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分析陶渊明诗歌中的象征意象

分析陶渊明诗歌中的象征意象

分析陶渊明诗歌中的象征意象
分析陶渊明诗歌中的象征意象

大学生论坛

分析陶渊明诗歌中的象征意象

石婷婷

陶渊明为我国文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开拓性的一位伟大诗人。陶渊明身处饱受战乱的东晋时代,东晋不仅是一个在政治上处于变革的时代,也是一个在文学上孕育新的生命和转机的时代。在玄言诗占据统治地位的一百多年间,文坛上寂静黯然,而陶渊明作为日后开启中国诗歌繁荣的先导,显示出 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 [1]2的非凡气派,其有别于传统的审美观念,对后世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陶渊明诗歌的最大特点为质朴自然,古人对此多有所论及,如严羽将陶渊明与谢灵运的诗作加以比较后,得出 谢所以不及陶者,康乐之诗精工,渊明之诗质而自然耳 ( 沧浪诗话 诗评 )。元好问亦赞陶诗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 论诗绝句 )。质而自然是陶诗最大的特征,但这并不表明陶诗 淡乎寡味 ,读陶诗是 文已尽而意有余 (钟嵘 诗品 )。正如苏轼所评的 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 与苏辙书 )。陶渊明诗歌这两大特点是与他诗歌中的象征意象密切相关的。读陶诗会发现陶渊明在诗歌中好用 酒、鸟、松、菊 等象征意象。这些意象与陶渊明的田园生活息息相关,不仅是陶渊明诗中之象,更是他的眼中之景,心中之象,他对于人生的独特体验自然地渗透进了这些意象之中,故使得他的诗歌清新而不失淳厚,自然而不乏蕴藉。现就陶诗中的主要意象进行分析,了解它们在陶诗中的象征意义,以及在陶诗中的重要作用。

一、陶渊明与酒

陶渊明的一生可谓是诗酒生涯,在萧统所编的 陶渊明集序 中有云 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 。在陶渊明的作品中 酒 字出现的频率确实很高,达到了四十处之多,将近其诗文篇数的三分之一,这还不包括言及酒者的,如 杯中物 ( 责子 )之类。

事实上,综观中国文学史,文人与酒是紧密相连的,这是一个很有趣的文化现象。但文人们在共同的饮酒主题下,却借同样的杯中酒,抒不一样的心中事,正是 伤心人别有怀抱 ( 艺蘅馆词选 引梁启超语)。

性嗜酒 在魏晋并非仅见于陶渊明,竹林七贤个个都 肆意酣畅 ,其中阮籍、刘伶诸人更是以酒为命,纵酒成癖。但在阮籍那里,酒是用来麻醉他的过于敏感的神经,和逃避司马氏政权的高压,在酒中寻找他心中的 自然 。刘伶的饮酒则是生命价值消解后自我的慰藉。因此,饮酒在阮籍那里多带有痛苦,在刘伶那里更多带有佯狂。

陶渊明的饮酒虽也与政治有关,但不是为了政治而饮酒,在酒中陶渊明感受到的更多的是心中的愉悦之情。酒就如自然界的自在之鸟与自由之云一样,都是让陶渊明陶醉的东西。他在酒中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返归自然的心境,在酒中体味与思考着哲学的意味,宇宙、人生和历史的奥妙。如其 饮酒 之十四:

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

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

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

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

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陶渊明的饮酒是饮出了酒中的深味,此深味就是 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 ( 饮酒 其十四)的玄心,是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 神释 )的洞见,是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饮酒 其五)的妙赏,是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 读山海经 其一)的深情。是对人生的思考,泯去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 伪我 ,以求返归一个 真我 。是对自然化迁的委顺,对生死的顺化,是超然悠然的心境。这样的 玄心、洞见、妙赏、深情 [2]609构成了陶渊明的真风流,也使得陶渊明饮出了酒中的真滋味。

但我们也应注意到,陶渊明的政治诗多与其 饮酒 诗、 述酒 诗有关。 饮酒 20首作于义熙十三年(417),正值晋宋易代之际。 陶渊明集 (逯钦立校注,中华书局出版)中 述酒 后注云: 晋元熙二年六月,刘裕废恭帝为零陵王。明年,以毒酒一

瓮受张祎,使鸩王。祎自饮而卒。继又令兵人逾垣进药,王不肯饮,遂掩杀之。此诗所为作,而以述酒名篇也。 述酒 就是这样一篇借酒命题而有政治寓意的作品,这不是一般地借酒抒怀,而是由晋宋易代引发的更深地逃于酒中的感慨。

陶渊明虽然本性恬静淡然,但他毕竟深受儒家入世精神的熏染,像封建时代许多士大夫一样,怀有建功立业大济苍生的壮志,有着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 杂诗 之五)的抱负。在晋宋最动荡的时期,他自愿投身于政治斗争的旋涡之中,这与他的本性相违,面对晋宋的政治风云,面对儒道二家的入世与出世,他经历着内心的矛盾与冲突,正如他在诗中描述的那样 冰炭满怀抱 ( 杂诗 其四)。

在经历了几番尝试之后,知道不可为,才毅然归隐。他在政治旋涡里翻腾过,他的进退出处都有政治原因,他一生中几番心境变化也都与政治有关。陶渊明是封建士文化熏染下的陶渊明,此时期他心中的悲愤和冲突与政治有关,因此此时的饮酒也更多地与政治有关。陶渊明已不是安安静静体味酒中深味的陶渊明了,而更多地是靠酒的麻醉来抒发自己心中的愤懑,浇胸中的块垒。这里与阮籍的饮酒多多少少有些共通处。陶渊明这些借酒命题的政治诗相当隐晦地感叹着时局和世道,但陶渊明的政治态度,也不过依旧是在冷眼旁观中带着对晋室的惋惜而已。这表现在 饮酒 第十八首中。在此诗中陶渊明融合了扬雄和柳下惠之事,并以他们自比,表现了他在易代之际的复杂心情。前6句以扬雄作陪衬,后4句以柳下惠寄寓深意。此中有一典故, 汉书 董仲舒传 : 闻昔者鲁公问柳下惠:吾欲伐齐,如何?柳下惠曰:不可。归而有忧色,曰吾闻伐国不问仁者,此言何为至于我哉? [3]98柳下惠不但不赞成伐国,而且以鲁公向他问伐国之事而忧虑自己是否不被视为仁者。由此可见陶渊明对刘裕准备篡晋是不赞成的,但也只是冷眼旁观而已。这正如鲁迅所说的: 乱也看惯了,篡也看惯了,文章便更平和。 ( 且介亭杂文 )

陶渊明把崇尚自然的思想运用到人生和社会的各个方面,他以自然作旗帜,和虚伪的名教、黑暗的政治以及竞逐名利的世俗社会相对抗。但他并没有摆脱名教的束缚,立善求名对他还有诱惑力。崇尚自然和顺从名教两种思想常常在他心中交战,使他不能安宁。明知酒是 促龄具 ( 神释 ),写了 止酒 诗,但还是忍不住酕醄一醉,借以忘却那缠绕在心头的苦闷。

陶渊明不管是因妙赏 酒中深味 而饮酒,还是因宣泄心中的苦闷而饮酒,其饮酒总是达到了至高境界,能够饮出酒中真滋味。魏晋人的饮酒主要是由于那个时代的精神苦闷,由于找不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迷茫。而我们从 宋书 所载来看,陶渊明与酒的关系却很有艺术趣味。他不愿见当权者,当权者便用酒来打通他,与之相识。他不解音声,却蓄无弦琴一张,每有酒适,便抚弄以寄其意。他在醉后对客人所说的那句 我醉欲眠卿可去 ,更体现了陶渊明的深情。

不管我们对陶渊明诗歌中的 酒 这一意象的理解有多少差别,但当我们读到他的诗作的时候,脑中会浮现出陶渊明酒醉后坐于菊花丛中,以手抚弄无弦琴的陶然的样子,与之相伴的只有清风明月。确实, 酒,已成为其人生艺术化的媒介 [4]50。

二、陶渊明与鸟

除了酒这一意象之外,在陶集中还会发现许多关于鸟的形象的描述,这并非是无意为之,鸟乃是与陶渊明的自然追求大有关联。陶诗中的鸟,或指具体的鸟类,如燕、雁、大鹏、鹤,或只是一般的泛称,如悲鸟、羁鸟、归鸟、失群鸟等,这些鸟以其独特的艺术形象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这主要是因为它们有着人一样的性情,诗人将自己的人生体验赋予在这些自然物身上,让它们有着诗人的喜、怒、哀、乐,是诗人托物遣兴的一种重要手段。既然这些形象寄寓着诗人的思想变化与情感体验,那么就以诗人一生的情感历程为线索来分析这些意象所具有的象征意义。

