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才培养标准及工学交替分析

人才培养标准及工学交替分析

人才培养标准及工学交替分析
人才培养标准及工学交替分析

宁夏青铜峡市职业教育中心

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

(人才培养评价标准)

食品生物工艺专业项目组

2011级生物班工学交替实习管理办法工学交替工学结合实习是中职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举措,是实现职业教育“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必然要求,是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科学创新精神和熟练专业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为进一步规范我校工学交替工学结合实习工作的组织管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特制定本办法。

一、总则

第一条本办法所涉及到的工学交替工学结合实习,主要是指在非毕业学年,组织在校学生到企业生产服务第一线参加的实践教学活动,其主要形式包括专业技能实习、专业技能培训、校外教学实习、校内教学实习等。

第二条工学交替工学结合的目的首先是在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使学生在真实的职场情境中,接受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培养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团队协作精神、交流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同时,学生将所学知识及技能应用于岗位实践,熟悉自己将要从事的行业运行情况,获得本专业生产实际中常用的技术知识、管理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为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打好基础。

二、组织领导

第三条建立健全工学交替工学结合实习管理体系。由校长任组长,主管教学的副校长任副组长,成立由实习处、教务处、学生处等组成的工学交替工学结合领导小组,负责工学交替工学结合实习工作的规划、协调、检查、评估及重大问题或紧急事件的处理;由实习处负责工学交替工学结合工作的组织、实施、管理和考核。

第四条工学交替工学结合实习项目在正式实施前,必须进行以下审批程序:

1、由实习处与相关企业进行初步商讨,并实地考察该企业的工作、生活等设施,在确认可行的情况下提出书面申请,报校领导批准生效。

2、由实习处负责与相关企业进一步商讨并签署相关协议。协议内容应符合劳动法律法规的规定,包括各方的权利、义务,实习期间的待遇及工作时间、劳动安全卫生条件等。由实习处负责与实习企业共同制订具体实施计划教学文件,并提出教学进程调整方案,以及教师安排、实习成绩的认定等意见,经主管校长同意后,方可正式启动工学交替工学结合实习。

第五条由实习处和实习企业共同负责工学交替工学结合实习学生的安全教育及管理。要以预防为主,本着保护学生、教育先行、明确责任、教管结合、实事求是、妥善处理的原则,做好教育、管理和处理工作。

1、双方应组织学生开展实习前的动员和专题培训,帮助学生明确实习目的、任务和考核办法,加强实习纪律和安全教育,预防各类意外事故发生;并在进入正式企业前,由班主任组织实习学生签署实习协

议书,确保学生在实习期间的人身安全和身心健康,共同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2、学校领导必须定期到实习企业检查实习情况,加强指导和管理,及时处理实习中出现的有关问题,确保工学交替工学结合实习正常有序开展。

第六条学生在工学交替工学结合实习结束时,应将学生实习报告、协议书、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实习大纲与进度计划及指导教师实习总结等教学资料及时汇总上交实习处存档备案。

三、指导教师职责

指导教师由两部分人员组成:一是派出的实习带队教师和专业指导教师,可由专任教师或辅导员担任;二是由企业选派的有实践经验的技术或管理人员。指导教师应认真履行以下职责:

第七条校企双方密切合作,加强联系与沟通,重视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认真指导学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检查实习进度和质量;在业务指导中注意培养学生敬业守纪的劳动态度、不怕困难的心理素质、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及时解决实习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第八条企业指导教师应代表实习单位做好实习学生的实习鉴定与成绩评定工作。如在实习期间,学生被安排在同一单位的不同岗位进行实习,企业指导教师要对学生在每一部门或岗位的表现情况进行综合考核,对学生的表现、工作质量做出客观评价,评定成绩。

第九条学校实习带队教师应代表学校全面了解学生在实习单

位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情况,及时发现学生的思想问题和事故隐患,并主动向实习处反馈;遇到非常情况或发生事故,应在第一时间向实习处汇报,按学校的统一部署,做好相应的调查工作,写出书面报告,并协助学校做好处理和善后工作;实习结束后,要听取实习企业对实习工作的意见,做好实习总结,形成书面材料,交实习处汇总。

第十条学校实习带队教师和专业指导教师负责指导学生撰写实习报告,及时进行批阅;并结合实习期间学生的日常表现,评定学生实习考核成绩;最后按规定比例,综合企业指导教师和学校指导教师的考核成绩,计算实习最终成绩。

第十一条学校实习带队教师和专业指导教师的工作量由实习处根据其实际情况核定。

第十二条外出实习班级的班主任,无论是否为实习带队教师,都有责任去主动关心和了解学生在实习单位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情况,及时发现学生的思想问题和事故隐患,协助学校做好非常情况或事故的处理和善后工作。

四、学生职责

第十三条工学交替工学结合实习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必修课程。所有学生都必须明确实习目的,端正实习态度,认真完成实习任务。

第十四条学生应严格遵守学校和企业的规章制度,维护良好的实习秩序,不做有损企业形象和学校声誉的事情。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必须强化职业道德意识,严格遵守实习企业的劳动纪律和操作规程,

尊重企业指导教师,服从管理与分配;学生组织集体课外活动,须事先报请学校和企业的批准,遇到问题,应及时与指导教师联系,由实习处与企业协商解决。

第十五条学生应提高自我管理能力,要有高度的安全防范意识,注意自身的人身和财物安全。在实习时,必须严格遵守安全操作的有关管理规定,牢记“安全第一”,防止各种工伤事故的发生;外出时要遵守交通规则和公共秩序,避免发生交通事故等,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第十六条在工学交替工学结合实习期间,学生应严格遵守企业的考勤制度,上课培训、生产实习、政治学习等一律都实行考勤。学生一般不得请事假,若有特殊原因必须请假,应向企业有关部门提前递交书面申请,详细说明请假事由及请假期限,并出具相关证明(病假凭医生出具的病假证明;事假凭家长信件等证明材料)并按审批程序审批。如有特殊情况来不及办理请假手续的,应该由个人提出书面申请并委托其他同学及时办理请假审批手续。学生假满后,须及时向原批假人或有关部门办理销假手续;若假满不能按时返回,必须提前办理续假手续,并提供有关证明,按请假审批程序审批。不经准假而缺席者,一律作旷课(工)论处。

第十七条实习学生在实习结束时应及时撰写实习报告,并按学校规定的时间完成并交给学校实习指导教师,作为考核的依据。五、成绩考核

第十八条学生在工学交替工学实习期间接受学校和企业的双

重指导,实行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的校企双重考核制度。

第十九条工学交替工学结合实习作为单独一门必修课程进行考核,按五级记分制(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进行成绩记载。考核由两部分构成:一是企业指导教师对学生的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70%;二是学校指导教师对学生的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30%。学生如在同一单位的不同岗位进行实习,考核成绩应是所有实习岗位的综合考核成绩。

第二十条对于因各种原因而被批准同步安排在校内实习的学生,实习结束,考核成绩均以及格记载。

第二十一条没有完成规定的实习任务和时间的学生,实习成绩均以不及格记载。有条件时,可由实习处协调,安排在其他班级进行工学交替工学结合实习时重作,或利用假期安排在指定企业进行重作。工学交替工学结合实习重作最多只有一次,考核成绩最高为及格。重作不及格,不予毕业。

