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汉坦病毒G2糖蛋白在昆虫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在免疫诊断中的应用

汉坦病毒G2糖蛋白在昆虫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在免疫诊断中的应用

汉坦病毒G2糖蛋白在昆虫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在免疫诊断中的应用
汉坦病毒G2糖蛋白在昆虫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在免疫诊断中的应用

#论著#

汉坦病毒 糖蛋白在昆虫细胞中的表达及其

在免疫诊断中的应用

朱国献 朱函坪 梁伟峰 姚苹苹 朱智勇

=摘要>目的构建汉坦病毒 ? 株包膜糖蛋白 基因的重组表达载体 探索其在昆虫细胞中的表达及在

免疫荧光诊断中的应用?方法以质粒 ≤ 2 为模板设计引物 用聚合酶链反应 °≤ 扩增 株 基因片

段 将 片段克隆入 ≤ 2×质粒载体 碱法提取质粒 ≤ 2 2 酶切后将回收片段插入杆状病毒转移载体

? × 构建重组体 ? × 2 2 重组体转化感受态细胞Ε.χολι? 后 经 轮筛选 提取重组质粒

转染昆虫细胞 并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检测表达的 蛋白?结果获得含有编码 ? 株的包膜糖蛋白 基因

的重组质粒 转染昆虫细胞表达出 蛋白 与肾综合征出血热 ? ≥ 阳性血清反应 昆虫细胞内呈现特异性环状荧光?

检测 份 ? ≥血清 与全病毒细胞抗原片的符合率为 ?结论成功构建 ? 株包膜糖蛋白 基因的表达

载体 并在昆虫细胞中表达?可利用重组 蛋白检测 ?感染?

=关键词>汉坦病毒 包膜糖蛋白 昆虫细胞 间接免疫荧光法

ΕξπρεσσιονοφΗαντα?ιρυσΖ10Εν?ελοπεΓλψχοπροτεινΓενεΓ2ΡεχομβιναντανδΙτσΑππλιχατιονινΙΦΑΖΗΥΓυο2ξιαν3,

ΖΗΥΗαν2πινγ,ΛΙΑΝΓ?ει2φενγ,εταλ.3?επαρτμεντοφΙνφεχτι?ε?ισεασεσ,τηεΣιξτηΠεοπλεΗοσπιταλοφΗανγζηου,

Ζηε?ιανγ,Ηανγζηου ,≤

=Αβστραχτ>Οβ?εχτι?ε× ∏ √ ∏ √ ∏

? Μετηοδσ √ ∏ ∏ °≤ ∏ °≤

≤ 2 √ ≤ 2× Ε.χολι?

∏ ≤ 2 2 × ∏ ≤ 2 2 ∏ √ ∏

√ ? × ∏ ? × 2 2

Ε.χολι? Ε.χολι? ∏ ∏ ∏ ∏

? × 2 2 ? ∏ ∏

√ ∏ √ ∏ ? Ρεσυλτσ× ∏ √ ∏ ?

∏ ? × ∏ √ ? Χονχλυσιον×

∏ √ ∏ ? ∏ ∏ ∏ ? ×

∏ √ ∏ ?

=Κεψωορδσ> √ ∏ ∏ ∏

汉坦病毒 √ ∏ ? 是引起肾综合征出血热 ? ≥ 和汉坦病毒肺综合征 °≥ 的病原体 属布尼亚病毒科汉坦病毒属 是一种含包膜单链负股的 病毒 基因组含大 !中 和小 ≥ 个基因片段 分别编码 聚合酶 ! 外膜糖蛋白及核蛋白1 2?核蛋白为 ?的主要抗原 能引起较高滴度的抗体反应 可作为诊断抗原?外膜糖蛋白上有中和抗原决定簇 能产生抗糖蛋白抗体1 2 在抗感染中具有重要作用?笔者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2°≤ 扩增出 株 糖蛋白基因 构建含有 基因的表达载体 并在昆虫细胞中表达 糖蛋白作为诊断

作者单位 浙江省杭州市第六人民医院传染科 杭州 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作者简介 朱国献 男 硕士研究生 从事病毒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2 ? ∏ 抗原 探索表达的 蛋白在免疫荧光诊断方面的应用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材料与方法

实验材料× 酶!各种限制性内切酶! 胶提取试剂盒! ≤ 2×克隆载体等购自上海生工生物工程公司?昆虫杆状病毒表达系统为 √ 公司产品 昆虫细胞培养基 ±≥?÷2 ≥∞≤× 购于 ≤ 公司 小牛血清购自杭州四季青生物材料研究所?昆虫细胞 由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保存 生长于 小牛血清的昆虫细胞培养液?异硫氰酸荧光素 ? ×≤ 标记的羊抗人 抗体 ≤ 2 为含有 株 片段质粒 均由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所提供?血清为杭州市各医院送检的疑似 ? ≥病人血清?

片段的亚克隆以质粒 ≤ 2 中的 基因为模板 设计上!下引物 对 用于扩增 株 基因片段?° .2 2 . !° .2 2 . 引物由上海生工生物工程公司合成?扩增条件为 ε变性 ε退火 ε延伸 个循环 最后 ε延伸 ?

片段的克隆和筛选用 胶提取试剂盒提取目的片段 克隆入 ≤ 2×质粒载体 转化Ε.χολι? 经含氨苄青霉素!÷2 和 °× 的培养基筛选 碱法提取质粒 酶切鉴定重组子?

重组杆状病毒的构建杆状病毒载体 ? × 及质粒 ≤ 2 2 用≥ 酶切 收回片段 插入杆状病毒转移载体 构建重组体

? × 2 2 ?将 ? × 2 2 转化感受态细胞? 在含有÷2 ! °× !卡那霉素 Λ !四环素 Λ 和庆大霉素 Λ 的平板上进行 轮筛选 挑取白色菌落接种于 的 中 培养 提取重组病毒质粒 经°≤ 鉴定为重组病毒后 用脂质体 介导转染昆虫细胞 后收集含有重组病毒的培养上清 贮存备用?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 ? ×

糖蛋白重组抗原片的制备 细胞生长于 小牛血清的 ±≥?÷2 ≥∞≤×昆虫细胞培养液中 重组 基因的杆状病毒感染细胞 后 收获细胞 将相等数量的未感染细胞与感染细胞混合一起 滴加于载玻片上 每孔大约 个 丙酮固定 干燥后 ε贮存备用?

? ≥病毒抗原片制备将 病毒感染? 2∞ 细胞后 滴片 经固定制备而成 ε贮存备用?

抗体的免疫荧光检测将待检血清按 Β 稀释成不同滴度 依次加到上述 种抗原的不同孔中 ε反应 漂洗!振荡 加入 Β 的羊抗人荧光 抗体 ε反应 漂洗!振荡!吹干及滴加甘油后 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

结果

目的基因的扩增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查°≤ 扩增产物 以Κ? ΕχοΡ Ηινδ 为标准 产物相对分子质量在 左右 与期望的扩增片段相符 将目的基因克隆入质粒载体 并进行酶切鉴定 结果与期望一致 初步判定为特异性扩增 图 ? °≤ 鉴定重组杆状病毒? 将含 糖蛋白基因的转移载体质粒转化为含有昆虫杆状病毒大肠埃希菌的? 经 重组 筛选阳性菌 转种 培养基增菌 提取质粒重组病毒 利用°≤ 检测重组病毒是否含有 糖蛋白基因的表达单元 图

?

