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的几个问题

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的几个问题

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的几个问题
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

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的几个问题

陈晏清王新生

近年来,我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同。不过应该看到,随着这一领域研究的逐步深入和展开,一些根本性的问题也日渐显露出来,亟待澄清。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理论定位

在我国,虽然关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提法早已有之,但真正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却是最近十多年的事情。这里存在着一个唯物史观与政治哲学的关系问题。在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的著述中,关于社会政治生活的论述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有着极为丰富的内容,以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体系也并未忽视对这些思想的研究。不过应该看到,这种研究并不是在政治哲学特有的学科视角下进行的。而且,在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以及是否存在着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问题上,人们的理解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以往的唯物史观解释框架中,关于社会结构

的理论以及关于阶级、国家、社会革命的学说即被理解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

。一些人笼统地将其称为“马克思主义政治思想”

,一些人干脆直接将其称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这些说法肯定马克思主义有其政治哲学,并对它作出了一种极为宽泛的理解。与此相反,也有人认为,政治哲学是关于现实政治秩序之正义性的理论,而作为现实制度批判者的马克思等经典作家从未进行过这样的理论建构工作,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只有对现实政治秩序之正义性的批判理论,而没有政治哲学。

如果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说直接视为政治哲学,那么在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学等学科之外的确就不再需要建立什么政治哲学,因为它们本来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学等学科的具体内容。而从另一方面看,马克思等经典作家的确反对为现实政治制度的正义性进行辩护,他们也从来没有建构过类似于罗尔斯正义论那样的政治哲学,在这一意义上也确实可以说没有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但是,判断一种理论(如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是否包含着某一学术领域(如政治哲学)的依据不在于名称,而在于它是否参与了该领域基本问题的讨论。从政治哲学史上可以清楚地看到,自从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后,几乎所有重大政治哲学问题的讨论都有它的声音。从当代西方看,马克思主义在政治哲学论争中所起的作用更加突出。在当代西方的诸多政治哲学流派中,有些将马克思主义作为直接的或者潜在的敌手,有些将其引为同路人,有些则自称为其继承者。这些学术流派都试图用它们所理解的唯物史观进行政治哲学问题的讨论。对于它们来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是政治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而且已经成为政治哲学中堪与自由主义相对而立的另一极坐标。马克思主义在政治哲学问题的讨论中所发挥的作用表明,它实际上是有自己的政治哲学的;问题只在于,怎样从全部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理论中为它的政治哲学找到合理的理论定位。

·

01·

为了清楚地在理论上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定位,首先需要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中对作为具体科学的政治学与作为哲学的政治哲学进行区分。政治哲学显然不同于政治学等具体科学。哲学之于具体科学的区别,在于它能够为后者提供一种基础性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而正是这一点使它成为特殊而独立的东西。同样清楚的是,在全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唯物史观便是一种基础性的和具有方法论意义的东西,它为全部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提供了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离开了这些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全部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就失去了根基,其理论特殊性也就无法把握。可见,关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理论定位的问题,密切关联于对唯物史观的理解。这就向我们提出了一些基本问题: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特有的学科视角?这一学科视角怎样不同于政治学等具体科学的学科视角?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与唯物史观究竟是怎样的关系?

在最为一般的意义上,政治哲学是规范性学科,不同于描述性学科。可是,根据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框架,唯物史观是依据于科学事实揭示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学问,其理论任务是向我们揭示客观的社会结构和历史规律“是怎样”的,因而它只能是关于客观事实的描述性理论,而不是关于社会生活“应当是怎样”的规范性理论。也就是说,它只诉诸于科学的事实,考察社会结构的客观性和历史规律的必然性,而不诉诸于应然的道义原则,考察社会政治制度的正当性。关于唯物史观的这样一种基本理解,使得以规范性问题为主要内容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合法性成为一个问题。这就意味着我们不仅应当放弃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而且应当放弃一切以马克思主义的名义进行的道德言说。但是,这种将马克思主义排除在政治哲学和伦理学之外的理解是有问题的,问题的根源即在于对唯物史观的片面理解。

笔者认为,唯物史观并不是关于社会历史事实的描述性理论。换言之,不能从唯物史观中排除考察问题的规范性方式。或者说,不能将唯物史观理解为只是以认知的方式考察问题的认知性理论,而是应当把它看作同时包含着以规范性方式考察问题的历史观和方法论。这两种方式相互补充、有机统一,构成了唯物史观对社会生活及其历史的总体把握。一方面,在认知性进路上,唯物史观通过对作为客观事实的社会历史条件的描述和分析,实然地揭示社会的客观结构和历史的客观规律;另一方面,在规范性进路上,它又通过诉诸应然的价值准则揭示人类社会的道义目标,向我们指明活动的目的。在唯物史观中,这是两个可以相互区分的理论维度,是考察问题的两种不同方式,但却并非相互冲突,而是可以统一的。它们之间的统一为把握事实与价值、实然与应然之间的统一提供了基础。在理解这种统一时,应当注意两个方面:一方面,这里讲它们是两个不同的理论维度,仅仅是指它们向我们提供了两种不同的考察问题的方式,而不是说它们隶属于不同的理论,它们仍同属于唯物史观;另一方面,既然是考察问题的两种不同方式,那么在面对同样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历史时,它们便可以分别在不同的视角下对其进行考察,形成不同的学科路径,从而支持分疏性的学术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就是在这一意义上有其独立存在的价值:它的规范性进路使它能够揭示在唯物史观的认知性进路上无法很好说明的问题。

政治哲学的核心问题是以规范的合理性为基底的道义原则问题。马克思等经典作家虽然非常强调要以科学的方式认识世界,但他们从来也没有放弃过对资本主义的道义批判和对未来社会的价值构想;虽然他们很少甚至有时还反对讨论道义规范问题,但在他们的理论中仍然存在着一个考察问题的规范性方式和理论维度。所以,将唯物史观仅仅理解为认知性理论,甚至进而认为它是与作为规范性理论的政治哲学不相容的,既无法解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想,又存在着将唯物史观解释为机械决定论和反人道主义理论的危险倾向,这种倾向在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框架中就曾实际出现过。在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社会历史理论中,规范性的道义尺度和认知性的真理尺度其实是相互结合而不可分

·

11·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的几个问题

割的。为了避免割裂它们之间的关系,为了更为深入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我们必须深入理解这两个维度及其关系。(参见王新生,第4-7页)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对于唯物史观的特殊价值,把握政治哲学致思方式的特殊性,从而为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核心问题、基本观念和方法提供准确的理论定位。

同时,既然政治哲学作为一种特殊的领域哲学有其独特的论辩方式,它便也就有其独特的概念和范畴系统。因而,如果将它简单理解为传统教科书框架中的唯物史观,就会遮弊它的独特的致思方式。在学术理论活动中,这样做将不仅会使马克思主义无法与其他政治哲学进行有效的对话,而且会使马克思主义在当今强大的自由主义话语面前处于失语状态。事实上,这并不是无端的忧虑。在当代西方,就关于权利、民主和正义等重大政治哲学问题的讨论而言,自由主义几乎独占了话语权。西方的这一学术状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政治哲学研究,以致似乎只要一谈到权利、民主和正义等问题,就只能求助于自由主义的理论话语。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即在于,长期以来人们根据对唯物史观的传统解释,将权利、民主和正义等问题从唯物史观中排除了出去,使它们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真空地带。威尔·金利卡认为,在关于这些问题的理解上,以往人们突出强调的是马克思关于未来共同体构想中的超越性理想。根据这种超越性理想,未来社会是一个没有经济匮乏、没有利益冲突、没有种族和宗教分歧的社会。对于这种社会而言,权利、民主和正义都是多余的,因此以

