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运用语序虚词准确表情达意

运用语序虚词准确表情达意

运用语序虚词准确表情达意
运用语序虚词准确表情达意

运用语序虚词 准确表情达意

李秋果

(邢台学院中文系 河北邢台 054001)

摘 要:任何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独特的语法手段,汉语主要用语序和虚词来表达语法意义。本文用大量实例说明语序、虚词在表情达意时所起的积极作用,要选用、慎用、巧用语序虚词。关键词:语言;语序;虚词;表情达意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129(2002)02-0030-02 语言的存在和语言的创造就是要作为人们交际的工具为整个社会服务,就是要使语言成为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的东西,成为社会统一的东西,为社会全体成员服务 。因此语言就应该也会具有为该社会所有成员共同遵守的、约定俗成的规定、法则,即语言具有社会性,或称为 民族性 。汉语作为汉民族所有社会成员的交际工具,它也具有一些区别于其它语言的、为整个汉民族共同遵守的规则、手段,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运用语序和虚词来表达不同的语法意义。

语序就是语言的顺序。汉语词形变化不发达,句法关系主要依靠语序来表示。同样几个词,语序一变动,语法意义就会发生微妙的变化,甚至差异迥然。1854年曾国藩的湘军与太平军在江西鄱阳湖湖口大战,湘军几乎全军覆没。曾国藩气急败坏,投湖未死,狼狈逃回。他在向清帝说明战况请求救援的奏折里,用了一个成语 屡战屡败 。师爷认为这四个字会让曾国藩大祸临头,于是轻轻一勾,变 屡战屡败 为 屡败屡战 。这一改,清帝不仅没有怪罪国藩连连败北,反而迅速派出援兵,并下诏勉励他继续作战。 屡战屡败 和 屡败屡战 说的虽然是同一种情况,但二者因语序不同,给人的印象截然相反:前者是无能,是狼狈;后者却是败而不馁,顽强战斗,尽忠皇室。

不仅是单句(短语)内部语序的改变会引起整句意思的变化,由几个分句组成的复句内部分句顺序的变动,也会引起整个复句意思的改变。一个县官

因贪赃枉法,激化矛盾被控告,朝廷派人下去调查,县官自恃上面有后台,贪污手法又隐蔽,一味抵赖,死不认罪,钦差调查了半年,结论是: 查无实据,事出有因 ,意思是虽然没有查到确凿的证据,但被人控告是有原因的,至少是贪污嫌疑犯,要继续彻查。由于对这个县官的控告信接连不断,皇帝又派一个官员前去查证,县官给这位钦差又送珠宝,又送美女,让钦差花天酒地寻欢作乐。这个钦差也写了一个调查报告,只把上次结论的两个分句对调一下,改为: 事出有因,查无实据 ,就是说,多人控告是有原因的,但查不出确凿证据。既然没有确凿证据,县官也就无罪了。

因语序不同造成意义不同、结构有异的例子还有很多,如: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情调消极低沉学海无涯,生命有限。潜台词是:珍惜黄金时间,勤奋学习

气氛友好 主谓结构,陈述 气氛 怎么样。友好气氛 偏正结构,表意重点是 气氛 , 友好 表修饰

历史悠久 主谓结构,陈述 历史 怎么样悠久历史 偏正结构,表意重点是 历史 , 悠久 表修饰

经济繁荣 主谓结构,陈述 经济 怎么样

繁荣经济 动宾结构, 繁荣 的支配对象是 经济

景物描写 偏正结构,表意重点是 描写 , 景

收稿日期:2002-04-05

作者简介:李秋果(1963-),女,河北省邢台县人,邢台学院中文系,讲师。

30

第19卷 第2期2002年6月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Xingta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 ollege

Vol.19 No.2

Jun. 2002

物 表修饰

描写景物 动宾结构, 描写 的支配对象是 景物

了解透彻 补充结构,表意重点是 了解 , 透彻 补充说明 了解 的程度

透彻了解 偏正结构,表意重点是 了解 , 透彻 表修饰

可见,语序的安排对结构和意义都有很大的影响。语序不同,结构关系不同,表意重点也有所不同。语序调整得好,可以准确表情达意,甚至可以化平凡为神奇,化不妥为得体,点石成金。有一位学者说: 语法就是把合适的词放进合适位置上的一门艺术。 这话非常准确,尤其是对汉语来说。

不仅是语序,虚词在表情达意上也起着重要作用。汉语语法把词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实词,表示比较实在的意义;一类是虚词,表示不太实在的意义。虚词的意义比较虚灵,其 主要作用是在句子里配合实词造句,协助实词表达意义,帮助句子成分或分句表达关系 ,但有时虚词起的作用是其它实词无法替代的。 阿Q正传 中有一个情节:阿Q和小D打架,围了一帮闲人观看,有的人喊 好了! 有的人喊 好,好! 前者是 解劝 ,后者是 颂扬 ,是 煽动 。 好了 和 好 的区别就在于虚词 了 ,有 了 无 了 意思截然不同。明朝有一权臣,深得皇上器重,他曾在门上写了一副对联 君恩深似海,臣节重于山 来表白自己感念君恩忠于朝廷的心迹。后来明朝灭亡,该权臣降清,有人在其对联末尾各加一个虚词,变成 君恩深似海矣,臣节重于山乎? 虚词 矣 承认了君恩,语气词 乎 否定了臣节,这两个虚词极尽讽刺之意。

