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14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第14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第14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第14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第12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这是一页沉重的历史

?记载着一个悲壮的故事

?铁甲与热血铸造着民族铮骨

?大海和长夜激荡着忠魂浩气

?历史不会忘记海战风云

?中华民族将铭记1894——

一.中日甲午战争

世界形势: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

在1890年时,北洋海军二千吨位以上的战舰有七艘,共二万七千多吨;而日本海军二千吨位以上的战舰仅有五艘,共一万七千多吨。然而,1894年,日本悍然发动对大清帝国的战争。

它怎敢打“师傅”?

甲午战争前日本扩军备战概况

海陆军费: 1883—1894 日本共开支陆海军军费2.69亿日元

陆军人数:1892:23万

海军舰艇战舰:31艘(5.9万余吨)鱼雷艇:24艘(1400余吨)

军费开支占国家预算--------1881:16.6%,1890:31.6%,1892:41%

到1892年,日本建立起一支近代化海陆军,并举行大规模军事演习,把中国的海军做为它的“假想敌人”,伺机对中国发动大规模战争。

结论:日、中一战不可避免。

背景:

1、解决日本资本主义发展中的矛盾(根本原因)

2、大陆政策侵华野心由来已久(历史原因)

3、转嫁1890年经济危机积极对外扩张(现实原因)

4、1894年朝鲜东学党起义(直接原因)

5.中国:清政府腐败无能,不积极备战

战争的经过

爆发于1894年

丰岛海战(不宣而战)----------平壤战役(弃城逃走)---------黄海海战(避战自保)------辽东战役(临阵脱逃)------- 威海卫战役(献船投敌)-------签订《马关条约》

1、丰岛海战

1894年7月25日,日本舰队在牙山口外丰岛海面袭击中国的军舰“济远”、“广乙”和运兵船“高升”号等,不宣而战。

2、平壤战役

时间:1894年7月-9月

清军战略:“先定守局,再图进取”

结果:统帅叶志超弃城狂逃,日军占领平壤。

3、黄海战役

时间:1894年9月17日

作战双方:北洋舰队——联合舰队

中国损失较大,但主力尚存结果:李鸿章命令北洋舰队入威海卫港内,不许巡海迎敌。日本取得黄海海域制海权。

4、辽东战役

时间:1894年10月下旬

经过:清军除聂士成部外大部溃逃,日军占领九连城、大连、旅顺。

5、威海战役

时间:1895年初

清军战略:“如违令出战,虽胜亦罪”

结果:日军占领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平壤战役中左宝贵(回)牺牲

?2、黄海战役中邓世昌、林永升牺牲

?3、辽东战役中聂士成部英勇抵抗

4、威海战役中丁汝昌自杀殉国

黄海之战中日战况简表

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是什么支撑他们的血肉之躯坚持奋战?

--------北洋水师的浴血奋战

--------对民族国家的道义、责任感

战争回顾:

------邓世昌之死原来是那么的悲壮:“致远”被击沉以后,邓世昌落水,他的随从刘忠抛救生圈给他,被他推到一边;左一号鱼雷艇赶来相救,他拒不上艇。他养的爱犬太阳犬游到他的身边,先是咬住他的手臂不使他下沉,他将犬奋力推开,犬又衔住他的发辫,使他的头露出水面。

邓世昌抱定与战舰共存亡的决心,毅然抱住爱犬,一同沉入滚滚波涛之中。

----------被日本掳去的镇远305mm主炮炮弹,至今仍陈列在日本,用以羞辱中国人。

----------1896年11月,日军撤出旅顺后,清朝派来接收旅顺的官员顾元勋在此树立了第一块碑石,亲书“万忠墓”三个大字,以示祭奠。

当年的北洋舰队亚洲排第一,世界排第八,更有着远东绝无仅有的排水量七千多吨、300多毫米主炮的铁甲巨舰——定远、镇远。

当时中国是大国,有四亿人口,军队95万,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日本是小国,军队只有29万,后方遥远,供应不便,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可是最终清政府失败了。

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慈禧:哪管国家兴亡,生日非过不可。“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明治天皇:以饿肚皮的精神,一天只吃一餐饭,鼓动着他的臣民为战舰捐出口袋里最后一个铜板。

中国:封建制度腐朽落后

清朝统治腐败避战求和政策清军防务松弛官兵临阵脱逃武器装备落后

日本:日本蓄谋已久,且制度先进;西方列强对日本的支持。

结局及影响(---《马关条约》后,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1.割三地——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领土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致使台湾和祖国分离半个世纪

2.赔二亿——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使国家财政不堪重负,不得不举借外债

3.开四口——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腹

4允设厂——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外国资本的挤压,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甲午战争的失败对国内外造成了怎样的影响?-----三国干涉还辽,拉开----序幕,列强纷纷在中国土地上划分势力范围,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

1.客观上刺激了中华民族的真正觉醒

2.清政府:进行军事改革

3.农民阶级:义和团运动

4.资产阶级:康、梁维新变法运动 孙中山革命运动

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分水岭

从列强侵华来看:

(1)侵华方式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2)列强在中国的力量对比和格局发生变化。战前主要为英法对中国的侵略,战后日本加入争夺行列,19世纪末形成帝国主义共同瓜分中国的局面。

(3)列强关系发生变化。战前勾结多于争夺,战后争夺加剧。

从中华民族危机的程度来看:

战前列强侵夺中国邻国和边疆,战后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历程看:

战前产生了民族资本主义;战后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

从民主革命的进程来看:

(1)民主革命的领导阶级转变为民族资产阶级。

(2)探索的内容发生了变化。由“器物”变革发展为“制度”变革,维新与革命成为社会思潮的主流。

(3)开始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更多的阶级、阶层投身于爱国救亡的行列。

【他山之石】

1.关于甲午战争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的关系,岳麓版教材增加了:

①法、德、日“三国干涉还辽”,拉开了19世纪末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序幕,中国民族危机加剧,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②清政府为挽救统治危机,开始进行军事改革,1895年天津小站练兵组建的新建陆军成为晚清政坛上一股重要力量,清政府被动地开始其近代化过程;

③面对民族危机加剧的局面,中国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以不同形式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 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

福建

割占台湾和澎湖列岛 日 长江流域,云南、广东 强迫租借“新界”,还有威海卫

英 广东、广西和云南 强迫租借广州湾 法 长城以北和新疆 强迫租借旅顺和大连地区 俄 山东 强迫租借胶州湾 德 “势力范围” 割占和强迫租借的地区 国家

二、八国联军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1.义和团运动的爆发义和团的主要成员是贫苦农民,也有手工业者和城市贫民。义和团战士多头裹红巾、腰扎红带,手执大刀长矛。

( 1)起因根本原因:民族矛盾的尖锐

直接原因:外国教会猖獗,反洋教斗争的发展

过程:1898—1900,山东、直隶

口号:“扶清灭洋”

扶清灭洋”这一口号,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即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最主要的矛盾,然而这一口号并不是义和团在科学分析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因此,这个口号是民族矛盾激化的结果,又是大多数中国人对中外反动势力的认识还处在感性阶段的产物。这一口号继承了群众在反教会斗争中所逐步形成的朴素认识,反映了没有新的经济基础的广大小生产者无法冲破皇权主义的思想枷锁,而只能停留在将封建国家作为被侵略的整体来保卫的思想阶段。

“灭洋”反映了严峻的民族矛盾,但它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扶清”虽然同样具有朴素的爱国的含义,却又将“中国”“清廷”等观念混同,这表明义和团在主观上不反对清政府,也没有表示反对封建制度。“扶清灭洋”的提出,最初曾起了发展队伍和壮大声势的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清政府的政策。但这一口号也使义和团在斗争中对清朝统治阶级放松了警惕,不能识破清政府的诡计,以致后来上当受骗。

清政府的政策转变:清政府由“无力镇压——抚而用之——剿匪谕旨”的全部过程,更完整地体现了清政府的反动性;同时教材还指出了20世纪初期清王朝实施“新政”以求自保与《辛丑条约》签订再一次大大损害中国主权,也危及清朝统治利益之间的关联。

清政府的主要的是欲借义和团之手,发泄仇外心态,达到一石二鸟的目的.当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清政府目的破产,必然从仇外到媚外,投向列强,绞杀义和团,出卖民族利益。揭露了清政府的腐朽本质。

思考:如何评价“扶清灭洋”的口号?

进步性-----------鲜明地反映出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挽救民族危亡的强烈要求和愿望,具有爱国性质,反映了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已成为主要矛盾

局限性---------“扶清”在一定程度上麻痹了农民群众对清统治者施展阴谋手段的警惕性。

“灭洋”又表现出笼统的排外主义

义和团运动的实际反帝效果? ------粉碎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企图

义和团的兴起反映了什么问题?你如何评价义和团运动?

