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桃花源记自测题答案闵行七宝补习班初中语文

桃花源记自测题答案闵行七宝补习班初中语文

桃花源记自测题答案闵行七宝补习班初中语文
桃花源记自测题答案闵行七宝补习班初中语文

七宝新王牌闵行高中补习班闵行七宝初中补习班闵行七宝小学补习班闵行七宝小升初补习班精品教案

2012年中考语文《桃花源记》自测题答案

一、解释下列重点实词和虚词的含义

1、未果,寻病终(生病、疾病)

2、问所从来(自、由)

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 说,讲)

3.便得一山(看到)

4.既出,得其船(找到)

5.不复得路(找到)

6.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返回)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到,七宝新王牌闵行高中补习班闵行七宝初中补习班闵行七宝小学补习班闵行七宝小升初补习班精品教案

7.

8.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完,没有了)

9.见渔人,乃大惊(看见)

10.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全部,详尽)

11.无论魏晋(说)

1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平坦)

13.复前行,欲穷其林(穷尽,完结文中指走到尽头)

14.停数日,辞去(离开)

15.便舍船,从口入(进入,与“出”相对)

16.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客舍,房舍)

17.便舍船,从口入(放弃)

18.便要还家,设酒杀鸡做食(粮食)

19.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20.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陈述,解说)

21.武陵人捕鱼为职业。(作为)

22.不足为外人道也(向、对)

2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替、给)

24.便扶向路,处处志之(从前、往昔)

25.寻向所志((从前、往昔)

26.复前行,欲穷其林(划行)

27.复行数十步(行走)

28.寻向所至,遂迷,不复得路(找寻、寻求,探求)

29.未果,寻病终(不久 )

30.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职业)

31.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往,到……去,这里有“拜访”的意思。)

3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以外,以后)

33.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沿着)(遥远,空间距离大)

34.乃不知有汉(知道 )

此中人语云:(说

)七宝新王牌闵行高中补习班闵行七宝初中补习班闵行七宝小学补习班闵行七宝小升初补习班精品教案

35.

36.渔人甚异之。( 惊异,惊奇,奇怪)

37.不足为外人道也 ( 足:值得) (为:向,对)

38.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做)

39.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劳作,劳动)

40.遂与外人间隔(断绝往来)

4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彼此交错相通)

42.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不要说,更不必说)

4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人隔绝的地方)

44.阡陌交通(田间小路)

45.后遂无问津者(问路、探访)

虚词

46.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的助词)

47.渔人甚异之。(代词。可译为“这情况”)

48.具答之。(代词他)

49.便扶向路,处处志之(代标记)

50.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

5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助词无意义)

复前行,欲穷其林。(代词。指代“七宝新王牌闵行高中补习班闵行七宝初中补习班闵行七宝小学补习班闵行七宝小升初补习班精品教案

52.那”)

53.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代词代桃花源)

54.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他们的)

55.既出,得其船(他的)

56.太守即遣人随其往(代词他)

57.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疑问代词。相当于“什么)

58.乃不知有汉(竟然)

59.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

60.初极狭,才通人 ( 仅仅 ) (使…… 通过)

61.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62.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开阔敞亮的样子)

6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和小孩)

6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和儿女)

65.具答之。便要还家。(同“邀”,邀请)

66.落英缤纷:(坠落的花瓣繁乱交杂)

67.芳草鲜美(鲜艳美丽)

68.黄发垂髫:(黄发:指老人)(垂髫:指小孩)

69.悉如外人(都)

70.咸来问讯(都)(消息)

71.初极狭,才通人(窄,宽度小)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请七宝新王牌闵行高中补习班闵行七宝初中补习班闵行七宝小学补习班闵行七宝小升初补习班精品教案

72.)

73.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扶:沿,顺着)(志:做标记)

74.寻向所志(做的标记)

75.闻之,欣然规往。(计划)

76.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果:实现

二、解释下列句子含义

1、武陵人捕鱼为业

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为职业。

2、缘溪行,忘路之远近七宝新王牌闵行高中补习班闵行七宝初中补习班闵行七宝小学补习班闵行七宝小升初补习班精品教案

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有多远。

3、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两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

4、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地上花草鲜艳美丽,坠落的花瓣繁乱交杂。

5、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再往前划行,想走完那片林子。

6、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于是看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

7、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渔人)就丢下小船,从洞口进去。开始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

8、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又往前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

9、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的景物)。

10、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11、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那里面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全部跟外面的人一样。

1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的样子。

13、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桃源中人)看见渔人,竟非常惊讶,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

1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有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七宝新王牌闵行高中补习班闵行七宝初中补习班闵行七宝小学补习班闵行七宝小升初补习班精品教案

菜。

15、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村子里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16、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他们自己说前代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候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亲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再从这里出去过,于是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断绝往来了。

