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南京外国语学校2017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南京外国语学校2017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第I卷(选择题共6O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有学者认为:“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该学者揭示了

A. 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B. 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C. 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

D. 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士、庶民“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可见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故A项正确。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但与材料主旨无关,故B项错误;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有弊有利,但从材料无法推断其利弊大小,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名师点睛】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具有很大的独立性。西周后期,诸侯国势力日益壮大,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分封制逐渐瓦解;战国时期,各国推行变法,分封制开始被废除;秦朝统一后即全面被郡县制所代替。

2. 唐以前的政治家和都城建筑的设计者,为了确保都城内部的安全,都主张采用封闭式的结构。到唐宋之际,都城制度发生重大的变化,就是从封闭式变成了开放式。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 中央集权和君权至上思想的弱化

B. 领土领域和城市人口的缩减

C. 城市经济发展和市民阶层的活跃

D. 理学思想和土地兼并的盛行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在唐宋之际,都城制度发生重大的变化,就是从封闭式变

成了开放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宋代城市经济发展和市民阶层的活跃,故C正确。宋代中央集权和君权至上思想加强,故A排除。宋代城市人口没有缩减,故B 排除。理学思想和土地兼并的盛行,与城市经济发展和市民阶层的活跃无关,故D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城市经济

3. 宋以前,印刷刊行的主要是日历、佛经。宋初,在宋太宗的主持下,大最编印出版典籍,并着手编纂一套权威版本的经典文本。宋真宗时,刊印了《七经义疏》,共165卷。民间刊印儒学经典的数量也大量增加。以上现象

①推动了活字印刷术日臻完善

②促进了儒学思想的广泛传播

③有利于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

④强化官营印刷业的垄断地位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材料“宋真宗时,刊印了《七经义疏》,共165卷。民间刊印儒学经典的数量也大量增加”说明②③正确,④错误;①材料中没有体现。所以答案选C。

4. 王夫之在明亡后一直以明朝遗民自居,坚决不与清朝合作。消朝末年的革命者将王夫之视为反清排满的象征而大加宣传。与此同时,清政府也将王夫之视为“忠君守礼”的典型,下诏予以追褒,并从祀文庙,加以供奉。这表明

A. 传统思想的根深蒂固

B. 历史评价受现实政治的影响

C. 历史人物具有多面性

D. 历史评价无法做到公正客观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王夫之被清末的革命者描绘为反清排满的象征,同时又被清政府视为“忠君守礼”的典型。这并不矛盾,也不是他的多面性,只是各方为了满足自身的政治需要而为之的。因此体现出对人物的历史评价受到现实政治的影响。因此B项正确。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在这里不符合,因为传统思想不可能有截然相反的两个结论。所以A项错误。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所以C项也是错误的。历史评价必须把人物放回其所处的历史环境,因此D项错误。...

5. 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展现了闻名海内外的商业资本家乔致庸的传奇一生,这一时期以晋商为代表的商帮兴起的历史条件主要有

①政府放弃了歧视商人的政策

②商业市镇兴起,城镇经济繁荣

③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小农经济与市场联系加强

④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A. ①②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清时期,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大量农产品、手工业品投入市场,城镇经济空前繁荣,这推动了商帮的崛起,故②③正确。当时经商仍不是正当行业,商人地位仍很低,政府也没有放弃了歧视商人的政策,故①错误。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从鸦片战争后,故④错误。所以答案选B。

6. 1862年夏,马克思在《中国纪事》一文中指出:“(太平天国)除了改朝换代以外,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他们没有任何口号,给予民众的惊惶比给予旧统治者们的惊惶还要厉害。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来与停滞腐朽对立,这种破坏没有一点建设工作的苗头……太平军就是中国人的幻想所描绘的那个魔鬼的化身。”马克思这样评价太平天国的根本原因是

A. 太平天国运动既不反对帝国主义也不反封建主义

B. 太平天国与清政府是腐朽与丑恶的对立,两者并无本质的区别

C. “革命”的太平天国之战,不过是屡见不鲜的改朝换代的新尝试

D. 当时中国社会未有新的社会生产力和新的社会力量的必然产物

【答案】D

【解析】请在此填写本题解析!

材料“太平天国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来与停滞腐朽对立,这种破坏没有一点建设工作的苗头”体现了太平天国没有能够推动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无法担负起建设新国家的重任,是因为太平天国本身不是新的生产力的代表,故D项正确,BC项错误;太平天国运动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任务,故A项错误。

点睛:材料“太平天国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来与停滞腐朽对立,这种破坏没有一点建设工作的苗头”是解题的关键。

7. 抗战期间,中国军队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22次正面战场的大会战。其中一场会战,虽然最终中国军队败退,但是大量消耗了日本的人力财力,争取到时间把工业迁入西南和西北地区,抗日战争自此进入相持阶段。这场会战指的是

A. 淞沪会战

B. 太原会战

C. 徐州会战

D. 武汉会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