一方面:义和团和部分清朝爱国官兵面对强敌,毫不畏惧,用血肉之躯奋起抵抗的顽强精神.

另一方面:义和团以落后的组织形式、武器装备、斗争方式反抗,难以战胜列强侵略.

结论:旧式的民族反抗运动,难以担当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中国革命必须寻找新的道路.

清帝退位,中华民国得以肇建。而地方政治实力上升所造成的割据局面,导致民国军阀混战的政局。

3.俄日在中国的扩张

俄国乘机占据了大量中国东北(或称满洲)的领土。俄国对辽东的租界(1898年)被正式得到承认。俄国的行动威胁英美所希望维持的中国的领土完整及贸易开放(门户开放)政策;并最终与在辽东和满洲东部省份希望扩展势力范围的日本冲突。经过两年的谈判,最终双方关系破裂并在1904年2月爆发了惨烈的日俄战争。

4.日本驻屯军

根据辛丑条约,日本可以在中国一部分地区驻军,保护侨民和交通路线,这为日后的中日冲突埋下了祸患。

5.列强对华政策的改变

义和团事件亦改变了列强的对华政策,减缓了当时列强殖化中国的步伐,正如当时谚语所讲:“老百姓怕官,官怕洋鬼子,洋鬼子怕老百姓”。列强意识到利用虚弱不堪的清政府统治中国百姓,显然比列强直接派总督统治百姓有利。

6.其他

八国联军中德俄两军被普遍认为在镇压义和团暴乱中最为野蛮凶悍,而且军纪较差,而美日军队被认为“严守纪律,不扰居民”。当时北京满大街都是居民自制的太阳旗及“Belong Japan(日本所有)的标语”。德军因其凶悍被冠以绰号为“匈奴”。[

7.后续影响

义和团运动虽然当时被西方认为是一场扶清的排外运动,但其也确实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清政府的统治能力。其后掌握朝政的中国慈禧太后也认识到无论先前她的态度如何,若想避免清朝灭亡,中国势必进行改革。在各大帝国中,日本由于率先协助军事镇压义和团拳乱而得到国际威望,这也是日本皇军第一次被视为一只国际力量。如上所述,由于日本皇军在辽东和满洲东部省份希望扩展势力范围而长期与沙俄军队的矛盾最终使得两年的谈判破裂并爆发战争。德军在镇压义和拳暴乱后被冠以绰号为“匈奴”。而在沙俄方面,俄国对辽东的租界(1898年)被正式得到承认。

美军第九步兵团因其在战役中的表现被冠以绰号“满人”。直至今日,该步兵团(驻扎在韩国Camp Casey)仍然会每季徒步行走25哩以纪念那次惨烈的战役。能够成功完成的士兵将被授予一面绘有中国龙的绶带。

义和团运动无法反映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者和不平等条约的爱国精神,因为在整个运动中,愚昧无知的滥杀占绝大多数,真正反抗西方侵略者军队几乎没有。

评价:愚昧与残暴

义和团的行为除了杀害无辜的外国人外、也直接造成许多无辜的中国人(数量远超过洋人及教民)受害,而且针对对象从光绪帝(所谓一龙)、李鸿章、奕匡(所谓二虎)、京官大臣(所谓十三羊,或谓三百羊,宣称京官除十八人外全应杀)至洋人、教民、普通百姓(所谓十毛),无法无天,除屠杀外,也奸淫据掠,其不人道处比八国联军更甚,不论以中外的传统道德观点来看、义和团的行为实属野蛮残暴。如据当时记载:“城中日焚劫,火光连日夜……夙所不快者,即指为教民,全家皆尽,死者十数万人。其杀人则刀矛并下,肌体分裂,婴儿生未匝月者,亦杀之残酷无复人理”,“京师盛时,居人殆四百万。自拳匪暴军之乱,劫盗乘之,卤掠一空,无得免者。坊市萧条,狐狸昼出,向之摩肩击毂者,如行墟墓间矣。”“义和团之杀教民毛子也,备诸酷虐,锉舂,烧磨,活埋,炮烹,支解,腰杀,殆难尽述。京西天主堂坟地,悉遭发掘,若利玛窦,庞迪我,汤若望,南怀仁诸名公遗骨,无一免者。胜代及本朝御碑,皆为椎碎。保定属有张登者,多教民,团匪得其妇女,则挖坑倒置,填土露其下体,以为笑乐。”

台湾人(不分统独)及许多海外华人对义和团的评价极差,义和团已经成为迷信及暴力的象征,更成为骂人用语。义和团几乎是找无辜者泄愤,不但受害的外国人多属无辜,更有许多中国人直接受害,唐德刚将义和团与文化大革命的红卫兵、武斗相提并论。

值得注意的是:在2000年梵蒂冈“封圣”事件中(名单系由台湾教团推荐),大多数被“封圣”的圣徒是义和团运动中的“殉道者”,但在中国方面看来则视其为帝国主义的帮凶,这也凸现了教廷方面与中国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得出了完全不同的结论。事后梵蒂冈教皇曾为封圣日与中共十一国庆撞期而道歉,但无意改变封圣的决定。

邹容在其著作《革命军》中说“有野蛮之革命,有文明之革命。”“野蛮之革命有破坏,无建设,横暴恣睢,知足以造成恐怖之时代,如庚子之义和团,意大利加波拿里,为国民添祸乱。”

鲁迅在《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中说:“清光绪中,曾有康有为者变过法,不成,作为反动,是义和团起事……”。

蔡元培在1916年说:“满洲政府,自慈禧太后下,因仇视新法之故,而仇视外人,遂有;义和团之役,可谓顽固矣。”(《华工学校讲义》)

李大钊在他著名的宣言性论文《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1918年7月1日)中说:“时至近日,吾人所当努力者,惟在如何吸取西洋文明之长,以济吾东洋文明之穷。断不许以义和团的思想,欲以吾陈死寂灭之气象腐化世界。”

陈独秀在发表在《新青年》上的《克林德碑》(1918年)一文,更是全面分析了义和团运动在五个根本方面反时代潮流的特征,陈独秀最后总结说:“照上列的事实看起来,现在中国制造义和拳的原因,较庚子以前,并未丝毫减少,将来的结果,可想而知。我国民要想除去现在及将来国耻的纪念碑,必须要叫义和拳不再发生;要想义和拳不再发生,非将制造义和拳的种种原因完全消灭不可。现在世上是有两条道路:一条是向共和的科学的无神的光明道路;一条是向专制的迷信的神权的黑暗的道路。我国民若是希望义和拳不再发生,讨厌克林德碑这样可耻的纪念物不再竖立,到底是向哪条道路而行才好呢?”

民族意识觉醒

义和团运动标志着近代意义上的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滥觞。欧弗莱区在《列强对华财政控制》一文中论证义和团运动时说:“关于它兴起的原因,劳顿引证了义和团领袖于栋成所发布的一个布告,布告写道:‘若辈洋人,借通商与传教以掠夺国人之土地、粮食与衣服,不仅污蔑我们的圣教,尚以鸦片毒害我们,以淫邪污辱我们。自道光以来,夺取我们的土地,骗取我们的金钱;蚕食我们的子女如食物,筑我们的债台如高山;焚烧我们的宫殿,消灭我们的属国;占据上海,蹂躏台湾,强迫开放胶州,而现在又想来瓜分中国。’由这段布告看来,义和团的兴起虽然最初发生于幻想,但很明显的还是民族精神的觉醒。” 美国驻华特使柔克义致海约翰信中说:“赫德爵士认为,义和团起义是中国摆脱外国人的束缚,争取民族解放的爱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所显示出的热情和能量使八国联军司令德国人瓦德西将军感慨万端:“中国群众含有无限蓬勃生气”,“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英国哲学家罗素也在《中国问题》中说,一旦怯弱温和的中国人的热情被激发,也可能变成世上最轻率的赌徒。而1949年以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书上的评价显然带有毛泽东的个人色彩:义和团抗击帝国主义侵略的失败证明,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就没有人民革命的胜利。

清末的义和团运动以及民国的反廿一条五四运动、五卅运动,是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三大群众性民族主义运动,其中五四运动主要为反帝国主义政治主权侵略,而义和团运动和五卅运动则是反帝国主义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侵略的运动,持续时间更长,影响更深远。