? 标准相对分子质量 °≤ 扩增产物

图 基因°≤

扩增条带

? 标准相对分子质量 阳性菌的病毒? 扩增产物

图 重组杆状病毒°≤ 扩增条带

重组病毒在昆虫细胞中的检测将重组病毒转染昆虫细胞 后收获上清 转种单层昆虫细胞 后收获细胞 经≥?≥2° ∞凝胶电泳分析 显示出 条表达带 其相对分子质量与糖蛋白 相对分子质量基本一致 约为 ? ?紫外薄层扫描显示 目的蛋白的表达量占细胞总蛋白量的 左右?

? ≥病人血清荧光抗体的检测将感染了重组 糖蛋白的杆状病毒细胞制成抗原片 分别与阳性!阴性及 ? ≥疑似病人的血清反应?当重组抗原片与 ? ≥阳性血清反应时 感染细胞的细胞浆内均匀分布线性环状的特异性荧光 而未感染的细胞没有荧光?当与 ? ≥疑似病人及阴性血清反应时 均未见特异性荧光 图 ?

使用重组抗原及 ? ≥病毒抗原 种方法制备的抗原片 按双盲法 检测 年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收到的 份 ? ≥病人血清 以 ? ×∴ Β 判

为阳性 结果 ? ≥病毒抗原检测均为阳性 重组抗原

检测 份阴性

其他均为阳性

?

与 ? ≥阳性血清反应 与 ? ≥阴性血清反应图 重组抗原片与 ? ≥阳性!阴性血清间接免疫

荧光试验结果

讨论

? ×与∞ ≥ 相比 具有特异性强!敏感性好等特点

在传染病的快速诊断中应用广泛 已有多种免疫荧光试剂供应市场?我国第 个用于诊断≥ ≥感染

的试剂就是免疫荧光技术?传统制备抗原片的方法是将致病病毒感染敏感细胞 培养后经固定 作为特异性抗原用于检测病人血清中的相应抗体

确定有无受此病毒感染?但在制备试剂时使用有致病性的活病毒来研制免疫荧光诊断试剂存在安全隐患 特别是强致病性病毒 操作具有很大的危险性?

? ≥的结构蛋白中

核蛋白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 能诱导较强的抗体? ?包膜糖蛋白 和 位于病毒表面 也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 除能与细胞膜上的受体黏附融合之外 更重要的是具有诱导机体产生中和抗体的抗原决定簇 糖蛋白的中和抗原位点主要位于 上 它能诱导产生相应的抗体?抗糖蛋白 和 的单克隆抗体多数具有中和病毒的能力 而针对核蛋白的单克隆抗体绝大多数没有中和活

性1 2

所以 和 可作为合适的保护性抗原编码基因

但糖蛋白能否作诊断抗原研究不多? 病毒株是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分离到的

一株血凝滴度高!抗原性强的病毒株 已成功地研制出 ? ≥灭活疫苗

在控制 ? ≥的流行中起了很好的作用1 2? ? ≥病毒传染性较强 以活病毒感染细胞的方法制备免疫荧光抗原片时操作具有危险性 本研究利用对人无感染性的昆虫杆状病毒表达系统为载体构建重组 ?糖蛋白 昆虫杆状病毒 在昆虫细胞中表达 蛋白 通过 ? ×检测血清中抗 蛋白抗体 用于 ? ≥病人血清学的诊断 取得良好效果?共检测 份 ? ≥病人血清 份阳性 与传统的病毒抗原片符合率为 ?检查 份正常人及其他发热病人血清 均阴性?其中 份阳性血清未检出 这可能是糖蛋白诱导机体产生的中和抗体

抗体出现稍晚或滴度不高的缘故1 2?用 ?重组糖蛋白 基因制成的抗原片 通过 ? ×诊断 ?感染的阳性率较高且操作安全 可以作为诊断用抗原?

参考文献

1 2≥ ≤≥ ?

√ ∏ √ ∏ ∏ ∏ ≈ ?

1 2≥ ≤≥ ≤

≥ √ ∏ ≈ ? 1 2≥ ≤≥ ≥ ?

√ ∏ ∏ ∏ ≈ ?

1 2 ?∏ ∏ ≠ ∏ ∏

? Εσχηεριχηιαχολι 2 ∏ 2 2

≈ ∏ 1 2÷∏÷ ∏ ≥≠ × ≠? ∏

? √ ∏ Ραττυσνορ?εγιχυσ ≤ ≈ ? ∏ 1 2? ° ? ≥ ? ∞

∏ ∏ 2 ∏ √ √ ∏ ≈ ?

1 2 ≠ ≥ ≠ ∏ ° √

√ √ ∏ ≈ ?

1 2朱智勇

傅桂明 翁景清 等 自出血热病人分离到一株∞ ?病毒的特性≈ 浙江医学

1 2朱智勇

李岩金 陆群英 等 双价肾综合征出血热沙鼠肾细胞灭活疫苗免疫效果观察≈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1收稿日期 2

免疫学

1、免疫细胞的归巢再循环 2、免疫系统的功能 3、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4、抗原的分类 5、比较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两类受体;主要特点;三个时相; 6、适应性免疫的特点;类型; 7、T细胞的分化与成熟 8、T细胞的胸腺选择 9、CD3的结构 10、T细胞的激活全过程 ①T细胞识别抗原②信号跨膜传递③保内的信号转导转录因子的活化和转位⑤核内基 因的转录激活⑥新分子的合成与表达⑦细胞因子的分泌⑧进入细胞周期⑨细胞亚 群的分化10、面以及以的形成 11、未致敏T细胞激活需要双重信号 12、为什么一个T细胞只能表达一种特异性TCR,只显示一种Ag识别特异性 答:①TCR的V区基因重排:只发生在T细胞分化的早期---特异性重组酶只存在早期,且其活性具有严格的时限性和组织cell特异性,所以T细胞在分化成熟的过程中,只能进行一次有效的基因重排。②等位排斥现象:与Ig基因一样,TCR的Vβ、Vα基因重排过程中也存在等位排斥现象,即一条染色体上的TCR基因重排时,可抑制另一条染色体上的TCR基因TCR基因重排。当一条染色体上的TCR基因重排出现错误即无法有效重排时,第二条染色体上的基因方可进行重排。 等位排斥的意义:保证了一个T细胞克隆只能产生一种类型的TCR基因,表达一种特异性TCR。若两条染色体上的TCR基因均不能有效的重排,则该T细胞可因细胞凋亡而遭到克隆清除。 13、TCR多样性产生的机制 14、记忆性T细胞长期维持的机制 ①残存抗原和交叉抗原的刺激:某些抗原及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在免疫组化的特定部位长期停留,其中起主要作用者为外周淋巴组织生发中心的FDC,FDC借助表面的Fc受体与Ag-Ab-补体复合物结合,树突部分形成成串的颗粒状结构,成为免疫复合物覆盖小体(immune complex-coated body,iccosome),FDC对这些复合物不做常规的吞噬和分解,滞留数月甚至数年而不断刺激记忆性淋巴细胞。另外,机体会经受多种病原体的感染,不能排除这些病原体和当初所遭遇的抗原在结构上的相似性,通过抗原的交叉反应,也可能为记忆细胞提供新的刺激

