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经济地理学》第一章作业

《经济地理学》第一章作业

《经济地理学》第一章作业
《经济地理学》第一章作业

【第一章作业题】

●题型

◆不定项选择题(选做)

◆填空题(选做)

◆简答题(选做)

◆判图题(必做)

◆实练题(必做)

●布置作业时间:09月19日,统一上交作业时间:09月30日晚24时。

●交作业模式:所有同学均采用电子版,直接做到每题要求的合适位置上。最

后交作业的WORD文档标题为:某某班+第一章作业+学号+姓名+时间。

一、不定项选择题

1.极具价值的中国最早的经济地理名著是( A )。

A.《尚书·禹贡》

B.《史记·货殖列传》

C.《汉书·地理》

D.《山海经》

2.中国史书中首次出现以“地理”命名的专著是( )。

A.《尚书》

B.《史记》

C.《汉书》

D.《山海经》

3.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这一科学名词的是( E )。

A.(德)戈策

B.(中)司马迁

C.(中)班固

D.(俄)罗蒙诺索夫

E.(古罗马)斯特拉波

4.经济地理从地理学分化、独立出来后,首先是以( A )之名出现于世。

A.农业地理

B.工业地理

C.商业地理

D.旅游地理

5.在近代地理学中,对于“生产力分布为何有如此明显的地区差异”命题解释分为(D)

A.宇宙派

B.地志派

C.环境论派

D.区位论派

6.经济地理学的根本特性是( B )。

A.阶级性

B.地域性

C.综合性

D.实用性

7.下列属于通论的经济地理学分支的是( ABCDE )。

A.旅游地理学

B.工业地理学

C.城市地理学

D.商业地理学

E.农业

地理学

8.下列关于地理比较法,说法错误的是( C )。

A.经地学比较方法按其比较内容可分为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

B.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是分析问题两个不同侧面

C.运用比较法时,要注意对象属性的不同,在相似属性的对象比较科学意义不大

D.运用比较时,要注意数据资料的统计范围、时间

9.下列属于系统的特征的有 ( ABCD )。

A.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之和

B.子系统目标服从高层次系统的目标

C.系统的结构性表现为内部各要素相互关联的方式或秩序

D.为了维持系统内部的平衡,需要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10.关于抽样考察与典型考察,说法错误的是 ( B )。

A.二者都是非全面的考察方式

B.抽样考察对考察对象是有意识的,典型考察对象却是任意的

C.典型考察是通过典型数据推论分析总体,抽样考察是从数量上推算总体

D.二者都可克服全面考察工作量大的缺点,轻便灵活,节约人财物

二.填空题

1.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的一门科学。

2.经济地理学的科学性质是介于、和的一门边缘科学。

3.在近代地理学中,对于“生产力分布为何有如此明显的地区差异”命题解释分为泒和泒。

4.1760年,俄国学者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学科名词,1882年,德国地理学家发表《经济地理学的任务》一文,论述了经济地理学本质及其构成,标志着经济地理学科的形成。

5.经济地理学的地域性,核心问题是

6.经地学科体系包括的经济地理学和的经济地理学。前者又叫

或普通经济地理学,后者又叫经济地理学。

7.交通运输两重性表现为:既是工农业生产的,又是一个的部门。

8.交通运输地理实际包括两方面的基本内容:地理和地理,前者又叫地理,后者又叫地理。

9.在经济地理学体系中,是当代地理学研究的最活跃领域。

10.区域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是。

11.科学的思维方式大体上可归为两大类,即和。

12.国家和区域经济地理形态描述体系最受众人推崇的是前苏联著名经济地理学家。

13.经济地理要素的关系多是不确定的关系,数量统计中的是定量确定要素关系有效方法。

14.经济地理系统分析基本程序的关键是。

15.统计表根据主词是否分组和分级程度,可以分为表、表和表。

16.经济地理学中的技术经济论证,是对各种产业规划与布局方案进

行,从中优选最佳方案。

17.遥感系统由、、和四部分组成。

18.地理信息系统中空间相关数据包括数据和数据。

三、简答题

1.为什么说经济地理学与地理学研究对象是“同中之异”?

2.为什么说只有地域性与综合性才是经济地理学的根本特性?

3.什么是归纳法,什么是演绎法?

4.简述巴郎斯基关于国家和区域经济描述体系的“地理八股”?

5.什么是纵向比较法?什么是横向比较法?

6.简述经济地理系统分析的主要步骤。

7.实地考查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8.简述技术经济论证的工作程序。

四.判图题

1.三次产业结构图

提示:三次产业产值之和为GDP,所占比例之和=100%

(1)A国三次产业比重;B国呢?

(2)A国B国三次产业构成有何不同?

(1)A国第一产业比重60%,第二产业比重20%,第三产业比重20%;B国第一产业比重20%,第二产业比重30%,第三产业比重50%。

(2)A国主要以第一产业为主,二三产业所占比例少;B国则以第三产业为主,第一产业比重大幅度降低。

2.世界能源结构变化图

提示:核能为新能源,其余为传统能源

从图可以读到哪些能源信息,最后得到什么结论

(1)1950年以前,传统能源比重在60%以上,而核能等新能源比重较低;(2)从1950年至1970年间,传统能源比重开始大幅度降低,而新能源比重大幅度升高,且所占比例超过50%;(3)1975年后到1989年,各种能源比重趋于稳定,新能源比重高达

70%,而传统能源比重在30%左右;

结论:1970年前,我国发展水平低下,主要能源利用以传统能源为主;之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对于新能源的利用逐步提高,直到1980年左右,能源利用达到稳定,主要以新能源为主,高达70%以上。

五、实练题

1.统计图表题

根据国家统计局或自己所在省区统计局公布的人口与GDP数据及统计图表相关知识,尝试用EXCEL软件制表和绘图。

(1)2015年全国大陆31省区(直辖市)统计指标(地区面积、年末总人口、GDP、人均GDP、城市化率、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居民平均收入8个指标)数据统计表。

(2)家乡省区(直辖市)建国以来(每隔五年,即1950,1955,1960,……,2010和2015年共计14个年份)GDP及人均GDP数据的统计表与统计图。

该题说明及要求:

第一,本题数据来源地为:中国国家统计局与各省统计局网站或国家、地方统计年鉴。

第二,本题中的“省区”指自己所在家乡省区。由于陕西籍学生多,陕西籍学生第(2)小题改为家乡地级(如延安市、榆林市)或县区(如神木县、周至县)改革开放以来(1980,1985,……,2010和2015年共计8个年份)。