六、违纪处理

第二十二条学生在工学交替工学结合实习期间发生违纪行为,可按学校《学生违纪处分条例》处理,并补充下列条款。当本补充条款与《学生违纪处分条例》不一致时,按本补充条款执行。

1、发生旷工(含培训课)情况,视其情节、认识态度和改正的表现,给予以下处分:旷工1天,给予通报批评或警告处分;旷工2天,给予严重警告及以上处分;旷工3天及以上,或屡教不改,重复旷工者,给予记过及以上处分;半月不归且无正当理由者,学校可张榜公布,

给予退学处理。

2、违反企业规定,违纪情节轻微尚不足以给予处分者,学校予以口头批评教育、通报批评,直至责令赔偿损失。累计受到3次通报批评者,学校可给予警告及以上纪律处分。对于违纪情节比较严重,被企业取消实习资格而退回的学生,学校可视其情节、认识态度和改正的表现,给予记过及以上处分。

3、严禁学生在工学交替工学结合实习期间,利用工余时间聚众赌博、酗酒闹事。对于参与者,视其情节、认识态度和改正的表现,给予严重警告及以上处分;对于组织或发起者给予记过及以上处分;围观或者知情不报者,给予通报批评或警告处分;作伪证者加重一级处理。

4、举止不文明,在企业公共场所行为不检点,破坏公共设施,且不听劝阻,不服从教育、管理,甚至侮辱、漫骂、殴打指导教师或管理人员者,除赔偿损失外,视情节轻重,给予警告及以上处分。

5、违反企业消防、安全规定,除赔偿损失外,给予记过以下处分;不听劝阻者,给予记过处分;造成严重后果但尚不足以追究法律责任的者,给予留校察看直至开除学籍处分。

6、在工学交替工学结合实习期间,要求必须在企业住宿的学生,严禁在宿舍留宿异性,违者给予记过或留校察看处分。

7、对于被企业取消实习资格退回的学生,由实习处等有关部门协商,同步安排在校内实习,无任何实习补贴。如企业有违约金要求,由学生个人支付。

七.事故处理

第二十三条学生在工学交替工学结合实习期间发生意外事故或人身、财物安全不能保证时,实习处、学生处应迅速采取有效措施,及时调查处理,并向学校领导汇报,根据当事人或他人的过错,责令其赔偿损失,并给予批评教育或相应的行政、纪律处分。

第二十四条出现重大事故时,学校有关领导应亲自参与调查工作,认真研究调查报告,及时处理,并在事故处理结束后一周内书面报告上级有关主管部门。

第二十五条发生学生非正常死亡、重伤或被窃、失火等造成财产重大损失事故后,学校应迅速采取措施进行抢救和保护现场,同时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稳定学生情绪,恢复实习、教学和生活秩序,并协同地方有关部门妥善处理。学校对事故调查后认为涉及追究刑事责任的,要及时与公安部门联系,协助调查处理。

第二十六条各级各类事故的具体处理办法,严格按教育部令第12号《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执行。

青铜峡市职教中心工学交替管理办法

工学交替是中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形式之一,是职业教育“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必然要求,是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科学创新精神和熟练专业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为规范我校工学交替实践教学工作,特制定本办法。

一、总则

第一条本办法所称工学交替,主要是指按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和教学计划的安排,组织在校学生到企业生产服务第一线参加的实践教学活动,其主要形式包括顶岗实习,毕业实习,分散预就业实习等实践教学形式。

第二条学生参加工学交替,由学院安排,允许学生自找单位。学生自己联系单位的,须本人提出书面申请,并经过所在学院根据专业对口的原则审定同意后办理完审批手续,方可离校参加工学交替实践教学活动。

第三条工学交替单位要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工作学习条件和安全健康的劳动环境。不得安排学生每天工作超过8小时;不得通过中介机构代理组织、安排和管理工学交替学生的工作。

二、细则

第一条组织领导

1.工学交替工作,由学校教学校长总负责,并组成由实践教学中心、教务处、招生就业处、各学院等部门组成的工学交替管理领导小组。工学交替的日常管理工作由学院和企业共同承担。

2.各学院要成立由院长挂帅的工学交替工作小组,人员由学院院长、系主任、教研室主任、学服办及专业指导教师组成。

第二条工学交替安排

1、工学交替根据教学计划进程,一般第四学期以后开始安排。

2、工学交替的内容要求:专业对口、分项目实训,具备专业性、综合性和可操作性。

第三条工学交替学生的管理

1、安排参加工学交替的学生由各学院和实习单位共同管理。各学院和实习单位在学生参加工学交替期间,要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确保学生在实习期间的人身安全和身心健康。

2、要建立健全工学交替管理体系。学校成立工学交替领导小组;各学院成立工作小组,明确专人负责工学交替工作,要加强专业实习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建立学生工学交替实习管理档案,定期巡回检查工学交替实习情况,加强工学交替实习指导和管理,处理实习中出现的有关问题,确保工学交替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

3、建立学校、工学交替合作单位和学生之间的信息联系制度,定期进行沟通联系。学生到达实习单位前,各学院、实习单位和学生本人应当明确各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第四条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职责

(一)专业学院职责

1、各学院应当加强工学交替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工学交替管理制度,加强工学交替工作的监督检查,要明确对学生工学交替期间的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认真进行考核。协调有关部门和实习单位,共同做好实习学生的管理工作,保证实习安全、有序开展。

2、学院在安排工学交替时,要与实习单位共同制订专业实施方案,开展专业教学和职业技能训练;指导教师要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定期帮助学生总结工学交替学习成果,做好工学交替成绩的评定工作。

3、学院要主动加强与工学交替单位和学生的联系,要建立专业指导教师联系学生制度,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的工学状态,解决工学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切实指导好学生的工学活动。

4、学院要与学生工学交替学习所在单位协商,允许工期间学生集中一段时间返校或在工学单位,完成相关课程的学习。

(二)工学交替实习学生职责

1、工学交替是学校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有学生都必须按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教学计划的要求按时参加工学交替活动。对于集中安排的工学交替,无正当理由不参加者,不能获得相应课程的学习成绩。

2、对于正常安排的工学交替学习,学生应当严格遵守学校和所到单位的规章制度,服从管理;

3、学生工学交替学习期未满,不得擅离或调换工学交替学习单位。个别学生确因特殊情况,中途调换单位的,须本人提出书面申请,报学院工学交替学工作领导小组批准。学生未经批准擅离、调换实习单位的,实习成绩以零分记,其间发生的一切问题由学生本人负责。

4、工学交替学生在单位应遵守单位纪律,尊重企业指导老师,服从工作分配,认真工作,遵守所在单位的保密制度。若遇到问题,应及时与指导老师或学院联系,由学院与单位协商解决。若因学生的原因给单位或学校造成不良影响或损失的,学校将根据有关规定给予相应处理。

