点C ,连结AC 和BC ,并分别找出AC 和BC 的中点D 、E ,如果能测量出DE 的长度,也就能知道AB 的距离了。这是什么道理呢?今天这堂课我们就要来探究其中的学问。 二、探究活动(一) 学生看书:了解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连结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三角形的中位线。 学生思考:(1)一个三角形有几条中位线?你能画出来么?请学生画出三角形的中位线。 学生活动:动手画图,与同伴交流,得出三角形的中位线有三条。 (2)请学生画出三角形的中线,并说出三角形的中线与中位线的不同教师: (3)正确理解中位线的含义:三角形的中位线定义的两层含义:①∵D 、E 分别为AB 、AC 的中点∴DE 为△ABC 的中位线②∵ DE 为△ABC 的中位线 ∴ D 、E 分别为AB 、AC 的中点 三、探索中位线的性质 1、提出猜想:如右图,已知,在△ABC 中, DE 是△ABC 的中位线,ΔABC 的中位线DE 与BC 有怎样的位置和数量关系? E D A B C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_练习题

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 1.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 2.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 如图,在△ABC 中,D 、E 是AB 和AC 的中点,求证:DE ∥BC ,DE=2 1 BC . 方法一: 方法二: 3.归纳:(1)几何语言: (2) 条中位线, 对全等, 个平行四边形 (3)面积 4.拓展:如图,在△ABC 中,D 是AB 的中点,DE ∥BC ,求证: DE= 2 1 BC . 【巩固练习】 1.如图所示,□ ABCD 的对角线AC ,BD 相交于点O ,AE=EB ,求证:OE ∥BC . 2.如图所示,在△ABC 中,点D 在BC 上且CD=CA ,CF 平分∠ACB ,AE=EB ,求证:EF= 1 2 BD . 3.已知:如图,四边形ABCD 中,E 、F 、G 、H 分别是AB 、BC 、CD 、DA 的中点. 求证:四边形EFGH 是平行四边形. 4.如图所示,已知在□ABCD 中,E ,F 分别是AD ,BC 的中点,求证:MN ∥BC . 5.已知:△ABC 的中线BD 、CE 交于点O ,F 、G 分别是OB 、OC 的中点.

求证:四边形DEFG 是平行四边形. 6.已知:如图,E 为□ABCD 中DC 边的延长线上的一点,且CE =DC ,连结AE 分别交BC 、BD 于点F 、G ,连结AC 交BD 于O ,连结OF .求证:AB =2OF . 7.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D=BC ,点E ,F ,G 分别是AB ,CD ,AC 的中点. 求证:△EFG 是等腰三角形。 8.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点E 是线段AD 上的任意一点(E 与A D ,不重合),G F H ,,分别是BE BC CE ,,的中点.求证:四边形EGFH 是平行四边形; 9.如图,点E ,F ,G ,H 分别是CD ,BC ,AB ,DA 的中点. 求证:四边形EFGH 是平行四边形. 10.已知:如图,DE 是△ABC 的中位线,AF 是BC 边上的中线, 求证:DE 与AF 互相平分 11.如图所示,在四边形ABCD 中,DC∥AB,以AD ,AC 为边作□ACED ,延长DC?交EB 于. 求证:EF=FB .(多种方法)

