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历代伤寒注家及著作习题

历代伤寒注家及著作习题

历代伤寒注家及著作习题
历代伤寒注家及著作习题

历代伤寒注家及著作习题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伤寒习题集/ 历代伤寒注家及著作习题一、选择题

(一)A1型题

1.在以下错简重订学派的伤寒名家中,首先的倡导者是谁?

A.喻嘉言B、吴仪洛 C.黄元御 D.方有执 E.章虚谷

2.张志聪《伤寒论集注》其最突出的学术思想和治学特点是

A.注重运气学说B.注重经络学说C.注重药性理论D.强调类证鉴别

E.强调治法分类

3.陈念祖字修园,平生著述甚丰,其著《伤寒论浅注》对《伤寒论》:

A.进行了系统注释研究B.全面探讨了其中的证治规律C.因其语言浅显,易于诵读,而使之广为流传D.结合自身临床经验加以论证发挥E.进行了简要解说

(二)B型题

A.《伤寒直格》

B.《阴证略例》

C.《伤寒补亡论》

D.《伤寒例钞》

E.《伤寒证治准绳》

1.由郭雍撰写的著作是:

2.由刘完素撰写的著作是:

3.由王好古撰写的著作是:

(三)X型题

1.庞安时的《伤寒总病论》对仲景《伤寒论》的主要研究特点是:

A.按证分类,重编伤寒

B.首次提出伤寒传足不传手说

C.伤寒温病,区分异同

D.倡用辛凉解表之法,所制方剂多用柴胡、簿荷、石膏、知母等辛凉清解之品

E.认为六经即《内经》之六经

2.许许叔微传世的《伤寒论著三种》(《伤寒百证歌》、《伤寒发微论》、《伤寒九十论》)主要有如下贡献:

A.以症类证

B.三纲鼎立

C.以经释论

D.初创八纲

E.以论证经

3.成无己《伤寒明理论》的学术特点表现为:

A.以症状为纲,详论其脉证机理及论治方法

B.按证分类,重编伤寒,分列六经诸证

C.强调正气,注重摄生

D.

辨证分型,对常见症状进行鉴别,为伤寒症状鉴别诊断学之倡导 E.提出伤寒传足不传手说,提倡“脉在证先”观点。

4.提倡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伤两营卫之三纲鼎立学说的医家有:

A.喻嘉言

B.吴仪洛

C.周扬俊

D.周学海

E.方有执

5.柯琴《伤寒来苏集》的主要学术观点有:

A.力倡六经经界说

B.强调证分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两伤营卫

C.主张有是证即用是方,不拘其外感内伤

D.博采众家,逐条注解伤寒

E.以方名证,方随证附

6.尤怡与《伤寒贯珠集》宗以法类证、以证论治研究思路,将各经病变诊治内容分门别类为:

A.正治

B.斡旋

C.反治

D.救逆

E.权变

7.伤寒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涉及:

A.电化教学

B.多媒体教学

C.网络远程教学

D.实验教学

E.临床讨论

二、非选择题

(一)填空题

1.朱肱《南阳活人书》研究伤寒最重______,认为不识______,则犹触途冥行,不知邪气所在。

2.《注解伤寒论》是《伤寒论》最早的_______本。

3.成无己《注解伤寒论》的刊行,①以___释___,以___证___,使《伤寒论》得到全面系统的理论阐述,使原文变得通俗易懂。

5.柯琴《伤寒来苏集》实际是《伤寒______》《伤寒______》、《伤寒______》的合订本。

6.汪琥《伤寒论辨证广注》其对六经本质之观点,认为六经即人体之_____,但非特指足之六经。并针对宋以来“伤寒传足不传手”之说,提出“伤寒传经,不拘_____”的观点。认为“四时之中,六气所伤,则手足_________皆受病。”

7.沈明宗《伤寒六经辨证治法》突出六经主病,强调以经辨证,并认为伤寒非寒,而广赅______,扩大了伤寒六经理论的临床指导作用及方药的应用范围。

8.钱潢与《伤寒溯源集》主张以立法原则作《伤寒论》分类的纲领,即对六经证中的每一经病变,皆从_______法和_______法两方面探讨,如此才能既抓住要领,又知常达变。

9.徐大椿与《伤寒______》将《伤寒论》113方,分为桂枝汤类、麻黄汤类、葛根汤类、柴胡汤类、栀子汤类、承气汤类、泻心汤类、五苓散类、四逆汤类、理中汤类、杂法方类等12类。

10.伤寒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传统的有文献______与校注、临床经验______、理论学说______等方法,现代的

历代伤寒注家及著作答案

一、选择题

(一)A1型题

1.D。答案分析:方有执《伤寒论条辨》首先提出,《伤寒论》经王叔和编次,又为后人更易,且代远年湮,早失仲景之旧。因此应当推求愿意,考证移订,还其本来面目。

2.A。答案分析:张志聪《伤寒论集注》认为《伤寒论》中三阳三阴病,多非经络病变。邪气犯体,始则天之六气与人体六气相感而为气化之病,继则入经入脏,百变从生。

3.C。答案分析:陈修园,平生著述甚丰,为历史上著名医学科普作家。《伤寒论浅注》是其以浅显语言,对《伤寒论》进行解说,故易于诵读,而广为流传。

(二)B型题

1、C。答案分析:郭雍集录前贤采《素》、《难》、《千金》、《外台》、《活人》、庞安时、常器之等诸说,附以己意,汇集于《伤寒论》各条之下,以补仲景之阙略。故名《伤寒补亡论》。

2、A。答案分析:刘完素精研《内经》,畅发火热病机,重视运气学说,故撰写《伤寒直格》也以运气学说与火热病机阐发伤寒。

3、B。答案分析:王好古以伤寒阴证较阳证尤难辨,故作专《阴证略例》以发明之。

(三)X型题

1.ACE。答案分析:此题考察对庞安时《伤寒总病论》学术特点的初步了解。

2.AB。答案分析:此题考察对许叔微研究《伤寒论》的初步了解。

3.AD。答案分析:此题考察对成无己《伤寒明理论》学术贡献的基本了解。

4.ACE。答案分析:此题考察对伤寒注家三纲鼎立学说的大致了解。

5.ADE。答案分析:此题考察对柯琴《伤寒来苏集》重要学术贡献的基本了解。

6.ABDE。答案分析:此题考察对尤怡《伤寒贯珠集》以法类证学术贡献的基本了解。

7.ABDE。答案分析:网络远程教学尚在研究之中。

二、非选择题

(一)填空题

1.经络,经络。

2.全注。

3.经,论,论,经。

5.论注,论翼,附翼。

6.经络,手足,十二经。

7.六经,六淫。

8.立法,正治,变治。

9.类方。

10.考据,印证,推理,系统。

11.宋。

12.六经证治体系。

13.病证诊断,方药运用。

14.课堂讲授,临床,科研。

(二)判断说明题

1.不正确。多达数百上千。

2.不正确。以清代医家最多。

3.不正确。是由《伤寒琐言》、《陶氏家秘》、《明理续论》、《杀车槌法》、《一提金启蒙》、《证脉截江网》共六卷合成的一部书,而非六部书。

4.正确。吴谦为太医,受官方之命,编修《医宗金鉴》作为太医院教本,《订正伤寒论注》为其一部分,故流传甚广,影响极深。

(三)简答题

1.主要包括:1、原著编次整理与校勘翻译;2、伤寒注家注本研究;究、3、六经本质理论研究、4、六经辨证方法临床运用规律探索、5、经方临床运用之推广6、伤寒学发展史研等。探讨之。

