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桃花源记 核舟记 选择题答案

桃花源记 核舟记 选择题答案

桃花源记  核舟记 选择题答案
桃花源记  核舟记 选择题答案

桃花源记(一)

1.选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不正确的一项。( C )

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都,全部) B.不足.为外人道(值得)

C.便扶.向路(扶着)(沿着) D.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通“邀”邀请)

2.选出句中“之”与“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之”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 D )

A.何陋之有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乃记之而去

D.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3.选出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C )

A.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田间小路上的交通,到处都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率领妻子和同乡的人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

C.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竟然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

D.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其余的人又各自延长时间到他们的家里)

4.选出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D )

A.桃花源里的人初见渔人非常吃惊,后来都很热情的招待他,这反映出桃花源的人过着单纯、互助的生活。

B.“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两句在上文描写的基础上,由远到近,由景及人,写桃花源中人的生活。

C.前面“忽逢桃花林”与后面“欣然规往”而“未果”是一种照应,增加了桃花源的神秘色彩。

D.桃花源的人说了“不足为外人道”,但渔人还是告诉了太守,突出了渔人是一个不守信用的人。

5.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D )

A.第2、3段是全文的中心,寄托了作者的理想社会是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

B.文章详略得当,略写去桃花源和再寻桃花源,详写了在桃花源的具体生活。

C.文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对桃花源的人和物的描写正面写出了它的平静,渔人的喜爱以及太守一听就立刻派人去找侧面说明桃花源的生活吸引人。

D本文属于写景散文,大量的描写了进桃花源前和在桃花源里的景色。

桃花源记(二)

1.选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正确的一项。( A )

A.具.答之(详细地) B.土地平旷,屋舍俨.然(严密)(整齐)

C.复前行,欲穷.其林(贫穷)(穷尽) D.处处志.之(通“记”,记录)(名词做动词,做标志)

2.选出句中“其”与“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的“其”用法相同的一项( B )

A.其真无马耶

B.择其善者而从之

C.其如土石何

D.其人视端容寂

3.选出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 C )

A.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别说是魏晋两朝了)

B.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和小孩个个都安闲快乐)

C.复行十步,豁然开朗(再走了十步,心情就变得开朗起来了)

D.停数日,辞去(渔人逗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

4.选出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 )

A.文中写桃花源生活环境的句子是“土地平旷……鸡犬相闻”。

B.“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写出了桃花源的人来此的原因,也暗示了作者对秦汉以来,特别是东晋黑暗腐朽现实社会的否定。

C.渔人误入桃花源,仅停留数日就离开了,而没有写一直生活在桃花源中,目的是说明渔人还是比较喜欢现实生活。

D.刘子骥如此高洁的隐士对桃花源的向往却没有找到,并且可以大胆的猜测他是因此而抑郁而死的,说明他对现实非常的绝望。

5.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B )

A.本文真假结合,虚实相生。桃花源里的生活描绘如在眼前,而突出现的林子和明明去过却又找不着的地方又觉得是虚的。

B.本文语言华丽,对桃花源进行了大量优美的描写。

C.文章采用首尾呼应的写法。开头“忽逢桃花林”与结尾寻找未果做呼应。

D.文章开头介绍了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人物的身份,给人真实感,为下文做铺垫。

核舟记(一)

1.选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正确的一项。( C )

A.为.宫室、器皿(作为)(刻) B.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奇怪)(零数)C.如有所语.(说话) D.右手攀.右趾(攀扶)(扳着)

2.选出句中“而”与“启窗而观”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 C )

A.中峨冠而多髯者

B.人不知而不愠

C.环而攻之

D.朝而往,暮而归

3.选出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A )

A.罔不因势象形(没有一件不是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某些东西的形状)

B.尝以余核舟一(尝试着给我一个核舟)

C.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参杂其中)

D.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他们两个人的膝盖相比,都隐藏在收卷下边的衣褶里)

4.选出对文章内容分析正确的一项( A )

A.第一段木之小,而刻的东西非常多,可见雕刻者布局巧妙,而各具情态说明他刻的人惟妙惟肖,技术高超。

B.东坡左手执卷端,右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执卷末,左手指卷等手的细节描写,反映雕刻者刻画的细致、明了,观察者细致入微。