5、工学交替学习期间,学生应积极主动与学校、专业指导老师、工学交替学习单位指导老师保持紧密联系,完成工学交替学习任务。(三)工学交替学习所在单位职责

1、单位要指定专门人员负责学生的学习和工作,根据需要推荐安排有实践经验的技术或管理人员担任工学交替学习指导教师。

2、根据条件和协议,单位可向学生提供必要的工作学习条件或支付一定的工作报酬。

3、单位应当加强对工学交替学习学生的劳动纪律和安全教育,增强学生安全意识,提高其自我防护能力。

4、工学交替学习期满,单位应对学生做出书面鉴定,评定学生成绩。(四)指导老师职责

指导教师由二部分人员组成:一是学院根据学生的专业情况指定本学院相应专业具有丰富教学和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作为指导教师;二是

由单位指定的指导教师。指导教师是工学交替的学习指导者,又是工作的组织者。指导教师应认真履行职责,指导学生完成工学交替任务。校企双方的指导教师应加强联系。

学校指导教师职责:

1、熟悉专业工学交替方案和专业实习计划,按要求参加工学交替学习动员大会,做好学生参加工学交替前的各项准备工作,负责将工学交替学生送到企业,并保持与学生的联系。

2、学校指导老师要加强与单位的联系,积极配合单位开展工作,及时解决工学交替学习中的问题,争取单位的支持和帮助,搞好单位与学校的关系。

3、指导教师要及时了解、掌握及检查学生完成工学交替学习的情况,指导学生撰写工学交替学习总结等;

4、负责学生实习成绩的评定工作。

企业指导教师职责:

1、企业指导教师应具备一定专业水平和实践经验。每位指导教师指导学生数最多不超过10人。

2、指导教师要按要求指导学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检查工作进度和质量。在业务指导中应注意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和创新精神,并详细作好指导记录。

3、指导教师在学生工学交替结束后要指导学生撰写总结材料,保证学生的工学交替的学习质量。

4、在工学交替即将结束时,代表单位做好对实习生的鉴定与成绩评定工作。

(五)相关部门职责

1、由学校有关职能部门联系协调组织派出的工学交替学生,相关部门要做好学生所在学院和对方单位之间的联系沟通,及时做好相关的管理协调工作。

第五条成绩考核与评价

(一)考核原则

学生在工学交替期间接受学校和企业的双重指导,校企双方要加强对学生的工作过程控制、指导和考核,实行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的校企双方考核制度,双方共同填写“学生工学交替学习工作鉴定表”。(二)成绩考核评定

1.工学交替一次做单独一门课程成绩计。考核由两部分构成:一是企业指导教师对学生的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70%;二是学校指导教师对学生的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30%。

2.企业指导教师对学生的考核

工学交替学习在统一指导教师指导下,可以在同一单位的同一岗位进行,也可以在同一单位的不同岗位进行,企业要对学生在每一部门或岗位的表现情况进行考核,对学生的表现、工作质量做出客观评价。3.学校指导教师对学生的考核

学生要写出工作报告,学校指导老师要对学生工作报告及时进行批阅、结合日常检查中学生的表现,评定成绩。

第六条其它

其他事宜由学校和实习企业商定。

为了提高学生素质, 适应社会要求,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关于厂(公司)校挂勾,加强“产学研”合作,发挥社会力量,共同培养富有创新意识,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本着友好相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协作,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为了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优化企业的人力资源,建立长期的人力资源供需协作关系,实施“定单式教育”,经双方充分协商,制订本协议。

第一条合作目的

1、密切校企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聊城市轻纺技工学校校外实习基地,打造聊城市纺织印染人才的培养基地。

2、探索校企联合培养创新型、实用型人才的新模式,构建适应企业发展需求的人才输送渠道。

3、实现资源共享,实现企业与聊城市轻纺技工学校在就业招聘、新产品研发、技术培训等方面更广泛的合作。

第二条合作方式

1、甲方与乙方合作建立“聊城市轻纺技工学校实习基地”,从合同签订之日起 ,甲方在乙方建立学生实习基地,双方均同意在对外发布信息中使用双方共建本实习基地的名称。

2、甲方从合同签订之日起,根据教学计划和学生培养方案,每年选派一定

数量的指定年级、专业的学生到乙方进行实习,具体人数根据乙方岗位需求、甲

方学生情况等因素,由甲乙双方协商决定。

3、甲方提供的实习种类分为教学实习(又称见习或短期实习,一般期限为1—30天)和毕业实习(又称长期实习,一般期限为3—6个月),短期实习一般不提供工作报酬,也可由实习单位酌情进行实习补贴。长期实习的实习津贴由学校、企业、实习学生根据三方协议约定。

4、实习期间,企业与实习学生不具有劳动合同关系,企业一般不为实习学生提供各种福利、社会保险、医疗及其他待遇。实习学生在实习期间根据实习协议的要求服从乙方规章制度的管理(含考勤管理和技术管理),并且不违反学校的管

理规定。

5、开展实习遴选活动期间,甲方派出的学生与企业双向选择 , 学生由甲方和乙方联合培养。

6、因实习学生或乙方原因提前终止实习,乙方应告知甲方。实习结束,乙方应向甲方提交学生实习的证明和评价。

第三条合作期限

合作期限暂定五年,自2013 年6 月1日起至2018 年6 月1 日止,期满可再续签。

第四条甲方的权利和义务

甲方权利

1、甲方有权督促乙方为实习学生提供相应的实习环境、工作以及安排合适的联合指导老师。

2、根据实习学生在定向实习时的表现,自行决定是否直接给予实习学生相应课程学分。

3、甲方成立实习指导小组对学生实习情况进行指导、监督和管理,发现问题及时提出解决办法;协调乙方和实习生之间的关系。

甲方义务

1、甲方应积极利用自己的师资条件、信息等优势与乙方共同致力于产品开

发、设备使用与维修、人员培训等方面的工作。为乙方人员到学校进修、培训提供便利,利用学校的技术优势,为乙方解决生产技术上的一些问题,并在技术

开发等方面给予合作。

2、甲方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制定实习计划,应提前向乙方提交学生的实习计划(如学生人数、专业、实习时间、实习内容等)、及时公布乙方实习岗位需求,根据乙方要求组织学生进行实习双向选择。

3、实习期间由甲方委派责任心强、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担任实习指导教师,协助乙方对在乙方实习的学生进行管理,加强实习生政治思想教育和安全教育,教育实习生遵守乙方保密制度和其他有关规章制度。实习期间,由于学生原因引起的安全问题,由甲方负责。除因乙方工作原因导致实习学生伤病外 , 其他医疗费用按学校相关规定处理。

4、实习期间必须遵守相关法规及条例,不得从事与实习无关的活动,保守乙方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秘密。

5、根据乙方的需求情况,推荐优秀毕业生到乙方就业。甲方在输送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应优先满足乙方的需要。

第五条乙方的权利和义务

乙方权利

1、乙方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及调整学生的实习岗位,

2、在实习过程中,甲方有权对学生工作态度和表现作评估。如实习学生出现下述情形:

(1)不能胜任工作或不服从乙方工作安排;

(2)违反乙方相关管理规章制度或国家法律;