2.主要有1、运用范围的扩展和对现代疑难危重病证的救治;2、剂型改革;3、方药临床运用规律的研究;4、经

传说中伤寒论的题库~

传说中伤寒论的题库~ (仅供参考~ 作者:占卜先生) 简答题 1.简述六经病各自的治法及代表方剂: 太阳病解肌发汗,用麻黄汤或桂枝汤;阳明病清热泻下,用白虎汤或承气汤;少阳病和解少阳,用小柴胡汤;太阴病温中散寒,用理中丸;少阴病回阳救逆,用四逆汤;厥阴病清上温下,用乌梅丸。 2.如何理解太阳病提纲证: 太阳病提纲即原文第一条“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外邪袭表,正气抗邪,正邪相争与表,气血浮胜于外,故脉浮;太阳受邪,经气运行不利,故头项强痛;风寒束表,卫阳被遏,不能温分肉,故恶寒。以上脉证反映了外邪袭表,营卫失和,正邪相争于表的病理机转,为太阳病的主要脉证,也是表证共有的症状。 3太阳中风证和太阳伤寒证的辨别要点是什么?简述病机: 鉴别要点在于汗出和无汗,脉浮紧和浮缓。二者虽均为风寒袭表所致,但太阳中风证的病机为卫阳不固,营不内守,故见汗出,汗出后营阴内弱,故脉搏宽缓而呈浮缓之象;太阳伤寒证的病机为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故见无汗与脉浮紧。 4桂枝汤正本有汗出,为何还用发汗之法?: 桂枝汤证出现的“汗出”是营卫不和的表现,为病汗;而服桂枝汤后的汗出属于药汗。因桂枝汤不仅可解肌祛风,而且还可以调和营卫,滋阴和阳,用其发汗可使营卫相和,病汗自止,故桂枝汤证虽见汗出,仍宜用桂枝汤微发其汗,通过发汗达到止汗的目的。 5“荣弱卫强”的涵义是什么?: 即营弱卫强,是对太阳中风证病机的反复说明。所谓卫强,并非生理情况下的卫气强盛,而是指风寒袭表,卫气浮胜于外,与邪交争而成发热的亢奋现象;所谓营弱,也不是营阴真的虚弱,而是由于卫气失其正常的固外开合之职,营阴不能内守而汗出,与卫强相比,呈现相对不足的状态。 6“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的机制是什么?

《伤寒论》期末测试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中风:伤于风的意思,与突然歪倒,口眼歪斜之中风病不同。 2.热色:即红色。 3.纯阴结:没有兼夹证的阴结。《辨脉法第一》:问曰:脉有阳结、阴结者,何以别之?答曰:……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曰阴结也。 4.四逆辈:辈,类也。指四逆、理中汤一类的方剂。《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注:“指四逆、理中、附子等汤而言也”。 5.蛔厥:因蛔虫窜扰而致的手足厥冷。 6.追虚逐实:损伤不足的正气,增加有余的病邪。 7.口不仁:言语不利,食不知味。 8.往来寒热: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 9.合病:初起两经或两经以上同时发病的,称为“合病”。 10.面垢:面部如蒙油垢。 二、 1.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2) 2.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35)3.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91) 4.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103) 5.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6.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182) 7.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273)8.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317) 9.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337) 10.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三、单项选择题 1.太阳伤寒与中风的鉴别要点D.汗出与否 2.呕吐肠鸣下利,心下痞满不痛,最适宜用的方剂是。A.半夏泻心汤 3.太阳伤寒表实证见“未发热”的原因,风寒较重,卫阳郁闭,未能及时达表抗邪 4.下列证候,附子汤的主证?背恶寒,手足寒身体痛,骨节痛口中和脉沉 5.太阳中风汗出的的机理是。B.风寒外袭,卫阳不固,营不内守 6.下列三承气汤比较:三承气汤中都有大黄大承气汤厚朴用量最重大承气汤枳实用量最多三承气汤中大黄用量都一样 7.以下哪一方要求“顿服之”?C.调胃承气汤 8.通脉四逆汤的加减法,A.面色赤者加葱白九茎B.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C.呕者加生姜二两D.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两 9.黄连阿胶汤的药物组成是。 D.黄连、阿胶、白芍、黄芩、鸡子黄 10“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其“腹满时痛”是病属。A.太阴 1.太阳蓄水与蓄血证的鉴别要点是。B.小便利与不利D.有无神志症状

中医《伤寒论》考试试题题库及答案详解

中医《伤寒论》考试试卷试题库 中医《伤寒论》考试试卷(一卷)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太阳与阳明合病,自下利者,选用( )⑴桂枝加葛根汤⑵黄芩汤⑶葛根汤⑷桂枝人参汤 2、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A、白通汤B、四逆汤C、通脉四逆汤D、四逆散 3、桂枝新加汤证得身痛,其病机就是:A、阴阳两虚B、营血不足C、风湿束表D、寒邪外束 4、桂枝人参汤方得组成就是( )⑴桂枝汤方加人参⑵桂枝汤合理中汤 ⑶理中汤加桂枝⑷理中汤加人参 5、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⑴大柴胡汤⑵小柴胡汤⑶小承气汤⑷柴胡加芒硝汤 6、生姜泻心汤证得主症为⑴噫气不除,心下痞⑵干噫食臭,心下痞硬⑶肠鸣下利,心下痞硬⑷呕吐而利,心下痞硬 7、下利清谷,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赤者,宜选用(⑴四逆汤⑵白通汤⑶通脉四逆汤⑷白通加猪胆汁汤 8、桂枝去芍药汤证得脉象就是:A、脉浮B、脉数C、脉促D、脉滑9、茯苓四逆汤得适应症就是A、昼夜俱烦躁B、昼日烦躁,夜而安静C、头眩,身瞤动D、身不痛,但重 10、头汗出得病机就是:A、郁热上蒸B、虚阳上奔C、营卫失调D、阴阳两虚三、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背恶寒可见于⑴小青龙汤证⑵白虎汤证⑶附子汤⑷白虎加人参汤证⑸真武汤 2、用蜜得方剂有:A、乌梅丸B、麻子仁丸C、抵当丸D、猪肤汤E、大陷胸丸 3、大陷胸汤主治脉症为⑴项亦强,如柔痉状⑵心下痛,按之石硬⑶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⑷脉沉紧⑸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 4、心下痞,可见于⑴大黄黄连泻心汤证⑵旋复代赭汤证⑶五苓散证⑷甘草泻心汤证⑸生姜泻心汤证 5、乌梅丸可治疗⑴厥阴寒证⑵厥阴热证⑶久利⑷蛔厥⑸厥阴上热下寒证 四、填空题:(每空0、5分,共15分) 1、“脐下悸,欲作奔豚”者,治以 2、“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者,大青龙汤主之。” 3、“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 , ,不恶寒,反恶热也。” 4、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不下止, ,表里不解者, 主之。 5、“厥阴之为病, ,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 。” 6、小柴胡汤得运用原则就是“”。 7、“自利不渴者,属,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 8、坏病就是指。其治则就是“”。 9、“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 主之。” 10.“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 主之。” 11.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 主之。 12、发热恶寒,头项强痛,无汗,脉浮紧,用方。 13、“干呕,吐涎沫,头痛者, 主之。” 14、“凡厥者, 便为厥,厥者, 就是也。” 15、“阳明病,若能食,名;不能食,名。“ 16、大黄黄连泻心汤得煎服法就是。 17、白通加猪胆汁汤中猪胆汁、人尿得作用就是。 18、栀子豉汤证得病机就是。 19、论中以清酒加水煮取药物得就是与两方。 20、大柴胡汤证得病机就是。 21、桃核承气汤中大黄得作用就是: 。 22、黄连汤中桂枝得作用就是。