宗教战争

哲学家唐君毅认为义和团运动是中国民间道教与西方基督教之间的宗教战争。他说:“与近代中国文化问题,及西方经济、政治、宗教之力量之传入,密切相关之大事件,一为太平天国之乱,一为义和团之变。如果要在中国史上找宗教战争,则此二者在一义上,亦可说是宗教战争。太平天国,可说是变相的基督教与儒教之战争。而义和团则是民间的道教与基督教之战争。当然太平天国与义和团之事件,其产生之原因主要是政治的,太平天国是要排满,义和团是要灭洋。但在口号标语上说,太平天国明是打着上帝的旗帜,而义和团之口号,亦是要排斥洋教,而打着中国道教诸神的旗帜。此中不能说莫有中西宗教思想的冲突的问题在

内。因而亦可说为一宗教战争。如西方之宗教战争,其背景中亦兼有政治经济的原因,而不失其为宗教战争。此二次宗教战争,第一次中国之儒教胜了,第二次中国之道教败了,连整个中国亦败在西方国家之前。自此下去,西方教士之传教事业,更日益在下层社会,进行无阻。”

权力斗争

历史学家唐德刚认为义和团运动的另一原因是清廷的权力斗争。唐德刚将义和团比喻为红卫兵,而将刚毅比作林彪,惇亲王载濂、端郡王载漪、辅国公载澜、庄亲王载勋四兄弟比作四人帮。载氏四兄弟、刚毅及其一帮扶助义和团的大臣,赵舒翘、毓贤、董福祥等,利用义和团的民间力量及慈禧太后对洋人又怕又恨的心态,排斥光绪帝等帝党。

戊戌政变后,慈禧太后本拟废光绪立载漪之子大阿哥溥俊为帝,但遭到西方列强反对,因此,载漪等人对西方列强及光绪帝极为仇恨。在多次御前会议上,他们当众羞辱光绪帝及主和大臣,溥俊甚至直斥光绪为二毛子。1900年6月25日,载漪、载勋、载濂、载滢四兄弟率义和团六十多人欲弑光绪,被慈禧太后阻止。但慈禧太后虽保住了光绪的命,却也忌他们几分,无法控制他们。董福祥的甘军杀了日本使馆书记生杉山彬后,慈禧太后曾召董福祥及载漪面斥,欲下旨惩办,但董福祥以甘军哗变来要胁慈禧,慈禧也只好作罢。

而其时清廷中也有很多人将义和团当成升官发财的好机会,“士大夫谄谀干进者,又以义和拳为奇货”。如御史徐道焜上书:“洪钧老祖令五龙守大沽,龙背拱夷船,皆立沉”,御史陈嘉称自己“从关壮缪得帛书,书言无畏夷,夷当自灭”,“当是时,上书言神怪者以百数”,当时的报纸评论说:“推本言之,有守旧,而后有训政,有训政,而后有废立,有废立,而后有排外。”“义和拳者,非国事之战争,乃党祸之战争也

1995年尼尔·斯蒂芬逊()写了一部后数字朋客小说《钻石时代》

义和团拳民在2100年代的上海布置中被含糊提及。

1900年6月(廊坊----天津1900年6月-----北京1900年8月---慈禧西逃----------嫁祸、“痛剿”义和团,派人与各国议和)

头目:西摩尔罪行:烧、杀、抢、掠

原因:

根本原因:为了进一步侵略瓜分中国

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借口救护驻华使馆,并助中国剿匪)

补充:八国联军兵力附:8月中从天津进至北京的部队其实只有七国(当中两国只为象征式的掌旗兵)约一万六千人。分别为:日军八千人,俄军四千八百人,英军(主要由印度

名称: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地点: 中国北部 时间: 1900年–1901年9月7日 参战方: 日俄等八国联军;清朝,义和团 结果: 联军获胜,签订《辛丑条约》 参战方兵力: 50,255人(联军) 80,000人(清军)10-30万(义和团)

伤亡情况: 600-2500人(联军)

15000-20000人(清军)

主要指挥官: 西摩尔,瓦德西,福岛安正

主要指挥官:

载漪,刚毅,荣禄 英文名称: Boxer Rebellion

其他名称: 义和团运动,义和团暴乱

东南互保

在清政府尚未向各国宣战时,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铁路大臣盛宣怀、山东巡抚袁世凯、闽浙总督许应骙等即商议如何保存东南各省的稳定,避免列强有借口入侵;同时密议盘算倘若北京失守而两宫不测,当由李鸿章作总统支撑局面。清政府向十一国宣战后,刘坤一、张之洞、李鸿章,和闽浙总督许应、四川总督奎俊、山东巡抚袁世凯,即和外国达成地方上的协议,称东南互保。他们称皇室诏令是义和团胁持下的“矫诏、乱命”,在东南各省违抗支持义和团的命令。

而清朝皇室逃往西安途中,就已命令各地官兵剿灭义和团。9月7日,清廷发布上谕,称“此案初起,义和团实为肇祸之义和团运动由,今欲拔本塞源,非痛加铲除不可”。中外势力的联合导致了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同时,清政府派庆亲王奕劻及李鸿章为全权特使,与各国和谈。

3.《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影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1900年10月,李鸿章抵达北京,向八个占领国展开谈判。当中俄国志在另约取得中国的东北;德、法、日、意皆有瓜分中国领土的想法;但英、美则以商业为重,希望保持在华的贸易利益,对俄国的扩张存有戒心,故此反对各国的领土要求。李鸿章从国际法上,提出义和团为叛逆,皇室之前的宣战诏令是被挟持之下发出;不承认中国与十一国交战;事件是外国派兵来华助剿叛乱。故此各国无割地的理据,而中国则只有赔偿军费的义务。最后达成的《辛丑条约》的正式名称,亦只是一个中国与十一国之间的赔偿协定(Settlement Protocol ),而并

内容---①赔款4.5亿,以关税、盐税作抵押-----①加深了人民的苦难;使中国税收被列强操纵控制;

②划使馆界------②列强侵华大本营;

③拆炮驻兵------③完全控制清府便于镇压反帝运动

④严禁反帝 -----③完全控制清府便于镇压反帝运动

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从《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到《辛丑条约》看,列强是怎样不断扩大攫取侵华权益的?

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涉及政治权利的有割占领土、侵犯司法主权、干涉中国内政和外交等;涉及经济权利的有赔款、开通商口岸、关税主权、不平等的贸易关系、资本输出等;军事方面有驻军等。

具体来说,政治方面有:英国利用《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日本利用《马关条约》割占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等。英国通过《南京条约》附件获得领事裁判权,以后各国纷纷效法获取此权,破坏了中国的司法独立。列强还通过《辛丑条约》取得了在中国首都划定专有占领区以为使馆界的特权,还直接操纵官吏的任免和处置,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反帝组织,并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通过外交来控制中国内政等特权。

经济方面有:英国通过《南京条约》及附件获得赔款2100万银元,东南沿海五口通商、关税协商及片面最惠国待遇等特权;日本在甲午战后获得赔款和赎辽费总计2.3亿两白银,开长江流域四口通商及在华投资开设工厂等特权;列强还通过《辛丑条约》榨取中国人民本息合计9.8两白银的赔款。为了强化对清政府的控制,列强通过《辛丑条约》取得了拆毁大沽炮台并在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驻

军的特权。

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加剧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的争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明显地反映了列强在侵华问题上既相互勾结又相互争斗的本质。

给各国的影响

1900年,澳大利亚各殖民地政府响应英国召唤,协同八国联军北伐中国。在此期间,澳大利亚联邦宣告成立。因此,中国之战不仅是澳大利亚殖民军的首次亚洲之战,更是澳大利亚联邦的首次海外军事行动。

1899年,义和团运动在中国风起云涌,迅速占据各国媒体的主要版面。但对于澳大利亚大陆的六个英属殖民地来说,他们更关心的是即将水到渠成的联邦成立。经过多年的政治角力后,1900年3月,澳大利亚各殖民地代表齐聚伦敦,进行联邦成立前的最后磋商,联邦宪法草案随即于7月份提交英国议会审核。此时,北京形势迅速恶化,作为列强中的带头的老牌帝国,英国此时面临两难选择。远东局势糜烂如此,为维护英国利益和权威,其势不能不出兵,但号称日不落帝国的大英帝国,此时却无兵可调。因为英军的主力部队被牵制在南非,正在那里与荷兰人鏖战,史称“布尔战争”。布尔战争也牵扯了澳大利亚人,澳大利亚各殖民地向南非投放了两千五百人的常规部队和三千五百人的民兵。作为英国最为成熟的殖民地之一,印度军队也已被大英帝国调往世界各地,以填补英军主力开赴南非后留下的防卫空虚。此时东亚告急,英国只能转向其它殖民地(或类殖民地)挖掘军事潜力,连刚刚组建不久的威海卫“华勇营”,也被征召前往京津地区参战,与香港军团、新加坡军团及若干印度军团一道,组成英军主力,参与八国联军攻打天津和北京的战斗。澳大利亚,作为亚太地区的唯一“白肤色国家”,是英国所谓的真正子弟兵。英国政府征询了澳大利亚各殖民地的意向,各殖民地政府痛快地表示,只要“祖国召唤”,他们将立即派兵参战。多国联军纷纷来华作战,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英俄之间、俄日之间、英法之间等国在华既得利益矛盾凸显,暗流涌动。