权利的正义性为核心的政治哲学讨论也就是没有必要的。(金利卡,第319页)他说

:“因此,直到不久之前,几乎没有什么马克思主义者有兴趣去发展一种关于正义、权利、宽容或民主的规范理论。可是,今天几乎所有的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者都承认,匮乏、冲突、多元以及理性的不完善是人类的永久特征;任何有吸引力的规范的政治理论都必须解释政治制度应该如何面对这些事实。而向这个方向

迈进的第一步就是去发展一种马克思主义的正义理论。

”(同上)金利卡的这一理解是正确的。建构马克思主义正义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建构整个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是当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而在当今的世界格局中,对于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建设来说,这一任务显得尤为迫切。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理想性层面与现实性层面的关系

最近三十年里,我国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上所取得的进展,很大程度上源自于学术性方面的推进。这种推进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但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学术性本身并不是最终目的,这一研究的最终目的应该是为了更好地解释和作用于现实生活。对于当前我国正在兴起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来说,强调这一点尤为重要,因为政治哲学的所有问题都直接关联于现实的社会生活。政治哲学问题的这一特点,使得当前我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深刻地折射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学术性与其实践意义之间所具有的张力关系。

这一问题可以从两个不同的方面看:一方面,就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而言,这涉及到对其基本理论与其政治哲学关系的理解;另一方面,就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而言,这涉及到对其理想性层面与现实性层面关系的理解。

就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而言,笔者以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虽然以社会政治问题为对象,因而是一种领域哲学,但它并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的外在补充,而是它的原本内容。因此,只有从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的意义上理解我国当前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才能真正把握这一正在兴起的领域哲学的价值。(参见陈晏清、王新生,第25-29页)也只有在此意义上,我们才能通过政治哲学的研究,反观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学术性取向与其实践意义之间的关系。

·21·《哲学研究》2010年第7期

近代以来政治哲学的任务实际上就是整个哲学的时代任务,而在马克思主义出现之前,这一任务主要是在自由主义思想体系中完成的。从思想史上看,自由主义的主要思想成果是建立在启蒙运动对宗教神学批判的基础上的;而对于启蒙运动之后的哲学来说,在政治解放所达到的正义视野内寻求对人和社会的终极解释,安置人的自由和生存的意义,已成为替代宗教而解释世界和人类生存意义的惟一方案。即是说,对于近代以后的哲学而言,在宗教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之后,原本存在于神圣世界与世俗世界之间的紧张和冲突就被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之间的紧张和冲突所取代,因而神圣与世俗之间的伦理冲突便被政治制度的正义性与市民伦理之间的冲突所取代。这就像黑格尔所揭示的那样,近代以后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之间的冲突已经成为伦理冲突的一种主要形式。(参见黑格尔,第3篇)从表面上看,这是哲学从宗教言说转向了政治或伦理言说;更深入地看,这是哲学关于世界图景和人类生存意义解释模式的转向。而从根本上讲,哲学对于生活的意义无非是建构一种理解世界的思想模式,从而把握和解决自由与必然之间的矛盾。启蒙运动之后的哲学所建构的这种理解世界的现代模式,力图在神学思想体系失去解释效力之后,重新把握人类生活中理想世界与现实世界、自由与必然、应然与实然之间的紧张和冲突,为人类生存提供意义的解释。这是一种既不同于宗教也不同于思辨哲学的理解世界和人类生存意义的思想模式。在宗教理解模式中,把握自由与必然等矛盾的企图可以靠着神圣的保障来落实;在思辨哲学体系里,这一企图可以通过某种形而上学的设定来落实;但在启蒙运动之后关于世界的新解释体系中,人的自由以及体现这一自由的人的生存方式的问题就只能靠政治制度的正义性来解决。也就是说,权利原则及其所代表的制度的正义性为人类生活规定了自由的限度,除此之外人类不能对自由有更高的奢求。马克思说,这是启蒙运动以来政治解放所能够达到的最高目标。(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170、183、189页)因此,启蒙运动之后的哲学,无论它们以何种抽象的语言和特别的论题表达其内容,最终都只是一种立足于“市民社会”之上的解释世界的哲学体系。在这里,哲学作为第一哲学本身就是政治哲学,因为它们所处理的是同一个问题。

马克思要超越的正是这种哲学。他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直接地将自己的哲学与他所要超越的那种哲学的差别表达为两种唯物主义的差别,实际上更一般地说是关于新旧两种哲学观的差别

:“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做到对‘市民社会’的单个人的直观

。”“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57页)在这里,马克思为他的全部理论找到了一个完全不同于以往理论的立脚点。仅仅从新旧两种唯物主义的区别上理解马克思所陈述的这个新立脚点是不够的,而且,仅仅从哲学史的意义上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这一实践转向也是不够的,因为这一陈述中包含着马克思明显的实践意图:这个新的立脚点越出了市民社会所代表的社会关系类型及其所要求的伦理原则,因而超越了只能在以个人权利为基本原则的正义范围内解决社会政治问题的视野,这就从根本上突破了近代以来的哲学试图通过政治制度的正义性为人的自由规定的限度。这是一种超越政治解放、立足于人类解放基础之上的全新哲学观。在马克思看来,近代以来的哲学作为启蒙运动的产物以政治解放的成果为自由划定了限度,使人陷于自我权利的樊笼中而不能获得真正的自

由,这与它所追求的解放宗旨之间构成了矛盾。马克思说:这种哲学虽然以自由为宗旨

,“但是,自由这一人权不是建立在人与人相结合的基础上,而是相反,建立在人与人相分割的基础上。这一权利

就是这种分割的权利,是狭隘的、局限于自身的个人的权利”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183页)马克思是在克服现代性所自构的理论困境的意义上,将新哲学的立脚点确立为不同于“市民社会”的“人类社会”的。要克服这种理论困境,就必须克服它的实践基础,必须超越市民社会的

·

31·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的几个问题

伦理原则。这才是马克思哲学“实践转向”的真实含义。在这里,马克思所变革的是整个哲学,也包括政治哲学。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只有通过揭示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实践宗旨而把握这一变革的真实含义,才能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学术性找到真正的实践落脚点。在这一意义上完全可以说,不深入地理解和阐释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任何学术性进展都将会因失去其价值底色而失去其学术性价值。

不过,必须注意的是,马克思从超越“市民社会”的“人类社会”的立场出发,在逻辑上必然要求对以个人权利为基础的自由的超越;但是,关于这种自由的理论只能是一种超越现实政治制度之正义性的理想性政治哲学。

就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自身而言,超越现实政治制度之正义性的理想性政治哲学只是它的一个层

面,它的另一层面是其现实性层面—

——对现实生活的正义关怀。这种正义关怀需要通过对现实政治制度之正义性的肯定得到落实,而关于现实政治制度之正义性的理论即是现实性的政治哲学。如果说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超越性层面是批判性的,那么其现实性层面则是建构性的。即是说,其超越性层面是依据于超越性理想对现实社会之政治秩序的批判,而其现实性层面则是关于现实政治秩序应当是怎样的理论建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的有生之年的确没有就现实政治秩序之正义性进行过理论的建构,但是不能因此就将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仅仅理解成批判性和超越性的,不能认为今天我们也不能依据他们的思想原则进行这种建构,更不能据此认为不能有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马克思主义不是无政府主义和乌托邦主义。在其政治哲学中,超越政治解放所确立的理想性原则并不是非历史地取消现实政治秩序的根据,而是强调在超越性的立场上批判性地理解现实秩序及其制度规范,从而使其不断走向合理。超越政治解放的政治理想并不是对现实政治秩序的当下否定,而是以理想性原则对其缺陷的批判。在现实的社会生活尚未越出政治解放的历史任务时,现实的社会生活就仍然需要以权利为核心的正义原则加以规范,需要以民主的政治制度保障这些正义原则的落实。有些人常常用马克思本人的言论来证明马克思只有超越性的理想而没有现实的正义关怀,但是他们也常常忘记了,在《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就曾十分明确地指出,在当今历史条件下,要求犹太人站在人类解放的立场上看待自己的政治权利和自己的宗教是完全不合理的。(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167页)

