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原理题库(更新版)

马原理题库(更新版)

马原理题库(更新版)
马原理题库(更新版)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单项选择题

1.当人类即将迈入21世纪的时候,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内举行过一次“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结果位列榜首的是( C )

A.休谟 B.爱因斯坦 C.马克思 D.康德

2.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是( C )

A.科学技术的发展

B.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C.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日益激化

D.机器大工业生产的发展

3.狭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C )

A.马克思创立的学说

B.马克思恩格斯时代的学说

C.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D.正在实践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4.广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D )

A. 马克思恩格斯时代的学说

B.马克思恩格斯时代创立的学说

C.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D.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并由其继承者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5.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在思想和文化方面主要批判地继承.吸收了哪些学说的合理思想( C )

A.英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德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B.德国古典哲学.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C.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D. 法国古典哲学.德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6.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是( A )

A.理论联系实际

B.理论联系工作

C.理论联系学习

D.理论联系思想

7. 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B )

A.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

B.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C.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D.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8. 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 C )

A.致力于实现以共产党人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B.致力于实现以共产党人为主体的最广大劳动群众的根本利益

C.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D.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所有现实的人们的根本利益

9.德国古典哲学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 A )

A.黑格尔和费尔巴哈

B.康德和黑格尔

C.康德和费尔巴哈

D.谢林和费希特

10.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 B )

A.威廉·配第和亚当·斯密

B.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

C.大卫·李嘉图和西斯蒙第

D.亚当·斯密和凯恩斯

11.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马克

思主义( A )

A.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B.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C.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D.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2.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能实现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是因为他们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

思想文化优秀成果,创立了( A )

A.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

B.科学唯物主义和资本论

C.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

D. 科学社会主义和资本论

二.多项选择题:

1.当人类即将迈入21世纪的时候,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内举行过一次“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结果位列榜首的是马克思。这说明下列哪些观点是正确的:( ABCD )

A.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是错误的

B.社会主义“终结论”是错误的

C.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D.马克思主义虽然产生于欧洲,却跨越欧洲影响了全世界

E.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所获得的终极真理

2.马克思主义的内容( ABCE )

A.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等诸多领域

B.包括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

C.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

D.是人类所获得的终极真理

E.对当今世界仍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3.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ACD )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E.无产阶级专政学说

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主要是( ACD )。

A.达尔文的进化论

B.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C.施莱登和施旺的细胞学说

D.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E.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演说

5.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必然性在于它是( ABCD )。

A.19世纪40年代欧洲各国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促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对立

B.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理论需要

C.19世纪自然科学突破性发展的哲学概括

D.欧洲哲学.特别是德国哲学更高发展的必然

E.对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历史理论.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等直接继承的产物

6.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吸收人类在19世纪所创造的思想文化优秀成果,这些优秀成果

包括( ACD )

A.德国古典哲学

B.法国古典经济学

C.英国古典经济学

D.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E.德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7.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是因为他们在19世纪40—60

年代,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思想文化优秀成果并发现了( AE )

A.历史唯物主义

B.科学唯物主义

C.劳动价值论

D.资本论

E.剩余价值学说

8.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 BC )

A.它抛弃了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

B.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

C.它吸收和改造了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

D.它吸收和改造了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东西

E.它离开世界文明大道创造和发明了人类思想和文化中所没有的东西

三.判断题:

1.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它虽然诞生于19世纪,但没有停留于19世纪;它虽然产生于欧洲,却跨越欧洲影响了全世界。(对)

2.从马克思主义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它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对)

3.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属性讲,它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对)

4.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对)

5.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对)

6.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对)

7.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这就成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对)

8.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地继承.吸收人类在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对)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唯物论)

一.单项选择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B )。

A.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

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

2.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 B )。

A.是否承认阶级斗争;

B.对于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

C.有没有“高尚的的理想”;

D.是否信仰上帝或菩萨

3.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A )。

A.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B.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法的唯心主义;

C.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D.古典唯心主义和现代唯心主义

4.唯物主义的三个历史发展阶段是( D )。

A.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19世纪德国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B.马克思主义阶段、列宁主义阶段、毛泽东思想阶段;

C.中国哲学、印度哲学、古希腊、罗马哲学;

D.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5.先有建筑设计图,后进行建筑的做法:( A )。

A.不违反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

B.违反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

C.符合二元论原则;

D.唯心主义一无论的体现

6.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因为(D)改为:(A)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运动和物质实际上是一个东西

C.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D.运动是物质的承担者

7. 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 D )

A.个人积极性的发挥

B.集体智慧的调动

C.解放思想

D.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8.下列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 D )

A.存在就是被感知

B.物是感觉的复合

C.意识是万物的本原

D.理在事先

9. “存在就是被感知”是( D )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B.客观唯物主义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10. 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 C )。

A.“万物皆备于我”;

B.“存在就是被感知”;

C.“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D.心外无物

11. 客观实在性是( B )

A.运动的唯一特性

B.物质的唯一特性

C.存在的唯一特性

D.意识的唯一特性

12.关于意识的起源,正确论点是( D )

A.一切物质都有意识

B.意识的产生是一个纯生理过程

C.意识是人脑主观建构的产物

D.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13.事物的规律是( D )

A.事物之间的特殊联系

B.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

C.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

D.事物内部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14.时间、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因而( B )

A.时空是一种纯粹的形式

B.时空与物质运动不可分割

C.时空是度量物质运动的尺度

D.时空的具体特性是绝对的

15 .时间具有一维性,这是指它的( C )

A.可变性

B.无限性

C.不可逆性

D.连续性

16.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B )。

A.动者恒动,静者恒静;

B.静止是特殊形态的运动;

C.只有绝对的运动,没有相对的静止;

D.动即是静,静即是动

17.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D )

A.物质运动规律具有普遍性

B.物质运动规律具有重复性

C.物质运动规律具有稳定性

D.物质运动规律具有客观性

18.下列命题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 D )

A.“宇宙即吾心”

B.“存在就是被感知”

C.“心外无物”

D.上帝创造万物

19.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水的观点( D )

A.形而上学

B.庸俗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D.朴素唯物主义

20.“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的观点属于( B )

A.客观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

C. 庸俗唯物主义

D.机械唯物主义

21.意识的本质( B )

A.在外界刺激下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

B.人脑的机能和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C.人脑纯粹的主观想象

D.在内外刺激作用下人脑发生的生理变化过程

2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 D )

A.人可以改变规律

B.人可以创造规律

C.人可以消灭规律

D.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23.“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办不到,就怕想不到;只要想得到,啥也能办到。”这

是( B )

A.主张充分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24.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是( C )

A.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B.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C.唯心主义的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25.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 B )。

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D.不可知论的观点

26.只承认绝对运动,不承认相对静止的观点是( B )。

A.主观唯心主义;

B.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C.不可知论;

D.客观唯心主义

27.火是万物的本原的观点是( C )

A.唯心主义观点

B.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C.自发的或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28.认为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反映特性,这是( A )。

A.合乎逻辑的;

B.唯心主义;

C.形而上学;

D.诡辩论

29. “万物皆备于我”是( D )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唯心主义辩证法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30. 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是( C )

A.哲学就是世界观

B.哲学是世界观的基础

C.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D.世界是哲学的系统化、理论化

31.“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指( D )。

A.意识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B.意识是客观精神和主观感觉的产生;

C.意识是客观形式和主观内容的统一;

D.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32.“观念的东西不过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是

( C )。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33. “狼孩”没有意识,这一事实说明( B )

A.意识是生物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C.意识是人脑发展的产物

D.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34.机器思维即人工智能( B )。

A.能够完全代替人类的思维;

B.能够部分代替人类的思维;

C.能够超过人类思维并统治人类;

D.对人类思维不起作用

35.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 C )。

A.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

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

C.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D.对保守思想的彻底克服

36.实现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的基本途径是(B )。

A.人们的主观努力;

