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css用例和方案

css用例和方案

css用例和方案
css用例和方案

用例一

CSS:

#navcontainer { margin-left: 30px; }

#navcontainer ul

{

margin: 0;

padding: 0;

list-style-type: none;

font-family: verdana,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

#navcontainer li { margin: 0; }

#navcontainer a

{

display: block;

padding: 5px 10px;

width: 140px;

color: #000;

background-color: #ADC1AD;

text-decoration: none;

border-top: 1px solid #fff;

border-left: 1px solid #fff;

border-bottom: 1px solid #333;

border-right: 1px solid #333;

font-weight: bold;

font-size: .8em;

background-image: url(images/vertical06.jpg); background-repeat: no-repeat;

background-position: 0 0;

}

#navcontainer a:hover

{

color: #000;

background-color: #889E88;

text-decoration: none;

border-top: 1px solid #333;

border-left: 1px solid #333;

border-bottom: 1px solid #fff;

border-right: 1px solid #fff;

background-image: url(images/vertical06a.jpg); background-repeat: no-repeat;

background-position: 0 0;

}

#navcontainer ul ul li { margin: 0; }

#navcontainer ul ul a

{

display: block;

padding: 5px 5px 5px 30px;

width: 125px;

color: #000;

background-color: #C5D8C5;

text-decoration: none;

font-weight: normal;

}

#navcontainer ul ul a:hover

{

color: #000;

background-color: #889E88;

text-decoration: none;

}

用例二

欢迎来到梦之都

href="dreamdu.css" />

欢迎来到梦之都

这是我的第一个网页,在这里

尽情学习CSS

吧!

现在解释一下上面的例子

HTML文件就是一个文本文件,HTML文件要在head处加载css样式.

CSS文件也是一个文本文件.

p

{

color: purple;

font-size: 12px;

}

代表p标签所包含的内容都是以紫红色color: purple;,12px大小font-size: 12px;的字体显示.

h1

{

color: olive;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代表h1标签所包含的内容都是以橄榄色color: olive;,带下划线text-decoration: underline;的字体显示.

a:link

{

color:#006486;

}

a:visited

{

color:#464646;

}

a:hover

{

color: #fff;

background: #3080CB;

}

a:active

{

color:white;

background: #3080CB ;

}

选择器分类

准确而简洁的运用CSS选择器会达到非常好的效果。我们不必通篇给每一个元素定义类(class)或ID,通过合适的组织,可以用最简单的方法实现同样的效果。在实际工作中,最常用的选择器有以下五类:

一、标签选择器:

顾名思议,标签选择器是直接将HTML标签作为选择器,可以是p、h1、dl、strong等HTML标签。如:

p { font:12px;}

em { color:blue;}

dl { float:left; margin-top:10px;}

二、id选择器:

我们通常给页面元素定义id。例如定义一个层<div id="menubar"></div> 然后在样式表里这样定义:

#menubar {

margin:0 auto;

background:#ccc;

color:#c00;

}

其中"menubar"是你自己定义的id名称。注意在前面加"#"号。

id选择器也同样支持后代选择器,例如: #menubar p

{ text-align:center; line-height:20px;; } 这个方法主要用来定义层和那些比较复杂,有多个“唯一后代”的元素。

三、类(class)选择器:

在CSS里用一个点开头表示类别选择器定义,例如:

.da1 {

color:#f60;

font-size:14px ;

}

在页面中,用class="类别名"的方法调用:<span class="da1">14px 大小的字体</span> 这个方法比较简单灵活,可以随时根据页面需要新建和删除。但需要避免多class综合症。

***********************************

30种选择器的讲解

你也许已经掌握了id、class、后台选择器这些基本的css选择器。但这远远不是css的全部。下面向大家系统的解析css中30个最常用的选择器,包括我们最头痛的浏览器兼容性问题。掌握了它们,才能真正领略css的

巨大灵活性。

1.

星状选择符会在页面上的每一个元素上起作用。web设计者经常用它将页面中所有元素的margin和padding设置为0。

*选择符也可以在子选择器中使用。

上面的代码中会应用于id为container元素的所有子元素中。

除非必要,我不建议在页面中过的的使用星状选择符,因为他的作用域太

大,相当耗浏览器资源。

兼容浏览器:IE6+、Firefox、Chrome、Safari、Opera

2. #X

井号作用域有相应id的元素。id是我们最常用的css选择器之一。id选择器的优势是精准,高优先级(优先级基数为100,远高于class的10),作为javascript脚本钩子的不二选择,同样缺点也很明显优先级过高,重

用性差,所以在使用id选择器前,我们最好问下自己,真的到了非用id

选择器的地步?

兼容浏览器:IE6+、Firefox、Chrome、Safari、Opera

3. .X

.error {

color: red;

}

这是一个class(类)选择器。class选择器与id选择器的不同是class选择器能作用于期望样式化的一组元素。

兼容浏览器:IE6+、Firefox、Chrome、Safari、Opera

4. X Y

li a {

text-decoration: none;

}

这也是我们最常用的一种选择器——后代选择器。用于选取X元素下子元素Y,要留意的点是,这种方式的选择器将选取其下所有匹配的子元素,无视层级,所以有的情况是不宜使用的,比如上述的代码去掉li下的所有a 的下划线,但li里面还有个ul,我不希望ul下的li的a去掉下划线。使用此后代选择器的时候要考虑是否希望某样式对所有子孙元素都起作用。

