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宋初文学

宋初文学

宋初文学
宋初文学

wenxue第一章宋初文学

1王禹偁等人的散文柳开、穆修等人的复古思想

2宋初在散文创作上成就较高的作家是王禹偁。首先,王禹偁信从儒家政治理想,关心国家和人民的命运。其次,王禹偁不满于晚唐五代的浮糜文风

3宋初在文学理论上鲜明地提出复古主张的,首推柳开(948-1001)。把道统和文统合为一谈这种理论在宋初本应起到矫正五代浮华文风的作用,可是柳开过于强调道的重要性而忽视文采,而他所说的“道”又仅仅是指“圣贤之道”,因而容易使文学沦为道统的附庸。

第二节宋初白体诗人和王禹偁

1宋初的馆阁唱和之风和白体诗风的流行王禹偁诗中的新气息

2“白体”诗人,是宋初效法白居易作诗的一批诗人,代表作家有李昉、徐铉等人

第三节宋初的晚唐体诗人

1“晚唐体”诗人是指宋初模仿唐代贾岛、姚合诗风的一群诗人,由于宋人常常把贾、姚看成是晚唐诗人,所以名之为“晚唐体”。

2惠崇形式上特别重视五律,尤喜在五律的中间二联表现其镂句鉥字的苦心孤诣。

3“晚唐体”的另一个诗人群体是潘阆、魏野、林逋等隐逸之士,其中林逋最为有名

4林逋(967-1028)诗的主要内容是吟咏湖山胜景和抒写隐居不仕、孤芳自赏的心情。林逋的咏梅诗十分著名,“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雪后园林才半树,水过篱落忽横枝”

第四节西昆体的盛衰

1西昆体,是以《西昆酬唱集》而得名的。。《西昆酬唱集》共收录了17位诗人的247首诗,这些诗人是:杨亿、刘筠、钱惟演、刁衎、陈越、李维、李宗谔、刘A1、丁谓、任随、张咏、钱惟济、舒雅、晁迥、崔遵度、薛映、刘秉。西昆体诗人的人数虽然不少,但成就较高的只有杨亿(974-1020)、刘筠(970-1030)、钱惟演(977-1034)三人。

2杨亿:一是怀古咏史。二是咏物。三是描写流连光景的生活内容,由于馆阁生活比较单调

3艺术特征:西昆诗人学习李商隐的艺术有得有失,其得益之处为对仗工稳,用事深密,文字华美,呈现出整饰、典丽的艺术特征

4西昆体缺点:由于西昆体诗人专门模仿李商隐诗的艺术外貌,而缺乏李诗蕴涵的真挚情感和深沉感慨,所以往往徒得其华丽的外表而缺乏内在的气韵,就像泥塑木雕的美人总是少有神采一样。

5西昆体衰歇两个原因:一是诗歌题材范围狭窄,缺乏时代气息;二是诗歌艺术立足于模仿,缺乏自立精神。

第二章柳永与北宋前期词风的演变

与柳永同时的著名词人有范仲淹、张先、晏殊和欧阳修等人

第一节对五代词风的因革

1闲雅而有情思的晏殊词因循中求变的欧阳修词

2词体进入晚唐五代以后,经文士的改造与加工而渐趋成熟;又经“花间鼻祖”温庭筠的创造和南唐词人冯延巳、李煜的强化,进一步确立了以小令为主的文本体式和以柔情为主的题材取向、以柔软婉丽为美的审美规范。晏殊、欧阳修的词作,主要继承的就是五代这种词风,但他们在继承中又有革新求变的一面。

3晏殊(991-1055)的《珠玉词》,绝大部分作品的内容是抒写男女之间的相思爱恋和离愁别恨。其词的情感基调是雍容和缓,淡淡的忧愁中时而透露出自我解脱的气度;语言也一洗五代“花间”词的脂粉气和浓艳色彩,而变得清丽淡雅,温润秀洁。晏殊词“情中有思”,即浓中渗透着理性沉思的特质。

4欧阳修对词的革新:一是扩大了词的抒情功能,沿着李煜词所开辟的方向,进一步用词抒发自我的人生感受;二是改变了词的审美趣味,朝着通俗化的方向开拓,而与柳永词相互呼应。

5这种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用词来表现自我情怀的创作方式对后来的苏轼有

着直接的影响。

6欧阳修词朝通俗化方向开拓的另一表现是,他借鉴和吸取了民歌的“定格联章”等表现手法在宋代词史上,欧阳修是主动向民歌学习的第一人

第二节开拓词境的尝试

独辟蹊径的范仲淹词贴近日常生活的张先词向诗风靠拢的王安石词

1张先(990-1078),是北宋年寿最高的词人。长于表现歌舞音乐艺术的精妙,是张先词的显著特色。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张先也独具匠心他因善写“影”而得“张三影”的美名:“尚书郎张先善著词,有云:‘云破月来花弄影’,‘帘压卷花影’,‘堕轻絮无影。’世称通之,号‘张三影’。

2张先词从两个方面改变了词的发展方向:一是大量用词来赠别酬唱,扩大了词的实用功能。二是率先用题序,将日常生活引入词中。张先词被人视为“古今一大转移”

3王安石表现个体人生的感受开始转向对历史和现实社会的反思,使词具有了一定的历史感和现实感。

第三节柳永词的新变

慢词的发展与词调的丰富市民情调的表现与俚俗语言的运用铺叙与白描羁旅行役之感与抒情的自我化

1柳永(987?~1053?),初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柳永大力创作慢词,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使慢词与小令两种体式平分秋色,齐头并进。

2在两宋词坛上,柳永是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他现存213首词,用了133种词调。令、引、近、慢、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

3柳永不仅从音乐体制上改变和发展了词的声腔体式,而且从创作方向上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趣味,即变“雅”为“俗”,着意运用通俗化的语言表现世俗化的市民生活情调。揭示出柳词面向市民大众的特点。

4市民化情调的表现:首先是表现了世俗女性大胆而泼辣的爱情意识。其次是表现了被遗弃的或失恋的平民女子的痛苦心声。再次是表现下层妓女的不幸和她们从良的愿望。另外,柳永词还多方面展现了北宋繁华富裕的都市生活和丰富多彩的市井风情。

5柳永在词的语言表达方式上,也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他不像晚唐五代以来的文人词那样只是从书面的语汇中提练高雅绮丽的语言,而是充分运用现实生活中的日常口语和俚语。

6词的体式和内容的变化,要求表现方法也要作相应的变革。柳永为适应慢词长调体式的需要和市民大众欣赏趣味的需求,创造性地运用了铺叙和白描的手法。7同时,他善于巧妙利用时空的转换来叙事、布景、言情,而自创出独特的结构方式。柳永则扩展为从现在回想过去而念及现在,又设想将来再回到现在,即体现为回环往复式的多重时间结构,在空间结构方式上,柳永也将一般的人我双方互写的双重结构发展为从自我思念对方又设想对方思念自我的多重空间结构,

8柳永不仅创造和发展了词调、词法,并在词的审美趣味方面朝着通俗化的方向变化,在题材取向上朝着自我化的方向发展。

第三章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

第一节欧阳修的散文、辞赋和四六

欧阳修的文坛领袖地位欧阳修的文学革新主张欧阳修对西昆体和太学体的矫正体裁完备与功能的加强平易纡徐的文风

1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是欧阳修。

2对五代诗风和太学体的批判:欧阳修倡导的诗文革新在本质上是针对五代文风和宋初西昆体的,可是欧阳修的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都与柳开以来的复古派文论家有很大的不同。

3欧阳修对文与道关系的论述:从柳开、穆修到石介,复古主义的文论都有重道轻文、甚至完全把文学看作道统之附庸的倾向。首先,欧阳修认为儒家之道是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其次,欧阳修文道并重

4文道并重的思想有两重意义:一是把文学看得与道同样重要,二是把文学的艺术形式看得与思想内容同样重要,这无疑大大地提高了文学的地位。

5欧阳修的散文内容充实,形式多样。无论是议论,还是叙事,都是有为而作,有感而发。

6欧阳修的记叙文也都言之有物,如《五代史记》

7欧阳修的散文有很强的感情色彩。在欧阳修笔下,散文的实用性质和审美性质得到了充分的显示,散文的叙事、议论、抒情三种功能也得到了高度的有机融合。8欧阳修对词赋的改革:辞赋和四六也是他擅长的文体。首先,欧阳修对前代的骈赋、律赋进行了改造,去除了排偶、限韵的两重规定,改以单笔散体作赋,创造了文赋。其名作如《秋声赋》,其次,欧阳修对四六体也进行了革新

9欧阳修的创作使散文的体裁更加丰富,功能更加完备,时人称赞他:“文备众体,变化开合,因物命意,各极其工。”

10欧阳修的语言简洁流畅,文气纡徐委婉,创造了一种平易自然的新风格,

第二节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的诗歌

欧阳修诗中的议论及其平易的风格梅尧臣开拓诗歌题材的深度对宋诗艺术的先导作用苏舜钦诗的奔放直率风格

1欧阳修的诗歌理论主张:提出了“诗穷而后工”的诗歌理论。

2欧诗中有一些以社会现实为题材的作品,如《食糟民》

3欧诗受韩愈的影响较大,主要体现在散文手法和议论入诗。欧诗中的议论往往能与叙事、抒情融为一体,所以得韩诗畅尽之致而避免了其枯躁艰涩之失。欧诗也学李白,主要得益于语言之清新流畅,这与欧诗特有的委婉平易的章法相结合,便形成了流丽宛转的风格,例如《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

4梅尧臣(1002-1060)是专力作诗的文人。存诗达二千八百多首。

梅尧臣诗歌的题材走向:然而梅诗更值得注意的题材走向是写日常生活琐事,因为这体现了宋代诗人的开拓精神。

5以清淡为美:与题材内容趋于平凡化相应的是,梅诗在艺术风格上以追求“平淡”为终极目标。

6意义:梅诗的题材走向和风格倾向都具有宋诗风气之先的意义,

7苏舜钦(1008-1049)。以诗歌痛快淋漓地反映时政,抒发强烈的政治感慨,例如《庆州败》,苏舜钦的另一类诗是写景诗

8诗风:苏舜钦诗直率自然,意境开阔,以雄豪奔放的风格见长。

第三节王安石等人的散文

王安石散文简洁峻切的风格曾巩散文平正周详的风格

1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他的文学观点以重道崇经为指导思想

2王安石的散文成就:王安石的散文大多是直接为其政治服务的,这此作品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

3短文成就:王安石的短文更能体现其散文的个性风格,那就是直陈己见,不枝不蔓,简洁峻切,短小精悍。

4王安石的散文创作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从而提高了这种文体的实用价值,这对古文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第四节王安石的诗歌

早期诗风的特点王荆公体及晚年诗风向唐诗复归王令的诗

1王安石的诗风在56岁退居江宁以后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他的创作历程可以此为界分成前后两期。前期的王诗注重反映社会现实。《河北民》,《兼并》、《发廪》《明妃曲二首》;后期王安石退出政治舞台以后,心情渐趋平淡,诗风也随之趋于含蓄深沉。后期王诗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写景抒情的绝句,

