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历史演变及其启示_陈何芳

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历史演变及其启示_陈何芳

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历史演变及其启示_陈何芳
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历史演变及其启示_陈何芳

收稿日期:2002-11-14

作者简介:陈何芳系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生;陈彬系华中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博士。(武汉/430074)

*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0规划第一批立项课题/中国大学学术组织发展的理论研究0(批准号:01JA880040)的系列研究成果之一。

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历史演变及其启示

*

陈何芳 陈 彬

摘 要 大学基层学术组织历史悠久,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革。它的发展既受到大学规模不断扩大、功能日趋复杂的影响,又受到知识迅猛发展、学科分化与综合共存的影响,甚至还受到各国政治体制、文化传统的制约。

关键词 大学 学术组织 演变 启示

/大学基层学术组织0是指大学纵向结构中承担教学、科研、咨询服务职能的最低层次的正式组织。在这个概念中,/组织0是指由多位成员组成的,有一定的目标、结构和职权的正式团体。/学术组织0主要指通过加工高深知识而承担教学、科研、咨询服务等职能的组织。/基层学术组织0是相对于学校这个/高层0和院(系)这一/中层0而言的最低层次的学术组织。

大学的基层学术组织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领域。伯顿#克拉克认为,在大学内部,/稍窄一些的群类,即一般称之为讲座(chair)、研究所(institute)和学系(department)的群类,是基本的

建筑材料或操作单位0。[1]

从理论上讲,/那些用全面综合的形式阐述目的或概括高等教育特点的人,是典型的、重复地从错误端点出发的人。他们从系统的顶端开始,而高等教育中最佳

的端点是基层0。[2]

所以,要管理好大学,/首先要研究基层,研究生产。在基层了解任务和有关的技术,了解是什么东西使系统成为有生产能力(用工厂工作的术语来说)的系统,然后我们才能问到,哪些管理机构有助于使系统具有生产能力,哪些管

理机构对系统起着阻碍作用0。[3]

大学基层学术组织是大学开

展目的性活动的最前沿,其工作绩效直接决定了大学职能的发挥,对大学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历史演变

大学基层学术组织历史悠久,它的产生是与大学的产生同步的,它的发展与演变也是与大学的历史沿革息息相关的。

(一)中世纪大学的/教师会0是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雏形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一般被认为起源于中世纪的欧洲大学,如意人利的萨莱诺大学(Salerno)、波隆那大学(Bologna)、法国的巴黎大学等。其中巴黎大学是/以教师为主体0管理学校的典型,教师集体有权决定学校的经费使用、教学安排、学位授予

和校长遴选等事务。[4]

教师会反对外界干涉学校的生活,一旦

遭到某种控制或干涉,教师会就以停止工作(包括已在教会或

国家其他部门担任职务的该校毕业生同时停止工作)来表示反

抗。

[5]/教师会0(facultas)这个词的原义是指一种学科,以后引申为专教某一学科的教师团体。教师会也与行会(g ilds)组织相似。在教师会产生以前,教学只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私事。教师讲课,学生按照事先商定的契约交纳学费。教师则按照契约上课,教师上课的时间、内容、进度等都应按照契约进行,否则要受罚。后来由于从事教师职业的人数增多,刘教师的要求也提高了,故而教师相约组成教师会,符合一定的资格和水平的人才能当教师。一般是要有必要的学历,并且经过考试合格

后,再通过隆重的仪式才能接纳入教师会,被授予教师执照。

[6]

作为大学基层教师组织的/教师会0,它的职能也是逐步发

展的。教师会/起初在学术领域内没有权威,它们仅仅是与其成员的个人兴趣有关的私人团体0。/目标为扶植-兄弟般的博爱、互联互睦、慰病助贫、理丧和消仇恨怨言、陪伴和护送要取得教师职位的人(Do ctorandi)出入考场,以及成员们在精种上的

慰藉.0。[7]后来担当了鉴定教师的资格与水平的功能。/在学者的协会里,如在其他协会那样,学生必须作为公认的教师的

门徒,通过持续五到七年的学习年限,取得硕士学位(master -ship)的资格;学习期满,由老师正式介绍到教师团体里,通过一

种-领受学位.(inception)的仪式加入其行列0。

[8]

从上文的资料可以看山,中世纪大学中的/教师会0不仅是大学最基层的教师团体组织,而且也是大学的雏形之一。大学的形成是自下而上的,先有最基本、最核心的教师、学生;规模增大后形成教师会、学生会,在教学的过程中组织成为大学;在这个基层核心之上随着历史的发展又出现专门的管理层;再分化为中层的直线职能层和高层的战略决策制定层。

#48# 高教探索

2002年第4期

中世纪大学的/教师会0是大学最基层的教师团体组织,它通过团体的合力保护了教师不受当地教会和世俗封建主的迫害;通过管理学生、教学和学位授予保证了教育的质最;通过教师资格保证了师资的水平。尽管这些功能可能由于保守和笼统而显得不完善,但它基本上还是发挥了学术职能,因此可以被看作是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雏形。

(二)讲座的产生与发展

讲座(chair)组织历史悠久,它起源于中世纪大学的初期组织,它内部的等级也来自于行会模式。讲座组织曾经遍及全世界,并且一直是作为大学构造和配员的常规方式。因此,/在整个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讲座组织一直是比学系组织重要得多的学术组织0。[9]/讲座把基层单位的责任集中到一个人即讲座占有人身上。他或她负责一个工作领域中的学术活动,其他人工作时只处于从属地位0。讲座的权力是很大的,/各讲座教授集体控制着院校内部的管理和财政预算,以及使用拨款。,,没有各讲座教授的同意,大学不能控制经费的分配或再分配0。因此,伯顿#克拉克认为,/讲座在集中权力和形成局部垄断方面可得高分。讲座组织也是教师控制较高组织层次的较为重要的根源,是个人统治的一个持久根源0。另外,/讲座组织形式在德国研究性大学中获得了新的活力和现代标志,,,这种现代模式以-强制性研究任务.为中心,-把研究和教学统一在正教授身上,加强了他作为研究所主任的领导地位和在大学管理方面作为兼职决策者的重要影响.0。[10]

但是,随着学术机构和系统的发展,讲座对膨胀的学科来说已成为越来越不合适的单位。从学校管理的角度来讲,首先,讲座制不能适应入学人数膨胀的需要。/既保留讲座作为基层单位又扩大了自身规模的系统已经表现了不堪负担和极端分裂0。[11]/由于知识量和学生人数的增加,讲座也相应增多。它们不仅肢解了学院和大学,而且使学科也四分五裂。各国的讲座制在现代都经历了一个扩充的过程。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教授负担过重)))光靠一个人已经无法有效地应付逐渐增多的教学计划、助教人数和学生人数。教授负担过重大大地削弱了讲座制的合理性0。[12]其次,/讲座制度纠正错误的能力很弱,在教员任命这一关键领域尤其如此。当在聘用讲座人选方面犯了用人不当的错误时,其影响是长久性的,涉及任职者学术生涯的余生甚至更远0。[13]最后,讲座中的正教授集权是不合民主的。讲座结构适应变化的能力受到讲座教授个人能力和意愿的局限。这使得人们越来越相信这样一种观点:/讲座把持者的权力不仅有悖于民主,而且不合时宜。0[14]因此,要以学系取代讲座,或把讲座吸收到类似学系的组织中。

