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医儿内科学科划分浅析

中医儿内科学科划分浅析

第7卷第5期2005年9月

辽宁中医学院学报

JoURNALOFLIAONINGCOLLEGEOFTCM

VoI.7No.5

’Sep.,2005中医儿内科学科捌分浅析

王雪峰。王文丽

(辽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辽宁沈阳110032)

摘要:分析中医儿科学学科分化混乱现状,针对学科划分中争议较大的“心系、肝系、心肝系、脑系病证的分类”等问题,提出“脑系病证”分类;并提出应以脏腑辨证为纲,同时兼顾中医儿科自身的生理病理及发病特点对中医儿内科病证进行分类。

关键词:中医儿科学;学科划分;三级学科

中图分类号:R72文献标识码:BA文章编号:1008—4231(2005)05—0520—02

我国学科管理规定,中医学为一级学科,中医儿科学与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等为二级学科。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医学科学的发展,促进了医学领域内各学科向高度专业化方向,即向三级学科方向发展。

1中医儿科学科划分现状

中医儿科学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进行了自己的三级学科分化,但仍处于雏形阶段。中医儿外科学等中医儿科学的三级学科尚未从中医外科学、中医五官科学等学科中分化出来。中医儿科发展过程中关于中医儿外科学等方面的古代文献浩如烟海,诸多儿科医家在小儿备科中成就显著,总结了丰富的I}缶床诊疗经验和中医理论,从理论体系上具备了中医儿科三级学科分化的基础。但是目前我们对中医儿科除内科以外的学科资源挖掘仍很不深入,众多理论经验没有充分的应用于临床和教学当中,全国中医儿科界无论从教学内容设置、医院科室设置等方面都尚未形成系统的中医儿外科学、中医儿皮肤科学等的三级分化。目前从三级学科角度认识中医儿科学其内涵实际上是中医儿内科学,包括小儿的生理病理,辨证论治、预防保健及以脏腑为纲分类的/.bJL内科疾病的诊断及治疗等内容。

关于中医儿内科的下一级学科分化,目前各版中医儿科学教材、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的分类尚未统一。中医儿内科疾病分类较繁杂,有新生儿病、儿科急症、肺系病证、肾系病证、肾与膀胱病证、脾系病证、脾胃系病证、心系病证、肝系病证、心肝病证、脑系病证、传染病、寄生虫病、热病、时行疾病、中毒及其他疾病、症状性名称、气血津液病、经络肢体病等诸多分类。中医学对疾病的分类应当以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相联系,以中医的辨证论治为基础,以疾病发生的病因病机及疾病的病变脏腑为纲领来进行划分。中医辨证有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及气血津液辨证等诸多辨证体系,目前对儿内科疾病多

2实验设计中需要注意的I盲'-J题

①题目拟定要以学生的理论水平为基础,如:中药制剂分析的基本程序,中药制剂质量标准的制定,医学统计学知识等。②实验过程要详尽,要考虑一切可能发生的情况和解决方法。③允许学生重复实验,学生实验操作失败以后,可以允许其重复实验,这样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研态度,也可让学生尽可能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3综合性实验设计的意义

设计性实验是以提高学生独立实验能力,实验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作风为主要目的。设计性实验一般给出实验题目,提出实验要求,让学生结合学过的知识,查阅相关的资料,选择合适的实验方法,独立设计实验方案,然后由教师指导,使实验方案切实可行,再准备需要的仪器设备和药品试剂,开展实验,验证设计实验7b"案。这就是一个思想、领悟、认知的过程。

设计性实验注重过程,而不强调结果允许失败,允许反复是设计性实验的一个特征,实验达到了实验设计的预期结果,是成功;实验失败,但能找出实验失败的原因,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成功。失败过程本身使学生意识到创新的不易,对科研的艰难有了初步的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待挫折的正确态度,学会全面、客观、辨证地剖析失败产生的主客观因素,养成敢于直面困难和挫折的勇气和信心。开设设计性实验,发展学生个性,开拓智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科研素质,是培养具有现代思维的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也是实验教学改革的关键。◆

收稿日期:2005—05—09

作者简介:王雪峰(1957一).女,山东济南人,主任医师,博士,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防治小儿疾病研究。

遵赣》

 万方数据

5期王雪峰等:中医儿内科学科划分浅析

以脏腑辨证为主。因此我们认为以脏腑辨证分类,同时兼顾中医儿科自身的生理病理及发病特点,将中医儿内科病证分为新生儿病、肺系病证、肾系病证、脾系病证、心系病证、,qT-系病证、脑系病证、寄生虫病、时行疾病、中毒及其他疾病更为合理。

这一分类中的新生儿病、肺系病证、肾系病证、脾系病证、寄生虫病、中毒及其他疾病的分类与其他分类方法基本一致,包括的病证范围也较统一。关于心系、Iff-系、心肝系、脑系病证的分类、时行疾病(传染病、热病)的分类目前争议较多。对此我们提出了自己的认识,供医学界同道们讨论。