C.舟子神情各异,一个悠闲自在,突出了“泛舟”的主题,但是有一个神情专注,显得凝重,气氛也没有那么轻快了。

D.“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这句话可以看出作者魏学洢是初平山人。

5.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C )

A.本文采取总——分——总的结构,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王叔远高超的雕刻艺术。

B.本文首尾呼应,开通写了王叔远的技艺高超与结尾“技亦灵怪矣哉”呼应。

C.文章详略得当,因为是核舟记,所以详写了“核舟”的构造整体,略写了人。

D.这是一篇说明文,用了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摹状貌等说明方法。

核舟记(二)

1.选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正确的一项。( D )

A.矫.首昂视(矫正)(举) B.其人视端容寂.(寂寞)(平静)C.卧.右膝(躺着)(平放) D.虞山王毅叔远甫.刻(通“父”,弯曲)

2.选出句中“之”与“左臂挂念珠倚之”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 )

A. 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

B.晶晶然如镜之新开

C.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

D.朝廷之臣莫不私王

3.选出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 B )

A.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烧茶的声音)

B.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中间高起而宽敞的是船舱,好像有篷覆盖着它)

C.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那只船背稍微平坦,就在上面刻着作者的题款名字)

D.该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是挑选狭长的桃核刻成的)

4.选出对文章内容分析正确的一项( C )

A.船中三人,东坡、佛印、鲁直都刻画得惟妙惟肖,但鲁直的用笔是最多的。

B.文章表现“核舟”主题的句子是“嘻,技亦灵怪哉矣!”(盖大苏泛赤壁云)

C.文章“苏黄共阅一手卷”“舟尾横卧一楫”和舟子的描述是说明“泛舟”,船头人物、船舱两边对联可以看出是“泛赤壁”。

D.介绍舟的顶部时,介绍了题名和篆章,以“细弱蚊足,勾画了了”显示雕刻家高超技艺,但是题名用黑色,篆章用红色,有点杂乱无章,这是雕刻的败笔。

5.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D )

A.文章记叙了泛赤壁的故事,所以是一篇记叙文(应该是“说明文”),语言生动、简洁。

B.作者运用空间顺序,按照船头——船中——船尾的次序分别描写。

C.文章层次井然,对核舟各部的描写,是先分写,再总写;从左到右,由上至下。

D.作者观察细微,描写细致,使物神形飞动,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桃花源记练习题完整练习及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完整练习及答案 课文分析: 本文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文章开端,先以美好闲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化的世界。在那里,一切都是那么单纯,那么美好,没有税赋,没有战乱,没有沽名钓誉,也没有勾心斗角。甚至连一点吵吵嚷嚷的声音都听不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那么平和,那么诚恳。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作者没有明说,但从“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中已隐约透露了消息:原来归根结底,是因为没有一个高踞人民头上为私利互相攻伐的统治集团。这个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对生活在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的简净笔触,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桃花源的气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当然,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过对大同社会的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憧憬以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桃花源中的家庭多为主干家庭(三代同堂),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从“男女”、“黄发”、“垂髫”这三个词便可以看出此点。 文章的结构也颇有巧妙之处。作者借用小说笔法,以一个捕渔人的经历为线索展开故事。开头的交代,时代、渔人的籍贯,都写得十分肯定,似乎真有其事。这就缩短了读者与作品的心理距离,把读者从现实世界引入到迷离惝恍的桃花源。相反,如果一开头就是“山在虚无缥缈间”,读者就会感到隔远,作品的感染力也就会大打折扣。“不足为外人道也”及渔人返寻所志,迷不得路,使读者从这朦胧飘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现实世界,心中依旧充满了对它的依恋。文末南阳刘子骥规往不果一笔,又使全文有余意不穷之趣。 结构:《桃花源记》以渔人进出桃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从发现桃源到访问桃源,再到离开桃源。第一部分,写武陵渔人捕鱼时偶然进入桃花源“缘溪行,望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的曲折情景.作者以惊人的妙笔,描绘了桃源恬静、优美的自然环境,在此设下了悬念:走完桃林了吗?桃林前面又是什么地方?第二部分,写渔人舍船而入的探险行动和随后所见的桃源风光及农民古朴淳真、热情好客的生活情趣.由此产生对理想境界的热烈追求,以大胆的幻想、饱满的浪漫主义情绪歌颂了理想乐土,这是“记”中主体的核心。然而渔人辞去时又留下悬念:“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第三部分,写渔人离开桃花源后,数人闻讯再访而“不复得路”的种种情景。这样一波三折,将读者带进了那个奇妙无比的世外桃源,增加了作品幽微神秘的色彩。 主旨:★★文章主题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明确: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行踪 桃花源记专项