17、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个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18、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这渔人一件一件地给他们详细说出自己听到的情况,源中人听完都感叹起来。19、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其他的人各自又邀请渔人到他们的家中,都拿出美酒和饭菜来招待。

20、停数日,辞去

渔人在这里停留了几天,告辞离去。

21、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说啊。”

22、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渔人已经出来,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作了标记。

23、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渔人回到(武陵)郡里,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些情况。

24、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前去,寻找先前做的标记,

25、遂迷,不复得路。

竟然迷失了(方向),而不能再次找到(通往桃花源的)那条路了。

26、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七宝新王牌闵行高中补习班闵行七宝初中补习班闵行七宝小学补习班闵行七宝小升初补习班精品教案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高尚的名士,听到这件事,高高兴兴地计划前往。

27、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没有实现,不久因生病而终。后来就再没有问路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三、课文理解填空

1、本文作者是(东晋)(朝代)的(陶渊明)(人名)。

2、本文虚构了一些情节,塑造了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通过这个故事反映了(人民厌恶战争和追求和平生活的愿望),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的憧憬。)

3、本文以武陵人的行踪为线索叙述故事:(发现)桃花源——(访问)桃花源——(告别)桃花源——

(再寻)桃花源七宝新王牌闵行高中补习班闵行七宝初中补习班闵行七宝小学补习班闵行七宝小升初补习班精品教案

第一段:交代(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段写(桃花源中宁静的生活。)

第三段写(桃花源中人淳朴的社会风尚。)

第四段:含蓄地表明(这种理想社会只是一种幻想。)

4、描写桃花源中环境美好的句子是(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描写桃花源中宁静生活的两句句子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描写他们热情好客的淳朴句子是(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5、本文从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两方面来表现世外桃源的美好。试作具体说明

生活环境:(宁静、幸福的生活)

社会风尚:(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和和睦相处的人际关系)七宝新王牌闵行高中补习班闵行七宝初中补习班闵行七宝小学补习班闵行七宝小升初补习班精品教案5、“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

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既解释了桃花源人的来历,也反映了他们厌恶战争和追求和平生活的思想感情。(“不足为外人道也。”)

”也表达了这一思想。

6.请你用自己的话,说出桃花源人与渔人的交谈都涉及了哪些内容。(3分)

①(桃花源人问渔人从哪里来。)

②(桃花源人向渔人说明自己来到桃花源的原因。)

③(桃花源人向渔人询问外界的情况。)七宝新王牌闵行高中补习班闵行七宝初中补习班闵行七宝小学补习班闵行七宝小升初补习班精品教案

④(桃花源人嘱咐渔人不要向别人提起这里的情况。)

7、桃花源是陶渊明描绘的美好的理想社会,也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请概括这一理想社会的特点。

(①安宁幸福;②和睦相处;③环境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

8、下列各种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闻之,欣然规往”中的“之”指代的是渔人发现桃花源这件事。

B、第2-4段写了“渔人”的行踪:进入桃花源——辞别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一句中的“此人”指的是桃源人。

D、“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源人的淳朴、热情、好客。

9、下列各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的意思全都不同的一项是(D )

A.良田无论

B.绝境问津

C.问讯间隔

D.交通

妻子七宝新王牌闵行高中补习班闵行七宝初中补习班闵行七宝小学补习班闵行七宝小升初补习班精品教案

10.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C )(3分)

A、第2段描写桃花源的宁静祥和,展现了作者心中理想的生活图景。

B、第3段叙述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表现了桃花源良好的社会风尚。

C、第5段补叙刘子骥寻桃花源未果,表明桃花源只是人们的幻想。

D、文章叙述武陵人探访桃花源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11、成语(豁然开朗)(无人问津)出自本文

12、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奇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寄寓了作者对美好的理想社会的追求,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理想无法实现的矛盾思想。暗示桃源并不存在,这样的理想社会无法实现。)

13、本文写桃花源的环境、人物颇为具体,而对桃花源外的事却一笔带过,这是因为

(文章的意图是描绘一个理想社会,所以详写;其它与主题无关,所以略写。)14、作者虚构一个世外桃源,这是因为表现了(作七宝新王牌闵行高中补习班闵行七宝初中补习班闵行七宝小学补习班闵行七宝小升初补习班精品教案

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憧憬。)