八年级数学三角形中位线培优专题训练

八年级数学三角形中位线培优专题训练 一、内容提要 1. 三角形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梯形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 2. 中位线性质定理的结论,兼有位置和大小关系,可以用它判定平行,计算线段的长度, 确定线段的和、差、倍关系。 3. 运用中位线性质的关键是从出现的线段中点,找到三角形或梯形,包括作出辅助线。 4. 中位线性质定理,常与它的逆定理结合起来用。它的逆定理就是平行线截比例线段定理 及推论, ①一组平行线在一直线上截得相等线段,在其他直线上截得的线段也相等 ②经过三角形一边中点而平行于另一边的直线,必平分第三边 ③经过梯形一腰中点而平行于两底的直线,必平分另一腰 5. 有关线段中点的其他定理还有: ①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②等腰三角形底边中线和底上的高,顶角平分线互相重合 ③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④线段中垂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 因此如何发挥中点作用必须全面考虑。 二、例题 例1. 已知:△ABC 中,分别以AB 、AC 为斜边作等腰直角三角形ABM 和CAN ,P 是BC 的中 点。求证:PM =PN 证明:作ME ⊥AB ,NF ⊥AC ,垂足E ,F ∵△ABM 、△CAN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AE =EB =ME ,AF =FC =NF , 根据三角形中位线性质 PE = 21AC =NF ,PF =2 1 AB =ME P

PE ∥AC ,PF ∥AB ∴∠PEB =∠BAC =∠PFC 即∠PEM =∠PFN ∴△PEM ≌△PFN ∴PM =PN 例2.已知△ABC 中,AB =10,AC =7,AD 是角平分线,CM ⊥AD 于M ,且N 是BC 的中点。求MN 的长。 分析:N 是BC 的中点,若M 是另一边中点, 则可运用中位线的性质求MN 的长, 根据轴称性质作出△AMC 的全等三角形即可。 辅助线是:延长CM 交AB 于E (证明略 例3.如图已知:△ABC 中,AD 是角平分线,BE =CF ,M 、N 分别是BC 和EF 的中点 求证:MN ∥AD 证明一:连结EC ,取EC 的中点P ,连结PM 、PN MP ∥AB ,MP = 21AB ,NP ∥AC ,NP =2 1 AC ∵BE =CF ,∴MP =NP ∴∠3=∠4=2 MPN -180∠ ∠MPN +∠BAC =180 (两边分平行的两个角相等或互补) ∴∠1=∠2=2 MPN -180∠ , ∠2=∠3 ∴NP ∥AC ∴MN ∥AD 证明二:连结并延长EM 到G ,使MG =ME 连结CG ,FG 则MN ∥FG ,△MCG ≌△MBE ∴CG =BE =CF ∠B =∠BCG ∴AB ∥CG ,∠BAC +∠FCG =180 N C

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课后练习

三角形中位线课后作业 1.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P是对角线BD的中点,E,F分别是AB,CD的中点,AD=BC,∠PEF=18°,则∠PFE的度数是() A.9°B.18°C.27°D.36° 1题2题3题4题2.如图,在△ABC中,AB=AC,D、E、F分别是边AB、AC、BC的中点,若CE=2,则四边形ADFE的周长为()A.2B.4C.6D.8 3.如图,四边形ABCD中,AB∥CD,AB=5,DC=11,AD与BC的和是12,点E、F、G分别是BD、AC、DC的中点,则△EFG的周长是() A.8 B.9C.10D.12 4.如图,D是△ABC内一点,BD⊥CD,E、F、G、H分别是边AB、BD、CD、AC的中点.若AD=10,BD=8,CD=6,则四边形EFGH的周长是() A.24B.20C.12D.10 5.如图,在△ABC中,BD,CE是△ABC的中线,BD与CE相交于点O,点F,G分别是BO,CO的中点,连接AO.若要使得四边形DEFG是正方形,则需要满足条作()A.AO=BC B.AB⊥AC C.AB=AC且AB⊥AC D.AO=BC且AO⊥BC

5题6题 6.如图,在△ABC中,AB=8,AC=6,AM平分∠BAC,CM⊥AM于点M,N为BC的中 点,连结MN,则MN的长为. 7.△ABC的中线BD,CE相交于O,F,G分别是BO,CO的中点,求证:EF∥DG,且 EF=DG. 8.如图,在△ABC中,AD是高,E、F分别是AB、AC的中点. (1)AB=6,AC=4,求四边形AEDF的周长; (2)EF与AD有怎样的位置关系?证明你的结论. 9.如图,在△ABC中,D、E分别是AB、AC的中点,过点E作EF∥AB,交BC于点F.(1)求证:四边形DBFE是平行四边形; (2)当△ABC满足什么条件时,四边形DBEF是菱形?为什么?

