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关于布龙菲尔德的《语言论》

关于布龙菲尔德的《语言论》

关于布龙菲尔德的《语言论》
关于布龙菲尔德的《语言论》

语言论

简介:

《语言论》为布龙菲尔德所著,1933年出版。这部著作是布龙菲尔德1914年写的《语言研究导论》(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Language)的修订本,是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奠基性著作,对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形成、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语言论》章目:

全书共二十八章:第一章至第四章论述语言学的一般问题;第五章至第八章论述音位学;第九章至第十六章论述语法和词汇;第十七章至第二十八章论述比较法、发言地理学、语言演变、语义变化、借用等。《语言论》的总意义在于提出了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派研究语言的基本原则和描写语言结构的总框架。

作者:

布龙菲尔德(Leonard Bloomfield,1887-1949),美国语言学家。1887年4月1日出生于美国芝加哥。北美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先导人物之一。19岁毕业于哈佛大学。嗣后转入威斯康星大学师从E·普罗科什攻读语言学,1909年在芝加哥大学获博士学位。布龙菲尔德从研究日耳曼语系和印欧语系入手,继而研究了普通语言学和阿尔表琴语等语言。他曾在很多大学任教,最后执教于耶鲁大学,并任该校高级语言学教授。

《语言论》的主要观点:

1、从行为主义和机械论的观点观察语言现象,把语言看成一系列刺激

和反应,并据此提出了著名的传递公式:S → r .......... s → R,这里S指外部刺激,r指语言的代替反映,s指语言的代替性刺激,R指外部的实际反应。

2、制定描写语言结构的总框架。布龙菲尔德认为语言是一个共时系统,

他首先使用“替换法”研究音位学。布龙菲尔德认为语素是由音位或音位的组合构成的,而全部语素就构成了一种语言的词汇。从词汇转向语法,就需要“配

列”(arrangement)的概念,语言形式的配列方式有四种:词序、变调、变音、形式的选择。语法分为句法和词法。句法如短语和句子;词法是粘附形式出现于组成成分中的结构,包括词和词的一部分的结构。这样,人们就可以用这些原则去描写一种语言的构。[

3、对历史语言学的原理、原则进行了科学的总结。

重点讲述第十章语法形式

布龙菲尔德在语言论中制定出描写语言结构的总框架。布龙菲尔德的思路是:语言是由音义结合的词汇和语法两部分构成的整体,词汇是语素的总和,语法是语素的配列。现在,重点看语法形式的部分。

我们知道,仅有词汇成分还不能构成语句,从词汇转向语法,布龙菲

尔德提出了“形式”和“配列”的概念。他说:语法就是“在每一种语言里,各种形式的有意义的配列”。在这里布龙菲尔德提到了“形式”“配列”。

布龙菲尔德指出:语言形式的配列方式有四种:

(1)词序词序指的是复合形式的成分发出的先后次序,如 John ,hit,Bill 这三个词语可以有三种排列方式:John hit Bill 和 Bill hit John 和 Bill John hit 而最后一种方式在英语中是不成立的。尤其是在

缺少形态变化的语言中,词序起重要作用,比如说汉语。

(2)变调如“煎饼”的重音如果是在“饼”,就是一个动宾式结构,但如果重音在“煎”字,“饼”是轻声,就是一个偏正复合词。这些

重音成分和声调成分只能附着在音段即元音和辅音之上,它们并不出现在

语流中,故此布龙菲尔德把它叫做“次音位”

(3)变音“这里指的是形式中主音位的变化”我们理解为某

些实语素内部发生的语音交替(屈折)变化。布龙菲尔德所举的例子分为

两种:一种是发生在由语言形式组合而成的语流中的屈折变化。既可以发

生在自由形式之间,也可以发生在自由形式与黏着形式之间。发生在自由

形式之间的如: Do[du:]+not[not]→Don′t[′do:nt] 另一种并不发生在连续的语流中,而是词根内部的元音(辅音)成分之间存在着替换关系: run→ran

(4)形式的选择胡明扬先生把它称为“语类选择”:“通过选择句法结构中可以组合的词类或词组的类来表示一定语法意义的形式。”

我们认为“形式选择”实际上就是“组合/聚合”这两类关系相结合的产物:因为不同的语言单位“聚合”往往会相应地具有不同的“组合”性质,反过来说,不同的“组合”关系也往往需要不同的“聚合”类来实现。

也就是一组合结构对聚合关系的选择。特定的结构对进入这个结构的成分有特定的选择。如述宾结构中,充当述语部分的只能是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因此在这个位置上选择的只能是动词或动词形短语。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明“打扫教室”这个述宾短语中述语部分选择动词“打扫”,宾语部分用名词“教室”。这就是形式的选择。

接着布龙菲尔德论述语法系统,他按传统方式以词(最小自由形式)为枢纽把语法分为词法和句法两部分。

布龙菲尔德关于句法体系有两个独到的理论:一是句子和短语(结构)的区别;一是句法结构的语法特征分类。(1)句子和短语的区别他说:“当一个语言形式作为一个较大形式的一部分出现时,我们就说它处于内置位置;否则就说它处于绝对位置,自成一个句子。”如:“温暖的阳光”

这一语言形式出现在“我喜欢温暖的阳光” 这个形式的一部分时,它就处于内置位置即为短语;而当它单独出现时,比如说出现在故事背景介绍时“温暖的阳光”这一形式则是自成一个句子。(2)句法结构的类型句法结构和它的成分二者之间的语法性质的关系是:如果整个句法结构的语法性质与它的某一个成分或全部成分相同这是一种结构,叫做“向心结构”,向心结构里跟整体的功能相同的直接成分是这个向心结构的核心;

如果整个句法结构的语法性质与它的成分中任何一个的语法性质都不相同,那么这种句法结构就是“离心结构”。

按照布龙菲尔德的说法是:合成短语可能属于一个与任何成分的形类都不相同的形类。譬如 John ran 既不是一个主格词语(如 John),也不是一个定式动词词语(如 ran)。所以我们说英语的施事-动作结构是离心的:这个合

成短语不属于直接成分的形类。另一方面,合成短语可能和一个(或多个)成分一样属于同一形类…因此,我们说英语的特性-实体结构(如 poor John, fresh milk,等等)是一个向心结构。