八国联军侵华

地点:大清帝国

结果:八国联军胜利,签订辛丑条约

参战方:大清帝国义和团

大英帝国,美利坚合众国,德意志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俄罗斯帝国,大日本帝国,意大利王国,奥匈帝国

指挥官大清帝国:慈禧太后联军:爱德华·西摩尔(英)阿尔佛雷德·冯·瓦德西(德)兵力:约16,0000名义和团士兵联军:49,255人50艘军舰

伤亡义和团:约15,0000人联军:6000人

事件大事记

1900年

1月27日,英、法、美、德、意等国联合照会清政府,再次要求取缔义和团。

2月1日,山东高密群众围攻德国铁路公司,相持数日,并破毁铁路,至14日,德军扬言要以武力镇压。

3月13日,帝国主义列强在渤海举行海军示威,显示要用武力干涉中国。

4月6日,英、美、德、法公使照会清政府,限两月剿除义和团,否则将派水陆各军驰入直、鲁两省,代为剿平。

5月20日,公使团会议,提出调兵来北京。

5月31日,英、俄、美、法、日、意等六国军队四百余人到北京,使他们的公使具有“完全不受约束”的“处理事务的自由”。

6月3日,德、奥两国军队八十余人到北京。

6月5日,帝国主义侵略军六百余名入卫天津租界。

6月7日,英政府授予驻华公使窦纳乐以便宜行事之大权,俄、美、德等国政府也先后授

9月7日,李鸿章和十一国公使在北京正式签订《辛丑和约》十二款及其十九个附件

第14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新

第14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课标要求】 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部分),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学习目标】 1、熟记列强侵华的史实,理解侵华给中国带来的危害。 2、分析列强侵华方式的改变与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变化的关系。 3、中国人民不屈的反抗,使帝国主义永远不可能灭亡中国。 【课前预习】

【深化拓展】 1.资本主义列强的侵华(1840到1900)方式 (1)发动侵华战争: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甲午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签订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3)侵犯中国主权:如开辟租界、控制关税、破坏司法权(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强占租界地、划分势力范围等。 2.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成因和影响 (1)19世纪40年代——60年代——打开中国门户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 ①成因: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和自由资本主义的发展是根本原因。 ②方式:以商品输出取代直接抢掠,以发动战争打开中国市场为主要手段。 ③国家:英法美俄 ④影响:政治上,中国主权沦丧,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上,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市场体系,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中国开始了近代化进程;思想上,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 (2)19世纪末——20世纪初——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 ①背景: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②方式:政治上掀起瓜分狂潮到实行“以华制华”;经济上由商品输出为主到资本输出为主;文化上的侵略也日益加强。 ③国家:除英法美外,后起的德日意等也加入,特别是日本。 ④影响:政治上,中国民族危机加深,推动了民主革命运动的高涨,经济上,西方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严重摧毁了中国的民族经济,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进一步沦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思想上,维新思潮和民主共和思想对封建思想形成巨大的冲击,新文化运动更是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外交上,反动政府成为列侵华的工具,中外反动势力勾结。 【巩固训练】 1、下面是18世纪法国贵族肖恩公爵“最重要的中国藏品”目录,从中可以推测 (1)很多漂亮的、上乘的男女服饰(2)一面橄榄绿色的丝绸的中国旗袍(3)一个彩色瓷制的中式观象台(4)一个六边型的中国灯笼(5)一张竹制的女士用床 A.当时的清政府鼓励海外贸易 B.中国已陷入落后挨打的状况 C.其收藏受到中国文化热影响 D.其藏品都是从中国掠夺来的 2、 19世纪30年代,一位来华传教士撰文说:如果不透彻了解中国历史,要解决其长期存在的政治和其他问题将是 徒劳的;如果这个民族与世隔绝的“秘密”不被发掘出来,那么,“将他们与世界其他民族相分隔的万里长城就不能连根铲除”。上述言论适应了当时西方国家 A.垄断贸易的要求 B.商品输出的要求 C.瓜分殖民地的要求 D.资本输出的要求 3、《上海县竹枝词》有诗云:“卅年求富更求强,造炮成船法仿洋。海面未收功一战,总归虚牝掷金黄。”与上述内容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中法马尾海战 C.中日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 4、“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致远鼓楫冲重嗣,万火丛中呼杀贼。”根据所学知识,下列选项中与此诗 相关联的历史事件是()

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原因及启示

中国近代史论文 论文题目: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原因及启示学生姓名:严冬 学号:2110401268 所在院系:电气学院 专业班级:电气19 任课老师:顾令仪 完成时间:2012年6月2号

·内容摘要 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甚至是亚洲近代史上一件大事,它犹如一记重拳,砸醒了中国这只沉睡的雄狮,使中国人下定自强之决心。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对甲午中日战中国惨败的原因进行分析论述,并获得相应启示。 ·正文 甲午战争中中国完全有能力打败日本,而最后却遭惨败,最重要的原因是,当时的中国人缺少信念!当政者沉迷权术利益,百姓则大多只求温饱,全国上下不思进取的人太多太多。战前,清廷在军事、政治、经济三方面都没有充分准备、布局,惨败,只是历史的必然。下面我将对甲午战争的失败分三个小方向进行论述。 首先,甲午中日战是一场战争,军事方面无疑是最为主要的。日本在甲午战前的一二十年里实行明治维新,竭全国之力提升军事实力,尤其重视海军建设,到1893年,拥有军舰55艘,排水量6.1万吨,与中国海军主力北洋舰队相当。显然,中日军事力量对比差距并不大,有的方面如海陆军总量中国还略占优势。而导致失败的原因却是,虽然引进了先进的战舰,军队的管理模式却依旧陈旧、僵化,且士气不振,缺少训练,甚至连舰艇都不保养。而海军腐败的根本原因又是清政府的腐败以及不重视。在他们眼中,这支舰队只是用来向世人显威的、自欺欺人的工具。如此缺少信念、凝聚力的军队,能取胜才是怪事。 其次,政治方面也是战争失败的一个重大原因。甲午战争前的日

本经过了明治维新摆脱了封建制度对资本主义发展的束缚,进行了政治制度的改革,建立起近代天皇制,由封建君主政体转变为君主立宪政体,并由此走向强国之路。而此时清朝的官员们却只知引进技术和设备,对于政治制度却视而不见。他们顽固地认为祖先们创建的封建制度是完美的,政治制度的彻底改革不仅损害他们的利益,还会亵渎祖先。这种思想上的桎梏严重影响了中国接受西方国家的先进制度,使中国与世界脱轨,腐败得不到革除,为中国的惨败埋下深刻的伏笔。 最后要论述的是经济方面。甲午战争时期中国的经济实力并不比日本差。甲午战前日本的重工业还比较薄弱,钢铁、煤、铜、煤油、机器制造的产量都比中国低得多。轻工业中也只有纺织业比较发达。据相关数据显示,中国当时的整体经济实力要强于日本。但是日本积极备战,征收重税(中国的4倍),明治天皇甚至拨出30万的宫廷内帑和10%的官员薪俸支持海军,而中国却因慈禧太后,北洋水师6年为添一船一炮,陆军也多不满编,可以说军费严重不足。经济稍占优势的中国,却因军费严重不足导致战争的失败,无疑是一个莫大的悲哀。 ·启示 清廷不是被日本打败,而是被自己打败。清廷在战前仍在军事、政治、经济方面无所作为,腐败无能,沉迷于蹉跎。由此可见,在综合国力面前不思进取、夜郎自大的国家必定惨败,甚至灭亡。 ·参考书籍 《绝版甲午》---------------------------------雪珥(澳大利亚)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曾凡亮)