浙教版八上《探索勾股定理》word导学案

2.6探索勾股定理(2) 班级 姓名 得分 学习目标 1. 经历勾股定理逆定理折探究过程。 2. 掌握用勾股定理来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学习重点 勾股定理逆定理 学习难点 几何推演中的数式运算与变形 么,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边的平方和是第三边的平方,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吗? 1.作四个三角形,使其边长分别为3cm ,4cm ,5cm ;6cm ,8cm ,10cm ;5cm ,12cm ,13cm ;4cm ,5cm ,8cm ; (1) 算一算较短两边的平方和是否是最长边的平方; a b c a 2+b 2与c 2的关系 最大的角 3 4 5 6 8 10 5 12 13 4 5 8 由此猜想: 【反思小结】1、哪条边所对的角是直角? 2、如果较短的两条边的平方和不等于最长边的平方,这个三角形还是直角三角形吗? 【类型之一】根据下列条件,判断以a ,b ,c 为边的三角形是不是直角三角形。 (1)a=7, b=24,c=25; (2)a= 31, b=41,c=5 1; (3)a : b :c=5:12:13。 【类型之二】在ΔABC 中,三角形的三边依次为a ,b ,c ,且a=2 2 n m -,b=2mn ,c=2 2 n m +(n m n m ,,>是正整数),ΔABC 是直角三角形吗?请说明理由。 【学习笔记】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步骤如下:(1)首先确定最大边(2)验证另两边的平方和是不是等于最大边的平方. 【类型之三】 如图,△ABC 分别以a 、b 、c 为边向外作正方形,若S 1+S 2=S 3,请判断△ABC 的形状. 变式1:把以AB 为边的正方形向另一测作轴对称变换,如图,以△ABC 的每一条边为边作三个正方形。已知这三个正方形构成的图形中,黄色部分的面积与蓝色部分的面积相等,则△ABC 是直角三角形吗? 变式2: △ABC 分别以a 、b 、c 为边向外作等腰直角三角形,若S 1+S 2=S 3,请判断△ABC 的形 状. G E S 3 S 2S 1 C B A A S 3 S 2 S 1C B

(中位线定理)

教材单元分析 教材人教版单元内容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课本页码第页至第页年级初二教师 1.本单元教材的作用与地位: 三角形中位线是三角形中重要的线段,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是一个重要性质定理,它是前面已学过的平行线、全等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知识内容的应用和深化,对进一步学习非常有用,尤其是在判定两直线平行和论证线段倍分关系时常常用到。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及应用中,处处渗透了化归思想,它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无论在今后的学习还是在科学研究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对拓展学生的思维有着积极的意义。 2.教学指导思想: 本课以探究活动层层深入,环环紧扣,让同学们自己猜想归纳定理,并用自己的方法证明自己的猜想,这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要求,让同学们充分的参与课堂教学中来,与以往的“满堂灌”教学方法有着本质的不同,不仅凝炼了教学环节,更让学生亲历了知识的生成过程,有效突破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掌握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及其应用。 2)能力目标:通过小组活动,提高了同学们的动手能力与合作交流能力;通过对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猜想及证明,提高了同学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这一过程,体会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在获得结论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同时渗透归纳、类比、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 4.教材的重点、难点与关键: 重点:理解并应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难点: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运用。 5.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设计: 采用了“引导探究”式的教学模式,通过引导学生实验、观察、比较、分析和总结,使学生充分地动手、动口、动脑,参与教学全过程。 6.关于思想教育、行为习惯的培养及学习方法指导的设计: 本节课在实验操作的基础上,以问题为核心,创设情景,通过教师的适时引导,学生间、师生间的交流互动,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掌握实验与观察、分析与比较、讨论与释疑、概括与归纳、巩固与提高等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会举一反三,灵活转换的学习方法,学会运用化归思想去解决问题。

