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_诗经_现实主义特征之表现_李昊洋

_诗经_现实主义特征之表现_李昊洋

_诗经_现实主义特征之表现_李昊洋
_诗经_现实主义特征之表现_李昊洋

诗歌来源于社会生活,是生活现实的反映,人们通过诗歌这个载体将自己的思想感情或生活状态或精神面貌抒发表现出来,从而鼓舞自己或他人去改造生活环境,影响社会生活的发展,正如孔子所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

名。”[1]

也就是说,诗歌能够起到感动振奋人心的作用,能

够帮助人们观风俗之盛衰,能够再现现实生活的图景。如高尔基所说,文学“是时代的生活和情绪的历史”。[2]《诗经》就是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诗篇。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周代诗歌305篇。原称“诗”或“诗三百”。《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它通过对生活真实的、具体的、形象的描写,从多个侧面反映了劳动者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表达了人们对统治者残酷压榨的不满情绪,抒发了人们对美满爱情的无比渴望,揭露了统治者不劳而获的罪恶,反映了特定时期的社会本质或本质的某些方面,可谓是我国古代现实主义特色的经典之作。

《诗经》的现实主义特征,主要体现在《国风》之中,其次《小雅》和《大雅》中也有不少文人讽喻诗是典型的现实主义特色的诗歌。它们通过对劳动的热情讴歌,或爱情婚姻的美好吟唱,或游人怀乡、闺妇思征人的哀怨表达及宫廷官吏、公卿大夫对时政的讽喻刺弊,真实地再现了周朝时期的社会制度、人文景观、人民生活和个人情感。从内容上来说,它以真实的图景再现了生活现实,揭露和批判了现实中的黑暗面;从艺术上来说,

《诗经》以朴素的文风,简洁的语言和巧妙的修辞手段以及生动的人物形象、自然景物、生活画面构筑了一幅生动的现实画面。《诗经》的现实主义特征,对我国后世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究《诗经》的现实主义特色对我国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诗经》的现实主义特色首先体现在其丰富多彩的内容上

《诗经》出现于两千五百年前的周王朝,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以丰富而深刻的思想性反映了我国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年间复杂的社会面貌,描绘了一幅无比生动的历史画卷。

《诗经》的现实性可谓是多方面的,它包括了男女情爱、生活劳动、战争阀武、人民反抗、祭天祀祖等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诗经》的现实主义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利用自然万物表现出浓郁的现实主义特色《诗经》在表现现实生活时,经常会借用人们耳熟能详的自然万物来表达思想感情。据有关学者统计,《诗经》中涉及了许多人们熟知的自然景物,例如草本植物有麦、黍、稷、麻等105种,树木有桃、李、柏、桑等75种,兽畜有马、牛、羊、狐等67种,鸟虫鱼有睢鸠、黄鸟、喜鹊、鸱鸮、螽斯、

草虫、鲿鲨、鲂鲤等88种之多。[3]

《诗经》的成功之一,就在于

它借用人们熟知的自然景观来表达思想情感,这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又增强了思想内涵,更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反映了当时纯朴的社会风貌,展示了主人公丰富的内心世界。如《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凄凄,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全诗三章,每章都以“蒹葭”不同时期的生长特征为起兴,既明写了主人公所处的客观环境,又暗寓了他对“伊人”爱恋的成长过程和心情感受。

2、从婚姻爱情表现人们对生活的美好追求

婚姻爱情为主体的诗歌在《诗经》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这种题材的诗歌主要是在《国风》为代表的民歌里。

[摘要]文学来源于生活,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诗经》通过丰富的自然景物和活灵的人物形象以及生动的生活图景,真实地再现了西周时期的社会制度和人们的生活状况,以现实的笔法反映了特定时期的社会本质或本质的某些方面,可以说《诗经》是现实生活的经典史诗。它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源头之一。[关键词]《诗经》;内容上的真实性;艺术特色[中图分类号]I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198(2013)02-0082-02

[收稿日期]2013-04-01

[作者简介]李昊洋(1991-),男,陕西省延安人,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学生。

《诗经》现实主义特征之表现

李昊洋

(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陕西西安710100)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Yan ’an Vocational &Technical Institute 第27卷第2期

Vol.27No.2

2013年4月April 2013

82--

第26卷第6期《诗经》现实主义特征之表现第27卷第2期

《国风》共留存一百六十篇诗章,而超过一半的是关于爱情与婚姻的,这既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充分体现了人性最原始最真实的本性特征,同时也反映出了奴隶制社会人们感情生活的真实状况。

《诗经》的爱情诗可谓包罗万象,其中既描写了君子思慕、少女怀春的真挚情感,也有反映男子薄情断肠、女子哀怨悲秋的不幸婚姻。“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关睢》)”《关睢》章以睢鸠和鸣做比兴,生动而真实地抒发了青年君子对温文尔雅的姑娘的梦寐以求的渴望心情。“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真实地表达了诗人对伊人的苦苦追寻和深深思慕,那种隔岸相望而不可即的急迫而无奈心情跃然纸上。“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幽会之期已至,而女子却悄悄地躲了起来,男子见不到心上人,急得搔首徘徊。诗歌中男子的那种急切渴望心情是多么的真实,多么的生动。《子衿》则以“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的优美语言真切地表达了热恋中的少女内心那种渴望情人到来的焦急惆怅的心情。从这些诗歌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当时封建社会下人们对美好爱情的自由追求和内心渴望。

《国风》中除了表现自由爱情的诗歌外,另外一类表达爱情婚姻悲剧的诗歌也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期的社会状况,《将仲子》和《氓》就是其中的代表。“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将仲子》)”此诗描写了女子内心对仲子充满热爱,渴望摆脱礼制束缚但又畏惧舆论压迫而不敢大胆热爱的矛盾而饱受煎熬的复杂心情。《氓》以完整的故事情节,兼以议论和抒情,真实地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反映了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封建礼教制度。

3、通过封建官吏和士大夫的政治讽喻反映社会现实

《诗经》中有一类诗歌人们称之为“讽喻诗”。“讽喻诗”主要集中在《大雅》和《小雅》中。“饮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4]此类诗歌以国事民生为题材,以讽刺的手法真实地暴露了当时政治的黑暗和人民的苦痛。在纷乱的西周末年,由于政治的因素,社会动荡不安,统治者暴虐贪残,给人民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再加上诸侯间的连年征战,人民的生活可谓水深火热。诗,言志也。在这种社会状况下,一些较有远见的士大夫和下层官吏出于对现实的不满或个人志向难以实现的愤懑,抒写了讽刺时政的“讽喻诗”,真实地暴露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社会本质。“讽喻诗”是作者对世态或人生进行的探索,它或对不满的现实进行正面的批判,或做侧面的讽刺,以此发扬真善美,抨击假恶丑。鲁迅说“讽刺的生命是真实的:不必是曾有的真实,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5]“讽喻诗”多以“赋”的表达方式为主,加以“比”、“兴”,铺陈叙事,揭露或讽刺了某个腐朽或荒诞的社会现实。如《齐风·南山》揭露和讽刺

