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_90后_大学生人生信仰的总体态势与因素分析_梅萍

_90后_大学生人生信仰的总体态势与因素分析_梅萍

人生信仰,是指个体对自己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生活的前途和命运以及人生的状态和归宿等命题的最高信念及坚持,是价值观在人生问题上的集中体现。当前,社会的急剧变迁给人们的生存环境和信仰带来极大影响。青年大学生是个对社会变迁感受敏锐的群体,在一定意义上他们的信仰状况反映了社会变迁的轨迹以及人们对改革的心理承受能力。为此,我们编制了“大学生人生信仰研究”量表,选取了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武汉体育学院、武汉音乐学院、湖北中医学院为样本进行了青年大学生的人生信仰状况的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是460份,有效率为

76.7%。

一、“90后”大学生人生信仰的现状分析

1.总体上呈多样化、开放性、包容性的发展态势。调查显示,大学生人生信仰维度得分,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生命信仰、国家和民族信仰、家庭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宗教信仰、金钱信仰和神灵信仰。这表明大学生的人生信仰已多样化,既有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和民族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也有逐渐蔓延开来的生命信仰、家庭信仰、宗教信仰等被部分大学生所认同。现代社会中经济利益的多样化、组织形式的多样化、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以及思想观念的多样化使得大学生的信仰日益多样化。对多重信仰的认同一方面反映出大学生终极价值观念的开放性、自由性、包容性的增强;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大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面前,选择信仰的矛盾心态。此结论提示教育者要谨慎对待大学生信仰选择的多样化倾向,既要看到大学生适应社会的理性的一面,也要看到大学生选择信仰时迷茫困惑的一面。

2.生命信仰、家庭信仰成为人生信仰的首要目标。从信仰得分的平均数来看,生命信仰在大学生信仰维度上得分最高,家庭信仰排名第三。这表明生命信仰已成为大学生人生追求的首选。随着当代人面临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遭受的天灾人祸越来越多,生命教育越来越被重视,大学生也越来越看重生命的价值,84.6%的人认为“身体健康才是最重要的”,73%的人认为“活着比其他一切事情更重要”,6

3.4%的人认为“生活中没有比生命还重要的事情”。在大学生眼里,生命是和家庭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家庭的幸福、父母的健康也成为大学生最关注的事情。其中78.5%的人赞成“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家庭幸福”的观点,66.7%的人赞成“工作和家庭幸福发生冲突时,应该首先选择家庭”的观点,甚至65.6%的人赞成“家庭幸福美满应是学习、工作的唯一目标”的观点。

3.国家和民族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在人生信仰中仍占据主导地位。从信仰得分的平均数显示:国家和民族信仰在大学生信仰维度上排名第二,马克思主义信仰排名第四。这表明国家主导信仰和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大学生心目中仍占据重要位置。调查显示,80.8%的人认为“报效国家是每个人不可推卸的责任”,75%的人认为“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甚至57.2%的人认为“民族的利益比个人的生命还重要”。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有67.9%的人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信仰”,45%的人认为“我在生活中能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来指导自己的行动。”调查还显示,在国家和民族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维度上,党员学生显著高于团员学生和“其他”学生。从这一点看,开展党的知识教育,促进大学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是高校大学生信仰教育的有效手段。

“90后”大学生人生信仰的

总体态势与因素分析

□梅萍

摘要:伴随社会转型、经济转轨与多元文化冲突带来的社会矛盾与生存压力,90后大学生的人生信仰总体上呈现出多样化、开放性、包容性的发展态势。生命信仰、国家和民族信仰、家庭信仰成为大学生人生信仰的首选,宗教信仰、金钱信仰、神灵信仰有所上升,但在大学生终极信仰体系中还处于次要地位。这些变化就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生命价值观教育、实践体验教育等成为培养大学生科学人生信仰的重点工程。

关键词:大学生;人生信仰;总体态势;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968(2011)10-0028-03理论前沿

28

2011.10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4.宗教信仰、金钱信仰与神灵信仰被部分大学生所接受,但处于次要地位。从信仰得分的平均数显示:宗教信仰、金钱信仰与神灵信仰依次排在大学生信仰维度的后三位。调查中,有3

5.1%的人赞成“信教是人人都应该有的一种需要”的观点;40.4%的人赞成“选择工作的最重要因素是工资待遇”的观点;24.1%的人赞成“我相信有一种神圣的力量在主宰人类的命运”的观点。由于我国大学生从小接受的是“无神论”教育以及传统的“重义轻利”价值观的影响,大部分大学生虽受到宗教传播、物质主义思潮等的冲击,但对宗教信仰、金钱信仰和神灵信仰的认同度还较弱,没有成为其信仰的主流。调查显示,49.3%的人反对“世间有神灵的存在”的观点;61.9%的人反对“人活着是就是为了挣更多的钱”的观点;68.7%的人反对“金钱是衡量个人价值的最重要的标准”的观点;70.2%的人反对“个人的最大愿望就是享受荣华富贵”的观点。