桃花源记练习题完整练习及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完整练习及答案 课文分析: 本文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文章开端,先以美好闲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化的世界。在那里,一切都是那么单纯,那么美好,没有税赋,没有战乱,没有沽名钓誉,也没有勾心斗角。甚至连一点吵吵嚷嚷的声音都听不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那么平和,那么诚恳。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作者没有明说,但从“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中已隐约透露了消息:原来归根结底,是因为没有一个高踞人民头上为私利互相攻伐的统治集团。这个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对生活在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的简净笔触,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桃花源的气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当然,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过对大同社会的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憧憬以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桃花源中的家庭多为主干家庭(三代同堂),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从“男女”、“黄发”、“垂髫”这三个词便可以看出此点。 文章的结构也颇有巧妙之处。作者借用小说笔法,以一个捕渔人的经历为线索展开故事。开头的交代,时代、渔人的籍贯,都写得十分肯定,似乎真有其事。这就缩短了读者与作品的心理距离,把读者从现实世界引入到迷离惝恍的桃花源。相反,如果一开头就是“山在虚无缥缈间”,读者就会感到隔远,作品的感染力也就会大打折扣。“不足为外人道也”及渔人返寻所志,迷不得路,使读者从这朦胧飘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现实世界,心中依旧充满了对它的依恋。文末南阳刘子骥规往不果一笔,又使全文有余意不穷之趣。 结构:《桃花源记》以渔人进出桃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从发现桃源到访问桃源,再到离开桃源。第一部分,写武陵渔人捕鱼时偶然进入桃花源“缘溪行,望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的曲折情景.作者以惊人的妙笔,描绘了桃源恬静、优美的自然环境,在此设下了悬念:走完桃林了吗?桃林前面又是什么地方?第二部分,写渔人舍船而入的探险行动和随后所见的桃源风光及农民古朴淳真、热情好客的生活情趣.由此产生对理想境界的热烈追求,以大胆的幻想、饱满的浪漫主义情绪歌颂了理想乐土,这是“记”中主体的核心。然而渔人辞去时又留下悬念:“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第三部分,写渔人离开桃花源后,数人闻讯再访而“不复得路”的种种情景。这样一波三折,将读者带进了那个奇妙无比的世外桃源,增加了作品幽微神秘的色彩。 主旨:★★文章主题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明确: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行踪 桃花源记专项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的实词、虚词的用法。 2、根据渔人的行踪,理清课文思路,掌握课文内容。 3、背诵课文,领悟文章优美、简洁、精炼的语言特色。 4、体会作者对“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的描述,认识其对美好社会向往和追求。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2.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本文语言简练生动、通俗流畅,教师可指导学生朗读、背诵。朗读,首先要读得清楚,即句读分明,节奏合理;其次要读得流畅,语句流利,音韵铿锵。本文有许多对偶句和四字句,还应注意读出对称感来。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熟读背诵。 2.品读法。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步品味,通过想像、描绘、分析、推理的活动,让学生含英咀华,探幽揽胜,着眼于学生想像力、表达能力的培养和分析概括能力、鉴赏能力的训练。 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朗读桃花源,感受序文韵味。 1、教师范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字音、句读、情感。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朗读比赛(男生VS女生)或(小组对决) 二、诵读桃花源,体味古汉语魅力。 1、依据注释疏通文意,并积累文言词汇。 2、归纳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等语言现象。 三、诵读桃花源,重温桃花源故事。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有感悟的句子背诵,并说说理由。 2、背诵全篇。 第二课时 学习过程: 一、品读桃花源美好 同学们读一读,品一品,并说一说这些词句写了怎样的桃花源,描绘了桃花源人怎样的生活。大家可以采用这样的语言表达形式———语言形式:从 “____________”中,我读出了桃花源的“______”。 例: 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一句中,我读出了桃花源的“美”。肥沃的土地,整齐的房屋,美丽的池塘,还有桑竹等绿色的植物,充满了田园气息。 二、分析语言特点 1、文章的第三段,我发现陶渊明先生把所有表示人称的词都省略了,我们试试给他填进去,能填吗?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2、为什么省略了,再加上好吗?由此,可以看出本篇文章在语言方面有什么特点? 三、寻找世外桃源梦想 1、这么美的桃花源,人们为什么却找不到了? 2、作者为什么虚构这么个社会?他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桃花源记选择题带答案

桃花源记选择题带答案 篇一:桃花源记选择题带答案 《桃花源记》复习题1.下面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A.便舍船shè 屋舍俨然shě B.为外人道wèi捕鱼为业 wéi C.男女衣着zhuó 便要还家yào D.与外人间隔jiàn 此中人语云yǔ 2.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陵人/捕鱼为业 B.问/今是何世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后遂无问/津者 .给下面加点词选出正确的解释: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妻子()A、男子的配偶 B、妻子和儿子 C、妻子儿女 4.绝境()A、险峻的地方 B、与世隔绝的地方 C、令人绝望的处境 5.阡陌交通,鸡犬相闻。()A、运输往来 B、交错相通 C、相互连接 6.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 B.阡陌交通(互相通达)C.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竟然)D.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7.下列句子中加黑词古今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A.阡陌交通,鸡犬相闻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C.中间力拉崩倒之声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8.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阡陌交通.交通:交错相通 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邀请 C.不足.为外人道也足:值得 D.处处志之志:标记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魏晋(不管)B.未果,寻病终(没有实现) C.寻病终(不久) D.后遂无问津者(探访) 10. 对下面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B.便要还家(通“邀”,邀请) C.便扶向路(沿,顺着) D.寻病终(寻找) 11.下面句中加点的副词不能用“皆”代替的一项是( )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C.问所从来,具答之 D.吾与将军俱不敢问也 1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A、桃源人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B、桃源人询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渔人说他也不知道汉朝,怎样能讲魏晋的情况呢?