2如果说王安石早期的诗风显示了直截刻露的宋诗特征,那么其晚期诗则以丰神远韵的风格体现出向唐诗的复归。

第四章苏轼

第一节苏轼的人生观和创作道路

儒、道、禅的融合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黄州、惠州、儋州:逆境中的创作高峰1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2苏轼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苏轼对苦难并非麻木不仁,对加诸其身的迫害也不是逆来顺受,而是以一种全新的人生态度来对待接踵而至的不幸,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越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做到了蔑视丑恶,消解痛苦。这种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蕴含着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因而苏轼在逆境中照样能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创作活力。

第二节苏轼的古文和辞赋、四六

自然与雄放兼收并蓄的艺术气魄善于翻新出奇的议论文叙事、抒情、说理三种功能的完美结合辞赋和四六

1苏轼的文道观:首先,苏轼认为文章的艺术具有独立的价值,如“精金美玉,市有定价”,文章并不仅仅是载道的工具,其自身的表现功能便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一种高级形态:其次,苏轼心目中的“道”不限于儒家之道,而是泛指事物的规律

2韩愈苏轼文章之比较:韩愈的古文依靠雄辩和布局、蓄势等手段来取得气势的雄放,而苏文却依靠挥洒如意、思绪泉涌的方式达到了同样的目的。苏文气势雄放,语言却平易自然,这正是宋文异于唐文的特征之一。

3史论和政论虽然表现出苏轼非凡的才华,但杂说、书札、序跋等议论文,更能体现苏轼的文学成就。它们以艺术感染力来加强逻辑说服力,所以比史论和政论更加具备美文的性质。

4苏轼的叙事记游之文,叙事、抒情、议论三种功能更是结合得水乳交融。《石钟山记》

5苏轼作文以“辞达”为准则

苏轼的辞赋和四六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第三节苏轼的诗

对社会的干预和对人生的思考乐观旷达的精神对艺术技巧的娴熟运用和超越有必达之隐而无难显之情刚柔相济的艺术风格宋诗最高成就的代表

1在二千七百多首苏诗中,干预社会现实和思考人生的题材十分突出。

2苏轼诗歌的主题:苏轼对社会现实中种种不合理的现象抱着“一肚皮不入时宜”的态度,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诗歌的重要主题。如写北方遭受蝗旱之灾的农民:“三年东方旱,逃户连欹栋。老农释耒叹,泪入饥肠痛。”(《除夜大雪留潍州元日早晴遂雪复作》)

3深沉的批判意识:苏轼对社会的批判并未局限于新政,也未局限于眼前,他对封建社会中由来已久的弊政、陋习进行抨击,体现出更深沉的批判意识。

4方法论:善于从人生遭遇中总结经验,也善于从客观事物中见出规律。

深刻的人生思考使苏轼对沉浮荣辱持有冷静、旷达的态度,这在苏诗中有充分的体现。

5苏轼学博才高,对诗歌艺术技巧的掌握达到了得心应手的纯熟境界,并以翻新出奇的精神对待艺术规范,纵意所如,触手成春。

6苏轼诗歌艺术成就:比喻用典对仗

7题材的广泛表现力的惊人

8诗歌理论主张:苏轼对诗歌风格也主张兼收并蓄。“清远雄丽”、“清雄绝俗”刚柔相济

9以“元祐”诗坛为代表的北宋后期是宋诗的鼎盛时期,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陈师道等人的创作将宋诗艺术推向了高峰。

第四节苏轼的词

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对词境的开拓以诗为词的手法苏词风格的多样性

1苏轼词的历史地位: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2理论主张: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

苏轼首先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

为了使词的美学品位真正能与诗并驾齐驱,苏轼还提出了词须“自是一家”的创作主张。

3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是苏轼改革词体的主要方向。

苏轼虽然深切地感到人生如梦,但并未因此而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脱,始终保持着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4苏词既向内心的世界开拓,也朝外在的世界拓展

5以诗为词:是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表现:用题序和用典故

6苏轼题序的作用及功能:有些苏词的题序交代词的创作动机和缘起,以确定词中所抒情感的指向,如《水调歌头》的小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不仅交代了创作的时间、缘由,也规定了词末“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所怀念的对象是其弟苏辙。另有一些题序与词本文在内容上有互补作用,如《满江红》(忧喜相寻)、《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二词,词序用来纪事,词本文则着重抒发由其事所引发的情感。

有了词题和词序,既便于交代词的写作时地和创作缘起,也可以丰富和深化词的审美内涵。

7以诗为词的本质:从本质上说,苏轼“以诗为词”是要突破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词从音乐的附属品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

第五节苏轼的意义与影响

苏轼的意义苏轼周围的作家群后世文人心目中的苏轼

1苏轼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首先,苏轼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进退自如,宠辱不惊。其次,苏轼的审美态度为后人提供了富有启迪意义的审美范式。

2“苏门四学士”:黄庭坚、张耒、晁错之、秦观

3苏门六君子:黄庭坚、张耒、晁错之、秦观、陈师道和李廌

4苏轼对后代文人的影响:公安派宋诗派辛派陈维崧袁枚郑燮

第五章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

江西诗派是追随黄庭坚而形成的一个诗派

第一节黄庭坚的诗歌

1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

2黄庭坚诗歌的特点及其表现:文人气和书卷气特别浓厚,诗中的人文意象格外密集。首先,黄庭坚喜爱吟咏书画作品、亭台楼阁以及笔、墨、纸、砚、香、扇等物品,这些对象自身都是文化活动的产物或与文人生活密切相关的物品,自然会使诗歌充满文人色彩。其次,黄庭坚写其他题材也努力抉发其中的文人意识。3艺术个性:黄诗更引人注目的是鲜明的艺术个性。自梅尧臣以来,北宋诗人都在诗歌艺术上追求“生新”,也即追求在唐诗之外另辟境界,而黄庭坚在这方面表现出更强烈的自觉性。

黄庭坚诗歌的特点:黄诗不论长短,往往都包含多层次的意思,章法回旋曲折,绝不平铺直叙。黄诗运用修辞手段,善于出奇制胜。黄诗还有声律奇峭的特点,一是句中音节打破常规,二是律诗中多用拗句,以避免平仄和谐以至圆熟的声调,4黄庭坚的三百多首七律中有一半是拗体

5黄诗以鲜明的风格特征而自成一体,当时就被称为“黄庭坚体”或“山谷体”。

第二节陈师道的诗歌

学苏与学黄寒士生活的真实写照简练朴拙的艺术风格

1“黄陈”:黄庭坚、陈师道

2陈诗道诗歌的题材:主要是写个人的生活经历和人生感慨,但写得真挚诚恳,是寒士生活的真实写照。

3艺术风格:提倡“宁拙毋巧,宁朴毋华”。“朴拙”为主要特征的艺术风格

4陈诗道诗歌的优点:简洁精练,质朴无华,外表浑朴而意味深长

陈诗道诗歌的缺点:过于追求言简意赅,有时把诗句压缩过甚,以至于语意破碎。

第三节江西诗派的形成

黄庭坚的诗论及其影响杜甫典范地位的确立点铁成金:窘境中的策略黄陈周围的诗人群江西诗派的形成

1黄庭坚的诗论:一.主张诗歌要有所寄托,要批判现实。二.认同“文以载道”的观点三. 强调诗歌应抒写性情,应以道德修养为其根本四.反对讪谤怒骂

2黄庭坚的诗歌艺术主张:主张循序渐进:第一步要多读前人的作品,从中汲取艺术营养,力求熟练地掌握炼字、造句、谋篇等写技巧。第二步再力求打破技巧的束缚而进入“不烦绳削而自合”的境界,并争取超越前人而自成一家。

3黄庭坚尊杜的观点:重视杜诗的思想意义;倡导学杜的重点则在于借鉴杜诗的艺术经验;黄庭坚把晚期杜诗视为宋诗美学理想的参照典范,实即倡导超越雕润绮丽而进入精光内敛的老成境界。

4点铁成金:对前代诗歌的语言艺术积极的借鉴。从而在借鉴前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

5江西诗派的由来:宋徽宗初年,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把黄、陈为首的诗歌流派取名为“江西诗派”。“江西”即宋代的江南西路,黄庭坚及诗派中的二谢等11人是江西人。所谓“宗派”,原是禅宗的名词,可能因当时禅宗流行,黄、陈等人都习禅甚深,所以吕本中借用这个名词来称呼诗派。尊黄庭坚为诗派之祖,下列25人:陈师道、潘大临、谢逸、洪朋、洪刍、饶节、祖可、徐俯、林敏修、洪炎、汪革、李錞、韩驹、李彭、晁冲之、江端本、杨符、谢薖、夏倪、林敏功、潘大观、王直方、善权、高荷、何觊。

6“一祖三宗”:到了宋末,方回因为诗派成员多数学习杜甫,就把杜甫称为江西诗派之祖,而把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人称为诗派之“宗”,提出了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之说。

第四节江西诗派的演变

靖康事变对诗坛的影响吕本中的诗歌及其“活法”说江西诗派诗人在南宋初的创作

1江西诗派的创作倾向:吟咏书斋生活,推敲文字技巧,便成为江西诗派的创作倾向,这也是当时整个诗坛的倾向。

2吕本中(1084~1145),是后期江西诗派最重要的诗论家。

3“活法”:是主张摆脱既有的法则而自有所得,其中并没有特定的风格论内容。

第五节陈与义和曾几的诗歌

爱国的主题陈与义学杜曾几的活泼诗风陈、曾与江西诗派的关系

1创作成就更高的诗人则是陈与义和曾几

2曾几以江西诗派的继承者自居

3吕本中和曾几都是江西诗派诗风转变的关键人物

4陈与义与曾几的诗成为“新体”

第六章周邦彦和北宋中后期词坛

11世纪下半叶,柳永等词人先后离开词坛后,继之而起的是以苏轼、黄庭坚、晏几道、秦观、贺铸、晁补之、周邦彦等为代表的元祐词人。他们活动和创作的年代,主要是在神宗、哲宗和徽宗(1069~1125)三朝。

2此期词坛,有两大创作群体。一是以苏轼为领袖,以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李之仪、赵令畤、陈师道、毛滂等为羽翼的苏门词人群;二是以周邦彦为主帅,曾在大晟乐府供职的曹组、万俟咏、田为、徐伸、江汉等大晟词人群。

3两个创作方向:苏轼注重抒情言志的自由,遵守词的音律规范而不为音律所拘,词的可读性胜于可歌性;周邦彦则注重词的协律可歌,情感的抒发有所节制而力

避豪迈,对词艺的追求重于对词境的开拓。其后的南宋词,就是沿着这两种方向分别发展。

第一节黄庭坚和晁补之

黄庭坚词雅并存与兼学苏柳晁补之的词论及其吟咏情性的隐逸主题

1黄庭坚诗强调“以俗为雅”,论词也是雅俗并重。一方面,承认词是“艳歌小词”,另一方面,认为词与诗一样是表达“意中事”的言志之体,

2黄庭坚词朝两个方面发展:一是抒情的自我化,即表现自我刚直倔强的个性和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二是使词的题材进一步贴近自我的日常生活。这不仅表现在他的词作大多数有题序,用以表明词作所写的具体时、地和日常情事,而且体现在词作的内容中。

