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七千年前

七千年前

七千年前
七千年前

七千年前,新乐先民已开始制陶用陶一宫两陵,见证清代琉璃瓦工艺巅峰乾隆盛世陶圣唐英,沈阳是他的故乡

沈阳陶瓷应有史

文/韩扑

唐英像

斜口器新石器时代沈阳新乐遗址出土

沈阳是“陶圣”唐英的故乡,还有“中国瓷谷”之美誉的法库陶瓷,所以这里不该没有陶瓷文化,但千百年来关于沈阳的陶瓷文化却殊少有人梳理和总结。如今,初国卿所著《沈阳陶瓷图鉴》的问世,让沈阳的陶瓷文化不再空白。李仲元先生在书中序言说:“这不是一部一般意义上的图鉴,这也是一部沈阳陶瓷的发展简史。”

沈阳陶瓷有史可写吗?

如果你到景德镇,在珠山脚下、昌江边上,与当地人交流时,你

会发现他们对沈阳人有着格外的亲切与敬意。这种亲切和敬意来自唐

英,来自杜重远,如果没有这两位与沈阳渊源深厚的人,可能景德镇就不会有今天的隆誉与繁兴,甚至连陶都的位置都难以保住。

我们知道,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圣人众多,文圣、史圣、诗圣、书圣、画圣、草圣、茶圣、酒圣、医圣、药圣、武圣……然而这些圣人几乎都在江南或是中原,其中只有陶圣唐英是东北沈阳人,东北只为中国历史贡献了这么一个“圣”。

然而对于陶瓷来说,只有这样一个圣人也就够了,也足以引起世人对沈阳的关注,对沈阳陶瓷的关注。但是,我们又不得不承认,在沈阳的文化史上,从来没有陶瓷的地位,更没有人来研究和整理,甚至还有本地学者认为沈阳根本就没有陶瓷史。这样的结果,对不起七千年前新乐先民制陶用陶的辉煌历史,对不起四千年前高台山“东北第一窑”的熊熊窑火,对不起唐英的圣名,对不起在沈阳确认辽瓷的“辽瓷之父”,对不起杜重远的肇新窑业和中兴景德镇的贡献,更对不起陶圣故乡和中国瓷谷的美誉。所以对于沈阳来说,陶瓷业和陶瓷文化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其实,在陶圣故乡的历史上,从来就不缺少陶瓷产业和陶瓷文化。从七千多年前的新乐古陶到两千多年前的秦砖汉瓦,从辽金时期的古窑古瓷到“一宫两陵”的黄瓦窑,从陶圣唐英的诞生到肇新窑业的辉煌,沈阳的陶瓷历史走过了一条可圈可点的文化之路。我们所缺少的只是对陶瓷文化的发掘、整理与研究。

但是也必须承认,沈阳陶瓷历史的发展虽然每个时代都有亮点,但其发展却缺乏传承性和连续性,并且时有断档。这些都与沈阳地区

特殊的历史发展过程有关,处于民族斗争前沿以及军戍性质的城市特殊性,导致了沈阳地区文化建设的不断被破坏,从而也失去了发展的连续性。

在这样历史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沈阳陶瓷史,自然会断续,自然会斑驳不堪。

沈阳陶瓷史该如何书写

断续斑驳的历史也是历史,后人有责任来传承与整理。《沈阳陶瓷图鉴》的成书目的,就是将沈阳陶瓷断续历史上的斑驳碎片拼接起来,从而为沈阳陶瓷文化史理出一个初步的脉络,以文图的形式呈现出来。以此吸引更多人关注沈阳陶瓷,让陶瓷文化在陶圣的故乡真正地得以发扬光大。

为了寻找沈阳这条陶瓷文化之路,作者用了十余年的时间,专注于沈阳陶瓷历史资料的搜集整理、陶瓷遗址的踏查寻访和沈阳地方陶瓷实物的收藏与研究。他长时间坐在图书馆和档案馆,从有限的典籍和文献中翻检出许多鲜为人知的有关辽宁陶瓷的文字资料。他也曾遍寻沈阳和辽宁的古窑遗迹,如高台山、袁台子、官屯、鹅房、大官、叶茂台、周地沟、务名屯、北镇、缸窑岭等古窑址,采访相关的专家学者和当地人士,获得第一手资料。他还于古玩市场和民间广泛搜罗辽宁地方窑口的陶瓷和瓷片,从而做到以实物说话。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他才完成了这部书。

对于沈阳陶瓷的历史,此前并没有人正式将其加以整体阐释和断代梳理,《图鉴》分为7个部分,将七千年沈阳陶瓷史上的最闪光之

处一一呈现。对新乐文化中斜口器和古陶纹饰的分析,对3000年前青铜时代高台山遗址古窑的强调,“东北第一陶窑”的提法,鬲形陶之于辽河文化的价值,“系”与“耳”的演变,纺轮、网坠与陶蛙的情趣,秦砖汉瓦的沈阳,“辽瓷”的沈阳元年和“辽瓷之父”金毓黻,辽代在沈阳地区的窑场,明末清初的东北官窑,唐英和他的“唐窑”,肇新窑业开启中国现代工业陶瓷的辉煌等,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论述。

“陶圣”唐英,沈阳人

创造“唐窑”

开文人瓷画之先河

大清开国之始的“从龙入关”不仅带去了白山黑水所孕育的能征善战的骁勇精神,同时也从辽海大地上带去了一位声名显赫的人物:大清盛世里最有名气的督陶官唐英。不仅如此,这位沈阳人,还创造了独一无二的“唐窑”,因此赢得后人的尊重,誉为中国的“陶圣”。

唐英字俊公,又字叔子,自号蜗寄老人。隶汉军正白旗,沈阳人。生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逝世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享年75岁。《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记载唐英的曾祖父唐应祖,正白旗包衣鼓人,世居沈阳地方。唐英7岁入乡塾,16岁“供役于养心殿”,43岁为内务府员外郎,46岁派驻景德镇厂署协理窑务。54岁,即雍正十三年(1735)正式成为督陶官。他中年以后的28年基本上是以陶瓷为职业和生命的,不仅是一位懂瓷的督陶官,而且还是一个喜欢陶瓷的“陶人”,亲手创造了中国陶瓷史上的第五个高峰——清王朝

的“唐窑”时代。

“唐窑”形制众多,釉色丰富,但最突出的贡献还是在于创新,这主要体现在装饰效果和造型艺术上。另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贡献就是首开文人瓷画之先河,在中国瓷器上绘中国画,写中国书法,题中国诗,钤中国印,同时署上瓷绘者的名字。使瓷画在保持工艺性的前提下,又达成了与纸绢画一样的“中国瓷本绘画”的审美效果,尤其是在瓷画上署上瓷绘者的名字,这就更有了划时代的文化意义。

唐英是督陶官中在景德镇时间最长、成就最大、影响最广的一位,同时,他还是一位诗人、画家、书法家、戏曲家和文字学家。

杜重远和肇新窑业

开启工业陶瓷新篇

帮助重振景德镇

肇新窑业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东北地区影响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同时也是中国工业制瓷的领军企业。当时实业界曾这样称誉肇新窑业:“东北工业界之福音”“东北之模范工厂”。