桃花源记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训练:《桃花源记》 一填空题 1《桃花源记》选自,作者,又名 字,私谥,自号浔阳柴桑人, 时期著名的人,他生活在一个的时代,本文原是中的“”。 2 本文概括而成的成语是,现在用来比喻。 二解释下列词语 1缘溪行()() 2夹岸数百步() 3芳草鲜美() 4 落英缤纷()( 5复前行() 6欲穷其林() 7 林尽水源() 8初极狭()()

9才通人() 10土地平旷() 11屋舍俨然()12桑竹之属() 13悉如外人() 14黄发垂髫()( 15阡陌交通()() 16乃大惊() 17便要还家( ) 18咸来问讯() 19率妻子邑人()()() 20来此绝境() 21遂与外人() 22乃不知有汉() 23无论魏晋() 24延至其家() 25此中人语云() 26不足为外人道也( 27便扶向路()()28处处志之() 29及郡下() 30诣太守()

31遣人随其往() 32寻向所志()() 33欣然规往() 34未果() 35寻病终()36豁然开朗() 37怡然自乐()38遂迷() 39后遂无问津者()() 三原文填空 1 描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前见到的自然美景的是 ))) ,,,。 2 描写桃花源人的生活环境的句子是,,,,。 3文中描写桃花源人悠然自得的生活的句子,。

4 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纯朴的句子是,。,。,。 5 文中陆游《游山西村》中“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意境相似的一句是,。 6 表明桃花源人与“见渔人”“乃大惊”的原因的句子是,,。 7 表明桃花源与外界间隔之久的句子是,。 8 表明桃花有人甘愿过隐居生活,不希望被外界打扰的句子是 9 描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后别有洞天的总体感觉的句子是,。 10 描写桃花源人精神风貌的句子是,。 11 与陆游的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 12 描写渔人初见桃花林感受的句子是 13 表现桃花源人民生活安定恬适的句子是,。

桃花源记选择题

班级姓名 初三语文练习题(第五单元) 《桃花源记》(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一) 1、对下面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B.便要还家(通“邀”,邀请) C.便扶向路(沿,顺着) D.寻病终(寻找) 2、选出下列句子繁育正确的一项。()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和小孩并且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B.渔人甚异之。(捕鱼的人认为他很奇怪。)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带领妻子和同乡人。(来到这与外界隔绝的地方)D.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余人到他们家里去。) 3、选出对“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A.田间道路,交通方便,能听到鸡鸣狗叫。 B.田间小路,交错相通,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C.田间小路,交通相错,鸡鸣狗叫听得见。 D.东西南北交通方便,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4、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村人发现渔人后非常吃惊,是因为在此之前从来没有“外人”来过。 B.村人纷纷前来问讯,是因为他们与世隔绝多年,对外界的情况一无所知。 C.人“皆叹惋”,是因为他们听渔人叙述了来此的经过。 D.村人要求渔人不要对“外人”说起这里的情况,是因为他们不愿意让“外人”来打破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 5、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哪一项?选择答案() A.文中的“俨然”的意思是整齐的样子,“妻子”指的是妻子、儿女。 B.“渔人”的行踪是发现桃花林——进入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一句中的“此人”指的是桃源人。 (二)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魏晋(不管) B.未果,寻病终(没有实现) C.寻病终(不久) D.后遂无问津者(渡口) 2.下列句中的“之”与“忘路之远近”的“之”含义相同的一项() A.具答之