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尚处于初建阶段,与其相适应的社会政治规范仍将长期存在。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里,用以权利为核心的正义原则对社会生活进行整合和调节,用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保障这些正义原则的实施和落实,仍将是一个极为漫长的过程。这就必然要求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在遵循马克思超越性正义立场的同时,为民主政治的正义性立言,为个人权利的正义性立言,为保障个人自由的市民社会的发展立言。这些曾被贡斯当称为现代人自由的东西(参见贡斯当,第1编),是市场经济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性条件,当然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所必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差异之处并不在于是否肯定以权利为核心的正义原则和与之相关的政治制度,而在于是否承认它们只是历史性的正义原则和政治制度。这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与自由主义政治哲学在理论上的根本差异之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从其历史主义出发,在理想性正义原则与现实性正义原则、终极自由与现实自由之间建构起的张力关系,是破解现代人自由秘密之钥匙。若要既不像宗教和思辨哲学那样将终极自由寄托于某种超验玄设,也不像自由主义那样将现实的自由看作是人类自由的终极可能,就需要历史主义地理解政治解放与人类解放的关系,在它们的双重变奏中把握人的自由及其实现条件。所以,在对市场制度保持批判态度的同时发展市场经济,是迈向社会主义理想目标的必经之路,也是建构现实性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立足点。

·41·《哲学研究》2010年第7期

三、怎样借鉴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研究成果?

政治哲学是当代西方哲学中的显学,而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在当代西方政治哲学中则占有重要的位置。许多当代重要的政治哲学家如罗尔斯、哈贝马斯、吉登斯等人,都将其讨论的问题与马克思的思想相联系或追溯到马克思的思想;许多新出现的“马克思主义流派”如生态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等,也常被视为“具有左翼倾向”的批判性的政治哲学。可以说,在当代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政治哲学问题比其他问题受到更多的关注。因此,加强对西方政治哲学特别是西方关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研究,将会极大地推动当前我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

不过,我们也必须清醒地意识到,近代以来的西方政治哲学始终是以自由主义为价值基点的。在自由主义主导着话语权力的西方学术界,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历来与它对自由主义的批判和自由主义对它的反批判联系在一起。这一背景下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始终只是自由主义的参照物,要么被视为自由主义的对立面,要么被视为自由主义缺陷的反向补充,其自身的逻辑并未得到独立的呈现。这首先意味着,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重大问题和重要方法是在与自由主义的对峙与对话中形成的,因此在考察和借鉴西方政治哲学时,我们应当始终把握住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主义在重大问题、重要观点和方法论上的分野这一主线。这同时意味着,批判性并不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唯一功能;为了建构当代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我们必须超越西方政治哲学的理论和实践语境。

自19世纪末叶始,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主义在涉及平等、自由、民主、权利、国家、阶级等一系列政治哲学问题时,一直未曾停息过争论。20世纪后半期以来,随着罗尔斯、德沃金等“平等主义的自由主义者”的出现,平等问题愈益成为两种政治哲学争论的核心,而关于平等问题的争论则主要集中在是否应当追求实质平等的问题上。在长期的理论争论中,马克思主义对自由主义平等观的核心批评主要是指出它仅仅肯定形式平等而无视实际的不平等,因而只是虚假地主张了平等。当代西方各种形式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延续了马克思对自由主义的这一核心批评;所不同的是,它们认为马克思当年对自由主义平等观的这一批评主要是从经济领域展开的,今天则应该拓展马克思的思想,在性别、消费、文化等其它领域中促进实际平等的实现。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当代西方会形成多种多样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一个重要原因。作为一支虽然话语庞杂、但却足以与自由主义相对抗的学术力量,这些“左翼政治哲学”将马克思主义发展为一种批判性的激进政治哲学,从而定格了马克思主义在西方政治哲学中的“反对派”形象。正如道格拉斯·拉米斯所说的那样: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许多研究政治问题的学者就“一直借重马克思主义对自由主义的国家观和自由主义的经济

学的批判力量”

,而作为一种政治理论,“马克思主义被解释为和民主左翼有一定的距离,即是说比民主左翼更激进”

。(拉米斯,第1页)平等问题只是一面镜子,通过这一问题我们可以比较清楚地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性质和意义。这一问题表明,当代西方语境中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所面对的主要是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的社会政治问题。在这种处境下,以“反对派”面貌出现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突出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功能,因此马克思主义也就仅仅被理解为超越性的理想。它所发挥的实际作用也不过是通过对现实的批判揭示出资本主义及其以自由主义为主要内容的意识形态的弊端,从而激发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政治理念的变革。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这种处境表明:与19世纪和20世纪相比,在当代世界格局中,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关系更为复杂,因此对于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来说,无论是批判还是建构都将是包含着全新任务和全新内容的理论探索。特别是对于建构现实性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任务来说,借鉴西方的研究固然是必要的,但中国等国家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

·

51·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的几个问题

践也是一个不能或缺的现实参照点。

值得关注的是,20世纪后半期以来,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与自由主义之间的争论越来越转向方法论问题,争论的核心则集中在个人自由与历史规律的关系问题上。从自由主义一方看,无论是波普、伯林还是其他自由主义者,都力图将马克思的方法归于只强调因果律的机械决定论,进而批判它以历史规律宰制个人,否定个人自由。他们认为,历史决定论将个人置于历史规律的控驭之下,取消了个人对伦理责任的承担,进而否定了个人自由选择的权利,最终导致专制主义的发生。(参见波普;伯林)从马克思主义一方看,在回应这一批判的过程中,各种形式的马克思主义也在方法论上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研究。哈贝马斯、霍耐特等批判理论家和一些分析马克思主义者关于事实与价值、唯物史观与规范理论的关系等问题的讨论,就是在回应这一批判的过程中形成的重要成果。(参见哈贝马斯;霍耐特)

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就是他的哲学方法论形成的过程,这一过程也同样是他的政治哲学及

其方法论的形成过程。我们知道,马克思是通过对黑格尔关于“法

”、“市民社会”、“政治国家”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批判性考察,通过对现实政治制度及其与社会生活之间异化关系的深入分析,才进入到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深刻把握,进而创立了唯物史观的。由于以往人们对马克思在阐释这些问题上所体现的思想方法仅从认知进路的单一维度上加以理解,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规范性维度总是被当作不成熟时期的人道主义残余而遭到驱逐。这种关于马克思思想的分期与定位,关涉到的最深层次的问题不是哪些理论内容属于唯物史观的问题,而是方法论的问题:马克思究竟以怎样的方式考察社会政治问题和社会历史;他以怎样的方式处理事实与价值、实然与应然、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自由与必然的关系问题,总之,政治哲学与唯物史观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如果不深入到方法论的领域,关于这些问题的讨论是不可能取得突破性进展的。

正如笔者在本文中力图说明的,在唯物史观中,事实与价值、历史尺度与价值尺度的统一是考察一切问题的方法论基础,因而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方法论基础。只有在这一方法论基础上,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批判性与建构性、事实性与价值性、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才能得到合理的说明。参考文献

艾萨克,1988年

:《政治学的视野与方法》,南京大学出版社。波普,1987年

:《历史决定论的贫困》,华夏出版社。伯林,2003年

:《历史的不可避免性》,载《自由论》,译林出版社。陈晏清、王新生,2005年

:《政治哲学的当代复兴及其意义》,载《哲学研究》第6期。贡斯当,2003年

:《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哈贝马斯,2003年

:《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关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国的商谈理论》,三联书店。黑格尔,1961年

