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医辨证施护在消化性溃疡病人中的应用研究_贾红英

中医辨证施护在消化性溃疡病人中的应用研究_贾红英

中医辨证施护在消化性溃疡病人中的应用研究_贾红英
中医辨证施护在消化性溃疡病人中的应用研究_贾红英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中医辨证施护

作者单位:130021长春,吉林省人民医院中医科(张毅华);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第二手术室(霍春慧)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由化学、物理和生物等多种病因或某些不明原因引起骨髓多能造血干细胞及微环境损伤以及免疫机制改变,导致红骨髓总容量减少代以脂肪髓,造血功能衰竭而引起的以全血细胞减少为主的综合征[1]。? 中医根据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表现,可与“虚劳”、“虚损”、“急劳”、“热劳”、“血证”及“温病”等相互参照。依据《金匮要略》《医门法律》等古典医籍描述,“劳”具有发热、出血及面色苍白三大症状。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因有先天因素,体质因素和它病引发。临床根据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分为五种类型:热毒壅盛证,心脾两虚证,肾阴虚证,脾肾两虚证,肾阴阳两虚证。我们在临床中结合患者的不同证型采取了不同的辨证施护,现总结如下。? 1 一般护理? 心理护理;再障是一种慢性疾病,病程较长,病情凶险,病势缠绵难愈,患者容易失去信心而产生悲观情绪。中医认为:“忧思伤脾,惊恐伤肾”,这种情绪可使病情加重,所以要安慰患者。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以便于配合医生治疗。? 饮食护理:再障患者多数都气血亏虚,善于进补也是非常重要的。中医认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宜,五菜为充。可根据每个人体质和口味自制家庭药膳。? 病室环境:保持病室内温湿度适宜,室内清洁,定时通风换气,1次/d紫外线消毒。尽量减少探视次数,尤其是感冒等高危人群,以免引起感染。? 行为护理:因患者全血象较低,尤其是血小板的下降容易引起出血,病室内应摆放木制家具,活动地方应宽敞,以便利于患者行走。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搬动患者,防止摔伤,跌伤等。? 2 辨证施护? 2.1 热毒壅盛证症见:急性发病,高热,面色无华或面色赤,烦渴引饮,精神萎靡,甚则神昏吐血、衄血、便血、小便黄赤、舌苔黄燥、脉急数[2]。热毒是慢性再障的一个常见类型。? 施护:①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加强咳血、呕血、肌衄、鼻衄等的护理,做好口腔皮肤护理。鼻衄时可取坐位,头部仰起,用冷毛巾敷前额或用三七粉棉球塞鼻腔。②饮食宜清淡,勿食辛辣刺激之品,应进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有出血倾向者,进食无渣半流质饮食。③内服中药,一般要温服,避免药物太凉对胃肠道有刺激。出血期间口服中药应偏凉,不可过于加热,以防血热妄行,使出血加重。? 2.2 心脾血虚证症见:心悸怔忡,食欲不振,神疲乏力,夜寐欠安,面色苍白,唇甲色淡,女子月经过多,淋漓不断等出血症状,舌淡苔白,脉细弱[3]。? 施护:①心脾血虚患者一般要长期服药,护士向患者讲解药物的作用及副作用。如长期服用激素,会导致自我形象受损,康力隆,达那唑,对肝脏有一定的损害,在治疗期间定期检查肝功能。②血虚的患者,时常失眠健忘,精神不振,注意力不集中,故应振奋精神。当情绪不佳,烦闷不安时,可以欣赏一场幽默的相声或哑剧,或者听听音乐,这样可使精神振奋。? 2.3 肾阴虚证症见:发病缓慢,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无华,五心烦热或午后低热,盗汗耳鸣,舌质淡红,舌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黄帝内经曰:“形不足者,补之以味”,可以选用动物有形之品。如动物骨髓,鹿角胶、龟板胶等。? 施护:①以清淡优质蛋白饮食为主,饮食不可过热过多,禁食辛辣之品,戒烟限酒,因

褥疮-治疗集锦

褥疮(别名:压迫性溃疡) 一、发病原因系身体局部长期受压使血液循环受阻,而引起的皮肤及皮下组织缺血而发生水疱、溃疡或坏疽。一般来说,长期卧床、体质衰弱、翻身不便及肢体感觉迟钝者易患褥疮,临床上多见于以下三类患者: 1.昏迷及瘫痪病人。2.卧床不起,体质衰弱的病人。3.骨折后长期固定或卧床的病人。 二、发病机制 以上原因所致的长期压迫且集中于身体某一部位,足以使局部血循环受阻而导致组织缺氧,从而引起组织损伤和坏死。若继续受压会导致全层皮肤坏死缺损。产生的溃疡易导致细菌感染。由于溃疡基部及边缘的毛细血管和静脉淤血,加之逐渐形成大量肉芽组织,使溃疡或坏疽区在皮下迅速穿凿扩大,于数天内可使其直径达3~6cm,穿凿范围可距边缘8~10cm,向深部发展可累及骨膜甚至骨质,引起局灶性骨膜炎或骨髓炎。 三、褥疮早期症状 临床表现95%以上的褥疮发生于下半身的骨隆突上。67%的溃疡发生于髋及臀部周围,29%发生于下肢。比较典型的褥疮发生部位为骶骨、股骨大转子、坐骨粗隆、足跟及外踝。这些解剖部位是患者经常不变换体位时产生褥疮最危险的部位。多发生于骨骼突起受压部位,根据其发生、发展过程可分为三度:一度:局部仅表现为红斑水肿,或苍白色、青灰色,境界清楚。有麻木感或触痛。若及时处理,可于数天内好转。二度:皮肤颜色为深紫色或紫黑色,可出现水疱,疱壁破裂后形成浅表糜烂面。三度:溃疡形成,浅者达皮下组织,深者可达骨组织,继发感染后脓液多,且有臭味。 褥疮的临床表现可视为皮肤一系列的活动。颜色深度变化范围由红转白,无组织损失,深度破坏延伸到肌肉、关节囊及骨骼。皮肤的早期改变,白红斑的特征是红斑变化强烈,从粉红色变为亮红色。色斑体现出血管状态变化的严重性,色越重,皮肤的变化更剧烈,可由黑红色变化为青紫色。色斑部位组织中的进一步恶化反应是压缩性皮炎。表皮破裂,以及表皮下出现水疱。可出现大水疱、结痂、鳞屑。经过适当治疗。2~4周可能愈合,无持久性的病理改变。如缺乏认识以及处理压迫性皮炎不及时,而导致真正的褥疮形成。 昏迷及瘫痪病人。卧床不起,体质衰弱的病人。骨折后长期固定或卧床的病人。发生于骨骼突起受压部位,局部仅表现为红斑水肿,或苍白色、青灰色,境界清楚。有麻木感或触痛。继之皮肤颜色为深紫色或紫黑色,可出现水疱,疱壁破裂后形成浅表糜烂面。三度:溃疡形成,浅者达皮下组织,深者可达骨组织。即可诊断。 中医病机和辨证:中医认为因久病气血亏损,压挤部位气血淤滞,血脉不通,经络阻隔,肌肉筋骨失养,则溃腐成疮。 中医辨证:主证:局部皮肤色红,轻度肿胀或色紫暗,破溃。全身衰弱无力,食欲不振。舌质淡、苔白、脉沉细。辨证:气滞血瘀,肌肤失养。 四、褥疮应该如何预防? 预防的方法是避免局部长期受压,要定时翻身,最好每2小时至3小时翻身一次。经常按摩受压部位,必要时用汽垫或海绵垫把受压部位垫起,特别是骶尾部。在搬动病人时动作要轻快,避免推拉病人。要经常更换床单,保持床单清洁、平整、干燥。排便后要及时清除大小便,用温水擦洗避免局部刺激,以防诱发褥疮。 预防褥疮的发生关键应做到以下几点: 1.医护人员应增加责任心。 2.避免局部长期受压。对肌张力下降、脑出血及深度昏迷者应30~60min翻身1次,肌张力正常者应每2小时翻身1次,若有条件可采用各种医疗器械减轻局部组织压力或使之交替受压,如脉冲式气压垫、喷气式医疗气垫。