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第14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以及《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义和团运动兴起和历史意义、八国联军侵华及《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从多方面、多角度分析甲午战争爆发的背景和影响;从主观、客观两个方面分析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中日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危机感和责任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教学难点: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 教学背景:运用生本教育的理念,进行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课堂点拨为辅的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准备阶段:1.生本教育的模式要求以学生自我学习为主,强调学生课前的预习,强调小组的分工合作。因此,在本课开始之前,首先要进行的工作就是将全班进行分组,分组按照自愿组合的原则进行,并选举出组长,人数以每小组5—6人为宜。 2.布置前置作业,内容要涵盖本课的主要内容,学生按小组一起讨论前置作业。 3.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准备必要的参考资料,内容涵盖日本的大陆政策、北洋水师概况、甲午战争前中日实力的对比、北洋水师战败的原因、甲午战争后的中国、义和团运动的兴起、义和团运动揭帖、八国联军侵华的概况,这些资料每个小组分发一份,要求小组成员阅读并讨论,鼓励学生自己利用互联网搜寻更多的资料。(本课材料主要来自百度百科) 教学实施阶段:1.新课导入。通过复习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有关内容,向学生指出,中国的现代化运动的起步自洋务运动开始,时间大约是19世纪60年代,日本的现代化运动从明治维新开始,时间也是在19世纪60年代左右。可以说,中日两国的现代化运动是基本同时起步的,而中国与日本相比较,可以说是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发展现代化的条件更加优越,但是为什么30年后的甲午战争中,中国却会惨败给日本?让学生带着疑问开始本课的学习。 2.用投影仪将前置作业投影出来,组织学生讨论并回答这些前置问题。最后由教师给出一个参考答案。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明治维新后日本会野心膨胀,挑起中日之间的战争?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总结,要注意特别指出,在各种原因中,日本自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扩张性是日本走上对外扩张道路的最根本原因。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日本侵略的对象首先是朝鲜?朝鲜和当时的中国是什么关系?中国为什么要援助朝鲜?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并特别指出中国之所以援助朝鲜,既是因为朝鲜当时是中国的藩属国,中国有义务援助朝鲜,又因为朝鲜与中国山水相连,日本一旦占领朝鲜,对中国威胁极大。 第三个问题:甲午战争时,中国洋务运动已经开展了几十年,在军用、民用工业均有一定的成绩,为何仍会败于日本?中国的失败,只是军事上的失败吗?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的原因,并特别指出,中国的战

七七事变作文300字

七七事变作文 300 字 导语:在卢沟桥的石狮注视下,那片历史阵痛之地,国民觉醒之地,战士奋 起之地。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七七事变的优秀作文 ,欢迎查阅! 七七事变作文(篇 1) 在纪念“七七事变”67 周年之际,我们在此凭吊当年英勇的抗 日先驱英烈,回想历史,展望未来,感慨良多。中日两国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 有两千多年友好往来交流的历史,五千年文明的中华,在西风东渐以前,一直是 东瀛告别洪荒步入人文的师长。 然而在近代, 东倭却又一次走上对外穷兵黩武的 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而且这一次不再是简单的冒用“中国征东将军 ”的名义跨越对马海峡,而是“大日本帝国天皇”的野心,矛 头直指当年的恩师之国——中国, 历时半个时世纪的血腥浩劫, 给中 国和亚洲其它一些国家造成了深重灾难,也使日本人民深受其害。前事不忘,后 事之师。这一惨痛的历史教训值得永远记取。 正确认识和对待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历史, 是中日两国政府关系, 以及两国 人民和平共处的基础。虽然 1972 年日本在《中日联合声明》中表示:“ 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 表示深刻 的反省。”由于日本开始对历史问题有了这一基本认识,中日两国才得以 实现邦交正常化,民间互通有无。随着 30 余年来,数届清醒的日本领导人对这 个问题的认识,而总体上逐渐有所进步。1995 年 8 月 15 日,村山富市首相代表 日本政府发表谈话, 就过去日本的殖民统治和侵略给亚洲国家人民造成的巨大损 失和痛苦的历史, 表示深刻反省和由衷道歉。 这对促进两国关系的平稳发展起了 积极作用。 但同时从田中教荣到小泉纯一郎,也有数届逆历史潮流的日本元首和政客, 公然朝拜“靖国鬼社”, 为日本军国主义招魂, 为右翼邪恶势力帮凶; 人们不能不看到, 日本一直存在一股干扰两国关系健康发展的逆流, 并且这股反 动潮流,有增无减,军国主义死灰复燃,其主要表现之一就是日本右翼势力顽固 地宣扬反动历史观, 为过去的侵略战争翻案。 日本有一个旨在为所谓大东亚战争 进行总结的出版物,洋洋数十万言,所持历史观之反动,翻案气焰之嚣张,令人 吃惊。甚至在日本发展到公开修改教科书,否认历史罪行。 在谈到日本侵华战争时,公然把“九一八事变”歪曲成日本的 “防卫战争”,把“七七事变”说成是中国的“阴 谋所致”,连日本在本世纪初向北洋政府提出的旨在灭亡中国的“
1/6

分析甲午战争和抗日战争中国胜败的根本原因

1.我的看法:甲午战争的失败是封建君主制的失败。 原理一:经济决定政治,而战争则是政治的继续。说到底战争是为 经济利益服务的。对比一下甲午战争和抗日战争就能搞清很多问题: (1)经济方面:甲午年间:中国的经济力量强于日本,日本打仗靠外国借款,战争只能维持一个较短的时间,否则日本即告破产。但由于满清王朝一味对外妥协,匆忙割地、赔款使日本冒险发动的战争收到了成果,光赔款一项就相当于日本六年的总产值,日本货币从那时起实现了金本位,一个日圆相当于一两银子。台湾、朝鲜的割让使日本的领土扩大了一倍还多,这为日本日后的侵略打下了基础,而中国的国力却受到了重创,赔款的白银相当于一百艘铁甲舰的造价,如果只是白白丢掉了一百艘铁甲舰问题还不严重,问题是日本得到了这一百艘铁甲舰,相当于中日两国的实力相差二百艘铁甲舰,以后就更难追赶了。这一点上日本象一个赌徒:压上了全部家当,侥幸赢了 一大笔钱抗日战争时期:日本经济强于中国,但是日本的强大并未强大到可以吃掉中国 的地步,中国也没有弱小到完全不能抵抗的程度。当时日本军事的力量:海军对美国太平洋舰队占有优势,陆军还不能和苏联红军匹敌,但是和中国军队比较却占有优势,这一成绩的取得,不是综合国力的必然,而是提前几十年维持一个高度军事化的经济体制的结果,在战争爆发时,日本好象一个做了充分准备活动,并使出全力的的运动员,而中国好象一个正在生病的人,美国象一个正在宴会上的运动员,而苏联正在准备和德国比赛。所以日本在战争初期得胜就不奇怪了。但这样的胜利是不可能持久的。在抗战爆发时,日本政府的高度动员体制只能使国内经济维持三年,所以日军提出三个月灭亡中国,这不只是一句疯话,其中的苦衷只有日本高层才知道,包括一些右翼军人都未必明白。日军进行南京大屠杀的性质与其它地区的暴行有根本不同,这是一种战略威慑手段,企图用极端的恐怖摧毁中国政府和人民抵抗的决心,因为它们深知持久作战就必然失败。毛主席提出《论持久战》的方针为战胜日本军国主义指出了问题的关键。日本陷在中国,所以不得不冒险发动太平洋战争,就如同一个被资金套牢的投机家,不得不冒险去抢银行来求得周转,其结果不问自知。 2)政治上: 甲午年间:日本是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政体,而中国还是封建君主制;日本的政治法律制度较完备,的中国正处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失去了强大的机会。落后的政治制度不但阻碍长远的经济发展,而且限制了现有的经济力量转化为战斗力和日本较量。日本是单一民族的国家,中国是少数满洲权贵统治广大汉族和其他民族。以国家的凝聚力比较,日本强于中国,这使得日本能倾全国之力与中国作战,而中国只有淮系一派军阀的力量与之抗衡。在君主政体下面:“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宾莫非王臣”西太后李鸿章割地赔款,理论上都是皇帝自家的事,百姓和官吏只有愚忠的义务,没有发言的权力。看:那时卖国多容易! 抗日战争时期: 中国已经完成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制,推翻了满族贵族的统治,民主、共和的观念得以确立,国家和领土不再是皇帝的,至少理论上是属于人民的,所以任何人包括蒋介石都不敢公开的卖国投降,否则将陷入众叛亲离的境地。例如:汪逆精卫叛变之日,即是他全面破产之时绝大多数追随它多年的军政要员都弃它而去,汪逆身边只剩下少数死党,失意政客,还有蒋介石居心叵测地派去的双面间谍了。有汪逆精卫的下场在先,共产党和其它爱国力量逼迫于后,虽然蒋日秘密谈判一直断断续续,蒋介石一直不敢对日投降,只好做持久的抗争,直到日本投降。阎西山也是如此。 所以抗战的胜利,某种程度上也是辛亥革命的胜利,孙中山先生一生坎坷,屡屡失败,然而仅“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一项功绩就值得我们永远怀念他。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甲午战争与抗日战争的比较甲午之战的失败,应该从政治、经济上去找原因,如果我们只盯著战术、技术问题那我们永远也搞不清真正的原因,更不用说汲取教训了。关于检讨甲午战争失败原因的思想方法: (1)如果炮弹大多能命中敌舰而未能爆炸,则问题在于军械; (2)如果战术对而射击不准,则问题在于训练; (3)如果战术、训练、军械都出了问题,则问题在于舰队司令 丁汝昌; (4)如果海军败而陆军胜,则问题在海军大臣; (5)如果海、陆军都失败了,则问题在李鸿章; (6)如果国家的军事、政治、经济都出了问题,则问题在西太后; (7)如果咸丰、西太后、同治、光绪、浦仪都没能搞好国家 这部影片笔者在小时候曾经看过数遍,片中的爱国人物邓世昌的英勇行为一直激荡着笔者的爱国之心,今日特地让笔者的儿子也在网上看了这部影片。 片中描述了中日在甲午海战中中方英勇反击的光荣事迹,但所有熟知历史的人都知道,最后甲午海战是以清政府为代表的我方彻底失败而告终,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最后中国不得不割地赔款,进一步拉开了中国近代的屈辱历史,为以后中日之间再次发生战争提供了可能! 为什么甲午海战以我们失败而告终,笔者认为并不是简单的北洋水师队形的排列错误,更不是北洋水师的坚船利炮不够先进,恰恰相反,当时的北洋水师拥有的是全世界最先进的舰船,由此可见,战争的胜负不一定武器的先进是必要因素! 更重要的人的主观因素和社会机制的原因,但看看当时腐-败的清政府,一切都处于混乱和飘摇之中,对外政策总是希望英美列强的调停来实现避免战争的目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法国在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6单元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习题 新人教版

