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Maintainability Factors and Criteria Software Metrics Study Technical Memorandum 1

Maintainability Factors and Criteria Software Metrics Study Technical Memorandum 1

Maintainability Factors and Criteria Software Metrics Study Technical Memorandum 1
Maintainability Factors and Criteria Software Metrics Study Technical Memorandum 1

Maintainability: Factors and Criteria Software Metrics Study: Technical Memorandum 1

Marc Frappier

Stan Matwin

Ali Mili

University of Ottawa

? Canadian Space Agency 1994

March 3, 1994

0. - Table of Contents

0. - Table of Contents (2)

1.- Introduction (3)

2. - Maintainability (3)

3. - Factors (3)

4. - Development Life Cycle (5)

5. - Products and Criteria (6)

6. - References (9)

1.- Introduction

The Software Metrics Study was initiated to propose metrics of the maintainability of the software produced by the MDSF project. This memorandum is the first deliverable. Its objectives are to define the concept of maintainability, to describe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it and to define criteria by which maintainability can be quantitatively evaluated.

2. - Maintainability

Maintenance is the activity of modifying a software product after initial delivery. Maintainability is the ease with which a software product can be modified. Maintainability is a requirement of the CEI and SWCI specifications. Its importance stems from the fact that MDSF will have to evolve and adapt to a changing environment over the next 30 years. Using sound software engineering principles, the cost of maintenance can be minimized. Following [LS80], we divide maintenance in three categories:

-corrective maintenance: the correction of faults when the system does not behave according to its specification;

-adaptive maintenance: the adaptation of the system to changes in the operational environment while keeping the same functionality;

-perfective maintenance: the extension of a system's functionality and improvement in the services provided.

3. - Factors

Maintainability is a component of a more general concept, software quality, which is described in terms of a hierachy (see figure 1 [EM87]) of factors, criteria and metrics. A factor is a top-level expression of software status for management reporting. Each factor is described by a set of criteria. Each criterion is measured by a set of metrics. A criterion may describe more than one factor and some criteria may be measured by the same metric.

Utility and Maintainability

Management reporting

Software attribute to measure

Quantitative measure of a criterion

Figure 1 - Software quality hierarchy

Several models of software quality have been proposed. We selected the one suggested by Boehm et al. in [BBKL78] for its simplicity, and modified it to be consistent with figure 1. It consists of seven factors (Boehm et al. call them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authors' definition of maintainability is closer to the one just given. The seven factors are:

? reliability:the extent to which a software product will perform without any failure;

? efficiency:the extent to which a software product performs its intended functions without wasting machine resources;

? usability:the extent to which a software product is convenient, practical and easy to use;

? testability:the extent to which a software product facilitates the establishment of acceptance criteria and supports evalutation of its performance;

? understandability:the extent to which the purpose of a software product is clear to a human

observer;

? modifiability:the extent to which a software product facilitates the incorporation of changes;

? portability:the extent to which a software product can be easily and effectively operated in a variety of computing environments.

Some factors are potentially conflicting. For example, increased efficiency may be achieved at the cost of a lower modifiability and understandability. According to Boehm et al.,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maintainability are:

? testability

? understandability

? modifiability

McClure and Martin [MM83] take a broader view and include all the seven factors. The rationale is that a portable, efficient, reliable and usable software should require less maintenance. We agree on the first factor, portability, because the MDSF software may move to different platforms over the next 30 years. Transporting a software to a new platform is just another instance of adaptive maintenance according to our definition. However, we see efficiency, reliability and usability as general software quality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quantity of maintenance to perform, not the ability to perform it. Therefore, we retain testability, understandability, modifiability and portability as our high-level factors describing maintainability. Figure 1 illustrates the maintainability factors.

Component Level

Factor Level

Figure 2 - Maintainability factors

4. - Development Life Cycle

MDSF is developed in three steps. Each step is an iteration over the development life cycle. Our model of the life cycle is derived from the water fall model described in [SPAR-SS-PL-1242A], which was derived from [DOD-STD-2167A]. Its consists of the following phases, milestone reviews and products of interest.

Phase Milestone Review Product

? Requirement Definition System Requirement

Review Contract End Item Specification (CEIS)

? System Design System Design Review Requirements Specification

(RS)

? Preliminary Design Preliminary Design Review Software Preliminary

Design Document (SPDD)

? Detailed Design Critical Design Review Software Detailed Design

Document (SDDD)

? Implementation Test Documentation Review Source Code, updated RS

& SDD

? Integration & Test Test Readiness Review Updated Source Code, RS

& SDD, Problem Reports

? Verification & Acceptance Acceptance Review Updated Source Code, RS

& SDD, Problem Reports

? Sustaining Engineering Updated Source Code, RS

& SDD, Problem Reports

Our goal is to evaluate and monitor maintainability at every phase of the life cycle. It will be achieved by measuring criteria on products of each phase. A criterion should be as objective as possible and easily measurable. We wish to concentrate on criteria measurable before the system has cleared the final acceptance review. This is due to the contractual nature of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t CSA. We now provide a list of criteria by product.

5. - Products and Criteria

1 - Contract End Item Specification

1.1 - Readability:the ease of reading the specification.

2 - Requirements Specification

2.1 - Traceability:the ability to relate paragraphs of the requirements specification to

paragraphs of the contract end item specification.

2.2 - Readability:the ease of reading the specification.

3 - Software Design Document

3.1 - Traceability:the ability to relate paragraphs of the software design document to

paragraphs of the requirements specification.

3.2 - Coupling: the degree of interdependence among modules. It describes the

mechanism used to share data between modules and the usage of the

shared data. [Myer75]

3.3 - Cohesion:the interrelationship of elements contained in a module. It describes on

what basis the elements where aggregated to form a module. This is also

called module strength [Myer75].

3.4 - Size:the count of some lexical elements of a module. Examples are a line of

source (either a comment, a PDL statement or an executable statement), an

operator (+, :=, if, array, etc) or an operand ( a variable, a constant or a

label).

4 - Source Code1

4.1 - Traceability:the ability to relate programs to paragraphs of the software design

document.

4.2 - Control Structure:determined by the conditional statements (alternation and iteration)

of a module. It can be represented by a graph where the nodes are

conditional statements and the arcs are sequential statements.

4.3 - Independence:the extent to which the source code can be executed on different

computer architecture and on different operating systems.

4.5 - Readability:the existence and quality of comments (correspondance with RSD

and SDD) in the source code.

4.6 - Doc. Accuracy:the extent to which the documentation describes the functionality

implemented in the code.

4.7 - Consistency:the extent to which the source code contains uniform notation,

terminology, and symbology within itself.