桃花源记选择题带答案

桃花源记选择题带答案 篇一:桃花源记选择题带答案 《桃花源记》复习题1.下面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A.便舍船shè 屋舍俨然shě B.为外人道wèi捕鱼为业 wéi C.男女衣着zhuó 便要还家yào D.与外人间隔jiàn 此中人语云yǔ 2.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陵人/捕鱼为业 B.问/今是何世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后遂无问/津者 .给下面加点词选出正确的解释: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妻子()A、男子的配偶 B、妻子和儿子 C、妻子儿女 4.绝境()A、险峻的地方 B、与世隔绝的地方 C、令人绝望的处境 5.阡陌交通,鸡犬相闻。()A、运输往来 B、交错相通 C、相互连接 6.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 B.阡陌交通(互相通达)C.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竟然)D.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7.下列句子中加黑词古今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A.阡陌交通,鸡犬相闻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C.中间力拉崩倒之声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8.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阡陌交通.交通:交错相通 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邀请 C.不足.为外人道也足:值得 D.处处志之志:标记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魏晋(不管)B.未果,寻病终(没有实现) C.寻病终(不久) D.后遂无问津者(探访) 10. 对下面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B.便要还家(通“邀”,邀请) C.便扶向路(沿,顺着) D.寻病终(寻找) 11.下面句中加点的副词不能用“皆”代替的一项是( )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C.问所从来,具答之 D.吾与将军俱不敢问也 1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A、桃源人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B、桃源人询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渔人说他也不知道汉朝,怎样能讲魏晋的情况呢?

桃花源记选择题

班级姓名 初三语文练习题(第五单元) 《桃花源记》(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一) 1、对下面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B.便要还家(通“邀”,邀请) C.便扶向路(沿,顺着) D.寻病终(寻找) 2、选出下列句子繁育正确的一项。()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和小孩并且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B.渔人甚异之。(捕鱼的人认为他很奇怪。)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带领妻子和同乡人。(来到这与外界隔绝的地方)D.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余人到他们家里去。) 3、选出对“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A.田间道路,交通方便,能听到鸡鸣狗叫。 B.田间小路,交错相通,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C.田间小路,交通相错,鸡鸣狗叫听得见。 D.东西南北交通方便,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4、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村人发现渔人后非常吃惊,是因为在此之前从来没有“外人”来过。 B.村人纷纷前来问讯,是因为他们与世隔绝多年,对外界的情况一无所知。 C.人“皆叹惋”,是因为他们听渔人叙述了来此的经过。 D.村人要求渔人不要对“外人”说起这里的情况,是因为他们不愿意让“外人”来打破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 5、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哪一项?选择答案() A.文中的“俨然”的意思是整齐的样子,“妻子”指的是妻子、儿女。 B.“渔人”的行踪是发现桃花林——进入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一句中的“此人”指的是桃源人。 (二)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魏晋(不管) B.未果,寻病终(没有实现) C.寻病终(不久) D.后遂无问津者(渡口) 2.下列句中的“之”与“忘路之远近”的“之”含义相同的一项() A.具答之