2.经济地图题

我国石油消费情况:2004年,我国进口已占石油消费33.3%, 2008年原油进口依赖度已达48.5%。2009年进口超过50%(见图1),充足来源和安全线路关系国计民生。

图1 1990年代以来我国石油净进口与对外依存度变化过程据统计,目前我国石油进口地点主要是中东、非洲、俄罗斯与中亚、东南亚等,其中,

?中东约占50%,从波斯湾(以沙特、伊朗、阿曼为主)出发,经霍尔木兹海

峡、马六甲海峡,穿越南海到国内。

?西非几内亚湾地区(以安哥拉和刚果(金)为主)和北非地区(以苏丹为主)

占25%。前者绕过好望角,后者经红海和亚丁湾,二者都穿过印度洋经马六

甲海峡到国内。

?中亚和俄罗斯约占10%,前者通过中哈石油管道,从哈萨克斯坦里海沿岸到

我国新疆的阿拉山口,后者中俄石油管道,由俄罗斯的斯科沃罗季诺到我国

大庆。

?拉丁美洲(以巴西、委内瑞拉为主)约占10%,石油经巴拿马运河,太平洋

海上航线运抵国内。

?东南亚(以印尼、马来西亚和文莱为主):约占5%经海上航线运抵国内

根据以上材料,也可以参考网络上世界或中国石油运输的相关资料,利用制图原理,独自或小组合作制作一张中国石油进口运输图。

说明:本题材料中石油产地提供了主要国家,可以以这些国家为运输起点,对于运输到国内有多个石油进口港口(如国内大连、天津、青岛、宁波、湛江),不再区分,只需要将终点落到沿海石油进口港口即可。

注:中东约占50%,从波斯湾(以沙特、伊朗、阿曼为主)出发,经霍尔木兹海峡、马六甲海峡,穿越南海到国内——黑色线路

西非几内亚湾地区(以安哥拉和刚果(金)为主)和北非地区(以苏丹为主)占25%。前者绕过好望角,后者经红海和亚丁湾,二者都穿过印度洋经马六甲海峡到国内——黄色线路

中亚和俄罗斯约占10%,前者通过中哈石油管道,从哈萨克斯坦里海沿岸到我国新疆的阿拉山口,后者中俄石油管道,由俄罗斯的斯科沃罗季诺到我国大庆。——红色线路

拉丁美洲(以巴西、委内瑞拉为主)约占10%,石油经巴拿马运河,太平洋海上航线运抵国内——绿色线路

东南亚(以印尼、马来西亚和文莱为主):约占5%经海上航线运抵国内——紫色线路

2012秋季福师经济地理学在线作业二及答案

福师《经济地理学》在线作业二 一、单选题(共10 道试题,共30 分。) 1. ()机制是产业区位选择机制中的主体部分。 A. 目标驱动 B. 利益驱动 C. 宏观调控 D. 市场调控满分: 3 分 2. 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于() A. 生产力水平高低 B. 资源丰富程度 C. 产业结构优劣 D. 区域经济政策导向满分: 3 分 3. “区位因子”最早由()提出,并将其定义为经济活动在某特定地点进行时所得到的利益即费用的节约。 A. 格林哈特 B. 哈特向 C. 艾萨德 D. 韦伯满分: 3 分 4. ()效应作用的结果会使生产进一步向条件好的高梯度地区集中。 A. 扩张效应 B. 回程效应 C. 涓滴效应 D. 极化效应满分: 3 分 5. 经济结构的核心部分是() A. 产业结构 B. 收入分配结构 C. 技术结构 D. 职业结构满分: 3 分 6. 三次产业的划分是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首先提出来的。 A. 库茨涅兹 B. 科林?克拉克 C. 配第 D. 熊彼特满分: 3 分 7. 区位一词源于德文的sta ndort,是由()。 A. 杜能 B. 高次 C. 韦伯 D. 哈特向满分: 3 分 8. 国内最古老的地理文献当属战国时代的()

A. 《史记》 B. 《山海经》 C. 《禹贡》 D. 《汉书》满分: 3 分 9. ()城镇体系又称城市金字塔或金字塔型分布的城镇体系。 A. 双中心型 B. 网络型 C. 星型 D. 顺序-规模分布型满分: 3 分 10. ()不属于区域规划的制定原则。 A. 统一原则 B. 发挥优势原则 C. 兼顾全局原则 D. 效益原则满分: 3 分 二、多选题(共15 道试题,共45 分。) 1. 区域经济合作的内容包括()。 A. 工业贸易合作 B. 资金合作 C. 劳务合作 D. 科学技术合作满分: 3 分 2.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选择支柱产业应当遵循的条件包括()。 A. 应当有很低的区位商 B. 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占很大的比重 C. 要有比较大的产业关联度 D. 要有较高的产业规模经济满分: 3 分 3. 著名的柯布一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表述为P=AL a K B其中P代表工业产出,a B代表常数,那么 A 、L 、K 依次代表()。 A. 雇佣劳动量 B. 固定资本量 C. 消耗资源量 D. 综合技术进步因素满分: 3 分 4. 现代经济活动主要围绕市场而开展的,以获取更多()成为企业,尤其是跨国企业投资的主要动机之一。 A. 高科技劳动力 B. 商业信息