肇新窑业创办人杜重远是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他将深厚的民族情结和在日本学到的先进制瓷技术结合起来,在沈阳建立了中国北方从管理体制到制作技术都最为先进的现代窑业,到了1930年,肇新窑业年产瓷器达800余万件,一度超过景德镇。

因为肇新窑业的成功,东北沦陷后杜重远在宋子文的推荐下,接受江西省政府主席熊式辉之邀到江西,帮助重振景德镇瓷业,并组建江西陶业管理局,创办陶业人员养成所,并任局长和兼任所长,同时

还在九江创办现代制瓷企业光大瓷厂,从而使江西瓷业一度达成中兴局面。

肇新窑业的成功,打破了当时的日企垄断,为国家挽回诸多利权;填补了机制陶瓷的空白,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全新的管理模式和经营方式,为陶瓷工业化的成功发展提供了经验。

在那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在国内军阀混战和日本帝国主义疯狂进行经济侵略的东北,杜重远和他的肇新窑业能在民族陶瓷工业上取得骄人业绩,堪称奇迹。它的历史与经验对于研究沈阳及东北民族工业史、陶瓷发展史和今日沈阳乃至东北的陶瓷产业创新与发展都有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服装行业产业现状分析

2006国内服装行业产业现状分析 一、服装总体市场分析 衣、食、住、行是人类生活的四大元素。人们把“衣”放在首位,可见衣服对于我们的重要性。中国人口十四亿,庞大的人口基数本身就组成了一个庞大的服装消费市场。同时随着中国国民收入的不断飞升,在2004年人均GDP 超过了1000美元后,中国市场将进入精品消费时代,服装消费将不再仅仅为了满足其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将向更高的心理需求、自我满足需求跃进,特别是几千万人口跨入中产阶级后,其对反映自身社会地位和品位的服饰的需求将越来越迫切,将成就一批抓住了该阶层需求的服装品牌。 国内服装市场将越做越大,市场细分将越来越小,但今后国内服装市场的消费趋势将集中在精品化和个性化上。 二、服装市场细分分析 1、性别细分 女装市场分析:女装市场一直是服装市场的大头,其一直引领着时尚和潮流,是时尚、个性的代表。女性购买服装的频率和金额是所有服装消费群体中最多的,有得女装者得天下一说。因此众多企业和资源混战在女装市场里,女装品牌众多,各品牌之间差距不大。据统计,排在前十位的品牌之间市场综合占

有率的差距并不大,总和也只在15%左右。国内女装品牌带有强烈的区域色彩,还没有一个能在全国形成规模和影响,例如颜色鲜艳、色块较大、结合时尚流行款式的“汉派”服装,带有江南文化气息的杭州女装产业和具有港澳风 格的深圳、广东虎门女装产业。众多国内女装品牌其定位基本是定位在中低档市场,在中高档市场上还没几家知名品牌。 同时随着国内消费者消费观念的成熟和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大,世界女装大牌也纷纷进军中国,国内市场越来越成为世界女装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外女装品牌纷纷进住国内的一线城市,或专店或专柜。虽说其目前渠道较少,价格定位较高,但其对女装高档市场的影响和对国内女装时尚趋势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基本占椐了高档市场。同时国外品牌为了开拓更广阔的内地市场和占椐中高档女装市场,与国内品牌合作的步伐越来越快,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男装市场分析:根据国家统计局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中国男性人口数量为65355万人,占总人口的51.63%,比女性的比例略高,由此可见,中国的男装消费者构成了一个容量不容忽视的市场。目前我国男装业的发展已具有相当的基础:男装企业拥有现代化生产设备,产品市场定位相对明确,质量比较稳定。继2001年11家衬衫品牌荣获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评价的“中国名牌”后,2003年又有12家男西服品牌荣获“中国名牌”称号,我国男装产品实物质量的发展已达到一定的水准;品牌集中度较高、产业集群化发展速度较快;企业生产经营向系列化、休闲化、国际化、多品牌、多元化方向发展,企业投资领域不断扩大,企业间资源整合周期缩短;企业注

中国历代皇帝服饰

中国历代皇帝服饰 礼仪之邦的古中国,礼仪的繁密主要是通过朝廷、皇家表现出来的。皇帝在何种场合穿何种衣服,都有礼仪上的正式规定。每个新建立的朝代都要重新制定本朝的舆服制度,规定服色(即为何种颜色为尊)。人们印象中的皇帝形象,都是头戴旒冕的庄重模样,其实那种妨碍视线,左顾右盼就要敲脑袋的沉重东西,皇帝最不喜欢戴,在平日和后宫燕居时,皇帝自然不会戴那个累赘。所以皇帝的服饰大致可分为礼服与常服。 具体地说,皇帝的服饰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冕服 冕服是帝王、诸侯们参加祭祀盛典时所穿以与冠冕相配合的礼服。采用上衣与下裳分开的服制,衣和裳上分别织或绣着十二章纹饰。周代天子按照祭祀典礼的大小分别有六种冕服,除大裘服是用黑羊羔皮制作的外,另外五种都是玄(黑)色上衣,纁(红)色围裳。战国以后,冕服制度遭到破坏,直到东汉明帝时才开始恢复,以后历代沿用,一直到明代。但历代冕服制度变化很大,如冕服的种类,汉魏以后一般只有一种,但北周皇帝却有苍、青、朱、黄、素、玄、象、山鷩、衮等十二种冕服。隋、唐、宋三代虽然恢复了周代的六种冕服,但常穿的只有衮服一种,明代则只有衮服。冕服的颜色一般为玄衣纁裳,晋珐至南北朝多用皂衣绛裳,唐后期与宋、金、元各朝天子冕服为青罗衣和红罗裳,明代天子一度用玄衣黄裳。纹章则一般天子用十二章,诸侯公卿以下各代各有不同。 弁服 弁服是古代贵族男子的一种常用礼服。上自帝王、下至士大夫都可以穿用。弁服与弁相配,服装上用黑色丝衣,下用红色围裳,与冕服相似,但衣裳上不加章彩纹饰。腰系茅菟草染的绛色韦末韦后,代替冕服的蔽漆。皮弁服用细白布衣,素(白缯)裳,腰下有裥折,下系素蔽膝。皮弁服是天子、诸侯等平时翰会、朔望视朝、田猎、大射礼时穿用的服装,魏晋时形制已有变化,唐以后改为绛色衣、素裳、蔽膝、革带、白袜、黑履或舄,宋代没有皮弁服,明代皇帝又加以恢复,其他为绛纱衣,蔽膝随衣服颜色一致,用白玉带革带、玉钩鲽绯白大带,穿白袜、黑舄。武弁服颜色为赤,称韦末衣、韦末裳、韦末韦后,佩绶和韦末韦后都系有革带,鞋色与裳色一致,一般为有兵事时穿用。