桃花源记选择题带答案

《桃花源记》复习题 1.下面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 A.便舍船shè屋舍俨然shě B.为外人道wèi 捕鱼为业wéi C.男女衣着zhuó便要还家yào D.与外人间隔jiàn 此中人语云yǔ 2.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陵人/捕鱼为业B.问/今是何世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后遂无问/津者 .给下面加点词选出正确的解释: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妻子()A、男子的配偶B、妻子和儿子C、妻子儿女 4.绝境()A、险峻的地方B、与世隔绝的地方C、令人绝望的处境 5.阡陌交通,鸡犬相闻。()A、运输往来B、交错相通C、相互连接 6.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B.阡陌交通(互相通达) C.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竟然)D.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7.下列句子中加黑词古今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A.阡陌交通,鸡犬相闻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C.中间力拉崩倒之声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8.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阡陌交通.交通:交错相通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邀请C.不足.为外人道也足:值得D.处处志之志:标记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魏晋(不管)B.未果,寻病终(没有实现) C.寻病终(不久)D.后遂无问津者(探访) 10. 对下面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B.便要还家(通“邀”,邀请) C.便扶向路(沿,顺着) D.寻病终(寻找) 11.下面句中加点的副词不能用“皆”代替的一项是( )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桃花源记练习题 全选择题 含答案

桃花源记选择题狂刷教师卷 1.下面加下划线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B A. 仿佛若有光(隐隐约约) B. 悉如外人(熟悉) C. 便要还家(邀请) D.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邀请) 2.下面加下划线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 A.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B. 阡陌交通 C.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A. 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 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 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C. 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 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 D. 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 【答案】 【小题1】B【小题2】A【小题3】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与辨析能力。回答此题,要根据平时对课文注释的记忆,并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即可。根据选文内容及该句句意,可知“悉”应解释为“全,都”。B项解释错误,故此题选B。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词的掌握情况。古今异义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类文言词语,平时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需要多积累,勤记忆。“交通”,交错相同;“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无论”,不用说,更不必说。这三个词语均为古今异义词。“豁然”形容开阔或通达的样子,古今意思相同。故此题选A。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回答此题,先疏通文意,整体感知,然后细读各个选项,将选项逐一与原文内容进行对照。根据选文内容,可知作者所描绘的桃花源亦真亦幻、似有若无、虚无缥缈,它只是作者理想中的社会,现实中是不存在的。C项理解不正确,“真实地描绘”应改为“虚构”,故此题选C。 4.下列加点字意思、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D ) A. 武陵人捕鱼为.业中轩敞者为.舱 B. 忘路之.远近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 其.中往来种作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D. 屋舍俨然.豁然.开朗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的能力。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古文中部分虚词的含义及用法,由于受语言环境的影响,虚词的意思和用法灵活多变,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解答时,需要在疏通文意、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来理解。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加强记忆。A. 为:作为/是; B. 之:的/无实义; C. 其:这/代词; D. 然:…的样子/然:…的样子。D中划线的字意思和用法相同,故选D。

2《桃花源记》练习题(含答案)

训练:《桃花源记》一填空题 1《桃花源记》选自,作者,又名 字,私谥,自号浔阳柴桑人, 时期著名的诗人,他生活在一个的时代,本文原是 中的“”。 2 本文概括而成的成语是,现在用来比喻 。 二解释下列词语 1缘溪行()() 2夹岸数百步() 3芳草鲜美() 4 落英缤纷()() 5复前行() 6欲穷其林() 7 林尽水源() 8初极狭()() 9才通人() 10土地平旷() 11屋舍俨然() 12桑竹之属() 13悉如外人() 14黄发垂髫()() 15阡陌交通()() 16乃大惊() 17便要还家( ) 18咸来问讯() 19率妻子邑人()()() 20来此绝境() 21遂与外人() 22乃不知有汉() 23无论魏晋() 24延至其家() 25此中人语云() 26不足为外人道也() 27便扶向路()() 28处处志之() 29及郡下() 30诣太守() 31遣人随其往() 32寻向所志()() 33欣然规往() 34未果() 35寻病终() 36豁然开朗( ) 37怡然自乐() 38遂迷() 39后遂无问津者()() 三原文填空 1 描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前见到的自然美景的句子是