了襄公与同父异母的妹妹文姜私通的淫乱无耻。再如《秦风·黄鸟》描写了秦穆公死时,以大量的活人殉葬,其中子车氏的三兄弟都被殉葬的事实,表达了作者对三壮士的哀悼和惋惜,也表现了对惨无人道的殉葬制度的无比愤怒和强烈抗议。《伐檀》和《硕鼠》是“讽喻诗”的经典之作。诗歌强烈地表达了当时的劳动人民对统治者的无比怨恨,真切地抒发了逃离现实渴望到达理想国度的真切愿望。在中国古代诗歌的百花园中,“讽喻诗”作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真实地反映了周末至春秋中叶年间的社会现实,成为历代传颂之作是有其道理的。

二、《诗经》的现实主义特色其次体现在“赋比兴”独特的艺术性上

《诗经》虽属现实主义诗风,然其语言形式灵动活跃,表达方式丰富多样,抒情或委婉或直接,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有完整逼真的叙述情节,尤其是直抒胸臆的“讽喻诗”读来如倾如诉,当时人们对现实的不满怨愤情绪跃然纸上。如《伐檀》。诗歌共三章,每章都以伐木起头,叙述伐木者一边干活一边想到社会的不平,内心对统治者不满怨愤的情绪自然从口中流涌而出:“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全诗回旋重沓、反复咏叹,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劳动者对统治者“不稼不穑”、“不狩不猎”而腹饱体暖的无比愤怒情绪,真实的抒发了老百姓蕴藏在胸中的反抗怒火!再如《硕鼠》。诗歌用硕鼠讽刺当政者,表达了奴隶的反抗和对理想国度的向往。诗共分三章,采用重叠递进的咏唱方式,表达了十分强烈的内心情感。第一章,作者表达对“硕鼠”的希求,希求它“无食我黍”。接下来两句,作者指责“硕鼠”的刻薄。后四句,表示不能再忍受下去了,我发誓要离开你,到那安乐的地方去,寻找自己的安身之处。感情三次变化,一次比一次强烈,令读者为之叹息掉泪。

《诗经》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石的,它习惯将现实生活、真景真物摄入诗中,以此起兴作比再言及中心,这样既可吸引读者的眼球,又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尤其是增强了诗歌的现实主义特色,可谓叹为观止。诗经是现实主义的典范,是中国现实主义特色诗歌发展的重要源头。

参考文献

[1]李泽厚.论语今读[M].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

[2]高尔基.论文学:(一)[M].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8,15.

[3]黄希龄.《诗经》记载的动植物[J].生命世界杂志

编辑部,1981(02)

[4]何休(东汉).春秋公羊传解诂:(十六)[M].上海古籍出

版社,1990,12.

[5]鲁迅.鲁迅全集:(六)[M].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3,258.

83

--

诗经习题 (3)

1.阅读《诗经·蒹葭》,完成(1)—(3)题 蒹葭①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②,在水一方。 溯洄③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曦④。所谓伊人,在水之湄⑤。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⑥。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⑦。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⑧。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⑨。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⑩。 (选自《诗经·国风·秦风》) 【注解】①蒹葭:jiānjiā,水边的芦苇等植物;②伊人:那个人(恋人); ③溯洄:沿着曲折的水边逆流而上;④曦:xī,干;⑤湄:méi,水边; ⑥跻:jī,升高,向高处登;⑦坻:chí,水中的小洲或高地; ⑧涘:sì,水边;⑨右:引申为曲折;⑩沚:zhǐ,水中的小洲。 (1)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开头都写蒹葭茂盛,霜露茫茫,这是《诗经》中常见的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答:。 (2)为了见到意中人,主人公有何行动?由此你看出他的什么性格特征? 答:。 (3)意中人的踪迹飘忽不定,你由此感受到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及解析: (1)①托物起兴(比兴手法)。②描写深秋的景色,渲染凄清的气氛,为主人公思念意中人设置背景。 (2)①他不顾霜露浓重,路途险阻、漫长而曲折,逆流而上,去寻找意中人。②不怕艰难险阻,勇于追求爱情,感情执着专一。 (3)营造了飘渺朦胧的意境,这种意境与苍苍的蒹葭,茫茫的霜露十分谐调,把主人公迷茫而伤感的情思衬托得生动感人。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曦。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5.每小节开头的画线句子是什么描写?这些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 6.“蒹葭萋萋”的“萋萋”也写作“凄凄”,下面诗句中与其意思相同的是哪一项? A.良友日零落,凄凄独无伴。 B.春草凄凄绿,江枫湛湛清。 C.风雨凄凄,鸡鸣喈喈。 D.客子入门月皎皎,谁家捣练风凄凄。 7.每小节结尾句中的“宛”是什么意思?在诗中反复使用,有什么作用?(3分) 答案: 5.?①托物起兴(比兴手法)。②描写深秋的景色,渲染凄清的气氛,为主人公思念意中人设置背景。? 6.B? 7.宛是仿佛的意思,写出了“伊人”的若隐若现,可望而不可即,表现了主人公惆怅失望的感情。 蒹葭 《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曦。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对诗经国风的认识

对诗经国风的认识 《国风》是收集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周代民歌。下面给大家整理了对诗经国风的认识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对诗经国风的认识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一部现实主义的诗歌总集,它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年即公元前1100-600年左右的诗歌305首,其中6首为笙诗,只有题目,没有诗,故又称“诗三百”。只有题目共四五百年间的民间歌谣(风)、士大夫作品(雅),以及祭神的颂辞(颂)。按用途和音乐分“风、雅、颂”三部分,其中的风是指各地方的民间歌谣,其中的雅大部分是贵族的宫廷正乐,其中的颂是周天子和诸侯用以祭祀宗庙的舞乐。《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其中直陈其事叫赋;譬喻叫比;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叫兴。《诗经》表现手法上分为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诗经》多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诗的内容包括:风:《风》又称《国风》,一共有15组,「风」本是乐曲的统称。15组国风并不是15个国家的乐曲,而是十几个地区的乐曲。国风有十五国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桧》、《齐》、《魏》、《唐》、《秦》、《豳》、《陈》、《曹》的乐歌,共160篇。国风是当时当地流行的歌曲,带有地方色彩。从内容上说,大多数是民间诗歌。作者大多是民间歌手,但是