B.社会实践;

C.科学活动;

D.思想斗争

37.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表现( D )

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B.意识是人脑自生的

C.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

D.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

38.世界观是( B )

A.人们对整个世界的真理性认识

B.人们对整个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

D.唯物主义的观点

40.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 C )

A.客观存在的各种物体

B.宇宙中存在的一切现象

C.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

D.某种具体的“原初物质”

41.“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指的是( B )

A.时间的连续性

B.时间的一维性

C.时间的顺序性

D.时间的重复性

42. 古人云:“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这是用神话形式说明

时间( D )

A.是客观的

B.是有限的

C.是可知的

D.是相对的

43.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指出,万物瞬息万变,不可捉摸,人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

流。这是一种( C )

A.唯心主义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D.庸俗进化论的观点

44.在意识起源问题上的正确观点认为意识是( B )

A.自然界运动过程的产物

B.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C.生物反映形式的产物

D.创造世界的某种力量的产物

45.“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明( B )

A.物质和运动的统一

B.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C.有限和无限的统一

D.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46.时间空间的相对性是指( A )

A.时间空间的特点是具体可变的

B.时间空间的存在是无条件的、不变的

C.时间和空间的存在依赖人的存在

D.时间空间的存在是无限的

47.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只要想得到,啥都能办到。”这是( B )

A.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B.唯心主义的观点

C.一切唯物主义都承认的观点

D.只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承认的观点

48.我国哲学家范缜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这是( C )

A.唯心主义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唯物主义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49. 下列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是( A )

A.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B.理在气中,理随事变

C.富贵在天,死生由命

D.理在事先,事随理变

50. 时间和空间( C )

A.同物质运动无关

B.是一种先验的形式

C.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

D.是运动着的物质本身

二.多项选择题

1. 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下列两个方面( CD )。

A.思维和存在能否为人们所认识的问题;

B.思维和存在是否发展.变化的问题;

C.人们的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问题;

D.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E.世界的本原是一个还是多个的问题

2. 下列选项中,正确说明人的活动与客观规律的关系有( AD )

A.人能认识客观规律

B.人能消灭客观规律

C.人能创造客观规律

D.人能利用客观规律

E.人能改变客观规律

3.造大楼先在图纸上设计,然后根据图纸造楼,这说明( BCE )

A.意识决定物质

B.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C.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

D.意识可以创造世界

E.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4.“拔苗助长”的事例是( BCE )

A.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B.违反客观规律的表现

C.急躁冒进的表现

D.重视可能性的表现

E.否认量变是质变的基础的表现

5.以下各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有( ABDE )

A.存在就是被感知

B.物是观念的复合

C.理在事先

D.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E.吾心即宇宙

6. 从起源上说,意识是( CD )

A.感性认识的产物

B.理性认识的产物

C.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D.社会性劳动的产物

E.语言发展的产物

7.下列成语和常用语中,正确说明意识能动性的有( ACE )

A.胸有成竹,料事如神

B.纸上谈兵,画饼充饥

C.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D.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E.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8.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在于它是( ABDE )。

A.理解物质多样性的条件;

B.把事物区别开来的前提;

C.认识事物的唯一途径;

D.规定和衡量运动的尺度;

E.对事物进行科学分析的前提

9.下列活动属于人所独具的意识活动的有( ACE )

A.三思而后行

B.饥不择食

C.眉头一皱计上心头

D.趋利避害的本能

E.预见未来

10.二元论的错误在于( CE )。

A.否认世界“物自体”的存在;

B.坚持物质决定精神;

C.主张世界存在着物质和精神两个本原;

D.反对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的观点;

E.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11. 下列哪些说法属于形而上学的观点( ABDE )

A.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B.同一就是绝对的一致

C.同一是包含差别和对立的同一

D.斗争只能采取对抗的形式

E.世界上事情要么是必然的,要么是偶然的

12. 下列说法中,表示时间一维性的有( ABCDE )

A.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在晨

B.失落黄金有分量,错过光阴无处寻

C.光阴好比河中水,只能流去不复回

D.莫说年纪小,人生容易老

E.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13.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是( DE )。

A.运动是物质的必然结果;

B.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内容;

C.运动是物质的特殊形态;

D.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E.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14. 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静止是指( BCDE )

A.事物没有任何变化

B.事物运动的特殊状态

C.事物的空间位置未变

D.一事物还未能转化为他事物

E.事物还没有发生根本质变

15.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物质是运动的( AC )。

A.担当者;

B.形式;

C.主体;

D.基本属性;

E.源泉

16.物质和运动不可分,运动是物质的( BD )。

A.主观形式;

B.根本属性;

C.主体;

D.存在方式;

E.唯一特性

17.造成意识主观性差异,是由于( ABCDE )。

A.人的先天素质的差异;

B.人所处社会环境的差异;

C.人的实践经验的差异;

D.人的意识对象的差异;

E.人的立场、世界观的差异

18.要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必须( ABCE )。

A.通过人们的社会实践;

B.依赖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手段;

C.掌握新生事物发展的规律性;

D.摆脱客观条件的制约;

E.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19.从意识产生的生理机制和本质看,(ABDE)。改为:( ABD )

A.意识是人脑的反射活动;

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人脑是意识的来源;

D.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E.意识是人脑固有的

20. 唯物主义形态的发展经历了( ADE )

A.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

B.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

C.庸俗唯物主义

D.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E.辩证唯物主义

21.在意识起源问题上,下列论点中( CE )是正确的。

A.一切生命物质都具有意识;

B.所有的物质都是有意识的;

C.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

D.大脑的活动是意识产生的根源;

E.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22.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哲学家把原子理解为( ABCDE )

A.构成物质世界一切事物的最小单位

B.是不变的

C.没有广延性

D.是不可分割的

E.是堆砌宇宙大厦的“宇宙之砖”

23.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运动含义的有( BDE )

A.运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B.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

C.运动是物质位置的移动

D.运动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E.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24.意识的本质是( AD )。

A.人脑的机能:

B.人脑的分泌物;

C.人脑的生理过程;

D.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E.“绝对观念”的产物

25.下列活动中( AC )属于人所独有的意识活动。

A.在思而后行;

B.饿了就要吃东西;

C.眉头一皱计上心来;

D.趋利避害的本能;

E.手触到火后立即缩回来

26.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是( ABC )

A.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B.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C.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D.运动不一定是物质的运动

E.物质不一定都在运动

27.下列几种说法中,( BC )体现了意识的能动性。

A.不可以无根据地胡思乱想;

B.审时度势,奋发进取;

C.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D.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E.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

28.下列关于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判断中,( CD )正确的。

A.意识在任何情况下都有能动作用;

B.错误的思想.意识没有能动作用;

C.意识能动性的实现取决于主观努力程度;

D.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改造世界;

E.意识越符合人的目的、要求,能动性就越大;

29.“先有计划,后做工作;先有图纸,后造房子”,这说明( CD )。

A.意识决定物质,思维决定存在;

B.物质存在形态的多样性;

C.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D.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

E.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和发展变化

30.唯物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历史形态( ADE )。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古代朴素辩证法;

C.庸俗唯物主义;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E.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31.凡是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说明( ADE )。

A.一切运动都有自己的物质载体;

B.根本没有精神运动,承认精神运动就是唯心主义;

C.精神运动和物质运动是一回事;

D.没有脱离物质运动的纯粹精神运动;

E.社会运动也离不开物质主体--生产方式

32.时间、空间和物质的关系是( ABD )。

A.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B.物质运动是时间和空间的内容;

C.时空是容纳物质在其中运动地“容器”;

D.没有物质运动就不会有时间和空间;

E.物质运动地永恒性决定了时空在任何情况下的不变性

33.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ABCDE )。

A.坚持物质世界的多样性统一;

B.是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

C.是同唯心主义.二元论的根本区别;

D.是对旧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扬弃;