中医护理:中风的辨证施护

1辨证 中风的发生,主要在于患者平素阴阳失调,气血亏虚,调养失摄,忧思恼怒,饮食失节,劳累伤正,外受时邪等诱发。发病的主要病理为阴不恋阳而致肝阳暴涨,阳化风动,气血逆乱,挟痰挟火,窜扰经脉,闭寒心窍而致突然昏仆、半身不遂,言语不利等症。 临床上常将中风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两大类。中经络者一般无神志改变而病轻,中脏腑常有神志不清而病重。(1)中经络:大部分患者神志清楚,少数患者有轻度的意识障碍。证见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口眼歪斜,言语不利,口角流涎,半身不遂,舌质红,苔白腻,脉弦细。(2)中脏腑:根据正邪情况有闭证和脱证之分。①闭证:邪闭于内,以痰浊为主,为实证。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禁不开,两手握固,大小便闭。可见气粗,鼻鼾,痰鸣。舌苔黄腻,脉弦滑数;②脱证:气脱于外,以正气外脱为主,为虚证。突然昏迷,面色苍白,目合口张,手撒汗多,遗尿,四肢厥冷,舌痿,脉细弱或微欲绝。 2施护 (1)按急症一般常规护理。(2)病室安静,光线柔和,避免噪声,强光刺激。(3)绝对卧床休息。中经络者宜去枕平卧,中脏腑者头部略高,不要随意搬动。(4)保持呼吸道通畅,如有痰阻者,随时吸痰。中脏腑者应避免舌下坠,舌咬伤。(5)做好口腔、皮肤、眼睛护理。用复方佩兰漱口液清洁口腔每日2~3次。眼睑不能闭合者应给予凡士林纱布或生理盐水纱布敷盖,尿失禁者给予留置尿管,每日清洁消毒尿道口一次,预防尿路感染。定时翻身,按摩骨突处预防褥疮发生。(6)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神志、瞳孔、体温、呼吸、舌苔、脉象、血压及四肢活动等病情变化,并做好详细记录。如患者血压速升,呼吸变深,脉缓为早期脑疝的表现。血压急剧下降,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表示病情严重。若四肢厥冷,脉微欲绝,血压测不到,呈阴阳离决的表现。出现上述症状应报告医师及时处理。(7)口眼歪斜者,可针刺大迎、地仓、颊车、下关等穴。语言障碍者应早期进行语言训练。半身不遂应注意局部保暖,受压部位用2%红花酒精液按摩。一切注射应在健侧进行。(8)饮食宜清淡。给予少油、低盐、低糖、易消化食物。吞咽困难者可采用鼻饲,食物不宜过冷或过热。鼻饲时头偏向一侧,不宜过多过快。(9)恢复期应指导患者坚持功能锻炼,保持心情舒畅,起居有常,饮食有节,避免疲劳和情感所伤,防止复发。 中风之症重在预防。对40岁以上,平素血压偏高经常头痛、眩晕或感肢体麻木以及一时性语言不利等症,多属中风先兆。注意加强防治。应嘱其平时节肥腻、烟酒、忌辛辣、戒躁怒、节房事,适当增加体力锻炼增强体质,提高防治效果。

中医护理:阴挺的辨证施护

1.本病的病情观察要全面而仔细: (1)观察子宫脱垂的程度及有无阴道壁、直肠壁、膀胱壁膨出,有无排便困难和小便失禁等情况。子宫脱垂分三度:Ⅰ度者子宫颈下垂到坐骨棘水平以下,但不超出阴道口;Ⅱ度者,子宫颈或连同部分子宫体脱出阴道口外;Ⅲ度者,子宫颈及整个子宫体均脱出阴道口外。 (2)观察脱出物表面皮损情况,如有红肿、破损、出血、糜烂者,可搽敷锡类散,并用消毒纱布保护。 (3)观察分泌物的量、色、质,如量多色黄质稠者,湿热蕴蒸颇甚,防其化脓;如量多色白质稀者,气虚或肾虚挟湿也。 (4)观察伴随症状,伴气短懒言,倦怠乏力者,为气虚;伴腰膝痠软,头晕耳鸣者,为肾虚;发热腹痛,腰痛,苔黄,脉数,为湿热蕴蒸,宜报告医师,并做好记录。 2.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严重者要绝对卧床。产后注意避免过早使用腹压及下蹲或劳动,如挑重物、插秧等均会导致脱垂加重。 3.可采取膝胸卧位,每日1~2次,每次5~10分钟。 4.保持每日大便通畅,如有便秘,可给服麻仁丸5g,每日2次,或每日调服蜂蜜1汤匙,以润肠通便,避免大便努责。 5.注意调畅情志,向患者扼要介绍本病病因、证治及转归,以消除患者的顾虑和恐惧。 6.及时治疗慢性咳嗽。 7.注意个人卫生,内裤宜清洁柔软,及时更换,每日清洗外阴,或遵医嘱药物熏洗或浸洗。 8.加强卫生宣教工作,积极预防本病发生,做好计划生育工作。 9.使用子宫托。选择合适子宫托,以放置后不脱出又无不适感为宜。教会患者放取托的方法,子宫托每晚清洗,次晨放入,保持阴道清洁,子宫托若长期放置不取出,可发生嵌顿,局部组织因受压而缺血坏死,甚至发生瘘管,用托后定期复查,以便及时调换大小合适的子宫托。 10.注意补养气血,增强营养,如肉、蛋、禽类食物。气虚者,可选黄芪气锅鸡、青山羊血;肾虚者可选青山羊血、杜仲、猪腰等药膳配合治疗。若挟湿热,可试用丝瓜络炭酒(丝瓜络烧成炭,研成细末,每次用白酒兑开水冲服少量)。

