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导学案学生版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导学案学生版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导学案学生版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导学案学生版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2013-4-16 贺志锋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能翻译课文。

2、理解孟子“浩然正气”的基本内涵,学习孟子运用比喻、寓言和典型事例进行论辩说理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落实字、词、句,疏通课文。

2、加强诵读,整体感知,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体会孟子的思想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孟子“浩然正气”的基本内涵,并从中借鉴立身处世的策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感知背景

本篇孟子通过对话论证了自己的观点:善养浩然之气。他提倡浩然之气和大丈夫气概。浩然之气是由平时积累的而产生的。一个人做事情只要合乎道义,问心无愧,就可以养成这种气;一直培养而不加损害,这种气就会充满于天地之间。

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面对生死的抉择,他们为民族、为人民舍生取义,杀身成仁。这种浩然之气,凝成了我们民族不屈的气节和尊严。

二、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见《名师面对面》)

第二课时

一、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第一则:1、何谓“浩然之气”?(形态、性质)

2、培养浩然之气要注意什么问题?(用原文回答)

3、义和气是什么关系?(用原文回答)

4、揠苗助长的寓言有何作用?现在是什么意思?

5、“浩然之气”的定义对我们人格的修养有什么启发?

小结:所谓气,是一种主观的精神状态。本则中所谓的浩然之气,实际上是一种由长期修养道德,践履道义而产生的,对人对已毫无愧怍的充实完满的精神境界。孟子的战斗性正源于自身充盈着的浩然正气。他用这正气去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去唤醒民众向罪恶统治作斗争。浩然正气贯穿在他一生的全部言行之中。

(二)第二则:

1、何谓大丈夫?(用原文回答)

2、本章开篇提到非常厉害的两人“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的公孙衍和张仪,景春是如何看待公孙衍和张仪的?孟子认为他们称得上“大丈夫”吗?历史上哪些人可以称上大丈夫呢?

3、浩然之气与所谓大丈夫的气节,它们的共同点在哪儿?

小结:孟子借女子出嫁当顺从丈夫的事例,讽刺公孙衍和张仪通过阿谀苟容来窃取权势,不是真正大丈夫该做的事,并明确地阐述了什么是大丈夫。

(三)第三则:

1、孟子列举的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这些人有什么共同点?作者举例想说明什么?请你举出古今中外同类型的事例。

2、文章的中心观点是什么?作者主要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孟子的这个观点对我们这些正在为学的学子有何启发?

小结:这章通过举例、讲道理来论证了要成才必先经受磨练的观点,激发人们克服困难,锐意进取。

二、探讨:

1、我们如何看待“利”和“义”?

2、孟子的“义利观”,到今天还有没有现实意义?

【课外练习】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

...的一组是()

A.岿.然/皈依诘.问/狡黠.躯壳./金蝉脱壳.

B.小憩./整饬.雪霁./伎.俩切削./削.足适履

C.毗.邻/鼙.鼓巨擘./譬.如威吓./杀鸡吓.喉

D.戏谑./造孽.呵.责/苛.刻巷.道/长街深巷.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

...的一项是()

当烟花在高空中爆开时,绽放出姹紫嫣红般的美丽,焰如花瓣,随风飘落,几若触手可及。那变幻莫测的烟花,不惧灰飞烟灭,为的只是在人间留下绚烂美丽的身影。

A.姹紫嫣红B.触手可及C.变幻莫测D.灰飞烟灭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

....的一项是()

A.根据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数据显示,2011年1月上旬国内50个城市29种主要食品平均价格,与12月上旬相比,超过7成价格出现上涨。

B.2011年"两会"期间,"司法公正"在网络热点词评选中排名第二,这充分说明广大群众对我国司法公正状况非常重视。

C.2010年,日本政府在对中日关系的认识和钓鱼岛问题上接连采取错误的举措,使中

日关系陷入了非常危险的境地。

D.在国内某门户网站举办的"2011年央视春晚节目评选"活动中,赵本山《同桌的你》同时被选为"最受喜欢小品"和"最烂小品",观众评价明显两极分化。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风能资源是清洁的可再生能源。与其他能源相比,,,在新能源开发领域中,。,对我们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①它可以为我们提供一种长期稳定的全新的能源供应

②风能资源不仅安全、清洁,而且取之不竭

③目前,风电发展已在世界上形成一股热潮

④发展风电有利于保障能源安全,减轻环境污染

⑤利用风力发电是技术最成熟、最具发展前景的发电方式之一

A.①②③④⑤ B.②①④⑤③

C.②①⑤④③ D.④②⑤①③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王及善,铭州邯郸人也,父君愕。隋未,并州人王君廓掠邯郸,君愕往说君廓曰:“方今万乘失御.,英雄竟起,诚宜抚纳遗氓,保全形胜,按甲以观时变。今足恣行残忍,窃为.足下寒心矣。”君廓从其言,乃屯井陉山。会义师入定关中,乃与君廓率所部万余人来降。从太宗征辽东,与高丽战于驻跸山,君愕先锋陷阵,力战而死,太宗深痛悼之。

及善年十四,以.父死王事,袭.爵邢国公。高宗时,累迁左奉裕率。太子冬居春宫,因宴集命宫官掷倒①,次至及善,辞曰:“殿下自有乐官,臣止当守职,此非臣任也。臣将奉令,恐非殿下羽翼之.备。”太子谢.而遣之。高宗闻而特加赏慰。寻除右千牛卫将军,高宗谓曰:“以.卿忠谨,故与卿三品要职。他人非搜辟②不得至朕所,卿佩大横刀在朕侧,知此官贵否?”