二、影响大学生人生信仰生成的主要因素

1.从现实根源来看,社会转型、经济转轨与文化冲突构成影响大学生信仰生成的特殊的“三维空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大学生的信仰选择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社会环境的变迁和现实生活的压力。其一,市场经济所推崇的效率、竞争与创新等原则和所倡导的自由、平等、权利至上等观念推动大学生开始以“独立”的“我”思考、选择自己的信仰;其二,市场经济也使得经济理性不断地扩张,蔓延到政治、道德等社会生活领域,使得人们的信仰趋向实用与功利;其三,伴随各种改革进入“深水区”,利益分化和贫富差距拉大,人民内部矛盾越来越凸显,压力大、负担重、活得累成为了人们越来越直观的感受,对生命的信仰、对金钱的崇拜和对宗教的认可度有所上升;其四,我们正处于一个多元并存、多枝同根、多态同源、共生互动的新文化共同体中。所以当代大学生的信仰状况反映的是社会现实的矛盾与压力状况。

2.从理论根源来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导地位受到极大挑战。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直被广大青年所信奉。但是,近些年来,由于一些主客观方面的原因,把马克思主义庸俗化、教条化,“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纯粹的信仰体系,甚至作为一种像圣经一样的宗教信仰体系,只主张对其加以崇拜,加以朴素的、盲目的、甚至一种本能式的相信(迷信)。”结果使我们实际上“失去了马克思主义”[1]。具体表现在:一是苏东解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遇重大挫折,陷入低谷,而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没有灭亡的迹象,有些国家的发展还突飞猛进。这种社会现实使马克思主义的“两个必然”理论遭到人们的质疑;二是西方发达国家利用经济科技优势将其政治制度、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在世界范围内推广传播,尤其是以完整理论形态出现的各种社会思潮如“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普世价值论”等

反马克思主义、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泛滥和推广直接威胁着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终结论”、“无用论”、“取代论”喧嚣一时;三是以往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目标上的高标准,内容上的教条化、庸俗化,方法上的脱离实际等使得马克思主义离大众生活越来越远。相反,金钱、权力、宗教等实用的东西因与人们的现实需求紧密相连而逐渐取代马克思主义信仰成为部分大学生的新宠。

3.从教育根源来看,工具性价值理性弱化了大学生对信仰的追求与审视。教育的价值有两类:一是目的性价值——培养人格健全、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一是工具性价值——满足社会需要,通过培养符合社会规范的合格人才从而推动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这两个价值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然而教育的人本使命因知识本位、技术至上和经济、政治等外在因素的强行介入而被异化了。鲁洁教授直言:“当今的教育从根本上偏离了它本真的意义,成为了一种在工具理性操作下的功利主义教育。”[2]即教育之追求“成人”的无限目的,被化解为适应眼前之生存状况的有限目的,“为了招揽学生,同时受劳动力市场需求状况的驱使,许多本科院校丧失了使命感,对其应负的使命认识不清,目光短浅地强调职业教育的主张,以其注重技能训练而支配着学校”[3],反而养育人的精神、发现人的价值、完善人的个性、培养人的信仰、提升人的境界等本质使命、不再是教育所追求的目标;个体生命的存在和发展、不同阶段的心理和行为特点,独有的个性差异和情感体验,生命成长中的现实困境,也都不在教育考虑之列。“当代教育的沉疴在于它‘太忙碌于现实,太驰鹜于外界。’……它的主要宗旨是教人去追逐、适应、认识、掌握、发展这个外部物质世界,着力于教会人的是‘何以为生’的知识与本领。……由于它放弃了‘为何而生’的教育,荒废了它在意义世界中导行的职责,不能让人们从人生的意义、生存的价值等根本问题上去认识和改变自己;也必然前提性地要抛弃塑造人自由心灵的那把神圣的尺度;把一切教育的无限目的都化解为谋取生存适应的有限目的。教育也就失却了它本真的意蕴。”[4]

4.从主体根源来看,大学生的自我认知与主体能力发生很大变化。其一,“90后”大学生生活在网络生活更民主、信息文化更多元的时代,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大大增强、情绪情感日益丰富、自我意识也不断增强。他们不再把自身看作是某个集体或社会的附庸,而是将自身看作是一个独立的主体,从自身的需求和发展出发,选择、生成自我的追求;其二,由于大学生尚未真正走入社会,缺乏实践锻炼和人生体验,其理性批判能力、选择能力尚未真正形成,所以其信仰还模糊不清、摇摆不定,稳定执着的信仰尚未真正形成。其三,面对日益加大的科技压力、信息压力、竞争压力与生存风险,人的技术性思维被强化,人文性思

