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实验二 土壤抗蚀性的测定

实验二 土壤抗蚀性的测定

实验二  土壤抗蚀性的测定
实验二  土壤抗蚀性的测定

实验二土壤抗蚀性的测定

目的要求

表示土壤抗蚀性大小的指标很多,如分散率、侵蚀率等。根据《水土保持试验规范》,土壤抗蚀性可用土壤团聚体的水稳性指数(K)表示,通过本次实验,初步掌握测定土壤抗蚀性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仪器:金属网(口径:5mm),玻璃容器(口径:60cm)

方法步骤:

将风干土进行筛分,选取0.7~1.0cm直径的土粒50颗,均匀放在0.5cm的金属网格上,然后置静水中进行观测.以1min为间隔分别记下分散土粒的数量,连续10min,其总和即为在10min内完全分散的(含半分散)的土粒总数,土壤抗蚀性测定装置如图:

由于土粒分散的时间不同,鉴定其水稳性程度需要采用校正系数,每分钟的校正系数如下:

在10min内没有分散的土粒的水稳性指数为100%。水稳性指数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Pi——第i分钟分散的土粒数量;

Pj——10分钟内未分散的土粒数;

Ki——第i分钟校正系数

A——供试土粒总数,一般为50粒。

实验资料表明,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其水稳性指数高,抗蚀性强,反之则小。

作业:

1.每组采一份土样进行测定

2.将试验数据填入下表,并计算结果

表土壤抗蚀性记录表

实验分析:

从最后的结果进行大致的判断林地的抗蚀性稍大于草地的抗蚀性,可以推测出林地在护土保土的方面中比草地好。土壤的抗蚀性主要与土壤的质地和结构有关,因为土壤的质地和结构与土壤的孔隙有直接的关系,林地中存在着许多植被,植被的根系会在土壤中穿插生长,从而增多土壤孔隙,林地中还分布着许多的动物和微生物i,其活动会使林地土壤具有更多的团粒结构,使土壤的抗蚀性增加。而草地中也存在着草的根系,也具有土壤动物和微生物的影响,但是没有林地的大,所以略低于林地。

广州市土壤可蚀性研究

广州市土壤可蚀性研究 摘要:本文采用三次样条插值法和EPIC模型中K因子计算公式,以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为基础,估算广州地区土壤可蚀性因子K值,并根据可蚀性分级标准进行分级,结果表明:广州地区土壤可蚀性K值范围为0.0233~0.0389,面积加权平均值为0.0295,可蚀性等级分为较低可蚀性土壤、中低可蚀性土壤和中可蚀性土壤三个等级,其面积比例分别为:6.87%、91.88%和1.25%,可见广州地区土壤可蚀性处于中低等级。分析典型土壤各层K值可知,表层土壤可蚀性明显低于下层土壤,表明一旦表层土壤被破坏,将更易发生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 关键字:土壤可蚀性广州 土壤可蚀性(Soil Erodibility)是指土壤对侵蚀介质剥蚀和搬运的敏感性,其数值的大小表示土壤被外力破坏的难易程度,是影响土壤侵蚀量的重要因子,也是定量研究土壤侵蚀的基础。1963年,Olson和Wischmeier在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中,首次提出土壤可蚀性因子K的概念,即单位降雨侵蚀力在标准小区上产生的土壤流失量,为定量化研究土壤侵蚀确定了具有实用价值的指标。之后我国学者以此为基础,采用实测、诺谟图法、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和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等对K值进行测定和估算(张科利,2007;张兵,2009;辜世贤,2011;翟伟峰,2011)。 表 1 我国各地土壤可蚀性K值 a:美制单位,sht·ac·h/(100ac·ft·sht·in);b:国际制单位,(t·hm2·h)/(MJ·hm2·mm) 本文以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为基础,应用EPIC模型中的K值计算公式来估算广州地区不同土壤类型的土壤可蚀性因子K值,分析研究区土壤可蚀性情况,研究结果可为今后广州地区土壤侵蚀研究、水土保持规划及土壤环境潜在危险性评价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持。 1 研究区概况 广州市是广东省省会城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北缘,接近珠江流域下游入海口,东北部为中低山区,中部为丘陵盆地,南部是沿海冲击平原,其范围是东经112°57′至114°3′,北纬22°26′至23°56′,总面积7434.4 km2。广州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光热资源充足。 研究区位于南方红壤区,根据《中国土种志》和《广东土种志》,广州市土壤共分9大土类49个土属128个土种,9大土类分别为赤红壤、水稻土、红壤、黄壤、潮土、石质土、石灰土、沙地—河滩、脂粉土和松沙土,其中代表性土壤

土壤入渗速度测定实验

实验一 土壤入渗速度的测定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测定特土壤的垂直入渗特性曲线。 2.掌握测定土壤吸渗与入渗速度的操作方法。 二、实验原理 考斯加可夫公式:i t =i 1t -a ---------------------------- (1) i t ——入渗开始后时间t 的入渗速度; i 1——在第一个单位时间土壤的渗透系数,相当于t =l 时的土壤下渗速度; a —指数。 对公式(1)取对数得 lgi t =lgi 1-a·lgt ----------------------- (2) 实测的lgi t ,lgt 点应成直线关系,取t=1时的i 值,极为i 1,该直线的斜率为a 值。 计算时t a ,t b 时刻对应i a ,i b ,代入下式得 b a b a t t i i a lg lg lg lg --= ----------------------- (3) 若已知i 1,a 值也可以按下述方法推求,有式(1)积分得 a t a t t a i dt t i idt I ---= ==??110 10 1 ----------------------- (4) I 为时间t 内总入渗量(累积入渗量),由实测数据得出,由于i 1已知,故a 可以求出。该法的缺点时很难测定第一个单位时间的入渗强度。 三、实验设备 1.土壤入渗仪:一套; 2.秒表:一只 3.量筒、滤纸、烧杯 4.排水管 5.接渗瓶 四、实验步骤 1.装土:将玻璃管从入渗仪上取下,底部放入一片滤纸,然后装土,在装土期间,

