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一单元 基本概念和原理2

第一单元 基本概念和原理2

度百特教育(do better, be best)138********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初三化学总复习(二)

第一单元基本概念和原理

1-2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中考要求:

1.依据典型的事实,对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所属的类别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

2.运用有关反应规律判断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能否进行的能力。

3.联系新会生产、生活的实例,运用物质变化的有关规律分析、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能力。

4.熟悉常见元素的化合物,并能根据地化合价写出化学式,或根据化学式判断化合价。

5.能根据化学式描述物质的组成或分子的构成。能根据化学反应的客观事实及质量守恒定律,正确书写有关化学方程式。

6.能识别原子和离子的结构示意图,并知道结构示意图中各部分的含义。

7.能判断常见溶液的宏观组成,知道浓溶液,稀溶液、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

8.能根据温度、溶质量、溶剂量的变化,分析判断溶液组成及状态(指是否饱和)的变化。能根据物质的溶解性及溶解度曲线,选择分离混合物的方法。

9.能根据溶液的pH判断其酸、碱性。

复习内容:

一、物质的性质

1.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物理性质

A.定义(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B.例如:可燃性、不稳定性(受热分解)、酸性、碱性等.

2.氧化生、还原性

(1)应看具体的反应

(2)最常见的氧化剂(如O2、CuO、Fe2O3)具有氧化性,最常见的还原剂(如H2、C、CO)具有还原性。

3.催化剂与催化作用

(1)催化剂

A.改变速度B.质量不变C.化学性质不变而物理性的南可能改变

D.选择性E.参与性(催化剂参与化学反应)

(2)催化作用催化剂改变化学反应速度的作用。

二、物质的变化

1.两类变化

物理变化:实质→构成物质的分子或其它微粒本身未发生变化

物质(无新物质生成)

变化化学变化:实质→原子之间的重新组合;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有新物质生成)

2.化学反应

化学反应从形式上分,一般可分为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从有无得氧、失氧的角度上分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并不是所有的化学反应都可以归属于这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中任何一类。例如:

Ca(OH)2+CO2 ====CaCO2↓+H2O

高温

Fe2O3+3CO 2Fe+3CO2

化合反应:A+B+…===X

从形式分解反应:X===A+B+…

上可分置换反应:AB+C===AC+B或AB+C===CB+A

复分解反应:AB+CD===AD+CB

3.熟记氧化铜和氢气所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对比记忆有关概念。

CuO + H2Cu+H2O

↓ ↓

失氧得氧

↓ ↓

发生还原发生氧化

反应反应

↓ ↓

氧化剂还原剂

↓ ↓

具有氧化性具有还原性

三、燃烧、爆炸、缓慢氧化、自然等概念的联系和区别:

(1)燃烧、爆炸、缓慢氧化、自然是物质跟氧气发生氧化反应的不同表现形式。 (2)物质跟空气时的氧气起氧化反应时,是否燃烧取决于湿度是否达到该物质的着火点。燃烧的剧烈程度则决定于物质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和氧气的浓度。

(3)燃烧是否引起爆炸决定于可燃物质所处空间的大小和是否有大量气态生成物骤然产生。

(4)缓慢氧化是否引起自燃则决定于氧化产生的热量能否及时散失和该物质的着火点高低。

(5)“

燃烧:可燃物遇无限空间的氧气时,湿度达到着火点,

发生反应,发光发热(平静燃烧)

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里遇氧气,湿度达到着火 点,急速燃烧,发光发热,气体体积急速膨胀 自燃:缓慢氧化产生的热量聚集,达到物质的着火点, 不经点火而自发燃烧

四、化学用语和化学量

1.