用不用虚词,用什么虚词会影响意义和结构的例子也有很多,如:

栽培果树 动宾关系, 栽培 的支配对角是 果树

栽培的果树 偏正关系,表意重点是 果树 , 栽培 表修饰

学习认真 主谓关系,陈述 学习 怎么样

学习得认真 补充关系,补充 学习 的程度

猎人和狗 偏正关系, 猎人 狗 平行并列,地位相等

猎人的狗 偏正关系,表意重点是 狗 , 猎人 表限制

挑了十多担就不挑了 就 表示数量少

挑了十多担才不挑了 才 表示数量多

以上实例充分证明,虚词虽然意义不太实在,但在表情达意上确实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语言运用中不可忽视。

语序和虚词是我们汉语重要的语法手段,我们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来描述事实,阐明思想,抒发感情,就不可避免地要利用语序虚词。既然语序虚词在表达语法意义中起着积极作用,我们就要树立选用语序虚词的意识,慎用语序虚词,巧用语序虚词,以便准确地表情达意。

参考文献:

[1]邢福义.现代汉语(修订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262.

Apply Empty Word of Word Order,Express the Meaning Precisely

Li Qiuguo

(Chinese Dept.of Xingtai Institute,Xingtai,Hebei054001)

Abstract:Any langua ge has its own special grammar means,so Chinese expresses grammar meaning mainly with the word order and empty word.On basis of large real case,the essay illuminates their positive functions while they express meanings.Therefore,we should learn to use empty words selectly,carefully and skillfully.

Key Words:Langua ge;Word order;E mpty words;Meaning Expression

(责任编辑 郝文星)

31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年 第2期

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

《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二:《考试说明》中确定的18个文言虚词;所谓“用法”,就是某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及其所表示的语法关系,即词性(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有些资料书把代词也归入虚词范围)。 一、【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石钟山记》)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廉颇与蔺相如》) ③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信陵君窃符救赵》〉6.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译为“地”,也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正确使用虚词

正确使用虚词 教学目的: 1.了解虚词考查的内容: 1)辨析虚词使用正确与否 2)修改使用不当的虚词 3)辨析选择用法相近或者易混的关联词语 2.了解虚词考查的基本题型; 1)选择恰当虚词 2)辨析病句中的有关选择项 3)修改题 3.了解常见虚词的错误类型; 1)滥用虚词 2)错用虚词 4.掌握一些辨析虚词的巧妙方法; 5.注意一些典型虚词的用法。 教学重点: 1.掌握一些辨析虚词的巧妙方法; 2.注意一些典型虚词的用法。 教学设想:共4课时(41-44) 理论讲解讲解2课时 《全品》练讲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41课时) 一、考纲要求 虚词的考查,在高考试题中出现的频率还是很高的。近几年来,从1996年到2002年的全国卷、2001年全国卷虚词考查出现在语病题中,2003年和2004年同实词一起考查。纵观近几年来的高考题,虚词的考查涉及了副词、介词、连词和助词。在解答虚词考查题时,除了要了解虚词误用的常见类型,掌握一些辨析虚词的巧妙方法外,还应该注意一些典型虚词的用法。 二、考题剖析 1(2002年高考)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C ①中美关系动荡,不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②你比他只是差一点,其实两人不相上下。③这几天我接到一些莫名其妙的电子邮件。 A一再多少往往B再三多少常常 C一再稍微常常D再三稍微往往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考查的是虚词。“一再”表示一次又一次,总是这样,这与下句“不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相呼应;“再三”也有一次又一次的意思,但一般只是强调次数多,不一定有下文。“多少”作程度副词也有稍微的意思,但肯定的意思要重;第二句中前一个分句和后一个分句是转折关系,且有“只是”来修饰,因此用“稍微”才合适。“往往”表示某种情况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常常”表示事