这种后代选择器还有个作用,就是创建类似命名空间的作用。比如上述代

码样式的作用域明显为li。

兼容浏览器:IE6+、Firefox、Chrome、Safari、Opera

5. X

a { color: red; }

ul { margin-left: 0; }

标签选择器。使用标签选择器作用于作用域范围内的所有对应标签。优先

级仅仅比*高。

兼容浏览器:IE6+、Firefox、Chrome、Safari、Opera

6. X:visited和X:link

a:link { color: red; }

a:visted { color: purple; }

使用:link伪类作用于未点击过的链接标签。:hover伪类作用于点击过的

链接。

兼容浏览器:IE7+、Firefox、Chrome、Safari、Opera

7. X+Y

ul + p {

color: red;

}

相邻选择器,上述代码中就会匹配在ul后面的第一个p,将段落内的文字颜色设置为红色。(只匹配第一个元素)

兼容浏览器:IE7+、Firefox、Chrome、Safari、Opera

8. X>Y

div#container > ul {

border: 1px solid black;

}

  • List Item

    • Child

  • List Item
  • List Item
  • List Item

子选择器。与后代选择器X Y不同的是,子选择器只对X下的直接子级Y 起作用。在上面的css和html例子中,div#container>ul仅对container

中最近一级的ul起作用。从理论上来讲X > Y是值得提倡选择器,可惜IE6

不支持。

兼容浏览器:IE7+、Firefox、Chrome、Safari、Opera

9. X ~ Y

相邻选择器,与前面提到的X+Y不同的是,X~Y匹配与X相同级别的所有Y

元素,而X+Y只匹配第一个。

兼容浏览器:IE7+、Firefox、Chrome、Safari、Opera

10. X[title]

a[title] {

color: green;

}

属性选择器。比如上述代码匹配的是带有title属性的链接元素。

兼容浏览器:IE7+、Firefox、Chrome、Safari、Opera

11. X[title="foo"]

a[href="https://www.wendangku.net/doc/fc6846161.html,"] {

color: #1f6053;

}

属性选择器。上面的代码匹配所有拥有href属性,且href为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c6846161.html,的所有链接。

这个功能很好,但是多少又有些局限。如果我们希望匹配href包含https://www.wendangku.net/doc/fc6846161.html, 的所有链接该怎么做呢?看下一个选择器。

兼容浏览器:IE7+、Firefox、Chrome、Safari、Opera

12. X[title*="https://www.wendangku.net/doc/fc6846161.html,"]

属性选择器。正如我们想要的,上面代码匹配的是href中包含"https://www.wendangku.net/doc/fc6846161.html,"

的所有链接。

兼容浏览器:IE7+、Firefox、Chrome、Safari、Opera

13. X[href^="http"]

a[href^="http"] {

background: url(path/to/external/icon.png) no-repeat;

padding-left: 10px;

}

属性选择器。上面代码匹配的是href中所有以http开头的链接。

兼容浏览器:IE7+、Firefox、Chrome、Safari、Opera

13. X[href$=".jpg"]

a[href^="http"] {

background: url(path/to/external/icon.png) no-repeat;

padding-left: 10px;

}

属性选择器。在属性选择器中使用$,用于匹配结尾为特定字符串的元素。在上面代码中匹配的是所有链接到扩展名为.jpg图片的链接。(注意,这里仅仅是.jpg图片,如果要作用于所有图片链接该怎么做呢,看下一个选

择器。)

兼容浏览器:IE7+、Firefox、Chrome、Safari、Opera

14. X[data-*="foo"]

在上一个选择器中提到如何匹配所有图片链接。如果使用X[href$=".jpg"]

实现,需要这样做:

a[href$=".jpg"],

a[href$=".jpeg"],

a[href$=".png"],

a[href$=".gif"] {

color: red;

}

看上去比较麻烦。另一个解决办法是为所有的图片链接加一个特定的属性,

例如‘data-file’

html代码

图片链接

css代码如下:

a[data-filetype="image"] {

color: red;

}

这样所有链接到图片的链接字体颜色为红色。

兼容浏览器:IE7+、Firefox、Chrome、Safari、Opera

15. X[foo~="bar"]

属性选择器。属性选择器中的波浪线符号可以让我们匹配属性值中用空格

分隔的多个值中的一个。看下面例子:

html代码

Click

Me, Fool

css代码

a[data-info~="external"] {

color: red;

}

a[data-info~="image"] {

border: 1px solid black;

}

在上面例子中,匹配data-info属性中包含“external”链接的字体颜色为红色。匹配data-info属性中包含“image”的链接设置黑色边框。

兼容浏览器:IE7+、Firefox、Chrome、Safari、Opera

17. X:checked

checked伪类用来匹配处于选定状态的界面元素,如radio、checkbox。

input[type=radio]:checked {

border: 1px solid black;

}

上面代码中匹配的是所有处于选定状态的单选radio,设置1px的黑色边框。

兼容浏览器:IE9+、Firefox、Chrome、Safari、Opera

18. X:after和X:before

这两个伪类与content结合用于在元素的前面或者后面追加内容,看一个

简单的例子:

h1:after {content:url(/i/logo.gif)}

上面的代码实现了在h1标题的后面显示一张图片。

我们也经常用它来实现清除浮动,写法如下:

.clearfix:after {

content: "";

display: block;

clear: both;

visibility: hidden;

font-size: 0;

height: 0;

}

.clearfix {

*display: inline-block;

_height: 1%;

}

19. X:hover

div:hover {

background: #e3e3e3;

}

:hover伪类设定当鼠标划过时元素的样式。上面代码中设定了div划过时

的背景色。

需要注意的是,在ie 6中,:hover只能用于链接元素。

这里分享一个经验,在设定链接划过时出现下滑线时,使用border-bottom 会比text-decoration显得更漂亮些。代码如下:

a:hover {

border-bottom: 1px solid black;