:《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霍耐特,2005年

:《为承认而斗争》,上海世纪出版集团。金利卡,2004年

:《当代政治哲学》下卷,上海三联书店。拉米斯,2008年

:《激进民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002年,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95年,人民出版社。

王新生,2007年

:《唯物史观与政治哲学》,载《哲学研究》第8期。(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哲学系)

责任编辑:方惠

·61·《哲学研究》2010年第7期

ABSTRACTS OF MAIN ESSAYS

The Dialect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ir Modern Significances of

Karl Marx ’

s Critique of Fetishism Tang Zheng-dong

Karl Marx ’s critique of fetishism focuses on the dialectic relation of two dimensions :the materialization of capitalist commodity relations in the objective dimension ,and common people ’s mental admission of this ma-terialistic reality in the subjective dimension.Based on these ideas ,Marx figured out the deconstructive route of this kind of capitalist fetishism.He said that the domination of capital is very tricky ,because the value which can divulges the secret of capitalist relations of production is expressed actually by exchange value ,which will surely conceal this essence.Of course ,the development of capitalist commodity relations itself will provide the objective conditions to overthrow capital ’s domination.Reading deeply Marx ’s above theory will

enable us both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China ’

s social practices ,and sticking to the scientific methodology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when we are thinking about the combination of Marxist philoso-phy and China ’s concrete practical context.

Several Major Issues of the Current Study of Marxist Political Philosophy

Chen Yan-qing Wang Xin-sheng

Current study of Marxist political philosophy is facing with several major issues.The issue of how to locate Marxist political philosophy involves how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Marxist political philosophy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The issue of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ideal aspects and the reality aspects of Marxist political philosophy will deeply reflect the tensions between academic study of Marxist philosophy and its practical significances.And the solutions of “how can we learn from Western political philosophy ?”will af-fect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logic of Marxist political philosophy.

The Awareness of “Names ”and the School of Names

Huang Ke-jian

By examining systematically the different ways of developing an awareness of the independence of “names ”from the actual world by Taoism ,Confucianism and Mohism during the Pre-Ch ’in Period ,this essay mainly inquires into the coming into being of the School of Names against a historical background when major philosophers of the time were developing an increasing awareness of the independence of “names ”.It stresses that the School of Names was by no means a dependency of Taoism ,Confucianism or Mohism ,and the reason why it can be termed as an independent intellectual school is that the Dialecticians of the School had made is-sues concerning the modes of thinking and the qualities of “names ”and “speeches ”involved in debating and talking ,and so opened up a special field worthy of intensive study.

“Category-mistake ”in the Studies of the Chinese Philosophy

Zhang Ru-lun

In the study of the Chinese philosophy ,people often distinguish different implications of a concept of ancient philosophy.It seems very reasonable ,but actually not.Philosophical concepts or categories are not ar-·

821·

分析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现状分析与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a10895509.html, 分析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现状分析与思考 作者:郑正真朱文雁 来源:《知与行》2015年第05期 [摘要]分析马克思主义将分析的方法运用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试图运用精确的语言和严谨的论证来重建马克思主义。当前,国内对分析马克思主义研究取得了新成果,对分析马克思主义国内研究的现状而展开具体的分析与思考,辩证地审视分析马克思主义具体思想的当代意义,肯定其积极方面,扬弃其不足之处。一方面,对柯亨的发展命题和生产力首要性命题、罗默的剥削理论、赖特的阶级理论和埃尔斯特的思想展开深入的专题研究,促使我们更好地全面理解、分析和把握他们的思想;另一方面,我们还应当注重分析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实践维度,在批判和吸取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立足当代中国的现实境况作为研究的出发点,从而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视域。 [关键词]分析马克思主义;柯亨;罗默;赖特;埃尔斯特 [中图分类号]D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15)05-0005-05 分析马克思主义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在西方国家兴起的一种马克思主义思潮,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柯亨、罗默、赖特和埃尔斯特等。随着1978年柯亨的《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一种辩护》的出版,引发了一股新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分析思潮,对我国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国内学者开始对分析马克思主义展开具体的探讨,由余文烈教授撰写的《分析学派的马克思主义》,比较系统地介绍了这一思潮基本观点的著作,为读者进一步全面了解这一思潮的本质和发展趋向提供了有益的帮助。本文通过国内学者对分析马克思主义学派研究思想的现状分析进行理论反思,认为我们应当注重分析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实践维度,在批判和吸取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立足当代中国的现实境况为出发点,深入分析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思想内容,把握其深刻内涵。 一、分析马克思主义产生与发展概述 1.分析马克思主义的概念。美国当代哲学家M·怀特在评述当代哲学倾向时指出,20世纪是“分析的时代”,分析将会成为“最强有力的趋向”。当然,形成这种“趋向”并不是偶然的。它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第一,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条件相应地得到了改善,但资本主义暴露出尖锐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第二,英美国家知识分子以马克思主义为研究视角分析当前社会现象;第三,运用分析哲学的方法对马克思主义进行重构。从学术背景上来分析,首先,分析哲学为分析马克思主义提供了研究方法;其次,分析马克思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进行重构的内在要求,一些哲学家和社会学家试图运用精确的语言和严谨的论证来重建马克思主义。具体而言,在20世纪30年代起,由于马克思主义呈现出不同的派别,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研究认识程度不同。分析马克思主义以重建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为己任,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分析哲学的研究方法,试图寻找出另外一种研究理论,运用更为精确的言语和严谨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专题》教学大纲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专题》教学大纲 (Aboard Marxism Monographic Study) 一、编写说明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专题》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必修的学位课程,共2个学分,总课时数为32个课时。课程的主要内容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讨论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潮。 (一)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为了帮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潮,拓展学生的学术视域,加深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理解,从而增强学生自身的理论研究水平和批判意识。 本课程主要采取课堂讲授、师生共同讨论、学生自学的方式进行。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是: 1.认真听课,遵守课堂纪律; 2.认真研读指定的参考文献及阅读书目,并进行独立思考; 3.积极参加课堂讨论,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国外马克思主义各种思潮的是非得失,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思维能力。 (二)大纲的教学体系 1.“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界说 2. 简析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代表人物 3. 简析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4. 简析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 二、教学大纲内容 第一章“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界说 1.什么是“西方马克思主义” 2.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3.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流派 4.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特征 5.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