后契丹作乱,起授滑州刺史。则天谓曰:“边贼反叛,卿虽疾病,可将妻子日行三十里,缓步至彼,为.朕卧理此州,以断河路也。”因问朝廷得失,及善备陈理乱之宜十馀道,则天曰:“彼末事也,此为本也,卿不可行。”乃.留拜内史。

时御史中丞来俊臣按制狱常以飞祸陷良善后坐事系狱有司断以极刑则天欲赦之及善执奏曰俊臣凶狡不轨愚以为若不剿绝元恶恐摇动朝廷祸从此始则天纳之。

及善在官每以清正见知,临事难夺,有大臣之节。时张易之兄弟恃宠,每内宴,皆无人臣之礼。及善数奏抑.之,则天曰:“卿既高年,不宜更侍游宴,但检校阁中可也。”乃.上疏乞骸骨,不许。圣历二年,薨,年八十二。废朝三日,陪葬乾陵。《旧唐书列传四十》[注]①掷倒:翻跟头。②搜辟:搜査清除道路。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今万乘失御.控制力,统治力 B.袭.爵邢国公承继

C.太子谢.而遣之致谢 D.及善数奏抑.之抵制,压制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

...的一组是()

A.窃为.足下寒心矣为.朕卧理此州 B.以.父死王事以.卿忠谨

C.太子之.居春宫恐非殿下羽翼之.备D.乃.留拜内史乃.上疏乞骸骨,不许7.下列各句,都能直接表现王及善“有大臣之节”的一组是()

①力战而死,太宗深痛悼之。②臣止当守职,此非臣任也

③他人非搜辟不得至朕所,卿佩大横刀在朕侧④卿虽疾病,可将妻子日行三十里

⑤及善备陈理乱之宜十馀道⑥及善数奏抑之

A.①④⑤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②⑤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

...的一项是()

A.隋朝末年,王君廓和王君愕率领所部一万多人来投靠义师,随从太宗征伐辽东,冲锋陷阵,英勇杀敌。

B.高宗对王及善特加信任并委以重任,授予三品要职,让他佩大横刀留在自己身旁。

C.武则天对王及善极为器重,本来想派他去滑州,但在向他问策后决定把他留在朝中。

D.王及善不满张易之兄弟恃宠而骄、不守臣礼,屡屡上奏,但武则天反倒让他不要多管此事。

9.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4分)

时御史中丞来俊臣按制狱常以飞祸陷良善后坐事系狱有司断以极刑则天欲赦之及善执奏曰俊臣凶狡不轨愚以为若不剿绝元恶恐摇动朝廷祸从此始则天纳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彼末事也,此为本也,卿不可行。

②及善在官每以清正见知,临事难夺,有大臣之节。

10.阅读下面的新闻,用一两句话概括新闻事实,然后用简约的文字对新闻进行点评,点评要求观点明确,用语得体。两项各不能超过30字。(6分)

今年1月,号称大陆“首善”的富商陈光标率团赴台,进行"行善感恩之旅"。他到南投、桃园、花莲、高雄,为台湾低收入户发慈善红包,总共捐出新台币5亿元(人民币1.12 亿元),估计上万人受惠。陈每到一处,都力邀各媒体跟随宣传报导他直接派红包的过程场面,这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如国民党执掌的新北市就拒绝接受。对此,陈光标说,一个人做好事如果能传播给十个人,等于做了十件好事,做好事需要传播,他在大陆是高调做慈善,来台湾当然也要“高调行善”。

(1)概括:

(2)点评:

11.2010年7月13日,教育部公布了国内中小学校园禁烟令,规定即日起任何人(包括外来人员)都不得在校园内吸烟,师生员工有责任对在校园内吸烟者进行劝阻。如果你是学校的值曰生,发现有人在校园内吸烟,你将如何劝阻?请针对以下不同对象,各写出劝阻的话。要求:语言得体,有说服力,每项不超过20字。(6分)

(1)对违纪吸烟的学生:

(2)对吸烟的老师:

(3)对吸烟的学生家长:

《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

《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 一、知人论世 1.了解诗人 陶渊明(365—427),一名,字,世号。东晋。浔阳柴桑人。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小官,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去世以后,友人私谥为“靖节”,故后世称“”;因曾任彭泽县令,后人又称为“陶彭泽”。 陶渊明是这一时期成就最高的诗人,他的出现不仅成为中国士大夫精神的一个象征,而且在古典诗歌发展史上树立了一座里程碑,他所开创的以及“”的诗风,把诗歌艺术提高到一种美的至境,标志着汉魏以来古典诗歌所能达到的高度。 2.了解“田园诗” 田园诗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多以农村景物和百姓、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第一个以田园景色和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了大量的诗歌创作。他的田园诗为中国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巧妙地将情、景、理三者结合起来描述农村风光和田园生活,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描写细腻,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他开创的诗歌传统,被后代许多诗人继承和发扬。如唐代的王维、孟浩然、储光羲、韦应物、柳宗元等人,都是他的这一传统的继承者。而李白、白居易、辛弃疾、苏轼等大诗人,也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陶渊明的影响。 3.了解时代背景 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一)预习检查: 1.给加点字注音: 羁.()鸟守拙.() 荫.()暧.暧()樊.() 2.解释词语: ①适俗: ②韵: ③尘网: ④三十年: ⑤羁鸟: ⑥池鱼: ⑦野:⑧守拙: ⑨方宅: ⑩暧暧: ?依依: ?户庭: ?虚室: ?樊笼: (二)诵读感悟 1.边诵边读,用“/”划分朗读节奏;用“”标出这首诗的韵脚,并说明这首诗押韵的特点。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2.自由朗读,感悟情感 三、探究活动 活动1:畅谈感受 任务:读了这些描写田园风光的诗句你有什么感受? 活动2:研读内容 (一)本诗的诗眼是哪一个字? (二)从何而归? 1.诗人把“尘网”、“樊笼”指的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羁鸟”、“池鱼”指的是什么?