锤炼文字,表情达意

锤炼文字,表情达意 ——《咬文嚼字》课文解读 黄陂六中郑琳 《咬文嚼字》是朱光潜先生在1943年写的一篇文艺随笔,时年46岁。在这篇文章里,朱光潜先生用丰富的事例,独到的见解,深入浅出地与读者畅谈他的阅读体验,从中可以看出先生高深的文学修养。 文章开头先说了一个炼字的例子。一演员把“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改成“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点石成金。结果后来郭沫若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成“你这革命家的风度”就弄巧成拙了。作者引经据典,把“是”和“这”的区别从情感、语法的方面条分缕析,“咬文嚼字”,强调文学注重严谨,一字一句都不能放松。这不是较真,而是明晰思想,通透感情。思想不明晰,感情不通透,语言便含糊。行文至此,作者的观点就鲜明起来,咬文嚼字,较真的不仅是文字,更是文字背后蕴含的情感与思想。 紧接着,作者又举了李广射虎的例子,后人的改写语言简洁,情感也相应地简洁了。这让我想起了流沙河先生的一件事。太太问先生繁体的“亲爱”两字怎么写,先生说:“親要有见,愛要有心。亲不见,爱无心,便是简体字。”只有了解了文字的由来,我们才能真切地感受到文字背后的用意。 然后,作者又谈了自己对“推敲”典故的理解。自古以来,别人都认同“僧敲月下门”,可是作者却从意境的角度认可“僧推月下门”。僧推月下门,贾岛自掩自推真自在,人言冷寂我独闲,更符合诗歌当时冷寂的意境。僧敲月下门,随缘剥啄惊宿鸟,月下来僧扰梦清,反而破坏了这样宁谧的气氛。且不谈朱先生的观点是否正确,但是从情感的层面来推敲字词是最贴合诗作本身的。 推敲的不仅是字词,更是情感。可是汉字博大精深,有表面义,也有联想义。苏东坡能点石成金,将普通的一次饮茶,“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变成“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诗歌源于现实,更高于现实。千百年来,后人看到这首诗,想到的不仅仅是一杯清茶,而是天上的明月与人间的名泉共同蕴育出的独一无二的茶,仙气、名气和齿颊留香的香气氤氲其中,让人向往,更是可以看出苏东坡对茶主人的感念。

辅助有声语言表情达意

辅助有声语言表情达意 毫无疑问,说话是一种有声语言活动。它诉诸听者的听觉器官,通过有声语言形式传 递信息。但是,有声语言在表情达意上并不是没有局限的。它常常把所要表达的意思的一 部分甚至大部分隐藏起来,造成所谓“言不经意”、“言不由衷”。根据弗洛伊德的解释,这大概是经过理性加工的语言往往不能直率地表露一个人的深层心理和真实意向的缘故。 从听者的角度来看,有声语言的这种无形性、隐藏性和间接性,往往叫他们难以“尽解人意”。因此,“仅依赖文字语言我们永远也不会明白一个人说话的完整含义”(伯德惠斯 特尔)。 体态语能弥补有声语言的这些不足,它能通过有形可视的、具有丰富表现力的各种动 作和表情,协助有声语言将内容准确无误地表达出来。视、听作用双管齐下,能给听者以 完整、确切的印象。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深谙此理,他常利用钱币在桌上表演来说明工人与 资本家的利益关系,给工人们留下很深的印象。专家们指出,医生在问诊时尤其要注意二 者兼顾,这样才能给病人更有效的提示,从而获得确切的信息,作出准确的诊断。 不仅如此,体态语还能加强表达语气,显示出人的内在的情感和态度,使情绪、观点、意见无形中得到有力的强调。比如,教师运用一定的体态动作来教学,可以调节课堂气氛、突出教学重点、改善学生的信息接收率。据美国心理学家调查,离学生远远的毫无表情毫 无动作的讲课,学生只能接受其发出信息的25%。如果使用直观教具(图表、字幕等),学生的信息接收率可提高到40~50%。若利用教鞭指着讲解,并配以恰当的手势、动作,学生的信息接收率可高达75%以上。 因此,口才作为一门语言艺术,不应只是单一的话语活动。在口才艺术中,口头语和 体态语是相辅相成的。 感谢您的阅读。 祝语:你陪伴着我,从冬天走来,踏着厚厚的冰雪,迎来寒梅傲雪的那刻,朋友,感谢你,人的一生,有朋友的陪伴,如黑夜中的一点星火,让你不畏惧孤独。

18个文言虚词(含用法 例句 翻译)

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螃蟹有六只脚两只钳头,然而没有蛇和黄蟮的洞穴就无处藏身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剑阁高峻崎岖而突兀不平,一个人守住关口,万人也打不开。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向北解救赵国,向西击退秦国,这是如同春秋五霸那样的功业。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经常把学到的东西拿来检查自己的言行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楚怀王贪婪,相信了张仪,就和齐国绝交了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回头看日观亭以西的山峰,好象都弯着腰,有些被太阳晒到,有些没有,都呈现出各种班驳的颜色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因此我离开你而旅居长安,以寻求微薄的俸禄。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把它放在地上,拔出剑来将它击碎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人不是生下来就知道一切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青是一种染料,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草更深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正确使用虚词测试题高考语文专题训练[2020年最新]

