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触动读后感

中国触动读后感

《中国触动》——国际视野下对中国崛起的思考,作者张维为先生曾是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的翻译。作者自1983年4月第一次出国以来,到本书完成(2012年2月)已走访了106个国家和地区,其阅历之丰富可见一斑;此外,作者长期作为国家领导人的语言翻译,频繁接触国内外高级政要,对于国际重大事件的剖析和认知亦有着其广阔和独特的视角。在本书中,作者将中国置于世界之林,以朴实、简明、易懂的文字讲述了中国崛起这一不可避免的伟大事件。综合自己的认知和对此书的阅读,谈谈感想。

一是极力重视并争取全球话语权。2006年,中国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首播的一部12集电视纪录片,记录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俄国、日本、美国九个世界级大国相继崛起的过程,并总结大国崛起的规律。此纪录片在国内外引起了极大反响,一般认为这是为中国崛起做舆论铺垫,表明中国人民对于古老中华伟大复兴的愿望和决心。针对这一事件,舆论的意见并非一致,尤其是西方国家。诚然,中国的崛起会影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美国、欧盟对此却解读为“中国威胁论”。至此,“中国威胁论”的言论不绝于西方各大媒体,丑化、阻碍中国的发展。

然而事实是,尤其是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的发展对于世界的发展举足轻重。金融危机后,美国经济发展放缓、欧盟部分国家深陷主权债务危机、日本经济仍陷发展泥沼、印度俄罗斯等主要发展中国家通胀严重、失业率居高不下。反观中国,则较好的应对了危机,中央政府推出了4万亿投资应对方案,依靠投资的力量,稳住经济下滑态势,保证了经济增长率。4万亿投资的主要方向为基础设施建设,我国铁路建设和公路建设取得了较大发展。当前,全球经济复苏依然乏力,中国这边“风景独好”,今年上半年经济增长7.6%,经济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加大,发展质量也在进一步提升。近十年来,全球经济的跌宕起伏中,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20%。此外,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政治大国,在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解决世界性难题上,例如国际反恐、打击海盗、消除贫困人口等问题上也大有作为。因此,中国的发展对世界不仅不是灾难,反而在世界和谐发展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正面,作用越来越重要。

西方世界对全球的影响力越来越小,也就不难理解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发展的仇视和恐慌,因此抛出了“中国威胁论”。这种荒谬论断居然还能在世界上大行其肆,反映了西方国家强大的话语权和媒体运

用能力。我们不能任其泼脏水,坐以待
毙,要用发展的事实成果坚决予以反击。因此,我们中华民族在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要非常重视全球话语权,并极力争取话语权。舆论宣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全球人们的理解和支持、良好的媒体环境将是推动中国发展的最大利器之一。

二是坚定道路选择和道路自信。十八大报告指出,“回首近代以来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展望中华民族充满希望的未来,我们得出一个坚定的结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自清末鸦片战争以来,长达100多年间,处于世界强国的欺辱蹂躏,国家和民族没有尊严、百姓和人们没有尊严。仁人志士救国图存、救亡复兴的梦想从未泯灭过,经过长期的摸索,共产主义在中国生根发芽,共产党在中国成长壮大并带领全国人们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三座大山”,成立新中国,中华民族再度矗立于世界东方。这一切成就源于党的领导,源于党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追求和坚持。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崎岖坎坷,峰回路转,历经了三年自然灾害、大跃进、文革,我们依然在前进。80年代末期以来,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解体,尤其是苏联的解体后,社会主义运动经历了前所未有的低潮,中国共产党依然坚定社会主义道路,顶住前所未有的压力,坚持改革开放。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说,“一个国家的发展,就像人的一生,主要就是关键的几步。这几步走对了,一切都会比较顺利,前景会比较光明。这几步走错了,就会伤筋动骨,甚至满盘皆输。”我们党在1978年的关键时刻果断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观念,坚持改革开放;在90年代初这个关键的时期坚持了社会主义道路,走对了路。1978年至2012年,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平均达到9.8%,是世界同期的四倍,经济规模在30年内翻了四番,2010年经济总量超越日本跃居世界第二。

早期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和坚持成就了新中国。在社会主义发展建设过程中,面对苏联解体前后政治危机,邓小平这位强势领导人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后,不管是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抑或是国企改革,2008年的汶川地震,抑或是全球金融海啸,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从未放弃过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的选择与坚持。从近一百年的发展历程和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丰硕发展成果来看,我们自信,并且坚信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我们还会一直走下去。