近现代服饰的演变过程

近现代服饰的演变过程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中国近现代服饰的演变过程 一、确立课题 观乎世界的变迁与发展,领略历史的层层演变,中国的服饰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本次我们小组是围绕“中国服饰的演变”而展开的。 中国服饰文化源远流长,自中国进入现代以后,服饰发生了重大变化,逐渐向美观、适体、平凡化演变,由长袍马褂到中山装,再创以后的西装,逐渐满及太多数人的需求,为了便于研究,我们选取了两种有特点的服饰作为研究对象,旗袍由原来的宽松肥大到后来的合身、适体,受到了广大女性的青睐,中山装是直翻领有盛装的四贴袋服饰,其中,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仁、义、廉、耻”,此后,它就成为中国大多数男子喜欢的服装。 经过反复交流讨论,我组成员确定了“中国近代服饰的演变过程”这个主题 二、文献的研究 课题确定后,组员们讨论制定了课题研究方案、研究的第一步便是文献查阅。 首先,八位组员分别分成两组,由四位同学负责上网浏览查询,他们到各大网站进行了搜索,例如我们在百度网站上以服饰的演变为关键检索到服饰的相关内容,然后作上笔记,写明它的经过,另外四位同学在校图书室进一步查找。在相关记载中摘录了许多与服饰演变相关的资料,进行分类汇集。 文献查阅为进一步的研究作好充分准备,为方便我们的研究成果更科学、更充实,组员们再次进行了资料收集和查询,便于组员们对于课题研究,形成初步的认识。 三、小组讨论

小组成员对已获得得的各类资料进行了整理汇集,交流了各自对于课题的认识和研究过程中自己的想法。 这一阶段主要完成了两项任务,一是对前期的文献研究的总结;二是对文字和图片资料进行了整理筛选,这次讨论后,我们小组的论文基本成形。 经过这个阶段的小组研讨,组员们的收获是大家都有面会提出自己的想法,并通过交流讨论达成共识,为我们下一步圆满地完成研究论文奠定了基础。 四、实地考察 在我们小组的轮讨之后,决定以我们周围的老年人和一些服饰店作为访问对象。首先,我们讯问了他们关于中国历史服饰的变化及其特点,为了搜集更为有效的证据,我们还请求他们展示出他们现存的一些古老服饰进行观察并拍摄下来以备研究,其次,我们还去了一些不同的服饰店和超市进行观察,现优服饰的特点并拍摄一些具有化表性的样品,以备比较和观察,进行实地考察之后,我们对中国服饰的变化特点,有许多新的看法和认识。 信为课题研究的一个重要阶段。实地考察为我们认识“服饰的发展与变化”提供了现实而重要的依据。 五、撰写论文 我们小组论文的思路在第二阶段的小组研讨中已基本形成,最后由组长执笔完成研究论文。 我们总述了这项研究的意义,接着从近现代服饰谈起,介绍了近现代服饰的特点是,更多地挖掘的近现代服饰发展的演变的原因,最后把近现代服饰与我国经济的发展,我们的论文不仅对于所获得资料进行了踪述,

中国服装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中国服装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一、服装行业概述 1.1服装行业概要 在所有的行业中,服装行业是个永恒的朝阳产业。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装消费国,因此与时尚潮流的密切接轨,使人们的服装更新频率日益频繁。服装制品的内需市场正由量的膨胀向质的细分化、多样化方向发展。领域也从正装到晚装、个性化时装,从一般设计到多元化设计方向扩展。流通也随着传统的流通体制转变为当今大型时尚购物中心、品牌商店、网上购物等新的流通方式。由于全球化的影响,消费者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很大变化,服装的个性化、多样化、差别化加也正加速化。随着全球经济的加速化,服装业界的海外贸易也逐步增加,海外贸易的方式也将向多样化发展。 1.2 服装行业现状 2007年,服装行业大企业纷纷出手开始了新一轮“圈地运动”,原来在从业于沿海发达地区回乡创业的“新企业家”队伍也在内陆省份开始圈地建厂,圈地的目标主要集中在江苏苏南地区、安徽省、江西省、四川省、河南省、重庆市等省市地区。杉杉、雅戈尔、报喜鸟、红豆、波司登等上市公司率先在上述地区大规模投资,法派、培罗成、高邦、凯撒等大企业也将西服、衬衫、职业装等大类产品生产线迁往外省。同时,承接转移的内陆地区也在进行着“招商战”,通过专业工业园区建设、服务手段升级、劳动力供给和培训、经济政策优惠等手段来吸引优质资产投资。《中部地区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暂行办法》等法规政策也推进了梯度转移进度。 梯度转移的原因主要有几点:承接外销订单转移。鉴于劳动力供给不足、成本上升、能源紧缺、环境保护等因素影响,沿海地区以无法按照原有价格完成附加值较低的产品加工,海外客户在寻找转移这类产品加工的承接地,一部分订单转到了比我国更具报价优势南亚国家,另一些订单则转向了有一定产业基础的中国内陆省份。转移的主要产品有针织服装、休闲类服装、童装、牛仔服装等。 属地化销售的产品本土化生产。过去几年,一些沿海地区品牌争相开辟中西部地区市场,经过一段时间的竞争淘汰,部分品牌已经稳固了中西部地区主要城市市场,并以此为原点向周边城市和地区辐射。为了满足市场对产品更新速度的需求,一些品牌将部分生产转移到这些内陆地区。不仅生产,还包括物流系统建设的触手也伸入了中西部地区的中心城市。

近现代中国服饰的发展变化

近现代中国服饰的发展变化 泱泱华夏经历了五千多年的风霜洗礼,纵观中华文明的演变史我们不难看出在近现代时期,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准确的说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全民族的改变就这样开始了。 其实在中国的历史中,和异族之间的交往、融合就已经开始了。但是,元朝一样有丞相、有尚书,清朝的室友一样有内阁;这些同样是和前朝一样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统治制度。他们的统治方式和西方国家那样的殖民统治是两种概念,所以我才会说全民族的改变,是从鸦片战争之后开始的。 在众多发生改变的事项中,我决定把近现代中国服饰的变化拿出来说一说,因为这是最贴近人们生活的,也是最能反映社会状况的一项。它承载着的是人们生活的变化还有历史的演变。 在清朝的统治时期,满清的服饰吸收了汉服的特点,并且通过衣着的不同体现了满清的等级制度,而且当时的衣服的装饰比较华丽,也体现了经济的相对繁荣。 到了清朝中后期,洋务派虽然提倡学习西方文化,但是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方针并未有太大成效。在辛亥革命时,国民剪去了辫子,穿上了西装。在20世纪20年代,国父孙中山先生发明了中山装,旗袍也从上海走进了国人的视野。后来袁世凯政府也颁布了《服制条例》也明确规定了国人的服装样式。这时,中式与西式、传统与现代已经开始了融合。这是由一些先进的中国人主动吸收西方文化并将其有机结合起来得产物,当然在其中也少不了政府的推动。 等到中国走进20世纪中叶,新中国在那时刚刚成立,服饰还保留了民国时期的样式,之后,人们的一举一动都被打上了“革命”的标签。西装和旗袍也因为被看做资产阶级情调,消失了将近20年。而中山装因为在开国大典时是毛主席的着装而幸免于难。与此同时,列宁装也从国外传入,成为了中国女性最青睐的“时装”。那些革命女干部则是比穿列宁装来显示自己的革命精神呢。在之后的苏联领导人访华,令“布拉吉”这个色彩鲜艳的裙子在大中城市中流行。 但是在60年代的自然灾害的影响下,灰、黑、蓝成为服装的潮流色,一年四季、不论男女穿的都是一样的衣服。 在文革时期,一身军装、一个军旅挎包、一个胸章、一本《毛主席语录》、一个红袖标成为了每一个青年的理想。 我认为,从20世纪中叶开始,主导中国服装变化的除了自然灾害意外,最大的因素就是政治因素。无论是对西装和旗袍的否认,还是军装成为青年人的理想,这些都是由当时的政治大环境所引发的产物,文革就是最鲜明的例子。 等到第十一次三中全会总结了党组织在文革中的错误之后,在1979年法国时装设计师皮尔·卡丹应邀来中国开展了一次时装秀,引起了全国性的轰动。而在1983年底,“布票”也就此消失了,而中国衣着也迎来了全新的视野:80—90年代的西装热,90年代的文化衫、蝙蝠衫……这些都是中国社会变迁的见证。也是当人们的思想解放以后、物质供应充足、国外文化融入所带来的。 从清初的长衫、马褂到如今多种多样的衣型款式,它融汇了中国这几百年来的经济发展、社会性质、政治格局、思想变化、审美观念等等。可以说衣着承载了泱泱华夏几百年的时代变迁,可以说它是中华近现代历史的见证。 衣着是我们生活的必需品,同时它也是艺术、美学的追求和探索,更是历史变迁最细微的体现。