正确使用虚词测试题(附详细参考答案) 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我不想去,只是没工夫罢了。 ②文章流畅很好,而主要的还在于内容。 ③文艺工作者必须深入生活,如此,才能创作出有血有肉的好作品。 A.未尝诚然倘能 B.何尝诚然惟其 C.何尝虽然倘能 D.未尝虽然惟其 B(“未尝”加在否定词前面,构成双重否定,有时相当于“不是”,有时是“不曾”的意思;“何尝”用在否定形式前表示肯定。第一个空选“何尝”更符合语境。“虽然”表示对某一行为的确认或肯定,但后边的并不因此而不成立。“诚然”是“确实,实在”的意思,从上 下文来看,第二个空应选“诚然”。根据第三句的“才能”一词可知句间是必要条件关系, 应选“惟其”) 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现在,无论 ..城市和.农村,都正经历着由改革、开放政策所引起的深刻变化。 B.现在,无论 ..城市及.农村,都正经历着由改革、开放政策所引起的深刻变化。 C.现在,无论 ..城市与.农村,都正经历着由改革、开放政策所引起的深刻变化。 D.现在,无论 ..农村,都正经历着由改革、开放政策所引起的深刻变化。 ..城市还是 D(“无论”与“和、及、与”都搭配不当,与“还是”搭配最恰当)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群众长期热爱的古代小说,其创作多是立足于现实,不脱离现实,否则..就没有生命力。 B.《西游记》中所写的魔怪总是从神佛那里来,而.在被孙悟空打得快死时又总被神佛收去使用。 C.书中以汉、宋为正统,这不是历史观,而且..是现实的反映,不能以历史的标准来要求。 D.重视写情节并不意味着忽视写人物,而是..要通过情节表现人物。 C(句间是并列关系,不能用表示递进关系的“而且是”来连接) 4.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阳光虽然为生命所,但其中的紫外线却有扼杀原始生命的危险。 ②正是历史的多种原因,西藏的经济比内地落后,比沿海发达地区落后。 ③古今不容混同,但古人生活中许多相对真理,也同样包含着绝对真理的因素。 A.必需更加虽然 B.必须越发虽然 C.必需更加固然 D.必须越发固然 C(必需:一定要有的,不可少的。必须:副词,表示事理上和情理上的必要,也表示加强 命令语气。从句意看,该句为“必需”。“更加”表示程度上又深了一层或数量上进一步增加 或减少;越发: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固然:副词,表示承认这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 虽然:连词,一般用于上半句,表示让步,下半句说出正面意思) 5.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在任二十多年来,这位基层干部的基本原则是:只要严格上级领导的指示办事,就不会出现大的失误。 ②上次比赛场上各自为战的教训,我们在下次比赛中一定要形成合力,克服风头主义。 ③看到他取得的巨大成就,我先是一惊,暗暗佩服他的才能和干劲。

18个虚词的用法

18 个虚词的用法 1、“而”字主要的用法如下: 一、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二.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三.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2、“以”字主要的用法 一、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例如:①乃入见。问:“何以战?” (《曹刿论战》) ②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逍遥游》) ③斧斤以时入山林。(《寡人之于国也》) (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如: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寡人之于国也》) (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如:罚所及,则无以怒而滥刑。(《谏太宗十思疏》) (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如:余以 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如: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二、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 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如: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归去来兮辞 (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如:引壶觞以自酌。(《归去来兮辞》)

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快乐老师的博客 ●导航仪 同学们,当我们读完一篇文章时,有一些词语或句子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让我们能快速准确提取课文的有效信息,体会到作者情感、明白文章表达的主旨。它在课文中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这就是文章中关键词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点津石 一、什么是关键词句 在理解阅读文段中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前,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关键词、句。我们可以从以下5个方面来判断: 1. 准确、生动、极富表现力的词句 2. 标志文章层次转换的关联词或过渡句 3.对于理解文意起关键作用的词句 4.凸现人物形象和表现事物特征的词句 5.标志文章线索或主旨的词句 二、如何体会关键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第一,潜心阅读文本,找准关键词句。抓住关键词理清层次,正确理解文章思想内容,领会和分析语言特点及表现方法。 第二,抓住关键词句,并做上记号。对于作者推敲、锤炼文字的匠心,一定要细心琢磨、体会。 第三,联系上下文准确理解词句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表达作用。理解句子后再回到文本,整体体会语篇的思想感情。

(一)生动、极富表现力的词句 记叙文常以多种修辞方法使语句更生动、更形象、更有情味。阅读时,作一点修辞分析,理解可以更准确、更深刻,对语句中的情味感受更真切 例1:当我们不得不收起遗像的时候,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大声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漩涡中脱出神来。 这段话一连用了两个“扑”字,为什么不用“飞”呢?因为,当我们不得不收起遗像的时候,对海鸥来说,老人就是他们的亲人,海鸥不能让别人带走老人。此时用“扑”更能体现海鸥悲伤、无奈、急切和焦虑的心情,他们在用自己特殊的方式表达对老人的留恋。 例2: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 ——鲁教版五下《匆匆》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修辞法,把过去的日子比作轻烟、薄雾。轻烟、薄雾的特点是缥缈易逝,瞬间能被“吹散”,被“蒸融”。在这种比喻中,让我们体会到时光是极其容易流逝的。感受到作者对时光的流逝产生的无奈和惋惜之情。 (二)凸现人物形象和表现事物特征的词句 主要是根据特定的语境选用恰当的词语。凸显人物形象、具体形象地反映客观事物、使人读了能如见其形,如闻其声,有亲临其境之感。 例1:六岁的小女孩柔弱的身体成了黑脸大汉手中的一块面团,翻过来、过去、立起来、横过去,抻、拉、压、拽、为所欲为,奶奶看不过我被整得满脸泪水和汗水,每次都目不忍视地躲到里屋。我自己到倒从没叫过苦、喊过疼——让观众看我哭哭啼啼地演戏,像什么话呀? ——鲁教版五年级下册《我的舞台》片段 文中用“翻过来、过去、立起来、横过去,抻、拉、压、拽”等词语表现了作者刻苦练功的情景。这些词写出了“我”学艺之路的艰辛,深刻地反映了“我”学习的毅力和勇气,折射出“我”对艺术的执著追求。使人读了能如见其形,如闻其声,有亲临其境之感。 例2: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出来开门的童子告诉刘备,诸葛先生正在草堂午睡。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等了半晌工夫,诸葛亮翻了一个身,又朝里睡着了。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三顾茅庐》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归类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归类 1.【而】 (1)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①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劝学》) ——螃蟹有六条腿,两只大钳,除了蛇和鳝鱼的洞穴就没有地方寄居托身,是因为心思浮躁啊。 ②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君子广泛的学习,而且天天对照检查自己,就会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③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接着”或不翻译 】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把玉斗)放在地上,拔出剑来击打它,把它打破了。 ④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 ⑤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各位如果有这个意愿,看我的马头行事就可以了。 ⑥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 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病梅馆记》) ~ ——阻碍它的生机,来谋求高价,因而江浙一带的梅都成了病态的。 ⑦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促织》) ——看到成名养的那只蟋蟀,就捂着嘴吃吃地笑了起来。 (2)代词。表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相当于“你的”,偶尔也作主语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你父亲回来,自然会跟你再算帐的! (3)动词,如,如同 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淹死的有一千多人,士卒惊呼的声音如同大房子倒塌一样。 — (4)复音虚词 ①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语气,相当于“罢了”