中医 肝胆 辨证施护

肝着辨证施护 (慢性乙型肝炎) 辨证施护 1、中医辨证属肝着.肝郁气滞型。施护如下:①保持病区环境安静幽雅。②患者保持充足睡眠和休息,不宜操劳,怡养精神,情绪乐观,精神愉快,避免劳倦。③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可多进食瓜萎、丝瓜、菠菜、茄子等疏肝解郁、行气止痛之品,以及柑橘、佛手、苡仁、萝卜、山药、扁豆等理气健脾食物,忌辛辣、刺激、肥甘厚味之品。 2、中医辨证属肝着.瘀血阻络型。施护如下:①嘱安心静养,适当活动,以助气血流通,减少疼痛。②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勿食过冷、过热、过硬之品,吞咽缓慢,防止络破出血,忌辛辣、刺激、肥甘厚味及坚硬之品。③汤药、饮食宜温服。 3、中医辨证属肝着.湿热蕴结型。施护如下:①病室保持安静、整洁,室温宜偏低。②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可多食荤荠、藕汁、西瓜汁、绿豆汤、冬瓜汤等清热祛湿,忌油腻、海腥、辛辣等。③中药宜偏凉服。 4、中医辨证属肝着.肝肾阴虚型。施护如下:①应注意休息,劳逸结合。②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可多食蔬菜、水果、瘦肉等清淡有营养的食物,进食瘦肉、大枣、母鸡、紫河车、鳖甲等补养阴血之物,忌辛辣、刺激、肥甘厚味之品。③汤药、饮食宜偏温服。 5、中医辨证属肝着.肝郁脾虚型。施护如下:①患者安居凉温适宜病室,保持空气新鲜、环境安静。②做好情志调护,减轻患者思想负担,嘱病人听音乐散步以调节情志,精神愉快、气机畅达则脾运有序。③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给予软食,宜进苡仁、萝卜、山药、扁豆等健脾食物,适当服用黄芪粥、党参粥、核桃粥等健脾之品,以及柑橘、佛手、萝卜等理气食物。少食甜食、糖类。忌辛热、酒及油腻之品。④中药汤剂偏温服。 6、中医辨证属肝着.脾肾阳虚型。施护如下:①安置患者于 在向阳温暖病室,安静幽雅,避免噪声,经常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鲜。病室温度保持在20℃以上,病室湿度保持在60%以上。②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给予软食,宜进苡仁、山药、扁豆、萝卜等健脾理气食物,适当服用黄芪粥、党参粥、核桃粥等健脾温中之品。少食甜食、糖类。忌生冷、油腻、煎炸、硬固及刺激食品。③中药汤剂浓煎热服。 7、中医辨证属肝着.正虚邪恋型。施护如下:①保持病区环境安静幽雅。②嘱患者不操劳,怡养精神,消除忧郁、紧张、激动等不良情绪,保持心情舒畅,怡情悦性以利康复。 ③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给予平淡食物,苡仁、萝卜、山药、扁豆及柑橘、佛手、瓜萎、丝瓜、菠菜、茄子等健脾理气之品,忌辛热、酒及油腻之品。④中药汤剂宜温服。 对症施护 ⑴有胁痛者,①针刺止痛,取穴内关、鸠尾、阳陵泉、太冲。 ②耳针止痛,取胆、交感、十二指肠穴以缓解疼痛症状。③给予神农护肝镇痛膏肝区贴敷。

中医内治八法的辨证施护

及时更换;术后应用广谱抗生素,静脉滴注5~7d,能有效防止感染;增加营养,告诉患者多食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多饮水,以满足机体需要,增加抵抗力。 2121514 预防褥疮 组织瓣移植术后,需长时间卧床,又不易变换体位,故应注意预防褥疮,床单要平整干燥,每日多次给患者按摩骶尾部。 3 体 会 本院骨科成功地进行了各种游离皮瓣移植,以修复各种类型的组织缺损,通过小血管吻合技术,一次就可移植到受区,缩短了疗程,大大提高了治愈率,术后应用“三抗”药物预防创口感染、血管痉挛及血栓形成。护理工作中每位护士要高度重视,术前做好准备工作,术后固定稳妥,保持安静舒适的环境,严密观察病情,做到早发现早处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是皮瓣成活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姬文,黄霞萍.40例组织瓣移位手术中配合的护理体会[J].齐 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4,25(11):1322 [2] 王涛,顾玉东,李继峰,等.吸烟对血管损伤机制的研究[J].中 华手外科杂志,1998,14(1):5-7 [3] 潘亚男,杨仲莉,顾斐.显微镜移植耳廓复合组织瓣修复鼻翼缺 损患者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6):463-464 [收稿日期] 2006-06-22 中医内治八法的辨证施护 姚会艳,曹莎丽 (解放军第252医院,河北保定071000) [关键词] 内治法;中医护理 [中图分类号] R24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8-8849(2007)10-1414-02 中医辨证论治常用的内治八法为:汗、吐、下、和、温、清、消、补。护理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其治疗效果,现将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对中医内治八法的辨证施护体会介绍如下。 1 汗 法 汗法亦称解表法,即通过开泄腠理,促进发汗,使表邪随汗而解的治法,分为解表、透疹、祛湿、消肿。施护要点:表证者多有畏寒、恶风,应注意避风保暖。尤忌汗出当风,以防重感风寒而加重病情。用汗法治疗外感热病时,要求达到汗出热退、脉静身凉,以周身微汗为度,不可过汗或久用,以防汗出过多而耗伤津液。凡方中单用桂枝发汗时,要求啜热粥或温服以助药力,若与麻黄、葛根同用,则一般不需啜热粥。因药轻宜助,药重不需助,其意乃在使汗出适度。使用汗法,要注意因人、因时、因证而护。体质虚者,汗之宜缓,体质强壮,汗之可峻;暑天炎热,腠理开泄,汗之宜轻,冬季严寒,腠理致密,汗之宜重;表虚证用桂枝汤调和营卫,属于轻汗,而表实证用麻黄汤发泄郁阳,则属峻汗。对表证兼有风湿者,由于风湿互结,湿性重浊,黏滞不爽,须用数次微汗,以达祛风除湿之功效。注意不可妄汗,凡淋家、疮家、亡血家和剧烈吐下之后均禁用汗法。汗法用于表证时,忌用物理降温法,以免因冷而致汗孔闭塞,汗不易出,使邪无出路而入里化热成变证。 2 吐 法 吐法亦称涌吐法,是通过呕吐排除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和毒物等有形实邪,以达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包括峻吐法、缓吐法和外探法3种。施护要点:吐法多用于急剧之证,收效固然迅速,但易伤胃气,一般中病即止,不可久用。虚证、妊娠、产后一般不宜使用。涌吐之剂,多属峻猛,应事先向患者交代有关事项,以取得合作。涌吐时要观察呕吐物的内容、性质、颜色、量,并做好记录。宿食停滞胃脘,应将宿食吐尽为度,吐后应控制食量。涌吐时,应将患者头偏向一侧,以防呕吐物呛入气道而致窒息。对服毒物中毒者,急用温盐汤灌服,应随灌随吐,直至毒物吐尽为止。对于服后不吐,可配合外探法。催吐之后,要注意调理胃气,糜粥自养,禁油腻、炙 等不易消化之品。 3 下 法 下法亦称泻下法,即通过通便、下积、泻实、逐水,以消除燥屎、积滞、实热及水饮等证的方法,分为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施护要点:泻下药是以攻下通便、荡涤胃肠,达到排除病邪为目的。若应用及时,护理得当,收效甚佳。如里实热证,服用大承气汤数剂,通便2~3次后,高热渐退,谵语即止。舌润津复,达到釜底抽薪的良效。若邪虽入里而尚未成实,过早攻下,易生变证。若邪已入里成实,仍失时不下,从而使津液枯竭,使病势难以挽回。①生活起居护理:根据寒下药和温下药的病证性质不同,护理要求亦不相同。对里实热证,患者有高热、烦躁不安、口渴舌燥等表现,在安排病室调节温湿度方面应施以“清”的护法,使患者感到凉爽、舒适,利于静心养病;对脾虚寒积、脐下硬结、腹隐痛的温下病证,宜住向阳病室,注意保暖,使患者感到温暖舒服。在饮食方面亦应有寒凉、温热性味之别。②煎服药护理:寒下药中的大承气汤应先煎方中的枳实和厚朴,大黄后下,以保其泻下之功效。小承气汤则先以武火煎煮,待沸开后再煮15min即可。两药均以凉服或温服(冬天)为宜。服药后要观察燥屎泻下的坚实度、量、腹痛减轻的情况及腹泻的次数。在服药期间应暂禁食。待燥屎泻下后再给以米汤、糜粥等养胃气之品。服药后3~5d忌食油腻、辛辣食品,以防热结再作。温下药中的温脾汤,方中的大黄先用酒洗后再与其他药同煎,取其汁饭前温服。服药后亦应观察腹部冷结疼痛减轻情况,宜取连续轻泻。服药后如腹