北京中医药大学 《伤寒论》试卷

《 伤 寒 论 》 本 科 试 卷 及 参 考 答 案 北京中医药大学 《伤寒论》试卷 姓名_________学号_______专业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试时间 题 一二三四五六七总分 号 得 分 签 字 一、选择题(共50分,每题1分)。得分:___________ A型题:每题都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只许从中选取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案卷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涂黑,以示正确答案。 1.白虎汤证“脉浮滑者”其病机是: A.燥热结聚胃腑

B.邪热充斥内外 C.表热过盛 D.外有表证,内有燥实 E.外有微寒,内有燥热 2.“伤寒下后,——,栀子厚朴汤主之”。请填入: A.心烦腹满 B.昼日烦躁不得眠 C.身热不去 D.心烦腹满,卧起不安 E.卧起不安 3.“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热多”是指: A.内热偏盛 B.湿热较盛 C.阴虚较盛 D.热与水结较盛 E.邪在阳,表不解 4.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选用何方:A.桂枝汤 B.大青龙汤 C.小青龙汤 D.苓桂术甘汤 E.五苓散 5.大黄黄连泻心汤中大黄的用法哪项是正确的: A.先煮 B.后下 C.用麻沸汤渍之 D.与它药同煮 E.以上均不是 6.桂枝加桂汤证的病机是: A.心阳虚,下焦水饮欲动 B.心阳虚,下焦寒气上冲 C.心阳虚,冲脉之气上逆 D.心阳虚,肝胃之气上逆 E.以上都不是 7.“心下痞”一症可见于下列除哪项之外的证候? A.五苓散证 B.甘草泻心汤证 C.桂枝人参汤证 D.赤石脂禹余粮汤证 E.旋复代赭汤证 8.“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________主之” A.小承气汤 B.大承气汤 C.调胃承气汤

伤寒论明赵开美摹宋刻本

伤寒论明赵开美摹宋刻本 伤寒论校注 (以上按姓氏笔画为序) 内容提要 医经典著作,为历代习医者必读之书。但该书年代久远,文 字古朴,为 便于读者习研,特篇本书,名曰《伤寒论校注》。 本书以明赵开美摹宋刻本为底本校注而成。全书共十卷。卷 劉渡舟 主编 錢超塵 副主编 毛雨澤 郝萬山 写 裴永清 劉渡舟 錢超塵 编 裘裴然李培生歐陽錡 李克紹湯萬春审定 《伤寒论》系汉张仲景所著, 是一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中 孫志潔

为平脉法、辨脉法;卷二为伤寒例、辨痉湿喝病脉证并治、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卷三至卷六分述六经病脉证并治;卷七至卷十分述辨霍乱、阴阳易及汗吐下诸可诸不可脉证并治。 每卷各专论均有“提要”,钩玄全篇大意宏旨。各条设“校注”,对原文逐条进行校注,正字形,辨讹误,明字音,释辞句,训诂解难。设“按语”,对原文探微索奥,阐发新义。正文前附“校注说明”,介绍本书版本和校勘方法;书末附有“校注后记”,文献丰富,考证翔实,尽其理致,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本书既保持了宋本《伤寒论》原貌,又体现了近代学者研究 《伤寒论》的新成就,是目前学习研究《伤寒论》的最佳版本。 校注说明 《伤寒论》是汉末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撰写的一部伟大的医学经典著作,他把理法方药有机地融汇在一起,在六经分证的基础上,创立了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和辨证方法,为祖国医 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一千七百多年来,《伤寒论》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中医学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它不但对中医学 的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世界医学的发展也有着巨大的影响。 本书原名《伤寒杂病论》,撰毕后,大约没过多长时间,这部著作就开始散乱了。西晋太医令王叔和曾对它加以“搜採” 和整理,编纂成《伤寒论》,才使得这部不朽的医学著作流传下来。从王叔和整理以后,到

伤寒试题

第一篇传染病 第一章伤寒与副伤寒 一、选择题 (一)a 型题 1?伤寒最主要的病理改变是 a .菌血症 b .毒血症 c .肠壁溃疡d. 心及肾源性水肿 e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大单核细胞增生性反应 2 ?伤寒病人解除隔离的条件是 ? a ?临床症状消失 b ?体温正常后1周 c .体温正常后连续2 次粪便培养阴性‘ d .体温正常后1 次粪便培养阴性' ' e 。体温正常后连续2 次尿培养阴性 3 .伤寒高热时处理方法宜用?: a .大量退热药物 b .激素治疗 c .加大抗生素剂量 d .物理降温 e .不必处理 4 .可排除伤寒病诊断的指标是 a .白细胞总数减少 b .单核细胞增多 c .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d .嗜酸粒细胞绝对计数超过0.1xl 炉/l e .中性粒细胞减少 5 .伤寒病诊断最主要的依据是 a .白细胞总数减少 b .尿中有蛋白及管型 c .细菌培养阳性 d .肥达反应阳性 e .持续高热 6 .稽留热最常见于 a. 败血症 b .风湿热 c .伤寒 d .肺结核 e .痢疾, 7 .一般可排除伤寒诊断的是 a .白细胞计数在(3 . 0—5. ujx l(>,,‘l之间 b .嗜酸性粒细胞在2%以下 c .嗜酸粒细胞绝对计数在0. 04xl 妒/l 以下 d .嗜酸粒细胞在5%以上 e .嗜酸粒细胞在1 %以下 8 .玫瑰疹常见于 a .伤寒、副伤寒 b .斑疹伤寒, c .麻疹 d :猩红热 e .流行性出血热- ? 9 .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疾病是 a .化脓性感染 b .急性失血或溶血 c .伤寒及副伤寒 d .组织损伤如大手术后 e .白血病

