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行走教坛诗意间(修改于2011.10.21)

行走教坛诗意间(修改于2011.10.21)

行走教坛诗意间(修改于2011.10.21)
行走教坛诗意间(修改于2011.10.21)

行走教坛诗意间

廖庆衍

曾荣获2001年茂名市师范教育研究会论文大赛两个一等奖,被誉为“双冠王”称号和2009年中华教育论文银质奖的廖庆衍老师,已在他至爱的教改论坛上耕耘了42年,终于退休了。他深知自己肩负的使命,他用满腔热情,以一个老共产党员的铮铮铁骨,赢得了学生们的爱戴。

廖庆衍坦言:“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必须目中有人,既要教学生读有字的书(教材与书本),又要教学生读无字的天书(社会与人生);既要教学生会作文,又要教学生会做人。一个合格的班主任,必须心中有爱,这种爱不是遮羞护短的爱,一味宠惯的溺爱,也不是高压狠罚的变态之爱,这种爱,包容并超越了母爱与友爱,是爱心的极致,这种爱,以民主为前提,科学做基础,是理智的极致。只有这种深沉的爱才可称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爱。”

——引言

人生是这样的短暂而辉煌,

人生是这样的平凡而激荡。

从教42年,终于退休了。我回顾走过的42年教坛风雨人生路,这漫长的教师生涯,令我意绪纷纭,感慨良多。

是的,毕竟42年了,42年的日日夜夜,上下求索,42年的如歌岁月,有波浪,也有诗行。在我的心路历程上留下过深浅不匀的脚印。

我曾经有过青年的梦想与激情;有过中年事业成功的喜悦与闪光;也有过与病魔抗争的苦痛与惊惶;步入晚年,我守望着一份淡泊与宁静。

一、审视自我

说来惭愧,从教42年,我只是一个“半路出家”的教书匠。

1963年在电白一中高中毕业,我刚好18岁,是学校高中部唯一的共产党员。当年参加了应届高考,第一科顺利考完,当晚突发高烧不退,病倒了,而缺考后面几科,第一次高考便这样泡汤了。然而我没有悲伤、没有彷徨,因为当年时值国家多事之秋——三年自然灾害的饥馑;还国债的无奈……考前同学们早预着了,也有了心理准备。果然,当年能成为天之骄子的寥若晨星。

第二年春天,由于生活窘迫,我背着行襄,带着老父的叮咛,母亲的别泪,亲友的祝托,默默地来到山区一间农业中学任教。

五年的农中教师生涯,我记忆犹新,那时,一边教书,一边耕田。我曾带领学生到远山割茅草,搭茅棚建校舍,过着如“战天斗地”的知青生活,期间也卷入了文革时大串联北上的滚滚红流。经历了动乱、狂热、迷惘、观望与惶惑。灵魂受到“极左”路线的创伤。

一句“打回校园去,复课闹革命”的战斗口号,又出现了一段似教非教的沉闷生活,时光无情地撕掉了一页页沉闷的日子,为了逃避无政府主义的虚无现实,我采取了应付回避的态度“重新点燃激活了学生的时代阅读的兴趣,也许是坚毅和执着个性使然吧,在前前后后的日子里,我秘密地借阅在县教局工作的堂兄藏书,断断续续地(包括后来读大学期间)阅读了下列一些经典书目:

中国古代:《诗经》、《论语》、《世说新语》、《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老残游记》、《人间词话》、《唐诗鉴赏辞典》、《唐宋词鉴赏辞典》。

中国现代:《野草》、《三家巷》、《骆驼祥子》、《林海雪原》、《秦牧散文选》、《艾青诗选》、《舒婷顾城诗选》、《傅雷家书》。

外国:《希腊神话传说》、《忏悔录》、《复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安娜.卡列妮娜》、《简·爱》。

很多人认为名著读起来吃力、效率低,因而视为畏途,这是一种错觉,经过历史淘汰,堪称经典的其实就是那么一些,我们如果早重视,早用功,啃完它们不是难事。仔细想一想,我们平时浪费在无聊时文上的时间有多少(文革时期颠例黑白的日子除外),结果除了生出浮滑习气,养成惰性,没有丝毫长进,要是把这些时间用在读经典上,几倍的《论语》、《诗经》也攻下来了-------它们渊深广袤、雄浑朴茂,如精金美玉,如高山大海,是一片沉睡的沃野,你在那里付出每一份心力都将获得回报。

70年代末,我有机会就读毕业于雷州师专中文专业。大学期间经常与同学、朋友谈诗、谈文学、谈教育、谈肩负的所谓责任。并在节假日和课余时间,常泡在图书馆里阅读,那时对社会、时代和人生,我们曾经大声地争辩过,开怀地畅笑过,甚至理真气壮地愤世嫉俗。

二、现场会

大学毕业工作后,同学和朋友也星云四散,各奔东西了。沦海桑田,大学时的种种记忆,便如苏东坡先生当年所谓的“春梦”那般被淹没在生活的泡沫里了无踪影。后来组织安排我到一间镇初级中学担任管业务的副校长兼初三毕业班语文科教师,经过一段“真抓实干、善教苦学”的努力拼博,终于使这届毕业班中考升学率达98%,单是我负责的一个班52人,除1人因病缺考外,51人全部升上高中,其中有34人分别升上重点高中和省市级中专学校(当时中专很吃香),名列面上中学首位。中考成绩首战告捷,学生奔走相告,家长和教师击掌相庆,上级领导层层表扬。时任市委副秘书长、市教育局长罗某某十分

重视,亲自组织并带领四县一市的管教育的副县长和教育局正副局长,一行十多辆小轿车浩浩荡荡直抵校园,隆重召开教育现场会.记得前一天,我带领学生自主干道入口处至学校沿途打扫干净,路旁张贴欢迎标语,校内彩旗飘飘,十分壮观,还腾出一个教室,借教师的沙发、茶几摆设为招待室。领导指定由我作了题为《真抓实干、善教苦学出人才》的专题汇报,得到与会者一致好评,记得汇报完的话音刚落,罗局长首先站起来带头鼓掌,连声说:“这就是实实在在值得学习推广的经验!”并将现场会的情况和专题汇报总结,呈报省有关领导,时任抓教育的副省长王屏山同志闻讯后,专程来到学校视察,并亲笔题词:“努力办肥办壮镇级初中”。(若干年后的今天,当年的题词也符合目前的社会教育实情),此后,我小有名气,被调到另一间中学任校长。几年后又被调往县完全中学和县教师进修学校任教。

三、公开课

在县中学和中专学校任教一晃就是30年。我认为在中学任教的阶段,是自己教学业务水平提升得最快最有成效的阶段。每当我面对莘莘学子渴求的目光,我总是惴惴然怕误人子弟,而亵渎自己脚下神圣的讲坛。几十年来,凭着做人的良心,凭着对教育事业的忠诚,我兢兢业业工作,认认真真地做人,我热爱自己每一个学生,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在工作上永远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上级组织时时关怀着我,困难时候给我力量,顺利时候提醒我谦虚谨慎,在慢长的艰苦奋斗过程中,我认真刻苦钻研教学业务,请教前辈,积累提升教学水平和经验,由于天性使然,我的理想和工作责任感并行不悖,40余年,我的工作屡次获奖,成堆的奖状和证书见证了我的效业。我曾在公开课上取得成功的突破,在一些阶梯课室里,学生数十,教师数百的隆重而辉煌,使我渴望成功的心得到极大的满足。我的功夫靠在嘴里、脑里———凭着较扎实的语文基本功及由此而来的独特见解,我的教学