物质结构用语

化学 基本 物质组成用语 离子符号 如:O 2—、Na +、Cl 等 用语式 化学式 如:NaCl 、H 2O 等

化学方程式如:NaOH+HCl==NaCl+H 2O 等 物质变化用语

电离方程式如:HCl==H ++Cl —等 相对原子质量(原子量)如:H 为1 0为16等 化学量

相对分子质量(式量)如:H2O为18 NaCl为58.5

2.质量守恒定律

(1)质量守恒的原因:从原子—分子观点看,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反应物)的原子,重新组合而生成其它物质(生成物)的过程。也就是说,在一切化学反应里,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也没有增减,各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所以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

(2)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质量守恒定律是书写,配平化学方程式的依据;是进行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机的基础。应用质量守恒定律时,要着重理解“参加化学反应”的涵义和稿清楚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指什么。对于反应前的物质;强调的是“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质量。没有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不能计入。对于反应后的物质,强调的是“反应后生成的”物质质量。像生成的气体,沉淀等都要计入生成物的质量总和中去。

3.化学方程式的涵义和应用

(1)表示什么物质参加反应,在什么条件下生成什么物质

(2)表示反应物与生成物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

(3)书写化学方程式一要配平,即在各反应物、各生成物的化学式前面配上适当的数字、使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各种元素的原子个数相等。二要注意反应条件,如在等号上方注明点燃、加热(△),催化剂等。三要标明生成物的状态沉淀用“↓”表示。气体用“↑”表示。严格化学用语的书写规范

五、化学方程式及其配平

1.化学方程式:

(1)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书写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配平,化学式前的系数应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3)注明反应条件(点燃、加热、高温、通电、催化剂)。

(4)要在相应的生成物化学式右边用“↑”或“↓”符号表示气体放出或沉淀析出(何时需标明?)

2.配平:(1)最小公倍数法;(2)奇数配偶法;(3)观察法;(4)分析法。

3.电离方程式:(属于化学方程式的一种)表示酸、碱、盐等电离的化学用语。应注意:(1)质量守恒;(2)电荷平衡。

六、溶液和浊液的比较

七、溶液的特性及分类

1.溶液

(1)组成: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和溶液(水、酒精、汽油、二硫化碳等,常用水),溶液一定是混合物;(2)特性:均一(空间分布)、稳定(时间分布);分散是指溶质在溶液中存在形式为分子或离子。

2.溶液的分类及比较

①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区别和转化

②根据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可分为浓溶液和稀溶液。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③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要注意湿度,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不能溶解原溶质却能继续溶解其它溶质。

3.溶解度及溶解度曲线

①溶解度的概念:三个前提:A、一定湿度;B、100克溶剂;C、饱和状态。一个克数:在三个前提下所溶解其溶质的最大克数。

②溶解度曲线

Ⅰ.由来:是根据实验测定某物质在不同湿度时的溶解度数据。然后在坐标纸上逐个描

点连接而成的。不同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组成了溶解度曲线图。

Ⅱ.溶解度曲线有三种类型的走势。

Ⅲ.用途有四:A 、根据上述走势确定溶解度随湿度变化的情况;B 、可查出湿度下的溶解度;C 、比较同一湿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性的相对大小,或者比较达到同一溶解度数值时,各物质所需湿度的高纸。D 、利用溶解度曲线和有关溶质、溶剂量的数据,判断某溶液是否饱和。

4.溶质的质量分数和溶解度的关系:

只有在饱和溶液中才有:a%=S

S

100×100%

八、电离和pH 值

1.通电、电离和导电的关系

电离——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是导电的先决条件。氯化钠的电离是水分子作用的结果。与是否通电无关。

氯化钠 自由移动的 离子作定向移动 溶于水 通直流电 Na +→阴极 固 体 Na +和Cl — Cl —→阳极

电离 导电

2.电离方程式书写时易犯的错误

①离子电荷标错 Na 2SO 4====2Na +1+SO 4— ②电荷不平衡

Ba(OH)2 ==== Ba 2++OH — ③离子的电荷数标成了化合价 Na 3SO 4 ==== 2Na ④把原子团折开

NaHCO 3===Na ++H ++CO 32— ⑤将相同离子的系数写成右角下标

H2SO4===H2++SO42—

3.溶液的pH值

(1)溶液的酸碱性

是一定性概念。酸溶液一般显酸性,但是,酸性溶液不一定都是酸、碱(可溶性的碱)的水溶液显碱性,但是,显碱性的并不都是碱。

使用酸碱指示剂来识别溶液的酸碱性。紫色石蕊(酸红碱蓝);酚酞(遇碱变红,遇酸或中性为无色。)