布龙菲尔德认为“任何语言中离心结构是不多的”,英语中,这样的短语有:施事—动作(John ran ),关系—轴心结构(with me)和从属结构(as I),大致相当于我们说的主谓短语、介词短语和连词短语。

向心结构可分为两类:并列的(或系列的)和从属的(或修饰的),大致相当于我们说的联合短语、偏正短语。联合短语中,短语和两个或两个以上直接成分形类相同(boys and girls);偏正短语中,短语和某一个直接成分形类相同(poor John)。与短语形类相同的直接成分叫中心词,联合短语可能有多个中心词,偏正短语只能有一个中心词。布龙菲尔德认为这种分类同样适合于对复合词的分类。

我们举汉语的例子来看:例如偏正结构的语法功能跟它的后一个直接成分(中心语)相同:如“新鲜的牛奶”这一短语的语法功能和中心语“牛奶”的语法功能相同,述宾结构和述补结构的语法功能都跟它的前一个直接成分(述语)相同,所以都是向心结构。主谓结构的语法功能跟它的两个直接成分(主语和谓语)都不一样,所以是离心结构。还有由虚词组成的句法结构如介词结构、的字结构等也都是离心结构。联合结构的语法功能跟它的每一项组成成分都相同,是一种多核心的向心结构,布龙菲尔德称之为并列式向心结构。

布龙菲尔德《语言学》读书报告

布龙菲尔德的《语言论》读书报告 姓名:XX 学号:XXXXXXXX 班级:20XX级XXXX班 摘要:布龙菲尔德是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他的著作《语言论》也是一部优秀作品,在语言学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集大成之作。《语言论》一书制定了语言结构的总框架,其中谈到了许多研究语言学的原则和方法,对我们研究语言学的产生、内在规律以及发展都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布龙菲尔德结构主义语言学语言与文字语言用途 列昂纳德·布龙菲尔德是二十世纪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奠基人。他由日耳曼语系和印欧语系入手,继承并发展了瑞士语言学家费尔迪南·德·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布龙菲尔德并没有止步于接受索绪尔的理论,他将语言学具体化,并在此基础上创新,由此于1933年发表了他的著作《语言学》。(《语言学》一书是布龙菲尔德1914年《语言学研究入门》的修订本) 一、全书简析 布龙菲尔德的《语言学》共分二十八章,可以在内容上分为两个部分:第一章至第十六章为共时语言学,第十七章至第二十八章为历时语言学。其中共时语言学中,第一章到第四章论述语言学的一般问题;第

五章到第八章论述音位学;第九章至第十六章论述语法和词汇。而历时语言学中则主要论述比较法、方言地理学、语言演变、语义变化、借用等。可以说,布龙菲尔德的《语言论》一书内容几乎涉及了语言学的所有方面,构成了一个全面而具体的语言学体系,既使得读者更加明晰语言学的结构和主要内容,又具有开创性,对全世界语言学的发展都有巨大的帮助。比如:布龙菲尔德的语言学理论对中国的语言学发展就有很大影响,他的语言学分析方法现在仍有很多为中国语言学家所采用,用以分析方言以及少数民族语言。 语言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艺术,它随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语言产生之初,只是简单语素的组合,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维方式、认识能力的提高,语言也日益丰富完善。语言的生命存在于人类社会对它的使用过程中。语言因人类认识事物和互相交流的需要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完善。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漫长的历史画卷中留下了它发生、发展、变化或消亡的轨迹。 布龙菲尔德《语言论》中的语言学系统研究内容主要从语音层、语义层和语法层三个层面分析,与我们所学的基本一样。但《语言论》中有许多布龙菲尔德的创新之处,比如:提出语言的科学描写的标准,排除对心理学的依赖,主张从“形式”入手,谨慎对待“意义”等。 由于我对语言学的理解及学习有限,目前水平尚浅,因此本报告中大体分析一下语音、语义和语法三个层面,之后主要分析《语言论》中第二章“语言的用途”,就这一章节谈一些个人观点以及语言学家的相关观点。

《语言论》读后感1000字

《语言论》读后感1000字 导读:读书笔记《语言论》读后感10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语言论》读后感1000字: 这个暑假,我选择《语言论》作为课外专业知识的补充书籍。凡是进行语言研究的人,就避免不了接触布龙菲尔德的《语言论》,因为他向我们全面地阐述了语言的发展历史,以及关于语言研究的各方面,而我今天重点讲的是其中方言地理学的内容。 方言研究有三种主要方式,分别是音位研究、词汇研究、句法研究,而这也正与研究任何语言一样。 许多方言都是没有文字的,只靠一代人一代人口头传授,因此应位研究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每个村庄或者至多两三个村庄丛集的地区,会有自己的特殊方言土语。就以赣州的客家方言为例,一个乡乃至一个相邻的村镇之间的方言有时便会差异极大,因此在本村小学上学时,学生一般会讲当地方言,但升学到初中高中后,同学之间的谈话便以普通话为主,因为用方言谈话,对方不一定听得懂。有趣的是,各地方言也会产生同化现象。每个说话的人经常调整他的言语习惯来适应那些同他交谈的人,而调整言语习惯,最通常的情形是改变某些言语形式的使用频率,却并不抛弃任何旧形式,仍带有其以前的语言特色。打个比方,一个常年说方言的人,跟外地人交往时,通常会以普通话与他人对话,但仍带有本地方言的特色。

但音位研究并不是最老的,方言研究中最老的是词汇研究,如sh搜罗那些不同于标准用法的形式和意义。在此研究过程中,发现地方方言偶尔保存了一两种古老的特点,但这种古老特点在标准语言中却不再存在了。读后感·举个例子,在我国某些地区方言中,仍保存有名词作动词的古汉语特点,如水衣服,水碗筷等等,这在普通话中是不成立的,应说成用水洗衣服,用水洗碗筷。此外一些名词也有些微不同,如普通话中的公鸡在某些地区是鸡公。 一门语言,除了语音、词汇之外,还需要语法,方言也不例外,方言的句法研究,也是重要的一方面,普通话遵循主谓宾定状补谓前为状,谓后补定语放在主宾前的规则,但某些地方放,但某些地方方言土语中却并不是如此。 此外由于方言土语种类颇多,地域差异大的人极难听懂对方语言,于是在某些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从地方方言中兴起了标准语。但标准语绝不是地方方言的现代形式。正如我国现在推行的普通话是以北京方言为基础,同时也从大小地区方言吸收了许许多多方式而形成的汉语,这为我国统一语言,对外交流作出重大贡献。作者:高幼茜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二语习得的相关概念和理论