西方经济学课后答案

第一章绪论 参考答案: 一、思考题 1.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由什么基本经济问题引起的,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答: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稀缺性问题引起的,没有稀缺性,就没有经济学存在的理由和必要。 稀缺性是西方经济学关于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基础性概念。稀缺性是指经济生活中存在的这样一个基本事实:“社会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因而不能生产人们希望所拥有的所有物品和劳务。”稀缺性是相对于人类无限的欲望而言的。人的欲望具有无限增长和扩大的趋势,而为了满足这种需要,就要生产更多的物品和劳务,从而需要更多的资源。但在一定时期内,可用于生产物品和提供劳务的资源与人们的欲望相比总是远远不够的。这就是稀缺性。 由稀缺而产生的第一个基本问题是:社会如何将稀缺性的、竞争性的和生产性的资源在现在和将来、在生产各种商品和劳务之间做出选择,以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等问题。这是关于稀缺资源配置问题。第一,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这就是说,在可供选择的各种各样的物品和劳务中,生产哪些种和生产的数量是多少由于资源的有限性用于某一种产品生产的资源太多,其他产品的生产数量必然会减少。社会是以怎样的次序和什么样的机制来分配稀缺资源以满足各种各样的需要第二,如何生产即应用何种技术来生产物品是用蒸汽还是用水力或原子能发电多用劳动少用资本和土地,还是恰恰相反生产是大规模还是小规模怎样区别一种生产方法是高效率的还是低效率的第三,为谁生产即社会总产品以何种尺度分配给不同的个人和家庭谁得什么得多少为什么穷人仅有一点点,而富人拥有的太多这种分配是公平的吗 由稀缺性而引起的另一个基本问题是,社会能否最好地利用其有限的资源,在资源、需要和技术的约束条件下,最大限度地生产尽可能多的产品和劳务这是关于经济效率问题。“经济”这一词的最初含义就是效率、节约和避免浪费。作为一门研究经济的学问,经济学研究以尽可能小的代价获得同样的满足,或以同样的代价获得更大的满足。如果社会能以更便宜的方法生产,这意味着这个社会将生产更多的产品和劳务,从而得到更大的满足。 西方经济学认为,稀缺性是人类社会产生以来就一直困扰人类的一个难题,是人类面临的永恒的问题。每个经济社会都面临很多经济问题,但西方经济学认为,任何社会——不论它的社会经济制度如何,也不论它处在什么历史年代——的经济问题都导源于一个基本的经济事实或矛盾,即人类需要的无限性和满足需要的资源的稀缺性。正是由于这样的一个基本矛盾,因此便产生了社会的基本经济问题,产生了研究经济问题的经济学。从根本上说,经济学是与稀缺性进行斗争的一门学问。 ; 人类社会迄今为止并没有摆脱稀缺性,这是事实。但是,稀缺性是人类面临的永恒的问题吗第一,事实上,自然科学已经证明,潜在的自然资源是无限的。自然资源的稀缺实际上反映了人还没有充分利用无限的自然资源,就是说到目前为止人还不具备利用无限资源的充分知识。第二,不能把人类历史的特定时期(商品经济)的特定阶级(资产阶级)的欲壑难填的贪婪之心当作既定存在的事实,或者当作自然的合理的现象,而以各种手段刺激或助长其无限膨胀。人的需要不仅仅是个生理的范畴,还具有社会的内容。道德、理想追求、教育、文化素质等因素都会影响和制约人的需要。因此,解决资源稀缺性与人的欲望无限性矛盾的关键在人本身,在于人的智慧、能力的解放。 2.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是由哪两部分构成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 答:西方经济学根据它所研究的具体对象、范围的不同,可以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组成部分。 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是研究构成整个经济制度的各个经济决策单位的经济行为,研究这些单个单元如何做出决策以及影响这些决策的因素。由于这些决策是市场上或通过市场进行的,各种商品和劳务

信息管理学基础试题及答案new

2010年~2011年信息管理学基础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8分) 1社会信息化:社会信息化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特定现象,在这种现象出现时,人类对信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而对物质和能源的依赖程度则相对降低。 2信息管理(广义):信息管理不单单是对信息的管理,而是对涉及信息活动的各种要素(信息,人,机器,机构等)进行合理的组织和控制,以实现信息及有关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有效地满足社会的信息要求。 3信息交流:信息交流是不同时间或不同空间上的认知主体(人或由人组成的机构、组织)之间相互交换信息的过程。 4信息系统:信息系统是由计算机硬件、网络通讯设备、计算机软件、信息资源、信息用户和规章制度组成的以处理信息流为目的的人机一体化系统。 5信息组织:信息组织,亦称信息整序,是利用一定的规则、方法和技术对信息的外部特征和内容特征进行揭示和描述,并按给定的参数和序列公式排列,使信息从无序集合转换为有序集合的过程。

6国家信息政策:是指在一国范围内,国家或政府为解决信息管理和信息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关系和涉及到公共利益、权益、安全问题,保障信息活动协调发展而采取的有关信息产品及资源生产、流通、利用、分配以及促进和推动相关信息技术发展的一系列措施、规划、原则或指南。 二、填空题。(每空0.5分,共12分) 1、知识的传输一般遵循传输者的知识数据信息接受者 的模式。 2、信息对物质载体具有依附性。 3、“三金”工程是指金卡金关金桥三大 基础工程的简称。 4、核心信息源是马太效应优势积累的结果。 5、我们可以通过对信息源、信息的准确度信息费用 三方面的评价来判断信息是否有价值。 6、信息组织的特性是依附性、渗透性、增 效性。 7、从便于对信息管理的角度将信息源划分为记录型、 智力型、实物型、零次型。 8、信息检索的特性是相关性、逻辑性、不确定性。 9、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的若干部分(子系统或要素)组成的具有

经济地理学复习题

20世纪前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研究,大致可分为史志描述、商业地理和经济地理学三个阶段。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经济活动的内容、经济活动区位、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区位: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区位条件:人类进行活动的区位(场所)所持有的属性或资质。 区位因子: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土地一般以两种基本方式参与经济活动:劳动对象、作为作业的空间或活动场所。 劳动力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劳动力的数量、劳动力质量、劳动力成本、劳动移动。 区域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市场环境、产业环境、政策环境。 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首先是产业间紧密合作的可能 其次是“互补产品”的“需求拉动”作用 第三,有利于专门化服务设施和机构的发展 第四,相关行业企业密集可以改善信息环境 交通网可以用密度与结构来表述,结构由连接度和通达度来表述。 看图说明杜能圈形成的机制及空间配置原理。 形成机制:由市场点(运费为零)到耕作极限点的地租收入数值连接曲线被称为地租曲线。每种作物都有一条地租曲线,其斜率大小有运费率决定,杜能对所有农业生产方式的土地利用进行计算,得出各种方式的地租曲线的高度以及斜率,由于农产品的生产活动以追求地租收入为最大的合理活动,因此理性市场必然会选择地租收入最大的农作物进行生产,从而形成了农业土地利用的杜能圈结构。 空间配置原理: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一般在城市近处种植相对于其价格而言笨重而体积大的作物,或者是生产易于腐烂或必须在新鲜时消费的产品。而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则种植相对于农产品的价格而言运费小的作物。在城市的周围,将形成在某一圈层以某一种农作物为主的同心圆结构。随着种植作物的不同,农业的全部形态随之变化,将能在各圈层中观察到各种各样的农业组织形式。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这样的同心圆结构。 读下面两幅图,比较它们的差别,并说出杜能圈的形成机制和现实局限性。 答:上面一幅图为杜能圈,下边一幅为逆杜能圈; 形成机制:由市场点(运费为零)到耕作极限点的地租收入数值连接曲线被称为地租曲线。每种作物都有一条地租曲线,其斜率大小有运费率决定,杜能对所有农业生产方式的土地利用进行计算,得出各种方式的地租曲线的高度以及斜率,由于农产品的生产活动以追求地租收入为最大的合理活动,因此理性市场必然会选择地租收入最大的农作物进行生产,从而形成了农业土地利用的杜能圈结构。 现实局限性:首先某些自然条件的现实与理论差异很大,如河流干扰因素,谷物价格变动和土质存在差异时等等,另外杜能圈建立在商品农业的基础上,农场以追求最大地租收入为前提,而现实中,农业生产中相当大的部分并非商品性经营,而是自给经营这种自给型经营以产量为目标而并非利润,并且不强调单一品种专业化生产而强调多品种多样化生产。另