用木棒稍捣,要求土样均匀,装土至玻璃管即可,再在土样上部放入一张滤纸,把玻璃管与入渗仪连接好。 2.加水:关闭水阀,打开排气阀,用烧杯向加水槽加水,使量桶里的水位到达到一定刻度处,然后关闭排气阀。 3.建立水头开始实验:用烧杯迅速向玻璃管加水至玻璃管上标线,水头建立后,立即打开供水阀,同时打开秒表计时,三者要求同时进行,动作要迅速、准确、细心。 4.记数:实验开始后秒表不能中断,要求每隔1分钟1次,共读10次,再每隔2分钟读1次,共读10次,再每隔3分钟读1次,共读5次,以后每隔5分钟读1次,直到两相邻时段内,读数差值相等,说明土壤入渗已经达到稳定,即停止实验,记录项目为记录表中的第l项与第2项。 土壤非饱与垂直入渗率测定表 日期: 土质: 垂直入渗仪横断面面积(mm2): 马氏瓶横断面面积(mm2): 五、实验资料整理 1.根据实验数据,将记录的马氏瓶读数算为毫升,再计算为水层深度。 2.计算时段平均入渗速度。

土壤水分的测定

土壤水分的测定 测定土壤水分是为了了解土壤水分状况,以作为土壤水分管理,如确定灌溉定额的依据。在分析工作中,由于分析结果一般是以烘干土为基础表示的,也需要测定湿土或风干土的水分含量,以便进行分析结果的换算。 一、测定方法 土壤水分的测定方法很多,实验室一般采用酒精烘烤法、酒精烧失法和烘干法。野外则可采用简易的排水称重法(定容称量法)。 (一)酒精烘烤法 1、原理:土壤加入酒精,在l05℃—110℃下烘烤时可以加速水分蒸发,大大缩短烘烤时间,又不致于因有机质的烧失而造成误差。 2、操作步骤 ①取已烘干的铝盒称重为W1(克)。 ②加土壤约5克平铺于盒底,称重为W2(克)。 ③用皮头吸管滴加酒精,便土样充分湿润,放入烘箱中,在105℃—110℃条件下烘烤30分钟,取出冷却称重为W3(克)。 3、结果计算 W2-W3 土壤水分含量(%)=—————×100 W3-W1 土壤分析一般以烘干土计重,但分析时又以湿土或风干土称重,故需进行换算,计算公式为:应称取的湿土或风干土样重=所需烘干土样重×(1+水分%) (二)酒精烧失速测法 1、原理:酒精可与水分互溶,并在燃烧时使水分蒸发。土壤烧后损失的重量即为土壤含水量。 2、操作步骤: ①取铝盒称重为W l(克)。 ②取湿土约10克(尽量避免混入根系和石砾等杂物)与铝盒一起称重为W2(克)。 ③加酒精于铝盒中,至土面全部浸没即可,稍加振摇,使土样与酒精混合,点燃酒精,待燃烧将尽,用小玻棒来回拨动土样,助其燃烧(但过早拨动土样会造成土样毛孔闭塞,降

低水分蒸发速度),熄火后再加酒精3毫升燃烧,如此进行2—3次,直至土样烧干为止。 ④冷却后称重为W3(克)。 3、结果计算同前 (三)烘干法 1、原理:将土样置于105℃±2℃的烘箱中烘至恒重,即可使其所含水分(包括吸湿水)全部蒸发殆尽以此求算土壤水分含量。在此温度下,有机质一般不致大量分解损失影响测定结果。 2、操作步骤 ①取干燥铝盒称重为W1(克)。 ②加土样约5克于铝盒中称重为W2(克)。 ③将铝盒放入烘箱,在105℃一110℃下烘烤6小时,一般可达恒重,取出放人干燥器内,冷却20分钟可称重。必要时,如前法再烘1小时,取出冷却后称重,两次称重之差不得超过0.05克,取最低一次计算。 注:质地较轻的土壤,烘烤时间可以缩短,即5—6小时。 3、结果计算同前 二、思考题 1、列出实验数据,计算土壤水分含量。 2、在烘干土样时,为什么温度不能超过110℃?含有机质多的土样为什么不能采用酒精烧失法?

土壤的入渗特性及渗吸速度测定_灌排工程学

第一部分 课程实验及指导 实验一:土壤的入渗特性及渗吸速度测定 一、实验目的 土壤渗吸速度是反映土壤透水性能的重要指标,它是农田水量平衡计算的重要依据。旱田在进行地面灌溉时,灌溉水在重力作用下自地表逐渐向下湿润。为保证最有效地利用灌溉水,既要使计划湿润层得到均匀的灌溉 水,又不产生多余的水量向深层渗漏,必须了解水向土中入渗的规律。 二、实验设备 渗吸速度测试仪、量杯、秒表等。 三、实验过程 1.取自然风干土碾碎过筛,要求碎块不大于2毫米,测筒底铺滤纸,装土至给定深度,适当沉实,再盖滤纸。 2.在量杯内灌水,并关闭放水管和通气管(如图所示),放在支架上。 3.实验开始时同时完成:掀动计时秒表,迅速使测试仪中土样上建立水层2厘 米。 图1-1-1土壤入渗特性实验装置 4.实验开始后,定时记载量杯中水量读数,时间间隔初期较短,以后逐渐加大。并填写表1-1-1: 表1-1-1 土壤入渗特性测定记录表 四、实验原理 在地面形成一定水层的入渗称为有压入渗,对于均质土的入渗强度,已有若干计算公 式,菲利普根据严格的数学推导,求的解析解为: f i t s i += -2/12 (1-1-1)

i —t 时刻的入渗强度; s —与土壤初始含水率有关的特性常数,称为吸水率; i f —稳定入渗率,即饱和土壤渗透系数。 考斯加可夫根据野外实测资料分析,发现入渗强度(渗吸速度)与时间之间呈指数关系,其形式为: α-=t i i 1 (1-1-2) 式中 i 1—第一个单位时间的入渗强度; α—反映土壤性质与入渗初始时土壤含水率的经验常数。 饱和与非饱和土壤水分运动均服从达西定律,所不同者,在饱和情况下,认为渗透系数是常数;而在非饱和情况下,渗透系数是变量,其值随土壤含水率而异,含水率越低,渗透系数越大。 五、实验要求 1.根据水室断面和测筒断面,求出△t 时间内测筒下渗的水量。 2.求出各时段平均入渗速度v 。 3.用坐标纸点绘渗吸速度随时间变化过程线。 4.分析确定供水开始时土壤渗吸速度i f 、渗吸系数及透水指数α值。 5.填写实验报告。 六、思考题 利用菲利普公式和考斯加可夫公式求s 或i 1时,讲选取第一个单位时刻的i 值,如何理解这第一个单位时刻的意思?它是根据i 的取值单位还是绘图时的取值单位?

