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二历史会考复习提纲

高二历史会考复习提纲

高二历史会考复习提纲
高二历史会考复习提纲

高二历史会考复习提纲

认真阅读两遍教材、弄明白主要的问题、强化主要知识点的记忆(特征) 、注意政治、经济与文化的相互影响

必修一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约BC2070年禹建立我国第一个国家政权——夏;商朝,实行内服与外服的制度,控制力有限,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西周实行井田制(土地国有)、分封制(等级,王与诸侯)、宗法制(血缘,家庭,世袭,嫡长子继承制)、礼乐制(等级有差),维护贵族政体。

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的确立战乱兼并,称王称霸,表明旧制崩溃;BC221年,秦王嬴政灭六国结束春秋战国长期战乱,实现统一,建立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秦朝;皇权至上,皇位世袭,三公九卿,相互牵制,废分封行郡县,定秦律,中央集权,彻底打破世卿世禄的贵族分封制,建立选官任官皆由中央的官僚政体,奠定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

古代政治的成熟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中枢权力分工合作增效减误,分权制衡保障皇权)、通过科举选官,打击士族加强中央集权,为监督官员,秦汉以来实行监察制度,还有针对皇帝的谏议制度。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汉初郡国并行,产生王国问题,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大一统;针对唐末藩镇割据五代十国的局面,宋太祖杯酒释兵权,“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重文抑武,虽然导致三冗(兵、官、费)两积(贫、弱),但中央在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已处于绝对上风。此后,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日趋尖锐。明太祖废丞相,亲掌六部直管国事,成祖时设立的内阁仅仅是皇帝的一个顾问、助理机构。清朝雍正时设立军机处,大臣跪受笔录,军国大事皆有皇帝一人裁决,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第二单元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地理环境极大地影响了古代希腊文明发展。爱琴文明包括克里特文明和买锡尼文明,是希腊文明的源头。希腊城邦,小国寡民,独立自治,从君主制、寡头制、僭主制到贵族制、民主制,公民在公民大会中参政的权利有大有小。公民指有公民身份、有权参加公民大会的男性成员。

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雅典是民主政体的发源地。工商业发展,平民与贵族的斗争,梭伦(废除债务奴隶制,按财产分等,引上轨道)、克里斯提尼(陶片放逐法,奠定民主基础)、伯利克里(取消财产限制,津贴,繁荣时期)改革将雅典民主政治推向前进。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民众法庭,人民主权,轮番而治;民主利于正确决策、利于修正错误、利于监督政府为公民服务、利于文化深入广泛发展。但雅典民主只是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是少数人的民主。

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从共和到帝国,平民贵族矛盾,习惯法到成文法,公民法到万民法,《十二铜表法》到《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私法、体系、重程序、严谨,影响深远而广泛。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

英国的制度创新国王与议会(贵族—资产阶级),《大宪章》—1640-1688资产阶级革命—《权利法案》,18世纪责任内阁制,国王虛位君主议会中心法律之上,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渐进稳定发展

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美国)1775-1783年独立战争,1787年宪法,邦联制到联邦制,总统行政国会立法法院司法,三权分立相互制衡,共和主义;选举体现民主,局限种族歧

视;1861-1865南北战争,林肯“为联邦统一而战”;共和、民主两党。

欧洲大陆的政体改革法国1789年大革命推翻专制王权,1875年第三共和国宪法最终确立共和政体(总统由国会两院选举,任命内阁,但内阁对议会负责);1871年德国经过王朝战争实现统一,颁布《德意志帝国宪法》,君主立宪,但皇帝专权,首相由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帝国国会民选但对政府没有任何监督权。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

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鸦片战争1840-1842工业革命促进英国资本主义发展,东方殖民扩张,商品输出,林则徐禁烟运动, 《南京条约》(五口通商,协定关税等),打开大门卷入市场,1856-1860,英法联军,第二次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天津条约》《北京条约》,洋务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洪秀全,拜上帝教,金田起义定都南京(天京),《天朝田亩制度》,北伐西征;天京变乱信仰危机转折点,洪仁玕《资政新篇》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明治维新后的日本侵略扩张,1894-1895,中日甲午战争,黄海海战,《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救亡图存,戊戌变法,反洋教义和团“扶清灭洋”,1900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清政府成为列强工具。辛亥革命清朝统治危机,孙中山1894兴中会民主革命,1905同盟会,,三民主义,黄花岗起义,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1912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颁布《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结束2000年君主专制制度。

五四爱国运动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日本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1919年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爱国救亡、民主科学、文化启蒙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民族觉醒,无产阶级登上舞台,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

第五单元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社会两极分化,工人运动兴起。法国圣西门、傅立叶,英国欧文主张以改良的方式建立社会主义。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主义同盟撰写了《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871年,在普法战争背景下,巴黎无产阶级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民主政权——巴黎公社。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受农奴制残余的影响,俄国落后且社会矛盾突出,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利用一战的机会,积极准备革命。二月革命推翻沙皇统治后,形成苏维埃和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列宁发表《四月提纲》指明方向,1917年11月7日,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爆发,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推翻资产阶级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农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苏俄实行立法行政合一的苏维埃政体,开创了现代化的新模式。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五四运动后,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以俄为师,高举社会主义大旗。之后,中国出现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1922年,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1924-1927年间,国共合作(孙中山新三民主义,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掀起国民革命运动,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1927-1937年间,国共十年对峙,南昌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毛泽东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1934-1936年,工农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长征。遵义会议后革命形势开始转危为安。1936年12月,张学良杨虎城实行兵谏,逼蒋联共抗日——西安事变,事变的和平解决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全民族抗日局面的形成打下了重要的基础。1937-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以华治华”;国共第二次合作:国民党,正面战场,淞沪太原徐州武汉四大会战,共产党八路军新四军敌后战场,百团大战。1945年9月,日本投降。两种命运斗争:中共七大,重庆谈判双十协定,政协会议,争取和平民主。1946-1949年,国共内战,1947年刘邓大军等挺进中原,战

略转折,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大决战,渡江战役占领南京,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共和国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

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建立新中国,制定《共同纲领》;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制定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两会两法确定了新中国基本政治制度:根本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保障各民族平等团结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内蒙古1947,新疆1955,广西宁夏1958,西藏1965)

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1966-1976十年文化大革命,野蛮践踏民主法制。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平反冤假错案,改进人大、政协制度,构建法律体系,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1999年入宪。《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等让民告官有了法律依据,基层民主选举(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加强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1979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提出和平统一方针,80年代初形成“一国两制”理论,1997年7月香港回归,1999年12月澳门回归,海峡两岸关系不断缓和,达成肯定一中原则的“九二共识”,实现通邮通航通商。针对台独分裂势力制定《反国家分裂法》。

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二战后,美国称霸苏联扩大影响,两国制度与意识形态对立,互不信任相互猜忌夸大对方威胁,造成两极对峙局面,苏美争夺重点在欧洲,主要形式为冷战:两个阵营(资,杜鲁门主义;社,共产党与工人党情报局)两个市场(马歇尔计划,经互会)两大军事集团(1949北约,1955华约)两个德国(联邦德国,民主德国)。在亚洲发生了“冷战”中的“热战”:1950-1953年的朝鲜战争,1961-1973年的越南战争。