中位线定理

八年级数学下册第6章平行四边形 6.4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总第9 课时)主备人:潘敏 (一)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1、熟记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和定理。 2、会应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进行有关的计算或证明。 3、通过推导中位线性质定理的过程,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论证 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预习重点:熟记中位线的定义和定理,并会熟练应用。 三、预习过程: (一)预习准备 1、三角形的中线是: 2、三角形的中线有条,它们有什么特点? (二)预习新知: 学习任务一: 阅读课本30-32页内容,回答 1、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2、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 思考:(1)三角形的中位线与中线有什么区别? (2)三角形的中位线与第三边有怎样的关系? 用符号表示为: 3、自学课本31页的“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并把证明过程写在下面:学习任务三:自学课本31页的例1,掌握应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解决问题的 方法,并解决下列问题。 中,中线BD、CE相交于O,F、G分别为OB、OC的 1、如图所示,ABC 中点。求证:四边形DEFG为平行四边形。

(三)预习诊断: 1、如图,ΔABC中,AB=6㎝, AC=8㎝,BC=10㎝,D﹑E﹑F分别是AB、AC、 BC的中点,则ΔDEF的周长是____,面积是____。 2、如图,ΔABC中,DE是中位线,AF是中线,则DE 与 AF 的关系是___ 3、如图,EF是△ABC的中位线,BD平分∠ABC交EF于D,若DE=2,则EB=_____. 4、如图,梯形ABCD中,AD∥BC,AB=CD,M、N、P分别为AD、BC、BD的中点,若∠ABD=20°,∠BDC=70°,求∠NMP的度数. (四)预习质疑 我在学习中的疑问:(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

《中位线定理》教学设计

《中位线定理》教学设计

《中位线定理》教学设计 莱州市程郭中学曲晓梅【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初三 2、课时:1 3、学科:数学 4、学生准备:提前预习本节课的内容,若干张三角形纸板,彩色油性笔,剪刀.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初三数学下册第八章第四节第一课时的内容。三角形中位线既是前面已学过的平行线、全等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性质等知识内容的应用和深化,同时为进一步学习梯形的中位线打下基础,尤其是在判定两直线平行和论证线段倍分关系时常常用到。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及应用中,处处渗透了归纳、类比、转化等化归思想,它是数学解题的重要思想方法,对拓展学生的思维有着积极的意义。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 (2)会证明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 (3)能应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解决相关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进一步经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发展推理论证的能力。体会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在获得结论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情感目标 通过拼图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一步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和团队精神,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善于观察、勇于探索、严密细致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应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难点: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和运用。 【教学方法】 学生在前面的数学学习中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经历、猜测、证明的过程,我采取:启发式教学,在课堂教学,我始终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究为主线”的教学思想,通过引导学生实验、观察、比较、分析和总结,使学生充分地参与教学全过程。

1.1探索勾股定理(1)

八年级数学 探索勾股定理(1) 〖温故知新〗 1、指出右图直角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并用符号表示这个直角三角形。 2、边长是a 的正方形的面积是 , 〖学习目标〗 1、用数格子的办法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 2、理解勾股定理,会初步运用勾股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和实际运用。 一、自学指导 } 1、观察课本第2页图1— 2、图1—3,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平方分别是多少,完成下表(时间3分钟)与同伴交流(时间3分钟)。 A 的面积 B 的面积 C 的面积 可能的关系 … : } : 总结: 勾股定理: _______三角形____________的_________等于__________。 如果用a ,b 和c 分别表示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和斜边,那么关系可表示为: 。 ~ 符号语言: 二、自学检测 A 1、已知在Rt △ABC 中,∠C=90°若a=3 b=4,则c=________。, B2、求下图中字母所代表正方形的面积和对应三角形的边长 | b a c C A B b a c C A B A B 125 169 100 、