3黄庭坚今存192首词中,有三十多首艳词和俗词。

第二节晏几道

生死不渝的苦恋与身世之感的渗入如梦如幻的境和语淡情深的风格

1晏几道(1083~1110)则仍然按照乃父宴殊所承传的“花间”传统,2小山词里既有确指的思恋对象,情感也非常真挚。

3四痴:“仕宦连蹇,而不能一傍贵人之门,是一痴也;论文自有体,不肯一作新进士语,此又一痴也;费资千百万,家人寒饥而面有孺子之色,此又一痴也;人百负之而不恨,己信人,终不疑其欺己,此又一痴也。”——黄庭坚对其评论4晏几道恋情诗的特色:不是表现拥有爱情的欢乐,而是追忆已失落的往日爱情和表现刻骨铭心的相思,并把爱情当作一种纯精神性的追求,这成为晏几道恋情词的一大特色。

5对爱情的生死不渝的追求,几乎是晏几道人生主要的精神寄托。

6生死不渝的苦恋与身世之感的渗入的表现:他一方面借着对爱情的追求来建立一个与现实生活截然不同的审美的情感世界,以消解现实人生中无法摆脱的孤独苦闷;另一方面,把自己辛酸不平的身世之感曲折地寄托在男女间的悲欢离合和女性的失意苦闷之中,既能一吐为快,又能不获罪于人。

7建构梦境:由于与热恋的莲、鸿、蘋、云四位歌女生离死别,相见无缘,晏几道常常建构梦境以重温往日爱情的甜蜜。

8风格:语淡情深,则是小山词的风格特色

9他的词艳而不俗,浅处皆深,从语言的精度和情感的深度这两个层面上把《花间集》以来的艳词小令艺术推展到了极致。

第三节秦观

伤心人的伤心词情韵兼胜采小令之法入慢词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

1秦观(1049~1100)字太虚,后改字少游,高邮(今属江苏)人。

2教训:由于他的人生期望值过高,对于人生的挫折和失败又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故一旦希望破灭,就异常失望和痛苦。

3“女郎诗”:秦观的诗被人称为“女郎诗”

4情韵兼胜:即情感真挚,语言优雅,意境深婉,音律谐美

5秦观的小令也是辞情兼称,如《鹊桥仙》秦词常用自然山川景物来言情铸境。6把深沉的辛酸苦闷融注在类型化的离情别恨之中,即周济所说的“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又是一法”(《宋四家词先》眉批)

7秦观词局限性:气格纤弱,缺乏苏词那种超然自适的气度

8词史上的地位:体现出婉约词的艺术特征。就婉约词的发展而言,秦观对另外两位婉约词的代表作家周邦彦和李清照都有直接影响。

第四节贺铸

奇特的个性英雄豪气与儿女柔情深婉密丽的语言风格与独特的地位

1“贺鬼头”:贺铸(1052~1125)是一位个性和词风都非常奇特的词人,截然对立的两面在他身上和词中都能得到和谐的统一。人称“贺鬼头”

2贺铸词的情感内涵:在宋代词史上他第一次表现出英雄豪侠的精神个性和悲壮情怀;这类词作的情感形态不同于秦观等词人感伤性的柔情软调,而是激情的爆发,怒火的燃烧,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崇高感。如《六州歌头》

3词中包含的不仅是人生失意的悲愤,而且含有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忧虑,开创了南宋词人面向社会现实、表现民族忧患的先河。唯有贺铸是英雄豪气与儿女柔情并存。

4“贺梅子”:“若问闲愁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5贺铸的独特地位:他一方面沿着苏轼抒情自我化的道路,写自我的英雄豪侠气概,开启了辛弃疾豪气词的先声;另一方面,语言上又承晚唐温、李密丽的语言风格,而影响到南宋吴文英等人。

第五节周邦彦

漂零不偶的主题和低沉感伤的格调词格艺术的规范化

1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

2主题:而“漂零不偶”(《重进〈汴都赋〉表》、羁旅行役之感也成为他词作的重要主题。《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便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3咏物主题及其影响:咏物也是周词的主要题材。柳永等宋初词人的咏物词,主要是描摹物态,图形写貌。苏轼的咏物词,开始将状物态与抒人情合而为一,但所作咏物词不多。周邦彦所作咏物词既多,如咏新月、春雨、梅花、梨花、杨柳等,又将身世飘零之感、仕途沦落之悲、情场失意之苦与所咏之物融为一体,为南宋咏物词重寄托开启了门径。

4周邦彦词的法度:周词的法度、规范,主要体现在章法、句法、炼字和音律等方面。

5回环往复的章法结构:长于铺叙,但他变直叙为曲叙,往往将顺叙、倒叙和插叙错综结合,时空结构上体现为跳跃性的回环往复式结构,过去、现在、未来和我方、他方的时空场景交错叠映,章法严密而结构繁复多变。如其名作《兰陵王·柳》

6周词的铺叙,还善于增加并变换角度、层次。

7对前人诗句的点化:周词往往是一首词中数句化用,不仅从字面上化用前人诗句变成新的语言,更从意境上点化前人诗句而创造出新的意境,从而把它发展为一种完备的语言技巧。

8音律特点:调美,律严,字工,是周词在音律方面的特点。

9擅长用拗句,在拗怒中追求音律和和谐统一

第七章南渡前后词风的演变

第一节李清照

“别是一家”的词论与“别是一家”的词境生不幸死亦不幸的朱淑真

1李清照的贡献:首先,李清照在理论上确立了词体的独特地位,提出了词“别是一家”之说。其次,在创作上,李清照生动地展现了她的生命历程和情感历程。2“别是一家”:意指词是与诗不同的一种独立的抒情文体,词对音乐性和节奏感有更独特的要求,它不仅像诗那样要分平仄,而且还要“分五音,又分五声,

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以便“协律”“可歌”。否则,词就成了“句读不葺之诗”,而失却了词作自身的文体特性。

3李清照(1084~1155?),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4李清照爱情词的特点:苦涩的离愁中含有夫妻双方心心相印和彼此眷恋的幸福感,是李清照爱情词的一大特点

5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善于选取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起居环境、行动、细节来展现自我的内心世界。

6语言特色:第一,无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一经她提炼熔铸,就别开生面,精妙清亮,风韵天然。第二,李清照善于用最平常最简练的生活化的语言精确地表现复杂微妙的心理和多变的情感流程。

7语言的清新素雅,很适合表现淡雅清疏的审美境界。

8地位: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创造力最强、艺术成就最高的女性作家。

9朱淑真:她的词,主要是表现没有爱情的婚姻所引发的忧愁怨嗟、孤独寂寞。如《减字木兰花》

10第二节朱敦儒

青年的放浪形骸中年的飘泊忧愤晚年的逍遥自在

1朱敦儒(1081~1159),字希真,号岩壑,洛阳(今属河南)人。朱敦儒“词俊”与“诗俊”陈与义并称为“洛中八俊”。

2他那疏狂放浪的行为和寻欢作乐的心理中,也包含着蔑视功名权贵、追求自由独立的人格精神。

3影响:朱敦儒则进一步发挥了词体抒情言志的功能,不仅用词来抒发自我的人生感受,而且以词表现社会现实,诗词的功能初步合一,从而给后来的辛派词人以更直接的启迪和影响。

4第三节张元干等词人

时代感和现实感的加强英雄的苦闷流落异乡的忧伤与怀旧情结

1时代感和现实感的加强:民族战争,将同一民族内部个体的命运与整个民族的命运联结到一起。南渡以后,词人的创作已不可能完全封闭在自我悲欢离合和个人荣辱得失的圈子,而必须正视和直面苦难的社会现实,去歌唱民族的悲剧和社会的苦难,从而加强了词的时代感和现实感,柔丽婉转的词体也变成了具有战斗性和批判性的精神武器。

2题材取向上则直面山河残破的惨痛现实

3《贺新郎》:表达了对朝廷卖国求和的愤慨,抒发了他“气吞骄虏”的豪迈气概和欲挥剑杀敌的战斗精神,也充溢着宝剑蒙尘、无路请缨的压抑苦闷。

第四节李纲、岳飞等词人

李纲的咏史词和“南宋四名臣”词岳飞词

1“南宋四名臣”:李纲、赵鼎、李光、胡铨

2李纲,《苏武令》就抒发了他抗敌救国的执着信念

3李纲七首咏史词的特色:借历史上敢于平定外忧内患的英明君主来激励宋高宗振作精神以抗击金人,表现出政治家的雄才大略和远见卓识,赋予了咏史词以强烈的时代精神和战斗性,词的言志功能在此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体现。如《喜适莺·真宗幸澶渊》

4赵鼎(1085~1147)、李光(1078~1159)和胡铨(1102~1180)

5《满江红》:由民族的深仇大恨转化而来的勇猛无畏的战斗豪情、洗雪国耻的迫切愿望和必胜信念,配合着铿锵有力的语言,激昂雄壮的旋律,凝结成词史上辉煌的乐章。

第八章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

中兴四大诗人: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

第一节陆游的创作道路和诗歌渊源

终生不渝的爱国情怀入蜀前后的变化对吕本中、曾几诗风的继承对陶渊明、李白、杜甫、岑参的推尊

1陆游的生活经历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一、45岁以前,他任镇江通判等职,后因赞助张浚北伐而罢职家居;二、自46岁入蜀从军至65岁被劾罢官;三、66岁以后在山阴农村闲居20年。

2最能体现陆诗雄放风格的七古名篇:如《金错刀行》、《胡无人》、《长歌行》(人生不作安期生)、《关山月》、《秋兴》(成都城中秋夜长)

第二节陆游诗歌的特点与成就

抗敌复国主题隐逸情趣爱情诗平易晓畅中的恢宏雄放之气七言诗的高度成就

1其中最重要的是爱国主题的日常生活和情景的吟咏

2陆游热爱生活,善于从各种生活情景中发现诗材《游山西村》和《临安春雨初霁》

3陆游性格豪放,胸怀壮志,在诗歌风格上追求雄浑豪健而鄙弃纤巧细弱。

4善写梦境:陆游热情奔放,神采飞扬,把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壮志豪情都倾泻在诗中,常常凭借幻境、梦境来一吐胸中的壮怀英气。丰富多彩的纪梦诗,构成了陆诗飘逸奔放的特点,而神似李白。

5陆游擅长的诗体是七言诗,他的七古、七律和七绝的成就都很高。其中的七律尤以对仗工整而著称

第三节陆游的影响

陆游对南宋后期诗坛的影响陆游对后代诗人的影响

1影响:陆游高举起前代屈、贾、李、杜和本朝欧、苏及南渡诸公《吕本中、曾几等)的旗帜与之对抗,以高扬爱国主题的黄钟大吕承担起振作诗风的历史使命,并对南宋后期诗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对后代诗人的影响:陆游写山水景物和书斋生活的诗篇,因描写细腻生动、语言清新优美,也颇受明、清诗人的喜爱。

3第四节杨万里和范成大

诚斋体的艺术特征范成大的使金诗和田园诗

1题材:杨万里主要的诗兴是在自然风物和日常生活的情趣上面

2“诚斋体”:诚斋体的风格特征是活泼自然,饶有谐趣,例如《晓行望云山》和《小池》形成诚斋体的要素之一是诗人把自己的主观情感最大程度地投身在客观事物上,要素之二是杨万里作诗想象奇特,但不用奇奥生僻的字句或夭矫奇崛的结构,却用浅近明白语言和和流畅直致的章法,近于口语。