6.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意义 第二章简析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代表人物 一、卢卡奇 1.生平介绍 2.《历史与阶级意识》的主要思想 3.对卢卡奇及其主要思想的评价 二、柯尔施 1.生平介绍 2.《马克思主义和哲学》的主要思想 3.对柯尔施及其思想的评价 三、葛兰西 1.生平介绍 2.《狱中札记》的主要思想介绍 3.对葛兰西及其思想的评价 第三章简析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一、霍克海默 1.生平介绍 2.主要思想介绍 3.对霍克海默及其思想的评价 二、阿多诺 1.生平介绍 2.主要思想介绍 3.对阿多诺及其思想的评价 三、哈贝马斯 1.生平介绍 2.主要思想介绍 3.对哈贝马斯及其思想的评价 第四章简析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一、马尔库塞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1)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后人对它的运用和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一块整钢“马克思学说具有无限力量,就是因为它正确。它完备而严密,它给人们提供了决不同任何迷信、任何反动势力、任何为资产阶级压迫所作的辩护相妥协的完整的世界观。” 2、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极具综合性,它是社会科学发展史上是一种真正独立、科学而完备的具体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它对于具体的社会科学研究则具有直接指导作用,以它来 指导具体的社会科学研究,必将推动社会科学研究乃至整个社会科学的大发展。 社会科学方法论原则的意义和作用 方法论原则是哲学世界观对具体研究方法发挥指导作用的中介环节,是方法论的基础,主线与标志,它制约、支配研究过程的各个阶段和各个环节,影响和决定研究方法、手段、工具的选择和运用,制约研究态度、步骤和研究成果。 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关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理论。在研讨、阐述科学认识方法时,侧重于对方法论作哲学分析,侧重于方法的理论基础,它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在社会科学方法论科学体系中,方法论原则则占有核心的地位。 第一、社会科学方法论原则是哲学世界观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发挥指导作用的中介。 哲学世界观与方法论,这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这种一致性主要体现在:(1)任何科学方法归根结底都为一定的哲学世界观所决定。(2)方法论支持、影响甚至改变着一定的世界观。(3)哲学世界观终究要转化为一定的方法论。 世界观与方法论在意义上也有一定差别。首先,两者的对象范围是不同的,哲学世界观的范围是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整个世界;方法论的研究对象是方法,只限于研究方法这个范围。其次,哲学世界观对于人的实践活动的指导是间接的,作为方法论研究对象的方法,往往是以规范、章程、条例、准则甚至律令等相对确定的形式存在着的,并且方法论还规定了方法的性质、特点、作用、适用范围、有机联系等等,这就使得方法论知识具有直接操作性,人们可以直接利用它们去指导自己的认识活动、研究活动以及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 哲学世界观往往是一种理论形态,表现为一定的理论体系和理论观点,它要转化为方法论,对人们的实践活动发生指导作用,往往要通过一系列的中介环节。方法论原则就是哲学世界观和实际应用的研究方法之间的中间层次,是哲学方法论对一般科学方法论和具体科学方法论发挥指导作用的中介环节。这样,方法论原则就具有了双重特点:一方面,它不是纯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专业代码030504授予法学博士学位) 一、学科专业简介 本学科是在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及现状,其中主要包括指导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以及指导越朝古老等社会主义国家的马克思主义。 二、培养目标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突出学科特点,培养国外马克思主义方面的教学,科学研究,理论宣传的高级人才。基本目标和要求是:1、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自觉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2、具有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掌握系统、宽广而深入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的专业知识。3、具有很强的科学研究的能力,能够发现、把握并解决国外马克思主义学科的前沿性研究课题,同时具有团队合作精神。4、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并能够熟练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5、具有健康的体魄。 三、研究方向简介 四、学习年限 学习年限3年,在职博士生可延长1—2年。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 总学分为15-18学分。 六、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是培养博士研究生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形式包括实地考察、收集资料和参加学术会议等。调研工作结束,研究生必须写出调研报告,由导师评定成绩。调研时间为四周左右。 七、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 1、本专业博士生在校期间应至少完成3篇课程论文、3篇学年论文。其中应至少有3篇论文在核心期刊上公开发表。 2、本专业博士生在第4学期通过中期考核后做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并订出学位论文工作计划。 3、本专业博士生学位论文选题及学术水平的要求为: 论文选题应是国外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前沿性研究课题,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学位论文必须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具有开拓性、创新性、科学性、理论性。 八、培养方式与方法 实行导师全面负责与专业指导组集体指导相结合的制度。在培养方式上坚持四个结合:1、思想政治教育与业务学习结合;2、重点讲授与课堂讨论结合;3、教学与科研结合;4、学校学习与社会实践结合。培养工作的重点是培养博士生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实行博士生自学为主、导师指导为辅的指导原则。 九、其它 1、凡以同等学力或跨学科录取的博士生,均须补修本学科硕士生课程至少3门。并且考试须与硕士生同堂同卷,不计学分。 2、本专业博士生在学期间,必须至少参加3次学术活动(学术讲座、学术报告会、学术会议等),并将有关情况记入《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登记表》。学业结束前,由导师对其进行考评。 3、凡本培养方案规定的学习项目均必须进行考核。考核方式、成绩评定标准以及有关要求,按《华中师范大学关于研究生考核及成绩单管理的暂行规定》执行。 4、每位博士生必须根据本专业培养方案,在导师的指导下,结合本人实际,在入学后六周内,在研究生教育管理系统制订出个人培养(学习)计划,根据个人培养(学习)计划每学期都要完成“在线选课”。个人培养(学习)计划经导师和专业指导组组长审定后,报院、系、所和研究生处备案。 5、本专业博士生培养方案和博士生个人培养计划完成与否,是审定博士生能否毕业和授予学位的依据。

当代西方政治哲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关系研究-模板

当代西方政治哲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关系研究 一引言 繁荣和推进我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无疑是一项重大课题。对政治哲学的关注和研究,仿佛已成为我们时代的基本动向之一,以至于一位思想者做出了这样的断言:“我估计政治哲学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会成为中国的重要显学”。了解和把握西方政治哲学是繁荣和推进我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的必要条件之一,人类思想文化的发展有着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继承性,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不可能脱离人类文明的大道,但可以对它之前和它之外的各种政治哲学作出变革和超越,而这种变革和超越即包含着对它之前和它之外的各种政治哲学有益成分的吸取和发扬。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发展异常繁荣,一些有影响力的派别纷纷出场并且脱颖而出,西方政治哲学研究的“问题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膨胀,一个庞大的问题域的存在表明了人们研究能力的不断增强,表明了人们对政治事物的研究不断深化。不得不承认,我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才刚刚起步,而且基本上还处于一种自说自话的境地。面对当代西方政治哲学家们提供的丰富的政治哲学理论遗产,我们究竟应当从中选择什么样的视角、理念和制度诉求,来作为我们讨论政治哲学问题的基本框架,仍然是一个难以择定的理论难题甚至是禁区。诚然我国政治哲学界在引进西方国家的政治哲学理论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这种引介大致还处于一种以拒斥性批判的态度引介和以醉心其中为前提引介的二元对峙状态,如何在将西方的当代政治哲学成就引介的基础上,走出单纯理论消费、学术贫困的局面,告别敌视性的政治心态、自恋化的学术习性,还需要一种理论的大智慧。有鉴于此,本文有意识地注意到当代西方政治哲学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关系,努力站在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高度考察当代西方政治哲学,以期为我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提供方向。 二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研究路向 透过当代西方政治哲学错综复杂的发展图景,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广袤而深邃的地带,同时也可以看到在西方政治哲学发展中所呈现出的研究路向,它表明了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发展趋势。 1概念之争:规范性抑或评价性 政治哲学是规范性的抑或是评价性的,这一问题涉及对政治哲学的根本理解。政治哲学是政治科学这一更大领域的一个子领域,其他的子领域,例如

政治哲学的双重维度视角下的马克思政治哲学研究论文

政治哲学的双重维度视角下的马克思政治哲学研究论文政治哲学的双重维度视角下的马克思政治哲学研究全文如下: 前言:在对政治哲学进行研究时,如果忽视其双重维度的属性,只是进行单一的研究,那么研究出来的结果将会缺乏全面性和完整性,对于政治哲学的蕴涵,也不会充分的展示 出来。因此,在进行政治哲学研究时,必须要从双重维度的视角来进行研究,以便于保证 研究的全面性。马克思政治哲学属于政治哲学中的一种,在对其进行研究时,同样需要以 双重维度为视角来进行研究。 一、政治哲学的双重维度 一政治哲学的理论前提 在进行研究之前,首先需要明确政治哲学的理论前提,所谓理论前提,就是指政治哲 学的概念。在政治哲学的概念中,核心的内容就是如何理解政治和哲学的关系,由此可见,在政治哲学的概念中,两个基本的组成元素就是政治和哲学,政治与哲学之间的关系是相 互的,具有双向性。基于政治哲学的概念,人们在进行研究时,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进行研究,一个是从政治的角度出发,对哲学进行研究,并明确二者之间的关系,另一个则是从 哲学的角度出来,对政治进行研究,并明确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施特劳斯的政治哲学 在施特劳斯的政治哲学中,在政治和哲学关系分析的基础上,形成了核心定义。在施 特劳斯的理论中,政治和哲学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政治哲学表达 式中,政治所代表的是研究的内容和作用,哲学表示的是研究的方法,据此,政治哲学就 是对政治问题进行研究,研究的方式为关联政治的哲学方式;另一方面,在政治哲学的概 念中,政治是形容词,并不代表任何实质性的内容,基于此,在进行政治哲学的研究时, 主要研究的为哲学问题,采取的方式为政治方式。 实际上,在这两个方面的定义中,政治哲学的侧重点是不相同的,在第一方面的定义中,侧重点为政治,而在第二方面的定义中,哲学才是侧重点。对于这两种定义,施特劳 斯所欣赏的是第二种,这种认知具有比较好的明确性,不过,一贯性是不存在的。在施特 劳斯后来的研究中,再次对政治哲学的概念做出了解释,在这次的解释中,政治成为了强 调的侧重点,通过哲学的方式来处理政治问题,这种变化说明,在进行政治哲学研究时, 必须要充分的考虑政治和哲学的关系,从而更加全面的理解政治哲学的涵义。 通过对施特劳斯相关理论的研究可以发现,对于政治和哲学的关系,政治方式处理哲 学问题和哲学方式处理政治问题是相互依赖的,不能分开来进行研究,通过这两方面的研究,将政治和哲学的相互关系充分的反映出来,而这也正是政治哲学的双重维度。 二、政治哲学双重维度视角下的马克思政治哲学

