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会计政策选择_基于资产减值会计的分析_张海平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会计政策选择_基于资产减值会计的分析_张海平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会计政策选择_基于资产减值会计的分析_张海平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会计政策选择_基于资产减值会计的分析_张海平

第37卷第7期财经研究Vol.37No.72011年7月Journa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Jul.2011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会计政策选择:

基于资产减值会计的分析

张海平,吕长江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上海200433)

摘 要:文章基于资产减值会计的视角,研究股权激励计划对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我们发现:从盈余管理动机的角度看,股权激励影响公司会计政策的选择。在股权激励方案推出前后,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公司管理层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利用资产减值政策操纵会计盈余影响股权激励的行权条件。研究表明,部分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公司管理层利用资产减值政策操纵会计盈余推动股权激励方案的顺利实施,为自己谋利。文章的研究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也为监管层进一步完善会计监管和股权激励制度提供了有益参考。

关键词:股权激励;会计政策选择;资产减值

中图分类号:F275;F23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9952(2011)07-0060-11

收稿日期:2011-04-28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0872022);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资助项目

(06JA630016);上海市哲学社会基金资助项目(2008BJB021)

作者简介:张海平(1975-),男,浙江宁波人,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

吕长江(1965-),男,山东日照人,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一、引 言

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和高管股权激励均是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资产减值会计是稳健计量模式的重要体现,是对企业部分经济业务所面临的不完全成熟外部市场的反映。国内外大量研究发现上市公司资产减值既有经济因素动机,也有盈余管理动机。

股权激励是公司股东与公司高管之间的利益分配契约,研究发现以盈余为基础的高管报酬会产生盈余管理的动机。Watts等(1986)还发现高管会利用会计准则的不完全性进行有利于自己的操纵。那么,高管股权激励是否成为资产减值新的盈余管理动机?我们以资产减值率作为衡量国内股权激励公司的资产减值计提情况,发现股权激励方案推出前后资产减值分布呈现一种特殊的规·

06·

律。以新湖中宝为例,公司2008年推出股权激励方案,

方案推出上年资产减值率为13.5%,较方案推出前第二年的-67%增长近80个百分点,

而股权激励方案推出当年资产减值率仅5.8%,方案推出次年的减值率也仅有0.27%的水平。股权激励影响了上市公司的资产减值计提吗?反之,资产减值是否成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途径从而影响股权激励制度的效用?值得关注的是,我国2006年新出台的资产减值准则已关闭长期资产减值可以转回的大门,旨在抑制和防范企业通过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那么,准则实施是否实现了预期的目标?本文试图对此进行探讨研究,以期为公司和监管部门提供参考。

股权激励的目的在于激励经营者为企业价值最大化而努力工作,从而减少公司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冲突(Smith和Watts,1982)。但由于契约本身的不完备性和经理人工作的难计量性,经理人员可以通过影响和改变会计盈余来影响收益分配,以使契约的签订和履行更加有利于自己(Schipper,1989),即报酬契约容易使高管出于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动机而进行盈余管理(Hagerman等,1979)。国内学者王克敏等(2007)发现,高管报酬与盈余管理正相关。肖淑芳(2009)发现,管理层利用“操纵性应计”影响股权激励方案的制定。国内外关于盈余管理研究非常丰富,但在具体准则层面研究盈余管理的却并不多见,本文以资产减值会计的视角研究股权激励对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

从会计准则的制度设计看,资产减值是上市公司一项重大的会计政策选择,通过计提资产减值损失反映公司因业绩低下、同行业竞争以及经营策略转变导致的资产价值下降,以全面、公允地反映企业资产的现时价值状况,揭示潜在风险,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正确决策提供相关信息。但资产减值会计的计量却是非常复杂的事情,不仅需要了解大量的外部信息,还需要专业人士准确的职业判断,资产减值计量的不确定性使得资产减值成为部分公司盈余管理的工具(Francis等,1996),国内部分上市公司频频发生的“大清洗”、利润平滑就是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例证。综合目前国内外研究,尚未有学者从资产减值角度研究股权激励公司高管基于自利因素进行的会计政策选择。①

本文以2006-2009年推出股权激励计划的公司为样本,对比分析了股权激励公司方案推出前后资产减值率资料。分析发现,在股权激励方案推出前后,上市公司资产减值率呈现不同的分布:激励方案推出前一年,股权激励公司的资产减值率显著高于非股权激励公司;激励方案推出当年及下一年,股权激励公司的资产减值率又显著低于非股权激励公司。通过建立回归模型我们发现,股权激励成为新的盈余管理动机影响了上市公司资产减值的计提,进一步研究发现,具有福利性质的股权激励公司对资产减值政策的影响更显著。本文研究表明,部分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公司管理层利用资产减值政策操纵会计盈余,使得股权激励的行权条件对自己更有利。

本文的结构如下:第二部分进行理论分析和文献回顾,并提出假设,第三

·

16·张海平、吕长江: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会计政策选择:基于资产减值会计的分析

部分是实证研究,第四部分为稳健性检验,第五部分是研究结论和局限。

二、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赋予管理层一定的股权可以缓解管理层与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

Stulz,1988

),减少代理成本。但股权激励内在效用机制的发挥还需要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

成熟的股票市场定价机制,以及合理有效的股票期权方案等条件的配合。国外研究发现,在制度约束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管理层会通过会计政策选择、收益费用递延等方式进行盈余管理,以有利于股权激励方案的顺利进行。Skin-ner和Myers(2000)发现,管理层在实施股权激励计划后会进行盈余管理以实现连续的业绩增长。Eli Bartov等(2004)发现,公司管理层利用内部信息进行盈余管理,导致股票期权行权前后盈利水平有非正常的表现,行权后公司盈利水平下降实质是行权前公司非正常盈利的转回。尽管目前国内研究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的成果较少,但从国外研究结果看,盈余管理对股权激励制度实施影响较大,制度设计不合理、内外部监督缺位将削减股权激励的效用。

股权激励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背后原因是股权激励本质上是股东与管理层之间一种基于会计盈余数据基础上的报酬契约,由于会计盈余直接影响高管期权的获得和行权收益,盈余管理就成为部分治理存在缺陷的股权激励公司高管自谋福利的途径。但实际上,盈余管理是借助会计政策选择和会计估计变更来实现的,而会计准则的局限恰恰给盈余管理提供了机会,应计制会计中的预计、摊销、折旧、计提等都很容易成为盈余管理的工具。2006年颁布的新会计准则明显放大了上市公司会计政策处理的空间,企业在制定股权激励方案时必然充分考虑会计政策变更或调整的影响,那么,上市公司高管是否存在利用新会计准则赋予的会计政策选择权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具体途径又是什么呢? 我国2006年颁布的新会计准则体系仅有几处与国际会计准则规定存在差异,资产减值准则就是其中一项,因而在整个会计准则体系中尤其引人关注。我们关注股权激励公司的资产减值情况,发现一些公司资产减值在股权激励推出前后呈现某种规律,如新湖中宝在股权激励方案推出前后,资产减值率发生明显变化,那么资产减值是否成为股权激励公司操控盈余以有利于股权激励方案按符合高管自身利益的方向顺利实施呢?从资产减值会计特性和我国资产减值会计发展的规律看,这种假设具有理论和现实的可能性。 首先,从资产减值会计特性看,资产减值是一项技术难度大、职业判断要求高、主观因素较强的会计核算工作。本质上,资产减值会计是会计稳健性原则的重要体现,但稳健性原则的正确运用却有赖于会计专业人员的职业判断,职业判断差异或稳健性有可能成为蓄意多计提或少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借口。况且资产减值除采用现行市价、现行成本等计量属性外,还采用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等计量属性,现金流量、折现率和年限估计差异直接决定估计结果·

26·财经研究2

011年第7期

的非唯一性,而客观上存在的这种减值弹性也使得公司能够根据需要随意确定各项准备的计提方法和比例,而审计和监管部门却很难找到有说服力的理由进行干涉。况且,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不确定事项越来越多,对这些不确定的经济交易和会计事项的正确判断非常不容易,这样就给管理层留下了更大的主观判断空间,从而为其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温床。 其次,国内外众多研究表明,资产减值确实沦为部分上市公司不同目的下盈余管理的工具。McNichols等(1988)以操纵性坏账准备为研究对象,发现在利润较高或较低时公司都会计提较高的坏账准备,表明公司有平滑和大清洗动机。Zucca和Campbell(1992)发现大多数计提减值准备的公司都有平滑盈余的动机。我国资产减值情况也不例外,我国资产减值会计政策经历了一个制度变迁的过程,然而,自资产减值会计政策颁布实施以来,我国一些上市公司却利用资产减值会计政策进行盈余管理(戴德明等,2005;王建新,2007),严重损害了会计信息质量和资源的有效配置。代冰彬等(2007)发现盈余管理的不同动机会影响资产减值类型的选择。