3范成大诗中价值最高的是使金纪行诗和田园诗。

4田园诗《四时田园杂兴》这组诗共60首七言绝句,每12首为一组,分咏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和冬日的田园生活。

5语言:范成大诗的语言自然清新,风格温润委婉,只有少数作品风格峭拔。

6尤袤(1127~1194)风细润圆转

第九章辛弃疾和辛派词人

第一节辛弃疾的创作道路

英雄的才情将略与“归正人”的苦闷怨愤“刚拙自信”的气质个性和“三仕三已”的人生经历抒写人生行藏的创作主张和追求雄豪壮大的审美

1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秆,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2辛弃疾深谋远虑,智略超群。

3自隆兴元年(1163)符离之役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向金朝俯首称臣,纳贡求和,使得英雄志士请缨无路,报国无门。

4辛弃疾词的创作主张:即弘扬苏轼的传统,把词当作抒怀言志的“陶写之具”,用词来表现自我的行藏出处和精神世界。

第二节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

英雄形象的自我展示苦闷忧患与对社会的理性批判乡村中风景人物的剪影

1三种抒情主人公:唐五代以来,词中先后出现了三种主要类型的抒情主人公,即唐五代时的红粉佳人、北宋时的失意文士和南渡初年的苦闷志士。辛弃疾横刀跃马登上词坛,又拓展出一类虎啸风生、气势豪迈的英雄形象

2英雄的历史使命,是为民族的事业而奋斗终生。

3人物形象的特点:辛词有意“要写行藏入笑林”,注重从人物的行为活动中展现抒情人物的心态情感和个性现象。

4辛弃疾对词的心灵世界也有深广的拓展。

5辛弃疾对民族苦难忧患的社会根源有着清醒深刻的认识,《美芹十论》和《九议》就透彻地分析了南宋王朝的社会弊端。

6辛弃疾拓展词境的另一个层面是对农村田园生活和隐逸情趣的表现。

第三节辛词的艺术成就

意象的转换以文为词和用经用史多样的风格:刚柔相济和亦庄亦谐

1艺术特色:抒情意象的军事化,是稼轩词所独具的艺术特色。

2稼轩词不仅转换了意象群,而且更新了表现手法,在苏轼“以诗为词”的基础上,进而“以文为词”,将古文辞赋中常用的章法和议论、对话等手法移植于词。3语言风格:独创性地用经史子等散文中的语汇入词,不仅赋予古代语言以新的生命活力,而且空前地扩大和丰富了词的语汇。

4词风:其中最能体现他个性风格的则是刚柔相济和亦庄亦谐两种词风。

5辛词风格的多样化,还表现在嘻笑怒骂,皆成佳篇;亦庄亦谐,俱臻妙境。

6地位:在两宋词史上,辛弃疾的作品数量最多,成就、地位也最高。

第四节辛派词人

辛派先驱张孝祥辛派中坚陆游与辛词相似的陈亮效辛体而自成一家的刘过

1张孝祥(1132~1169)是南渡词人群与中兴词人群之间的过渡人物。辛派词人是远承东坡而近学稼轩,而从东坡到稼轩,其间的桥梁则是张孝祥。

2作诗填词也都以苏诗为典范一方面学苏词的“豪”,以“诗人之句法”抒壮志豪情,另一方面,则学苏的“放”,并兼融李白的浪漫精神,以自在如神之笔表现其超迈凌云之气和潇洒出尘之姿,如《念奴娇·过洞庭》

3陆游词的主要内容是抒发他壮志未酬的幽愤,其词境的特点是将理想化成梦境而与现实的悲凉构成强烈的对比,如《诉衷情》

4陈亮词的特点:强烈的现实针对性、鲜明的政治功利性和纵横开阖的议论性构成了陈亮词最突出的特点。如《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

5陈亮词的优缺点:陈亮词以气势见长,往往直抒胸臆,语言斩截痛快,风格雄放恣肆。但过分外露,缺乏内敛而少馀蕴。

6刘过是终生流浪江湖的布衣、游士,他既有侠客的豪纵,又有游士的清狂。其词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位自傲自负又自卑自弃、狂放不羁又落魄寒酸的江湖狂士。

第十章姜夔、吴文英及宋末词坛

江湖词人群:著名的有孙惟信、刘克庄、吴文英、陈人杰等;遗民词人群:刘辰翁、陈允平、周密、文天祥、王沂孙、蒋捷和张炎

第一节姜夔

耿介清高的江湖雅士恋情的雅化和语言的刚化别有寄托的咏物词幽冷悲凉的词境与虚处传神的手法因词制曲的自度曲和韵味隽永的小序姜夔的羽翼史达祖和高观国

1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人。

2贡献;对传统婉约词的表现艺术上进行改造,建立起新的审美规范。

3姜夔恋情词的特点:过滤省略掉缠绵温馨的爱恋细节,只表现离别后的苦恋相思,并用一种独特的冷色调来处理炽热的柔情,从而将恋情雅化,赋予柔思艳情以高雅的情趣和超尘脱俗的韵味。

4咏物词:姜夔的咏物词,往往别有寄托。他常常将自我的人生失意和对国事的感慨与咏物融为一体,写得空灵蕴藉,寄托遥深。如《齐天乐》

5姜夔《扬州慢》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尺。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6姜夔长于自度曲。他的17首词自注有工尺谱,是今存唯一的宋代词乐文献,在我国音乐史上具有重大价值。

7形式特点:配有精心结撰的小序

8反俗为雅:姜夔则彻底反俗为雅

9史达祖词则致力于炼句,工于咏物,最负盛名的是两首咏燕、咏春雨的自度曲《双双燕》和《绮罗香》,

第二节吴文英

非仕非隐的人生亦梦亦幻的境界突变性的章法结构和密丽深幽的语言风格

1吴文英(1207?~1269?),字君特,号梦窗,又号觉翁,四明鄞县(今浙江宁波)人。

2吴文英艺术技巧:首先是在艺术思维方式上,彻底改变正常的思维习惯,将常人眼中的实景化为虚幻,将常人心中的虚无化为实有,通过奇特的艺术想象和联想,创造也如梦如幻的艺术境界。其次是在章法结构上,继清真词后进一步打破时空变化的通常次序,把不同时空的情事、场景浓缩统摄于同一画面内;或者将实有的情事与虚幻的情境错综叠映,使意境扑朔迷离。

3梦窗词的语文生新奇异:第一是语言的搭配、字句的组合,往往打破正常的语序和逻辑惯例,与其章法结构一样,完全凭主观的心理感受随意组合。第二是语言富有强烈的色彩感、装饰性和象征性。他描摹物态、体貌、动作,很少单独使用名词、动词或形容词,而总是使用一些情绪化、修饰性、感极强的偏正词组

第三节宋末其他词人

词风清丽的周密工于咏物的王沂孙备写身世之感的张炎另开生面的蒋捷辛派后劲刘克庄、陈人杰、刘辰翁和文天祥

1宋元之际的词坛,有两大特点:一是创作活动的群体性。二是题材、风格的趋同性。

2周密(1232~1298?)的词作,融汇白石、梦窗两家之长,形成了典雅清丽的词风。与吴文英并称“二窗”。《木兰花慢》

3王沂孙最工于咏物。其词艺术技巧确实比较高明,将咏物词的表现艺术推进了一大步,但词境狭窄,词旨隐晦,也是一大缺陷。至于情调低沉,情思缺乏深度和力度,则是与他同期同派词人的通病。

4“双白”:张炎(1248~1231?)的词集名《山中白云词》,词风清雅疏朗,与白石相近,故与白石交称为“双白”。

5蒋捷词别开生面,最有特色和个性。如《虞美人·听雨》

6刘克庄(1187~1269)是辛派后劲中成就最大的词人。

7如果说辛弃疾的社会忧患意识主要是一种远虑,那么刘克庄的危机感则已经是一种迫在眉睫的近忧,因而显得更急切和焦灼。

8刘克庄的艺术视野也比较宽阔,在表现社会生活的广度上较这辛弃疾又有所拓展。刘克庄在词中出了一种极其可贵的人道主义精神。如《送宋惠父入江西幕。》9刘克庄词也富有艺术个性,风格雄肆疏放。如《沁园春·梦孚若》

10陈人杰(1218~1243)是宋代词坛上最短命的人,享年仅26岁。11刘辰翁(1232~1297)在总体倾向上也是继承稼轩的遗风,只是身经亡国的时代巨变,已无稼轩的豪迈之气。他的独特性在于吸取了杜甫以韵语纪时事的创作精神,用词表现亡国的血泪史。

12刘辰翁词字字悲咽

第十一章南宋的散文和四六

第一节南宋的政论文和笔记小品

胡铨、陈亮等人的政论文陆游、范成大等人的笔记

1胡铨的《戊午上高宗封事》

2南宋中叶的政论文以替朝廷出谋划策为主要内容,陈亮和辛弃疾是具有代表性的作家。辛弃疾写了《美芹十论》和《九议》,

3陈亮自负有济世之才,多次伏阙上书,勇于言事。《上孝宗皇帝第一书》

4南宋的政论文使散文的政治功能和社会意义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其气势之雄伟和逻辑之严密比北宋散文有过之而无不及,因而受到后人的重视。

5南宋的笔记散文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陆游的《老学庵笔记》、洪迈的《容斋随笔》、罗大经的《鹤林玉露》、周密的《武林旧事》

第二节南宋理学家的文论和散文

理学家的文论从《宋文鉴》到《文章正宗》朱熹、真德秀等人的散文

1三个学派:朱熹学派、陆九渊学派和陈亮、叶适学派,三足鼎立

2朱熹(1130~1200)是南宋最重要的理学家,一生的主要精力用于著述和讲学。首先,朱熹强调道的重要性,然而朱熹并不认为文与道是毫不相干的3朱熹的文论对南宋的古文创作有深刻的影响:一方面,散文被置于理学的规范之下,文成为从属于道的表现工具。另一方面,朱熹毕竟没有完全抹煞文学的价值,仍然为文学在理学思想的支配下保留了一席之地。

4散文选: 《吕氏家塾增注三苏文选》27卷和《宋文鉴》)150卷

5散文集: 真德秀所编的《文章正宗》和《续文章正宗》各20卷。

第三节南宋的四六

汪藻和南宋初期的四六南宋后期的四六

1南宋前期的四六名家有汪藻、孙觌、洪适、周必大等人,其中以汪藻的成就最为突出。

2汪藻最著名的是《皇太后告天下手书》和《建炎三年十一月三日德音》

3陆游的《祭雷池神文》

4南宋中期以后的四六作家在艺术技巧上追求细密工巧,风格趋于流丽妥帖,代表作家有李刘、李廷忠等。

5南宋后期也有一些作家如真德秀、刘克庄

第十二章南宋后期和辽金的诗歌

第一节永嘉四灵和江湖诗派

永嘉四灵的诗风四灵的渊源和影响江湖诗派的形成江湖诗派的作品刘克庄与戴复古

1永嘉四灵”是指永嘉地区的四位诗人:徐照、徐玑、赵师秀和翁卷。

2“四灵”作诗以贾岛、姚合为宗,赵师秀曾选贾、姚之诗,合编为《二妙集》。3江湖诗派:南宋后期,一些没能入仕的游士流转江湖,以献诗卖文维持生计,成为江湖谒客。从宋理宗庆元年(1125)开始,陈起为上述诗人刻印诗集,总称为《江湖集》。以江湖谒客为主的这些诗人就被称为江湖诗派。