世界多极化趋势1951年法德等国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开启了欧洲一体化进程,1967年,欧共体建立;六十年代日本迅速发展成为经济大国,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召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第三世界以独立的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同时,中苏关系恶化,社会主义阵营瓦解,美国霸主地位动摇,共同反映出世界的多极化趋势出现。新中国外交我国一直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建国初期“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50年代中期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提出“求同存异”促成万隆会议成功;1971年,在26届联大上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中美关系缓和,1972中日建交,1979年中美建交,中国外交有了重大突破。改革开放以来,积极开展多边外交合作,2001年加入WTO,1991年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2002与东盟决定建立自由贸易区,2001年促成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

跨世纪的世界格局受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影响,1989年东欧剧变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冷战宣告结束。缓和与动荡并存,伴随着经济多极化,国际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世界处于新旧格局交替时期。

必修二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南稻北粟,种植为主家畜饲养为辅,春秋战国铁器牛耕促成农业革命,家庭为单位小农经济,农牧结合农手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精耕细作。工具:三国翻车唐朝筒车曲辕犁;水利:战国四川都江堰关中郑国渠,西汉漕渠白渠。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商周井田土地国有(贵族土地所有制),春秋井田瓦解,战国土地私有制确立,君主私有地主私有自耕农私有多种形式,随着生产发展社会分化,自耕农破产,土地兼并现象日趋严重,地主土地所有制渐成主导,租佃关系在战国就产生到宋代日趋普遍化。农民负担很重但对国家和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渐趋松弛。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经济区域发展多样性且不平衡,汉代形成山东、山西、龙门碣石以北、江南四大经济区,魏晋后,受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变等多次战乱和少数民族内迁的影响,北方经济多次遭受破坏,北人大量南迁,促进南方开放,中国经济重心渐渐南移(南宋完成南移过程),同时政治中心东移北移,经济政治中心分离。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三大行业:冶金,夏商周青铜时代,春秋时发明冶铁和钢的技术。汉代用煤南宋时开始用焦炭,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使用煤的国家。纺织,中国是最早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汉代丝绸之路;宋元后植棉棉织由南向北推广,元代黄道婆发明脚踏三锭纺车,松江成为全国棉纺中心,明以后棉成主要衣料。陶瓷,陶出现在新石器时代,瓷为中国发明,东汉末到南北朝,出现青瓷和白瓷,隋唐时,制瓷技术成熟,成为独立手工部门,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元代开始进入彩瓷(如青花瓷)时期。三重性质:官营手工业,长久占主导,规模大、产量多、资金雄厚、技术力量强,为自然经济;私营手工业,属于商品经济,在明朝中叶后逐渐超过官营成为主导,并产生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式的雇佣劳动关系。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周朝“工商食官”宋代出现最早纸币“交子”,明代商品经济发展,农产品商品化提高,白银广泛使用,出现晋商徽商等商帮。古代城市功能,由军事、政治向经济侧重,唐朝坊市制宋代街市制,明代江南出现大批工商业市镇。商业利于经济发展和财政税收,但其不稳定性及商人流动性与重农及中央集权制度矛盾,因而古代大多王朝奉行重农抑商政策。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明清时期,玉米等传入,古代农耕经济依然世界领先,是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中心。但与同期西方及世界潮流相比,出现衰落景象,资本主义萌芽受阻碍发展缓慢。由于自然经济强大,君主专制强化,思想日趋保守,面对西方殖民骚扰和内部人民斗争,统治者采取了海禁政策,闭关锁国。阻断交流,失去机会,逐渐落后。

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新航路的开辟西欧商品经济发展,《马可波罗行记》,王权支持,基督教扩张,造船航海技术指南针地圆学说,14世纪末-15世纪初,新航路开辟。葡萄牙:迪亚士,达伽马,绕非洲到亚洲;西班牙: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1519-1522,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欧洲贸易中心由地中海移到北大西洋,世界市场开始出现。

欧洲的殖民扩张与掠夺葡萄牙垄断商路,西班牙在美洲建立殖民帝国。17世纪,新兴的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海盗国家”英国先后打败西班牙(1588)、荷兰(17C)、法国(18C,1763七年战争),成为建立最大殖民帝国。掠夺金银屠杀土著贩卖黑奴是早期殖民罪恶,随着黑奴贸易兴起,由欧-美-亚-欧三角贸易变为欧-非-美-欧三角贸易。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对欧(经济发展,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美洲(印第安人,开发,奴隶制度)、非洲(灾难)及世界关系(联系、市场)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英国1765-1840工业革命,蒸汽时代,纺织,铁路时代,机器制造业的诞生标志工业革命的完成。19世纪中世界范围工业革命开始,开启工业时代,实现了工厂手工业到机器大工业的飞跃。工厂制,城市化。19世纪70年代后,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美德等成为中心,主要成就:电力-电气时代,内燃机-汽车、飞机,石油及化学工业,通讯,科技(物理电磁学)促进,多中心,重工业主导,大企业时代到来,生产与资本高度集中,形成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局部调整),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时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通过国际贸易、资本输出和武力逼迫等方式,以欧美为中心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在西方资本主义侵略下,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动:耕织分离,小农经济开始解体;19世纪60-70年代,伴随着洋务运动(官办企业,军工、民工)中国迈出工业化第一步,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开始了其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民国建立到1937年是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有利因素:革命推动、实业救国、反帝斗争、一战放松、政府政策。此后日渐衰落,因为:帝国主义掠夺(如日本侵华)、战乱(如长期内战)、官僚资本挤压等。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断法易服:西服,旗袍,中山装,(康有为)放足运动、辛亥剪辫。近代报刊(太平天国时有了“新闻”概念、1872年《申报》创刊),与历次政治运动密切相关。1896年上海出现电影,《难夫难妻》第一部故事片,《歌女红牡丹》第一部有声电影。移风易俗:礼仪、婚恋、丧葬,民国初年有很大变化。影响因素:西方影响、近代经济发展、民主思想、政治变革、中外交流、科技进步等。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1881年中国第一条自建铁路唐胥铁路建成,但引发铁路之争(专制、迷信、利益),1909年詹天佑设计的京张线通车。大多铁路为外资控制。水运:1872年近代第一家轮船航运公司—轮船招商局成立,标志中国新式航运业的诞生。航空:起步于1918年。邮政:1896年清政府设立邮传部,1877年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

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十月革命后列宁探索建立社会主义道路:“一切为了前线”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余粮收集制、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等)、1921年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固定粮食税、国家资本主义、自由贸易),通过商品货币市场等恢复经济建立社会主义。斯大林:1925年工业化政策、1927年农业集体化政策,1928年开始“五年计划”,实现工业化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形成斯大林模式(单公、计划、平均、重重,高度集中),前好后坏有利有弊,忽视规律缺乏效益,挫伤积极性少活力,生产关系脱离生产力实际。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经济发展分配不均社会分化供大于求产销矛盾,消费信贷股市泡沫虚假繁荣盲目扩大生产,股市崩盘,从金融到工业农业生产贸易到社会,从美国到世界,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大萧条。德日法西斯,美国罗斯福新政:整顿金融,《工业复兴法》防止盲目生产,允许工人和雇主谈判,压缩农业,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动用国家力量扩大消费,调整供给与需求矛盾,缓和社会矛盾,标志告别资本主义自由放任,进入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新时代,开辟了发展新模式,与凯恩斯主义基本一致。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二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发达国家相继进行改革与调整,资本主义发展经历了一个“黄金时期”。国家干预: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制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扩大政府支出利用税收调节生产和分配。股份公司发展,股权分散出现“人民资本主义”,经营权所有权分离,发生“经营者革命”,“新中间阶层”出现。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社会福利由单纯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英国等福利制度相对发达的国家被称作“福利国家”。