再次,新会计准则的局限性仍为股权激励公司利用资产减值操控盈余提供了可能。为遏制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2006年颁布的新《资产减值》准则规定长期资产减值2007年之后不得转回,在股权激励制度背景下,新资产减值会计就能抑制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动机吗?实际上,从资产减值准则本身和制度设计出发,尽管取消了长期资产减值准备转回,但资产减值会计从根本上杜绝盈余管理行为却难度很大。一是在委托代理关系中,代理人的利益往往与一定的业绩指标相联系,而会计数字则是管理层薪酬或激励契约签订的重要依据,代理人利用盈余管理来最大化自身利益的动机犹存。二是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减值主要是流动资产的减值,绕开了新准则长期资产减值不得转回的规定(谭燕,2008)。三是新会计准则下,资产减值技术要求高、主观性强的特点没有改变,较高的职业判断要求仍可能被有动机的公司高管滥用。 那么,国内进行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高管是否会利用资产减值会计进行有利于自身利益的盈余管理呢?肖淑芳等(2009)发现,股权激励计划公告日前三个季度,经理人通过“操纵性应计利润”进行了向下的盈余管理,公告日后盈余存在反转现象。本文拟通过我国股权激励和非股权激励公司的对比,重点考察股权激励和资产减值的关系。

从股权激励的情况看,对高管利益影响最大的是股票期权授予、行权条件和行权价格的制定。前者决定管理层是否能够得到激励,后者则决定管理层获得激励需要付出的成本。首先从股票期权授予、行权条件分析。从目前公布股权激励方案的公司看,大多数公司仍以年度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等财务指标作为授予、行权条件,且股权激励方案中的股票期权获授条件仅以证监会《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中的基本条件作为标准。基于会计准则

·

36·张海平、吕长江: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会计政策选择:基于资产减值会计的分析

本身存在的限制和契约的不完善,管理层为获得更有利的行权条件,有动机在方案公布前和行权前进行盈余管理,向下做低利润,而做高资产减值损失是降低即期会计盈余的一个有效手段。其次从行权价格分析。从国外的经验看,公司为了得到最优的行权价格可能会进行盈余管理,或者通过披露不好的信息打压股价,从而取得较好的行权价格。实质上,行权价格的高低,直接决定高管获授的股票期权的行权成本,因此,公司高管有动机通过会计政策选择进行盈余管理,从而影响行权价格的制定。从资产减值会计角度看,股权激励方案推出前一个会计期间,股权激励公司有动机增加资产减值损失的计提以调低会计盈余。综上,我们提出假设1。

假设1:方案推出前一年,股权激励公司的资产减值损失率大于非股权激励公司。

股权激励方案公布是一个分水岭,股权激励方案公布前,公司的业绩关系到授予、行权条件和行权价格的制定,因此公司有提高资产减值损失从而降低会计盈余的动机。而股权激励方案公布当年及以后,情况则正好相反。Skin-ner和Myers(2000)发现,管理层在实施股权激励计划后会进行盈余管理以实现连续的业绩增长。原因在于,首先,股权激励方案公布当年往往是高管股票期权能否授予的第一个考核年,需要将当年的业绩指标与基年相比,为获授股票期权,高管有动机努力达到股票期权授予标准。其次,越来越多的股权激励公司选择了分次授予分次行权的股权激励方案,由此决定了激励方案推出后的若干年公司业绩都将直接影响高管股票期权的授予和行权,因此有动机向上进行盈余管理。这样,公司管理层既可以持续获得分步实施的股票期权,又可以通过提高盈余促使股价有好的表现,从而提高行权收益。由此我们提出假设2。

假设2:股权激励推出当年和次年,股权激励公司的资产减值率小于非股权激励公司。

三、实证研究

(一)样本

本文研究国内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对资产减值会计的影响。我们选择2006年1月1日至2009年底的股权激励公司为样本数据,即《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正式实施日至2009年底的股权激励公司。截至2009年底,我国共有136家上市公司推出了股权激励方案。同时,受金融危机影响,上市公司股价大幅波动,有79家公司中止了股权激励方案,我们在分析中予以剔除。因此,我们的股权激励公司样本实际为61家。股权激励样本数据和财务数据来自Wind和CSMAR数据库。使用的统计软件为SAS for windows 9.0。

本文描述性统计和回归分析中剔除了以下几类公司:(1)金融类公司;(2)当·

46·财经研究2

011年第7期

年实施再融资公司,为避免再融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的影响,剔除当年和前

三年的数据;(3

)当年亏损上市公司,以避免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大洗澡的影响;(4)当期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小于100万元,或者ROE处于(0,0.02]的微利公司,以避免上市公司为规避亏损而进行盈余管理的影响;(5)ST公司;(6)当年度审计意见不清洁公司,即当年被会计师出具非标意见的公司。

(二)模型

本文用资产减值率代表上市公司资产减值的相对规模。资产减值率是指上市公司资产减值损失占当期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的比重,反映上市公司计提资产减值的总体水平,该指标时间参数为“年度”。本文用JZL代表资产减值率。我们参考代冰彬等(2007)和王建新(2007)的相关研究,设计本文的假设模型:

JZL=α+β1SIZE+β2EPS+β3CFO+β4LEV+β5BIG1+β6ΔSALE+β7ΔE

+β8LZZZ+β9GZZZ+β10CHANGE+β11OPTION+ε

模型中的变量定义为:JZL表示资产减值率;SIZE表示资产的自然对数,代表企业规模;EPS表示每股收益;CFO表示每股经营性现金流量;LEV表示资产负债率;BIG1表示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持股比例;ΔSALE表示主营业务收入的变动/期初总资产;ΔE表示减值前净利润的变动/期初总资产;LZZZ表示流动资产周转率;GZZZ表示固定资产周转率;CHANGE表示董事长或总经理变更,变更时为1,否则为0;OPTION表示股权激励公司,激励时为1,否则为0。 (三)描述性统计分析

根据描述性统计的数据分析(见表1),2006-2009年,推出方案前一年(N-1年),股权激励公司的资产减值率为0.33,大于非股权激励公司0.11的水平,说明股权激励公司有动机在方案推出前一年通过增加资产减值损失向下操控盈余,从而取得对高管有利的行权条件和行权价格。方案推出当年(N年),股权激励公司为顺利获授股票期权,有动机以减少资产减值损失的方式向上操纵盈余。如表1所示,N年股权激励公司的资产减值率为0.12,小于非股权激励公司资产减值率0.19的水平。第N+1年,股权激励公司的资产减值率为0.13,而非股权激励公司的资产减值率为0.24。股权激励公司减值率小于非股权激励公司的原因,一是由于目前大部分公司采用分批授予、分次实施的股票期权激励方案,因此,N+1年高管依然有动机向上操纵盈余,以满足授予条件;二是N+1年为等待期,一般公司业绩达到激励指标,高管才有资格行权,因此,这些公司也有动机减少资产减值损失,从而向上操纵盈余以满足行权条件。我们将N和N+1年合起来作为一个横截面资料分析,结论一致。

进一步,我们按N-1年、N年、N+1年,即股权激励方案推出上年、当年及次年作为计算基准,逐年对比分析了激励公司和非激励公司资产减值率数据,结果亦相同。

·

56·张海平、吕长江: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会计政策选择:基于资产减值会计的分析

表1 2006-2009年股权激励与非股权激励公司方案推出前后减值率特征分析项 目年 份N-1年N年N+1年N和N+1均值股权激励公司0.33 0.12 0.13 0.12

