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南京农业《906机械制造工艺学》复习提纲考点整理

南京农业《906机械制造工艺学》复习提纲考点整理

南京农业《906机械制造工艺学》复习提纲考点整理
南京农业《906机械制造工艺学》复习提纲考点整理

南京农业《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总复习提纲整理 -------18考研杨传雷

注:已下考点是由本人根据南农复习提纲所整理的。考点答案有的是从书本总结的,有的是从网上找的,不同版本的书本答案会略有不同,本人使用的是王启平主编第五版《机械制造工艺学》,网上找的答案并不能保证非绝对正确但也出不了太大的差错,各位考研的学弟学妹们可自行判断。由于本人考南农时资料缺失,被坑的不轻,深受寻找资料之苦,所以一怒之下将知识点给一字一句地整理出了电子版。虽然资料并不全面,但我也是尽力了,还需要各位学弟学妹们进行补充,并留下一届同学。这份整理无偿献给各位学弟、学妹,希望你们能够顺利考上南农。谢谢!

1、基本概念

复习要点:

1.生产过程与工艺过程的定义

生产过程:将原材料转变为成品的全过程称为生产过程。

(它包括原材料的运输和保存、生产技术准备工作、毛坯的制造、零件的加工与热处理、)

改变生产对象的形状,尺寸,相对位置和性质等使其成为成品或半成品的过程称为工艺过程。

(按具体工作内容分为铸造、锻造、冲压、焊接、机械加工、热处理、表面处理、装配等)

以工艺文件的形式确定下来的工艺过程称为工艺规程。

机械加工工艺过程:是指用机械的方法(主要是切削加工的方法)逐步改变毛坯的形态(形状尺寸以及表面质量)使其成为合格零件所进行的全部过程。(一般有工序、工步、走刀等)

2.生产纲领与生产类型的概念及其两者的关系

生产纲领:机器产品在计划期内应当生产的产品产量的进度计划。计算:N = Qn(1+a% +b%) 生产类型:企业生产专业化程度的分类。

两者关系:批量决定生产类型,生产类型决定生产组织形式。生产纲领决定生产类

型,但不同的产品大小和结构复杂程度对生产类型也有影响

生产类型按专业化程度不同:单间生产,成批生产,大量生产。成批生产中,又可按批量的大小和产品特征分为小批生产,中批生产和大批生产三种。

3.基准的定义与分类(按作用和按用途)

基准:是用来确定生产对象上几何要素间的几何关系所依据的那些点,线,面。

分类:按作用的不同基准可分为设计基准和工艺基准两大类。

工艺基准:零件工艺过程中采用的基准,包括工序基准,定位基准,测量基准和装配基准。

工序基准:在工序图上,用来确定本工序所加工表面加工后的尺寸,位置的基准称为工序基准。

(尽可能用设计基准作为工序基准;所选工序基准尽可能用于工件的定位和工序尺寸的检查。)

定位基准:工件在机床上或夹具中进行加工时,用作定位的基准称为定位基准。

测量基准:在测量时所采用的基准。

装配基准:在机器装配时,用来确定零件或部件在产品中的相对位置所采用的基准。

定位基准:在加工时用于工件定位的基准。分为粗基准、精基准、辅助基准、附加基准

4.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由若干个工序组成。每个工序又可依次细分为安装、工位、工步和走刀。

工序:一个(或一组)工人在一个工作地点对一个(或同时对几个)工作对象(工件)连续完成的那一部分工艺过程。区分依据是:工作地点固定和工作连续。

安装:工件经过一次装夹后所完成的那一部分工序称为安装。

工位:一次装夹工件后,工件与夹具或设备的可动部分一起相对刀具或设备的固定部分所占据的每一个位置称为工位。

工步:加工表面、加工工具、切削速度和进给量都不变的情况下所完成的那一部分工序,称为一个工步。

行程(走刀):有些工步,由于余量较大或其它原因,需要对同一表面进行多次切削,这样,刀具对工件每切削一次就称为一次行程。

2、工件的装夹及夹具设计

复习要点:

1.工件装夹(安装)的定义与工件定位和夹紧的概念(目的及应注意的问题)

装夹:将工件在机床上或夹具中定位、夹紧的过程称为装夹。

定位:确定工件在机床上或夹具中占有正确位置的过程。

定位的目的:使工件在机床上(或夹具)中占有正确的位置,也就是使它相对于刀具刀刃有正确的相对位置

夹紧:为了在加工中使工件在切削力,重力,离心力和惯性力的作用下,能保持定位时已获得的正确位置不变,必须把零件压紧,压牢,这便是夹紧。

定位和夹紧的区别:定位是使工件在夹具中获得一个正确的位置,夹紧是保证确定好的位置不

因外力作用而发生改变,把工件保持在一个正确的位置。

2.工件的装夹方式及其特点和应用场合

装夹方式:①直接找正装夹;②划线找正装夹;③夹具装夹

1)直接找正:

装夹效率低,但找正精度可以很高,适用于单件小批量生产或定位精度要求特别高的场合。

2)划线找正:通用性好,缺点是浪费时间,生产效率低,所能达到的装夹精度与操作工人的技术水平和所使用的找正工具的精度有关。故适用于单件,小批生产中形状复杂,

尺寸、重量较大的铸、锻件毛坯。

3)夹具装夹:

工件在夹具中可迅速准确的定位和夹紧。易于保证加工精度,缩短辅助时间,提高生产

效率,减轻工人劳动强度和降低对工人技术水平要求,故特别适用与成批和大量生产。

3. 夹具定位误差的组成与校核P26

定位误差是指一批工件采用调整法加工,仅仅由于定位不准而引起工序尺寸或位置的最大可能变动范围。定位误差主要是由尺寸位置误差和基准不重合误差组成。

造成定位误差的原因:①定位基准与工序基准不重合;②定位基准与限位基准不重合。

基准位置误差:工件的定位表面或夹具上的定位元件置作不准确引起的定位误差

基准不重合误差:工件的工序基准与定位基准不重合引起的定位误差

由于定位基准与限位基准不重合,所产生的加工误差,称为基准位移误差。

(基准重合:设计基准与定位基准重合)

4.工件的六点定位规则:采用6个按一定规则布置的约束点来限制工件的6个自由度,使工件在

空间得到确定定位的方法

5. 工件的定位形式及其特点与用途(注意不完全定位与过定位)

完全定位:工件的6个自由度均被限制,称为完全定位。

部分定位(不完全定位):工件在机床上或夹具中定位,其六个自由度没有被完全限制

欠定位:若支承点数少于工序加工要求应予以限制的不定度数,则工件定位不足,称为欠定位。

欠定位是绝对不能允许的。不完全定位不一定就是欠定位,不完全定位应注意可能会有欠定位。

过定位(重复定位):工件在机床上或夹具中定位,若几个定位支承点重复限制同一个或几个不定度,称为重复定位。是否允许视情况而定:如果工件的定位面经过机械加工,且形状、尺寸、位置精度均较高,则过定位是允许的;如果工件的定位面是毛坯面,或虽经机械加工,但加工精度不高,这时过定位一般是不允许的。

6.为减小过定位(重复定位)带来的不良后果,可以采用的措施:

1)改变定位元件的结构(如长销变短销)

2)撤销重复限制不定度的定位元件

3)提高工件定位基准之间及定位元件之间的位置精度

7. 常见的定位方式、定位元件及其所能限制的自由度P16

常用定位方法与元件:①工件以平面定位:固定支承(支承钉、支承板);可调支承(1);自位支承(1);辅助支承0。②工件以圆柱孔定位(通常属于定心定位,定位元件是刚性心轴(长

4 短2),小锥度心轴和定位销(长4 短2))。③工件以外圆表面定位(定心定位和支承定位,

定位元件是定位套(长4 短2),支承板(长4 短2)和V型块(长4 短2)等)。④圆锥面定位元件:锥度心轴(5)

8. 常见表面加工所需限制的自由度数目分析

9. 夹具上常用组合定位的分析(一面两销、一面一销、V形块、双顶尖等)P33

10. 常见定位方式下夹具定位误差的计算方法(以V形块定位为重点)P30

11. 夹具的功用及其分类

作用:1)能稳定地保证工件的加工精度2)减少辅助工时,提高劳动生产率;3)扩大机床的使用范围,实现一机多能;

分类:

按专门化程度分类:通用夹具、专用夹具、可调整夹具和成组夹具、组合夹具、随行夹具。

按动力源可分为手动夹具、气动夹具,夜压夹具,电动夹具、磁力夹具、真空夹具等。

按使用机床分类:车床夹具、镗床夹具、铣床夹具、磨床夹具、钻床夹具、齿轮机床夹具等

12. 夹具的基本组成

夹具的基本组成:定位元件、夹紧装置或元件、对刀引导元件、联接元件、夹具体、其它元件

或装置。

夹紧机构:即接受和传递原始作用力,使其变为夹紧力并执行夹紧任务的部分。

13.对夹具夹紧机构的设计原则(基本要求)

对夹紧装置的要求:①夹紧力应该有助于定位,而不应破坏定位。②夹紧力大小应能保证加工过程中工件不发生位置变动和振动,并能在一定范围内调节③工件在夹紧后的变形和受压表面的损伤不应该超出允许范围。④应该有足够的夹紧行程。5.手动夹紧要有自锁功能6.结构简单紧凑,动作灵活,制造、操作、维护方便,省力、安全并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