实验一 土壤渗透性的测定

实验一土壤渗透性的测定 目的要求 径流对土壤的侵蚀能力主要取决于地表径流量,而透水性强的土壤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地表径流量。土壤透水性强弱常用渗透率(或渗透系数)表示。当渗透量达到一个恒定值时的入渗量即为稳渗系数。通过本次实验,掌握测定土壤渗透性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基本原理 由图可以看出,在降雨初期一段时间(几分钟)内,土壤渗透速率较高,降雨量全部渗入土壤,此时土壤的渗透速率和降水速率等值,没有地表径流产生。随着降雨时间延长、土壤含水量增高,渗透速率逐渐降低,当渗透速率小于降水速率时,地表产生径流。 仪器设备 环刀(200cm3,h5.2,Φ7.0cm),量筒(100及50ml),烧杯(100ml),漏斗、漏斗架、秒表等。 方法步骤 一、在室外用环刀取原状土,带回实验室内,将环刀上、下盖取下,下端换上有网孔且垫有滤纸的底盖并将该端浸入水中,同时注意水面不要超过环刀上沿。一般砂土浸4~6h,壤土浸8~12h,粘土浸24h。 二、到预定时间将环刀取出,在上端套上一个空环刀,接口处先用胶布封好,再用熔蜡粘合,严防从接口处漏水,然后将结合的环刀放在漏斗上,架上漏斗架,漏斗下面承接有烧杯。 三、往上面的空环刀中加水,水层5cm,加水后从漏斗滴下第一滴水时开始计时,以后每隔1,2,3,5,10,……t i……t n min更换漏斗下的烧杯(间隔时间的长短,视渗透快慢而定,注意要保持一定压力梯度)分别量出渗入量Q1,Q2,Q3,Q5……Q n。每更换一次烧杯要将上面环刀中水面加至原来高度,同时记录水温(℃)。 四、试验一般时间约1h,渗水开始稳定,否则需继续观察到单位时间内渗出水量相等时为止。

土壤样品采集制备及含水量测定

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 土壤样品采集制备及含水量的测定 实验类型: 定量实验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必填)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必填)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必填) 四、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必填) 五、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必填) 七、讨论、心得 八、参考文献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 学习并掌握土壤耕层样品的采集、制备方法; 2. 学习并掌握风干样品的含水量的测定方法; 3. 掌握准确分析土壤样品和表达测试结果。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 (一)土壤样品的采集 1、混合土样的采集 土壤是一个不均一体,影响它的因素是错综复杂的。因此采集代表性土壤是了解土壤内在特性,为解决问题提供措施的依据。 2、采样误差 土壤样品的代表性与采样误差的控制直接相关。由于土壤的不均一性,采样误差比较难克服,一般在田间任意取著干点,组成混合样品,混合样品组成的点愈多。其代表性越好。 3、采样原则 混合样品是由很多点样品混合组成。每个混合样品的采样点愈多,即每个样品所包含的个体数愈多,则样品的代表性就愈大。 (1)采样划分:根据土壤类型、地形、母质、管理情况,划分若干采样小区。 (2)采样点数:由于土壤的不均一性,采集样品须按照一定采样路线和“随机”多点混合曲原则。每个采样单元的样点数,根据人为地决定5~10点或10—20点视土壤差异和面积大小而定,但不宜少于5点。 4、采样方法 农田 → 小区划分 → S 形采集耕层土样1kg 布点:各点都是随机决定,随机定点可以避兔主观误差,提高样品的代表性,一般按S 形线路布点。(如图) 混合土样一般采集耕层土壤(1~15cm 或0~20cm );有时为了了解各土种的肥力差异和自然肥力变化趋势,可适当的采集底土(15~30cm 或20~40cm )的混合样品。

土壤可蚀性及其在侵蚀预报中的应用

第14卷第4期自然资源学报Vo1.4No.4 1999年10月J OU RNAL O F NA TU RAL R ESOU RCES Oct.,1999文章编号:1000-3037(1999)04-0345-06 土壤可蚀性及其在侵蚀预报中的应用 刘宝元1,张科利1,焦菊英2 (11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系教育部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开放研究实验室,北京100875; 21中国科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陕西杨陵712100) 摘要:土壤可蚀性是土壤侵蚀预报和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参数,国外已有物理意义明确、可操作性强、应用方便的土壤可蚀性定义和指标。国外的指标在我国不适用,而我国又没有这样的指标。在系统全面查阅和分析60多年来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具体情况,提出我国土壤可蚀性指标的定义和测定方法,即在15°坡度、20m坡长、清耕休闲地上,单位降雨侵蚀力所引起的土壤流失量。这一标准的确定对规范土壤可蚀性实验研究,促进我国土壤侵蚀预报模型的建立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土壤;可蚀性;抗冲抗蚀性;侵蚀预报 中图分类号:S157文献标识码:A 土壤侵蚀是导致土地资源退化乃至彻底破坏的主要原因。定量计算土壤流失量是合理利用和管理土地资源的科学依据之一。土壤可蚀性是定量计算土壤流失的重要指标,是土壤侵蚀预报模型中的必要参数。土壤可蚀性的研究开始于30年代,到现在已有60多年历史。1963年,Olso n和Wisc h meie r[1]提出了具有实用性的土壤可蚀性指标———单位降雨侵蚀力在标准小区上所造成的土壤流失量。有了这一指标值,就可以对不同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观测资料进行统一比较和分析。同时,该指标也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和方便的测定方法。所以,这一指标值在土壤侵蚀预报模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应用最广泛的通用流失方程(U SL E)[2、3]、修正通用流失方程(R U SL E)[4]、流域水土资源管理模型(SW R RB)[5]等模型。Olso n和Wisc h meie r在定义土壤可蚀性时用了两个概念,第一个是降雨侵蚀力(R=E I30),第二个是标准小区,即9%的坡度,顺坡耕作,连续清耕休闲,22113m长的径流小区。美国以此为标准小区是因为美国大部分小区坡长为22113m。9%的坡度则接近观测资料的中间值,在中等坡度上测定的经验参数,外推用于较缓和较陡坡度时误差相对较小。 我国从50年代开始研究土壤可蚀性。但多采用土壤抗侵蚀性[6]。朱显谟[7]将土壤抗侵蚀性分为抗冲性和抗蚀性,蒋德麒和朱显谟[8]进一步明确了抗冲性和抗蚀性的定义,有时将二者统称为土壤抗冲抗蚀性。近年来,我国学者用野外抗冲试验、小区测定资料、公式计算和遥感方法对不同地区的土壤可蚀性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本文将结合我国的具体条件,从基本概念、基本研究方法考虑,通过对国内外研究进展和各种指标实用性的讨论,对如何开展我国土壤可蚀性研究提出一点粗浅看法。 1基本概念讨论 由于研究目的不同以及对土壤可蚀性研究的逐步深入,出现了许多不同的概念和术语。不过,总体而言国外用土壤可蚀性,进一步分为可分离性和可搬运性[9]。这种理论认为,沙土的抗分离性差而抗搬运性强,粘土反之。我国一般称为土壤抗侵蚀性,多用抗冲抗蚀性一词,并将其分为抗冲性和抗蚀性。抗冲性主要指 收稿日期:1999-04-20;修订日期:1999-07-20。 基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9725103);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基金资助项目。 第一作者简介:刘宝元(1958-),男,陕西佳县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壤侵蚀和水土保持。