05.现代汉语中虚词的运用

现代汉语中虚词的运用 现代汉语中,虚词帮助实词构成句子,能帮助句子表达意义,能表示动作的时间和说话的语气。虚词数量少,且无实在的词汇意义,但使用频率高,用法灵活。 虚词的使用应注意“四要”: 一、要弄清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特别是表达功能相近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如93年上海第6题:“参加研讨会的全体学者对汉语或英语都很精通。”句中的虚词“或”用错了,“或”是表选择关系的连词,而且“或”与“都”不能搭配,它应改为“和”。 二、要弄清虚词的正确搭配。 汉语中的虚词大多数是单独使用的,也有成对配合使用的。搭配有一定规矩,有的已形成固定格式,不能随意更改。否则就违背了语言习惯,影响语意表达。如96年第3题:依次填入下列横线的关联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上千吨的轮船碰上这样大的风浪也得上下颠簸,这么一条小船。 ②挖这样的井,占地多,不合算,井的四周都是沙土,很容易塌陷。 ③改革后,产品质量提高了,款式新颖了,包装也精美了,因而更加受到群众欢迎。 A 况且何况而且 B况且而且况且 C 何况而且何况 D 何况况且而且 “何况、而且、况且”三个都是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但与他们搭配的虚词各不相同。“何况”有前后对比意,有反问语气,常与“尚且”“都”搭配;“而且”常与“不但”“不仅”搭配。再看③“产品质量提高了,款式新颖了,包装也精美了”,前两句是并列关系,与后一句构成递进关系,即“不但质量……款式……而且包装也精美了”。由此可排除B、C,再看A、D两项,“况且”有进一步说明理由的作用,故正确答案应选D。 三、要弄清虚词的正确位置。 使用虚词,要注意它们在句中的位置,如果位置恰当,句意就准确鲜明,否则,不仅会使句意不明。甚至会改变句子原意。这类考查点,常常出现在病句辨识或修改有语病的语段中,如99年第5题D句:“3月17日,6名委员因受贿丑闻被逐出国际奥委会。第二天,世界各大报纸关于这起震惊国际体坛的事件都作了详细报道”。这句就犯了虚词“关于”位置不当的毛病。“关于……事件”这个介宾短语不能放在主