开展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意义及研究方法

开展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意义及研究方法 摘要:本文从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认知出发,对马克思主义的概念、内容进行了简单阐述,在此基础上列举了开展马克思主义研究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自我完善、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以及对于其他学科发展的重要意义,同时,本文还对如何开展马克思主义研究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探索,提出了特定时空研究法、辩证研究法等几种研究方法。 关键字:马克思主义基本认知重要意义研究方法 内容: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85年,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85年,这句话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共产党、中国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革命、建设的重大意义。开展马克思主义研究,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必然要求,对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保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先进性、指导性意义重大。 一、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认知 (一)马克思主义的概念 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概念是区分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是开展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前提。学术界普遍认为,狭义的马克思的主义是指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理论和学说的体系。具体的讲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哲学的观点、社会学理论和政治学说。广义上的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1。本文讲的马克思主义,是广义上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指人们对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理论和学说的理解和论述,与马克思主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二)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工人运动实践基础上而创立的理论体系。作为无产阶级思想体系的马克思主义,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这三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割裂的,它们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结合,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2由于它的科学性和革命性,从它诞生之日起就始终与各国工人运动和革命斗争实践相结合,在指导实践、研究实践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即使在它的创始者马克思和恩格斯逝世后,它也始终没有停滞,而是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继承者的努力下一直创新、丰富着。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同俄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丰富了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与中国历史、社会实践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结合中国建设发展现状,结合市场经济运行情况, 1https://www.wendangku.net/doc/fa10895509.html,/link?url=X2QkaJGAEqm_j5D2KfVlaDVZhRRjnB7jSbP0neCaQdCYKmmEBrBZwAXK8pEPmZPK 2[1] 陶德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两个问题的理解[J].中国社会科学, 2009(1).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流派及其基本思想(2020年7月整理).pdf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流派及其基本思想 西方马克思主义诞生已有大半个世纪,它在中国的传播则不到20年。时间虽短,中国人对它的理解、态度、运用却有很大的变化,这反映了20年来中国社会状况的巨大变迁,也折射出中国知识分子把握西方思潮并用之解决中国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一、法兰克福学派 法兰克福学派是20世纪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流派,是西方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现代西方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因为以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的“社会研究中心”为中心,故名。他们主要认为资本主义宣扬理性主义和工业,而理性主义和工业却并非给人们带来好处,社会出现了技术危机,人们愈来愈受到科技异化的控制,应该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批判理论重新审视科学技术的价值。法兰克福学派把技术理性批判进一步引向了意识形态批判,这为国外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其主要代表人物的活动年代几乎涵盖了整个20世纪,主要有德国的马克斯·霍克海默、狄奥多·阿多诺、尤尔根·哈贝马斯,美籍德国犹太人艾里克·弗洛姆等。 二、生态学的马克思主义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中最有影响的思潮之一。该派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生态危机的联系上对资本主义进行系统批判,通过重新解读自然的观念,力图赋予自然以历史和文化的内涵,并以这样理解的自然和文化概念来改造传统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理论,重新理解自然、文化、社会劳动之间的关系,以此重构历史唯物主义,并提出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制度理想——生态社会主义。这一流派旨在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及批判功能与人类面临的日益严峻的生态问题相结合,寻找一种能够指导解决生态问题及人类自身发展问题的“双赢”理念。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安德列·高兹,美国的詹姆斯·奥康纳等。 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最有影响的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流派之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出现的一种企图把存在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调和起来,按照存在主义的精神解释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潮。其代表人物除法国人让·保罗·萨特外,还有法国的列斐伏尔等。 民主社会主义 民主社会主义是社会民主党所宣扬的一种社会主义,是公开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机会主义思潮。1899年伯恩斯坦在《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一书中,首次提出“民主社会主义”的概念。民主社会主义是世界各国社会党、社会民主党、工党所信奉的政治理论。而这些党派在二战以后,积极参与国家的政治、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造,为战后重建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的基本理念和追求的基本价值是自由、平等公正、合作互助;他们的目的是建设政治民主、社会民主、经济民主并推进国际民主的“社会主义”,形成现代民主社会主义的理想模式,即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调控加上社会福利国家建设;他们实现的政治手段是民主。代表人物有德国的爱德华·伯恩施坦,俄国的梅德维杰夫等。 市场社会主义 市场社会主义是西方大约一个多世纪以来倡导和探索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道路与模式的思想理论。它既不同于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社会主义,也不同于以苏联为代表的计划社会主义的社会经济体制。它的主要特征是:1)把资源配置形式和社会制度分离开来。把计划机制、市场机制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分开来。他们认为,计划和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手段,与社会制度的性质是没有关系的。2)主张实行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市场社会主义反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存在,主张实行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如英国学者科亨认为:“市场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是因为它克服了劳动和资本的分离。在市场社会主义中,不存在一个不拥有资本的与劳动者相对立的资本家。”但他们对生产资料公有的具体形式有不同的看法,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在金融学中的应用

关于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与金融学研究的几点思考 姓名:郭一凡学号:220160930181 摘要:马克思主义是在人类丰富的知识成果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若仔细研究当代政治、经济甚至文化生活,发现马克思社会科学方法论在这些不同的领域都有所应用,有所渗透,有所体现。在金融学方面,可以发现很多重要的研究成果均受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影响,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进行研究。马克思社会主义科学方法论之所以得到广泛应用是因为他是人类智慧的高度结晶,是系统科学的思维方式,对任何具体社会科学的研究都具有整体上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马克思;方法论;金融学 经济学就是一个研究经济行为和现象的分析方法框架,而金融学是经济学科下的一个具体学科,二者关系紧密。正应为如此金融学研究方法是一个被广泛讨论和研究的领域。在已有的研究中,金融学方法主要表现为两个层次的方法:其一,金融学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方法,对于经济学作为一个学科的规范思维方法的讨论和研究,我们将之称为“方法之方法”,从“范式”的角度看,在一定的程度上,这一层次的方法是超越某一特定范式的;其二是金融理论中作为基本研究工具的方法,我们将之称为“工具性方法”。 马克思主义是在人类丰富的知识,成果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若仔细研究当代政治、经济甚至文化生活,发现马克思社会科学方法论在这些不同的领域都有所应用,有所渗透,有所体现。在金融学研究中,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发挥重要作用,对于我们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和时间作用。对于具体的社会科学研究具有直接指导作用的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既不同于传统社会科学方法论,也不同于作为一般哲学方法论的历史唯物主义,它是在积极扬弃传统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对国外马克思主义专业的一点认识