陶渊明的一生以辞彭泽县令为界,分为前后两期,陶渊明诗集中鸟的形象也大致分为两类:失意之鸟与适意之鸟。

失意之鸟的形象主要出现在陶渊明为官与归隐的徘徊中。陶渊明的青少年时光应是在农村田园中度过的,这培养了他 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 归去来兮辞序 )的气质,如 归园田居 中的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 饮酒 之八: 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 , 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 总发抱孤介,奄出四十年 。从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个自由放旷、热爱自然、无拘无束的陶渊明。他那与世相异的志趣,游侠儿般的特立独行,使得少年时期的陶渊明显得血气方刚,气质豪爽,带着股豪侠之气。这样的精神状态,他在 杂诗 之五很鲜明地反映了出来: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向往辽阔的天空,怀有四海之志,舒卷自如,适心快意的大鹏,确实是陶渊明青少年时期精神气质的最好刻画。这与其日后的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 读山海经 其十)的精神是一脉相通的。

度过了青少年时期的陶渊明开始经历人生中出世与入世的艰难选择。陶渊明的气质性情是自然真淳的,但他的思想中却既有儒家的成分,也有道家的成分。在出仕之前,在大自然的陶冶下,养成了 质性自然 的 孤介 气韵,同时又接受儒家的传统教

2

育,表现出儒家的某些精神。例如,他有一种 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 ( 荣木 )的汲汲进取的热忱。在40岁时也有 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的感叹。这些无不体现陶渊明的政治理想和儒家的入世精神,宋代真德秀就曾说过: 以余观之,渊明之学,正自经术中来,故形之于诗,有不可掩。 荣木 之忧,逝川之叹也; 贫士 之咏,箪瓢之乐也。 ( 跋黃瀛甫拟陶诗 )

但入世之后,在人命危浅、朝不保夕的社会里,士子们缺少一种精神的依傍,也缺少生命的保障,还何谈实现政治理想?陶渊明在长期的官场生涯中,饱尝了颠沛流离之苦,感到政治之不可为,认识了仁政理想之虚幻性,诚如范文澜先生所言,这是一个 杀夺而滥赏 的社会, 统治集团中人得失急骤,生死无常,心情上表现紧张与颓废 [5]283,陶渊明从而产生了摆脱现有生存方式寻找新生活的想法。但更深层的原因乃是陶渊明 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 归去来兮辞序 )的本性所致。他在诗文中曾涉及到这样的思想变化,如 杂诗 之五: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荏苒岁月颓,此心稍已去。

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虑。

气力渐衰损,转觉日不如。

壑舟无须臾,引我不得住。

前途当几许,未知止泊处。

古人惜寸阴,念此使人惧。

这一 多忧虑 正是其 冰炭满怀抱 ( 杂诗 其四)的内心冲突的表现,在他的心灵深处,有着强烈的冲破官场羁绊、返回田园的热切愿望, 田园日梦想,安得久离析 ( 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 )。

陶渊明在这一时期也塑造了一系列鸟的形象来表达他此时内心的冲突: 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 ( 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 ), 春雁应节起,高飞拂尘梁。边雁悲无所,代谢归北乡;鹂鹍鸣清池,涉暑经秋霜。愁人难为辞,遥遥春夜长。 ( 杂诗 )这些诗都是奔波仕途所作。他觉得自己的行迹,实在有愧于空中自由飞翔的鸟,水中自在嬉戏的鱼。因为飞鸟游鱼各得其所,各称其情,没有丧失各自自然的天性。而自己却为了虚无的功名,违背自己的 素志 ,使更为珍贵的本性受到压抑和羁绊,心中怅然若失,无所归依,就像 悲无所 的边雁, 经秋霜 的鹂鹍。在这里 高鸟 、 游鱼 是诗人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 归园田居 其一)的少年意气的形象写照,而 边雁 、 鹂鹍 则是困于仕途的苦闷的诗人形象。

陶渊明在感受到社会的腐败、黑暗和虚伪后,终而厌倦了这种社会,转而追求一种理想的生活。他思想中道家委顺自然的成分最终占据了上风,在官80余日后,遂辞去彭泽县令,归隐田园。叶嘉莹先生对此时期的陶渊明有较为细腻的分析: 如以渊明之志而言,则用世乃其本心,归田乃是不得已。然而如以渊明之质性而言,则归田方能保全其自然与真淳,而出仕则不免于有 违己交病 之患。所以渊明的归田,既非为了虚浮的隐居高名,也非为了世俗的道义的忠义,而只是为了在 大伪斯兴 的此一人世,保全其一份质性自然的 真我 。 [6]150此时期所描写的鸟为 失意之鸟 。

陶渊明弃官归隐后,心情是愉悦的,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 归园田居 其一),这正是他当时的精神状态。陶渊明终于归田了,从形体上、精神上都释然了,过着 耕织称其用 、 岁功聊可观 ( 和刘柴桑 )的生活,这是物质生活上的 有余闲 。在精神生活上,不仅有幼子绕膝,还可以 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 ( 归园田居 其五),经常与邻人喝酒赏趣,与先前身在官场 冰炭满怀抱 的情形,形成鲜明对照,而今真正能够在自己理想的 乐园 中,享受真正的欣慰与超然。此时笔下的鸟,则为另一种形象,其 归鸟 最具代表性,凡四首,皆是以归鸟为喻,抒发诗人初归田园的心情。诗中 见林依情、欣返旧栖、宿则森标 的有所栖的归鸟,象征在仕途之中羁旅漂泊、终有所托的诗人。已无 尘网 之绊,诗人的自由解放之情,我们从这些意象中可以领会到。

诗人归隐初期所作的 读山海经 其一,明晰地向我们传达了诗人此期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此时的诗人是亲力耕种,虽辛劳却意趣盎然。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诗人正如众鸟无限深情地依恋着养育它们的树林一样,依恋着自然,这是诗人生命的起点也是最终的归宿。在欣慰自足之中诗人可以体悟宇宙、人生、自然的奥秘,这才是陶渊明日思夜想的 桃花源 式的生活,正如诗人所言 不乐复如何 !故而诗人如 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 ( 饮酒 其四)的鸟儿一样,怀有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 饮酒 其四)的誓言。

此后的陶渊明寻觅到了内心真正的静穆与平和: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 饮酒 其五)此时的陶渊明能够以异乎寻常的慧眼,看出在常人看来具象的南山、秋菊、飞鸟之中常人所看不到的理趣,感受到造物的奥妙,参透人生的真谛。人、山、菊、鸟恍如一物,在宇宙大化之中, 一片化机,天真自具 (王士祯 古学千金谱 )。此时鸟的形象

多表现为适意之鸟。

天然造化所钟的陶渊明是经过一番痛苦的抉择与寻觅之后的回归。由 失意之鸟 到 适意之鸟 的蜕变过程是痛苦的,朱光潜先生深味其中的甘苦: 谈到感情生活,正如他的思想一样,渊明并不是一个很简单的人。他和我们一般人一样,有许多矛盾和冲突:和一切伟大诗人一样,他终于达到调和静穆。我们读他的诗,都欣赏他的 冲淡 ,不知道这 冲淡 是从几许辛酸、苦闷得来的。 [7]293正是这样的精神煎熬,才使得陶渊明得到了升华,黑暗与苦难磨练了陶渊明,也成就了陶渊明,使得他的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上更为突出,使得他成为魏晋玄学的终结者,日后中国古典诗歌辉煌的先导者。鸟这一形象在陶渊明的诗歌中有重要意义。

三、陶渊明与松菊

事实上陶渊明写松写菊的诗篇并不多,可正如袁行霈先生在 中国文学史 中所说: 但因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两句太著名了,菊便成了他的化身。 这固然是一个方面,而菊本身的自然属性与传统象征意义也成为陶渊明钟爱它的原因。陶渊明很少描写到具体的树木,但松出现的频率却相对很高。因此陶渊明为什么选择松、菊,以及赋予它们的新的含义便值得去研究。

在陶渊明的一百多首诗中,写到菊的只有5处,即 秋菊盈园 ( 九日闲居 )、 菊为制颓龄 (同上)、 芳菊开林耀 ( 和郭主簿二首 )、 采菊东篱下 ( 饮酒 )、 秋菊有佳色 (同上)。同样写到松的,据我统计在百十首诗中也不超过10处,例如: 青松冠岩列 ( 和郭主簿二首 )、 因植孤生松 ( 饮酒 )、 青松在东园 (同上)、 班荆坐松下 (同上)、 松柏为人伐 ( 拟古九首 )、 青松夹路生 (同上)等。

从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松、菊的喜爱之情。松、菊因具有不畏严寒的属性,历来为人所称道,被认为是君子与崇高精神的象征。屈原在 离骚 中写到: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以香草名花来赞美品质的高洁。在 论语 子罕 中也有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来赞扬松柏及君子的精神。可见松、菊所代表的象征意义已为古人所充分认识,但在陶渊明的精神世界中,松、菊又有着别样的意义与更深刻的内涵,诗人将自己的人格与精神外化在了这两种事物上,因而使它们的形象更突出,内涵更丰富。

在陶渊明的诗歌中,松、菊的意象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诗人眼中之象,一类是诗人心中之象。下面就对这两类意象做分析:

陶渊明诗歌中松、菊的原型意象,即诗人眼中之象有: 秋菊有佳色 、 松柏为人伐 、 班荆坐松下 、 菊为制颓龄 、 秋菊盈园 。在这些诗句中,诗人在叙述这些意象时,所写的仅是具象的松、菊,即为纪实之句。当然这些意象的选取,其中也多少含有对松、菊不畏严寒的品性的欣赏与仰慕。

我们分析的重点应是第二种意象,即诗人心中之象。只有这类意象才是诗人人格与形象的真实写照,是诗人精神的折射。如 饮酒 其八: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诗中含有传统的香草、恶草之喻,以众草喻奸佞小人。 众草没其姿 显然含有社会黑暗,小人当道之意, 虽怀琼而握兰,徒芳洁而谁亮! ( 感士不遇赋 )可是当寒霜降临,众草衰颓死去,只有不畏严寒的青松仍高高挺立。在 杀夺而滥赏 的社会,只有真正的高洁之士才能始终保持自我的高风亮节。陶渊明此处的青松显然被赋予了诗人自己的人格与节操,含有自励、自勉的意思。 饮酒 组诗作于归隐田园以后,在选择退守,疏离主流群体之后,在东晋茫茫的黑夜之中,陶渊明需要一种精神与意志来帮助他寻觅心中的 真我 ,渴望有某种力量载他渡过这一段人生的沼泽。青松 上枝干于青云,下枝通于三泉 ,卓然立于凝霜之中的姿态给了他经受住人生志节考验的勇气。

我们再来看 饮酒二十首 其四: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

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在这首诗中诗人将自己喻为失群鸟。陶渊明用一生来寻觅与求索自己精神的故乡与归宿, 前途当几许?未知止泊处 ( 杂诗 其五)。陶渊明的一生轨迹就是徘徊 回归,就犹如 徘徊无定止 的归鸟终有所托。这里的 孤生松 就是诗人的止泊处 田园 他生命与精神的依托之所。任世间风云变幻,陶渊明用 拼却一生休 换来了一句沉甸甸的人生誓言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叶嘉莹先生对陶渊明这一段寻觅过程,有过诗意的分析: 自渊明诗中,我们就可深切地体悟到,他是如何在此黑暗而多歧的世途中,以其所秉持的、注满智能之油膏的灯火,终于觅得了他所要走的路。而且在心灵上与生活上,都找到了他自己的栖止之所,而以超逸而又固执的口吻,道出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的决志。所以在渊明诗中,深深地揉合着仁者的哀世的深悲、智者欣愉的妙悟。 [6]151此后陶渊明的心境是平和与冲淡的,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 饮酒 其五)。诗人

4

以他一颗妙赏与洞见的玄远之心,将人、山、菊、鸟投于宇宙大化之中,委顺自然,一片化机。这时的 菊 既是诗人眼中具象的菊,又是诗人心中化象的菊,这菊自然也就成了诗人的象征,成为了象征高情远志的意象。

四、儒道交互影响 陶诗四类意象的共通处

陶渊明熟谙儒家学说, 诗文中引用儒家经典很多,仅 论语 就有37处 [8]。他有儒家的入世精神,也像儒家那样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但不拘守儒家经典的章句,显得通脱而不拘泥。他说: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 五柳先生传 )有时更将孔子称作 汲汲鲁中叟 ( 饮酒 其二十),这与汉儒的态度很不相同。他赞扬孔子,但又有点将孔子道家化的倾向。他深受老庄思想的影响, 在诗文中有70篇用了 老 、 庄 的典故,共77处之多 [8]。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是陶渊明思考人生得出的两个主要结论,也是他人生的两大支柱。而这些都是儒道两家的交互影响在陶渊明身上留下的深深印记。诗人自身存在着矛盾的因素:既淡然恬退又积极进取。在仕途时深觉心为形役,不禁生出 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 ( 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的羞愧, 终返班生庐 以后又有一种 有志不获骋 ( 杂诗 其二)的失落。 儒家超越生死是通过立德、立功、立言的人事奋斗,赋予短暂的人生以崇高的价值和密集的意义,在现实人际和短促人生中赢得永恒;道家则是通过与大化同流而与大化同在。 [9]54陶渊明作为魏晋时期的士大夫,正是儒家主张通过现世功德来确立自身生命价值的思想,使他长期担心自己 奇名之不立 ( 感士不遇赋 ),待到真的 白首无成 ( 荣木序 )时他便寝不安席: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戚,终晓不能静。 ( 杂诗十二首 之二)这使得陶渊明开始了多次的出仕尝试,但是他的人生志向与自己的精神气质却有着内在的冲突,出仕又厌仕,始出便思归,成了陶渊明每次出仕的心理模式。诗人经历了人生的一段徘徊期,陶渊明频繁地忽而出仕忽而归隐,表明他此时仕有仕的苦恼,隐又有隐的不安。这时的饮酒有着逃避政治、摆脱内心苦闷的意味,诗人此时只能 且进杯中物 ( 责子 ),在酒中找寻向往的平和。这一时期,鸟这一意象又多含失意之意, 春雁应节起,高飞拂尘梁。边雁悲无所,代谢归北乡 ( 杂诗 ),失落的 边雁 是诗人当时内心的真实写照。儒家的入世精神使他义无返顾地投入仕途,但诗人质性天然,受不了绳墨的约束,失意与焦虑在所难免。 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终怀在归舟,谅哉宜霜柏。 ( 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 )他选择了 击壤以自欢 的生活道路,毅然拂衣归里。他回到了自己日夜梦想的田园。这时他的内心才真正得以平复,他才终于达到了纯粹的自然之境,此时道家对于他的影响更多地体现了出来。陶渊明既然否定了立善求名的功利人生,而取 纵浪大化中 ( 神释 )的审美式超越,其生命价值近于老庄。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诗人内心的喜悦溢于言表。在 归园田居 其五中诗人写到 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一条山涧、一只鸡、一根荆薪,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在已得其所的诗人心中便有了生活与生命的情趣。这时的诗人终于真切地体味到酒中的真滋味。作为陶渊明化身的鸟也已不再是 悲无所 的羁鸟,而成为 虽无昔侣,众声每谐。日夕气清,悠然其怀 、 晨风清兴,好音时交。矰缴奚施,已卷安劳 ( 归鸟 )的自由之鸟。诗人在一片天然化机之中,于酒中体味人生的真滋味,感受适意之鸟的无所羁绊,是那个怡然自得的东篱先生。此时陶渊明更多地具有道家与自然合一的倾向。但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 渊明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却不是一个拘守系统的思想家或宗教信徒 尤其不见得渊明有意要做儒家或道家 ( 诗论 陶渊明 )。

因而陶渊明体现了晋宋之际名教与自然合一的时代特点:儒道兼综,孔老并重。达到了人生的化境 既 放浪形骸之外 又 谨守规矩之中 [9]61。

五、言有尽而意无穷

正是陶渊明激烈的情感冲突和丰富的内心世界,以及象征意象的巧妙运用,使他的诗歌有着世人少有的质朴自然,而又不乏蕴藉淳厚,富有余味。他的田园诗有的是通过描写田园景物的恬美、田园生活的简朴,表现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如 山涤余霭,宇暖微霄。有风自南,翼彼新苗 (5时运6)。写山村的早晨,晨雾渐渐消失,南风使新苗长上了翅膀,一/翼0字使画面栩栩如生,更可见自然的可爱之处与诗人的欣喜之情,虽用白描手法,但正如王国维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0(5人间词话6)。

再如5归园田居6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0这首诗的艺术风格就是平淡自然,这是和诗人的诗歌的内容以及表现上的特点分不开的。陶渊明的诗歌的主要内容是平淡的田园风光,农村的日常生活,以及处于这种生活中的恬静的心境。在5归园田居6中,诗人笔下的田园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0,诗人摄取的全是日常生活中

习见习闻的再平常不过的景物,而这些景物又是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真率自然地抒写出来的,使人感到真好像是/从胸中自然流出0,没有一点斧凿的痕迹。而/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0,一远一近,使画面更具层次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0,以动喻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诗中所写虽为村野平常之物,常见之景,一经陶渊明点化也都诗意盎然了,正如司空图5二十四诗品6所说:/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0,/不著一字,尽得风流0。读陶渊明的田园诗使人真切地体味到自然的无限乐趣。

陶渊明的哲理诗也无魏晋时期的玄言诗那般地枯涩无味,玄而又玄,而是透过人人可见之物,普普通通之事,表达高于世人之情,写出人所未必能够悟出之理。陶诗重在写心,写那种与景物融而为一的、对人生了悟明澈的心境,写出他自己胸中的一片天地。/陶诗发乎事,源乎景,缘乎情,而以理为统摄0 (袁行霈5中国文学史6),平平淡淡,却又理趣盎然。5归园田居6其四就是情景事理四者浑融的佳作: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陇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B/死殁无复余0。

/一世异朝市0,此语真不虚!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世人的竞逐名利,蝇营狗苟为陶渊明的一句/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0所点破,不仅否定了功名利禄的价值观,也同样否定了滋生这一价值观的污浊社会,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思考。陶诗中的/理0不是抽象的哲学说教,而是在生活中亲自体验到的,其中包涵着生活的情趣。陶诗表现了他对宇宙、历史和人生的认识,是探求其奥秘和意义的结晶,而这一切又是用格言一样既有情趣又有理趣的语言表现的,取得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从陶诗中蕴涵着的深厚的情趣与理趣,我们能够体会到陶渊明看似枯槁的一生有着怎样的丰腴与绚烂。

陶渊明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巨大的影响。陶渊明的成功体现在文学、玄学与人生上。于文学,他开创了田园诗派,将诗歌从/理过其辞,淡乎寡味0(钟嵘5诗品6)的玄言诗中解放出来,他的诗歌质朴、自然而又富有哲理。于玄言,他成为魏晋玄学的终结者,将玄学诗意化、人生化,将深厚的理趣化于自然之中,代表了魏晋玄学的最高成就。于人生,他能够在进退出处的煎熬之后,在/大伪斯兴0的人世之中,保全其质性自然的/真我0。他的退守为后世士大夫开拓了一份精神家园。陶渊明的一生是诗化的一生,理趣的一生,内秀的一生,这些意象使他的诗/词淡意浓0(张谦宜5砚斋诗谈6),对陶诗及后世诗歌的创作无疑有着巨大的影响。ü

指导老师周桂峰

参考文献:

[1]萧统.陶渊明集序.北京:中华书局,1979:8.