西方经济学第一章练习题

第一章需求、供给、均衡价格 一、单项选择题 1、均衡价格随着( D ) A、需求与供给的增加而上升 B、需求与供给的增加而下降 C、需求的减少和供给的增加而上升 D、需求的增加和供给的减少而上升 2、当咖啡的价格急剧上升时,对茶叶的需求量将(C ) A、减少 B、保持不变 C、增加 D、以上都有可能 3、消费者预期某物品将来价格要上升,则对该物品当前需求会( C ) A、减少 B、保持不变 C、增加 D、无法确定 4、供给曲线是表示(A ) A、供给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 B、供给量与需求之间的关系 C、供给量与生产能力之间的关系 D、供给量与生产成本之间的关系 5、生产者预期某物品未来价格要下降,则对该物品当前的供给会( B )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上述三种情况都可能 6、供给的变动引起(D ) A、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B、均衡价格反方向变动,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C、均衡价格同方向变动,均衡数量反方向变动

D、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反方向变动 7、限制价格的运用会导致(D ) A、产品大量积压 B、消费者随时可以购买到自己希望得到的产品 C、黑市交易 D、以上都不对 8、政府为了扶持某一行业生产而规定的该行业产品的最低价格是(B ) A、支持价格 B、限制价格 C、领先价格 D、歧视价格 9、某一时期内彩色电视机的需求曲线向左平移的原因可以是:(A ) A、彩色电视机的价格上升 B、消费者对彩色电视机的预期价格上升 C、消费者对彩色电视机的预期价格下降 D、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提高 10、在得出某棉花种植农户的供给曲线时,下列除哪一个因素以外其余均保持为常数?(D ) A、土壤的肥沃程度 B、技术水平 C、棉花的种植面积 D、棉花的价格 11、某月内,X商品的替代品的价格上升和互补品的价格上升,分别引起X 商品的需求变动量为50单位和80单位,则在它们共同作用下该月X商品需求数量:( B ) A、增加30单位 B、减少30单位 C、增加130单位 D、减少130单位 12、如果消费者对某商品的偏好突然增加,同时这种产品的生产技术有很大改进,我们可以预料(D ) A、该商品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都向右移动并使均衡价格和产量提高 B、该商品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都向右移动并使均衡价格和产量下降

信息管理学作业

信息的理解 基本概念: 1.信息是确定性的增加。 2.信息是事物现象及其属性标识的集合 绪论 对于读者来说,如何通俗的了解和接受所谓信息的概念,来得更加重要。基本概念: 1.信息是确定性的增加。 2.信息是事物现象及其属性标识的集合 绪论 对于读者来说,如何通俗的了解和接受所谓信息的概念,来得更加重要。 新的解释是信息本质是能量本身概述和能量互换传递的概述,信息本质也是能量的一种,但信息最重要的功能是表现能量的差别。 “信息”一词有着很悠久的历史,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即有“信”字的出现。“信”常可作消息来理解。作为日常用语,“信息”经常是指“音讯、消息”的意思,但至今信息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 信息是物质、能量、信息及其属性的标示。[2006年,医学信息(杂志)]。 信息是确定性的增加。 信息是事物现象及其属性标识的集合。 信息以物质介质为载体,传递和反映世界各种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征。 信息(Information)是物质运动规律总和,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 信息是客观事物状态和运动特征的一种普遍形式,客观世界中大量地存在、产生和传递着以这些方式表示出来的各种各样的信息。 信息论的创始人香农认为:“信息是能够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 信息相关资料:图片信息(又称作讯息),又称资讯,是一种消息,通常以文字或声音、图象的形式来表现,是数据按有意义的关联排列的结果。信息由意义和符号组成。文献是信息的一种,即通常讲到的文献信息。信息就是指以声音、语言、文字、图像、动画、气味等方式所表示的实际内容。 信息是抽象于物质的映射集合。 信息是有价值的,就像不能没有空气和水一样,人类也离不开信息。因此人们常说,物质、能量和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所以说,信息的传播是极具重要与有效的。 信息是事物的运动状态和过程以及关于这种状态和过程的知识。它的

经济法基础章节测试题及答案第一章

第一章总论 一、单项选择题 1. 下列关于法的本质与特征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B.法是明确而普遍适用的规范 C.法是全社会成员共同意志的体现 D.法是确定人们在社会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的行为规范 2. 甲、乙双方签订一份房屋装修合同,由此形成的法律关系客体是()。 A.被装修的房屋 B.甲乙双方应当收付的款项 C.乙方承揽的装修劳务行为 D.甲乙双方承担的权利和义务 3. 下列各项客观事实中,属于法律行为的有()。 A.某服装厂与供货商订立了一份合同 B.某沙漠三天没下雨 C.战争爆发 D.海底火山爆发 4. 根据法的内容可以分为实体法和程序法,下列属于程序法的有()。 A.《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B.《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5.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法作不同的分类。根据法的创制方式和发布形式,可以将法分为()。 A.国际法和国内法 B.根本法和普通法 C.实体法和程序法 D.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6. 根据《仲裁法》的规定,下列有关仲裁协议效力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仲裁协议一经依法成立,即具有法律约束力 B.合同无效,仲裁协议也无效 C.仲裁庭无权确认合同的效力 D.当事人对仲裁协议的效力有异议的,只能请求法院作出决定 7. 下列各项中,符合《仲裁法》规定的有()。 A.仲裁实行自愿原则 B.仲裁一律公开进行 C.仲裁实行级别管辖和地域管辖 D.当事人不服仲裁裁决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 8. 根据《仲裁法》的规定,下列关于仲裁委员会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有()。 A.仲裁委员会是行政机关 B.仲裁委员会不按行政区划层层设立 C.仲裁委员会独立于行政机关

区域经济地理学课程作业

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区域经济地理学课程心得 课程名称区域经济地理学 姓名郭付友学号2013200345 专业人文地理学年级 2013 院、所地理科学学院年月日2013年11月25 研究生课程论文评价标准 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制