4江湖诗人最擅长的题材是写景抒情

5江湖诗人大多未能自成一家,只有刘克庄与戴复古较能自出机杼,成就也较为突出。

6刘克庄在艺术上兼师唐、宋诸家,其诗歌风格呈现出多种渊源,其中尤以贾岛、姚合到“四灵”的一脉比较显著。

7戴复古最好的诗是写对时事的感触,例如《江阴浮远堂》和《频酌淮河水》

8第二节宋末诗歌

宋末诗人的两个群体:英雄与遗民文天祥的集杜诗谢翱和汪元量等诗人

1宋末的爱国诗人在宋亡前后采取了两种抵抗方式:其一是奋起抗敌,以死殉国;其二是隐居守节,不仕异族

2文天祥(1236~1283)《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3“集杜诗”:文天祥晚期诗作的一种重要形式是“集杜诗”,即把杜甫的诗句重新组合成诗。

4谢翱(1249~1295)是宋末遗民诗人中成就最高的一家《西台哭所思》5汪元量(1245?~1331)《醉歌》10首、《湖州歌》98首和《越州歌》20首

6第三节辽代诗歌

契丹族的民族性格契丹族的代表诗人由契丹文译成汉文的长诗《醉义歌》

1契丹诗人耶律倍《海上诗》: 小山压大山,大山全无力。羞见故乡人,从此投外国。

2萧观音《伏虎林待制》萧瑟瑟《怀古》

3《醉义歌》:在契丹人的诗作中,篇幅最大、且最具典型意义的莫过于《醉义歌》。4赵延寿的《失题》

第四节元好问与金代诗歌

金诗发展的三个阶段元好问的纪乱诗元好问的其他成就

1金诗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金国初建到海陵朝(1115~1161)。此期的主要作家都是由辽、宋入金的文土。这种情形,后人称为“借才异代”。其中比较重要的诗人有宇文虚中、吴激、蔡松年等。

第二个阶段是金世宗、金章宗统治时期(1162~1208)。随着金朝对汉文化的主动接受,生活在金国的各族人民在文化上互相吸收、融合,金诗也逐渐走向成熟,初步形成自己的特色。

第三阶段是金朝在蒙古的进逼下被迫南渡直到金亡前后。在这期间,金朝的国势逐渐衰微,但诗歌创作却相当活跃,不事雕琢、重在达意的文学思想占据了主导地位,产生了一批关心国计民生的好作品。

2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元好问是金代最重要的诗人,也是杰出的诗论家。他存诗一千四百馀首,作品之富在金代诗坛上首屈一指,成就也最为突出。

3“纪乱诗”的特点:元好问“纪乱诗”的特点之一,是他对国家灭亡、人民遭难的现实不是一味地哀叹悲泣,而是把悲壮慷慨的感情表现于苍莽雄阔的意境之中。元好问“纪乱诗”的另一个特点是具有深刻的历史洞察力。

4元好问《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五首》之二:渗淡龙蛇日斗争,干戈直欲尽生灵。高原水出山河改,战地风来草木腥。精卫有冤填瀚海,包胥无泪哭秦庭。并州豪杰知谁在,莫拟分军下井陉。

5以七律的成就最为突出

6元好问在古代文学批评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7《中州集》:编成《中州集》十卷,附《中州乐府》一卷。全书收录金代的251位诗人的2026首诗作

中国古代文学史 宋初文学

第一章宋初文学 一、宋初古文 王禹偁:宋初在古文创作上成就较高的作家,文集《小畜集》。 二、复古思潮 1.柳开:宋初在文学理论上提出复古主张。柳开把道统与文统合为一谈,把文看做是明道的工具,反对文体华丽,但过于强调道的重要性而忽视文采。他所说的“道”仅仅是指“圣贤之道”,容易使文学沦为道统的附庸。 2.穆修:提倡韩、柳的古文。 3.姚铉:编选《唐文粹》,文章摒弃骈体,专录古文。 三、白体 1.宋末的方回把宋初诗风归为三体:“宋铲五代旧习,诗有白体、(西)昆体、晚唐体”。 2.白体诗人:宋初效法白居易作诗的一批诗人,代表作家有李昉、徐铉等人。他们的诗歌主要是为应酬而作的酬唱唱和之诗,内容多写流连光景的闲适生活。白体诗风格浅切清雅,浅俗平易,酬唱之风。 3.王禹偁:早期写过闲适的诗酒酬唱作品,后期转向学习白居易的讽喻诗,以诗歌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社会弊端。写了许多反映社会现实、充满忧国忧民情怀的诗篇。从白居易进一步,以杜甫为典范。王禹偁的诗平易流畅、简雅古谈,表现出对平淡美的追求。他的长篇诗歌叙事简直,议论畅达,已开宋诗散文化、议论

化的风气。 四、晚唐体 1.晚唐体诗人:宋初模仿唐代贾岛、姚合诗风的一群诗人。代表作家为九僧和林逋等隐逸之士。 2.九僧:希昼、保暹、文兆、行肇、简长、惟凤、宇昭、怀古、惠崇。继承了贾岛、姚合反复推敲的苦吟精神,内容大多为描绘清邃幽静的山林景色和枯寂淡泊的隐逸生活,形式上重视五律,尤喜在五律中间二联表现其镂句鉥字的苦心孤诣。但全篇的意境往往不够完整,内容单调贫乏。 3.隐逸之士:潘阆、魏野、林逋等。一方面模仿贾岛的字斟句酌,另一方面也颇有白体诗平易流畅的倾向,而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也比“九僧”诗稍微丰富一些。 4.林逋:诗的主要内容是吟咏湖山胜景和抒写隐居不仕、孤芳自赏的心情。 5.寇准:晚唐体盟主。官至宰相,后遭谗贬。 五、西昆体 1.西昆体:以《西昆酬唱集》而得名,是宋初诗坛上最重要的诗歌流派。代表作家杨亿、刘筠、钱惟演。其酬唱作品题材范围比较狭隘,主要有三类题材:①怀古咏史②咏物③描写流连光景的生活内容。西昆体诗与时代、社会没有密切关系,思想内容比较贫乏,很少抒写诗人的真实情感,缺乏生活气息。 2.艺术特征:西昆体诗人推崇唐代诗人李商隐,兼重唐彦谦。其诗师法李商隐诗

二轮复习之文言文翻译文言文翻译

二轮复习之文言文翻译 第二课时强化语境意识,提升翻译精准度 任务情境文言语句翻译是文言文阅读的重头戏。考生在这方面一直很困惑、很苦恼,训练 了这么长时间,也做了很多文言语句翻译的题目,但就是拿不了高分。这其中固然有积累不 够、不厚的因素,但更与考生在翻译时不好的习惯或者意识有关:总是把目光集中在题上, 别的内容一概不看。这样做很不好,因为任何一句话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前后内容有 一定的联系。这就要求考生有语境意识,而且必须强化语境意识,只有把要求翻译的句子放 在原文中,联系前后内容,才能保证翻译得心应手,从而提高翻译的精准度。 自主检测,自我诊断 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张策,字少逸,敦煌人。唐广明末,大盗犯阙,策遂返初服,奉父母逃难,君子多之。 王行瑜帅邠州,辟为观察支使,带水曹员外郎,赐绯。及行瑜反,太原节度使李克用奉诏讨 伐,行瑜败死,邠州平。策与婢肩舆其亲,南出邠境,属边寨积雪,为行者所哀。太祖闻而嘉之,奏为郑滑支使。(节选自《旧五代史·张策传》,有删改) (1)大盗犯阙,策遂返初服,奉父母逃难,君子多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策与婢肩舆其亲,南出邠境,属边寨积雪,为行者所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杜纮字君章,起进士,为永年令。神宗闻其材,用为大理详断官、检详枢密刑房,修《武经要略》。以职事对,帝翌日语宰相,嘉其论奏明白,未果用。知郓州。尝有揭帜城隅,著妖 言其上,期为变,州民皆震。俄而草场白昼火,盖所揭一事也,民又益恐。或请大索城中, 纮笑曰:“奸计正在是,冀因吾胶扰而发,奈何堕其术中?彼无能为也。”居无何,获盗,乃奸民为妖,如所揣,遂按诛之。徙知应天府,卒,年六十二。 (节选自《宋史·杜纮传》,有删改) (1)以职事对,帝翌日语宰相,嘉其论奏明白,未果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居无何,获盗,乃奸民为妖,如所揣,遂按诛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阅读之概括与翻译练

文言文阅读之概括与翻译(练) 练基础 1、【18 届广东省东莞市实验中学高三第一学期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聂政者,轵深井里人也。杀人避仇,与母、姊如齐,以屠为事。久之,濮阳严仲子事韩哀侯,与韩相侠累有郤。严仲子恐诛,亡去,游求人可以报侠累者。至齐,齐人或言聂政勇敢士也,避仇隐于屠者之间。严仲子至门请,数反,然后具酒自畅聂政母前。久之,聂政母死。既已葬,除服,聂政曰:“嗟乎!政乃市井之人,鼓刀以屠;而严仲子乃诸侯之卿相也,不远千里,枉车骑而交臣。臣之所以待之,至浅鲜矣,未有大功可以称者,而严仲子奉百金为亲母寿,我虽不受,然是者徒深知政也。且前日要政,政徒以老母;老母今以天年终,政将为知己者用。”乃遂西至濮阳,见严仲子曰:“前日所以不许仲子者,徒以亲在;今不幸而母以天年终。仲子所欲报仇者为谁?请得从事焉!”严仲子具告曰:“臣之仇韩相侠累,侠累又韩君之季父也,宗族盛多,居处兵卫甚设,臣欲使人刺之,终莫能就。今足下幸而不弃,请益其车骑壮士可为足下辅翼者。” 聂政曰:“韩之与卫,相去中间不甚远,今杀人之相,相又国君之亲,此其势不可以多人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语泄是韩举国而与仲子为仇,岂不殆哉!”遂谢车骑人徒,聂政乃辞独行。杖剑至韩,韩相侠累方坐府上,持兵戟而卫侍者甚众。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左右大乱。聂政大呼,所击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 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杀人避仇,与母、姊如齐 如:到……去 B. 不远千里,枉车骑而交臣枉:白白地 C. 且前日要政,政徒以老母要:通“邀”,邀请 D. 臣欲使人刺之,终莫能就 就:完成 【答案】B (2 )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此其势不可以多人/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语泄是韩举国而与仲子为仇 B. 此其势不可以多人/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语泄是韩举国/而与仲子为仇 C. 此其势不可以多人/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语泄是韩举国而与仲子为仇 D. 此其势不可以多人/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语泄是韩举国/而与仲子为仇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首先要细读所给文段,明确了解文意,