伤寒论习题及答案

《伤寒论》习题库 一、选择题 A 型题 1、“虚烦”一词是指: A 气虚而肺气不足心胸烦闷B血虚而血不养神的心烦C阳虚而虚热内扰的心烦D阴阳两虚心神失养而烦E邪陷而无痰水等实邪所致的心烦 2、下列栀子豉汤证应除( )之外: A心中懊憹B心中结痛 C胸中窒而烦热D卧起不安 E胸满烦掠 3、桂枝甘草汤的主要脉症为: A脉结代,心动悸B心下悸,欲得按 C心中悸而烦D气从少腹上冲心 E心下逆满 4、原文“火逆下之,因烧针而烦躁者,( )。” A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B大青龙汤主之C四逆汤主之 D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E桂枝甘草汤主之 5、太阳病误冶变成坏病,是指: A病从太阳转成阳明腑实重证B太阳病转为少阴寒化证

C太阳病转为少阴三急下证D太阳转为少阳烦惊证 E以上都不是 6、太阳病发汗或下后汗出而喘,身无大热、不可更行桂枝汤,应给予:A桂枝去芍药汤B白虎汤 C麻杏甘石汤D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E以上都不是 7、脾虚水气内停而太阳经气不利的脉症为: A头项强痛,汗出,翕翕发热,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 B头项强痛,无汗,翕翕发热,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 C头项强痛,心下逆满,小便不利,少腹满 D发热恶寒,汗出.头眩,脉沉紧 E发热恶寒、头项强痛、心下满微痛,消渴 8、太阳经气不利,兼脾虚水停,治疗方剂为: A五苓散B.猪苓汤 C真武汤D.桂技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E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9、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的脉症为: A头眩时时自冒,小便不利,脉沉紧 B心下痞满,脐下悸,头眩,脉沉涩 C小腹硬满,小便不利,心下痞满脉沉涩 D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

E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起则头眩,脉浮紧 10、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证的病机为: A汗伤心胸阳气,水饮痰邪扰心 B汗伤心阳,心神浮越C心阳虚损,心神失养 D发汗过多,内伤心阳,水寒乘虚上逆 E心肾阳虚,阴寒内盛,阴盛格阳 11、“胸中窒”意指: A胸中有疼痛感B胸中烦闷,不可言状 C胸中有闭塞不舒之感D如结胸状,按之疼痛 E以上都不是 12、原文“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 )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A心中懊憹B心中结痛 C胸中窒D心中痞硬 E虚烦不得眠 13、栀子干姜汤证的病机是: A邪热内陷,痰热互结。结于心下 B脾胃不和、寒热格拒 C无形邪热结于心下,气机阻滞 D上焦有热,胃中有寒,寒湿阻滞 E热扰胸膈,中焦虚寒

伤寒论测试题及答案汇总

伤寒论测试题及答案汇总 1.根据《伤寒论》原文,下列脉象中具有复言病机意义的是:A A.阴阳俱紧 B.阳浮而阴弱 C.阴阳俱浮 D.汗出与否 2.对于麻黄汤来说,下列煎服法哪项是错误的:B A.温覆取微汗 B.歠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C.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 D.禁生冷、油腻、不易消化及有刺激性的食物 3.麻杏石甘汤证与葛根芩连汤证主要的鉴别点是:A A.前者以喘为主证,后者以下利为主证 B.前者脉数,后者脉促 C.前者汗出而喘,后者喘不汗出 D.前者无大热,后者身大热 4.茯苓四逆汤证的主要病机是:C A.肾阳虚 B.气液亏损 C.阴阳俱虚,阳虚为主 D.阴阳俱虚,阴液不足

5.下列证候中,哪项是太阳蓄水证的辨证要点:D A.心下痞 B.烦渴欲饮水 C.发热恶寒,汗出头痛,脉浮数 D.小便不利 6.下列十枣汤的煎服法和注意事项中,哪项是错误的?A A.若下后病不除者,即刻加服半钱 B.先煮肥大枣10枚,去渣,纳药末 C.芫花、大戟、甘遂分别捣为散 D.平旦温服之,强人一钱匕,瘦人半钱 7.太阳病的头痛是:A A.头项强痛 B.头顶胀痛 C.两侧头痛 D.以上都不是 8.患者恶寒发热头痛,项背拘急不舒,无汗,鼻塞流青涕,周身酸楚不适,纳减,食后欲呕,小便清,苔白,脉浮。治宜:C A.麻黄汤 B.桂枝加葛根汤 C.葛根汤 D.大青龙汤 9.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的病机是:B A.表病误下,外证不解,气逆于肺

B.汗下后,邪气内传,热壅于肺 C.风寒束表,肺气不宣 D.外有风寒,内有郁热 10.根据原文,下列证候除哪项外,均可在大陷胸汤证中出现?D A.脉浮滑 B.舌上燥而渴 C.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 D.日晡所小有潮热: 11.原文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的治法是:B A.温经扶阳 B.扶阳益阴 C.回阳益阴 D.助阳解表 12.原文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喉咽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其中胸有寒是指:C A.胸中有寒饮 B.胸膈有寒痰 C.胸膈有痰饮 D.胸受寒邪 13.伤寒论中的风温是指:B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45条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45条 第45条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知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人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自我理解。毕竟,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文末有留言,大家可以发表自己的注解,一起提高!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经曰∶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汤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则其类矣。 清·吴谦《医宗金鉴》太阳病,先发汗表未解,仍宜汗之,而复下之,治失其宜矣。脉浮者不愈,盖以脉浮,邪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也。今误下未成逆,脉仍浮,故知邪尚在外,仍宜桂枝汤解外则愈也。程应旄曰:愈不愈辨之于脉。其愈者,必其脉不浮而离于表也。若脉浮者,知尚在表,则前此之下,自是误下,故令不愈。从前之误,不必计较,只据目前。目前之证,不必计较,只据其脉。脉若浮,知尚在外,虽日久尚须解外则愈。有是脉,用是药,亦不以既下,而遂以桂枝汤为不中与也。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误下后而脉仍浮,可知表症未解,阳邪未陷,只宜桂枝汤解外,勿以脉浮仍用麻黄汤也。下后