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01 知识管理 知识点1七七事变 爆发:________年7月7日,日军以军事演习中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拒,日军炮轰我军防地,中国守军奋起抵抗。这就是“七七事变”,又称“____________”。 意义:标志着中国____________的开始。 牺牲将领:保卫北平的战斗中,________、________壮烈殉国。 知识点2第二次国共合作 背景:日本侵略者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后,国共分别发表声明,表明抗战立场,并加快了建立________________的步伐。 内容:根据两党协议,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________,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南方八省的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________,叶挺任军长。 实现:1937年9月,国民党发表了中共中央提交的____________,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____________的合法地位。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________________正式建立,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开始形成。 知识点3淞沪会战 经过:1937年8月13日,________爆发。11月,上海失陷,淞沪会战结束。 意义:打破了日本________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知识点4南京大屠杀 背景:________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________。国民政府迁往________,将其作为战时的陪都。 暴行:日军占领南京后,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________万人以上。 02 基础过关 知识点1七七事变 1.在13世纪,卢沟桥就闻名世界。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里称赞“它是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1937年7月在这里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表明( ) A.中国全民族抗战由此开始 B.局部性的抗日战争开始 C.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由此形成 2.面对日寇侵略,无数中华儿女前仆后继,舍生忘死。以下四位抗日英烈,在七七事变后为抵抗日军向北平、天津大规模进攻而捐躯的是( ) ①邓世昌②佟麟阁③赵登禹④杨靖宇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知识点2第二次国共合作 3.“当此国难极端严重,民族生命存亡绝续之时,我们为着挽救祖国的危亡,在和平统一团结御侮的基础上,已经与中国国民党获得了谅解,而共赴国难了……”材料所描述的情景应发生在( ) A.甲午中日战争时期 B.北伐战争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4.小华为“建军90周年图片展”搜集了以下两幅图片,它们与下列哪些历史事件密切相关( ) A.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始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C.淞沪会战由此爆发

甲午战争中清朝战败的原因

甲午战争中清朝战败的原因 今天我们还能坐在舒适的教室里上课,还能自由快乐的生活,这都是国家的强大给我们提供的。我们还记得一百二十年前的那场战争吗?我们被一个比自己小很多的国家打败了,这就是中日甲午战争。今天我们要时刻反思历史,为什么我们会战败,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而不是去贪图享乐,逃避历史。在我看来我们失败的原因主要有: 清政府的腐败和软弱无能。在甲午战争之前清政府尽管做出了很多有效的改革,但是其制度仍然未变。洋务运动使清政府建立了北洋水师,并且当时是亚洲最强的的舰队。由于政治的腐败必然影响军队的建设,清政府统治者只顾自己想乐,随意挪用军费,导致军队建设落后,在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的好多枪都是假的,子弹也稀缺,还有李鸿章在军队的思想建设上放任自流、漠不关心,导致军心涣散,将士们贪生怕死,临阵脱逃者比比皆是。最终在甲午战争中我们中国军队屡战屡败,没有打过一场胜战。 清政府对日本可能发动侵略中国战争缺乏预见,夜郎自大,轻视小日本,战备不足。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逐渐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在经济和军事上有了很大的发展,逐渐走上向了工业大国,国内已经不能满足他们发展的需要,于是日本就将侵略中国作为基本治国策略。而我们的清政府在洋务运动中取得了一点小成就中洋洋得意,对日本一点防备都没有,还是以农业为主,小农经济。在战争危机的时候,反而放松了国防建设,以财政紧张为由,消减军费,停止购买大型军舰,停止拨付机械弹药的费用。对当时的国际形势判断极为不明确,还在闭关锁国、盲目自大,仍做自己的大国梦,还认为日本就是个蛮夷小国,对当时日本的发展一点都不了解。殊不知一场生死攸关的战争就在这种时候爆发,我们是毫无防备,日本是有备而来的,最终导致我们以失败而告终。从此之后中华民族走上了危机时刻。 当时清政府主要负责人为李鸿章等人,他们一味的依靠外国调停,没有考虑自身实力的建设,还有在甲午战争中我们的指挥者指挥失误,避战不出。当时中国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是极力主张求和,李鸿章也是坚决主张和局。从甲午战争开始到最后投降,李鸿章都是一味寻求德意美调停,已达到求和的目的,还命令北洋水师避港不出,以保存实力为名,失去了制海权,错失最佳出兵时机,最终导致北洋舰队在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曾经是亚洲最强的舰队,拿着最高的薪水,却在甲午战争中不堪一击,这都是统治者一味求全,消极抵抗,贪污腐败造成的。 我们站在今天的角度上再次反省甲午战争,就是要求我们在和平时代要时刻记住甲午战争的教训。时刻铭记历史,我们才能居安思危,防止历史的悲剧再次重演。

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高中历史必修一: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识记:掌握1894~1901年间列强侵华的主要史实。掌握《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内容。识记在侵华战争中中国人民应用反抗的事迹。 2.理解:理解掌握甲午战争以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背景。分析两个不平等条约对中国产生的影响。理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过程。分析列强在这两次侵略战争中所作所为或所持态度及其原因。 3.拓展:通过分析通过分析在这两次侵华战争中,中国人民的不同态度,认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与中国人民中爱国人士的不屈不挠英勇奋斗的精神。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学习,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索西方列强发动侵略中国战争的原因和目的。 2.引导学生对不平等条约内容进行列表和纵向比较,让学生从中概括和归纳其危害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两次侵华战争中清政府失败的分析,培养出学生学生的为民族崛起而奋斗的信念。 2.在两次侵华战争中,中国人民奋起反抗,借此史实培养出学生不畏强权的精神。同时通过对欧美俄日等国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加深学生爱国注意情感。 3.通过对战中中人民所遭受的苦难,告诉学生们要珍惜和平,为维护世界和平而奋斗。 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1.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 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 二、难点 《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教学方式 一、教学手段:讲授法为主,辅之以师生交流讨论 二、教学方法:列表法、比较法、分析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引言:由前段时间的钓鱼岛事件引出课题。 大家应该都知道中国与日本在外交上出现一个重大事件,这也直接导致中日关系更加恶化。中国渔船在钓鱼岛附近遭日本巡逻艇冲撞,中方船长被日本政府逮捕扣押。钓鱼岛自古就是中国领土,然而厚颜无耻的日本政府竟然宣称钓鱼岛的主权归他们。 2.导入新课:日本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前,从未宣称过拥有钓鱼岛的主权。那么,我们究竟是什么时候被暂时夺去钓鱼岛的主权?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首先,让我们来学习一下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类文阅读-24 黄继光

类文阅读-24 黄继光 不忘历史,面向未来 我们按照参观路线的指引有序地参观,每一个参观者心情都是十分沉重,特别是看到泥土中一堆堆死难同胞骸骨真是有难言的疼痛,同时一张张日军残杀我同胞的照片又使人义愤填膺,对日寇恨之入骨。在这些照片中,有日军在南京奸淫掠夺的,有日军杀人比赛的,有日军向我同胞挥刀砍头的,还有日军活埋我同胞的…… 据纪念馆记录显示,从1937年12月13日至1938年1月,在这短短的一个多月时间里,我同胞被日军杀害30多万人。这是多么巨大的数字啊!这是全国人民永远不能忘记的! 对于日本军国主义入侵南京后的大屠杀,有良知的日本人都会忏悔的,但也有一些极右分子否认这铁