从学科发展的角度来讲,讲座制使学科愈分愈细,有利于深入认识事物,但讲座制有其亟待改革的弊端:首先,讲座规模过小,不利于综合教学与研究。讲座制将学科划分成一个个相互独立的科目,只重视学科的分化而忽视跨学科与综合,因此不利于学科之间、文理科之间相互结合的综合研究和教学。其次,各讲座处于分散割据状态,不利于互相通气,往往造成不应有的浪费。由于讲座之间各自为政,分别按照自己的科目和条件进行教学和研究,相邻学科很少沟通,就可能在研究上出现一些重复劳动,学术视野也会相对狭窄。最后,讲座制不适应科学日趋分化及综合研究新体制的需要。社会需要科学综合以解决现实问题,而科学本身内发的/理论性要求0则促使其分化。讲座制有助于学科分化,但其最大弊端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没能将科学的分化与综合统一起来。[15]

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到,讲座制曾经风靡全世界,并在德国获得了巨大的发展。虽然后来证明这种结构不能很灵活地适应规模较大、复杂性程度较高的教育工作,但它曾经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有效地促进了各国大学教学科研的发展。

(三)学系的产生与发展

学系(depanrment)产生于19世纪理事和行政管理人员对日益发展的学院和新兴大学加强控制的背景之中。在美国的大学里,/约自1875年以后,原有的学科分化的结果便慢慢地出现系的组织,办法是把有关学科归于一系来教授。如希腊语系、数学系、生物系等0。[16]学系产生之后发展很快,到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欧洲大陆国家的教育系统纷纷开始从讲座制向系科制演变,或者把讲座纳入到类似学系的组织中。采用/系0和专业学院作为基本的专业联系方式,是一种有效的组织形式,它大大拓宽了学校发展的范围。

学系削弱了教授个人的权威地位,强调教授集体对学术事务的管理,系就是一种扩大了的讲座。在美国,系是大学最基本的行政和教学单位。系的管理中,充分体现了集体管理和大学教师的自治性。系主任的责任是对全系的科研和教学负责,但是强调通过集体讨论对教学科研的问题做出安排处理。系内大小决策,乃至系主任的任免,都得事先与教师协商讨论。[17] /教授所起的作用按照法定的观点应该只是向行政管理者提出建议。但是,一些著名的研究性大学,行政人员实际上总是根据教授的意见和判断来处理学术事务。系是主要的学术单位,教授享有相当的独立权,系主任一般由教授互选。各系可以制定入学资格、课程内容、考试程序。原则上,各系除了财政仍需要依靠学校外,其它方面都是相当独立的0。[18]因此,系一级充满了民主自治的管理气氛,使得系的教学科研活力得以充分发挥,以至整个学校功能得以完善。系的确立克服了讲座制的狭隘性,增进了民主,并使学科的分布较为合理。

从总体上讲,系这种结构一方面促进了学科的分化和深化,另一方面又阻碍了学科之间的融合。系在学科发展过程中曾起过重要作用。它将志趣和专长相同的一批教师集合在一起,使他们在共同的学术领域中相互砥砺,共同促进学术的发展,并通过教学将他们对世界的认识、态度和研究方法传递给下一代,使得人类的知识宝库得以丰富和发展。然而,它的不足之处也是不容忽视的,那就是它以牺牲一般性、广度、交叉和多学科合作研究为代价。P auI L1Dressel和DonaldJ1Reichard (1970)认为,系级组织/已经变成了一种很强的力量,既可以决定大学的发展状况,又可以阻碍大学提高效益、满足社会和经济变化的需求0。[19]因此,一些大学已尝试建立新的体制来弥补这种不足,例如,建立跨学科的研究中心,设立核心课程,鼓励学生跨系选课,将不同学科的教师组织在一起,满足学生特定研究方向的需要。在美国极少数很小的实验性学院里,系的设置被视为对于整体性的破坏,是不应采用的。而在美国的另一类院校,其中尤以社区学院为多,正在兴起一股以较大的学术单位取代系的运动。[20]

(四)教研室的产生与发展

#

49

#

2002年第4期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历史演变及其启示

俄国的教研室产生于19世纪上半叶(1848年俄国大学共有35个教研室),后来成为苏联大学中主要的基层教学和科研单位。苏联的教研室由教授、副教授、助教、主任教员、教员以及高级和初级科学研究人员组成。教研室主任一般从有教授职称或科学博士学位的科学教育干部中选举产生。教研室会议是教研室独特的自治形式,负责研究教研室工作中的各种基本问题。教研室具有灵活的组织结构,可以邀请各种科学与教学部门的工作人员参加。因此,教研室的人数经常发生变化,最高有时可达几百人。然而大部分教研室是小巧玲珑的集体。教研室能够把教育和研究活动合理地结合起来,同其它教研室、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机关和生产部门保持广泛联系,有才能的、经过培养的青年的不断加入,不仅有利于教学和科学中的优良传统的保持和发扬,而且有利于有权威的科学研究学派的产生、形成和发展。

苏联的教研室在组织和开展科学研究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高等学校拟定的大部分研究课题正是在教研室所有成员的努力下完成的。他们讨论已完成的科学研究成果,把科学研究成果推广到生产中去,推荐出版已完成的科学研究著作并指导大学生的科学研究活动。许多教研室还设有专门的科学研究机构)))专题和专业实验室。教研室以其独特的会议制的形式充分发挥全体科学教育人员和教学辅助人员的作用。为此,在教研室的职能中包括审查本教研室人员个人的教学、科学研究、教学法研究等方面的计划,研究、总结和推广教学、教学法和研究活动中的先进经验,帮助新教师掌握教学技巧。教研室在培养科学教育干部方面也进行了大量的工作。

苏联对大学教研室非常重视,1961年和1981年都曾专门发布5高等学校教研室条例6,对它的性质、职能、结构、成立和取消的程序、乃至具体的工作方法都作出了极为详尽的规定。1979年在苏共中央、苏联部长会议决议把加强教研室的作用看作是确定高等学校教学、科学的主要环节,并作为全国综合大学和学院集体的主要紧迫任务之一。[21]但由于文献资料的限制,对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苏联及后来俄罗斯的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各方面情况,我们基本上很难找到相关的记载,因而也很难对此进行更深的探讨和评价。

(五)中国的大学基层学术组织

解放前,我国高等学校沿用资本主义国家的做法,教学上只有宏观管理,没有集体性的教学基层组织,教学的自由化倾向严重,教学的计划性和教学质量很难保证。解放后,我国高等学校学习苏联经验,普遍建立了教研室组织,这对改变自由散漫、各自为政的旧习,发挥集体力量,加强教学工作,起了积极的作用。文化大革命期间,教研室被/砸烂0、/取消0,另组所谓/专业连队0,由工农兵学员管理教师和教学,严重地违背了教学规律,教学工作的计划、监督与检查无法进行,严重地影响了教学质量。[22]粉碎/四人帮0后,各高校先后恢复了教研室,发挥了集体的作用。近年来,由于学科体系、人才需求以及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变化,不少高等学校对基层教学组织的构建方式也进行了改革探索。例如,有的将原来的教研室进行分解,按三级学科成立学科组,作为基层的教学和研究组织;有的在取消教研室的同时,一方面按课程成立教学小组,另一方面则按二级学科建立研究所,以强化研究职能。这种学科组或教学小组人员组成比较灵活,不象原来的教研室那样固定,同时,也不再承担原来教研室担当的某些行政事务,这样可能便于集中力量搞好教学。

高校教研室的功能也有一个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在50年代,教研室的主要功能是教学及师资培训,为国家建设培养人才。60年代,教研室的功能从教学向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向发展,组织教师下工厂,到生产第一线去解决实际问题,这就初步走上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道路。到了80年代,教研室逐步形成教学、科研相结合的研究机构。90年代,教研室已发展成成熟的学科型研究机构。此外,教研室还担负着教师的调整、业务考核、学术水平鉴定等任务。[23]几十年的历史表明,教研室的作用是巨大的。潘懋元先生将教研室的作用归纳为:(1)有利于加强教学工作的组织性与计划性。可使教学工作有切实的组织领导,有严格周密的计划,有必要的监督、检查,使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的贯彻执行,在教学基层得到组织保证。(2)有利于发挥集体力量,开展教学法活动和科研活动,达到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3)有利于增进团结,加强互助,培养教师的集体主义精神。[24]从总体上讲,教研室加强了教学工作的组织性和计划性,强化了教学和科研活动,重视了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增强了教师的集体主义观念,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但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以来,教研室在活动内容上、职能上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必须对此加强研究、改革,使教研室能够顺利适应时代的变化。