包身工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报告文学的特点,懂得区别新闻和报告文学。 2、掌握文章的主旨大意,了解旧社会包身工的悲惨生活,认识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互相勾结,残酷压榨我国劳动人民的罪行。 3、学习本文“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体会文中内涵丰富、情感充实的句子。 4、在学完本文后,能由此深入思考现实问题,关注弱势群体。【作者简介】 夏衍(1900~1995年)作家、剧作家。原名乃熙,字端先。浙江杭州人。1915年入浙江甲种工业学校。1919年,参与创办并编辑《浙江新潮》,开始走上文学道路。1920年毕业后赴日本留学,接受马克思主义,参加日本左翼运动。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在上海从事工人运动及翻译工作,译有高尔基的《母亲》等名着。1929年,与郑伯奇等组织上海艺术社,首先提出“普罗列塔利亚戏剧”的口号,开展无产阶级戏剧活动。1930年加入“左联”,当选为“左联”执委。1933年后,任中共上海文委成员。电影组组长,为中国进步电影的开拓者、领导者。 创作有电影剧本《狂流》、《春蚕》,话剧《秋瑾传》、《上海屋檐下》及报告文学《包身工》,对30年代进步文艺产生巨大影响。1

994年10月,国务院授予“有杰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荣誉称号。 【社会背景】 作品反映了1932年“一·二八”事变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国民党统治区的社会黑暗情况。这时期的社会背景有几个特点: 1、帝国主义入侵加剧:1929年末,在世界范围内爆发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为了转嫁损失和度过难关,资本主义各国纷纷加强对外掠夺。日本政府迅速法西斯化,加紧了侵占我国的步伐。1931年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侵占了我国东北后,又于1932年在上海发动“一·二八”战争。战后,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我国经济的掠夺。 2、农村经济破产: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促使我国农村更加破败,又加连年水旱灾荒,东部沿海地区大批破产农民涌向城市谋生,为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提供了廉价劳动力。在这种情况下,每年有大批饥饿的农村少女被诱骗到上海做“包身工”。3、工人运动高涨:随着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反抗情绪也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为了避免罢工的威胁,日本资本家大量雇用没有任何人身自由的“包身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 【结构图解】 【预习思考】

《长亭送别》教案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 资中县球溪高级中学林华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体会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2)品味曲词富于“文采”的特点。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综合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思维、探究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感悟借景抒情手法所表现的意境美。 [设计思路]: 根据此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本节课主要采用自主探究式的教法。学生在感知文意、明确重点的基础上,初步学会自主感悟曲词的意境,体会曲词情景交融的艺术,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激发学生阅读作品的兴趣,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品位。 [教学准备]: (1)要求学生初步了解《长亭送别》的情节结构。(2)通过课前的预习提示,明确文章的学习重点,初步品味曲词的情味。 (3)学生课外自主欣赏有关“离愁别恨”的古典诗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以柳永的《雨霖铃》被称为唐诗宋词中“离愁别恨”的绝唱而引入文章的教学。(《长亭送别》被称为元曲之中“离愁别恨”的绝唱,是抒情艺术的典范篇章。) 二、整体感知、明确重点 1简介作者、剧情 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人,元代戏曲作家。 剧情梗概,要求学生简要归纳。 点拨:《长亭送别》是全剧诗意最浓的部分,它在情节上没有多少进展,也没有戏剧矛盾的激烈转化,使全折弥漫着一种淡淡的而又是悠长的哀愁。

[设计意图]:学生在初步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进而去探究人物“此恨谁知”的复杂心理内涵。 2提问:古代戏曲常用的艺术手法有浪漫主义、借景抒情等艺术手法,而此文最主要采用什么手法? 讨论明确:此文主要采用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③提问:你个人认为哪些曲子巧妙地运用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试加以赏析。(自由朗读全文) 讨论明确:主要有以下曲子[端正好]、[脱布衫]、[一煞]、[收尾]。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整体感知、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 三、赏析品味,重在感悟 (一)提问:这些曲子巧妙地运用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请试着加以解读,品味其中的意境。(集体朗读这四支曲子) 点拨:学生可以把握其中的意象,试从古典诗词中查找运用这些意象来解读“离愁别恨”的意境;也可以运用散文式的语言加以诠释、品味。 1学生讨论[端正好] 提示:世传实甫至“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构思甚苦,思竭,扑地遂死。 明确:意象: 碧云:碧云天,黄叶地。(范仲淹) 黄花: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李清照) 大雁: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李清照) 西风: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 散文式语言 如:碧蓝的天空飘着白云,黄色的菊花飘落满地,西风刮得正猛,北方大雁向南飞,清晨是谁把经霜的枫林染得这样红,一定是离人带血的泪。

《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教师版)doc资料

《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教师版)

归园田居(其一)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 2、训练学生欣赏诗歌意境,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3、拓展探究,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朝代)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又自称作“五柳先生”。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2、背景链接: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公元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 3、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源于东晋的谢灵运和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学习过程】 一、朗读诗文(注意节奏)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入情入境。学生推荐代表朗读诗歌,要求读出感情,并说出依据。分小组研究,推荐代表发言评论,初步感受诗歌内容。 1、借助工具书,识记字音。 羁.鸟()守拙()暧暧()樊笼() 2、根据下列注音,在句子的空缺处填写正确的汉字。 ⑴守zhuō( )归园田⑵鸡鸣桑树d iān() 3、解释重点词语。 韵:本性、气质;守拙: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暧暧:昏暗、模糊;依依:轻柔而缓慢地飘升;尘杂:尘俗杂事。 二、赏析诗文(合作探究) 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讨论、明确:(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 1、(1 明确 (2)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官场生活(“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3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①释义:“误”有失误、错误之意,②描述:“误落尘网中”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我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

《包身工》导学案(教师版)

《包身工》导学案(教师版) 教学参考 0119 1104 《包身工》导学案 (教师版) 【学习目标】 1、了解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培养阅读报告文学作品的能力。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培养学生对于人的尊严和生存权利以及劳动权利的尊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学习重点】 掌握文章的主旨大意,了解旧社会包身工的悲惨生活,认识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互相勾结,残酷压榨我国劳动人民的罪行。 【预习指导】 1、结合学案内容,阅读相关资料,对的相关文学常识及报告文学有所了解。 2、阅读《包身工》,疏通文字,梳理文章结构。 【知识链接】 文体速览 报告文学,文学体裁的一种,从新闻报道和纪实散文中生成并独立出来的一种新闻与文学结合的散文体裁,也是一种以文学手法及时反映和评论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的新闻文体。 报告文学简单地说就是运用文学艺术形式真实、及时地反映社会生活事件和人物活动的一种文学体裁,具有“文学轻骑兵”的作用。报告文学兼有文学性、新闻性和政论性三大特征。 了解 夏衍(1900-1995)文学家、文艺评论家。原名沈乃熙,字端先,浙江余杭人。早年参加五四运动,编辑进步刊物《新浙江潮》。从浙江省立甲种工业