7cm D A C B 7cm D A C B — 反思总结: 勾股定理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新知运用 如图,从电线杆离地面8m处向地面拉一条钢索,如果这条钢索在地面的固定点距离电线杆底部6m,那么需要多长的钢索 · 巩固练习: A1、如图,求等腰三角形ABC的边AB上的高。 ! 变式训练:B2、三角形ADC的面积是多少你能求出AC边上的高吗 } 反思总结: 1、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格式: 四、中考链接 1、如图所示的图形中,所有的四边形都是正方形,所有的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A、 B、C、D表示对应正方形的面积,A=9,B=16,C=36,D=64,则E=______;F=-________;G=________。 . 2、如图所示的图形中,所有的四边形都是正方形,所有的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其中最大的正方形的边长为7 cm,则正方形A,B,C,D的面 积的和是cm2. 【 反思总结:

1.1、探索勾股定理(一)学案

1.1、探索勾股定理(一)学案 一、教学目标 用数格子(或割、补、拼等)的办法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并理解勾股定理反映的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会初步运用勾股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和实际运用. 重点:了解勾股定理的由来并能用它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难点:勾股定理的发现。 二、知识回顾∶我们学过的三角形有哪些 1.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三角形的两边之和______第三边。 2.等腰三角形的边关系 3.等边三角形的边关系 4.直角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三、探究活动:(1)能发现各图中三个正方形的面积之间有何关系吗? 结论1: (2)观察下面两幅图: (2)填表: (3)你是怎样得到正方形C 的面积的?与同伴交流.

结论2 (4)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为a 、b ,斜边为c ,用直角三角形的边长来表示上图中正方形的面积 (5)分别以5厘米、12厘米为直角边作出一个直角三角形,并测量斜边的长度.2中发现的规律对这个三角形仍然成立吗?分别以3厘米、4厘米为直角边作出一个直角三角形呢? 四、勾股定理的简单应用 1、 如图所示,一棵大树在一次强烈台风中于离地面10m 处折断倒下, 树顶落在离树根24m 处. 大树在折断之前高多少? 2、 求下列图形中未知正方形的面积或未知边的长度 3、直角三角形两边长为3和4,求第三边长的平方 4、小明妈妈买了一部29英寸(74厘米)的电视机. 小明量了电视机的屏幕后,发现屏幕只有58厘米长和46厘米宽,他觉得一定是售货员搞错了.你同意他的想法吗?你能解释这是为什么吗? 想一想:观察下图,探究图中三角形的三边长是否满足222c b a =+ ?225 100x 17a b c a b c

中位线经典习题及答案

2014年4月王强的初中数学组卷

2014年4月王强的初中数学组卷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2013?铜仁地区)已知△ABC的各边长度分别为3cm,4cm,5cm,则连结各边中点的三角形的周长为()A.2cm B.7cm C.5cm D.6cm 2.(2013?怀化)如图,为测量池塘边A、B两点的距离,小明在池塘的一侧选取一点O,测得OA、OB的中点分别是点D、E,且DE=14米,则A、B间的距离是() A.18米B.24米C.28米D.30米 3.(2012?泰安)如图,AB∥CD,E,F分别为AC,BD的中点,若AB=5,CD=3,则EF的长是() A.4B.3C.2D.1 4.(2013?淄博)如图,△ABC的周长为26,点D,E都在边BC上,∠ABC的平分线垂直于AE,垂足为Q,∠ACB 的平分线垂直于AD,垂足为P,若BC=10,则PQ的长为() A.B.C.3D.4 5.(1997?海南)用反证法证明命题:“如图,如果AB∥CD,AB∥EF,那么CD∥EF”,证明的第一个步骤是() A.假定CD∥EF B.假定CD不平行于EF C.已知AB∥EF D.假定AB不平行于EF