(3)给乙方人员造成伤害或给乙方财产造成损害的。

甲方有权书面通报乙方,并视具体情况可对该学生予以警告、终止实习合同等处理。

3、乙方与学生签订保密协议,有权利要求学生及乙方严格遵守保密协议,有权将学生的违约行为向学校通报。

乙方义务

1、乙方提供学生实习所必需的设备及工具,项目、岗位、实习工种安排应与所学专业一致或相近,个别学生自愿的可以除外。

2、提供实习学生工作中所必需的资料及工作设施和工作条件。

3、负责实习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工作内容的安排。

自动化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官方)

自动化专业 Automation 080801 一、专业教育特色 面向各自动化应用领域,在专业培养中注重强电与弱电相结合,测量与控制相结合,生产设备与自动化控制系统相结合,节能环保与新能源开发相结合。在专业竞赛中培育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掌握自动化工程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并在自动化领域某一方向具有专长,在自动化生产、制造领域,从事自动化工程设计、编程、调试和自动化改造与创新,在自动化装置、装备研究开发领域,从事自动检测、控制装置与装备以及自动化生产管理技术的高级应用型自动化专业人才。 三、专业培养规格 1、知识 依据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自动化指导性专业规范”,以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学规律为指导,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加强专业基础教学,强化课程之间的知识联系以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培养。 2、能力 从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角度出发,依据相关课程的相互关系,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理论课程体系、实践课程与能力培养体系。主要体现在基础课程统一规划,专业方向灵活设置,大量增加了选修课程和实践性课程。 通过学生电子、电气实训,以及参加“全国电子设计大赛”、“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和“湖北省电子设计大赛”等比赛,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 3、品格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和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正确处理政治思想与业务、基础与专业、学习与健康、知识与能力和素质等关系。遵纪守法,尊敬师长,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和思想品德。 四、专业教学 1、专业的知识体系 (1)通识课程

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两课”实践-思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两课”实践-马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英语、体育、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等五门政治理论课和军事理论,法律基础,管理基础等。 (2)学科基础课程 包括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大学物理、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等。 (3)专业课程 包括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电机与拖动基础、自动控制原理、运动控制系统、电气与可编程序控制、计算机控制技术、自动化概论、现代控制理论、DSP技术、过程控制、供配电技术等等方面的课程。 (4)实践教学 包括暑期社会实践、模拟电子课程设计、数字电子课程设计、电气控制系统设计、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设计、器件与仪器认知、生产实习、毕业设计、创新等。 2、知识体系的课程教学 3、知识体系的实践教学

人才培养方案编写质量标准

教学质量标准·人才培养方案 一、人才培养方案编写质量标准 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文件,也是最重要的教学文件,它明确规定了专业人才培养的学制、年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并对专业学习涉及的工作岗位群、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进行详细分析。要求对专业课程体系中从基本素质、专业通用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专业拓展能力和综合训练等课程进行描述。要求对专业教学过程制定详细实施进程计划。 表(1)人才培养方案编写质量标准

二、课程建设质量标准 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组成部分和重要载体,课程建设是教学基本建设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内容之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专业课程建设要体现工作领域、职业岗位能力和学生综合职业素质提高要求,公共课程建设要体现学生素质养成教育要求。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课程教学团队、课程教学的条件、课程教学质量(课程教学内容选择、课程教材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考核方式等)、课程教学改革等环节的质量标准。 表2 课程建设质量标准

三、教材选用质量标准 教材是实施教学质量保证的基本工具,教材选择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教材选择应符合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要求,教材选择要体现高职教育教学特色,尽可能选择高职高专精品教材、优秀教材或校企合作开发的校本教材,教材的内容的选择、组织、结构设计以及内容安排要便于学生学习,教材内容新颖,质量高。

四、备课质量标准 备课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讲授新课程内容之前进行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准备工作。是教学过程的起始环节,备课环节主要包括对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的研究,对教材教学单元或教学章节内容的研究和取舍、对课程教学单元或教学章节教学进程及教学方法设计和多媒体课件制作、教案撰写、准备教具等工作。备课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对教学产生影响。其基本要求是:教师必须明确备课目的,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认真、深入研究教材,广泛猎取与教学内容相关知识,及时吸收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并组织到教学中。教师备课应紧扣教材,又不拘于教材。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兼顾差异教育,因材施教,克服教学中的片面性和一般化,讲究备课的针对性和全面性。

人才培养规格标准

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及人才培养规格 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拥护党的领导,热爱祖国,具有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有良好的师德并掌握幼儿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幼儿教育机构从事教育、保育和研究工作的教师或管理人员。 二、类别、学制、招生对象 类别:文化教育类。 学制:修业标准年限为3年。 招生对象:应往届初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历的社会人员。 三、人才培养规格 1.专业核心能力: 了解教育的基本理论与方针政策,掌握幼儿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组织幼儿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技术能力。 2.专业岗位知识要求: ①熟悉幼儿园工作过程和我国教育制度、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了解幼儿教育理论的发展动态; ②掌握过够用、扎实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较系统的教育理论和幼儿教育专业知识,及艺术学科的基础知识; ③具备基础的计算机和英语知识。 3.专业岗位技能要求: ①具有从事幼儿教育和保育必备的基本技能;具有开展各种幼儿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指导技能和一定的幼儿园班级管理、园务管理技能; ②具有良好的口语表达技能和音乐、体育、舞蹈、美术等艺术表现技能; ③具有从事幼儿英语教学的技能; ④具有使用计算机等多媒体手段制作课件的技能; ⑤具有初步从事幼儿教育科学研究的技能; 4.专业综合素质要求: ①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懂得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和良好的思想品德。 ②具有必要的体育、心理、卫生和保健知识及健全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 ③具有自觉创新、自主创业的精神,具有不断获取知识、开发自身潜能、适应岗位变更的能力。 ④具有较强的工作协调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 5.专业资格证书要求: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现状研究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现状研究 在开展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实现工学有机结合必须充分发挥学校和社会两者的教育培养作用,这是开展有效工学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是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内在要求和有效途径。就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进行了研究,并就如何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标签:工学结合;职业教育;现状 我国教育部于2005年提出开展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计划,在有关提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整体水平方面作出重要批示,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是高职教育理念的重大变革,也是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1]。我国教育部发布的第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规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2]。最新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解析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出适合高职院校发展的新思路,是实现高职院校服务社会需求的重要任务。 一、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内涵 从宏观上分析,工学结合形式的培养指在规定制度前提下,以职业教育为目的,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基于学校与企业合作的外部形式,注重教育实践性,融合学校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培养人才模式。从微观上说,它是指在社会统一协调下,职业院校与企业通过有效合作途径加强学生职业技能培养,丰富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积极促进校方与企业单位的交流沟通,打造全面立体的职业人才培养体系[3]。 二、工學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一)国家政策支持力度还不够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还处于发展初期,虽然在改革职业教育体制方面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文件,例如,《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等,但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政府重视投入力度差异,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从而造成工学结合教育水平参差不齐。 (二)实训指导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实训软环境建设跟进不够 校内很少有达到“双师型”标准的教师,且大多缺乏专业实践教育能力,很难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同时,专业职业技能师资力量短缺,整体理论素养较差,知识文化水平较低。 (三)校企合作深度不够 当前,很多企业单位不了解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校企合作认识深度不够,造成职业教育培养脱节。虽然有些企业与学校建立了合作关系,但大多只做表面功夫,关于产品创新研发、员工职业技能培训等项目缺乏更深领域的交流。另外,企业方面考虑到成本消耗,给学生提供的都是跟岗学习,且水平较低,学生很难得到真正的实践锻炼,也就不能形成熟练规范的职业技能。而职业院校本身研发技术水平不高,造成企业缺乏与之合作的信心,不愿合作或者进行表面合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论文.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论文 2019-02-21 摘要:以工程测量与监理专业为例,提出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思路。重点介绍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专业培养目标、实施过程及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经验,总结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与效果, 关键词:工程测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工程实践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的背景和意义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要求职业教育要改革创新,在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重大改革,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所谓“工学结合”就是教育要与企业、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将学习内容与工作过程相结合,通过工作完成学习,其载体是综合性的典型工作任务,在实施过程中要让学生亲自经历完整的工作过程。教学实施中,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现场专家、能手共同参与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之中,以真正实现校企合作,并借助企业的设备、资源和环境,从而达到让学生在企业平台上学会工作的目的。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专业定位 工程测量与监理专业是以培养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型应用人才为目标,本专业毕业生主要分布在铁路、公路、测绘、建筑、工程监理、市政规划及国土资源等领域,主要从事野外观测、内业计算和数据处理、测量资料档案管理、工程施工监理等工作。学生毕业后主要能从事的岗位有:测图技术员、地籍测量技术员、控制测量技术员、施工测量技术员、工程监理员、资料员、测量仪器管理员及测量仪器市场营销员等。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设计 1.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构建课程体系。本专业秉承“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技术教育理念,主动适应土木建筑工程诸领域中工程测量与监理技术岗位需求,及时跟踪市场,认真分析和研究其发展趋势。在人才培养的系统开发方面,充分体现职业岗位群的要求。依托企业,以工作任务为引领,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加强教育教学