服装行业分析

服装行业分析 一.市场环境分析 国内的品牌服装消费具有巨大的成长空间,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以及中西部地区的高速发展将成为服装消费增长的重要推动力,未来十年国内的服装消费将迎来黄金增长期。 1. 服装总体市场分析  衣、食、住、行是人类生活的四大元素。人们把“衣”放在首位,可见衣服对于我们的重要性。中国人口十四亿,庞大的人口基数本身就组成了一个庞大的服装消费市场。同时随着中国国民收入的不断飞升,在2003年人均GDP超过了1000美元后,中国市场将进入精品消费时代,直到2007年,中国人均GDP经已达到了2280美元。服装消费将不再仅仅为了满足其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将向更高的心理需求、自我满足需求跃进,特别是几千万人口跨入中产阶级后,其对反映自身社会地位和品位的服饰的需求将越来越迫切,将成就一批抓住了该阶层需求的服装品牌。国内服装市场将越做越大,市场细分将越来越小,但今后国内服装市场的消费趋势将集中在精品化和个性化上。 (2)服装市场细分分析  1、性别细分 ★女装市场分析:女装市场一直是服装市场的大头,其一直引领着时尚和潮流,是时尚、个性的代表。女性购买服装的频率和金额是所有服装消费群体中最多的,有得女装者得天下一说。因此众多企业和资源混战在女装市场里,女装品牌众多,各品牌之间差距不大。据统计,排在前十位的品牌之间市场综合占有率的差距并不大,总和也只在15%左右。国内女装品牌带有强烈的区域色彩,还没有一个能在全国形成规模和影响,例如颜色鲜艳、色块较大、结合时尚流行款式的“汉派”服装,带有江南文化气息的杭州女装产业、具有港澳风格的深圳、广东虎门女装

产业和年轻学生一族的广州十三行、白马国际广场,还有现在风靡全球的LOLITA(洛丽塔)、庞克风等。众多国内女装品牌其定位基本是定位在中低档市场,在中高档市场上还没几家知名品牌。 同时随着国内消费者消费观念的成熟和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大,世界女装大牌也纷纷进军中国,国内市场越来越成为世界女装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外女装品牌纷纷进住国内的一线城市,或专店或专柜。虽说其目前渠道较少,价格定位较高,但其对女装高档市场的影响和对国内女装时尚趋势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基本占椐了高档市场。同时国外品牌为了开拓更广阔的内地市场和占椐中高档女装市场,与国内品牌合作的步伐越来越快,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男装市场分析:根据国家统计局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中国男性人口数量为65355万人,占总人口的51.63%,比女性的比例略高,由此可见,中国的男装消费者构成了一个容量不容忽视的市场。目前我国男装业的发展已具有相当的基础:男装企业拥有现代化生产设备,产品市场定位相对明确,质量比较稳定。继2001年11家衬衫品牌荣获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评价的“中国名牌”后,2003年又有12家男西服品牌荣获“中国名牌”称号,我国男装产品实物质量的发展已达到一定的水准;品牌集中度较高、产业集群化发展速度较快;企业生产经营向系列化、休闲化、国际化、多品牌、多元化方向发展,企业投资领域不断扩大,企业间资源整合周期缩短;企业注重利用品牌效应,建立产品跨地区、跨国市场营销网络。由于中国男装市场品牌发展起步较早,相较于其它服装成熟,但由于各地新品牌层出不穷,因此竞争仍异常激烈。前十名品牌占据全国几乎50%的市场,前三名:森马服饰、雅戈尔YOUNGOR和以纯服饰市场地位相对稳定,其中森马服饰市场优势明显,市场综合占有率超过10%,其他品牌的市场综合占有率较低,大多在1%和2%左右徘徊,且相互之间较为接近。 2、年龄段细分

中国各个时期服装

[服饰]石器时代, 起源, 中国, 纺织业 神话及传说时代 传说中的上古帝王轩辕氏黄帝统一华夏部落。在他治下,政治安定,文化进步,国势强盛,有很多的发明和创作。传说黄帝的正妃嫘祖首创养蚕制丝织绢,从而发明汉服。嫘祖衣被天下,丝美中华,西周以来,奉为中华母祖,尊为先蚕。 远古时期,服饰的起源出于实用。石器时代后,人们掌握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的方法,发明骨锥和骨针.从而创造原始服装。约五千年前,人们的生活日趋稳定,产生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开始用织成的麻布做衣服,后又发明饲蚕和丝纺,人们的服饰日臻完备。 夏朝 夏朝是占木德成天下,尚青色,故服饰用青色夏代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其服饰带有鲜明的宗教信仰色彩,确立的上衣下裳的形制上衣代表天,因为天在未明时为玄色,故上衣用玄色,下裳象征地,因为土地为黄色,故下裳用黄色。夏朝建立了一套以帝王的祭服——冕服为中心的服饰制度,它的形式、色彩、纹样均源于对天地的尊崇和对乾坤秩序的追求。

商朝 商朝是中国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 根据众多的考古发现,这一时期的汉服基本样式已经完全成型。这一时期的服装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上衣和下裳(裙)。袖口较窄,没有扣子,在腰部束着一条宽边的腰带,肚围前再加一条像裙一样的“蔽膝”,用来遮蔽膝盖。 这个时期的织物颜色,以暖色为多,尤其以黄红为主,间有棕色和褐色,但并不等于不存在篮、绿等冷色。只是以朱砂和石黄制成的红黄二色,比其他颜色更鲜艳,渗透力也较强,所以经久不变并一直保存至今。经现代科技分析,商周时期的染织方法往往染绘并用,尤其是红、黄等正色,常在织物织好之后,再用画笔添绘。 商代的服装形式,采用的上衣下裳制,一般以小袖为多,衣服的长度大