6.用反证法证明命题“在Rt△ABC中,若∠A=90°,则∠B≤45°或∠C≤45°“时,应先假设() A.∠B>45°,∠C≤45°B.∠B≤45°,∠C>45°C.∠B>45°,∠C>45°D.∠B≤45°,∠C≤45° 7.用反证法证明“若a⊥c,b⊥c,则a∥b”,第一步应假设() A.a∥b B.a与b垂直C.a与b不一定平行D.a与b相交 8.能证明命题“x是实数,则(x﹣3)2>0”是假命题的反例是() A.x=4 B.x=3 C.x=2 D.x=15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等腰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高线互相重合 B.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 C.用反证法证明命题“三角形中至少有一个角不大于60°”的第一步是“假设三角形中三个角都大于60°” D. 反比例函数y=中函数值y随自变量x的增大一定而减小 10.下列命题宜用反证法证明的是() A.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高相等 B.有一个外角是120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C.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则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D.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二.填空题(共4小题) 11.(2013?烟台)如图,?ABCD的周长为36,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点E是CD的中点,BD=12,则△DOE 的周长为_________. 12.(2013?乌鲁木齐)如图,△ABC中,AD是中线,AE是角平分线,CF⊥AE于F,AB=5,AC=2,则DF的长为_________. 13.(2012?枣庄)如图所示,DE为△ABC的中位线,点F在DE上,且∠AFB=90°,若AB=5,BC=8,则EF的长为_________.

1.1、探索勾股定理(二)学案

1.1、探索勾股定理(二)学案 一、1、学习目标:掌握勾股定理及其验证,并能应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教学重点 :用面积法验证勾股定理,应用勾股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教学难点:验证勾股定理. 二、知识回顾: (1)勾股定理的内容是 (2)直角三角形两边长为3和4,求第三边长 (3)、求出x 的值 三、探索活动:验证勾股定理 拼图验证. 准备的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出正方形. 思考1: 你能由图1表示大正方形的面积吗? 能用两种方法吗?能由此得到勾股定理吗? 2:你能由图2表示大正方形的面积吗?能用两种方法吗? 能由此得到勾股定理吗? 3、请利用图3验证勾股定理 图3 4、利用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图验证勾股定理你还有哪些方法? x 17 图 1 a b

四、例题讲解 1、例题:飞机在空中水平飞行,某一时刻刚好飞到一个男孩子头顶上方4000米处,过了20秒,飞机距离这个男孩子头顶5000米,飞机每小时飞行多少千米? 基础训练 1.若△ABC中,∠C=90°,(1)若a=5,b=12,则c= ;(2)若a=6,c=10,则b= ;(3)若a∶b=3∶4,c=10,则a= ,b= . 2.某农舍的大门是一个木制的矩形栅栏,它的高为2m,宽为1.5m,现需要在相对的顶点间用一块木棒加固,木板的长为. 3.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长分别为5cm,12cm,则斜边上的高为. 4.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13cm,底边长为10cm,则面积为(). A.30 cm2 B.130 cm2 C.120 cm2 D.60 cm2 提高训练 5.轮船从海中岛A出发,先向北航行9km,又往西航行9km,由于遇到冰山,只好又向南航行4km,再向西航行6km,再折向北航行2km,最后又向西航行9km,到达目的地B,求AB两地间的距离. 6.一棵9m高的树被风折断,树顶落在离树根3m之处,若要查看断痕,要从树底开始爬多高? 知识拓展 7.折叠长方形ABCD的一边AD,使点D落在BC边的F点处,若AB=8cm,BC=10cm,求EC 的长. F C