三是坚持全面改革开放。中国本来也可能选择不同

的路径,根据作者的分析,有四种可能性。一是“极左模式”。不改革开放,全
面肯定和延续“以阶级斗争为纲”,朝鲜目前仍然走在这条道路上。二是“极右模式”。全盘西化,经济和社会结构是中世纪的,上层建筑是后现代化的,政府与人们的需求严重脱节,人民处于贫困,国家陷于动荡,第三世界此类国家比比皆是,菲律宾是典型代表。三是“保守改革模式”。古巴曾在80年代初尝试市场化改革,但由于很快出现了投机倒把、贫富不均等问题,古巴政府又回到了计划经济为主的状态;目前古巴仍然坚持“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思路,至今经济困难,人民生活艰苦。四是“激进改革模式”。前苏联戈尔巴乔夫以政治改革为主轴,用经济改革来辅助政治改革,改革的结果是苏联迅速解体、经济全面崩溃,人民生活水平大幅下降。

之所谓“道路和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关键在于如何与时俱进的改革我们的制度,以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中国在邓小平的领导下,坚持“实事求是”,走“稳健的改革道路”,即较大规模的经济体制改革与较小规模的政治体制改革,政治改革的重点是为经济改革铺平道路。这种“经济改革优先”的模式虽然有利有弊,但它使我们的国家避免了大的动乱,国家经济规模自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增长18倍,人民生活大幅度提高。

中国崛起,对我们青年来说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在国家迅速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有很多发展的机会,对我们实现人生价值是非常有指导方向的意义的,但是在这竞争时代,若是安逸享乐,那就肯定不会有发展。2013年,听的最多就是中国梦。中国人民的中国梦,需要每个清醒的我们去努力才能实现。



除了各类杂志上零星的文章,好像还是第一次读这类型的书籍,探讨中国的现实与未来,直观又质朴。如我这样的不大关心国家大事的人也能读懂、读通,且具有一定的吸引力,顺带能了解一些国外的情况,是本好书。作者丰富的阅历、宽阔的视角、朴实的笔触,把中国置于世界之中,以饱满的热情与强大的自信将一个崭新的中国展现给世界。
当然由于篇幅的关系,写得稍显简略一些,有些观点又显重复。中国的社会经历了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从颤惊惊的试探到大刀阔斧充满自信的前进,已经形成了充满中国特色的前进模式。国家富强,人民富足,这样的生活近十年尤其表现明显。从我们自己的生活中也有明显体会——手机的使用、计算机的普及、家庭汽车的拥有量等等。虽然在使用中存在过多过滥的现象,给人们带来一

定的烦扰,特别是对环境带来的问题已经成为燃眉之急。但是这样的生活方式带来最多的还是方便。所以,在这样的生
活中,人们包括中国的上层都享受到安逸带来的愉悦,并不想打破这样的格局,包括政治等各方面。这在某种程度上会制约国家的进步。
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国老百姓,最希望国家的安定、富强,这带给我们的是最大的安全感——只要我们勤劳就会有好的生活,其他的不必担心。所以,虽然目前中国共产党一党执政带来的腐败等问题非常严重,也可以用触目惊心来形容,但是人民仍然希望党能治党。尤其党的十八大以来,指出民族复兴(并不是新观念)等目标,给百姓有些茫然的精神又注入了希望。
读后最大的感受是中国最需要像邓小平这样的具有远见卓识、高瞻远瞩的伟大人物出现,把握中国的脉搏,使中国在改革开放中出现的种种不符合国家和人民利益的现象一一消失,真正走向健康的道路,中国的发展仍然任重道远!
通过阅读,了解了许多名词,诸如民粹主义、基尼系数等等。对于基尼系数,正好前几天的报纸上,中国公布了十年来的基尼系数,由逐渐增大到逐渐减小,说明了中国的贫富差距在逐渐缩小,但是仍然很严重。其实中国财富的贫富差距并不仅仅是体现在城乡差别上,而是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体现在行业间的差距。这样的差距何止几倍?世界上仍然有将近一半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书中对于非洲等国家的贫困描述有些不可想象。中国的贫困人口大多数在农村偏远山区,所见较少。但从报纸等媒体上能够了解到其贫困程度仍很严重,有的报道看后会令人感到心酸。但是经过三十年的奋斗与努力,减少贫困人口的事业,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而且随着国家对社会福利等方面的逐步改善,特别是广大农民的医保等的建立,使我们逐步感受到国家真正为老百姓所想所做的诚意。
记得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伊始,有许多悲观说法,包括很大一部分百姓都心存疑虑,不知道能对我们的生活产生怎样的冲击。“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十年之后,非但没有崩溃,而且通过改革开放和体制创新,经济总量翻了两番,经济规模跃居世界第二,中国还成了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和带动整个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火车头。”
有人说当今的中国是“风景这边独好”,也有人说当今的中国正处在“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时期。不管别人怎么说,用我们自己眼睛看我们能看到的,用我们的心灵去体会我们能体会到的。虽然对中国在前进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感到气愤甚至愤怒,但我们在心里还是