Table 0 describes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criteria and factors.

1Coupling, cohesion, hierarchy and size can also be measured on the source code. At the preliminary design and detailed design phase, metrics for these criteria will probably be computed manually, because of the informal syntax of the software design documents. During implementation, these metrics can be computed mechanically and, therefore, economically. There is a trade-off between cost of computation and timeliness of the metrics.

Table 1 - Relationships between criteria and factors2

2This is a preliminary view. Relationships will be revised before the prototype is demonstrated to determine if factors should be orthogonal.

6. - References

[BBKL78]Boehm, B.W., Brown, J.R., Kaspar, H., Lipow, M., MacLeod, G.J., Merrit, M.J.

Characteristics of Software Quality, TRW series of software technology, North-

Holland, 1978.

[DOD-STD-2167A]Department of Defense, Washington. DOD-STD-2167A: Military

Standard, Defense System Software Development.

[EM87]Evans, M.W., Marcinak, J.J. Software Quality Assurance & Management, Wiley-Interscience, 1987.

[LS80]Lientz, B.P., Swanson, E.B. Software Maintenance Management, Addison -Wesley, 1980.

[MM83]Martin J. and McClure, C. Software Maintenance: The Problem and its Solution, Prentice-Hall, 1983.

[Myer75]Myers, G.J. Reliable Software Through Composite Design, New York, Van Nostrand Reinhold, 1975.

[SPAR-SS-PL-1242A]Spar Aerospace Ltd ATSG. SPAR-SS-PL-1242A: MDSF Phase D1

Development Plan.

环境影响因素评价方法

环境影响因素评价方法 多因子评分法该方法对能源、资源、固废、废水、噪声等五个方面异常、紧急状况制定评分标准。制定评分标准应尽量使每一项环境影响的量化(如以下环境因素评分表),采用评价表各因子重要性参数(A,B,C,D,E值)来计算重要性总值(R),确定重要性指标(S),根据重要性指标可划分1级,2级,3级三个等级,得到环境因素控制分级,从而确定重要环境因素。 (1)多因子评分表 ①能源、资源耗用评分表 因子因子分类评分总分(R)/重要性判定 A:回收性可循环利用1 R=A*B*C当R=20分或大于时,则评定为重要环境因素。 不可循环利用 2 B:贫乏性不贫乏1 未来可能贫乏 2 已贫乏 3 C:使用量小于10公斤/月1 10-100公斤/月2 101-500公斤/月3 501-1000公斤/月4 大于1000公斤/月 5 ②固体、液体废物评分表 因子因子分类评分总分(R)/重要性判定 A:产生量(对固废、液体废弃物) 小于50公斤/月1 R=A*B*C*D*E当 24≤R<32,S=1级;当32≤R<48,S=2级;当48≤R,S=3级51-200公斤/月2 201-500公斤/月3 501-1000公斤/月4 大于1000公斤/月 5 A:产生量(对废水) 小于1吨/月1 1- 10吨/月2 11-100吨/月3 101-500吨/月4 大于500吨/月5 B:回收性可回收再利用1 不可回收再利用 2 C:降解性可生物降解1 不可生物降解 2 D:危害性对人或环境无伤害或影响1

对人或环境有影响但不造成伤害 2 对人或环境有影响并伤害较大 3 对人或环境有立即或长期伤害 4 E:燃烧性(适用于固体液体废物) 适燃或燃烧时不会产生危害物质1 不适燃或燃烧时会产生危害物质 2 ③气体排放 因子因子分类评分总分(R)/重要性指标(S) A;持续时间(累计排放时间)小于1小时/天1 R=A*B*C当16≤R<24,S=1;当24≤R<32,S=2;当32≤R,S=3; 1- 5小时/天2 5-10小时/天3 大于10小时/天 4 B:严重性(危害性)对人或环境无伤害或影响1 对人或环境有影响但不致伤害 2 对人或环境有影响且有伤害 3 对人或环境有立即或长期伤害 4 C:影响范围作业场所受影响1 厂区内受影响 2 对厂区外有害影响 3 ④噪声 因子因子分类评分总分(R)/重要性指标(S) A:周界噪声值昼间≤65dB(A)夜间≤55dB(A) 1 R=2时定为重要环境因素 R=A*B当R=8,S=1;当9≤R<12, S=2;当12≤R,S=3; 昼间>65db(A)夜间>55db(A) 2 A:现场噪声值小于85dB(A) 1 85-90dB(A) 2 大于90dB(A) 3 B:员工暴露时间小于1小时/天1 1- 4小时/天2 4-8小时/天3 大于8小时/天 4 ⑤异常、紧急状况固体、液体废物排放 因子因子分类评分总分(分)/重要性指标(S) A:发生概率发生几率小,几乎不发生1 R=A*B*C*D*E*F当24≤R<32,S=1;当32≤R<48,S=2;当48≤R,S=3; 每年发生一次 2 每季度发生一次 3 每月发生一次 4