也有个别贵族。《风》在此可以指民间诗歌。 雅:《雅》的认识有各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是指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雅」有「正」的意思,把这种音乐看作「正声」,意在表明和其他地方音乐的区别。也有人说「雅」与「夏」相通,夏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称呼。还有观点认为,《雅》是指人人能懂的典雅音乐。《雅》共105篇,分为《大雅》31篇和《小雅》74篇。《小雅》为宴请宾客之音乐。《大雅》则是国君接受臣下朝拜,陈述劝戒的音乐。多数是朝廷官吏及公卿大夫的作品,有一小部分是民间诗歌。其内容几乎都是关於政治方面的,有赞颂好人好政的,有讽刺弊政的。只有几首表达个人感情的诗。但是没有情诗。「雅」在此可以指贵族官吏诗歌。 颂:《颂》是贵族在家庙中祭祀鬼神、赞美治者功德的乐曲,在演奏时要配以舞蹈。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其中《周颂》31篇,一般认为其中大部分都是西周前期时的作品、多作於周昭王、周穆王以前;《鲁颂》4篇,认为可能是鲁僖公时的作品;《商颂》5篇,自古以来一直相传是春秋时期宋国大夫正考父所作,不过,目前学界则倾向於认为是商朝所留下的祭祖诗歌。「颂」在此可以指宗庙祭祀诗歌。 就诗歌的性质来说,《雅》、《颂》基本上是为特定的目的而写作、在特定场合中使用的乐歌,《国风》大多是民歌。只是《小雅》的一部分,与《国风》类似。但必须指出:我们在这里说的“民歌”,只是一种泛指;其特点恰与上述《雅》、《颂》的特点相反,是由无名作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诗经两首(关雎、蒹葭)教案

24 《诗经》两首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4、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5、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难点 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3、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关雎》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文学常识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 《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这种解释比较通行。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 诗、书、礼、乐、易、春秋合称“六艺” 《诗经》中的《国风》和《离骚》并称“风骚”,代表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文学传统。“风骚”后代指文学才华。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正音。 睢鸠(jū jiū)一种水鸟。窈窕(yǎo 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荇莱(xīng):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ùmèi):这里指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 芼(mào):挑选。钟鼓乐(lè)之:使……快乐 2.读准字音、读对节奏。把握语速、读出情感。(诵读的节奏:“二、二”节拍) 句读分明,停顿合理。如“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3、合作交流 (1)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2)学生自由翻译,然后抽译。 (3)学生再一次齐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四、思读全诗,把握文意 1.教师提问: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生1: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位美丽少女的相思之情,想追而不得。 生2:他日思夜想,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生3:他做梦梦见弹琴奏瑟,迎娶这位姑娘。 教师小结:这首诗很短很完整,既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优秀的民歌作品。 2、请具体分析本诗结构。 第一章(第1节),描写小伙子见到一位漂亮的姑娘,从而引起的爱慕的感情和求婚的愿望。 第二章(第2、3节),描写小伙子求婚,苦于无法,求之不得,因而朝思暮

《诗经》里的现实主义风格

《毛诗序》中即言明;“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诗歌本来就是表达人生志向、抒发思想感悟、宣泄内心情绪的产物,是故并无雅俗之分,王孙贵族吟得,咱普通老百姓自然也歌得,你吟你的阳春白雪,于宫廷殿堂之上,我歌我的下里巴人,游走于乡村山野,各享其乐,理所当然是无可厚非的。马路上的车夫,禾田里的农妇,落榜归乡的穷酸秀才,待字闺中心内怀春的纯情少女,皆可随心所欲,信手拈来,将现实的小事。身边的人儿变成曲调,悠悠吟唱,非但不俗,甚至可能因生动有趣富有意义反映生活而被传颂千古。所以《诗经》中广为应用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自是别有一番滋味。接下来便以其个中典型——《七月》谈起。 纵观下来,《七月》全诗分为八章,其内容涵盖了授衣、寻桑、采繁、养蚕、剪枝、织麻等,最后又回到春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辛勤的男女农人们也逐日逐月重复这些工作,虽然劳动成果常常被贵族阶级所剥削,虽然年月常常无衣无褐难以卒岁,生活艰难苦不堪言,可是往里层看,往最深处看,可以看到他们充实的日子满是情趣,可以看到他们带着精神的追求来享受生活,还可以看到他们是为了衣食而勤勤俭俭不断劳作,人们起居生活所离不开的“衣食”与“劳作”在本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七月鸣鸲”等动静结合之景之物铺展开来,成为一切劳作活动的背景,极富画面感,令人观之即在脑海仿佛身临其境;“无衣无褐,何以卒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归”等被贵族阶级剥削的内心不满直白,体现了奴隶阶级的无可奈何、怨恨而不敢言,愤懑却只能在心中哀叹悲泣,同时也真实反映了当时奴隶阶层生活的社会状态;“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等恶劣天气的描写,于现实中烘托了农人们劳动过程的凄苦;而“七月食瓜”“八月断葫”等生活小乐的叙述,瞬间升华了整个篇章的意义内涵,表达出了低阶层农民的苦中作乐,苦中有乐。 既然没有楼阁,就在自己的精神家园中创造一个空中楼阁,也不乏是一种大情趣。就是《诗经》这样的作品向百姓们杂乱的现实生活中注入了精神追求。 《诗经》里很多作品都是在老百姓中产生的,故非常贴近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总结来说, 具有很高的人民性,这也符合当初的实际。因而其现实主义风格十分突出,现实主义色彩亦十分浓烈。

《诗经》国风论文审美积淀论文:《诗经》国风中的“有意味的形式”

《诗经》国风论文审美积淀论文:《诗经》国风中的“有意 味的形式” 摘要:《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光辉起点,其中十五国风反映了周初至春秋中叶500多年间社会各个阶层的喜怒哀乐,蕴含着深厚的情感。本文试着以“有意味的形式”的观点对《诗经》国风的抒情形式进行新的观照。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有意味的形式”进行了界定,第二至第四部分则是分析三类“有意味的形式”。通过分析《诗经》国风的“有意味的形式”可以使我们对这部古代诗歌文化的精品有更深地体会,并对当时的文化有进一步的理解。 关键词:《诗经》国风;“有意味的形式”;审美积淀 作为中国古代诗歌以及现实主义诗作的光辉起点,《诗经》奠定了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其中国风贡献尤为突出。它那由充实的内容,丰富深厚的感情,优美的音乐积淀而成的“有意味的形式”构成了《诗经》的独特价值,那“有意味的形式”至今仍然感染着无数的读者。 一、“有意味的形式”的界定 “有意味的形式”这个概念首先是由英国文艺批评家克莱夫贝尔提出来的,“这一理论认为艺术作品的基本性质就在于它是有意味的‘形式’,作品的各部分﹑各要素之间的独特方式的排列﹑组合起来的形式是有意味的,它主宰着作