土壤吸湿水的测定

实验六土壤样品的采集和处理 目的要求 土壤分析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土壤的组成和性质,为适地适树,改土,施肥等提供科学的一句。因此土壤分析必须能够正确反映所分析土壤的特性。最基本重要的就是土壤样品的采集和处理。 基本原理 使分析用的土样必须能正确反映土壤实际情况。因此它应该符合下列要求: 土壤是经过选择而具有代表性的,在处理和保存过程中,必须防止发霉和污染。每个土样必须是拌合均匀的。 方法步骤 实习七土壤吸湿水的测定 目的要求 风干的土壤,都含有吸湿水,其含量视大气的湿度及土壤性质而异。为了使各个土样能在一致的基础上比较其理化性质。使整个分析得到合理的相对性数值,所以在计算各物质含量的百分比时,都以“烘干土”作为基数。因此在土壤分析之前。必须测定土壤吸湿水的含量然后根据吸湿水的含量,由风干土重换算成烘干土的重量。 基本原理 土壤可以先从大气吸附气态的水分。用这种方式被吸收的水分被称为吸湿水。土壤在吸湿水时,会放出吸湿热。腰排除土壤吸湿水,必须对土壤加热,在温度105度到110度时,吸湿水能重新成为气态而与土壤分离,而一般有机质不致分解。 方法步骤 (一)烘干法: 取烘干洁净的铝盒,编号,称重(W1)(精确至0.01g),从过1毫米筛孔的土样中平均取土样的20g左右放入盒内,称重(W2)将盒盖在盒底上,送入电烘箱中加热。从105度到110度算起烘烤6小时后,加盖后,移入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一般冷却20分钟即可称重,再次放入烘箱中烘烤2到4小时,冷却,称重。以验证是否到达“恒重”。设“恒重”为W3.(二)红外线法 1.称样品5g(精确到0.01g),置入已知重量的铝盒中,(请记住自己的铝盒号码),摊成薄层,放在红外线灯照射的中心,每个红外线灯下一次可以放4到6个土壤样品。 2.红外线照射的时间,一般含有机质少的样品照射7到15分钟后称至恒重,计算含水量。对于有机质量多的样品,一般照射3到7分钟。时间太长,则易引起有机质碳化,造成误差。 计算方法 土壤吸湿水含量(g/kg)=1000(W2—W3)/(W3—W1) 1 / 2

土壤水分溶质动力学实验报告实验报告(DOC)

博士□基地班硕士□ 硕博连读研究生□兽医硕士专业学位□ 学术型硕士?工程硕士专业学位□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 同等学力在职申请学位□中职教师攻读硕士学位□ 高校教师攻读硕士学位□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研究生课程结课论文封面 (课程名称:土壤水分溶质动力学) 学位课?选修课? 研究生年级、姓名 2 vccccccccccccc 研究生学号 XXXXXXXXXXX 所在学院(系、部) XXXXXXXXXXXXXXX学院 专业学科农业工程 任课教师姓名 XXXXXXXX 考试日期 考试成绩 评卷教师签字处

土壤入渗实验报告 一、垂直入渗实验 1、实验目的 测定土壤的垂直入渗特征曲线,掌握测定方法。了解土壤一维入渗特性,确定入渗条件下土壤累积入渗量曲线以及入渗速率数学表达式,用不同的入渗经验公式描述入渗速率并绘制相应的图表。 2、实验要求 (1)土柱圆筒高约29cm ,内径10cm 。控制装土容重为1.43g/cm 。垂直入渗过程中,进水端的水位由马氏瓶控制。入渗过程中,观测不同时间的累积入渗量。(2)根据实验数据在方格纸上点绘入渗过程线(速度~入渗时间),确定饱和入渗速度k 值。 (3)根据实验数据在双对数纸上点绘入渗曲线,确定α及k 值,写出该种土壤的入渗公式。 (4)略述土壤入渗过程,入渗性强弱,分析原因。 3、实验原理 (1)实验利用马氏瓶供水并维持稳定水压; (2)对于均质土的入渗强度,已有若干计算公式,菲利普根据严格的数学推导,求得解析解为: f 2 1 i t 2i += S 式中,i ——t 时刻的入渗速率; S ——与土壤初始含水率有关的特性常数,成为吸水率; f i ——稳定入渗率,即饱和土壤渗透系数。 在非饱和土壤入渗初期,S 起主要作用,所以菲利普公式可以改写为:

土壤学实验土壤质地的测定步骤

实验二土壤质地的测定/土壤机械组成的测定 一、实验时间: 二、实验地点: 三、小组成员: 四、实验目的: 土壤质地是土壤的重要特性,是影响土壤肥力高低、耕性好坏、生产性能优劣的基本因素之一。测定质地的方法有简易手测鉴定法、比重计法和吸管法。本实验介绍比重计法,要求掌握比重计法测定土壤质地的原理,技能和根据所测数据计算并确定土壤质地类别的方法。 五、试验方法:比重计速测法 1.方法原理: 将经化学物理处理而充分分散成单粒状的土粒在悬液中自由沉降,经过不同时间, 用甲种比重计<即鲍氏比重计)测定悬液的比重变化,比重计上的读数直接指示出悬浮在比重计所处深度的悬液中土粒含量(从比重计刻度上直接读出每升悬液中所含土粒的重量)。而这部分土粒的半径(或直径)可以根据司笃克斯定律计算,从已知的读数时间(即 沉降时间t)与比重计浮在悬液中所处的有效沉降深度(L)值(土粒实际沉降距离)计算出来,然后绘制颗粒分配曲线,确定土壤质地,而比重计速测法,可按不同温度下土粒沉降时间直接测出所需粒径的土粒含量,方法简便快速,对于一般地了解质地来说,结果还是可靠的。 六、试剂与仪器 试剂: l. 0.5N氧氧化钠(化学纯)溶液,0.5N草酸钠(化学纯)溶液,0.5N六偏磷酸钠(化学纯)溶液,这三种溶液因土壤pH值不同而选一种。 2.2%碳酸钠(化学纯)溶液。 3. 软水,其制备是将200毫升碳酸钠钠加入1500毫升自来水中,待静置一夜,沉清后,上部清液即为软水,2%碳酸钠的用量随自来水硬化度的加大而增加。 仪器: l.甲种比重计(即鲍氏比重计);刻度范围0-60,最小刻度单位1.0克/升,使用前应进行校正。

土壤学实验报告3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 土壤学实验 指导老师: 谢晓梅 成绩: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名称: 土壤有机质的测定 同组学生姓名: 金璐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 四、实验步骤 五、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 七、讨论、心得 八、参考文献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了解土壤有机质测定对于农业生产的意义; 2、 掌握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测定方法。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 1、实验内容:用稀释热法测定土壤有机质的含量。 2、实验原理: ①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以含碳有机物质,包括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物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生命体和非生命体)。它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土壤有机质的作用巨大,它是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对生态环境中有机污染及全球碳平衡方面也有重要意义。 分析测定土壤有机质含量,包括部分分解很少的动植物残体、动植物残体的半分解产物及微生物代谢物和腐殖质类物质。并且不同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差异很大,低的不足0.5%,高的可达20-30%。其中,>20%称有机质土壤,<20%称矿质土壤。一般的,耕作土壤有机质含量<5%。 ②稀释热法是利用浓重铬酸钾迅速混合所产生的热来氧化有机质,剩余重铬酸钾用硫酸亚铁滴定,从所消耗的重铬酸钾量,计算有机碳的含量。但由于热量较低,对有机质的氧化程度较低,只有77%。 氧化过程: K 2Cr 2O 7 + C + H 2SO 4→K 2SO 4 + Cr 2(SO 4)3 + CO 2 + H 2O 橙色 绿色 滴定过程: K 2Cr 2O 7 + FeSO 4 + H 2SO 4→K 2SO 4 + Cr 2(SO 4)3 + Fe 2(SO 4)3 + H 2O 橙色 浅绿色 绿色 浅黄色 实验使用邻啡啰啉试剂作为指示剂,显示氧化还原状态。邻啡啰啉试剂与不同价态的铁形成不同颜色的络合物。 [(C 2H 8N 2)3Fe]3+?[(C 2H 8N 2)3Fe]2+ 淡蓝色 红色 滴定开始时以重铬酸钾的橙色为主,滴定过程中渐现Cr 3+的绿色,快到终点时变为灰绿色,如果标准亚铁溶液过量半滴,即变成红色,说明终点已到。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 1、实验材料

土壤有机质测定实验报告

土壤实验报告 土壤有机质的测定 姓名:学号:实验日期: 一、方法原理: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的重要组成物质之一,是作为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土壤有机质含量也反映一定的成土过程。 测定土壤有机质方法很多,一般采用重铬酸钾硫酸法。此法操作简便,设备简单,速度快,再现性较好,适合大批样品分析和实验室用。 所谓重铬酸钾硫酸法就是在加热条件下,用一定量的标准重铬酸钾溶液,氧化土壤有机碳,多余的重铬酸钾则用硫酸亚铁溶液滴定,以实际消耗的重铬酸钾量计算出有机碳的含量,再乘以常数1.724,即为土壤有机质含量,其反应方程式如下: 2K2Cr2O7+3C+6H2SO4=2K2SO4+Cr2(SO4)3+3CO2+8H2O K2Cr2O7+6FeSO4+7H2SO4=K2SO4+Cr2(SO4)3+3Fe2(SO4)3+7H20 二、操作步骤: (1)准确称取通过60号筛风干土样0.1~0.5克(精确到0.0001克),放入干的硬质试管中,用移液管加入5毫升重铬酸钾标准溶液,再用移液管(或加液器)加入5毫升浓硫酸,小心摇匀,在试管口上加一弯颈小漏斗。 (2)预先将植物油浴锅温度升到185~190度,将试管插入铁丝笼中,并将铁丝笼放入上述油锅中加热,此时温度控制在170~180度,使管内溶液保持沸腾5分钟,然后取出铁丝笼,待试管稍冷后,擦净外部油液。 (3)冷却后将试管内溶液洗入250毫升三角瓶中,使瓶内总体积在60~80毫升,此时酸度约为1.5mol/L,然后加邻啡罗啉指示剂3-5滴,用0.2mol/L硫酸亚铁溶液滴定,溶液颜色由黄色经过绿色突变到棕红色即为终点。 (4)在测定样品时必须做空白实验,可以用纯砂或灼烧土代替样品,以免溅出溶液。其他手续同上。 实验操作时注意事项: (1)此法要求有机质含量在2%以上者,相对误差不超过5%,有机质含量低于2%,绝对误差不超过0.05,因此,必须根据有机质含量多少决定称量,一是有机质在7~15%的土样可称0.1~0.5克。2~4%者可称0.5~0.2克少于2%可0.5克以上,以减少误差。 (2)消化煮沸的时间必须尽量准确一致,否则,对分析结果有较大影响,必须从