E.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34. 列宁的物质定义的理论意义在于( ABCDE )

A.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B.反对了唯心主义和二元论

C.坚持了唯物主义可知论

D.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

E.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5.在下列命题中,包含辩证法思想的有( ABDE )

A.“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B.“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C.“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D.“天下之势,循则极,极则反”

E.肯定即否定

36.一切唯心主义都认为( AD )

A.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B.世界是不能正确认识的

C.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

D.认识的基本路线是由精神到物质

E.绝对精神产生万物

37.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 ACD )

A.反映客观世界

B.创造物质世界

C.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D.创造理论体系

E.为自然界创造秩序

38.下列现象中属于类似感觉的反映特性的是(AD)。改为:(BCE)

A.葵花向阳;

B.饥餐渴饮;

C.雄鸡报晓;

D.岩石风化;

E.蚂蚁搬家

39. 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讲的静止是指( ADE )

A.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B.绝对不动

C.排斥运动

D.事物处于量变状态

E.事物在特定参考系中未发生位置变动

40.下列哪些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ABCD )

A.道生万物

B.理在气先

C.上帝创造了世界

D.物质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

E. 物是观念的集合

三.判断题:

1. 哲学就是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错)

2.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对)

3.原子是世界的本原。(错)

4.动者恒动,静者恒静。(错)

6.人脑是意识的源泉。(错)

7.从高等动物的心理到人类意识,是一个自然进化的过程。(对)

8 正确的意识是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错误的意识则是人的头脑主观自生的。(错)

9.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存在性。(错)

10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器“思维”将取代人类思维。(错)

11.所有的唯心主义者都是不可知论者。(错)

12.所有唯物主义者都是可知论者。(错)

13.所有的可知论者都是唯物主义者。(错)

14.有的唯物主义者是可知论者。(对)

15.有的唯心主义者是不可知论者。(对)

16.有的唯物主义这是不可知论者。(对)

17.物质就是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错)

18.形而上学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但否认物质世界是运动。(对)

19.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同样不可设想的。(对)

20.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对)

第一章第二节(辩证法)

一.单选题

1.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在回答( A )

A.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上对立的两种观点

B.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上对立的两种观点

C.世界是怎样被认识的问题上对立的两种观点

D.界是怎样被改造的问题上对立的两种观点

2.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C )

A量变和质变的观点 B辨证否定的观点

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D对立统一的观点

3. 辩证联系的含义是(B )

A.概念之间的相互判断.推理等逻辑关系

B.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互相影响和互相制约

C.事物发展过程中直接的本质的必然的关系

D.事物或现象之间界限的不确定性

4. 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C )

A.事物数量的增加或减少

B.事物的简单重复和循环

C.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D.物体的位置移动和场所的变化

5.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A )

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联系和发展的规律

6.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 C )

A.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B.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C.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D.事物发展的全部内容

7. 辩证矛盾的含义是( A )

A.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B.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交叉关系

C.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冲突关系

D.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依赖关系

8. 辩证矛盾的两个根本属性是指( C )

A.矛盾范畴内容的客观性与形式的主观性

B.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平衡性

C.矛盾的同一性与矛盾的斗争性

D.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

9.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 D )

A.相互离异.相互排斥

B.相互反对.相互否定

C.相互分离.相互转化

D.相互依存.相互渗透

10. 在自然界,没有上,就无所谓下;在社会中,没有先进,就无所谓落后;在认识中,没

有正确,就无所谓错误。这说明( C )

A.矛盾双方是相互排斥的

B.矛盾双方是相互渗透的

C.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

D.矛盾双方是相互转化的

11.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 B )

A.相互依存,相互联系

B.相互分离,相互排斥

C.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D.相互吸引,相互贯通

12. “任何个别(无论怎样)都是一般”。这句话的正确含义是(D )

A.特殊性就是普遍性

B.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

C.普遍性是特殊性的总和

D.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13. 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指( A )

A.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

B.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的关系

C.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关系

14.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 C )

A.坚持均衡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B.坚持均衡论和一点论的统一

C.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D.坚持两点论和一点论的统一

15.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又注意抓好社会主义

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以及其他工作。这种做法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 B )

A.认识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

B.“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原理

D.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统一的原理

16.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B )

A.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C.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D.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

17.下列观点中反映规律的根本特点的是( A )

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B.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

C.不废江河万古流

D.人定胜天

18.“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说明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应当( C )

A.按客观规律办事

B.通过实践这一基本途径

C.依赖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D.具有更多的创造性

19.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是( A )

A.前者是辩证法,后者诡辨论

B.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

C.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

D.二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

20. 面对消极腐败的东西, 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做到见微知著,防微杜渐。因为(C )

A.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B.原因必然引起结果

C.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1. “孰能生巧风吹草动”属于( D )

A.个别与一般的关系

B.偶然与必然的关系

C.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D.原因与结果的关系

22.说明事物间接联系的是( B )

A.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B.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C.老手谈技术,新手说运气

D.苹果熟透了要掉到地上

23.“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局部,不见整体”这是( D )

A.唯物辩证法观点

B.唯心主义观点

C.唯心辩证法观点

D.形而上学观点

24. 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这是( D )

A.抓事物的主要矛盾

B.确定事物的质

C.认识事物的量

D.把握事物的度

25.“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句话所包含的哲理是( A )

A.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

B.没有质变就没有量变

C.量变就是质变

D.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

26.“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句诗句含的哲学道理是( D )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量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27.作为辩证的否定的“扬弃”是( C )

A.既保留又继承

B.彻底抛弃

C.既克服又保留

D.矛盾的调和

28.下列现象属于因果关系的是( C )

A.昼夜交替

B.寒来暑往

C.摩擦生热

D.电闪雷鸣

29.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 A )

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关系

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30.说明事物间非本质联系的是( A )

A. 一秧几瓜.一荚几豆

B.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C.老手谈技术,新手说运气

D.苹果熟透了要掉到地上

31.“一寸光阴一寸金”指的是( B )

A.时间的连续性

B.时间的一维性

C.时间的顺序性

D.时间的重复性

32.“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句话是一种( A )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

D.相对主义的观点

33.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A )

A.方向和道路

B.形式和状态

C.结构和功能

D.源泉和动力

34.“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是( A )

A.归纳和演绎

B.分析和综合

C.抽象和具体

D.实践和认识

35.“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 这句俗语表达的哲学思想是( D )

A.混淆是非界限的相对主义观点

B.混淆肯定和否定的区别的形而上学观点

C.割裂肯定和否定的辩证关系的形而上学观点

D.承认肯定和否定的对立统一关系的辩证法关系

36. 在唯物辩证法的范畴中,揭示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是( B )

A.原因与结果

B.必然性与偶然性

C.可能性与现实性

D.形式和内容

37.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的观点是( A )

A.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正确观点

B.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

C.取消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错误观点

D.夸大了客观条件的作用的错误观点

38.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事物的( A )

A. 发展过程及状态

B. 发展的总趋势

C. 发展的内在动力

D. 发展的前进性运动

二.多项选择题

1.唯物辩证法所说的联系具有( ABD )

A.客观性

B.普遍性 C描述性 D.多样性 E.形象性

2.联系的普遍性的含义是指( ABC )

A.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

B.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与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联系之中

C.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D.联系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是单一的

E.人们对联系的一种普遍性的认识

3.判断新事物的标志是( ABCD )

A.符合发展的前进方向的

B.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

C.具有远大前途的

D.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E.发展中应当完美无缺的

4.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根本属性是( CE )

A.普遍性

B.特殊性

C.斗争性

D.稳定性

E.同一性

5.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 ABCD )

A.斗争性是同一性的基础

B.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C.没有矛盾的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贯通

D.没有矛盾的同一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斗争和排斥

E.斗争性是相对的,同一性是绝对的

6.矛盾普遍性的含义是( CD )