[2]冯友兰.论风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

[3]逯钦立.陶渊明集.北京:中华书局,1975:5.

[4]袁行霈.陶渊明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7.

[5]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6]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1.

[7]朱光潜.诗论#陶渊明.香港:三联书店,1998.

[8]刘济远.中国文学史中的陶渊明[EB/OL].http://

www.rongshu.co m,2004-12-09.

[9]戴建业.澄明之境)))陶渊明新论.武汉:华中师范

大学出版社,1998.

(作者单位:淮阴师范学院中文系223300)

6

关于对陶渊明诗歌的研究

四川理工学院成人教育学院 毕业论文 题目浅谈陶渊明的隐逸思想对其田园诗 的创作影响 教学点泸州 专业汉语言文学 年级 姓名唐胜涛 指导教师 定稿日期:2014年月日

四川理工学院成人教育学院 毕业论文任务书 学生姓名唐胜涛专业班级201级汉语言文学论文题目 浅谈陶渊明的隐逸思想对其田园诗的创作影响 接受任务日期2014年月日完成任务日 期 201 年月日 指导教师(签名)指导教师单位 论文内容目标 1.通过毕业论文时间教学环节,使我们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得到不同的巩固、深化、提高,学会用文献检索、调查研究、综合分析等方法编写报告,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 2.培养学生正确的设计思想、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进一步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和文字表达等基本技能。 论文要求1、字数要求:本科论文不少于5000字,设计不少于4000字。 2、论文或设计由:题目、摘要、关键字(词)、目录、正文、结论(结语)、参考文献、致谢、等几部分构成。

参考资料 [1]吴怀东.论陶渊明隐逸思想之继承与创新[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07,28(2) [2]李敏.论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J].新课程学习(社会综合),2009,(12) [3]莫莉荣.论陶渊明对道家思想的接受与田园诗创作[J].考试周刊,2009,(31) [4]赵明.道家思想与中国文化[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87 [5]侯立兵.汉魏六朝赋多维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6]朱光宝.中国文学史教程[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浅谈陶渊明的隐逸思想对其田园诗的创作影响 (汉语言文学本科):唐胜涛 【摘要】隐逸是陶渊明一生中最引人注目、最具特征性的行为。陶渊明一生 接受了儒和道两种思想。儒、道都认可隐逸,但是其价值观并不相同,前者强调的是对有序社会理想的建设与个人人格节操的坚守,后者追求的是个人自由。陶渊明的隐逸是吸收道家思想而对儒家隐逸思想进行改造。本文旨在探讨隐逸思想对陶渊明的田园诗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陶渊明;儒家思想;道家思想;隐逸思想;田园诗 陶渊明一生主要接受了儒家“人世”和道家“出仕”两种思想。儒家的“出仕”思想指导着年轻的陶渊明选择他的人生目标,但这种目标并不固定长久,时断时续的13年官场生活就是最好的明证。当无法融人现实世界时,陶渊明性格中的道家“出仕”精神就逐渐显现,成为他思想性格中的主导方面。越到后来,这种思想特征越突出,他的这种性格也越成熟、越坚定。在道家思想的浸润下,陶渊明将这种精神旨趣写入诗歌,创作出了清淡自然的田园诗.开创了诗歌的一片新天地。本文旨在探讨陶渊明对道家思想接受的原因。以及这种思想对他创作田园诗的影响。 一、乱世的名隐士 (一)曲折的人生经历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柴桑人,我国晋朱时期著名的文学家。陶渊明的曾祖陶侃是东晋镇守长汀中游地区、都督八州军事的大将军,被朝廷封为长沙郡公。其祖父和父亲也都曾出仕为官。南宋朱熹曾经评价陶渊明说:“晋宋人物,虽日尚清高,然个个膳要职,这边面清淡,那边一

陶渊明、王维诗歌意境之比较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陶渊明、王维诗歌意境之比较 作者:孙会黎 作者单位:陕西省广播电视大学延安分校 刊名: 科技信息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2009,(22) 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10条) 1.李浩唐诗美学 1992 2.袁行濡陶渊明的哲学思考 1997 3.袁行濡中国文学史 1999 4.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1998 5.陶渊明研究资料汇编 1962 6.李译厚美学三书 1999 7.宗白华中国意境之诞生 8.张惠民论王维隐逸思想的多元构成 9.李华王维与陶渊明 10.师长泰王维研究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逯雪梅.张荣东青山独往有真意,异代相随俱风流--王维与陶渊明隐逸思想比较-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 为了寻求心灵的依托与慰藉,王维与陶渊明以不同的心态走入自然.王维淡漠人事,一意参禅,力图以释家的空与寂来消除内心的痛苦.对王维而言,山水是外在的.而陶渊明把田园融入自己的生活,隐逸成为陶渊明的生活方式,作为现实社会的异在形式,田园是陶渊明的精神家园. 2.期刊论文高建新陶渊明在唐代的地位及其与王维、孟浩然之关系-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2,4(4) 陶渊明的地位是在唐代被确立的. 作为田园诗人的开创者,陶渊明对唐代山水田园诗的影响是深刻的,也是明显的. 唐代的山水诗皆以陶渊明为祖,追求清新自然、浑然一体的意境,又各自有自己的特色. 王维有陶渊明的清腴,孟浩然有陶渊明的闲远. 陶渊明之所以在唐代才受到人们重视,一是社会生活日益丰富,思想感情日益充沛;二是由于中国传统诗学观念到了唐代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3.学位论文雷文学矛盾与精神走向-王维、陶渊明比较研究2004 本文以尼采、叔本华等人的意志哲学和泛神论为理论背景,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分析王维、陶渊明的思想、人格及创作。文章认为,王维和陶渊明都面临现实和精神矛盾,都有各自的精神追求,但王维精神萎弱,在解决现实矛盾中,让理想屈服于现实;在解决精神矛盾中,躲进佛禅,放弃个人的独立探索。而陶渊明以自己纯真的性情、健朗的人格,不为现实压力所屈服,敢于彻底放弃为官,返回田园;他虽面临精神危机,但不依靠任何一种宗教或哲学来解脱自己,而是独立探索,打造出真淳静穆的生命境界。他们的诗歌反映出他们的这种人格和精神特质:王维由早期的昂扬、奋发、开阔、亲切转为后期的幽寂、虚幻、空灵、渺远;陶渊明一直保持了诗歌真淳自然的风格,而其后期的诗歌对生命境界又作了实质性的开拓和升华。 4.期刊论文吴军形似而神异——陶渊明与王维山水田园诗不同艺术风格之比较-文教资料2009(6) 陶渊明和王维作为不同时代的著名诗人,在山水田园诗的创作上均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但二者田园诗的风格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5.期刊论文赵雅娟.ZHAO Ya-juan由"任真适性"到"身心相离"--从创作心态看陶渊明与王维田园诗之不同-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2(2) 陶渊明与王维同为田园诗人,但他们写作和对待田园诗的心态却有较大的区别.陶任真适性,具有现实主义精神,其诗歌风格表现为拙朴自然.而王维则是以赏爱的态度去观照田园,具有极强的文人化倾向,其风格相应表现为秀美雅致. 6.学位论文周建国王绩山水田园诗研究2006 王绩是隋唐之际一位独特的诗人。他家世显赫,幼年时即崭露头角,后来他几度出仕,又几度归隐,但因种种原因一直未能实现自己人生的抱负 ,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于隐居田园中度过。 本文以王绩所生活的历史时代为背景,分析王绩复杂思想的渊源,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王绩山水田园诗所呈现的美学特征,以及与前贤陶渊明的联系和他在山水田园诗发展过程中的贡献。 本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为王绩的思想探源。隋唐的文化政策相对宽容,儒、道、释三教都得了长足的发展。这种先在性的社会意识形态使得身处其中的王绩深受影响。他兼取儒、道、释三家思想,甚至还有阴阳历数诸家的学说。不过,因为家族文化传统的影响,儒家思想一直是王绩特别是他前期思想的主流,后来因为屡遭挫折,道家思想渐渐成为主宰。 第二章探讨王绩山水田园诗的审美特征。王绩诗歌创作的总体艺术特征是对陶渊明的继承,但他有着自己的诗学追求,他极力主张诗歌创作应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倡导作诗应“以会意为功”。这就保证了他创作诗歌时感情的真实流露,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风。早期建功立业、出将入相的愿望,使他的诗风率真、自由、洒脱;后来因为庄园祖业的居住环境,诗人刻画出了一幅幅清新自然的山水田园美景,诗歌语言朴素,意境清新,诗风清新自然;还因为王绩的长期隐居,他少与人交往,缺少陶渊明那样的生活热情,又因受老庄无欲无求的哲学影响,他的诗风还呈现出幽冷清寒的艺术格调。