非股权激励公司0.11 0.19 0.24 0.21

t值②-1.71**2.82***3.12***4.13***

中位数股权激励公司0.07 0.05 0.04 0.04

非股权激励公司0.03 0.06 0.06 0.06

Z值(单尾) 2.61***-0.50-1.68**-1.68**

N股权激励公司38 64 52 116

非股权激励公司2 685 3 147 2 170 5 317

资料来源:WIND数据库。*、**和***分别表示在1%、5%和10%水平上显著,下表同。

(四)实证分析

我们以JZL为因变量,依次对两个假设进行检验,结果见表2。

表2 假设1和假设2的回归结果年度因变量N-1N和N+1

JZL JZL

自变量Beta T值Beta t值

Intercept-0.05 -0.27-0.22-1.32

SIZE 0.03 1.45 0.04**2.24

EPS-0.24***-8.28-0.31***-13.25

CFO 0.01 0.94 0.03***2.82

LEV 0.13**2.29 0.26***5.25

BIG1-0.11*-1.82-0.17***-3.20

ΔSALE 0.02 0.81-0.04-1.53

ΔE-0.24-1.60-0.04-0.33

LZZZ 0.006 1.08 0.002 0.41

GZZZ 0.000008 0.02 0.0007 1.34

CHANGE 0.03 1.62 0.03*1.95

OPTION 0.16***2.64-0.09*-1.78

F值8.81 19.90

N 1964 4482

Adj.R2 0.09 0.10

注:为节省篇幅,表中的年度、行业哑变量略,下表同。

由上述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在资产减值率为因变量的情况下,第N-1年OPTION系数显著为正,这说明第N-1年推出股权激励方案公司相对于非股权激励公司,更倾向于增加资产减值损失计提,向下操控盈余,以有利于管理层N年股权激励方案的制定。

因N年和N+1年管理层通过资产减值操控盈余的动机和方向一致,本文将第N年和N+1年的数据合并,构成一个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从上述回归结果发现,第N年和N+1年OPTION的系数显著为负,说明管理层为获授股票期权或行权动机,更倾向于减少资产减值损失计提,向上操控盈·

66·财经研究2

011年第7期

余,以顺利实现股权激励收益。

四、稳健性检验

为确保研究结论可靠,我们主要做了如下三组稳健性检验:首先,我们用流动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FLASS)作为主变量,分析其与资产减值率的关系。回归结果(见表3)显示,FLASS与JZL显著正相关,说明流动资产多的上市公司越倾向通过减值计提影响盈余,与王建新(2007)和谭燕(2008)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表3 稳健性检验———回归结果年度因变量N-1N和N+1

JZL JZL

自变量Beta t值Beta t值

Intercept-0.22-1.04-0.39**-2.27

SIZE 0.04*1.92 0.05***2.76

EPS-0.25***-8.41-0.33***-13.92

CFO 0.02 1.32 0.04***3.35LEV 0.12**2.18 0.24***4.91

BIG1-0.12**-2.06-0.18***-3.30ΔSALE 0.01 0.45-0.05**-2.05

ΔE-0.20-1.35-0.007-0.05

LZZZ 0.01*1.72 0.010 1.63

GZZZ-0.0002-0.48 0.0002 0.33

CHANGE 0.03 1.61 0.03**2.01

FLASS 0.11**2.03 0.17***3.52

WEL-0.27**-2.43

F值8.68 20.31

N 1964 4 482

Adj R2 0.09 0.10

我们进一步分析了股权激励公司和非股权激励公司流动资产占比和流动资产减值占比(见表4),发现无论是N-1年,还是N年和N+1年,股权激励公司FLASS的均值都大于非股权激励公司,而且均值和中位数检验显著。我们继而观察了流动资产减值,发现情况迥异,N-1年股权激励公司的流动资产减值大于非股权激励公司,而N年和N+1年流动资产减值却显著小于非股权激励公司,这和高管股票期权授予和行权有关系,与前面的发现一致。

其次,我们分析了激励、福利公司资产减值率(WEL,福利公司为1,否则为0)的计提结果。由于N-1年的数据较少,我们重点分析了N年和N+1年的数据。福利型激励型公司的划分我们参考了吕长江等(2009)的文章,该文中有三种分类方法,我们对三种分类方法均做了计算,结果发现WEL项系数均为负值。表3列示了第三种③分类的回归结果,结果显示WEL的系数显著为负。由于公司为福利型时WEL取1,回归结果说明相对于激励型公司,

·

76·张海平、吕长江: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会计政策选择:基于资产减值会计的分析

表4 是否实施股权激励公司的流动资产占比及对应减值均值和中位数比较项目年度公司类别均值t值中位数z值

流动资产占比N-1股权激励公司

0.65

非股权激励公司0.53-4.76***0.650.54

2.95***

N和N+1股权激励公司0.58非股权激励公司0.52-3.20***0.610.522.86***

流动资产减值占比N-1股权激励公司0.86非股权激励公司0.65-0.74 0.20

0.24-0.98 N和N+1股权激励公司0.49非股权激励公司1.246.60***0.170.30-2.86***N年和N+1年福利型公司更倾向于减少资产减值计提以满足激励条件。 第三,我们以ROE作为刻画上市公司盈利的主要指标,对比股权激励方案推出前三年公司盈余变化情况(见表5),结果发现2006-2009年,N-1年推出股权激励方案公司的ROE较前两年同比平均数要低,这说明股权激励公司N-1年通过资产减值已实际降低了会计盈余,从而降低激励条件的目的。

表5 2006-2009年股权激励公司方案推出前三年ROE数据分析单位:%

ROE\分年度2006 2007 2008 2009合 计

N-1 12.89 11.94 12.51 13.23 12.77

N-1前两年均值15.13 15.35 12.89 18.24 14.87

t值(单尾)1.06 0.14 0.36 1.24-1.41*

由上述检验结果我们可以发现,流动资产越多的公司,因绕开了新会计准则有关长期资产减值不得转回的规定,倾向于通过资产减值影响业绩,而股权激励则成为新的盈余管理动机影响上市公司资产减值的计提。同时,我们发现具有福利特征公司的管理者更有能力通过会计政策影响公司盈余,以采取对自己更有利的资产减值政策,而通过对比推出股权激励公司前三年的ROE数据发现,股权激励公司通过资产减值已达到了调控会计盈余的目的。

五、结 论

本文基于资产减值会计的视角,研究股权激励计划对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我们发现从盈余管理动机的角度看,股权激励影响公司会计政策的选择,在股权激励方案推出前后,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公司管理层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利用资产减值政策操纵会计盈余影响股权激励的行权条件,公司资产减值率呈现不同的分布:激励方案推出前一年,股权激励公司的资产减值率显著高于非股权激励公司;激励方案推出当年和次年,股权激励公司的资产减值率又显著低于非股权激励公司。进一步研究发现,具有福利性质的股权激励公司对资产减值政策的影响更显著。本文研究表明,部分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公司管理层利用了资产减值政策操纵会计盈余推动股权激励方案的顺利实施,为自己谋利。

·

86·财经研究2

011年第7期

本文对已有文献的发展和研究意义在于:第一,股权激励公司高管有会计政策选择的动机,股权激励是影响A股上市公司资产减值计提的重要因素之一。第二,本文的研究为国内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途径并非仅限于应计操控角度,资产减值计提等具体会计政策选择也是盈余管理的途径之一,而在新资产减值准则下,上市公司流动资产占比高为公司继续通过减值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现实可能性。第三,新资产减值准则抑制盈余管理的制度设计效果因为上市公司流动资产减值实际占比高而被削弱,本文也为上市公司在新会计准则下的盈余管理提供了间接证据。第四,从激励、福利公司角度研究了股权激励对上市公司资产减值的影响。同时,我们的研究还为上市公司会计监管和股权激励制度的完善提供有益参考。 本文的局限在于:一是剔除股权激励中止方案公司后,样本数据有限,可能影响数据分析结果;二是本文研究了股权激励背景下上市公司资产减值成为新的盈余管理手段,但并未涉及其他盈余管理的动机和因素;三是本文未系统研究股权激励行权公司对资产减值计提的影响,这将是下一步研究的方向。注释:

①资产减值政策是公司自主决定的一项重要会计政策,但计提金额或比例又是一项会计估计,本文为行文方便将资产减值统一认定为公司的一项会计政策选择。

②因样本数据不对称,均值t检验和中位数Z检验均以单尾表示。

③其他两种分类方法WEL回归系数为负,但是t值不显著。

参考文献:

[1]王克敏,王志超.高管控制权、报酬与盈余管理———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7,(7):111-119.

[2]吕长江,郑慧莲,严明珠,等.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制度设计:是激励还是福利?[J].管理世界,2009,(9):133-147.

[3]戴德明,毛新述,邓璠.中国亏损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计提行为研究[J].财经研究,2005,(7):71-82.

[4]王建新.公司治理结构、盈余管理动机与长期资产减值转回———基于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07,(5):60-66.