品,能够唤起人们的审美情感。”[1]这一概念的提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这一概念有其不足之处。著名美学家李泽厚认为这个理论“陷在循环论证中不能自拔”,[2]童庆炳先生也认为这一理论否定了艺术同现实人生﹑生活情感﹑功能要求以及主题思想的联系,是一种形式主义理论。 两位学者也都各自提出了完善这个概念的方法。李泽厚认为这个理论如果加上审美积淀论的界说和解释,即可摆脱循环论证的困境。童庆炳则认为需将这一理论置于人类审美经验之上才能使其具有科学的内涵,他提出“形式之所以有意味是因为它们内蓄着一定的社会历史内容和人类的审美情感,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自然现象和社会事物的形式不断地作用于人们的生活,人们也在不断认识它们的过程中把它们主观化﹑情感化﹑心灵化,久而久之,这些形式就成为人类情感与意识较为固定的表现”。[3]将李泽厚和童庆炳的理论加以审视,会发现他们都是从“审美积淀”这个角度出发来完善“有意味的形式”这个概念的。那么本论文在参考以上两位学者观点的基础上将“有意味的形式”定义为“作品的各要素之间以独特方式组合起来的内蓄着一定的社会历史内容和人类的审美情感的形式”。 本文讨论国风中的“有意味的形式”,姑且从“内容积淀的形式”、“感情积淀的形式”、“音乐积淀的形式”三方面来分析,在这三个方面中,后两个方面又是在前一个方面的

诗经两首《关雎》《蒹葭》教案

24.《诗经》两首Array关睢蒹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习两首诗中的文言词语,理解诗歌内容。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这两首诗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爱情是神圣的、纯洁的。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 【教学难点】纯洁的爱情观。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诵读法、理解记忆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生字识记 雎(jū):用于古人名,如范雎。雎鸠:古书上说的一种鸟。 窈(yǎo):深远。 窕(tiǎo):与“窈”组成合成词。窈窕:美好的样子。 参:1.(cēn):参差,参错。本文取此义。2.(cān):①进见, 如:参拜。②封建时代指弹劾。如:参劾。3.(shēn):人参。如: 差:1.(chā):①减法运算中,一个数减去另一个数所得的数。 差数。②稍微,较。如:天气差暖。2.(chà) 差得远。②错误。如:说差了。③缺欠。如:差点儿。3.(chāi):①派 遣。如:鬼使神差。②被派遣去做的事。如:公差。4.(cī):等级,等 次。“参差”为合成词,“长短不齐”的意思。本文取此义。 寤(wù):睡醒。寐(mèi):睡。如:假寐。芼(mào):选择。 蒹(jiān):荻,像芦苇。葭(jiā):芦苇。溯(sù):1.逆着水流的方向 走。如:溯流而上。本文取此义。2.往上推求或回想。如:回溯。 晞(xī):1.干,干燥。如:晨露未晞。本文取此义。2.破晓,天亮。 东方未晞。湄(méi):水和草交接的地方,指岸边。 跻(jī):升高。涘(sì):水边。沚(zhǐ):水中小块陆地。颢(hào): 白而发光。 貂(diāo):哺乳动物的一属,身体细长,四肢短,耳朵三角形,听觉敏 锐,种类很多,毛皮珍贵。 二、词语识记 关关雎鸠:雎鸠鸟在彼此和鸣。关关:雌雄二鸟相互应和的叫声。 洲:水中的陆地。窈窕淑女:美丽善良的姑娘。 淑女:贤良美好的女子。君子好逑:君子的好配偶。 君子:对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通称。逑:配偶。 参差:长短不齐。流:寻求,择取。 思服:思念。服,想。悠:思念。反:覆身而卧。 辗:转动。侧:侧身而卧。友:亲爱。 苍苍:茂盛的样子。白露为霜:白色的露水结成了霜。 所谓:所说的。伊人:那人。溯徊从之:沿着河道走向上游去寻找 她。

诗经两首蒹葭》关雎》教案

诗经两首:《蒹葭》、《关雎》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有关《诗经》的基本知识。 2、诵读诗歌,体会诗歌蕴涵的美的情感、美的意境。 2、揣摩体会诗歌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把握诗歌诵读要领,诵读背诵诗歌。 2、感悟诗歌感情,揣摩诗歌语言,学会鉴赏诗歌。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诗经》的基本知识及相关篇目,拓宽视野,增加积累;熟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教师:准备投影片、录音带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新课: 在我国几千年古典文学的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的源头。《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关雎》是《诗经》的首篇,为“风”之始,是一首产生于两千多年前的古老的民间恋歌,因此倍受重视,为大家所熟习。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来探究《关雎》的艺术特色吧。 二、诵读课文: 1、学生听录音,体会诗情。 2、学生结合注释,默读诗歌,扫除文字障碍(教师可出示用投影)。 窈窕: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配偶。 荇菜:一种可食的水草。 简单学习网最新讲座: 王大绩讲现代文阅读王大绩讲高考作文王大绩讲语段压缩 王大绩讲文言文阅读王大绩讲诗歌鉴赏王大绩讲句式仿用 寤寐:时时。寤,醒着。寐,睡着。 唏:干。 埘:在墙壁上做的鸡窝。 3、教师配乐范读课文,领读课文;学生跟读课文,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诗歌的形式特点: A、题目取自于句首。 B、基本句式是四言。 C、采用叠章的形式。 D、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的内容。 2、结合具体语句分析,诗歌是如何步步推进,表达出小伙子对心上人的思恋与追求的? [明确] 第一章,作者先用起兴开篇,写水鸟,引发读者的联想,酝酿气氛。然后进入正题,点出文静美丽的姑娘才是小伙子的理想配偶。 第二章,写出了小伙子追求心上人的幽思。小伙子日夜思念她,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内心焦灼而苦闷。把一个深受相思之苦的人,写得非常传神。

《诗经》里的现实主义风格_五年级作文

《诗经》里的现实主义风格 《毛诗序》中即言明;“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诗歌本来就是表达人生志向、抒发思想感悟、宣泄内心情绪的产物,是故并没有雅俗之分,王孙贵族吟得,咱普通老百姓自然也歌得,你吟你的阳春白雪,于宫廷殿堂之上,我歌我的下里巴人,游走于乡村山野,各享其乐,天经地义是无可厚非的。马路上的车夫,禾田里的农妇,落榜归乡的穷酸秀才,待字闺中心内怀春的纯情少女,皆可随心所欲,信手拈来,将现实的小事。身边的人儿变成曲调,悠悠吟唱,非但不俗,甚至可能因生动有趣富有意义反映生活而被传颂千古。所以《诗经》中广为应用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自是别有一番滋味。接下来便以其个中典型——《七月》谈起。 纵观下来,《七月》全诗分为八章,其内容涵盖了授衣、寻桑、采繁、养蚕、剪枝、织麻等,最后又回到春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辛勤的男女农人们也逐日逐月反复这些工作,虽然劳动成果常常被贵族阶级所剥削,虽然年月常常无衣无褐难以卒岁,生活困难苦不堪言,可是往里层看,往最深处看,可以看到他们充实的日子满是情趣,可以看到他们带着精神的追求来享受生活,还可以看到他们是为了衣食而勤节俭俭不断劳作,人们起居生活所离不开的“衣食”与“劳作”在本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七月鸣鸲”等动静结合之景之物铺展开来,成为一切劳作活动的背景,极富画面感,令人观之即在脑海仿佛设身处地;“无衣无褐,何以卒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归”等被贵族阶级剥削的内心不满直白,体现了奴隶阶级的迫不得已、怨恨而不敢言,愤激却只能在心中哀叹悲泣,同时也真实反映了当时奴隶阶层生活的社会状态;“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等恶劣天气的描写,于现实中衬托了农人们劳动过程的凄苦;而“七月食瓜”“八月断葫”等生活小乐的叙述,霎时升华了整个篇章的意义内涵,表达出了低阶层农民的苦中作乐,苦中有乐。 既然没有楼阁,就在自己的精神家园中创造一个海市蜃楼,也不乏是一种大情趣。就是《诗经》这样的作品向百姓们杂乱的现实生活中注入了精神追求。 总结归纳来说,《诗经》里很多作品都是在老百姓中产生的,故非常贴近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具有很高的人民性,这也符合当初的实际。因而其现实主义风格十分突出,现实主义色彩亦十分浓烈。