免疫学在医学中的应用

早在1000多年前,人们就发现了免疫现象,并由此发展起来对传染病的免疫预防。中国人首先发明了用人痘痂皮接种以预防天花,并且在十五世纪中后期的明朝隆庆年间有较大改进,并得到广泛的应用。后来,这一伟大发明传播到日本、朝鲜、俄国、土耳其和英国等许多国家。后英国医生琴纳据此研究出用牛痘菌预防天花的方法,为免疫学对传染病的预防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全世界能在20世纪70年代末消灭天花,接种牛痘菌发挥了巨大作用。[1] 19世纪末,法国化学家、微生物学家巴斯德于研究人和动物的传染病时,分析了免疫现象。并在琴纳的启发下,他发明用减毒炭疽杆菌苗株制成疫苗,预防动物的炭疽病;用减毒狂犬病毒株制成疫苗,预防人类的狂犬病。 著名动物学家梅契尼科夫在长期研究昆虫和动物细胞吞噬异物的现象后,于1883年指出体内的白细胞和肝、脾组织中的吞噬细胞具有吞噬和消化细菌的能力。德国细菌学家、免疫学家贝林于1890年发现免疫血清中有抗白喉毒素的抗毒素存在,日本细菌学家北里柴三郎也发现抗破伤风毒素的抗毒素,两人共同研究血清疗法成功,对治疗白喉和破伤风患者取得良好效果。 从此,人们开始探讨免疫机制,把细胞的吞噬作用和抗毒素的中和作用看成是特异性免疫的根据,并逐步开展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大学派的争鸣。 细胞免疫学派的首领是梅契尼科夫,体液免疫学派的首领是德国细菌学家埃尔利希。埃尔利希用生物化学方法研究免疫现象,特别是以蛋白质化学和糖化学作为基础,探讨抗原和抗体的本质及其相互作用,于1896年提出抗体形成的侧链学说,这一学说直到今天还具有实际意义。两大学派的争鸣促进了免疫学的发展。 到20世纪60年代,对体液免疫的研究已经达到分子生物学的水平,已经弄清抗体的分子结构和功能。同时,对细胞免疫的研究也取得了明显的进展,过去认为小淋巴细胞是处于衰老终末期,而现在

糖蛋白的作用

糖蛋白得作用 含糖得蛋白质,由寡糖链与肽链中得一定氨基酸残基以糖苷键共价连接而成。其主要生物学功能为细胞或分子得生物识别,如卵子受精时精子需识别卵子细胞膜上相应得糖蛋白。受体蛋白、肿瘤细胞表面抗原等亦均属糖蛋白、 糖蛋白普遍存在于动物、植物及微生物中,种类繁多,功能广泛。可按存在方式分为三类:①可溶性糖蛋白,存在于细胞内液、各种体液及腔道腺体分泌得粘液中、血浆蛋白除白蛋白外皆为糖蛋白、可溶性糖蛋白包括酶(如核酸酶类、蛋白酶类、糖苷酶类)、肽类激素(如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促黄体激素、促甲状腺素、促红细胞生成素)、抗体、补体、以及某些生长因子、干扰素、抑素、凝集素及毒素等、②膜结合糖蛋白,其肽链由疏水肽段及亲水肽段组成。疏水肽段可为一至数个,并通过疏水相互作用嵌入膜脂双层中。亲水肽段暴露于膜外、糖链连接在亲水肽段并有严格得方向性。在质膜表面糖链一律朝外;在细胞内膜一般朝腔面。膜结合糖蛋白包括酶、受体、凝集素及运载蛋白等。此类糖蛋白常参与细胞识别,并可作为特定细胞或细胞在特定阶段得表面标志或表面抗原。③结构糖蛋白,为细胞外基质中得不溶性大分子糖蛋白,如胶原及各种非胶原糖蛋白(纤粘连蛋白、层粘连蛋白等)。它们得功能不仅仅就是作为细胞外基质得结构成分起支持、连接及缓冲作用,更重要得就是参与细胞得识别、粘着及迁移,并调控细胞得增殖及分化。 寡糖链通常指由2~10个单糖基借糖苷键连成得聚合体。糖蛋白得寡糖链多有分枝、由于单糖得端基碳(异头碳)原子有α、β两种构型,而且单糖分子中存在多个可形成糖苷键得羟基,因此,糖链结构得多样性超过多核苷酸及肽链。在糖链结构中可以贮存足够得识别信息,从而在分子识别及细胞识别中起决定性作用。糖蛋白参与得生理功能包括凝血、免疫、分泌、内吞、物质转运、信息传递、神经传导、生长及分化得调节、细胞迁移、细胞归巢、创伤修复及再生等、糖蛋白得糖链还参与维持其肽链处于有生物活性得天然构象及稳定肽链结构,并赋予整个糖蛋白分子以特定得理化性质(如润滑性、粘弹性、抗热失活、抗蛋白酶水解及抗冻性等)。 糖蛋白与很多疾病如感染、肿瘤、心血管病、肝病、肾病、糖尿病以及某些遗传性疾病等得发生、发展有关。再者,细胞表面得糖蛋白及糖脂可“脱落”到周围环境或进入血循环,它们可以作为异常得标志为临床诊断提供信息;患某些疾病时体液中得糖蛋白亦常有特异性或强或弱得改变,这可有助于诊断或预后得判断。糖蛋白还日益介入治疗。例如,针对特定细胞表面特异性糖结构得抗体可作为导向治疗药物得定向载体。利用糖类(单糖、寡糖或糖肽)抗感染及抗肿瘤转移也已崭露头角。 生物合成及降解糖蛋白得生物合成就蛋白质部分而言与一般分泌蛋白质相同,在粗面内质网进行。糖链得生物合成在肽链延长得同时与(或)以后进行。始于粗面内质网,经滑面内质网,完成于戈尔吉氏体,有得甚至在到达质膜后在那里最终完成。肽链得糖基化及糖链得延长都在各种糖基转移酶得催化下进行、糖基转移酶有两个作用物、一个就是活化形式得单糖,作为糖基得供体,另一个就是肽链或寡糖链,作为糖基得接受体。糖基转移酶对供体及接受体皆有严格得特异性。一种糖苷键由一种酶催化形成。糖链得结构及糖基排列顺序无模板可循,而就是由糖基转移酶得特异性(包括单糖基种类、端基碳构型、糖苷键连接位置及接受体结构)及其作用得先后顺序决定,因此就是由基因通过糖基转移酶而间接控制得,属于基因得次级产物。 糖蛋白得降解可从糖链开始,亦可从肽链开始,糖蛋白肽链得降解同样就是在各种蛋白水解酶得催化下进行得、糖链得水解由各种糖苷酶催化。糖苷酶分为外切及内切糖苷酸两大类。外切糖苷酶水解糖链非还原末端得糖苷键,每次水解下一个单糖、这类糖苷酶主要存在于溶酶体中,参与糖蛋白、糖脂及蛋白聚糖得分解代谢。糖苷酶对于所水解得糖苷键及作用物得糖结构(有得不仅要求一定得单糖,还要求一定得糖链结构)具有严格得特异性。一条糖链得完全水解就是在一系列糖苷酶依次作用下完成得,每种糖苷酶只能水解下来一个特定得单糖、如果缺少一种糖苷酶,则下一步得糖苷水解被阻断,导致糖链水解不完全,而致分解代

病毒

从SARS和H1N1看病毒 时隔多年,我们仍无法忘记在2002年冬到2003年春肆虐全球的SARS(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在国内称之为非典。据科学家研究,引发非典蔓延的(SARS)病毒属于一种新的冠状病毒,一种RNA病毒,它与现在已有的冠状病毒比较结果显示,其核苷酸水平的相似性极差。当RNA病毒(比如HIV病毒和流行性感冒病毒)在活细胞内迅速增殖(基因组复制和病毒体装配)时,它们可以在短期内较容易地在不同组织中改变其遗传结构,变异性极强 . 冠状病毒粒子呈不规则形状,直径约60-220nm。病毒粒子外包着脂肪膜,膜表面有三种糖蛋白:刺突糖蛋白(S,Spike Protein,是受体结合位点、溶细胞作用和主要抗原位点);小包膜糖蛋白(E,Envelope Protein,较小,与包膜结合的蛋白);膜糖蛋白(M,Membrane Protein,负责营养物质的跨膜运输、新生病毒出芽释放与病毒外包膜的形成)。少数种类还有血凝素糖蛋白(HE 蛋白,Haemaglutinin-esterase)。冠状病毒的核酸为非节段单链(+)RNA,长27-31kd,是RNA病毒中最长的RNA核酸链,具有正链RNA特有的重要结构特征:即RNA链5’端有甲基化“帽子”,3’端有PolyA “尾巴”结构。这一结构与真核mRNA非常相似,也是其基因组RNA自身可以发挥翻译模板作用的重要结构基础,而省去了RNA-DNA-RNA的转录过程。冠状病毒的RNA和RNA之间重组率非常高,病毒出现变异正是由于这种高重组率。重组后,RNA序列发生了变化,由此核酸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也变了,氨基酸构成的蛋白质随之发生变化,使其抗原性发生了变化。而抗原性发生变化的结果是导致原有疫苗失效,免疫失败。