}

兼容浏览器:IE6+、Firefox、Chrome、Safari、Opera

20. X:not(selector)

div:not(#container) {

color: blue;

}

否定伪类选择器用来在匹配元素时排除某些元素。在上面的例子中,设定除了id为container的div元素字体颜色为blue。

兼容浏览器:IE9+、Firefox、Chrome、Safari、Opera

课程与教学论-实例报告

《课程与教学论》实例分析题及答案 盐井镇水田小学姚富斌 一、实例分析题 有一位数学教师,在讲“对数表”一课时,先问学生“一张纸厚度是0.0 83毫米,现在对折3次,厚度不足1毫米,如果对折30次,请同学估计一下厚度”?学生:"30毫米”"60毫米”?!教师:“我经计算,这厚度将超过10座珠穆朗玛峰的叠起来的高度”。学生惊讶不已,甚至有人认为老师搞错了。教师列出式子:0.0 83X 230,对学生说:“230很难计算,不如查对数表。”试用学过的教学理论分析这位教师的教学策略。 答:这位教师运用了巧妙的导课艺术,通过设疑留下悬念,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并激发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兴趣。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一堂课得以成功的重要条件。高尔基在谈到创作体会时说:“开头第一句是最难的,好像音乐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好长时间才能找到它。”教学也是如此,一堂好课如果没有成功的开端,教师会讲得索然无味,学生也很难进人学习状态,课堂教学的其他环节也就很难进行。因此,良好的导课艺术是现代教师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导课艺术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导课艺术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导课艺术有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导课艺术有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这节课教师运用的是设疑导课,思维起于疑难,这种疑问是启迪学生思维的“启发剂”,它使学生的思维由潜伏转人活跃,处于积极探究状态。教师在导课时设置疑问,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达到启迪思维,增长智力的目的。教师在运用设疑导课应该注意的是,问题应有针对性,要针对教材的关键,重点和难点设疑。其次要有一定的难度,使学生处于思考状态。在这位老师的教学设计中,抓住了学生的认识起点,即对于对数意义的认识,而且通过巧妙的手段形成学生渴望的心理状态,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他们积极思考,而不仅仅是遵循讲公式、背公式、练公式的老路子,使学生在疑惑、体验、思考中进人学习,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实例分析题 下面是一则关于上海某中学的报道: 上海某中学推出了“个性课程”体系,高中开设了选修课23门,活动课34门,初中活动课35门。除了必修课之外,将原来的选修课和活动课分化为5个层次的“个性课程”,即“讲座型”、“发展型”、“课题型”、“竞赛型”和“补缺型”。每周按文、理科及综合科开设4至5个讲座,以社会热点和传播新信息为主,聘请专家学者担任主讲,学生可自由选择。对学有余力和有特长的学生,通过组织发展兴趣小组、导师带研究生、强化训练等各种方式,施以个性化教育。而对个别学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学业再辅导,帮助他们顺利完成高中的学习任务。试用学过的课程理论分析这所学校的课程。 答:在传统课程体系中,全国实行统一的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使用一套统编教材,课程结构和教学要求也比较单一。学科课程为主,缺少活动课、综合课。新课程改革中非常强调课程结构的调整,强调课程结构的1、综合性原则2、均衡性原则3、选择性原则。 事实上校本课程开发作为一种新的课程开发策略,一种新的课程变革模式,一种新的课程管理模式,作为对国家课程的补充,作为学校特色的体现,具有重要意义与作用:1、完善课程体系2、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3、促进教师专业成长4、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5、充分利用地方和学校的课程资源。 上海市这所中学的改革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校课程体系范例。这所中学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基础上,重新构建了学校课程体系,把学科课程与活

教学课例(模板)教学文案

附件:教学设计模板 教学设计模板

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 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 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 人教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鸡兔同笼》 题是什么意思吗?(说明:雉指鸡) 3、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鸡兔同笼”的问题。(板书课题) 趣题直接导 入新课学习, 既让学生感受到了中国数学文化的悠久与魅力,同时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和动机,明确了本节 课学习的目的与要求,并为后面充分 地探究学习争取了时间。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师:为了便于同学们用多种方法探究问题,我们先来研究一道数据较 组1:我们是四个人一组研究的,我们用的方法是列表法。 所以我们得出来结论就是:鸡有3只,兔有5只。 组2:我们组是用画图的方法。(一鸡 8 7 6 5 4 3 2 1 0 兔 0 1 2 3 4 5 6 7 8 脚 16 18 20 22 24 26 28 30 32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全班共同研究讨论。在学习过程中尽可 能多的为学生提供探索和交流的空间,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通过教师创设 的现实情境,

小的“鸡兔同笼”的问题。出示: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兔。 2、请思考,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分组讨论) 师巡视,参加讨论,调节并给予适当点评。 (课件出示每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直观地理解。)个同学展示画图,另一个同学汇报) 我们画八个圆当作动物的头,把线段当作动 物的腿。这一共有26条腿。我们假设这八只 动物全是鸡,先把每只鸡摆上两条腿。我们 画完了发现只有十六条腿,跟题中说的二十 六条腿还差十条。我们把每只鸡再添上两条 腿换成兔子。那多出来的十条就分完了。我 们的结论是兔有5只,鸡有3只。 组3:我们是用方程解的。(一名板演,一名 汇报)解:设兔有x只,那么就有(8 -x) 只鸡,鸡兔共有26只脚,就是4x+2(8-x) =26 x+16=26 X=5 8-5=3(只) 答:兔有5只,鸡有3只。 组4:我们组是用假设的方法。都假设成 了鸡或者兔。(学生板演)如果假设笼子里 都是鸡,就有8×2=16只脚,这样就多出26 -16=10只脚,一只兔比一只鸡多2只脚,也 就是有10÷2=5只兔。所以笼子里有3只鸡, 5只兔。如果假设笼子里都是兔,那么也可以 让学生投入 解决问题的 实践活动中 去,自己去研 究、探索、经 历数学学习 的全过程,找 出题中的等 量关系,并列 出相应的方 程组求解,从 而体会到假 设的数学思 想的应用与 解决数学问 题的关系,实 现了运用多 种方法解决 问题的目的。 让学生享受 快乐的学习 氛围。享受成 功的喜悦!学 会思考,学会 自学,通过思 维训练,使学 生肯学、肯 做、敢做、会 做。