二、大学基层学术组织历史演变的若干启示

(一)大学基层学术组织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大学基层学术组织从最初的起源到完善成形,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并将继续处于变革和发展之中。因而,我们不能拿现在的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标准来衡量历史上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各种变式,而应该以发展的目光追随大学基层学术组织这一动态概念的历史演进轨迹。

大学基层学术组织在初始阶段不仅没有大学的中层组织、高层组织作为背景。我们之所以说中世纪大学的/教师会0是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雏形,是因为它在组织人员的构成和所发挥的学术职能上与现代的大学基层学术组织非常相似,具有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萌芽性质。虽然它与今天的大学基层学术组织没有太多直接的、明确的继承关系,但它确实对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讲座出现之后,很快经过殖民地政府或民间的移植而成为遍及全世界的学术组织模式。它已经能够与大学的高层组织和中层组织区分开来,有了固定的、明确的组织形态,兼有学术职能和基层的学术管理职能。这个阶段的大学基层学术组织应该说已经发展得比较完善了,适应于当时大学的职能、知识的特性和学科的发展水平。19世纪学系的产生是大学基层学术组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形态,它是伴随大学规模的扩大、大学职能的扩展、学科综合化、教育民主化等趋势而出现的,也是美国将欧洲的讲座制与本国的国情相结合的产物。而教研室产生于19世纪上半叶的俄国,成为苏联传统的大学基层学术组织形式,并在20世纪50年代传入我国,成为我国主要的大学基层学术组织形式。当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演化,大学基层学

#

50

#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历史演变及其启示2002年第4期

术组织也会随之发生改变。

(二)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多因素制约性

大学基层学术组织作为一种最小、最基层和最基本的学术组织形式,它的产生和发展自始至终受到其他各种因素的制约,并在这些因素的交互作用中不断演进。

首先,大学职能的演变制约着大学基层学术组织职能的变化。中世纪的大学只承担教学任务,因而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职能集中体现在教学事务上,主要负责鉴定教师的资格、选择和管理学生、安排教学、组织考试和授予学位等工作。19世纪初科学研究进入大学,大学活动范围的扩大使大学的职能发生了变化,大学从此开始具有发展科学的第二职能。在此影响下,大学基层学术组织也相应地承担起发展科学的任务。德国的讲座不仅要负责教学事务,更/以强制性研究任务为中心,把研究和教学统一在正教授身上0。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学的第三职能在美国的大学里发端并确立了地位,美国的学系也同时承担了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的职能,系成为/美国大学最基本的行政和教学单位,,,系的教学科研活动得以充分发挥,以至整个学校功能得以全面完善和发展0。显然,大学职能的每一次重新定位都给大学基层学术组织以新的导向作用,引起基层职能的改变。

其次,知识的发展、学科的分化与综合影响着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形式。在中世纪大学刚刚产生时,整个社会的知识量还不是很大,知识的更新较缓慢,大学长期设置神学、医学、法学、文学四科,几乎意识不到来自学科发展的挑战。工业革命以后科学发展加速,知识的增长迅速,各种学科不断产生、分化,向纵深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大学基层学术组织受到学科分化的压力,也不断细化、分化,讲座制正是在学科分化的背景下,为深入认识事物而设置并发展起来的。20世纪以来,学科在高度分化的同时又出现高度综合化的趋势,各种边缘学科、交叉学科不断涌现,许多问题的解决必须依靠多学科的联合攻关,单一的视角已很难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反映在大学基层学术组织上,很多国家开始用学系取代讲座这种组织。学系是一种扩大了的讲座,它充分体现了集体管理和大学教师的自治性,它比讲座规模大,视野更开阔,在适应学科综合化的趋势上具有进步意义。但是,即使今天的学系,在本质上也仍然是促进了学科的分化和深化,阻碍了学科间的整合。所以,各大学才纷纷加强学院的建设,希望学院能在全院和院校之间的教学、科研等学术活动中发挥充分的协调作用,通过横向的联合弥补学科过于分化的不足。在美国和日本,已经有一些大学不再采用学系形式,而是用较大的学术单位来代替学系,以避免它对大学整体性的破坏。

再次,大学基层学术组织还受国家的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例如,美国实行三权分立和地方分权的政治制度,奉行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教授治校的学术管理原则,这种分权的政治、民主的文化使美国的大学基层学术组织在学术管理中拥有充分的自由,教学、科研等学术活动主要由系来决定,教师在学术管理中拥有很大的权力。所以,美国的/学系是教授发表意见的首要场所0,/系主任必须尊重教授及其他人员的权利,与系里各种委员会协同工作,执行各委员会的有关决定0。[25]在中国,党对国家的各项事业实行统一领导。所以,在中国大学的学术管理中,政府对大学实行集权管理,在大学与政府的关系上是政府主导,在大学行政人员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上是行政主导。/行政人员遵照政府的要求对大学的学术活动进行组织、执行和监督,教师则是政府关于大学学术的政策、法规和指示的具体实践者0[26]。这样,中国的大学基层学术组织学术权力较小,具有一定的国家特色,而且一经形成就具有相对的合理性和较大的惯性,这也要求我们立足国情来建设好我国的大学基层学术组织。

最后,大学基层学术组织还受大学规模的影响。中世纪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由于人数不多,还未分化出大学的中层组织和高层组织。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学科的增多,讲座成为大学的/基本操作单位0。伴随入学人数的进一步膨胀,/教授负担过重大大地削弱了讲座制的合理性0,不得不用规模更大的学系来代替讲座。而在学系也难以满足大学走向整合的要求时,美国的社区学院便/兴起一股以较大的学术单位取代系的运动0。所以,大学基层学术组织也必须与大学的规模相适应。在当前各国大学规模普遍增大的情况下,大学的基层学术组织也通常设计得规模较大,以具有更多的包容性。

注释:

[1][2][9][10][13][14]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1杭州大学出版社11994142,25,52,50, 53,2081

[3]迈克尔#夏托克1高等教育的结构和管理1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19871141

[4]杨汉清、韩骅1比较教育概论1人民教育出版社119971471

[5][8]博伊德#金1西方教育史1人民教育出版社11986192,1381

[6]戴本博1外国教育史(上)1人民教育出版社1198912311

[7]Hastings Rashdall:T he U niversities of Europe in the M id-dle Ages[M]10x for d:Clarendon Press11985111

[11][12]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1杭州大学出版社11987153,2091

[15]吴志功1现代大学组织结构设计1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199812241

[16]藤大春1美国教育史1人民教育出版社119941414

[17]杨德广1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1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198812901

[18][20]赵曙明1美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1湖北教育出版社11992137,721

[19]闫凤桥1高等学校内部结构与办学效益[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北京大学图书馆120001231

[21]叶留金1苏联高等学校1教育科学出版社119831484 -4851

[22][24]潘懋元1高等教育学(上)1人民教育出版社119841 1411

[23]周红兵1当前高校教研室功能的发挥1杭州应用工程技术学院学报12001(3)1521

[25][26]别敦荣1中美大学学术管理1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20001112,1001