仍可用桂枝汤,乃见桂枝方之力量矣。 刘渡舟《刘渡舟伤寒论讲稿》这一条论述太阳病汗、下后不解仍可再汗。太阳病,本应发汗而解。现在是先发汗不解,说明可能是表里同病,或者是汗不得法,或者是病重药轻,以致一次发汗不能解除。既然表邪不解,那就应当再以汗解,即使有里证也不应该攻下。否则,误下必伤正气,引起表邪内陷,变生他病。现在是表邪不解而复下之,脉仍见浮,说明病邪仍在太阳之表,没有内传。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是自注句,指出病不解的原因是当汗未汗,而反用下法。由于现在这个病发生在汗下之后,虽然应当再汗,也不可用麻黄汤峻汗,而应当选用桂枝汤。太阳病,有一汗不解可以再汗之法;阳明病,有下后余热复聚;可以再下之法。临证以辩证为准,有是证则用是法,千万不能动摇不前。 胡希恕《胡希恕讲伤寒论》中医有这么一个说法:汗下,发汗不好了,完了吃泻药,这是一个陋习呀,这是不对的,庸俗陋习。那么这一段就说明这个,“太阳病,先发汗”,应该先发汗,就是用麻黄汤发汗,这个病没好,这不是错误啊,真正的重感冒也是一样,你像我们遇到流感,你给他吃发汗药,由于这个病重啊,他不是一下子就能好的。没好了,这个大夫应该看只所以没好的原因,到底根据现在证应该用什么药。这个大夫粗心,他一看发汗不好,“而复下之”,那发汗不好,我再给吃泻药吧,这是有这么一种大夫,但是不是

《伤寒论》本科试卷及参考答案

《伤寒论》本科试卷及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50分,每题1分)。 得分:___________ A型题:每题都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只许从中选取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案卷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涂黑,以示正确答案。 1.白虎汤证“脉浮滑者”其病机是: A.燥热结聚胃腑 B.邪热充斥内外 C.表热过盛 D.外有表证,内有燥实 E.外有微寒,内有燥热 2.“伤寒下后,——,栀子厚朴汤主之”。请填入:A.心烦腹满 B.昼日烦躁不得眠 C.身热不去 D.心烦腹满,卧起不安 E.卧起不安 3.“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热多”是指: A.内热偏盛 B.湿热较盛 C.阴虚较盛 D.热与水结较盛 E.邪在阳,表不解 4.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选用何方: A.桂枝汤 B.大青龙汤 C.小青龙汤 D.苓桂术甘汤 E.五苓散 5.大黄黄连泻心汤中大黄的用法哪项是正确的:A.先煮 B.后下 C.用麻沸汤渍之 D.与它药同煮 E.以上均不是 6.桂枝加桂汤证的病机是: A.心阳虚,下焦水饮欲动 B.心阳虚,下焦寒气上冲 C.心阳虚,冲脉之气上逆 D.心阳虚,肝胃之气上逆E.以上都不是 7.“心下痞”一症可见于下列除哪项之外的证候?A.五苓散证 B.甘草泻心汤证 C.桂枝人参汤证 D.赤石脂禹余粮汤证 E.旋复代赭汤证 8.“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________主之” A.小承气汤 B.大承气汤 C.调胃承气汤 D.白虎汤 E.栀子厚朴汤 9.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的治法:A.清热化滞,滋津润燥 B.清热燥湿,坚阴止利 C.泻热和胃,软坚润燥 D.泻热通便,消滞除满 E.攻下实热,荡涤燥结 10.阳明腑证,失下,昏不知人,气喘舌焦,首选方是: A.白虎汤 B.大承气汤 C.四逆汤 D.四逆加人参汤 E.白虎加人参汤 11.治寒湿发黄“于寒湿中求之”是指: A.发散寒湿 B.温下寒湿 C.发散寒邪,淡渗利湿 D.发散寒湿,补脾利湿 E.温阳祛寒,除湿 12.发热,汗自出、时时恶风、心烦、口燥渴、脉洪大,治用: A.竹叶石膏汤 B.栀子豉汤 C.白虎汤 D.桂枝汤 E.白虎加人参汤 13.“伤寒吐后腹胀满”宜用: A.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B.调胃承气汤

《伤寒论》试题及答案

《伤寒论》试题 一、单选题 1、气喘,咳痰清稀,宜服用哪方() A.麻黄汤 B.桂枝加杏子厚朴汤 C.桂枝汤 D.小青龙汤 2、"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适用于() A.气血损伤惊悸证 B.心阳虚烦证 C.心阳虚惊狂证 D.邪气弥漫烦惊谵语证 3、下列哪方可以治疗少阴热化证() A.桃花汤 B.猪苓汤 C.麻黄细辛附子汤 D.吴茱萸汤 4、"下列除哪项外,均属吴茱萸汤的主治证() A.胃中虚寒,食谷欲吐 B.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沫 C.少阴吐利,手足逆冷

D.胃虚停饮,心下痞硬 5、炙甘草汤证的病机是() A.发汗太过,损伤心阳 B.心气不足,气血虚少 C.心阳不足,肾水上逆 D.心阳不振,心阴不足 6、太阳蓄水证“消渴”的病机是() A.水饮内停,阳虚不化 B.里热伤津,津液不足 C.饮停气阻,气不化津 D.阴虚有热,水热互结 7、“虚烦”的含义是() A.正气虚致心烦 B.心烦由阴血虚所致 C.心烦由无形邪热所致 D.虚热扰心致烦 8、阳明病的基本病机是() A.胃肠燥热亢盛,里热实证 B.里热炽盛与肠中糟粕相结 C.邪热结滞于胃 D.里热炽盛,津亏液耗

9、麻子仁丸证的脉症表现哪项是错误的() A.腹满痛 B.大便硬 C.不更衣十日无所苦 D.趺阳脉浮而涩 10、"原文: “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其中“协热而利”意指() A.太阳与阳明合病而下利 B.太阳与少阳合病而下利 C.热结旁流之下利 D.里寒夹表热下利 11、"“麻沸汤”是指() A.麻醉用的汤剂 B.煮沸的水 C.麻黄煮沸去上沫 D.即麻黄汤 12、"白头翁汤证的病机是() A.少阴邪热,内迫阳明,损伤肠络 B.厥阴寒热错杂,壅滞肠道,损伤肠络 C.肝经湿热下注,损伤肠络

注解伤寒论—成无己著

注解伤寒论——成无己著 十二经络超链接图: (2) 《注解伤寒论》序 (2) 《伤寒论》序 (3) 卷一辨脉法第一 (3) 卷一平脉法第二 (8) 卷二伤寒例第三 (13) 卷二辨湿脉证第四 (18) 卷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第五 (20) 卷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第六 (23) 卷四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第七 (35) 卷五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第八 (42) 卷五辨少阳病脉证并治法第九 (50) 卷六辨太阴病脉证并治法第十 (50) 卷六辨少阴病脉证并治法第十一 (51) 卷六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法第十二 (56) 卷七辨霍乱病脉证并治法第十三 (60) 卷七辨阴阳易瘥后劳复病脉证并治法第十四 (61) 卷七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法第十五 (62) 卷七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法第十六 (63) 卷八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法第十七 (64) 卷八辨不可吐第十八 (64) 卷八辨可吐第十九 (64) 卷九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法第二十 (64) 卷九辨可下病脉证并治法第二十一 (66) 卷十辨发汗吐下后病脉证并治法第二十二 (67) 注解伤寒论 作者:成无己朝代:金年份:公元1144年 ·《注解伤寒论》序·伤寒卒病论集 ·《伤寒论》序 ·卷一辨脉法第一 ·卷一平脉法第二 ·卷二伤寒例第三 ·卷二辨湿脉证第四 ·卷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第五 ·卷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第六 ·卷四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第七 ·卷五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第八 ·卷五辨少阳病脉证并治法第九 ·卷六辨太阴病脉证并治法第十 ·卷六辨少阴病脉证并治法第十一 ·卷六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法第十二 ·卷七辨霍乱病脉证并治法第十三 ·卷七辨阴阳易瘥后劳复病脉证并治法第十四 ·卷七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法第十五 ·卷七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法第十六