徐普 浅谈中医《八钢辩证》

徐普浅谈中医《八钢辩证》 阴证(阳虚)--必见寒象 阳证(阴虚)--必见热象 阴虚----发热阳虚----怕冷 血虚----发燥气虚----无力 阳盛则热,阴盛则寒 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阳虚易生寒湿,阴虚易生湿热 寒者热之:指寒性的疾病,用温热的方药治疗。 热者寒之:指热证要用寒凉的方药治疗。根据表、里、虚、实之不同,表热证用辛凉解表,疏散风热;里热证,实者用清法通里攻下,虚者则用甘凉养阴透热或滋阴清热等法。 虚则补之:指久病体虚的病人,用补的手法治疗。 实则泻之:对实证应采用泻除的治疗方法。 八纲辨证是中医各种辨证的总纲。 辨证的过程,是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病因等理论为依据,对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所搜集的症状,体征等资料进行综合、归纳、分析、推理、判断、辨明其内在联系,以及各种病变相互之间的关系,从而认识疾病,作出正确的诊断。 辨证是认识疾病,论治是针对病证采取相应的治疗手段

和方法。辨证是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辨证的目的和检验辨证正确与否的客观标准。 “症”是指单个的症状,中西医认识是一致的,如头痛,发热,咳嗽,心慌,恶心…等。 “病”,是指病名,中医所说的病名中只有少数与西医病名是一致的,如麻疹,白喉,破伤风,哮喘,痢疾,中暑等,而大部分的叫法是不同的。中医认为疾病是人体阴阳偏盛偏衰的结果,临床辨证主要依据病人的症状和体征(舌象、脉象等),诊断时不一定要确定病名,而是要明确是什么“证”。 “证”,即证据、证候的简称,它不单纯是症状或主观感觉,而是一组征候群,也是中医对疾病的诊断。“证”是一组特定的临床表现(症状,体征等),并包含着病因、病变部位、病变性质、正邪双方力量对比状况等方面的综合概念。“证”是从分析症状和体征着手,归纳成为比症状更能说明疾病本质的概念。 八纲辨证是根据四诊取得的材料,进行综合分析,以探求疾病的性质、病变部位、病势的轻重、机体反应的强弱、正邪双方力量的对比等情况,归纳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是中医辨证的基本方法,各种辨证的总纳,也是从各种辨证方法的个性中概括出的共性,在诊断疾病过程中,起到执简驭繁,提纳挈领作用。 疾病的表现尽管极其复杂,但基本都可以归纳于八纲之

褥疮的治疗方法,中医效果好

褥疮的治疗方法,中医效果好 中医外科治疗疮、痈、疽都同时用外治法和内治法。外治就是用药直接对创面处理;内治则是服用中药进行辩证实施整体治疗。我们知道,在祷疮治疗过程中,西医在处理刨面之外,除用抗生素、浓缩白蛋白之外、没有其他什么有效刚R药可用(而抗生素、浓缩白蛋白也不能久用),而中药却是作用很大。不仅可直接作用创面局部,还能补益全身,调理脾胃,增进食欲,改善睡眠,畅通两便,把全身的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了。 褥疮的中医外疗法 第一步是先使用中药类的喷剂瑶肤康均匀喷于创面,其药有怯腐解毒消炎作用,特别适用于炎症浸润期或感染创面。3-7日,待创面腐肉除去,呈现新鲜肉芽时,可改用桃花散或玉红膏。待创面趋于愈合时用生肌散。有深腔或窦道可用药线。药线是用浸药后的桑皮纸卷编而成,一般有5-15厘米长,火柴梗粗细。伤口小的放1-2根,伤口大的可多放几根或一扎。药线放入前部掺有相治疗的药粉(九一丹药线)。药线起着引流作用,也起着填塞作用,如同西药的填塞纱布,小的窦道和瘘管用中药药线治疗更方便、更有效。 褥疮的治疗之内治之法 许多报告证明中药鹿茸、黄诧有促进微循环,增强皮肤再生功效。主要作用是:①清热解毒,控制炎症;②活血化痹,在红斑期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使淤血散去;③拔毒排脓,感染后炎症尚未局限时,中药可使脓腔形成演破,脓被早日诽出体外;④扶正牛肌,就是用补益活血中药,补虚扶正。增强机体免疫力和抵抗力,促进创面组织新陈代谢,促使刨面早日愈合。 在褥疮进入侵吐期后。应用中药进行扶正祛邪的调理作用很大,无论是对整体体质,还是对局部创面都有作用。用补气、补血、活血、清热解毒的清补兼法,可使III、IV度褥疮加快愈合速度。褥疮病人可以自选用十全大补九、补中益气九、归脾九、洋参九、龟鳖九、鹿茸精等中成药。但感染期不要用热性补药。最好是请有经验的中医外科医生根据病人伤情和体质辨证用药,开出场药调理治疗。