母语习得理论(Theories of Acquisition of the Maternal Language) 关于儿童对母语,主要就是口语中的听与说的能力之获得的理论,主要有:行为主义理论,“先天伦”与认知理论等。 行为主义理论(behaviourist theory)的基础就是“强化”论或刺激--反应论,代表人物有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与心理学家斯金纳等人。这种理论认为:语言就是一种人类行为,要观察语言行为就必须找出话语与产生它的环境之间的规律,找出话语与对它做出反应的话语之间的规律性,以便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母语习得理论。斯金纳在她的代表作《语言行为》一书中认为语言不就是一种思维现象,而就是一种行为。儿童母语习得要经过模仿--强化--成形三个阶段。儿童首先模仿自己周围的语言,对环境或成人的话语做出反应。如果反应就是正确的,即说出的句子符合语法规律,成人就会给予赞扬或以其她方式进行鼓励,以便强化儿童的语言,增加儿童说话的正确性。为了得到更多的赞扬与鼓励,儿童会重复说过的话,逐步养成习惯,并把它巩固下来。这样,儿童言语行为的形成过程就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直到其习惯与成年人的说话方式相吻合。 行为主义理论并不能全面正确地反映出儿童母语习得的过程与心理特点。行为主义者所理解的语言无非就是声音的刺激与反应,而且把语言与思维(思想)等同起来。布龙菲尔德的公式S(实际刺激)—r(言语反应)……s(言语刺激) R(实际反应)就表明了这一点。行为主义语言观就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它反映了母语习得阶段的阶段性成果,反映了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它解释了一些母语习得的现象,特别就是“语言时习惯”这一观点就是不容易被否定的。 语言学习的“天性论”(innateness theory)用典型的理性主义的方法来解释儿童语言习得的问题。代表人物就是乔姆斯基与马克奈尔(D、McNeil)。这种理论认为:儿童生下来就有一种适于学习语言的、人类独有的能力,即儿童天赋的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简称UG)知识。这种知识体现在“语言习得机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简称LAD)里面。语言习得机制离开人类的其她功能而独立存在(甚至与智力发展都没有直接联系),它能使语言规则(普遍语法)内化。马克奈尔认为语言习得机制有如下特点:(1)有区分环境中的语音与非语音能力;(2)有对语言活动进行分类、提炼的能力;(3)它所具备的知识只能使某种语言系统成为可能,而不能使这种语言之外的其她语言系统成为可能;(4)对语言系统的发展不断地进行评估,从大量的语言数据中找出尽可能简单的系统。 天性论者认为,儿童语言就是一个合法的受规则支配的系统,儿童语言的发展不就是一个错误逐步减少的过程,而就是一个在接纳输入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假设,并通过自己的理解与表达来验证假设的过程。天性论者的学说推动了语言习得的研究,就是深入探讨语言习得过程的一个研究方向。 认知论(cognitive theory)认为语言就是符合功能的一种,语音的发展就是以认知知识结构的发展为基础的。这种理论产生于上个世纪60年代后期,代表人物就是皮亚杰、布鲁姆与斯洛宾。认知论者认为:语言的发展依赖于儿童对周围世界形成的概念,依赖于儿童表达意思的需要,依赖于有与人交际的需要。总之,儿童语言的发展就是天生的能力与客观经验互相作用的产物。认知论的代表皮亚杰认为人脑有两种不同的组织功能:一种就是遗传的心理功能(称为功能不变式functional invariants),它决定人怎样与环境相互作用,并向环境学习;学习的中心环节包括同化(assimilation)与顺应(accommodation)两个过程。另一种就是认知结构(又称认知图式schemata),它就是第一种组织功能与环境作用的结果;它随着儿童的发展而系统地变化,儿童对世界的认识就就是靠这种认知结构的内化而实现的。皮亚杰的另一个重要观点就是:语言能力的发展不能先于认知能力的发展。如儿童的认知能力还没有发展到用被动语态来表达复杂一点的思想时,她就无法接受被动语态的结构。这说明儿童要模仿成人的说话就是以她本身认知能力的发展为基础的。儿童的认知能力总就是发展的,但这种发展也有相对稳定的阶段,称为”平衡的状态”(动态的平衡),每一个平衡的状态都比以前一个平衡状态更为精