A.矛盾存在于全人类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中

B.矛盾存在于某个事物产生和消亡的过程中

C.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

D.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E.矛盾是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

7.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指导意义是( AE )

A.科学地、深入地认识事物的基础

B.把握一切艺术形式共性的客观依据

C.揭示事物发展的永恒性的出发点

D.反映事物的普遍本质的立足点

E.正确地解决矛盾的关键

8.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ABDE)

A.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B.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C.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D.相互联结的关系

E.相互转化的关系

9.唯物辩证法关于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原理告诉我们(AD)

A.抓住了主要矛盾,就抓住了解决问题的关键

B.解决了主要矛盾,非主要矛盾也就自然得到解决

C.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是不变的

D.在抓住主要矛盾时,也要注意非主要矛盾的解决

E.在矛盾体系中,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处于平衡状态

10.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的原理告诉我们(ABCDE)

A.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B.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C.矛盾的次要方面对矛盾的主要方面也有影响

D.认清矛盾主要方面就有利于认清矛盾的性质

E.处理矛盾首先要认清并抓好矛盾的主要方面

11.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对指导社会实践有重要意义,因为它是(ABCDE)

A.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理论基础

B.科学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的哲学依据

C.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

D.各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取得革命和建设胜利的指南

E.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锐利武器

12. 下列表述中,体现重视矛盾特殊性的有( ACE )

A.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B.欲擒故纵,声东击西

C.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D.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E.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13. 下列现象属于量变引起质变的有(ACD)

A.生产力的增长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B.物体由于量的不同而区分为不同的体积

C.在一定温度下鸡蛋孵出小鸡

D.由遗传和变异的矛盾引起旧物种到新物种的变化

E. 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14. 下列现象属于因果关系的是(BCE)

A.昼夜交替

B.药到病除

C.摩擦生热

D.电闪雷鸣

E.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15.下列格言中或成语中,体现质量互变规律的有( ADE )

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有无相生,前后相随

C.月晕而出,础润而雨

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E.奢靡之始,危亡之渐

16.下列命题中属于揭示事物本质的有( CE )

A.水往低处流

B.日出于东落于西

C.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D.春夏秋冬四季交替

E.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17. 下列说法体现时间一维性的有( ABCDE )

A.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B.失落黄金有分量,错过光阴无处寻

C.光阴好比河中水,只能流去不复回

D.莫说年纪小,人生容易老

E.自己应做事,宜早不宜迟

18.“是就是,否就否,除此之外,都是鬼话”,这一观点的错误在于( ABC )

A.它对否定的理解是孤立的、片面的

B.它对肯定的理解是孤立的、片面的

C.它否定了肯定与否定的辩证统一关系

D.它否定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E.它否定了事物发展的复杂性

19. 下列各项哪些体现了抓主要矛盾的重要性(BD )

A.实事求是

B.提纲挈领

C.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D.牵牛要牵牛鼻子

E.眉毛胡子一起抓

20.下列说法符合辩证法观点的有(BCE )

A.白马非马

B.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C.物极必反

D.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E.失败是成功之母

21.正确认识事物的度才能( ABCDE )

A.准确地认识事物的质

B.提出指导实践的正确准则

C.避免犯左或右的错误

D.在实践中掌握适度的原则

E.在实践活动中严防“过”与“不及”

22.恩格斯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

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

这段话所包含的辩证法观点有( ABCD )

A.联系是客观世界的本性

B.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

C.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D.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复杂多样的

23.下列选项中,体现发展的实质的有(BCD )

A.因祸得福,祸福相依

B.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

C.培育出新优质品种

D.原始社会的公有制经过私有制到社会主义的公有制

24.某山村小镇自20世纪70年代发现矾矿以来,办了三个矾矿厂。由于没有严格的环境

保护措施,每天排除大量矿烟,致使村民中大多数人患有呼吸道疾病和皮肤病。这一做法从哲学上看违背 ( AB )

A.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

B.事物联系复杂多样性的原理

C.事物运动发展的原理

D.事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

25.下列工作方法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是( ABC )

A.抓典型

B.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

C.一切经过实验

D.欲擒故纵

26.下列命题蕴含着中国传统哲学中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思想是(ABCE)

A.不平不陂,无往不复

B.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C.荣枯代谢而弥见其新

D.和实生物

E.将与废之,必固兴之

27.“某一豆荚中结出几粒豆,某条狗的尾巴有几寸长,不多不少,不长不短,这些都

是必然的。”这种观点是( ABC )

A.把必然性绝对化

B.把偶然性当作了必然性

C.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

D.唯心主义宿命论

E.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三.判断题

1.割下来的手不再是手。(对)

2.质量互变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错)

3.掌握度的原理,就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超出度的范围。(错)

4.在实际工作中,只要善于抓住中心和关键,集中力量解决,就能把事情办好。(错)

5.在唯物辩证法看来,水果同苹果.梨.香蕉.桔子等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对)

6.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事物数量的增加和减少。(错)

7.否定就是彻底消灭旧事物,与旧事物一刀两断。(错)

8.质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对)

9.运动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错)

10.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

11.量和事物是直接同一的。(错)

12.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它们都是无条件存在的,绝对的。(错)

13.现代思维方法的产生与辩证思维方法无关。(错)

14.坚持唯物主义就是坚持辩证法,坚持唯心主义就是坚持形而上学。(错)

15.世上没有永恒的事物,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有条件的,历史的.暂时的。(对)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单项选择题:

1.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论据是( A )

A.社会实践可以证明人们能正确认识世界

B.物质是可以通过感觉感知的

C.人可以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D.感性认识可以上升为理性认识

2.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C )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B.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C.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D.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3.从本质上看,认识是( D )

A.主体主观意识的创造

B.主体对“客观精神”的体验

C.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4.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认识客体的含义的是( D )

A.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

B.认识的客体是外部自然界

C.认识的客体是客观存在的事物

D.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对象

5.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最基本的关系是( A )

A.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

B.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

C.相互依存的关系

D.相互作用的关系

6.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D )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联系的观点

C.发展变化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7.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明( C )

A.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

B.一切认识都要直接参加实践活动才能获得

C.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D.只有直接经验来自实践

8.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里是强调( C )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9.“不临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表明作者强调( D )

A.知对行的指导作用

B.没有知就没有行

C.知行并进

D.先行后知,重在行

10.人们为了获得知识( C )

A.只要刻苦读书就行 B.只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就行

C.既要认真读书又要参加社会实践

D.只要抓住“灵感”和机遇就行

11.牛顿说:“假如我比别人望得略微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D )

A.知识来源于书本

B.读书是接受间接经验的重要手段

C.读书比实践重要

D.要善于学习间接经验,并在实践中消化和发展12.“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句话说明( C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13.一个认识的完整过程是( B )

A.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B.实践——认识——实践

C.概念——判断——推理

D.感觉——知觉——表象

14.认识的初级阶段是( D )

A.直接认识

B.全面认识

C.理性认识

D.感性认识

15.感觉、知觉、表象,它们是( C )

A.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

B.社会意识形态的三种形式

C.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D.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16.概念、判断、推理是( B )

A.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B.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C.社会意识形态的三种形式

D.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

17.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 B )

A.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则完全正确

B.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

C.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抽象思维

D.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则产生于科学实验

18.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 B )

A.完全自发的过程

B.积极能动的过程

C.消极被动的过程

D.主观随意的过程

19.在认识论上,“跟着感觉”走是( D )

A.唯物主义思想的表现

B.机械唯物论的观点

C.不可知论思想的表现

D.否认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20.“学而不思则惘”,说明( B )

A.感性认识是对事物外表的反映,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

B.通过思维对感性材料加工制作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不可缺少的条件

C.人们只要思维就能实现认识的第一次飞跃

D.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21.一个完整的认识需要经过两次飞跃。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 D )

A.调查研究,了解情况

B.深入思考,形成理论

C.精心安排,制定计划

D.执行计划,付诸实践

22.在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意义的飞跃是指( D )