脐带干细胞综述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 S )是来源于发育早期中胚层 的一类多能干细胞[1-5],MSC S 由于它的自我更新和多项分化潜能,而具有巨大的 治疗价值 ,日益受到关注。MSC S 有以下特点:(1)多向分化潜能,在适当的诱导条件下可分化为肌细胞[2]、成骨细胞[3、4]、脂肪细胞、神经细胞[9]、肝细胞[6]、心肌细胞[10]和表皮细胞[11, 12];(2)通过分泌可溶性因子和转分化促进创面愈合;(3) 免疫调控功能,骨髓源(bone marrow )MSC S 表达MHC-I类分子,不表达MHC-II 类分子,不表达CD80、CD86、CD40等协同刺激分子,体外抑制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体内诱导免疫耐受[11, 15],在预防和治疗移植物抗宿主病、诱导器官移植免疫耐受等领域有较好的应用前景;(4)连续传代培养和冷冻保存后仍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可作为理想的种子细胞用于组织工程和细胞替代治疗。1974年Friedenstein [16] 首先证明了骨髓中存在MSC S ,以后的研究证明MSC S 不仅存在于骨髓中,也存在 于其他一些组织与器官的间质中:如外周血[17],脐血[5],松质骨[1, 18],脂肪组织[1],滑膜[18]和脐带。在所有这些来源中,脐血(umbilical cord blood)和脐带(umbilical cord)是MSC S 最理想的来源,因为它们可以通过非侵入性手段容易获 得,并且病毒污染的风险低,还可冷冻保存后行自体移植。然而,脐血MSC的培养成功率不高[19, 23-24],Shetty 的研究认为只有6%,而脐带MSC的培养成功率可 达100%[25]。另外从脐血中分离MSC S ,就浪费了其中的造血干/祖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s/hematopoietic progenitor cells,HSCs/HPCs) [26, 27],因此,脐带MSC S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UC-MSC S )就成 为重要来源。 一.概述 人脐带约40 g, 它的长度约60–65 cm, 足月脐带的平均直径约1.5 cm[28, 29]。脐带被覆着鳞状上皮,叫脐带上皮,是单层或复层结构,这层上皮由羊膜延续过来[30, 31]。脐带的内部是两根动脉和一根静脉,血管之间是粘液样的结缔组织,叫做沃顿胶质,充当血管外膜的功能。脐带中无毛细血管和淋巴系统。沃顿胶质的网状系统是糖蛋白微纤维和胶原纤维。沃顿胶质中最多的葡萄糖胺聚糖是透明质酸,它是包绕在成纤维样细胞和胶原纤维周围的并维持脐带形状的水合凝胶,使脐带免受挤压。沃顿胶质的基质细胞是成纤维样细胞[32],这种中间丝蛋白表达于间充质来源的细胞如成纤维细胞的,而不表达于平滑肌细胞。共表达波形蛋白和索蛋白提示这些细胞本质上肌纤维母细胞。 脐带基质细胞也是一种具有多能干细胞特点的细胞,具有多项分化潜能,其 形态和生物学特点与骨髓源性MSC S 相似[5, 20, 21, 38, 46],但脐带MSC S 更原始,是介 于成体干细胞和胚胎干细胞之间的一种干细胞,表达Oct-4, Sox-2和Nanog等多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及发病机理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及发病机理 精神分裂症病因:尚未明,近百年来的研究结果也仅发现一些可能的致病因素。(一)生物学因素1.遗传遗传因素是精神分裂症最可能的一种素质因素。国内家系调查资料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亲属中的患病率比一般居民高6.2倍,血缘关系愈近,患病率也愈高。双生子研究表明:遗传信息几乎相同的单卵双生子的同病率远较遗传信息不完全相同 的双卵双生子为高,综合近年来11项研究资料:单卵双生子同病率(56.7%),是双卵双生子同病率(12.7%)的4.5倍,是一般人口患难与共病率的35-60倍。说明遗传因素在本病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寄养子研究也证明遗传因素是本症发病的主要因素,而环境因素的重要性较小。以往的研究证明疾病并不按类型进行遗传,目前认为多基因遗传方式的可能性最大,也有人认为是常染色体单基因遗传或多源性遗传。Shields发现病情愈轻,病因愈复杂,愈属多源性遗传。高发家系的前瞻性研究与分子遗传的研究相结合,可能阐明一些问题。国内有报道用人类原癌基因Ha-ras-1为探针,对精神病患者基因组进行限止性片段长度多态性的分析,结果提示11号染色体上可能存在着精神分裂症与双相情感性精神病有关的DNA序列。2.性格特征:约40%患者的病前性格具有孤僻、冷淡、敏感、多疑、富于幻想等特征,即内向

型性格。3.其它:精神分裂症发病与年龄有一定关系,多发生于青壮年,约1/2患者于20~30岁发病。发病年龄与临床类型有关,偏执型发病较晚,有资料提示偏执型平均发病年龄为35岁,其它型为23岁。80年代国内12地区调查资料:女性总患病率(7.07%。)与时点患病率(5.91%。)明显高于男性(4.33%。与3.68%。)。Kretschmer在描述性格与精神分裂症关系时指出:61%患者为瘦长型和运动家型,12.8%为肥胖型,11.3%发育不良型。在躯体疾病或分娩之后发生精神分裂症是很常见的现象,可能是心理性生理性应激的非特异性影响。部分患者在脑外伤后或感染性疾病后发病;有报告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脑脊液中发现病毒性物质;月经期内病情加重等躯体因素都可能是诱发因素,但在精神分裂症发病机理中的价值有待进一步证实。(二)心理社会因素1.环境因素①家庭中父母的性格,言行、举止和教育方式(如放纵、溺爱、过严)等都会影响子女的心身健康或导致个性偏离常态。②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及其精神交流的紊乱。③生活不安定、居住拥挤、职业不固定、人际关系不良、噪音干扰、环境污染等均对发病有一定作用。农村精神分裂症发病率明显低于城市。2.心理因素一般认为生活事件可发诱发精神分裂症。诸如失学、失恋、学习紧张、家庭纠纷、夫妻不和、意处事故等均对发病有一定影响,但这些事件的性质均无特殊性。因此,心理因素也仅属诱发因

影响公众评价的因素

影响公众评价的因素 每一个组织都是环境的产物,而公众又是环境的主体,组织在与公众不断相互积极作用过程中得以生存和发展,这一过程中影响公众对组织评价的因素有很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组织形象: 组织自身的形象是影响公众评价的决定性要素,而公众对组织自身形象的评价主要包括:①公众对组织机构及其效益的评价和看法。组织机构的设置、运转、办事效率等情况,会给公众留下深刻印象,是形成组织形象的重要因素;②公众对组织的管理水平的评价和看法。管理水平高低代表组织在社会中的地位,高水准的管理是组织求得公众信任、建立良好组织形象的重要前提;③公众对组织人员素质的评价和看法。组织人员的素质包括组织决策层及各部门人员的工作能力、知识结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等,是组织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主体条件,是形成组织形象的重要因素;④公众对服务质量的评价。公众对组织形象的评价主要源于其直接感受,服务质量是形成组织形象的最直接因素。组织要建立和维护良好形象,必须通过调查研究确定组织的实际社会形象,之后采取公共关系措施,设计并实施具体的公共关系活动计划,调整、修改或重塑组织形象。 二、传播媒介及活动: 是否采取措施向公众宣传组织自身,以及采用何种传播媒介和传播方式宣传组织自身,组织应结合自身的情况,采用适合组织本身且快速有效的传播媒介和方式让公众了解组织情况,塑造高美誉度的组