古代诗歌意象的作用及分类

古代诗歌意象分类 意象,就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 意象的作用: ①借景抒情。一切景语皆情语。凡诗歌中有描写的景物,一般都具有这一作用。 ②奠定情感基调。如柳永《雨霖铃》开头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为全词奠定了凄凉、伤感的基调。 ③借助意象(组合)营造氛围、环境或意境。以送别诗、山水诗和边塞诗为代表。如“枫叶荻花秋瑟瑟”;“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分析诗歌意象的方法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找意象诗中的意象有:空山、新雨、明月、清泉、竹、莲等 (2)析意象首先抓住意象本身的特点进行分析。即意象前后的形容词或动词,有突出事物特征的作用。 “空”“新”“明”“清”“喧”“动”更渲染突出了“幽静”“清新”“皎洁”“清澈”的特点。 (3)分析寄托在意象上的情感 泉水、青松、翠竹、青莲等的幽静、清新、皎洁、清澈等烘托了清幽澄澈的环境,寄托了作者对宁静淡雅、清新质朴生活的向往,折射、反衬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答题步骤与要点 ①找到诗中描绘形象的相关语句,准确理解形象的基本含义; ②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形象的特征; ③结合诗歌的主旨指出所描绘的形象的表达作用和艺术效果。 漫成一首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试作简要分析。 这首诗就是通过江水中的月影、冲淡柔和的月下灯光、联拳静憩的白鹭,跃出水面拨剌有声的鱼儿四个意象,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意境,描绘了一个宁静、安谧的和平境界,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在诗中作者写了哪些景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落月、啼鸟、霜满天的秋夜,江边的枫树、渔火、寒山寺飘来的钟声,描绘了一幅凄清的秋夜羁旅图,抒发了诗人只身漂泊异乡,孤独的羁旅之愁 一、送别类 1.杨柳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之神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恩。例句:《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2.长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休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在古代词中,它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例句:《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论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完整版

论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论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摘要]:陶渊明是东晋末年着名的田园大诗人,他的田园诗开创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领域----田园诗。他开创了田园诗歌新的艺术境界,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意境,无不透露着一种韵味极为醇厚而又朴实无华的冲淡美,因而,我们不应仅在其文字和形式的表现上徘徊,而应真正深入到他田园诗的时代感和人民性的精髓之中去认识,探索其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关键词]:陶渊明田园诗思想内容艺术特色?意境 陶渊明生活的魏晋时代是一个天姿烂漫的时代。那个时代的文人钟情于自然,而陶渊明更是对自然的追求和对自然观的理解又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他的个性品格、诗歌题材、诗中之理、艺术之美全都表现在对自然的追求,达到了一种物我一体人生境界,开创了质朴无华,极尽纯净的语言之美。 一、陶渊明田园诗的内容之美 陶渊明田园诗的内容是情、景、事、理的大浑融。他描写景物并不追求物象的形似,也不追求情节的曲折,而是通过人人可见之物,表达高天世人的情怀,写出深刻的理。他的田园诗写的是平淡的田园风光和日常的农村生活,反映的是归隐后恬淡的心境与情趣。陶诗最重要的还属于发乎事,源于景,缘于情,而以理为统摄。在南山下张开翅膀的新苗,伴随他锄草归来的月亮,依依升起的炊烟……床上的清琴,壶中的浊酒,以及在他笔下常常出现的青松、秋菊、孤云、飞鸟都已不是寻常的事物,它们既是客观的又是体现了诗人主观感情与个性的既是抽象与生动。 陶渊明的田园诗,多方面的描写农村自然景象和农村生活之美,从内容上来看大体可分为三个方面: (一)表现农村恬美宁静和悠然自得的心情

(1)古代诗歌中常见意象的象征意义备课讲稿

古代诗歌鉴赏复习资料一 古典诗歌中常见意象的象征意义 (1)寄予自己浓浓的乡愁。 如:韦应物《闻雁》“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赵嘏《寒塘》“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2)代指书信 如:杜甫《天末怀李白》“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李清照《一剪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 (1)象征爱情 如:晏几《临江仙》“花落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2)成为表现时事变迁,人事代谢的寄托。 如:刘禹锡《乌衣巷》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1)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如: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 辛弃疾《菩萨蛮》“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2)表达思念之情 如:郑谷《席上贻歌者》“座中亦有江南客,莫向春风唱鹧鸪。 ” 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如:骆宾王《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 (1)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诗人常用来表达思亲之情,归家之念。 如: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子规鸟即杜鹃鸟。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 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乡思。 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王令《送春》“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2)也有用来表忠贞的。 如:文天祥《金陵驿》“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表达对南宋王朝的赤胆忠心和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哀伤凄厉 理想追求 惬意 刚劲自由人生的搏击 事业的成功 生活气息田园生活 追求漂泊 哀伤 飘零 伤感 杜甫《旅夜抒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代指书信。 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诗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即以双鲤借代远方来信。

陶渊明的诗歌艺术特色

陶渊明的诗歌艺术特色与人生境界的探索摘要:陶诗的内容大都表现隐逸的思想和生活。平淡与醇美的统一,情、景、理的统一是陶诗的艺术特色。田园诗所歌咏的是个人悠闲的生活,没有充分揭示农村的矛盾,这是其不足之处,但以田园的美好对比官场的丑恶,是有积极意义的。咏怀诗、咏史诗表现出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以及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也曲折地暴露了社会政治的黑暗。陶渊明对后代的影响主要是积极的。但也包含了不少明哲保身、安分守己、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关键词:陶渊明平淡醇美艺术特色人生境界一、陶渊明的生活背景与诗歌的艺术特色(一)生活背景:陶渊明(公元356--427)又名陶潜、字元亭,是东晋末年的田园大诗人。据史书记载,东至县东流镇东晋时期属浔阳柴桑(今属九江彭泽县),陶渊明在彭泽做县令,经常到东流种菊。留下千古佳话,后人敬羡先生,建祠以祀。出身于世代官宦的家庭,又是元勋之后的陶渊明,本来也曾期望在仕途中有所进取,在政治,有所作为。但同时,东晋士族文人普遍企羡隐逸,追求精神自由的风气,在他身上也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他是抱着两种彼此矛盾的愿望走上人生道路的。开始时前一种愿望占据了主导地位。但那时一个动乱的年代:宗室内部的斗争,军阀对政权的野心,不断引起血腥的杀戮乃至激烈的火拼。这种社会动乱不仅给人民带来灾难,同时在社会上层也造成严重的不安感。这使陶渊明的政治雄心不得不有所消减。另外,在这种权力争夺之中,一切卑污血腥的阴谋,无不打着崇高道义的幌子,这让秉性真淳的陶渊明也难以忍受。最终“爱丘山”的夙愿就压倒了“逸四海”的猛志。他开始身在仕途,心在田园了。所以说,他的归隐,实际是自己的思想与当时现实无法调和的结果。(二)诗歌的艺术特色:陶渊明在诗歌、散文、辞赋诸多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但对后代影响最大的是诗歌。在诗歌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田园诗。这种田园诗的艺术魅力,与其说在于它是田园生活的真实写照,不如说在于其中寄托了陶渊明的人生理想。田园被其用诗的构造手段高度纯化、美化了,变成了痛苦世界中的一座精神避难所。1.平淡与醇美的统一:前人常用平淡概括陶诗的风格,这是不错的。我们在陶诗里很难找到奇特的形象,夸张的手法和华丽的辞藻,甚至连形容词都很少用。一切如实说来,平平淡淡。然而,如果仅仅是平淡,不会产生强烈的艺术魅力。陶诗的好处是在平淡的外表下,含蓄着炽热的思想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这正和陶渊明的为人一样。因此读来韵味隽永,越读越觉的它美。试看《劝农》诗中的一节:熙熙令音,猗猗原陆。卉木繁荣,和风清穆。纷纷士女,趋时竞逐。桑妇宵兴,农夫野宿。这里呈现出一幅和平的农作图,实际是把中国农村封闭式的、自给自足的特点加以美化的结果。《归园田居》组诗的第一首久享盛名,也有类似的特点: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诗大约作于从彭泽令解职归田的次年,抒发回到田园生活的愉悦心情。中间写景的一节,“方宅”以下四句,以简淡的笔墨,勾画出自己居所的朴素美好;“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视线转向远处,使整个画面显出悠邈、虚淡、静穆、平和的韵味。作者正是以此作为污浊喧嚣的官场——所谓“樊笼”——的对立面,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和人生观念。结末“复得返自然”的“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环境,也指自然的生活。作为自然的生活的一部分,陶渊明的田园诗还写到了农业劳动;在他归隐时期,自己也曾参加耕作。他的体力劳动在其经济生活中究竟有多大的意义?