A.从外在形象到内在本质的飞跃

B.从个性认识到共性认识的飞跃

C.从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的飞跃

D.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23.“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种说法的实质是( A )

A.主张检验真理的标准是相对的

B.否认真理都是发展的

C.主张真理都是绝对的

D.主张真理都是具体的

24.马克思主义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这说明( C )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C.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D.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决定作用

25.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 C )

A.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B.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C.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D.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的过程

26.“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所包含的哲理是( C )

A.认识经历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

B.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通过现象认识本质

C.认识不能停滞,而应该不断扩展和深化

D.改造世界比认识世界更重要

27. 真理就是( D )

A.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B.大多数人同意的观点

C.对人类生存有用的理论

D.对客观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28.客观真理或真理的客观性是指( A )

A.真理的内容和检验标准是客观的

B.真理的形式是客观的,内容是主观的

C.真理是人的感觉的复合

D.真理是指客观事物本身

29.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就是( B )

A.在真理观上坚持了唯心主义

B.在真理观上坚持了唯物主义

C.在真理观上坚持了辩证法

D.在真理观上坚持了形而上学

30.真理是没有阶级性的,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这是因为( D )

A.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真理是不断发展的

B.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有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C.真理就是客观规律,真理与人的阶级地位无关

D.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类的客观内容

31.药物对健康人没有直接价值,对于病人则有直接价值,这表明( D )A.价值具有客观性 B.价值具有主体性

C.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

D.价值具有多维性

32.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 C )

A.实践的历史性和不确定性决定的

B.实践的有条件,性和相对性决定的

C.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D.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决定的33.要判断一种观点的是非对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D )

A.以伟人之是非为是非

B.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

C.以众人的意见定是非

D.以实践中是否得到证明定是非

二.多项选择题:

1. 关于真理的标准问题,下列说法中属于唯心主义观点的有( ABCDE )

A.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B.多数人认为正确的就是真理

C.有权人认为正确的就是真理

D.能够满足需要的就是真理

E.符合已有理论的就是真理

3.唯心主义认识论( BCDE )

A.承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B.把认识看成是先于物质的

C.把认识看成是先于实践经验的

D.否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E.把认识看成是人头脑中固有的

4.唯心主义的主观真理论( ABCDE )

A.坚持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B.否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C.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D.强调心外无物和心外无理

E.主张真理即在我的心中

5. 下列各项属于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的有( ABCD )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D.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E.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6. 马克思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都坚持 (BD )。

A.唯心主义先验论

B.唯物主义反映论

C.唯心主义的可知论

D.唯物主义的可知论

E.不可知论

7.认识主体的属性包括( ABCE )

A.自然性

B.社会性

C.实践性

D.被动性

E.意识性

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真理( BCD )

A.具有主观性,因而称之为“主观真理”

B.具有客观性,因而称之为“客观真理”

C.具有绝对性,因为它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D.具有相对性,因为它有待于扩展和深化

E.具有终极性,因而称之为“终极真理”

9.下列选项中,属于认识客体的有( ACDE )

A.人认识到的自然界

B.人尚未观察到的星球

C.社会现实中的事件

D.人们阅读的书籍

E.作家创造的文学作品

10.认识的客体具有( ABDE )

A.客观性

B.对象性

C.能动性

D.社会性

E.历史性

11.人们对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 ABCE )

A.人的认识受到客观事物发展过程的限制

B.人的认识受到科学技术水平和认识工具的限制

C.人的认识受到主体的立场.观点.方法的限制

D.人的认识需要多次反复才能达到终极真理

E.人的认识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

12.客体与物质形态的区别是( BCDE )

A.一切客体都是物质的,一切物质形态都是客体

B.部分物质形态是客体,客体不完全是物质

C.物质形态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客体与人的实践密切联系

D.物质形态是无限多样的,客体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是有限的

E.物质形态是客观存在的,客体还包括精神现象

1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主要是因

为( ABDE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实质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E.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14.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主要表现在( ABCD )

A.实践不断为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

B.实践不断为人们认识的发展提供经验材料

C.实践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

D.实践不断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

E.实践不断满足人们的各种物质生活需要

15.真理与谬误的关系是( ABC )

A.真理不是谬误,谬误不是真理

B.真理超出一定的范围就转化为谬误

C.在一定条件下谬误可以转化为真理

D.相对真理中包含着谬误

E.真理与谬误具有同一性

16.下列各项属于感性认识的形式的有( BCE )

A.概念

B.感觉

C.知觉

D.推理

E.表象

17.理性认识是( BCD )

A.认识的起点

B.对事物全体的反映

C.对事物内部联系的反映

马原课机考试题库第五章试题及答案

第五章试题清单(含答案) 一.单选题 1.导致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的根本原因是:() A.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追逐(√) B.资本家的联合 ( ) C.资本主义国家的计划 ( ) D.资本家对生产技术的改进 ( ) 2.垄断资本主义取代自由竞争资本主义,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A.实现了自我否定 ( ) B.发生了根本变化 ( ) C.仍无任何变化 ( ) D.有局部调整,但没有改变本质(√) 3.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引起生产和资本集中,生产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产生:() A.社会化大生产超出国界 ( ) B.商品输出替代资本输出 ( ) C.垄断(√) D.资本输出替代商品输出 ( ) 4.金融资本是:() A.工业资本和农业资本溶合而成的资本 ( ) B.工业资本和商业资本溶合而成的资本 ( ) C.工业资本和银行资本溶合而成的资本 ( ) D.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在垄断的基础上溶合的而成的资本(√) 5.垄断利润是通过:() A.操纵市场获得的(√) B.改进技术获得的 ( ) C.扩大投资获得的 ( ) D.增加贷款获得的 ( ) 6.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能够:() A.消灭私人垄断资本 ( ) B.实行计划经济,消灭危机 ( ) C.消灭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 ) D.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某些调整(√) 7.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是:() A.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 ( ) B.生产高度社会化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的结果(√)

C.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生产资料全部国有化的结果 ( ) D.商品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 ) 8.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A.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 ) B.从根本上改变了资本主义社会 ( ) C.从根本上适应了生产的社会化 ( ) D.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作用的结果(√) 9.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的根本目的是 A 获得高额利润(√) B 帮助落后国家() C 替代商品输出() D 达到政治目的() 10.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是 A 利益共同体() B 有共同利益,也有矛盾斗争(√) C 有共同的政治利益,同时也有经济矛盾() D 有共同的经济利益,同时也有政治矛盾() 1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 A 政府间的国际金融组织(√) B 联合国机构() C 多边贸易机构() D 商业流通联合体() 12.当前世界贫富差距拉大的根本原因是 A 地区局部战争() B 自然资源不均衡() C 国际经济旧秩序(√) D 国际经济新秩序() 13.垄断形成后,价值规律改变了 A 内容() B 作用() C 后果() D 表现形式(√) 二.多选题 1.垄断没有消除竞争是因为:() A.竞争是一切社会生产所共有的 ( ) B.竞争是商品经济一般规律,垄断并没有消灭商品经济(√)