常用夹紧结构:斜楔夹紧机构、螺旋加紧机构、偏心夹紧机构、铰链夹紧机构、定心夹紧机构、联动夹紧机构。

14.夹紧力的三要素及其确定原则

夹紧力包括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要素。

夹紧力作用点的选择:①夹紧力作用点应能保持工件定位稳定,不致引起工件产生位移或偏转。

②夹紧力作用点应使被夹紧工件的夹紧变形尽可能小③夹紧力作用点应尽量靠近切削部位,以

提高夹紧的可靠性,若切削部位刚性不足,可采取辅助支承。

夹紧力方向的选择:①应该垂直于主要定位基准面②应该有助于减少夹紧力

夹紧力大小确定原则:夹紧力大小应适当,夹紧力过小,工具在夹具中位置可能再加工过程中

产生变动,破坏原有的定位;夹紧力过大,会使工件和夹具产生过大变

形,对加工质量不利,还会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

15.夹具体的作用和设计时应考虑的问题

夹具体是将夹具上的各种装置和元件连接成一个整体的最大最复杂的基础件。

在夹具体的设计中应满足以下基本要求:1)、由足够的强度和刚度;

2)、减轻重量,便于操3)、安放稳定,可靠;4)、结构紧凑,工艺性好;

5)、尺寸稳定,有一定精度;6)、排屑方便;7)、应吊装方便,实用安全;

16.对专用夹具的设计要求

1.夹具设计应满足零件加工工序的精度要求;2.应能提高加工生产率; 3.操作方便、省力、

安全;4.具有一定使用寿命和较低的夹具制造成本; 5.夹具元件应满足通用化、标准化、系列化的“三化”要求; 6.具有良好的结构工艺性:便于制造、检验、装配、调整、维修。

17.钻套的作用、基本类型及其应用场合

1)保证被加工孔的位置精度 2)避免刀具的损坏 3)提高加工面的表面质量和几何精度 4)保证可靠地完成钻孔后的第二步工作如铰孔,攻螺纹

固定钻套:钻套直接压装在钻模板上,固定钻套结构简单,钻孔精度高,但磨损后不能更换。

固定钻套适用于单一钻孔工序的小批生产。

可换钻套:钻套装在衬套中,衬套压装在钻模板上,由螺钉将钻套压紧,以防止钻套转动或退刀时脱出。钻套磨损后,将螺钉松开可迅速更换。适用于大批量生产时的单一钻孔工序。

快换钻套:其结构与可换钻套相似。当一个工序中工件同一孔须经多种方法加工(如孔经钻、扩、铰或攻螺纹等)时,能快速更换不同孔径的钻套。更换时,将钻套缺口转至螺钉

处,即可取出。

特殊钻套:当工件的结构形状不适合采用标准钻套时,可自行设计与工件相适应的特殊钻套。

18.对刀装置的组成及其使用方法

对刀装置主要由对刀块和塞尺构成,用以确定夹具与刀具的相对位置。

19. 数控机床夹具的特点

首先要满足机械加工时对工件的装夹要求。同时,数控加工的夹具还有它本身的特点:

(1)夹具应具有柔性,经过适当调整即可夹持多种形状和尺寸的工件。 (2)数控加工中的夹具一

般不需要导向和对刀功能,只要求具有定位和夹紧功能,就能满足使用要求。 (3)应尽可能使用气动、液压、电动等自动夹紧装置快速夹紧。 (4)夹具的刚度和夹紧力都要满足大切削力的要求。

(5)要避免夹具结构包括夹具上的组件对刀具运动轨迹的干涉,夹具结构不要妨碍刀具对工件各

部位的多面加工。 (6)定位元件应具有较高的定位精度,定位部位应便于清屑,无切屑积留。3、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订(内容多,考试重点所在)

复习要点:

1.工艺的最高原则

优质高产低成本,即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争取最好的经济效益

2. 工艺规程的概念

规定产品或零部件制造工艺过程和操作方法等的工艺文件。

3. 工艺规程的作用:

1)是组织车间生产的主要技术文件 2)是生产准备和计划调度的主要依据

3)是新建或扩建工厂、车间的基本技术文件

4. 制订工艺规程的原始资料

主要是产品图纸,生产纲领,现场加工设备及生产条件等

5. 制订工艺规程的基本步骤P81

①分析被加工零件②选择毛坯③设定工艺过程:包括划分工艺过程的组成,选择定位基准,

选择零件表面的加工方法,安排加工顺序和组合工序等④工序设计:包括选择机床和工艺装备,确定加工余量,计算工序尺寸及其公差、确定切削用量及计算工时定额等⑤编制工艺文件⑥⑦⑧⑨

6. 制订工艺规程应研究的问题:P82

1)零件工艺性分析和毛坯选择 2)工艺过程设计 3)工序设计

4)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工艺措施 5)工艺方案的经济分析

7. 对产品零件图纸进行工艺性分析的目的(P82):

熟悉该产品的用途、性能及工作条件,明确被加工零件在产品中的位置和作用,了解零件上各项技术要求制定的依据,找出主要技术和加工关键,以便在拟定工艺规程时采取适当的工艺措施加以保证

8. 零件的结构工艺性的概念:

所设计的零件在能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制造的可行性和经济性。

9. 零件毛坯选择要考虑的主要因素p84

1)生产规模的大小 2)工件结构形状和尺寸大小 3)零件的机械性能的要求。4)还应从本厂现有的设备水平出发考虑可能性和经济性 5)还应考虑利用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可能性10. 工序的定义与组成:一个(或一组)工人在一个工作地点对一个(或同时对几个)工作对象(工

件)连续完成的那一部分工艺过程。工序又可依次细分为安装、工位、工步和走刀(行程)11. 划分工序的主要依据

工人是否变动,工作地是否变动,工件是否变动和工作是否连续

12. 定位基准的种类以及作用(目的)P87

粗基准:影响各加工面的余量分配及不需要加工表面与加工表面之间的位置精度

精基准:保证加工精度和装夹准确方便

辅助基准:为了满足工艺需要在工件上专门设计的定位面。

13. 定位基准选择原则与方法(应用)

粗基准的选择原则:①保证相互位置要求的原则;②保证重要加工表面加工余量均匀的原则;

③选择粗基准的表面,应平整,没有浇口、冒口或飞边等缺陷,以便定位可靠;④粗基准一般

不得重复使用原则。

精基准的选择原则:①基准重合原则(设计基准作为精基准);②统一基准原则;③互为基准原则;④自为基准原则;⑤定位准确,夹紧可靠原则。

14. 加工经济精度与加工经济表面质量的概念p90

经济加工精度:是指在正常的工作条件下(包括完好的机床设备,必要的工艺装备,标准的工人等级技术,标准的耗用时间和生产费用)所能达到的工作精度。

15. 选择表面加工方法应考虑的因素

1)选择能获得经济加工精度的加工方法。 2)要考虑工件材料的性质。3)工件的结构形状和尺寸大小。4)生产率和经济要求 5)工厂或车间的现有设备情况和技术条件

16. 加工阶段的划分及其目的

粗加工、半精加工、精加工、(荒加工、光整加工)

原因目的:1)有利于使工件消除残余应力和充分变形,以便在后续加工阶段中得到修正。

2)既可以发挥机床设备的各自性能特点,又可延长高精度机床的使用寿命。

3)工艺过程以热处理为界,自然地划分为几个各具不同特点和目的的加工阶段。

此外划分加工阶段还有两个好处:一是粗加工后可及早发现毛坯的缺陷,及时修补或报废;

二是零件表面的精加工安排在最后,可防止或减少表面损伤。

17. 工序集中与分散的特点及其应用场合P93

工序集中:使每个工序中包括尽可能多的工步内容

工序分散:将工艺路线中的工步内容分散在更多的工序中去完成

工序集中的特点:1)有利于采用高效的专用设备和工艺装备,显著提高生产效率。2)减少了工序数目,缩短了工艺过程,简化了生产计划和生产组织工作。 3)减少了设备数量,相应地减少了操作工人人数和生产面积,工艺路线短。 4)减少了工件装夹次数,不仅缩短了辅助时间,而且由于一次装夹加工较多的表面,就容易保证它们之间的位置精度。5)专用机床设备、工艺装备的投资大、调整和维修费事,生产准备工作量大,转为新产品的生产也比较困难。

工序分散的特点:1)所使用的机床设备和工艺设备都比较简单,容易调整,生产工人也便于掌握操作技术,容易适应更换产品。 2)有利于选用合理的切削用量,减少机动工时。 3)机床设备数量多,生产面积大,工艺路线长。

应用场合:工序集中:采用高效自动化机床(如采用加工中心机床组织生产)

工序分散:传统的流水线、自动线生产;

加工精度要求较高需把工艺过程划分为不同加工阶段的零件

18. 机床及其工装的选择原则P94

机床的选择:1)机床的加工范围应与零件的外轮廓尺寸相适应。 2)机床的精度应与工序加工要求的精度相适应。 3)机床的生产效率应与零件的生产类型相适应。

工艺装备的选择P94:

1)夹具的选择:单件小批生产中,尽量选择通用夹具和组合夹具。大批大量生产中,则应根据工序加工要求设计制造专用夹具。

2)刀具的选择:尽可能采用标准刀具,必要时可采用高生产率的复合刀具和其他专用刀具3)量具的选择:根据生产类型和要求检验的精度确定。单件小批生产尽量采用通用量具量仪,而大批大量生产采用各种量规和高生产效率的检验仪器和检验夹具。

19. 加工余量的概念及确定方法P98

加工余量:在加工过程中加工表面为了达到所需的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从被加工表面切除的

金属厚度

毛坯尺寸与零件设计尺寸之差称为加工总余量。

确定方法:1)考经验确定2)查阅有关加工余量的手册

20. 最小加工余量的组成(影响加工余量的因素)P98 Zbmin=Aamin-Abmin

组成:1)上工序加工后的表面粗糙度Rza,应在本工序切去。

2)上工序加工后产生的表面缺陷层T缺a,亦应在本工序切去。

3)上工序加工后形成的表面形状及空间位置误差ρa

4)本工序工件的装夹误差ε b

21. 加工余量的计算(这里是基准重合时的,或仅对同一表面的加工余量计算)P98

22. 工序尺寸标注时采用的“入体原则”。

对于外表面的工序尺寸取上偏差为零,对于内表面的工序尺寸取下偏差为零。

23. 时间定额的构成P115

时间定额:在一定生产条件下,规定生产一件产品或完成一道工序所消耗的时间 1)基本时间t基2)辅助时间t辅3)布置工作地时间t布

4)休息和自然需要时间t休5)准备终结时间t准终

24. 提高生产率的措施P116

劳动生产率的工艺措施:一.缩减基本时间;二.缩减辅助时间;三.缩减准备终结时间;

四.实施多台机车看管;五.进行高效率和自动化加工

25. 生产成本、工艺成本及其组成P121

生产成本是制造一个零件或一台产品所必需的一切费用的总和。

工艺成本是与工艺过程直接有关的生产费用。

工艺成本可分为可变费用和不变费用两大类

零件(或工序)的全年工艺成本为Sn:Sn=VN+Cn

V:每个零件的可变费用(元/件);N:零件的年生产纲领(件);Cn:全年的不变费用(元)

26. 工艺方案经济性的评比方法P121

一是对同一加工对象的几种工艺方案进行比较;二是技计算一下技术经济指标,再加以分析可能的出题形式: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和简单计算题(如单表面加工余量计算)

工艺尺寸链专题

复习要点:

1.尺寸链的定义与特点

尺寸链是互相联系且按一定顺序排列的封闭尺寸组。

机械加工工艺尺寸链:确定各工序加工的工序尺寸。机器的装配尺寸链:零件图上的设计尺寸特征有:

1)封闭性:工艺尺寸彼此首尾连接构成封闭图形

2)关联性:封闭环随所有组成环变动而变动

3)封闭环的一次性

2.尺寸链中封闭环、组成环的特点与判别

在零件加工过程中最后形成的一环称为封闭环。

在工艺尺寸链中对封闭环有影响的全部环称为组成环

曾环是本身的变动引起封闭环同向变动的环

3. 尺寸链的计算类型与计算公式(以极值法为主)P101

4. 各种情况下的尺寸链的计算(重点基准不重合时,及工序尺寸计算)

5.工艺中的“假废品”现象及其解决的根本途径P104

一般,测量得到的尺寸在设计尺寸允许的变动范围内,

但在机械零件制造过程中有的零件表面尺寸经过现场采用的测量手段测量判为超差,是不合格品。而实际要保证的表面尺寸却并未超差,应该是合格品,这就是所谓的“假废品”现象。

解决根本途径:在零件的设计过程中,分考虑到所设计零件的加工工艺,使设计尺寸便于测量与加工。这样在加工中,就可以直接保证设计尺寸,设计

。2尽量使工艺基准与设

计基准重合,

4、典型零件加工工艺特点

复习要点:

1. 轴类零件的工艺特点(参看相关习题)

2. 箱体类零件的工艺特点(参看相关习题)

可能的出题形式: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

5、机械加工精度

复习要点:

1.加工精度与加工误差的概念

加工精度是指零件加工后的实际几何参数(尺寸、形状和位置)与理想几何参数的符合程度。

加工精度包含:尺寸精度、形状精度、位置精度。(三者的关系:①当尺寸精度要求高时,相应的位置精度和形状精度也要求高。形状公差应限制在位置公差内,位置公差应限制在尺寸公差内。②当形状精度要求高时,相应的位置精度和尺寸精度不一定要求高。)

加工误差:加工后的实际几何参数对理想几何参数的偏离程度。

2. 加工中的原始误差的构成P138

原始误差大致可划分为两个方面:

1)工艺系统的原有误差:主要有加工原理误差、机床误差、夹具和刀具误差、工件误差、测量

误差,以及定位和安装调整误差等。

2)加工过程中的其它因素:主要有工艺系统的受力变形、工艺系统热变形、工艺系统磨损和工艺系统残余应力等。

3. 误差敏感方向的概念

原始误差对加工误差影响最大的方向,即通过刀刃的加工表面法线方向

4.加工误差的性质

加工误差按其统计性质的不同可分为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两大类。

系统误差:在相同的工艺条件下,加工一批零件时产生的大小和方向不变或按加工顺序作有规律性变化的误差,就是系统误差。

随机误差:在相同的工艺条件下,加工一批零件时产生的大小和方向不同且无变化规律的加工误差。

5. 尺寸精度的获得方法

1)试切法 2)调整法 3)定尺寸刀具法 4)自动控制法

补充:形状精度的活动方法:刀尖轨迹法、成形刀具法、展成法。

位置精度获得方法:直接找正、划线找正、夹具定位。

6. 尺寸测量方法的种类与特点:

1)绝对测量和直接测量:测量示值直接表示被测尺寸的实际值,如用游标卡尺

2)相对测量:测量示值只反映被测尺寸相对于某个定值基准的偏差值,而被测尺寸的实际值等于基准与偏差值的代数和,如用精密量块调零后再测量零件尺寸的方法。

3)间接测量:测量示值只是与被测尺寸有关的一些尺寸或几何参数,测出后还必须再按它们之间的函数关系计算出被测零件的尺寸。如采用三针和百分尺测量螺纹中径

7. 影响尺寸测量精度的主要因素P143

1)测量工具本身精度的影响;2)测量过程中测量部位、目测或估计不准的影响;

3)测量过程中所使用的对比标准、其它测量工具的精度及数学运算精度的影响;

4)单次测量判断不准的影响;

8. 保证尺寸测量精度的主要措施P147

1)选择的测量工具或测量方法应尽可能符合“阿贝原则” 2)合理选择测量工具及测量方法;

3)合理使用测量工具;4)采用多次重复测量;

9. 机床主轴回转精度的概念与主轴回转误差的分类P159

主轴回转精度是指主轴实际回转线相对其理想回转轴线的漂移。

主轴回转误差分类:纯轴向窜动、纯径向跳动、和纯角度摆动

10. 车床导轨误差种类和对加工表面形状精度的影响P164

分类:导轨在水平面内和垂直面内的直线度误差和导轨与导轨之间在垂直方向的平行度误差。

影响:导轨只在水平面内有直线度误差△Y,与造成的零件加工表面的轴向形状误差几乎△r

相等;当导轨只在垂直平面内有直线度误差时,对零件加工表面的形状精度影响极小,一般可以忽略不计;当车床两导轨之间在垂直方向存在平行度误差时,使刀尖相对工件产生偏移,使工件产生形状误差(鼓形、鞍形、锥度)

11. 传动精度的概念

传动精度是指机床传动系统各末端执行键之间运动的协调性和均匀性。

12. 提高各成形运动之间速度关系精度(即传动精度)的主要措施P171

1)提高机床内传动链各传动元件的加工和装配精度;2)采用传动链极短的内传动链;

3)采用补偿传动误差的办法

13. 工艺系统刚度的概念P185

整个工艺系统在外力作用下抵抗使其变形的能力。

14. 工艺系统刚度对零件加工精度的影响(见P188)

(1)在加工过程中,由于工艺系统在工件加工部位的刚度不等产生的加工误差(2)在加工过程中,由于切削力变化而产生的加工误差(3)磨削加工时,“过裕量磨削”对工件加工精度的影响

15. 细长轴等刚性较差的零件加工误差形式与工艺措施分析(P189)

当车床上车削加工细长轴时,由于刀具在工件两端切削时工艺系统刚度较高,刀具对工件的变形位移很小;而在工件中间切削时,工艺系统刚度(主要是工件刚度)很低刀具相对工件的变形位移很大,从而使加工后产生较大的腰鼓形误差。

措施:可采用中心刀架、跟刀架或前后支撑架等措施

16. 提高工艺系统刚度的主要措施P192

1)提高工件加工时的刚度;2)提高刀具在加工时的刚度;3)提高机床和夹具的刚度;

17. 保证和提高加工精度的主要途径P211

1)减少或消除原始误差;2)补偿或抵消原始误差;3)转移原始误差;4)分化或均化原始误差;

18.影响加工精度的因素:①定位误差ΔD;②对刀误差ΔΤ;③夹具的安装误差ΔΑ;④夹具误

差ΔZ;⑤加工方法误差ΔG。

可能的出题形式: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和分析题(给出条件,进行结果分析)

6、机械加工表面质量

复习要点:

1.机械加工表面质量的含义P224

零件表面加工后存在着表面粗糙度、表面波度等微观几何形状误差以及划痕、裂纹等缺陷,加工过程中也会产生物理、力学性能的变化,还会产生化学性质的变化。为此机械加工表面质量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一. 加工表面的几何形状特征(形状误差,表面波度,表面粗糙度,纹理);

二. 加工表面层的物理力学性能的变化:

1)加工表面层因塑性变形产生的冷作硬化;

2)加工表面层因切削或磨削热引起的金相组织变化;

3)加工表面层因力或热的作用产生的残余应力。

2.表面几何形状误差的内涵P223

形状误差、表面波度和表面粗糙度

3. 机械零件的使用性能

零件的工作精度及其保持性、零件的抗腐蚀性、零件的疲劳强度和零件与零件之间的配合性质。

3.机械加工表面质量对机器使用性能的影响P225

1)对零件工作精度及其保持性的影响:耐磨性越高则工作精度的保持性越好。

2)对零件抗腐蚀性的影响:表面粗糙度越高,凹处越尖,就越容易被腐蚀。表面层存在残余应力有助于提高表面抗腐蚀能力。

3)对零件疲劳强度的影响:表面粗糙度越高,疲劳强度越低。加工表面的冷作硬化可提高零件的疲劳强度。加工表面的压应力可提高零件疲劳强度,拉应力大大降低零件的疲劳强度。

4)对零件之间配合性质的影响:配合间隙要求很小的情况下,不仅要保证配合表面具有较高的尺寸和形状精度,还应保证具有足够低的表面粗糙度。

4.影响机械加工表面质量因素分析

可能的出题形式: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和分析题(给出条件,进行结果分析)

7、机器的装配工艺

复习要点:

1.机器的制造构成

任何机器都是由零件、套件、组件、部件等组成。

2. 机器装配精度的概念

确定零部件精度要求和制定装配工艺规程的一项重要依据。

装配精度包括:各部件的相互位置精度、各运动部件之间的相互运动精度、配合表面间的配合精度和接触质量。

2.机器装配精度与零件制造精度间的区别

3.机器装配精度与零件制造精度的关系

1)机器和部件是由许多零件装配而成的,所以,零件的精度特别是关键零件的精度影响相应的装配精度。

2)当装配精度要求较高时,采用适当的工艺措施(零件按经济精度加工)保证装配精度。

5. 保证机器装配精度的装配方法类型(装配工艺)特点和应用场合.P270

保证产品装配精度的方法有:互换法、选择法、修配法和调整法。

互换法装配:

是指在装配时各配合零件不经任何调整和修配就可以达到装配精度要求的装配方法。

完全互换法:

定义:在全部产品中,装配时各组成环零件不需要挑选或改变其大小或位置,装入后能达到封闭环的公差要求,这种装配方法称为完全互换装配法(极值法)。

特点:装配质量稳定可靠;装配过程简单;生产率高;易于实现装配机械化、自动化;便于组织流水作业和零部件的协作与专业化生产;有利于产品的维护和零部件的更换。但装配精度要求较高,尤其是组成环数目较多时,零件难以按经济度加工。常用于高精度的少环尺寸链或低精度多环尺寸链的大批量生产。

不完全互换法(大数互换装配法):

定义:在绝大多数产品中,装配时各组成环零件不需要挑选或改变其大小或位置,装入后能达到封闭环的公差要求的装配方法。

特点:扩大了组成环的制造公差,零件制造成本低,装配过程简单,生产效率高。但会有少数产品达不到规定的装配精度要求,要采取另外的返修措施。应用:用于大批大量生产中装配精度要求高、组成环较多的尺寸链中。

分组装配法:

定义:是先将组成环的公差相对于互换装配法所要求之值放大若干倍,使其能经济地加工出来。然后,将各组成环按其实际尺寸大小分为若干组,并按对应组进行装配,从而达到封闭环公差要求的装配方法。

特点:尺寸链数不多且对封闭环的公差要求很严

应用:分组装配法是在大批大量生产中对装配精度要求很高而组成环数又较少时,达到装配精度常用的方法。

修配装配法:

定义:是将尺寸链中各组成环的公差相对于互换装配法所要求之值增大,使其能按该生产条件下较经济的公差加工,装配时将尺寸链中某一预定的环去除部分材料以改变其尺寸,使其封闭环达到其公差与极限偏差要求的装配方法。

特点:成批生产中,封闭环公差要求较严,组成环又较多

应用:用于产品结构比较复杂、尺寸链环数较多、产品精度要求高的单件小批生产的场合。调整法:(可动调整法、固定调整法、误差抵消调整法)

定义:装配时用调整的方法改变补偿环的实际尺寸或位置,使封闭环达到其公差与极限偏差要求的的装配方法。

特点:组成环可按经济精度制造,但可获得高的装配精度。但增加了调整装置。

应用:(1)可动调整法和误差抵消调整法应用于小批生产;(2)固定调整法应用于大批大

量生产的场合。

5.装配尺寸链的特点P264

定义:是以某项装配精度指标(或装配要求)作为封闭环,查找所有与该项精度指标(或装配要求)有关零件的尺寸(或位置要求)作为组成环而形成的尺寸链。

特点:

真题:

1.自激振动(P251、P255)

定义:机械在加工过程中,在没有周期性外力(相对于切削而言)作用下,有系统内部激

发反馈产生的周期性振动,称为自激振动(简称自振)

解决措施:

1)消除或减少产生自激振动的条件:

1.减少重叠系数μ;

2.尽量增加切削阻尼;

3.合理布置主切削力和小刚度主轴的位置

2)提高工艺系统的抗振性和稳定性

1.提高工艺系统的刚度:①提高机床结构的动刚度②提高刀具和工件夹持系统的动刚度;

2.增大系统的阻尼

3)采用各种消振、减振装置:阻尼减振器、摩擦减振器、冲击减振器动力减振器

3.工艺系统受力变形对加工精度的影响(P182、184):

在零件加工过程中,在各种力的作用下,整个工艺系统要产生相应的变形并造成零件在尺寸、形状和位置等方面的加工误差。

措施:1)降低切削用量;2)补偿工艺系统有关部件的受力变形;

3)采用恒力装置;4)提高工艺系统刚度;

4.什么是磨削“烧伤”?解决“烧伤”问题的基本途径与措施有哪些?P240

是指由于磨削时的瞬时高温使工件表层局部组织发生变化,并在工件表面的某些部分出现氧化变色的现象。

措施:

1)合理选择磨削用量;

2)提高冷却效果:高压大流量冷却、在砂轮上安装带有空气挡板的冷却液喷嘴、利用砂轮的

空隙实习内冷却

3)提高砂轮的磨削性能:

5.在加工过程中,工艺系统受热变形对加工精度的影响都有哪些因素?各应采取哪些措施来克

服这些影响?(P193)

工艺系统的热变形是由在加工过程中有各种热源引起的,加工过程的热源大致可分为:

1)内部热源:摩擦热、转化热、切削热

2)外部热源:环境温度、辐射热

影响、措施:

1)机床热变形:使机床各部件的相互位置和相对运动发生变化,使出厂时的原有几何精度

遭到破坏,从而造成工件的加工误差。机床达到热平衡之后进行精密加工。 2)工件热变形影响:

1.受热不均:引起工件翘曲变形而产生中凹的形状误差;

2.顶尖装夹细长工件,使两尖产

生轴向力,工件出现弯曲,导致切削不稳。3.精密丝杠加工中,引起螺距累计误差。

3)刀具热变形:引起刀具的热伸长并造成加工误差。

控制工艺系统热变形的主要措施:

1)减少热量的产生及其影响;2)加强散热能力:3)控制温度变化,均衡温度场;4)采取补偿措施;5)改进机床结构进行计算机辅助设计;

6.什么是“原理误差”?试举例说明。

加工原理误差是指采用了近似的成形运动或近似的刀具刃口轮廓进行加工而产生的误

差。例如,当用成形法加工直齿渐开线齿轮时,用一把铣刀加工同摸数的不同齿数的齿轮。

7.为什么提高工艺系统刚度首先要从提高薄弱环节的刚度入手?试举一实举例说明。

答:由于薄弱环节是影响机床刚度的主要因素之一,所以从提高薄弱环节的刚度入手才有较好的效果。机床的薄弱环节如机床导轨中的楔铁就是如此

8.有人说:“工件在夹具中装夹,只要有6个定位支撑点,就是完全定位”,“凡是少于6个定位

支撑点,就不会出现过定位”上面这些说法都对吗?试举例说明。

以上说法都不对。例如:在球体上铣通平面只需要一个定位支承点限制一个自由度就可以满足要求,而这种定位方式并不是欠定位。

9.根据箱体类零件的功用及结构特点,简述其机加工工艺要点。

箱体类是机器或部件的基础零件,它将机器或部件中的轴、套、齿轮等有关零件组装成一个

整体,使它们之间保持正确的相互位置,并按照一定的传动关系协调地传递运动或动力。

因此,箱体的加工质量将直接影响机器或部件的精度、性能和寿命。主要特点:形状复杂、

壁薄且不均匀,内部呈腔形,加工部位多,加工难度大,既有精度要求较高的孔系和平面,

也有许多精度要求较低的紧固孔。

加工要点:

1)加工顺序为先面后孔;2)加工阶段粗、精分开;3)工序间合理安排热处理;4)用箱体

上的重要孔作粗基准;

大学期末复习试题资料整理《马原》期末复习资料考点完整

《马原》复习资料 1.马克思主义的含义、理论来源、经典著作、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含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 答:含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承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经典著作:两人《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新莱茵报》 马《资本论》《法兰西内战》《哥达纲领批判》 恩《反杜林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整理出版《资本论》二三卷 鲜明特征: (1)科学性,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应。(表现在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和真理的客 观性) (2)革命性, 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按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 的,它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政治立场(表现在坚持唯物辩证法)。 (3)实践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以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为基础,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和 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含义 (1)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2)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3)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的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派别的划分及各派别的基本思想和代表人物(唯物主义VS唯心主义;可知论VS不可知论;唯物史观VS唯心史观;辩证法VS形而上学) 答:哲学的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

农业经济学复习资料整理

?农业现代化 定义:把农业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上,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农业,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组织、管理农业,把落后的传统农业逐步改造成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的过程。 从内涵看一一农业现代化的本质是科学化 从外延看: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动态性、综合性的、世界性的、历史性的概念。(综合性:生产、生态、社会形成协调,产前、产中、产后各部门协调的高效系统;世界性:应当与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国家比较;历史性:随时代发展,内涵和标志不断变化) 内容:1.生产技术现代化 培育和推广良种,实现良种化一提高土地生产率 合理采用化学技术和化工产品 病虫害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 采用先进技术:栽培、耕作、畜牧、饲养技术 2.生产手段现代化 农业机械化:机器设备替代人畜力的过程。 农业电气化:广泛运用电能。 农业水利化:兴建水利工程和设施,实现旱涝保收。 大地园林化:全面规划土地,实现山、水、林、田、路的综合治理。 3.农业劳动者现代化 树立现代的生产经营理念;增加人力资本,提高科技和文化素质 4.农业经济管理现代化 农业组织结构现代化 经济管理方法现代化 管理手段现代化 意义:1、促进国民经济现代化2、满足社会对农产品和生态环境日益增长的需求3、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业收入4、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消除二元结构最终目标:建立高产、优质、低耗的农业生产系统一一经济效益 良好的环境:建立合理、高效、稳定的农业生态系统一生态效益 富裕文明的新农村:建设繁荣、富庶、文明的现代农村一社会效益中

国式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在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充分合理的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在侧重生物技术的同时,尽可能地结合机械技术,发挥传统农业的优点,有选择地利用现代科技成果,实现有机农业和无机农业相结合,专业化生产与农林牧渔全面发展相结合,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走出一条有利于保护环境、节约能源、低消耗、高效益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生物技术主要提高土地生产率;机械技术主要提高劳动生产率) ?农业生产专业化 定义:各个地区或农业企业由原来从事多种生产项目、生产多种产品转变为专门或主要从事某种或某几种生产项目或产品,甚至只从事农产品生产过程的某一个生产环节的生产活动。 意义:1、能充分合理地利用各地区和各单位的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2、有利于充分发挥农业技术装备的效能,节约劳动力,降低成本类型:1?按照生产活动内容分:生产部门专业化、产品专业化、农艺专业化 2.按照空间范围分: 农业地区专业化(农业生产区域化)(根据各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和农业各部门、各种动植物自身的适应性,因地制宜地安排农业生产,以发挥比较优势,在较大的区域之间进行的农业生产分工形式) 农业企业专业化 农艺过程专业化(农业作业专业化、农业生产环节专业化)(一种产业的垂直分工形式,将一种农产品的生产全过程分解为若干阶段,分别由不同的专业化的企业来完成。如畜牧业:不同的企业分别从事饲料、孵化(仔畜)、育肥、加工、运销等。 ?农业生产社会化 含义:农业由孤立的、封闭的、自给性的生产方式,转变为分工细密、协作广泛、 开放型的生产方式和商品性农业的过程。 农业社会化的基本趋势:1.农业商品化与市场化日趋发达 2.农业生产趋向集中,形成规模经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社会性3?专业化不断发展。即农业企 业专业化、地区专业化、农艺过程专业化发展 4.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不 断发展 ?农业经济结构 定义:农业经济中诸要素、诸方面的构成情况与数量比例。主要包括农业经济关系结构与农业生产力结构。农业经济结构是一个多类型、多层次的经济网络结构,其形成和发展主要决定于社会生产方式,同时受资源条件、社会需要等因素的制

南京农业大学精品课程--土壤肥料学 1 绪 论

1 绪论 土壤作为农业生产的基地和基本生产资料,其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农业生产主要是由植物生产、动物生产和土壤管理三个环节组成。植物生产主要是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生产有机物质,其产品可直接作为粮食或工业原料被人类直接利用,也可作为饲料、饵料等用于动物生产,从而为人类提供丰富的动物性食品和其他产品。农业生产的废弃物,通过耕作归还土壤,继续进入土壤物质循环之中,更新土壤有机质,维持和提高土壤生产性能。 土壤是植物生长的载体,因此还能给提供大部分生命必需元素。植物生长所需的水分、养分主要是通过其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的。就现阶段而言,无论是植物生产还是动物生产,都是离不开土壤这个基地的。 土壤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自然资源,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一种不可再生型资源,因为土壤的形成和更新速度非常缓慢,而土壤质量的破坏却可能是极为迅速的。因此,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土壤资源是全人类的一项迫切而又长远的历史任务。 1.1土壤和肥料的概念 土壤(Soil)是陆地表面由矿物、有机物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且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陆地表面”说明土壤在地球上所处的位置;“矿物质、有机物质、水、空气和生物”则是土壤这一物质客体的基本必要组成分;“具有肥力,能生长植物”说的是土壤的基本特性,即具有肥力;“未固结层”指其物理状态之疏松多孔,明显有别于坚硬固结的岩石等。 土壤是由岩石风化后再经成土作用形成的阶段性产物,岩石在风化过程中变得疏松多孔,部分矿物彻底分解成为可溶性物质。生物的活动不仅加快了岩石风化进程,而且为土壤积累有机物质创造了条件,于是具有一定生物活性、能够生长植物的土壤诞生了。在植物生活的全过程中,土壤具有能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这种能力称为土壤肥力(soil fertility)。这一概念涉及到土壤学的各个分支。狭义的土壤肥力的概念是指土壤供给植物必需养分的能力。 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表明,土壤养分和水分对评价土壤肥力是重要的,但不能全面反映土壤肥力状况。土壤肥力因素至少应包括养分、水分、空气和温度四个方面,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协调状态。 根据肥力产生的主要原因,可将之分为自然肥力(natural fertility)和人为肥力(anthropogenic fertility)。自然肥力是由自然因素形成的土壤所具有的肥力。也就是土壤在自然因素综合作用下发生和发展起来的肥力。纯粹的自然肥力只有在原始林地和未开垦的荒地上才能见到。由耕作、施肥、灌排、改土等人为因素作用形成的土壤肥力称为人为肥力。人为肥力是在自然土壤经过开垦耕种以后,在人类生产活动影响下创造出来的。 农业土壤(又称为耕作土壤、耕种土壤),既具有自然肥力,又具有人为肥力,就其发生而论可以区分,但极难分出各自的权重。在农业生产上,土壤肥力受到环境条件、土壤管理技术水平以及植物对养分的利用特点等的限制并不能完全表现出来。我们把在一定农业技术措施下反映土壤生产能力

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及-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

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及 学位申请工作暂行规定 (二OO四年一月六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七届六次全会审议通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结合我校学位工作具体情况,特制定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及学位申请工作暂行规定如下。 一、总则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及学位申请工作包括答辩资格的申请、论文评阅、答辩及学位授予等环节。 硕士学位论文的答辩及学位申请工作由各学院组织实施。 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及学位申请工作包括预答辩资格的申请、预答辩、答辩资格的申请、论文评阅、答辩、学位授予及学位公示等环节。 凡向我校申请博士学位者,一律实行学位论文预答辩制度和论文“双盲”评阅制度。 博士学位论文的预答辩工作由各学院组织实施;博士学位论文的答辩及学位申请工作由研究生院学位办组织实施。 二、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及学位申请 (一)答辩申请资格 硕士研究生须按计划修满本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成绩合格,达到所规定的总学分,并参加一定时数的教学实习和社会实践,经研究生管理部门审核认可;完成了硕士学位论文的

研究和撰写工作,经导师和学科点点长同意签字,方可申请硕士学位论文答辩。 (二)答辩的组织与表格领取 硕士学位论文答辩由所在学院组织。硕士学位论文答辩申请人凭学位论文答辩稿一份,向所在学院提出申请,资格审查通过后,领取《学位论文答辩申请表》(一份)、《毕业研究生登记表》(一式二份)、《硕士学位申请书》(一式三份)、《知识产权认定书》(一式三份)、《学位论文修改鉴定意见存查表》(一份)、《论文发表情况表》(一份)。 由答辩秘书认真填写《学位论文答辩申请表》,经所在学院分管领导签署意见并加盖公章后,送交所在学院研究生管理部门办理答辩手续。 (三)论文评阅人与答辩委员会 硕士学位论文评阅人与答辩委员会成员由本学科点点长与导师协商提名,报学院分管领导审批同意并签名,方可正式聘请,并由各学院组织实施。 被江苏省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抽检的学位论文评阅按江苏省教育评估院制订的办法(江苏省教育厅文件苏教研[2002]1号)实行。 硕士论文评阅人由2-3位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担任,其中至少有一位校外硕导。 硕士论文答辩委员会一般由5名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组成,