的事实。 作为中国人,我们要不忘历史教训。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英法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战争,直至1931年“9·18”事变、七七卢沟桥事变, 100 多年来我国都是受侵略的,光是七七事变后的8年全面抗日战争,我国牺牲3000多万人,这悲惨历史我们绝对不能忘记! 我们要面向未来,振兴中华,为中华崛起而奋斗! (选自《第二个春天的日记》中国文联出版社) 1.解释词语。 义愤填膺: 恨之入骨: 3.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参观纪念馆令人心情沉重。 B.所有日本人都否认南京大屠杀的事实。 C.“9·18”事变、七七卢沟桥事变都是历史教训。 D.8年全面抗日战争,我国牺牲3000多万人。 4.用“”画出文中表达作者心情的句子。

【参考答案】 1.胸中充满了正义的愤恨,形容十分愤怒。恨到骨头里去,形容痛恨到极点。 3.B 4.画出:我们还要面向未来,振兴中华,为中华崛起而奋斗! 我的祖国(节选) 张海迪 有一天,父亲和母亲带我去看电影《上甘岭》,一位美丽的志愿军护士唱了一首歌,那优美的旋律深深打动了我幼小的心: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 从此我就会唱这支歌了,我也慢慢懂得了祖国就是生我养我的地方,祖国就是农村广阔的田野,宁静的村庄,密密的树林,还有绿色的山峦,清凉的小河。祖国就是城市宽阔的马路,高高的楼房,美丽的公园,

甲午战争北洋水师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甲午战争北洋水师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甲午战争是大清和日本在朝鲜半岛、辽东、山东半岛及黄海等地进行的一场战争,那么你了解甲午战争吗?以下是为你整理的甲午战争北洋水师失败的原因,希望能帮到你。 在甲午战争中,中国做为战败方,损失了一支实力最强的海军舰队即北洋水师。甲午战争北洋水师遭受全军覆没,中国的海上军事实力受到沉重的打击。北洋水师在对抗日本时,究竟输在了哪些地方呢,是武器装备还是军事管理? 北洋水师是洋务运动时期成立的。在初期时管理森严,纪律以及训练等方面都堪称一流。管理者都经过细心的选拔。但是后期,管理方面冲突越来越明显,北洋水师的纪律等方面越来越差。对于北洋水师的投资虽然巨大,但是却买不到好的纪律和管理。 看似平静的外表下,北洋水师的内部矛盾极为尖锐,内部不团结。在做事方面,权力分配的不平等。调动兵力的权力甚至光绪帝都没有。所有的人全部听从李鸿章的调遣。 在甲午战争北洋水师与日本海军方面武器装备方面差距较大。虽然在人数方面,北洋水师具有较明显的优势,但是在武器装备等方面却大大落后于日本。当时,虽然洋务运动使得中国的生产制造等方面有了大的突破。但是,大部分的重要的机器都是靠国外进口,并不是自己国家生产,对于武器装备相对于日本还是较落后的。使甲午战争

北洋水师失败因素主要有武器装备和军事管理。纪律的败坏,内部的不团结,管理观念的落后,军费的滥用,权利的不平等都导致了北洋水师的战斗失败。 甲午战争的结果鸦片战争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得中国日益衰败,中国的领土、关税、贸易等领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半封建社会过渡。在平静一段时间后,中国又再一次爆发了战争,甲午战争。那么甲午战争的结果如何,甲午战争为何会取得这样的结果?从甲午战争的结果,可以看出中国存在着怎样的问题? 甲午战争,爆发于1894年,是一场源于日本阴谋而刻意挑起的战争,这场战争持续近九个月,最终以日本胜利、中国战败为最终结果。 在鸦片战争后,虽然使得中国国力变得衰弱,但却促进了洋务运动的开展,清政府对军事上的大力投入,使得清朝军队战斗力明显变强,那么为何甲午战争仍然以中国的失败为结局呢?在进行一系列的分析后,可以得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有如下三个。 第一、对战双方对于甲午战争的准备情况不同。日本为了甲午战争的发动进行了精心的准备,为此日本天皇还带头对日本的军事投入进行了捐赠,而反观中国,清政府建立了北洋舰队,以此沾沾自喜、固步自封,后开始缩减对于军事的拨款。 第二、对战双方的武器对比不同。日本为了能取得甲午战争的胜利,在军舰的制造以及维护上投入巨大,而中国的北洋战舰年代久远,

14.2018届高三历史题库——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1894年《申报》写到:以我堂堂天朝幅员之广大,人民之多,财赋之厚,兵卒之精,十倍于尔。尔乃不自量力,轻启兵端是不明乎大小之势矣……我正宜乘机惩戒日本,规覆琉球,乃可一劳永逸。该认识 A.有利于坚定抗日信心B.反映了中国舆论界盲目自大的心态C.高度肯定了洋务运动的作用D.正确分析了这场战争爆发时的形势2.“甲午一役的失利并非洋务运动的破产,也并未打断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相反,它具有积极意义:它使旧政府的秘密暴露无遗,中国现代化进程得以延续至政治层面。”材料旨在说明甲午战争的失败 A.并未表明洋务运动的破产 B.充分体现清政府腐朽落后 C.促使现代化进程首次转移D.促进洋务运动的深入发展 3.关于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有多种观点。丁一平在《对甲午海战的再认识》中认为:纵观世界海战史,在一场海战中,一支海军舰队战死或以身殉国、尽节以终的将领占到高级指挥军官半数以上,是极为罕见的。这有力地驳斥了 A.“清政府昏庸腐败”的观点B.“李鸿章避战求和”的观点 C.“中国战略战术落后”的观点D.“北洋海军腐朽无能”的观点 4.在某次战争之后,列强欣喜若狂,声称“第二次发现了中国”。英国一家报纸评论道:“中国为东方一团大物,势已动摇……今欧洲之人,虽田夫野老,无不以瓜分中国为言者。” 这次战争是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甲午中日战争 5.十九世纪末,《泰晤士报》发表文章说:辽东半岛的割让,没有损害到英国的利益,“而按照协议的其他部分,英国的利益可能有所增加”。该报所说的“英国的利益可能有所增加”是指 A.英国可同中国协商关税B.英国可干涉辽东事务 C.英国可在杭州开设工厂D.英国可在山海关驻军 6.1900年8月,浙江秘密会党首领率众起义,在其影响下,衢州百姓起米击毙了保护洋教势力的知县和传教士,史称“衢州教案”。这一事件 A.表明清廷成为洋人工具B.推动民主革命进入高潮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1~7章选择题单选题多选题

近现代史纲要复习 单选题 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 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1.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是(B) A.封建社会B.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C.半资本主义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 2.中国近代史的起点是(A) A.第一次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近代中国人数最多的被剥削阶级是(A) A.农民阶级B.工人阶级C.小资产阶级D.无产阶级 4.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是(D) A.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B.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C.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D.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5.我国与列强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C) A.《北京条约》B.《马关条约》C.《南京条约》D.《天津条约》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是(B) A.太平天国农民战争B.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C.中日甲午战争D.义和团运动2.列强未能瓜分中国的最根本原因在于(C) A.列强之间的矛盾B.国际舆论谴责列强侵略中国C.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D.中国的实力 3.被称为“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A) A.林则徐B.魏源C.郑观应D.康有为 4.“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一思想出自(B) A.《资政新篇》B.《海国图志》C.《天演论》D.《盛世危言》 5.近代以来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最根本原因在于(C) A.帝国主义的强大B.经济技术的落后C.社会制度的腐败D.中国军队军事素质差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1.近代中国第一个比较系统地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是(C) A.《海国图志》B.《天朝田亩制度》C.《资政新篇》D.《四洲志》 2.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D) A.富国强兵B.均贫富、等贵贱C.维新变法D.中体西用 3.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A) A.资产阶级改革运动B.资产阶级革命运动C.地主阶级改良运动D.工人运动4.洋务派首先兴办的是(C) A.民用工业B.新式学堂C.军用工业D.新式农场 5.戊戌维新运动中维新派主张建立的政治制度是(B) A.封建君主制B.君主立宪制C.民主共和制D.议会民主制 6.提出“三纲四维之道不可变",ldquo;择西学之可以补吾阙者用之"的主张是nbsp; (B) A.维新派B.洋务派C.革命派D.立宪派