2018年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专业考研真题及答案整理

文学史 一、名词解释 1.公安派 答:公安派是明代后期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公安三袁”是公安派的领袖,其中袁宏道声誉最高,成绩最大,其次是袁中道,袁宗道又次之。因为他们是湖北公安人,所以人称公安派。公安派反对前七子和后七子的拟古风气,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发前人之所未发。其创作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清新活泼,自然率真,但多局限于抒写闲情逸致。2.汉乐府 答:乐府初设于秦,是当时“少府”下辖的一个专门管理乐舞演唱教习的机构。汉初,乐府并没有保留下来。到了汉武帝时,在定郊祭礼乐时重建乐府,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是继《诗经》之后,古代民歌的又一次大汇集,在文学史上享有极高地位。代表作品有《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后来有不入乐的也被称为乐府或拟乐府。 3.历史散文 答:历史散文的概念是对诸子百家的哲理散文而言的。哲理散文以析理论辩为主,不专记人记事;历史散文则以记述历史事件的演化过程为主,最早的历史散文是《尚书》。历史散文有三体,分为“国别”、“编年”和“纪传”。 4.古文运动 答:即唐宋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期以及宋朝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因涉及文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以文明道。除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外,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人也是其中的代表。 二、简答 1.《左传》艺术特征 答:《左传》可说是中国第一部大规模的叙事性作品。比较以前任何一种著作,它的叙事能力表现出惊人的发展。许多头绪纷杂、变化多端的历史大事件,都能处理得有条不紊,繁而不乱。其中关于战争的描写,尤其写得出色。作者善于将每一战役都放在大国争霸的背景下展开,对于战争的远因近因,各国关系的组合变化,战前策划,交锋过程,战争影响,以简练而不乏文采的文笔写出,且行文精炼、严密而有力。这种叙事能力,无论对后来的历史著作还是文学著作,都是具有极重要意义的。且注重故事的生动有趣,常常以较为细致生动的情节,表现人物的形象。《左传》对后世的《战国策》《史记》的写作风格产生很大影响,形成文史结合的传统之一。《左传》虽是历史著作,但与《尚书》《春秋》有所不同,它“情韵并美,文彩照耀”,是先秦时期最具文学色彩的历史散文。 总而言之,其艺术特征可概括为:第一,文学性的剪裁和历史时间的故事情节化。第二,刻画人物性格神形毕现,有立体感。第三,生动的场面描写和传神的细节描写。第四,擅长叙写外交辞令,理富文美。 2.史记语言特色 答:《史记》是由汉代的司马迁编写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三千多年的历史。最初称为《太史公》,或《太史公记》、《太史记》。《史记》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章宋初文学

第一章宋初文学 、宋初古文 王禹偁:宋初在古文创作上成就较高的作家,文集《小畜集》。 二、复古思潮 1.柳开:宋初在文学理论上提出复古主张。柳开把道统与文统合为一谈,把文看做是明道的工具,反对文体华丽,但过于强调道的重要性而忽视文采。他所说的“道”仅仅是指“圣贤之道”,容易使文学沦为道统的附庸。 2.穆修:提倡韩、柳的古文。 3.姚铉:编选《唐文粹》,文章摒弃骈体,专录古文。 三、白体 1.宋末的方回把宋初诗风归为三体:“宋铲五代旧习,诗有白体、(西)昆体、晚唐体”。 2.白体诗人:宋初效法白居易作诗的一批诗人,代表作家有李昉、徐铉等人。他们的诗歌主要是为应酬而作的酬唱唱和之诗,内容多写流连光景的闲适生活。白体诗风格浅切清雅,浅俗平易,酬唱之风。 3.王禹偁:早期写过闲适的诗酒酬唱作品,后期转向学习白居易的讽喻诗,以诗歌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社会弊端。写了许多反映社会现实、充满忧国忧民情怀的诗篇。从白居易进 步,以杜甫为典范。王禹偁的诗平易流畅、简雅古谈,表现出对平淡美的追求。他的长篇诗歌叙事简直,议论畅达,已开宋诗散文化、议论化的风气。 四、晚唐体 1.晚唐体诗人:宋初模仿唐代贾岛、姚合诗风的一群诗人。代表作家为九僧和林逋等隐逸之士。 2.九僧:希昼、保暹、文兆、行肇、简长、惟凤、宇昭、怀古、惠崇。继承了贾岛、姚合反复推敲的苦吟精神,内容大多为描绘清邃幽静的山林景色和枯寂淡泊的隐逸生活,形式 重视五律,尤喜在五律中间二联表现其镂句鉥字的苦心孤诣。但全篇的意境往往不够完整,内容单调贫乏。 3.隐逸之士:潘阆、魏野、林逋等。一方面模仿贾岛的字斟句酌,另一方面也颇有白体诗平易流畅

文言文阅读——翻译

高考第二轮复习文言文翻译教案 高三语文组安彦东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回顾文言文翻译的标准、原则和方法,强化文言翻译知识的记忆,使学生能够科学思维,规范翻译,切实提高翻译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掌握文言翻译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翻译实践,教师现场指导、分析、点评,再进行强化训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做到对文言翻译的知识心中有数,对翻译不惧怕,能把知道的词句译出来。 教学重难点: 强化文言翻译知识记忆与方法运用,训练翻译思维,规范翻译方法,提高翻译能力。教学措施: 知识回顾、实践运用、指导点评、强化训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那些因文言翻译错误而闹出的笑话。 请翻译下面的句子: 1.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 2.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 让你忍俊不禁的答案: 1.驴子比赛不能取胜,非常愤怒,埋怨这双蹄子 2.我不能早一些任用我的儿子,如今急着要一个儿子,这是我的过错。 解析:其实,第一句话中,“胜”是“忍受”之意,读第一声,“怒”可以理解为“发怒”,“蹄”是词类活用,可理解为“用蹄子踢”,“之”代“老虎”,正确的翻译应为“驴子忍不住发怒,用蹄子去踢老虎”。第二句中的“子”,是第二人称代词,应该翻译成“你”,整句的意思是“我不能早一点重用你,现在事情紧急了才来请求你,这是我的过错。” 以上的翻译出现了什么问题?大家还记得翻译的标准、原则和方法是什么吗? 二、知识回顾:(此部分让学生自己回顾,详细内容参见第一轮总复习P123-124) (一)翻译的标准:“信”“达”“雅”。 1.“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 2.“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 3.“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二)翻译的原则:“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范仲淹对宋诗革新发展的贡献

收稿日期:2004-08-15 作者简介:陈柯(1968-),男,陕西吴旗人,宁夏大学人文学院新闻系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古典文学教学与研究。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26卷2004年第5期(总第120期) 范仲淹对宋诗革新发展的贡献 陈 柯 (宁夏大学人文学院,宁夏银川 750021) 摘要:人们往往注意的是范仲淹的政治、军事战略才能,而没有足够重视他的文学成就。从当时诗坛的总体形势分析入手,对范仲淹人格影响和其诗作进行全面分析认为:范仲淹激扬了宋代的士风,积极倡导诗文革新,力矫晚唐“三体”余风的不利影响,为宋诗革新拓宽了发展空间,同时,其诗作对抵制东州逸党诗人的狂狷诗风,推动宋代诗歌创作革新运动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关键词:范仲淹;理论倡导;诗歌创作;诗文革新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5744(2004)05-0052-06 人们称颂范仲淹,往往在政治和人格方面提出 极高的评价。朱熹曾言“范文正杰出之才”[1] ,并称颂范仲淹人品是“天下第一流”[2]。元好问在《范文 正公真赞》中称颂范仲淹说:“在布衣为名士,在州县为能吏,在边境为名将,在朝廷则又孔子之所谓大臣者,求之千百年之间,盖不一、二见,非但为一代宗臣 而已。”[3]其实,范仲淹这位前贤不但在政治军事上 具有突出的贡献,而且在教育和文学上也具有卓越 的成就。他一生非常重视教育,掌过南京应天(今河南商丘)府学,在苏州(今苏州)、邓州(今河南邓县)等地兴办郡学,领导新政,改革科考,是北宋历史上一位富有远见卓识的教育家。在文学上,范仲淹是北宋诗文革新的先驱,著名的文学家。他激扬宋代的士风,积极倡导文学革新,并通过创作实践,力矫当时“三体”之弊,抵制狂狷放逸诗风,为北宋诗歌创作的革新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 激扬宋代士风 倡导诗文革新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是对唐代古文运动的继承和发展,是围绕政治革新开展的一场儒学复兴的思想文化运动。范仲淹是变一代士风的人物,他在政治革新中处于领袖地位,这种地位在文学上的影响也是不小的。程杰先生曾说:“从天圣(1023—1032)年间至庆历(1041—1048)年间是北宋历史发展的关键阶段,政治革新和儒学复兴思潮是这一阶段的重要内容。……当时在范仲淹周围形成了庞大的士人集团,正是他们的群起呼应,奋发作为,造成了政治革新和儒学复兴的浩大声势,在宋代社会政治、思 想、文化史上掀起了轩然大波。……在范仲淹的周 围,在政治改革的大旗下,走到一起的新一代士人实 际上可以清晰地划分出两个不同的群体,……”[4] 程先生所说的士人群体的划分笔者未作深究,但他所言庆历年间是“关键阶段”和范仲淹的突出地位这两点甚为恰当。仁宗朝天圣至庆历初,是北宋士风高扬的时期,也是北宋诗风发生急剧变化的时期。《宋史?忠义传》言:“士大夫忠义之气,至于五季,变化殆尽。……真仁之世,田锡、王禹 、范仲淹、欧阳修、唐介诸贤,以直言谠论倡于朝,于是中外 绅 知以名节相高,廉耻相尚,尽去五季之陋矣。”[5] 特别是庆历前后,以范仲淹、欧阳修等人立朝秉政为标志,宋代的士风进一步激扬。范仲淹在除弊革新、兴复古道以追三代之治的政治实践中,“每感激论天下 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公倡之。”[6]范仲淹进一步把士人的精神品格提高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新高度,对宋代士人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高扬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据说,当时范仲淹三贬而三光。文莹《续湘山野录》:“范文正公以 言事凡三黜。初为校理,忤章献太后旨,贬 河中。僚 友饯于都门曰:‘此行极光’。后为司谏,因郭后废,率谏官、御史伏阁争之不胜,贬睦州。僚友又饯于亭曰:‘此行愈光’。后为天章阁,知开封府,撰《百官图》进呈。丞相怒,奏曰:‘宰相者,所以器百官。今仲淹尽自抡擢,安用彼相,臣等乞罢。’仁宗怒,落职贬饶州。 时亲宾故人又饯于郊曰:‘此行尤光’。”[7] 此野史资料虽未可全信,但当时士人尚名节情形可见一斑。范仲淹在转变士风中的作用确实不小,这在正史记载