苏联的经济改革进入和平发展时期,斯大林体制弊端日益暴露,农业尤为突出,苏联开始了艰难的改革:赫鲁晓夫,粮食收购、垦荒、种植玉米运动,下放一定权利,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属于原有体制局部改革,理论上没有突破,又缺乏实事求是作风,最终失败。勃列日涅夫纠正混乱,推行新经济体制,扩大企业自主权,大力发展军工和美国进行军备竞赛,经济滑坡。戈尔巴乔夫,经济的“加速发展战略”使结构更加失衡,转向政治,局势失控,1991年苏联解体。

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1952年经济恢复。1953年提出“一化(工业化)三改(社

会主义改造)”为内容过渡时期总路线,开始实行“一五计划”,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建立了东北工业基地,奠定工业基础。八大提出建设工业国任务。1958年,急于求成,提出总路线(多快好省),发动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浮夸风等,违反经济规律,比例失调),实行“一大二公”为特点的人民公社化运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脱节,挫伤农民积极性),“左”倾错误政策导致1960年前后,经济严重困难。1960年“八字方针”,经过经济调整(重点农业),经济渐渐恢复,但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又一次严重干扰和破坏了经济建设。

经济体制改革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过程: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城市(企业自主权,增加活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管理:计划经济-市场经济(1992年十四大提出目标);实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结果: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基本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经济全球化趋势、和平环境、市场经济体制等促进开放,主要过程:(1980)面对港澳台设立深珠厦汕四特区1988海南—沿海14个开放城市(青岛上海等)——沿海经济开放区(长三角珠三角闽南三角洲环渤海等)——1992上海浦东—2001加入WTO——天津滨海新区沿海沿江沿边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立体式开放格局,走出去—引进来渐进式有点到面。

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改革开放成就巨大:国力上升,地位提高,人民生活改善,城市化进程加快,进入(信息化)互联网时代,衣食住行大变样,竞争意识、市场意识、效率意识提高,代表计划经济物资匮乏的票证(粮票肉票等)退出历史舞台,代之以反映市场经济信息技术的电子卡(如信用卡、“一卡通”)。

第五单元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战后形成以美国为中心的新的世界经济体系。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制定了《布雷顿森林协定》,决定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WB),规定各国货币和美元挂钩,美元和黄金挂钩,形成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1947年美中等23国签订《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确立国际自由贸易体制,形成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世行、货币、关贸成为世界经贸关系三大支柱。利于美国扩张和世界经济发展,反映了经济全球化趋势和体系化、制度化方向。

欧洲的经济区域一体化相同文化渊源,避战和发展需要,抵制苏美控制威胁,欧洲走向一体化:1952法德等国成立煤钢共同体—1967欧共体(关税同盟、共同农业政策、货币体系、大市场)—(根据《马斯特里赫特条约》)1993欧盟(EU)成立(政治经济组织)—2002欧元(EURO)。欧盟现已有27国,一体化程度最高。反映了经济区域化趋势,提高欧洲地位,改变世界格局,推动多极化。

亚洲和美洲的经济区域集团化1967印尼马菲新泰成立东南亚国家联盟—1976《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政治经济合作,组织建设)—(“冷战”结束后加快,10国)—2002东盟自由贸易区,扩大了影响。1994美加墨成立北美自由贸易区(不是联盟只是贸易伙伴关系)。1989亚太经合组织(APEC)成立,1991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加入。差异大互补性强,强调互尊平等自愿开放渐进。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科学技术—生产力推动,交通通讯支持,两极格局解体,20世纪90年代后经济全球化加速:国际贸易发展,生产国际化(行业内分工,跨国公司),资本流动。有利:依存、有效资源配置、效率、机会。问题:贫富差距拉大,经济安全,世界经济的投机性风险性,对发展中国家的资源掠夺性开采转移垃圾,破坏环境引发生态危机,不同文明和价值观的冲突,导致反全球化现象。双刃剑,趋利避害,努力建立公正合理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

必修三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孔子与老子孔子:春秋,儒家学派创始人,核心为“仁”(仁者爱人)和“礼”(克己复礼),忠恕,正名,贵贱有序,为政以德,性相近习相远,有教无类。编诗书易礼乐春秋,思想集中反映在言行集《论语》。老子:春秋人,道家学派,《道德经》,道,道法自然,自然而然,矛盾转化-辩证法思想,无为而治。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战国儒家代表,孟子:仁政(儒学政治化),民贵君轻,性善说,先义后利,舍生取义,亚圣。荀子:唯物思想,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性恶论,礼法并施,战国时期百家思想集大成者。墨子: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力”“尚贤”“节用”“节葬”,代表小生产者平民的利益。庄子:道家,“齐物”,“逍遥”,天与人“不相胜”。韩非:法家,主张法、术、势结合。君主集权专制,改革,历史向前发展,法治。适应统一的中央集权体制的建立。孙膑:兵家。儒家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哲学基础,法家变革精神,百家思想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汉初“黄老之学”主张“无为”:因时制宜,积极无为,政策体现:休养生息,轻徭薄赋慎刑。董仲舒依据《公羊春秋》整合百家思想,提出儒家思想新体系:(天命观)天人感应,三纲五常,大一统,汉武帝出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的需要,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学(外儒内法)成为正统,逐步成为传统文化主流。

宋明理学社会发展、佛道兴盛,儒学危机,宋代程(程颐程颢)朱(熹)把维护专制的纲常抽象为天地万物起源的理,建立理学体系,反映了儒家思想的哲学化、宗教化倾向,主张人们通过“格物致知(天理)”。南宋陆九渊提出“心即理也”(心学),明朝王阳明发展之为“阳明心学”(核心思想:致良知)。宋明理学(程朱陆王)维护专制等级但对民族精神形成影响很大。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君主专制强化商品经济发展,明清之际出现具有民主色彩的进步思想(家)。,明,李贽,否定孔子的权威,认为人人有权作出自己的判断,“人皆有私”,否定天理存在,作《焚书》《藏书》。明末清初三大家,王夫之,唯物主义,“理在气中”“形、神、物三相遇而知觉乃发”,肯定人的情欲私利的合理性;黄宗羲(主要著作:《明夷待访录》),反对专制暴君政治,鼓吹早期民主思想,提出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倡导言论自由,他还主张法治,认为“工商皆本”;顾炎武,提倡经世致用,反对八股之害,倡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四大发明:汉代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隋唐雕版印刷宋代活字印刷(毕升),唐代发明火药宋代广泛应用,战国司南宋代人工磁体的指南针用于航海,宋元时期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由阿拉伯商人传到西方,产生重大影响。天文:战国,《甘石星经》,东汉张衡浑象仪、地动仪,唐朝僧一行世界上首测子午线,元代郭守敬发明简仪编制世界先进历法《授时历》;数学:春秋,九九乘法表,之后筹算,元代珠算,汉代《九章算术》,南朝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农学:南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北方农牧,因地制宜),元代王祯《农书》(工具改进,图文并茂),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欧洲水利,农学体系);中医:汉代《黄帝内经》(中医理论),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治疗学,医圣),华佗针灸、麻沸散、五禽戏,唐代孙思邈《千金方》(药王),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分类,进化思想,东方医学巨典),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工艺百科全书)。农耕经济产物,传统科技世界领先。