具备与别人不同的磁力和煽动性:旁征博引、左右逢源,亦庄亦谐,文采斐然、“吐佳言如锯木屑,霏霏不绝”(这都是评课时别人的恭维语而已)。作文之法被应用于教学设计、布局谋篇精心策划,起承转合,环环相扣。恍惚间,讲台成了聚光灯下的舞台,因为安静,我常常将语音一低再低。现在看来,那是炫耀和表演,尽管我由青年到老年,由青丝到白发,始终无怨无悔,至于公开课,我认为有几场不带表演色彩,但是有时会遇到“借班”的时候,更显出其优点:桃战教师的底蕴,锻炼教师的应变能力和教学机智,而我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赏到了博览群书的甜头。

四、教改尝试课

多少年来,我信守教育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艺术改革与研究的潮流中。

我曾担任过几届高中和中师毕业班语文科教学,从师二级跟上师三级,曾别出心载地开设一门“新闻联播”观感课,长期坚持,每天晚上七点,我便利用“晚自修”的时间与学生静坐在教室里兴致十足地开始阅读观赏中央电视台这本精致的电视新闻杂志。在这别开生面的课堂上,电视台的主持人就成了学生名符其实的导师,而我则成了地地道道的助教,每周批阅50篇观后感。尽管开课仅三个学期(师二级至师三级一学期)学生的精神面貌和作文水平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收看《晚间新闻》或《访谈》节目一举打破“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应试书”的封闭式学习机制,真正营造了一个“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开放式学习氛围。通过主持人优美动听的语言美和外面的精彩世界的人和事的观赏,这些“花季”青少年的笔下流尚出闪烁“秋实”光彩的笔墨:《巴以冲突之我见》、《航天与太空游断想》、《感悟长征》、《做新时代的女性》、《我爱我长城》、《黄河忧思录》等等。

在最末一届中师综合班的语文课上(那时广东省将取消中师教育),我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收看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或《时事新闻》有关华北强烈的沙尘暴天气消息,剪贴报刊有关新闻照片供学生观看,拟就《华北沙尘暴忧思录》、《北京天安门前“中午黄昏”忧思录》让学生写观感,以此教学手段来增加语文课堂美感性的教化功能,也是加强阅读的一种有效方式。

电视《东方之子》节目更是学生们钟爱的精品,中华民族精英分子深深地激励着学生们。在“潇洒走一回”、“何不游戏人生”的凡俗宣嚣中她奏响了一曲石破天惊的“正气歌”。人生的路该怎样走?创业和理想的树该怎么栽?成功的梦该怎么圆?如饥似渴的学生们从这些中华精英身上吸取着人生精华和人格美,将转化成一股股强劲的动力。“东方之子,以前我羡慕你,今天我学习你,将来我成为你。”学生的观感篇的肺腑之言,代表了全体同学共同追求的心声。批阅《新闻联播》观感篇一章章,一页页体现了学生情动于中、文发于外;凝墨于纸,铸魂于心;日熏月陶、笔濡墨染;世界风云、华夏兴衰逐渐代替个人的鸡毛蒜皮事;改革大潮的关注,正日益削弱追星族的时髦心理;人民的冷暖正在重新调整个人心中爱的天秤。

有一个名叫李乙夫的学生,在观感篇上写道:“新闻联播是我一心只读圣贤书,已沉迷僵化思想的一缕解冻的春光。我自觉加快脚步,奔向魅力无穷的乐土。在这里,我获得了新生,热血在我胸中涌动,竞争在我眼前跳跃,命运在我手中把握,我压抑不住心中的狂喜,于是,以大地为纸,池水为墨,手脚为笔,舞蹈在天地之间,如同一种痴醉,更似一种疯狂---------形诸文章而高于文章。《新闻联播》现代的春光你在我精神里折叠,成为我的知觉,在我的心灵里沉淀,成为我的灵魂,在我的笔下挥洒,成为我的墨宝;在我双脚下狂舞,成为我前进的动力。

从这些文质兼美的文章中,体会到这是一种开放型文采奇葩的馨香,是教学改革美的尝试思想芝兰的郁馥。

我的学生在教改尝试中正日新月异地脱“贫”致“富”,脱俗致雅迈向精神文明的新台阶。《东方之子》向学生们展示了一个个美的光辉形象,从中领悟到人格的力量和伟大的精神之美。

正是这个李乙夫同学,后来升上北师大后,给我的一封长信中说:“感谢恩师当年大胆的教改尝试,增设的电视观感课,是我转变命运,迈向成功的人生转捩性的教育课。

五、鼓励重视阅读

一次公开课后,一位老前辈拉着我的手说:“很高兴听到你的公开课,使我更坚定了自己的观点;学好语文的正途在于阅读,教好语文的前提是博览群书。现在的教师,除了应付各种考核、测评,有几个能静下心来读书?”。当晚,我激动不已,感到欣逢知己的亢奋:“是啊,鲁迅先生曾告诫文学青年不要让《小说写法》之类的东西骗了时间和钱。好文章是靠读好书熏陶出来,从前的大师是先写文章出了名,然后才被聘去教书,老舍先生的《月牙儿》是为教“意识流”而写的范文。现在的教师爱读能写的还真不多。我们知道鲁迅、郭沫若原本学医、户梭基本没有上学、高尔基在半流浪状态中度过童年,郑渊洁初中没有毕业、张海迪自学成才而出书……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从一定意义上说,语文是可以无师自通的,因他所读过的每一本好书都是使他的思维能力,表达水平,精神境界得以提升的最好老师。因此,我要鼓励学生和年轻教师都要持之以恒地看书、学习,多阅读书报,多读经曲名著,但又不局限于经典名著,”(这是中山大学中文系副主任陈颂声教授多次阐明的观点)。无论长篇、中篇或短篇,甚至今天风行的微型小说或各种报刊,都应涉阅,要养成有空就阅读的良好习惯,开卷有益嘛,要体会到阅读是一种享受,一种休息,烦了阅

读是一种解脱,是一种轻松释放和希望,少一点烦燥,多一点恬淡。高兴时阅读是一种充电,一种补脑,何乐而不为呢?阅读时不但要通读,对一些好文章还要精读、细读,要作读书笔记,这样才会有成效,———这是我在全县中小学新教师培训班上,一再强调鼓励阅读的说法。

在几十年教师生涯中,我深刻体会到:学好语文,教好语文的根本在于大量高品位的阅读,除此之外,别无二法。

基于这种认识,从执教之日起我一天也不敢耽误、放松过,有步骤、有措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最初以为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分心”多少会影响考试,但本着对学生负责的使命感,我做好了牺牲“教学业绩”的准备,然而不久,我就发现自己做法其实是鱼与熊掌兼得的美事--------考试成绩非但没有降低,反而比本校同级学生高出一大截。现在想来,这是情理中的事,阅读一旦上路,应试自然不难,不就是字、词、句、阅读理解、作文吗?当书读得较多较好时,考分便成了水载之舟,想低也不可能了。

与邻校同级交流阅卷时,对方教师不只一次驻笔感叹:“廖老师,我们的学生和你的学生完全不在一个档次。思维这样灵活,文笔这样老练,要不是亲自阅卷,别人说,我都不相信。”

都说文人相轻,作为教师,再没有比来自同行的赞赏更自豪了。

抓阅读,实际上是师生双受益的好事!上课轻松,作业一点点,学生舒服我潇洒,是名符其实的“减负”方法,上班一天,教师倒有半天干私活--------看自己喜欢的书。

生命是一条河,需要流动,需要吸纳。读、写、教,以自己的方式与外部世界进行健康的交流作用,日子由此而变得开阔、充实、深邃,美丽----------这是我要的生活,是敬业和人格修养之所在。作为教师应以这种激情和敬业精神去感染学生,激励学生。

六、一次专访的答问

一个周末上午,县教局某局长带着县报记者小陈来找我作专访,我表示欢迎,老局长说明来意后,记者小陈便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以下小陈简称为“记”)

记:很早就听闻廖老师是教研骨干优秀老师,曾获得过许多荣誉和奖项,请你谈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好老师?”

答:“有爱心”

记:“你有哪些爱心,表现呢?”