#

51

#

2002年第4期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历史演变及其启示

论新时期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

论新时期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在分析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通过加强师德建设、加强党员发展制度建设、丰富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活动机制等途径促进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 标签:高校;基层组织;对策 doi:10.19311/https://www.wendangku.net/doc/f710429305.html,ki.1672-3198.2016.29.092 1 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紧迫性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还面临着一定的问题和情况。 1.1 思想观念出现多元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功利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与社会主义现代建设不符的观念有所抬头,再加上西方文化的渗透,使部分人对社会主义价值观认同感有所降低。具体体现在个别教师职业道德欠缺,做学问急功近利,更甚者理想信念动摇,不能很好地承担教书育人的责任;而在学生身上具体体现为入党动机功利化,入党不是为了坚守共产主义信仰、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而是为了增加自己的光环,为找工作增添砝码,或者是入党动机模糊,在符合基本条件下盲从入党。 1.2 基层党组织活动单一,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在对党员的教育上,主要是集中教育,缺乏长期规划,难以形成规范化、长期化的教育形式;在组织活动上,由于受到场地、经费等因素限制,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活动形式较为单一,多以组织生活为主,在内形式上主要是集中学习文件等为主,没有根据本单位的实际工作开展调研,这使得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工作脱离了学校中心工作之外,也抹杀了党员的积极性和参与的热情。在学生党支部因为发展党员工作的任务繁重,往往使组织生活被发展党员大会所取代,有时又因支部书记忙于事务性的工作而不能很好的把握大学生党员的所需所求,没能有的放矢地做好大学生党员的培养及后续教育,这也必然使组织生活变得枯燥乏味,难以达到教育的预期效果。 1.3 组织活动机制不健全 由于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各高校基本都存在几个校区,党支部跨校区设置就

浙江大学基层教学组织设置及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浙江大学本科生院

浙江大学基层教学组织设置及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完善和规范浙江大学基层教学组织的建设和管理,切实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指的基层教学组织是学校正式建制,柔性灵活的教师教学共同体,以院系教学研究与发展中心命名。基层教学组织由本科生院归口管理。 第三条基层教学组织可依托学院、系、教研室、实验室等行政单位设置,也可另行设置。其内部设置由各学院(系)自行确定。基层教学组织按教学性质分为:以课程(群)为平台的教学研究与发展中心和以专业为平台的教学研究与发展中心;按管理级别分为:校级教学研究与发展中心、院(系)级教学研究与发展中心。 第四条完善的基层教学组织在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推进学校教学研究与改革、教师教学成长与发展、有计划地组织教学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和作用。学校及学院(系)要高度重视并支持基层教学组织的工作。 第二章设置原则和基本条件 第五条基层教学组织设置与调整原则按照学校本科人才 培养、教育教学改革与教学学术活动的需要,明确职责、统筹规划,鼓励设置跨学科的基层教学组织。具体设置原则如下: 1.学院(系)应按照本单位所开设的课程(群)或本科专业设置,主要是课程(群)或专业的规模、建设任务和教学发展规划,提出基层教学组织的设置方案,避免小而全和重复分散设置。 2. 以课程(群)为平台的教学研究与发展中心针对某一课程或课程群组建,其中课程群是指具有相同或相近学科基础的系

列课程,或相互间具有一定逻辑关系的一组课程。以专业为平台的教学研究与发展中心按二级学科或本科专业设置。 3.新建专业教学研究与发展中心在不具备独立设置条件时,依托专业或学科相近的基层教学组织开展工作。具备独立设置条件后方可组建。 第六条基层教学组织的设立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有相对稳定、结构合理的人员队伍,成员原则上应包括课程(群)或专业的所有任课教师。 2.有稳定的课程建设与发展方向,或专业学科发展方向,承担饱满的教学任务。 3.有开展教学学术活动的软硬件实力。 4.有科学的工作规范和完善的管理制度。 第三章工作职责和管理制度 第七条基层教学组织需承担的工作职责与任务包括 (一)落实日常教学工作,履行管理职责。 1.根据院系及课程或专业发展的需要,制订本单位的工作计划,采取有效措施保证落实。 2.参与本科培养方案的制订,建设符合学科发展的课程体系,组织制订并规范课程规划、教学大纲,做好课程衔接,加强教材建设以及实验教学、实践教学的建设,保持教学稳定性。 3. 根据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的要求,制定教学进度,保证教学正常运行。 (二)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实施教学考核。 1.制定听课计划,组织教师相互听课,观摩教学,开展同行评议并使之制度化。 2.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严格教学纪律,树立良好的教风。 3.不定期组织学生座谈,及时了解学情,开展教学质量检查,定期开展考试情况分析,不断改进教学。 (三)开展教师教学培育,营造教研氛围。 1.开展教学学术研究,鼓励教师尤其是年青教师在教学各环节开展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教学技术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并积极申报各级各类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

健全基层学术组织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

绍兴文理学院以基层学术组织建设为抓手,改革内部治理结构,探索建立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适当分离、合理分治的二元治理架构,建立和完善有效制约的大学自我约束机制,优化了学术环境,提升了本科专业建设品质,有力推进了高校内部的教授治学、民主管理。 一、改革举措有力,基层学术组织不断健全完善,提升学术本位 (一)重构基层学术组织二维体系结构,做实学科组织,彰显学术权力 基层学术组织是高校中最基本的学术单元,是大学学术资源的载体。基层学术组织形式有学科、系、研究中心、公共教学部、研究所和学科基地(包括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和人文社科基地)等,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学科而建立的基层学术组织,另一类是面向问题建立的基层学术组织。无论哪种形式,在高校,基层学术组织都是直接承担着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项职能,是高等教育最基本的生产点。基层学术组织中,学科组织是核心,学科是大学学术体系的基本架构。大学的学术活动必然包含教学和科研,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的社会服务工作。 绍兴文理学院基层学术组织的主体是基于学科体系建立的,定名为“学科组织”,按照学科规划在一级学科或一级学科下的若干个方向上建立。根据学校当前学术水平的实际,学科组织的设立实行逐步推进:已具有较强学术实力和水平的一级学科,可以按照研究方向或整合若干个相近研究方向而建立学科组织;学术实力和学术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科可以按一级学科建立学科组织,通过学科组织建设,形成团队、凝练方向、培育特色,待条件成熟后再逐步调整为以研究方向命名的学科组织。每个学院可以根据实际建立若干个学科组织。 基层学术组织改革之后,突出了学科的地位,强化了学科组织的学术权限和学术责任。全校学术人员都根据各自的学术领域进入相应的学科组织,“人人进学科”参加一个学科组织,且只归属于该学科组织,但同时可以参加多个研究中 心。学科组织每两周举行一次学术活动,内容包括:教师汇报、讨论学术论文、学习心得,开展教学建设、教学改革等教研活动,进行科研课题申报、成果申报研讨,推介学术会议,举行外聘专家学术讲座等等。这有效整合了学术团队,凝练了学科方向,增强了学术人员的归属感。 绍兴文理学院建立的基层学术组织是一种二维体系结构。其中,学科代表实体的维度,系和其他类型的基层学术组织代表虚拟的维度。通过两个维度上基层学术组织的纵横交错、虚实结合,真正实现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统一,以学科建设成果促进各项学术活动水平的提高。2009年11月,学校制订了《关于基层学术组织建设的管理办法》,2009年模拟运行、2010年试点运行,2011年在全校建立47个学科组织,全面推进基层学术组织建设。 (二)建立起教学管理新体制,将专业管理为主转变为以课程管理为主,提升