织形象,不能闭门造车,但也不能虚假宣传,误导公众。 三、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包含的内容很多,涉及到文化、社会道德、法律、经济、科技、教育等等范畴,这里影响公众对组织的评价着重指的是文化、社会道德、法律、经济环境。首先,不同地区都有自己的区域文化,不同种族的人也有自己的种族文化,组织的发展必须适应组织发展区域不同文化所创造的环境,充分的尊重文化差异;其次,组织的行为是否符合社会公共道德又是影响公众对组织评价的关键因素,组织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保护环境,投身慈善,有利于公众提高对组织的评价和认可度;然后,法律是公众评价组织的基本准绳,如果组织违法犯罪,危害社会,必然会受到公众的谴责,此外还要受到法律地制裁;最后,整个经济环境指引了组织发展的方向,如果组织违背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浪费社会资源,必然会遭到公众的抛弃,被社会淘汰。 四、公众自身: 这里所指的公众是广义上的一般的公众群体,不局限于某一特定的人群,来自不同类别的公众,因此影响公众对组织的评价还取决于公众本身,主要表现为公众的性别、年龄、科学文化素养、社会阅历以及公众对组织了解程度和组织活动的参与度。 综上所述,以上四个方面是影响公众对组织评价的主要因素,因此,组织必须这四个方面着手,赢得公众对组织的积极评价,实现组织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外阴疾病

外阴疾病 外阴:阴道口外边的外露部分肛门、阴道口及尿道邻近,经常受阴道分泌物及尿液的浸渍,容易发炎。 常见病症:外因瘙痒、外阴炎、外阴白色病变、外因溃疡、外阴癌 外阴疾病 外阴:阴道口外边的外露部分肛门、阴道口及尿道邻近,经常受阴道分泌物及尿液的浸渍,容易发炎。 常见病症:外因瘙痒、外阴炎、外阴白色病变、外因溃疡、外阴癌 外因瘙痒 外阴瘙痒是妇科疾病中很常见的一种症状,外阴是特别敏感的部位,妇科多种病变及外来刺激均可引起瘙痒,使人寝食难安、坐卧不宁。外阴瘙痒多发生于阴蒂、小阴唇,也可波及大阴唇、会阴和肛周 病因:1.慢性局部刺激,外阴、阴道、宫颈炎症的异常分泌物的刺激; 2.外阴不清洁及紧身化纤内裤、卫生巾等致通透不良; 3.外阴寄生虫病,如阴虱、蛲虫、疥疮等; 4.各种外阴皮肤病和外阴肿瘤等; 5.全身性疾病的外阴局部症状,如糖尿病、尿毒症、维生素缺乏等。 症状:外因皮肤瘙痒、烧灼感和疼痛瘙痒部位多生与阴帝、小阴唇、也可波及大阴、会阴、甚至肛周围 危害:(1)性外阴部瘙痒严重时,不但使人坐卧不宁,影响工作、学习、生活和睡眠。 (2)由于女性外阴瘙痒,会影响夫妻生活,所以极有导致夫妻感情不和,严重的 甚至造成感情破裂,婚姻走向终点。 (3)诱发生殖器感染,盆腔炎、肾周炎、性交痛等,日久不愈还可导致多种疾病 同时发生,疾病的危害严重的会危害女性健康,甚至还会造成女性不孕等严重后果。 (4)女性外阴瘙痒严重时,不易根治,易反复,引发早产、胎儿感染畸形等,造 成终身遗憾。 治疗1.外阴涂药

使用有止痒作用的洗剂、膏霜等,如炉甘石洗剂、苯海拉明软膏、皮质醇类软膏等。 2.局部封闭或穴位注药 如皮质醇激素、维生素B12、非那根等。 3.针对病因治疗。 4.预防1. 注意经期卫生,勤清洗。 2.不要冲洗阴道,因为阴道有自清的功能,如果刻意冲洗反而不利 3.忌乱用、烂用药物,忌抓搔及局部摩擦。 4.忌酒及辛辣食物,不吃海鲜等及易引起过敏的药物 6 .久治不愈者应作血糖检查。少吃糖类可避免常常感染霉菌,如少吃淀粉类、糖类以及刺激性的食物(例如酒、辛辣物、油炸类),多吃蔬菜水果类,水份要充足。 5、不穿紧身兜裆裤,内裤更须宽松、透气,并以棉制品为宜。 6.就医检查是否有霉菌或滴虫,如有应及时治疗,而不要自己应用“止痒水”治疗。 8.保持外阴清洁干燥,尤其在经期、孕期、产褥期,每天用女性护理液清洗外阴更换内裤。 9.不穿化纤内裤、紧身裤,着棉织内衣裤。局部坐浴时注意溶液浓度、温度及时间、注意事项。 10.外阴瘙痒者应勤剪指甲、勤洗手,不要搔抓皮肤,以防破溃感染从而继发细菌性感染。 11.上完厕所请记得由前往后擦,因为肛门可能会带来不少细菌,所以如厕后请不要由肛门擦到阴部,才能减少感染的机会。 12.内裤要和其他的衣物分开洗,最好暴晒,可以减少细菌的滋生。如果患有霉菌性阴道炎的话,最好内裤都有热水煮 外阴溃疡外阴溃疡是发生于外阴部的皮肤黏膜发炎、溃烂、缺损。病灶多发生于小阴唇和大阴唇内侧,其次为前庭黏膜及阴道口周围。病程有急性及慢性。 大小阴唇、阴道口周围、阴蒂等处(外阴疾病发展中出现的一个过程,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有急性和慢性)急性外阴溃疡:非特异性外阴炎病情较轻,多在搔抓之后出现一般比较表浅,但疼痛比较厉害 慢性外阴溃疡:持续时间较长,或者反复发作 癌症引起的溃疡,与结核性溃疡很难鉴别,需做确诊

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管理办法(试行)

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合理利用我国脐带血造血干细胞资源,促进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移植高新技术的发展,确保脐带血 造血干细胞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是指以人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为目的,具有采集、处理、保存和提供造血干细胞 的能力,并具有相当研究实力的特殊血站。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进行脐带血采供活动。 第三条本办法所指脐带血为与孕妇和新生儿血容量和血循环无关的,由新生儿脐带扎断后的远端所采集的 胎盘血。 第四条对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实行全国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标准,统一规范和统一管理制度。 第二章设置审批 第五条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根据我国人口分布、卫生资源、临床造血干细胞移植需要等实际情况,制订我 国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设置的总体布局和发展规划。 第六条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的设置必须经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批准。 第七条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成立由有关方面专家组成的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专家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家委

员会),负责对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设置的申请、验收和考评提出论证意见。专家委员会负责制订脐带血 造血干细胞库建设、操作、运行等技术标准。 第八条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设置的申请者除符合国家规划和布局要求,具备设置一般血站基本条件之外, 还需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基本的血液学研究基础和造血干细胞研究能力; (二)具有符合储存不低于1 万份脐带血的高清洁度的空间和冷冻设备的设计规划; (三)具有血细胞生物学、HLA 配型、相关病原体检测、遗传学和冷冻生物学、专供脐带血处理等符合GMP、 GLP 标准的实验室、资料保存室; (四)具有流式细胞仪、程控冷冻仪、PCR 仪和细胞冷冻及相关检测及计算机网络管理等仪器设备; (五)具有独立开展实验血液学、免疫学、造血细胞培养、检测、HLA 配型、病原体检测、冷冻生物学、 管理、质量控制和监测、仪器操作、资料保管和共享等方面的技术、管理和服务人员; (六)具有安全可靠的脐带血来源保证; (七)具备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运转经费的能力。 第九条设置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应向所在地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提交设置可行性研究报告,内容包括:

评估因素介绍

评估因素介绍

一、公司等级评估因素 1、员工数量 主要反映为组织工作的员工数量,其中包括非正式员工。 2、可控资产 主要反映组织可以实际控制和支配的资产。对组织可控资产的定义主要包括以下3部分:公司的固定资产、组织从银行等外部金融机构获得的贷款、通过股权控制其它子公司,则其子公司的资产也应该计算为该组织的可控资产。 3、可控资产 主要反映组织的业务所涉及的广义行业数量。根据对行业划分的标准,广义行业包括金融行业、房地产行业、高科技行业、快速消费品行业、医药行业等,而诸如证券、基金、保险等均算作金融行业的细分行业领域。 ?单个行业:指组织的业务范围控制在一个广义行业的范畴内; ?多个行业:指组织的业务范围包括2-4个广义行业范畴,且各行业范畴间有一定的业务往来; ?多行业集团(多于5个行业):指组织的业务范围拓展到5个以上的广义行业范畴,且各行业范畴间并没有明显的业务往来。 4、办公地点的地域分布 主要反映组织日常业务所能够覆盖到的地域范围。在此项因素的界定过程中,我们只考查组织的业务覆盖面,淡化组织在各地业务机构的发展规模,以及各地业务人员素质、职位等级与所属的职能序列。 ?本地:指组织的业务只覆盖公司所在的一个城市或地区; ?全国:指组织的业务范围超越所在城市、地区的概念,在全国其它城市、地区也设有业务机构; ?跨国:指组织的业务范围超越中华人民共和国范围,在其它国家(七个国家以下)也同时设有业务机构; ?全球(七个国家、地区以上):指组织在全球范围内开展相关业务,且在各国设立的业务机构均达到一定规模。 二、评定岗位所隶属的层级的因素 用于评定岗位所隶属的层级的因素包括影响、沟通和创新。

精神分裂症的发病原因是什么

精神分裂症的发病原因是什么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精神病,对于我们的影响是很大的,如果不幸患上就要及时做好治疗,不然后果会很严重,无法进行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是一件很尴尬的事情。因此为了避免患上这样的疾病,我们就要做好预防,今天我们就请广州协佳的专家张可斌来介绍一下精神分裂症的发病原因。 精神分裂症是严重影响人们身体健康的一种疾病,这种疾病会让我们整体看起来不正常,会出现胡言乱语的情况,甚至还会出现幻想幻听,可见精神分裂症这种病的危害程度。 (1)精神刺激:人的心理与社会因素密切相关,个人与社会环境不相适应,就产生了精神刺激,精神刺激导致大脑功能紊乱,出现精神障碍。不管是令人愉快的良性刺激,还是使人痛苦的恶性刺激,超过一定的限度都会对人的心理造成影响。 (2)遗传因素:精神病中如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障碍,家族中精神病的患病率明显高于一般普通人群,而且血缘关系愈近,发病机会愈高。此外,精神发育迟滞、癫痫性精神障碍的遗传性在发病因素中也占相当的比重。这也是精神病的病因之一。 (3)自身:在同样的环境中,承受同样的精神刺激,那些心理素质差、对精神刺激耐受力低的人易发病。通常情况下,性格内向、心胸狭窄、过分自尊的人,不与人交往、孤僻懒散的人受挫折后容易出现精神异常。 (4)躯体因素:感染、中毒、颅脑外伤、肿瘤、内分泌、代谢及营养障碍等均可导致精神障碍,。但应注意,精神障碍伴有的躯体因素,并不完全与精神症状直接相关,有些是由躯体因素直接引起的,有些则是以躯体因素只作为一种诱因而存在。 孕期感染。如果在怀孕期间,孕妇感染了某种病毒,病毒也传染给了胎儿的话,那么,胎儿出生长大后患上精神分裂症的可能性是极其的大。所以怀孕中的女性朋友要注意卫生,尽量不要接触病毒源。 上述就是关于精神分裂症的发病原因,想必大家都已经知道了吧。患上精神分裂症之后,大家也不必过于伤心,现在我国的医疗水平是足以让大家快速恢复过来的,所以说一定要保持良好的情绪。

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影响因素分析

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影响因素分析

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是区域间整合科技资源、带动区域科技及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模式及战略选择,深入分析其影响因素有助于更好地促进区域间科技合作与融合,并带动区域整体的发展。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绩效因素、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其中,绩效因素是协同创新的结果也是重要行为导向;内部因素是和主体行为相关的因素;外部因素指影响创新主体行为的资源、环境、链接等相关因素。 关键词: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创新绩效;创新意愿和能力 doi: 10-13939/j-cnki-zgsc-2016-26-065 一、引言 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是指不同区域的科技创新主体(包括企业、高校、研究机构、政府、科技中介)跨越行政区划的限制,与其他创新主体协作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技术应用和转化等科技

创新活动,共同调动、整合区域间的科技资源,通过复杂的非线性相互作用而产生单独个体和单个区域无法实现的整体协同效应和创新绩效。通过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能够促进区域间创新系统有效整合,带动各个区域的科技、经济、社会、环境等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实质是在一定的创新绩效导向下,创新主体具有一定的创新需求和创新能力的前提下,在外部环境、资源基础和链接条件等的共同作用下所开展的创新活动。因此,可以说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影响因素主要是绩效因素、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其中,协同创新绩效是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结果,是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结果要素。内部因素指和主体行为相关的因素,主要是创新主体的协同创新意愿和能力,内因直接影响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绩效;外因主要指影响创新主体行为的相关因素,包括环境因素、链接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是什么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是什么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精神方面的疾病,青壮年发生的概率高,一般 在16~40岁间,没有正常器官的疾病出现,为一种功能性精神病。 精神分裂症大部分的患者是由于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当中受到的压力 过大,而患者没有一个良好的疏导的方式所导致。患者在出现该情况 不仅影响本人的正常社会生活,且对家庭和社会也造成很严重的影响。 精神分裂症常见的致病因素: 1、环境因素:工作环境比如经济水平低低收入人群、无职业的人群中,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明显高于经济水平高的职业人群的患病率。还有实际的生活环境生活中的不如意不开心也会诱发该病。 2、心理因素:生活工作中的不开心不满意,导致情绪上的失控,心里长期受到压抑没有办法和没有正确的途径去发泄,如恋爱失败, 婚姻破裂,学习、工作中不愉快都会成为本病的原因。 3、遗传因素:家族中长辈或者亲属中曾经有过这样的病人,后代会出现精神分裂症的机会比正常人要高。 4、精神影响:人的心里与社会要各个方面都有着不可缺少的联系,对社会环境不适应,自己无法融入到社会中去,自己与社会环境不相