桃花源记选择题带答案

《桃花源记》复习题 1.下面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 A.便舍船shè屋舍俨然shě B.为外人道wèi 捕鱼为业wéi C.男女衣着zhuó便要还家yào D.与外人间隔jiàn 此中人语云yǔ 2.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陵人/捕鱼为业B.问/今是何世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后遂无问/津者 .给下面加点词选出正确的解释: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妻子()A、男子的配偶B、妻子和儿子C、妻子儿女 4.绝境()A、险峻的地方B、与世隔绝的地方C、令人绝望的处境 5.阡陌交通,鸡犬相闻。()A、运输往来B、交错相通C、相互连接 6.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B.阡陌交通(互相通达) C.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竟然)D.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7.下列句子中加黑词古今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A.阡陌交通,鸡犬相闻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C.中间力拉崩倒之声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8.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阡陌交通.交通:交错相通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邀请C.不足.为外人道也足:值得D.处处志之志:标记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魏晋(不管)B.未果,寻病终(没有实现) C.寻病终(不久)D.后遂无问津者(探访) 10. 对下面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B.便要还家(通“邀”,邀请) C.便扶向路(沿,顺着) D.寻病终(寻找) 11.下面句中加点的副词不能用“皆”代替的一项是( )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 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俨然 ( ) 黄发垂髫( ) 便要还家( ) 间隔( ) 语云( ) 诣太守(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缘溪行缘: (2)落英缤纷缤纷: (3)欲穷其林穷: (4)仿佛若有光仿佛: (5)才通人才: (6)屋舍俨然俨然: (7)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 (8)阡陌交通阡陌: (9)鸡犬相闻相闻:(10)悉如外人悉: (11)具答之具: (12)咸来问讯咸: (13)遂与外人间隔遂:间隔: (14)皆叹惋叹惋: (15)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16)此中人语云语:(17)便扶向路扶:向: (18)及郡下及: (19)诣太守诣: (20)欣然规往规: (21)后遂无问津者问津: 3.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便要还家 4.请写出下列句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芳草鲜美古义:今义:(2)阡陌交通古义:今义: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今义: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今义: (5)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古义:今义: (6)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义:今义: 5.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1)渔人甚异之异: (2)复前行前: (3)欲穷其林穷: (4)处处志之志: 6.辨析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舍①便舍船,从口入( ) ②屋舍俨然( ) (2)为①武陵人捕鱼为业( )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 ) ③一一为具言所闻( ) (3)寻①寻向所志( ) ②未果,寻病终( ) (4)志①处处志之( ) ②寻向所志( ) (5)乃①见渔人,乃大惊( ) ②乃不知有汉( ) 7.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2)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桃花源记 教案

桃花源记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特点。 2.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一些文言常用词语。 3.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简单的文言字词。 2.引导学生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 3.理解陶渊明这篇文章的创作目的。 【课时安排】 2课时。 【预习要求】 熟读课文,复习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及省略句的用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欣赏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首词讲述了作者因醉意未消,暮色苍茫而迷路误入荷花深处,惊动了水鸟,别有一番情趣。今天,我们要学的《桃花源记》也是讲述的一个渔人因迷路而误入桃花源,那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观呢?下面就让我们一看究竟吧。 二、作者简介 我们在八年级曾经学习过陶渊明的《饮酒》和《归园田居》,对这位诗人有所了解,大家一起回顾、温习一下。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九江西南)人。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他受家庭教养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时值东晋和宋的易代之际,社会动荡不安,壮志难酬,二十九岁开始,先后做过几任小官,他在几次仕途中,深感官场污浊、仕途凶险,终于在41岁辞官回乡,并作《归去来兮

辞》以明其志。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他所做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情趣,表现田园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愿与农民来往而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但又包含了消极遁世的因素。 (可为学生介绍一下“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同时也可补充一些陶渊明的诗。) 三、初步感知课文 (一)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认真听读,注意正音;然后全班齐读。 豁(huò)然开朗俨(yǎn)然诣(yì)太守垂髫(tiáo) 刘子骥(jì)阡(qiān)陌交通便要(yāo)还家 (二)熟悉课文: 1.疏通字词。 为业:靠……谋生。缘:沿。 夹岸:夹着溪流两岸。杂:别的。 鲜美:鲜艳美丽。异:诧异。 穷:穷尽。舍:舍弃,放弃。 豁然:开通、敞亮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 平旷:平坦开阔。属:类。 悉:全。怡然自乐:喜悦,心满意足。 咸:都。所从来:从哪儿来。 问讯:打听消息。先世:祖先。 妻子:妻子儿女。邑人:同乡人。 不复出焉:不再从这里出去。焉:于之,从这里。 间隔:断绝了往来。皆:都。 叹惋:感叹,惋惜。延:请。 语云:告诉(他)说。不足:不值得。 既:已经。志:做记号。 如此:像这样。遣:派。 欣然:高兴地。 2.自我尝试翻译课文,看看哪个地方在翻译的时候有困难的可与其他同学交流解决,如不能解决,可向老师提出来。 3.课件出示练习,检查掌握情况:

桃花源记练习题 全选择题 含答案

桃花源记选择题狂刷教师卷 1.下面加下划线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B A. 仿佛若有光(隐隐约约) B. 悉如外人(熟悉) C. 便要还家(邀请) D.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邀请) 2.下面加下划线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 A.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B. 阡陌交通 C.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A. 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 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 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C. 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 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 D. 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 【答案】 【小题1】B【小题2】A【小题3】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与辨析能力。回答此题,要根据平时对课文注释的记忆,并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即可。根据选文内容及该句句意,可知“悉”应解释为“全,都”。B项解释错误,故此题选B。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词的掌握情况。古今异义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类文言词语,平时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需要多积累,勤记忆。“交通”,交错相同;“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无论”,不用说,更不必说。这三个词语均为古今异义词。“豁然”形容开阔或通达的样子,古今意思相同。故此题选A。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回答此题,先疏通文意,整体感知,然后细读各个选项,将选项逐一与原文内容进行对照。根据选文内容,可知作者所描绘的桃花源亦真亦幻、似有若无、虚无缥缈,它只是作者理想中的社会,现实中是不存在的。C项理解不正确,“真实地描绘”应改为“虚构”,故此题选C。 4.下列加点字意思、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D ) A. 武陵人捕鱼为.业中轩敞者为.舱 B. 忘路之.远近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 其.中往来种作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D. 屋舍俨然.豁然.开朗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的能力。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古文中部分虚词的含义及用法,由于受语言环境的影响,虚词的意思和用法灵活多变,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解答时,需要在疏通文意、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来理解。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加强记忆。A. 为:作为/是; B. 之:的/无实义; C. 其:这/代词; D. 然:…的样子/然:…的样子。D中划线的字意思和用法相同,故选D。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 【内容概述】 本文运用丰富的想象,生动的叙述了武陵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情景,虚构了一个人人劳作、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战乱,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理想社会,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民渴望摆脱剥削、压迫,追求幸福、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 【结构简析】 第一部分(第1段):写渔人无意间发现桃花源入口。第二部分(2-3段):第一层(第 2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发现桃花源中人们生活美满;第二层(第3段)写桃花源中的 人热情接待渔人。第三部分(第4-5段):写渔人再寻桃花源,终不可得;别的人也没能找到桃花源。 【写作特色】 1、本文艺术构思精巧,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 2、采用虚写、实写相结合手法,给人亦真亦幻的感觉。 3、语言生动简练、隽永,看似轻描淡写,但其中的描写使得景物历历在目,令人神往。 4、文章详略得当,中心突出。 【中考链接】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悉如外人悉()(2)林尽水源尽() (3 ) 芳草鲜美鲜美()(4)屋舍俨然俨然() (5)便扶向路向()(6)寻病终 寻( ⑺便要还家要()(8)处处志之志() 二、写出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⑴交通:古义,今义, (2 ) 妻子:古义,I今义, ⑶绝境:古义,今义, (4)无论:古义, I 今义, ⑸鲜美:古义,今义,三、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译文: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 (4)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译文: (5)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译文: (6)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译文: 四、阅读理解 1、用原文语句作答: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答: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答: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答: 2、写出出自本文的五个成语并解释其意义: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描写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陶渊明在本文中寄托了怎样的一种社会理想?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否得以实现? 答: 5、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找桃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的理想。 2、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生在新时代的自豪感。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感爱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的生活。 2、理解陶渊明虚构这一桃源胜境的目的。 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梦入桃花源》,营造气氛。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朗读桃花源 1、教师范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字音、句读、情感。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依据注释疏通文意,并积累文言词汇。 3、归纳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等语言现象。 4、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有感悟的句子背诵,并说说理由。 5、朗读比赛(男生VS女生) 四、桃花源访谈节目——“新闻会客厅” 朗读比赛后大家是不是和老师一样对桃花源十分向往,今天我穿越时空的隧道把1600多年前桃花源的村民请到了我们的“新闻会客厅”的演播室,听他们讲述一下桃花源的故事。(学生自愿客串桃花源村民代表走进新闻会客厅) 现场采访:各位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本期的新闻会客厅,一说起世外桃源,大家总会放飞思想的野马,浮想联翩勾画你心中的世外桃源,今天,我们有幸请来了桃花源中的村民代表,通过当事人之口,揭开桃花源的神秘面纱。

1、各位村民,欢迎你们来到AAAAAA,我们想知道当初你们为什么要远离尘世,建造你们的桃花源村?什么原因促使你们做出这样的决定? 自先世避秦时乱。 2、提及桃花源我们都想入非非,那到底什么样?你们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你们这个村子四周的地理环境如何? 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画外音:环境美不美?美!怎么美?一个词语形容:神美(神秘,美丽) 观众活动:想象“一片桃树林,花开争妍,微风拂过,片片桃花瓣簌簌飞落,一个静谧的山村依稀出现在树树掩映环抱中,仙境般美丽。齐读感受。 3、村里人日常生活怎样?

2《桃花源记》练习题(含答案)

训练:《桃花源记》一填空题 1《桃花源记》选自,作者,又名 字,私谥,自号浔阳柴桑人, 时期著名的诗人,他生活在一个的时代,本文原是 中的“”。 2 本文概括而成的成语是,现在用来比喻 。 二解释下列词语 1缘溪行()() 2夹岸数百步() 3芳草鲜美() 4 落英缤纷()() 5复前行() 6欲穷其林() 7 林尽水源() 8初极狭()() 9才通人() 10土地平旷() 11屋舍俨然() 12桑竹之属() 13悉如外人() 14黄发垂髫()() 15阡陌交通()() 16乃大惊() 17便要还家( ) 18咸来问讯() 19率妻子邑人()()() 20来此绝境() 21遂与外人() 22乃不知有汉() 23无论魏晋() 24延至其家() 25此中人语云() 26不足为外人道也() 27便扶向路()() 28处处志之() 29及郡下() 30诣太守() 31遣人随其往() 32寻向所志()() 33欣然规往() 34未果() 35寻病终() 36豁然开朗( ) 37怡然自乐() 38遂迷() 39后遂无问津者()() 三原文填空 1 描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前见到的自然美景的句子是