表情包

表情包”是在社交软件活跃之后,形成的一种流行文化。是在移动互联网时期,用含有特定对象的符号、图片登来传情达意。对于“表情包”的流行,存在不同的看法。例如:有人认为:作为一种民间符号,“表情包”体现出其强大的流行文化的力量,它能快速、直观、生动传递着使用者的多种情感,拓宽了任命表情达意的空间。也有人认为:“表情包”的流行,形成人类交流“符号——文字——符号”的循环。文字的式微,意味着文明倒退。 “表情包”——新语言的诞生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社交软件成为时下人们最常用的互动方式。“表情包”作为有别于传统文字输入的新载体越发流行,在表情达意的背后又引发不少人对于文明倒退的忧虑。对于“表情包”的流行趋势,我认为不必紧张。 众所周知,“表情包”的存在方式多以符号、图片为主,也因此更加直观地表达出屏幕那端的情感状态。相比较为复杂的语义内涵,“表情包”既不易被会错意,又简单而高效。日常琐事的交流在符号与文字交替呈现的过程中营造出朦胧的语境,将人从现实的所居之处不经意地放置于另一场合。例如提到食物时,我们往往会在对话中加上表示食物的表情图片,而人便自然由此联想到真的食物。若想得再远些,或许便有坐在餐桌前的临境感了。“表情包”的流行在感观上带给我们文字无法轻易达到的气氛营造力,其生动性可见一斑。 因此,“表情包”的流行反而可能是新文明、新语言诞生的表现。“表情包”凭借其丰富的图片内涵,不由令我联想到最古老的文字表现形式。最初,原始人类在穴壁上绘制图画来传达信息,并逐渐发展为象形文字、楔形文字等表意文字。中国的甲骨文从字型而观,即带有清晰的物象图案。即使观察当今的语言文字,也同样是图像的再一步简略化与重构。“表情包”在回归文字原始交流的基础上,又加强了和当今文字的联系。有时当仅有表情的图片难以表达真意时,制作者往往会在图片旁加上文字以说明。通过这种方式,“表情包”承载了图与字的双重表达,真正起到了交流的作用。所以我们不难发现,有些时候,人们仅凭“表情包”便可轻松交流。正是因为“表情包”的流行带来人类交流方式的转变,特殊的语言文字由此而生,并更符合当下快节奏,人们崇尚简便的生活方式。 不过“表情包”的流行无法取代现有的文字交流。“表情包”语言仍有明显缺陷,特别是在达意之处仍远远不及文字。当人们进行直白与复杂的信息交流时,相对较分散的“表情包”就无法起到表述作用,只可作为调节气氛的工具。文字作为人类表达交流的基本方式,从古至今在各个领域都有重要意义和作用。“表情包”语言则只停留于“情绪”的交流层面,更接近对话场景中言外之意的部分,而不具备准确的说明性。 “表情包”的流行串联起世界,令人们交流得更加便捷,同时也作为当今人类闭塞内心的窗口而活跃。作为一种新时代的日常语言,众人在对话中即时引用素材,拼凑出一个临时语境,修剪语气,度量距离,塑造张力……在领略与享受这直率的新语言时,也万万不可被无规则冲昏头脑,更要以文字的严格标准巧妙地运用“表情包”,使“表情包”语言更加规范化。 不简单的符号文化65 当下,社交软件发展和流行文化的衍生品——“表情包”的兴起引发人们的广泛热议,人们对这种“符号文化”究竟会消解文化的价值,开历史的倒车,抑或成为多元化的表达方式看法偏颇。于我而言,我视其为社交互动,快节奏生活的必然趋势,是对表达媒介的拓宽,更是种“绝不简单”的符号文化。 “表情包”的流行有其潜在的必然性。一方面,是在如今生活节奏迅速加快,“快餐文化”盛行的社会中,相同的时间我们却要面对过度负载,过度生产的信息,于是借用蕴含特定情意的表情,形象以阐明原本需要三言两语表意的广泛事件背后的普遍化情感,何乐而不为?

18个虚词的用法

18个虚词的用法 1、而”字主要的用法如下: 一. 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二. 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 如: 而翁长铃,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三. 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例如: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2、以”字主要的用法 一、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掌”凭借”依 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例如:①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②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逍遥游》) ③斧斤以时入山林。(〈〈寡人之于国也》) (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如: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寡人之于国也》) (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如:罚所及,则无以怒而滥刑。(〈〈谏太宗十思疏》) (四)弓I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号”,可译为在”从”。如:余以乾隆三 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踉”,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如: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凋策》) 二、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

高考语文语言文字运用精炼复习题 正确使用虚词含解析

正确使用虚词1 1、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散文精神因它的定向性而成为一种宿命。它高扬反叛传统的旗帜,以此鼓动有为的作者。 ① ,由于“死亡惯性”,也称惰性的强大势力,人们总是守在经典的食槽里,暗语一瓢饮。 传统不是过往的故事,传统是现时性的。反传统② 同时意味着反时尚。构成 传统秩序的东西,很可能有过生气勃勃的时候,然而③ 形成规则, ④ 开始失 去生命力。⑤ ,作家只需遵奉自己的生命逻辑和思想逻辑。个体精神的介入,是对 于传统和死亡的战胜。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创作⑥ 称得上是生命的奉献。 A.A B.B C.C D.D 2、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我们发现,涉及物质时,这个问题很难回答; ① 涉及精神时,这个问题 ② 同样难以回答, ③ 增加了一些特殊的困难。任何观点都来自先前的印象, ④ 我们对精神实体有任何想法,我们一定先对其有一个印象; ⑤ 无法想出之 前的印象, ⑥ 我们便难以形成观点。因为,一个印象若非与这个实体类似,怎么 可以代表这个实体呢?而按照目前讨论中的哲学理论,倘若先前的印象不具有任何这一实体 的特殊属性,怎么可能与这一实体相似呢? A.A B.B C.C D.D 3、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中华民族有着很强的“寻根意识”。中国人① 走到哪里, ②不忘记寻找自己的“根”。特别是汉族,宗族观念根深蒂固,同姓同宗是一种很强的联系纽带。由于个人③家族的迁移,姓氏人口的分布从发源地逐渐扩散到祖国各 地④全世界, ⑤ 人们始终不忘寻找宗脉源流,追求血脉亲情的归属感。故乡不仅是祖先诞生的地方,更是其姓氏起源的地方。⑥ ,寻根问祖的过程也是寻找家族文化的过程。 A.A B.B C.C D.D 4、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有的人在填报高考志愿时选报热门专业, 理由是能学以致用, ①是一种误解。学以致用的真正含义是将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 ②不是看什么东西有用才决定去学。摒弃功利性③使人抱着乐观的态度去学习; ④有用才去学习会使人产生心理负担, ⑤总要担心以后会不会真的有用。抱着功利之心去挑选专业,往往会牺牲自己真正的兴趣, ⑥毕业后谋到了不错的职位,也不一定就工作得很开心。 A.A B.B C.C D.D 5、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富贵贫贱,通达潦倒,欢喜哀愁, ①离不开