关于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专业,首先,是学科定位的问题,因为当代中国国外马克思主义这个学科在我们国内还处在摸索中前进的状态,关于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方法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和观点,这是完整系统的学科建设中面临的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是关于学科的研究目的问题,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对外马进行研究。英国学者伊格尔顿最近出了《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论述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世界的科学性和正确性,而我们研究的目的是就是在将国外学者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观点介绍到中国的同时,重新审视、反思和确证我们所坚持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坚定国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从而为我们国家的发展和进步服务。 第三个是关于学科的发展方向和队伍建设的问题。对国外马克思主义进行研究,我们首先要区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以及反马克思主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包括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后马克思主义以及东欧新马克思主 义等在内的学科体系;同时,针对队伍中存在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的问题,注重加强师资队伍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建设,不断提高国内外马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定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主要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现实问题关系、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国外思潮的关系、国外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掌握本学科内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独立从事科研、教学、组织和管理及其他社会工作的能力。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内容是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相关的理论、思潮、流派的发生、演进及基本思想的学科。学科研究范围:苏东剧变的教训,世界社会主义的现状与前景研究,当代国外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当代国外左翼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评析,国外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流派研究。本专业目前设置两个研究方向:苏联东欧共产主义运动理论与实践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比较研究。 研究方法上,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也越来越趋向于综合化与跨学科化,有效地实现了在诸种复杂的要素之间的集聚与整合,实现了哲学与相关人文社会学科特别是政治学、政治经济学、历史理论、社会理论、生态学、女性学、地理学、建筑学等的交叉融合,而多学科、多视角并且多样化的探讨也使得问题的真实性全面呈现出来,进而形成富有解释与批判效应的研究成果。 。 目前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主题,是对当代资本主义、自由主义以及帝国主义的分析批判。相关的研究路向,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经典著作的解读,到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各路人物如卢森堡、希法亭、布洛赫、葛兰西、阿尔都塞、列斐弗尔、马尔库塞、阿多诺等的研究,也被进一步激活,对马克思主义及社会主义的理论、历史与现实的反思,对马克思主义当代性、乌托邦主义、民粹主义、社会民主主义以及历史修正主义的探讨,对劳动、一般智力、异化、拜物教等理论问题的讨论。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对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本质的探究——从四 大基本命题出发 1.导论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以唯物主义解释历史、辩证法、和对资本主义批判所发展而出的经济、政治和社会世界观。在19世纪中后期,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建构出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架构。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根基或方法论的写作对现代的政治哲学和社会运动产生重大而广泛的影响,包含了其独特的政治经济学、社会学、哲学、以及革命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以唯物主义的立场研究社会的发展,认为人类社会是架构在其赖以维生的经济活动上。经济组织的架构和生产模式被视为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政治、法律、和道德关系的根本来源(或至少发挥了主要的影响),这些社会关系进而构成了马克思所谓的上层建筑。在国内,普遍认为马克思主义包括三个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其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结构体系中的核心部分,其主要的研究方法是以经济为出发点检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和赖以谋生的生产方式。 方法论是一门解决如何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科学。细分开来,世界观主要解决如何来认识世界,方法论解决如何来改变世界。通常来说,方法论应该包括世界观的内容,因为解决问题的前提是认识问题。就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旨意研究的内容来看,究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找到解放全人类的途径;同时,两人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在如何的去划定问题的范畴,探索问题的本质,把握问题的发展,得到基本的原则和理论,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必然留下了极为丰盛的盛宴,以供后人享用。因此,说马克思主义是一门方法论实不为过。在这些丰富的精神食粮中,有四大主粮,分别是:1.一切从实际出发;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历史和逻辑相一致;4,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这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四大基本命题。 然而,在查阅国内学者研究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文章时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就是经常引用《列宁选集》、《毛泽东文选》、《邓小平选集》中的文字,来

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的兴起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式的转换毕业论文范文

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的兴起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式的转换 摘要:政治哲学在世界范围尤其是近年在中国的兴起是一件重大的哲学事件,政治哲学在当代中国的兴起是学界对中国面对的重大社会现实不足的一种积极回应。政治哲学在马克思主义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探讨的主要任务,就是以政治社会中的重大现实不足入手,建构自己的、适应于现实生活并能引导时代思想潮流的政治哲学论述。 关键词:政治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探讨方式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罗尔斯《正义论》的发表,西方学界掀起了政治哲学的探讨热潮。受西方政治哲学探讨热潮的影响,近年,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也开始对政治哲学进行关注,甚至有学者断言政治哲学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成为一门显学。政治哲学探讨的兴起给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探讨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如政治哲学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马克思主义哲学探讨者如何应对等,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些不足,必须首先厘清政治哲学在当代中国兴起的理由及政治哲学与马克思主义的联系。 一、政治哲学在当代中国兴起的理由 思想是时代的声音,现实是不足的发源地,每一时代的不足都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这些不足正是对时代特点和社会现实的反映。立足时代和现实探讨不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探讨的一条基本思路。政治哲学在世界范围的兴起,正是对当今时代所面对的一系列全球不足的回应。所谓政治哲学,综合学界观点,主要是指对政治生活或政治事物的哲学反思。西方发达社会现代化起步较早,自20世纪中叶以来,西方社会的现代化进程逐步深入,但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重大的社会不足,如环境污染、政治腐败、能源危机、社会不公等。在此背景下,西方学界纷纷转向对政治、社会现实不足的探讨,并迅速掀起了政治哲学的探讨热潮。 相对于西方社会,中国现代化进程较慢,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也开始面对与西方社会相似的不足,但情况却更为复杂。同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历史和文明特点更加鲜明。中国社会有着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完善的专制政治系统及传统政治文化。在西方国家的政治思想史上,早在古希腊城邦时期就有了民主政治思想的萌芽,与西方国家相反的是,古代中国根本不有着民主政治的传统。传统中国社会中,以秦始皇建立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开始,政治力量就开始支配整个社会。以皇帝为代表的集权政府拥有全部的政治力量,制约着国家的一切经济、政治、文化资源,不仅社会是政治社会,文化是官本位的政治文化,就连人也成为政治的附庸。传统的影响是巨大和深远的,再加上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使中国面对的不足更为复杂。历史经验表明,每一社会的转型时期,矛盾都比较集中,同时也是矛盾的高发期。当代中国经济社会进展正处于革新开放转折的关节点,即由经济增加向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进展转型,是