,,,。 2 描写桃花源人的生活环境的句子是,, 3文中描写桃花源人悠然自得的生活的句子 4 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纯朴的句子是 5 文中陆游《游山西村》中“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意境相似的一句是 6 表明桃花源人与“见渔人”“乃大惊”的原因的句子是 7 表明桃花源与外界间隔之久的句子是 ,。 8 表明桃花有人甘愿过隐居生活,不希望被外界打扰的句子是 9 描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后别有洞天的总体感觉的句子是 ,。 10 描写桃花源人精神风貌的句子是 ,。 11 与陆游的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 12 描写渔人初见桃花林感受的句子是 13 表现桃花源人民生活安定恬适的句子是 ,。 14 表现社会环境平静的句子是 ,。 15 表现桃花源人安居乐业的句子是 16 最能表现桃花源不易被外人发现的句子是 17 最能表现桃花源人生活和平快乐的句子是 ,。 18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有“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的语句,文中与此相似的句子是 19 写渔人发现桃林的语句是 20 介绍桃花源人来到桃花源原因的语句是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 【内容概述】 本文运用丰富的想象,生动的叙述了武陵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情景,虚构了一个人人劳作、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战乱,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理想社会,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民渴望摆脱剥削、压迫,追求幸福、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 【结构简析】 第一部分(第1段):写渔人无意间发现桃花源入口。第二部分(2-3段):第一层(第 2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发现桃花源中人们生活美满;第二层(第3段)写桃花源中的 人热情接待渔人。第三部分(第4-5段):写渔人再寻桃花源,终不可得;别的人也没能找到桃花源。 【写作特色】 1、本文艺术构思精巧,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 2、采用虚写、实写相结合手法,给人亦真亦幻的感觉。 3、语言生动简练、隽永,看似轻描淡写,但其中的描写使得景物历历在目,令人神往。 4、文章详略得当,中心突出。 【中考链接】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悉如外人悉()(2)林尽水源尽() (3 ) 芳草鲜美鲜美()(4)屋舍俨然俨然() (5)便扶向路向()(6)寻病终 寻( ⑺便要还家要()(8)处处志之志() 二、写出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⑴交通:古义,今义, (2 ) 妻子:古义,I今义, ⑶绝境:古义,今义, (4)无论:古义, I 今义, ⑸鲜美:古义,今义,三、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译文: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 (4)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译文: (5)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译文: (6)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译文: 四、阅读理解 1、用原文语句作答: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答: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答: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答: 2、写出出自本文的五个成语并解释其意义: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描写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陶渊明在本文中寄托了怎样的一种社会理想?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否得以实现? 答: 5、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找桃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

《桃花源记》练习题阅读训练及答案

《桃花源记》一、填空: ①《桃花源记》的作者是,他名,字,是时期的诗人。《桃花源记》原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也是成语的由来。 ②,,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二、下列各项中蓝色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武陵人捕鱼为业不足为外人道也B.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C.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 D.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三、下列句子的语序已被打乱,调整后的正确的语序应为: ①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②初极狭,才通人。 ③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④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⑤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⑥便舍船,从口入。 ⑦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⑧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A、③②④⑥⑧⑦①⑤ B、④③②①⑥⑦⑤⑧ C、③⑥②④⑦⑧①⑤ D、⑤③⑦⑥①④⑧② 四、下列各项中“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B.渔人甚异之 C.闻之,欣然规往 D.具答之 五、在《桃花源记》中,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