[5]代冰彬,陆正飞,张然.资产减值:稳健性还是盈余管理[J].会计研究,2007,(12):35-42.[6]刘玉廷,戴德明.资产减值会计———会计准则研究文库[M].大连:大连出版社,2005.[7]谭燕.资产减值准备与非经常性损益披露管制[J].管理世界,2008,(11):129-142.[8]肖淑芳,张晨宇,张超,等.股权激励计划公告前的盈余管理———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2009,南开管理评论,(4):113-119.

[9]Chen C,J S Chen,X Su,et al.Incentives for and consequences of initial voluntary assetwrite-downs in the emerging Chinese market[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Re-search,2004,3(1):43-61.

[10]Bartov E,Mohanram P.Private information,earnings manipulations,and executive

·

96·张海平、吕长江: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会计政策选择:基于资产减值会计的分析

stock-option exercises[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4,79(4):889-920.[11]Hagerman Robert L,Zmijewski Mark E.Some economic determinants of accounting

policy

 choice[J].Journal of Accounting &Economics,1979,1(2):141-161.[12]McNichols M,P G Wilson.Evidence of earnings management from the p

rovision forbad debts[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88,26,1-31.[13]Stulz R M.Managerial control of voting rights:Financing

 policies and the market forcorp

orate control[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88,20:25-54.[14]Schipper K.Commentary on earnings management[J].Accounting

 Horizons,1989,3(4):91-102.

[15]Warfield Terry D,Cheng Qiang.Equity 

incentives and earnings management[J].TheAccounting 

Review,2005,80(2):441-476.[16]Yermack D.Good timing:CEO stock option awards and company 

news announcements[J].The Journal of Finance,1997,52:449-476.

[17]Zucca L,Campbell D.A closer look at discretionary 

write downs of impaired assets[J].Accounting 

Horizons,1992,(6):30-41.[18]Smith Jr,Clifford W,Watts Ross L.Incentive and tax effects of executive comp

ensationp

lans[J].Australian Journal of Management,1982,7(2):139-157.Stock Option Awards and Accounting Policy 

Choices:Analysis Based on Asset Impairment Accounting

ZHANG Hai-ping,LV Chang-jiang

(School of Management,Fudan University,Shang

hai 200433,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studies the impact of stock op

tion awards on cor-porate accounting policy 

choice from the angle of asset impairment account-ing.It finds that stock option awards affect corporate accounting 

policychoice from the angle of earnings manag

ement.Before and after the issue ofstock option awards plan,managers manipulate earnings by 

asset impairmentpolicy to affect the vesting 

conditions of stock option on behalf of them-selves.Furthermore,it shows that the managers in some company 

withstock option plan applies asset impairment policy 

to manipulate earnings andpromo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stock option p

lan for their own interest.Itprovides new analytical angle for the motivation of earnings manag

ement andhelps to improve accounting 

regulation and stock option awards. Key 

words:stock option award;accounting policy choice;asset impair-ment

(责任编辑 金 澜)·07·财经研究2

011年第7期

【免费下载】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

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企业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和相关信息的披露,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资产减值,是指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 本准则中的资产,除了特别规定外,包括单项资产和资产组。 资产组是指企业可以认定的最小资产组合,其产生的现金流入应当基本上独立于其他资产或者资产组产生的现金流入。 第三条下列各项适用其他相关会计准则: ㈠存货的减值,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 ㈡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的减值,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 ㈢消耗性生物资产的减值,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 ㈣建造合同形成的资产的减值,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15号――建造合同》。 ㈤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减值,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 ㈥融资租赁中出租人未担保余值的减值,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 ㈦《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范的金融资产的减值,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 ㈧未探明矿区权益的减值,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7号――石油天然气开采》。 第二章可能发生减值资产的认定 第四条企业应当在会计期末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 因企业合并所形成的商誉和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无论是否存在减值迹象,每年都应当进行减值测试。 第五条存在下列迹象的,表明资产可能发生了减值: (一)资产的市价当期大幅度下跌,其跌幅明显高于因时间的推移或者正常使用而预计的下跌。 (二)企业经营所处的经济、技术或法律等环境以及资产所处的市场在当期或将在近期发生重大变化,从而对企业产生不利影响。 (三)市场利率或者其他市场投资回报率在当期已经提高,从而影响企业计算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折现率,导致资产可收回金额大幅度降低。 (四)有证据表明资产已经陈旧过时或其实体已经损坏。 (五)资产已经或者将被闲置、终止使用或者计划提前处置。 (六)企业内部报告的证据表明资产的经济绩效已经低于或者将低于预期,如资产所创造的净现金流量或者实现的营业利润(或者损失)远远低于预计金额等。 (七)其他表明资产可能已经发生减值的迹象。 第三章资产可收回金额的计量

论资产减值准备对会计报表的影响

论资产减值准备对企业会计报表的影响 摘要:报表使用者利用统计的资产减值准备观察企业的资产质量、风险防范能力,以便于做出正确的投资、筹资以及经营决策。因此,合理的认识资产减值准备对于企业报表的影响,正确的计提减值准备对于现在企业来说十分重要。本文首先对资产减值准备的研究背景和相关文献做了简要的概述,然后简单的介绍了资产减值准备及会计报表,其次分析了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对会计报表的影响,最后提出应该要采取的政策,通过TCL的案例,进一步论证了正确的计提减值准备对于企业的良好影响,倡导企业要正确计提减值准备。 关键词:资产减值准备会计数据会计报表

目录 1前言 (1) 1.1研究背景 (1) 1.2文献综述 (1) 1.3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2资产减值准备和会计报表简介 (3) 2.1资产减值准备的的含义 (3) 2.2资产减值准备的的计提范围 (3) 2.3会计报表的简介 (3) 3计提减值准备对会计报表中数据的影响和对策 (4) 3.1计提坏账准备对会计数据的影响 (4) 3.2计提短期投资减值准备对会计数据的影响 (5) 3.3计提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对企业会计数据影响 (5) 3.4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对会计数据的影响 (6) 3.5对策 (7) 3.5.1完善内部会计制度 (7) 3.5.2发展资产信息市场和价格市场 (7) 3.5.3加强以独立审计为主的外部监督 (8) 3.5.4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和专业判断能力 (8) 3.6案例分析 (8) 3.6.1企业介绍 (8) 3.6.2减值问题 (9) 3.6.3应采取的措施 (9) 3.6.4案例总结 (9) 4结论 (10) 参考文献: (11)

关于资产减值会计文献综述

关于资产减值会计文献综述 一、研究背景 近十年来,随着经济环境的日益复杂和技术条件的不断变化,资产减值问题己引起各国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的普遍关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的准则制定机构纷纷组织专家、学者对资产(特别是长期资产)的减值问题进行广泛的探讨和研究,并先后制定了相应的资产减值会计准则,以规范实务界的行为,提高会计信息的有用性。 伴随着会计改革的进程,依据实际情形,我国资产减值会计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2000年底《企业会计制度》的出台,提出了“计提八项资产减值准备”这一会计政策,成为我国会计改革的一个核心内容,2006年出台的《企业会计准则》又对其做了更进一步的阐述。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资产减值会计也在不断地完善。 二、有关国内外研究成果综述 (一)国外对资产减值会计的研究 Elliott和Shaw (1988)选取1982年一1985年间的样本进行了实证研究,这个样本包括240家计提了资产减值准备的公司。作者计算了样本公司计提的减值准备与总资产的百分比,其平均值为8.2%,其中有63%的减值是在第四季度提取的,作者认为这种现象与年终审计有很大关系。另外,样本公司中39%的公司的资本回报率和净资产回报率显著低于同行业其他未计提减值的公司。 Zucca和Campbell (1992)对1978年一1983年间67家计提了资产减值准备的公司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第一,大多数制造业公司会计提减值准备;第二,一般在最后一个季度会较集中地进行资产减值损失的确认;第三,在亏损发生的期间会有很多减值现象的产生;第四,管理当局想要在计提减值上能够充分展现其独特的特点,而这主要是指非寻常性或偶发性;第五,在财务状况上,相同行业中不确认减值的一般要比自行确认减值的公司好很多。所有的结果都表明了企业有利用减值来操纵利润的迹象。作者还将样本公司的财务指标与对照样本公司进行了比较,发现计提了资产减值准备的样本公司的财务状况较差。 Francis , Hanna和 Vincent(1996)选取了自1989年至1992年发布资产减值信息公告的674家美国公司作为研究样本,以确定是公司管理层操控利润,还是公司经济环境的改变决定了公司的资产减值决策。他们运用加权TOBIT模型对影响企业资产减值会计政策的两类因素一价值毁损因素(包括公司所在行业和公司自身的历史绩效)和