人才培养规格(1)

人才培养规格 人才培养规格是学校对所培养出的人才质量标准的规定,指受教育者应达到的综合素质,它是学校工作的立足点和重要依据。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规格是高等学校各专业培养目标的细化,是学校对毕业生培养质量要求的规范,是学校制定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组织教学、检查和评估教育质量的依据,它解决了各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问题。各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就是按照国家政策和人才市场导向制定符合各专业教育培养目标的综合素质要求,是对各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和所要达到的目标的概括性描述和经过规定年限的学习、各专业人才在知识、能力方面要达到的基本要求。 人才培养规格的特性 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是学校对该专业毕业生培养质量的具体要求,是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细化。潘懋元先生认为,“教育质量标准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一般的基本质量要求,另一个是具体的人才合格标准。”按我们的理解,第一层次所指的是国家对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统一性要求;第二层次所指的是高等学校适应社会对人才规格的多样性需要而设计的各种人才培养规格。因此,人才培养规格有两个特性,即统一性和多样性。 国家对本科人才培养规格的统一性要求是: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具有敬业爱岗、艰苦奋斗、热爱劳动、遵纪守法、团结合作的品质;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2.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具有独立获得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及开拓创新的精神,具有一定的从事本专业业务工作的能力和适应相邻专业业务工作的基本能力和素质。 3.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受到必要的军事训练,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具备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能够履行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神圣义务。 人才培养规格的多样性主要由以下几方面决定: 1.社会需求的多样性。

人才培养方案标准规定模板

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XXXXXX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小二号黑体)一、专业简介(四号黑体) 1.所属学院: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小四号宋体) 2.所属二级学院:xx二级学院 3.培养对象:普通高中(职高)毕业生 4.学制与学分:基本学制三年,实行弹性学制,即2~5年。本专业总学分学时;其中课堂教学学分;实践教学学分;创新创业4学分;公共选修课5学分。 5.专业特色: 5.1 培养模式: 5.2 教学模式: 5.3 就业面向 5.4 岗位证书认定: 5.5 … 二、专业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规格 (要求:结合专业利用具体、可检验的语言对人才培养的类型、规格进行具体描述。目标定位准确合理,文字简明扼要) 培养目标(小四号黑体加黑): 人才培养规格: 1、专业技术能力: 2、专业知识:

3、社会能力与方法能力: 三、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一)课程体系设计思路(小四号黑体加黑) (要求:1、结合专业特点利用简单、凝练的语言阐述课程体系设计思路;2、高度凝练专业人才培养特色搭建课程体系框架。3、其中课程体系设计思路应涵盖和体现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设计理念,《创业基础》为新增必修课,24学时。理论准确合理,文字简明扼要。)实例:以某一机电专业为例; 经过行、企业调研,得到本专业学生的工作岗位,围绕主要岗位,分析出其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参考相关职业培训条例和专业教学计划,结合我国维修电工职业资格标准,确定职业能力,重构课程体系。具体如下图所示。 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应从必修课、选修课、第二课堂三个层面构建。1)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新创业教育类必修课程,充分发挥第一课堂主渠道作用,开设《创业基础》必修课程,24学时,课堂中通过编制调研报告等实操,强化学生创新创业理念,使学生初步了解创新创业的基本知识、途径和一般规律,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为创新创业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2)充分发掘创新创业的

国家技能人才培养标准编制指南

国家技能人才培养标准编制指南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 1 总则 1.1目的 本指南旨在进一步规范技能人才培养行为,形成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指导相关专业的专家编制《××专业国家技能人才培养标准》,并为一体化课程规范的开发提供依据。 1.2适用范围 依据本指南开发的《××专业国家技能人才培养标准》适用于以培养技能人才为主的职业院校、技工院校和相关职业培训机构。 1.3术语 1.3.1技能人才 掌握专门知识和技能,具有初级及以上职业资格,具备相应的实践(实习)工作经验,并在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工作中能够独立(或合作)完成实际工作任务的人员。 1.3.2技能人才培养标准 针对各类技工院校和职业院校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制定的以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要求、培养模式、培养条件及培养质量为主要内容的规范性文件。 1.3.3职业能力 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整体化地解决综合性专业问题的能力,是人们从事一个或若干相近职业所必备的本领,是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的综合。 1.3.4通用能力 从事相应职业所应具备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包括职业素养、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自我学习、解决问题、信息处理、数字应用、外语应用、创新能力、管理能力等。 1.3.5专业能力 是人们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某一特定职业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工作标准的把握、工作方法的运用、劳动工具的使用、劳动材料的选择等。