区域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地域及其系统的学科,也可以说,区域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地域及其系统的发展机制、条件要素、结构网络、构造类型、系统调控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区域经济地理学是一门既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区域经济地理学是地理学与经济学两者的交叉学科。区域经济地理学是用地理学的传统,采用地域综合性的思想,以区域为研究核心,以地域性与差异性为研究思路,以经济地域与经济地域系统为研究对象,以结构功能为主要研究内容,以系统类型为表现形式,以区域关系与协调为最终目的,遵循条件环境—结构功能—系统类型—区域关系与协调的研究路线。 学习《区域经济地理学》首先使我更深入的明晰区域经济地理学的两大基础理论,即劳动地域分工理论与经济地域运动理论。劳动地域分工是指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按地域进行的分工,即各个地域依据各自的条件(自然、经济、社会诸条件)与优势,着重发展有利的产业部门,以其产品与外区交换,又从其他地区进口其所需要产品。劳动地域分工的形成首先是建立在区域差异基础上的,正是由于各人类经济活动区域在自然条件、资源优势、劳动力状况和历史基础及经济发展程度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才为劳动地域分工提供了前提条件。离开了这个前提,劳动地域分工也就无从谈起,而且劳动地域分工的结果也必然表现在一定地域上。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充分揭示了区域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形成发展的内在规律性,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成为学科的一条理论主线,全面而深刻地联系和完善了区域经济学的相关诸理论,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因而成为区域经济地理学的基础理论。 经济地域运动是指经济地域系统的成分(物质成分与非物质成分)、结构(部门结构与空间结构)、功能规模(经济实力与地域范围)、等级(经济发展水平和空间结构演变的层次)性质等在不可逆时间序列中有机的空间演变过程。经济地域运动理论是对地域运动机制和规律的认识,它通过对经济运行的基础要素,地域运动的载体和轨迹,物资流动和组合,企业和部门组合,地域运动和空间结构等方面的研究,揭示地域之间的物质运动、地域的分化与组合和地域系统整体运动的机制和规律。经济地域运动理论是区域经济地理学者、区域经济学者、城市规划学者以及经济学者等分析和解决区域问题的重要理论武器,在实际工作实践中将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其次使我知道了条件论,并且可以运用条件论分析区情。经济地域的形成发展离不开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具体而言,包括自然、经济和社会人文三个方面。确切来说,包括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人口与劳动力和科技条件、位置与交通信息条件、经济条件和社会条件五个方面。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是经济地域形成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任何经济地域的形成发展都离不开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对产业部门门类、规模、形式,对区域的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乃至区域的发展方向等,均有直接影响;人口劳动力和科技条件是经济地域形成发展的劳动力保障与动力源泉,也是区域消费的主体,任何一个经济地

西方经济学第一章需求供给习题

第一章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概述以及有关的基本概念 本章重难点包括:经济学的基本概念;需求(供给)的基本概念;比较静态分析;需求的价格弹性定义、种类及与销售收入的关系;其他弹性概念(供给的价格弹性、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需求的收入弹性);蛛网模型。 一、经济学基本概念 经济学是探讨人类社会如何经济地利用自然、社会资源以达到某种目标或满足某种欲望的科学。经济学是建立在经济决策者是理性的和经济资源是稀缺的这两个假设基础上的。 既有限又有多种用途的资源称为相对稀缺资源,或简称为稀缺资源。 二、需求(供给)基本概念 1、需求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一种商品的需求量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某种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商品的需求量由许多因素共同决定。 需求的变动是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某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 2、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该种商品的数量。一种商品的供给量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某种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该种商品的数量。 供给的变动是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供给数量的变动。供给量的变动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某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供给数量的变动。 3、均衡是指经济事物中有关的变量在一定条件的相互作用下所达到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商品的均衡价格是指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在均衡价格水平下的相等的供求数量被称为均衡数量。市场上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的状态被称为市场出清状态。 三、比较静态分析 经济模型的变量分为内生变量、外生变量和参数。内生变量指经济模型所要决定的变量。外生变量是经济模型以外的因素所决定的已知变量。参数指数值通常不变的变量,往往被看成是外生变量。

东财《信息管理学》在线作业1

(单选题) 1: 信息管理学是()和信息科学的交叉学科。 A: 信息传播学 B: 管理学 C: 信息科学 D: 信息经济学 正确答案: (单选题) 2: 企业系统规划法的重要工具是()。 A: CSF B: BPR C: U/C矩阵 D: BSP 正确答案: (单选题) 3: 按照检索的信息形式,信息检索可分为文本检索和()检索。 A: 多媒体 B: 超文本 C: 图片 D: 文字 正确答案: (单选题) 4: 结合工程项目管理和软件工程的思想,信息系统建设一般需经过系统分析、()、系统实施等阶段。 A: 系统设计 B: 系统维护 C: 系统调查 D: 系统规划 正确答案: (单选题) 5: 按信息来源,信息可分为内源性信息和()。 A: 企业信息 B: .产业信息 C: 外源性信息 D: 行业信息 正确答案: (单选题) 6: 信息战略规划包括信息技术战略、()和信息管理体制战略等三方面规划内容。 A: 人力资源战略 B: 信息资源战略 C: 计算机发展战略 D: 信息系统战略 正确答案: (单选题) 7: 1991年,美国()大学的三位学者提交了一份名为《21世纪制造企业研究:一个工业主导的观点》的报告。在这份报告中,他们创造性地概括出一种称为“虚拟组织”(Virtual Organization)的新型企业。 A: 哈佛 B: 麻省理工 C: 里海 D: 普林斯顿 正确答案: (单选题) 8: 信息接收者或信息接收端称作()。 A: 信栈 B: 信源 C: 信宿 D: 信道