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

汉字与书法汉字最初只有实用功能,到魏晋以后书法成为一种艺术,受书写材料和文化

发展的影响,字体由繁到简。商甲骨文、周金文、秦篆、汉隶,东晋王羲之行书兰亭序书圣唐楷书欧阳询、颜(真卿)筋柳(公权)骨颠张醉素宋行书四大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明代书法进一步平民化、世俗化,强调个性化。篆刻也是艺术。

笔墨丹青战国帛画魏晋士人顾恺之《女史箴图》盛唐吴道子画圣宋代理学影响下文人重修养画风由重写实转向注重意境马一角夏半边反映时势明清时期山人怪人画风奇特文人画注重写意,融诗书画印为一体宋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风俗画杰作明清木刻版画民间年画创作主体文人、民间,创作对象神、王公、文人自己、社会大众(宋后商品化、世俗化、平民化、大众化),绘画内容宗教、人物、山水、花鸟、风俗。诗歌与小说时代性地域性继承与创新高雅通俗先秦《诗经》风雅颂现实主义赋比兴屈原楚辞〈离骚〉唐诗李杜白宋词苏辛豪放柳永清照婉约元曲关汉卿明代小说三国水浒西游记儒林外史三言两拍金瓶梅清代红楼梦聊斋

梨园春秋戏曲起源原始宗教歌舞傩戏唐有梨园宋有瓦舍两宋之际出现南戏元曲标志古代戏曲成熟明清昆曲百戏之祖乾隆徽班进京到同光年间融合而成国粹京剧象征虚拟歌舞并重程式完美戏剧是综合艺术

第三单元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

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民主政治催生重理性的人文思想哲学之父泰勒斯神到自然普罗塔哥拉智者学派人是万物的尺度太过主观苏格拉底知识即美德开创希腊哲学新方向(人)柏拉图唯理论亚里斯多德吾爱吾师更爱真理创立逻辑学为许多科学门类奠基

文艺复兴巨匠的人文风采14-16世纪意大利为中心的文艺复兴运动指导思想人文主义意薄伽丘〈十日谈〉但丁〈神曲〉人文主义之父彼特拉克是为前三杰艺坛三杰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英国莎士比亚戏剧代表文艺复兴时期文学最高成就资产阶级反封建思想文化运动

挑战教皇的权威16世纪从德国开始欧洲兴起宗教改革运动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反对出售免罪符认为因信称义发对教会宣传的因行称义加尔文《基督教原理》提出先定论,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精神动力,主张建立民主教会宗教改革实质为资产阶级反封建政治运功起到解放思想作用

理性之光17-18世纪,以法国为中心的启蒙运动兴起理性主义是旗帜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认为法律是政治自由的条件和保障主张实行三权分立的政体以防专制伏尔泰认为自由是天赋人权他俩都主张君主立宪制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提倡人民主权、平等、革命、民主共和德国人康德把启蒙思想哲学化,提倡理性批判精神,认为人非工具近代科学技术革命哥白尼太阳中心论标志近代科学兴起伽利略重实验被誉为“近代科学之父”1687年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创立经典力学体系,标致近代科学的形成,引发技术革命他还创立微积分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提出进化论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推动工业革命人类进入蒸汽时代19世纪后期,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爱迪生与电的应用

关于中国古代科技为何没有领先西方发展成近代科技问题的李约瑟难题

第四单元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

诗歌、小说与戏剧18世纪末19世纪初革命时代(反封建)浪漫主义(文学\音乐\绘画)艺术兴起乐观\理想\自由个性\想象丰富\内心情感\反传统,拜伦、雪莱,雨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19世纪30年代后工业革命(批判资本主义)现实主义艺术客观现实/真实典型/细节法国司汤达《红与黑》巴尔扎克百科全书式《人间喜剧》俄国镜子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高尔基《母亲》工人/社会主义运动/革命现实主义

第二次工业革命及二战后绝望/怀疑/迷茫/苦闷现代主义艺术反传统/个人主观/反理

性/变形、夸张、怪诞、变态/促使人类反省法国贝克特荒诞派《等待戈多》

音乐与美术贝多芬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过渡/交响曲19世纪科学(光学)个人感受/自己的眼睛印象派/法国莫奈《日出印象》法国德彪西《牧神午后前奏曲》现代绘画之父法国塞尚《埃斯泰克的海湾》、高更、凡·高《向日葵》现代主义西班牙毕加索

电影与电视19世纪末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发明电影默片时代美国格里菲斯“现代电影之父”/喜剧大师卓别林

1926年英国贝尔德发明电视覆盖面广/时效性/现场感强/最为普遍的大众媒体/最重要功能传播资讯、远程教育、娱乐、艺术展示

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西学东渐鸦片战争前后林则徐开眼看世界魏源《海国图志》(知夷-师夷-制夷)师夷长技以制夷60-90年代洋务派顽固派体用之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以“求富”)/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洋务运动

早期维新派学西方制度(君主立宪)/商战王韬/郑观应

维新思想学西方君主立宪救亡19世纪末民族危机资本主义发展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变法理论依据)外儒内西梁启超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为历史必然谭嗣同《仁学》冲决礼教网络发出时代最强音严复系统介绍西方文化第一人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戊戌变法运动(1898)

新文化运动袁世凯尊孔复古1915年陈独秀《青年杂志》民主科学西方思想新文化阵营蔡元培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北大新文化运动中心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打倒孔家店反对旧礼教/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鲁迅《狂人日记》提倡新文学(白话)/教育等推动文化平民化新文化运动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资产阶级反封建/思想解放/否定传统全盘西化偏激/五四后马克思主义传播

孙中山的民主追求资产阶级救亡需要美国民主共和/传统大同理想/进化论/社会主义同盟会辛亥革命暴力反清共和三民主义(民族主义反满前提/民权主义建立民国核心/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补充)《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24国共合作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明确反帝节制资本民族平等/新三民主义/统一战线政治基础/国民革命运动

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十月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李大钊/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国民革命时期《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领导权、农民问题国共十年对峙土地革命时期井冈山根据地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毛泽东思想基本形成抗日战争时期1940年《新民主主义论》成熟1945年中共七大正式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1949年七届二中两个务必/《论人民民主专政》/建国建国初期对民族资本主义和平赎买建立社会主义/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建设社会主义理论/实事求是精髓/毛泽东思想不等于毛泽东的思想不等于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思想

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革命结束/两个凡是/真理问题大讨论/思想解放/1978十一届三中全会重心转移改革开放伟大转折初步形成两手抓/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一国两制和平统一1987十三大/初级阶段理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理论形成1992南巡讲话社会主义本质解放思想/十四大市场经济体制目标补充完善1997十五大确立为指导思想