甲午战争为什么失败以及失败带来的思考和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甲午战争为什么失败以及失败带来的思考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四组 调查目的: 甲午战争失败的结果给中华民族带来了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而表面的失败却反映出了内在的腐朽,那么到底是什么内因和外因一同促进了这场战争的失败呢?而之后一系列的革命战争以及国家不断发展,这场失败的战争又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呢? 调查对象: 针对中国近现代史以及网上资料知乎上分析,并且结合上课所学知识,对这几个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背景事件介绍: 中日甲午战争为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西方国家称第一次中日战争/Sino-Japanese War)。 甲午战争以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的爆发为 开端,至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 调查分析: 1、根本原因:中国没有彻底地改变封建制度,而落后的制度无法与

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对抗 2、现实原因:指挥不力、作战不灵活、准备不充分、装备不好、战略上的失误、外国人并不希望中国富强等等。而且中国是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清政府统治腐败,国民无心抗战。中国的北洋水师当时虽号称亚洲第一,但是,由于经费缺乏(海军军费被挪用给慈禧过寿),训练、养护跟不上,甚至打仗的炮弹都有假,战败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更细致地从战争的参与双方来分析: 从中国内部因素来分析 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社会制度的腐败,二是经济技术的落后。 原因细化: 一、对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缺乏预见,准备不足,是战争失败的认识原因 由此衍生出的一点思考是,据称,北洋水师是当时亚洲最强大的舰队,就算是日本的联合舰队与其实力相等,也不应该全军覆没。轻敌和缺乏预见性是致命的弱点之一。 二、一味依靠外国调停,没有把立足点放在自身力量上来,是战争失败的外部原因。 中国在这场战争中一直处于弱势被动的地位,不从自身实力出发考虑,一味地委曲求全。 三、信奉“武器决定论”是战争失败的思想原因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课时训练

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一、选择题 1.【2017·玉林市福绵区期末】“晚上十点半,板垣征四郎下令按动了爆炸柳条湖铁轨的按钮,炸毁了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日本关东军以此作为进攻沈阳的借口。”材料所指的是( ) A.鸦片战争 B.中日甲午战争 C.柳条湖事件 D.一·二八事变 2.【2017·玉林市陆川县期末】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起点的事件是( ) A.甲午中日战争 B.九一八事变 C.八一三事变 D.七七事变 3.“学校师生要向日本天皇及当时在位的满洲皇帝遥拜,唱国歌,背诵溥仪的诏书,且学生必须学习日语,并被灌输日满一体的思想。”上述情况最有可能发生于( ) A.1915年B.1920年 C.1930年D.1933年 4.【2017·防城港市期末】率领东北抗日联军在东北开展抗日游击战的共产党员是( ) A.杨靖宇B.彭德怀 C.赵登禹D.叶挺 5.1935年,日本策动所谓“华北五省自治运动”的直接目的是( ) A.加紧准备全面侵华战争 B.驱逐英美等国在华北的势力 C.扶植国民党内的亲日派 D.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 6.在一二·九运动中,北平学生提出的要求是( )

A.推翻南京国民政府 B.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C.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D.保卫华北,保卫北平 7.某知识竞赛的试题中出现了这样一组词语:“华清池、兵谏、联共抗日、和平解决”,由此判断,该历史事件是( ) A.武昌起义 B.北伐战争 C.西安事变 D.南昌起义 8.“大义当前,不容反顾,只求救亡主张贯彻,有济于国家,为功为罪,一听国人处置。”这表明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是为了( ) A.增强国力 B.地方自治 C.拥蒋反共 D.逼蒋抗日9.在十年内战中,蒋介石杀害了无数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但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却不主张杀他,而主张和平解决。这说明了( ) A.共产党人心胸宽广,不与蒋介石斤斤计较 B.中国共产党完全放弃了自己的阶级利益 C.中国共产党代表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 D.中国共产党与蒋介石冰释前嫌 10.读右图《1936:历史在这里拐弯》,“拐弯”的含义是( ) A.国共两党由对抗走向合作 B.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C.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D.十年内战开始

2021年高中历史 第14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习题 岳麓版必修1

2021年高中历史第14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习题岳麓版 必修1 一、甲午战争与民族危机的加深 1.原因。 (1)明治维新后,日本制定了军国主义的对外扩张政策。 (2)日本国内爆发经济危机,社会动荡,政局不稳。 2.导火线:朝鲜①________起义。 3.爆发:1894年7月,日本舰队悍然在朝鲜半岛海域②________海面偷袭清军运兵船,挑起战争。 4.1894年9月,中日两国海军在黄海展开决战。 5.结果:清朝战败,被迫签订《③____________》。条约规定,中国割让辽东半岛、④________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开放重庆等地为新的通商口岸;允许日本⑤________。 6.影响。 (1)《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之后危害最为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2)拉开了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序幕,中华民族陷入了极其深重的危机。 (3)宣告了⑥________的破产。 (4)为了挽救统治危机,清政府开始进行军事改革。

(5)中国的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也以不同形式展开了⑦________的斗争。 答案:①东学党②丰岛③马关条约④台湾⑤在华设厂⑥洋务运动⑦救亡图存 ?温馨提示 《马关条约》签订前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所以说《马关条约》的签订是列强侵略中国新阶段的起点。 【应用提升】 1.有人曾对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战争发出这样的感慨:“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这场战争是( C) A.第一次鸦片战争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第二次鸦片战争 解析:关键的信息“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东方小国”指日本,“条约”指《马关条约》,由此可推出这场战争是甲午中日战争。 二、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与八国联军侵华 1.义和团运动。 (1)兴起:19世纪末,在反洋教斗争的推动下,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兴起。

《七七事变与全民抗战》同步练习题及答案解析1

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抗战 一、选择题 1. (德州中考)下面材料中两党的宣言(谈话)是在哪一重大历史事件后发表的?() A.九一八事变 B.西安事变 C.卢沟桥事变 D.八一三事变 2. “宛平城外狼狗叫,卢沟桥上枪声激”。这句诗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九一八事变 B.西安事变 C.七七事变 D.百团大战 3. (巴中中考)下列选项描述全国性抗日战争开始事件的是:( ) A.歌曲《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B.诗句“宛平城外狼狗叫,卢沟桥上枪声急” C.诗句“鲜血凝固的那个时候,长江呜咽钟山悲泣……三十万冤魂在地狱中哭泣”、D.电影《甲午风云》 4. (泰安中考) 标志着中国人民局部抗日战争开始和全面抗日战争开始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A.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 B.西安事变、七七事变 C.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 D.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

5. (浙江中考)小明在复习《历史与社会》“中国抗日战争”一课时,利用年代尺梳理知识。他整理的这段历史,反映的最主要内容是() A.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C.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D.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 6. (云南中考)标志着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历史事件是() A.九一八事变 B.西安事变 C.七七事变 D.南京大屠杀 7. (广东中考) 从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到张謇的“实业救国”;从詹天佑的“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到佟麟阁的“国家多难,军人当马革裹尸,以死报国”这是仁人志士发出的时代最强音。这个时代的特征是( ) A.国家统一,民族团结 B.国家分裂,民族融合 C.百年屈辱,民族抗争 D.曲折前进,民族复兴 8. 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卢沟桥事变②西安事变③“一二·九”运动④淞沪会战 A.①②③④ B.④①②③

精选2019-2020年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5课 中日甲午战争北师大版习题精选第八十一篇

精选2019-2020年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5课中日甲午战争北师大版习题精选 第八十一篇 第1题【单选题】 《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该条约中有利于外国人直接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原料,剥削中国人民的条款是( ) A、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B、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C、增开通商口岸 D、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下面是几位同学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讨论。其中,表述与史实不符的是( ) A、小华:黄海大战中牺牲的邓世昌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B、小李:战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使台湾人民饱受了日本50年的殖民奴役 C、小林:战争爆发于1895年 D、小王: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中日《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该条约中有利于外国人直接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原料,剥削中国人民的条款是( ) A、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B、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C、增辟通商口岸 D、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致远舰管带邓世昌曾对将士说:“设有不测,誓与日舰同沉!”这一不畏牺牲的誓言最终践行于( ) A、威海卫战役 B、黄海大战 C、凡尔登战役 D、廊坊大捷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中国近代史是一段反抗外来侵略,寻找民族解放的可歌可泣的历史,下列人物与其活动搭配正确的是( ) A、林则徐——虎门销烟 B、邓世昌——实业救国 C、左宗棠——黄海大战 D、张謇——收复新疆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某校八年级(1)班的同学在模拟时事导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活动中有如下表述.其表述与史实相符的是( ) A、“战争爆发于1894年,结果签订了《辛丑条约》” B、“黄海大战中牺牲的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C、“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D、“战争中侵略者火烧圆明园,犯下了滔天罪行”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2015年9月,中国考古人员在黄海海域发现了甲午海战沉船“致远舰”残骸,顿时让人联想到:英勇抗贼,英雄殉国,海魂永存。这位英雄是( ) A、戚继光 B、邓世昌 C、左宗棠 D、李宗仁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