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

单项选择题 按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下列资产确认减值损失后可以转回的是(存货)。 按照资产减值准则的规定,资产减值损失的计提基础是(单项资产或资产组)。 对发生减值的资产确认资产减值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对企业的影响是(既影响财务状况,又影响经营成果)。 根据资产减值准则,企业为固定资产计提的减值准备只有在(资产被处置)时才可转出。 根据资产减值准则,预计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时除了要考虑预计未来现金流量和折现率之外,还应考虑(资产的使用寿命)。 根据资产减值准则,资产减值的对象不应包括(金融资产)。 某项无形资产采用直线法摊销。期末该无形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后,在未来期间每年的摊销额与上一年相比会(减少)。 期末,企业应当将“资产减值损失”科目余额转入(“本年利润”)科目。 企业合并所形成的商誉每年都应进行减值测试,商誉应当结合(与其相关的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进行减值测试。 企业确认资产减值损失时,应借记的会计科目是(资产减值损失)。 认定资产组的最关键因素是(资产组能否独立产生现金流入)。 下列关于资产组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企业不能够以资产组为基础估计可收回金额)。 下列关于资产组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资产组的认定应当以资产组的产出是否独立于其他资产或者资产组的产出为依据)。下列项目中,通常可以认定为一个资产组的是(负责生产产品零部件的车间和负责组装产品并销售产品的车间)。 下列资产中,其减值的会计处理不通过资产减值准则来规范的是(金融资产)。 下列资产中,确认的减值损失在以后的会计期间不能转回的是(无形资产)。 下列资产中,无论是否存在减值迹象,每年都应进行减值测试的有(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 与资产组账面价值的确定基础及确定方式相一致的是(可收回金额)。 在减值测试过程中,计算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时所使用的折现率是税前税率,它应当反映当前市场货币时间价值和(资产的特有风险)。 在资产不存在销售协议但存在活跃市场时,资产的公允价值可以按(资产的市场价格)确定。 资产发生减值时,企业应当确认资产减值损失,并把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 资产负债表日,如果有确凿证据表明资产存在减值迹象的,应当进行减值测试,估计资产的(可收回金额)。 资产负债表日资产存在减值迹象时,为了确定资产是否发生了减值,企业应当比较(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与账面价值)。 资产组账面价值的确定基础及确定方式相一致的是(可收回金额)。 总部资产的特征是(难以脱离其他资产或者资产组来产生独立的现金流入,而且其账面价值难以完全归属于某一资产组。)。判断题 长期股权投资和投资性房地产如果发生减值应按《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进行会计处理。(错误) 对于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企业应当至少于每年末进行减值测试,估计其可收回金额。(正确) 对于因企业合并形成的商誉,企业应当至少于每年末进行减值测试,估计其可收回金额。(正确) 根据资产减值准则,对于企业持有待售的资产,通常以资产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作为其可收回金额。(正确) 估计资产可收回金额时,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只要有一项超过了资产的账面价值,就表明资产没有发生减值,不用再估计另一项金额。(正确) 企业的资产组一经确认后,在各个会计期间应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如确实需要变更,应当在附注中予以说明。(正确)企业在判断资产减值迹象以决定是否需要估计资产可收回金额时,应当遵循重要性原则。(正确) 企业在预计资产未来现金流量和折现率时,如果折现率考虑了因一般通货膨胀而导致的物价上涨影响因素,则预计资产未来现金流量无需再考虑。(错误) 企业至少应当在每年年度终了时对商誉和无形资产进行减值测试。(错误) 企业资产存在减值迹象的,应当估计资产可收回金额。资产可收回金额必须以单项资产为基础进行估计。(错误)

国际会计准则第36号-资产减值

国际会计准则第36号-资产减值 概述 (2) 目的 (2) 范围 (2) 定义 (3) 披露 (20) 过渡性规定 (22) 生效日期 (22)

概述 ? 本条目为官方文献,除调整排版外请不要随意更改内容! [编辑] 目的 本准则的目的是,规定企业用以确保其资产以不超过可收回价值(recoverable amount)的金额进行计量的程序。如果资产的帐面价值超过通过使用或销售而收回的价值,该资产就是按超过其可收回价值计量的,如果是这样,该资产应视为已经减值,本准则要求企业确认资产减值损失。本准则也规定了企业何时应冲回资产减值损失,以及减值资产的有关披露内容。 [编辑] 范围 1.本准则适用于除下述资产以外的所有资产减值的会计核算: (1)存货(参见《国际会计准则第2号存货》); (2)建造合同形成的资产(参见《国际会计准则第11号建造合同》); (3)递延所得税资产(参见《国际会计准则第12号所得税》); (4)雇员福利形成的资产(参见《国际会计准则第19号雇员福利》); (5)包括在《国际会计准则第32号金融工具:披蹲和列报》范围内的金融资产。

2.本准则不适用于存货、建造合同形成的资产、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雇员福利形成的资产,因 为适用于这些资产的现行国际会计准则已经包含了有关其确认和计量的特定要求。 3.包括在《国际会计准则第32号金融工具:披落和列报》范围内的金融资产,其减值损失 的会计核算取决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有关金融工具项目的结果。以下投资属于金融资产,但《国 际会计准则第32号金融工具:披露和列报》没有包括,因而本准则也适用于这些金融资产: (1)《国际会计准则第27号合并财务报表和对子公司投资的会计》中定义的子公司; (2)《国际会计准则第28号对联营企业投资的会计》中定义的联营企业; (3)《国际会计准则第31号合营中权益的财务报告》中定义的合营企业。 4.根据其他国际会计准则,以重估价值(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如按《国际会计准则第31 号固定资产》以重估价值作为允许选用的方法计量的资产,本准则也适用。但是,认定某项重估 资产是否已经减值,取决于用以确定其公允价值的基础: (1)如果资产的公允价值是其市场价值,则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其销售净价之间的唯一差额是 处置该资产的直接增量费用: ①如果处置费用很低,则重估资产的可收回价值必然接近于、或大于其重估价值(公允价值)。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已经执行了重估价规定,则重估资产不可能减值,没有必要估计其可收回价值。 ②如果有一定的处置费用,则重估资产的销售净价仍然小于其公允价值。因此,如果重估资产 的使用价值小于其重估价值(公允价值),则重估资产将会减值。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已经执行了 重估价规定,则企业应运用本准则以确定资产是否已经减值。 (2)如果资产的公允价值是以市场价值以外的基础确定的,则重估价值(公允价值)可能大于、或小于其可收回价值。因此,在执行了重估价规定以后,企业还应运用本准则以确定资产是否 已经减值。 [编辑] 定义 5.本准则所使用的术语,定义如下: 可收回价值,指资产的销售净价与其使用价值二者之中的较高者。 使用价值(value in use),指预期从资产的持续使用和使用期限结束时的处置中形成的估计未 来现金流量的现值。

论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以及对企业会计数据的影响(doc 11页)

论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以及对企业会计数据的影响(doc 11页)

摘要 本文主要探讨了资产减值会计的理论起点、实质、确认与计量等问题,并分析了我国资产减值会计滞后的原因。最后,提出了建议并指出本文研究的局限。为充分贯彻谨慎性原则,“挤出”资产中的“水分”,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国际会计准则第36号—————资产减值》规定,如果资产的账面价值超过其可收回价值,则资产已经减值。《企业会计制度》第53条规定:“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度终了,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并根据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减值损失,计提减值准备”。无疑,这些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企业由于资产计量不实造成的浮夸资产和虚增利润的现象,从而使会计信息较为真实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客观情况。但这并不排除在其实际运行中由于操作不当,或主观操纵行为给会计信息质量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资产减值、价值、滞后

前言 近期,一些企业利用会计法规准则中的灵活性、不完善性来操纵会计利润的行为日益严重,就"资产减值准备"的问题而言,更是被一些企业为达到自身目的进行随意调整的行为愈演愈烈。所以就此问题浅析如下。 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为何要对没有发生只是可能发生的资产损失作确认呢?因为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存在着各种风险和不确定因素,所以制度要求: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即要求企业在面临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做出职业判断时,应当保持必要的谨慎,充分估计到各种风险和损失,不高估资产或收益,也不少计负债或费用。确保资产的真实,符合资产定义(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要求。 我国目前的关于资产减值准备规定不仅说明了谨慎性原则的重要性,也是为了避免资产的虚增导致企业利润的虚增,同时保证企业财务资料的真实性,可比性。需要注意的是,运用谨慎性原则并不意味着企业可以设置秘密准备,否则就属于滥用谨慎性原则,将视为重大会计差错处理。 一、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以及对企业会计数据的影响 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增加当期费用,减少资产,减少当期利润。如果少计或不计资产减值准备就会减少当期费用,增加资产,从而虚增当期利润。 尽管企业已经普遍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要求开始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但是由于准则对具体情况界定的不明晰,在计提具体内容上没有明确的计算程序,因此留给企业很大的选择空间。 目前,八项准备中频繁被部分企业当作调节企业利润粉饰会计报表的利器的主要项目是坏账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及长期投资减值准备这几项。以下试对这四项进行浅析。 (一)坏账准备