答:回顾几十年的教师生涯,我无怨无悔问心无愧,一句话,对教育事业无限热爱。因为热爱,即使在“十年动乱”的艰难岁月,被打成“臭老九”,我都坚持,没有选择离开教师这个职业。

因为热爱我平生对学生倾注了关爱之情。长期以来,视学生如亲人一样对待。老师要以自己的知识和人格力量培育学生,既传授知识,又教会做人的道理即使学生遇到学习上和生活上的种种因难,我都尽心尽力去帮助解决,教师正是用这个爱心跳动的音符演奏着人生乐章,用自己的心灵和人格教育学生,塑造学生。

因为热爱,即使重病在身面临生命危险时都执意为学生上完“最后一课”——我曾经历过一次严重的生命大劫难。在一次课堂上,我突然气喘吁吁,眼前发黑,大汗淋漓,自感积劳成疾,多年的风湿性心脏病日渐严重,不得不急急住进高州市人民医院作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期间学校领导,老师和学生陆续前来医院探望,一束束鲜花,一声声问候,令我如沐春风,如曝冬日,病房内恍若暧阳普照,格外温

馨,尽显浓浓的师生情,真诚的同志爱。病友们都说“当老师真好。”我爱人把大家带来的水果牛奶等物品分给同室病友,说,平日廖老师与同志们团结友爱,关系很好,非常热爱关心学生,如今老师生病住院,学生自觉将爱心反哺回报老师,这是爱的传递,爱心交融。

也正在这期间,同一病区住进来一个患病的大学生(听说是当年才考上的新大学生,因患了风湿心病被退回家,待治好病后才准入学,学校保留其学籍,但该大学生来自山区,家境十分贫困,当地党和政府知道后,迅速与高州人民医院联系,高医答应免费为他做心脏手术),后来,大学生手术很顺利,来个老母亲护理,但其母子二人伙食很差,每天只吃些白粥和自带的萝卜干。我和妻子知道后十分同情,商量在我预备的手术费里,拿出800元和一些牛奶补品送给母子,母子俩千恩万谢,感激涕零,我和妻子也泪眼涟涟,同病相怜啊!此外,我还发动病区的家属,开展捐款献爱心行动,家属们积极响应,纷纷捐款捐物支助该大学生,医生、护士知道后也纷纷加入这爱心行列,医院领导还特别分咐厨房,每天免费供应猪肉汤和鱼汤菜。半个月后,大学生出院了,医院还派车送他母子回山区老家,半年后,大学生高高兴兴地回校注册入学了,这是一曲爱心延续的大合唱!

也许是上苍恩赐吧!我的手术也十分顺利成功,应了“好人有好报”的一句老话。

好了,今天我谈得过多了,没离题吧?

记:“没,没有这是大爱惠民,是爱心精神的延伸,是一个老共产党员先进性在闪光,在发扬!”

一直静听的老局长清了清嗓子说:“小陈呀,今天你的来访收获颇丰,不虚此行吧?”

记:“谢谢各位的真诚和热情,我为党旗添光彩的专题有素材了。”说完,大家都露出会心的微笑。

今天,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大潮中,我勇挑重担,争当先锋,不减当年勇。然而,岁月不饶人,但我仍以一个老共产党员的本色,保持着先进性,勤于笔耕,认真深入总结教改研究经验。“不用扬鞭自奋蹄”,我的教改论文连年获奖,且频频见诸报端,因为我的心中永远牢牢树起一面鲜红的党旗,努力实践党旗下的誓言。

40年后的今天,几度度风雨情,几度度夕阳红。我总是默诵着叶帅的《黄昏颂》。是的,黄昏给我带来一份淡泊与宁静,给我带来一道晚年亮丽的风景。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荫”。花甲不是人生的驿站,然而耳顺之年能以超然的平和心态,品读人生,笑傲夕阳,其感悟和体味该是另有一番风情吧。

经历了世道沧桑,爱过,也恨过;笑过,也哭过。我饱尝了人情的冷暖,也阅尽世态炎凉,但我为了毕生事业的追求,始终以一名老共产党员的胸怀和信念,摒弃了狭隘、自私、妒忌与冷酷,选择了勤奋、刻苦、敬业和奉献。能以超然的心情“看庭前花开花落,观天上云卷云舒”,可以少一点烦躁,多一份恬淡。在我眼里和心路历程中,永远保留“春天的久远”,莫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又是一年芳草绿,十里春风任梦遥”但愿希望与辉煌同在,希

望与活力同行。

创作后记:写完这篇工作和生活的回忆片段时,我呼了口气,总算对得起自尊和自信了,也对得起我心中的母亲——伟大光荣正确的党。语言尽管没有万丈流焰的迸发,但所幸的都写出了我最真实的心绪。生活本身是如此葳蕤。我一直坚信,每一种草都会开花,我们每一个安稳明亮的梦都会发芽……

谨以此文作为建党90周年献礼!一份忠诚,一份爱。

联系地址:电白县教师进修学校

第十一届“作品奖”红色经典(征文稿)

电子邮箱:gzzp2001@https://www.wendangku.net/doc/f210308265.html,;

Gdzp2002@https://www.wendangku.net/doc/f210308265.html,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必须抓住“读”字,把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当作阅读教学最重要的一环,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理解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可见老师的职责不仅是教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会学知识,不断提高语文素质。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引导学生巧读呢?下面本人就这几年的教学经验谈几点体会。 一、引导学生读书时,抓住重点词、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篇课文或一段话,不能让学生放任自流地、平平淡淡念一两遍就了事,而应布置预习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词语、句子,这样就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如《草原》一文,主要描写了草原的优美景色,抒发了作者第一次见到草原的愉快心情,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采用以读代讲的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从读中去理解、感受。比如我先让学生在读课文时找出描写草原景色的词语、句子。然后再思考这些词语、句子描绘了草原怎样的特点?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读完课文后,很快就从课文中找出了“清新”“明朗”“一碧千里”“无边的绿毯”等词语和“是……也是……”、“既……又……”、“连……都……”等句子。这样,学生就能较快、较准确地理解掌握草原的风光,同时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为草原优美的风光所陶醉。 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我也很注重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进行比较,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我觉得这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如在引导学生学习《一夜的工作》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抓住“一张”、两把”、“一盏”、“如此而已”,这样极其简单的摆设与“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进行对比,来说明周总理的生活极其简朴;把工作任务繁重与办公用品简单对比;把工作非常劳苦与食物非常简单对比。通过这样的对比,学生就能深刻体会到周总理的伟大。 二、抓住作者思路,引导学生在默读或朗读过程中掌握课文内容,培养阅读能力。 指导学生默读课文时,根据作者的写作思路,抓住文章的中心,精心设计几个思考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默读,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教《少年闰土》这篇课文时,为了帮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我精心设计了几道思考题:①找出描写闰土外貌的词句,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个什么样的孩子?②闰土对“我”说了哪些事?“我”对哪几件事印象较深刻?为什么?③读了课文,少年闰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默读课文后,教师逐一提出讨论,学生很快就能清楚,课文主要刻画了一个机智勇敢、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形象。 三、创设情境,在身临其境中训练学生的语感,培养阅读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把情感带入教与学的活动之中,创设和谐美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阅读训练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阅读训练 在以往的教学中,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始终处于不放心、不放手的强化训练,无论是识字、写作、还是阅读都是施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认为似乎这样才能 让学生达到教师所期望的目标。岂不知,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这种教育教学方法实在是一种落后,不太实际的教学方法,大大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个性,阻碍了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因此,在这几年的教学活动中,我努力改变自己以前古老的作法。把学生们放在教育 教学的“主体”地位,充分让他们展示其自身的才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变以前的被动学为主动学;呆板学为灵活学;苦学为乐学。正是有了这种思想作前提,我在教学中注重抓住一个项目做实验为突破口,进而向其他项目延伸。 一、精心设计课前导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俗话说一篇好的文章,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就如遇到了一顿美餐,让你垂延三尺, 美美地享受一番。同样的道理,一段好的导语,能引起学生阅读的极大兴趣。小学生对什么 事物都怀有一种好奇心,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休的求知欲望,我就抓住他们的这种心理, 精心设计阅读课文的导语,积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教学“雨”这篇课文时,我引导学生说:“你们都见过‘雨’,‘雨’对我们大家是再熟悉不过的事物,它与我们的生活时时相 伴,就象我们的好朋友,谁也离不开谁,可你们知道下雨时天气怎样?风怎样?雨水是怎样 的?庄稼又是怎样等这些情景吗?你们想了解吗?”同学们个个精神抖擞地回答:“想”。于是我就说:“好,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关于写‘雨’的课文,课文详细地介绍了这些方面的知识, 请你们用自己的能力去阅读课文,并寻求答案好吗?”话音刚落,学生就情绪高昂地朗读起 课文来。 二、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合理的提出阅 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过深会挫伤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过浅容易导致孩子浮躁,因此,我在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方针,一年级时上阅读课文只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能用自己的话大体说出一句话的意思,我便予以表扬、鼓励。二年级时,我便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读通一句话,而且要准确地理断句, 有一定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话较准确地理解一句话的含义。三年级时我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把各句联系起来读懂一段话,甚至一篇文章。能够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能从句