适应,精神和心情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大脑控制着人的精神世界, 有可能促发精神分裂症。 5、身体方面:细菌感染、出现中毒情况、大脑外伤、肿瘤、身体的代谢及营养不良等均可能导致使精神分裂症,身体受到外界环境的 影响受到一定程度的伤害,心里受到打击,无法承受伤害造成的痛苦,可能会出现精神的问题。 对于精神分裂症一定要配合治疗,接受全面正确的治疗,最好的 疗法就是中医疗法加心理疗法。早发现并及时治疗并且科学合理的治疗,不要相信迷信,要去正规的医院接受合理的治疗,接受正确的治 疗按照医生的要求对症下药,配合医生和家人,给病人创造一个良好 的治疗环境,对于该病的康复和痊愈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企业创新力不足影响因素.

企业创新力不足影响因素 摘要:创新力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核心要素,企业必须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总结我国企业创新力不足,分析相关影响因素。关键词:企业创新力;影响因素;分析改革开放以后,特别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的企业飞速发展,目前初步具备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条件和动力。但是,在激烈的内外竞争环境下,我国企业又直面前所未有的风险与机遇。与有竞争力的国际大企业相比较,我国的企业,特别在以培养核心竞争力为主的企业创新还普遍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和劣势。一、我国企业创新能力的现状为了摆脱在低端市场的微利窘境,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我国多数企业已经意识到培养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它们都纷纷完善制度,立足于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展开创新竞赛。经过多年的积累与实践,我国的一些企业已逐步形成和发展了自己的核心技术,并使我国多项技术水平居世界前沿。200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开发项目中,企业参与完成的项目占72.5%,其中企业独立完成项目占21.1%,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完成项目占51.4%。近年来,电子信息产品出口额占到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的20%以上,软件及信息服务业得到较快发展,其市场销售额达560亿元。数字化产品以及信息家电等新一代产品正在快速发展。计算机、移动通信、软件、集成电路、网络产品、数字化终端产品成为新的发展热点。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科技投入不断增加,2001年全国研究与开发R&D投入为977.9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以上。而在1990年,这两个数字分别是125.34亿元和0.68%。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受高等教育的人数猛增,高科技人才辈出,2001年我国科技人员增致136.8万人。2004年,中国企业向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简称WIPO)递交专利权申请增到1,782件,比前一年增长38%,17。总体上看,我国企业创新取得了长足进步,有些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但是,最新公布的经济普查公报显示,2004年我国规模以上企业仅有11.9%开展科技活动,大中型企业开展科技活动的只有38.4%,大中型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只占其销售收入的 0.71%,我国企业研发经费人均支出仅为美国的1.2%,日本的1.1%。到2003年底,我国大中型企业71%没有自己的研发机构,2/3的企业没有自己的技术开发活动,使我国企业的新技术与新产品开发能力薄弱,决大多数企业只能从事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底的产品生产,大量的科技人才集中与科研院所和大学校园内,由于工资与激励的扭曲,科技人员把主要精力集中于评职称、发论文和获奖励等方面,而不是专注于研究发明,即使他们从事研发工作,也主要在基础理论研究,而与企业和市场严重脱节。由此而知,我国企业的创新的能力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二、我国企业创新力不强的主要原因 (一)企业的R&D投入不足虽然,企业研发费用逐年增加,但我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还没有完全成为R&D投资主体,有些企业过分迷信外国产品和技术,以购买替代创新。企业为实现发展壮大,主要通过外延扩大再生产,没有采用新技术和开发新产品创新方式。国际企业界普遍认为,研发费用达到销售收入的5%以上,企业才有竞争力,占2%仅够维持,不足1%的企业难以生存。1997年IBM公司的研究开发费用支出高达48.68亿美元,占总营业额的6.2%。而相应的国内电子产品企业在R&D方面的平均投入不到销售额的1%,二者研发投入差距相差太大。我国企业研发经费不足已成公认事实,没有足够的资金,难以支持企业的创新力取得大的发展。

外阴白色病变的症状表现有哪些

外阴白色病变的症状表现有哪些 外阴白色病变是慢性外阴的营养不良。属于营养不良的一种。而这也有分为好几个类型,混合型、增生型和硬化苔藓型等等都是外阴白色病变的类型。 外阴奇痒为主要症状,搔痒时间从发病到治疗有2~3月之内,也有达20 年之久,搔痒剧烈程度不分季节与昼夜,如伴有滴虫性或霉菌性阴道炎,分泌物会更多,局部烧灼感,刺痛与搔痒所致的皮肤粘膜破损或感染有关,局部有不同程度的皮肤粘膜色素减退,常有水肿,皲裂及散在的表浅溃疡。 一、增生型营养不良 一般发生在30~60岁的妇女,主要症状为外阴奇痒难忍,抓伤后疼痛加剧,病变范围不一,主要波及大阴唇,阴唇间沟,阴蒂包皮和后联合处,多呈对称性,病变皮肤增厚似皮革,隆起有皱襞,或有鳞屑,湿疹样改变,表面颜色多暗红或粉红,夹杂有界限清晰的白色斑块,一般无萎缩或粘连。 二、硬化苔藓型营养不良 可见于任何年龄,多见于40岁左右妇女,主要症状为病变区发痒,但一般远较增生型病变为轻,晚期出现性交困难,病变累及外阴皮肤,粘膜和肛周围皮肤,除皮肤或粘膜变白,变薄,干燥易皲裂外,并失去弹性,阴蒂多萎缩,且与包皮粘连,小阴唇平坦消失,晚期皮肤菲薄皱缩似卷烟纸,阴道口挛缩狭窄,仅容指尖。 幼女患此病多在小便或大便后感外阴及肛周不适,外阴及肛周区出现锁孔状珠黄色花斑样或白色病损,一般至青春期时,病变多自行消失。 三、混合型营养不良 主要表现为菲薄的外阴发白区的邻近部位,或在其范围内伴有局灶性皮肤增厚或隆起。 四、增生型或混合型伴上皮非典型增生 一般认为在增生型及混合型病变中,仅5、10例可出现非典型增生,且此非典型增生仅限于增生的上皮细胞部分。非典型增生多无特殊临床表现,局部组织活体组织检查为唯一的诊断方法。但如外阴局部出现溃疡。或界限清楚的白色隆起时,在该处活检发现非典型增生,其癌变的可能性较大。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脐带血造血干细胞治疗技术管理规范(试行)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脐带血造血干细胞治疗技术管理规 范(试行)》的通知 【法规类别】采供血机构和血液管理 【发文字号】卫办医政发[2009]189号 【失效依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管理规范(2017年版)等15个“限制临床应用”医疗技术管理规范和质量控制指标的通知 【发布部门】卫生部(已撤销) 【发布日期】2009.11.13 【实施日期】2009.11.13 【时效性】失效 【效力级别】部门规范性文件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脐带血造血干细胞治疗技术管理规范(试行)》的通知 (卫办医政发〔2009〕18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 为贯彻落实《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做好脐带血造血干细胞治疗技术审核和临床应用管理,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我部组织制定了《脐带血造血干细胞治疗技术管理规范(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〇〇九年十一月十三日