1.3.6典型工作任务 通过实践专家访谈会确定的,具备完整的工作过程和工作要素的综合性任务,对从事一个职业岗位群具有典型意义,是职业院校课程开发的依据。 1.3.7代表性工作任务 实践专家在职业成长过程中从事的有挑战性的、能促进职业能力发展的岗位具体任务。 1.4编制原则 1.4.1科学性原则 以就业为导向,遵循技能人才成长和职业能力发展规律,充分体现职业特征,满足用人单位需求和技能人才职业生涯发展需要。 1.4.2操作性原则 各项要求应具体、明确、清晰、可实践、可检验。 1.4.3规范性原则 所用术语、符号符合国家有关标准、技术规范要求、文字表述精炼准确、层次清晰。 2 结构 国家技能人才培养标准包括培养目标、培养要求、培养模式、培养条件、培养质量五方面内容,其结构见下图: 国家技能人才培养标准结构图 3 内容及编制要求 3.1培养目标及编制要求 3.1.1培养目标 (1)培养目标应包含总体培养目标和层级培养目标两部分,其中层级培养目标包括中级技能人才培养目标、高级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及预备技师(技师),培养目标。 (2)培养目标编写体例为:培养面向××类型行业、企业就业,适应××职业及相关工种和岗位群工作,胜任××工作任务,具备××职业素养,达到××职业资格要求的技能人才。 3.1.2编制要求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职业教育的特色, 被视为关系到建设有我国特色职业教育的一个带有方向性 的关键问题。本文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理论研究、实践研究以及探讨了当前搞好工学结合面临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工学结合;理论研究;实践研究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部在2005年提出的,教职 成〔2006〕4号说: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是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是有效促进学生就业的需要;是帮助学生,特别是家 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的需要;是关系到建设中国特色职 业教育的一个带有方向性的关键问题。”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 1、工学结合的基本内涵。工学结合就是要求学生把学 校学习与企业实践结合起来,促使学生工学相长,成为高技能 的职业人才。该模式既具有国际职业教育的普遍规律,又具有中国职教特色,是我国职业教育与历史现实相结合的产物。 工学结合是一种教育制度。它作为教育制度是有章可寻的,我国近代的实业教育和新式学校的工学并举。建国初,我 国教改中出现的半工半读学校,轮流上课和下厂的学生有四

百多万,刘少奇因此提出“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极大地促进当时经济社会的发展。今天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模式是现代职业教育将教育制度和劳动制度有机结合的一种 新型学习制度。工学结合是一种育人模式。它是学习者的劳动和学习两种行为之间的合作,强调学校和企业的“零距离”、重视学习和劳作的“双交叉”、强化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这是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最佳模式。工学结合是一种助学举措。它是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的需要。一部分职业院校学生家庭收入低,通过到企业顶岗劳动获取一定的 报酬来补充学费,实现家庭零负担或少负担,也是勤工俭学的极好形式,应该鼓励和倡导。一些职业院校开展了学生通过半工半读实现免费接受职业教育的试点,正说明了这一点。工学结合是一种工作探索。它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也是政府部门力推职业院校和相关企业进行试点的一项任务。要求探索建立适应工学结合的招生、学籍、教学等学校管理制度,探索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和学生考核办法,实行弹性学制;要求探索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实现学校和企业合作互惠、共同发展。 2、工学结合的基本模式。 (1)引企入校模式。“教室里种庄稼,黑板上跑机器”是当前职业教育的“软肋”,也是教育与市场、学校与企业“两张皮”的体现。具体内容是:职业学校与企业集团联合成立培训

关于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指导意见

关于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 模式改革的指导意见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办发〔2014〕19号)与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等文件精神,推进我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现就我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提出如下意见,望各系(部)认真实施。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需要,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课程衔接体系,健全教学质量管理和保障制度,以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为核心,加强思想道德、人文素养教育和技术技能培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改革目标 坚持把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放在首位,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校校(园)、校企联合培养为手段,根据不同专业和校 -1-

企(园)的实际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通过调整阶段培养的方式和目标来促进学生岗位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可持续发展;在教学管理方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深化改革、不断创新,办出特色,提高水平,构建具有专业特色、具备时代特征、符合现代职业教育要求、适应社会和企业的发展需要、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基本原则 (一)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体现了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宗旨,是高职教育的特色与优势。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二)坚持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校内实验实训和企业(行业)顶岗实习是关键环节。要加大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重视学生校内实训的针对性和效果;探索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工作过程导向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加强学生顶岗实习的指导和管理,创新顶岗实习形式;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行业)实践考核相结合。 -2-

学前教育专业人才质量标准知识矩阵图和人才培养方案DOC

学前教育专业人才质量培养标准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学前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 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在保教机构、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其他相关机构从事保教、研究、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二、培养标准 1 专业理念与师德 1.1 职业理解与认识 1.1.1理解幼儿保教工作的意义和独特性,热爱学前教育事业 1.1.2熟悉教育法律法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修养 1.2 幼儿保育、教育态度与行为 1.2.1注重保教结合,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2.2重视环境和游戏对幼儿发展的独特作用 1.3 具有良好的个人修养和行为 1.3.1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 1.3.2 具有积极健康的心理 2 专业知识 2.1 基础学科知识 2.1.1 教育学、心理学基础

2.1.2 生理学基础 2.1.3 计算机基础 2.1.4 外语基础 2.2 核心基础知识 2.2.1 幼儿发展基础知识 2.2.2 幼儿园保育和教育基础知识2.3 高级教育技术与能力 2.3.1 0-3岁早期教育活动组织与指导 2.3.2 良好的艺术修养和艺术表现能力 2.3.3 蒙台梭利教育理论与实践能力 3 专业能力 3.1 环境创设与利用能力 3.1.1 师幼互动能力 3.1.2 班级规则与班级氛围创建能力 3.1.3 教育环境创设能力 3.1.4 合理利用资源能力 3.2 一日生活组织与保育能力 3.2.1 合理安排一日环节的能力 3.2.2 及时处理幼儿常见事故的能力

3.3 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能力 3.3.1 提供游戏条件、游戏材料的能力 3.3.2 引导幼儿主动、创造性地开展游戏的能力 3.4 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能力 3.4.1 制定阶段性的教育活动计划和具体活动方案的能力 3.4.2 观察幼儿的能力 3.4.3 灵活运用教育组织形式的能力 3.5 反思与发展能力 3.5.1 主动收集分析相关信息,不断进行反思,改进保教工作的能力 3.5.2 制定专业发展规划,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的能力 3.7 初步的教育科研能力 4 组织管理、团队协作和交流能力 4.1 组织管理能力 4.1.1 强烈的责任感及自觉性 4.1.2 有效组织和协调各种力量的能力 4.2 团队合作精神 4.2.1 具有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 4.2.2 具有计划、协调与合作的基本能力 4.2.3 具备正确解决各种矛盾的能力

4.2.2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标准、过程、目标

4.2.2、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标准、过程、目标 云南工商学院设计学院成立于1999年,主要包含电脑艺术设计、影视广告、动漫设计与制作、装潢艺术设计、建筑设计技术、园林工程技术、城乡规划、中国古建筑设计技术等专业,云南工商学院十分注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集全院之力,汇天下之才,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标准、过程、目标都有着十分严格的要求,具体如下: 一、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标准: (一)坚持注重素质教育标准: 高等职业院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坚持应用为本,学以致用标准: 以学院办学定位和服务宗旨为指南,立足于培养高端技能型切合用人单位需要的一线技术、管理人才的目标,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更加突出实践性。在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上,针对企业、行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课程实训、专项实训、综合实训等模块构建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使培养方案具备鲜明的时代特征,以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三)坚持课程体系整体化标准: 课程设置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能力的需要,坚决克服因