2002年江苏高考优秀作文:诗意地栖居-作文

2002年江苏高考优秀作文:诗意地栖居 你选择了什么,你就成了什么。 哲人在淡淡地微笑着。 于是,有了负重一生的小蜗牛,也有了逍遥一世的沙鸥。 在二战集中营里,一个叫玛莎的小女孩写了一首诗:我要节省/我没有钱可以节省/我要节省力量和勇气/使它们可以支持我很长时间/我要节省我的生命,我的灵魂,我的精神的火/我还需要它们很长时间/在这风暴肆虐的日子里/这些上帝的礼物/我将很快死去,一旦我失去了它们。 每当我想起这首诗,鼻子总忍不住发酸。 当潘多拉打开罪恶的盒子,一切灾难向人类袭来时,一个朝不保夕的脆弱的小女孩,她选择了坚强,选择了活的希望。 人生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蚤。 人生的确不可能是一条坦途。 悲伤与灾难的黑乌鸦时时在你头上盘旋,绝望的死水常常挡住你的去路。 是躺下来哀叹命运的不公,还是选择摆渡自己的渡船?史铁生折了一只写作的渡船,霍金打造了一条思考的渡船,他们选择了摆渡苦难,因此他们又踏上了繁花似锦的人生大道。 有人说:一个人不可能既侍奉金钱,又去当上帝的仆人。 它揭示了一个道理:在许多情况下,人要么选择物质上的富有,

要么选择精神上的高尚,这两者不可得兼。 比尔·盖茨从哈佛中途退学经商,成为世界首富,世人顶礼膜拜的榜样。 可他想参加哈佛校长聚会,却遭到了部分校友的拒绝,原因是他中途退学,不配称作哈佛人。 在这物欲横流的世界里,我们更需要精神上的一块净土,供我们诗意地栖居。 哈佛校长选择了精神上的高贵,这也应该是我们的选择。 既然必须得选择,那么就让我们选择一栋精神上的小屋,用希望、坚强、勇敢、自信……这些人间的美德来装饰它;选择泊在小屋边那摆渡苦难的渡船,让我们的灵魂可以在这功利的世界里有一处诗意的栖息地。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问题及对策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熟读”。所谓朗读,就是声音清楚、响亮地读,就是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通过朗读可以声情并茂地把书面语言融情于声,从而变为富有感染力的口头语言。这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和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以及提高小学的综合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的朗读却总有不尽如人意之处,通过从教将近十年的观察分析,大致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问题一:只关注朗读技巧的训练,而忽视文本内涵的感悟。因此,朗读指导显得过于理性,课堂上经常能听到老师如此指导孩子:“这句话朗读时,语速应当快一点!”“某某词应当读得重一点!”“某某词语之前应当稍作停顿!”“这是个问句,句尾的那个词语音调应当往上扬!”……在老师如此“具体”地指导下,虽然孩子们也能读出教师期待的那种效果,但可悲的是,孩子们只能读“好”这一句、这一段或者这一篇,倘若换了读的内容,往往就不会读了。 问题二:一味注重文本内涵的理解和感悟,而轻视朗读技巧的指导。因此,朗读训练往往显得感性。课堂上经常可以听到教师不太着边际的指导:“你能读出春天的五彩缤纷吗?”“让我们一起用朗读来表现有了火之后人们的幸福生活。”“中朝人们情深似海,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让我们一起用朗读来体现吧!”“小珊迪太可怜了,那就让我们一起读出小珊迪的可怜吧!”……在老师云里雾里的指导中,孩子

们凭借着已有的经验“云里雾里”地朗读,有时也会“声声泪,字字血”,有时也会“声音高亢,群情激昂”,但是,这种朗读训练有增量吗?鬼才知道。 问题三:部分教师对朗读的重视程度不够。有些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常常以析代读,以讲代读,既不作要求,也不作讲评,以致于课堂上缺少了孩子们抑扬顿挫、激情飞扬的朗读声,这显然不利于提高学生朗读水平,达不到真正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目的,这样朗读的韵味不仅无法体现,学生也只能肤浅理解作者的情思。 问题四:学生缺乏朗读兴趣。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相对较低,自控能力差,无法让学生自觉进行朗读。有的学生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一句一句地硬读,存在为了朗读而朗读的现象。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也有这样一种情况,老师读的文章从头到尾都是一个味,导致学生没有了朗读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从细小处入手,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问题五:朗读的方式单一。朗读的方法灵活多样,但实际教学中真正利用到教学中朗读的较少,大部分是利用早读时间集体朗读,或个人朗读。而有的学生齐读时漫不经心,不是假读,就是不读,集体朗读时还拖音明显,节奏性差,有时还不整齐。 针对上述问题,通过不断地在教学中摸索、总结,我认为应采取以下一些有针对性的对策。 1、教师要重视朗读,加强指导。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应重视朗读,教师的朗读要起示范作用。教师要以自己精彩的

方案-美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美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美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中国 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 联盟 应试教育转到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上来。人的素质结构是多方面的,包括身体素质、智力素质、审美素质、 素质、劳动技术素质等,美育在全面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既是人自身发展需要,也是时代的迫切要求。语文新课程精神要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重视陶冶爱美的情趣”,这体现了语文教育的特点。苏霍姆林斯基说:“缺少了诗意的、美感的涌流,孩子就不可能得到充分的智力发展。” 一、引导观察,发现语文中的美 中国的 文字,从一点一捺,到字的间架结构,从一个词的运用到一篇文章的结构,无不体现语言文字的美。但作为小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力合敏感性不强,缺乏鉴别能力,有时往往见丑事容易,见美难,甚至美丑不分。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作为教师,我们有义务让学生从每一个字开始,用审美的眼光来观察:把字写得结构合理是美,把词用的恰当是美,描写灿烂的阳光是美,描写和煦的春风是美,描写鲜艳的花朵是美,描写飘零的落叶是美,描写丰硕的果实是美,描写肥沃的黑土地是美,发自内心的感叹句是美,强调感情的排比句也是一种美。在教学中,我们只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语文中的每一处,就不难让学生发现语文中的美,从而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去更多的感受这种美。比如,在教《桂林山水》一课时,让学生充分读过之后,拿笔划出你认为最美的一句话。学生纷纷动笔,对于这样一篇优美的散文,当然不难发现他的优美之处,学生读过自己找到的句子之后,教师进一步启发,你认为哪个词用的最美,这样引导学生认真推敲,发现词语运用的美妙,以至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之中,不仅发现了美,而且试着运用美,自己创造美。 二、调动多种感官, 语文中的美 中国的语言文字,写时的重重叠叠,读时的抑扬顿挫,都不失为美的创造和享受。在教学语文时,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更有利于让学生感受和体会语文中的美。在教学《桂林山水》的时候,在范读时播放桂林山水的图片和录像,同时配上优美的音乐,学生很快就被桂林的美景所吸引,陶醉在如诗如画的情境当中,漓江水的静、清、绿宛如就在我们眼前,触手可及。学生被这种 的美所深深陶醉。他们的眼前看到的事美丽的风景,耳朵听到了优美的音乐,品味着华美的词语,他们怎么会拒绝这种美的享受,他们怎么会不热爱美的文学,他们沐浴在美的阳光雨露之中,尽情徜徉在美的海洋,尽情体会着中国语言文字的美。进而让他们美美地读上几遍,有谁会不被语言的优美所折服。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朗读称为美读,要“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学习语文: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且用口与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苏轼也曾提过“三分诗,七分读”,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根据课文中的不同的内容和风格,指导学生读出课文中的感情和韵味:或慷慨激昂、豪放悲壮,或凄凉哀婉、低沉感伤……选入课本美文佳句,一字一句都耐得起精品细'