后来寻找桃花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 A.暗示桃花 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境界,是作者虚构的产物。 B.暗示通往桃源的路曲折而遥 远。 C.暗示庸俗的人是无法进入美好的境界的。 D.暗示桃花源已经绝迹了,无法寻觅。 1.《桃花源记》作者,(朝 代)著名诗人。2.文中描写桃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 是;体现祥和安乐的社会环境的句子 是。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①渔人甚异之 ()②具答之()③复前行,欲穷其林()④欣然规 往()⑤诣太守()⑥未果,寻病终 ()4.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 今义: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古义:今义:3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古义:今义:阅读语段,答文后题。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 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5.解释文中 加点的词语。①缘:②俨然: 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语句。①渔人甚异之: ②林尽水源:③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7.指出这段文字中 的三个成语1 2 3 8.末句中“黄发垂髫”用的修辞方法是()A 比喻 B 夸张 C 借代 D 对比《桃花源记》练习题阅读答案9.第2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 行了描写? 10.这段文字着重写的是什么?由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陶渊明东晋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①感到诧异②详细③走尽④计划⑤到、谒见⑥实现 4、①古:妻子儿女今:妻子;古:与世隔绝的地方今:无出路的境地②古:交错连通今:邮电和运输业 的总称③古:更不必说今:表条件的连词 5、①沿着②整齐的样子 6、①渔人对 此感到很奇怪②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③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 子之类 7、①豁然开朗②鸡犬相闻③怡然自乐 8、C 9、活动、穿戴、心情 10、 着重写桃花源美好的生活环境,由此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晋太 元〔太元:东晋孝武帝的年号(376—396)〕中,武陵〔武陵:郡名,现在湖南省常德市一 带〕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 英〔落英:坠落的花瓣〕缤纷〔缤纷:繁多交杂的样子〕。渔人甚异之〔异之:对此感到诧异〕。复前行,欲穷其林。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这是故事的开端。林尽水源〔林尽水源:(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 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才通人:仅容一个人通过〕。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 平旷,屋舍俨然〔俨然:整齐的样子〕,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鸡犬相闻〔鸡犬相闻:(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黄发垂髫〔黄发 垂髫(tiáo):指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所以用以指老人。垂髫,小孩垂下 来的头发,用以指小孩。〕,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要 (yāo):邀请〕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 子邑人来此绝境〔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 有汉,无论〔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为具言:为(桃花源中的

【最新试题库含答案】桃花源记选择题带答案

桃花源记选择题带答案 篇一:《桃花源记》中考试题集锦及答案(精选) 《桃花源记》中考试题集锦 一.(2004·肇庆)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令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①遂与外人间隔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C.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②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D.①停数日,辞去②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2.文中能表明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话后,虽“叹惋”但仍想继续在桃花源里生活的一句话是。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 二.(07重庆市,15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

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的含义。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悉如外人..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2.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仿佛若有光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文: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译文: 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 5.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 答: 三.(2008甘肃省金昌市)读《桃花源记》,完成8——12题。(17分) 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译文: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4分)答: 3.用原文语句作答:(3分)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桃花源记》练习题(含答案)

训练:《桃花源记》 一填空题 1《桃花源记》选自,作者,又名 字,私谥,自号浔阳柴桑人, 时期著名的诗人,他生活在一个的时代,本文原是 中的“”。 2 本文概括而成的成语是,现在用来比喻 。 ( 二解释下列词语 1缘溪行()() 2夹岸数百步() 3芳草鲜美() 4 落英缤纷()()5复前行() 6欲穷其林() 7 林尽水源() 8初极狭()() 9才通人() 10土地平旷() 11屋舍俨然() 12桑竹之属() 13悉如外人() 14黄发垂髫()()~ 15阡陌交通()() 16乃大惊() 17便要还家( ) 18咸来问讯() 19率妻子邑人()()() 20来此绝境() 21遂与外人() 22乃不知有汉() 23无论魏晋() 24延至其家() 25此中人语云() 26不足为外人道也() 27便扶向路()() 28处处志之() 29及郡下() 30诣太守() ; 31遣人随其往() 32寻向所志()() 33欣然规往() 34未果() 35寻病终() 36豁然开朗( )

39后遂无问津者()() 三原文填空 1 描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前见到的自然美景的句子是 ,,,。 、 2 描写桃花源人的生活环境的句子是,, ,,。 3文中描写桃花源人悠然自得的生活的句子 ,。 4 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纯朴的句子是 ,。 ,。 ,。 / 5 文中陆游《游山西村》中“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意境相似的一句是 ,。 6 表明桃花源人与“见渔人”“乃大惊”的原因的句子是 , ,。 7 表明桃花源与外界间隔之久的句子是 ,。 8 表明桃花有人甘愿过隐居生活,不希望被外界打扰的句子是 ! 9 描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后别有洞天的总体感觉的句子是 ,。 10 描写桃花源人精神风貌的句子是 ,。 11 与陆游的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