人设置课程的偏向,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要注重课程之间在逻辑和结构上的联系和融合,妥善处理好通识教育课程、职业技术基础课程、岗位技术课程与职业拓展课程的关系,处理好课程的先行与后续、基础与专业、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四)坚持建立特色培养模式标准: 在遵循学院培养方案总体框架基础上,根据各专业的特点、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需要,在充分挖掘现有教学积淀的基础上,科学设计人才培养体系和课程体系,整合优质资料,重点突破,彰显专业特色,结合专业建设实际情况,选择适合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1.项目驱动,企业化培养: 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按照企业岗位的技能要求设立相应课程,融生产经营、技术开发、科学管理于一体,构建以项目驱动为主要学习形式的企业化人才培养模式。 2.工学结合,课证深度融合: 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将职业资格考证的内容融进日常教学中去,实行“基本技能+岗位技能+职业发展能力”的课证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职业技术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模式,采取模式的形式设计课程体系。 3.校企合作,订单培养:

高等学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估指标体系(试行)

附件一: 山西省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估指标体系

山西省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内涵说明 [1]“人才培养方案”是指学校关于本科专业教育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规格、教学过程组织、教学任务安排等总体设计和实施的纲领性文件。主要内容一般包括: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规格要求、修业年限、课程设置、教学进程安排以及必要的说明等。 [2]“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是指单价800元以上的仪器设备(不含实验台、桌、空调等)。 [3]“实习、实训基地”须满足下列条件:具有稳定的场所,有明确的实践教学目的和内容,有稳定的教师和辅助人员队伍,有科研和技术生产活动,有开展因材施教、开发学生潜能的实习项目。 [4]“期刊”指专业类期刊杂志。统计时,须按种类和年度装订成合订本,1本算1册。 [5]“电子图书资源”,指以数字代码方式将图、文、声、像等信息存储在磁、光、电等介质上,通过计算机或类似设备使用,并可复制发行的大众传播体。 [6]“师资队伍”是指学校在编的具有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对于独立学院,双师型教师也可计算在内。 [7]“专任教师”指具有教师资格、专门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员。专业的“专任教师”特指为本科生讲授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专任教师。 [8]“岗位资格”是指具有讲师及以上职务(或同等专业技术职务)或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人员。新参加教学工作的人员须通过岗前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 [9]“多媒体授课”是指利用多媒体技术授课。多媒体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综合处理文字、声音、图像、图形、动画等信息的技术。 [10]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是指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与本课程相关课程知识的实验。“设计性实验”是指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 [11]“教学文件”包括学校转发的教育部或省教育厅有关教学工作的文件、学校制定的教学文件(含教学规章制度、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实验教学大纲、学期教学进程计划、课程表、学期教学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等)。 [12]“教学档案”是指在本科教学实践和管理活动中形成的并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数字、声像等信息资料。其内容一般包括教学文件档案、教务工作档案、教师业务档案、学生学习档案等。 [13]“主要教学环节”指理论教学(如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如实验、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等)两个方面,具体包括学期课程教学进度计划制定、备课(含教研室集体备课)、教案编写、作业布置与阅改、课后辅导答疑、考试命题、考场监控、阅卷评分与试卷分析、实习和实验指导、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指导、答辩等环节。 [14]“签约就业”包括签定协议书或劳动合同以及灵活就业。其中灵活就业包括自主创业和自由职业两种。自主创业指创立企业(包括参与创立企业),或是新企业的所有者、管理者。包括个体经营和合伙经营两种类型。自由职业指以个体劳动为主的一类职业,如作家、自由撰稿人、翻译工作者、中介服务工作者、某些艺术工作者等。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建设调研报告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建设调研报告 张铮 结合数控技术专业国家示范院校建设课题——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改革,课题组积极开展先期调研工作,目前已完成了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建构策略的思考与选择的专题研究。 为深入全面了解国内工学结合人才开展情况,我们选择国内工学结合人才模式教学改先进院校——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进行调研,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的成功实践,以便吸收、借鉴与提高,使数控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起好步、走好路、从而获得成功的实践经验。 一、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工学结合开展情况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是中央地方共建的一所省属职业院校,依托国防航空国防科技企业和四川省区域经济建设,行业特征明显。 该院已实践的工学结合模式主要有: (1)“双循环工学交替”模式 与成都飞机工业(集团)公司等航空企业产学合作,在制造类专业实施了“学校(理论)—工厂(实践)—学校(理论)—工厂(实践)”“双循环工学交替”和“学校教育教学+企业顶岗实践”培养模式。 该模式于2000年荣获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2)“校企全程合作培养”模式 与四川航空公司等企业密切合作,在民航服务专业实施了“联合培养、共同考核、双向选择、企业使用”的“一条龙”式校企全程合作培养模式。 该模式于2004年荣获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3)“三方”合作模式 在计算机软件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学院与教育服务中介机构、数十家专业软件厂商“三方”合作,按照“提供优质服务、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培养高素质人才和利益共享、成本分担”原则,发挥各自优势,各司其职,共同实施人才培养。 该模式于2004年荣获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4)“订单式”、“定制式”合作培养模式 先后与空军5719厂、上海泰永企业有限公司、成都中海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等企业产学合作,在航空机电设备维修、模具设计与制造、物业管理等专业以“订单式”、“定制式”方式校企联合培养专门人才。 (5)“双证制”模式 依托航空企业、建筑企业、计算机公司,基于反向设计原理,在机械、建筑、计算机各个专业开发并实施了凸显高职教育特点、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融通的“双证制”和“多证书”培养模式。 集成上述各种教育模式申报的“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荣获2004年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05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二、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工学结合教改主要做法 通过与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长、数控专业带头人等交流,总结该院工学结合教改主要做法: 1.一专业一模式,求实效 该院推进工学结合教学改革时,专业带头人提出适合本专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努力实践,不求模式一统,注重与专业实际情况符合,所以实效较为明显,也容易获得专业教师认同。 例如双循环工学交替形式主要在制造类各专业中实践,而在航空发动机维修专业中,则结合飞机发动机不同型号,进行定制(按一