新时期(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条件下)党建问题江泽民三个代表(先进生产力要求文化发展方向人民利益)胡锦涛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发展/核心以人为本/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统筹兼顾

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

现代科技革命牛顿经典物理学危机/20世纪初爱因斯坦相对论(相对性与光速不变、时间空间运动质量相对可转化)/宏观、辩证看待世界新途径德国普朗克量子假说爱因斯坦光的量子理论丹麦玻尔原子量子理论=量子理论(认识微观世界新途径)

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二战后期开始第三次科技革命/1946美国电脑60年代网络=信息技术/开放快捷/产业升级生产效率新经济新思维新生活

1945美国原子弹核电站新能源基因工程生物技术克隆羊生物科学大发展1957苏联人造卫星1961苏联加加林上天1969美国登月1981美国航天飞机航天事业发展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国家重视科技人员努力/1964原子弹1966导弹1970卫星两弹一星国防科技/2003神州五号杨利伟载人航天里程碑/袁隆平杂交水稻南优2号/1983银河Ⅰ号1997银河Ⅲ号信息技术发展/863高科技发展计划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重视、立法、科教兴国、社会支持希望工程、经济发展/2001完成扫除青壮年文盲目标、完成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任务/高等教育大发展/教育受政治影响大:建国初重工科仿苏、1958教育大革命强调教产研三结合、文革时期大破坏、1977恢复高考、改革开放后邓小平三个面向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1956“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双百方针促发展1957后反右扩大化文化大革命左倾错误三中全会后恢复繁荣

太原师范学院附属中学臧泽峰整理2012年6月

高中历史会考复习测试题(一)

高中历史会考复习测试卷(一)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分,共分) .欧洲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 ①威尼斯②佛罗伦萨③尼德兰④巴黎 .①②.③④.①③.②④ .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社会思潮是: .自由、和平.民主、科学 .人文主义.三权分立 .尼德兰革命的对象是: .西班牙的统治.英国的统治 .法国的统治.当地封建贵族的统治 .不属于法国殖民地的是: .新法兰西.路易斯安娜.新尼德兰.本地治理 .在巴黎人民年月日起义后起主导作用的是: .雅各宾派.吉伦特派.君主立宪派.热月党人 .在《法兰西第一帝国极盛时期的欧洲》图中,同法国结盟的国家是:.西班牙.奥地利.俄罗斯.英国 .美洲第一个独立国家是: .海地.美国.尼德兰.墨西哥 .西欧城乡资本主义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生产力的进步.社会分工扩大 .经济结构变化.商品经济发展 .与天文学革命无关的是: .开普勒.马丁·路德.哥白尼.伽利略 .欧洲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 .、世纪.、世纪 .、世纪.、世纪 .文艺复兴运动的性质是:

.反映封建主阶级要求的思想文化运动 .反映农民阶级要求的思想文化运动 .反映资产阶级要求的思想文化运动 .反映无产阶级要求的思想文化运动 .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发生在: .英国.法国.尼德兰.意大利 .纽约的前身是: .路易斯安娜.新尼德兰.新法兰西.弗吉尼亚 .推翻了法国波旁王朝的是哪次起义: .巴黎人民年月日起义 .巴黎人民年月起义 .巴黎人民年月底至月起义 .里昂工人起义 .成为资本主义社会法律规范的是: .《权利法案》.《民法典》、《商法典》、《刑法典》 .《人权宣言》.《美国年宪法》 .拉美第一个独立国家是: .美国.海地.墨西哥.阿根廷 .图中的人物是: .富兰克林.杰弗逊.罗伯斯庇尔.卢梭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处死的国王是: .路易十四.路易十六.查理一世.查理二世 .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是: .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对货币需求增加 .上层阶级对黄金的追求.奥斯曼帝国控制东西商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于: .年.年.年.年 .不属于-世纪俄国、法国、普鲁士改革共同点的是: .改革自上而下.目的是富国强兵

安徽高中会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安徽高中会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安徽高中会考历史知识点总结》的内容,具体内容:历史的安徽高中会考的其中一门科目。关于高中历史的知识点总结有哪些?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安徽高中会 考历史知识点的总结,一起来看看吧。(一)太平天国运动:1851年初,洪秀全... 历史的安徽高中会考的其中一门科目。关于高中历史的知识点总结有哪些?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安徽高中会考历史知识点的总结,一起来看看吧。 (一) 太平天国运动:1851年初,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9月,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权。1853年占领南京,改名为天京,定为国都。1853年冬,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作为建国纲领。进步性: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局限性:体现了平均主义思想,只是空想,根本无法实现。1859年冬,干王洪仁玕提出具有鲜明资本主义色彩的治国方案《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但迫于形势未能实行。1864年,天京的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辛亥革命: 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并将其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

的三民主义。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武昌起义首役成功。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同年春,孙中山领导的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辛亥革命意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局限性: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证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五四运动: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成为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运动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地点北京,运动主力为学生;从6月5日起转入第二阶段,地点上海,主力转为工人。五四运动的影响: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运动的性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中共的成立: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秘密举行,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922年7月,中共二大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年1月,孙中山在广州召开国民党一大,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事实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基础,国共第一次合作形成。

2020年高二历史必备知识点总结

高二历史必备知识点总结 高二的学生还在为提高历史成绩而苦恼吗?其实历史成绩的提 高有赖于我们对课本知识的掌握程度。下面是为大家的高二历史必备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用! 毛泽东思想 (一)历史背景: 1、阶级基础:五四运动,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2、思想基础:新文化运动解放思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3、实践基础:毛泽东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探索和实践,共同创立了中国共产党; (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萌芽:大革命时期(1924-1927.7) (1)著作:《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2)观点:分析社会形态和阶级状况,指出农民问题是革命中心问题。 2、初步形成:土地革命时期(1927.8-1937.7) (1)著作:《井冈山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存在》 (2)思想:―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3)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3、正式形成:抗日战争时期(1937.7-1945.8)

(1)著作:《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 (2)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3)中共七大:1945.4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4、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1)人民民主革命理论形成 著作: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讲话、《论人民民主专政》 思想:建立―人民民主专政‖思想 意义:为人民政协制度和新中国成立奠定理论基础 (2)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理论: ①―社会主义改造‖思想:1953中共定―一化三改‖方针 ②社会主义建设探索:《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三)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 (四)毛泽东思想的深远影响: 1、性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民主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共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2、作用: ①毛泽东思想是中国民主革命胜利的思想武器,指导民主革命赢得了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②指导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建立了社会主义; 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想渊源和理论先导;

高二历史会考重点知识点归纳

精心整理 高二历史会考重点知识点归纳 【篇一】 一、国共的十年对峙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 1937年卢沟桥事变标志着全国抗日战争开始。面对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威胁,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多次重大战役。 彭德怀指挥的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 ( 家政治制度起源于夏朝。 2.原始社会后期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3.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周朝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西周宗法制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4.柳宗元的《封建论》说“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文中的“封建”的含义是分封制。 5.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的是宗法制。 最* 劳动。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 13.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 14.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使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式是垄作法。