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练习题.docx

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练习题 2、如图2所示,A, B 两点分别位于一个池塘的两端,小聪想用绳子测量A, B 间的距离, 但绳子不够长,一位同学帮他想了一个主意:先在地上取一个可以直接到达A, B 的点C, 找到AC, BC 的中点D, E,并且测出DE 的长为10m,则A, B 间的距离为() A. 15m B ? 25m C ? 30m D ? 20m D, F 分别是AB, BC, CA 的中点,AB=6, ACM,则四边形AEDF 的周长是() 4、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是3cm, 5cm, 6cm,则连结三边中点所围成的三角形的周长是 _____________ c m. 6、在RtAABC 中,ZC 二90° , AO 5, BC= 12,则连结两条直角边中点的线段长为 ___________ 7、若三角形的三条中位线长分别为2cm, 3cm, 4cm,则原三角形的周长为() A. 4.5cm B. 18cm C. 9cm D. 36cm 8、 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AB=2AD, ZA=60°, E, F 分别是AB, CD 的中点, 且EF=lcm,那么对角线BD 二 _________ c m. 9、 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P 是对角线BD 的中点,E, F 分别是AB, CD 的中点,AD=BC, ZPEF=18°,则ZPFE 的度数是 ____________ ? 10、 如图所示,平行四边形ABCD 中,点E 在边AD 上,以BE 为折痕,将AABE 向上翻 折,点A 正好落在CD±的点F,若△FDE 的周长为8, AFCB 的周长为22,则FC 的长 为 1、 、填空选择题: 如图1所示,EF 是AABC 的中位若 BC=8cm,则 EF 二 3、如图3,在AABC 中,E, A. 10 B. 20 C. 30 D. 40 5、三角形三条中位线的长分别为3、4、 5,则此三角形的面积为 __________ C ⑵ cm.

1.1探索勾股定理(一)

“三六五”课堂教学模式导学案 年级学科组总课时数主备教师审查人时间 §1.1探索勾股定理(1) 一、学习目标 1、经历用测量的方法探索勾股定理及用数格子的方法简单的验证勾股定理的过程,提高合情 推理的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难点) 2、掌握勾股定理,并能运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二、自学感知 自学课本第2—4页解答下面的问题: 1、在纸上作出一个直角三角形,分别测量它们的三条边,看看三边长的平方之间有什么关系? 换一个直角三角形试一试此关系还成立吗? 2、如果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分别为a,b斜边为c,那么a2+ = 。即直角三角形两直角 边的和等于斜边的。 3、我国古代把直角三角形中较短的直角边称为,较长的直角边称为,斜边称 为。 4、如图(1)所示,求出直角三角形未知边的长度。 9 12 (1) 5、如图(2)所示,阴影部分是一个正方形,求此正方形的面积。 (2) 三、小组合作 1、如图,强大的台风使得一根旗杆在离地面9米处折断倒下,旗杆顶部落在离旗杆底部12米处,旗杆折断之前有多高? B 12米 C 2、如图,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平方分别是多少,你能用它们验证勾股定理吗?你是如何计算的?与同伴交流。 四、展 示风 采

400 225 A 1、求下图中字母所代表的正方形的面积。 2、如图,求等腰△ABC的面积。 5 B 3、小明妈妈买了一部29英寸(74厘米)的电视机。小明量了电视机的屏幕后,发现屏幕只有 58厘米长和46厘米宽,他觉得一定是售货员搞错了。你同意他的想法吗?你能解释这是为 什么吗? 4、如图,所有的四边形都是正方形,所有的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请在图中找出若干个图 形,使得它们的面积之和恰好等于最大的正方形面积,尝试给出两种以上的方案。 五、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谈谈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六、达标检测 1、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是3和4,则斜边长为。 2、在直角三角形中,一条直角边长为5,斜边长为13,则另一条直角边长为。 3、如图,在一块平地上,张大爷家屋前9米处有一颗大树,在一次强风中,这棵大树从离地 面6米处折断倒下,量得倒下部分的长是10米,出门在外的张大爷担心自己的房屋被倒下的大树 砸倒,大树倒下时能砸到张大爷的房子吗?请你通过计算,分析后给出正确的回答() A、一定不会 B、可能会 C、一定会 D、以上答案都不对 4、如图,一架2.5米长的梯子斜靠在一竖直的墙上,这时,梯 底距墙底端0.7米,如果梯子的顶端沿墙下滑0.4米,那么梯子的底端将滑出多少米? 七、学(教)后反思与错题集锦 班级姓名完成时间小组评价个人评价