学校毕业后公费留学日本,入明治专门学校学电工技术。留学期间接触日本共产党,参加日本工人运动和左翼文化运动。1927年被日本驱逐回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同鲁迅等人筹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左联成立后任执行委员,后发起组织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建国后担任上海市委常委、文化部副部长、中国文联副主席等职。1994年10月,被国务院授予“国家有杰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荣誉称号。 他的代表作品有话剧剧本《赛金花》《秋瑾传》《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等,改编鲁迅的小说《祝福》和茅盾的小说《林家铺子》为电影剧本。著作甚丰。 【教学过程】 一、基础落实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粗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D ) A.nòng弄璋弄堂里弄弄潮儿 B.shuō说服说教游说说客 C.qì契据带挈默契锲而不舍 D.pì开辟譬如睥睨僻壤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B ) A.迟钝谄媚咳漱做噩梦 B.褴褛惺松荤腥轧票处 C.蠕动曹杂执拗揩地板 D.骷髅嗑睡难堪木栅子 3.下面是3月12日北京某报刊发的一则消息,请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信息。(不超过16个字) 本次大会报告提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昨天,朱委员在政协会议讨论时指出:全世界平均每人每年读书最多的民族是犹太人,每人年均读书64本;全世界平均每人每年读书最多的国家是前苏联,每人年均读书55本;我国平均每人每年读书不足5本。上海市规定,在9年义务教育期间学生读书的文字总量应达到4 000万字,也就是要求每人每年读近50本书。因此,我国应该设立国家读书节,来营造全国读书学习的大环境。

长亭送别公开课教案

长亭送别公开课教案 襄樊市枣阳高级中学严兵 一、课型:赏析课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1.了解本课曲词富于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2.通过诵读、品味、赏析,体会主人公在分别时复杂、微妙而丰富的情感,把握人物形象。3、通过解读文本,欣赏优美曲词,领略我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戏曲的初步鉴赏能力,掌握一定的吟诵技巧。2、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感受能力和判断能力。3、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由意象到意境,并由意境挖掘人物内心情感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1.理解《西厢记》歌颂爱情自主、婚姻自由的反封建主题。2.体验人物际遇和内心世界,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三、重点与难点 通过对曲词的诵读,解读文本,分析崔莺莺复杂的情感世界,把握、鉴赏女主人公的艺术形象。重点赏读四支曲词,通过诵读、比较,培养学生鉴赏古代戏曲文学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讨论分析法,讲授法、诵读法等 五、教学手段:借助多媒体进行文字图片投影、flash片断欣赏 六、教学思路设计: 《长亭送别》,历来被称为情景交融的典范,离愁别恨的绝唱。本折戏原题为《哭宴》。因此,本节课,我试图以“教师范读和引导学生品味相结合”为主要策略,以崔莺莺的眼泪为突破口,以写泪的的手法为桥梁,以诵读为辅助,以文学鉴赏为纽带,让学生通过诵读,去感受崔莺莺的眼泪,进而走进她那复杂的情感世界,实现“课堂有读书声”、“学习的空间让学生说话”的宗旨。并以此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古典戏曲的范式,想尝试着引导、启发学生,对“泪”作进一步的课外延伸探讨,读写结合,自己动手,通过写泪来展现人物的情感世界,实现文本的价值,让学生在读、赏、练的过程中体味阅读的快乐。 七、教学教程 (一)古琴音乐背景(幻灯片一) (二)教师导入新课(幻灯片二) 由柳永的《雨霖玲》描写离别的诗句导入。 (三)相关剧情介绍(幻灯片三) 普救寺一见倾心,救佳人张珙退兵。 母命难违相思苦,红娘牵线订终身。 长亭古道惨别离,金榜题名良缘成。 (四)概括本折戏的剧情 本折戏为四幕:㈠长亭路上;㈡长亭饯宴;㈢临行叮嘱;㈣依依送别。 (五)明确本节课的切入点(幻灯片4) “透过泪眼解离愁--走进崔莺莺的情感世界’’。 (六)学生自读,找出在《长亭送别》里有哪些含泪的曲词?(学生找后,教师明确)。(幻灯片5) (七)赏析曲词[端正好] 1、创设情景

归园田居导学案练习及答案

《归园田居》导学案 班级:姓名: 一、【学习目标】 1、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其诗歌的基本特征。 2、合作探究,初步形成欣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3、背诵诗歌并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品格。 二、学习重、难点】 1、有情感地诵读诗歌,品味诗歌的语言,并熟读成诵。 2、领悟诗人憎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自由的思想倾向。 三、【知识补充】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描绘人物和花卉时用墨线勾勒物象,不着颜色,称为“单线平涂”法。它源于古代的“白画”。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学习过程】 一、【自主检测】 1、常识填空①陶渊明:(365 —427 ),又名―一字—亮___自号_五柳先生_,谥号__靖节先生___ _。___晋宋__ (时代)最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情感真实,诗味醇厚,风格平淡,语言清新自然。开创_田园_ 诗派,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2、给加横线的字注音:略 ( 1 )羁.鸟()(2)守拙.()(3)荫.()(4)暧暧..()(5) 墟.里()(6)樊.笼()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少无适.俗韵.迎合 误落尘网..中此处指仕途 羁鸟..恋旧林笼中鸟 守拙.归园田守拙意思是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 榆柳荫.后檐遮挡 暧暧..远人村昏暗、模糊 依依..墟里烟轻柔而缓慢的飘升 虚室..有余闲空室久在樊笼..里比喻官场生活 复得返自然..指田园生活 二、【引导鉴赏】 (一)、诵读诗歌,把握题眼。 1、“归园田居”的意思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 ,那么它的题眼是什么? 归 (二)、品读诗歌,体会感情。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理解 1、诗人从何而归?官场生活(尘网、樊笼。) 2、为何而归? (1)性本爱丘山(本性)(2)守拙归园田 3、归向何处? 归向田园4、归去如何? “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注意炼字)——自由、安逸、喜悦。 5、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抒发了对官场生活的厌恶与憎恨之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包身工》学案