15.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分别是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营手工业。 16.明清时期,苏州和杭州是最的丝织业中心。 17.“商人”最早出自于商朝。 阶级矛盾:土地兼并、赋税沉重,连年战争、自然灾害-----农民起义 *:宋辽、宋夏战事不断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2.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积弱-----军队战斗力弱 原因:皇帝集军权、更戍法 积贫-----国家财政负担沉重入不敷出 (失败原因 和。 2、强兵之法(整军) 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军器监 作用:北宋国力增强,积弱局面有所改观

高中历史会考知识点总结(精简版)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宗法制和分封制2郡县制·古代中央集权 制度的形成:①皇帝制度的创立:秦王嬴政以皇帝作为自己的名号,总揽全国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首创了皇位世袭、皇权至 上的皇帝制度。②秦代中央设置三个最高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 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执掌奏章,下达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太尉,负责全国军事。③郡县制建立: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废除 分封制,实行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有利于封建经济文 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 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并下设吏、户、礼、 兵、刑、工六部。·明朝的内阁:通过废除丞相制度和创设内阁,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清朝的军机处: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 到了顶峰。·君主专制制度的影响: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自 此,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鸦片战争(1840~1842):1842年8月,中英签订《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英法联军侵入北京,洗劫焚烧了圆明园。1860年清政府被迫签订《北京条约》。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八国 联军侵华(1900~1901):1900年6月,八国联军借口镇压义和团 运动,发动侵华战争。1901年9月,清政府与侵略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影响: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辛亥革命意义: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创建了民主共和政体,颁布了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五四运动历史意义: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它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日内瓦会议:1954年4月在瑞士的日内瓦举行会议,这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国际会议,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展开了积极的外交活动。·万隆会议:1955年4月,亚非29个国家政府首脑,在印尼的万隆举行国际会议,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会议期间,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会议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会后,中国同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1971年10月,联合国第26届大会上,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华,在上海签订了《中美联合公报》。1978年底,中美两国发表《中美建交公报》·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2年秋,田中角荣首相访华。·1973年,中日建交。新时期的外交成就:1985年,邓小平明确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这一论断成为新时期中国对外方针的出发点。由中国领导创立的“上海合作组织”于2001年在上海正式成立,对加强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各国的政治和经济合作,起到重要作用。·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主要内容:在雅典城邦,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构;陪审法庭——最高法院兼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首席将军——执掌军政大权。·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作用:①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是为了维系和稳定帝国统治; ②罗马法内容丰富,体系完善,是欧洲历史上最早的一套系统比较 完备的法律体系;③是影响广泛而深远的古代法律体系,它的很多原则和制度对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产生了重要影响。·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标志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美国总统共和制:美国1787年宪法:根据美国宪法,联邦政府分为行政、立法、司法三个相对独立的部门。国家立法权归于国会;行政权归于总统;最高司法机关是联邦法院,并拥有解释一切法律及条约的权力。政府各部门的权力是彼此制约和平衡的。美国1787年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德意志帝国的政治制度是一种不彻底和不完善的代议制。·1871年3月28日成立的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历史意义:①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②它成功的将社会主义理论变成实践;③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独立运动。·两极世界的形成:杜鲁门主义:标志“冷战”的开始,是“冷战”在政治领域的表现。马歇尔计划:“冷战”在经济领域的表现。北约和华约: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标志了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古代中国农业:主要的耕作方式是铁犁牛耕,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小农经济: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古代中国商业唐代长安城内有坊、市之分。唐代后期,城市坊和市的界限逐渐被打破。到宋代,店铺已可随处开设。元朝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华的商业大都会。明清时期,在全国各地,涌现了许多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重农抑商的影响: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强化了自然经济。“海禁”与闭关锁国的影响:①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②使中国与世隔绝,未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 以发展生产力,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背景:①自然经济的解体;②外商企业的刺激;③洋务运动的诱导。短暂春天:民国初期,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建立中华民国,为我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激发了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夹缝中的民族工商业,出现了一个短暂的天。曲折发展:从1927~1936年,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抗日战争爆发后,国统区实施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造成官僚资本的膨胀,民族资本的萎缩。民族工业的萎缩:1946年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此后,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排挤了国货;官僚资本大肆进行经济垄断,残酷挤压民族企业;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不断增加,民族工业陷入绝境。·三大改造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历史意义:①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也是共和国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②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开展,随后全国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980年,创办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1984年,沿海开放城市,从北到南共14个城市(大连、上海、广州)1985年,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湾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90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中共十五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新航路开辟过程:1487年,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到达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1492年,哥伦布率领船队横渡大西洋,终于到达美洲。 1497年,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到达了印度。1519——1522年,麦哲伦率领船队,完成了环球航行。意义:①结束了世界各地相互孤立的状态,世界开始连成一体,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②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英国:1588年,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开始走上殖民扩张之路。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英国的棉纺织业,被称为“蒸汽时代”。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影响:资产阶级依靠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在世界范围内拓展市场,抢占原料,以及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变,到19世纪中后期,一个统一的世界市场形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1870年以后,科学研究的成果被应用于工业生产,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垄断组织开始出现。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影响:生产力的发展,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的出现,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国际分工日益明显,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罗斯福新政背景:美国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胡佛反危机措施的失败。主要内容:①整顿银行与金融业,克服金融危机; ②调整农业政策,恢复农业生产;③复兴工业,保护工人权利;④ 实施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特点: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经济进行全面的干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①实行余粮收集制; ②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③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④实 行普遍劳动义务制。2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对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时间:1921年。内容:①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②允许私人投资中小企业,实行国家资本主义;③恢复自由贸易, 废除实物配给制;④实行按劳分配制。作用:促进经济恢复,巩固工农联盟政权;是一条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3“斯大林模式”表现:政治上,高度集权,干部终身制,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盛行;经济上,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通过《布雷顿森林协定》,此协定规定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2《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创立于1947年,1948年正式实施。该协定的宗旨是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是世界贸易组织的前身。 3欧洲联盟成立:1967年,西欧六国将“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三个机构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1993年,欧盟正式成立。 1

高二历史会考复习知识点(必修二)

高二历史会考复习知识点(必修二) 一、精耕细作(人们不断更新生产工具、灌溉工具,提高农耕技术和水利技术,使粮食亩产量提高,是中国农业的特点,) (一)农业的起源: 、原始农业的产生: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 2、南稻北粟 3、农业和家畜饲养业的结合: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二)生产工具、农耕技术、灌溉工具、水利技术的进步: 、生产工具的进步: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主要劳动工具是石斧、骨耜等石器;进入文明时代,主要农业生产工具仍然是耒、耜,但是也出现了青铜农具;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掌握了冶炼铁的技术。 2、农耕技术的发展:春秋后期,牛耕开始出现。唐代曲辕犁。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3、灌溉工具:翻车和筒车等。 4、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春秋战国时期芍陂、都江堰、郑国渠以及西汉的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陆续建成。汉明帝派王景负责治理黄河,西域地区的坎儿井就是其中的代表。