浅谈诗经的现实精神

浅谈《诗经》的现实精神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有305篇,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诗经》的内容十分广泛,其中很多诗歌都体现了现实精神。有研究者认为《诗经》是我国最早的富于现实精神的诗歌,奠定了我国诗歌面向现实的传统。这里我就浅谈一下《诗经》的现实精神。 诗经的内容十分广泛丰富,它立足于社会现实生活,没有虚妄与怪诞,极少超自然的神话,所写的祭祀,宴饮,农事是周代社会经济和礼乐文化的产物,其他诗对时政世风,战争徭役,婚姻爱情的叙写,展开了当时政治状况,社会风俗,人民生活的形象画卷。诗经的现实精神可谓处处皆有,在国风和二雅中表现的尤其突出。 《诗经》富有现实主义精神,首推《国风》中的两周民歌,其次是《小雅》、《大雅》中的文人讽喻诗。它们在内容上的主要特征是正视现实,描写现实、揭露现实和批判现实;在艺术上的主要特征是文风朴素,语言简洁,比兴巧妙,人物形象真实、自然而生动,生活画面亲切感人等。《诗经》在内容和艺术上的主要特征,也就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传统的主要特征,继《诗经》之后,两汉乐府民歌,魏晋南北朝诗歌,唐、宋、元、明、清文学,都继承和发扬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出现了一些优秀的现实主义诗人和现实主义作品。 “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千载辗转,脍灸人口之风情歌语仍散发出一股幽情馥郁的芳香。千古绝唱《诗经》首篇《关睢》章就渗透着人性最本真的渴望,以睢鸠和鸣比兴,引出一位温文尔雅的姑娘正是青年梦寐以求的佳偶。尔后,诗人反复以荇菜为喻,弹奏出一首君子朝思暮恋淑女的浪漫痴情曲。全诗以一种唯美的艺术情调渗透于朴实的现实主义诗风,这也是《诗经》的总体风格。《芣苢·周南》以重章叠句,反复吟唱写出了妇女采摘芣苢的情状,反映她们在劳动中的欢愉之情。两首周南民歌都以最本真朴实的手笔再现了两种不同场景,反映了不同的现实,然而它们的相同之处在于它们所包含的现实精神。 所谓现实精神是以现实主义手法所写的作品中所反映的精神,而现实主义的基本原则,是按照生活的实际样式再现生活,并通过对生活真实的、具体的、形象的描写,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或本质的某些方面。《诗经》中还有很多对现实生活的再现。如反映古老农事生活的诗篇——《豳风·七月》。全诗长而有序、层次井然。作品按季节时月的变化来安排篇章结构,鲜明地表现了周人由农业生产实践而产生的面对现实的创作态度。 《诗经》是直面现实的艺术。这不仅表现在农事诗的描写。面向现实的生活态度使周人把诗的创作看成是对自己生活现实的再现反映。是现实主义的眼光使诗人对社会生活具有了最为敏锐的观察力,使诗人能够把握社会生活的各种素材,对各种生活现实进行了深刻的提示和描写。大至国家的宗庙祭祀、军事战争、宴飨朝会、政治变革,小至平民百姓的蚕桑耕耘、婚丧嫁娶、娱乐游观,都是《诗经》所要描写和表现的对象。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使《诗经》具有写实和朴真的特征,具有生活的亲切感,从而引导人们去关注现实、热爱生活,批判社会上的一切不合理现象,激发人们对于理想生活的不懈追求。

《诗经》意象的象征意义以及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诗经》意象的象征意义以及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诗经》开创了表现性诗歌创作传统,正所谓“诗言志”,以诗 歌为载体表现人们内心深处复杂的内心世界和微妙的思想感情。这个“志”既是指理性的思想观念,又指感性的情感态度,还包括人们的 潜意识。正是由于写作对象微妙细腻、不可名状,因而人们选择用意 象来表达其内在的情感和神韵,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思想情感 含蓄委婉地蕴含在意象之中,这便使意象具有“藏”和“隐”的特点, 需要人细细揣摩、品味,正如《蜀经》所言“立象以尽意”。这与苏 州园林,通过隔景、障景、借景营造出一种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艺 术效果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也正是由于意象的多重象征性与朦胧性, 使诗歌的语言具有含蓄婉转、温柔敦厚的特点,也使得人们在解读诗 歌时因理解不同、个人情感不同,有着不同的感受与感悟,正所谓“诗 无达诂”。中国诗歌自《诗经》以来,塑造意象的主要表现手法就是 赋比兴。钟嵘在《诗品序》中说道:“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 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若专用比兴,患在意 深,意深则词踬。若但用赋体,患在意浮,意浮则文散,嬉成流移, 文无止泊,有芜漫之累矣。”赋、比、兴这三种表现手法相辅相成, 使易于表达的事物和难以表达的精神内涵都得以充分的体现。 一、诗歌意象的多重象征 1、本事象征 《诗经》像一轴巨幅的历史画卷,它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深刻再现了殷周时期,尤其是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史诗”之

称。孔子言及诗,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一些诗歌意象具有典型的本事意象的特点,影射社会现实,表现人们或讽刺或赞美之情。 例如《鄘风·墙有茨》和《鄘风·相鼠》就是在影射卫国一段荒淫乱伦的历史:卫宣公与庶母夷姜私通生下伋子,后又占有伋子的妻子宣姜。卫宣公死后,宣姜又与伋子同父异母的弟弟公子顽私通。“墙有茨,不可扫也。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丑也。”《墙有茨》通过曲笔的手法,将卫国上层统治者荒淫无耻、糜烂腐化的生活尽泄与字里行间,将宫闱深处见不得人的污秽之事在“不可道”中尽道无疑。《相鼠》更是对卫灵公、公子顽以赤裸裸的蔑视和讽刺。“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怨怒之音,直透纸背,真实地表达了百姓愤怒激怨的情绪,也间接地体现了人们的道德羞耻感。 同样属于鄘风,《载驰》记叙并赞美了许穆夫人归国救魏的壮举。据记载,卫懿公好鹤失政,公元前660年“冬十二月,狄人伐卫”“卫师败绩,遂灭卫”。宋桓公率师迎卫遗民,夜渡黄河。卫人拥立戴公为君,舍于漕。次年,戴公病逝,立文公。许穆夫人是戴公的亲妹妹,远嫁许穆公,当她听到卫戴公逝世的消息时,立刻奔赴漕邑,吊唁戴公,慰问文公,并提出联齐抗狄的主张,后得到齐桓公之助,卫终复国于楚丘。《载驰》再现的就是许穆夫人“载驰载驱,归唁卫侯”这一段历史,歌颂了一个坚毅果敢、有情有义、高瞻远瞩的女英雄形象。 2、义理象征 所谓义理象征是以诗歌意象委婉曲折地象征着人生哲理。 例如《周南·汉广》连用四个“不可”:“不可休思”、“不可求思”、