课程与教学案例评析

课程与教学案例评析 请在以下题目中选取两个进行论述。(每道题50分,600字以内,多选无效) 1.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有一次,子路和冉求都问孔子听到道理之后是否就要实行,孔子对子路说:“你有父兄在前,怎么可以听到就去做呢?”而对冉求说:“听到后就应该去做。”公西华见到这种情况有些疑惑,就向孔子请教。孔子回到:“求也退,故进制,由也兼人,故退之。”(意思是冉求平日做事退缩,所以我给他壮胆;仲由胆大好胜,所以我要压阻他。) 问题:上面的论述中,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教育主张?对现在的教学又有哪些启示? 2.单元检测后,照例是一节讲评课。上课不到十分钟,李明同学又在东张西望,我用严厉的目光看着他,他稍有收敛。过了一会,他又在下面翻找着什么,我只得来一个“杀一儆百”了。我大声喝道:“李明,你在干什么?”他的脸涨红了,随即说:“我不想听!”我听了气不打一处来,竟一时语塞,但考虑到教学任务还没有完成,于是我竭力平复自己内心的愤懑。“你,既然不想听,那就请到我的办公室休息吧!”我故作轻松的说。他可能考虑到当时的态度,也有些后悔,于是走向办公室,尽管极不情愿。 问题:当学生不愿听讲时,怎么办?这时如何协调好师生之间的关系? 3.一位学生档案袋中的教师评语 有一位学生在课堂上总是默默无闻,老师为他写道:“在老师的眼里,你是一个聪明文静的孩子,每一次作业,你总是那么认真;每一节课上,你是那么专心。什么时候,能让老师听到你甜美的声音。”亲切的话语像漫漫春风,不仅让老师和学生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消失了,而且把学生的兴趣吸引到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良好的心理体验之中。 问题:请分析一下这位老师评价的的成功之处。 4.比较以下两位老师对学生的帮助: 情景一 学生:第四题我不会做。 教师:哪一部分不明白? 学生:我就是不会做,太难了!

典型课例教学设计

典型课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三角形的面积 课例分析: 1、教材分析: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利用方格纸或割补等方法探索并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学生亲身经历了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不仅可以借鉴前面“转化”的思想,也为今后逐渐形成较强的探索能力打下基础。 2、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及推导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观察、比较等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让学生自主去感受,自己去探索,让学生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经历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的过程。 2、在自主探索中,经历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的过程。 3、能运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计算相关图形的面积。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经历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法、动手操作法、归纳法等。 教具准备:课件。 学具准备:剪刀,2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纸片,平行四边形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三角形面积的知识,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生: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 生: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 生:学习三角形面积的知识有什么作用? 2、解决方案。 师:你想用什么方法来研究三角形的面积?你是怎么想到的? 生:前面我们刚学过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是把平行四边形通过分割、平移、割补转化成长方形研究的,所以我想到了转化的方法。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三角形的面积 板书课题:三角形的面积 二、探索新知。 1、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⑴操作感知。 实验一:剪

教学课例与课例研究

教学课例与课例研究 一、教学课例及其特点什么是“教学课例”,目前教育界的看法并不一致。有学者认为,“课例”即课堂教学案例,是“案例”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个包含有疑难问题的实际教学情境的描述,是一个教学过程中的故事。这就是说,“课例”即等同于“教学案例”。也有学者认为:“与专业研究工作者不同,中小学教师面对的是一节节具体的课,他们研究的也正是这一节节具体的课,这种以一节节具体的课为对象的研究,我们称之为课例研究。”(余文森,2003)应该说,后一种类型的教学课例,是我国中小学教师在教研实践中,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形成的一种成果表达方式,也是校本研究的一种实践形式。虽然有人认为这种表达方式缺乏独立价值,但由于课堂是中小学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是他们的主要研究对象,有必要把这种“教学课例”视为一种有实践意义的研究载体,使课例研究成为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手段。教学课例反映的是课堂教学活动从“设计”到“实施”的过程。通常认为,教学课例是以某一节课或某些课为研究对象,展现课的教学实际场景,以便对课堂教学本身进行改进、优化和提高。(郑金洲,2005)教学课例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即“教学设计”、“教学实录”和“教学反思”。其中,“教学设计”是某节课或某些课的教学设计方案(教学预期);“教学实录”是实际教学场景(教学生成);“教学反思”则描述了“教学预期”的实现程度,也就是对教学的评价。教学课例的各部分内容,正好对应了当前各地中小学