国内服装行业产业现状分析

国内服装行业产业现状 分析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

2006国内服装行业产业现状分析 一、服装总体市场分析 衣、食、住、行是人类生活的四大元素。人们把“衣”放在首位,可见衣服对于我们的重要性。中国人口十四亿,庞大的人口基数本身就组成了一个庞大的服装消费市场。同时随着中国国民收入的不断飞升,在2004年人均GDP超过了1000美元后,中国市场将进入精品消费时代,服装消费将不再仅仅为了满足其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将向更高的心理需求、自我满足需求跃进,特别是几千万人口跨入中产阶级后,其对反映自身社会地位和品位的服饰的需求将越来越迫切,将成就一批抓住了该阶层需求的服装品牌。 国内服装市场将越做越大,市场细分将越来越小,但今后国内服装市场的消费趋势将集中在精品化和个性化上。 二、服装市场细分分析? 1、性别细分? 女装市场分析:女装市场一直是服装市场的大头,其一直引领着时尚和潮流,是时尚、个性的代表。女性购买服装的频率和金额是所有服装消费群体中最多的,有得女装者得天下一说。因此众多企业和资源混战在女装市场里,女装品牌众多,各品牌之间差距不大。据统计,排在前十位的品牌之间市场综合占有率的差距并不大,总和也只在15%左右。国内女装品牌带有强烈的区域色彩,还没有一个能在全国形成规模和影响,例如颜色鲜艳、色块

较大、结合时尚流行款式的“汉派”服装,带有江南文化气息的杭州女装产业和具有港澳风格的深圳、广东虎门女装产业。众多国内女装品牌其定位基本是定位在中低档市场,在中高档市场上还没几家知名品牌。 同时随着国内消费者消费观念的成熟和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大,世界女装大牌也纷纷进军中国,国内市场越来越成为世界女装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外女装品牌纷纷进住国内的一线城市,或专店或专柜。虽说其目前渠道较少,价格定位较高,但其对女装高档市场的影响和对国内女装时尚趋势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基本占椐了高档市场。同时国外品牌为了开拓更广阔的内地市场和占椐中高档女装市场,与国内品牌合作的步伐越来越快,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男装市场分析:根据国家统计局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中国男性人口数量为65355万人,占总人口的%,比女性的比例略高,由此可见,中国的男装消费者构成了一个容量不容忽视的市场。目前我国男装业的发展已具有相当的基础:男装企业拥有现代化生产设备,产品市场定位相对明确,质量比较稳定。继2001年11家衬衫品牌荣获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评价的“中国名牌”后,2003年又有12家男西服品牌荣获“中国名牌”称号,我国男装产品实物质量的发展已达到一定的水准;品牌集中度较高、产业集群化发展速度较快;企业生产经营向系列化、休闲化、国际化、多品牌、多元化方向发展,企业投资领域不断扩大,企业间资源整合周期缩短;企业注重利用品牌效应,建立产品跨地区、跨国市场营销网络。由于中国男

第十二讲中国服饰文化

第十二讲中国服饰文化(1学时) 一、中国服饰发展简史 远古时代:被发文身 《礼记·王制》:“东方曰夷,被发文身;南方曰蛮, 雕题交趾;西方曰戎,被发毛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 周朝: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冠服制度――冠冕堂皇、紫绶金章 《礼记·冠仪》:“冠而后服备,服备而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 《礼记·列传》:“怀黄金之印,结紫绶于腰。” 汉代:紫袍玉带、羽扇纶巾。 黄袍加身: 五行:木、火、土、金、水 五方:东、南、中、西、北 五色:青、赤、黄、白、黑 黄色代表五行中构成万物之源的土,五方之中的中,也就天经地义代表了华夏的正色。从唐朝开始“黄袍加身”就意味着登上了龙位,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黄袍始终是皇权的象征。 衣冠禽兽: 我国唐朝的袍服多以暗花为主,到了武则天当朝的“周”时,又有了一种“绣袍”。所谓的“绣袍”就是在各种不同职别的官服上绣以不同的纹样,文官绣禽,武官绣兽。 清朝时最为明显,尤以清朝官场的官服“补子”为最。“补子”是清朝官服前后胸所绣的方形动物织样,使人一望而知其品级。 “衣冠禽兽”的成语源出于此,指的是官服上所绣的禽或兽,以区分文、武之意,只是到了后来被用来形容某种行为的败坏,而成了贬义词。 西装革履: 民国以来,由于接受西方思想、西方文化的日益增多,人们的观念也日趋与世界融合。西方的服饰也随之被国人接受,开始是中西交杂,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简洁、随意的西装逐步取代了原有的长袍马褂。 服饰的起源: 远古时期,人类生活在深山密林中,人们自然也就利用一些能够随手得到的东西来护身御寒,比如树叶、茅草以及狩猎得来的兽皮,穿着方式是最简单的披挂。 人类最早的护体材料是自然物。 之后人类发明了骨针、骨锥等工具,开始了对兽皮的初步缝制,从而使披挂物能够逐渐适合身体的形状。 但是,兽皮来源很有限,而一般的树皮、树叶性脆易烂,所以韧性纤维的就开始被利用,这就扩大了人类服饰材料的来源。