传染病学伤寒试题2

A1型题 1.伤寒出现肝脾肿大的主要原因是 A、全身网状内皮系统增生性反应 B、伤寒性肝炎、脾炎 C、I型变态反应 D、III型变态反应 E、中毒性肝炎 2.伤寒杆菌的病原学特点哪项正确 A、属沙门菌属的A群 B、革兰染色阴性,产生芽孢,有夹膜 C、有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部分细菌有菌体表面(Vi)抗原 D、Vi抗原抗原性强,产生Vi抗体滴度高,持续时间长 E、到目前为止,我国未发现耐氯霉素的伤寒杆菌株 3.伤寒杆菌致病的主要因素是 A、内毒素 B、肠毒素 C、外毒素 D、神经毒素 E、细胞毒素 4.引起伤寒不断传播或流行的主要传染源是 A、普通型伤寒患者 B、暴发型伤寒患者 C、慢性带菌者 D、伤寒恢复期 E、伤寒患者的潜伏期 5.伤寒的典型临床表现是 A、中长程稽留高热、肝脾肿大、周围血象不高、肥达反应“H”、 “O”均升高 B、长程低热,肝脾肿大,周围血象不高,肥达反应阳性 C、长程驰张热、肝脾不大,周围血象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升高,肥 达反应“H”升高 D、长程间歇高热、肝脾肿大,全血细胞减少,消化道出血 E、长程间歇寒战、高热、肝脾肿大,周围血象正常,重度贫血,肥达 反应阴性 6.伤寒的确诊依据是 A、粪培养伤寒杆菌阳性 B、尿培养伤寒杆菌阳性 C、胆汁培养伤寒杆菌阳性 D、肥达反应阳性 E、血培养伤寒杆菌阳性 7.对曾使用过抗生素,疑为伤寒患者,最有价值的检查是 A、粪培养 B、骨髓培养 C、血培养

D、肥达反应 E、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8.伤寒最严重的并发症是 A、肠出血 B、中毒性心肌炎 C、溶血尿毒综合征 D、中毒性肝炎 E、肠穿孔 9. 肥达反应阳性率最高的时期是: A、病后第1周 B、病后第3~4周 C. 病后第2周 D. 病前1周 E、病后第5周 10.可用于调查伤寒慢性带菌者的抗体是: A、H抗体 B、O抗体 C、A抗体 D、B抗体 E、Vi抗体 11. 伤寒病人排菌量最多的时期是 A、起病后第1周 B、起病后第2-4周 C、起病前1周 D、起病后第5周 E、起病后第6周 12.伤寒发病第一周内阳性率最高化验是 A、大便培养 B、肥达反应 C、血培养 D、尿培养 E、补体结合试验 A2型题 13.成人,持续发热8天,伴有腹胀、腹泻,大便每天3~5次,偶有粘液,2年前有血吸虫疫水接触史,体查:体温38.8℃,肝在肋下1cm,脾在肋下1.5cm,血象:WBC 4.0×109/L,N 0.72,L 0.28,粪便镜检:WBC 0~5/HP,最可能的诊断是 A、细菌性痢疾 B、急性血吸虫病 C、伤寒 D、阿米巴痢疾 E、急性病毒性肝炎 14.女,35岁,反复发热35天,患者持续高热10天时,当地医院曾给予氯霉素治疗,5天后热退出院,出院后未接受任何治疗,2周后再次出现发热,体查:

伤寒论国医通习题及答案全集

下列可用于表里同病,但不属于表里同治的方剂是( d ) A 、 麻黄附子甘草汤。 B 、 大青龙汤。 C 、 麻黄细辛附子汤。 D 、 抵当汤。 E 、 桂枝人参汤。- 2、以下除哪项外,均可见喘症? b A 、 麻黄汤证」 B 、 桂枝汤证 C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 D 、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 E 、 小青龙汤证 4、 (a )。 A 、 既有病向愈,亦有气阴耗竭者 B 、 为阳气耗竭,无驱邪外出之力 C 、 为阳气来复,病向愈者」 D 、 为阴血耗伤,无物可下 E 、 为阳气耗伤,阴凝阻中 5、 运用牡蛎泽泻散治疗的差后水肿证属 (e )。 A 、 脾虚水停 B 、 肾阳虚水停 C 、 脾肾阳虚水停 D 、 寒湿停聚下焦 E 、 湿热壅阻 6、 太阳伤寒表实证的病机是( b ) A 、 风寒袭表、营卫失调、营阴外泄 B 、 风寒袭表、卫气被遏、营阴郁滞 C 、 风寒袭表、邪入经俞、经气不利 D 、 风寒袭表、卫气被遏、阳郁内热 7、 下后胸满用桂枝去芍药汤或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其针对的病机属性是 D 。 A 、 肺阳虚 B 、 肾阳虚 C 、 心阳虚 D 、 心胸阳虚 E 、 心阴虚 &小青龙汤证中咳、喘、呕主要与 D 有关。 A 、 风寒郁闭 B 、 表证不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中医四大经典之《伤寒论》复习试题及答案

伤寒论习题完整 第一章绪论 一.选择题 (一)A1型题 1.《伤寒杂病论》成书的年代是: A.春秋时代B.西汉末年C.战国时代D.晋代E.东汉末年 2.《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 A.王叔和 B.成无己 C.张机 D.林亿 E.华佗 3.首次全文注解《伤寒论》的是: A.孙思邈 B.王叔和 C.成无己 D.林亿 E.柯韵伯 4.《伤寒论》中并病是指: A.两经证候归并为一经 B.一经证候未罢,又出现另一经的证候 C. 两经或三经的证候同时出现 D.阳经与阴经的证候同时出现 E.一经病证为主但兼有其他证候 5.《伤寒论》中合病是指: A.两经证候归并为一经 B.一经证候未罢,又出现另一经的证候 C.两经或三经的