马原思考题

2、任何理解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来自劳动二重性的矛盾,归跟结底来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商品二因素是指任何商品都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劳动二重性是指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统一。在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是由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之间的矛盾决定的。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只有将具体劳动还原为抽象劳动,也就是从具体劳动中抽象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才能进行量的比较。具体劳动能否还原为抽象劳动,在根本上取决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能否实现统一。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生产的产品如果与社会的需求不相适应,这种私人劳动就不会被承认为社会劳动,它作为具体劳动的有用性质也就不会被社会承认,因而不能还原为抽象劳动,这意味着商品的价值不能实现,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没有得到解决。反过来,如果私人劳动生产的产品为社会所接受,则这种私人劳动就会被承认并转化为社会劳动,它作为具体劳动的有用性质就会被社会承认,因而可以还原为抽象劳动,这意味着商品的价值得到了实现,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得到了解决。所以,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它一切矛盾的基础。 5、如何理解“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什么是资本的一般性和特殊性? 资本最初总是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但货币本身并不是资本,货币只有在购买了劳动力商品后,由劳动力商品的剩余劳动来创造剩余价值时,才被称为资本。剩余价值是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价值增值过程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也就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补偿这个一定点而延长的价值形成过程。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不发生价值增值;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资本,其价值通过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不仅包括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还有一定量的剩余,即剩余价值。这说明,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唯一源泉,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所以说,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资本的一般性和特殊性是从资本的本质上来说的。资本的一般性是指它通过物而体现的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社会生产关系是历史的,不是永恒的;资本的特殊性是指在不同社会形态中,它的服务对象、占有者、生产目的和体现的生产关系等具有不同点。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的服务对象是资本家,是少数人,生产的 10、我们对待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应该运用怎样的方法去认识它们? 对于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都应该坚持辩证批判的态度和辩证的、历史的方法。

马原考题整理

马原考题整理 一、简答题:4*3 1。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的二因素、劳动二重性以及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这三对矛盾之间有何关系? 商品的二因素指的是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劳动的二重性指的是劳动的具体性和抽象性,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这对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在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是由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之间的矛盾决定的。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生产商品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只有还原为抽象劳动,才能进行量的比较,而还原是否可行,在根本上取决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能否实现统一。 2。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 劳动力是特殊的商品,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所以货币所有者购买到劳动力以后,在消费它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收回他在购买这种商品时支付的价值,还能得到一个增殖的价值即剩余价值。而一旦货币购买的劳动力带来剩余价值,货币也就变成了资本。 3。简述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及区分的意义。 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其价值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在生产过程中只转变自己的物质形态而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不发生增殖。 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可变资本的价值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的,在生产过程中工人所创造的新价值,不仅包括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而且还包括一定量的剩余价值。 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它表明,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创造的。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这种划分也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可变资本。 4.平均利润率和商品价格理论的关系P149 在现实的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资本家把剩余价值看作全部垫付资本的产物或增加额,剩余价值便取得了利润的形态。为了得到尽可能高的利润率和尽可能多的利润,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之间必然展开剧烈的竞争,大量资本必然从利润率低的部门转投到利润率高的部门,从而导致利润率平均化,这是剩余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体现着不同部门的资本家集团按照等量资本要求等量利润的原则来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在利润率平均化的过程中,形成了社会的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总量对社会总资本的比率。 二、辨析题:6*2 1。相对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客观后果。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教学目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为全校网络学院学生开设的公共基础课,是各类专业本科生、专升本必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 通过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教育,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和邓小平的哲学思想,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且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为学生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自觉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本课程是为全校网络学院学生开设的公共基础课,是各类专业本科生、专升本必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 通过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教育,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和邓小平的哲学思想,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且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为学生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自觉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二、课程教学内容 在章的课程概述中。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网络教学是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通过观看网络课件、作业和多种形式的辅导完成的。学生在教学指导书的指导下,经过自学教材和参考书,完成规定的作业;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课和学生自学情况,对每章的重点难点通过远程教育集中讲授。并通过互连网及其它方式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每

章布置若干个复习思考题,帮助学生掌握重点。学生应在掌握本章基本内容的前提下,着重对思考题有关内容进行复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也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因此在讲授过程中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但它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所以,学习时要理论联系实际,学会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在提高理论素养的同时,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师生可以利用电话、书信、计算机网络等渠道进行交流、答疑。 第一章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 了解哲学的含义,掌握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及其意义,哲学发展的历史线索及基本形态,理解哲学的品格和功能。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

马原题库第五章

第五章 一、单项选择题 8、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垄断阶段,最根本的标志在于( A ) A、垄断代替自由竞争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B、资本输出代替商品输出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C、银行资本代替工业资本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D、国家垄断代替私人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22、下列不属于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选项( D ) A、市场经济成为全球经济体制 B、区域经济集团日益发达 C、跨国公司的主导作用增强 D、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23、经济全球化带给发达国家的好处很多,但不包括( C ) A、从世界各地获取大量的利润 B、降低其生产成本 C、扩大了贸易逆差 D、加强对国际金融市场的控制 26、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是(D ) A、寄生的资本主义 B、腐朽的资本主义 C、不断发展的资本主义 D、过渡的资本主义 29、资本社会化的最高形式是(B ) A、垄断资本主义 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C、生产社会化 D、经营管理社会化 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有(ABD) A、国营企业 B、国私合营企业 C、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国际范围内的结合 D、国家调节经济 实质是垄断资本直接控制和利用国家政权,并通过国家政权干预和调节社会经济生活,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有四种:一是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二是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的企业;三是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第四种是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第三种是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过程,包括:国家作为商品和劳务的采购者,向私人垄断企业大量订购,为私人垄断企业提供了有保证的国家市场;国家通过各种形式的津贴和补助,直接、间接地资助私人垄断企业;国家通过社会福利开资,提高社会购买力,扩大消费需求,为私人垄断市场创造市场条件。 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作用(AD) A、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解决了垄断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深化与尖锐 C、从根本上解决了失业问题 D、消除了经济危机频繁的出现 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8、垄断价格是(ABD) A、垄断资本家取得垄断利润的主要手段 B、垄断资本家凭借垄断地位规定的商品价格 C、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 D、成本价格加垄断利润 是垄断组织在销售商品或购买生产资料时,凭借其垄断地位所规定的、旨在保证最大限度利润的市场价格.垄断价格=成本价格+垄断利润 9、垄断利润是(ABD) A、凭借垄断地位获得的利润 B、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2016马原思考题答案—第一章

第一章: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如何理解物质观: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和反映。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评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2、在追求中国梦的过程中,应该怎样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答:正确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一个重要问题。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的前提就是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中国梦的实现是阶段性与连续性相统一的过程,需要付出长期的艰苦努力。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坚持正确的方向、道路和全体中国人的共同努力。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只有我们人人从自己做起,又能紧密团结,万众一心,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中国梦才能实现。、 3、结合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分析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答:(1)发展是事物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发展观是人们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科学发展观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回答了新世纪新阶段中国面临的“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和“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深刻揭示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和发展手段等。科学发展观关于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思想,关于以人为本的思想,关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特别是统筹兼顾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都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4、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说明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答:(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道理,既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原则的哲学基础,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理论的哲学基础。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共性,又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体现出中国特色这一个性。在所有制方面,我们坚持以

马原题库 全

马原选择题【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一切唯心主义的共同观点是【C】 A. 都认为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B.都认为世界是客观精神的产物 C. 都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D. 都认为世界是静止不变的 2.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自己哲学的过程中,对待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采取了全面科学的态度。这种态度是【D】 A.批判其错误观点B.吸收其合理思想C.把二者结合起来D.批判地继承 3.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D】 A.从个别到一般的方法B.从现象到本质的方法C.逻辑推理的方法 D.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4.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是【B】 A. 否认物质的客观性B.不懂得个性和共性的辩证关系 C.否认物质的可知性D.把可直接感知的实物当作世界的本原 5.空间是指【B】 A.物质运动的持续性B.物质运动的广延性C.物质运动的顺序性 D.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 6.规律是指【A】 A.事物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B.事物外部表面的偶然联系 C.人们按需要制定的规则D.人们改造世界的正确方法 7.二元论的根本错误是【C】 A.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B.认为世界统一于原子 C.否认世界的统一性D.否认世界的可知性 8.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C】 A.对立统一的观点 B. 否定之否定的观点 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D.量变和质变的观点 9.矛盾的基本属性是【B】