考研政治:政治马原考点总结(一)

考研政治:政治马原考点总结(一) 大家还一定要多做梳理,查漏补缺,放眼全局,把复习过以及没复习到的地方梳理一遍,下面传媒研考小编整理了复习资料,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马原考点1:运动和静止,时间和空间 运动观: 1、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 2、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4、静止是运动的衡量尺度/标准。 5、静止是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开始。 时空观: 1、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2、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马原考点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上。 从意识的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也是社会历史的产物。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反映世界具有自觉性、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马原考点3:联系的内涵和特点 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 ①联系具有客观性。 ②联系具有普遍性。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其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即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其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其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成分或环节,并过它表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③联系具有多样性。

农业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1.农业经济学的概念和研究对象 农业经济学是经济科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专门研究农业领域中各类经济问题的的部门经济学。 研究对象是农业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包括农业生产的运动规律,农业生产关系的运动规律,以及两者相互之间的运动规律。 2.农业的概念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部门,在现代社会中成为第一产业。从本质上看,农业是人类利用生物机体和自然力,通过自身的劳动强化和控制生物的生命过程,以取得人类所需要的物质产品的生产部门。 3.农业再生产得基本特征 自然再生产---指生物的自然生长发育过程,即生物有机体同自然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和转化的过程 经济再生产---指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中,人们通过有目的的活动,利用与改造动植物的生理机能和自然环境条件所反复进行的社会再生产过程 … 4.如何理解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以及农业的多功能性 一,从农产品对人的重要性来看,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 二,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看,农业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独立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三,农业是工业发展的条件。

农业的多功能性是指农业在向人类提供粮食和工业原料的同时,还具有其他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非商品性产出功能,这些功能所产生的价值无法通过市场交易和产品价格来体现。包括生态环保功能,社会稳定功能,文化传承和教育功能。 5.新世纪以来我国农业的发展阶段主要特征 恢复和“一五”时期(1949~1957年1949-1952年间,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恢复和提高,1954-1956,毛泽东提出的“先合作化,后机械化”的农业生产力发展思路,到1957年,全面完成了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 “大跃进”和恢复时期(1958~1965年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方法,可概括为“十分指标,十二分措施,二十四分干劲”。 :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8年以“农业学大寨”运动方式、扣政治帽子、行政压制、形式主义等手段推进农业生产发展的领导方法。 改革开放以来(1979~2000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 生产责任制、市场化改革、农业技术进步、增大农业投入 新世纪以来(2000 ~农业生产组织开始社会化 6.三农问题的基本涵义 农村问题、农民问题、农业问题的总称 7.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 [ 发展现代农业,提升二三产业

南农土壤学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30分) 1、土壤生产力 2、激发作用 3、浸水容重 4、气相率 5、斯托克斯定律 6、土壤水贮量 7、硅氧烷型表面8闭蓄态磷9.Soil order 10、土壤自净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60分) 1.根据历届国际土壤学会(或国际土壤联合会),土壤学较成熟的学科分支有哪些? 2.何为2:1型非膨胀性矿物?它有哪些基本特征? 3.简述气候与土壤发生的关系。 4.何为盐基饱和度?它与CEC有何关系? 5.土壤酸碱度对养分的有效性有何影响? 6.何为酸性沉降?酸性沉降对土壤的影响如何? 三.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什么是粘土矿物?其基本结构单位有哪些?请叙述我国土壤粘土矿物的分布规律。 2.何为土壤腐殖物质?土壤腐殖酸有哪些性质?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和生态环境过程中有何作用? 3.土壤中存在哪些类型的水分运动?各自的推动力是什么?并请叙述土面蒸发的三个阶段。 4.土壤分类工作有哪些内容?请阐述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原则、命名方法及其特点。 2011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30分) 1.单位晶片 2.矿质土壤 3.腐殖化系数 4.土水势 5.ESP 6.滞后现象 7.土壤呼吸 8.水合氧化物型表面9.黏着点10.土壤退化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60分) 1.土壤学的研究方法有何特点? 2.简述土壤生物多样性。 3.团粒结构在土壤肥力上有何意义? 4.何为土壤的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 5.说明下列函数式中各字母和符号的含义:S = f (cl,o,r,p,t……) 6.什么是土壤背景值?土壤背景值有何用途? 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60分) 1.土壤在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中有哪些重要作用?目前土壤学科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2.何为土壤质地?不同质地的土壤肥力有何特点?如何进行利用与改良? 3.土壤酸度有哪些指标?土壤酸碱性对土壤生态环境有何影响?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如何对土壤土壤酸碱性进行调节? 4.土壤有机质对提高土壤肥力、改善植物营养和环境方面有哪些重要作用?在当前农村有机肥减少的情况下,您认为可采取哪些措施来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含量?

2016南京大学文学院考研复习经验分享

之前看过论坛里很多学姐学长的经验帖,对最开始毫无头绪的自己有很大的帮助.如今终于圆了自己的南大梦,也希望自己对一心想进入南大文学院的学弟学妹们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提高复习效率. 一、关于考研的基本问题 (一)为什么考研,为什么考南大 这个问题我不知道怎么谈,因为每个人的初衷不一样。在我看来,不管出于怎样的理由,它一定要强大到支撑你从一开始走到最后。如果问我为什么,我只能说喜欢就是喜欢了,没有理由。如果能说出来,要么是说服自己要么是说服别人的。 为什么选南大,是因为想去南京。在收集信息时南大的历史,人文精神吸引了我。当然,中途也被一些道听途说差点放弃。现在想来都是一些很小白的东西,比如我可不可以跨专业,可不可以跨地区,等等。一句话——只要你有报考研究生的资格你就可以报南大。关于歧视,很多学校多有,南大也并非十全十美,但他是我所能了解到的在公平方面做得最好的了。如果有人说南大歧视,那么它“歧视”的不是你的出身而是你自身。 (二)考试科目 公共课不必说了。现在很多人对专业课考什么还不太清楚。南大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包括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古典文献学,古代文学,现代文学,比较文学及世界文学,以上专业初试题目都是一样的。专业一是文学卷,包括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世界文学和文艺学。专业二是语言学卷,包括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纲要。 (三)试卷结构 专业一:十个名解(50分)——古代文学3个,现当代3个,世界文学2个,文艺学2个 论述题六选四(100分)——古代文学2题,现当代各1题,世界文学1题,文艺学1题 专业二:古代汉语(40分)——名解四个(20分),文选翻译(20分) 现代汉语(40分)——貌似都是一些简答题,不好意思,记不太清楚了 语言学纲要(20分)——两个简答各10分 论文写作(50分)——语言学和文学理论二选一 二、考研专业书目 (一)基础教材 1《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一、 成果简介 - 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院

一、成果简介 1.主要解决的研究生教育实践问题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承担着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高水平人才的重要任务,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重要驱动力。但是,目前我国高校尤其是农林院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程度很低,主要表现在: 1)具有海外交流经历的研究生规模很小。由于海外交流成本很高,所以受众面很小,出国交流人数占研究生总人数比例很低。 2)研究生校园国际化交流氛围不浓厚。研究生绝大部分为中国本土学生,难以形成多元文化共存的校园氛围。 3)研究生课程国际化程度不高。研究生课程设置及实施缺乏国际化理念,全英文课程建设不成体系。 4)研究生国际化教育制度机制不完善。学校研究生国际化教育尚处于发展阶段,国际化运作机制不成熟。 2. 解决实践问题的方法 在学校国际化发展战略的推动下,我校研究生教育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及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人才理念为引领,突破传统的“小规模、贵族式”国际化教育方式,积极探索新路径,在理念、形式和内容上做出转变,探索“大规模、大众化”的研究生国际化教育。主要经验有: 1)首创研究生选派机制,提高选派学生质量,多形式多渠道不断扩大研究生出国学术交流规模。 2)开创以研究生为主导的研究生国际学术会议,提升留学生招生规模和培养水平,营造校园国际交流氛围,搭建研究生国际化交流平台。 3)建设研究生全英文课程体系,为国际化教育提供支撑。 3. 创新点 1)创新研究生选派机制,研究生出国质量和规模逐年扩大,全面拓宽了研究生国际视野;首创直博生全英文论坛、国外访学新模式。 2)开创以研究生为主导的国际学术会议,扩大了农林学科海外影响力,为农林高校研究生打开了国际交流窗口。 3)建立与世界接轨、体现农林院校特色的全英文课程体系,在兄弟院校中示范推广。构建了科学、规范、长效的研究生国际化培养体系,研究生国际化教育理念深入人心。 4.推广应用成果及贡献

研究生考试马原专业课考点归纳

20XX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研专业课考点归纳 (页码参照20XX年修订版) 绪论 一、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P13-P19) 1.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鲜明的政治立场 3.重要的理论品质 4.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章 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P39) 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二、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辨证统一。(P42) 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2.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3.注意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三、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P47-P48) 四、和谐社会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P49) 五、辨证的否定观。(P51) 第二章 一、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P65)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二、真理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辨证统一。(P75) 1.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 2.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向具有绝对性的真理转化 3.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的辩证统一是同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辨证统一 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P78-P79 ) 1.真理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2.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3.逻辑证明在检验真理过程中起着补充作用 四、价值及其特性。(P80) 1.客观性