证候同时出现D.阳经与阴经的证候相继出现 E.一经病证为主但兼有其他证候 6.下列哪一种是对《伤寒论》中广义伤寒概念的正确论述: A.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的疾病 B.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 C.感受寒邪,感而即发的疾病 E.由伤寒杆菌引起的疾病D.以恶寒、发热、头痛、无汗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证候 7.太阳病传为少阴病的传变方式为: A.循经传 B.表里传 C.直中 D.并病 E.合病 8.外感初起太阳与少阴同时发病最恰当的表述为: A.直中 B.并病 C.表里传 D.两感 E.越经传 9.除重复与佚方外,《伤寒论》共载有方剂: A.113首 B.112首 C.111首D.397首E.245首 10.关于《伤寒论》一书主要内容的论述下面哪项是正确的: A.全面地阐述了寒邪所致疾病的证治 B.较为全面地阐述了外感热病及部分杂病的证治 C.全面地阐述了外感疾病和杂病的证治 D.全面论述了外感风寒,兼述外感温热,未论及杂病 E.全面地阐述了外感风寒,未论及外感温热和杂病

伤寒习题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09级中医学文科班《伤寒学》期中考试卷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计18分) 1、并病: 2、不了了: 3、解肌: 4、噎: 5、虚烦: 6、消渴: 二、填空题:(每空1分,计22分) 1、太阳病,发热,,恶风,,名为中风。 2、太阳中风,,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啬啬恶寒, 淅淅恶风,,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3、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4、服桂枝汤,大汗出,,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汤。 5、伤寒,,咳而微喘,。服汤已,渴者,,小青龙汤主之。 6、太阳病,,无汗,,葛根汤主之。 7、发汗吐下后,,若剧者,必,,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主之;若呕者,主之。 8、伤寒,,炙甘草汤主之。 三、单选题:(每题2分,计30分) 1 《伤寒杂病论》成书的年代是( D ) A 、春秋时代 B 、西汉末年 C 、战国时代 D 、晋代 E 、东汉末年() 2、太阳中风证发热的特点是(B ) A、蒸蒸发热 B、翕翕发热 C、时发热 D、或已发热,或未发热 E、往来寒热 3、太阳病的头痛是( B ) A、头项强痛 B、头顶胀痛 C、偏头痛 D、两侧头痛 E、前额刺痛 4、下列汤证中不是心阳虚证的是( B ) A、桂枝甘草汤证 B、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证 C、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 D、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 E、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5、太阳伤寒表实证“或未发热”的原因是( A ) A、卫阳不足,无力与邪抗争 B、感邪较轻 C、邪热内郁,不能外发 D、风寒较重,卫阳郁闭,未能及时达表抗邪 E、以上均不对 6、干姜附子汤证“烦躁”的病机是( B ) A、阴阳俱虚,阳无所敛 B、阴盛格阳,虚阳外扰 C、阴盛阳脱,下虚上盛 D、虚阳得天阳之助,与邪相争 E、虚阳外浮 7、下列证候,可以考虑用栀子豉汤的是( E ) A、心烦不得眠,小便不利 B、烦热,胸中窒 C、心中烦,不得卧,脉沉细数

湖北中医学院伤寒论试卷

湖北中医学院伤寒论试卷 姓名:专业:班级:学号: 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总分核分人 题分10 10 10 20 30 10 10 100 得分 得分阅卷人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1分,共10分) 1.胃中干 2.须臾 3.劳复 4.口中和 5.协热而利 6.日晡所 7.心下支结 8.脾约 9.并病 10.坏病 得分阅卷人 二、原文填空(每空0.5分,共10分) 1. 太阳之为病,,。(1) 2. 太阳中风,脉浮紧,,身疼痛,,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 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38) 3. 太阳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14) 4.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9 6)

5. 太阳病不解,,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 已,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106) 6. 伤寒,,,炙甘草汤主之。(177) 7. 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身无汗,剂颈而还,, 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236) 8. 凡厥者,,便为厥。厥者,。(337) 9. 少阴之为病,,。(281) 10. 伤寒解后,,,竹叶石膏汤主之。(397) 得分阅卷人 三、判断题(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的括号内的打“√”,错误的则打“×”, 每小题1分,共10分) 1. 大青龙汤证主证俱备,无论脉浮紧或浮缓,均可用大青龙汤治疗。() 2. 服桂枝汤后,大汗出,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3. 通脉四逆汤与四逆汤药味虽相同,但其功效却不相同。() 4. 附子泻心汤的煎服法是先煎附子后纳三黄共煎而后取汁服之。() 5. 调胃承气汤由大黄、芒硝、枳实、厚朴组成。() 6. 阳明病初起,可能有不发热而恶寒的病证。() 7. 四逆散证的四肢厥冷是由肾阳虚衰所致的。() 8. 桂枝人参汤由桂枝汤加人参组成,主治发热恶寒、头痛自汗、脉浮缓,神疲乏力,四肢倦怠。() 9. 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10.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得分阅卷人 四、选择题(共20分)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其序号字母填入题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5分) 1. 太阳中风证中汗出的机理是:() A.阳虚不能固摄于外 B.风寒外袭,卫阳不固,营不内守 C.卫虚失固,腠理疏松 D.外邪化热,热迫津出 E.卫气不共营气谐和 2. 附子泻心汤证,除“心下痞”外,应有:() A.身痛 B.恶寒无汗 C.恶寒汗出 D.下利 E.厥逆 3.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治宜:() A.解其表,表解里自和 B.温其里,里和表自解 C.先解表,后温其里 D.先温里,后解其表 E.解表温里,表里双解 4. 桃核承气汤的治法是:() A.清热化瘀,通下里实 B.清热活血,分消湿热

《伤寒论》名方生姜泻心汤原文及解析

生姜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减干姜,增生姜) 【方剂组成】生姜12 克,炙甘草10 克,人参10 克,干姜 3 克,黄芩10 克,半夏12 克,黄连 3 克,大枣 4 枚【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此于半夏泻心汤减干姜量,而加大量生姜,故治半夏泻心汤证寒饮较重,呕逆下利较甚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157 条: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注解:伤寒经过发汗汗出后,伤寒证已解,但又发作胃中不和的证候。噫气即暖气。食臭即伤食的酸臭味,干噫食臭,即所谓消化不良,吞酸嘈杂的意思。胁下有水气,即胃中有水气。心下痞硬、腹中雷鸣、下利与前甘草泻心汤的为证同,此宜生姜泻心汤主之。 按:人有宿痰,常由新病而诱发,本条所述胃中不和,并不是药有所误,亦是早有的宿病,因新感后又复发作也。又由于本条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的说明,则本方有用于胃下垂、胃扩张、以及胃酸过多等疾患的机会甚明,并由于腹中雷鸣下利的说明,更可知亦有应用于胃肠炎机会。总之,一般胃肠疾病,现以上三方证者很多,依证选用之均有良效。 【辨证要点】心下痞满、噫隐食臭、肠鸣下利者。