(2)溶液酸碱度

是一定量概念。溶液的酸碱度是表明溶液酸、碱性强弱程度的,常用pH值表示。它与溶液的酸碱性不同,却有一定的联系。

pH试纸的正确使用:玻璃棒蘸取。

pH调节的几种方法:①加水;②加酸;③加碱。

B.舞台上撤干冰产生云雾

C.用液态氢发射火箭

点燃

△ D .加热胆矾晶体使变马白色粉末

解析:弄清楚各过程的实质是关键,是化学变化的写出化学方程式。 A .4P+5O 2====2P 2O 5

B .干冰升华将吸收干量的热量,从而使周围的水蒸汽凝结为云雾

C .2H 2+O 2 2H 2O

D .CuSO 4·5H 2O CuSO 4+5H 2O 虽然,有化合价变化的是A 和C 。

例4.实验室用KClO 3和MnO 2混合加热制取O 2,反应特中若混入少量有机物杂质易发生危险。若用过氧化氢的水溶液(俗称双氧水)和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可在常温下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 2O 2 2H 2O+O 2↑。 请回答:

(1)上述两个反应的反应类型都属于___________反应;O 2的收集方法是____________。 (2)H 2O 2中氢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_____。

(3)用H 2O 2和MnO 2制取O 2比用KClO 3和MnO 2在加热下制取O 2,其主要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

(4)水分子的比例模型是: 分子的比例模型是 则表示H 2O 2分子中氧原子的球是_______________球(选填“大”或“小”)。构成氧原子的粒子有______________等。

解析:这是一提供新情境的信息题。应注意汲取关键、有用的信息,并注意和已学知识的对比、联想。

(1)两个反应均属于分解反应,O 2的收集方法依据其物理性质可有两种,排水集气法和向上排气集气法。

(2)H 2O 2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1×2:16×2=1:16

(3)新方法的主要优点是反应不需加热;实验更安全

(4)根据水的模型可知大球为氧原子,因此,在以双氧水中氧原子也应为大球。氧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而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例5.下列化学方程式分别存在A 、B 、C 、D 错误中的一种或两种,请将所犯错误的序呈填在题后的横线上:

(1)铁屑放入稀硫酸中:2Fe+3H 2SO 4===Fe 2(SO 4)3+3H 2________。 (2)稀盐酸中滴入硝酸银溶液:

HCl+AgNO 3===AgCl+HNO 3_____________。

(3)铁丝在氧气中燃烧:3Fe+2O 2===Fe 3O 4____________。 (4)加热铜绿:Cu 2(OH)2CO 3===CuO+CO 2↑+H 2O_____________。 A .不符合化学反应事实

B.缺少反应条件

C.缺少气体或沉淀符号

D.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解析:结合备选答案逐一分析

(1)铁在置换反应中都是生成亚铁,即二价铁。

(2)C 生成的AgCl为白色沉淀

(3)B 铁丝在纯氧中经点燃而燃烧

(4)B、D条件为加热,没有配平即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习题精练:

1.把下列物质的化学式写在化合物分类的括号内。

(1)物质名称:

①干冰②生石灰③硫化钾④碳酸氢钠⑤氢氧化铁⑥硝酸⑦烧碱⑧盐酸⑨碱式碳酸铜

(2)化合物分类

化合物

氧化物酸碱盐

碱性酸性含氧无氧可溶不溶正酸式碱式

氧化物氧化物酸酸性碱性碱盐盐盐

()()()()()()()()()

2.下列现象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为什么?