推进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

推进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 摘要:随着创先争优活动在全国的深入开展,对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标准。因此,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要以此为契机,把创先争优活动作为加强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机遇,积极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进一步优化组织设置,扩大组织覆盖,强化组织功能,拓宽工作领域,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把党建工作融入到服务教学、科研和育人各项工作中,不断改革创新、务求实效,进一步践行科学发展观,提高党员的先进性,增强基层党组织在高校中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关键词:创先争优高校基层党组织 全国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总体要求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从总体要求来看,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是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创先争优活动的落脚点。高校是高级知识分子党员汇聚地,是各种思想文化集散地,是新观念新思想新知识的发源地,高校师生则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主力军,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居于重要地位。由此可见,加强高校党的基层党组织建设,是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促进高校改革发展稳定、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组织保证。因此,高校要把此次“创先争优”活动作为加强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机遇,认清形势,加快发展,坚持“争高校党建之先、创先锋引领之优;争教育教学之先、创立德树人之优;争知识创新之先、创服务社会之优;争服务师生之先、创和谐校园之优”的目标,

保持和发扬特色优势,推动继承和创新,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一、创先争优活动对于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性 (一)在高校中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是高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内在要求 创先争优活动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巩固工程。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开展两项活动,一是在全党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二是在党的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是集中性主题教育活动,创先争优活动是推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发挥战斗堡垒和先进模范作用的经常性工作,是学习实践活动的延伸。之前,在高校开展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了丰硕的认识成果、实践成果和制度成果,更加牢固地确立了科学发展观在高校办学中的重要指导方针地位,全面加强了高校各级党组织建设,有力促进了高校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现在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延展和深入,是把学习实践活动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加以落实和巩固,进一步推动科学发展观在高校基层的贯彻落实。 (二)在高校中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是体现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标志所在、生命所在、力量所在,是党长期执政的根本条件,先进性建设是党的建设的基本任务和长期任务。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面对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等内外环境考验,党的先进性建设更加迫切与艰巨。就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素质状况来看,总体上同党肩负的历史使命是

【党建标准】学校系统基层党组织建设标准

学校系统基层党组织建设标准 (试行) 一、总则 1.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关于加强中小学校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民办学校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及中央和省、市、县委相关文件精神,制定本标准。 2.本标准适用范围包括公办中小学校(含中等职业学校)以及民办中小学、民办培训机构党组织。成人高等教育学校、幼儿园党组织参照执行。 二、党的组织设置 3.基本设置形式:中小学校党组织正式党员人数达到3人以上的设立党支部,原则上,党员人数超过50人、不足100人的设立党总支,党员人数达100人以上的设立党委。 4.公办中小学校党组织设置:有3名以上正式党员的中小学校,单独建立党组织;正式党员不足3人的学校或偏远地区的农村学校(教学点),可就近就便与其他学校建立联合党组织,也可挂靠乡镇、村(社区)党组织。 5.民办学校党组织设置:有3名以上正式党员的民办学校,单独建立党组织;正式党员不足3人的可采取联合组建、挂靠组建、派入党员教师单独组建等形式建立党组织。

6.其它类型党组织设置:离退休教职工党支部按离退休人员原所在工作单位隶属关系或便于活动开展的原则设置。 7.隶属关系:中小学校(含民办培训机构)党组织关系暂实行属地管理,待成立县委教育工作部门后统一划转。 8.设置调整:每学年对基层党组织设置情况进行一次摸底,做到设置规范、调整及时。 9.纪检机构:学校党总支委员会、设委员会的党支部设纪律检查委员;不设委员会的支部,应指定专人负责纪检工作。 10.群团组织:学校党组织领导工会、共青团、学生会、少先队等群团组织和教职工大会(代表大会)工作,做好统一战线工作,健全组织体系,完善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 三、班子队伍建设 11.班子职数:中小学校党的支部委员会一般设委员3-5人、设书记1人,党员数不足7人的,可只设书记1人;总支部委员会一般设委员5-7人、设书记1人,副书记1人;基层委员会一般设委员5-9人、设书记1人,副书记1-2人。办学规模大、党员人数多,出资人或校长担任党组织书记的民办中小学校,配备专职副书记。 12.班子任期:中小学校党的总支委员会每届任期3年,党的支部委员会和不设支部委员会的支部书记、副书记每届任期3年。期满按时换届,严格执行基层党组织换届情况定期报告制度。 13.骨干队伍:公办中小学校党组织书记符合党性强、懂教育、会管理、有威信、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等要求,党组织书记、校长由

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现状及改进措施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710429305.html, 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现状及改进措施 作者:胡增荣牛明艳 来源:《党史博采·理论版》2018年第09期 [摘要]高校是社会主义建设核心人才培养的根据地,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党执政的重要保证。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是新时代党建的必然要求,对永葆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国梦具有决定意义。 [关键词]高校;基层党组织;现状;改进措施 根据中国共产党党章规定,高校党的基层组织是指在高等学校设立的党的基层委员会、总支委员会、支部委员会,包括经党代会选举产生的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所以新形势下基层党组织工作开展的怎么样,直接影响到党的凝聚力、影响力和战斗力的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的主要功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这决定着高校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作用。要确保高等教育服务人民、服务社会、服务国家,就必须坚持党对高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加强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一、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现状 党中央和各级党委一直对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十分重视,多次召开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而且党中央发布并修订了《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教育部发布了《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意见》,各省也分别有相关指导性文件出台,说明党从思想上对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性有非常明确的认识。而现实的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在部分高校情况却很不好。当前的总体情况是,高校党员数量日益庞大,基本都建立了党委和教工及学生党总支,高校基层党组织数量较多,并且有一套组织部门主导形成了学工部门及相关部门分工、相互协作的基层党组织工作格局。同时建立健全了党组织各种制度。如:支部和党员考评制度、党员的发展、教育和管理制度等,党建工作机制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一些党组织生活基本没有,高校中由于教师教学科研工作量大,学生学习任务重,一些基层支部基本没有或很少有组织生活,不开会,不学习,没有“三会一课”,没有民主生活会,没有党员汇报,尤其是教工支部,很多都是年终填个表,就算做了党员评议,除此之外,党员之间一年都没见过几次面。党提倡反对形式主义,但并不是说可以将所有的形式的东西都完全取消,有时候形式也是必须的,是内容的必要保证。

高校基层党组织情况汇报汇报

高校基层党组织情况汇报汇报 篇一: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汇报 外语系党组织建设工作汇报 近几年来,在学院党委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我系认真贯彻“ⅹⅹⅹ”的工作思路,围绕学院的工作重点,结合本系的实际,大力加强我系党建工作和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保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通过争创党建先进单位带动我系各项工作更上台阶,增强我系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促进我系工作更快更好发展。 我系按照学院党委组织部评估方案的要求对检查项目进行自查,注意总结经验,找出问题、差距和薄弱环节,提出整改措施,力求做到“评建结合,以评促建”,现将我系基层党组织建设自查结果总结汇报如下: 一、外语系党组织基本情况: (一)、党总支现状 我系设立党总支委员会,党总支配备党总支书记ⅹ名,总支委员ⅹ名,在岗学生辅导员ⅹ名,下设2个支部,分别为教工支部、学生支部。(二)、党员现状 我系党总支现有党员ⅹ人,其中教工党员ⅹ人,在岗教职工ⅹ人,党员比例为ⅹ%;在校学生党员ⅹ人,现有学生ⅹ人,党员比例为ⅹ%。