(完整版)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悉.如外人悉() (2)林尽.水源尽() (3)芳草鲜美 ..鲜美() (4)屋舍俨然 ..俨然() (5)便扶向.路向() (6)寻.病终寻() (7)便要.还家要() (8)处处志.之志() 二、写出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1) 交通:古义, 今义, (2)妻子:古义, 今义, (3) 绝境:古义, 今义, (4)无论:古义, 今义, (5) 鲜美:古义, 今义, 三、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译文: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 (4)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译文: (5)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译文: (6)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译文: 四、阅读理解 1、用原文语句作答: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答: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答: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答:

2、写出出自本文的五个成语并解释其意义: (1)、 (2)、 (3)、 (4)、 (5)、 3、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描写的? 答: 4、作者陶渊明在本文中寄托了怎样的一种社会理想?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否得以实现? 答 答: 5、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找桃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 6、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 B.本文既然名为“记”,当然就是一篇记叙性的文章。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特点,因为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 D.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桃花源记练习题(附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附答案) 练习题一 (一)阅读“林尽水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2)咸来问讯。咸:(3)不足为外人道也为:2.联系上文推想,渔人说了些什么?桃源人为什么“叹惋”? (二)阅读“见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1)便要还家要:(2)率妻子邑子来此绝境绝境: 2.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加点字 ⑴乃不知有汉乃:⑵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 3.请写出“不足为外人道”中“道”字意义相同的成语____;意义不同的成语_____。 4.请找出一个体现桃花源人民风淳朴热情好客的句子。 (三)“晋太元中,……欲穷其林。”“林尽水源,……并怡然自乐。” ⒈解释加点词:⑴武陵人捕鱼为业.⑵缘.溪行⑶渔人甚异.之⑷欲穷.其林 ⑸屋舍俨然 ..俨然:⑹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⒉解释加点词:(一词多义) ⑴①初极狭,才通人通:②阡陌交通通: ⑵①屋舍俨然舍:②便舍船舍: ⑶①中无杂树中:②晋太元中中:③其中往来种作中: ⒊概括这两段文中的两人成语:______、________。 ⒋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 ⑴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__ ⑵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__ (四)“见渔人,乃大惊,……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⒈解释加点词 ⑴①寻向所志志:②处处志之志: ⑵①寻向所志寻:②寻病终寻: ⑶①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②延颈而鸣,舒翼而舞延: ⒉文章结尾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后人据此概括出一个成语:________,出自于本文且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美好的境界的一个成语是___。 ⒊渔人临走时,桃源人叮嘱说“不足为外人道也”,其用意是什么? ⒌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_____今义:______。 绝境:古义:_____今义:______。 练习题二 一.背诵默写。 1.能够表现桃花林景色优美的句子:

桃花源记选择题带答案

《桃花源记》选择题带解析【部编版八下第9课】 班级:姓名: 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B ) A.欲穷.其林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悉.如外人悉.以咨之 C.停数日,辞.去蒙辞.以军中多务 D.未果,寻.病终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解析】A穷尽;贫困。B都;都。 C告别,告辞;推辞。D不久;寻找。 2.下面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B ) A.便舍船 shè屋舍俨然shě B.为外人道wèi 捕鱼为业wéi C.男女衣着zhuó便要还家yào D.与外人间隔jiàn 此中人语云yǔ【解析】A便舍船 shě屋舍俨然shèC便要还家yāo D此中人语云yù 3.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 B ) A.便舍船,从口入.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 B.复行.数十步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 C.屋舍.俨然舍.生而取义者也(《鱼我所欲也》) 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解析】A进入;收入。C名词,“房屋”;动词“舍弃”。D的;到……去。 4.下面句子不是省略句的一项是( A )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B.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C.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解析】B(村中人)见渔人,问(渔人)所从来。C(渔人)及郡下。D此人一