高考满分作文-生活中诗意地栖居

高考满分作文:生活中诗意地栖居 生活如酒,过于浓烈则辣喉,过于浅淡则无味,只有平衡的味道才显醇厚;生活如歌,过于高昂则刺耳,过于消沉则抑郁,唯有平衡的曲调才显悦耳;生活如画,过于冗杂则缭乱,过于俭朴则无韵,唯有平衡的笔触才显美丽。 荷尔德林说:“人生充满劳绩,然而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人生漫漫旅途中,让我们在奋斗的征程里学会欣赏沿途的风景,让我们在平衡的生活中诗意地栖居! 在平衡的生活中诗意地栖居,我们要在奔跑实验中学会憩息。虽然“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仍然要在路途中“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遥望千年以前,孔子驾车周游列国。游说,辅君,宣仁,教育,座下三千弟子,他在生活中奔走繁忙,然而孔子其实不是一味地只懂得奔跑。“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他懂得在繁忙的奔走中安静地憩息,他能够在奔跑中明白停歇的意义。于是我们眼中的孔子,即是那两袖清风,至贤至雅的圣人。回首当下,多少人在疲倦的奔跑中丧失了心力,名利正如那拴在驴子前的萝卜,诱惑着人们不断迈步。然而驴子的结局是力竭而亡,人又如何呢?人成了奔跑的机器,没有了灵魂,没有了精神,何其可悲!生活需要平衡,奔跑中需要憩息,唯于此,我们才能懂得生活的旋律,诗意地栖居! 在平衡的生活中诗意地栖居,我们要在追求实验中学会享受。因为事业固然是我必须打造的圣殿,但在这圣殿之后还应有一个花园。

阿尔卑斯山脚下有一块的标牌,上书“渐渐走,欣赏啊!”是啊,在你攀登绝顶追逐胜利的同时,别忘了享受沿途如画的美景。生命在追求与享受中圆满,人生因奋斗与欣赏美好!鲁迅先生执笔时端庄庄严,那笔顿作棍棒,唱醒百万愚民;又顿而化为刀枪,直刺敌人心脏。这样的冷峻中,先生为事业为中华民族的觉悟耗尽心血。然而在萧红笔下,我看到了一个温和的懂得享受生活的老人。那青花瓷瓶中插着的小花,那袅袅烟雾中轻缓吞息的神态,那一本正经探讨服装搭配的话语,让我感受到了一位别样的丰富多彩的鲁迅先生。他不是一生伏于案头的作家,在他追求精神财富的同时,鲁迅先生享受着生活带来的酸甜苦辣,他在平衡的生活中酿造出碎金般的诗意,铸就了他灿烂而又美妙平淡的人生。 从儒家的中庸之道一路走来,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都在向你宣告着平衡生活的智慧。让我们且歌且行,于平衡的生活中诗意地栖居! 网络搜集整理,仅供参考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策略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是通过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细细品味这番话,不难发现当前的语文课程改革强调的是让学生通过语文实践活动,逐步领悟、掌握自主学习、积累、感悟、运用语文的能力,能够个性鲜明地学习语文。 但是,从当前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现状来看,尤其是我们农村小学,由于师资队伍参差不齐,长期以来多数教师的教学观念一直受到应试教育和传统教育观的影响,普遍认为语文教学只要教好了知识,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能自然而然地提高。从而导致了学生终日处在被动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的学习任务中,最终学生对语文知识一知半解,似懂非懂。这样的教学不仅没有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反而使很多的孩子早早的丧失了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2006学年我们对我镇的五、六年级学生作了一次关于学习兴趣的调查,结果发现大多数学生不喜欢语文,甚至有些成绩优秀的学生也讨厌上语文课。分析其原因,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普遍存在不会学习、不愿学习的现象。因为学生在课堂上多数是等着老师讲,或者是等着班级中几个优等生讲,然后他们唯唯应诺。这样的学习,多数学生只是充当了一个接受知识的容器,久而久之使部分学生成了语文课的装饰品,慢慢地他们就丧失了语文学习的兴趣、能力。这样的语文教学策略显然与推进以培养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是格格不入的。通过调查、反思,我们达成了一个共识:新世纪对人才的要求不仅仅是掌握更多、更深的知识,而是学会学习,懂得如何获得收集、处理信息,如何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开发人的各种潜能,从而培养创新思维能力。从新课程理念看我们的教育,改革的关键就在于语文教学要放手让学生去实践,去发现。教师应该从设计、教学、练习、评价等多方面去鼓励学生大胆实践,积极探究。语文教学必须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是新世纪语文教师的使命。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为21世纪培养的新学生首先应该是富有民族气节,遵纪守法,热爱自己祖国的爱国主义者。近几年来,中学生、大学生崇洋媚外,伟法乱纪屡见不鲜,这正说明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基础薄弱。因此,从小学开始加强这方面的教育,打好思想政基础是新世纪的需要,也是新世纪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教育,凭借教材进行应该是主渠道。语文,渗透德育教育重要学科,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语文教学要在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使学生潜移默化政治思想教育,让学生从小受到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尊敬守法,做新世纪有用人才的教育。根据小学语学科的性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谈几点粗浅的见解: 一、明确内容的广泛性 教材中,德育教育的内容上多方面的,如《日月潭》、《黄山奇石》、《我们的祖国多么广大》等反映我们祖国山河壮丽、物产丰富、幅员辽阔;《雷锋叔叔和我们在一起》是反映新世纪祖国崭新的社会新风尚;《英雄王二小》、《珍贵的教科书》等反映祖国人民遭受帝国主义侵略时英勇反抗的民族精神。这一篇篇教材构成了一个个德育教育的整体。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材从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通过祖国的山、水、物等一个个事例,逐步加深对我们伟大祖国和人民的了解,深化对祖国人民的认识,以增强学生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操。 二、语文科的特殊性 语文科的重要特点是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辨证统一。因此,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要潜移默化,要在渗透上下功夫,要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使学生的思想政治受到洗礼。学生在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就会受到爱国激情的感染,从中接受教育。 三、德育教育要注意阶段性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要分年段,因人而异。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突出德育教育的阶段性。认真做到德育教育要有阶段、有顺序。根据小学生知识差距,心理差异,年龄跨度,一般分为低、中、高三个阶段。 低年级通过入学教育中“升国旗”、看图学词学句中“北京天安门”等教材,让学生明白国旗代表我们国家,升旗时行注目礼,是对国家的尊重,对祖国的热爱。 中年级,要加强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工作,激发他们的爱热情,如:通过。《美丽的小兴安岭》、《林海》等教学,使学生了解祖国的美丽,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 高年级,除教材中的课文外,还要通过一些课外阅读、习作、时事政治等加强对他们的德育教育,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四、德育教育要讲求实效性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既要挖掘教材德育教育内容的同时,又要延伸好教材内容,鼓励学生重在实践,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还要开展好课外活动,让学生从活动中接受教育,从活动中树立优秀的思想。要对学生树立德育榜样,积极鼓励学生要向榜样学习,从小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 李场小学莫璐 摘要:《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而抓好朗读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朗读重要性形式技巧 朗读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朗读训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基本口头表达技能也可以培养学生掌握主动理解课文的学习方法,朗读既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一项基本功,又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朗读有助于学生积累词汇句式,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让学生从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审美教育。《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而抓好朗读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纵观目前的语文教学,满堂讲,满堂问的现象屡见不鲜,重视“讲”的功能,而忽视学生的“读”,教师在教学中不能辨证地处理“听、说、读、写”的内在联系,不注重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之所以语文教学出现这样的局面,其根本原因就是忽视了语文教学的起点教学,即学生对文本的“熟读”。每一篇课文的学习,都少不了