2心系肝系心肝系脑系病证的分类

目前中医儿科采用的“十五”国家规划教材《中医儿科学》(2002年出版,)提出“心肝病证”,并将夜啼、汗证、病毒性心肌炎、注意力缺陷多动症、惊风、癫痫等统属其中。21世纪课程教材《中医儿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出版)分类方法与“十五”基本一致,但将汗证归属于其他疾病。《中医诊断与鉴别诊断学>(朱文锋主编,1999年出版)对中医内科疾病分类,提出了“脑系病类”,将与神志异常有关的癫病、痫病、狂病、头痛、头部内伤等归属其中,将心动悸、胸痹等归属与心系病类,将肝积、肝疸等归属与肝系病类。《中医内科疾病名称规范研究>(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内科疾病名称规范研究组著,中医古籍出版社2003年出版)提出“脑病”的分类,其病种与朱文峰相类。这两种分类方法争论的关键在于神志病证的分类归属。我们认为将神志病证归属于脑系病证,从心肝系病证中分离的分类方法更有利于中医儿科学的学科分化和临床的科室设置。

心为君主之官,藏神,主血脉,有推动血液在全身脉道中运行,主宰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肝藏魂,藏血,主疏泄,肝的疏泄功能保障人体气机调畅,与人体精神情志活动、气血正常运行及食物的受纳运化有密切关系。故心、肝在调节人体精神情志、血脉运行等方面密不可分。小儿时期心肝有余,故易出现心火易炽,肝风易动的心肝病证。心悸、胸痹等心系病证,病位在-C,-,为心主血脉、肝主疏泄的生理功能异常所出现的病证;注意力缺陷多动症、惊风、癫痫等病机关键在于热入心包、邪陷厥阴,病位主要在心肝二脏,为心主神志、肝主调畅情志的生理功能异常所出现的病证。二者虽然病位同在心、肝二脏,但主要影响的生理功能不同,病机演变及治则治法各异。因此我们将疾病中与心主血脉有关的疾病归属于心,与肝胆疏泻有关的疾病归属于肝,与神志活动有关的归属于脑。

自(内经》提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明确心与神的密切关系后,中医学理论中的“心神论”便由此产生,即认为人的各种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受心的主宰和调控。此后,又经后世医家的补充和发展,使这一理论不但成为中医学藏象学说的重要

内容之一,而且为中医心理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但随着现代脑科学研究的飞速发展,人类对自身大脑的认识更加深化。受其影响,有人开始对《内经>的”心主神明”理论产生怀疑,甚至持否定态度,认为“心神论”的产生是由于当时对脑的认识不足,没有足够的解剖学知识所致,现应改为“脑主神明”,建立以脑为中心的五脏一体说,并认为只有这样才是对中医学的发展。我们将神志改变病证归属于脑系病证,符合中医“脑为元神之府”、“头者,精明之府”的观点,更多的是从I临床的分科和学科的分化更有利于学科的发展出发,并非主张以“脑主神志”替代“心主神志”的观点。因为<内经>除指出心主神明以外,同时又将心神、五志等精神、情志活动分属五脏,即肝、心、牌、肺、肾皆具藏神功能。<素问?宣明五气篇>说:“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即五脏在?C-的统治下,共同完成精神情志活动,并非单纯归属某个脏腑的功能。中医学作为一个完善的知识体系,某一个学说都是由纵横交错的相关理论所构成,并不是独立成文。因此,探讨“心主神志”或“脑主神志”,必须有一系列的脏腑、辨证、选方用药等中医理论去丰富和支持,并不是几个古代文献的提法或现代医学的认识就可以回答或下定论的。我们提出“脑系病证”的学科分类,目的是将心肝主血脉的生理功能异常与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异常所导致的病证区分开,有助于对疾病的理解和认识,更有利于中医儿科学的学科分化和临床的科室设置。

3传染病分类命名

《中医内科疾病名称规范研究>中将感冒、时行感冒、痄腮、乳蛾、时疫霍乱、痢疾等归属于热病,其实质仍指现代的传染病。《中医证病名大辞典>中“热病”的含义包括:1泛指一切#t-感热性病,意同广义的伤寒;2指五脏热病;3指伤寒病五种疾患之一;4指夏季伏气所发的暑病。关于“热病”的含义较多,与传染病的范围不一致,而且容易产生歧义,不适合作为学科的分类。关于时行疾病即是传染病的认识中医界已经取得公认,如21世纪课程教材<中医儿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出版)中提出“时行疾病”即是传染病,属中医温病范畴,包括温疫、温毒,有特异的致病因素,即时邪疫疠之气。作为中医儿科的一个学科分类名称,还应保持中医的特色,因此,我们认为采用时行疾病的名称较为适合。

将中医儿内科病证按照脏腑辨证分系统进行分戋形成系统的学科分化,有利于儿内科的学术进步和临床应用。在中医对儿内科学进行学科分化的同时,也应当注重深入发掘中医理论中关于中医儿科中小儿外科、小儿皮肤科其他学科的精髓,从三级学科角度丰富中医儿科学的内涵和外延,促进中医儿科学科的发展。◆

禧≥

 万方数据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