一为(桃花源中人)具言所闻。 5.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武陵人/捕鱼为业 B.问/今是何世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后遂无问/津者 【解析】D后/遂无问津者 6.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 ) A.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 B.阡陌交通(互相通达) C.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竟然) D.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解析】B古今异义,交错相通。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古今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D ) A.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B.率妻子 ..邑人来此绝境 C.中间 ..力拉崩倒之声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解析】ABC都是古今异义。D古今同义。 8.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阡陌交通.交通:交错相通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邀请 C.不足.为外人道也足:值得 D.处处志之志:标记 【解析】D名词用作动词,做标记。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 A.无论 ..,寻病终(没有实现) ..魏晋(不管) B.未果 C.寻.病终(不久) D.后遂无问津 ..者(探访) 【解析】A古今异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10. 对下面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D )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B.便要还家(通“邀”,邀请)

桃花源记作业题及答案

九年级语文作业纸NO.7 课题:桃花源记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 主备人:严文君审核人:徐美云时间:9.20 一、注音。 1.垂髫. ( ) 2.豁.然 ( )3.俨.然( ) 4.诣. ( )5.骥. ( ) 二、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便扶.向路()2.悉.如外人() 3.欣然规.往()4.诣.太守() 5.缘.溪行 ( ) 6.无问津.者 ( ) 三、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含义。 1.妻子古义:今义:2.无论古义:今义: 3.交通古义:今义:4.绝境古义:今义: 四、翻译下列句子。 1.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五、阅读语段,做文后的练习。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写桃花源自然美景的句子是。写桃花源人安居乐业的句子是。 2.这段文字写了桃花源中的景色,用“”一句总写渔人的感受。桃花源自然环境的美好图景与当时形成鲜明的对照。 3.这段文字表现了人们对的厌恶和对社会的追求。 4、.表现桃花源中人热情好客的淳朴风俗和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和睦关系的语句是: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一、阅读《桃花源记》片段,回答12——15题。(共7分) 1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 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在文中找出表现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写在下面。(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作者在文中勾画了自己的理想社会,请你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桃花源记》片段,回答下列问题:(17分) 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用原文语句作答:(3分)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桃花源记》练习题带答案

《桃花源记》精品练习题带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9课】班级:姓名: 说明:试卷根据难易度分A卷B卷,后附有答案。 一、A卷:夯实基础类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文内容理解简答题】 二、B卷:能力提升类题型:【理解性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赏析辨识选择题】【课外阅读训练】 A卷:夯实基础 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 1、【缘】。 2、【鲜美】。 3、【落英】。 4、【缤纷】。 5、【异】 。 6、【欲穷其林】 。穷,。 7、【林尽水源】 。 8、【仿佛】。 9、【才通人】 10、【豁然开朗】 。11、【俨然】。 12、【属】。 13、【阡陌交通】 。 14、【相闻】。 15、【悉】。 16、【黄发垂髫】 。垂髫,。 17、【乃】。 18、【具】。 19、【要】。 20、【咸】。 21、【妻子】。 22、【绝境】。 23、【遂与外人间隔】

。遂、。 间隔,。 24、【乃】。 25、【无论】。 26、【为具言】。为、。 27、【叹惋】。 28、【延】。 29、【语云】。 30、【不足】。31、【便扶向路】。扶,。向,。 32、【志】。 33、【及郡下】。及,。 34、【诣)】。 35、【规】。 36、【未果】。 37、【寻】。 38、【问津】。津,。 二、重点句子翻译: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翻译: 2、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翻译: 3、复前行,欲穷其林。 翻译: 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翻译: 5、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翻译: 6、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翻译: 7、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桃花源记中考题(含答案)

《桃花源记》中考题小测(1)10分 11. 下面词语中“通”字与“才通人”中的“通”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通风换气 B. 政通人和 C. 通宵达旦 D. 博古通今 12. 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2分) (1)缘:_________________(2)俨然:__________________ 13.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语句。(3分) <1>渔人甚异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林尽水源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第2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3分) "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桃花源记》中考题小测(2)9分 25. 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叹惋”却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4分) 26.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哪一项选择答案,将字母填涂在答题卡上。()(2分) A. 选文中加点的“俨然”的意思是整齐的样子,“妻子”指的是妻子、儿女。 B. 从这两段文字中,可以看出“渔人”的行踪是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辞别桃花源。 C.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源人的淳朴、热情、好客。 D.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一句中的“此人”指的是桃源人。 27. 下面是陶渊明《桃花源诗》的节选,选择对其内容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