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东盟的国际地位和影响

东盟的国际地位和影响

作为东南亚区域性组织,东盟十国是世界上人口第三大的国家或地区(仅次于中国、印度),是世界第五大经济体(仅次于欧盟、美国、中国、日本)、是世界第四大进出口贸易地区(仅次于美国、中国和德国),是发展中国家吸收外国直接投资(FDI)主要地区之一。
当前适值国际形势深刻演变、亚洲格局深入调整的重要时期,国际体系中的权力结构、治理方式和规则制定呈多元化发展态势。东南亚各国文化多元、制度各异、人口众多、优势互补,已基本走出金融危机阴霾,恢复发展势头,不仅跃升为亚洲地区一股重要力量,同时也是全球经济稳定的增长点和世界各大国投入的重点对象之一,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下,正经历着深刻的制度变革、结构重组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今后一段时期,东南亚形势将保持总体稳定,主旋律是求稳定、谋发展、促合作。
在联合国、不结盟运动、77国集团等国际组织中,东南亚国家扮演着重要角色。当前,在安理会讨论朝核、伊核、中东、达尔富尔、缅甸等问题上,印尼的作用和影响受到重视。在东亚合作中,东盟坚持坐在“驾驶员”位置,东盟还是泛亚、亚太、亚非、亚拉合作的重要参与者与积极推动者。印尼等穆斯林人口众多的大国注重运筹软实力,积极推动不同文明间对话。在全球性问题上,东南亚国家保持进取态势,备受瞩目。东南亚在能源、救灾等方面的地区合作升温,第二次中日韩外长会议将灾害管理合作列为三国合作新领域,在10+3、东亚峰会框架下召开武装部队国际救灾研讨会、核能安全论坛、生物燃料研讨会等会议,能源和救灾成为地区合作讨论热点。

一、东盟国际地位不断上升
二战后,亚非拉地区几乎每一个地区都成立了地区性国际组织。但这些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真正成功的可谓凤毛麟角,像非洲国家联盟、南亚区域联盟、阿拉伯国家联盟等,更多的是流于形式,没有为本地区的发展、合作带来重大的促进。
与这些国际组织相比,东盟可谓一个特例,它不仅促进了东盟各国的发展,而且大幅提升了东南亚地区的国际地位,可以这样说,目前亚太地区的任何重大事务,没有东盟的参与都是不可想象的。东盟的国际地位正在不断上升。
(一)东盟成员国之间的政治特色是保障其地位的根基
纵观世界历史,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一个相互博弈的过程,而积贫积弱的国家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不仅没有话语权,甚至还要忍受一些强权国家的操控。但东盟改变了这一现象。
东盟正式成立于1967年,当时正是冷战时期,以苏联、美国为首的两大

集团分别干预东南亚事务,在这一背景下,东盟成立的初衷之一便有联合起来确保自身安全的意味,当时成立东盟的宗旨可以概括为:维护地区和平,促进经济发展。之后,随着冷战的结束,强权国家对东南亚事务干预的减少,使得东盟充分的解决内部矛盾,通过各种努力,东盟解决了和越南长期对抗的局面,从而加强相互之间的协调,进一步推进一体化进程。在这一难得的和平时期,东盟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扩大影响力。
不难发现,冷战后相对和平、宽松的政治环境以及东盟自身合理的运作机制为东盟提高在东南亚甚至是国际地位创造了客观的条件和机遇,同时也为东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东盟的“团结”模式逐渐显现了威力,在政治领域取得巨大成功,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东盟的不干涉内政和协商一致的原则,使得东盟各成员国之间增强了相互之间的理解与互信,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成员国之间的矛盾。东盟各成员国自觉遵循的一个原则是:在处理本地区问题上采取符合亚洲价值观的方式解决矛盾与冲突。对外,他们则用一个声音说话。
第二,东盟在成立之初,即确定了各成员国不分大小、强弱,决策时一律处于平等地位的原则。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东盟创立一套系统和完善的多层次决策和运行机制。东盟的重大决策,由首脑会议和部长级会议作出,这两种会议均由各成员国轮流主持,体现出各成员国一律平等。另一方面,东盟的决策方式也具有灵活性,对于无法达成一致的决议,允许成员国保留自己的意见,通过寻求最低限度的共识和让步来完成决策过程,只要大多数同意即可通过决议,方式灵活,求同存异。
平等、无核心而又不失效率的决策和运作模式,被称作是“东盟方式”。东盟方式加强了东盟的和谐平等气氛。在这样的氛围下,所有国家都可以在同样的平台上探讨问题,这为东盟的和平发展奠定了基础。
东盟在政治安全领域的最大成就,是维护本地区的和平与安全。从1976年东盟首脑会议通过的《东盟协调一致宣言》到1976年签订、1987年和1998年两次修改的《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都旨在“促进该地区各国人民间的永久和平、友好和合作,以加强实力、团结和密切关系”。
(二)东盟的外交特色是提高其国际地位的有力保障
冷战结束后,在对外政策上,东盟实施的是“大国平衡策略”。
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各国都重新开始调整在国际上的战略决策,国与国之间可以说是有着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竞争的特点。美、中、