二、加强班子建设,造就精干的党组织工作队伍 我系历来重视党务政工班子建设,按照我系现有师生规模,配备了一名专职党总支书记,并选拔配备了一批思想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突出、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专兼职党务政工干部,造就了一支精干的党组织工作队伍。 (一)、组织设置齐全、分工负责 我系党总支委员由ⅹ名委员组成,配备党总支书记1名,在岗专职学生辅导员ⅹ名。系党总支委员会工作制度健全,各个委员都有明确的工作职责,定期召开总支委员会,交流思想,研究工作。认真落实民主集中制,重大事情集体讨论决定。 (二)、运行机制良好 1、工作思路明确 党总支认真贯彻校党委的相关指示精神,并认真及时落实。党总支有明确的 工作思路、目标和措施。党总支不定期召开支委会,研究重大问题。经常按工作需要召开总支委员会,专题研究党建工作,专题研究本单位的干部选拔、任用、培养、考察以及支部委员、班主任的配备、培训和管理以及换届工作,专题研究系党风廉政建设情况和各支部落实党建计划的情况,研究离退休教职工的思想、生活的情况等问题。坚持发展党员工作的预审制度,严格履行入党手续,把好质量关。 2、党建工作有计划,分党校按部就班 我系党总支结合科学发展观,结合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用科学的理论指

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思考

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思考 一、高职院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作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加强对其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研究,是落实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技能型人才培养是近年来我国乃至国际社会对高等教育人才培 养提出的要求。学生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职业,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技术的专业人才。高职院校作为地方才培养的高地,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大量人才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人才培养关键在于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包括课程体系、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及与之相应的教学管理和教学平台等。 二、基层教学组织是推动高职院校发展的关键。 高职院校的发展主要是转变办学理念、重设办学目标、调整办学思路、优化教学资源,达到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强化社会服务功能的目标。其实质是转变教育类型,核心是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基层教学组织作为高校专业建设、课程与教材建设、实践教学、教学研究与改革、教师教学发展、教学评价等的具体实施者,是高校教学有效运转的基础性力量,其在学校中的作用决定着高校教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和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成败。

人才培养理念能否落实,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人才培养模式能否转变都有赖于系部、教研室等基层教学组织。系部、教研室等基层教学组织既是学校变革的参与者,也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承担者,是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基础性力量。 三、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随着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以系部教研室命名的基层教学组织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一是完善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制度,规范建设程序。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离不开完善的制度和规范的程序,为此一是要进一步完善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制度。就学校层面而言,要充分认识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重要性,并达成共识,研究、制定、出台与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相关指导性文件,明确基层教学组织地位、职责和权限,用以指导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就学院层面而言,要根据学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本学院教育教学实际和学科专业发展需要,科学合理地构建基层教学组织,不断完善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相关管理规定。. 二是要规范基层教学组织织建设程序。有序做出符合学校实际的规定。并完善教学组织建设设的监管程序;就学校层面而言,要进一步完善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程序,坚持教学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教学基层组织建设的意见

大民院发〔〕号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教学 基层组织建设的意见 (年月日) 教学基层组织是学校组织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进行教学实际操作的具体单位,是实现内涵式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具体落脚点。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教学基层组织建设,更好地发挥基层教学单位的作用,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要点》及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此意见。 一、教学基层组织的结构 教学基层组织指学院(部)内设的以组织实施具体教学任务为主的基本教学组织。学院教学基层组织的名称原则上统一为“系”,教学部的教学基层组织名称统一为“教研室”,学院(部)的实验教学基层组织为“实验教学中心”。 根据工作需要,同时设置校级教学研究中心和实验教学中心。

二、性质、功能和任务 系(教研室)、教学研究中心和实验教学中心是以学术为主导的教学研究组织而非行政管理组织。 系一般以本科专业或专业群为基础组建,在学院(部)的统一规划和计划指导下,负责完成教学计划所规定的课程及其它环节的教学任务,开展教学研究,落实教学运行的具体任务,开展专业、课程等基础建设工作;实验教学中心负责组织实施与理论教学对应的实验教学或独立设置的实验课,开展实验教学改革研究,落实实验项目尤其是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的开出计划、实验室开放的措施;校级教学研究中心和实验教学中心由学校审定其工作任务与工作机制,依托相关学院(部)管理。 系(教研室)、教学研究中心和实验教学中心要重视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 三、系(教研室)和实验教学中心的设置原则和程序 学院下属系的设置应有一定的学科专业覆盖面和教师构成面,称谓应符合学科内涵,同时有利于实施教学与学术任务;教学部下属教研室的设置以便于组织教学为主,兼顾学科因素;学院(部)下属实验教学中心的设置应以共享和集中为基本原则,学院(部)要整合相同和相近功能的实验室,构建各学科专业共享的实验教学平台实验教学中心,学院(部)间学科专业可共享的,原则上在服务面大或承担实验教学任务多且技术力量强的学院(部)设置校级实验教学中心。

经济与管理学院关于建立基层学术组织及相应运行机制的重点

经济与管理学院关于建立基层学术组织及相应运行机制的 (试点)实施方案 (征求意见稿) 为不断完善学院管理体制,全面推进学科建设,更好适应学校由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过渡的迫切需要,特制订以下基层学术组织建设及相应运行机制实施方案。 一、基层学术组织的性质与任务 1.学院基层学术组织是以知识传播、创新和应用为目标,按照知识具体分类开展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学术组织。 2.基层学术组织(以下简称“学科”)的基本职责是:在学院领导下,承担和完成学院安排的学科建设(含学位点建设,下同)、课程建设、团队建设、教学研究、科研工作、社会服务和人才培养等任务。。 3.学院每位教学与科研人员(包括在学校各级管理岗位上工作的相关人员)必须参加一个“学科”,且归属于该“学科”。“学科”成员应参加“学科”学术活动,使用“学科”学术资源,以“学科”名义申报项目、发表成果,并通过“学科”安排承担科学研究与课程教学等任务。 二、建立基层学术组织的基本原则 4.全面实施两级管理,进一步强化学院管理职能,推进学术管理重心下移,充分调动基层学术组织的学术积极性; 5.努力促进学术组织与行政管理平衡和谐,突出基层学术组织学术地位,保障学术本位不缺位、行政到位不越位。 6.强调因地制宜及稳步推进,注重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实行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有序推进。 三、基层学术组织的建立 7.学院“学科”设置方案(含学院拟建立“学科”的名称、研究重

点、学科主任候选人、组成人员名单等内容)在经充分调研、讨论及论证的基础上,由学院负责提出,报学校校长办公会议审批。 8.学院基层学术组织以“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目录及本院主要、特色或优势研究方向为主,设立3-5个基层学术组织。在初始实施阶段,先设立以下三个基层学术组织(“学科”): (1)企业管理(简称企业管理学科,含企业组织与企业成长、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小企业生产运作管理三个研究方向)(2)技术经济学(简称经济学学科,含技术经济与产业发展一个研究方向) (3)中小企业会计学(简称会计学学科,含中小企业会计管理与经营分析一个研究方向) 四、学院管理运行机制 9.学院党政联席会议是学院最高决策机构,凡涉及学院发展规划、重要改革措施、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干部人事调配、年度分配等重大问题和重要事项,都应提交党政联席会议集体研究决定。 10.学院党务党建工作由学院总支委员会会议研究决策,由所属支部、工会、团委等贯彻落实。 11.学院行政重要事项由院长办公会议决策,由学院办公室负责具体实施、检查及反馈。 12.学院设学术与教学委员会等常设组织,负责日常与学科、学术及教学工作相关重要事项的协调与决策。学院学术与教学委员会主任由学院主要领导担任,成员7-13人,由学院内部专家组成。 13.依托“学科”,学院目前重点学科“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分设企业组织与企业成长、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小企业生产运作管理、中小企业会计管理与经营分析、技术经济与产业发展五个主要研究方向,设立学科秘书。学院内建立“工商管理”学一级学科专家委员会,并设一级学科秘书。一级学科专家委员会由各学科主任、学科研究方向负责人组成,组织、协调有关一级学科建设事宜。