老师对课文的串讲,少不了老师对繁琐词句的分析,少不了对文章中心的提炼,更少不了对段意的概括等。总之,学生始终都会围着老师的各种问题及深入的个人讲解转,“读”则成了一种形式。一篇课文讲完了,可学生连课文都读不通,所记住的那些“理解”、“体会”,全都是凭借老师嘴“倒出来”的,这样一来,学生的语文能力自然滞留不前,仍不会说话、作文。究其原因无疑是:读得太少,自己理解体会的太少,语言积累太少,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充分认识这一点,在自己的语文课堂上应尽量摒弃纷繁复杂的繁琐分析,让学生去朗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真正的发挥读的作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圆满地完成语文教学任务。 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又怎样才能恰如其分地利用朗读来启发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使朗读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其有效的作用呢?下面就笔者的教学实际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教师在教学时要做好示范朗读,以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 马卡连柯说:“教师永远是儿童模仿的典型。”朗读训练能否达到预期效果,教师的范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成功的范读能收到直观、生动,形象、感人的效果,可以帮助学生正音,明确词义和了解词的感情色彩,教师绘声绘色的朗读可以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范读,出于教师口,入于学生耳,了然于学生的心,能增强学生语言文字的敏感性诱发他们的情感冲动。因此,我在教学中对发挥范读的作用较重

中考优秀作文范文:人,诗意地栖居

中考优秀作文范文:人,诗意地栖居 导读:本文中考优秀作文范文:人,诗意地栖居,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 人,诗意地栖居 秋冬季节,落叶飘零,在众多城市喊出:“确保地面没有一片落叶”’口号时,北京市属公园却首次尝试不立即清扫落叶并打造出了”最美落英缤纷”赏秋景点。 从客观的角度看,落叶堆积。可能会导致环境不整洁,甚至窝藏细菌等。但我想落叶不立即扫去并不代表不扫去。让落叶在城市多停留几时,恐怕会使城市更多一些诗意呢!而正如"荷尔德林曾说: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我想,我们应让落叶停留,给生活多一点诗意。 不扫落叶,发现生活之美 纪伯伦曾在《沙与沫》中说道:把蚂蚁的忙碌捧得高于蚱猛的歌唱的眼光是多么狭仄啊!姑且不谈论他是否对众生的忙碌过多贬低,但我们确实更应对感性的快乐给子更多些的重视。扫去落叶,可能会获得城市的整洁。可不扫落叶,亦是城市的诗意名片。在这个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时代,人们总是像蚂蚁一样忙忙碌碌。却忘却自己当时选择忙碌的目的正是像蚱蜢一样美丽的歌唱。所以说,去发现生活之美、诗意地栖居吧! 不扫落叶,感受未知之喜 世界纷繁复杂随着工业文明的时发达,城市请似乎越来越成为钢筋水泥的代名词,高楼拔地而起压抑了诗情的萌发,如同"或许幸福像玻璃一样,因为平时从来察觉"一样,我想诗意也如玻璃一般从未察觉,但其实是触手可及的,倘若不能有田国风光,何不于阳台一隅处撞见绿色,倘若不能有“秋日薄暮,用菊花

煮竹叶青,人与海棠俱醉”,何不于落叶处感受秋景绚烂。 不扫落叶,挖挖掘生命之根 一下雪、北京就成了北平,西安就成了长安。一落叶,情况也应雷同吧,并非雪或落叶有什么奇特的魔力,而我想更可能是他们的来到挖掘出了城市千百年诗意的根基。而人也是如此。在繁华忙碌、光怪陆离的生活里失去了对诗意的追求。但落英缤纷能吸引众多市民,可能也正是唤起了人们生命中最宝贵的诗意之根吧! 毕竟今时不同往日,我们可能再无法有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无法有苏轼的”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但也绝不应做“生命钟表一味往前拨”的人,我们应时时记得“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延伸阅读:其他作文范文两篇倾听 “勐听得金鼓响,画角声震,唤起我,破天门壮志凌云……”周末去外祖母家,总能听见那韵味深长的戏腔,这不,一曲《穆桂英挂帅》正响彻整个屋子。带着一种老友重逢的心情,我饶有兴致地坐下倾听着,于是,有关戏曲的记忆便倏地返青了…… 家里人喜欢听戏,也喜欢看戏,依稀记得童稚时,外祖母带我去过一个戏院。当然,年幼的我才不知道“戏”是什么呢,初次看见,先是觉得演员们一身宽袖长袍和满头的珠玉很好看,继而便听到了那悠扬的腔调,可当我看见那些涂得红红的面颊时,孤陋寡闻的我竟吓哭了——大概是因为生活中脸擦白粉的人见多了,不习惯吧。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做到长文短教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做到“长文短教” 我们知道,无论是北师大版还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都通过不断增加阅读篇目与提高课文的容量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面对越来越多的“长文”,教师们如何在深入中避免烦琐和肢解,来达到“长文短教”提高效率呢?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我们的老师要转变观念,要用“片言居要”“要言不烦”作为处理教材的指导思想,切忌面面俱到。一篇优秀的文章,总有那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线”、“面”。抓住这些“点”、“线”、“面”,同时拓展到全篇,就能顺畅地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与思考,以课为例,谈谈如何“长文短教”。 一、抓住文眼,教活一课。 文章的题目是全文的中心体现,尤其是题眼,学生可以通过它“窥一斑而见全豹”。从文章的题眼切入,可以准确地把握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以此为主线展开语文能力的训练和优美语言的感染如《将相和》一文,是以“和”为线索贯穿全文的,作者的思路是将相由不和到和好。教学时,紧紧抓住文眼中的关键词“和”,讨论“将相为什么不和?”,因为蔺相如在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上为赵国立了功,赵王封他为上卿,职位在廉颇之上,引起了廉颇的不满,导致将相不和。一个问题理清了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前两个故事是后一个故事的起因和铺垫。最后讨论“将相怎样和好”,不仅突出了蔺相如对敌狠、对己和、识大体、顾大局的高尚品质,也突出了廉颇知错就改、勇于自责的精神。再把人物思想升华到爱国主义高度——为了国家的利益,将相必须和好。最后归纳出三个故事是围绕“和”而统领在一起的。 再如《画家与牧童》教学中老师可以在出示题目时将画家写大一些,将牧童写小一些,让学生猜测为什么这么写?大画家和小牧童之间会发生什么事?从而引导学生去整体把握课文,而后抓住“大”去感受画家戴嵩画技的高超和为人的谦虚宽容。而后问学生“画家本事这么大,这么谦虚,可不可以再写大些,牧童再写小一点,行不行?”学生说不行,因为牧童也很了不起。表现在哪里呢?再次读文感受牧童的人格魅力。这样抓住题目书写的不同作为研读的支点,学生不仅了解了故事的大概,更从“大”与“小”中感受了人物的了不起。 二、抓住中心,统领全文。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六美“感悟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六美”感悟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一语道出人们对美的需求已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为美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一种享受,一种乐趣,一种陶醉。真正的美理应是纯洁的,真实的,善良的。他能使人的内心产生无比的喜悦和兴奋,在欣喜美感受力是小学语文教学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小学语文教材中,无论是语言文字的表述,还是从内涵意义的阐明都充满了美的因素。面对这样的教材,作为语文教师,其本身具有双重任务:不但自己需要从教材中领中受到启迪,领悟生活的真谛,从而完善自己的道德,陶冶自己的情操。 陶冶儿童美感,培养审悟美,而且还得教会学生从课本中学到美。那么,教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尝试。 一、用活语言揭示艺术美 教学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给学生时最重要工具。著名的教育家斯霞曾指出:对于教师来说,他的语言恰似一面镜子,通过它,能够看出教师思维的逻辑性、感情的丰富性、知识的广阔性、理解的深刻性、表达的艺术性以及反映问题的敏捷性。能够想象,教师语言缺乏美感,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教师语言深奥,学生就难以接受和理解。所以,一位好的语文老师,语言应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课堂上要尽量做到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富有逻辑性,富有吸引力,有条有理,声音抑扬顿挫。只有这样,才能使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思想性和情感性如润物无声的丝丝春雨自然地与学生交融。语文教师虽然不是演员,但总还是一个有感情的人,只要感情真实,语言动人,就永远给学生一种艺术的美。 二、创设情景鉴赏语言文字美 文章不是无情物,绝大部分课文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但如果教师不能身临其境,进入角色,只作为旁观作一般的叙述,学生是不能很好地受到美的感染。因为文学作品是用形象来反映生活的,而形象又是借助语言者塑造出来的。在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具体的、感性的典型形象。只有我们身临其境,与作品息息