《包身工》学案 教学园地 10-08 2236 【学习目标】 1、掌握报告文学的特点,懂得区别新闻和报告文学。 2、掌握文章的主旨大意,了解旧社会包身工的悲惨生活,认识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互相勾结,残酷压榨我国劳动人民的罪行。 3、学习本文“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体会文中内涵丰富、情感充实的句子。 4、在学完本文后,能由此深入思考现实问题,关注弱势群体。 【简介】 夏衍(1900~1995年)作家、剧作家。原名乃熙,字端先。浙江杭州人。1915年入浙江甲种工业学校。1919年,参与创办并编辑《浙江新潮》,开始走上文学道路。1920年毕业后赴日本留学,接受马克思主义,参加日本左翼运动。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在上海从事工人运动及翻译工作,译有高尔基的《母亲》等名著。1929年,与郑伯奇等组织上海艺术社,首先提出“普罗列塔利亚戏剧”的口号,开展无产阶级戏剧活动。1930年加入“左联”,当选为“左联”执委。1933年后,任中共上海文委成员。电影组组长,为中国进步电影的开拓者、领导者。 创作有电影剧本《狂流》、《春蚕》,话剧《秋瑾传》、《上海屋檐下》及报告文学《包身工》,对30年代进步文艺产生巨大影响。1994年10月,国务院授予“有杰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荣誉称号。 【社会背景】 作品反映了1932年“一·二八”事变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国民党统治区的社会黑暗情况。这时期的社会背景有几个特点: 1、帝国主义入侵加剧:1929年末,在世界范围内爆发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为了嫁损失和度过难关,资本主义各国纷纷加强对外掠夺。日本政府迅速法西斯化,加紧了侵占我国的步伐。1931年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侵占了我国东北后,又于1932年在上海发动“一·二八”战争。战后,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我国经济的掠夺。

长亭送别教案一等奖 长亭送别教案(苏教版高二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长亭送别教案一等奖长亭送别教案(苏教版高二必修)教案 教学设计 【--爱情祝福语】 教学目的: 1.品味鉴赏曲词语言艺术。 2.把握崔莺莺的艺术形象。 3.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教学重点: 艺术形象崔莺莺的典型意义。 教学难点 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和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教学安排:

三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了解《西厢记》以及作者王实甫,初步感知“长亭送别”的相关情节以及崔莺莺的人物形象。 一.导入 1.有一部戏曲演了几百年仍长盛不衰,剧中的故事流传了几百年,至今读来仍让后人柔肠百转,难以释怀,这就是王实甫的《西厢记》。 板书:西厢记王实甫 2.《西厢记》和王实甫

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大都(北京)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所作杂剧14种,现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三种。 板书:元代杂剧家 《西厢记》前身是《西厢记诸宫调》,故事唐元稹的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这三部书的区别是:《会真记》叙述少女崔莺莺和书生张生恋爱、终被遗弃的悲剧故事。莺莺的悲剧形象概括了中国历史上受封建礼教约束和被轻薄少年遗弃的善良少女的共同命运。《西厢记诸宫调》摒弃了《会真记》的悲剧结尾,以张生和崔莺莺双双私奔团圆作为结尾,剧中人物也更显个性化,比如崔母,完全是一个封建势力的维护者,成为崔张婚姻的直接障碍,崔莺莺,则成为了一个封建婚姻的反抗者。《会真记》和《西厢记诸宫调》为后来王实甫《西厢记》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基础。 《西厢记》中的女主人公崔莺莺是宰相家的千金小姐,一次偶然的机会,她遇见了白衣秀才张珙,拥有高贵地位的宰相千金与书剑飘零的布衣书生一见钟情,他们以清风明月为证,私定终身。但这却让崔莺莺的母亲恼怒不已,这种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是她万万不能接受的,她拿出家长的权威,以崔家三代不招白衣秀才为由,逼张生进京赶考,中的状元才能成亲。莺莺无奈只得在长亭送别张生,此时此刻,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学设计及反思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 能顺畅诵读课文; 2. 掌握整理重要的实词、虚词; 3. 能背诵一些经典名句; 过程方法目标: 1. 结合注释从字面理解课文; 2. 结合诵读理解孟子说理的气势与情感; 3. 通过讨论交流,加以体味、联想、思考,从而更深刻地体会思索文章所包蕴的人生哲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 通过学习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从而增强对中华文化归属感; 2. 学习体味文章深刻思想,从而对人生获得一种借鉴与指导,直面今后所面对的人生困惑; 教学重点: 1. 能较顺利地理解课文; 简单学习网最新讲座: 王大绩讲现代文阅读王大绩讲高考作文王大绩讲语段压缩 王大绩讲文言文阅读王大绩讲诗歌鉴赏王大绩讲句式仿用 2. 积累一些重要的文言词语; 3. 对文章中出现的一些重要概念的理解。比如“大丈夫”、“义”、“道”等等。 4. 能够触类旁通,推己及人,联系现实,从而增强生命的韧性,走出小我的局限,直面人生所遇到的问题。

教学难点: 对几个关键词的理解。比如,“义”、“气”、“大”、“刚”、“仁”、“礼”等等。 教学设想: 1. 遵从高中学生学习一般的规律,从朗读到结合文本分析。《先秦诸子选读》虽然是一本人文极强的教材,但不能简单地把它上成一堂文化宣讲课。让学生在诵读、讨论、分析的过程中,感受孟子所传达的博大精深的思想。 2. 努力挖掘文本其简洁而意旨深远的说理艺术。 3. 这一课有三段文字,孟子的思想博大精深,想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要想让学生能全面深刻地理解这些思想,是不切实际的。一堂课,抱有一个较为实际的目标是必要的,那就是学生能理解到哪一步就是哪一步。 4. 本课的难点在于对几个很关键词的理解,比如“义”、“道”、“气”、“仁”、“礼”、“大”、“刚”等。其难在一是孟子在他的文章中并没有对这些概念作一个现代人较能精准的解释,往往停留在形象的描述上;二是这些概念在有些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往往是有些许差别和有所侧重的。 5. 要找准一个切入点,这个切入点必须一要高屋建瓴,顺势而下,让学生尽可能地把握本文所传递的思想;二要由此分析讨论下去,必须做到整个课堂教学能够有一个较为清晰的思路。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1. 正确诵读:理解文意的时候,快速默读;体味语言艺术,调节课堂气氛时,齐声诵读,或分段读等形式。 2. 积累理解:对于关键实词虚词的积累;对于较为晦涩语句的理解。 3. 分析讨论:抓住孟子说理的关键进行讨论,比如第一节,应抓住这么二个关键的词,一个是“浩然之气”,何为“浩然之气”?一个是“善养”,如何“养”?第二节里,我们就应该抓住“大丈夫”这个概念,对“大丈夫”的理解,景春和孟子有什么本质的区别?什么样的人才能算得上大丈夫呢? 教学步骤:

导学案《归园田居其一》

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简单了解陶诗的艺术风格。 2、解读诗人归田园前的心境,解读诗人的形象。 【温故知新】 关于作者: 据《晋书陶潜传》记载,陶渊明曾说:“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公元405年秋,他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这年冬天,郡的太守派出一名督邮,到彭泽县来督察。督邮,品位很低,却有些权势,在太守面前说话好歹就凭他那张嘴。 这次派来的督邮,是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的旅舍,就差 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陶渊明平时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 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见一见,于是他马上动身。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这一下,陶渊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长叹一声,道:“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说罢,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 并且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即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县令的彭泽。 从此陶渊明再也没有做过官。从官场退隐后的陶渊明,在自己的家乡开荒种田,过起了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在田园生活中,他找到了自己的归宿,写下了许多优美的田园诗歌。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

描绘了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三首。 【预习案】 1?我所了解的陶渊明: 陶渊明又名_______ 字________ ,_________ 著名诗人。 “田园诗人”(开创田园诗) “隐逸诗人” (41岁辞官归田) “靖节先生”(谥号) “五柳先生”(自号) 早年:“大济苍生” 中年:“误入歧途” 晚年:“归隐田园” 2?写出你之前了解或背诵的陶渊明的诗(一两句、整首诗均可):3?背诵全诗,并写下你最欣赏和最难理解的诗句 【学习案】 (一)初读感知 1?标题的题眼是什么?由此看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包身工》导学案+课后作业

第11课包身工 20世纪初的中国,生活着这样的一个特殊的工人阶层,她们住的是十七八个人挤在一起的鸽笼,吃的是豆腐渣熬成的稀汤和烂菜叶,但她们干的却是每天十二三个小时繁重的纱厂劳动。没有阳光,没有欢笑,甚至也不能拥有自己——这就是包身工。从20世纪的30年代起,一个伟大的剧作家向人们含泪诉说着包身工的苦难生活。 夏衍(1900~1995),原名乃熙,字端先,浙江杭县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中国著名文学、电影、戏剧作家,文艺评论家、文学艺术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主要成就:电影剧本《狂流》《春蚕》,话剧《法西斯细菌》《上海屋檐下》,报告文学《包身工》等。新中国成立后夏衍把茅盾的文学名著《林家铺子》和鲁迅的《祝福》改编为电影剧本。 本文写于1935年。它所反映的是“一·二八”战争以后到抗日战争以前的国统区的黑暗。那时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农民生活极为困苦。苏北地区每年都有大批无法度日的农家妇女被诱骗到上海做包身工。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步步深入,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而资本家为了摆脱罢工的威胁,大量地雇用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文章是作者在纱厂工人的热心帮助下,深入工厂实地观察了三个月,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写成的,对于动员人民起来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起了积极的作用。

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等的总称,被誉为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能迅速及时地“报告”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事件、问题及其发展趋势,迅速地反映现实生活,兼有文学性、新闻性和政论性的特点。因为它是“报告”,要求反映事实,所以具有真实性;因为它是“文学”,又要求所反映的真人真事要有典型性,并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具有文学性。《包身工》就是我国现代报告文学的代表作。 1.识记字音 2.近义词辨析 (1)抱怨·报怨

长亭送别导学案

专题二此情可待成追忆 班级:姓名:小组: 长亭送别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大都(北京)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早年曾经为官,但仕途坎坷。不为封建礼法所拘,与倡优交往密切。晚年弃官归隐,过着吟风弄月,纵游园林的生活。所作杂剧14种,现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三种,《西厢记》是王实甫的代表作,被称为杂剧之冠。王实甫善于以古典诗词酝酿气氛,锻炼字句,创造出诗一般的动人意境,形成十分优雅的风格。他和关汉卿分别开创了中国戏曲史上文采和本色两个流派。 2、《西厢记》源于唐元稹《莺莺传》(又名《会真记》)。金代,北方出现的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一般称为《董西厢》(又称《西厢弹词》或《弦索西厢》)。它在主题思想、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等方面,都已经超越《莺莺传》,为后来王实甫《西厢记》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基础。 《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长亭送别》是第四本第三折,是全剧最为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断之一。随着剧情的发展,莺莺终于克服了身心解放的要求与封建精神桎梏的矛盾,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与张生私下结为夫妻。但老夫人逼张生赶考,崔、张爱情又面临新的威胁。无奈中,张生只好起程“上朝取应”,莺莺在长亭为他送别。这场送别戏共有十九支曲文,由莺莺主唱,既是塑造莺莺形象的重场戏,也充分体现了王实甫剧作情景交融、富于文采的特点。 3、元杂剧常识 (1)元杂剧是用北曲(北方的曲调)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在金院本基础上以及诸宫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作为一种新型的完整的戏剧形式,元杂剧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严格的体制,形成了歌唱、说白、舞蹈等有机结合的戏曲艺术形式,并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元杂剧的结构形式:每一本戏大都由四折组成。每本四折之外,一般还加有“楔子”(用在最前面,作为剧情的开端或用在折与折之间,则是衔接剧情),但也有少数杂剧由五折或六折组成,《西厢记》更为特别,共五本二十折五楔子。折是表示剧本结构的段落,相当于现代话剧的一幕,一般以曲一套为一折。 元杂剧的剧本构成: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元杂剧的角色:末、旦、外、净、丑、杂 (2)元杂剧四大悲剧: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白朴《梧桐雨》、纪君祥《赵氏孤儿》。 (3)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窦娥冤》、《望江亭》、《救风尘》郑光祖《倩女离魂》马致远《汉宫秋》白朴《墙头马上》、《梧桐雨》。 (4)宫调是古代戏曲、音乐名词。《长亭送别》用正宫,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说正宫的声情是“惆帐雄壮”。可见《长亭送别》这一折的音乐应是惆怅的、悲壮的。