教研活动中最常用的几种形式——“集体备课”与“说课”(共同拟定教学设计方案、说明教学意图和教学策略)、“听课”(相互观察课堂教学的过程)、“评课”(授课教师与其他教师对课的讨论与评价)。二、教学案例与教学课例的比较无论是教学案例还是教学课例,都同属“教学研究”的范畴,是教师研究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和成果形式。案例和课例的区别在于,教学课例通常以某一具体的课(特定学科/年级/教材版本)为研究对象,重在对课本身的改进、优化和提高,主要目的是揭示“做什么”(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怎么做”(教学策略)以及“做的如何”(教学评价与反思)。教学课例主要涉及到本课中各类教学问题的解决,促进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教学课例包括的问题主要有学科问题、教学法问题、认知水平问题、情感态度问题与教学情境问题等。教学案例虽然也以课为研究载体,但它主要不是阐述本课的教材教法,也不是研究如何上好这一课。它围绕包含教学问题的典型事件,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展示了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情感在内的故事。其主要目的是组织案例教学,或为案例分析等教研活动提供基础材料,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教学案例不仅必须“以问题为中心”展开研究,而且直接指向新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中的带有共性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可以提高本课教学的质量,而且可以运用于本学科其他课的教学,甚至可以推广到其他学科的课程教学。从校本研究的意义上看,可以认为:“课例是案例的来源,案例的搜集和开发必须来源于课例,来源于课堂教学的真实生活,但是案例又是对课例的加工和提炼,它源于课堂教学生活但同时又高于课堂教学生活。相对而言,课例研究重在于课本身的改进和提高,而案例研究则重在于案例的

校本课程教学案例

Photoshop 校本课程教学案例 邹卫萍 第1课 一、蒙版: 用来控制图像的显示区域,显示了图像的一部分,同时隐藏了另一部分。也是临时的通道,有256色。 快速蒙版或称为临时蒙版(Q): 快速蒙版对选区进行精细的修改;好处就是能够精确的调整选取范围; 用“画笔、铅笔、橡皮擦”工具编辑快速蒙版,前景色为黑色,增大蒙版区域,即减少选区范围;前景为白色,则反之。 注:在快速蒙版状态下,PS自动转换为灰阶模式,前景为黑色,背景为白色。 自动创建蒙版: 使用“编辑>粘贴入”命令,粘贴元素即生成为一个新图层,也完成了图层蒙版的添加,使得粘贴的元素仅能透过刚才的选区显示出来; 按Alt键使用“粘贴入”命令,将得到粘贴于前的效果; 注:自动蒙版与图像在缺省状态下是非链接的。 蒙版的编辑: 蒙版的开与关——按Alt键单击“图层蒙版缩略图”,显示蒙版;再次按Alt击看到图像;暂时停用蒙版或剪贴路径的蒙版,按Shift键单击“蒙版缩略图”;再次按Shift击,则返回。 图层蒙版: 是基于像素的、灰度的蒙版,拥有从黑到白256色灰度(相当于8位灰阶的Alpha通道)。为白色是透明状态,在图像组合中显示该层的图像;为黑色是完全不透明状态,此层图像被完全遮住;灰色区域是半透明,灰度低,透明度高。

层蒙版创建: 击层面板中的“添加蒙版”按钮或使用“图层>添加图层蒙版”相关子命令。按Alt键击“层蒙版按钮”反转蒙版,即隐藏当前层图像; 用“画笔、铅笔、橡皮擦、渐变、”工具编辑蒙版,前景色为黑色,增大图像隐藏区域;前景为白色,则反之。 二、层混合选项和层矢量蒙版: 层混合选项: 作用:决定一个层的像素如何影响下面层的像素的色彩。 本图层——滑块决定当前层在图像组合中显示的色彩区域(若当前层处于“正常”模式时,下层的像素会隐藏起来;若处于其它模式时,其像素与下层像素混合)。若想显示当前层的深色像素,将当前层的白色块向内移动,将明亮像素置于选择范围之外即可;反之则相反;(例:本层为0-200,表示200到255的像素隐藏。) 下一图层——是整个处于下方的整体图像,下一图层滑块决定下方图像中被当前层隐藏的色彩范围,若想明亮像素隐藏将深色滑块向内移动,反之则相反。 拖移滑块时,按alt键可将该滑块拆分。用来定义部分可见色彩区域使变化更加平滑。“Fill”不透明度只影响层中原有的像素或绘制的图形,不影响该层执行层样式后带来的效果;“不透明度”是影响层原有图像和添加层样式的总体效果; 挖空——穿透某图层是否看到其它层的内容,受“Fill”值限制透明度。 图层矢量蒙版(图层剪贴路径): 是基于矢量的,独立于分辨率,可任意改变尺寸、旋转、倾斜及变形而对图像质量毫无损伤。是硬边界蒙版。好处是可以随时改变路径形状,从而达到各种遮掩范围。有一条垂直线显示于链接图标左侧。 矢量蒙版创建:按Ctrl键击“添加蒙版”按钮或使用“图层>添加矢量蒙版”相关子命令;矢量蒙版的编辑:与路径相关的工具和命令进行编辑,如钢笔、直接选取工具等。