[工学,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与实践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与实践 【摘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在具体的设计与执行过程中,简单地复制照搬是行不通的,必须考虑所在专业与行业企业的实际情况。本文以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的个案研究为例,阐述了在特定专业条件和行业背景下如何有效开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的执行过程和实施效果。 【关键词】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一专业特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的背景 二工学结合的设计思路与人才培养目标 1.整体设计思路 由于古玩艺术品经营管理行业具有专业知识密集度高、从业经验积累性强、市场信息更新速度快的特点,需要从业人员不仅要打好扎实的专业基本功,还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进入工作角色以便积累经验,同时还要不断追踪热点信息,培养和保持敏锐的市场应变能力。传统的三年制人才培养路径无法充分满足学生的成长成才需要,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职业紧迫感,要让学生在完成专业基础学习的同时,尽快熟悉和了解职业领域以及岗位技能需要,并根据自身的特点与爱好设计一个适合自己未来发展的职业方向,仅仅依靠校园这个单一的环境是无法实现的,要让学生尽快“走出去”,就必须实现专业与企业的深度联合、共同培养。 与此同时,伴随着行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竞争的日益加剧,行业企业对人才的渴求也与日俱增,如何为企业未来的发展储备人才成为众多有实力的企业正在思考的问题,部分具有前瞻性的企业也开始积极联系相关院校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本着共同的目标,通过充分沟通、资源共享,专业与上海聚德文化企业集团达成定向人才培养合作协议。双方约定,专业新生入校后的前两个学年为“在校学习期”,其中一至三学期本专业方向的全部学生根据专业统一的人才培养计划安排在校学习专业课程。第四学期企业将与本方向的专业学生签订定向人才培养协议书,通过协议明确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的权利与义务。并派遣各企业骨干员工前来学校授课,根据企业自身的需要对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前的岗位技能强化与项目化课程的导入,并根据课程考核的结果确定进入聚德精英班实习的人选。第三学年为“入企实习期”,根据前期考核的结果,企业从中挑选已经符合要求的学生进入企业各相关岗位进行顶岗实习。其中第五学期为轮岗式实习,每位学生对全部预设岗位进行轮换式的实习,此举的目的是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轮岗过程中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另一方面也可以让企业在轮岗过程中发现发掘学生的职业潜力,做到人尽其才。第六学期为定岗式实习,经过轮岗实习后根据学生的本人志愿和企业的考核结果确定学生的最终实习岗位。与此同时,暂时未被选中的学生将继续在学校进行有针对性的基础性专项技能提升,进一步锤炼和夯实专业基础技能,通过后续考核合格的学生还有机会进入企业实习。两个学期的顶岗实习过程中有规范的淘汰与奖励机制,最后一个学期,企业将与终期测评合格并符合用工需求的学生签订就业协议。 为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施,专业与企业联合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会成员由专业教师、企业高管和第三方行业专家共同组成,必要时还会增设学生代表,通过过程监督、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及论证材料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及论证材料

————————————————————————————————作者:————————————————————————————————日期: 2

目录 1、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2、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 3、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一、专业定位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是材料科学与控制工程学科类的本科专业。本专业按照学院确定的教学型普通本科学校的办学定位,以机械制图、材料科学基础、材料成型工艺、材料检测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机械工程控制基础等理论为基础,培养适应能在材料、机械、汽车、冶金、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行业从事现代材料加工及模具设计与制造、材料工艺与设备设计、质量检验、新材料和新工艺应用的生产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具备宽广的材料科学、材料成型、加工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具有从事金属与塑料成型工艺及模具、设备设计,生产组织管理的基本能力,能够在现代材料加工及模具设计与制造领域内从事科技开发、实验研究、工艺设计、应用研究、运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三、基本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的基础理论,掌握材料成型工艺、材料成型设备、材料检测及控制、模具设计与制造等的基础知识,受到材料性能及检测、工程计算和绘图、外文资料阅读与翻译、文献检索、语言文字表达等现代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从事各种材料成型的生产工艺研究、生产过程控制、模具设计及制造、技术开发、工程设计、生产组织管理的基本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能力: 1.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素养、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具有较强的

一流人才培养:标准、关键与条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f9152599.html, 一流人才培养:标准、关键与条件 作者:施晓光 来源:《北京教育·高教版》2019年第12期 摘要:一流人才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围绕这一主题,学术界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各种观点可谓见仁见智。从解释人才标准入手,总结归纳一流人才的基本特征和标准,探讨影响一流人才培养的关键性观念和制度因素以及实现一流人才培养的三个基本保障性条件。所表达的基本观点是:一流人才是一个多层次复杂的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教育观,培育科学的制度环境是一流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加强学科、专业和师资队伍建设是一流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一流人才;学科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人才”(Talent)是一个复杂的概念。一是它存有歧义。不同人群的理解、解释不同,见仁见智。二是它具有历史阶段性。不同历史时期,人才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会不断变化,与时俱进。三是它具有标准的多样性。不同的领域、行业的人才标准是不同的,难以用一个尺度衡量。四是它可以分出不同层次。一般来讲,人才至少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合格人才”(Qualified Talents)和“优秀人才”(Excellent Talents)。前者是指符合某种职业或行业从业基本要求的人才;后者是指在本领域或本行业知识和技能超群的人才。本文所讨论的一流人才培养主要指“优秀人才”的培养问题。 标准:一流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特征 从广义上讲,所有能够在政治思想道德、知识、能力和素养等方面达到相当高水平的,符合国家和社会各个领域需要的领军人物都可看作是優秀人才,或者称之为“一流人才”。这些“一流人才”可能是奋战在尖端科研技术领域的优秀科学家,学识渊博知名的大学教授,也可能是勤于钻研经验丰富的革新能手和活跃在生产一线技艺精湛的技术人员,也可能是接受过良好高等教育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业绩的普通劳动者。然而,不论哪个行业,不分哪种职业类型,一流人才都应该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第一,具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古人所言:“志不强者智不达”。大凡事业有成者必有鸿鹄之志,志存高远。而且,一旦理想目标确定,这些抱有鸿鹄之志、志存高远者往往就会按照既定的目标,执著追求、信念坚定、始终如一。他们既不会为追求目标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而心生畏惧、止步不前,也不会为征程道路上的各种诱惑而消磨意志、安于享乐。 第二,具有国际视野和本土经验,了解和掌握本领域最前沿的专业和学科发展的动态。一流人才除了能够像合格人才一样,具备某种职业所需的普通专业知识和技术,他们往往还是从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摘要]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这是高等职业教育理念的重大变革。加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文章以青岛黄海职业学院为例阐述了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一、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新世纪我国高职教育的必然选择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一种学生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形式,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创新和深刻变革。它的最大特点是学生学习的开放性、实践性和职业性。实施工学结合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意味着要走出纯理论讲授的教室,以“职业人”的身份参与社会实际工作,在工作实践中学习成长。一边有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指导,一边有院校教师协助企业对学生的组织和管理,从而使学习生涯与将要进入的职业生涯尽早连接起来,有利于学生向职业人角色的转变。实施工学结合,对企业来说,它可以借助院校教育把自己的用人要求贯穿到学生教育培养的过程之中,从而能够接收到自己所需要的实用人才,为企业的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实施工学结合对高职院校来说,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生产条件和职业氛围强化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培养,把教育培养的课堂扩展到生产现场,实现生产育人的目的,把学生的就业工作关口前移,使就业与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时有利于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从而改善师资队伍的“双师”结构,能够充分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可以说,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实现学生、企业、高职院校和社会的多赢,是新世纪我国高职教育的必然选择。 根据青岛黄海职业学院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跟踪调查:在校学习期间参与实习实训和企业的生产实践活动的学生,其就业竞争力较强,就业和角色转变也顺畅,岗位适应性和工作稳定性较好。而没有参与实习实训和企业生产实践的学生,就明显不适应企业和社会的用人需求,这直接影响学生个人和企业发展,甚至造成企业“有岗无人上”和学校“有人无岗上”的突出矛盾。高职教育与企业生产实际脱节,成为目前毕业生与企业需求矛盾日益突出的主要原因。依托工学结合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不仅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要,也是解决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有效途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