语言学概论

阅读材料:语言学流派 历史比较语言学 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产生有两个不可或缺的条件,一是广泛收集世界各种语言材料,二是认识到梵语在语言比较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初始阶段,丹麦的R·Rask、德国的J·Grimm和F·Bopp被称为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奠基者。 Rask在他的《古代北欧语或冰岛语起源研究》一书中第一个对基本语汇中的词进行系统的比较,找出其中的语音对应规律,由此确定语言的亲缘关系。Grimm在其书的启发下,在他的《日耳曼语语法》里确定了希腊语、峨特语和高地德语之间的语音对应关系,即所谓的“格里木定律”(Grimm…s Law)。Bopp的主要著作是《梵语、禅德语、亚美尼亚语、希腊语、拉丁语、立陶宛语、古斯拉夫语、峨特语和德语比较语法》,旨在把梵语和欧洲、亚洲的几种其他语言相比较,找出它们在形态上的共同来源。 历史比较语言学发展到第二阶段,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德国的施莱歇尔(August Schleicher),其代表作是《印度日耳曼语系语言比较语法纲要》。他受到生物学物种分类的启发,为有亲属关系的语言的历史演变过程设计了一种树形谱系图,使语言之间的亲属关系以直观的形式呈现在人们的面前。这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一大进展。 19世纪的最后25年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新语法学派”时期。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奥斯特霍夫(H·Osthoff)和布鲁克曼(K·Brugmann),他们在自己创办的刊物《形态学研究》上正式宣布:语音演变规律不允许任何例外。他们在坚持这个原则时,以语言材料为依据,借鉴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强调“类推”在语言演变中的作用。这个学派的代表著作有布鲁克曼和德尔布吕克合著的《印度日耳曼语比较语法纲要》和保罗的《语言史原理》。 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家为语言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收集了丰富的语言材料,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和比较,不仅提出了人类语言演变过程的假设,画出了世界语言的谱系,而且还创造出比较科学的研究方法,提出了有关语言起源、语言本质的新理论,为后来结构主义和描写语言学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结构语言学 布拉格学派,又称“结构-功能学派”或“功能学派”。其先驱者是马泰修斯,成员主要有雅科布逊、特鲁贝茨柯伊、哈弗阿奈克等。 1926年10月,由马泰修斯和雅克布逊等6人发起,建立了布拉格语言学会。该学会在第一届国际语言学会议上第一次把音位学的观点公诸于世,引起很大反响。1929年出版了会刊《布拉格语言学会论丛》。 布拉格学派集体观点的全面论述见于他们在第一届国际斯拉夫学会议上所提出的《论纲》,《论纲》中强调语言是一个功能体系,对语言现象的评价应着眼于它的功能。特鲁贝茨科依的《音位学原理》是这一学派的一部重要的代表作。 布拉格学派接受了索绪尔关于语言是系统的思想,特别致力于音位系统的研究,建立了音位学说。它的另一个特点是不仅研究内部语言学,对广义的语言学问题也很感兴趣,运用语言学理论研究文学作品及外部语言学的其它各领域。 哥本哈根学派,又称丹麦学派。代表人物有叶尔姆斯列夫、布龙达尔、乌尔达尔等。 1931年,叶尔姆斯列夫和布龙达尔共同创建了“哥本哈根语言学会”,该学会成为当时欧洲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一个中心。1938年创办会刊《语言学学报》,1939年的创刊号布龙达尔发表了他的论文《结构语言学》,遂成为这个学派的纲领。叶尔姆斯列夫任哥本哈根语言学会会长,他的《语言理论导论》和《普通语法原理》是哥本哈根学派的代表性著作。 这一学派以索绪尔的语言系统的学说为基础,着重语言形式的研究。它特别注重语言的

布龙菲尔德

布龙菲尔德 他在美国语言学界的地位,犹如索绪尔在欧洲语言学界的地位。在美国语言学史里,有人把1933—1950年称作布龙菲尔德世纪,也有人把布龙菲尔德奉为美国语言学家之首。 布龙菲尔德的主要著作有《语言论》。《语言科学的一套公设》布龙菲尔德的主要理论贡献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主张行为主义,反对心灵主义 2、重视形式分析,忽视意义 3、提出了一套语言分析的程序,最著名的是直接成分分析法,向心结构和离心结构 一、20世纪20年代初,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受俄国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影响,提出了行为主义的观点,他认为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无法证实的意识或者精神世界,而应该研究看得见、摸得着的行为。他坚信有什么样的刺激,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的反应。提出了一个公式S---R 即刺激---反应来分析所有的行为。 斯金纳进一步阐述和深化了华生的理论,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论”刺激----反应---强化人类言语行为和动物一样也是由刺激引起的反应,如果反应得到强化(奖励的方式),这种反应就被保留,形成习惯。 布龙菲尔德受到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从行为主义的观点出发,把语言看成是一系列刺激和反应。用刺激—反应论来解释语言的产生和理解过程,提出了一个有名的公式 S—r…s----R 琪儿看到苹果受到实际的刺激S,如果她受到刺激之后自己去摘R,即为S-R。但是她在受到苹果的刺激之后没有自己去采取实际行动,而是跟杰克说话r希望杰克去摘,那么杰克所受到的刺激就是s,而杰克去摘了就是R。即完成上面的公式:S-r-s-R。

三条原则 2、由于意义不能直接观察到,而且也很难把握得住,所以只对结构形式进行分析,尽量回避意义问题。147页。 最有影响的著作《语言论》公分28章,可以分为上下两部分。1-16章属于共时语言学,后半部分17—28章属于历时语言学第一章到第四章论述语言学的一般问题;第五章到第八章论述音位学;第九章至第十六章论述语法和词汇,讨论的是共时性的;第十七章至第二十八章论述比较法、方言地理学、语言演变、语义变化、借用等。《语言论》的主要意义在于提出了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派研究语言的基本原则和描写语言结构的总框架。 1讨论了语言社团的问题 语言方言 2进一步发展了语音学和音位学理论 研究语言的声音时,可以不去问他的意义,这叫实验语音学,研究具有意义的语音叫音位学、实用语音学。 总结出了三大类音位:音段音位、复合音位、超音段音位 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音位系统 3语法形式 布龙菲尔德还根据“能否独立出现”的标准把语言形式化分为“黏附形式”和“自由形式”:“不能单说的语言形式叫做黏附形式;其它所有形式(例如Johnran,或John或ran或running)都是自由形式。”黏附形式仅仅作为更大成分中的组成成分,而自由形式既可作为一个更大成分中的组成成分在话语中出现,也可成为最大成分独立出现。如上所举例子“John”“run”是自由形式,而“away”中的“a-”就是黏附形式。因此他创立了分析语素的方法即直接成分分析法。 “凡是跟别的语言形式在语音语义上有部分相似的语言形式是复