A.普遍性和特殊性B.斗争性和同一性 C.绝对性和相对性D.变动性和稳定性 10.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体现了【B】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11.有的哲学家认为,因果联系是由于人们多次看到两组现象先后相随而形成的心理习惯。这种观点属于【B】 A.因果观上的唯物主义观点B.因果观上的唯心主义观点 C.因果观上的形而上学观点D.因果观上的相对主义观点 12.真象与假象的区别在于【D】 A.真象是客观的,假象是主观的B.真象是内在的,假象是外在的 C.真象表现本质,假象不表现本质D.真象从正面直接地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 13.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C】 A.交通警察维持交通秩序B. 医生给病人作手术 C.农民收割庄稼D.运动员参加体育比赛 14.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论据是【B】 A.物质是可以通过感觉感知的B.人可以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C.感性认识可以上升为理性认识D.实践的成功可以证明人们对客体的认识是正确的 15.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B】 A.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B.实践——认识——实践 C.感觉——知觉——表象D.概念——判断——推理 16.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C】 A.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则来源于抽象思维 B.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则产生于科学实验 C.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则反映事物的本质 D.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则完全正确 17.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A】 A.实事求是B.阶级斗争理论C.社会发展理论D.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报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读书报告 学生:庞小龙 专业方向:景观建筑设计 年级:2012级3班 学号: 20125083 任课教师:张强 2014年10月19日

马克思主义与构建和谐社会主义 摘要: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我国古代的圣人先贤们提出了许多关于社会和谐的思想,而真正第次把“和谐社会”提到理论高度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列宁则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付诸实践,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从不同的方面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和谐思想,对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和谐思想;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引言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概论这门课的学习,让我了解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近现代社会中的发展中起到的巨大作用,它对世界现有的经济体系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起到不可代替的作用。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了马哲原理和概论让我们学会怎样理性的去面对问题,并通过现象看本质,从中学会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且被老师对待生活的态度所感染,并且对对待生活中的事情的态度有了更近一步的理解,老师在课堂上给我们进行了很多拓展,扩大了我们的视野。 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密不可分。我们必须从世界历史和经济全球化的维度,立足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社会生活发生的深刻变化,系统梳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历史演变,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结构,建构面向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这既是时代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提出的历史任务,也是中国社会的未来发展对进一步坚持、深化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期待。

最新马原第五章试题与答案

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一、单项选择题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D) A.国内市场竞争的结果 B.国际竞争激烈化的结果 C.垄断统治加强的结果 D.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矛盾发展的结果 2.当代资本主义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是(C) A.国际卡特尔 B.混合联合企业级 C.跨国公司 D.国际康采恩 3.金融资本是由(C) A.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B.银行资本的工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C.垄断的银行资本和垄断的工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D.垄断银行资本和银行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4.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统治地位的资本是(D) A.工业资本 B.农业资本 C.银行资本

D.金融资本 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B) A.改变了经济的资本主义性质 B.符合垄断资本家的整体利益 C.代表了个别资本家的利益 D.消灭了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基础 6.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中,最主要、最重要的形式是(B) A.国家市场垄断经济 B.国家调节经济 C.公私合营经济 D.国家自然垄断经济 7.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计划化”(B) A.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B.使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得到一定的缓解 C.导致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和平过渡 D.可以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8.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现实基础是(C) A.新科技革命 B.生产国际化 C.国际贸易的高度发展 D.国际金融的迅速发展 9.下列不属于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选项是(D)

A.市场经济成为全球经济体制 B.区域经济集团日益发展 C.跨国公司的主导作用增强 D.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10.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是(D) A.寄生的资本主义 B.腐朽的资本主义 C.不断发展的资本主义 D.过渡的资本主义 11.资本社会化的最高形式是(B) A.垄断资本主义 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C.生产社会化 D.经营管理社会化 二、多项选择题 1.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过渡(ABC) A.是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的客观要求 B.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C.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 D.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具体原因是(ABCD) A.市场问题日益严重,要求利用国家力量来扩大

马原 复习题答案

第二章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D) A.物质观 B.联系观 C.发展观 D.实践观 2.列宁同志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句话说明的哲学道理是(B) A.理论高于实践活动 B.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理论是革命工作的出发点 D.理论对实践起决定作用 3.实践活动的目的是(B) A.改造主观世界 B.改造客观世界 C.改造内心世界 D.改造精神世界 4.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指出了(C)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5.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要检验认识是否同(D) A.已有的理论相符合 B.已被实践证明的真理相符合 C.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符合 D.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 6.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C) A.认识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C.认识中“源”和“流”的关系 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 7.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C) A.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相对性 D.真理具有全面性 8.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起来的基础是(A) A.实践 B.理论 C.本质 D.人9.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是指(B) A.从实践到认识 B.从认识到实践 C.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D.从物质到精神 10.直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是(D) A.真理是绝对的,谬误是相对的 B.真理的有用的,谬误是有害的 C.真理是客观的,谬误是主观的 D.真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事物的歪曲反映 11.宋代诗人陆游在诗《冬夜读书示子聿》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强调(C) 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马原思考题参考

马原复习参考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2) 答: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和当代价值。(P10、P16) 答: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的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鲜明特征的集中体现: ①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鲜明的政治立场) ③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④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崇高的社会理想) 当代价值: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论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可以结合鲜明特征来答)

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教给了我们认识世界的根本方法,提供给我们了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为我们提供了人生的有益启迪。(个人寻找,可以不考虑) 3.哲学是什么?世界观是什么?(P22) 答:哲学是有严密逻辑系统的宇宙观,它研究宇宙的性质、宇宙内万事万物演化的总规律、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等等一些很基本的问题。 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4.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基本特征。(世界是否具有统一性?统一的基础是什么?)(P32) 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科学性和革命性,实践性和阶级性。 多样化的世界有统一的本原的,这就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 5.物质的存在形态及其与意识的辩证关系。(P25、P28) 答:物质的存在形态: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类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物质范畴则是对一切客观存在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和概括,是标志客观实在性的哲学范畴。物理学上物质有六种存在形态:固态、液态、气态、等离子态、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费米子凝聚态。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会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完整版)马原辨析题以及答案

辨析题参考答案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 1、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仅在于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参考答案: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凡是主张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的,就属于唯物主义阵营;与此相反则属于唯心主义阵营。第二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即凡是主张我们的思维能正确反映现实世界的是可知论,与此相反的则是不可知论。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把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仅归结于为人们提供一个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是不全面的。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所以它是“科学之科学”。 参考答案:把哲学当做“科学之科学”,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对哲学性质和哲学与具体科学关系的一种错误看法。 在古代由于生产力低下和人们认识能力不高,各门具体科学都还处于未分化的状态而包含在哲学之中,这时的哲学也就带有一种知识总汇的性质。到了近代,具体科学纷纷从哲学的母体中分化了出来,成为专门的独立学科。一些哲学家由于未能理解哲学和具体科学之间一般与个别、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把哲学当做凌驾于具体科学之上的一种特殊科学,提出了“哲学是科学之科学”的命题,这个命题本身是错误的。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反对把哲学当做“科学之科学”的观点,正确地解决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性质的规定。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但不能由此就说它是“科学之科学”。 3、意识是特殊物质的功能和属性,因而意识是一种特殊的物质。 参考答案:这是一种从正确前提导出错误结论的观点。意识依赖于物质,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这种物质的功能,但它又是与物质有本质区别的。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是具有主观特性的精神现象。意识的本质在于,它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把意识等同于物质,是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其错误在于抹杀物质与意识的本质区别,歪曲了意识的本质。 4、世界统一于存在 参考答案: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而物质是最根本性的存在,世界除了物质的存在,其他的什么也不存在。存在的本意是有,世界上存在着两者基本现象即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存在有物质存在与精神存在两种基本形式,但物质存在是基础。把世界的统一性笼统地表述为存在性,没有明确世界到底是统一于物质还是精神,存在着调和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企图,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只有在哲学基本问题的表述中存在才专门指物质存在,在其他哲学语境中存在既指物质存在也指精神存在。 5、“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 参考答案: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意识本质问题特别是对意识能动性特征的科学论述。意识的能动性是指人利用意识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并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和作用,它既表现在意