陶渊明诗歌创作的贡献

摘要:陶渊明的田园诗在表现艺术家归依自然的主题方面可以算是一个典型。这些田园诗通过对大自然田园景色和诗人所热爱的田园生活的热情讴歌抒发了诗人贴近自然、回归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怀 关键词:题材风格创作 陶渊明是晋宋时期的杰出诗人、也是“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之祖”。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贡献,就是开创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领域——田园诗,这是他诗歌创作的主要成就。陶渊明以满腔的热情描写了田园景物的美好和退隐生活的苦乐,其对后世文化的影响是长久而又广泛的。 读陶渊明的田园诗,我们可以感受到,在诗人笔下就连最平凡的农村生活景象也显示出了一种意味 深长的美。 一、陶渊明田园诗中所体现出的归依自然 陶渊明自幼在农村度过,附近的那里优美的风景孕育了诗人的才情,陶冶了诗人热爱自然的情操, 流露着归依自然的心理倾向,诗人觉得自己的本性是与大自然相通的,他在许多诗文中描写了田园风光和田园生活。陶渊明诗中的田园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自然山水,我们在其诗中看到的是田垄村社、牛羊鸡犬,以及诗人躬耕的辛苦生活,这一切在陶渊明眼里就是最贴近生活的自然。 (一)诗中大量突出质朴自然的田园景色怡情于心 陶渊明归耕田园是生活的需要。”④因此他并不是把自然或田园当作观赏的对象,而是生活在其中,把自己完全融入了田园生活里。他写的田园风物,稼穑生活,都是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需要。 他的田园诗通过描写田园景物的恬美、田园生活的纯朴,表现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老朋友似的南山、东篱下盛开的菊花、日夕的山气、归还的飞鸟,在诗人心里构成一道道美妙的风景,读之,使人油然而生对回归自然的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淳朴美丽的田园风光和怡然自得的田园生活成了诗人归隐后的至爱 诗人热爱自己生活的美丽田园,并怡然自得地生活于其中。“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归园田居》其三),诗人辛勤劳作,躬耕田园,早晨赶到山下的田地里,铲除豆田里的杂草,晚上沿着草木蔓延的山间小路,扛锄而归。“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不怕劳动的艰辛,即使每天辛苦地劳作,诗人也无怨无悔 陶渊明在诗歌、散文、辞赋诸多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但对后代影响最大的是诗歌。陶渊明诗歌现存120多首,有多种题材,其中最主要的是田园诗和咏怀诗。陶渊明的后半生长期活动在百里之内的农村,接触的多是田野村夫,议论的多是稻麦桑麻,过着平淡自然的贫士生活。长期的农村生活实践为他的诗歌的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这样,将农村生活、田园风光作为重要的审美对象来描绘自然就成了陶渊明诗歌的主要主题。“自然”,不仅是陶渊明的人生旨趣,

分析陶渊明诗歌中的象征意象

大学生论坛! 分析陶渊明诗歌中的象征意象 ? 石婷婷 陶渊明为我国文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开拓性的一位伟大诗人。陶渊明身处饱受战乱的东晋时代,东晋不仅是一个在政治上处于变革的时代,也是一个在文学上孕育新的生命和转机的时代。在玄言诗占据统治地位的一百多年间,文坛上寂静黯然,而陶渊明作为日后开启中国诗歌繁荣的先导,显示出#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1]2的非凡气派,其有别于传统的审美观念,对后世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陶渊明诗歌的最大特点为质朴自然,古人对此多有所论及,如严羽将陶渊明与谢灵运的诗作加以比较后,得出#谢所以不及陶者,康乐之诗精工,渊明之诗质而自然耳?(%沧浪诗话 诗评&)。元好问亦赞陶诗#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论诗绝句&)。质而自然是陶诗最大的特征,但这并不表明陶诗#淡乎寡味?,读陶诗是#文已尽而意有余?(钟嵘%诗品&)。正如苏轼所评的#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与苏辙书&)。陶渊明诗歌这两大特点是与他诗歌中的象征意象密切相关的。读陶诗会发现陶渊明在诗歌中好用#酒、鸟、松、菊?等象征意象。这些意象与陶渊明的田园生活息息相关,不仅是陶渊明诗中之象,更是他的眼中之景,心中之象,他对于人生的独特体验自然地渗透进了这些意象之中,故使得他的诗歌清新而不失淳厚,自然而不乏蕴藉。现就陶诗中的主要意象进行分析,了解它们在陶诗中的象征意义,以及在陶诗中的重要作用。 一、陶渊明与酒 陶渊明的一生可谓是诗酒生涯,在萧统所编的%陶渊明集序&中有云#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在陶渊明的作品中#酒?字出现的频率确实很高,达到了四十处之多,将近其诗文篇数的三分之一,这还不包括言及酒者的,如#杯中物?(%责子&)之类。 事实上,综观中国文学史,文人与酒是紧密相连的,这是一个很有趣的文化现象。但文人们在共同的饮酒主题下,却借同样的杯中酒,抒不一样的心中事,正是#伤心人别有怀抱?(%艺蘅馆词选&引梁启超语)。 #性嗜酒?在魏晋并非仅见于陶渊明,竹林七贤个个都#肆意酣畅?,其中阮籍、刘伶诸人更是以酒为命,纵酒成癖。但在阮籍那里,酒是用来麻醉他的过于敏感的神经,和逃避司马氏政权的高压,在酒中寻找他心中的#自然?。刘伶的饮酒则是生命价值消解后自我的慰藉。因此,饮酒在阮籍那里多带有痛苦,在刘伶那里更多带有佯狂。 陶渊明的饮酒虽也与政治有关,但不是为了政治而饮酒,在酒中陶渊明感受到的更多的是心中的愉悦之情。酒就如自然界的自在之鸟与自由之云一样,都是让陶渊明陶醉的东西。他在酒中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返归自然的心境,在酒中体味与思考着哲学的意味,宇宙、人生和历史的奥妙。如其%饮酒&之十四: 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 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 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 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 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陶渊明的饮酒是饮出了酒中的深味,此深味就是#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饮酒&其十四)的玄心,是#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神释&)的洞见,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的妙赏,是#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读山海经&其一)的深情。是对人生的思考,泯去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以求返归一个#真我?。是对自然化迁的委顺,对生死的顺化,是超然悠然的心境。这样的#玄心、洞见、妙赏、深情?[2]609构成了陶渊明的真风流,也使得陶渊明饮出了酒中的真滋味。 但我们也应注意到,陶渊明的政治诗多与其%饮酒&诗、%述酒&诗有关。%饮酒&20首作于义熙十三年(417),正值晋宋易代之际。%陶渊明集&(逯钦立校注,中华书局出版)中%述酒&后注云:#晋元熙二年六月,刘裕废恭帝为零陵王。明年,以毒酒一

陶渊明在诗歌发展史上的重大贡献

陶渊明在诗歌发展史上的重大贡献 陶渊明的诗歌艺术特色与人生境界的探索陶诗的内容大都表现隐逸的思想和生活。平淡与醇美的统一,情、景、理的统一是陶诗的艺术特色。田园诗所歌咏的是个人悠闲的生活,没有充分揭示农村的矛盾,这是其不足之处,但以田园的美好对比官场的丑恶,是有积极意义的。咏怀诗、咏史诗表现出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以及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也曲折地暴露了社会政治的黑暗。陶渊明对后代的影响主要是积极的。但也包含了不少明哲保身、安分守己、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歌以田园生活为题材,开创了田园诗歌新的艺术境界,使田园诗歌在唐宋以后成为诗歌的重要内容。陶诗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伤风而进入更纯更熟的境地,他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他创造了中国诗歌意境中一种新的,美的类型,一种意韵极为醇厚而又朴实无华的冲淡美,这一切的取得与其丰富的人生体验分不开的,如果没有田园生活的体验也写不出这些广为传诵的田园诗,从而使陶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奠定了不朽的地位。陶的思想基本上是儒家的,但后来也一定程度上受了道家的影响。他少有济时之志,后屡遭挫折又放弃了这种理想,但能坚持志节,不肯随俗浮沉。可惜他终于“委运乘化,”要顺应天命,对世事持消积不问的态度。他归田以后,参加了一部分生产劳动,跟农民平等相处,这是他思想进步的一面,对于他的文学成就起了很大的作用。陶诗不仅开拓了田园诗这一诗歌题材的新天地,而且在田园诗的艺术上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他的诗是一种新的开创,将日常生活诗化,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重要的意义和久而弥淳的诗味,在他以前屈原、曹操、曹植、阮籍、陆机等都着重于关于国家政治的题材,陶着重写普普通通的生活,用家常话写常事,写得诗意盎然。陶渊明将自己的所有才