洪特堡《语言论》英文导读本

姚小平:洪堡特《论语言》英文本导读(2010-05-13 00:20:37)转载标签:洪堡特论语言教育分类:语言研究 “第一部阐述普通语言学的巨作,是威廉·冯·洪堡特所撰的一本关于人类语言多样性的论著,出版于1836年。”——布龙菲尔德《语言论》(1933)第一章 一 本书译自德国语言学家威廉·冯·洪堡特(Wilhelm von Humboldt 1767—1835)的遗著über die Verschiedenheit des menschlichen Sprachbaues und ihren Einfluss auf die geistige Entwicklung des Menschengeschlechts(《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中译本1997年第一版,商务印书馆,下简称《论语言》),原为其三卷本《论爪哇岛上的卡维语》(1836—1840)的导论部分。洪堡特在世时,亲自编成第一卷并送交排印,但未及见书便因病辞世,后由其弟亚历山大·冯·洪堡特(Alexander von Humboldt 1769—1859)委托友人编辑、梓行全书,至1840年出齐三卷。亚历山大在前言中详述了成书的经过,并且代其兄长向多位学界朋友致谢。《论语言》这一长篇导论含于1836年发表的第一卷,因其内容相对完整,同年又另作一册单独出版。后来此书便多以单卷本行世,包括俄、法、英、日、汉诸语译本。彼得·希思所译的英文本首版于1988年,为《德国哲学系列丛书》之一种;现在读者看到的是1999年新版,收入《剑桥哲学史丛书》。 洪堡特的这本书,是怎样性质的一部作品呢?若按今天的学科划分法或者图书分类法,我们不易判定它的归属。剑桥出版社两度把它编入哲学书系,或许是考虑到洪堡特与同时代德意志精神哲学的联系:他像康德、费希特、黑格尔一样喜好思辨,行文表达往往也像他们一样倾向于抽象而晦涩。不过,洪堡特本人很难说是一个通常意义的哲学家。他非常看重具体材料工作,对现象惯于作细致入微的剖析,而不是仅仅停留于纯理思辨的层面。最多,我们可以把他看作一个语言哲学家,如海德格尔评说的那样,《论语言》一书“在一片赞扬和反对声中……或显或隐地规定了直到今天为止的整个语言科学和语言哲学”。而现代人类学家、民族学家、文化史家读毕此书,很可能也会把它列入各自领域的必读书目。或者如英译本的编辑者所说,此书不但值得现代哲学家一读,而且与语言学、心理学、认知科学等也都有一定的关系。当然,要是这些学科、乃至众多其它人文社科领域的研究者也会被洪堡特的这本书所吸引,那是因为书中探讨的对象正是他们共同关心的。这个对象就是语言。 语言是本书的主题。英文本将“语言”一词单提出来,置于书名之首,更加突出了这一主题。译者是同一人,但两个版本的书名在措辞上略有不同,似乎不是无谓的更改:1988年本:On Language. The Diversity of Human Language-Structure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Mental Development of Mankind. 1999年本:On Language. On the Diversity of Human Language Construction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Mental Development of the Human Species. 看来译者颇费了一番斟酌,以寻求原语与目的语的意义匹配和背景对应。首先,以Construction(建筑、构造)替换Structure(结构),大概是嫌后者的意思过于抽象,与洪堡特所用的Bau(建筑)一词似有出入;而且Structure 这个概念有些超越时代,不像是洪堡特所在年代流行的学术概念,会使人联想到一个世纪以后兴起的结构主义。其次,以Human Species 取代Mankind,兴许是因为觉得前者是复数形式,更能体现洪堡特关于人类及其语言呈具多样性、其差异趋于无穷的观点。

二语习得的相关概念和理论

母语习得理论(Theories of Acquisition of the Maternal Language)关于儿童对母语,主要是口语中的听和说的能力之获得的理论,主要有:行为主义理论,“先天伦”和认知理论等。 行为主义理论(behaviourist theory)的基础是“强化”论或刺激--反应论,代表人物有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和心理学家斯金纳等人。这种理论认为:语言是一种人类行为,要观察语言行为就必须找出话语和产生它的环境之间的规律,找出话语和对它做出反应的话语之间的规律性,以便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母语习得理论。斯金纳在他的代表作《语言行为》一书中认为语言不是一种思维现象,而是一种行为。儿童母语习得要经过模仿--强化--成形三个阶段。儿童首先模仿自己周围的语言,对环境或成人的话语做出反应。如果反应是正确的,即说出的句子符合语法规律,成人就会给予赞扬或以其他方式进行鼓励,以便强化儿童的语言,增加儿童说话的正确性。为了得到更多的赞扬和鼓励,儿童会重复说过的话,逐步养成习惯,并把它巩固下来。这样,儿童言语行为的形成过程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直到其习惯与成年人的说话方式相吻合。 行为主义理论并不能全面正确地反映出儿童母语习得的过程和心理特点。行为主义者所理解的语言无非是声音的刺激和反应,而且把语言和思维(思想)等同起来。布龙菲尔德的公式S(实际刺激)—r(言语反应)……s(言语刺激)R(实际反应)就表明了这一点。行为主义语言观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它反映了母语习得阶段的阶段性成果,反映了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它解释了一些母语习得的现象,特别是“语言时习惯”这一观点是不容易被否定的。 语言学习的“天性论”(innateness theory)用典型的理性主义的方法来解释儿童语言习得的问题。代表人物是乔姆斯基和马克奈尔(D. McNeil)。这种理论认为:儿童生下来就有一种适于学习语言的、人类独有的能力,即儿童天赋的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简称UG)知识。这种知识体现在“语言习得机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简称LAD)里面。语言习得机制离开人类的其他功能而独立存在(甚至和智力发展都没有直接联系),它能使语言规则(普遍语法)内化。马克奈尔认为语言习得机制有如下特点:(1)有区分环境中的语音和非语音能力;(2)有对语言活动进行分类、提炼的能力;(3)它所具备的知识只能使某种语言系统成为可能,而不能使这种语言之外的其他语言系统成为可能;(4)对语言系统的发展不断地进行评估,从大量的语言数据中找出尽可能简单的系统。 天性论者认为,儿童语言是一个合法的受规则支配的系统,儿童语言的发展不是一个错误逐步减少的过程,而是一个在接纳输入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假设,并通过自己的理解和表达来验证假设的过程。天性论者的学说推动了语言习得的研究,是深入探讨语言习得过程的一个研究方向。 认知论(cognitive theory)认为语言是符合功能的一种,语音的发展是以认知知识结构的发展为基础的。这种理论产生于上个世纪60年代后期,代表人物是皮亚杰、布鲁姆和斯洛宾。认知论者认为:语言的发展依赖于儿童对周围世界形成的概念,依赖于儿童表达意思的需要,依赖于有与人交际的需要。总之,儿童语言的发展是天生的能力与客观经验互相作用的产物。认知论的代表皮亚杰认为人脑有两种不同的组织功能:一种是遗传的心理功能(称为功能不变式functional invariants),它决定人怎样与环境相互作用,并向环境学习;学习的中心环节包括同化(assimilation)和顺应(accommodation)两个过程。另一种是认知结构(又称认知图式schemata),它是第一种组织功能与环境作用的结果;它随着儿童的发展而系统地变化,儿童对世界的认识就是靠这种认知结构的内化而实现的。皮亚杰的另一个重要观点是:语言能力的发展不能先于认知能力的发展。如儿童的认知能力还没有发展到用被动语态来表达复杂一点的思想时,他就无法接受被动语态的结构。这说明儿童要模仿成人的说话是以他本身认知能力的发展为基础的。儿童的认知能力总是发展的,但这种发展也有相对稳定