(1)钢铁生锈(2)电灯发光(3)铁变成磁铁(4)食物腐烂

3.现有11种物质生石灰、石灰水、铁片、水、硫酸铜溶液、高锰酸钾、氢氧化铁、碳酸钙、盐酸、稀硫酸、碳酸钠溶液。选择适当的物质(每种物质只能使用一次),写下符合下列要求的化学方程式:

(1)化合反应

(2)分解反应

(3)置换反应

(4)有气体生成的复分解反应

(5)中和反应

(6)有沉淀生成的复分解反应

点燃 点燃 电解 4.现有随机编号为A 、B 、C 、D 、E 的五种溶液:氯化铜溶液、氢氧钠溶液、氯化亚铁溶液、稀盐酸氯化铜溶液;另有随机编号为甲、乙、丙的三种固体;氧化铜、氢氧化铜和铁,其中某些物质在常温下相互转变的关系如下:

(1)甲+B C+H 2O (2)A+C 甲+D (3)乙+B E+H 2↑

根据以上关系推断(用化学式表示)

A 是____________溶液

B 是___________溶液

C 是__________溶液

D 是____________溶液

E 是___________溶液 甲是__________ 乙是____________ 丙是_____________

反应(1)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应(2)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应(3)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汽油加油站和存放易燃特品仓库的门口均贴有

如图所示的标识,试从燃烧或爆炸的条件,说明理由。 6.配平下列化学方程式:

1.C 2H 2+O 2 H 2O+CO 2 2.H 2S+O 2 —— H 2O+SO 2 3.Al+H 2SO 4 Fe 2(SO 4)3+H 2O 4.Fe 2O 3+H 2SO 4 Fe 2(SO 4)3+H 2O 5.Fe 2O 3+CO Fe+CO 2

6.Ca 2(PO 4)2+H 3PO 4 Ca(H 2PO 4)2 7.指出下列符号中数字“2”的含义。

(1)2O (2)O 2 (3)2CO 2 (4)Fe 2+ (5) 8.指出下列化学方程式的错误所在,并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

(1)KmnO 4==== K 2MnO 4+O 2↑ (2)Fe 3O 4 3Fe+2O 2 (3)H 2+O 2 2H 2O (4)2Fe+6HCl===FeCl 3+3H 2 (5)C+O 2 CO 2↑

9.在一定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水稀释,试画出溶液的pH 值与所加水的体积的关系曲线。

10.下列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点燃

(1)固体氢氧化钠、液态氯化氢中都没有离子,所以都不导电 (2)加热饱和的氢氧化钙溶液有固体析出。

答案与提示

1.本题需要根据物质组成和性质将物质进行分类。还要掌握物质的名称、俗名和化学式的联系,要将初中化学所要求的俗名记牢。

答 按括弧顺序从左至右为:

CaO 、CO 2、HNO 3、HCl 、NaOH 、Fe(OH)3、K 2S 、NaHCO 3、Cu 2(OH)2CO 3

2.解析(1)从生成的锈看,主要是铁的氧化物,因生成了其它物质,所以是化学变化。

(2)有光和热产生,但没有生成其它物质,所以不是化学变化,而是物理变化。 (3)仅产生别一种物理性质,由于没有其它物质生成,所以是物理变化。

(4)食物腐烂过程中生成了许多不能食用的复杂物质,因此这一变化是复杂的生物化学变化。

3.解析 本题难在各种物质只能使用一次,切不可抓到物质就用

(1)CaO+H 2O ==== Ca(OH)2 (2)2KmnO 4 K 2MnO 4+MnO 2+O 2↑ (3)CuSO 4+Fe ==== FeSO 4+Cu

(4)CaCO 3+2HCl ==== CaCl 2+H 2O+CO 2↑ (5)2Fe(OH)3+3H 2SO 4 ==== Fe 2(SO 4)3+6H 2O (6)Ca(OH)2+Na 2CO 3==== CaCO 3↓+2NaOH

4.解析 A :NaOH B :HCl C :CuCl 2 D :NaCl E :FeCl 2

甲:Cu(OH)2 乙:Fe 丙:CuO (1)Cu(OH)2+2HCl==CuCl 2+2H 2O (2)2NaOH+CuCl 2==Cu(OH)2↓+2NaCl (3)Fe+2HCl==FeCl 2+H 2↑