高考语文 冲刺易错点锦囊频道 专题04 正确使用虚词

【难点突破】 难点一介词 介词:指用于名词或代词短语前,组成“介宾短语”,作动词、形容词的附加成分,表示时间、处所、方式、条件、对象等的词。 (1)要求介宾搭配恰当。介词不单独运用,一般组成介宾短语,大多作状语。注意不要用错介词。 【误例】小男孩吃力地推着车,但无论如何也推不上那个山坡。我上前帮了他一把,趁机向他聊了起来。 【解析】“向”和中心语“他聊了起来”不能搭配,应是“和他聊了起来”“同他聊了起来”;与“向”相搭配的,应是“向雷锋学习”“向老师请教”“向专家咨询”等。 (2)要求介宾短语完整,不要残缺介词。 【误例】《亮剑》、《人间正道是沧桑》、《潜伏》等电视剧塑造“落寞英雄”蒋介石的形象方面又有重大突破,经历了从单一脸谱到复杂多变,从丑化到如实还原的过程。 【解析】“塑造”前加一个“在”字,组成“在……方面”的介词宾语结构。 (3)该用甲介词的用成了乙介词。 【误例】2010年1月12日16时53分(北京时间13日5时53分),海地发生里氏7.0级地震。第二天世界各地媒体关于这件震惊世界的事件都作了详细报道。 【解析】“关于”表示关涉,如“关于织女星,民间有个美丽的传说”。而指出对象

时,只用“对于”不用“关于”,如“对于文化遗产,我们必须进行研究分析”。因此,“关于”应改为“对于”,并调整该句语序为“对于这件震惊世界的事件,第二天世界各地媒体都作了详细报道。” (4)要求语言简洁顺畅,不滥用介词,避免全句无主语。 【误例】为什么对于这种浪费人才的现象,至今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呢? 【解析】本句由于滥用介词造成了主语残缺,所以“对于”一词应去掉,让“这种浪费人才的现象”作主语。 【特别提醒】 1.介词在句中不能单独作句子成分,必须同名词性词语(或代词)组合成介词短语作状语,修饰后面的动词性成分。介词在语义和结构上对后面的宾语起引导作用。例如:跟老师谈谈;沿着河边走。 介词“对、对于、关于”等组成的介词短语加上“的”后,可以作定语修饰名词。 例如:对当前国际形势的认识;关于美学的研究。 2.现代汉语中的介词大多数是由动词虚化而来的,例如“把”“被”“以”“从”“连”“由”“关于”“至于”等,现在仍有一些介词兼属动词,例如“在”“给”“比”“用”“向”“朝”“为了”等。由于虚化程度不同,除了一部分专门介词外,大部分介词保留着动词的功能,兼属介词和动词两种词类。 例1、下列各句中介词运用正确的一项是()A.从这个故事里告诉我们一个真理: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B.学生在这次期中考试中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我们就可以看到思想教育工作薄弱所造成的严重影响。 C.一月三十日夜,本市普降大雪,对城市交通带来不便。 D.今年要把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作为重要任务,切实抓好。 【解析】A项“从……里”使句子缺少主语,应删去;B项应在句首加上“从”;C项“对”应改为“给”。 【答案】 D 难点二、连词 连词指连接词、短语或句子的词。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1)正确表达词语概念之间、上下句子之间的关系。 【误例】造纸厂的废水直接排放到淮河,使淮河水变得又黑又臭,许多水生动物、植

意象在诗歌表情达意中的作用

课题 诗歌鉴赏: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课型复习授课人刘红芳 教学目标1、把握意象内涵,理解诗歌主题 2、品味意象冷暖,体会诗歌情感 教学重点1、把握意象内涵,理解诗歌主题 教学难点1、品味意象冷暖,体会诗歌情感 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启发、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时计划 1 班级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导入: 意象是一个古老的美学概念,也是鉴赏诗歌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审美单元。可以说把握了意象也就抓住了诗歌的意境、风格及作者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而将意象含义和具体诗句中的意思结合起来简要分析将是今后命题的方向。那么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探讨一下意象在诗歌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一:解读意象 什么是意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或者通俗的说,凡是自然之物融入作者主观感情就形成意象。如果这么说很抽象的话,我们可以形象的举例说明,如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其中的“花”和“鸟”,花本无情,鸟本无意,但感时伤别,融入作者情感以后,花也溅泪,鸟亦惊心。 二:出示教学目标 1、把握意象内涵,理解诗歌主题 2、品味意象冷暖,体会诗歌情感 三:解读目标 意象,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载体。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是诗人独特心声的表现。千百年来,正是通过这些意蕴相对固定的意象内涵,我们可以跨越时空的界限,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师生活动预设 1、出示多媒体 穿越意象的天空倾听诗人的心声——谈意象在诗歌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2. 听教师解读意象。 3、学生列举自己了解的意象 4、多媒体出示目标 把握意象内涵,理解诗歌主题 品味意象冷暖,体会诗歌情感 5、教师解读目标