第七章 八纲辨证--中医诊断学

中篇辨证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色与精华,是中医在诊治疾病时应当遵循的原则。对疾病进行辨证诊断,是中医学应有的、独特的内容,它是治疗时立法处方的主要依据。无论疾病病种是否明确,辨证论治都能够根据每个人的具体病情进行灵活处理,从而大大提高了中医学对疾病的处理能力。 临床辨证的一般思维规律,是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症状、体征等病情资料的综合分析,先明确病位、病性等辨证要素(简称“证素”),然后概括为完整的证名。八纲辨证是辨证的纲领,属于纲领证;病性辨证是辨别证候的性质,属于基础证;脏腑辨证是以病位为主,结合病性的辨证方法,属于具体证;此外,还有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证等,也是中医学辨证分类的方法。 第七章八纲辨证 八纲,指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纲领。 根据病情资料,运用八纲进行分析综合,从而辨别疾病现阶段病变部位的浅深、病情性质的寒热、邪正斗争的盛衰和病证类别的阴阳,以作为辨证纲领的方法,称为八纲辨证。 八纲是从各种具体证候的个性中抽象出来的带有普遍规律的共性,它能把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分别概括为表证、里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再进一步归纳为阴证、阳证两大类。就是说,对于任何一种证候,从大体病位来说,总离不开表或里;从基本性质来说,一般可区分为寒与热;从邪正斗争的关系来说,主要反映为实与虚;从病证类别来说,都可归属于阴或阳。因此.八纲辨证是中医辨证的纲领,是用于分析各种疾病共性的辨证方法,在诊断过程中能起到执简驭繁、提纲挈领的作用。 八纲辨证突出地反映了中医学辨证思维的特点。虽然八纲辨证主要将各种证候概括为四对纲领性证候,每对证候的双方都有与另一方区分的临床表现,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把临床上各种证候只是划分为八个孤立而毫不相关的、界限分明的区域,而是八纲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转化、相互联系、相互错杂。因此,对于八纲辨证,既要掌握八纲的基本证候,又要熟悉八纲之间相互组合形成的各种复合证候类型。 《内经》虽无“八纲”这一名词,但却有八纲具体内容的散在性论述,并且基本确定了其相互间的辩证关系。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已具体运用八纲对疾病进行辨证论治,如方隅曾在《医林绳墨》中说:“仲景治伤寒.着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然究其大要。无出乎表里虚实阴阳寒热,八者而已。”到了明代,八纲辨证的概念与内容,已为许多医家所重视和接受,如陶节庵《伤寒六书·伤寒家秘的本》中说:“审得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真切,复审汗下叶温和解之法.治之庶无差误。”王执中《伤寒正脉》亦说:“治病八字,虚实阴阳表里寒热,八字不分,杀人反掌。”张三锡《医学六要》也说:“占人治病大法有八,曰阴、曰阳、曰表、曰里、曰寒、曰热、曰虚、日实。”张景岳《景岳全书·传忠录》专设《阴阳篇》、《六变篇》,对八纲作了进一步论述,并以二纲统六变,日:“阴阳既明,则表与里对,虚与实对,寒与热对,明此六变,明此阴阳,则天下之病,固不能出此八者。”明显地将二纲六变作为辨证的纲领。因此.将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者作为辨证的纲领,实际上形成于明代。近人祝味菊在《伤寒质难》中说:“所谓‘八纲’者,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电,古昔医工观察各种疾病之证候,就其性能之不同,归纳于八种纲要,执简驭繁,以应无穷之变。”这是“八纲”名称的正式提出。中医学院二版《中医诊断学》教材中,正式将八纲列为专章进行讨论,于是八纲辨证的内容得以在全国普及。 第一节八纲基本证候 一、表里辨证

中医八纲辨证歌诀

中医八纲辨证歌诀 八纲辨证总纲领百病有因各不同 脏腑辨证是核心气血津液辨分明 外感热病层次辨判断疾病证侯型 八纲辨证-表证 表证邪犯肌表证鼻塞流涕头身痛 发热恶寒有无汗咳嗽苔白脉浮升 里证 里证表传或内生病位深在于内中 脏腑气血病属里凡非表证皆包容 寒证 寒证感受寒邪证阳虚阴盛寒内生 恶寒喜暖四肢冷面色苍白便溏清 口淡不渴喜热饮舌苔白滑迟紧绷 热证 热证感受热邪证或为阳盛阴虚成 躁烦口渴喜冷饮发热喜凉面目红 大便秘结小便赤舌红苔黄脉数洪 虚证 虚证正气虚不足机体抗病能力低“小馄饨,健康生活好帮手!”

形瘦神靡泛力气气短懒言眩晕悸 汗出欲卧便溏利舌质淡嫩脉虚细 实证 实证邪气有余盛正气未衰能抗争 呼吸气粗语长重胸腹胀满拒按痛 热烦便秘尿赤涩舌老苔厚脉实雄 阴证 阴证闭目羞见明神静懒言气微轻 喜热恶寒四肢冷大便自利小便清 舌淡苔白脉沉迟阳虚寒盛虚寒征 阳证 阳证开目欲见明神烦多言气粗宏 壮热恶寒渴饮冷便秘尿赤面目红 舌红苔黄脉洪数阳气亢盛实热征 阴虚证 阴虚形瘦眩失眠口燥咽干五心烦 颧红唇赤潮热汗脉搏细数舌绛干 阳虚证 阳虚神疲乏力气口淡不渴便溏利 畏寒肢冷蜷卧睡面白舌淡脉迟虚 亡阴“小馄饨,健康生活好帮手!”亡阴阴液衰竭征汗多粘湿手足温

渴喜冷饮气粗急舌红绛干脉细频亡阳 亡阳阳气已衰竭汗多冷清肢冷厥口淡不渴气微弱舌质淡润脉微绝病因辨证-六浮病辨证 伤风发热汗恶风喉痒咳嗽头晕痛伤风病证 舌苦薄白脉浮缓风疹时发时隐踪或皮瘙痒无定处或为游走关节痛寒邪病证 表寒发热恶寒风无汗头身骨节痛舌苔薄白脉浮紧直中吐泻腹冷痛暑邪病证(1)暑温 暑温高热烦渴汗头痛气粗短赤便舌红苔黄脉洪数或为短气神疲倦或为抽搐牙关紧或反张弓神昏谵(2)中暑 中暑感受暑邪病突然发生头晕痛胸闷恶心时呕吐口干渴饮体倦松“小馄饨,健康生活好帮手!” 甚则昏仆不省人发热烦渴大汗生