中国近现代服装发展史

中国近现代服饰发展史(1912年以来) 近代 辛亥革命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中华民族的服饰进入了新时代。在此之前,改良主义者康有为于1894年、外交大臣伍廷芳于宣统初年,曾上书改革服制和服式;中国留学生也改穿西装。随着中外交流的加强,五彩纷呈的服装终于冲垮了衣冠等级制度。传统的袍、衫、袄、裤、裙越来越多地接受西方服饰影响,并被许多新品种新款式取而代之。 民国初年出现西装革履与长袍马褂并行不悖的局面。穿着中西装都戴礼帽,被认为是最庄重的服饰。孙中山提出自己的主张,他认为:“礼服在所必更,常赐听民自便。”希望能有一种“适于卫生,便于动作,宜于经济,壮于观瞻”的服装式样。于是,孙中山决心自己设制服装。他经过缜密思考,精心设计,并征求意见,终于创制了一套具有我国民族特点的简便服装——中山装。 20年代前后出现中山装,逐渐在城市普及。 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兼具中西装之所长。它是以广东便服为基样,在直领上加一翻领,如同将西装内衬衣的硬领“移植”过来。这样使上衣就兼具了西装上衣、衬农和硬领的功用,穿起来显得很硬挺。同时,又将便服或一般西装的三个暗袋改为四个明袋,如此“双双”、“对对”,颇具均衡对称之感,很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点。又在上下左右四个衣袋上加上软盖,并各订扭扣一枚,既美观又安全,可防袋内物品遗失。下面的两个明袋采用能缩涨自如,颇具弹性的“琴袋”式样,旨在便于放置书本、笔记本等必需品之用。如此一小事,也足以证明一代伟人好学心切,随时不忘读书的美德。孙中山开始设计上衣的钮扣有七个扣子后来为了方便起见,改成了五个。这就是小翻领、四袋、五扣的中山装上衣。孙中山还参照西装裤的式样亲自设计了中山装裤子:前面开缝,一律用暗扣;左右两侧各置一大暗袋;右前部分设一小暗袋,俗称表袋,也可藏用。这种裤子穿起来很方便,裤袋也可放置随身携带的必需品。此外,裤袋的腰部打褶,裤管翻脚也有异于其他服装,成为中山装的特色之一。孙中山亲自设制了新服装,又亲自带头在各种场合穿着。因为,这种服装优点很多,主要是外形美观大方。可以使用高级衣料制作,也可以使用一般布料制作。既可以作为礼服,又可以作为日常使服。因此,很受群众的欢迎,将它称为“中山装”。后来,经孙中山大力提倡,普遍推广,一时穿“中山装”,举国崇尚,蔚为凤尚。 在这个时期旗袍同样也深受欢迎。20年代以来,妇女喜爱旗袍,旗袍逐渐成为时装而不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服饰崇尚简朴实用。 据资料记载,最早穿袍旗的汉族妇女是上海的女学生。她们穿着宽敞的旗袍,引起了各界妇女的羡慕,并纷纷仿效。同时,社会舆论对此也大加赞扬。于是,旗袍竟成了当时女子最时髦的服装。 20年代初,旗袍开始普及,其式样与清末的没有多少差别。但不久,旗袍的袖口逐渐

中国服装行业现状的分析

中国服装行业现状的分析 一、行业概况 二、中国服装行业产业集群现状 1、服装产业集群概况 2、服装产业集群特点 3.阻碍服装产业集群进展的重要因素 三、我国服装行业单个企业进展趋势分析 (一)产业深度进展 (二)国内服装市场面临“洗牌”。 (三)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同等重要。 四.行业政策分析 1、国际环境 2、国内环境 3、外贸政策 4、上市公司利用资本市场的投资收益大幅度增长。 5、收购兼并的步伐在加快 6、人民币升值对纺织品服装出口几多阻碍: 五、行业竞争分析 (一)国内状况: 一、市场概况 二、竞争形势 三、销售管道 四、进口及贸易法规 (二)国际情形: 一、优势分析 二、劣势分析 三、外部威逼 四、竞争战略选择 六.行业关键成功因素分析 (1)政府关系资源 (2)资金状况 (3)市场灵敏度 (4)品牌效应 七、行业内重要企业分析 (一)、才子中国男装的国粹 (二)、庄吉:行百里者半九十 评判:行业概况要点明确,数据也专门新。

一、行业概况 中国是十三亿人口的大国,是全世界最大的服装消费国和生产国。近几年中国的服装业有着较大的进展,服装业的进展大大推动了中国国民经济的进展,2005年纺织服装的总产值约占全国总产值的十分之一,并已连续五年出口创汇顺差第一,服装产业一直为中国出口创汇作出了庞大的奉献。同时中国已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服装生产加工基地,全世界每三件服装,其中一件来自于中国生产。 2007年1-12月份,中国规模以上服装企业累计完成服装产量201.59亿件,其中梭织服装94.56亿件,针织服装107.03亿件,与2006年同期相比分别提高了14.36%、13.13%和15.47%。规模以上企业产量约占全行业服装总产量的39%,比上年同期提高了近6个百分点。2007年全行业服装产量为512亿件,与2006年持平,其中:梭织服装178亿件,同比下降1.11%;针织服装334亿件,同比增长0.60%。 2018年1-3月,累计生产服装431221万件,累计同比上涨5.87%。1-3月份全国梭织服装累计产量198424万件,累计同比增长5.93%;全国针织服装产量累计为232797万件,累计同比增长5.81%。 在国家的“十一五”中,国家明确指出,以后5年服装行业进展的重点任务是:加大、加快服装自主品牌建设,吸纳国际化设计人才,提高产品设计能力;加强产品设计和市场推广;积极查找国际市场突破口,利用国际化营销手段,提高自有品牌出口比重,力争到2018年形成若干个具有国际阻碍力的自主知名品牌;积极推广使用先进服装设备,到“十一五”末行业国际先进水平设备比重要达到50%,劳动生产率提高到70000元/人/年。 面对一直向好的国际国内市场和政府扶持力度,服装业如何把握好商机,把自己最好产品展现出来,使在长期的进展中做大做强,是服装行业治理者们共同关怀的问题。 下面我就自己对行业的认识谈谈自己的看法,期望与大伙儿共同学习与提高。 二、中国服装行业产业集群现状 1、服装产业集群概况 近年来,我国服装产业日益向集群化进展,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三角洲三大经济圈为辐射中心,在服装主产区广东省、浙江省、江苏省、山东省、福建省等地,围绕着专业市场、出口优势、龙头企业形成了众多以生产某类产品为主的区域产业集群。如河北容城的衬衫,山东诸城的男装、即墨的

中国各朝服饰特点及发展

七年级九班 李蕙茹

从三皇五帝到明代的几千年的时间里,汉名族凭借自己的智慧,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汉服文化,发展成了具有汉民族自己独特特色的服装体系——汉服体系。博大精深、体系完备、悠久美丽的汉服,是中国不可多得的一大财富。是非常值得每一位炎黄子孙引以为荣的。二、目的意义 历史是社会的镜子,它完全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的兴衰存亡,毫无保留地记载着人们在不同的时期内的生活状况;而服装,也堪称历史的镜子。这面镜子是独特的,因为服饰本身就是历史的一部分。如果你细致地观察某个时期的服装形式、风格,会发现它恰恰把历史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了。我们了解了伟大祖国的服饰进化史,知道了服饰除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外,服饰还同社会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思想意识、风尚习俗及审美观念紧密相连。 三、探究方法 历史研究法,又叫历史考证法。把现代的服装与古代服装联系,再进行一定的查找资料,阅读沈从文先生的《中国服装史》,上网查找资料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原始服饰及其特点 山顶洞人已用骨针缝制衣服 《韩非子?五蠹》:“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因此,上古时期人类的服饰在原始经济基础的条件下,人们以毛皮围系于下腹部,或许为了御寒、或许为了遮羞和装饰。不论处于何种原因,原始服装已经开始出现。由此,揭开了中国服装史的序幕。 首先,原始社会的服饰表现出明显的对天地崇拜的文化特点。 其次,原始社会的形成了较为典型的交领、右衽、系带,上衣下裳的服饰造型。第三,原始社会初步形成了以五色作服,以等级为核心的冕服制度。第四,原始社会的服饰制作原料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向。