5.解析 汽油和易燃物着火点低,且易挥发,形成可燃的蒸气与空气的混合物,当遇明火时,具备燃烧条件,引起燃烧。如果在有限空间里争速燃烧,则易引起爆炸

6.解析 在初中阶段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方法,主要是观察法和奇数配偶法。例如:

点燃

3Fe+2O 2 Fe 3O 4用观察法按①②顺序配平 ↑ ↑

① ② 4P +5O 2 2P 2O 5 用奇数配偶法按①、②、③顺序配平。 ↑ ↑ ↑ ② ③ ①

具体配平方法如下:(用“标号”表示配平顺序) 1.2C 2H 2+5O 2===2H 2O+4CO 2 ↑ ↑ ↑ ↑

② ④ ① ③ 有双原子单质的原子,出现奇数时,一般先 2.2H 2S+3O 2===2H 2O+2SO 2 乘“2”变成偶数。 ↑ ↑ ↑ ↑ 如两式中的第①步

② ④ ① ③

3.2Al+3H 2SO 4===Fe 2(SO 4)3+3H 2O

↑ ↑ 用观察法 ① ② 4.Fe 2O 3+3H 2SO 4===Fe 2(SO 4)3+3H 2O ↑ ↑ ① ② 5.Fe 2O 3+3CO====2Fe+3CO 2↑ ↑ ↑ ↑ ① ③ ②

该反应中CO 变成CO 2时,需结合一个氧原子,Fe 2O 3变成Fe 时,需失去3个氧原子,所以需要3个CO ,配平时CO 的系数应为“3”,其它系数按顺序配平。

6.Ca 3(PO 4)2+4H 3PO 4===3Ca(H 2PO 4)2

↑ ↑ ② ①

该反应中,Ca 3(PO 4)2中有3个钙原子,所以后面Ca(H 2PO 4)2的前面系数应为“3”。此时生成物中有6个H 2PO 4—,其中含有6个P ,反应物中也应有6个P ,1个Ca 3(PO 4)2中已经有了2个P ,所以H 3PO 4的系数应配上“4”。

通过5、6例的配平说明要灵活运用配平方法,最终满足方程式等号两边的各原子或原子团总数目相等的要求。

7.解析 这种类型的题目通常有两种问法:

(1)指出各符号的意义;

△ 点燃 电解 点燃 (2)指出各符号周围数字的意义。

对于元素符号周围的数字,因位置不同,所代表的意义也不同。说明如下:

符号 意 义

m:表示微粒(分子、原子、离子)个数。 ±a

mR b n n:表示一个分子中某原子(或原子团)的个数。

+a (-a ):表示某元素化合价数。

b+b(-):表示离子所带正(负)电荷数。

(1)表示两个氧原子

(2)表示每一个氧分子是由两个氧原子构成的

(3)系数2表示2个二氧化碳分子,右下角的2表示每个二氧碳分子中有2个氧原子 (4)表示亚铁离子带2个单位正电荷 (5)表示FeS 中的铁元素为+2价。

8.解析(1)2KmnO 4 K 2MnO 4+MnO 2+O 2↑

产物不全、 没有配平

(2)3Fe +2O 2 Fe 3O 4

化学方程式不同于代数式不能将反应物和生成物交换。 (3)3H 2O 2H 2↑+O 2↑ 同(2)

(4)Fe+2HCl====FeCl 2+H 2↑

Fe 在置换反应中一般表示表现为“+2”价。 (5)C+O 2 CO 2

9.解析 NaOH 溶液的pH >7,随着不断冲稀其 pH 逐渐下降,但不会小于7.

10.解析

(1)错。固体氢氧化钠是由Na +和OH —构成的离子化合物,只不过Na +和OH —不能自由移动,故不能导电,而液态氯化氢属共价化合物,只有氯化氢分子,无离子存在,故不能导电。

(2)对。因为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湿度的升高而降低。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