如何做好高校基层党支部工作

参训学员结合培训内容和工作实际,围绕如何开展好“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思路和做法,如何推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向广大教师党员拓展、向经常性教育延伸,推动教师党支部整体功能提升,撰写1篇学习成果。撰写要求:主题鲜明、语言通顺、条理清晰、结构完整、逻辑严谨,不少于1000字。 如何做好高校基层党支部工作 一、充分发挥好党员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 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力如何,关键在于有没有一个团结和谐、务实进取、群众信任的支部班子,而在支部班子中,党支部书记又是“班长”,处于重要位置。在日常的学习和工作中党支部书记要坚持做到“四个带头”。即:带头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政治理论、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各种业务知识,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事业观;带头坚定不移的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牢固树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把党的政策落实到基层;带头严格履行职责,及时了解上情和下情,把上级政策措施与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和群众的意见、要求结合起来,更好地为广大党员服务;带头遵守廉洁自律各项规定,讲操守,重品行,不谋私利,无私奉献。其次,支部工作的开展要能充分发挥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凸显支部党员的特色。作为高校教师来讲,最重要的就是要在教书育人、科研创新以及服务社会等方面做出模范带头作用,而支部工作就应该在这些方面多开展相关活动。 二、注重发挥好支部的协调联动作用 首先,要加强支部组织建设,书记作为“一班之长”负责党支部的全面工作,但不可能包揽一切、面面俱到,因此要注意充分发挥支部委员的协调联动作用。不定期地和他们一起学习党的理论和支部工作方法,调动他们的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遇到重大问题,要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及时与支部委员商量,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要充分发挥他们各自的工作优势,做到既分工明确,又通力协作。这样,每个支部委员都会牢记自己的职责,动脑筋关心整个支部的工作,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更好地完成党支部的各项工作。其次,建立健全并落实各项制度,形成党支部工作的长效机制。基层党支部一定要把制度建设作为党支部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抓实、抓好。要结合工作实际,认真坚持“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支部工作目标管理、党员目标管理、党员鉴定、党员活动日等一系列组织生活制度,把制度落实到对党员的教育、管理、监督等各个环节当中,并通过自我评价与群众监督相结合、定期考核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的方法,将各项制度的落实情况与提拔聘用、评先创优等挂钩,变制度约束为广大党员的自觉行动,并在工作实践中进行完善,逐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 三、解放思想,更好地为学科发展、专业建设服务。 基层党支部要想更好地服务于本单位业务工作,就需要解放思想,转换脑筋,把握好党支部工作的“切入点”。首先要增强参与意识,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明确“围绕业务抓党建、抓好党建促业务”的工作思路,把党支部工作延伸到单位发展的实际需要中去,把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与圆满地完成业务目标任务有机结合

论中国高校基层学术组织创新的问题和对策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 年6 月 Journal of Zhej iang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4 3 DOI : 10 . 3785/ j . i ssn. 10082942 X. 2009 . 03 . 191 论中国高校基层学术组织创新的问 题和对策 杨 明 (浙江大学教育学

系 , 浙江杭州 310028) [ 摘要] 高等学校是一种正式的学术组织。高校基层学术组织致力于学术研究 ,追求自由、自主和自治的管理目标。基层学术组织创新有助于解放和发展学术生产力。目前我国高校基层学术组织类型单一化 ,管理职权相对缺乏 ,研究功能有所弱化。今后有必要设置多样化的基层学术组织 ,赋予基层学术组织及其学术带头人更大的权力 ,创新学术组织。在中层和基层组织关系方面 ,中层机构数量过多 ,权力过大 ,责、权、利界定不清。当务之急是扩大中层学术组织的学科覆盖面 ,在管理上实行简政放权 ,促进院系设置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引入学院式管理模式。高层管理方面的突出问题是行政事务和学术事务区分不明晰 ,校长治校、教授治学的理念未能落实 ,行政主导权不断强化。今后应力求增强高校制度化的学术权力。

[ 关键词] 高校; 基层组织; 学术组织; 组织创新 On the Issues of and Countermea sures f or Innova t ion of G ra ssroots Leve l Organ i za t ions of HEIs in Ch i na Ya ng Mi ng ( D e p a rt m e nt o f E d uc at i on , Z he j i a n g U ni v e rs i t y , H a n g z ho u 310028 , C h i n a) Abstract : Hi gher e ducatio n i n stit utio n ( H

中北大学基层教学组织管理办法

中北大学基层教学组织管理办法 中北大学本、专科教学基层组织有以下四种:(1)学院专业建设委员会(工作机构)、(2)专业建设组(常设机构)、(3)课程建设组(常设机构)、(4)实验室建设组(常设机构)。每个教学基层组织的具体工作章程如下: 一、学院专业建设委员会 (一)性质 1.为了充分发挥专家、教授在教学及教学管理工作中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各学院专业建设,特成立各学院专业建设委员会。 2.学院专业建设委员会是在学院长的领导下,对本学院所办专业的培养方案的修(制)订、专业建设与改造、专业申报等工作进行指导的专家机构。 (二)职责 1.加强同校大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省教育厅、教育部、国防科工委等相关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联系。 2.根据科学技术、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市场经济对人才素质、能力的要求,研究本学院各专业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实践性教学环节和培养方案,研究和指导本学院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修(制)订。 3.根据学校的发展规模、目标和国民经济及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审核本学院的专业发展规划,对本学院的专业建设与改造、新专业的申报提出指导性意见。 4.审核本学院各建设组的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材。 5.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研究并制定本、专科专业的评估指标体系,对本学院本、专科专业进行评估;对本学院的课程建设组、专业建设组和实验室建设进行指导。 6.研究、指导其它与专业建设有关的事宜。 7.审核实验室建设计划。 8.根据各学院自身特点,研究学院长交给的其他专项议题。 (三)组织机构 1.学院专业建设委员会设主任委员1名、副主任委员1名,委员若干。 2.学院专业建设委员会由学院决定,并由学院长组织聘任。 3.学院专业建设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各学院办公室。 二、专业建设组 (一)组织机构 1.专业建设组设责任教师1名,负责该专业建设组的正常运行。责任教师由所在学院竞聘产生。对责任教师每学期核发专业建设工作酬金2500元。 2.专业建设组一般由5~20名教师组成,专职教师不少于5人。

《西南大学关于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指导意见》

西南大学文件 西校〔2017〕615号 关于印发《西南大学关于 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各单位: 《西南大学关于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指导意见》已经学校2017年第12次校长办公会审定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 西南大学 2017年10月10日

西南大学 关于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指导意见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中央部门所属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教高〔2016〕2号)和《西南大学深化人才培养质量改革方案》,适应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形势,发挥基层教学组织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现就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全面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精神,做好“面向未来的教育、重拾灵魂的教育和负责任的教育”,推进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与管理,强化基层教学组织功能,激发基层教学组织活力,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运行有效的基层教学组织,有序推进学校教学运行、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促进本科教学的内涵发展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二、基本原则 (一)目标性原则 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以提升教师教学水平,促进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形成课程、教材、试题库等教学资源集成优势,推动本科教学内涵发展,稳步提升本科教学质量为目标。 (二)创新性原则 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应适应国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形势,

在组织形式、工作职责和教学功能上开拓创新,增强基层教学组织的活力。 (三)层级性原则 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应根据学院(部)实际情况,以专业为基础,建立系级基层教学组织;以课程(群)为基础,建立公共教学部和教研室等基层教学组织。 三、建设内容 (一)设立条件 1.系:系的设立原则上以专业类为基准,根据现有本科专业设置情况和各学院(部)实际情况,按照“一个专业一个系”的原则设置。 2.公共教学部:公共教学部的设立原则上按照相同或相近的公共通识教育课程群组建。 3.教研室:教研室原则上按相同或相近课程(群)组建。 基层教学组织实行主任负责制。每个基层教学组织设主任一名,作为基层教学组织负责人。各级基层教学组织负责人应热爱教学工作,具有较强的教学管理能力;任职期限为每届四年,可连任。 (二)设立程序 基层教学组织的设立实行申报备案制或申报审批制。在符合学校学科整体布局的基础上,各学院(部)根据学科专业特点统筹规划,对于符合设置条件的基层教学组织,经学院(部)论证