宋初加强中央集权

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北宋初期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所采取的措施,并且能够简要的说出这些措施的利与弊。进一步培养学生以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看待事物。 2.过程与方法: 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并加之讲授法与讨论法相结合,以此来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锻炼其发散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宋朝前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使学生们能够感受到宋太祖的雄才大略。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宋初加强集权的措施 难点:宋初加强集权的背景、原因 教学方法: 讲授法与讨论法 教学过程: 本节课运用一课时的时间,总共设计了四个板块: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练习、课堂小结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一直是矛盾斗争的焦点,可以说历代王朝的当权者都在想方设法的削弱地方势力。在辉煌的大唐盛世结束后,我国迎来了又一个封建王朝—宋朝,那么作为宋朝的建立者,宋太祖又是怎样加强中央集权的呢?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幻灯片1) 二.学习新课 (一)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 (宋太祖在当上皇帝之后,着手办的第一件事便是加强中央集权,这是为什么呢?导致他这样做的背景是什么呢?) (宋太祖生活的年代是唐末五代十国时期,此时,我国正处于一个大动乱的时代,因此,要想结束这一局面,必须加强中央集权,即第一点) 1.唐末藩镇,五代十国,要结束这种局面,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宋太祖于960年建立宋朝时,面临的是一个四分五裂的局面。北方有北汉,南方有南唐、后蜀等国。因此,要想全国统一,铲除其余政权,必须加强,即第二点) 2.宋太祖建立宋朝时,全国还未得到统一,为加强统治,扩大势力,铲除其余政权,必须加强 (而宋太祖是怎样登上皇位的呢?—兵变,因此,必须加强,以防止此类事件再次发生,即第三点)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翻译

遂以为尽操舟之术。遂遮谢舟师,椎③鼓径进,亟犯④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⑤。 【注释】①楚:古国名。②折:调头。旋:转弯。③椎:用椎敲。古代作战,前进时以击鼓为号。④亟:突然。犯:碰到。⑤柁:同“舵”。 【译文】楚国有个学习驾船的人,他(在)开始(的时候)折返、旋转、快、慢,完全听从船师傅的话。于是在江中岛屿之间小试(身手),所做的没有不得心应手的,便以为学全了驾船的技术。马上谢别了船师,击鼓(古人大概是靠击鼓来发布号令的吧)快进,立即就遇上大的危险,就四处张望吓破了胆,桨坠(江)舵失去操控。然而这今天的危急,不就是前面的得意(所造成的)吗?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2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句子:(1 )遂以为尽操舟之术。 译文:于是就认为已经完全掌握了驾船方法(技术)。(2)椎鼓径进…… 译文:用椎敲着鼓,径直向前驶去。 3.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 答:学习、工作不能浅尝辄止(或学习、工作不能自满,或学习、工作应该不断进取)。 二、鲁人徙越 【原文】鲁人身善织屦①,妻善织缟②,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③之也,而越人跣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注释】①屦:麻鞋。②缟:白绢,周人用缟做帽子。③履:鞋,这里用作动词,指穿鞋。④跣:赤脚。 【译文】鲁国有个人(他)自己善于用麻、葛编织鞋子,(他的)老婆善于织缟(生绢),(他)想移民到越国去。有人对他说:“您(去越国)必然会穷的。”(那)鲁国人说:“为什么?”(回答)说:“屦是用来穿的,但是越人赤脚走路;缟是用来做帽子的,但是越人披发。以您的所长,去到不使用(你的产品)的国家,想让(自己)不穷,这可能吗?”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2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句子: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 译文:你们编了麻鞋是给人穿的,可是越国人是光脚走路的。你们织了白绢是给人做帽子戴的,可是越国人是披散头发不戴帽子的。 3.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 答:要根据需要来确定行动,否则只能碰钉子。 三、打捞铁牛 【原文】宋河中府浮梁①,用铁牛八维②之,一牛且数万斤。治平③中,水暴涨绝梁,牵牛,没于河,募能出之者。真定④僧怀丙以二大舟实土,夹牛维之,用大木为权衡⑤状钩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 转运使张焘以闻,赐之紫衣。 【注释】①浮梁:浮桥。②维:系,连结。③治平:北宋英宗赵曙的年号。④真定:却今天河北正定。⑤权衡:秤锤秤杆。 【翻译】宋时曾建浮桥,并铸八头铁牛镇桥。治平年间河水暴涨,冲毁浮桥,铁牛沉入河底。官员悬赏能使铁牛浮出水面的人。有个叫怀丙的和尚建议,将铁牛固定在两艘装满泥土的大船中间,用勾状的巨木勾住牛身,这时慢慢减去两船的泥土,船身重量减轻,自然浮起,连带也将铁牛勾出水面。转运使(官名,掌军需粮饷、水陆转运)张焘(字景元)赐给和尚一件紫色袈裟,以示嘉奖。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句子:用大木为权衡状钩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 译文:那横木就像秤杆秤锤称东西的样子钩住铁牛慢慢地去掉船上的泥土,于是船浮起来,铁牛也被钩出。 3.试说明怀丙和尚是怎样把铁牛从河中打捞出来的? 答:怀丙和尚先用两只船装满土,把铁牛系于两船之间的横木上,然后去掉船上的土,铁牛就浮出来了。 四、勉谕儿辈 【原文】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①。酒肉一餐,可办粗饭几日;纱绢②一匹,可办粗衣几件。不馋③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则子子孙孙常享温饱矣。 【注释】①费用:花费钱财。②纱绢:一种细薄的丝织品。③馋:这里是饥饿的意思。 【翻译】由节俭进入奢侈(是)容易(的),由奢侈进入节俭(却)困难(了)。我今天的(高)俸禄哪能长期享有(呢)?(我)自己(的健康)哪能长期保持(呢)?(如果)有一天(我罢官或病死了等情况)与现在不一样,家里的人习惯于奢侈生活已经很久,不能立刻节俭,(那时候)一定会(因为挥霍净尽而)弄到饥寒无依,何如(不论)我作(大)官或不作(大)官,活着或死亡,(家中的生活标准都)固定像(同)一天(一样)呢?唉,大的有道德才能的人的深谋远虑,哪里(是)凡庸的人所(能)比得上的呢!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2(3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句子:不馋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 译文:生活不挨饿不受冻就满足了,何必贪图吃得好穿得好呢? 3.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就节俭问题,向我们提出什么要求? 答:要求我们要节俭,千万不能浪费。节俭是长期养成的良好生活习惯,一旦丢弃,返回困难。所以要培养要坚持。 4.在市场经济繁荣的今天,商品供应充足,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还有必要提倡节俭吗? 答:有必要。因为一有利于美德的培养。二节约物质资源,利国利已。过多的奢侈和浪费会使我们有限的资源越来越少,而最终导致整个社会走向灭亡。 五、景公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原文】景公之时,雨雪①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②。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③矣。”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注释】①雨(y ù)雪:下雪。雨,落,降,用如动词。②陛:宫殿的台阶。③闻命:听到辞命。闻,听;命,辞命。 【翻译】景公在位当政时,曾连续下雪三天而不放晴。景公穿着白色的狐裘大衣,坐在大堂一边的台阶上。晏子入宫觐见,站了一会儿, 景公说,“奇怪啊,下了三天雪可却不那么冷。”晏子说:“天真的不冷吗?”景公笑了笑。晏子说:“晏婴我听说古代贤明的君王自己饱了却知道别人饿着,自己暖了却知道别人冻着,自己安逸了,却能知道别人正在辛劳。可惜现在您却不知啊!”景公说:“好!寡人我受教了。”于是拿出裘衣与粮食,发放给那些受饥寒煎熬的人们。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2

中国古代文学(上)练习题

中国古代文学(上)练习 一填空题 1 北京________和________的散文理论是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的重大成果。 2 南宋中期出现了所谓“中兴四大诗人是指尤豪、________、________和陆修”。 3 一本元杂剧通例由________组成,或外加一个________。 4 《西厢记》是________以________为蓝本,创作的一部大型元杂剧。 5 散曲主要形式有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 6 《三国演义》通过对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成对照的艺术形象的刻划,表达了作者向往“仁政”,反 对景政的思想。 7 《水浒传》刻划人物的最大特点是打破塑造典型形象的________格局,注意人物的 _______。 8 “二拍”是继“三言”之后最有代表性的白话短篇小说集,它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两部作品。 9 《牡丹亭》又称________,是________的代表作品。 10 ________和________是同时代的艺术大师,他们为京剧旦脚的表演艺术开辟了新的道路。 11《离骚》中最引人注目的两类意象是________和________。 12 标志汉代文人五言诗最高成就的是________。 13 中唐时白居易和________互为唱酬的诗风靡一时,被称为体。 14 在艺术上代表中国文言小说最高成就的是________。 15 柳永最为传诵的一首词是________。 16 古代长篇小说中拥有作者、作品题材及创作方法三方面的第一是________。 17 中国戏剧史上杰出的爱情悲喜剧是________。 18 近代文学是古代文学向现代文学的________。 19 苏轼理趣诗的代表作是________。 20 金代有________,同一题材的还有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 21 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的抒写性情的著名散文是________。 22《三国演义》是________小说的代表作。 23 明代前、后“七子”崇尚古代,主张“文必秦汉,________”。 24 北宋初期诗坛上声势最盛的是西昆体是以《》而得名是由________编辑而成。 25 北宋中期被称为“苏梅”的两位诗人是________。 26 苏轼字________,号________。 27 南宋时著名的田园诗人是________。 28 元代杂剧成就最高的作家是________。 29 代表神魔小说艺术成就最高的作品为《》。 30 清代词人中词风近的李火昱,卓然仙成一家的是________。 31、堪称先秦历史散文发展的高峰的是()。 32、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著作。 33、唐代新乐府运动中最早创作新乐府诗的诗人是()。 34、中国文学的源头是()。 35、《诗经》在先秦时代只称“诗”或“诗三百”,()以后始尊为《诗经》。 36、《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的一篇()的杰作。 37、先秦诸子散文中()的艺术成就最高。

文言文阅读之概括与翻译(测)

文言文阅读之概括与翻译(测) 文言文阅读之概括与翻译(测) (时间:100分钟,分值:160分) 班级 学号 得分 1、【18届河南省商丘市九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20分)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嗔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注:檥(y倚):整船靠岸。面之:跟项王面对面。吕马童原在后面追赶项王,项王回过头来看见他,二人才正面相对。 (1)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项王军壁垓下 壁:壁垒 B. 田父绐曰:左。绐:欺骗 C.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被:遭受 D. 吾闻汉购我头千金 购:悬赏

北师大版2020年中考语文文学知识复习专题(九)B卷

北师大版2020年中考语文文学知识复习专题(九)B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共30题;共60分) 1. (2分)下面对文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录音新闻》是一篇录音广播稿,报道了我国运载火箭水下发射成功的壮观景象。 B . 一则消息通常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等部分。 C . 《三个太阳》是一篇以第三人称写的通讯,记叙了“她”考察南极前后的经历,目的只是为了赞扬女画家。 D .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新闻就是指消息。《“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是通讯,属于广义的新闻。 2. (2分)对《汤姆索亚历险记》主题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 对美国虚伪庸俗的社会习俗进行了讽刺。 B . 对伪善的宗教礼式和刻板陈腐的学校教育进行了批判。 C . 以平实的笔调描写了少年儿童遵规守纪的心灵。 3. (2分)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又称“诗三百”.按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表现手法是赋、比、兴三种。 B .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功述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不用韵的,比如刘禹锡的《陋室铭》。 C .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我们初中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都选自这部作品集。 D . 戏剧是与小说、诗歌、散文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威尼斯商人》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的一部喜剧,居中塑造了一个唯利是图的吝啬鬼形象﹣﹣夏洛克。