马原课机考试题库第五章试题及答案(2018年5月)

第五章试题清单( 含答案) 一. 单选题 1. 导致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的根本原因是:() A. 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追逐( √) B. 资本家的联合( ) C. 资本主义国家的计划( ) D. 资本家对生产技术的改进( ) 2. 垄断资本主义取代自由竞争资本主义,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A. 实现了自我否定( ) B. 发生了根本变化( ) C. 仍无任何变化( ) D. 有局部调整,但没有改变本质( √) 3. 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引起生产和资本集中,生产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产生:() A. 社会化大生产超出国界( ) B. 商品输出替代资本输出( ) C. 垄断( √) D. 资本输出替代商品输出( ) 4. 金融资本是:() A. 工业资本和农业资本溶合而成的资本( ) B. 工业资本和商业资本溶合而成的资本( ) C. 工业资本和银行资本溶合而成的资本( ) D. 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在垄断的基础上溶合的而成的资本( √) 5. 垄断利润是通过:() A. 操纵市场获得的( √) B. 改进技术获得的( ) C. 扩大投资获得的( ) D. 增加贷款获得的( ) 6.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能够:() A. 消灭私人垄断资本( ) B. 实行计划经济,消灭危机( ) C. 消灭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 D. 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某些调整( √) 7.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是:() A. 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 ) B. 生产高度社会化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的结果( √)

C. 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生产资料全部国有化的结果( ) D. 商品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 8.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A. 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 B. 从根本上改变了资本主义社会( ) C. 从根本上适应了生产的社会化( ) D. 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作用的结果( √) 9.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的根本目的是 A 获得高额利润(√) B 帮助落后国家() C 替代商品输出() D 达到政治目的() 10.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是 A 利益共同体() B 有共同利益,也有矛盾斗争(√) C 有共同的政治利益,同时也有经济矛盾() D 有共同的经济利益,同时也有政治矛盾() 1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 A 政府间的国际金融组织(√) B 联合国机构() C 多边贸易机构() D 商业流通联合体() 12.当前世界贫富差距拉大的根本原因是 A 地区局部战争() B 自然资源不均衡() C 国际经济旧秩序(√) D 国际经济新秩序() 13.垄断形成后,价值规律改变了 A 内容() B 作用() C 后果() D 表现形式(√) 二. 多选题 1. 垄断没有消除竞争是因为:() A. 竞争是一切社会生产所共有的( ) B. 竞争是商品经济一般规律,垄断并没有消灭商品经济( √)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马原思考题附答案(2)

绪论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1)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及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4)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是什么 鲜明特征: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2)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 (3)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性是统一的。 第一章 3、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是什么: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①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哲学:唯物主义vs唯心主义); ②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或二者有无同一性(认识论上:可知论vs不可知论)。 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内容: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意义(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知识点要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复习考核要求(共120个知识点)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广义的马克思主义与狭义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个组成部分是什么? 3、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直接理论来源是什么? 4、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19世纪40年代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5、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6、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阶段和成果。 7、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是什么?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其内容包括哪两个方面?其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什么? 2、什么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3、如何理解列宁的物质定义?其理论意义是什么? 4、意识的本质是什么? 5、如何理解世界的统一性问题? 6、物质与运动的关系怎样?运动与静止的关系怎样? 7、如何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8、什么是实践?实践有哪些基本特征?实践的基本形式有哪些? 9、为什么说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10、如何理解“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1、什么是联系?联系有哪些特点? 12、什么是发展?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13、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4、如何理解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各自起什么作用? 15、什么是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二者的关系怎样? 16、什么是量变与质变?什么是度?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怎样? 17、什么是辩证的否定?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18、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有哪些? 19、辩证的思维方法有哪些? 20、什么是规律?如何理解规律的客观性?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有什么区别? 21、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22、如何把握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怎样才能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什么是主体与客体?二者关系怎样?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包括哪些环节? 2、如何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3、认识的本质是什么?唯物主义认识论路线与唯心主义认识论路线的对立。 4、以往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两个缺陷是什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如何克服以上缺陷的? 5、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各有哪些?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怎样? 6、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两个基本条件是什么?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7、造成人的认识过程的反复性与无限性的原因是什么? 8、如何理解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9、什么是真理?如何理解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10、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怎样? 11、如何理解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的至上性与非至上性? 12、什么是谬误?真理与谬误的关系怎样? 13、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马原网课章测试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是(B) A.科学技术的发展 B.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C.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D.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日益激化 2.在伦敦海格特公墓的马克思墓碑上,镌刻着马克思的一句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创立的关键就在于马克思确立了(D) A.阶级斗争理论 B.剩余价值论 C.辩证法 D.科学的实践观 3.一些自然科学家没有学习马克思主义,也取得了伟大的科学成就,这是因为他们(B) A.具有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B.自觉不自觉地在科学研究中体现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原则 C.完全依靠个人的天才条件 D.摆脱了哲学的指导 4.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从根本上说在于它(C)

A.以世界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 B.提供了普遍适用的客观真理 C.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D.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5.提出价值规律是“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是(A) A.亚当·斯密 B.大卫?李嘉图 C.马克思 D.威廉?配第 6. “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D) A.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 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 C.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 D.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7.马克思主义(ACD) A.是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 B.对于不断发展着的今天已经难以适应了 C.虽然诞生于19世纪的产物,但没有停留于19世纪

D.虽然产生于欧洲,却跨越欧洲影响了全世界 8.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因为其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思想文化优秀成果并发现了(CD) A.劳动价值论 B.科学唯物主义 C.剩余价值学说 D.历史唯物主义 9.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它(AD) A.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 B.抛弃了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 C.吸收和改造了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东西 D.吸收和改造了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 10.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要分清哪些是(ABCD) A.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B.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 C.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 D.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授课教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授课教案 教材:《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一章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一节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一、什么是哲学 1、哲学的字源学含义 哲学一词源于古希腊语,由Philos (爱)和Sophia(智慧)词组成,意为爱智慧。中国古代的哲字,就是智慧的意思,因此,经日本的学者西周的翻译,古希腊的爱智慧的学问就叫哲学。在亚里士多德的知识分类中,哲学又被称为形而上学。 2、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这是从哲学的研究对象角度下的定义,在理解这个定义时,必须首先弄懂什么是世界观,什么是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之间是什么关系,世界观和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之间的关系等问题。 3、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这是从哲学和各门科学的关系角度下的定义,在理解这个定义时,要注意哲学和各门科学的关系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各门科学为哲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哲学的产生为各门科学的研究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4、哲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的统治思想,是为统治阶级提供理论武器,进行辩护和宣传的工具。哲学为社会的统治阶级提供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而它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 二、哲学基本问题 1、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这个关系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世

界的本原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派别; 第二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存在,能否正确反映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在认识论上产生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区别。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首先是由哲学这门学科的性质决定的,不研究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就不可能是哲学。 其次是由哲学发展的历史证明的,一部哲学发展史,就是围绕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而展开斗争的历史。 再次是由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在哲学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决定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决定了哲学中其他问题。 最后是因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根本问题,它必须成为哲学的根本问题。 3、哲学的基本派别和党性原则 哲学的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哲学的党性就是其派别性。 我们所说的哲学的党性原则,指的是在哲学的基本派别斗争中,应当坚定地站在唯物主义立场上,反对和批判各种形式的唯心主义。 4、唯物主义发展的历史形态 唯物主义哲学在历史发展中经历了三种形态:第一种是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第二种是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第三种是辩证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哲学的本质是把精神作为世界的本原,但它在表现形式上却是形形色色,归纳起来基本的表现形式是两种:一种是主观唯心主义;一种是客观唯心主义。 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 唯物主义哲学的产生根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唯心主义哲学的产生既有社会历史方面的原因,还有阶级和认识方面的根源。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