免疫学 病毒感染与免疫机制

现代免疫学 1.病毒感染之后如何诱发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并产生免疫保护作用? 2.同一种病毒再次感染机体,发生的免疫应答有何变化? 病毒是除了类病毒外最简单的生命有机体,由核酸和包裹核酸的蛋白质衣壳组成。病毒完全依靠宿主细胞的生物合成系统来复制病毒蛋白及其遗传物质并进行病毒体组装。他们利用细胞表面受体感染细胞,其中许多与免疫系统有关。病毒成功感染宿主细胞后,其遗传物质暴露于胞质内,并开始指导病毒大分子的合成以及病毒体的组装。少数病毒如CMV能与宿主细胞和平共处,长期寄生,称之为非细胞毒性病毒。多数病毒是细胞毒性病毒,其在胞内的繁殖和寄生很快导致宿主细胞的死亡。 机体针对病毒的防御在3个层次上展开,1)抑制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的复制与繁殖——IFN和TNF等细胞因子;2)杀伤被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NK细胞和CTL;3)阻断病毒感染细胞的能力——中和抗体。 1.针对病毒感染的固有免疫应答: 在针对病毒入侵的强有力的特有免疫建立之前,固有免疫应答是机体抵御病毒入侵的第一道防线。主要是通过I型干扰素对病毒的抑制和自然杀伤细胞对感染细胞的杀伤来实现的。病毒通过皮肤或黏膜表面进入机体后遇到NK细胞,后者通过细胞裂解作用而将被病毒感染的细胞清除。这是在特异性免疫应答尚未建立的病毒感染早期机体抗病毒感染的主要方式。 病毒双链RNA可以刺激受感染组织细胞、巨噬细胞以及单核细胞等分泌产生IFN-α和β等I型干扰素,以诱导临近细胞进入抗病毒状态。【图:干扰素的抗感染作用:细胞被病毒感染后表达并分泌干扰素-左,干扰素作用与临近细胞,使其进入抗病毒状态-右】干扰素通过与核细胞表面的I型干扰素受体结合,促使细胞产生可抑制病毒复制的酶以达到对病毒的抑制,从而抗病毒感染。I型干扰素还能激活NK细胞,使其更有效地杀伤被感染的宿主细胞,清除病毒赖以藏身和复制的“工厂”。NK细胞大量分泌IFN-γ,发挥免疫调节作用。巨噬细胞受到病毒和IFN-γ的刺激后被活化,分泌IL-1 IL-6 IL-8 IFN-γ和IL-12等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促进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上调粘附分子,以便于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感染局部。 固有免疫对于防控病毒的入侵和感染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病毒一旦已经完成入侵并造成感染,特异性免疫应答,特别是T细胞介导的特异性免疫将发挥消除病毒感染的决定性作用。 2.针对病毒感染的适应性免疫应答: 病毒可借助其表面的受体分子和宿主细胞表面相应分子结合从而感染细胞,机体针对入侵病毒表面分子产生的特异性抗体在防治病毒感染的体液免疫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这些抗体可作用于感染早期体液中的病毒和感染细胞溶解后释放的病毒。 抗体的抗病毒效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中和病毒感染力:抗体与病毒表面蛋白质的结合可以阻断其与细胞表面受体的接触或者干扰病毒向细胞内的侵入,黏膜表面的IgA分子在这方面的作用尤为重要;2)致敏病毒颗粒:抗体结合病毒之后通过激活补体导致病毒颗粒直接被裂解,在此过程中产生的C3a和C5a等补体片段趋化白细胞;3)介导抗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ADCC:有些病毒膜蛋白能够表达于被感染宿主细胞的表面。病毒特异性抗体通过对这些病毒蛋白的识别标记被感染细胞,诱发NK细胞和巨噬细胞对这些细胞的杀伤。

病毒侵入

病毒侵入(进入)细胞的途径病毒通过以下不同的方式进入宿主细胞:注射式侵入、细胞内吞、膜融合以及其他特殊的侵入方式。 注射式侵入:一般为有尾噬菌体的侵入方式。通过尾部收缩将衣壳内的DNA基因组注入宿主细胞内。 细胞内吞:动物病毒的常见侵入方式。经细胞膜内陷形成吞噬泡,使病毒粒子进入细胞质中。 膜融合:有包膜病毒侵入过程中病毒包膜与细胞膜融合。 直接侵入: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 ⑴部分病毒粒子直接侵入宿主细胞,其机理不明。 ⑵病毒与细胞膜表面受体结合后,由细胞表面的酶类帮助病毒粒体释放核酸进入细胞质中,病毒衣壳仍然留在细胞膜外,将病毒侵入和脱壳融为一体。 ⑶其他特殊方式。植物病毒通过存在于植物细胞壁上的小伤口或天然的外壁孔侵入,或植物细胞之间的胞间连丝侵入细胞,也可通过介体的口器、吸器等侵入细胞。 ----------------------------------------------------------------------------------------- 病毒的侵入 噬菌体 1952年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一个有利的证据就是赫尔希(Hershey)等用同位素磷-32标记T噬菌体的核酸,用硫-35标记它的蛋白质,用这种被标记的病毒来感染不带任何同位素的大肠杆菌。结果证明含硫-35的蛋白完全留在细菌的外面,磷-32标记的核酸被注入细菌体内了。当T4尾部像肌肉那样收缩时,外壳里面的DNA就被挤进细胞体内。它的DNA分子相当长,约50,000 纳米,粗2.4纳米,而尾鞘中心的管子直径不过2.5-3.0纳米。这样长的DNA要通过这样细的管子完全完全细菌体内看起来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T4却能在1分钟内就完成任务。早期人们相信进入体内的只是DNA,不含任何蛋白质,但最近工作证明,有些壳内最里层的蛋白质也随着DNA一起进入细菌,这少量蛋白可能在以后的复制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动物病毒进入寄主细胞就采取另外更简便的方法了。当某种外来颗粒与动物细胞接触时,细胞的一种自然反应是把颗粒包进去,发生吞噬现象。某些动物病毒恰恰利用了这种细胞的本能进入细胞。 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显然不同点之一在于植物细胞有一个由纤维素组成的外壁,可以阻止很多东西进入细胞。假若细胞有了轻微的伤口,则病毒可以从伤口进入。植物的细胞壁也并非无缝可入,在坚硬的纤维素结构中分散有微小的管状突起,叫做外壁连丝,直接与外界沟通。有人认为植物病毒是经外壁连丝入侵的。在自然界,植物病毒的更重要的入侵方式是媒介昆虫在植物上取食时,把病毒直接注入植物体内。把植物细胞的外壁用果胶酶,纤维素酶处理后只剩细胞质膜,叫做原生质球。如用TMV来侵染烟的原生质球,发现细胞也是利用吞噬把病毒包进细胞内的。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