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研究分析【开题报告】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开题报告 题目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研究分析 学院商学院 专业会计学 班级会计071 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2010-01-08

一、论文选题的背景、意义 (一)选题背景 盈余管理是目前国内外会计理论界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盈余管理的实质是盈余管理主体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本身而言并没有所谓好坏之分,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的盈余管理,是实施企业既定的经营战略和管理策略的需要,也是一个企业不断走向成熟的标志。恰当的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管理水平的体现。但是,在会计实务界总有一些企业任意改变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恶意地设置秘密准备,人为地进行利润操纵。企业的盈余管理一旦超过了合理的限度就会发生质的变化,其结果必然会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侵犯报表使用者的利益,甚至危及社会安定。2006年2月15日,中国财政部发布了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在内的一套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其中,《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的颁布和实施立即引起了会计理论和实务界广泛的关注和争议,该准则对一些资产规定了“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根据新准则的规定,有以下资产的减值损失一经计提将不得转回:(1)对子公司、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2)采用成本模式进行后续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3)固定资产;(4)生产性生物资产;(5)无形资产;(6)商誉;(7)探明石油天然气矿区权益。新准则的实施将使得企业计提和转回资产减值保持相应的谨慎态度,有利于进一步地遏制企业利用计提减值准备操纵企业利润,对公司的资产价值以及业绩产生重大的影响。另一方面,新准则对盈余管理的遏制作用也有待进一步地验证。 (二)选题意义 新准则的制定与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对减值准备的确认、计量、披露做了相关的改进,但是实际业务操作中的具体情况是复杂多变的,依然还存在有待该井的地方,不可能完全避免盈余管理,所以,盈余管理仍需要规范。本文主要针对企业在资产减值方面进行盈余管理的研究,试从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出发,探讨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如何规范企业在资产减值方面的盈余管理行为,旨为财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也为如何规范盈余管理行为提供合理的意见。

有关资产减值会计理论

的个人津贴、奖金、补助等福利性开支。同时,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 ,防止发生坐支现象。再次是把好综合“处理关”。实施会计监督前移,有原来的事后监督变成了事前、 事中监督。(二)要逐步建立健全会计信用评价系统,通过制定会计信用评价规则,协调税务、审计等部门搜集整理会计信用信息,建立会计信用档案,加强信用轨迹跟踪,并开设会计信用网站,促进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建设。对于注册会计师,有必要在中国和各地方注册会计师协会设立职业道德监管机构,以保证监管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同时完善注册会计师继续教育制度,杜绝继续教育走形式的现象;采用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水平追踪制度,建立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信用档案,以保持注册会计师提高职业道德水平的外在驱动力。 (三)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关键是使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明确经济工作中每个环节、每个岗位的工作职责、工作程序、职责权限、制约措施和手段,并做到参与经济业务事项所有过程的工作人员要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相关的会计人员要明确自己的责任和权限,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对会计资料进行定期审查;按章办事,减少人为因素影响,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明确财产清查范围、期限和组织程序;明确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内部审计的程序。这样就使个人与个人,部门与部门之间工作相互联系,进行连续不断的检查和监督,从源头上杜绝造假事件的发生,阻断会计造假的环节和载体,使内部监督真正落到实处。同时,公开办事制度、程序,坚持做到手续齐全,层层把 关,通过制度依法管理,防患于未然。其次,要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监督制度,强化内部审计职能。内部审计可以通过对经济活动的全面、经常、及时的监督促使企业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还可以达到内部控制规范化和自我约束的要求。最后,明确会计责任主体。在工作中。一些单位的负责人自认为是 “一把手”,会计上的事情“一言堂”,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按自己的意愿办事,出了问题则以不懂会计为由全盘推卸责任,这些都严重阻碍了会计监督工作的正常进行。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明确会计责任主体,谁领导谁负责。 (四)联合执法,提高政府会计监督的效率。现阶段,对会计工作进行监督检查的政府有关部门之间的联系比较松散,信息共享效率低。在对会计工作进行监督检查过程中,各部门应按照《会计法》的立法精神,通过工作协调,紧密联合起来实行联合执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真实、完整的基础信息。政府各有关部门可以在每年度的定期经济检查中设立联合办公室,利用计算机技术设立信息共享平台,不仅可以降低监督检查的工作成本,而且利用共有的信息平台统一了数据核算的依据,既避免了重复执法,又防止了执法不严的漏洞,有利于从源头上遏制会计造假现象,提高政府会计监督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刘莉萍.浅议企业会计监督职能的加强。现代商业2010 (15)一、资产减值会计的发展历程 (一)资产减值会计理论在国外的发展历程。 资产减值会计的理念和思想诞生于欧洲文艺复兴阶段的意大利,在当时意大利商业会计实务当中,人们往往先通过比较市价与成本,再对存货进行计价。19世纪中叶,德国首先在其制定的公司法当中明确了对成本与市价进行比较的原则。1975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的会计准则规定:允许企业根据市价和成本孰低法进行记账处理,其出现标志着认可短期投资减值的永久性标准问世。1998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公布和实施最新会计准则IAS36,其对于健全当前的国际会计准则,进一步规范资产减值实务,增加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强化减值测试的实践操作性,具有非 常重要的意义。 (二)资产减值会计在国内的发展历程。 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第一次制定资产减值会计的相关规范,紧接着财政部又颁布和实施了专门针对股份有限公司的会计制度,要求所有的上市公司以及非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必须依据相关会计制度的具体规定,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到2001年初,财政部制定和实施了 《企业会计制度》,其基于谨慎性本质原则,要求企业计提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委托贷款减值准备和无形资产减值准备。2006年初国财政部在综合考虑了国际会计最新标准和国内资产减值会计实际的基础上,制定和实施了资产减值准则,逐渐与国际会计的现行准则趋同。 !!!!!!!!!!!!!!!!!!!!!!!!!!!!!!!!!!!!!!!!!!!!! 作者简介:李璐,(1979-),女,吉林通化人,会计师,研究方向:企业财务管理。 有关资产减值会计理论的探讨 李璐 (通化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财务处吉林通化134003) 摘 要:企业对于资产减值会计的处理,既能够影响到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国家的利益关系,还直接涉及到企业管理层与 股东的利益纷争,而且这些利益矛盾关系的纠葛能够直接影响企业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具体实施的效果。资产作为非常关键和重要的经济学和会计概念,资产减值会计的合理处理能够更加真实准确地反映企业资产的实际价值。 关键词:资产减值会计,企业,实施 李璐:有关资产减值会计理论的探讨 74··

资产减值会计研究毕业论文

资产减值会计研究毕业论文 目录 引言 (1) 一、资产减值的相关概述 (2) 1.资产减值的基本概念 (2) 1.1.资产 (2) 1.2.资产减值的含义 (2) 2.资产减值会计研究的理论依据 (2) 2.1.资产减值会计符合资产计量理论 (2) 2.2.资产减值会计符合资产谨慎性原则 (3) 2.3.资产减值会计符合相关性和可靠性原则 (4) 3.新准则下资产减值主要容 (5) 3.1.八项资产减值准备 (5) 3.2.资产减值适用围 (6) 3.3.可能发生减值资产的认定 (6) 二、资产减值会计的计量及存在的问题 (6) 1.资产减值会计的概念 (6) 1.1.资产减值准备的基础难以确定 (7) 1.2.可变现净值、可收回金额计算的复杂性 (7) 2.对会计人员专业知识提出更高要求 (9) 2.1.企业对资产减值会计的变相利用 (9) 三、资产减值会计的确认及存在的问题 (10) 1.资产减值会计的确认 (10) 1.1.资产减值会计的确认时间 (10) 1.2.资产减值会计的确认标准 (10) 1.3.资产减值会计的确认基础 (11) 2.资产减值会计的确认存在的问题 (12) 2.1.资产减值损失的判断有难度。 (12) 2.2.资产减值损失禁止转回存在不合理性。 (12) 四、完善资产减值会计 (14) 1.加强和完善资产减值会计的宏观环境 (14) 1.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14) 1.2.发展资产信息市场和价格市场 (14) 1.3.加强以独立审计为主的外部监督 (14) 2.加强和完善资产减值会计的部环境 (15) 2.1.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抑制盈余管理 (15) 2.2.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和专业判断能力 (15) 结束语 (16) 致谢 (17) 参考文献 (18)