中医护理:辨证施护

所谓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本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邪正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施护,则是根据辩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护理方法。辨证是决定护理的前提和依据,施护理疾病的手段和方法。通过施护的效果可以检验辩证的正确与否。 辩证和施护,在护理过程中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又是理论联系实践的具体体现。中医学认为,证和症有不同的概念。“症”,即症状,如咳嗽、头痛、失眠等。“证”则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如感冒所表现的风寒证、风热证等。由于它包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及邪正关系,因而比症状状更全面、更深刻,从而也更正确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但“证”与“病”的概念也不同,如清代医家徐灵胎说:“病之总者为之病,而一病总有数证。”这就是说病可概括证。如《伤寒论》对伤寒病以六经分证,可分太阳病证、阳明病证、少阳病证、太阴病证、少阴病证和厥阴病证。《温热论》对温热病以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和血分证。但中医认识和护理病人、是既辨病又辩证的。辨证着眼于证的分辨,如见一初起发热、恶寒、头身痛、脉浮的病人,初步印象为感冒病。但由于致病因素和机体反应性不同,又常表现有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不同的证,只有把感冒病所表现的“证”是风寒证还是风热证辨别清楚,才能确定施护的方法。如属风寒感冒,根据“寒者热之”的护理原则,应采用避风寒保暖,室温宜偏高。饮食上可给豆豉汤、生妾红糖水等辛温解表之护法;苦属风热感冒,根据“热者寒之”的护则,应采用室温宜低而温度偏高,使病人感到凉爽舒适,减轻心烦、口干之不适感。饮食宜给绿豆汤、西瓜、藕汁、苦瓜等清热生津辛凉之品。应采用室温宜低而温度偏高,使病人感到凉爽舒适,减轻心烦、口干之不适感。饮食宜给绿豆汤、西瓜、藕汁、苦瓜等清热生津辛凉之品。应采用室温宜低而温度偏高,使病人感到凉爽舒适,减轻心烦、口干之不适感。饮食宜给绿豆汤、西瓜、藕汁、苦瓜等清热生津辛凉之品。应采用室温宜低而温度偏高,使病人感到凉爽舒适,减轻心烦、口干之不适感。饮食宜给绿豆汤、西瓜、藕汁、苦瓜等清热生津辛凉之品。

眩晕的中医辨证施护

眩晕的中医辨证施护 一.眩晕由风阳上扰,痰瘀内阻等导致脑窍失养,脑髓不充所致,以头晕目眩,视物旋转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肝,肾,脾。 分型的临床 表现及临证,饮食,用药的护理: 1.肝阳上亢 临床表现: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每因烦劳或恼怒而头晕,头痛加剧,面时潮红,急躁易怒,少寐多梦,口苦,舌质红,苔黄,脉弦。 (1)情志护理,耐心劝慰患者,勿急勿燥,心情舒畅,肝气条达,以除风阳妄动之源。 (2)饮食宜清淡,低盐素食为佳,多食蔬菜水果,如,芹菜,西瓜,梨,豆制品类等。忌食肥甘厚味之品,戒烟酒及辛辣刺激之物。(3)中药汤剂宜温服。 2.气血亏虚 临床表现: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少华或萎黄,唇甲色淡,心悸少寐,神倦懒言,纳呆乏味,舌质淡,脉细弱。(1)应注意休息,以免过劳耗伤气血,室温宜暖,防止外邪乘虚而入。 (2)饮食以富于营养,易于消化及血肉有情之品,如蛋类,瘦肉,猪肝猪血,红枣,山药,黄芪粥,党参粥等健脾益气养血之品。忌食生冷。

(3)中药归脾汤宜温服。 3.肾精不足 临床表现:眩晕目花,健忘少寐,精神萎靡,腰膝酸软,遗精耳鸣。偏阴虚者,兼有五心烦热,舌质红,脉细数。偏阳虚者,兼有四肢不温,形寒怯冷,舌质淡,脉沉细弱。(1)应慎房事,劳逸结合,眩晕发作时应卧床休息。(2)饮食调养,偏肾阴虚者,食疗宜平肝疏风,滋肾养阴,忌食海腥,羊肉,辛辣之物。偏肾阳虚者,以补肾助阳为主,忌食生冷。(3)中药左归丸,温水冲服。 4.痰浊中阻 临床表现:眩晕而头重昏蒙,胸脘满闷,纳呆恶心,体倦多寐,苔白腻,脉濡滑。 (1)适当休息,注意保暖,保持病室湿度。(2)饮食宜清淡化痰之品,忌食油腻和肥甘厚味,生冷,烟酒等物,以防助湿生痰。如西瓜,红小豆,冬瓜,竹笋等,清热利湿之品。 (3)中药汤剂热服,呕吐者应少量頻服。 5.瘀血阻络 临床表现:眩晕,头痛或兼见健忘,失眠,心悸,精神不振,面或唇色紫暗,舌质有瘀斑瘀点,脉弦涩或细涩。 (1)注意休息,重症者卧床休息。若外伤所致,注意观察血压,瞳孔,呼吸,神志等变化。

中医诊断学_八纲辨证(完结)

第六章八纲辨证 第一节八纲辨证的概念与源流一、八纲辨证的概念: 八纲:表、里、寒、热、虚、实、阴、阳。 八纲辨证: 运用八纲分析综合病位深浅——表里 各种辨证的总纲领,四诊所获的病情 病理性质——寒热 最基本的辨证方法。 资料,以辨别邪正盛衰——虚实辨别归类 病证类别——阴阳执简驭繁 第二节八纲基本证候 一、表里辨证: (一)何谓表里: 表——皮毛、肌腠、经络 里——脏腑、骨髓、气血阴阳 (二)何谓表里辨证:辨别病位内外深浅的一对纲领。 (三)表里辨证的意义: 1.辨别病位表证——病较轻浅 外内浅深里证——病较深重 2.辨别病势的进退——外感病病邪由表入里——病渐深重,为势进; 病邪由里出表——病势减轻,为势退。 (四)表证: 1.定义:六淫 疫毒 2.临床表现: (1)主要表现:恶寒(恶风),发热(①体温升高,②体温虽无升高,但自觉发热),头身疼痛,舌淡红,苔薄白,脉浮。 (2)伴有症状:鼻塞,流清涕,喷嚏,咽喉痒痛,微咳,气喘。 3.病机要点:

卫气受遏,不得宣发——恶寒 外邪客于 皮毛肌腠 正邪相争于表,脉气鼓动于外——脉浮 卫气内通于肺—肺失宣发 肺气失宣—咳嗽,气喘。 肺窍不利—鼻塞,喷嚏,咽痒痛。 病未入里——苔薄白,苔薄。 4.表证特点: (1)起病急,病程较短,病情较轻,有感受外邪的因素可查; (2)症状共同特征为新起恶寒发热并见,内部脏腑病状不明显; (3)病位在表,主要侵及皮毛,肌腠、经络,但可累及相应脏腑; (4)病多属实,较易治愈。如外邪不解,可内传而成半表半里证或里证; (5)表证是正气抗邪于外的表现,故表证出现相对浅层的病理反应,不能理解为发生在 皮毛的病变就是表证,如疔疮疖肿。 5.常见证型: (1)风寒束表证(表寒证,风寒表证): 恶寒重、发热轻,头身疼痛,无汗,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犯表证(表热证,风热表证): 发热重,恶寒轻,头咽疼痛,有汗,苔薄白(黄),脉浮数。 (3)风湿遏表证(风湿表证): 恶寒微热,头重如裹,肢体困重,酸痛,舌苔滑腻,脉濡缓。 (4)燥邪犯表证(外燥证): 恶寒发热、口鼻咽干燥、干咳、痰少而粘、苔干、脉浮。 (5)暑湿袭表证: 恶热汗出,口渴喜饮,气短神疲,肢体困倦,小便短赤、舌红苔黄或白,脉虚数。 (6)风袭表疏证(太阳中风证、表虚证): 发热恶风,汗出,鼻塞喷嚏,咳嗽,苔薄白,脉浮缓。

中医护理:肛周脓肿的分型与辨证施护知识讲解

中医护理:肛周脓肿的分型与辨证施护

精品文档 以肛门肿痛、隆起、坚硬如石、大便排出困难,有里急后重、舌紫痕,此型应活血化痕消肿止痛,以三黄膏外敷,三黄栓纳人肛内一枚每日一次,重点做好情志护理,因情志不畅,气滞则血癖病情加重。此外使病室温湿度适宜,协助患者料理生活。 2、湿热下注型 以肛门坠胀疼痛、红肿较重、食欲不振,渴不多饮,大便燥结或澹泻,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以清热解毒利湿为主给予清淡无刺激性的饮食,如绿豆粥、青菜等。便秘者多吃水果,塘泻者少吃粗纤维素蔬菜,肛门坠胀者肛内纳人三黄栓一枚,清热通便。 3、肛门热毒型 局部以红肿热痛,坐卧不安,受压或咳嗽时症状加剧,溃破后液黄浊,稠而带臭味,常伴有全身不适,恶寒发热,口渴冷饮,便秘尿赤,舌质红,苔黄,脉细数,此期以清热解毒,凉血祛窟,软坚散结为主,发热盛者给针刺合谷、曲池、大椎等穴位,局部外徽三黄膏以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每日换药一次,用硝硼散30g每日热水坐浴2次,疼痛盛者给元胡止痛片,便秘者口服清宁胶囊每晚2粒,嘱患者多饮水。 4、饮食调护 中医认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脾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因此我们便用“培土生金”方法,加强病人的饮食调节。 肛周腔肿的发生与湿热有密切关系,所以油腻生湿热的食物应有所节制,同时要戒除烟酒及嗜茶习惯,忌食难以消化的甘厚腥和辛辣刺激之品,应多食清淡、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的食物如冬瓜、丝瓜、绿豆、萝卜等。 5、情志护理 祖国医学认为,人体是完整统一的机体,疾病的发生发展与人的精神状态有很大的关系,故有“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精神内伤,身必败亡”之说,肛周脓肿患者,尤其女病人怕羞,不方便等因素而不诊治,延误病情,因此我们对此类患者更应做好情志护理,可给患者讲述病情的转归以及此病的发病机理,解除患者的顾虑,使患者心情舒畅,配合医护,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总之,肛周脓肿的护理是很重要的。我们应严格掌握病人的辨证施治原则,辨证分型施护,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的护理,减轻病人的痛苦,及早防治尽快解除病患。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常见疾病中医辩证施护(精)

八纲辨证 八纲,即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辨证的纲领。 八纲辨证,是用通过四诊(望、闻、问、切所取得的资料。根据病位的深浅,病邪的性质及盛衰,人体正气的强弱等多方面的情况,加以综合分析,归纳为八类不同的证候。是中医学最基本的辨证方法。八纲是从各种具体证个性中抽象出来的带有普遍规律的共性,即任何一种疾病,从疾病的类别来说,不属于阴证,便属于阳证;从疾病的部位深浅来说,不在表, 就在里(或半表半里;从疾病的性质来说,不属于寒证,便属于热证;从邪正斗争的关系来说,正气虚的称为虚证,邪气盛的称为实证。所以八纲辨证是概括性的辨证纲领,适应于临床各科的辨证。在八纲中,阴阳可以概括其他六纲,即表、热、实证为阳证,里、寒、虚证为阴证,所以阴阳又是八纲中的总纲。这样,就可紧紧把握阴阳两纲,由浅入深,认识疾病的本质。 八纲之间不是彼此孤立,绝对对立,静止不变的。而是相互间可有兼夹、错杂,可有中间状态,并随病变发展而不断变化,如表里同病、虚实夹杂、寒热错杂、表证入里、里邪出表、寒证化热、热证转寒、实证转虚、因虚致实等。 饮食调护 饮食调护是指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或在对健康人的保健方面,进行营养和膳食方面的调护和指导。饮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是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得以濡养的源泉。 食物分类按食物的性质分类:热性食物、温性食物、寒性食物、凉性食物、平性食物、补益性食物、发散性食物;按食物的味分类:辛味食物、甘味食物、酸味食物、苦味食物、咸味食物。 饮食调护的基本原则饮食有节、饮食有方、谨和五味、荤素搭配。

饮食宜忌原则与方法辨证施食(虚证应补益、实证宜疏利、寒证宜温热、热证宜寒凉、辨药施食(即食物的性味应与患者所服药物的性能一致、因人施食(根据人的体质、年龄不同而异、因时施食(根据四时季节的变化而异。 肺胀 【定义】 肺胀是因喘咳日久,肺脾肾心俱虚,气道滞塞、肺气胀满,出现以胸部膨满,咳逆上气,动后尤甚,痰涏壅盛,甚则面色晦黯,唇舌紫绀,面目四肢浮肿,病程缠绵,经久不愈为特征的疾病。 【范围】 西医学中的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如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合并阻塞性肺气肿、慢性肺原性心脏病、老年性肺气肿等病,均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 【辩证调护】 一、寒饮束肺:喘咳气短,痰多清稀,恶寒发热,身痛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宣肺散寒,温肺化饮 方药:小青龙汤加减 调护: 1、室内空气宜新鲜,潮润,室温宜偏暖,注意保温,助病人及时增减衣被,防止受冷。 2、饮食宜清谈与辛散,忌生冷、肥甘厚腻等滋痰生湿之品,禁食辛辣、烘炒类食物如炒瓜子、烘饼等。可食用温性调味品,如生姜、胡椒、葱等,以助散寒。