服装行业产业现状分析

2006国内服装行业产业现状分析 一、服装总体市场分析 衣、食、住、行是人类生活的四大元素。人们把“衣”放在首位,可见衣服对于我们的重要性。中国人口十四亿,庞大的人口基数本身就组成了一个庞大的服装消费市场。同时随着中国国民收入的不断飞升,在2004年人均GDP超过了1000美元后,中国市场将进入精品消费时代,服装消费将不再仅仅为了满足其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将向更高的心理需求、自我满足需求跃进,特别是几千万人口跨入中产阶级后,其对反映自身社会地位和品位的服饰的需求将越来越迫切,将成就一批抓住了该阶层需求的服装品牌。 国内服装市场将越做越大,市场细分将越来越小,但今后国内服装市场的消费趋势将集中在精品化和个性化上。 二、服装市场细分分析 1、性别细分 女装市场分析:女装市场一直是服装市场的大头,其一直引领着时尚和潮流,是时尚、个性的代表。女性购买服装的频率和金额是所有服装消费群体中最多的,有得女装者得天下一说。因此众多企业和资源混战在女装市场里,女装品牌众多,各品牌之间差距不大。据统计,排在前十位的品牌之间

市场综合占有率的差距并不大,总和也只在15%左右。国内女装品牌带有强烈的区域色彩,还没有一个能在全国形成规模和影响,例如颜色鲜艳、色块较大、结合时尚流行款式的“汉派”服装,带有江南文化气息的杭州女装产业和具有港澳风格的深圳、广东虎门女装产业。众多国内女装品牌其定位基本是定位在中低档市场,在中高档市场上还没几家知名品牌。 同时随着国内消费者消费观念的成熟和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大,世界女装大牌也纷纷进军中国,国内市场越来越成为世界女装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外女装品牌纷纷进住国内的一线城市,或专店或专柜。虽说其目前渠道较少,价格定位较高,但其对女装高档市场的影响和对国内女装时尚趋势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基本占椐了高档市场。同时国外品牌为了开拓更广阔的内地市场和占椐中高档女装市场,与国内品牌合作的步伐越来越快,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男装市场分析:根据国家统计局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中国男性人口数量为65355万人,占总人口的51.63%,比女性的比例略高,由此可见,中国的男装消费者构成了一个容量不容忽视的市场。目前我国男装业的发展已具有相当的基础:男装企业拥有现代化生产设备,产品市场定位相对明确,质量比较稳定。继2001年11家衬衫品牌荣获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评价的“中国名牌”后,2003年又有12家男西服品牌荣获“中国名牌”称号,我国男装产品实物质量的发展已达到一定的水准;品牌集中度较高、产业集群化发展速度较快;企业生产经营向系列化、休闲化、国际化、多品

服装行业术语

skirt裙子 fashion时装 bottleneck阻塞,瓶颈merchandiser跟单员sampleroom板房 sewing缝制 pressing/ironing熨烫 packing/package包装 quality control品质控制spreading拉布 marker唛架,辅料 cutter裁剪工warehousekeeper仓管员purchase采购 operator操作员 inspector检查员 accessory/trimmings辅料shippingdate/deliverydate落货期flowchart流程图 quota配额 license许可证 woven梭织物

plant厂房 tops上装 bottoms下装 blouse女式罩衫 shirt衬衫 pants/trousers/slacks裤子shorts短裤 trimming剪线 non-woven非织物 knit针织物rawmaterial原材料turnover流失,变动Ref./reference参考quantity/Qty.数量costsheet成本单patterndesign纸样设计sizelabel尺码唛retailprice零售价格sizerange尺码范围shellfabric面布interlining衬/朴sourcemill加工厂

lining里布 pocketing袋布 snap按钮,按扣 thread缝线 hanger衣架 eyelet穿带孔,扣眼 style款式 C.M.T./cut,make&trim来料加工F.O.B./freeon board离岸价 C.I.F./cost,insurance,freight到岸价transportation运输 charge费用 designsketch效果图productionsketch生产图salescontract销售合同targetmarket目标市场 Ref.No.参考编号 description描述 linen亚麻 closed-fit贴身 fullyopening全开口magyarsleeve原身出袖

明代服饰特点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人建立的封建王朝,明朝是中国继周朝、汉朝和唐朝之后的盛世(黄金时代),史称“治隆唐宋”、“远迈汉唐”。大明,无汉唐之和亲,无两宋之岁币,天子御国门,君主死社稷。当为后世子孙所敬仰。 明朝服饰属于汉族传统服饰体系,在经过元代蒙古人统治之后,明朝恢复汉族的传统,明太祖朱元璋重新制定了服饰制度。 明代许多男子流行的发式都是明太祖首创的。 「网巾」,有象征国家法令齐全的意思, 「四方巾」象征国家太平, 「瓜皮帽」,它几乎被现代的西方人当作中国典型的帽子了。 服饰发展到明代,最突出的特点是以前襟的纽扣代替了几千年来的带结。但是纽扣并非始于明代,从元代的辫线袄子腰围部分曾经见到过钉纽扣的形式。纽扣的使用也是一种变革,体现着时代的进步。 明装与唐装相比,在于衣裙比例的明显倒置,由上衣短下裳长,逐渐拉长上装,缩短露裙的长度。衣领也从宋代的对领蜕变成以圆领为主。 明代女装上衣是三领窄袖,身长三尺有余,露裙二、三寸,即所谓“花冠裙袄,大袖圆领”女衫长二尺八寸,袖子宽一尺二寸,外护袖镶锦绣,冬季镶貂狐皮是当时的流行样式 裙装在明代初年用色偏向浅淡;崇祯时期提倡白色裙。裙边有一、二寸绣边。明初裙宽为六幅,明末时发展为八幅、十幅。 褶纹装饰十分讲究。有一种名为彩条裙,每条选用一种颜色缎,每条色缎上绣出花鸟纹饰,带边镶以金线可成为独立的条带,将数条这样的各种彩条拼合在腰带上,就成为彩条飘舞的裙子,因此取名“凤尾裙”。有的还将整块缎料用手工做成细褶纹,取名“百褶裙”。一种二十四褶裙取名“玉裙”。 明代还有一种特殊式样的帔子,由于其形美如彩霞,故得名“霞帔”。这种帔子出现在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得此名。到宋代将它列入礼服行列之中。明代服用此式较为普遍,它的形状宛如一条长长的彩色挂带,每条霞帔宽三寸二分,长五尺七寸,服用时绕过脖颈,披挂在胸前,由于下端垂有金玉石的坠子,因此越发显得挺拔高贵

【行业分析】服装行业分析

国内服装行业分析 市场环境分析 一、服装总体市场分析 衣、食、住、行是人类生活的四大元素。人们把“衣”放在首位,可见衣服对于我们的重要性。 中国人口十四亿,庞大的人口基数本身就组成了一个庞大的服装消费市场。同时随着中国国民收入的不断飞升,在2004年人均GDP超过了1000美元后,中国市场将进入精品消费时代,服装消费将不再仅仅为了满足其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将向更高的心理需求、自我满足需求跃进,特别是几千万人口跨入中产阶级后,其对反映自身社会地位和品位的服饰的需求将越来越迫切,将成就一批抓住了该阶层需求的服装品牌。 国内服装市场将越做越大,市场细分将越来越小,但今后国内服装市场的消费趋势将集中在精品化和个性化上。 二、服装市场细分分析 1、性别细分 女装市场分析:女装市场一直是服装市场的大头,其一直引领着时尚和潮流,是时尚、个性的代表。女性购买服装的频率和金额是所有服装消费群体中最多的,有得女装者得天下一说。因此众多企业和资源混战在女装市场