2016继续教育——《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解读

关于资产组减值的会计处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本题20分) D A.资产组的可收回金额如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应当确认相应的减值损失 B.减值损失金额首先抵减分摊至资产组中商誉的账面价值 C.抵减后的各资产的账面价值不得低于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如可确定的)、该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如可确定的)和零三者中最低者 D.减值损失金额然后根据资产组中除商誉之外的其他各项资产的账面价值所占比重,按比例抵减其他各项资产的账面价值 2. 甲企业在2015年1月1日以1 600万元的价格收购了乙企业80%股权,并能够控制乙企业的财务和经营决策。此前甲企业和乙企业无关联方关系。在购买日,乙企业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为1 500万元,没有负债和或有负债。假定乙企业的所有资产被认定为一个资产组,而且乙企业的所有可辨认资产均未发生资产减值迹象,未进行过减值测试。2015年年末,甲企业经计算确定该资产组的可收回金额为1 550万元,按购买日公允价值持续计算的可辨认净资产的账面价值为1 350万元。则甲企业在2015年年末合并财务报表中应列示的商誉的账面价值为()万元。 (本题20分) D A.300 B.100 C.240 D.160 3. 预计资产未来现金流量不必考虑的因素是()。 (本题20分) A A.以资产的当前状况为基础预计资产未来现金流量 B.预计资产未来现金流量应当包括筹资活动和所得税收付产生的现金流量 C.对通货膨胀因素的考虑应当和折现率相一致

D.内部转移价格应当予以调整 4下列关于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的估计,说法不正确的是()。(本题20分) A A.处置费用包括财务费用和所得税费用 B.应当根据公平交易中资产的销售协议价格减去可直接归属于该资产处置费用的金额确定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 C.在资产不存在销售协议但存在活跃市场的情况下,应当根据该资产的市场价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金额确定 D.在既不存在资产销售协议又不存在资产活跃市场的情况下,企业应当以可获取的最佳信息为基础 5. 判断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其中属于外部原因的是()。 (本题20分) A A.企业经营所处的经济、技术或者法律等环境以及资产所处的市场在当期或者将在近期发生重大变化,从而对企业产生不利影响 B.如果有证据表明资产已经陈旧过时或者其实体已经损坏 C.资产已经或者将被闲置、终止使用或者计划提前处置 D.企业内部报告的证据表明资产的经济绩效已经低于或者将低于预期

新旧会计准则资产减值比较与分析

【摘要】针对我国2000 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对资产减值处理的规定存在的问题,2006 年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中资产减值作为一项新制定的准则进行了改进和完善,对资产进行了限定,扩大了资产减值的适用范围,这增强了企业经营状况的真实性及会计报表的相关性、可靠性,客观上减少了企业管理当局利用资产减值准备冲回进行利润操纵的可能性,极大的规范了企业的资产减值计提行为,更有利于我国资产减值会计向更客观、更合理、更稳健的方向发展。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2000 issued enterprise accounting standards, the enterprise accounting system for handling of asset impairment provisions,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2006 the new enterprise accounting standards in asset impairment, as a new criterion for improving and perfecting the limit of assets, expand the scope of asset impairment, the strengthened enterprise management status and the authenticity of accounting statements, reliability, which reduced the enterprise management authorities use assets impairment rushed back to the possibility of profit operation, standard enterprise asset impairment provision behavior, is more advantageous to the assets devaluation accounting to more objectively and more reasonable and more robust development direction. 【关键词】新旧会计准则;资产减值准备;差异;对比;【Keywords】New and old accounting standards; Assets depreciation reserves; Differences; Contrast; 引言: 我国在2000 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和2006 年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中都提到了对资产减值问题的规定和处理方法。新准则较之旧准则出现了巨大变化,更具有科学性及合理性,顺应了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进一步与国际惯例趋同,健全了资产减值会计体系,孤帆了资产减值行为,

资产减值会计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资产减值会计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一、资产减值会计存在的问题 (一)资产减值会计在实务操作中存在的问题 1、关于引入资产组的问题 资产组概念的引进合理性和科学性。但是,由于资产组的认定在具体操作上十分复杂,涉及大量的主观判断,对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因此,从我国的企业管理现状和上市公司监管来看,全面引入资产组的概念可能会遇到以下困难: (l)我国企业的管理惯例和较低的管理水平不利于资产组概念的广泛运用。资产组概念的运用,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现金流量预算管理水平。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没有编制长期(3至5年)现金流量预算的惯例(而这恰恰是采用IAS36所必不可少的),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对现金流量的测算普遍缺乏经验。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测算企业层面上的现金流量都十分困难,更不要说是测算资产组的现金流量。 (2)资产组的划分缺乏明确的标准,容易诱发盈余管理行为。资产组的划分方法不同,直接影响到资产减值准备应否计提及计提多少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不论是监管部门还是注册会计师,都难以对此进行判断,客观上可能诱使企业利用资产组的划分来操纵资产减值准备和经营业绩。尤其是就我国对上市公司的监管而言,由于采取净利润、资产收益率等作为评价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核心指标,上市公司利用资产组划分标准的模糊性,随意扩大或缩小资产组合据以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相比国外上市公司而言可能会更为强烈。 (3)资产组的运用,将大大增加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会计成本,同时执行效果可能不甚理想。为提高按资产组确定可收回金额的可操作性,必须提供大量且详细的指南和解释,这可能大大增加准则制定部门的会计成本。即使这样,一些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在辨认资产组以及对资产组的未来现金流量进行测算时仍然会面临诸多实际困难,因此,资产组的运用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2、关于资产减值转回的问题 尽管财政部三令五申禁止企业为调节利润的目的秘密计提减值准备,但在利益驱动和监管不力的情况下,仍有不少公司明知故犯。准则中规定资产减值准备

《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应用指南

《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 ——资产减值》应用指南 一、估计资产可收回金额应当遵循重要性要求 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资产存在减值迹象的,应当进行减值测试,估计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在估计资产可收回金额时,应当遵循重要性要求。 (一)以前报告期间的计算结果表明,资产可收回金额显著高于其账面价值,之后又没有发生消除这一差异的交易或者事项的,资产负债表日可以不重新估计该资产的可收回金额。 (二)以前报告期间的计算与分析表明,资产可收回金额相对于某种减值迹象反应不敏感,在本报告期间又发生了该减值迹象的,可以不因该减值迹象的出现而重新估计该资产的可收回金额。比如,当期市场利率或市场投资报酬率上升,对计算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现值采用的折现率影响不大的,可以不重新估计资产的可收回金额。 二、预计资产未来现金流量应当考虑的因素和采用的方法 (一)预计资产未来现金流量应当考虑的主要因素 1.预计资产未来现金流量和折现率,应当在一致的基础上考虑因一般通货膨胀而导致物价上涨等因素的影响。如果折现率考虑了这一影响因素,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也应当考虑;折现率没有考虑这一影响因素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则不予考虑。 2.预计资产未来现金流量,应当分析以前期间现金流量预计数与

实际数的差异情况,以评判预计当期现金流量所依据的假设的合理性。通常应当确保当期预计现金流量所依据假设与前期实际结果相一致。 3.预计资产未来现金流量应当以资产的当前状况为基础,不应包括与将来可能会发生的、尚未作出承诺的重组事项有关或者与资产改良有关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未来发生的现金流出是为了维持资产正常运转或者原定正常产出水平所必需的,预计资产未来现金流量时应当将其考虑在内。 4.预计在建工程、开发过程中的无形资产等的未来现金流量,应当包括预期为使该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或可销售状态而发生的全部现金流出。 5.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受内部转移价格影响的,应当采用在公平交易前提下企业管理层能够达成的最佳价格估计数进行预计。 (二)预计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方法 预计资产未来现金流量,通常应当根据资产未来期间最有可能产生的现金流量进行预测。采用期望现金流量法更为合理的,应当采用期望现金流量法预计资产未来现金流量。 采用期望现金流量法,资产未来现金流量应当根据每期现金流量期望值进行预计,每期现金流量期望值按照各种可能情况下的现金流量乘以相应的发生概率加总计算。 三、折现率的确定方法 折现率的确定通常应当以该资产的市场利率为依据。无法从市场