中小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示范标准

中小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示范标准 一、政治、服务功能完备 1.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级党委的决策部署在学校贯彻落实到位,校党组织经得起重大任务和困难的考验。本届班子任期以来,没有不落实、不配合上级工作的情况。 2.党组织在校内的领导核心地位突出,班子团结,各部门职能明确,运行规范,运转协调,党组织在党员和群众中有凝聚力和号召力。本届班子任期以来,没有班子不团结、党员不服从党组织正确领导的情况。 3.党组织领导班子健全,结构合理,素质较高,成员分工明确,班子战斗力和凝聚力强。 4.学校党建氛围浓厚,党建主题贯穿于课堂上、校园内、活动中;校内有醒目党建宣传标语,宣传氛围浓厚。 5.创新开展“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党内组织生活,既能保持组织生活的严肃性,又能以喜闻乐见的形式贴近党员日常生活。政治学习、思想交流、创先争优、承诺践诺、志愿服务等活动经常有效。 6.党组织工作制度健全,党组织能够在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党性修养锻炼、素质能力提升的基础上,每月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党员主题教育活动。 二、干部、党员队伍建强 7.党组织书记党建“主业”意识强,能够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党组织书记有理想信念和奉献精神,有教育头脑和育人本领,有良好品行和公道之心。 8.党组织班子成员在学校重大事务中能够带头落实相关要求,为党员和群众作表率;在上级安排的急难险重任务中,能够冲锋在前;年度党建综合考核分数在80分以上。 本届班子任期以来,没有出现领导干部违纪I法现象。

9.严格发展党员工作程序,落实“双推双评三全程”制度。优化党员结构,积极发展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入党。 10.准确掌握离退休党员的思想状况等,无失联党员。 离退休党员能按要求较好地参加组织生活。 11.运用微信等信息化手段,加强对党的基本政策、党的学习资料的推送,注重对学校党组织活动的宣传。 三、阵地、经费保障有力 12.党员活动室按照标准建设,通过党员活动室建设,打造“党员活动室”作为党员学习教育活动的阵地,有效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成为加强党员思想建设、组织建设、政治建设、作风建设的重要基地,成为提高党员综合素质的重要活动场所。 13.在学校公用经费中有专项经费用于党员活动,经费保障充足。 四、制度、机制严格落实 14.制定和落实党建年度目标管理责任制。 15.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制度完善。 16.党支部党员名册、入党积极分子名册、发展对象名册等基础台账齐备,会议材料、组织生活记录、党员档案、党费收缴凭证、组织关系接转等资料管理规范。 五、党建、教学工作全面发展 17.党组织能够紧紧围绕教育教学工作,以党建工作引领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教育教学综合考评靠前。抓好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发挥明显。 18.党员教师理想信念坚定,政治素质优良,爱岗敬业,在本职工作中挑重担、讲奉献,带头践行“四有”好教师标准,带领教师队伍钻研教学业务,进行

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的重构

基层教学组织是高校纵向结构中以教学教研为主职的组织。当今,我国高校的大部分基层教学组织仍是教研室建制。笔者认为,教研室建制在履行大学使命、 发挥教学教研功能、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过程中,存在诸多有待改进之处。本文试图分析其存在的问题、致因,及以何种方式进行重新设计和改组才能更好地发挥基层教学组织的功能。 一、教研室建制存在的问题及致因 教研室建制始于19世纪上半叶的俄国,后来成为前苏联大学主要的基层教学研究单位。前苏联时期颁布了《高等学校教研室条例》,对教研室的性质、职能、结构、建制、工作方式等都作了详尽的规定。[1]1951年,我国高等院校进行全面调整,照搬前苏联高校设置模式,采取了校、系、专业教研室三级管理体制。基层教学组织普遍设立了教研室,课程性质相近的教师组织在一个教研室,作为教学科研的基本单位。 教研室在我国高校已经存在60年。笔者在探究此问题的过程中查阅相关文献,看到的论点大都是“完善”、“改良”而非“重构”。重构是重新架构,是革 命性、颠覆性的变化。教研室建制需要“推倒重来”吗?鉴于高校教学实践中教研室建制的弊端日益显现,笔者主张重构。 笔者认为,教研室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教”而基本无“研” 教研室按理应是又“教”又“研”,教学应该建立在研究的基础上。但现实中高校老师们都忙于教学事务,作为教研共同体的组织研讨名不符实。笔者曾对所在学院2003、2004、2005三个学年各教研室的活动内容作了一个统计,按活动内容出现频率高低依次为:传达校、院精神;应付评估验收;安排课务及实习带队工作;总结考核评比;讨论学院发展规划;外出考察;课堂教学观摩。真正有“研”的内容比例不到20%,而且“研”的形式单一,层次甚低,成效甚微,感知和觉察教学问题、自主确立研究主题的意识和能力甚弱,与专业建设、学科建设的要求相距甚远。很多时候,教研室忙于完成学院的各种事务性工作,俨然变成了一级行政机构,与其应有的职责不相称。 2.有“室”而基本无“聚” 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的重构 笮步社民 摘要:本文剖析了教研室作为基层教学组织的诸多问题及其致因,提出了任务取向的组织重构思路。即以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单元为依据组建基层教学组织课程组,课程组实行首席教师负责制;以项目制推进其教学研究和课程建设,以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关键词:高校;基层教学组织;教研室;课程组 步社民/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副院长 教授(杭州310012) 教育发展研究2010.17 专题·高等教育发展·

四川大学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工作实施办法

四川大学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工作实施办法 (试行) 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基层教学组织的建设与管理,建立健全多种形式的基层教学组织,广泛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活动,不断更新广大教师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提高教师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能力,不断增强广大教师的教学质量主体意识,更好地发挥基层教学组织在立德树人、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为各项教学工作的有效落实提供组织保障,推动各教学单位进一步明确自身办学主体地位,培育形成全校上下重视教学、热爱教学、研究教学的教学质量文化,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一、设立原则 基层教学组织是教学单位的业务主体,是负责推进学校教学运行、开展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促进教师教学成长与发展、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指导学生学习的柔性灵活的教师教学共同体,是联系教师与学生、落实教学工作的“最后一公里”。基层教学组织设立的整体原则应在校院教育教学发展战略目标引领和指

导下,按照本科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改革与教学学术活动的需要,明确职责、统筹规划,鼓励设置跨学科的基层教学组织。具体设置原则如下: 全覆盖原则。各教学单位必须依据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全覆盖原则建立对应的基层教学组织。所有基层教学组织应涵盖本单位的所有任课教师(含实验指导教师等实践教学环节师资)。 多样性原则。学校鼓励各教学单位探索创新基层教学组织形式。基层教学组织可根据各教学单位教育教学实际需要和学科、专业特点设置,鼓励跨学科、跨院系交叉设立。各教学单位可参照“学院—系”、“学院—系—教研室”、“学院—实验教学中心”或“学院—系—课程组”、“学院—教学团队”、“教学研究与发展中心”、“交叉学科—平台”等多种模式组建基层教学组织。 特色化原则。基层教学组织的名称形式可根据学院(部)、教学单位实际状况进行设置调整,综合考虑与原有教学系、教研室、专业建设团队、课程教学团队等组织的有效衔接与融合。 有效性原则。基层教学组织建设须着眼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和组织活动的常态化、组织活动方式的多样化以及研讨内容多元化开展工作,应以达到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与水平及保障教学工作任务的有效落实为目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