感受到我们的国家正在带领她的人民向好的方向前进。


在这本书中,作者首创了“文明型国家”的概念。所谓“文明型国家”,就是摆脱了
西方学者把“民族国家”与“文明国家”对立起来的思维方法,能够把这两类国家的长处结合在一起的国家,这是他的创见。他认为,今日中国的崛起不是一个普通国家的崛起,而是代表了一种不同性质国家的崛起,是一个五千年文明与现代国家重叠的“文明型国家”的崛起,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的崛起。与此相对应的,作者通过大量的事实说明陈述了一个道理:“没有一个非西方国家取得过模仿西方模式的成功”。对于这种说法,我深以为然。这不仅仅是一种振奋人心的说法,更是一种充分认识自我、是一种建立在在中国这个具有5000年文明历史和960万平方公里广阔疆域的与众不同的华夏大国的国情分析和当前历史阶段分析的基础上的必然结论。“文明型国家”的最大的智慧就是“求同”,因此我们有能力汲取其他文明的一切长处而不失去自我,未来也会沿着自己特有的轨迹和逻辑继续演变和发展,并对世界文明作出原创性的贡献。这正是小平同志所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要义所在。

可以这样说,我们现在进行的改革不是转型,而是一种创新——汲取别人之长但不放弃自己的优势。中国既是一个“文明型国家”,同时又是“百国之合”。历史上中国也是成百上千的国家慢慢整合起来的。这种国家的特点,四个超级因素,人口、地域、历史、文化,是我们最大的优势。我们有世界上最充沛的人力资源,有最大的市场,有其他国家难以比拟的地缘优势,有自己悠久的历史传统,有独立的思想体系,有世界上最丰富的文化资源。如果我们放弃“中国模式”,转而照搬西方模式,我们的四大特征、四大超级因素,很可能一瞬间就转变成我们最大的劣势,就是“百国之合”变成“百国之异”。“百国之合”的人口成为中国混乱动荡的温床,“百国之合”的疆土成为四分五裂的沃土,“百国之合”的传统成为不同传统对抗的借口,“百国之合”的文化成为不同族群冲突的根源。苏联和南斯拉夫的解体有多种原因,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它们的政治精英、知识精英完全为西方话语捕获,最终导致国家解体、经济崩溃的世纪浩劫。

这篇文章中,首节的“不再误读自己”留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他总结了中国崛起这个不争的事实。告诉国人,中国发展时至今日,我们已没有理由缺乏信心。对于腐败、环境污染、贫富差距这些目前中国存在的问题,作者也没

有回避,而是通过不同国家的对比分析,告诉我们这既是发展中的矛盾,也是许多发达国家还没有解决的普遍矛盾。与我们惯常思维不同的是,作者强调要先肯定自己的成绩,在此基础
上再逐步解决困难。的确,为百年屈辱史所累的国人当下的问题,就是太不自信。就像面对“半杯水”,很多人只看到空的一半,而看不到满的那一半。殊不知,困难是要解决的,但需要一步步来。正是有了发展,才能有谈下一步问题解决的资本。不肯定这一点,下一步的发展就是无源之水。过去承认中国落后是实事求是,今天承认中国的巨大进步也是实事求是的。风物长宜放眼量,我们应该做一些未雨绸缪的长线思考,我们需要新的大国意识,需要自己的话语权,需要更加理性从容的国民心态。中国崛起至今日,我们应该确立自己作为一个“文明型国家”的文化自信。

中国“文明型国家”的崛起,会是人类现代化历史上最精彩的一幕,这种国家的崛起对世界影响的深度、广度和力度,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中国具有超大型的规模,在改变自己之后,就要开始改变世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