《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会计核算要点解析

《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一资产减值》(以下简称“新准则”)颁布前,资产减值相关内容散见于各具体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中。新准则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第36号――资产减值》,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原有内容进行了修改,集中用一个准则对资产减值加以阐述,基本上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 资产减值指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可收回金额指资产销售净值(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使用价值(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二者中的较高者。如果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则该资产应视为已经减值。可收回金额是新准则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新准则主要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中的有关规定,对可收回金额的计量作了较详细的阐述。 一、资产减值的确认 资产减值确认的实质是资产价值的再确认。与初始确认以交易成本作为入账依据不同,资产减值会计对资产价值的确认是在资产持有过程中进行的,它不局限于过去,而更多地立足于现在、将来。因此,其确认基础不是交易而是事项。 (一)资产减值迹象的判断 了解和掌握资产减值的产生迹象可以有效地判断资产是否减值,为资产减值确认打下基础,从而节省资产减值测试成本。资产减值不仅受资产自身因素影响,还受到许多外部因素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因此可将资产减值迹象分为内部迹象和外部迹象。 (1)内部减值迹象。主要是:资产已经陈旧过时或其实体已经损坏;资产已经或者将被闲置、终止使用或者计划提前处置;企业内部报告的证据表明资产的经济绩效已经低于或者将低于预期,如资产所创造的净现金流量或者实现的营业利润(或者亏损)远远低于(或者高于)预计金额等。(2)外部迹象。主要是:资产的市价当期大幅度下跌,其跌幅明显高于因时间的推移或者正常使用而预计的下跌;企业经营所处的经济、技术或者法律等环境以及资产所处的市场在当期或者将在近期发生重大变化,从而对企业产生不利影响;市场利率或者其他市场投资报酬率在当期已经提高,从而影响企业计算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折现率,导致资产可收回金额大幅度降低。 (二)资产减值确认时间 新准则明确规定,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因企业合并所形成的商誉和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无论是否存在减值迹象,每年都应当进行

浅谈资产减值会计(一)

浅谈资产减值会计(一) 摘要:2001年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暂在股份有限公司范围内执行,新制度及颁布的新准则全面接受资产减值观念。本文试对资产减值会计的产生、发展,对市场经济的作用,对传统会计理论的冲击,以及会计人员应如何正确计提减值,使会计信息具备可靠性进行论述。 在2001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中,我国全面接受资产减值观念,它是这次会计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资产减值会计的产生、发展及其基本作用,从而更好地利用它为会计报表信息使用者服务。 在1993年会计制度改革时,我国的会计制度中第一次明确地接受资产减值的观念,允许所有企业针对应收账款这一流动资产项目计提减值一坏账准备,但政府对计提幅度给予了较严格的限制。这是我国资产减值会计的发端。那么,当时为什么会接受资产减值这一观念呢?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实际情况有着深刻的联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商品经济发展日益深入,到20世纪90年代初,企业间出现大量“三角债”,企业会计报表中应收账款的余额越来越大,而且部分企业甚至包括部分国有企业因经营不善已破产或事实上到了难以维继的程度,企业会计报表中列示的长期挂账的应收账款的可收回性受到质疑,其余额也就不再真实,这些已严重影响到企业日常生产经营。1993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生产经营风险加大,经营困难、破产倒闭日益频繁,使得企业的应收账款实际上总有一部分收不回来。根据谨慎原则,所以接受了资产减值观念。随着市场经济逐步发展,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会计报表提供的信息成为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而我们却发现企业会计报表报告的资产项目的账面价值与其实际价值不符的现象日益严重,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投资者决策判断,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扩大计提资产减值的范围与幅度,消除资产项目的账面价值与其实际价值不符的现象。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使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资产更符合资产要素的定义,体现了客观性的原则,能真实、准确地反映企业会计期末资产的价值,降低会计报表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风险。我国于1997年和2001年在适用于股份公司尤其是针对上市公司的会计规范中,分别将计提减值的范围由1项资产扩大到4项资产(分别是应收账款、存货、短期投资、长期投资),又由4项资产扩大到8项资产(分别是应收账款、存货、短期投资、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委托贷款、无形资产),至此计提减值的范围已覆盖会计报表中主要资产项目。资产减值计提幅度也从由政府严格限制逐步过渡到由企业根据相关标准自行判断,满足了企业自身发展和会计报表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从上述历史背景的回顾可以看出,资产减值会计的产生与发展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与蓬勃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本文认为,市场经济为资产减值会计提供了产生与发展的环境,独立、自主经营的企业为资产减值会计提供了执行主体,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分离为资产减值会计提供了实施的可能。从会计理论方面,关于资产这一会计要素的界定为资产减值会计提供了理论依据。在新《企业会计制度》中,资产定义是:“资产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在每一会计期期末,用该项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为该项资产估价,发现预期经济利益小于资产账面净值,即可通过计提资产减值反映这一现象。所以,资产减值会计是为满足会计报表信息使用者准确了解企业资产实际价值服务的,它是以“决策有用论”这一会计目标为导向,而不是以“受托责任论”为导向的。 下面以新《企业会计制度》中关于固定资产项目的规定为例来作一说明。按“受托责任论”这一会计目标的要求,会计报表提供的信息应说明受托责任的完成情况。要求了解的会计信息应尽可能地精确与客观。从会计计量属性来看,固定资产项目运用历史成本计量才最客观、最精确。因此,它倾向于要求采用历史成本反映固定资产的相关信息。而“决策有用论”这一

《企业会计准则第8 号——资产减值》解释

《企业会计准则第8 号——资产减值》解释 为了便于本准则的应用和操作,现就以下问题作出解释:(1)估计资产可收回金额应当遵循重要性原则;(2)预计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方法及考虑因素;(3)折现率的确定方法;(4)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计算;(5)资产组的认定;(6)存在少数股东权益情况下的减值测试。 一、估计资产可收回金额应当遵循重要性原则 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减值的迹象。有确凿证据表明资产存在减值迹象的,应当进行减值测试,估计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在估计资产可收回金额时,应当遵循重要性原则。根据这一原则,资产存在下列情况的,可以不估计其可收回金额: (一)以前报告期间的计算结果表明,资产可收回金额远高于其账面价值,之后又没有消除这一差异的交易或者事项,资产负债表日可以不重新估计该资产的可收回金额。 (二)以前报告期间的计算与分析表明,资产可收回金额相对于本准则列示的减值迹象反应不敏感,在本报告期间又发生了该减值迹象的,比如,当期市场利率或市场投资报酬率上升,该上升对计算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现值采用的折现率影响不大的,可以不因上述减值迹象的出现而重新估计该资产的可收回金额。 二、预计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方法及其应当考虑的因素 (一)预计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方法 预计资产未来现金流量,通常应当根据资产未来每期最有可能产生的现金流量进行预测。采用期望现金流量法更为合理的,应当采用期望现金流量法预计资产未来现金流量。

采用期望现金流量法,资产未来现金流量应当根据每期现金流量期望值进行预计,每期现金流量期望值,按照各种可能情况下的现金流量乘以相应的发生概率加总计算。 (二)预计资产未来现金流量应当考虑的因素 1. 预计未来现金流量和折现率,应当在一致的基础上考虑因一般通货膨胀而导致物价上涨因素的影响。如果折现率考虑了这一影响因素,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也应当考虑;折现率没有考虑这一影响因素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也不应考虑。 2. 预计资产未来现金流量,应当分析以前期间现金流量预计数与实际数差异的情况,以评判预计当期现金流量依据假设的合理性。 通常应当确保当期预计现金流量依据的假设与前期实际结果相一致。 3. 预计资产未来现金流量应当以资产的当前状况为基础,不应包括与将来可能会发生的、尚未作出承诺的重组事项或者与资产改良有关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但未来发生的现金流出是为了维持资产正常运转或者资产原定正常产出水平所必需的,预计资产未来现金流量时应当将其考虑在内。 4. 预计在建工程、开发过程中的无形资产等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应当包括预期为使该类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或可销售状态而发生的全部现金流出。 5. 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受内部转移价格影响的,应当采用在公平交易的前提下,企业管理层能够达成的最佳的未来价格估计数进行预计。 三、折现率的确定方法 折现率的确定通常应当以该资产的市场利率为依据。该资产的利率无法从市场获得的,可以使用替代利率估计折现率。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