浅谈对《诗经》的认识

浅谈对《诗经》的认识 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一部现实主义的诗歌总集,它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年即公元前1100-600年左右的诗歌305首,其中6首为笙诗,只有题目,没有诗,故又称“诗三百”。只有题目共四五百年间的民间歌谣(风)、士大夫作品(雅),以及祭神的颂辞(颂)。按用途和音乐分“风、雅、颂”三部分,其中的风是指各地方的民间歌谣,其中的雅大部分是贵族的宫廷正乐,其中的颂是周天子和诸侯用以祭祀宗庙的舞乐。《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其中直陈其事叫赋;譬喻叫比;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叫兴。《诗经》表现手法上分为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诗经》多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诗的内容包括:风:《风》又称《国风》,一共有15组,「风」本是乐曲的统称。15组国风并不是15个国家的乐曲,而是十几个地区的乐曲。国风有十五国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桧》、《齐》、《魏》、《唐》、《秦》、《豳》、《陈》、《曹》的乐歌,共160篇。国风是当时当地流行的歌曲,带有地方色彩。从内容上说,大多数是民间诗歌。作者大多是民间歌手,但是也有个别贵族。《风》在此可以指民间诗歌。 雅:《雅》的认识有各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是指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雅」有「正」的意思,把这种音乐看作「正声」,意在表明和其他地方音乐的区别。也有人说「雅」与「夏」相通,夏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称呼。还有观点认为,《雅》是指人人能懂的典雅音乐。《雅》共105篇,分为《大雅》31篇和《小雅》74篇。《小雅》为宴请宾客之音乐。《大雅》则是国君接受臣下朝拜,陈述劝戒的音乐。多数是朝廷官吏及公卿大夫的作品,有一小部分是民间诗歌。其内容几乎都是关於政治方面的,有赞颂好人好政的,有讽刺弊政的。只有几首表达个人感情的诗。但是没有情诗。「雅」在此可以指贵族官吏诗歌。 颂:《颂》是贵族在家庙中祭祀鬼神、赞美治者功德的乐曲,在演奏时要配以舞蹈。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其中《周颂》31篇,一般认为其中大部分都是西周前期时的作品、多作於周昭王、周穆王以前;《鲁颂》4篇,认为可能是鲁僖公时的作品;《商颂》5篇,自古以来一直相传是春秋时期宋国大夫正考父所作,不过,目前学界则倾向於认为是商朝所留下的祭祖诗歌。「颂」在此可以指宗庙祭祀诗歌。 就诗歌的性质来说,《雅》、《颂》基本上是为特定的目的而写作、在特定场合中使用的乐歌,《国风》大多是民歌。只是《小雅》的一部分,与《国风》类似。但必须指出:我们在这里说的“民歌”,只是一种泛指;其特点恰与上述《雅》、《颂》的特点相反,是由无名作者创作、在社会中流传的普通抒情歌曲。大多数民歌作者的身份不易探究清楚。假如以诗中自述者的身份作为作者的身份,则既包括劳动者、士兵,也包括相当一部分属于“士”和“君子”阶层的人物。“士”在当时属于贵族最低的一级,“君子”则是对贵族的泛称。此外仍有许多无法确定身份的人物。所以只能大致地说,这种民歌是社会性的群众性的作品。由于诗歌的性质不同,其描述的内容也相应有所不同。 编集关于《诗经》的编集,汉代有三种说法:①行人采诗说。《汉书·艺文志》载:“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诗经》

诗经二首《关雎》《蒹葭》教案

12.《诗经》二首 关睢蒹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习两首诗中的文言词语,理解诗歌内容。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这两首诗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爱情是神圣的、纯洁的。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 【教学难点】纯洁的爱情观。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诵读法、理解记忆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生字识记 雎(jū):用于古人名,如范雎。雎鸠:古书上说的一种鸟。 窈(yǎo):深远。 窕(tiǎo):与“窈”组成合成词。窈窕:美好的样子。 参:1.(cēn):参差,参错。本文取此义。2.(cān):①进见,谒见。如:参拜。②封建时代指弹劾。如:参劾。3.(shēn):人参。如:参须。 差:1.(chā):①减法运算中,一个数减去另一个数所得的数。如:差数。 ②稍微,较。如:天气差暖。2.(chà)①不相同,不相合。如:差得远。②错误。如:说差了。③缺欠。如:差点儿。3.(chāi):①派遣。如:鬼使神差。 ②被派遣去做的事。如:公差。4.(cī):等级,等次。“参差”为合成词,“长短不齐”的意思。本文取此义。 寤(wù):睡醒。寐(mèi):睡。如:假寐。芼(mào):选择。 蒹(jiān):荻,像芦苇。葭(jiā):芦苇。溯(sù):1.逆着水流的方向走。如:溯流而上。本文取此义。2.往上推求或回想。如:回溯。 晞(xī):1.干,干燥。如:晨露未晞。本文取此义。2.破晓,天亮。如:东方未晞。湄(méi):水和草交接的地方,指岸边。 跻(jī):升高。涘(sì):水边。沚(zhǐ):水中小块陆地。颢(hào):白而发光。貂(diāo):哺乳动物的一属,身体细长,四肢短,耳朵三角形,听觉敏锐,种类很多,毛皮珍贵。 二、词语识记 关关雎鸠:雎鸠鸟在彼此和鸣。关关:雌雄二鸟相互应和的叫声。 洲:水中的陆地。窈窕淑女:美丽善良的姑娘。 淑女:贤良美好的女子。君子好逑:君子的好配偶。 君子:对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通称。逑:配偶。 参差:长短不齐。流:寻求,择取。 思服:思念。服,想。悠:思念。反:覆身而卧。 辗:转动。侧:侧身而卧。友:亲爱。 苍苍:茂盛的样子。白露为霜:白色的露水结成了霜。 所谓:所说的。伊人:那人。溯徊从之:沿着河道走向上游去寻找她。 从:追,追求。溯洄:逆流而上。阻:险阻,难走。