(三)个体小农经济的产生: 、产生:自耕农出现于春秋时期 2、形成原因:根本原因:生产力(铁犁牛耕)的进步。直接原因:私有土地的出现 3、小农经济的特点(评价):①分散性:是一家一户的小生产;②封闭性:相互之间缺少交往和合作,与市场联系少;③落后性:后期阻碍社会经济发展;④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等影响;⑤稳定性:在我国古代长期存在,稳定了社会经济;⑥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4、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的地位(影响):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 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一)废井田,开阡陌 、原始社会:土地属于公所有 2、商周: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3、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其有三种形式: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最主要)和自耕农私有土地。土地私有制存在问题: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的动荡不安。不能解决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是:土地私有制。 (二)租佃关系(地主与佃农) 过程:由战国,随着私有土地而产生,到明清:普及全

2014年高中会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2014高中会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 以下是无忧考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2014高中会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的文章,供广大考生查阅!! 高中会考历史模拟练习题及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50分) 以下各题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根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确定政治等级,以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是A.禅让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郡县制 2.西汉武帝时,为加强中央集权而采取的措施是 A.平定“七国之乱” B.平定“安史之乱”? C.颁布“推恩令” D.实行“九品中正制” 3.三省六部制创立完善于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4.“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反映了 A.手工业生产方式 B.妇女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C.小农经济生产方式 D.农村的商品经济发展较快 5.中国古代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时期有 ① 商周②西汉③明④清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6.某班设计“太平天国运动”的网页进行自主学习,页面设置了“历史背景”、“重要文献”、“历史人物”、“学习测评”等四项链接。如果再添一项新的链接,最合适的是 A.鸦片战争 B.天国兴衰 C.李鸿章 D.《天朝田亩制度》 7.下列历史人物中,把反封建内容与白话文有机结合创作小说的人物是 A.蔡元培 B.鲁迅 C.胡适 D.陈独秀 8.为完成“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国民革命任务,国共两党发动了 A.新文化运动 B.五四运动 C.北伐战争 D.抗日战争 9.“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了全民族团结抗战。其中姚子青和谢晋元二位英雄出现在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徐州会战 D.武汉会战 10.解放战争的胜利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新民主主义革

2019高二历史会考知识点

【篇一】 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 1、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 时间:14、15世纪 地点:欧洲地中海沿岸(意大利)的威尼斯、佛罗伦萨等城市。 标志:工场手工业产生 2、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 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机器大工业 工场手工业时期的时间:16——18世纪 3、最早走上殖民道路的国家 西班牙、葡萄牙 4、人文主义 核心:肯定人、注重人性,要求把人、人性从宗教*中解放出来。 作用:在人们的思想解放和文化、科学事业的发展中,起了重大的历史作用。 【篇二】 1、中国四大发明对欧洲社会的影响 (1)*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2)罗盘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促进欧洲国家在海外建立了殖民地。(3)造纸术、印刷术成为新教的工具。总之,中国四大发明传到欧洲后,在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起了促进作用。 2、新航路开辟的原因、经过和影响 原因:(1)欧洲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对黄金等贵重金属的大量需求。(2)《马可波罗行记》引发欧洲人的“寻金热”。(3)奥斯曼帝国控制东西通商道路引发欧洲商业危机。 经过:1497——1522。 (1)1497——1498年,葡萄牙人达·加马开辟从海洋上直通印度的新航路。 (2)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开辟通往美洲的新航路。 (3)1519——1522年,葡萄牙人麦哲伦完成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回到欧洲的环球航行。 影响:(1)引起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2)打破了各国相对隔绝的状态,为世界市场形成创造了条件。(3)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成长。(4)欧洲殖民者对亚非拉三洲进行殖民掠夺,造成了殖民地人民极端贫困和落后的局面。(5)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 3、文艺复兴运动首先兴起于意大利的原因

历史会考知识点大全

2018年历史会考复习提纲(人民版必修一)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和宗法制 1、西周分封制--地方管理制度 ⑴含义:封邦建国-- ⑵对象:①同姓王族②异姓功臣③先代王族之后 ⑶权利: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用人权,行政权,财政权,军事权) ⑷义务: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⑸作用:①积极: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 ②消极:后来诸侯国中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2、宗法制 ⑴含义: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 ⑵特点:嫡长子继承制-(核心内容) ⑶宗法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二、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秦的统一: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全国 2、皇帝制度的创立 3、实行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 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4、如何评价秦朝中央集权制度?

①对秦朝的影响:一方面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及形成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秦朝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②对后世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必修一调整“1(3)了解察举制、科举制、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基本内容”为“1(3)了解汉代察举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的基本内容与作用”。(两汉) “察举制” 内容:由地方官吏察访合适人才向中央推荐予以任用。 特征:A以品德、才能为标准。 B封闭,以官举士,民意无从体现。作用:为汉王朝选拔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一定程度上清明了吏治,有利汉代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四、隋唐:科举制 1、特征:考试成绩为选官标准;以儒家经典为考试内容 2、作用:①打破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抑制了门阀地主 ②扩大了官吏来源,使庶族地主知识分子也能通过科举参与政权 ③把读书、考试、做官联系在一起,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 ④把选人、用人权从地方集中到中央,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稳定 ⑤是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入仕途径实行开放,允许一定程度的竟争,从而更为公平、合理。 五、隋唐:三省六部制

2018年高二历史毕业会考必考知识点汇总

2018年高二历史毕业会考必考知识点汇总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但同时存在分裂的隐患。 2.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秦代中央设置三个最高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执掌奏章,下达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太尉,负责全国军事。 (2)郡县制建立: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3.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4.三省六部制 唐朝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并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汉初:在地方上,郡国二制并行。 元朝:中央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在地方采用行省(行中书省)制度,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汉的州和唐的道,起先都是监察机构,后都演变成地方行政实体。 明朝:通过废除丞相制度和创设内阁,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清朝:雍正帝时,军机处的创设,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5.君主专制制度的影响 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自此,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 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 一、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1.鸦片战争(1840~1842):战争中,广州北郊三元里人民自发起来反抗英国侵略者。 1842年8月,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内容规定:①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银元;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口通商;④协定关税。 影响: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英法联军侵入北京,洗劫焚烧了圆明园。1860年清政府被迫签订《北京条约》。俄国在此期间趁机先后共侵占了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历史会考复习方法

历史会考复习方法 ①历史标题复习法。 历史知识的记忆慢一项浩瀚的系统工程。撑起这项记忆工程骨架的就是历史教材的大小标题。把各套教材的“编”、“单元”、“章”、“节”、“目”、“块”等大大小小的标题按教材的编排 体系整理出来,编成多杈树状历史标题网,用树状历史标题网把历 史内容从远至今、自宏而微、自高而低连成一个有序化复习网络。 记住这个树状历史标题网,为脑海中所记忆怕浩繁历史知识建立了视窗化的菜单式目录。考试时,遇到相关历史问题,潜意识可以 循着这个历史标题网络层层快速搜索提取相关联的历史知识。 ②历史串线复习法。 历史串线记忆怕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纵向串线记忆民,一种是横向串线记忆。纵向串线复习是按时间、朝代、年代的演变进行一块 块纷繁细碎历史史实的记忆。比如:以重大事件为线索,以近代外 交为线索,等等。一纵一横,一经一纬,织成一张完整的历史记忆 之网。复习中国历史,可按图示进行彩珠结网串线记忆。 ③历史对比归纳复习法。 对比与归纳是复习好历史最常用的两把历史“思维之剑”,古今对比、中外对比、背景对比、特征对比、时间对比、事件对比、人 物对比、演变对比、民族对比、……,正是在这一连串史实对比中 才能比较历史进程的异同,归纳总结历史规律,评论分析历史史实。史实对比就是历史事件的相互碰撞,在碰撞中才能产生历史思维火花。 ④历史小专题复习法。 小专题复习法是提高历史应考能力不可缺少的一环。高考卷面中,专题考查特征非常明显,可以说是“无历史专题不成卷”。通过精