里,女装品牌众多,各品牌之间差距不大。据统计,排在前十位的品牌之间市场综合占有率的差距并不大,总和也只在15%左右。国内女装品牌带有强烈的区域色彩,还没有一个能在全国形成规模和影响,例如颜色鲜艳、色块较大、结合时尚流行款式的“汉派”服装,带有江南文化气息的杭州女装产业和具有港澳风格的深圳、广东虎门女装产业。众多国内女装品牌其定位基本是定位在中低档市场,在中高档市场上还没几家知名品牌。 同时随着国内消费者消费观念的成熟和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大,世界女装大牌也纷纷进军中国,国内市场越来越成为世界女装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外女装品牌纷纷进住国内的一线城市,或专店或专柜。虽说其目前渠道较少,价格定位较高,但其对女装高档市场的影响和对国内女装时尚趋势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基本占椐了高档市场。同时国外品牌为了开拓更广阔的内地市场和占椐中高档女装市场,与国内品牌合作的步伐越来越快,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男装市场分析:根据国家统计局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中国男性人口数量为65355万人,占总人口的51.63%,比女性的比例略高,由此可见,中国的男装消费者构成了一个容量不容忽视的市场。目前我国男装业的发展已具有相当的基础:男装企业拥有现代化生产设备,产品市场定位相对明确,质量比较稳定。继2001年11家衬衫品牌荣获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评价的“中国名牌”后,2003年又有12家男西服品牌荣获“中国名牌”称号,我国男装产品实物质量的发展已达到一定的水准;品牌集中

中国明清时期到现代的服饰特点

中国明清时期到现代的服饰特点 小组成员:段青怡殷承志张帅万海霞王金龙 明代: 头戴乌纱帽,盘领袍,背有补子装饰,旁有插摆,即袍上挂全幅缯角,唐时谓之燕尾,明代则曰插摆,戴臣兔儿,领饰扣,穿比甲妇女,领饰扣,披云肩,长裙腰系大带,此为明代贵族妇女,地主家中奴婢们所穿便服,以履前头饰,福字装饰命名的履式从式样上看,肥阔端正,古朴吉样。 清代:夏朝服,披领及袖俱用石青色加片金沿,两肩前后正龙各一,腰帷行龙四,中有襞,裳行龙爪,披领行龙二,袖端正龙各一,下幅八宝平水,头戴翎冠,颈饰朝珠,内着蟒袍,外加衫服,开衩内露的是衬衫,镶滚边长袄,低领袄衫多为圆领,右对襟,琵琶襟、衽大襟,扣襻系结,高髻,花钗,身穿对襟外衣,或水田衣,长裙的上层妇女。

辛亥革命前后:20世纪初,中国服饰变化的新趋势,说明剪发易服已是一股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以女子服饰为例,女子崇尚西式服式。“庚子以后,风气弥开,男女皆尚高领窄袖,……凡西洋服饰若花边细钮绒毛衣之属皆为常御之品,而往时之阑干挽袖均捐废矣”。中国大地上渐渐兴起一股崇洋风,从洋楼洋油洋车到洋布洋绉洋帽洋装,全成了时髦的东西,真是“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女学生装也出现了。 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盘云髻兴,堕马髻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爱华兜兴,女兜灭;天足兴,纤足灭;放足鞋兴,菱鞋灭

解放初期: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解放军和政府干部的服饰风格,迅速成为城市青年欣赏和追逐的对象。“革命的、艰苦朴素的”大众化服饰成为当然主流。男有中山装、干部服,女有列宁装。所谓列宁装,其实并不是列宁曾经穿过或推介过的服式。它不过是西服改进后的女装——大翻领、大掩襟、双排扣、斜插口袋,还配一条带铜扣的腰带。

精华资料中国近现代服装发展史

中国近现代服饰发展史(1912年以来) 近代 辛亥革命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中华民族的服饰进入了新时代。在此之前,改良主义者康有为于1894年、外交大臣伍廷芳于宣统初年,曾上书改革服制和服式;中国留学生也改穿西装。随着中外交流的加强,五彩纷呈的服装终于冲垮了衣冠等级制度。传统的袍、衫、袄、裤、裙越来越多地接受西方服饰影响,并被许多新品种新款式取而代之。 民国初年出现西装革履与长袍马褂并行不悖的局面。穿着中西装都戴礼帽,被认为是最 庄重的服饰。孙中山提出自己的主张,他认为:“礼服在所必更,常赐听民自便。”希望能有一种“适于卫生,便于动作,宜于经济,壮于观瞻”的服装式样。于是,孙中山决心自己设制服装。他经过缜密思考,精心设计,并征求意见,终于创制了一套具有我国民族特点的简便服装一一中山装。 20年代前后出现中山装,逐渐在城市普及。 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兼具中西装之所长。它是以广东便服为基样,在直领上加一翻领,如同将西装内衬衣的硬领“移植”过来。这样使上衣就兼具了西装上衣、衬农和硬领的功用,穿起来显得很硬挺。同时,又将便服或一般西装的三个暗袋改为四个明袋,如此“双双”、“对对”,颇具均衡对称之感,很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点。又在上下左右四个衣袋上 加上软盖,并各订扭扣一枚,既美观又安全,可防袋内物品遗失。下面的两个明袋采用能缩 涨自如,颇具弹性的“琴袋”式样,旨在便于放置书本、笔记本等必需品之用。如此一小事,也足以证明一代伟人好学心切,随时不忘读书的美德。孙中山开始设计上衣的钮扣有七个扣 子后来为了方便起见,改成了五个。这就是小翻领、四袋、五扣的中山装上衣。孙中山还参照西装裤的式样亲自设计了中山装裤子:前面开缝,一律用暗扣;左右两侧各置一大暗袋;右前部分设一小暗袋,俗称表袋,也可藏用。这种裤子穿起来很方便,裤袋也可放置随身携 带的必需品。此外,裤袋的腰部打褶,裤管翻脚也有异于其他服装,成为中山装的特色之一。孙中山亲自设制了新服装,又亲自带头在各种场合穿着。因为,这种服装优点很多,主要是 外形美观大方。可以使用高级衣料制作,也可以使用一般布料制作。既可以作为礼服,又可以作为日常使服。因此,很受群众的欢迎,将它称为“中山装”。后来,经孙中山大力提倡,普遍推广,一时穿“中山装”,举国崇尚,蔚为凤尚。 在这个时期旗袍同样也深受欢迎。20年代以来,妇女喜爱旗袍,旗袍逐渐成为时装而 不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服饰崇尚简朴实用。 据资料记载,最早穿袍旗的汉族妇女是上海的女学生。她们穿着宽敞的旗袍,引起了各 界妇女的羡慕,并纷纷仿效。同时,社会舆论对此也大加赞扬。于是,旗袍竟成了当时女子最时髦的服装。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