教学课例和教学案例的区别

1、课例 课例,也就是课堂教学实录,或课堂教学纪实,它是真实纪录教师课堂教学全过程的一种实用文体。作者听了一堂优秀教师的观摩课,听后感触较深,认为这堂课较好地体现了某一种教育教学思想,有总结推广的价值;或者作者自己上了一堂课,对教学改革有了切身的体会,想总结交流一下,于是根据录音录像或者记录稿,把这堂课的教学过程、方法措施等加以整理写出来,并适当加上评析说明,这就形成了一篇课堂教学的纪实性文章,即课例。课例是教师研究课堂、改进教学、促进专业发展的最佳载体之一。 2、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这里指的是课堂教学案例,它是一个真实的课堂教学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它比较详细地叙述了一段具体的教学情节,一件发生过的事实,向人们提供人物、场合、过程、结果,引发大家的思索。它呈现特定的问题情境,探讨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并作一定的分析和反思,希望引发讨论,从中体现一定的思想和理论。 二、异同比较 1、相同点 综上所述,这两类文体有其共同之处,它们都是基于课堂教学后的一种反思,都要求有鲜明的主题,选取的材料要为主题服务。另外,它们还都具有真实性、典型性、叙事性、时代性等特点。 (1)真实性 本文所说的课例、教学案例,都是写在课堂教学之后,是对课堂教学的整体或部分的总结、报告、归纳和提炼,所以它所叙述的课堂教学现象必须忠于事实,它们不同于教案、教学设计、课题方案之类是预设的,更不能主观杜撰或臆测,如同小说故事。 (2)典型性 课例、教学案例选取的课堂教学事件都应在指导教师教学上具有典型意义和普遍意义,其教学中的成功经验或失败教训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有着普遍的借鉴与帮助作用。 (3)叙事性 在表达方式上都包含着叙事的成份,都离不开课堂叙事,当然占有的叙事成份是不同的。 (4)时代性

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案例主题: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思政渗透 结合章节:三年级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标准指导我们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并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些要求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我们教育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所以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除了传授数学知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以外,同时也要结合数学教学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但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听到一些学校优秀教师公开课时有时会发现,有些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策略性不强,有喧宾夺主之嫌。 案例意义:品德教育与数学教学,两者是水乳交融的关系,思想与精神要融会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我们的教学中,首先要求我们的教师拥有一双睿智的眼睛,思维敏捷的应变能力,优良的课堂教育机智。及时捕捉好的素材,适时的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思想教育。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逐步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使思想与精神真正走进学生心田,最终积淀成良好的品质,达到“润物无声”的最佳效果。 教学过程实施: 案例: [分西瓜]:一位教师在教授三年级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有一个大西瓜,在母亲节的时候,你准备怎样分这个西瓜呢” 生1:“母亲节到了,我准备把这个西瓜平均分成两份,给妈妈留一半,我留一半。” “你为什么这样分呢”教师问。 生1:“一半,妈妈一半,一样多,这样谁也不吃亏。” 教师未作任何评价。 生2:“母亲节到了,我把西瓜平均分成8份,我给妈妈5份,我留3份。” “你为什么这样分呢”教师微笑地问。 生2:“妈妈很辛苦,在母亲节里应该多给她一些。” “你真是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教师热情地表扬了她。 其他学生纷纷举手回答,要把西瓜平均分成6份、9份、12份等,都说在母亲节应该多给妈妈一些,教师都一一赞扬了他们。 这时,生3举手回答:“我把这个西瓜全都给妈妈吃。” 这位教师一楞,连忙微笑地问:“你为什么这样作呢” “我一点儿都不喜欢吃西瓜,所以我都给妈妈吃。” 此时,这位教师脸上的微笑霎时凝固起来,吃惊地说:“你怎么把不喜欢吃的东西送给妈妈,你的思想有问题呀!” 教学效果评价 案例中,学生把自己不喜欢吃的西瓜给妈妈,难道思想就有问题了吗如果换一个角度来说,我们更应该看到这个孩子身上有着诚实的品质。孩子是敢于说真话的,而我们成人往往缺乏这种勇气。相反,成人可能会用虚伪、虚情假意来掩饰自己。不仅如此,有时为了“思想教育”的需要,我们还在教育着我们的孩子学会说假话,鼓励他们说假话。他们慢慢知道了:说真话有时不和时宜,会受到训斥,而随声附和老师的意思还会受到老师的表扬。多么可怕的教育!没有真诚的教育怎能培养出健康人的品格。

校本课程教学案例

校本课程教学案例 高一黄威 课本教材因其自身的特点与局限,没有、也不可能充分考虑各地方、各学校的实际;更不可能照顾众多学习者的认知背景及其学习特点;更无力在学法指导与策略教学方面采取相应的、有针对性的措施。 这恰恰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所在,也是当今时代赋予学校教育的重要使命。它有以下几方面好处: 1.教师的积极参与 2.考虑学生的认知背景与需要 3.学校的主客观条件及其所处社区的经济与文化水平 4.凸现学校自身特色。 英语影视欣赏课的设置无疑是一门新鲜生动而又引人入胜的课程,它可以全方位地、立体地向学生展示有关国家的历史、宗教、风俗、价值观、英语方言、流行文化、生存机制,等等各个方面,从而实现英语的文化教学并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的得体性。英语影视欣赏综合了听、说、读、写、译各种基本技能的训练,不但能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提供真实的英语语言环境,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本期我的选题就是英文影视欣赏及模仿,希望能够达到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和知识扩展的目的。以其中一堂课为例,我选取的是阿甘正传的影片片段,二十分钟影视欣赏后,训练学生的听力,回答问题。 Multiple Choices 1. Why does he begin running? A.To protect women’s rights. B.For no particular reason. C.Actually because he misses his mother so much and wants to find out what his mother’s word s mean. 2. Why do so many people run along with him? A.Because they like him. B.Because running gives people hope. C.Because they run for world peace 3.How long does he keep running? A.3 years 2 months 40 days and 60 hours. B.3 years 2 months 14 days and 16 hours. C.3 years 2 months 14 days and 60 hours. 经典台词 1.Life wa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 you never know what you’re gonna get. (生命就像一盒巧克力,结果往往出人意料) 2.Stupid is as stupid does. (蠢人做蠢事,也可理解为傻人有傻福) 3.Miracles happen every day. (奇迹每天都在发生) 4.Jenny and I was like peas and carrots. (我和珍妮形影不离) 5.Have you given any thought to your future? (你有没有为将来打算过呢)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案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案例 “创设情境”——“发现问题”环节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研究教学模式”实验研究课 实施学校: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重四中 学生年级:初中二年级 指导教师: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重四中王一惠 专家教师: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教师进修学校高占国 一、活动主题的提出: 本活动设计是按照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教学研究模式”进行设计的。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教学研究模式”富拉尔基区教师进修学校高占国的研究成果。这一课题是国家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项目组的子课题之一。 主题研究教学模式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是按照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课程改革理论和《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的要求,在一定主体(教师个体或集体)的组织引导下,围绕某一综合主题,按照课题研究的基本程序,综合利用各门学科知识、能力、各种课程资源,使活动主体——学生学习使用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采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尝试解决综合实践主题研究的所有问题的过程。 主题研究教学模式的基本操作程序:“确定目标——创设情境——发现问题——实施计划——确定主题——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我设计的这部分只是这一教学模式中“创设情境——发现问题”环节。 按照实施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实验的基本要求,按照综合实践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按照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教学研究模式”的基本要求,我设计本活动的基本理念主要是: 1、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 (1)强调学习情境的结构性,而教材的逻辑结构性又必须符合学生心智发展的水平。 (2)重视学生理解,而理解的重要条件是靠学生自行探索;从探索中发现知识结构中的原理原则,才是真正的学习。 (3)学习不能与生活脱节,在接近实际生活的教学情境中,才会学习到真正的知识。 2、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1)每个学生都具有天赋的学习能力,只要顺其天赋而提供他学习机会,他就会自行学习。 (2)只有在学生喜欢并自愿的情形下所从事的学习活动,才会产生真正的学习。