心拟定某一特定专题将中外古今有关史实梳理归纳在一起,既有利 于记忆又有利于应考,还可拓深历史辩证思维水平。 例如:可把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用图表形式梳理成近代侵华小专题,把李 自成起义、太平天国运动、义和拳运动等内容整理农民战争小专题。每一个小专题就是历史知识经纬之网中的一颗彩珠,先结网后育珠。用小专题形式复习历史,可双啄深历史备考知识。做过的试卷、订 正过的错题,也要分类剪辑成历史不专题保存下来。 ⑤其他历史复习方法 六要素复习法、图表复习法、关键词复习法。 复习任何章节的历史知识,均可从时间、地点、国家、人物、内容、评价六大要素入手,这六大要素如同六大缤纷色彩描绘出一幅 幅历史画卷。 历史复习图表有历史朝代演变表、历史事件比较表、重要年代关系表等,更具体的如:中国大事年表、明清时期科学家表、文学家 及其他作品表、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比较表等等。制作历史复习 图表是同学们复习好历史的必备基本功。 1、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作用 2、君主专制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3、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4、五四运动及其历史意义 5、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6、国家统一对中国民族复兴的重大意义 7、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猜您感兴趣:

高中历史会考知识点总结

高考会考历史复习要点 (依据高中会考考试说明) (必修1)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但同时存在分裂的隐患。 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①秦代中央设置三个最高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执掌奏章,下达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太尉,负责全国军事。 ②郡县制建立: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并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汉初,在地方上,郡国二制并行。 元朝:中央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在地方采用行省(行中书省)制度,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汉的州和唐的道,起先都是监察机构,后都演变成地方行政实体。 明朝:通过废除丞相制度和创设内阁,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清朝:雍正帝时,军机处的创设,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君主专制制度的影响: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自此,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 二、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鸦片战争(1840~1842):战争中,广州北郊三元里人民自发起来反抗英国侵略者。1842年8月,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内容规定:①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银元;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口通商;④协定关税。影响: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英法联军侵入北京,洗劫焚烧了圆明园。1860年清政府被迫签订《北京条约》。俄国在此期间趁机先后共侵占了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甲午中日战争(1894):黄海海战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英勇作战,壮烈殉国。1895年,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中日《马关条约》,内容规定:①割辽东半岛、台湾(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款白银2亿两;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八国联军侵华:1900年6月,八国联军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发动侵华战争。1901年9月,清政府与侵略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内容规定:①赔款白银4.5亿两;②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③拆除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④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斗争。影响: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高二历史会考重点知识点归纳

高二历史会考重点知识点归纳 【篇一】 一、国共的十年对峙 南昌起义:时间:1927年8月1日;领导人:周恩来、贺龙;意义:打响了 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 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1927年“八七会议”结束陈独秀右倾错误领导 1927年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红军长征的起止时间: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遵义会议:1935年召开,意义: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 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生死攸关的转折 点。 二、抗日战争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 1937年卢沟桥事变标志着全国抗日战争开始。面对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威胁,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 多次重大战役。 彭德怀指挥的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日寇在南京*中*民30多万人。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抗战取得胜利。 抗战胜利原因:(1)日本发动的是侵略的、非正义的法西斯战争; (2)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中国实行了全民族抗战(根本原因);

(3)中共及领导的人民军队起了中流砥柱作用; (4)国民党爱国官兵的抗战; (5)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配合支持。 【篇二】 1.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第一个王朝是夏;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起源于夏朝。 2.原始社会后期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3.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周朝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西周宗法制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4.柳宗元的《封建论》说“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文中的“封建”的含义是分封制。 5.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的是宗法制。 6.秦朝是中国历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是中国封建*制度的重特征。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个最*职。 7.唐朝时,掌握草拟、审议和行政的职能分别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 8.宋朝和元朝行政机构分别是中书门下省和中书省。 9.元朝时,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为管理边远地区设置宣慰司。 10.明太祖(皇帝)时,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11.雍正帝时设置军机处,标志着君主*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12.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组织方式是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动。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 13.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 14.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使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式是垄作法。

高中历史会考知识点总结

高考会考历史复习要点 (必修1)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宗法制和分封制 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政治制度,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分封制: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2郡县制 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①皇帝制度的创立:秦王嬴政以皇帝作为自己的名号,总揽全国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首创了皇位世袭、皇权至上的皇帝制度。 ②秦代中央设置三个最高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执掌奏章,下达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太尉,负责全国军事。 ③郡县制建立: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 3君主专制 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并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明朝的内阁:通过废除丞相制度和创设内阁,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清朝的军机处: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君主专制制度的影响: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自此,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 二、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1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鸦片战争(1840~1842):1842年8月,中英签订《南京条约》,内容:①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银元;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口通商;④协定关税。影响: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英法联军侵入北京,洗劫焚烧了圆明园。1860年清政府被迫签订《北京条约》。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内容:①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款白银2亿两;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1900年6月,八国联军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发动侵华战争。1901年9月,清政府与侵略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内容:①赔款白银4.5亿两;②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③拆除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④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斗争。影响: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开始标志: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 侵华日军罪行: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杀。日军在中国成立“七三一部队”。 全民族团结抗战(抗日战争):面对日军侵华,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奋起抗战。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抗战前期,中国军队取得了平型关战役、台儿庄战役的胜利。1940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这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①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②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③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④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太平天国运动 主要史实: 1851年初,洪秀全在广西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1851年9月,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权。 1853年占领南京,改名为天京,定为国都。 1853年冬,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作为建国纲领。进步性: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局限性:体现了平均主义思想,只是空想,根本无法实现。 1859年冬,洪仁玕提出具有鲜明资本主义色彩的治国方案《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但迫于形势未能实行。 1864年,天京的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2辛亥革命 主要史实: 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并将其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武昌起义首役成功。 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 意义: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创建了民主共和政体,颁布了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 3五四运动 主要史实: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成为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 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运动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地点北京,运动主力为学生;从6月5日起转入第二阶段,地点上海,主力转为工人。 历史意义: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4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秘密举行,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922年7月,中共二大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1924年1月,第一次国共合作,孙中山在广州召开国民党一大,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基础。 1926年7月,开始北伐战争,直接打击的目标是北洋军阀孙传芳、吴佩孚和张作霖。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1927年10月,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1934年10月,中央机关和红军离开根据地开始长征。 1935年1月,遵义会议。 内容:会议全力纠正了军事上、组织上的“左”倾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意义: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5新民主主义革命 主要史实: 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1948年中共中央连续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主力。 1949年春,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召开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指出将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并提出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方针。 意义:①国内: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和独立统一的中国即将诞生。②国际: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