医学微生物学与寄生虫学&医学免疫学 简答题 1.简述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 适应性免疫应答,又称特异性免疫应答,指体内抗原特异性T/B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自身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 基本过程: ①识别活化阶段: ⅰAPC(抗原提呈细胞)对抗原加工处理及提呈。 ⅱT细胞和B细胞识别抗原。 ②增殖分化阶段:T、B淋巴细胞活化,增殖分化产生效应细胞和浆细胞。 ③效应阶段:Ab和效应T细胞与Ag结合,通过多种机制最后清除Ag。 2.Ⅰ型超敏反应发生的机制。 Ⅰ型超敏反应又称过敏反应,主要是由特异性IgE抗体介导产生,可发生于局部,亦发生于全身。 ①致敏阶段:变应原进入机体后,可选择诱导变应原特异性B细胞产生IgE抗体应答,Ig E类抗体与IgG类抗体不同,它们可在不结合抗原情况下,以其Fc段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结合,而使机体处于对该变原的致敏状态。 ②激发阶段:指相同变应原再次进入机体后,通过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表面IgE抗体特异性结合,使之脱落释放生物活性介质的阶段。 ③效应阶段:指生物活性介质作用于效应组织和器官,引起局部或全身过敏反应的阶段。 3.细菌致病因素。

4.区别内、外毒素的主要性状。 5.细菌的特殊结构有哪些?各有何作用? ①荚膜:抗吞噬;粘附作用;抗有害物质损伤,与细菌的致病性有关,是构成细菌毒力的重要因素。 ②鞭毛:细菌运动器官;某些与致病性有关,如霍乱弧菌、空肠弯曲菌;有抗原怕,称H 抗原,可以鉴定细菌。 ③菌毛:具有抗原性,普通菌毛具有粘附易感细胞的能力;与细菌致病性有关,性菌毛。 ④芽胞:具有保护和稳定蛋白质生命物质作用;有助于鉴别细菌;医学消毒、灭菌的重要指标。 6.细菌、病毒感染的类型和特点。 细菌: 隐性感染:机体损伤轻,不出现或仅出现不明显的临床症状,机体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如结核、白喉、伤寒等疾病常有隐性感染。 ⑴根据病情缓急不同可分为: 急性感染:发病急,病程短,一般数日或数周,病愈后病原菌从宿主体内消失,如霍乱、化脓性脑膜炎等。 慢性感染:病程缓慢进行,常持续数月至数年,多见于胞内寄生菌的感染,如结核、麻风等。 ⑵按感染部位不同可分为: ①局部感染:致病菌引起的感染仅局限于一定部位,引起局部病变。如临床上常见的痈、伤口化脓等。 ②全身感染:感染后病原菌或其毒性产物向全身扩散,引起全身症状的一种感染类型,常见的全身表现有:毒血症、内毒素血症、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 带菌状态:有时病原菌在隐性或显性感染后,并未被完全消除,而继续在体内存留一段时间,并不断被排出体外,称为带菌状态。处于带菌状态的人称为带菌者。如白喉、伤寒等传染病,病后常出现带菌状态。由于带菌者经常或间歇排出病原菌,是重要的传染源。 病毒: 隐性感染:病毒侵入机体不引起临床感染称为重金属感染或亚临床感染。其原因可能是病毒毒力弱或机体免疫力强,使病毒不能大量增殖,组织细胞损伤轻微;也可能是病毒最终未到达靶器官,帮不呈现或极少呈现临床症状。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时,大多数人表现为隐性感

汉坦病毒@

汉坦病毒
Hantavirus

汉坦病毒属病原学
布尼亚病毒科汉坦病毒属,-ssRNA分3个节段 L RNA M RNA
包膜
S RNA
G2包膜糖蛋白
血凝
核衣壳蛋白 RNA聚合酶
G1包膜糖蛋白
受体吸附、中和抗原

细胞培养:金黄地鼠肾细胞、Vero细胞、 恒河猴肾细胞等多种细胞中缓慢增殖, 可形成包涵体
易感动物:黑线姬鼠、乳小白鼠等

线

小白鼠


汉坦病毒型别、动物宿主、致病性及分布
病毒型别
动物宿主
汉滩病毒
黑线姬鼠
(hantaan
virus,HTNV)
首尔病毒
褐家鼠
(Seoul virus,
SEOV)
辛诺柏病毒
草原
(Sin Nombre 鹿鼠
virus,SNV )
所致疾病
分布地区
肾综合征出血热
(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HFRS)
朝鲜,中国 和远东地区
HFRS
中国,朝鲜
(高热、出血、肾损 和日本等
害)
汉坦病毒肺综合征
南、北美洲
(hantavirus
pulmonary syndrome,
HPS) (急性肺水肿,成
人呼吸窘迫征,青壮年多见)

HFRS的特点
9人群普遍易感,隐性感染少
9临床特征:
高热、出血、肾损害
三痛=头痛、眼眶痛、腰痛
三红=面部、颈部、胸部潮红
95期临床表现:
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
多尿期、恢复期 9病死率:~15% 9免疫性:持久
病毒性出血热病的“3H”:
hyperpyrexia
hemorrhage
hypotention
5

出血热病毒感染怎么办

出血热病毒感染怎么办 出血热是一种传染性疾病,发病率是比较高的,对于被出血热病毒感染的朋友来说,一定很想知道相关的治疗方法,那么出血热病毒感染怎么办呢?接下来,本文就为大家介绍这方面的相关内容,仅供大家参考。下面请大家看详细的介绍。 出血热即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传染病,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汉坦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以发热、出血、充血、低血压休克及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 出血热病毒感染怎么办?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治疗: 一、一般原则 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和就地隔离治疗。按乙类传染病上报,密观生命体征,针对五期的临床情况进行相应综合治疗。

发热期可用物理降温或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发生低血压休克时应补充血容量,常用的有低分子右旋糖酐、平衡盐液和葡萄糖盐水、血浆、蛋白等。如有少尿可用利尿剂(如速尿等)静脉注射。无尿者可用20%甘露醇、硫酸镁、大黄口服导泻。多尿时应补充足够液体和电解质(钾盐),以口服为主。进入恢复期后注意防止并发症,加强营养,逐步恢复活动。 二、对症和并发症治疗 有明显出血者应输新鲜血,以提供大量正常功能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血小板数明显减少者,应输血小板;对合并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者,可用肝素等抗凝药物治疗。心功能不全者应用强心药物;肾性少尿者,可按急性肾功能衰竭处理:限制入液量,应用利尿剂,保持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必要时采取透析疗法;肝功能受损者可给予保肝治疗。重症患者可酌情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以上就是关于出血热病毒感染怎么办的相关介绍。从上面的

介绍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出血热对我们的危害是非常巨大的,严重的甚至会造成死亡。所以,一旦发现感染了出血热就应该及时隔离治疗,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降低死亡的风险。此外,在康复的过程中也要有所注意的,这样才能早日恢复健康哦!