诗经二首 蒹葭

诗经两首《蒹葭》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习两首诗中的文言词语,理解诗歌内容。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这两首诗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爱情是神圣的、纯洁的。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目标导学: 1、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绿草萋萋,白雾迷离,有位佳人,靠水而居。我愿 逆流而上,依偎在她身旁。无奈前有险滩,道路又远又长。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方向。却见依稀仿佛,她在水的中央。我愿逆流而上,与她轻言细语。无奈前有险滩,道路曲折无已。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足迹。却见仿佛依稀,她在水中伫立。这是许茹芸的《在水一方》中的歌词,它就出自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蒹葭》 2、出示目标 二、自主学习(一)自学提纲 1、生字识记 蒹(jiān):荻,像芦苇。葭(jiā):芦苇。溯(sù):1.逆着水流的方向走。如:溯流而上。本文取此义。 2. 往上推求或回想。如:回溯。 曦(xī):1.干,干燥。如:晨露未曦。本文取此义。2.破晓,天亮。如:东方未曦。湄(méi):水和草交接的地方,指岸边。 跻(jī):升高。涘(sì):水边。沚(zhǐ):水中小块陆地。 2、词语识记 苍苍:茂盛的样子。白露为霜:白色的露水结成了霜。 所谓:所说的。伊人:指意中人。溯徊从之:沿着河道走向上游去寻找她。 从:追,追求。溯洄:逆流而上。阻:险阻,难走。 游:流,指直流的水道。宛:仿佛。曦(xī):晒干湄(méi):水边 凄凄:茂盛的样子。采采:茂盛鲜明的样子。 已:止,这里意思是“干,变干。”右:向右拐弯,这里是(道路)弯曲的意思。沚:水中小块陆地。 3、疏通诗中的文言词法知识 1.通假字。例如:“蒹葭凄凄”中“凄”通“萋”,意为“茂盛的样子”。 2.古今异义。例如:“道阻且右”中的“右”,古义为“迂回,弯弯曲曲”,今译为“表示方位”。参考译文:河畔芦苇密苍苍,清早露水结成霜。我想念的那个人,她在河水那一边。逆流而上追寻她,河水弯曲道路长。顺着河流向下走,(那人)仿佛在河的中央。 芦苇苍苍密又密,露珠儿未干清滴滴。我想念的那个人,她在河流那一岸。沿着河道往上走,道路崎岖升高难向前。顺着河流向下走,她在水中的小洲边。 芦苇茂盛千万杆,晶莹露珠还未干。我想念的那个人,就在河流那一岸。沿着河道往上走,道路崎岖又弯曲。顺着河水向下走,仿佛她在河沙滩。 4、通过初读诗文,初步感受诗的音乐美。要朗读好诗文,要注意读好它的节奏。要读出 诗歌的音乐美,除了诗歌朗读的一般要求外,尤其要读出她的生气,读出她的音乐美。

浅析《诗经》现实主义精神文档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有诗305首,在先秦叫做《诗》,从汉代起,儒家把其当做经典,称《诗经》。《诗经》中的诗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指个地方的民歌,其中包括十五个地方民歌,即十五国风,雅为宫廷雅乐,因宴会的大小又分大雅小雅,颂是祭祀曲目,用于宫廷宗庙的祭祀。《诗经》从各个方面主要描写了我国西周数百年的社会现实生活,真实、深刻、广泛而多彩,尤其是其中的民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直接坦率,真实地反映了下层人民的劳动和生活、喜爱和憎恨、痛苦和希望。这些诗歌,不仅主题和题材广泛多样、真实深刻,同时还以惊人的艺术概括力,把握和揭示出当时社会生活中一些本质矛盾。它们通过对当时生产、劳动、徭役、爱情、婚姻、家庭、等的描述,真实而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表达了民众的理想和愿望。 《诗经》里的绝大多数诗篇,是当时奴隶制社会的生活写照。作者们对于社会生活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并能通过完美的艺术形象加以表现,抒发了他们对现实生活的直接感受。 譬如《七月》以史诗般的气势记述农家的劳作、艰辛,以时间为线索将农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展现出来,在古代诗歌中恐怕无出《七月》之右者。诗中的农民一年辛苦到头,看似在为自己忙碌着,实际上多数在为他人谋幸福:打了猎要献给王公贵族;送到田间地头饭食也要让官员来沾光;漂亮的衣服要送给达官贵人,自己则连粗布短衣也没有;除了上缴赋税之外,还得服劳役,为官家筑室造屋。 农民们的日子正是在这种忙碌、平凡、单调的劳作之中默默地度过。其实,他们的愿望和要求再简单不过了:活下去,吃饱穿暖就行。他们的子孙一代怀着同样的愿望和要求活着,劳作,繁衍生息。他们既不会像不愁衣食住行的富家子弟那样觉得生活空虚,也不会像文人雅士们对花赏月,高谈阔论,伤感流泪,更不会像哲人们去思索什么生活的意义、存在的价值一类对他们来说不着边际的问题。实在,单纯,质朴,就是他们的特点。活着就是一切,就是最高的要求。对他们来说,生活最重要的意义就是活着。因此,食为天,成了他们的生活信条。春种秋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成了他们自觉的职业意识。 这样的生活体验,触及到了最底层、最真实的层面。它实际得没有任何浪漫色彩,平淡得难以激起哪怕是小小的波澜,忙碌得几乎没有喘息的时候,辛苦得几乎直不起腰。他们满是皱纹的古铜色的脸,层层茧

诗经国风诗经国风国风陈风,是诗经十五国风之一,共10篇

诗经国风-诗经国风《国风·陈风》,是《诗经》十五国风之一,共10篇。 国风·陈风。《国风·陈风》。是《诗经》十五国风之一。 共10篇。《诗经》是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书名,国风·陈风。作品出处,《诗经》。创作年代,先秦。文学体裁,诗歌。 作品简介。《国风·陈风》。是《诗经》十五国风之一。 共10篇。 作品目录。宛丘东门之枌衡门东门之池东门之杨墓门防有鹊巢月出株林泽

陂。 国风·陈风。子之汤兮。宛丘之上兮。洵有情兮。 而无望兮。坎其击鼓。宛丘之下。无冬无夏。值其鹭羽。坎其击缶。宛丘之道。无冬无夏。值其鹭翿。东门之枌。宛丘之栩。子仲之子。婆娑其下。谷旦于差。南方之原。不绩其麻。市也婆娑。谷旦于逝。越以鬷迈。视尔如荍。贻我握椒。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泌之洋洋。可以乐饥。岂其食鱼。必河之鲂?岂其取妻。必齐之姜?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岂其取妻。必宋之子?东门之池。可以沤麻。彼美淑姬。 可与晤歌。东门之池。可以沤纻。彼美淑姬。可与晤语。东门之池。可以沤菅。彼美淑姬。可与晤言。东门之杨。其叶牂牂。昏以为期。明星煌煌。东门之杨。其叶肺肺。昏以为期。明星晢晢。墓门有棘。斧以斯之。夫也不良。国人知之。知而不已。谁昔然矣。墓门有梅。有鸮萃止。诗经国风夫也不良。歌以讯