褥疮的中医治疗

褥疮的中医治疗 【诊断要点】 1.多发生在长期卧床的病人,如半身不遂,下肢瘫痪,久病重病,长时间昏迷,尤其是伴有消渴病者。好发于易受压和突出的部位,如尾骶、髂骨嵴、大转子、足跟及踝等处。 2.初起局部发红紫暗,迅速形成黑色腐肉并溃破,但此次溃疡浅而局限,痛或不痛,周围肿势平坦散漫,滋水较少。此后黑腐蔓延,溃疡日渐深大,肿势加重,溃脓稀薄,或如粉浆污水,秽臭,痛或不痛。可深及筋膜、肌层、骨膜。 【中医证侯】 1.气滞血瘀局部皮肤出现褐色红斑,继而紫暗红肿,苔薄,舌有瘀紫,脉弦。 2.蕴毒腐溃褥疮溃烂,腐肉及脓水较多,或有恶臭,重者溃烂可深及筋骨。四周漫肿,伴有发热或低热,口苦且干,形神萎靡,不思饮食,舌红苔少,脉细数。 3.气血两虚疮面腐肉难脱,或腐肉虽脱,新肌色淡,愈合缓慢,伴面色无华,神疲乏力,纳差食少,舌淡,苔少,脉沉细无力。 【治疗方法】 1.汤药 (1)气滞血瘀:血府逐瘀汤加减。生地、丹参各15g当归、牛膝各12g,赤芍、桃仁、红花各10g,桔梗、柴胡、枳壳、甘草各6g。 (2)蕴毒腐溃:用生脉散、透脓散合五味消毒饮加减。生黄芪、金银

花、野菊花、紫花地丁、蒲公英各15g,党参6g,当归、麦冬各12g,五味子、炒山甲、川芎、皂角刺各9g。 (3)气血两虚:用托里消毒散加减。生黄芪12g,党参、白术、生甘草、当归、赤芍、地龙、白芷、皂角刺各10g,银花、地丁、龙葵、生苡仁各15g。 2.中成药湿润烧伤膏外敷。 3.单验方:局部红肿用马齿苋洗净捣烂调金黄散外敷;渗液多亦可用马齿苋煎汤湿敷,擦干后外敷药膏。 4.外治法:初起红斑尚未坏死,外擦红灵酒或红花酊,外撒滑石粉后局部按摩,用红外线、频谱仪照射,每日2次,保持局部干燥清洁,避免再受压或擦破。浅表溃疡滋水不多,用湿润烧伤膏外敷,配合红外线照射,周围按摩,保持局部洁净。溃腐深大者,要清创,双氧水冲洗,用少量九一丹提脓祛腐。收口期,腐脱脓尽,改用生肌散、生肌玉红膏。 【注意事项】 1.加强护理,重在预防。对长期卧床病人应加强受压部位的皮肤护理,如保持清洁干燥、定期翻身等。发现受压皮肤颜色变暗,及早处理。 2.褥疮是局部组织受压和全身情况衰竭共同造成的,故应积极治疗全身疾病,并给以必要的支持疗法,注意饮食营养。

八纲辨证是中医各种辨证的总纲

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辩证施护。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以五脏为中心,配以六腑,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以脏腑,外络于肢节” 人体于自然界的统一,与四时,昼夜等 辨证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有关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辨清病因、病位、病性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何病、何证。 施护是在辨证的基础上,确立相应的施护原则和方法。 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 ?扶正祛邪 ?护病求本 ?标本缓急 ?三因制宜 预防为主 ?中医护理程序 ?1、中医护理评估 ?2、中医护理诊断 ?3、中医护理计划 ?4、中医护理实施与评价 中医护理计划。包括:生活起居护理、情志护理、饮食护理、药物应用护理及特殊护理等。

八纲辨证是中医各种辨证的总纲。 辨证,即分析、辨认疾病的证候,是认识和诊断疾病的主要过程和方法。辨,即辨认,辨别,也就是分析。证,即证候,是机体在致病原因和条件作用下,机体与环境之间,脏腑、经络、气血津液之间关系紊乱的综合表现,所以,明确了某一证候,即是对疾病发展阶段中的病因、病位、邪正斗争的强弱、阴阳的偏盛偏衰等病理情况的概括。 辨证的过程,是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病因等理论为依据,对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所搜集的症状,体征等资料进行综合、归纳、分析、推理、判断、辨明其内在联系,以及各种病变相互之间的关系,从而认识疾病,作出正确的诊断。 “症”是指单个的症状,中西医认识是一致的,如头痛,发热,咳嗽,心慌,恶心…等。 “证”,即证据、证候的简称,它不单纯是症状或主观感觉,而是一组征候群,也是中医对疾病的诊断。“证”是一组特定的临床表现(症状,体征等),并包含着病因、病变部位、病变性质、正邪双方力量对比状况等方面的综合概念。“证”是从分析症状和体征着手,归纳成为比症状更能说明疾病本质的概念。 中医辨证是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形成的,方法有多种,主要有八纲辨证,病因辨证、气血精津辨证、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六经辨证等。其中八纲辨证是各种辨证的总纲。 八纲辨证是根据四诊取得的材料,进行综合分析,以探求疾病的性质、病变部位、病势的轻重、机体反应的强弱、正邪双方力量的对比等情况,归纳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是中医辨证的基本方法,各种辨证的总纳,也是从各种辨证方法的个性中概括出的共性,在诊断疾病过程中,起到执简驭繁,提纳挈领作用。 疾病的表现尽管极其复杂,但基本都可以归纳于八纲之中,疾病总的类别,有阴证,阳证两大类;病位的深浅,可分在表在里;阴阳的偏颇,阳盛或阴虚则为热证,阳虚或阴盛则为寒证;邪正的盛衰,邪气盛的叫实证,正气衰的叫虚证。因此,八纲辨证就是把千变万化的疾病,按照表与里、寒与热、虚与实、阴与阳这种朴素的两点论来加以分析,使病变中各个矛盾充分揭露出来,从而抓住其在表在里、为寒为热、是虚是实、属阴属阳的矛盾,这就是八纲的基本精神。 [编辑本段] 一、表里 表里是说明病变部位深浅和病情轻重的两纲。一般地说,皮毛、肌肤和浅表的经属表;脏腑、血脉、骨髓及体内经络属里,表证,即病在肌表,病位浅而病情轻;里证即病在脏腑,病位深而病情重。 (一)表证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