日等国家在亚太地区角逐,形成了亚太地区错综复杂的政治形势,在这些国家的博弈中,似乎形成了一种暂时的均衡状态,而东盟作为一个逐渐崭露头角的新兴区域组织,一度成为其他国家争取合作的对象。东盟为了提高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采取积极主动的方式,在大国之间穿针引线,左右逢源。一方面为了巩固这些大国在亚太地区已形成的均势,主动采取措施,努力充当亚太地区大国势力的平衡器;另一方面积极争取在亚太事务中的主导地位。
东盟从战略层面审视其与各大国关系及自身扮演的角色和作用,认识到在亚太地区多元力量并存、战略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只有与所有大国保持和发展平等友好关系的同时,又与它们保持适当距离,才能不被任何大国视为竞争对手和潜在威胁,利用大国力量在的相互制约,来确保自身的政治、经济和安全利益。
在处理亚太国际事务中,东盟不与任何一个大国结盟或联系过于紧密,实施大国平衡策略,并以小国来推动大国关系的改善,但自己并不卷入大国之间的争端。在对待大国的态度上,东盟采取既争取又相对的策略,尽量避免大国干预东盟内部事务。为了更有效地在亚太地区发展均势并增强东盟作为“杠杆”调节作用的力度,东盟还努力发展与亚太地区以外其他重要国家的外交关系,通过这些关系来加强其在国际上的影响和地位,为巩固亚太大国均势局面制造一种外在的牵制。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东盟主办的“东盟地区论坛”,已成为东盟寻求大国势力均衡的平台。“东盟地区论坛”不仅包括了中、美、日、俄、印度等亚太大国,英、法、德作为欧盟代表团也参加了论坛的各项活动。在这个平台上,东盟发挥着地区平衡器和稳定器的作用。到目前为止,东盟的大国平衡战略是成功的。东盟意识到,在经济全球化和未来亚太区域合作的新格局中,东盟作为中小国家集团,仅靠自身的实力是无法与欧盟、北美等经济集团以及各大国平等对话的,要想维护既得利益甚至获取更大的利益,坚持以东盟为核心的亚太政治经济安全多边合作机制,坚持“大国平衡”战略将是最合理的选择。
(三)经济发展是东盟进一步提高国际地位的坚实基础
经济领域,在1992年1月于新加坡召开的东盟第四届首脑会议上,东盟各国(六国)政府首脑正式决定设立“东盟自由贸易区”(AFTA)。会后发表的《新加坡宣言》和《加强东盟经济合作的框架协议》对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目标做出了相应的规定。这是对东盟成立以来所进行的各种经济合作方式的综合提升。十几年来,东盟的

经济合作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鉴于新老成员国经济水平参差不齐,1999年11月在马尼拉召开的第三次东盟首脑非正式会议上,东盟领导人同意原东盟六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文莱)提前它们实现零关税的时间,即从2015年提前至2010年,而四个新成员国(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则从2018年提前到2015年。
成立自由贸易区的目的可以概括为:促进东盟成为一个具有竞争力的基地,以吸引外资;消除成员国之间关税与非关税障碍,促进本地区贸易自由化;扩大成员国之间互惠贸易的范围,促进区域内贸易;建立内部市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