语言论

《语言论》,高名凯著,商务印书馆1995年 《普通语言学教程》,[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著,商务印书馆1980年 《西方语言学流派》,刘润清编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普通语言学概要》,伍铁平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 绪论 1、语言学的对象和任务 1.1语言学的对象——语言 “活”的语言——”死”的语言 书面语——口语 有文字的语言——没有文字的语言 1.2语言学的任务 研究语言的性质、功能和它的结构等问题,揭示语言存在和发展的规律,使人们理解并掌握语言的理性知识,从而更好地学习语言和使用语言。 2、语言学的发展历程 三大发源地:中国、印度、古希腊-罗马 2.1哲学的“婢女”: 西方:“本质”与“规定”问题的讨论 柏拉图:名称是由事物决定的,就是说名称与事物是有本质联系的,他是个本质派。 亚里士多德:主张名称由习惯决定,就是说名称与事物的关系是人为的,是个坚定的约定派。 2.1哲学的“婢女”: 东方:中国的名实之争 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客观事物不是一成不变的,可说出的名字也并非是不变的。 公孙龙子:“物莫非指。天下无指,物无可以谓物。天下无物,可谓指乎?”凡物就有它的特征,没有特征就不可以称为物,没有物当然也就没有什么名称可言了。 荀子:“名无固宜,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名称是人们约定的,而且一旦约定了就不应变动。 2.2.经学的"婢女" 语文学就是偏重从文献的角度研究语言文字学科的总称。 (1)东方的语文学 1)古代印度:印度学者巴你尼《梵语语法》(《巴你尼经》) 2)古代中国:围绕汉字的字形、字音、字义产生了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统称为“小学”。《尔雅》我国最早的解释词义的专著 《说文解字》我国第一本最完备的字书 《声类》我国最早的韵书 《释名》用音同义近的字解释词义,推究事物得名的由来,是一部类似词源学的著作 (2)西方的语文学 1)古希腊:传统语法奠基于希腊语法。希腊人研究了词源、语音和语法,但在语法上的贡献最

语言学家简介

语言学名家索绪尔 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 1857--1913),瑞士语言学家。1857年出生于瑞士日内瓦。1878年发表了他的成名作《论印欧系语言元音的原始系统》。1880年以论文《论梵语绝对属格的用法》获莱比锡大学最优生博士学位。 1881-1891年他在法国巴黎高等研究学院任教,讲授历史比较语法,培养了众多的比较语言学专家。1891年回国担任日内瓦大学教授,讲授梵文和比较语法。 从1907年起,他曾三次讲授普通语言学,但没有写成讲义,1913年他因病去世后,他的学生巴利和薛施蔼根据同学们的笔记整理成《普通语言学教程》一书。这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提出了全新的语言理论、原则和概念,为语言的研究和语言学的发展奠定了科学的基础。1916年在日内瓦出第一版,后来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对语言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人们称之为"现代语言学之父"。 索绪尔语言理论以语言和言语的区分为基础,认为语言学只能"就语言而研究语言",排除任何非语言因素(如社会的、物理的、言语的……)的干扰;而就语言来说,必须区分共时和历时,语言学只研究共时的语言系统,排除任何历时因素的干扰;而就共时的语言系统的研究来说,只研究形式,不研究实质,"语言是形式,不是实质"的论断就是这一思想的集中体现。什么是语言形式?概言之,就是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所以,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是索绪尔语言理论的核心,后来有广泛影响的结构语言学、转换-生成语言学、系统-功能语言学等学派的理论和方法都是以索绪尔的这种语言理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索绪尔的语言学思想今天被称为"索绪尔语言学",也称"索绪尔主义"。索绪尔语言理论的影响不只限于语言学,现代人类学、精神分析学、文学、哲学、戏剧等多个领域都受到它的深刻影响,并采用《普通语言学教程》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这些学科所研究的对象的结构。 语言学名家萨丕尔 萨丕尔(Edward Sapir,1884-1939)美国语言学家,人类学家。1884年1月6日生于德国劳恩堡(Lauenburg)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和任职期间,受到著名语言学家和人类学家鲍阿斯(F.Boas)影响,对美洲印第安人的文化和语言产生了极大兴趣,与学生们合作编写出版了一套研究印第安语言并附有注释的丛书,认真分析了语言结构,成为美国描写语言学的奠基人之一。萨丕尔长期研究语言学和人类文化学的有关问题,重视语言和文化、语言和思维的联系,提出"语言影响人类关于现实世界概念系统的形成"这一设想,经他的弟子沃尔夫(B.L.Whorf)发展,形成语言相关性的学说,被称为"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这一假说成为人类文化语言学的基础。 萨丕尔的代表作是《语言论》及身后出版的论文集《萨丕尔论语言、文化和个性文集》。 语言学名家布龙菲尔德 布龙菲尔德(Leonard Bloomfield,1887--1949),美国语言学家。1887出生于美国芝加哥。1907年完成了学位论文《日耳曼语次元音交替的语义变异》早期著作是出版于1914年的《语言研究导论》,立足于心理学来阐释语言。1933年他的最有影响的著作《语言论》出版。这时,他已从构造心理学转到行为主义