国内外马克思主义研究趋势评述

袁银传:近年来国内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趋势述评 一、国内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趋势 自2006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立以来,国内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 第一,突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综合性研究。传统的马克思主义三分法和分门别类的孤立研究,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容,也不利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理解。倡导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综合性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界的普遍共识。 第二,突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本研究和文本比较研究。近几年来,学界日益打破"以苏解马"、"以西解马"等传统模式,反对"以儒解马",强调以"以马解马",即以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本为根据,对他们的思想进行解读,更加重视回归原文本。 第三,突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主要呈现两大发展趋势:一个是进一步深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或专题化研究,特别是加强对科学发展观的专题研究;二是加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研究。今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趋势将进一步从十七大政治报告精神的政策解读向学理层面研究的深化。 第四,注重与国外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的交流与对话。全球问题的日益凸现、美国次贷危机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严重影响、以及资本主义内部矛盾的新变化迫切要求各国马克思主义学者加强交流与对话,而国内学术研究环境的日益民主化与开放化,国外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公开化、深入化,并产生了一系列研究成果,这些为我们与国外马克思主义学者的交流与对话起了促进和推动作用。 第五,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特别是注重本学科如何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全面而坚实的学科支撑。目前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的关系,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一是"重合论",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内涵和外延完全一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完全等同于、或者完全服务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二是"主从论",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只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一个方面,甚至只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六个二级学科之一的"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的局部任务。三是"渗透论",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建设及各二级学科建设,应该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整体建设及各门课程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学科支撑;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整体建设及各门课程建设,应该渗透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整体及各二级学科具体建设和发展中,应该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任务。大多数学者认为,"渗透论"较为正确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学科支撑的基本内容。 二、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趋势 目前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正在形成新的热潮,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的学术活动和研究成果尤其值得我们重视。英国的佩里?安德森、埃里克?霍布斯鲍姆、伊格尔顿、吉登斯、拉克劳、墨菲,法国的德里达、列菲伏尔、波德里亚、高兹,德国的哈贝马斯,美国的罗蒂、柯亨、普特南、诺曼?莱文等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尤其值得我们重视和注意。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一般与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社群主义、生态主义、消费主义以及正在兴起的"美国次贷危机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等的研究结合在一起。 就研究领域而言,国外特别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近年来积极开展对新自由主义、新帝国现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附:心得体会)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概述 引言:要概述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就必须搞清楚社会科学的含义、范围及其界定等;就必须搞清楚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性质,内容及其意义等;就必须结合中国的实际,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应用于历史的具体的中国实际;就必须客观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研究方法评价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理论。本论文将针对以上四个方面分别论述。 一、关于社会科学的认识 科学是人类反映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科学具有客观性、系统性、普遍性、实证性、开放性等特点。英美强调三分法: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大陆强调两分法:自然科学和精神科学,在中国社会科学的范畴指广义的人文科学。 (一)社会科学的性质及界定 社会科学是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类社会的种种现象的各学科总体或其中任一学科。如社会学研究人类社会(主要是当代),政治学研究政治、政策和有关的活动,经济学研究资源分配。广义的“社会科学”,是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统称。社会科学大体上包括︰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及社会心理学。在20世纪晚期,行为科学这一

术语越来越广泛地用于人们称之为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那些喜欢采用这个术语的人之所以这样做,部分是因为可以把上述这些学科与一些也属于探讨人类行为的学科像体质人类学和语言学等更为密切地联系起来。[1] (二)社会科学的特点 社会科学的特点,我采用的是百科收录的观点,其他不同之处略有补正。 1、复杂性。社会科学所研究的社会事物(或社会历史现象)一般都是非常复杂的,它们受众多自然和社会变量的制约,而这些变量之间往往又是彼此相关的、非线性的关系。社会科学所研究的对象一般都具有自我组织、自我创造、自我发展的能力;社会事物的产生往往由偶然的事件或个别人物作为导火索,具有较强的随机性和模糊性. 2、依赖性。一般社会事物都是建立在众多自然事物的基础之上,或者与众多自然事物相联系,因此任何一门社会科学往往涉及众多自然科学领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然科学的全面发展状态。自然科学如果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社会科学就难以在精确性和客观性上取得重大突破。 3、主观性。对社会事物的认识和评价要受到众多主观因素(特别是感情因素)的制约,而这主要取决于观察者与观察对象之间利益关系(特别是经济利益关系),各种社会科学因而很容易带有强烈的民族性和阶级性。这种由利益关系所引起的“先入为主”的主观因素

国外马克思主义学科前沿问题研究

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发展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所属的二级学科,是对当代国外有关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思潮和流派进行研究的学科。马克思主义的存在和发展是世界性现象,因此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为我国马克思主义者的研究和发展创新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教训和思想材料。借助各国学者对国外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进行的较为深入的和系统的研究,已取得的丰富研究成果,将大大推动世界范围内的马克思主义研究。 我国学术界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始于对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所谓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大致是指产生和发展于20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从卢卡奇到阿尔都塞的西欧马克思主义理论,后逐渐拓展到70年代的分析学、生态学和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这是学术界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对象的通常理解。产生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而又不同于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归到“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所谓国外马克思主义则应该是国外出于各种目的研究马克思主义而形成的各种思想流派的总称。 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曲折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和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大背景下,当今世界已经并正在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苏东剧变后,世界历史前进的脚步并未停止,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正站在世界的战略全局,进一步阐明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

1.研究重心转移 自20世纪70年代起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主要领域开始由西欧大陆向英美转移。早期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出现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植根于俄国十月革命以后和苏东社会主义国家开始走下坡路之前的西欧大陆,目的在于探索一条不同于俄国的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的道路,既批判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又批评了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但是随后相关研究开始走向衰落,与此同时,英美却不断涌现新的颇具影响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逐渐取代西欧大陆成为当今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心领域。 2.研究领域扩大,注重与实践结合 现当代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代表人物大多是在20世纪60年代的新左派运动中成长起来的左翼知识分子,他们与所在国的共产党联系较远,且大都是各个学科的知名学者,他们的研究不再受到过多的政治限制,领域也不再局限于哲学,而是扩展到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生态学等众多领域。 而世界各地的马克思主义者从不同的角度理解马克思主义,从而形成的不同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流派,不仅在角度上有所扩展,而且不断用新兴出现的思潮来解释、重构马克思主义,反对教条性。他们理解到,理论是不变的,而现实却是在日新月异的变化着的,如果不重新用当代的实践来补充、发展理论,那么理论就迟早会变得不合时宜,应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例如,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关于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综述

关于国内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综述 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部院系:哲学学号:2011013595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基于我国国情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创造,但要想追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本源,就要回到西方社会。当代西方学者也都对马克思主义有了自己的看法,形成了不同的派别,阐发着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并且马克思主义也与西方其他社会思潮相互融合,借鉴了许多科学的方法。那么,在中国学者们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他们有对此有何看法?本文以介绍国内学者对西方马克思研究的发展状况和方法的为主旨。 关键词:国内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综述 马克思用毕生精力所建构的马克思主义,以对自然界和人类的尊重与认识为基础,揭示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般规律,确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社会主义,而且从人的角度出发研究了人如何认识自然、社会等关乎整个人类社会的基础性问题。马克思主义作为研究一般性的关乎人类的问题的学说,却对人类的各个认识领域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特别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更成为社会主义制度得以实现的理论基础。我国的马克思主义与西方马克思主义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所以,我国学者也积极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我国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历程也在发展中不断深化。 国内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随着翻译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外文文献的不断引进,在客观条件的优化下,国内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周嘉昕(2011)认为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的阶段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20世纪80年代之前中国学界关于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并未获得独立的学术地位,处于初步译介和外在批判的状况;80—90年代中国学界依托“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而走向深化;新世纪以来学界关于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进入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阶段①。林艳梅(2010)认为近三年来,我国国内学者在“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欧陆马克思主义研究稳步推进,二是英美马克思主义研究引发热潮,三是苏东新马克思主义研究获新突破,四是后马克思主义研究引人关注,五是国外马克思学研究正在积极展开②。梁树发、彭冰冰(2008)认为近三年来,我国学者对“西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在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脉络、“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西方马克思主义”主要流派的主要理论等方面的研究上取得了重要成果。 国内学者在总体上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有着自己的理解,或者是从思想发展历程上,或者是从时代背景上对其发展历程进行整体脉络有着整体的把握。张之沧(2003)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有很多流派,根据其内在联系大致上可以分为四大类别:经验主义的马克思主义、黑格尔式的马克思主义、实验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和批判主义的马克思主义③。魏小萍(2005)从时代背景的角度把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大致从20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这一阶段的国外马克思主义以“西方马克思主义”著称。第二个阶段大致从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末,这一阶段的主要背景起始于以法国巴黎的“五月风暴”著称的一系列群众性政治运动。第三个阶段大致从20世纪90 年代初至今,这一阶段的主要背景是苏东剧变。苏东剧变后,有相当一批马克思主义的追随者转向了自由主义,与此同时也激发了另一些学者对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的兴趣④。张一兵、胡大平(2003)认为从总体上说,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逻辑经历了早期建构、人本主义转移和科学主义扭转过程,20 世纪60年代末以来已经终结⑤。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