糖蛋白有关

糖蛋白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 1、首先糖蛋白主要存在于胃粘膜上面,可以帮助保护胃粘膜的大量细胞成分。 2、其次是对于呼吸道上的细胞而言,糖蛋白可以帮助增加呼吸道的润滑作用,对于出现的咽喉问题,补充糖蛋白可以缓解喉咙的干燥感。 3、第三是在生殖系统上,糖蛋白可以帮助卵细胞膜表面对于精子来进行识别。糖蛋白也是人体重要的一种免疫细胞,可以抵抗细菌和病毒的。 扩展资料: 糖蛋白与很多疾病如感染、肿瘤、心血管病、肝病、肾病、糖尿病以及某些遗传性疾病等的发生、发展有关。再者,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及糖脂可“脱落”到周围环境或进入血循环,它们可以作为异常的标志为临床诊断提供信息; 患某些疾病时体液中的糖蛋白亦常有特异性或强或弱的改变,这可有助于诊断或预后的判断。糖蛋白还日益介入治疗。例如,针对特定细胞表面特异性糖结构的抗体可作为导向治疗药物的定向载体。利用糖类(单糖、寡糖或糖肽)抗感染及抗肿瘤转移也已崭露头角。 糖蛋白是一种含有寡糖链的蛋白质,两者之间以共价键相连。其中的寡糖链通常是经由共转译修饰或是后转译修饰过程中的糖基化作用而连结在蛋白质上。 在糖蛋白中,糖的组成常比较复杂,有甘露糖、半乳糖、岩藻糖、葡糖胺、半乳糖胺、唾液酸等。 糖蛋白多肽链常携带许多短的杂糖链。它们通常包括N-乙酰己糠胺和己糖(常是半乳糖和/或甘露糖,而葡萄糖竟较少)。 扩展资料: 糖蛋白的功能: 携带蛋白质代谢去向信息,糖蛋白寡糖链末端的唾液酸残基,决定着某种蛋白质是否在血流中存在或被肝脏除去的信息。A.脊椎动物血液中的铜蓝蛋白。肝细胞能降解丢失了唾液酸的铜蓝蛋白,唾液酸的消除可能是体内“老”蛋白的标记方式之一。 B.红细胞。新生的红细胞膜上唾液酸的含量远高于成熟的红细胞膜。用唾液酸酶处理新生的红细胞,回注机体,几小时后全部消失。而末用酶处理的红细胞,回注几天以后,仍能在体内正常存活。 ①胃黏膜上皮细胞的保护作用与糖蛋白有关,①正确;

免疫学

四、问答题 1.简述APC与Th细胞的相互作用 APC与T细胞的相互作用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双识别:T细胞的TCR识别APC提呈的抗原肽,同时还要识别与抗原肽结合的MHC分子。其中Th细胞识别的是抗原肽/MHC-II类分子复合物,Tc 细胞识别的抗原肽/MHC-I类分子复合物。 (2)双信号:T细胞活化需要双信号刺激。第一信号是APC表面的抗原肽-MHC 分子复合物与T细胞的TCR结合,其抗原刺激信号由CD3传递入细胞内;第二信号即协同刺激信号,是抗原提呈细胞表面协同刺激分子如B7-1/B7-2、LFA-3等与T细胞表面协同刺激分子受体CD28、CD2等结合,相互作用后产生的。 等,这些细胞因子由激活的APC和T细胞产生,它们以自分泌和旁分泌作用,参与T细胞的增殖与分化。β、TNF-γ(3)细胞因子:T细胞充分活化还需细胞因子的作用如IL-1、IL-2、IFN- T细胞在这三种信号的刺激下才能充分活化、增殖和分化,才能发挥免疫效应。 2.简述B细胞活化的条件 B细胞活化的条件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单识别:BCR识别并结合游离的抗原或存在与APC细胞表面的抗原(TD-Ag),BCR识别和结合的是抗原分子中的构象决定基(或称为B细胞决定基)。 (2)双信号:B细胞活化也需要双信号刺激。第一信号是B细胞的BCR识别并结合抗原肽,其抗原刺激信号由Igα/Igβ传导入细胞内;第二信号即协同刺激信号:B细胞活化需Th细胞的辅助。活化的T细胞表面表达CD40L、B细胞表面的CD40结合,从而激活B细胞,还有其它的协同刺激分子参与,如T 细胞表面的CD2、LFA-1等与B细胞表面的相应的配体LFA-3、ICAM-1等结合增强B细胞与T细胞之间的作用,共同提供B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 (3)细胞因子:B细胞活化还有耐于活化的T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如IL-2、IL-4、IL-5、IL-6等的作用。 B细胞在这三种信号的刺激下才能充分活化、增殖和分化为奖细胞产生抗体发挥体液免疫效应。 3.试述免疫应答过程中T细胞活化和B细胞活化的区别? 免疫应答过程中T细胞活化和B细胞活化的区别如下表: 比较项目B细胞激活T细胞激活 抗原识别受体BCR TCR 抗原受体的 分子结构SmIg(IgM或IgD) BCR-Igα/Igβ复合物αβ/γδ链 CR-CD3 刺激的抗原TD或TI抗原仅TD抗原 识别的决定基B细胞决定基 功能性决定基 构象决定基

免疫学复习题:病毒进入体内免疫过程

病原体从外界进入体内的免疫过程: (0-4h)首先要通过皮肤、黏膜及其分泌液中的抗菌物质和正常菌群构成的物理、化学和微生物屏障。进入体内后,会遇到具有吞噬作用的巨噬细胞;还可能激活补体旁路途径而被溶解破坏;另外局部血管内中性粒细胞会在感染部位产生的促炎细胞因子和其他炎性介质作用下被活化,迅速穿过血管内皮细胞进入炎症部位,发挥强大的吞噬杀菌效应。 (4-96h)在某些细菌成分(如脂多糖)及炎症部位分泌的细胞因子的作用下,巨噬细胞向炎症部位募集,增强抗感染免疫。另外还会发生巨噬细胞活化、B1细胞活化以及NK 细胞、γδT细胞、NKT细胞活化。 (96h后)适应性免疫应答诱导阶段:活化的巨噬细胞与DC将病原体加工处理为多肽,并以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的形式表达于细胞表面(有MHCⅠ类分子途径和MHCⅡ类分子途径),同时共刺激分子表达上调。 到达淋巴结的胸腺依赖区: CD8+T细胞通过TCR识别结合抗原肽-MHCⅠ类分子复合物,在双信号和细胞因子的作用下发生活化增殖分化成CTL细胞,具有细胞毒作用,清除被病毒感染的细胞。 CD4+T细胞通过TCR识别结合抗原肽-MHCⅡ类分子复合物,在双信号和细胞因子的作用下发生活化增殖分化成Th细胞。 Th2细胞通过高表达的CD40L与B细胞上的CD40结合以及细胞因子的作用于B细胞,B细胞特异性识别结合游离的抗原分子以及上述APC表面抗原(TD-Ag)中的表位,在双信号以及细胞因子的作用下B细胞活化。 B细胞活化后进入原始淋巴滤泡,分裂增殖,形成生发中心。生发中心中B细胞发育成熟,经历以下阶段:IgV基因的体细胞高频突变、Ig类型转换、浆细胞和记忆细胞的产生。 浆细胞分泌抗体,发挥中和毒素和病毒、调理作用、激活补体和ADCC等作用。记忆细胞则迁移到骨髓,长期保存,一旦再遇到相同抗原,立马产生快速的再次应答。

最新口腔执业医师(含助理)精品资料 虫媒病毒(黄病毒属)、出血热病毒——汉坦病毒

虫媒病毒(黄病毒属)、出血热病毒——汉坦病毒 虫媒病毒(黄病毒属) 包括: 乙型(日本)脑炎病毒、登革病毒、森林脑炎病毒 人兽共患,经吸血媒介昆虫传播 结构 核心:(+)ssRNA 衣壳:20面体 包膜:刺突 一、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1.传播途径 传染源:家畜(幼猪——重要的中间宿主和扩散宿主)、家禽 传播媒介:三带喙库蚊(储存宿主) 2.致病性 潜伏期:10~15天 隐性或轻型感染,少数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有后遗症 3.免疫——稳固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4.防治原则 乙脑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中国儿童计划免疫规程) 驱蚊灭蚊;猪防治 二、登革病毒 1.致病性 流行区域——热带、亚热带(广东、海南、广西) 传染源——人、猴 传播途径——伊蚊叮咬 疾病——登革热 普通登革热 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DHF/DSS) (既往感染,再次感染) 【例题】下列主要通过三带喙库蚊传播的病毒是 A.汉坦病毒 B.新疆出血热病毒 C.森林脑炎病毒 D.登革热病毒 E.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答疑编号700538290101] 【正确答案】E 【例题】不需要节肢动物作为传播媒介的病原微生物是 A.鼠疫耶尔森菌