2.主体性 3.社会历史性 4.多维性 五、价值评价的功能及其特点。(P82-P84) 1.以主客体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 2.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 3.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价值评价“功能”见P84) 六、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辨证统一。(P85-P86) 1.成功的实践必然以真理和价值的辨证统一为前提 2.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3.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辨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坚持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七、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P87)

商法学主要参考文献

《商法学》课程参考文献 兰州商学院 二○○七年四月

《商法学》参考文献目录 一、外国译著 1.贺卫方等译:〈法律与革命〉,中国百科全书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 2.[英]施米托夫:《国际贸易法文选》,赵秀文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出版;3.董安生译:《英法商法典》,法律出版社,1991年出版; 3.金邦贵译:《法国商法典》,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出版; 4.杜景林等译:《德国商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 5.王书江、殷建平译:《日本商法典》,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出版; 6.吴日焕译:《韩国商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 7.中国政法大学澳门研究中心:《澳门商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8.《瑞士民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 9.费安玲译:《意大利民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 10.《美国统一商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 二、论文集 1.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法律出版社出版,第1卷,第2卷; 2.徐学鹿主编:《商法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出版,第1辑,第2辑; 3.王保树主编:《商事法论集》,法律出版社出版,第1卷,第2卷; 4.沈四宝主编:《国际商法论丛》,法律出版社出版,第1卷,第2卷; 5.中国商法年刊,第123卷; 三、专著、教材类 (一)商法学专著、教材(具有代表性的) 1.张国键著:《商事法论》,台湾三民书局,1980年出版; 2.李玉泉、何绍军主编:《中国商事法》,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 3.王保树主编:《中国商事法》,人民法院出版社,1996年出版; 4.苏惠祥主编:《中国商法概论》,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出版; 5.徐学鹿主编:《商法学》,中国财政经济版社,1998年出版; 6.黎燕主编:《商法》,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出版; 7、雷兴虎主编:《商法学教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 8.李黎明、于颖主编:《商法教程》,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 9.赵万一主编:《商法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 10.范健主编:《商法》,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 11.马洪主编:《商法》,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 12.赵旭东主编:《商法教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 13.官欣荣主编:《商法原理》,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出版; 14.施天涛:《商法学》,法律出版社,2004年出版; 15.覃有土主编:《商法》,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 (二)商法总论专著、教材 1.董安生等编著:《中国商法总论》,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 2.徐学鹿主编:《商法总论》,人民法院出版社,1999年出版; 3.赵中孚主编:《商法总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 4.任先行、周林彬著《比较商法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

农业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农业经济学知识重点 第一章导论 1.农业概念:农业是人们利用太阳能,依靠生物的生长发育来获取产品的社会物质生产部门 2.农业的特征:①是一种自然再生产过程(根本特性)②是一种经济再生产 ③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交织的过程 3.★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①产品贡献②要素贡献③市场贡献④外汇贡献 4.农业非商品产出功能:①环境功能②社会功能③粮食安全功能④经济功能⑤文化功能 第二章农产品供给与需求 1.★农产品供给的含义:农产品供给是指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愿意并能够出售 某种商品农产品的数量 2.农产品供给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农产品的供给量与其价格呈同方向变动,即在一般情况 下,农产品供给量随其价格的上升而增加,随其价格的下降而减少 3.★影响农产品供给变动的因素 ①其他相关农产品价格②农产品生产要素的价格③农业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技术水平④农产品生产者数量 ⑤农产品商品化程度⑥农产品生产者对未来价格的预期⑦其他因素政府法令和宏观调控政策等 4.★农产品需求的含义:农产品需求指农产品消费者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购买 并能够购买的某种农产品的数量 5.农产品需求规律:一般而言,农产品的价格水平与消费者愿意且能够购买的数量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关系,即 价格上升,购买量减少,价格下降,购买量增加 6.替代效应:指农产品消费者在实际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农产品价格的变化对其需求量的影响 7.收入效应:指农产品消费者在货币收入不变,但实际收入水平提高的情况下,改变农产品的购买量,从而达 到更高的效用水平 8.★影响农产品需求的因素 ①消费者的收入水平②其他相关农产品的价格③中间需求的变化④人口的数量与结构 ⑤消费者的偏好与消费观念⑥消费者的文化习俗⑦消费者对农产品未来价格的预期⑧政府的消费政策 9.农产品供给弹性:指某种农产品的市场供给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的敏感程度,即农产品供给量变动率对其 价格变动率的比率 10.★影响农产品供给弹性的因素:①农产品生产周期的长短②农产品生产规模变化的难易程度 ③农产品价格变动的影响期长短④随着农产品产量的增加,其成本增加的程度 11.农产品的需求弹性:指某种农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化反应的敏感程度,即农产品需求量变动率对 其价格变动率的比率 12.★影响农产品需求弹性的因素 ①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程度②某种农产品的替代品数目及替代程度③某种农产品本身用途的广泛程度④农产品在消费者预算中所占比重的大小⑤消费者的收入水平⑥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或轻工业对某种农产品的依赖程度 13.★“薄利多销”与“谷贱伤农” 14.蛛网理论 (1)收敛型蛛网的前提条件:如果农产品的供给弹性小于需求弹性,价格变动对供给的影响程度则小于 对需求的影响程度,这种蛛网就是收敛型的 (2)发散型蛛网的前提条件:如果农产品的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价格变动对供给的影响程度大于对需求 的影响程度,这种蛛网就是发散型的 (3)封闭型蛛网的前提条件:如果农产品的供给弹性等于需求弹性,价格变动对供给和需求的影响相等,这 种蛛网就是封闭型的 第三章农产品现货市场与流通

2017年南京农业大学 南农大 909 土壤肥料学通论硕士招生考试大纲及参考书目

布丁考研网,在读学长提供高参考价值的复习资料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96988082.html, “土壤肥料学通论 ”课程参考书如下: 参考书目 《土壤肥料学通论》,主编:沈其荣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书号ISBN:9787040091946。 考试大纲 《土壤肥料学通论》对土壤学、植物营养学、肥料与施肥技术以及农田土壤保护等多学科进行了有机整合。 主要了解土壤在自然环境和人类发展中的重要性和土壤与土壤肥力的基本概念,土壤圈及其在地球表层系统中的地位以及土壤科学的发展及其研究方法。 了解土壤的矿物组成和化学组成,掌握土壤生物的种类与特性、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和转化过程、土壤水分的类型与性质、土壤水分含量的表示方法、土壤水分的能态以及土壤水分的状况与作物生长的关系、土壤空气的组成和土壤通气状况与作物生长的关系;重点了解土壤热量及土壤水、气、热调节等内容。了解土壤的孔性、结构性和耕性;掌握土壤胶体与土壤吸收性能和土壤的酸碱性与氧化还原性的关系。了解土壤的形成因素和分布规律;掌握我国的自然条件与土壤分布规律的关系。 了解土壤质量的概念和评价指标;掌握土壤培肥的基本措施、土壤污染的来源与防治方法。 了解肥料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及作用,掌握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概念及其分组、植物根系与根外器官对养分的吸收运输和利用及影响植物吸收、分配养分的基因型差异和环境因素;了解合理施肥应遵循的基本原理,掌握确定施肥量、施肥时期和施肥方法的技术。 了解土壤中氮的形态与含量,掌握土壤氮素的转化过程及其有效性;了解植物体内的氮素含量分布及缺氮引起的植物缺素症状,掌握植物对氮素的吸收同化;掌握化学氮肥的种类、性质、施用方法与技术。了解土壤中磷钾的形态与含量,掌握磷钾在土壤中的转化;了解植物对磷钾的吸收及磷钾在植物生长中的生理功能及缺磷钾引起的植物缺素症状。掌握磷钾肥的性质、在土壤中的转化特征和合理使用技术。了解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形态及其转化特征、植物伸长发育过程中中、微量元素的功能及缺素症状,掌握微量元素肥料的施用方法。 了解复混肥料的概念及特点,重点了解其养分含量的表示方法、配方设计及生产流程。 了解有机肥料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化肥和有机肥料的关系,重点了解有机肥料的主要类型,掌握有机肥料的腐熟原理与技术。

南京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120301) 一、培养目标 1.努力学习和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学风严谨,品德良好,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2.具有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较强的经济分析和社会实践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独立从事教学、科研和其他实际工作的能力。 3.身心健康。 二、研究方向 1.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 2.农业经营管理 3.资源环境 4.区域经济 5.农村发展 三、学习年限 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非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不超过4年。经本人申请,导师同意,可适当缩短或延长学习年限。 四、课程设置 研究生课程实行学分制,分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必修课包括公共课(外国语、政治理论课)、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选修课包括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应修满32学分。跨专业或以同等学力录取的硕士研究生应补修本专业本科主干课程并在考试中取得75分以上成绩(不计算学分)。已修过并取得合格学分的课程可申请免修。本课程体系适用于在职人员同等学力身份申请硕士学位。 1.必修课(21学分) (1)9901001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2学分 (2)9901002自然辩证法概论 3学分