土壤入渗实验指导书

《水文学原理》实验指导书 天津农学院水利工程系 2006.9

实验一土壤渗透系数的测定 [实验目的]: 1.掌握土壤下渗的物理过程及下渗机理; 2.测量土壤渗透系数K; 3.学习正确使用渗透筒。 [实验原理]: 下渗过程一般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渗润阶段,这阶段,土壤含水量较小,分子力和毛管力均很大,再加上重力的作用,所以此时土壤吸收水分的能力特别大,以致初始下渗容量很大,而且由于分子力和毛管力随土壤含水量增加快速减小,使得下渗容量迅速递减。第二阶段为渗漏阶段,土壤颗粒表面已形成水膜,因此分子力几乎趋于零,这时水主要在毛管力和重力作用下向土壤入渗,下渗容量比渗润阶段明显减小,而且由于毛管力随土壤含水量增加趋于减小阶段,所以这阶段下渗容量的递减速度趋缓。第三阶段为渗透阶段,在这一阶段,土壤含水量已达到田间持水量以上,这时不仅分子力早已不起作用,毛管力也不再起作用了。控制这一阶段下渗的作用力仅为重力。与分子力和毛管力相比,重力只是一个小而稳定的作用力,所以在渗透阶段,下渗容量必达到一个稳定的极小值,称为稳定下渗率。 [实验仪器]: 1.渗透筒(渗透环)一套——渗透筒是用金属做的一套无底同心圆柱筒,筒底 具刀口,同心环内管的横截面积为1000cm2,内径35.8cm,高30-50cm,外筒内径60cm(亦可用土埂围堰代替外筒); 2.量筒500ml和1000ml各一个; 3.水桶2个;温度计1支(刻度0-50℃);秒表(普通钟表)1块;量水测针或 木制厘米尺一个;席片或塑料薄膜(灌水时防止冲刷用)。 [实验步骤]: 1.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地块,把渗透筒的内筒插入土中,深度10cm左右,同时插 好外筒。如无外筒,可筑埂围堰,高度和内筒高相平,埂顶宽20cm,并捣实之。 2.同内外插入量水测针或木制厘米尺各一支,筒内水层厚度一般保持5cm。 3.把席子或塑料薄膜放入筒底,同时把温度计插入筒内。在开始灌水时,土壤 吸水速度较快,为使筒内达到一定水层,第一次灌水要快,同时视水层下降

土壤田间持水量测定方法

室内环刀法测定土壤田间持水量 袁娜娜(黄河水利委员会府谷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摘要:田间持水量常用来作为灌溉上限和计算灌水定额的指标,对农业生产及抗旱有着指导意义。室内环刀测定田间持水量较其他方法简便易行,容易掌握,有利于广泛采用,其测定数值也较为可靠。 关键词:环刀法;测定;田间持水量 田间持水量(field capacity)是水文学的专业名词,它是指土壤中悬着毛管水达到最大量时的土壤含水量,是土壤不受地下水影响所能保持水量的最大值。田间持水量的形式上包括:吸湿水+膜状水+悬着毛管水。当含水量达到田持时,若继续供水,并不能使该土体的持水量在增大,而只能进一步湿润下层土壤。田间持水量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土壤所能稳定保持的最高土壤含水量,也是对作物有效的最高的土壤水含量,且被认为是一个常数,常用来作为灌溉上限和计算灌水定额的指标,对农业生产及抗旱有着指导意义。 常用的田间持水量测定方法有田间测定法和室内测定法。田间测定法所得结果可靠,但工作量大,测定时间长,特别是盐碱地区,由于土壤渗透性能很差,田间测定更加困难;室内测定法较田间测定法简便易行,易于广泛采用,其测定数值也较为可靠。本文对室内环刀法测定土壤田间持水量的方法及步骤做以详细介绍: 一、仪器配置 天平(感量0.01g,精度0.0001g)、环刀(容积:100cm3)、标准筛(孔径2mm)、电热恒温干燥箱、中号铝盒、干燥器等。 二、土壤田间持水量测定步骤 1、野外取土样 在代表研究对象地点(田地原状土),使用GPS测量经纬度,记录采样地址。清除土表杂物,在采样点挖1m×1.5m左右长方形土壤剖面坑,坑深0.6m。剖面坑较窄一面向阳作为观测面,挖出的土应放在土坑两侧,不能放在观测面的上方。在开挖剖面坑至0.2m深度时,取此土层散土样装入桶中。剖面坑挖好后,在两个长边中选择一个剖面杂物较少的一面,切出平整的垂直面。使用尺子从地面向下定10cm、20cm、40cm取样点。使用皮锤、环刀手柄分别将有编号的取样环刀水平打入相应取样点。取出环刀原状土样:用切土刀将打入土层的环刀外侧切平,盖上无孔盖,剥去环刀周围土,多切出环刀口内侧土,取出环刀,切平环刀口,盖上有孔盖,擦拭干净装入环刀盒。写明采样地点、层次、环刀号、采样日期时间、采

土的压缩性实验报告doc

土的压缩性实验报告 篇一:土力学实验报告 土力学实验报告 班级:姓名:学号:小组成员: 中国矿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岩土工程研究所二〇一四年十二月 试验一含水量试验 一、目的 本试验之目的在于测定土的含水量,借与其它试验相配合计隙比及饱和度等;并查表确定地基土的容许承载力。 二、解释 (1)含水量w是土中水的质量与干土颗粒质量之比,用百分数表示。 (2)本方法适用于有机物含量不超过干土重5%的土。若土中有机物含量在5~l0%之间,应将烘干温度控制在65-70℃,并在记录中注明)。 三、设备 (1)有盖的称量盒数只;(2)天平,感量0.01克;(3)烘箱(温度100~110℃)(4)干燥器(内有干燥剂CaCl2)。 四、操作步骤 (1)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土样l5-30克(砂土适当多取)

放入称量盒。盖好盒盖,称盒加湿土质量。 (2)打开盒盖,放入烘箱。在105~110℃下烘至恒重。烘干的时间一般为:粘土、粉土不得少于8小时;砂土不得少于6小时。 (3)将烘好的试样连同称量盒一并放入干燥器内,让其冷却至室温。(4)从干燥器内取出试样,称盒加干土质量。 (5)实验称量应准确至0.01克以上并进行2次平行测定,取平均值。(6)按下式计算含水量: 12 w?2??100% 式中: w——含水量,%; m1——称量盒加湿土质量,g; m2——称量盒加干土质量,g: m——称量盒质量,g(根据盒上标号查表)。 本试验须进行2次平行测定,其平行误差允许值;当含水量w小于5%时,允许平行误差为0.3%; 当含水量w等于或大于5%而小于40%时允许平行误差为l%;当含水量w等于或大于40% 时,允许平行误差为2%。 五、注意事项 (1)称量盒使用前应先检查盒盖与盒体号码是否一致,