(单选题) 9: 逻辑顺序方法的步骤是信息调查、信息分类与登记、()。 A: 信息整理 B: 信息存储 C: 信息采集 D: 信息分析 正确答案: (单选题) 10: 口传信息源和实物信息源也称为()。 A: 非文献信息源 B: 静态信息源 C: 网络信息源 D: 文献信息源 正确答案: (单选题) 11: ()是法律承认的权威机构,负责发放和管理电子证书,对电子商务中网上交易各方进行身份确认。 A: 数字密钥 B: 数字证书 C: 认证中心 D: 支付网关 正确答案: (单选题) 12: 从基本组成上来说,信息系统是由基础设施层、数据处理层、()和用户接口层等4个层次组成。 A: 规划层 B: 系统层 C: 设计层 D: 应用层 正确答案: (单选题) 13: 企业领导者的信息查询行为会受到企业组织和社会信息环境的影响,其规律可归纳为:可近性和()。 A: 易用性 B: 准确性 C: 及时性 D: 适用性 正确答案: (单选题) 14: 信息管理的根本目的是控制(),实现信息的效用与价值。 A: 信息活动 B: 信息流向 C: 信息技术 D: 信息资源 正确答案: (单选题) 15: 信息战略规划包括信息技术战略、()和信息管理体制战略等三方面规划内容。 A: 计算机发展战略 B: 信息系统战略 C: 信息资源战略 D: 人力资源战略 正确答案: (多选题) 1: 信息流的主要功能包括联结功能、()和()。 A: 统计功能 B: 调控功能 C: 决策功能 D: 查询功能

经济地理学课后作业

第一章: 1.珠江三角洲为什么比较发达? 第二章: 3.试分述影响经济活动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 4.综合分析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5.试分析交通运输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第三章: 综述韦伯运费、劳动费用和集聚三种指向的工业区位原理。 第七章: 1.怎样理解区域空间结构? 2.分析区域空间结构发展的集聚与扩散机制。 3.试述弗里德曼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 4.运用实例说明一个区域的空间结构。 08城市规划与经济地理 《经济地理学》复习思考题 1.结合实例,谈谈你对经济地理学的理解。 2.影响区位因子有哪里,分析珠三角发展中的主要区位因子。 3.分析韦伯工业区位理论的基本要点,并举实例说明。 4.什么是主导产业?其特征是什么?结合实例谈谈怎样确定主导产业。 5.谈谈你对区域空间结构的理解,试分析你所熟悉的一个区域或城市的区域空间结构。 6.分析区域空间结构发展的集聚与扩散机制,以某一区域或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中这两种机制的作用如何? 7.分析中国或者广东或者珠三角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特点和问题? 8.谈谈经济全球化对珠三角或者广州城市的影响,及其如何保持其地方化。 5.劳动力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一) 劳动力特色 劳动力是人口中有劳动能力的一部分人口。 人口密集地区(大都市)有着多种多样的熟练劳动力 (二) 劳动力素质 1.普通劳动力对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影响越来越小。 2.高素质科技劳动力的需求成为影响现代经济活动区位 (三) 劳动力成本 1.劳动力的空间上分布不均及其空间移动性 2.劳动力成本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区位选择 (四) 劳动力移动 劳动力的空间移动也对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及其变化产生重要的影响。

东财《信息管理学》在线作业11答案

东财《信息管理学》在线作业1-0026 试卷总分:100 得分:0 一、单选题(共15 道试题,共30 分) 1.信息管理学是()和信息科学的交叉学科。 A.信息传播学 B.管理学 C.信息科学 D.信息经济学 正确答案:B 2.企业系统规划法的重要工具是()。 A.CSF B.BPR C.U/C矩阵 D.BSP 正确答案:C 3.按照检索的信息形式,信息检索可分为文本检索和()检索。 A.多媒体 B.超文本 C.图片 D.文字 正确答案:A 4.结合工程项目管理和软件工程的思想,信息系统建设一般需经过系统分析、()、系统实施等阶段。 A.系统设计 B.系统维护 C.系统调查 D.系统规划 正确答案:A 5.按信息来源,信息可分为内源性信息和()。 A.企业信息 B..产业信息 C.外源性信息 D.行业信息 正确答案:C

6.信息战略规划包括信息技术战略、()和信息管理体制战略等三方面规划内容。 A.人力资源战略 B.信息资源战略 C.计算机发展战略 D.信息系统战略 正确答案:B 7.1991年,美国()大学的三位学者提交了一份名为《21世纪制造企业研究:一个工业主导的观点》的报告。在这份报告中,他们创造性地概括出一种称为“虚拟组织”(Virtual Organization)的新型企业。 A.哈佛 B.麻省理工 C.里海 D.普林斯顿 正确答案:C 8.信息接收者或信息接收端称作()。 A.信栈 B.信源 C.信宿 D.信道 正确答案:C 9.逻辑顺序方法的步骤是信息调查、信息分类与登记、()。 A.信息整理 B.信息存储 C.信息采集 D.信息分析 正确答案:D 10.口传信息源和实物信息源也称为()。 A.非文献信息源 B.静态信息源 C.网络信息源 D.文献信息源 正确答案:A 11.()是法律承认的权威机构,负责发放和管理电子证书,对电子商务中网上交易各方进行身份确认。

经济法基础第一章第一二节习题答案

《经济法基础》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法律基础 单选题: 1.下列选项中,关于法律事实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C )。 A.法律事实能够直接引起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消灭 B.地震、洪水、台风等属于法律事件 C.重大政策的改变是一种绝对事件 D.法律事件的发生不以当事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2.根据法的内容、效力和制定程序,可以将法分为( B )。 A.成文法与不成文法 B.根本法与普通法 C.实体法和程序法 D.一般法与特别法 3.下列选项中,关于法律关系三要素的描述,错误的是(B )。 A.任何一个法律关系至少有两个主体 B.义务主体只能以积极作为的方式履行义务,不能以消极不作为的方式履行义务 C.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 D.权利和义务只有通过客体才能得到体现和落实 4.下列选项中,关于法律事实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C )。 A.法律事实能够直接引起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消灭 B.地震、洪水、台风等属于法律事件 C.重大政策的改变是一种绝对事件 D.法律事件的发生不以当事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5.下列选项中,关于法律关系三要素的描述,错误的是( B )。 A.任何一个法律关系至少有两个主体 B.义务主体只能以积极作为的方式履行义务,不能以消极不作为的方式履行义务 C.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 D.权利和义务只有通过客体才能得到体现和落实 6.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我国法的形式的是( B )。 A.法律 B.行政法规 C.法院的判决书 D.国际条约 7.行政法规是由( B )在职权范围内制定、发布的规范性文件。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B.国务院