教育,诗意地栖居

《教育,诗意地栖居》。这本书以“教书育人”为主线,从课堂教学、从教学机智,从教学反思,从思想教育,从管理艺术,从个人素质等六个方面,以生动的案例,敏捷的思考来诠释了“教育,是一种诗意的生活”的视角。文字亲切,语言真挚,思维敏捷,观点独特,都是作者在一线教学课堂上发生的一些故事,一些教育机智、一些思考,以及和学生发生的一些故事。作者用心地把这些片段拾掇起来,并记录下来,写成了一篇篇优美的文字,用精彩独特的视角,诗意地诠释了“教书育人”四个大字,带给我们教育的新思考,新启示,新的发现。 诗意来自生活。教育的理想境界,是在平凡琐屑的程式化生活模式中,通过心灵的自我完善,使寻常人眼中的枯燥单调转换成一种内在世界的灵动诗意。这样的转换,通常需要内因与外因的综合作用,需要教育者灵魂深处对教育的执著追求而实现。我们做教师,要在解读别人的同时,认识自己,在欣赏他人的同时,自信自我;在探索的同时,超越自我。 朱华忠正是这样一位不断追寻诗意的生活,不断追寻诗意教育的年轻教师。朱永新教授曾经这样说过:“读朱华忠的教育文章,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在乡村中学工作了十几年的青年教师,是如何立足于平凡的工作岗位,着眼于教育教学的细节,谱写自己的教育人生;看到一个充满睿智、爱憎分明、关爱学生、积极进取的教师形象;看到一个不甘于平庸,不满足随大流,不计较个人的荣辱得失的教育舞蹈者。”正因为朱华忠一直坚持自己的教育与心灵一起舞蹈,把教书育

人的生活,当作一种享受,看作一种快乐,把教育教学和学习看作一种舞蹈,把自己的生命融入到教育中去,完全释放自己的激情,用自己的心灵去工作,激起了生命的一个个精彩的浪花,才成就了他精彩而活力四射的课堂,成就了他精彩的人生,也换来了诗意的栖居。 诗意来自独特。教育需要诗意,诗意来自独特的视角。独特,来自于个性和创造性的活动。独特来自于热爱,一种对教育、对教学、对自己任教的学科的尊重与热爱。为了激发所有孩子对学习、对生物学科的热爱,他一方面不断强化自身的学习积累提升,通过大量的阅读,用最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武装自己;另一方面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通过自身的反思总结、学生的合作探究,让学生成为教育教学的主人,成为学习的主体。他的这些努力,创造出了教育教学中的诗意。他还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极力创设那种充满民主与爱的良好学习氛围,他倡导师生之间以爱和民主来交流沟通,强调以自身教学的诗意为学生营造群体学习的诗意。 诗意来自学习。教育教学就是将人类各种美好的思想传承给学生,将人类社会的知识和经验传递给学生,这就要不断去学习。同时,这样的传承与传递,正如一种心灵感应的舞蹈,一种相互释放喜悦的舞蹈。他对教育的理解还体现为对自身生命的永不言弃的雕塑以及对生活的无限忠诚上。他把自身的专业成长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强调《做生活的有心人》,强调《每天说别人几句好话》,强调《把握好自己》,强调《学习是永远的快乐》。在教育教学的路上,他乐意于《做一条快乐的牛》。他坚信《春暖花会开》,为了这份坚信,他

语法知识及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语法知识及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语法概说 1.语法的性质 语法,是语句中各种单位的组合规 在汉语中,语言单位的组合主要靠两种组合手段:语序和虚词。 五种语法单位 就汉语语言分析来说,可以分成由小到大的五级单位,即语素、词、短语、句子、句群。 二、构词法 1. 单纯词: 词由语素构成。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叫单纯词。 现代汉语的单纯词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⑴绝大部分的单音词都是单纯词: ⑵联绵词是双音的单纯词: ⑶音译外来词都是单纯词: ⑷拟声词是单纯词:拟声词是摹拟各种声音的词,表意作用是使语言具体形象,给人如闻其声的实感。如:砰、咚、扑通、哗啦啦、滴滴答答等 ⑸少数叠音词是单纯词: 2. 合成词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构成的词叫合成词。如:朋友、国歌、认清、向日葵、电冰箱等 三、词类 1. 词类的划分标准:词类是词的语法分类。分类的依据是词的语法功能和语汇意义。根据不同的语法功能和语汇意义,可以把词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实词可以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代词六类。 虚词可以分为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六类。 2. 名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词。 语法功能:①可以受数量短语修饰。 ②不受副词修饰: ③经常作主语和宾语: ④能与介词组成介词短语: 3. 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或存在、变化的词。 语法功能:①能受副词修饰。 ②大部分动词能带宾语。 ③经常充当谓语,起陈述作用。 ④动词后可以带动态助词“着”“了”“过” 4. 形容词:是表示性质或状态的词。 语法功能:①大都能受程度副词修饰。 ②主要作谓语或定语,少数能作补语。 5.数词:是表示数目的词。分为基数、序数、分数、小数、倍数和概数。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高朗读指导有效性的研究方案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高朗读指导有效性的研究》中期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现状分析 朗读教学作为一种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虽然不曾在研究领域销声匿迹,但也时有沉浮,且在理论深度上的探讨有待挖掘。自从《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一时,朗读之风盛行,并很快成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头戏。 同时,很多教育工作者也在“朗读”这个题材上大做文章,但是不少还是停留在“蜻蜓点水”的层面上,例如:仅仅从朗读的形式上来作文章,这无疑不能确实而有效地提高朗读教学的有效性。因为朗读的目的不仅仅是读,而是要在读中激发学生的内心世界,体会思想感情,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并能真正地享受阅读的无限乐趣。 ………… 主要参考文献: 1、《对当前朗读教学的审视》,2002,(14) 2、《语文朗读教学的综合效应》,2001,(15)