《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

导学案格式 年级:高一课题《归园田居(其一)》课时 1 科目/教材人教版高中必修2 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并识记相关的文学常识;掌握重点字词,疏通文本。 2、能力目标:鉴赏诗歌语言,了解诗人的思想和诗歌的主旨,能背诵默写《归园田居(其一)》。 3、情感目标: 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重点:通过诗中意象的分析体会诗人归隐田园的心境。 难点:用分析意象的方法鉴赏诗歌。 教学内容提要 (描述主要教学环节与教学要点)时 间 教学操作流程 所需资 源 听课 记录 与评 价学生学习事项 ——学生用什么教学组织形 式(个人、双人或小组、全 班)和方法去完成学习事项 (问题、任务、活动、作业), 用什么方式表达呈现。 教师教导、调控方式 —需要教师做什么以支持学 生学习(讲授、提问、举例、 演示、布置、板书……); —怎样检测学生学习效果。 环节(任务)一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环节(任务)二 自主学习,整体感知环节(任务)三环节(任务)一 1、看多媒体投影,思考并 回问题。(看+想+说) 环节(任务)二 1、集体朗读。(读) 2、欣赏诗歌朗读,同时解 决难读的字词,注意朗读的 节奏和感情。(听+做)。 3、自由诵读,根据注释及 手头资料疏通课文。(读+想 +说) 4、集体朗读课文。(读) 环节(任务)三 多媒体投影,并提问:在你 面前有两条路,一是做公务 员,二是去乡下生活,你怎 么选? 提问:同学们自己觉得读的 怎么样? 教师点播重点字音以及朗 读的技巧 提问1:题眼是什么? 提问2:在自己读过几遍之 后,哪位同学可以来说一说 诗歌的大意?

合作探究,深入理解 环节(任务)四 总结归纳 环节(任务)五 后续作业1、四人合作,就文章内容 进行探究。(想+做+说) 预设问题: 问题一:从何而归? 问题二:为何而归? 问题三:归向何处? 问题四:归去如何? 2、学生判断问题的深度和 价值并解答。 预设问题:文章主旨问题 (想+说) 环节(任务)四 《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 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 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 情。陶渊明舍弃了官场的荣 华富贵,得到了身心的自 由。 环节(任务)五 后续作业 1、背诵《归园田居》。 2、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 把它改写成散文的语句。 教师布置任务,巡视指导 教师鼓励、引导学生解决这 些问题。 提问:作者想表达什么? 教师引导提问:在生活中, 你会如何面对“舍”呢?你 想得到的又是什么呢? 注释:(对关键教学点,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的解析)

包身工学案

包身工学案 【学习过程】 知识突破 .新课导入 课文篇幅较长,容量较大,且所反映的生活,与青少年学生有较大的距离,一是时间跨度大,一是生活领域相距较远,如何引导学生进人课文,身临其境,是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这篇课文可以采用下列方式: a .通过印发夏衍的《从“包身工”弓I起的回忆》或北京师范大学《高中语文选讲》中魏灏选辑的《夏衍谈“包身工”》,让学生了解写此文的目的,指导学生自学。 b .从题目入手,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解释一下“包身工”这三个字有什么特殊的意思,这样做能够让学生从总体上去把握课文内容。 .课文研讨突破 收集学生在预习课文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教师在给学生质疑的同时也可以设疑,按课文前后顺序整理出来。 理清本文的线索。内容较长,看似杂乱无章,细加分析就会发现,本文有两条线索,即全文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作为记叙的主线索,穿插有关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的说明和议论,抓住这两条线索,就可以使一目了然,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把

握课文主题。 抓住典型环境、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1935年,作者经 过两个多月起早贪黑深人工厂调查了解,才写出这样真实的,所搜集的素材肯定很多,但不可能都一一写进去,只能选择有代表性的人、事,去反映旧中国包身工的悲惨生活,以及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残酷压榨劳动人民的罪行。可以让学生找出作者为了表现这一主题,都选取了哪些比较典型的环境、人物和事件?并思考为什么要选取这些材料? 品味语言。作者运用了许多生动形象的语言,既能表现报告文学文学性的特点,也能更好的表现课文的主题。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丰富多变的句式,更使耐人寻味,引入深思。 这一部分,对于基础不太好的同学,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主要抓住作者描写包身工的悲惨生活这一点,从课文中直接去找有关的语言,然后组织学生讨论作者用的这些语言有什么好处,为什么这样用等。而对于基础较好的同学,则可以直接从课文找到有关的好的句子,再引导学生加以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主题。 .思路突破案例 《包身工》是一篇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强的报告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比较特殊。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题目即 “包身工”三个字入手去总体分析课文。教师可以将熟悉课 文的程序放给学生在课前预习完成,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用包身工作题目?这三个字有什么含义,跟的主题有什么联系?在学生反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 指导思想:积极贯彻上海市“二期课改”精神,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素质和能力培养为主线。通过师生互动,学习并感受古典文化的诗情画意,初步让学生学会赏析古典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语言特色和思想内容的能力,努力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努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努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目标: 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2、欣赏崔莺莺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欣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教学难点:崔莺莺的典型意义 教学设想: 1、以著名学者王国维的名言“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为理论依据,以文中富于文采的曲词为突破口,通过引导学生想象和联想,唤起旧知,唤起生活经验,努力创设情境,更好地让学生理解男女主人公“送别”的心情。 2、以诵读为辅助,以文学鉴赏为纽带,通过启发学生领会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表现人物的心理性格特征,领会化用或借用古典诗词,并且和口语巧妙结合以营造优美的意境,来努力培养学生初步赏析古典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语言特色和思想内容的能力。 3、以碟片《西厢记》(越剧)的播放,让学生有感性认识和视听享受,同时,引导学生“观后感”并提出自己的创见,以此来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建议学生课前预习: 1、对照注解和课前提示,通读全文。 2、熟读曲词[朝天子][二煞],背诵曲词[端正好][滚绣球][一煞][收尾]。 3、了解作者王实甫、《西厢记》的故事情节和本折《长亭送别》的剧情。 同时思考以下问题:

1.能否按时间的推移和情节的发展,用四个小标题把《长亭送别》这折戏概括一下? 2、崔莺莺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起伏变化?她的性格特征是怎样的? 3、文中哪几支曲子体现着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 4、本折曲词有几处化用或借用了古典诗词并且与口语结合的?有何表达作用?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导语: 今天我很高兴,能够在这三尺讲台前与大家见面,并且能够上一堂课,与大家一起共度一段美妙的时光,所以,我很珍惜这种机会。当我踏上这块土地的时候,我特别激动,因为我也是安徽人。俗话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是的,看到你们,就像看到我的亲人一样。安徽是我的故乡,绩溪是我的最爱,你们是我的朋友。记得著名诗人艾青有两句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所以,尽管我在上海工作和生活,但是我的心却一直牵挂着故乡的山水,故乡的亲人,故乡的发展。看到安徽的巨大变化,想到它的灿烂前景,我很高兴;看到你们在这里安心地学习,想到现在的海湾战争局势,我很担心。真的。真诚地希望世界和平,真诚地希望爱满天下! 我们大概都看过电影《泰坦尼克号》吧。为什么这部影片能够风靡全球,深深地打动无数人的心呢?它讲述的只是贵族少女罗丝和穷画家杰克的爱情故事,但是它演绎出的却是一种人性的美,一种无私的爱。 当代著名作家肖复兴曾经说过:“爱,在幻想里,比在现实中更真实;爱,在回忆里,比在现实中更美好;爱,在舞台上,比在现实中更有价值。” 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在中国戏曲舞台上曾经轰动一时,久演不衰,影响深远的元代杂剧王实甫的《西厢记》(板书)。它讲述的就是相国千金小姐崔莺莺与穷书生张君瑞的爱情故事。这节课,我们要欣赏其中最精彩的一折戏《长亭送别》(板书)。 讲到“长亭送别”,我就情不自禁地想起弘一法师李叔同的《送别》。不知在座的同学中有否知道?我很喜欢这《送别》,所以,用小篆写了这幅字。我带来了,给大家看一下。当然,这次由于比较匆忙,所以这字写得不甚理想。如果不介意的话,我很愿意把它作为一份小礼物送给你们。我很想在此唱一下,唱得不好,请大家多多包涵。能够唱的同学就一起来唱吧!谢谢! (教学设想:通过充满深情的导语,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走进学生的心灵。通过循循善诱,让学生树立“学习与生活,学习与做

《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

《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永顺一中彭永 课题《归园田居》(其一)课型新授 学习目标 1.了解陶渊明其人及其文。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2.赏析宁静优美的田园风光,体悟作者闲适恬淡的生活情趣。 重点欣赏田园风光,品味画面美。 难点反复吟咏,感受意境,体会诗中情感。 课时 安排一课时 学习方法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老师点拨引导 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 一、了解作者(助读资料)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隐逸诗人,浔阳柴桑人。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私谥)。又自称作“五柳先生”。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

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陶 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 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 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二、默读课文,正音释义 羁鸟()守拙()荫后檐()暧暧() 墟里()狗吠() 少无适俗韵:_________守拙归园田:_________ 榆柳荫后檐:_________暧暧远人村:_________ 依依墟里烟:_________鸡鸣桑树颠:_________ 虚室有余闲:_________ 学习过程 一、朗读诗歌。 1、请一名学生朗读课文。 2、师生指导朗读。(提示:感情=语速+语调+节奏+重音) 3、全体同学齐读课文。 二、品析诗歌 1、解题. 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 多有效的信息。那么大家认为《归园田居(其一)》这个标 题最重要的是哪一个字呢? 2、研读田园风光.

包身工导学案

《包身工》 一、课标要求: 1、了解包身工的涵义及包身工制度,了解包身工的来源和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 2、学习《包身工》的写作手法: A.刻画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B.艺术构思; C.细节描写;D.语言风格。 3、了解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 4、学习本文以时间为线索组织材料点面结合展现包身工非人生活的方法。 5、合作学习,把握报告文学中的新闻事实、背景材料。 6、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二、内容概述: 这是一篇老课文,距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但今天重读仍然能感到深深的震撼。《包身工》作于1935年,是夏衍经过长期的实地调查,在详细地占有了大量可靠材料的基础上写成的。他以铁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精辟的分析和评论,把劳动强度最重、地位最低、待遇最差、痛苦最深的奴隶一样做工的女孩子们的遭遇公之于世,愤怒控诉了帝国主义和买办势力的残酷剥削和掠夺中国工人的罪行。同时告诉人们,包身工制度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温床上,受到国民党反动政府“特殊优惠”的保护,伴随中国农村经济衰败生长出来的一颗毒瘤。 因此本文准备采用讲解式、启发式、探究式结合的教学方法。本文是一篇优秀的报告文学,在教授学生报告文学的基本知识之后,重点训练学生精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线索,可用讲解式的教学方法。本文在描写包身工的生活时注意点面结合,并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修辞手法,在分析这些特点时可运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本文有许多句子充满了作者强烈的情感,引导学生理解这些句子时可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三、要点整理: 第一课时: 一、作者作品介绍: 夏衍先生原名沈端先(1900——1995),优秀剧作家,戏剧运动的组织者、领导者,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主要进行话剧和电影创作,长期而多方面从事创作实践。著名的电影剧作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并改编鲁迅《祝福》、茅盾的《林家铺子》为电影剧本。解放后任文化部副部长。 《包身工》发表于1936年6月上海《光明》月刊创刊号,是作者仅有的一篇报告文学作品,但在我国报告文学发展史上有较大的影响。文学在我国是三十年代新兴的一种文学样式。它以散文手法报导真人真事,它的特点是新闻性与文学性的有机结合。它的新闻性表现为严格的真实性、报导的时间性以及内容的倾向性,它的文学性主要在于语言优美形象生动。《包身工》之前的报告文学往往存在偏重事实报导而缺乏艺术加工的弊病,而夏衍先生提炼生活中材料真实而生动,富有鼓动性,成为名副其实的报告文学作品,并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 作者夏衍先生当时为了写《包身工》这篇文章,选择一家日本工厂,名叫“三井系”,当时作者靠厂里一位朋友帮忙,以“外头工人”的身份混进工厂,并且对包身工的生活进行观察。他每天早上四点半左右出发,从上海郊县步行至三井系工厂。在这样的情况下,由于他总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