,,,。 2 描写桃花源人的生活环境的句子是,, 3文中描写桃花源人悠然自得的生活的句子 4 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纯朴的句子是 5 文中陆游《游山西村》中“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意境相似的一句是 6 表明桃花源人与“见渔人”“乃大惊”的原因的句子是 7 表明桃花源与外界间隔之久的句子是 ,。 8 表明桃花有人甘愿过隐居生活,不希望被外界打扰的句子是 9 描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后别有洞天的总体感觉的句子是 ,。 10 描写桃花源人精神风貌的句子是 ,。 11 与陆游的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 12 描写渔人初见桃花林感受的句子是 13 表现桃花源人民生活安定恬适的句子是 ,。 14 表现社会环境平静的句子是 ,。 15 表现桃花源人安居乐业的句子是 16 最能表现桃花源不易被外人发现的句子是 17 最能表现桃花源人生活和平快乐的句子是 ,。 18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有“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的语句,文中与此相似的句子是 19 写渔人发现桃林的语句是 20 介绍桃花源人来到桃花源原因的语句是

《桃花源记》练习题阅读训练及答案

《桃花源记》一、填空: ①《桃花源记》的作者是,他名,字,是时期的诗人。《桃花源记》原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也是成语的由来。 ②,,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二、下列各项中蓝色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武陵人捕鱼为业不足为外人道也B.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C.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 D.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三、下列句子的语序已被打乱,调整后的正确的语序应为: ①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②初极狭,才通人。 ③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④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⑤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⑥便舍船,从口入。 ⑦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⑧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A、③②④⑥⑧⑦①⑤ B、④③②①⑥⑦⑤⑧ C、③⑥②④⑦⑧①⑤ D、⑤③⑦⑥①④⑧② 四、下列各项中“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B.渔人甚异之 C.闻之,欣然规往 D.具答之 五、在《桃花源记》中,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

后来寻找桃花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 A.暗示桃花 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境界,是作者虚构的产物。 B.暗示通往桃源的路曲折而遥 远。 C.暗示庸俗的人是无法进入美好的境界的。 D.暗示桃花源已经绝迹了,无法寻觅。 1.《桃花源记》作者,(朝 代)著名诗人。2.文中描写桃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 是;体现祥和安乐的社会环境的句子 是。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①渔人甚异之 ()②具答之()③复前行,欲穷其林()④欣然规 往()⑤诣太守()⑥未果,寻病终 ()4.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 今义: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古义:今义:3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古义:今义:阅读语段,答文后题。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 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5.解释文中 加点的词语。①缘:②俨然: 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语句。①渔人甚异之: ②林尽水源:③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7.指出这段文字中 的三个成语1 2 3 8.末句中“黄发垂髫”用的修辞方法是()A 比喻 B 夸张 C 借代 D 对比《桃花源记》练习题阅读答案9.第2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 行了描写? 10.这段文字着重写的是什么?由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陶渊明东晋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①感到诧异②详细③走尽④计划⑤到、谒见⑥实现 4、①古:妻子儿女今:妻子;古:与世隔绝的地方今:无出路的境地②古:交错连通今:邮电和运输业 的总称③古:更不必说今:表条件的连词 5、①沿着②整齐的样子 6、①渔人对 此感到很奇怪②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③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 子之类 7、①豁然开朗②鸡犬相闻③怡然自乐 8、C 9、活动、穿戴、心情 10、 着重写桃花源美好的生活环境,由此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晋太 元〔太元:东晋孝武帝的年号(376—396)〕中,武陵〔武陵:郡名,现在湖南省常德市一 带〕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 英〔落英:坠落的花瓣〕缤纷〔缤纷:繁多交杂的样子〕。渔人甚异之〔异之:对此感到诧异〕。复前行,欲穷其林。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这是故事的开端。林尽水源〔林尽水源:(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 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才通人:仅容一个人通过〕。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 平旷,屋舍俨然〔俨然:整齐的样子〕,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鸡犬相闻〔鸡犬相闻:(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黄发垂髫〔黄发 垂髫(tiáo):指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所以用以指老人。垂髫,小孩垂下 来的头发,用以指小孩。〕,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要 (yāo):邀请〕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 子邑人来此绝境〔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 有汉,无论〔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为具言:为(桃花源中的