“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对策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对策研究》课题组 执笔人:内蒙古包头稀土高新区万水泉中心小学董军 第一部分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学会阅读,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基础,这是阅读教学的首要目标。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首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的指导,其中阅读方法的学习和指导已经成为信息时代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和价值追求。 朗读是进行阅读训练的基本技能之一,是培养阅读能力的第一基本方法。《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小学阶段朗读的总体要求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语文教学中,朗读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曾指出: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教育家叶圣陶就朗读也曾说过:“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激昂,委婉处还他委婉……务必尽情的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当时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当时的心灵沟通。”我国宋代大理学家朱熹就主张: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且要“逐句玩味”、“反复精详”、“诵之宜舒缓不迫,字字分明。”可见朗读的重要性。 我校是一所乡镇中心小学,地处城乡结合部,学生的构成基本是当地农民子弟和外来打工子女,流动性大,学生语音面貌表现出普通话水平低,方言种类多差异大的特点。以六年级1班为例,全班35人,学生结构为本地学生9人,山西、乌盟、甘肃、张北县、东北、四川等地的学生26人,全班学生家庭均没有普通话语言环境。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学价值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学价值 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我体会到语文教学有着独特的魅力。翻开课本我们随处可见一些写得 相当优美的文章,这些文章无论在语言上、意境上、形象上,甚至在结构上都充分表现着美。教师如能在语文课上正确引导,让学生学会去细细体味,那么就会对学生产生美的感染力, 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充分挖掘美感情趣,培养健康审美能力 语文教学中的美感教育不仅能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动,促进智力的 开发,培养创造能力。教师要抓住语文教育中美的因素去教育学生,陶冶学生的道德品质, 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强调语文美育,把语文课上 成生动活泼,直观形象,情趣盎然的课。在语文教材中描写自然美的课文占有相当一部分, 这些课文能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遐想,产生愉悦的心情。社会美指的是人类社会中的美, 可以包括个体的美和群体的美,语文教材中相关这方面的篇章也有很多。科学美指的是从人 工创造的各种形体及自然现象、科学现象过程中体现出的美。相关于这类的科普小品文在语 文教材中也有很多。这类文章通过文学的手段,向学生深入浅出地介绍科学知识,如教师只 从抽象的理性的角度去介绍,往往会使以形象思维为主体的小学生很快丧失兴趣,教师应通 过语文教学使小学生理解并学会欣赏美,评价科学技术美;并运用美的动力推动科学技术的 学习和创造。艺术美是一种综合的美,艺术之美包括很多方面,如结构的美,语言的美、意 境的美、选择的美等。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整体,引导学生去探索、感悟文章中产生艺术 魅力的因素。 2.突出美感教育特征,强化语文感染动力 语文美育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形象性、情感性和愉悦性上。语文美育是以展示课本的形象,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为手段的教育。课文中所展示出的往往是使人身临其境的风景,或 有血有肉的具有鲜明性格的人物形象,如甲天下的桂林山水,严守纪律的邱少云,聪明可爱、机智勇敢的雨来等。文学作品往往包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课文中的情感因素,是学习 的关键,也是审美的关键。学生面对优美的文章自然而然会产生一种愉快,舒适的感受,为 美好的事物所感动,产生精神上的愉悦;对丑陋的现象产生痛恨,愤怒与不满的情绪反应, 对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努力营造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绪氛围,创设和谐,欢快的情境,激发学 生的感情,让学生主动走进文章,而不是牵着学生去分析字词句。感知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 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反映。感知语言文字是学生接受书本知识的开端,学生在对教材的阅读过 程中,发现美,在大脑中描摹作品的形象,体味文中美的章节,产生一定的审美价值。想象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内部和外部复杂而有系统的反映,儿童的想象力量相当丰富的,教师要充 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运用想象来再现教学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所描绘的自然景观及生活 场景,从而发挥学生的审美想象。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人 对客观事物是不会无动于衷的,总会产生一定的态度或感到美,感到愉悦;或心情不愉快, 感到丑恶。在语文教学中这一客观事物指的就是情感的载体—教材,教师应充分发挥文学作 品的情感作用,运用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和艺术的感染力量,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从而引起 共鸣。 3.深入剖析美感形象,认真体会语言魅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发现文章中美与丑的强烈对比,不断在揣摩、理解中感受到 美的形象。我们都知道,只有深入地理解课文,才能打好审美的基础。组织学生展开讨论, 各自在不同的角度上发表对美与丑的不同看法,通过借鉴、比较,使学生认识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对美丑的认识,培养学生强烈的审美能力。 因此,教师应着力引导学生对人物之间的外表与内心、客观与主观、形象与本质进行相互比较,让他们在对比中认识美、体验美和评判美。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我们教育的 对象——小学生,他们毕竟受教育知识及生活阅历的局限,对事物的认识是肤浅的,对美的

诗意的栖居(800字)作文

精选作文:诗意的栖居(800字)作文 无意间想起了海德格尔,那位充满诗情画意的老人说:生命里充满了劳绩,但还要诗意的栖居在这块土地上。那守着瓦尔登湖的梭罗,那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还有那起舞弄清影的苏东坡,都在人生天地间诗意的栖居。生活中,处处充满了诗意,每一缕阳光,都是一个跳动的音符;每一条小溪,都是一组流淌的旋律;每一径迂回的小道,都是一部写满乐章的乐章。诗意地栖居,用心去享受生活的意趣。月夜下,朱自清漫步荷塘,让一颗轻松的心在荷花池塘间游荡,是一种情趣;穷困时,郁达夫租一椽破屋在院中细数一丝丝阳光,是一种闲趣;监禁中,陆蠡囚住一枝常青藤,是一种恋趣。人生好比涨潮,潮起潮落,向滚动的音符欢快的跳跃。纵使遭遇乌台诗狱的摧残,也还要大江歌一曲,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纵使被贬黄州,也还要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侣鱼虾而友麋鹿;纵然发配天涯,也还要享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俯仰万世,东坡诗意地去栖居,远离了喧嚣,回归于清纯空灵。于是,满腹的凄苦得以超越,满心的灵魂得以升华。现实容不下海子,没有像徐志摩那样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海子毅然选择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置身在这个世界,未曾远观它的美好,而人与世俗的差距又太大,也许在这种情况下面朝大海就是一种诗意的栖居。翻开尘封的历史,跨越历史的长河。恍惚中,有人拔剑长歌曰:我辈岂是蓬蒿人,大笑而去,顺滚滚东逝长江,穿巴峡巫峡,过洞庭扬州;醉酒入长安,挥毫金銮殿上,故作狂态。国舅磨墨,力士脱靴,嘲尽天下豪贵;云游九州,望川而吟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豪情万丈,诗意地栖居,练就了他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生活可以没有富足绚丽,但却不能没有诗意,在人世间诗意地栖居,才能享受生活的情趣,感悟人生的真谛。如果生活可以有n多种选择,我只愿诗意的栖居。高三:马治平 篇一:作文指导-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小引] 诗意,是指像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诗意地栖居”是指以诗般美好的意境面对生活,投入生活。随着科学的发展,工业文明使人异化了,一些人丧失人的本性,以致“离开了神灵”(荷尔德林语),犹如游子离开自己的故乡,孩童失去了母亲一样。一个人无家可归,那该何等痛苦!所以,被异化的人需要回家,需要寻找回家之路。德国浪漫主义诗人荷尔德林在预感到人在不可逃避地陷入无家可归境地的同时,必将企求重返故里,重返童真,享受偎伴美好人性而激起的无尽的欢乐。因此,他呼吁人们“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现在,不少中学生对写作文产生了困惑。他们说老师要求“作文的内容一定要源于生活”,可学习生活实在是太枯燥乏味了——每天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日复一日地奔波于家门校门之间,几乎没有一点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甚至连春游、秋游活动都被明令取消,能谈什么生活?因此陷入了无从下笔的困境。作文中经常出现“把老人写死了,把父母写散了,把自己写残了”的编造现象。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状况,走出这种困境,进行真实的写作,让作文充满生活的气息呢?能否从“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获得一些借鉴呢? [认识与精彩片段之一] ——“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来自何处? 有人以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提出来的,其实,在他之前德国哲理诗人荷尔德林就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