部分项目式教学课程典型案例

部分项目式教学课程典型案例 机械原理主动实践教学活动总结 彭廷红,秦宝荣,应富强,王颖玉 0 引言 作为机械类专业的技术基础课,我校机械原理课程经过校、院各级教改项目、精品课程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教改成果和教学经验,为地方制造行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但从用人单位和社会的反馈信息来看,学生的主动发现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主动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来自于实践活动[1]。没有专业实践,没有在从事设计实践环节过程中成功与失败的经历,不可能提出创新的思路。因为接触工程、科研实践不多,对实际中的机械结构、设备不甚了解,自然就不会发现其中的不足或问题进而对其进行改进、改造。而且由于缺少观察、分析机构等方面的训练,学生不能敏锐地发现工程实际中的许多问题,往往熟视无睹、视而不见,很难自主发现问题、主动实践。 为此,我校引入CDIO工程教育大纲,在机械原理课程的教学中应用现场教学、开放主题论文撰写,分组进行主动实践等方式,尝试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主体,一切围绕教师转,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被动学习的状况[2],培养学生主动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1 现场教学,提升学生对工程问题的兴趣 现在的机械原理课程的教学基本上已经用上了多媒体教学课件。多媒体教学教学将实物、动态演示、静态图形、文字表达、声音解说有机结合在一起,把抽象教学变为形象直观的教学,让原本枯燥的课程生动了起来。但是多媒体最大的优点在于承载大信息量内容的讲解。在实际教学中,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综合运用才能让学生牢固地掌握课程内容。以“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为例,这部分内容在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第一个具体内容,这时候的学生还没有完全吃透机构的概念和构件的内涵。多媒体课件中的各种机构的动画只是让学生看了个“热闹”,难以看清其中的“门道”。相反,把学生领入常用机构实验室和已经拆下外壳的牛头刨床旁边,让学生不仅“看得见”——看得见机构和机器的具体组成,而且“摸得着”——亲手操作,观察构件之间的相对运动关系和机器中各

小学数学教学课例

小学数学教学课例 ——面积的------ 北城冯庄小学陈富贵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科书三年级下册 教材分析:这一课时,安排了三个主要活动。 活动一,通过师生观察教室内物品的对话,引入新知识的学习,教材设计了“室里哪些物体表面的形状是长方形的,哪些是正方形的”这个问题和观察身边事物的活动,以及指出课本封面和铅笔盒表面哪个大、哪个小的问题讨论。上面活动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在熟悉的事物和已有知识的背景下,开始新知识的学习。 活动二,把两个不同但容易比较的长方形纸进行大小比较,在学生操作、比较、交流的基础上,通过黄色的纸比蓝色的纸大,就是黄色纸的面积比蓝色纸的面积大;引出“面积”的概念。 活动三,比较物品表面和图形面积大小的操作活动。 1.比较物品表面的大小。教材呈现了两组实物,即不同形状的两片树叶的图片,手帕和方巾的图片,让学生在直观比较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面积的含义。 2.对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面积的大小进行比较。这是一个具有开放性和挑战性的操作、探索活动,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教材呈现了用透明纸描下来,把图形剪下来等比较方法。在学生亲身感受到,用直观的比较图形的方法很难判断哪个面积大、哪个面积小的情况下,引导学生“把两个图形分别划分成许多同样大小的方格”来试着比较。在学生交流不同比较方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自己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使学生了解划成同样的方格对两个图形进行比较的方法很科学,对任意图形都适用。 教学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经历用不同的方法比较两个物品表面、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 2.认识面积的含义,了解把图形平均分成若干小方格来进行面积比较的方法。 3.积极参加观察、比较、交流活动,愿意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方法。