实验三 土壤水分含量的测定

实验三 土壤水分含量的测定 一、目的要求 土壤水分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要的土壤肥力因素。进行土壤水分的测定 有两个目的:一是了解田间土壤的水分状况,为土壤耕作、播种、合理排灌等提供依据; 二是在室内分析工作中,测定风干土的水分,把风干土重换算成烘干土重,可作为各项 分析结果的计算基础。 本实验要求掌握烘干法和酒精燃烧法测定土壤水分的原理和方法, 能较准确地测定 出土壤的水分含量。 二、仪器与试剂 天平(感量0.01g和0.001g)、烘箱、干燥器、称样皿、铝盒、量筒(10ml)、无 水酒精、滴管、玻棒等。 三、测定方法 测定土壤中水分含量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烘干法和酒精燃烧法。烘干法是目前测 土壤水分的标准方法,其测定结果比较准确,适合于大批量样品的测定,但这种方法需 要时较长。酒精燃烧法测定土壤水分快但精确度较低,只适合田间速测。 (一)烘干法 1. 方法原理 在105±2℃的温度下从土壤中全部蒸发,而结构水不会破坏,土壤 有机质也不被分解。因此,将土壤样品至于105±2℃下烘至恒重,根据其烘干前后质量 之差,就可以计算出土壤水分含量的百分数。 2. 操作步骤 (1)取有盖的铝盒(或称样皿),洗净,放入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然后再分析天 平上称重(W1),并注意标好号,以防弄错。 (2)用角匙取过1mm筛孔的风干土样4~5g(精确至0.001g),铺在铝盒中(或 称样皿中)进行称重(W2) (3)将铝盒盖打开,放入恒温箱中,在105±2℃的温度下烘6h左右。 (4)盖上铝盒盖子,将铝盒放入干燥器中20~30min,使其冷却至室温,取出称 重。 (5)打开铝盒盖子,放入恒温箱中,在105±2℃的温度下再烘2h,冷却,称重至 恒重(W3)。 3. 结果计算 以烘干土为基数计算土壤水分的百分含量(W%) 土壤水分含量= (W2- W3)/W3*100% 水分系数(x)=烘干土重/风干土重

土壤抗蚀性研究方法

土壤抗蚀性的研究方法 1. 研究目的及意义 国内对于土壤抗蚀性已经做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而且取得了不少重要的成果。土壤抗蚀性就是土壤抵抗侵蚀的能力,是一个综合性的因子,却不是一个简单的定量可测定的指标。结合数学方法来量化土壤抗蚀性具有重要的意义。了解和评价一个地区土壤抗蚀性及其影响因子,对该地区土壤的合理利用和土地资源的管理起到了指导作用,也是选择水土保持措施、防止土质退化的重要依据。而土壤抗蚀性研究方法的改善对今后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 方法 2.1 抗蚀性指标的选取与计算 为了全面而系统地研究土壤抗蚀能力,根据前人研究结果,选取了4大类,共14个抗蚀性指标,分别为:(1)土壤容重(X1),土壤有机质(X2),土壤孔隙度(X3);(2)无机粘粒类:<0.05mm 粉粘粒含量(X4),<0.01mm 物理性粘粒含量(X5),<0.001mm 胶粒含量(X6),结构性颗粒指数(X7);(3)水稳性团粒类:<0.25mm 水稳性团粒含量(X8),>0.5mm 水稳性团粒含量(X9),结构破坏率(X10);(4)微团聚体类:土壤团聚状况(X11),团聚度(X12),分散率(X13),分散系数(X14)。 前9项可以通过土壤物理性质测定直接得到相关数据。后6个需要通过公式计算得到: 结构性颗粒指数=<0.001mm 机械组成成分含量/0.001~0.05mm 机械组成成分含量 结构破坏率=>0.25mm 团聚体含量(干筛—湿筛)/>0.25mm 干筛团聚体含量*100% 土壤团聚状况=>0.05mm 微团聚体含量—>0.05mm 机械组成成分含量 团聚度=团聚状况/>0.05微团聚体含量*100% 分散率=<0.05mm 微团聚体含量/<0.05mm 机械组成成分含量*100% 分散系数=<0.001mm 微团聚体含量/<0.001mm 机械组成成分含量*100% 2.2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方法 2.2.1土壤容重的测定 土壤容重是指土壤在未受到破坏的自然结构的情况下,单位体积的重量,通常以g/cm 3表示,测定土壤容重的方法很多,如环刀法、蜡封法、水银排开法等。环刀法是常用的方法之一。 式中W 指土壤含水量(计算过程见土壤含水量) H 指环刀高度 R 指环刀有刃口一端的内半径 V 指环刀的容积 G 0指铝盒的重量 ?=(G1-G0)100 土壤容重(dv )V(100+W)2r h π环刀容积(V )=

土壤非饱和垂直入渗率测定表(含实测数据)

非饱和土壤垂直入渗率测定表 日期:2013.10.9 垂直入渗仪横断面面积(cm2):19.635 量水桶横断面面积(cm2):15 入渗计 时(min)量水桶 水位刻 度(cm) 入渗间隔 时段 (min) 时段入渗 量 (cm3) 平均入渗 通量(mm/ min) 累计入渗 量 (mm) 时刻的对 数lgt i 入渗速 度的对 数lgv i 1 2 3 4 5 6 7 8 0 4.88 1 5.79 1 13.65 6.95 6.95 0.00 0.84 2 6.15 1 5.40 2.75 9.70 0.30 0.44 3 6.40 1 3.75 1.91 11.61 0.48 0.28 4 6.6 5 1 3.75 1.91 13.52 0.60 0.28 5 6.89 1 3.60 1.83 15.3 6 0.70 0.26 6 7.09 1 3.00 1.53 16.88 0.78 0.18 7 7.28 1 2.85 1.45 18.33 0.85 0.16 8 7.45 1 2.55 1.30 19.63 0.90 0.11 9 7.66 1 3.15 1.60 21.24 0.95 0.21 10 7.88 1 3.30 1.68 22.92 1.00 0.23 12 8.28 2 6.00 1.53 25.97 1.08 0.18 14 8.65 2 5.55 1.41 28.80 1.15 0.15 16 9.02 2 5.55 1.41 31.63 1.20 0.15 18 9.29 2 4.05 1.03 33.69 1.26 0.01 20 9.60 2 4.65 1.18 36.06 1.30 0.07 25 10.37 5 11.55 1.18 41.94 1.40 0.07 30 10.99 5 9.30 0.95 46.68 1.48 -0.02 35 11.39 5 6.00 0.61 49.73 1.54 -0.21 40 11.59 5 3.00 0.31 51.26 1.60 -0.51 45 11.88 5 4.35 0.44 53.48 1.65 -0.35 50 12.09 5 3.15 0.32 55.08 1.70 -0.49 55 12.28 5 2.85 0.29 56.53 1.74 -0.54 60 12.50 5 3.30 0.34 58.21 1.78 -0.47 时段入渗量=量水桶水位刻度差×量水桶断面面积 平均入渗通量=时段入渗量/(入渗仪断面面积×入渗时段) 累计入渗量=∑(时段入渗量/入渗仪断面面积)