B.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C.普氏立克次体 D.钩端螺旋体 E.登革病毒 [答疑编号700538290102] 【正确答案】D 出血热病毒——汉坦病毒 1.汉坦病毒的特性 引起出血热症状体征的病毒 布尼亚病毒科汉坦病毒属 形态:有包膜;-ssRNA(L、M、S);螺旋对称衣壳 主要型别: Ⅰ型(汉坦型);Ⅱ型(汉城/首尔型)——东亚和中国流行且危害严重培养:鼠类,多形性包涵体 2.出血热病毒致病性 人兽共患性疾病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 高热、出血、肾脏损害、免疫功能紊乱 传染源:啮齿类动物(主要黑线姬鼠和褐家鼠) 传播途径: 气溶胶——皮肤黏膜、消化道、呼吸道(鼠-人) 吸血虫媒(螨类和蜱类)(鼠-鼠) 潜伏期:2w 致病机制:直接损伤和免疫病理损伤 免疫力持久,重点人群接种 【例题】引起肾综合征出血热的病原体是 A.汉坦病毒 B.新疆出血热病毒 C.森林脑炎病毒 D.登革热病毒 E.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答疑编号700538290103] 【正确答案】A

应用杆状病毒载体表达狂犬病病毒糖蛋白

应用杆状病毒载体表达狂犬病病毒糖蛋白 Ξ 罗廷荣1 源宣之2 金城俊夫2(1 广西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南宁530005;2 日本岐阜大学农学部兽医公共卫生学研究室) 摘要 本试验利用杆状病毒载体成功地表达狂犬病病毒糖(G )蛋白。从转染重组了日本动物用狂犬病 病毒疫苗株RC HL 株G 蛋白基因的转移载体和野生型杆状病毒DNA 的Sf 9细胞中,分离出2个重组杆状病毒克隆。应用印渍法和荧光抗体法(IFA )从重组杆状病毒感染的Sf 9细胞检出了狂犬病毒G 蛋白。Sf 9细胞表达的G 蛋白与狂犬病毒RC HL 株感染NA 细胞的G 蛋白的分子量一致。35个抗RC HL 株G 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均与重组杆状病毒感染的Sf 9细胞反应,表明表达的G 蛋白的抗原性没有发生变异。表达的G 蛋白主要分布在Sf 9细胞的膜表面,形成类似环状的荧光,这种荧光与RC HL 株感染的NA 细胞的荧光相同。 关键词 狂犬病病毒;糖蛋白;重组杆状病毒 中图分类号 S 852165911;S 8521655 Expression of Glycoprote i n of Rab ies V irus Usi ng Baculov irus Vector L uo T ingrong 1 M inam o to N obuyuk i 2 K in jo To sh i o 2(1 Co llege of A n i m al Sciences and T echno logy ,Guangx i U n iv .,N ann ing 530005 2D ep artm en t of V eterinary Pub lic H ealth ,Facu lty of A gricu ltu re ,Gifu U n iversity ,Japan )Abstract In th is exp eri m en t w e have successfu lly exp ressed rab ies vivu s glycop ro tein (G p ro tein )u sing bacu loviru s vecto r .Tw o clones of recom b inan t bacu loviru s w ere iso lated from Sf 9cells ,in w h ich w as tran sfeted w ith DNA of w ild typ e bacu loviru s and bacu loviru s tran sfer vecto r in 2serted G p ro tein gene of RC HL strain u sed fo r p roducti on of an i m als rab ies vaccine in Japan .B y u s 2ing w estern b lo t and indirect i m m unofluo rescen t assay (IFA ),the G p ro tein of rab ies viru s w as detect 2ed from Sf 9cells w h ich w ere infected w ith recom b inan t bacu loviru s .T he G p ro tein in Sf 9cells ex 2p ressed by recom b inan t bacu loviru s show ed iden tical m o lecu lar w eigh t w ith that in NA cells infected w ith RC HL strain of rab ies vru s .T h irty five m onoclonal an tibodies (M A b s )again st G p ro tein of RC HL strain reacted w ith G p ro tein on the Sf 9cells infected w ith recom b inan t bacu loviru s ,indi 2 cating that an tigen ic variati on of the exp ressed G p ro tein has no t been found .M ajo rity of the exp ressed G p ro tein ex ists on the su rface of Sf 9cells ,fluo rescence of the Sf 9cells fo r m ed a ring like w hen it infected w ith recom b inan t bacu loviru s and w as dyed by IFA .T h is k ind of fluo rescence on the Sf 9cells w as the sam e as that on NA cells infected w ith RC HL strain of rab ies viru s u sing IFA . Key works rab ies viru s ;G p ro tein ;recom b inan t bacu loviru s 狂犬病毒的糖(G )蛋白有多种功能:刺激中和抗体的产生而诱导免疫保护、细胞融合性、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血球凝集和免疫溶解。近年来,根据不同的目的,狂犬病毒的G 蛋白基因已在不同的载体系统被表达,其中包括大肠杆菌系统、酵母系统、禽痘病毒和牛痘病毒载体系统。引人注目的是,第18卷 第4期V o l 118N o 14广西农业生物科学Journal of Guangxi A gric .and B i o l .Science 1999年12月 D ec .1999  Ξ第一作者:男,1962年生,博士,副教授。 收稿日期:19990402

超星慕课重点传染病防治课后习题原题及答案2020版.doc

第一章 【题型】A1 1.已经基本被消灭的传染病是 A.脊髓灰质炎 B.结核 C.艾滋病 D.霍乱 E.军团病 【答案】 :A 【解析】 : 【题型】A1 2.已经基本控制了,又再次卷土重来的传染病是 A.脊髓灰质炎 B.结核 C.艾滋病 D.霍乱 E.军团病 【答案】 :B 【解析】 : 【题型】A1 3.在国外已有报道,在国还没有发现的新发传染病有 A.结核 B.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感染 C.汉坦病毒肾综合征出血热 D.埃博拉出血热 E.单核细胞斯特菌引起的食物中毒 【答案】 :D 【解析】 : 【题型】A1 4.2013 年3月,我国和两地先后出现感染禽流感死亡病例,为全球首次发现,禽流感病毒为: A.H5N1 B.H9N2 C.H7N9 D.H5N6 E.H3N2 【答案】 :C 【解析】 : 【题型】A1 5.关于 H7N9 禽流感的说法错误的是: A.不同地区之间的病死率差别很大 B.本病的病死率低于H5N1 禽流感 C.本病在我国全年流行,疫情高峰是冬春季节 D.以老年患者为主