(3)9902001外国语 6学分 (4)1601001现代经济理论 3学分 (5)1605001经济计量学 3学分 (6)1601010应用经济学研究方法论 2学分 (7)1601011 Seminar 2学分 2.专业选修课(至少选7学分) (1)1606005农业经济专题 2学分 (2)1602002产业组织理论 2学分 (3)1606006发展经济学专题 2学分 (4)1606007资源经济学专题 2学分 (5)1605009经济计量软件应用 1学分 (6)1606008国际农业政策专题 2学分 3.任选课(至少选4学分) (1)1604002管理学专题 2学分 (2)1606009农产品营销专题 2学分 (3)1605003高级技术经济学 2学分 (4)1605006生产率及效率分析 2学分 (5)1602005农业关联产业经济分析 2学分 (6)1603002国际贸易专题 2学分 (7)2001009公共经济学 2学分 (8)1601002金融专题研讨 2学分 (9)其它 本专业本科主干课程目录(适用于跨专业及同等学力研究生) (1)微观经济学 (2)宏观经济学 (3)农业经济学 (4)发展经济学 (5)计量经济学

《马原》期末复习资料考点完整(3)

《马原》复习资料 1.马克思主义的含义、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含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 答:含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承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鲜明特征: (1)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2)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 (3)实践性,马克思主义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随实践而不断发展的学说。 (4)人民性,马克思主义政党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一切奋斗都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5)发展性,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学说,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和指导意义。 (1)探讨当代人与世界的关系。 马克思认为“哲学不是在世界之外”,而是一种“现世的智慧”,因而它必然要关注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在当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空

前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为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极其广阔的可能性。但同时,科技的发展又颠覆了我们传统的世界观,使我们陷入困惑中。因此,我们的任务应当是遵循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所确定的方向和道路前进,根据时代要求,探讨追问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 (2)追问当代人类的存在方式。 当代科技革命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使人类在改造自然、变革社会关系等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但是,在这些成就的背后,也不难看到一些面效应。因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是不断追寻适合当代人类的存在方式。 (3)研究当代社会思潮。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是一种开放的理论体系,其内容与活力都来源于实践,是对各种科学理论、科学成果的批判继承,并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更新。在当今世界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要求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也要以当代思潮的方式来考虑问题,引领时代发展。 2,结合当代世界所面临的课题和当代青年所肩负的使命,谈谈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和指导意义。 答:①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②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③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④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3,“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包括哪两个方面的内容? 答:其一,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

华南农业大学农业经济学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最新整理)

2002学年第一学期考试科目:农业经济学 学生姓名:专业年级:评卷人:傅晨成绩: 一、填空(50分) 1、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一个国家农业的内涵和外延是发展的。请列出至少三个反映了这一发展的概念:白色农业(生物工程农业)、蓝色农业(海洋农业)、绿色农业(陆地或露地农业)。(3分)(还有:农村传统副业独立成为农村农林牧渔服务业;旅游(观光)农业) 2、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特点是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的统一。(2分) 3、我国目前农业的基本经营制度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集体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俗称家庭承包制。按照国家的现行规定,土地承包期30年不变。(3分) 4、世纪之交,我国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亿吨,主要农产品的供求格局呈现为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当前最突出的矛盾是农产品供给结构过剩,决定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一个中心是进行战略性的结构调整。(4分) 5、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粮食流通实行农产品的统购统销制度的政策。1985年以来国家对粮食实行合同订购,是农民必须尽的义务。经历了数次改革,1998年以来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实行“三项政策、一项改革”,指按保护价收购农民余粮、粮食收购企业实行顺价销售、粮食收购资金封闭运行三项政策、改革国有粮食企业政企不分的弊端。(6分) 6、90年代,农业产业化的提出是为了解决我国农业发展中积累的深层次矛盾,主要有三个:农业比较利益低下与农业增产增收的矛盾、农户分散经营与走向市场的矛盾、农业经营规模狭小与农业现代化的矛盾。农业产业化意在把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环节连接起来,实现产前、产中、产后的一体化经营。(7分) 7、改革初期,我国在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发展经济的战略上选择了不同于经典刘易斯模式的做法,其基本特征是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这个选择有其历史合理性,但也存在弊端,主要是农村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农村工业化,割裂了城市化与工业化之间的内在联系。(3分) 8、近10年来我国农民负担较为沉重。请列出农民负担沉重的至少三个主要方面:费重于税、收费不断攀升、农民负担不均。(3分)(还有:农民负担现金支出压力大;农民暗税负担依然沉重) 9、2001年,被称为中国农村第三次革命的农村税费制度改革在安徽省全省推开,改革方案的基本思路是“三个取消、两个调整、一个逐步取消、一项改革”。(3分) 10、列出我国农村股份合作制的至少三种主要类型:社区型股份合作制、企业型股份合作制、农村合作基金会。(3分) 11、广州天河区的股份合作制以最具典型意义的农村社区型股份合作制著称,它最初的股权由集体股、社员分配股和个人现金入股构成。目前被取消有股权是集体股,因为其产权依然不清。(5分) 12、世界贸易组织关于农产品贸易的规定把国内农业支持政策分为两类,即“绿箱”政策和“黄箱”政策,区分的基本依据是对农业的支持措施是否直接转化为农民的收入,是否扭曲贸易。请分别列出一个上述政策的具体例子:农业科研和价格支持。(5分) 13、世界贸易组织农产品贸易规则的目的是推进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请列出它的至少3个主要规定:市场准入、削减国内支持和削减出口补贴。(4分)(还有:合理的卫生检疫) 二、简答(30分) 1、从贡献论的角度,说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10分) 一、从根本上说,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由农业所生产产品的特殊使用价值决定的,即农

南京农业大学农业知识综合一大纲

考试大纲 《农业知识综合一》考试内容应主要涵盖植物学、遗传学、植物育种学、植物生理学、农业生态学、土壤学六门课程,每门课程50分,考生可以在以下六门课程中任选三门。 《植物学》考试大纲 无参考书 通过植物学学习: 1.掌握细胞的概念、植物细胞的分裂、植物组织的类型、形态及功能。掌握种子的结构与类型、种子的萌发与幼苗的类型; 2.掌握及根尖的分区、根的形态结构与功能,根尖的分区及结构,双子叶植物和禾本科根的初生结构、侧根的发生过程、根的变态; 3.掌握枝条的形态、茎和芽的类型和茎分枝方式,茎尖的分区、茎的初生结构、茎的变态类型以及年轮的概念,年轮的形成与环境关系; 4.掌握叶的外部形态、类型、功能、解剖结构以及叶的变态; 5.掌握花的概念、花的形态、花的类型、雌雄蕊的结构以及开花,传粉与受精; 6.掌握藻类植物、菌类植物、地衣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最主要特征和代表植物; 7.掌握被子植物重要分科(木兰科、毛茛科、桑科、石竹科、锦葵科、葫芦科、杨柳科、 十字花科、蔷薇科、豆科、大戟科、芸香科、伞形科、茄科、旋花科、唇形科、菊科、茜草科、泽泻科、莎草科、禾本科、百合科等)的主要特征及其代表性植物。 《农业生态学》考试大纲 参考书目:(骆世明主编,农业生态学.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了解生态学与农业生态学的含义和研究内容,农业生态学的特点等。 重点掌握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在生物构成、环境条件、结构组成与功能、稳定

机制、开放程度、生产力、能流特征、养分循环特点及系统服从规律、运行目标等方面的主要区别。 掌握农业生态系统生态因子的作用与特征,农业生态系统生物因子的生态作用与特征,环境因子与生物间的关系及遵循定律,生物生态适应性的表征。了解生态位理论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应用。 掌握农业生态系统能量传递途径与转化的实质,农业生态系统能量转化的基本定律,人工辅助能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农业生态系统能量分析与调控途径。 了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类型,温室效应的利弊,农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效率及其平衡途径,掌握农业生态系统中养分循环、平衡和物质循环中造成的环境问题与防治对策。 重点掌握生物种群的特征、增长类型及特点,生物种群数量变化原因及调节方式,生物种群进化过程中的生态策略选择。掌握种群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重点掌握生物群落结构理论及其农业应用,生态位理论与应用,群落演替与顶极群落理论的应用。 掌握农业生态系统的自然调控机制以及人工调控途径,农业生态系统的系统分析和综合诊断方法的应用,农业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因子,遵循原理及健康评估的方法。 了解农业资源的类型、特性与利用原则,我国农业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状况及其特点,中国的生态问题,我国主要的生态问题的防治。 了解生态农业与持续农业的兴起原因,中国生态农业与国外生态农业在原理与技术上的比较,生态恢复与重建的主要目标和关键技术。 《土壤学》考试大纲 (参考书:《土壤学》黄晶勇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土壤学作为农业科学的应用基础学科,广泛服务于农业持续发展、环境生态建设、区域治理、资源利用与保持等。 主要了解“土壤”和“土壤肥力”的概念;认识土壤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了解土壤科学的发展简史以及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了解土壤矿物质的矿物组成和化学组成;重点掌握粘土矿物的类型的性质以及我国粘土矿物的分布规律。 了解土壤中有机质的来源,腐殖质的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重点掌握土壤腐殖质的性质,土壤有机质对植物生长的作用以及有机残体的分解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和土壤有机质的管理措施等。 掌握土壤生物多样性和影响土壤生物活性的环境因素以及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发生和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