论陶渊明诗歌中的典型意象及其情感意蕴

论陶渊明诗歌中的典型意象及其情感意蕴 摘要: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是我国诗坛上一颗极为璀璨耀眼的明珠。他一生坎坷,曾五次出仕,又五次归隐。他的诗歌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据了一个重要的地位,他善于借物抒情,借助一些典型意象抒发自身的志趣。陶渊明在其不同时期的诗文创作中融入了“酒”、“菊”、“鸟”等典型意象,从不同侧面体现了他的的情与志,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真谛的探求,这些意象因诗人内心世界充盈着自由。恬淡、率真的情感而显得内涵极为丰富厚重。他们的不同作用和出现比例也是我们一窥陶渊明的心灵状态和人格结构的视角。对这些意象的深入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加理解陶渊明。 引言 先秦以来,在儒家主导的文化传统下,中国古代文学保持着一种理想主义的政治乐感。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四位一体的儒家原典哲学的影响下,文学创作主体往往注重追求文学作品的社会价值功用,往往把社会责任看成是完善自己理想人格的必要因素。但社会理想和政治现实总是会出现龃龉,已经形成的价值观受到黑暗的遮蔽和小人的戟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很多士大夫知识分子在政治上都曾有过苦闷的经历。这样,一些比较有着相对自足的人格的作家作品便会成为传统士大夫知识分子在政治失意时的精神家园。战国时期,楚国三闾大夫屈原受小人谗言,政治理想不得实现,贬谪江南而作成《离骚》,以香草美人比附自己高洁的品格,以幻想中的神话世界寄托自己浮世中不可实现的理想。自此,屈原的人格及其作品成为中国传统士大夫的第一座精神家园。而继之以起的则是晋宋之际的陶渊明。他最先较为彻底的摆脱纯粹的儒家人格的范导,而为后世开辟了一条隐居的新的方向。在归隐中达到一种相对自足的人格境界,而这也得益于陶渊明在诗歌中表现出的那种相对独立于儒家道德预设的人格概念的生命意识。如果说屈原所代表的精神家园是一方神奇的圣土,高悬于尘世之上;那么陶渊明所创造的精神家园则是一方人间的田园,未离尘世之中。

归纳最全古代诗歌意象完整

诗歌的形象鉴赏 诗歌的形象 诗歌所塑造的形象:包含意象、意境两个方面 意象:是诗歌中表现诗人情思意趣的感性对象。意象是局部的、具体的。 意境: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的境界和情调,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芳草:1.在古典诗歌中多比喻凄婉离恨或不息。 乐府诗: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李煜:离恨恰如春草, 更行更远还生。 崔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即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生生不息或离别的愁绪。 2.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此句用野草、麦子的繁盛反衬如今的荒凉。 “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已失去了昔日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芭蕉:常与孤独忧愁凄凉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李清照: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吴文英: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葛胜冲: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 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现凄凉之音。 梅花:傲霜斗雪,象征高洁、不屈不挠的品格 1、《早梅》(张谓)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边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2、《卜算子》(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3、《梅花》(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松柏:孤直、顽强菊花: 高洁、隐逸、脱俗 桃花: 美女的容颜牡丹: 高贵、富贵 扬花: 飘零、离散 柳树: 分别以折柳表惜别

梅花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的意象分析

梅花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的意象分析 周敦颐说:“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三种植物都被人格化,成为某种品格的象征。这种文化特色由来已久。其实关于中国文化中赋予植物人格特点的传统,始于屈原的楚辞。楚辞中典型的象征性意象可以概括为香草美人,正是由于楚辞在中国诗歌史上的重要地位,使后世诗人自觉不自觉地继承并发扬了植物人格 化的传统。于是便有了梅花高洁,绿竹不屈,等等深入人心的植物意象。本文结合这种诗歌 创作传统,重点分析梅花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的意象。 梅花,指梅树的花,寒冬先叶开放,花瓣五片,有粉红、白、红等颜色。是有名的观赏植物。享有“花之魁”之誉,具有形神兼备,色香俱佳,独领天下春的风姿。 古往今来,梅花诗词不胜枚数。据不完全统计,从先秦到清末,有关梅兰竹菊花中四君子”的诗词作品,有关梅的达3500多首,仅次于竹的4100多首,而高于菊(3400首)和兰(3000 首)。我国最早的梅花诗大约是《诗经》,《召南》中有首《摽有梅》,摽有梅,其 实七兮”,《终南》中也有终南何有?有条有梅”。但彼时的诗歌创作中虽有比兴,却还未达到人格化的高度,梅花的表现意义较为单一。晋时,咏赞梅花的诗赋开始出现。陆凯赋诗云: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这是他在早春梅开之时,自荆州摘 下梅花,托邮驿赠送远在长安的范晔,诗意隽永,情趣盎然。南北朝时,梅花诗文渐盛,尤以何逊《咏雪里梅》、庾信《梅花》及萧纲《梅花赋》等最为脍炙人口。唐诗中的梅花意象渐渐走出自然局限。梅花的曲折多姿、傲雪斗寒、幽香艳丽,激发了诗人更多的激情与灵感,由感官向心灵开拓,梅花开始被赋予品格操守的内涵。接下来的宋朝成为了梅花诗的一个 高峰,欧阳修、苏轼、王安石、李清照、陆游等大家纷纷留下了众多咏梅绝唱。其中有梅妻鹤子”的林逋,有因落梅诗案”坐废十年、留梅诗130余首的刘克庄,还有堪称咏梅专业户”的张道洽,一生写梅诗300多首。 纵观这些古诗词中梅花所代表的意象,不难发现,共有以下几点: (一)脱俗高洁的形象:南朝鲍照的《梅花落》:“庭中有杂树,偏为梅咨嗟。’问君何独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摇落春风媚春日,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无霜质’。”这里诗人笔下的梅是节操高尚的旷达贤士。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满庭芳》的结句:“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赞美了一种饱经苦难折磨之后,仍孤高自傲,岁人生存在信心的高尚的精神品格。元代贯云石的《双调?清江引咏梅(其一)》:“南 枝夜来先破蕊,泄漏春消息。偏宜雪月交,不惹蜂蝶戏。有时节暗香来梦里。”他笔下的梅花不招蜂惹蝶,孤高纯洁。 (二)凌寒不屈的形象:李商隐《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见梅花》:“匝路亭亭艳,非时袅袅香。素娥惟与月,青女不饶霜。赠远虚盈手,伤离适断肠。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 纵然青女要下霜来摧折梅花,但过早开放的梅花依然是亭亭玉立,花容清丽,足见其傲骨。明代李渔曾论赏梅:“风送香来,香来而寒亦至;雪助花妍,雪冻而花亦冻。”可见,雪与 梅常常是不可分开的,张谓《早梅》诗云:“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春路傍溪桥。不知近水 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许浑《早梅》亦云:“素艳雪凝树。”寒梅花发,似玉如雪,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等都表现出梅之傲骨不惧严寒。

陶渊明的诗歌意境分析

陶渊明的诗歌意境分析 陶渊明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杰出的诗人,是我国田园诗词派的鼻祖。他自幼受儒家正统思想的熏陶,抱有“大济苍生,兼济天下”的壮志,曾几度出仕。但他同时也受到玄学和当时盛行的隐逸风气的影响,具有爱慕自然,企羡隐逸的思想。 由于儒家思想的盛行,中国古代的文人骚客大多抱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陶渊明也不例外。陶渊明一生主要接受了儒家“入世”和道家“出仕”两种思想。儒家的"入仕“思想指导着年轻的陶渊明选择他的人生目标,但这种目标并不固定长久,一个放荡不羁、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英才怎会甘心遁入世俗呢?时断时续的十三年官场生活就是最好的证明。当无法融入现实世界时,陶渊明性格中的道家“出仕”精神就逐渐显现,并且逐渐成为他思想中的主导方面。越到后来,这种思想特征越突出,他的这种性格也越成熟、越坚定。 “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出仕失意时的痛苦挣脱。 魏晋时期的六朝社会是一个杀夺而滥赏的社会。二十九岁的陶渊明怀着大济苍生之宏图大志兴致勃勃地冲入朝廷,开始想天下一般的士人一样'驰骋官场“,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等小官,四十一岁在出为澎湖令,但仕途的艰辛、官场的黑暗、同僚的矛盾等让他处处碰壁,很跨级就感受到了为官的烦恼与痛苦。于是他在《归去来兮辞》序中明确指出”性质自然,非矫励所得。即冻虽切,违已交病。《感士不遇赋》中他更从社会政治现实角度揭示了辞官之由:“雷同毁异,物恶其上;妙算者谓迷,直道者云妄。坛至公而无猜卒蒙耻以受谤,虽怀琼而握兰,徒方杰而谁亮。在长期的官场生涯中,陶渊明饱尝了颠沛流离之苦,感到了政治不可为,认识到政治理想的虚幻性,从而产生了摆脱现有生活方式寻找鑫生活的想法。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何等平淡,何等自然。 似乎是诗人不经意地与你交谈,然而却包含着丰富的内涵,蕴含着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深深喜爱;对安静田园的赞美以及对人境之喧、官场仕途的厌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偶一举首,心与山悠然相会,自身仿佛与南山融为一体了。那日夕的山气、归还的飞鸟,在自己心里构成一片美妙的风景,其中蕴藏着人生的真谛。这种心与境的瞬间感应,以及通向无限的愉悦,言传声播,自然立现。通篇没有工巧的词句,而是寓理于情,融情入景,意到笔随,充满了情味、理趣。一句由虚入实,信手拈出诗人田园生活的一个最典型、最形象、最具有审美意义的场景,给予了最完美、最艺术而又最自然的表现。给读者的,不仅是艺术上的满足,而且有思想上的启迪。 陶渊明田园诗的语言质朴无华,不加雕饰,极尽语言纯净之美。钟嵘说渊明“文体省净,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辞兴婉惬。”就准确地指出了陶诗的语言简洁纯净。这是对他的田园诗的语言风格而言的。如《归园田居》其二: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陶渊明在思想深处成己与成人的统一、超越儒与道的纠葛的结果,这也决定了他的诗词风格中的美感,正如梁启超所说:“最能领略自然之美,最能感觉人生的妙味。”所以从陶诗中最能品读人生,最能体悟乡村之美。