(完整版)桃花源记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桃花源记 灵宝市第一初级中学许秋洁 审核人:赵黎明 预习提示 1、查找资料,了解陶渊明及作品。了解陶渊明生活的时代 陶渊明,名-----,字-------,别号-------,---------朝的大文学家。 作品有-------、-------------、其生活志趣---------- 陶渊明生活的东晋末年社会-------------------,百姓------------- 2、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音扫清文字障碍,注意节奏。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豁.然开朗俨.然 阡陌 ..垂髫. 便要.还家 间.隔语.云 诣.太守刘子骥. 3、疏通文意,结合课下注释,了解文章大意。注意重点词句的理解。 (1)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缘.溪行芳草鲜美 ..缤纷欲穷.其林便舍.船 ..落英 悉.如外人乃.大惊具.答之便要.还家咸.来闻讯 妻子 ..邑人绝境 ..延.至其家便扶.向路无问津.者 (2)译句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划出不懂的词句。 4、再读课文,寻找文章叙事线索。把握文章叙事脉络。 答案: 1.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东晋朝的大文学家。 《饮酒》《归园田集》 其生活志趣:淡泊名利,归隐田园。 陶渊明生活的东晋末年社会现状:动荡不安,战乱频繁,赋税徭役繁重。 百姓生灵涂炭,民不聊生。 2、豁(huò)然开朗俨(yǎn)然(qiān)陌垂髫(tiáo) 便要(yāo )还家 间(jiàn )隔语(yù )云诣(yì)太守刘子骥(jì) 3、略 4、以渔人行踪为线索。 内容可依次概括为:一部分第1段渔人发现桃林。第二部分2、3段渔人进入、访问桃源并辞去。第三部分4、5段再寻桃源未果

(完整版)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悉.如外人悉() (2)林尽.水源尽() (3)芳草鲜美 ..鲜美() (4)屋舍俨然 ..俨然() (5)便扶向.路向() (6)寻.病终寻() (7)便要.还家要() (8)处处志.之志() 二、写出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1) 交通:古义, 今义, (2)妻子:古义, 今义, (3) 绝境:古义, 今义, (4)无论:古义, 今义, (5) 鲜美:古义, 今义, 三、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译文: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 (4)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译文: (5)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译文: (6)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译文: 四、阅读理解 1、用原文语句作答: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答: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答: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答:

2、写出出自本文的五个成语并解释其意义: (1)、 (2)、 (3)、 (4)、 (5)、 3、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描写的? 答: 4、作者陶渊明在本文中寄托了怎样的一种社会理想?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否得以实现? 答 答: 5、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找桃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 6、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 B.本文既然名为“记”,当然就是一篇记叙性的文章。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特点,因为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 D.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桃花源记》优秀教案备课讲稿

《桃花源记》优秀教 案

《桃花源记》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3、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讨论与点拨相结合 3、品读法 4、复述法 教学程序: 一、课前导入 明确:以战争为题材。掩卷沉思,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战争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人类渴望和平,拒绝战争,这种朴素的愿望由来已久。我国古代人民就曾希望有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们都能生活幸福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反映这种朴素的愿望的一篇文言文——《桃花源记》。 板书课题:桃花源记——陶渊明 思考:从课文题目中,你能联想到一个什么成语? 明确:世外桃源 什么意思呢?明确: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亦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亦指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大家了解作者吗?课件展示陶渊明及写作背景。 二、初步感知:

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一遍(一读),学生提出学习目标,注意朗读要求。(课件展示)。 2、指导朗读: 要求: a、读准字音,停顿分明,不读破句。 b、带着感情,声音洪亮,读出韵律。 3、学生按以上要求齐读全文。(二读)积累本文的“一词多义”及“古今词义差异”的现象。(课件展示) 4、同学们,请找出还有哪些文中难解的、注释中没提到的、应特别予以重视的字词。 5、学生找出文中自己认为难以翻译的句子,其他学生解答,教师点拔。(此项活动意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敢于直面疑难、大胆探索的热情。) 全体同学齐读课文(三读)。 三、品读赏析 1、请用简洁的语言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提示:文章以什么为线索?分为哪几个部分来叙述?展示课件。 即:全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按渔人的行踪的不同地点分五部分: 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2、其中重点是写哪些部分?主要描写了桃花源的什么? 明确:Secord、三两部分。描写了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3、文中的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 明确:桃花源是个风景优美、民风淳朴、宁静安乐的理想社会。 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这两段(四读)。 四、合作探究

【最新试题库含答案】桃花源记选择题带答案

桃花源记选择题带答案 篇一:《桃花源记》中考试题集锦及答案(精选) 《桃花源记》中考试题集锦 一.(2004·肇庆)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令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①遂与外人间隔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C.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②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D.①停数日,辞去②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2.文中能表明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话后,虽“叹惋”但仍想继续在桃花源里生活的一句话是。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 二.(07重庆市,15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

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的含义。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悉如外人..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2.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仿佛若有光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文: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译文: 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 5.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 答: 三.(2008甘肃省金昌市)读《桃花源记》,完成8——12题。(17分) 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译文: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4分)答: 3.用原文语句作答:(3分)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