布龙菲尔德《语言论》读书报告

布龙菲尔德《语言论》读书报告 摘要:布龙菲尔德的《语言论》对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形成、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其语法理论对中国语言研究,特别是对汉语语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布龙菲尔德语言论向心结构离心结构 列昂纳德·布龙菲尔德是二十世纪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奠基人。他在美国语言学界的地位,有如索绪尔在欧洲语言学界的地位。布龙菲尔德(Leonard Bloomfield,1887-1949),1887年4月1日出生于美国芝加哥。北美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先导人物之一。19岁毕业于哈佛大学。嗣后转入威斯康星大学师从E·普罗科什攻读语言学,1909年在芝加哥大学获博士学位。布龙菲尔德从研究日耳曼语系和印欧语系入手,继而研究了普通语言学和阿尔表琴语等语言。他曾在很多大学任教,最后执教于耶鲁大学,并任该校高级语言学教授。 他在语言学理论上发展了索绪尔的结构主义思想,又进一步具体化,并有所创新,于1933 年出版了他的代表作《语言论》。这部著作可说是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奠基之作,对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形成、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使得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成为世界结构主义语言学中发展最完备、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为了与索绪尔的结构主义相区别,有的又称美国的结构主义语言学派为描写主义语言学派。布龙菲尔德的《语言论》对中国语言学的影响也是巨大的,他的很多分析语言的方法直到今天仍为我国的语言学家所采用,用来分析汉语及其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对我国语言学的研究及发展有着重

要的意义。 《语言论》全书共二十八章:可以分为上下两部分。1-16 章属于共时语言学,后半部分17—28 章属于历时语言学。第一章到第四章论述语言学的一般问题;第五章到第八章论述音位学;第九章至第十六章论述语法和词汇;第十七章至第二十八章论述比较法、方言地理学、语言演变、语义变化、借用等。我们的评价重点放在前十六章。 布龙菲尔德的《语言论》和其他重要论著的主要意义在于提出了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派研究语言的基本原则和描写语言结构的总框架。 (一)区分语言的共时系统和历史演变 在语言理论方面,布龙菲尔德受索绪尔影响,在基本观点上有许多一致的地方,这首先表现为区分语言的共时系统和历时演变,并把共时系统的语言看作一个符号系统。布龙菲尔德和索绪尔一样,为了确定语言学的真正研究对象,主张把言语和语言区分开来,认定语言学只管语言。他说:“对我来说,也像对索绪尔(参看他著的《普通语言学教程》)一样,在某种程度上和萨丕尔(参看他著的《语言论》)一样,认为这一切,即索绪尔所谓的“言语”,处于我们语言科学的范围之外。……语言学只管语言,即索绪尔所谓的“语言”的那些对说某个社群的语言的所有的人都是共同的特征,如音位﹑语法﹑词汇,等等。它们都是抽象的,因为它们只是言语的话语中(复现)的部分特征。……语法和词汇的说明归根到底是抽象的。” 布龙菲尔德认为,要研究这样确定出来的语言,必须区分语

语言论

《语言论》读书报告 10对外汉语(2)班10208075 乔彩莉 作者:﹝美﹞布龙菲尔德 译者:袁家骅、赵世开、甘世福译 出版社及时间: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08年5月北京 <摘要>布龙菲尔德的《语言论》是关于结构主义语言学集大成之作,《语言论》的主要意义在于提出了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派研究语言的基本原则、方法和描写语言结构的总框架,它对世界语言的研究和发展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布龙菲尔德、语言论、借用、基本原则和方法 人生若只如初见。当我开始我的大学对外汉语专业的学习时,我开始觉得语言真的很神奇。也许是因为从出生就一直说汉语,总是羡慕别人可以说一口流利的外语,所以从我思考未来开始,我就决定我要学习外语,或许那时候只是觉得会一口流利的外语是一种时尚,具体的缘由已无从追朔,所以当我接触对外汉语这个专业学习专业课程时,我深深的感受到了中华文化五千年的博大精深,是我的心灵受到了极大地震撼。 语言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许由于太平淡无奇了,我们对语言很少注意,把它只看成像呼吸或者走路那样理所当然的事。其实语言的功能很大,它使人类有别于其它动物。 一、作者简介 布龙菲尔德是近代语言学界结构主义的创始人,他自称是机械唯

物主义者,他在语言学理论上从实际出发,在公认的规范化的例证基础上,不但发展了索绪尔的结构主义思想,阐述了自己的独创见解,又进一步具体化,并有所创新。 《语言学》一书,1914年在美国纽约以《语言学研究入门》的名称出版,1933年修订增补后以《语言论》这个名字出版。作者在本书里对传统语法体系中的某些安排,做了调整,侧重词在句子结构中的语法功用。在对词的处理上,有的观点接近奥托.叶斯柏森,但着眼点高,显现独创性的特点。本书适于用作普通语言学教程的参考资料,也可供一般爱好语言学的读者阅读。 布龙菲尔德的《语言论》是关于结构主义语言学集大成之作,它的主要意义在于提出了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派研究语言的基本原则、方法和描写语言结构的总框架,它是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奠基之作,对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形成、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是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成为世界结构主义语言学中发展最完备、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对世界语言的研究和发展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二、内容概要 《语言论》一书共二十八章,大治也可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前四章,主要论述了语言学的一般问题,包括语言研究的历史、语言的用途、言语社团、世界上的语言和语系等。第二部分:第五章到第九章,主要介绍了语音学和音位学理论,包括音位的定义、类型和变异,以及语音的结构,并且简单阐述了作者的语义观。第三部分:第

后布龙菲尔德

简介:后布龙菲尔德学派一布龙菲尔德1 9 3 3 年出版《语言论》之后, 从四十年代中期到五十年代末, 美国语言学界出现了一个异常的活跃、人才辈出的局面。一大批才华横滋的学者活跃在语言学舞台上, 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人称“后布龙菲尔德学派”。background:The Post Bloomfield school appeared after the Bloomfield " language " published in 1933, from 1940s metaphase to 1950s, American linguistics appeared an unusually active situation. A large number of talented scholars were active in the linguistic arena, obtained outstanding achievement which called " Post Bloomfield school" 代表人物:其中较著名的有: C.F.Hoekett , z.Harris , C . Fries , Trager , smith , B . Bloeh , R.wel ls ,H . Gleas 、sndney lamb 等。Representative: C.F.Hoekett , z.Harris , C . Fries , Trager , smith , B . Bloeh , R.wel ls ,H . Gleas 、sydney lamb and so on 主要思想:后布学派基本上还是坚持布龙菲尔德的传统, 对语言的心理学认识仍是刺激一反应学说, 在语言的分析方法上仍以IC 法为主, 并坚持认为描写应从音位开始, 描写语言学的目的是要建立一个发现程序。但是在这个大的框架之内, 他们在许多具体问题上有时甚至在重大问题上与布龙菲尔德又有区别, 提出了新的见解, 发展了布龙菲尔德的学说, 在客观上为语言理论上的“乔姆斯基革命”做了准备。 Main idea: the Post Bloomfield school basically adhere to the

二语习得的相关概念和理论

二语习得的相关概念和理论

————————————————————————————————作者:————————————————————————————————日期: ?