脐带血造血干细胞 治疗技术管理规范(试行) 为规范脐带血造血干细胞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制定本规范。本规范为技术审核机构对医疗机构申请临床应用脐带血造血干细胞治疗技术进行技术审核的依据,是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脐带血造血干细胞治疗技术的最低要求。 本治疗技术管理规范适用于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 (一)开展脐带血造血干细胞治疗技术的医疗机构应当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有合法脐带血造血干细胞来源。 (二)三级综合医院、血液病医院或儿童医院,具有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血液内科或儿科专业诊疗科目。 1.三级综合医院血液内科开展成人脐带血造血干细胞治疗技术的,还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近3年内独立开展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和(或)同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15例以上。 (2)有4张床位以上的百级层流病房,配备病人呼叫系统、心电监护仪、电动吸引器、供氧设施。 (3)开展儿童脐带血造血干细胞治疗技术的,还应至少有1名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儿科医师。 2.三级综合医院儿科开展儿童脐带血造血干细胞治疗技术的,还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影响创新成功的因素

影响创新成功的因素 创新是一个复杂、牵涉组织方方面面的活动。它需要一整套相互呼应的实践方法和流程来架构、设计和激励。那么,影响创新成功的因素有哪些呢? 精心为大家搜集整理了影响创新成功的因素,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影响创新成功的因素1:领军人物创新想要成功,它涉及到很多因素,首先就是人才,通过许多案例我们可以看出,没有像田中更一、王选等这样领军型的科学家的作用,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等创新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所以说人才是第一要素,创新的关键在人才。 影响创新成功的因素2:创新团队创新他需要把多方面的知识结合起来去实现某一个目标去解决某一个问题,它需要团队作业,也就是将一个团队的知识背景合成在一起,进行跨学科、跨领域的攻关,这样才能够取得成功,以领军人才为中心形成一个紧密合作型的公关团队,进行互相交流、互相促进,才能取得创新成功。所以团队非常重要。 影响创新成功的因素3:知识储备除了领军人物、创新团队,想要取得创新成功还要有一个条件,那就是需要知识储备这个条件,我们应该有很庞大的科技文献的收藏机构,不仅是单纯的搜寻,还要把这些东西用很简短的语言把它提炼出来,让各个企业参考利用,更方便科研人员的利用。所以没有一定的知识平台,想要完成创新也是很

难的。 影响创新成功的因素4:工业技术因为如果我们很多工业基础技术跟不上来,我们要的一般原器件没有,它需要进口,而且进口的渠道往往还不畅看,就是说一个买不来,第二个就是买得来它很折腾人,如果我们国内能够生产的话,显然我们的创新就要容易得多,所以提升创新能力,我们可以看到,其实整个一个国际的工业技术基础非常重要。 影响创新成功的因素5:创新体制创新需要一个好的保护体制,有了这样的专利保护,那么我们才能使创新取得成功,创新能够获益,就是那个制度非常重要。今天我们在制度设计中间需要考虑很多原因,很多因素,其中包括专利法恐怕还是需要重新审视它的价值。 影响创新成功的因素6:科学仪器科学仪器设备也非常重要,这一点我们感慨是非常深刻的,因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一个好的科学仪器设备,一般来讲解决重大发现,解决一些创新,想要有大的突破,有大的创新,其实是比较困难的。 影响创新成功的因素7:创新文化第一,崇尚创新的文化。文化环境对一个国家,一个企业对于创新的影响是巨大的。第二,追求卓越。所以一个创新的文化,一个追求卓越的文化的形成非常的重要,还有宽容失败。第三,团结协作。团结协作的这种文化氛围非常重要,只有这样他才能够更容易取得成功。 影响创新成功的因素8:人才培养一个创新想要获得成功的话,我们的着力点有很多,但是在所有的这一切中间,最关键的还是人,

精神分裂症应该怎么治疗

精神分裂症应该怎么治疗 1、坚持服药治疗 服药治疗是最有效的预防复发措施临床大量统计资料表明,大多数精神分裂症的复发与自行停药有关。坚持维持量服药的病人复发率为40%。而没坚持维持量服药者复发率高达80%。因此,病人和家属要高度重视维持治疗。 2、及时发现复发的先兆,及时处理 精神分裂症的复发是有先兆的,只要及时发现,及时调整药物和剂量,一般都能防止复发,常见的复发先兆为:病人无原因出现睡眠不好、懒散、不愿起床、发呆发愣、情绪不稳、无故发脾气、烦躁易怒、胡思乱想、说话离谱,或病中的想法又露头等。这时就应该及时就医,调整治疗病情波动时的及时处理可免于疾病的复发。 3、坚持定期门诊复查 一定要坚持定期到门诊复查,使医生连续地、动态地了解病情,使病人经常处于精神科医生的医疗监护之下,及时根据病情变化调整药量。通过复查也可使端正人及时得到咨询和心理治疗解除病人在生活、工作和药物治疗中的各种困惑,这对预防精神分裂症的复发也起着重要作用。 4、减少诱发因素 家属及周围人要充分认识到精神分裂症病人病后精神状态的薄弱性,帮助安排好日常的生活、工作、学习。经常与病人谈心,帮助病人正确对待疾病,正确对待现实生活,帮助病人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学会对待应激事件的方法,鼓励病人增强信心,指导病人充实生活,使病人在没有心理压力和精神困扰的环境中生活。 首先是性格上的改变,塬本活泼开朗爱玩的人,突然变得沉默寡言,独自发呆,不与人交往,爱干净的人也变的不注意卫生、生活