论文-浅析陶渊明的田园诗

目录 目录 (1) 摘要与关键词 (1) 《浅析陶渊明的田园诗》 (1) 一、陶渊明的生平与个性 (3) 二、陶渊明的田园诗与他的生活和思想 (4) 三、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分析 (8) 参考文献 (12)

[摘要]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这一古典诗歌题材。他的创作,与其所处时代、家事背景,以及个人的生活思想密不可分。陶渊明在其独特的以自然为核心的思想引导下,运用质朴的诗歌语言,描绘躬耕自资的劳苦与欣悦,冲淡自然的表现田园生活的淳真与美好,既抒发个人的志趣(《归园田居》),有寄托社会的理想(《桃花源记并诗》)。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成就,突出表现在意象的塑造和意境的高远,对后世诗人产生巨大影响。 [关键词] 陶渊明田园诗新自然说意象意境

浅析陶渊明的田园诗 一、陶渊明的生平与个性 陶渊明(公元365-427年),一名潜,字符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魏晋南北朝时代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他出生在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里,所处时代,是南渡的东晋王朝末期过渡到刘宋,形成南北朝的乱世分裂时代。随着统一的封建王朝的解体,专权乱政,军阀征战,生灵涂炭,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开始动摇,道家、玄学、佛教等各种思想逐步兴盛,影响到文学方面,“理过其辞,淡乎寡味”(钟嵘的《诗品》)的玄言诗赋大盛其时。 青少年时期,陶渊明过着“少而贫病,居无朴妾,井臼不任,藜菽不给,母老子幼,就养勤匮①”的生活,但他博读书典,志向宽广:“读书敦宿好”(《辛丑岁七日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游好在六经”(《饮酒二十首》),怀有“猛志逸四海”(《杂诗十二首》)的政治抱负,并且受到魏晋时期盛行的老庄思想、玄学清淡之风的影响,养成“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五柳先生传》)的品格,凭借其“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五首》):“心念山泽居”(《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的自由个性,创作出了质朴自然,意境高远的田园诗,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的又一位伟大诗人。 陶渊明生于东晋兴宁3年(公元365年),他28岁以前的经历已经难以考证,只从《五柳先生传》的自述中推想其于贫苦生活中读书不辍。太元18年(393年),于29岁时初仕,“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②”其后“躬耕自资”闲居五六年。隆安3年(399年),35岁,任刺吏桓玄属吏,两年后就因母丧辞职归家。桓玄篡晋后,刘裕出兵讨伐,陶渊明曾任刘裕幕下镇军参军。义熙元年(405年),41岁,为江州刺史刘敬宣的建威参军,同年8月改任彭泽令,但于11月,为官80余天即弃职返里,并写下了著名的《归去来兮词》及《归园田居五首》。自此以后,直至终老,归隐田园。 陶渊明的田园诗在东晋末年产生,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紧密相关。魏晋时期,地主庄园经济进一步发展。永嘉之乱后,南逃的士族地主在东晋政权的庇护下,广置田园,掠夺土地,阶级矛盾日益激化。思想意识形态领域中,崇自然、 ①颜延元.《陶微士谏》.见《陶渊明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62.上册:1. ②沈约.《宋书隐逸传》.见《陶渊明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62.上册:3.

古典诗歌中梧桐的意象分析39407

浅析古典诗歌中的“梧桐”意象 摘要:意象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范畴,它在古典诗词中的灵活运用,不仅使古典诗词具有情感性,还让古典诗词具有了承载文化底蕴的生命力。若诗人词人想要更好的抒发自己的情感,那么意象就是必不可少的载体。“梧桐”作为一种常见的植物,是诗人词人们所喜欢引用的一种意象,其意象所表达寄托的意蕴多种多样。它是古代文人内心情感的话语形式,是诗人词人情感抒发的一种实物载体,它能表达作者在特定环境下的思想感情。它所被寄予的情感也是多种多样的,并不只是象征着那单调的愁苦。 关键词:古典诗词意象梧桐 意象就是古典诗词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也就是“借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情感的流露。意象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意旨,寄托着复杂的情感,暗示着深刻的哲理,承载着诗人强烈的主观色彩,其客观之“象”与主观之“意”共同构成了富于美感的形象。意象相对于中国古典诗词来说,是其艺术的灵魂。梧桐,作为一种普通的树种,由于它自身具有一些特别的品质,而且这些品质能寄托和表达诗人的主观情思、审美理想,所以梧桐就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古典诗词的一个传统意象。梧桐”这个意象意象在经过历代文人反复使用后,它所蕴含的情感意义也变得很丰富,很有意味的而“梧桐”这一常见意象,在大多数时候给我们的感觉都是悲凉愁苦。但是,在古典诗词中,它所象征的并不仅仅只是这些。它还象征着爱情、象征着人的高洁的品性,在思乡怀远时,梧桐被当做故乡的象征,在怀友送别时,梧桐还被当做友情的象征,梧桐有时还被寄寓成一种美好的生活愿望等等。那么,下面我们来逐一的分析,它所被寄予的情感吧。 一.象征悲凉的孤独与愁苦 风吹叶落,雨打梧桐,在凄清的景象中,梧桐成为了文人笔下孤独与忧愁的意象,李煜在《相见欢》中“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词人把客观景象“梧桐”与主观的孤独忧愁结合得天衣无缝,,深深的表现出了词人内心的那份愁苦与凄凉。如白居易的《空闺怨》中:“寒月沉沉洞房静,真珠帘外梧桐影。秋霜欲下手先知,灯底裁缝剪刀冷”;徐再思的《水仙子·夜雨》中“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李白《赠别舍人弟台卿之江南》:“去国行客远,还山秋梦长。梧桐落进井,一叶飞银河”;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等等。这些句子都是通过“梧桐”这一传统意象来传达悲苦凄恻的离愁别绪的。 二.象征着爱情 爱情是亘古不变的永恒话题,不管是在什么时候,都有抒发爱情的文学作品,而古典诗歌中的爱情,往往都是抽象式的抒发,在众多象征爱情的意象中,梧桐凭借着它的根深蒂固,树干挺拔,枝繁叶茂,在诗人的笔下,它被赋予了忠贞爱情的意义。比如《孔雀东南飞》中写道“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诗中用梧桐的“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象征了焦仲卿与刘兰芝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即使生不能在一起,死也要在一起的永恒爱情诺言。又如孟郊的《琴曲歌辞·烈女操》里的“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贞妇贵徇夫,舍生亦如此。波澜誓不起,妾心井中水。”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等诗词句都是把“梧桐”这一意象象征着忠贞不渝的爱情。 三.象征着高尚的节操与品性 古典诗歌中常用许多具有高洁品性的物象来象征人的品性与节操的高尚,梧桐就是其中常用的意象之一。诗人词人往往赋予了梧桐高洁、孤直、虚心等等高尚品格与君子风度。唐人李伯鱼《桐竹赠张燕公》:“凤栖桐不愧,凤食竹何惭。”就以梧桐修竹喻人,称赞张燕公的贤明的高尚的品性。又如王安石《孤桐》:“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岁老根弥坚,阳骄叶更阴。”诗人以孤桐衬托了作者年老志未衰,时刻为君民解忧的高洁品质。无论是诗人以梧桐来称赞别人,还是以梧桐自况,都说明了梧桐这一高尚的品格所带有的价值。 ( 四.象征着友情 梧桐,是文人心目中高贵品质的代表,所以,在往来酬唱时,诗人们都把梧桐当作良朋知己,也用它来来比喻自己与友人的深厚友谊。如白居易《商山路驿桐树,昔与微之前后题名处》中说到“与君前后多迁谪,五度经过此路隅。笑问中庭老桐树,这回归去免宋无” ,白居易与元稹二人仕途坎坷,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