母语习得理论(Theories ofAcquisition of theMaternal Language) 关于儿童对母语,主要是口语中的听和说的能力之获得的理论,主要有:行为主义理论,“先天伦”和认知理论等。 行为主义理论(behaviouristtheory)的基础是“强化”论或刺激--反应论,代表人物有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和心理学家斯金纳等人。这种理论认为:语言是一种人类行为,要观察语言行为就必须找出话语和产生它的环境之间的规律,找出话语和对它做出反应的话语之间的规律性,以便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母语习得理论。斯金纳在他的代表作《语言行为》一书中认为语言不是一种思维现象,而是一种行为。儿童母语习得要经过模仿--强化--成形三个阶段。儿童首先模仿自己周围的语言,对环境或成人的话语做出反应。如果反应是正确的,即说出的句子符合语法规律,成人就会给予赞扬或以其他方式进行鼓励,以便强化儿童的语言,增加儿童说话的正确性。为了得到更多的赞扬和鼓励,儿童会重复说过的话,逐步养成习惯,并把它巩固下来。这样,儿童言语行为的形成过程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直到其习惯与成年人的说话方式相吻合。 行为主义理论并不能全面正确地反映出儿童母语习得的过程和心理特点。行为主义者所理解的语言无非是声音的刺激和反应,而且把语言和思维(思想)等同起来。布龙菲尔德的公式S(实际刺激)—r(言语反应)……s(言语刺激)R(实际反应)就表明了这一点。行为主义语言观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它反映了母语习得阶段的阶段性成果,反映了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它解释了一些母语习得的现象,特别是“语言时习惯”这一观点是不容易被否定的。 语言学习的“天性论”(innateness theory)用典型的理性主义的方法来解释儿童语言习得的问题。代表人物是乔姆斯基和马克奈尔(D. McNeil)。这种理论认为:儿童生下来就有一种适于学习语言的、人类独有的能力,即儿童天赋的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简称UG)知识。这种知识体现在“语言习得机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简称LAD)里面。语言习得机制离开人类的其他功能而独立存在(甚至和智力发展都没有直接联系),它能使语言规则(普遍语法)内化。马克奈尔认为语言习得机制有如下特点:(1)有区分环境中的语音和非语音能力;(2)有对语言活动进行分类、提炼的能力;(3)它所具备的知识只能使某种语言系统成为可能,而不能使这种语言之外的其他语言系统成为可能;(4)对语言系统的发展不断地进行评估,从大量的语言数据中找出尽可能简单的系统。 天性论者认为,儿童语言是一个合法的受规则支配的系统,儿童语言的发展不是一个错误逐步减少的过程,而是一个在接纳输入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假设,并通过自己的理解和表达来验证假设的过程。天性论者的学说推动了语言习得的研究,是深入探讨语言习得过程的一个研究方向。 认知论(cognitive theory)认为语言是符合功能的一种,语音的发展是以认知知识结构的发展为基础的。这种理论产生于上个世纪60年代后期,代表人物是皮亚杰、布鲁姆和斯洛宾。认知论者认为:语言的发展依赖于儿童对周围世界形成的概念,依赖于儿童表达意思的需要,依赖于有与人交际的需要。总之,儿童语言的发展是天生的能力与客观经验互相作用的产物。认知论的代表皮亚杰认为人脑有两种不同的组织功能:一种是遗传的心理功能(称为功能不变式functional invariants),它决定人怎样与环境相互作用,并向环境学习;学习的中心环节包括同化(assimilation)和顺应(accommodation)两个过程。另一种是认知结构(又称认知图式schemata),它是第一种组织功能与环境作用的结果;它随着儿童的发展而系统地变化,儿童对世界的认识就是靠这种认知结构的内化而实现的。皮亚杰的另一个重要观点是:语言能力的发展不能先于认知能力的发展。如儿童的认知能力还没有发展到用被动语态来表达复杂一点的思想时,他就无法接受被动语态的结构。这说明儿童要模仿成人的说话是以他本身认知能力的发展为基础的。儿童的认知能力总是发展的,但这种发

关于布龙菲尔德的《语言论》

语言论 简介: 《语言论》为布龙菲尔德所著,1933年出版。这部著作是布龙菲尔德1914年写的《语言研究导论》(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Language)的修订本,是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奠基性著作,对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形成、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语言论》章目: 全书共二十八章:第一章至第四章论述语言学的一般问题;第五章至第八章论述音位学;第九章至第十六章论述语法和词汇;第十七章至第二十八章论述比较法、发言地理学、语言演变、语义变化、借用等。《语言论》的总意义在于提出了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派研究语言的基本原则和描写语言结构的总框架。 作者: 布龙菲尔德(Leonard Bloomfield,1887-1949),美国语言学家。1887年4月1日出生于美国芝加哥。北美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先导人物之一。19岁毕业于哈佛大学。嗣后转入威斯康星大学师从E·普罗科什攻读语言学,1909年在芝加哥大学获博士学位。布龙菲尔德从研究日耳曼语系和印欧语系入手,继而研究了普通语言学和阿尔表琴语等语言。他曾在很多大学任教,最后执教于耶鲁大学,并任该校高级语言学教授。 《语言论》的主要观点: 1、从行为主义和机械论的观点观察语言现象,把语言看成一系列刺激 和反应,并据此提出了著名的传递公式:S → r .......... s → R,这里S指外部刺激,r指语言的代替反映,s指语言的代替性刺激,R指外部的实际反应。 2、制定描写语言结构的总框架。布龙菲尔德认为语言是一个共时系统, 他首先使用“替换法”研究音位学。布龙菲尔德认为语素是由音位或音位的组合构成的,而全部语素就构成了一种语言的词汇。从词汇转向语法,就需要“配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