渗透试验报告

双环渗透 8.1试验的目的 双环法试验是野外测定包气带非饱和松散岩层的渗透系数的常用的简易方法,试验的结果更接近实际情况。利用这个试验资料研究区域性水均衡以及水库、灌区、渠道渗漏量等都是十分重要的。 8.2试验的适用范围 对砂土和粉土,可采用试坑法或单环法,对粘性土应采用试坑双环法 8.3试验的基本原理 水在土中的流动符合达西定律,水在土的孔隙中流动时,大多数情况下流速较小,可以认为属于层流(即水流流线相互平行的流动)。则渗透速度与水力坡降成正比。当水力坡降为1时的渗透速度称为土的渗透系数。对于饱和土的渗透现象常用达西定律来表示。即 v= k =或 kIF q I 在一定的水文地质边界以内,向地表松散岩层进行注水,使渗入的水量达到稳定,即单位时间的渗入水量近似相等时,再利用达西定律的原理求出渗透系数(K)值。在坑底嵌入两个高约50cm,直径分别为0.25m和0.50m的铁环,试验时同时往内、外铁环内注水,并保持内外环的水柱都保持在同一高度,以0.1m为宜,由于外环渗透场的约束作用使内环的水只能垂向渗入,因而排除了侧向渗流的误差,因此它比试坑法和单环法的精度都高。 8.4 试验仪器及制样工具 双环、铁锹、水平尺、量筒、笔直的树枝 双环:(外环:上底0.5m,下底0.5m,高0.25m;内环:上底0.25m,下底0.25m,高0.25m)。 8.5试验的操作步骤 (1)选择试验场地,最好在潜水埋藏深度大于5m的地方为好。如果潜水埋深小于2m时,因渗透路径太短,测得的渗透系数不真实,就不要使用渗水试验; (2)按双环法渗水试验示意图,安装好试验装置。 (3)往内、外铁环内注水,并保持内外环的水柱都保持在同一高度,以0.1m为宜。 (4)按一定的时间间隔观测渗入水量。开始时因渗入量大,观测间隔时间要短,

【CN110376110A】用于野外土壤入渗率测量的双环入渗试验装置【专利】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910385875.0 (22)申请日 2019.05.09 (71)申请人 石河子大学 地址 83200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石河子市 北四路221号石河子大学水建学院 (72)发明人 刘洪光 冯进平 张一帆 秦红光  秦小枫 苏婧文 林吉洋 董遥  何新林 张凤华 龚萍 李玉芳  王春霞  (74)专利代理机构 乌鲁木齐合纵专利商标事务 所 65105 代理人 汤洁 (51)Int.Cl. G01N 15/08(2006.01) (54)发明名称用于野外土壤入渗率测量的双环入渗试验装置(57)摘要本发明涉及灌溉排水工程学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用于野外土壤入渗率测量的双环入渗试验装置。一种用于野外土壤入渗率测量的双环入渗试验装置,主要包括:供水装置、加压环、环体装置;所述供水装置包含马氏瓶、支架、连接软管,所述环体装置包含外环体、内环体,所述外环体为上下无底的筒状结构,其下部设有刃口,所述外环体外壁上设有提手、进水嘴、定位板;所述加压环设于所述环体装置上方。本发明结构合理、操作简便,利用单马氏瓶供水,利用内环体、外环体之间的观察凹孔形成的细管,其水位变化便于观察的特点,可有效地、更加精确地测量土壤入渗速率, 而且经济实用。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4页 附图5页CN 110376110 A 2019.10.25 C N 110376110 A

权 利 要 求 书1/1页CN 110376110 A 1.一种用于野外土壤入渗率测量的双环入渗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主要包括:供水装置、加压环、环体装置; 所述供水装置包含马氏瓶、支架、连接软管,所述马氏瓶设于支架上,马氏瓶上方设有瓶塞,下方设有进气嘴、出水嘴; 所述环体装置包含外环体、内环体,所述外环体为上下无底的筒状结构,其下部设有刃口,所述外环体外壁上设有提手、进水嘴、定位板,所述进水嘴通过连接软管与马氏瓶的出水嘴相连通,所述外环体内壁设有定位销钉,所述定位销钉螺纹连接有定位销帽;所述内环体为有底的筒状结构,所述内环体内壁上设有与所述定位销钉位置相对应的定位销孔,所述内环体底部设有下水孔,下水孔上设有塞子,所述内环体外壁上设有半圆形观察凹孔;所述内环体置于外环体内,所述内环体的观察凹孔正对所述外环体的进水嘴,通过定位销钉插入相对应位置的定位销孔,拧紧定位销帽来固定位置; 所述加压环设于所述环体装置上方,所述加压环包含环体,环体上部设有受力肋板,受力肋板上设有加压块,在所述环体下周边间隔设有定位卡,通过所述定位卡,所述加压环卡在所述环体装置的外环体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野外土壤入渗率测量的双环入渗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嘴、出水嘴、进水嘴上均设有开关阀门。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野外土壤入渗率测量的双环入渗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环体内,间隔设有多个三角形肋板。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野外土壤入渗率测量的双环入渗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定位销孔的形状为“L”型孔。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野外土壤入渗率测量的双环入渗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定位销孔的形状为“L”型孔。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野外土壤入渗率测量的双环入渗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压环由金属制成。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野外土壤入渗率测量的双环入渗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压环由金属制成。 2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