教学案例: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案例教学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案例教学 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MIS)是由管理科学与信息技术融合而产生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各类学校信息和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同时,它也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其理论体系尚处于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早期的研究者从计算机科学、应用数学、管理理论、决策理论、运筹学等相关学科中抽出相应的理论,构成了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由于院校见开设的专业侧重点不同,各有特色,所以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层次都会有一定的区别,如果不处于学生的学习风格以及专业的特色,能够上好这门课,困难很多,学生可能会感觉自己即使付出了也没学到什么实际的东西,如同杂乱无章,理不清。作为管理信息系统这门课,其本身要求学生要有广泛的基础知识。每所院校的教学目的不同,针对的对象不同,培养的目标也不同,这就要求对背景知识、教学内容上的统一以及实践方面拥有明确的差距才可以。教学设计理论方面看,应该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校园教育为背景,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链:“理论教学、模拟教学、实践教学。”无论是理论教学、模拟教学,还是实践教学,具有实践性、综合性、权变性的案例教学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如何运用案例教学完善校园教育的教学链成为管理信息系统教学工作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 一、当前管理信息系统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 案例教学最早是由美国开始运用的,它是教师针对不同的知识设计案例,通过组织学生们运用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去分析解决手中案例的教学方法。这种方

式能够及时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并且能够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虽然已有许多学者对案例教学提出了大量的建议,甚至有的高校也采取了案例教学方式,但是仍旧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寻求能力,不能完成这门课开设的目的。针对某些高校将案例教学运用到课堂上后仍存在的问题进行概括。 (一)贯穿性不强 管理信息系统的内容涵盖的范围广泛,从最基本的概念、原理到系统的设计、开发与实施与评价方法。这使得学生所学的知识具有较强的连贯性。但是学生所进行的案例分析都不是出自一个企业的,针对每一个知识点对应一个教学案例。几乎没有能够从第一章贯穿到最后一章的案例。这样将所学的知识点零零散散的灌输给学生,学生本来对知识的理解就很难掌握,又加上没有连贯性的实践运用,这就造成了割裂式教学,对学生解决现实问题造成一定的弊端。 (二)教材的完善性不高 现在关于管理信息系统的教材版本虽然有很多种,但是针对不同专业而编的教材仍含糊不清,不能明确的区分侧重点。有的教材上缺少案例分析,只有大量的理论解读,即使学校实行了案例教学,但是出版的教材仍没有多大的改善,这使得教学仍然荡漾在理论教学的世界里,依旧不能过多的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三)教师队伍不强大 由于是案例教学,所以接触的都是社会企业中真实存在的问题较多,也就是实践能力很强。作为高校教师,许多都是从高校进入到高校的,他们一直接受的

什么是优秀的教学课例

什么是优秀的教学课例 一、教学课例及其特点 什么是“教学课例”,目前教育界的看法也不一致。有学者认为,“课例”即课堂教学案例,是“案例”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个包含有疑难问题的实际教学情境的描述,是一个教学过程中的故事。这就是说,“课例”即等同于“教学案例”。 也有学者认为:“与专业研究工作者不同,中小学教师面对的是一节节具体的课,他们研究的也正是这一节节具体的课,这种以一节节具体的课为对象的研究,我们称之为课例研究。”(余文森,2003) 应该说,后一种类型的教学课例,是我国中小学教师在教研实践中,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形成的一种成果表达方式,也是校本研究的一种实践形式。虽然有人认为这种表达方式缺乏独立价值,但由于课堂是中小学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是他们的主要研究对象,完全有必要把这种“教学课例”视为一种有实践意义的研究载体,使课例研究成为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手段。 “教学课例”反映的是课堂教学活动从“设计”到“实施”的过程,它以某一具体的课为研究对象,提出对某些教学问题的解决方案和个人反思,以便对课堂教学本身进行改进、优化和提高。通常,教学课例的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即:围绕教学问题解决的“教学设计”、“教学实录”和“教学反思”。其中,其中,“教学设计”是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学预期);“教学实录”是解决问题的做法(教学生成);“教学反思”则描述了“教学预期”的实现程度,即问题解决的效果,也就是对教学的评价。教学课例涉及的问题主要包括了学科问题、教学法问题、认知水平问题、情感态度问题与背景问题等。为了给教师在课例研究中的讨论与反思搭建平台,能否提出针对性强的问题,也是课例撰写成功的关键。 教学课例的各部分内容,正好对应了当前各地中小学教研活动中最常用的几种形式——“集体备课”与“说课”(共同拟定教学设计方案、说明教学意图和教学策略)、“听课”(相互观察课堂教学的过程)、“评课”(授课教师与其他教师对课的讨论与评价)。 二、教学案例与教学课例的比较 无论是教学案例还是教学课例,都同属“教学研究”的范畴,是教师研究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和成果形式。 案例和课例的区别在于,教学课例通常以某一具体的课(特定学科/年级/教材版本)为研究对象,重在对课本身的改进、优化和提高,主要目的是揭示“做什么”(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怎么做”(教学策略)以及“做的如何”(教学评价与反思)。教学课例主要涉及到本课中各类教学问题的解决,促进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 教学案例虽然也以课为研究载体,但它主要不是阐述本课的教材教法,也不是研究如何上好这一课。它围绕包含教学问题的典型事件,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展示了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情感在内的故事。其主要目的是组织案例教学,或为案例分析等教研活动提供基础材料,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教学案例不仅必须“以问题为中心”展开研究,而且直接指向新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中的带有共性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可以提高本课教学的质量,而且可以运用于本学科其他课的教学,甚至可以推广到其他学科的课程教学。 从校本研究的意义上看,可以认为:“课例是案例的来源,案例的搜集和开发必须来源于课例,来源于课堂教学的真实生活,但是案例又是对课例的加工和提炼,它源于课堂教学生活但同时又高于课堂教学生活。相对而言,课例研究重在于课本身的改进和提高,而案例研究则重在于案例的搜集和开发。从课堂到课例到案例,这是校本研究实践的基本环节。”(余文森,2003)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