第一章西方经济学练习题word精品

第一章 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 习题 、名词解释 1、需求的变动与需求量的变动 2、供给的变动与供给量的变动 3、恩格尔定律 4、弹性、收入弹性、交叉弹性 选择题 1、 需求定律说明 ( ) A 、药品价格上涨会使药品的质量提高 增加 C 、丝绸价格提高,游览公园人数增加 减少 2、如果人们对茶叶的偏好增强,则可预期 A 、茶叶的需求增加 C 、茶叶的供给与需求均增加 3、 如果商品 A 和商品 B 是替代的,则商品 A 的 价格下降将造成 A ?商品A 的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C ?商品B 的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4、 在某一时期内,彩色电视机的需求曲线向左平移的原因是 A 、彩色电视机的价格上升 上升 C 、消费者对彩色电视机预期价格下降 D 、黑白电视机的价格上升 5、 当出租车租金上涨后,对公共汽车服务的 ( ) A 、 需求下降 B 、 需求增加 C 、 需求量下降 D 、 需求量增加 6、 供给定律说明 ( ) A 、 生产技术提高会使商品的供给量增大 B 、 政策鼓励某商品的生产,因而该商品的供给量增大 C 、 消费者更喜欢消费某商品,使该商品的价格上升 D 、 某商品价格上升将导致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增大 7、 如果某种商品供给曲线的斜率为正,在保持其它要素不变的条件下,该 商品价格的上升,导致 ( ) A 、 供给增加 B 、 供给量增加 C 、 供给减少 D 、 供给量减少 5、 均衡 6、 均衡价格 7、 替代品与互补品 B 、计算机价格下降导致销售量 D 、汽油价格提高,汽车销售量 ( ) 。 B 、茶叶的供给增加 D 、茶叶的供给量和需求量都增加 ( ) 。 B ?商品A 的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D ?商品B 的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 ) B 、消费者对彩色电视机预期价格

企业信息管理作业四

《企业信息管理》形成性考核四学号:姓名:成绩: 一、单项选择(每小题1分,共20分) )是指企业根据内外环境和可获得资源情况,为求得和长期生存和持续的均衡发展而进行的总体性管理与谋略。 A.竞争战略B.企业战略C.总体战略D.职能战略 2.()决定并揭示企业的目的和目标,提出实现目的的重大方针和计划,确定 企业应该从事的经营业务等,主要问题是确定企业的整体企业经营范围,在全企业范围内合理配置资源。 A.竞争战略B.企业战略C.总体战略D.职能战略 3.()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在市场中竞争,开发哪些产品或服务,这些产品和服 务提供给哪些市场,如何更快、更好地满足顾客的需要。 A.竞争战略B.企业战略C.总体战略D.职能战略 4.企业信息系统的建设是复杂的社会——技术系统工程,要获得成功,首先就要做好的( )工作。 A.企业信息战略制订B.企业信息战略实施 C.企业信息战略匹配D.企业信息战略规划 5.()是系统成功的头等重要因素。 A.最高管理者的重视与参与B.用户对信息系统的需求程度 C.管理者对信息系统的需求程度D.管理者对企业各业务活动的理解 6.()是评价IT项目是否可行的最基本、最常用的一个标准,是对IT项目解 决方案的成本有效性的度量。 A.技术可行性B.经济可行性C.运行可行性D.实施可行性7.IT项目建设模式中,()是指由企业内部的信息技术人员开发系统。 A.自主开发方式B.委托开发方式C.联合开发方式D.购买软件包8.IT项目建设模式中,()是指聘请专业的开发公司为企业建设信息化项目,但 是在开发过程中,需要企业的业务骨干参与系统的调研、分析、论证工作。 A.自主开发方式B.委托开发方式C.联合开发方式D.购买软件包9.IT项目建设模式中,()是指聘请专业开发公司的技术人员开发系统,但在开 发过程中本企业的信息技术人员也参与其中 A.自主开发方式B.委托开发方式C.联合开发方式D.购买软件包10.IT项目建设模式中,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和实情况向专业的信息系统公司购买功 能较为强大的信息系统软件来满足信息需求。这种方式()。 A.自主开发方式B.委托开发方式C.联合开发方式D.购买软件包11.自主开发方式的优点有() A.开发费用低B.省时省力C.专业性高D.开发周期长 12.自主开发方式的缺点有()

经济法基础第一章知识点

经济法基础 第一章总论 本章考情分析 在最近3年的考试中,本章的分值在10分左右,主要考核前三类题型(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本章主要涉及法律的基础理论内容,部分考点比较抽象,需要考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 本章考点导读 第一单元法律基础与法律责任 一、法的本质与特征(2008年单选题;2009年多选题;2014年多选题;2015年判断题) 1.法的本质 法是“统治阶级”的“国家意志”的体现。 (1)统治阶级 法只能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而且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和“根本利益”,而不是统治阶级每个成员个人意志的简单相加。 (2)国家意志 法体现的不是一般的统治阶级意志,而是统治阶级的“国家意志”。 (3)“经济”决定“政治” 法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是社会客观需要的反映。 2.法的特征

【例题1·多选题】关于法的本质与特征的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有()。(2009年) A.法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 B.法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和根本利益 C.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 D.法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其实施 【答案】ABCD 【解析】(1)选项AB:属于法的本质;(2)选项CD:属于法的特征。 【例题2·多选题】根据我国法律制度的规定,法的特征包括()。(2014年) A.国家强制性 B.国家意志性 C.利导性 D.规范性 【答案】ABCD 【例题3·判断题】法凭借国家强制力的保证而获得普遍遵行的效力。()(2015年)【答案】√ 二、法的形式与分类(2007年单选题;2008年单选题;2011年单选题;2012年单选题;2013年判断题;2014年单选题、多选题;2015年单选题;2016年判断题)

经济地理学第一章作业

【第一章作业题】 ●题型 ◆不定项选择题(选做) ◆填空题(选做) ◆简答题(选做) ◆判图题(必做) ◆实练题(必做) ●布置作业时间:09月19日,统一上交作业时间:09月30日晚24时。 ●交作业模式:所有同学均采用电子版,直接做到每题要求的合适位置上。最 后交作业的WORD文档标题为:某某班+第一章作业+学号+姓名+时间。 一、不定项选择题 1.极具价值的中国最早的经济地理名著是( A )。 A.《尚书·禹贡》 B.《史记·货殖列传》 C.《汉书·地理》 D.《山海经》 2.中国史书中首次出现以“地理”命名的专著是( )。 A.《尚书》 B.《史记》 C.《汉书》 D.《山海经》 3.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这一科学名词的是( E )。 A.(德)戈策 B.(中)司马迁 C.(中)班固 D.(俄)罗蒙诺索夫 E.(古罗马)斯特拉波 4.经济地理从地理学分化、独立出来后,首先是以( A )之名出现于世。 A.农业地理 B.工业地理 C.商业地理 D.旅游地理 5.在近代地理学中,对于“生产力分布为何有如此明显的地区差异”命题解释分为(D) A.宇宙派 B.地志派 C.环境论派 D.区位论派 6.经济地理学的根本特性是( B )。 A.阶级性 B.地域性 C.综合性 D.实用性 7.下列属于通论的经济地理学分支的是( ABCDE )。 A.旅游地理学 B.工业地理学 C.城市地理学 D.商业地理学 E.农业 地理学