之。讯予不顾。颠倒思予。防有鹊巢。邛有旨苕。谁侜予美?心焉忉忉。中唐有甓。邛有旨鷊。谁侜予美?心焉惕惕。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 劳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诗经国风舒忧受兮。劳心慅兮。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胡为乎株林?从夏南!匪适株林。从夏南!驾我乘马。说于株野。乘我乘驹。朝食于株!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彼泽之陂。有蒲与蕳。有美一人。硕大且卷。寤寐无为。中心悁悁。彼泽之陂。有蒲菡萏。有美一人。硕大且俨。寤寐无为。辗转伏枕。

为什么说诗经开辟了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

中国古代文学作业 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班级:1406114 学号:140611426 姓名:杨永硕

为什么说诗经开辟了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 《诗经》收录了西周初至春秋中叶或稍后大约五六百年间的305篇诗歌.其产生地域涉及现在的陕西、山西、河北、河南、湖北等省.是先秦劳动人民在劳动中咏唱的歌谣,它包括风、雅、颂三部分,风指十五国风,雅是是宫廷乐曲,颂指祭祀的文章,涉及到政治、经济、民俗、地理、以及那是的民族状况,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草兽鸟木之名.可以说,通过诗经可以了解那个时代的面貌,还有正要的史学价值,因此说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优良传统,如《采薇》、《君子于役》等著名的诗篇. 为什么说诗经开辟了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分析如下:一.《诗经》思想内容健康高尚,其成就的影响是巨大的. 从内容上来看,《诗经》可分成“祭祀”、“颂赞”、“怨刺”、“婚恋”与“征役”五种。祭祀诗全部收在“周颂”、“鲁颂”、和“商颂“之中,文学价值不高;颂赞诗数量较多,大部分集中在大、小雅中,其中最优秀的篇章是《出车》、《六月》、《采芑》,怨刺诗多是揭露时、感叹时艰、讽谕朝政的诗歌。《小弁》、《伐檀》、《硕鼠》、《黍离》等是其中的优秀作品,它们对后代的影响深远;婚恋诗多见于“国风”中,《关雎》、《汉广》、《蒹葭》、《月出》、《风雨》、《子衿》、《大车》、《桃夭》、《鸡鸣》、《氓》等都是历来为人所称道的优秀诗散见于“风”、“雅”之中,反映徭役问题的有《式微》、《鸨羽》、《何草不黄》等,

反映战争问题的有《击鼓》、《载驰》、《陟岵》、《乐山》、《采薇》等。二.《诗经》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诗经》最大的成就是在诗歌创作上建立了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面向生活,反映现实,显现出鲜明的现实主义创作特色;其所采用的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对后代文学影响较大;在形式上,《诗经》多是四言一句的四言体诗,多采用复沓方法,创造出浓郁郁的诗意.《诗经》中在赞美爱情,歌颂生活,嘲讽黑暗,揭露暴政的同时,大量地巧妙地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寄物寓人,咏诗言志,其白描、写实的艺术风格,令人赞不绝口,许多名句千古传唱,今天的少年儿童大多耳熟能详。它像当时一部形象化的历史,广阔而丰富的内容,是我国古代文化和文明的载体,是我们了解古代社会和我们名族古老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典籍。 三.《诗经》中的现实意义对后世的影响 在中国文学史上永放光芒。孔子曾对《诗经》多次做出很高评价,“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何为!”由此可见《诗经》的现实意义中的实用功利性。“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这是孔子关于诗的社会作用作出的比较系统的理论表达,以及指出的诗的政治功利性。我们这里表述的现实主义精神,不仅仅是指《诗经》的政治教化和社会功利性,还指《诗经》直面现实的艺术特色和《诗经》中表现的情感抒发。它对后世政治、文学创作、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影响深远而重大。

诗经的艺术特点

《诗经》的艺术特点 第一、赋、比、兴的手法 第二、句式和章法。以四言为主,共有6591句 第三、多种修辞手段的成功运用。 第四、风、雅、颂不同的语言风格。 具体如下: 第一、赋、比、兴的手法 赋、比、兴是前人总结的《诗经》的三种表现手法,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对于赋、比、兴的解释,历来不同。朱熹的解释比较准确。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诗集传序》) 明谢榛说:“予尝考之三百篇,赋七百二十,兴三百七十,比一百二十”(《四溟诗话》卷二) 赋的特点是敷陈、直言,即直接叙述事物,铺陈情节,抒发感情,在诗歌的创作中是直陈事物和情志的艺术。 ?《诗经》以赋体抒情,可以直抒胸臆,也可以意在言外;写景状物,能够表达形神俱似,情景交融;叙事,可以铺陈叙事,也可以运用对话、反问等方式,灵活多样。 谁谓尔无羊?三百维群。谁谓尔无牛? 九十其犉。尔羊来思,其角濈濈。 尔牛来思,其耳湿湿。 比:一种是纯比体的,如《硕鼠》;一种是为起修辞作用而在文中运用比喻和比拟。如《卫风·硕人》: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兴”的本意是“起”,在诗歌创作中,常常表现为托物起兴。它是一种借对自然界的事物描写,如鸟兽虫鱼、风云雨雪、星辰日月等,先开个头,然后藉以联想,引出诗人内心情感的表现手法。兴句多放在一首诗的开头,也有放在句中的。 ?起象征、联想、比拟的作用,如《关雎》。 ?起创设意境、烘托气氛的作用,如《秦风·蒹葭》。

?不能把赋比兴完全分开来看,大多是赋中有比,通篇用兴的诗没有。 第二、句式和章法。 《诗经》以四言为主,其间杂有二言之八言不等。四言节奏感强,是构成诗经整齐韵律的基本单位。 ?7248(指的是诗经共7248句,其中一言7句,二言14句……) ?一言7 ?二言14 ?三言158 ?四言6591 ?五言369 ?六言85 ?七言19 ?八言5 《诗经》多重章叠唱,又称复沓结构。 音乐效果 加强主题 层层递进 《诗经》中多用迭句、迭字、双声迭韵。《诗经》的重章迭句的复沓结构,造成反复咏叹,回环往复,增强了抒情效果,而迭字、双声迭韵的使用又增强了音乐美和形象美。《诗经》中的诗歌大多押韵。常见的也是我国后世最常用的是一章之中只用一个韵部,隔句押韵,韵脚在偶句的押韵方式。 第三、多种修辞手段的成功运用。 ?《诗经》中对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已相当成熟。对偶,如《谷风》“就其深兮,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河广》“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谁谓宋远?曾不崇朝。” “是以言峻则嵩高极天,论狭则河不容刀,说多则子孙千亿,称少则民靡孑遗。”《文心雕龙·夸饰》 第四、风、雅、颂不同的语言风格。 ?雅、颂多是严整的四言,极少杂言,国风中杂言较多;小雅和国风中重章迭句较多,大雅和颂中则较少;国风中有许多语气词,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而雅、颂中则较少。这些差异说明雅、颂多出自贵族之手,体现“雅乐”的威仪典重。国风多来自民间,更体现了新声的自由奔放,比较接近当时口语。 《诗经》的意义和影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