怎样让儿童用美术语言表情达意

怎样让儿童用美术语言表情达意 摘要:让学生学会用美术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怀,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掌握美术基本语言的表达方法和技巧,是美术教师今后教学的目标和重点。 关键词:美术语言;色彩;综合材料;美术表达潜力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要求:将学生的认知和情感表达出来,能不拘形式地表现出学生的内心感受和想象,为学生的自主创作提供有利的条件和有创意的表达,也就是要教给学生学会用美术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怀。 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掌握美术基本语言的表达方法和技巧,是新课改下美术教师今后教学的目标和重点。 一、教给学生美术语言技巧,准确表达自己意愿 美术是以视觉形象承载和表达人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和审美趣味。所以,我在教学中,教给学生基本的美术语言技巧,使学生能够准确地用美术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1.点、线、面的表达方式。

点、线、面是美术的基础语言,是小学低年级学生表达情感的最好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要启发学生把看到的图形概括成基本的点、线、面,了解他们之间的联系,正确勾画出自己心中美的事物。例如,湘美版一年级下册第1课《小雨沙沙》,首先播放下雨的各种声音,听自然的雨声,请学生把听到的声音在画纸上用点与线画出来,让学生体会声音与点、线的关系,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抒发雨中情怀。 2.了解色彩感受,激发内心情感 在色彩教学中,采用直观感受的方法,让学生体会不同颜色带来的内心感受,再配以自然风光的图片引导,通过学习,培养了学生热爱多彩的自然生活,激发了学生用适合的色彩表达自己内心感受的强烈愿望。如湘美版一年级上册第3课,《田野中的色彩》,利用颜色的对比,让学生认识色彩,通过多媒体,展示春夏秋冬四季田野的变化,启发学生说出内心感受,用四季的不同颜色来表达学生的内心情感,用线、色造型画出了学生心中的田野,效果甚好。 二、培养学生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准确地用美术语言表达自己的感情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多给学生感悟美术的机会,从不同的角度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美,并把自己内在的一种感受、感觉用美术方式释放出来。 1.体验艺术经历,表达内心感受

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意义归类

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 配套练习 一、而 1.连词。 (1)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例①:蟹六跪而二螯。例②:北救赵而西却秦。 (2)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而且”。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表承接:可译为“就”、“接着”、“然后”、“于是”,或不译。例①: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例②:图穷而匕首见 (4)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5)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例: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6)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可不译或译为“地”。例①:吾尝终日而思矣。例②:吾恂恂而起。例③徐而察之 (7)表因果:可译为“因而”。例: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慑恐。 2.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①: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例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 3.音节助词。常与其他虚词构成“复音虚词”。如:“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①: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例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已而”、“俄而”一般用来表示时间不久。 二、何 1.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例: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2)作宾语,常放在谓语动词前,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例①:豫州今欲何至? 例②:大王来何操?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例①:然则何时而乐耶? 例②: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2.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例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例②:徐公何能及君也?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例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例②: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3.复音虚词。“何如”、“何以”。 “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例:樊哙日:“今日之事何如?”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例:荣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 又:何以战? 三、乎 1.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例①:儿寒乎?欲食乎? 例②: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

18个高考常见文言虚词测试题

18个高考常见文言虚词测试题 (总分100分考试45分钟) 1.下列各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与“吾尝终日而思矣”的“而”字相同的一项是 A. 犹且从师而问焉。 B.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C.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2.下列各句中“则”字的意义和用法与“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的“则”相同的一项是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3.下列句中“为”与例句中的“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A.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B.不足为外人道也 C.公为我献之D.吾属今为之虏矣 4.下列句中加点的“且”与“犹且从师而问焉”中的“且”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 B.示赵弱且怯也。 C. 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 D.且适南冥也 5.下列句中加点字“焉”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犹且从师而问焉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B. 且焉置土石? 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C. 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小山下,怪石乱卧,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

D.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6.下列句中加点的“乎”字用法和意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B.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C.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己后矣 D.知不可乎骤得 7.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与“关山度若飞”相同的一项是() A.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B. 天若有情天亦老 C. 若入前为寿 D.天涯若比邻8.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与例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相同的一项是( ) A.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B.是谁之过与 C.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D.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9.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与例句“娘以指叩门扉曰”相同的一项是() A.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率以货窜名军伍中 D. 铸以为金人十二 10.与“苛政猛于虎也”中“于”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拘于时 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D.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不如因而厚遇之思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B.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今者出,未辞也

【精品】18个文言虚词详解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 1、“而”字主要的用法如下: 一、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如: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二.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三.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例如: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2、“以”字主要的用法: 一、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例如:①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②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逍遥游》) ③斧斤以时入山林。(《寡人之于国也》) (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如: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寡人之于国也》) (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如:罚所及,则无以怒而滥刑。(《谏太宗十思疏》) (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如: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二、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如: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归去来兮辞》) (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