8.下列关于地理比较法,说法错误的是( C )。 A.经地学比较方法按其比较内容可分为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 B.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是分析问题两个不同侧面 C.运用比较法时,要注意对象属性的不同,在相似属性的对象比较科学意义不大 D.运用比较时,要注意数据资料的统计范围、时间 9.下列属于系统的特征的有 ( ABCD )。 A.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之和 B.子系统目标服从高层次系统的目标 C.系统的结构性表现为内部各要素相互关联的方式或秩序 D.为了维持系统内部的平衡,需要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10.关于抽样考察与典型考察,说法错误的是 ( B )。 A.二者都是非全面的考察方式 B.抽样考察对考察对象是有意识的,典型考察对象却是任意的 C.典型考察是通过典型数据推论分析总体,抽样考察是从数量上推算总体 D.二者都可克服全面考察工作量大的缺点,轻便灵活,节约人财物 二.填空题 1.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的一门科学。 2.经济地理学的科学性质是介于、和的一门边缘科学。 3.在近代地理学中,对于“生产力分布为何有如此明显的地区差异”命题解释分为泒和泒。 4.1760年,俄国学者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学科名词,1882年,德国地理学家发表《经济地理学的任务》一文,论述了经济地理学本质及其构成,标志着经济地理学科的形成。 5.经济地理学的地域性,核心问题是 6.经地学科体系包括的经济地理学和的经济地理学。前者又叫 或普通经济地理学,后者又叫经济地理学。 7.交通运输两重性表现为:既是工农业生产的,又是一个的部门。

西方经济学习题第1章

第一章绪论 (本章不作为考试内容,仅用于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在封闭经济条件下,两部门经济是指() A.厂商与政府B.厂商与外贸 C.家庭与政府D.家庭与厂商 2.西方经济学可以定义为() A.研究任何配置资源B.政府如何干预市场 C.消费者如何获得收益D.企业如何进行管理 3.经济学主要是研究() A.与稀缺性和选择有关的问题B.如何在证券市场上获利 C.何时无法作出选择D.用数学方法建立模型 4.资源稀缺是指() A.世界上大多数人处于贫困之中B.相对于人们的欲望而言,资源是不足的C.资源要保留给我们的未来D.资源最终会被耗光 5.经济物品是指() A.有用的物品B.稀缺的物品 C.市场上出售的物品D.有用且稀缺的物品 6.西方经济学者认为美国的经济是一种() A.完全的市场经济制度B.严格的计划经济制度 C.混合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D.自给自足的经济制度 7.西方经济学萌芽时期的代表流派是() A.重农主义B.重商主义 C.古典经济学D.庸俗经济学

8.西方经济学萌芽时期的杰出代表人物是() A.托马斯B.威廉·配第 C.亚当·斯密D.布阿吉尔贝尔 9.西方经济学萌芽时期的代表着作是() A.《赋税论》B.《国富论》 C.《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D.《政治经济学新原理》 10.西方经济学产生与形成时期的代表流派是() A.重农主义B.重商主义 C.古典经济学D.庸俗经济学 11.西方经济学产生与形成时期的杰出代表人物是() A.托马斯B.李嘉图 C.亚当·斯密D.马尔萨斯 12.西方经济学产生与形成时期的代表着作是() A.《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B.《国富论》 C.《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D.《政治经济学新原理》 13.被经济学界称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是经济学说史上的第一次革命着作是()A.《国富论》B.《赋税论》 C.《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D.《政治经济学新原理》 14.西方经济学完善与发展时期的代表着作是() A.《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B.《国富论》 C.《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D.《赋税论》 15.19世纪初期,英国古典经济学的杰出代表人物是() A.西斯蒙第B.李嘉图 C.萨伊D.马尔萨斯

管理学作业答案

管理学 1:[论述题]论述:1.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2.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19世纪末20世纪初产生了以泰勒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其代表作为《科学管理原理》。科学管理理论的核心思想是提高效率. 泰勒认为,提高劳动效率是对工人和雇主都有利的事情,所以应该相互协作。但是提高生产率的根本途径是管理的科学化,而不是增加劳动量。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来改进管理:(1)制定标准定额。(2).挑选一流的工人。(3).设置计划层、实行职能制。(4).实行新的奖励制度。(5).对组织机构的管理控制实行"例外原则”。 需要层次理论的提出者是美国行为科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他在1943年出版的《人类动机理论中》是需要层次理论的代表作。 马斯洛把人的各种需要按其重要程度和产生的先后顺序依次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感情和归属需要、地位或受人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一个人首先产生的是最低层次的需要,当这一需要基本满足以后,才依次要求高层次的需要;在同一个人身上,这几种需要可能同时存在,但由于其心理发展程度不同,占主导地位的需要也就不同;人的需要带有发展动态的性质;管理人员必须根据不同人的不同需要,研究调动积极性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具体的管理活动。 2:[论述题]名词解释:战略管理控制职能计划职能决策预算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环境非正式组织管理

参考答案:战略管理是指在制定、实施与评价具有全局性、指导性与纲领性的组织目标、方针与计划的活动中,通过一定策略、技术与手段以实现组织长远目标的过程。 控制就是管理者尊遵照一定的科学程序,对组织内部的管理活动及其效果是否符合计划进行测定,从而确保计划目标得以顺利实现的过程。 计划就是通过计划的编制,合理地安排组织内部的一切具体管理活动,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以期达到决策目标的实现。 .决策就是对组织未来实践的方向、目标、原则和方法作决定的过程,它包括人士现状、识别问题、分析问题、拟定方案、选择方案、使方案生效等一系列环节。 预算管理就是通过对预算资金的筹集、分配、使用所进行的计划、领导、组织、控制、协调、监督等活动。 人力资源包括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狭义的人力资源是指包含在人体内的一种生产能力,是表现在劳动者身上的、以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表示的资源;广义的人力资源是指在一定区域所有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的总和。 管理环境是指环绕一定管理活动并与该管理活动发生一定关系的一切要素的总和,它影响着管理系统的生存和发展。 所谓非正式组织,是指企业职工在共同劳动中,由于共同爱好、情感、价值观以及其他原因自发形成的群体。 管理是一定的人或组织依据所拥有的权力,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导与领导、控制等职能,对人力、无力、财力及其他资源进行协调或处理,以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