【验案】 彭某,女性,30 岁,病历号31221,1965 年8 月26 日初诊。因吃葡萄而患腹泄已三天,每日三次水样便,腹微疼,咽干不思饮,心下痞满,纳差,暖气,腹时胀满而肠鸣漉漉,四肢乏力,苔白腻,脉弦滑。原本中寒,又值外邪相加,中阳不运,水饮内作,因见肠鸣下利,暖气,纳差等症,与生姜泻心汤; 生姜12 克,干姜3 克,炙甘草10 克,党参10 克,半夏12 克,黄芩10 克,黄连10 克,大枣4 枚 结果:上药服一剂,腹泄,腹疼止,服三剂诸证好转。

伤寒题目及答案

研究生入学考试模拟试卷(一) 一、单项选择题(10×1’) 1、首先提出错简重订说的医家是() A.王肯堂 B.柯韵伯 C.尤在泾 D.方有执 2、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其身疼痛的机理是什么() A.汗不如法,表邪传里 B.发汗后,表证不解,营阴郁滞C.发汗 伤营,筋脉失养 D.发汗伤阳,余邪复聚 3、下列何项不是虚寒下利的阳复将愈的表现() A.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 B.下利,脉数而渴者 C.下利 脉数,有微热汗出者 D.下利日十余行,脉实者 4、桂枝加大黄汤中大黄的作用() A.攻下实热 B.泻热和胃 C.活血化瘀 D.清热凉血 5、下列何项不是桂枝汤的适应证() A.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者 B.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 浮数者C.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 D.病人脉浮缓,身不痛但 重者 6、比较三承气汤的组方,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大承气汤大黄用量最重 B.小承气汤无芒硝 C.调胃承气 汤芒硝最重 D.大承气汤枳实、厚朴最重 7、阳明病、少阴病、厥阴病三见吴茱萸汤证,其呕的共同病机是() A.胃气虚冷,胃气上逆 B.肝寒犯胃,胃失和降 C.阳虚阴 盛,寒浊犯胃 D.浊阴上逆,胃失和降 8、原文第97条的“邪高痛下”是指() A.病邪之势向上,腹痛部位在下 B.胆热犯胃而呕逆,肝木乘脾 而腹痛C.邪来自少阳为邪高,病及脾胃为痛下 D.邪在上焦为邪高,痛在腹部云痛下 9、下列理中汤加减哪项是正确的()

A.脐上筑者,去干姜,加桂枝四两 B.吐多者,去干姜,加生姜 三两C.渴欲得水者,加人参,足前成四两半 D.腹满者,去白术,加附子一枚 10、下列何方用甘澜水作溶剂() A.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B.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C.栀子豉 汤 D.炙甘草汤 二、多项选择题(10×2’) 1、《伤寒论》中白虎汤适应证的脉象可见()A.脉浮滑 B.脉浮紧 C.脉洪大 D.脉滑 E.脉弦细 2、下列哪几项方证可见心下悸()A.桂枝甘草汤证 B.真武汤证 C.小建中汤证 D.茯苓甘草汤证 E.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 3、根据《伤寒论》原文,下列哪些方剂可用治下利() A.理中汤(丸) B.赤石脂禹余粮汤 C.甘草泻心汤 D.桂 枝人参汤 E.黄连汤 4、《伤寒论》中可用于治喘的方剂是 () A.葛根黄芩黄连汤 B.大承气汤 C.麻杏甘膏汤 D.小青龙汤 E.麻杏石甘汤 5、根据《伤寒论》原文,小承气汤可见的症状有()A.潮热 B.心烦或谵语 C.小便数 D.大便硬结 E.脉滑而疾 6、属于太阳蓄血证的临床表现是()A.喜忘 B.大便色黑易解 C.如狂或发狂 D.脉沉而微或沉结 E.少腹硬满小便自利 7、下列病症中当用小柴胡汤治疗的是() A.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 B.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脉沉而紧 者 C.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D.发

民国以前闽籍医家研究伤寒学的成就述评

——一苎二苎!竺墨苎主塑皇兰查笙堡:!!: 况,进行对照分析计算,结果发现,当药液中胡椒碱含量≤0.157ug,m1时,薄层色谱法中无桔红色班点;其含量在0.157—0.284ug/ml时,薄层色谱法中桔红色班点不清晰:其含量≥0.284ug/ml时,薄层色谱法中桔红色班点清晰。 七、讨论 1.考虑鸿茅药酒成分复杂,分析结果以回归方程式计算以求更接近于实际含量,较单独进行外标法测定更准确可靠,能真实反映样品的含量。 2.鸿茅药酒有效成份量化后,不但对浸提过程中怎样使提出率达到最大,为药品生产的经济性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为提高药物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进而为药酒构建量化标准,评价功效提供了依据。 3.用量化分析方法(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确定药酒中有效成份的含量,较原质量标准定性鉴别更先进、准确。 4.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比薄层色谱法检验费用高,所需时间长,但检测灵敏度高,基线噪音低,试验结果准确,方法重复性好,适用于鸿茅药酒有效成份检测及贯彻GMP的要求,加强生产质量的控制。 5.对药酒化学成份、药理药效、质量标准及提取工艺的深入研究,进而促进中药质量标准的规范化、科学化、客观化,今后的任务还很重,路子也很长。 民国以前闽籍医家研究伤寒学的成就述评 刘德荣福建中医药院(350003) 摘要民国以前闽籍医家中,重视伤寒学研究较著名有:南宋钱闻礼撰著《伤寒百问歌》,以七言歌诀形式论述与临床辨证有关的93个问题。包括六经证候、类证鏊别、症状治法,且对原文难解之处,加以注解阐析,该书既方便对伤寒条文诵读,而且有助于理解原文精义。南宋汤尹才撰著《伤寒解惑论》,着重对《伤寒论》深奥辞义发挥已见、解惑释难,使读者对伤寒务文易于理解和掌握。南宋杨士囊著《伤寒类书活人总括》,重点论述六经证治、方药加减及伤寒诸笃证、伤寒别名。又论小儿、产妇伤寒等,集脉证方于一体,且以歌括冠其首,内容简明扼要,便于诵记。明代许宏撰著《金镜内台方议》。倡以方统证的研究谣。许氏将《伤寒论》113方归纳为汤、散、丸三大类,并按主方统类方顺序排列,方后附论,后列主治病证条文。该书从方、证、药三方面论述,对临床运用伤寒方药颇有启发。明代熊宗立著《类鳊伤寒活人书括指掌图论》,该书是对元代吴恕《伤寒图歌活人括掌》的补充。熊氏另著有《伤寒运气全书》,运用运气学说阐述伤寒六经辨证,于临床有参考价值。明代童养学纂辑《伤寒六书纂要辨疑》,认为明代陶华《伤寒六书》有内容重复和前后倒王之处,敌去其繁芜,补其蜩略,且辨析伤寒和温病。童养学又编撰《伤寒活人指掌补注辨疑》,论述伤寒病主要证型和114首方剂的应用,是临床较好参考书。清代陈念祖研究伤寒学较著名。有<伤末论漶注X<伤寒置诀辛静k‘伤采真方歌括’和r‘待寨基衡秉'等书。陈氏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