17.1.1勾股定理导学案

17.1 勾股定理(1) 学习目标: 1.了解勾股定理的发现过程,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会用面积法证明勾股定理。 2.培养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的意识和能力。 3.介绍我国古代在勾股定理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激发爱国热情,勤奋学习。 重点:勾股定理的内容及证明。 难点:勾股定理的证明。 学习过程: 一.预习新知(阅读教材第64至66页,并完成预习内容。) 1正方形A、B 、C的面积有什么数量关系? 2以等腰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为边长的小正方形的面积和以斜边为边长的大正方形的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归纳: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特殊关系。 A B C (1)那么一般的直角三角形是否也有这样的特点呢? (2)组织学生小组学习,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直角边分别为3和4的直角三角形,并以其三边为边长向外作三个正方形,并分别计算其面积。 (3)通过三个正方形的面积关系,你能说明直角三角形是否具有上述结论吗? (4)对于更一般的情形将如何验证呢?

二.课堂展示 方法一; 如图,让学生剪4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如图图形,利用面积证明。 S 正方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法二; 已知:在△ABC 中,∠C=90°,∠A 、∠B 、∠C 的对边为a 、b 、c 。 求证:a 2+b 2=c 2。 分析:左右两边的正方形边长相等,则两个正方形 的面积相等。 左边S=______________ 右边S=_______________ 左边和右边面积相等, 即 化简可得。 方法三: 以a 、b 为直角边,以c 为斜边作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则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ab. 把这两个直角三角形拼成如图所示形状,使A 、E 、B 三点在一条直线上. ∵ Rt ΔEAD ≌ Rt ΔCBE, ∴ ∠ADE = ∠BEC. ∵ ∠AED + ∠ADE = 90o, ∴ ∠AED + ∠BEC = 90o. ∴ ∠DEC = 180o―90o= 90o. ∴ ΔDEC 是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 它的面积等于 c 2. 又∵ ∠DAE = 90o, ∠EBC = 90o, ∴ AD ∥BC. ∴ ABCD 是一个直角梯形,它的面积等于_________________ 归纳:勾股定理的具体内容是 。 2 12 1 b b b

《中位线定理》教学设计

《中位线定理》教学设计 《中位线定理》教学设计 莱州市程郭中学曲晓梅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初三 2、课时:1 3、学科:数学 4、学生准备:提前预习本节课的内容,若干张三角形纸板,彩色油性笔,剪刀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初三数学下册第八章第四节第一课时的内容。三角形中位线既是前面已学过的平行线、全等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性质等知识内容的应用和深化,同时为进一步学习梯形的中位线打下基础,尤其是在判定两直线平行和论证线段倍分关系时常常用到。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及应用中,处处渗透了归纳、类比、转化等化归思想,它是数学解题的重要思想方法,对拓展学生的思维有着积极的意义。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 (2)会证明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 (3)能应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解决相关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进一步经历“探索一发现一猜想一证明”的过程,发展推理论证的能力。体会合情推

理与演绎推理在获得结论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情感目标 通过拼图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一步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和团队精神,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善于观察、勇于探索、严密细致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应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难点: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和运用。 【教学方法】 学生在前面的数学学习中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经历、猜测、证明的过程,我采取:启发式教学,在课堂教学,我始终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究为主线”的教学思想,通过引导学生实验、观察、比较、分析和总结,使学生充分地参与教学全过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