E.性别分布以女性为主 【答案】 :E 【解析】 : 【题型】A1 6.2009 年4月15 日和 17 日,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加利福尼亚2例流感样儿童病例的标本中分离到一种新型甲型流感病毒是 A.H5N1 B.H1N1 C.H7N9 D.H5N6 E.H3N2 【答案】 :B 【解析】 : 【题型】A1 7.关于 H1N1 禽流感的说法错误的是: A.不同国家与地区的人群分布特征相似 B.本病全年季节性流行,其中11 月~2月为流行高峰 C.临床结局与患者的基础状况有关 D.传播能力明显强于季节性流感 E.患者以青壮年为主,男性高于女性 【答案】 :E 【解析】 : 【题型】A1 8.引起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蜱传热”的元凶是 A.新布尼亚病毒 B.乙肝病毒 C.丙肝病毒 D.流感病毒 E.禽流感病毒 【答案】 :A 【解析】 : 【题型】A1 9.下列关于新发传染病的特点描述错误的是: A.种类繁多,其中约3/4是人兽共患病 B.病原体的宿主种类较为单一 C.传播围广,可造成跨国界、跨洲界甚至全球性流行,疫情不易控制; D.传 播途径多样,感染方式复杂多变 E.人类普遍易感 【答案】 :B 【解析】 : 第二章 【题型】A1 1.非感染性发热的病因不包括的是:

免疫学练习题参考答案(全)

医学免疫学练习题参考答案-口腔111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 一、单项选择题 1. A 2. A 3. D 4. D 5. A 6. B 7. D 8. B 9. C 10. B 11. A 12. C 13. C 14. D 二、填空题 1. 中国 2. 免疫分子,免疫细胞,免疫组织和器官 3. 固有免疫应答,适应性免疫应答 4. 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 5. 超敏反应,免疫缺陷,自身免疫,肿瘤/病毒持续感染 6. 识别阶段,活化增殖分化阶段,效应阶段 三、名词解释 免疫:是指机体免疫系统识别、排除抗原性异物,以维持自身生理平衡与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 四、简答题 1. 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及其生理表现和病理表现。 基本功能生理性表现病理性(异常)表现 免疫防御抵御、清除入侵病原微生物等超敏反应、免疫缺陷病 免疫自稳对自身正常组织细胞成分耐受自身免疫病 免疫监视清除突变细胞、病毒感染细胞等肿瘤、病毒持续感染 2. 固有免疫与适应性免疫的特点比较。 固有免疫的特点是:生来具有,可遗传,相对稳定;作用无特异性;应答迅速,在感染早期起主要作用,但无免疫记忆性。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特点是:后天获得,不可遗传;作用有特异性;有免疫记忆性,在感染后期及防止再感染中起重要作用。 第二章免疫器官和组织 一、单项选择题 1. B 2. B 3. D 4. D 5. D 6. A 7. B 8. A 二、填空题 1. 骨髓,胸腺,淋巴结,脾,黏膜免疫系统(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 2. 骨髓,胸腺 三、名词解释 1. 淋巴细胞归巢: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 2. 淋巴细胞再循环: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或组织间反复循环的过程。 四、简答题 1. 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包括中枢免疫器官的骨髓和胸腺,外周免疫器官的淋巴结、脾脏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等)、免疫细胞(包括造血干细胞、淋巴细胞、抗原提呈细胞、粒细胞、肥大细胞等)和免疫分子(包括抗体、补体、细胞因子等)所组成。 2. 中枢免疫器官由骨髓和胸腺组成,其主要功能为: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其中,骨髓的主要功能为:(1)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2)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3)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胸腺的主要功能为:(1)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2)免疫调节;(3)自身耐受的建立与维持。 3. 外周免疫器官由淋巴结、脾脏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等组成,其主要功能为:是成熟T 细胞、B细胞等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受抗原刺激后产生初次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其

肾综合征出血热、汉坦病毒肺综合征和汉坦病毒研究进展

肾综合征出血热、汉坦病毒肺综合征和汉坦病毒研究进展 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全军感染病诊疗中心 白雪帆王平忠王伟李彧 第八届国际肾综合征出血热、汉坦病毒肺综合征和汉坦病毒(HFRS、HPS and Hanta- viruses)学术会议于2010年月5月20日~22日在希腊雅典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就HFRS/HPS 的流行病学、诊断、发病机制和免疫应答、治疗以及汉坦病毒的生态学、病毒与宿主的相互作用、病毒的种系发生、复制和形态发生、疫苗研制等方面进行了学术交流。下面分别予以简介。 一、流行病学 HFRS虽然主要流行于亚欧大陆,但是在非洲和美洲的部分国家也时有报告。我国自2005年以来,报告病例数逐年减少,近年年发病数已降至1万左右。韩国自2001年至2010年5月累计报告4861例HFRS,每年报告HFRS 300例~500例。而日本自1984年后再未发现人间病例。俄罗斯1978年~1995年间平均年发病3145例,但是自2000年~2009年10年间发病数明显增长,仅俄罗斯的83个行政区中的58个即累计报告HFRS病例74890例,平均年发病率达到5.2/10万人口。不同国家的主要流行病毒型别/毒株也有所不同,我国仍以汉滩型(Hantaan virus)和汉城型(Seoul virus)为主,近年还报告了沟型病毒和大别山型病毒;韩国除了上述两型病毒外,近年新发现了Muju virus和Soochong virus;而俄罗斯的远东地区则以卡巴罗夫斯克(Khabarovsk virus)、阿慕尔(Amur virus)、符拉迪沃斯托克(Vladivostok virus)病毒为主要流行株;印尼和新加坡的主要流行病毒则为2009年新发现的Serang virus(最早分离于印尼的Serang地区),泰国、柬埔寨和印度仍以泰国病毒(Thailand virus)为主。上述型别的病毒中,汉滩、阿慕尔和Soochong病毒为姬鼠型病毒,汉城病毒、泰国病毒、沟病毒和Serang病毒为家鼠型病毒,特别是Serang病毒与泰国病毒的结构上非常接近,而卡巴罗夫斯克、符拉迪沃斯托克、Muju以及流行于日本的各型病毒(如Hokkaido)均为平鼠型病毒。 美国夏威夷大学的Y anagihara R等通过长期的汉坦病毒动物宿主的调查和观测,发现多种鼩鼱科(Soricidae)动物如鼩鼱(shrew)和鼹科(Talpidae)动物鼹鼠(mole)可以携带汉坦病毒,包括携带索托帕拉亚病毒(Thottapalayam virus, TPMV)的臭鼩(Suncus)、携带Imjin和Jeju病毒的麝鼩(Crocidura)、携带千岛湖病毒的鼩鼱(Sorex)以及携带各型汉坦病毒的中国四川短尾鼩(Anourosorex squamipes)和北方短尾鼩(Blarina brevicauda)、欧亚普通鼩鼱(Sorex araneus)、中鼩鼱(Sorex caecutiens)、假面鼩鼱(Sorex cinereus)、暗黑鼩鼱(Sorex monticolus)、西伯利亚鼩鼱(Sorex roboratus)、亚洲白足鼩鼱(Crocidura shantungensis)、日本鼩鼹(Urotrichus talpoides)、美洲鼩鼹(Neurotrichus gibbsii)、欧洲普通鼹(Talpa europaea)、东方鼹(Scalopus aquaticus)、大麝鼩(Crocidura lasiura)等。不同型别病毒与上述动物宿主的关系有所不同,有些如Seewis病毒和Jemez Spring病毒有着较为广泛的动物宿主类型,前者同时被分布于不同国度和地区的暗黑鼩鼱、沼泽鼩鼱、特氏鼩鼱、漂泊鼩鼱等携带,后者同时被暗黑鼩鼱、特氏鼩鼱、漂泊鼩鼱等携带。源于上述宿主动物的汉坦病毒从结构上也可分为3类,一类与源于啮齿类动物的汉坦病毒同源性较强,另两类有较大差别。系统共进化分析表明,上述非啮齿类动物携带的汉坦病毒大多与其相应的宿主动物长期“和谐共处”,共同进化,仅在偶然的情况下发生宿主动物类型的转换。上述新的动物宿主的发现,不仅扩大了汉坦病毒属病毒的宿主范围,而且为这类新型宿主相关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控的研究提出了挑战。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