懒散、纪律松弛、做事注意力不集中,总是和患病之前的性格完全 相悖。 再者就是语言表达异常,在谈话中说一些无关的谈话内容,使人无法理解。连最简单的话语都无法准确称述,与之谈话完全感觉不 到重心。 第三个就是行为的异常,行为怪异让人无法理解,喜欢独处、不适意的追逐异性,不知廉耻,自语自笑、生活懒散、时常发呆、蒙 头大睡、四处乱跑,夜不归宿等。 还有情感上的变化,失去了以往的热情,开始变的冷淡、对亲人不关心、和友人疏远,对周围事情不感兴趣,一点消失都可大动干戈。 最后就是敏感多疑,对任何事情比较敏感,精神分裂症患者,总认为有人针对自己。甚至有时认为有人要害自己,从而不吃不喝。 但是也有的会出现难以入眠、容易被惊醒或睡眠不深,整晚做恶梦或者长睡不醒的现象。这些都有可能是患上了精神分裂症。 1.加强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是家庭护理中的重要方面,由于社会上普遍存在对精神病人的歧视和偏见,给病人造成很大的精神压力,常表现为自卑、 抑郁、绝望等,有的病人会因无法承受压力而自杀。家属应多给予 些爱心和理解,满足其心理需求,尽力消除病人的悲观情绪。病人 生活在家庭中,与亲人朝夕相处,接触密切,家属便于对病人的情感、行为进行细致的观察,病人的思想活动也易于向家属暴露。家 属应掌握适当的心理护理方法,随时对病人进行启发与帮助,启发 病人对病态的认识,帮助他们树立自信,以积极的心态好地回归社会。 2.重视服药的依从性 精神分裂症病人家庭护理的关键就在于要让病人按时按量吃药维持治疗。如果不按时服药,精神病尤其是精神分裂症的复发率很高。精神病人在医院经过一系统的治疗痊愈后,一般需要维持2~3年的

资产质量的影响因素和综合评价研究

资产质量的影响因素和综合评价研究 资产是保证企业正常运转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资产质量从表面来看就是资产在利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质量。目前来说大部分国内外学者研究的是信贷资产质量,对于企业资产质量研究很少,而且研究也不是很成熟,研究方法比较单一,研究面还较窄。但是现在很多投资者和企业管理者越来越重视资产质量的管理,企业资产质量不高就是企业发展道路上的一个障碍,它导致企业盈利能力低下,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造成资源浪费。企业资产质量不好,不仅限制企业自身的发展,也危害我们国家才兴起几十年的市场经济,因此,如何正确定位影响企业资产质量的因素,如何评价企业资产质量,如何帮助企业通过资产管理提升资产质量是一个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而且这个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以会计学和财务管理学等财务学科为理论基础,在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以我国上市公司资产质量研究为主线,先进行规范研究在做实证研究。本研究的研究思路是,先对国内外研究资产质量的文献进行归纳综述,再阐述与本研究相关的理论,进而对资产质量的概念进行界定,归纳出企业资产质量的特征,通过分析资产质量对企业的相关影响,总结出四个主要因素,在这个前提上建立综合评价体系,通过实证研究得到资产质量综合评价函数,证实相关因素对资产质量的影响,也找出我国上市公司资产质量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本研究是从影响资产质量的四个因素:资产质量的有效性,资产质量的存在性,资产质量的收益性和资产质量的安全性出发,选用了相关财务指标数据,在SPSS17.0中文版中进行主成分分析,以我国制造业A股上市公2008年至2011年的年报数据为研究样本,对资产质量进行量化,在软件中得到评分函数,对选用公司资产质量进行排名。实证结果发现,主成份分析资产质量,因行业性质不一样产生的效果也不一样,有些行业不适合这种方法分析资产质量。 实证结果也发现有些上市公司在资产质量管理中存在一些问题,本研究针对上市公司资产质量现状提出了一些对策,希望通过本研究可以对企业如何管理资产质量和企业分析公司资产质量提供一个方法。

卫生部关于印发《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设置管理规范(试行)》的通知

卫生部关于印发《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设置管理规范(试行)》的通知 发文机关:卫生部(已撤销) 发布日期: 2001.01.09 生效日期: 2001.02.01 时效性:现行有效 文号:卫医发(2001)1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 为贯彻实施《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管理办法(试行)》,保证脐带血临床使用的安全、有效,我部制定了《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设计管理规范(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设置管理规范(试行)》 二○○一年一月九日 附件: 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设置管理规范(试行) 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的设置管理必须符合本规范的规定。 一、机构设置 (一)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以下简称脐带血库)实行主任负责制。 (二)部门设置 脐带血库设置业务科室至少应涵盖以下功能:脐带血采运、处理、细胞培养、组织配型、微生物、深低温冻存及融化、脐带血档案资料及独立的质量管理部分。 二、人员要求

(一)脐带血库主任应具有医学高级职称。脐带血库可设副主任,应具有临床医学或生物学中、高级职称。 (二)各部门负责人员要求 1.负责脐带血采运的人员应具有医学中专以上学历,2年以上医护工作经验,经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者。 2.负责细胞培养、组织配型、微生物、深低温冻存及融化、质量保证的人员应具有医学或相关学科本科以上学历,4年以上专业工作经历,并具有丰富的相关专业技术经验和较高的业务指导水平。 3.负责档案资料的人员应具相关专业中专以上学历,具有计算机基础知识和一定的医学知识,熟悉脐带血库的生产全过程。 4.负责其它业务工作的人员应具有相关专业大学以上学历,熟悉相关业务,具有2年以上相关专业工作经验。 (三)各部门工作人员任职条件 1.脐带血采集人员为经过严格专业培训的护士或助产士职称以上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并经考核合格者。 2.脐带血处理技术人员为医学、生物学专业大专以上学历,经培训并考核合格者。 3.脐带血冻存技术人员为大专以上学历、经培训并考核合格者。 4.脐带血库实验室技术人员为相关专业大专以上学历,经培训并考核合格者。 三、建筑和设施 (一)脐带血库建筑选址应保证周围无污染源。 (二)脐带血库建筑设施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总体结构与装修要符合抗震、消防、安全、合理、坚固的要求。 (三)脐带血库要布局合理,建筑面积应达到至少能够储存一万份脐带血的空间;并具有脐带血处理洁净室、深低温冻存室、组织配型室、细菌检测室、病毒检测室、造血干/祖细胞检测室、流式细胞仪室、档案资料室、收/发血室、消毒室等专业房。 (四)业务工作区域应与行政区域分开。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