宋初参知政事与宰相地位差别浅析

宋初参知政事与宰相地位差别浅析 在学习岳麓版历史必修一中有“到了宋朝,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又另外设置‘中书门下’,作为宰相的办公机构,其长官为宰相,但相权已被分割”,此处的中书门下长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以及宋初对同平章事构成牵制的参知政事却语焉不详甚至未有涉及。 宋代设“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同时为了分散宰相的权力,增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那么,参知政事对宰相的限制到底有多大?这种限制是否在各个时段都是相对均衡的?这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尝试从宋初宰相和参知政事在知印、押班以及其它礼仪问题上的尊卑、等级之分的角度做一些探讨。 相权的体现,除了具体的政务处理外,在“形式”上可以体现为相印的掌管即知印、上朝时统领百官的前排位置称押班;和“礼仪”上则变现在与其它官员行走时的是否平齐、祭祀时的位置等等。而这些方面,在宋初,参知政事和宰相之间的差别,时大时小,很耐人寻味。 《宋史?职官志》卷六参知政事条称:“至道元年,

诏宰相与参知政事轮班知印,押班齐衔,行则并马。自寇准始,以后不易。”即宋太宗至道元年寇准为参知政事开始,参知政事和宰相轮流掌印,上朝时并列,同行时也可以并行。其实《宋史》的记载是不准确的。 据《宋会要?中书门下省门》载至道元年四月诏书可知:“自今参知政事宜与宰相轮日知印,押正衙班……遇宰相、使相视事及商议军国政事,并得升都堂。先是,吕端、寇准并为谏议大夫、参知政事,至是,端作相,准尚参知政事,端虑准不平,且言:‘臣兄吕余庆任参知政事日,悉与宰相同。’特从其请以慰其心焉。” 由是我们大概知道了事情的原委,吕端和寇准原本同为参知政事,后来吕端升为宰相,为了照顾寇准的情绪,援引太祖朝先例,给予参知政事寇准与宰相知印、押班、并行等权力。所以《宋史?职官志》所言宰相与参知政事知印、押班相同之例始于寇准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实际上早在太祖朝吕余庆任参知政事时候就有了。 又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十七乾德二年四月戊子条:“先是赵普独相,太祖特置参知政事以佐之,其后普恩替,始均其任,既而复有厘革。” 乾德二年,范质等三相罢,赵普独相。后太祖虽

高考文言文阅读之翻译

高考文言文阅读之翻译 【考点解说】 2002年高考以来,沉寂多年的文言文翻译主观题重新出现,分值是5分。2009年三套全国卷为10分,江苏卷、湖北卷、四川卷、山东卷、江西卷、安徽卷、辽宁卷等也增加到10分。为此,有一点先要明确,我们应把“取法于课内,积累于课外”视为复习备考的基本原则。 我们知道,文言语句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对高中生而言,主要应达到前两条。“信”就是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走样,不漏译,不错译;“达”就是译文要明白通畅,无语病。为此,翻译时应坚持“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的原则,确切地表达原文原意。 【试题解析】 例题:(2009年浙江卷第21题)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 (2)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 解析:第(1)句关键词为“释”(舍弃)、“胜”(尽)。第(2)句关键词为“恐”(担心)、“予”(给),同时应注意“不吾予”这一宾语前置句的翻译。答案为:(1)但是到了沉溺(书画)而不能舍弃(的地步),那么这祸害将难以说尽。(2)别人拥有的(书画),只担心他们不肯给我啊。 【锦囊妙计】 将文言语句准确翻译成现代汉语,要求考生具备两个方面的条件:一是从微观上,能把握 句中实词、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即以理解实词和虚词为基础,对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现象,对常见的文言虚词、固定短语、文言修辞格以及其他一些特殊的表达手段,都有一个准确的把握;二是从宏观上讲,善于联系前后文推敲判定,整体理解,决不能断章取义。 一、正确翻译的前提是理解 理解句子是正确翻译的基础。理解句子,既要分析语境,又要分析句子本身。具体应做到: (一)以易求难,推敲关键词语 多年来的高考试题表明,要求考生理解并翻译的句子,并非每一个词语都有难度,都难以 理解,往往是有两三个词语有较大难度。从这个意义上说,理解句子就是对关键词语的确切认知。一般说来,这关键词表现为多义实词或词的形态特点(单音词、双音词)、用法特点(即词类活用)。 1.(2009年湖北卷)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 在这个句子中,“意”、“食人”、“以威”、“不惧之人”、“无所”、“施”等都不难理解,难的是“被之以威”的“被”。“被”带宾语“之”,首先可判定它是个动词;从意思上说,“被之以威”与“而不惧”形成转折关系,这一点也不难判断。“(老虎)先用威风将吃的人(或者说对方),但对于不惧怕它的人来说……”横线处该填入哪个动词呢?看来应当是“吓倒、压倒”之类的意思。于是全句该理解为:“推测虎(要)吃人,先用威风压倒对方,但(对于)不害怕它的人,虎威就无处施展了吧?”这样看来,所谓“以易求难”就是根据已知求未知;“求”的过程,就是对语句作分析的过程。 (二)转换角度,辨析句式特点 有些文句,在实词、虚词方面没有太多障碍,但要真正说清其含义又遇到麻烦,这时就得转换视角,从句式方面作考虑,这样也许会寻求到正确的理解。 2.(2009年安徽卷)一叟可七十余岁,素发如雪,被两肩,容色腴泽,类饮酒者。延余两人坐。牖下有书数帙,立恭探得《列子》,余得《白虎通》,皆欲取而难于言。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 此段文字中,“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两句,字词上基本没有疑难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文言文阅读之翻译 作业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文言文阅读之翻译作业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鲁恭字仲康,扶风平陵人也。其先出于鲁顷公,为楚所灭,迁于下邑,因氏焉。祖父匡,王莽时,为羲和,有权数,号曰“智囊”。父某,建武初,为武陵太守,卒官。时恭年十二,弟丕七岁,昼夜号踊不绝声,郡中赙赠无所受,乃归服丧,礼过成人,乡里奇之。十五,与母及丕俱居太学,习《鲁诗》,闭户讲诵,绝人间事,兄弟俱为诸儒所称,学士争归之。太尉赵憙慕其志,每岁时遣子问以酒粮,皆辞不受。恭怜丕小,欲先就其名,托疾不仕。郡数以礼请,谢不肯应,母强遣之,恭不得已而西,因留新丰教授。建初初,丕举方正,恭始为郡吏。 (节选自《后汉书·列传第十五》) (1)其先出于鲁顷公,为楚所灭,迁于下邑,因氏焉。 译文: (2)太尉赵憙慕其志,每岁时遣子问以酒粮,皆辞不受。 译文: 解析:这两句话翻译的重点是文言实词和句式。(1)“先”,祖先;“出于”,出自,来源;“为……所”,被动句;“氏”,名词活用为动词,把……作为姓氏。(2)“岁”,年;“问以酒粮”,介词结构后置,应翻译为“以酒粮问候”;“辞”,推辞,拒绝。要注意句意通畅。 答案:(1)他的祖先是鲁顷公,被楚国灭亡后,迁居到下邑,因此就把鲁作为姓氏。 (2)太尉赵憙仰慕他们的志向,每年时常派儿子送酒和粮食问候他们,他们都推辞不接受。 鲁恭字仲康,扶风平陵人。他的祖先是鲁顷公,被楚国灭亡后,迁居到下邑,因此就把鲁作为姓氏。祖父叫鲁匡,王莽时担任羲和的官职,有机智善变的能力,被称为“智囊”。他的父亲,在建武初年,担任武陵太守,死在官任上。当时鲁恭十二岁,弟弟鲁丕七岁,兄弟俩整天整夜号哭顿足不停,郡里赠送的财物一概没有接受,办完了丧事,礼数超过成年人,乡里人都以此感到惊奇。(鲁恭)十五岁的时候,和母亲及弟弟都住在太学里面,学习《鲁诗》,闭门诵读,远离与自己无关的事,兄弟俩都受到儒生们的称赞,在学之士都争着归附他们。太尉赵憙仰慕他们的志向,每年时常派儿子送酒和粮食问候他们,他们都推辞不接受。鲁恭怜惜鲁丕年龄小,想先成就他的名声,推托生病不做官。州郡多次以礼相邀,(他)都谢绝不肯答应,母亲再三强求,鲁恭迫不得已才西行,到新丰做了教授的学官。建初初年,鲁丕考取了秀才,鲁恭才做了郡县的官吏。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第二章 北宋诗文

中国古代文学史讲义(宋元部分)之二 第二章北宋诗文 第一节宋初诗歌与诗文革新运动简介 一、宋初诗歌 宋末人方回在《送罗寿可诗序》中曾云:“宋铲五代旧习,诗有白体、昆体、晚唐体。”北宋初期,诗歌创作完全笼罩在唐诗巨大的身影下,模习唐人是当时主要的风尚,先后出现了专门学习白居易、李商隐、贾岛和姚合的三大诗歌流派。 1、白体(又称香山体)诗派 宋初效法白居易的一批诗人,这些人多是由五代十国而降宋,虽身居高官,但降臣身份不敢明说民生疾苦,而以点缀歌舞生平以自遣和自得。其代表作家有李昉、徐弦等人,主要是模仿白居易与元稹、刘禹锡等相互唱和的闲适诗,内容多是宴饮酬唱、流连光景一类,而放弃了白居易关注民生疾苦的现实主义传统。 李昉与李至有《二李唱和集》,李昉等人的《禁林宴会集》,徐弦《翰林酬唱集》。他们只模仿了白居易晚年闲适诗的风格,沿袭了五代遗风。故而,在内容上比较狭窄、空洞,讲究形式。如白居易经常在诗中提及俸禄,如“月俸百千官二品,朝廷雇我作闲人”(卷三三《从同州刺史改授太子少傅分司》)等,宋人亦效仿之。“仁宗朝有数达官以诗知名。常慕白乐天体,故其语多得于容易。尝有一联云:‘有禄肥妻子,无恩及吏民。’有戏之者云:‘昨日通衢遇一辎軿车载极重,而羸牛甚苦,岂非足下肥妻子乎?’闻者传以为笑。”(欧阳修《六一诗话》) 2、西昆体 宋真宗时,杨亿、钱惟演、刘筠等18位馆阁文人在编撰大型类书《册府元龟》时,闲暇中互相以诗相唱和。以作诗为官余之消遣娱乐,多是咏物和官场生活之作。杨亿将其编成《西昆酬唱集》,共有诗247首。这些诗作深婉绮丽,多用典故。在语言、音韵、声律上比较讲究。在表面形式上有意向李商隐学习。“时人争效之,诗体一变。”但西昆体诗人没有李商隐那样深沉、炽热的情感与感慨,故内容苍白,题材范围狭窄,缺乏时代气息与自立精神,徒具一副华丽的外表而没有神韵。 《山海经》中言昆仑之西有群玉之山,乃帝王藏书之府,杨亿等人当时在皇家图书馆(秘阁)唱和,故以“西昆”为集名。“杨大年、钱文僖、晏元献、刘子仪为诗皆宗李义山,号西昆体。后进效之,多窃取义山诗句。尝内宴优人有为义山者,衣服败裂,告人曰:‘吾为诸馆职挦撦(xián chě)至此。’闻者大噱。?(《古今诗话》)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