理论前沿

29

2011.10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维被弱化导致功利倾向,现在很多人都关注学习、生活、择业,在这三方面,大学生的自主性体现很充分,却忽视精神家园、心灵世界的构建,耻言理想、嘲弄信仰、告别崇高、拒斥传统,在理想信念上,自主性体现得很不充分,这体现了大学生的一个成长过程。

三、培养大学生科学人生信仰的教育对策

1.面对大学生人生信仰选择多元化、开放性、包容性的特点,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在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先导的社会转型期,社会利益和思想观念多元化的趋势已不可避免。由社会转型带来的异质文化的并存,给社会成员在社会互动中进行角色扮演和价值规范选择时带来了“不知如何是好”的困惑和“唯我愿意”、“唯我自由”和“唯我快乐”的个人主义选择标准,从而使整个社会丧失了文化整合的基础,并使个人信仰摇摆不定。这种状况表明,越是多元化的社会,越是需要确立和弘扬社会的共同价值观。共同的意义世界、共同的价值信仰、共同的文化信念,无疑是社会整合最为重要的心理基础和文化保证。十九世纪的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曾明确指出过确立这种共同价值信仰的重要意义。他说:“一个社会要是没有这样的信仰,就不会欣欣向荣;甚至可以说,一个没有共同信仰的社会,就根本无法存在。”[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最适合社会的发展,具有最强的社会影响力和开放性的思想意识或时代精神。我们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元化的社会思潮,保持主导性与多样性之间适度的张力,以帮助大学生明确方向,走出迷茫,走向更高的生存境界。

2.面对大学生对生命信仰的高度认同,大力加强生命价值观教育。在一个日趋开放和公平的竞争社会里,大学生有了更多的成功机遇和条件,也就有了更强烈的成功欲求。成功意识的不断增强,可以激发大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创造生命的价值。但成功的人不一定会感到幸福。色彩斑斓的物质世界又常常会让部分大学生忘掉精神性的东西,把成功更多地局限于物质成功、事业成功和他人眼里的“成功”,拼命追逐于自我的利害得失。随着中国步入一个压力社会,出现的领域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繁杂,变化的进程越来越快,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以大学生有限的人生阅历无法把握变化如此之大之多的社会生活,对于自己的未来往往会产生一种不确定和无能为力的感觉,陷入了一种现实主义和存在主义的焦虑与困惑中。为此德育工作者有必要对大学生强化生命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把尊重生命与完善生命有机统一起来,既活在当下,珍惜此刻;又超越现实,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

3.面对大学生人生信仰选择的盲目性,大力加强理性培养与实践体验。一方面,选择人生信仰离不开人们的理性思维。先哲们说:没有思考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人生,

因为人是思想的存在物。马克思也说过:“真正的人=思维着的人的精神。”[6]把信仰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使理性和信仰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维持动态的平衡,理应是当代人类具有的一种健康的信仰态度。另一方面,人生信仰的形成来自于个体的生命体验和社会阅历的沉积,尽管存在一定的情感或非理性成份,但其基础是客观的人生实践。恩格斯曾提到过确立信仰的三种基本途径:实践的途径、政治的途径和哲学的途径。他认为英、法、德三国的工人和知识分子各以不同的方式和途径接受共产主义学说,确立起共产主义信仰。他指出:“……英国人由于国内贫困和道德败坏的现象的迅速加剧,他们通过实践达到这个学说。法国人是通过政治达到的,他们起初只是要求政治自由和平等,但当他们意识到这还不够的时候,除政治要求而外,他们又提出了社会自由和社会平等的要求。德国人则是通过哲学,通过对基本原理的思考而成为共产主义者的。”[7]恩格斯提出的这三种途径各有不同的内涵和侧重,但都归结为人生的各种实践活动。我们引导大学生确立科学、崇高的人生信仰,关键还是要引导大学生投入到现实的生活中去,在丰富的人生体验、科学的理论学习和积极的政治追求中获得对生命的认知、对社会的情感和对理想的信念,并把这种信仰转化为生命活动的动力。

参考文献:

[1]荆学民,李旭炎.论信仰价值的结构[J].天津社会科学,1999,(5).

[2][4]鲁洁.教育的返本归真——德育之根基所在[J].华东

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4).

[3]文锦.高教视野中的生命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2).

[5][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524.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6.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575-576.

注: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科研项目“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信仰研究”(项目编号:CCNU09A04004)、“当代大学生成长规律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10CJ00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思想品德课专职教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思想道德教育研究湖北武汉430079)

责任编辑张永平

理论前沿

30

2011.10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