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电大法理学客观题汇编

电大法理学客观题汇编

电大法理学客观题汇编
电大法理学客观题汇编

法理学客观题汇编

一、填空题

1.社会调整的发展过程具体说,就是由自发的(个别性)调整发展到自觉的(规范性)调整。

2.按照法赖以建立的经济基础及其体现的阶级意志对法所作的基本分类,即(法的历史类型)。

3.法律调整的对象是社会关系参加者的(意志行为)。

4.法的创制的的最后一个阶段是(法律公布)。

5.法学的研究对象是(法律现象)。

6.一个国家法律制度的部分甚至大部分从另一个国家法律制度中输人的现象称为(法律移植)。

7.在法律规范结构中,指明什么条件下才可以适用的部分,称为(假定)。

8.法律规范的效力是指法律规范的(生效)范围。9.法律关系由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和(内容)三个要素组成。

10.个别性调整是针对具体主体、具体情况所确定的行为方式,对人们的行为进行(一次性)的调整。11.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作保障的行为规范体系。

12.社会主义产生的一个带有规律性的特点是(人民群众)参加创建。

13.法律调整机制有四个基本要素,其中机动性要素为(法的适用)。

14.一般禁止型法律调整是按“凡(法律所不允许的),都是禁止”的原则进行调整。

15.划分法的部门的主要标准是法律的(调整对象)。16.法律规范在人们的行为中的具体落实,即权利被享用、义务被履行、禁令被遵守,叫做(法的实现)。

17. 法律一般只适用于生效后发生的事情和行为,而不适用于生效前的事件和行为,这是法律的(不溯及既往)原则。

18. 法律不把一定后果的产生与当事人的意志相联系的客观事实或现象,称为(法律事件)。

19. 合法行为,是指符合法律规范或法律原则要求的,对社会(有益)至少无害的,从而为法律所保护的行为。

20.原始社会行为规范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习惯)。

21.法律是通过规定社会关系参加者的(权利)和(义务)来确认、保护和发展一定的社会关系。

22.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的法律制度简称为(法制)。

23.社会主义法的核心内容是中国共产党的(政策)。

24.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的专门法律原则主要包括(法治)原则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25.反映一个国家、地区或民族的全部法律活动水平的概念是(法律文化)。

26.法的基本构成因素是(法律规范)。

27.我国社会主义法律部门中的主导部门是(宪法)。

28.由各个互不相同,但有联系的分支学科构成的法学知识系统,称为(法学体系)。

29.法的调整职能反映的是社会生活的(合法)状态,建立合法关系,和法秩序的职能。

30.以古代罗马法为基础和以19世纪法国民法典为传统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各国法律的总称为(大陆法系/罗马法系/民法法系)。

31.根据人们对法律现象认识的阶段来分,法律意识可以分为法律心理和(法律思想体系)。

32.违法行为,是指个人或单位实施的具有(社会危害性的)、有过错的不合法行为。

33.法律是有(国家强制力)作保障的规范。

34.大陆法系以古代罗马法为基础,以19世纪初(法国民法典)为传统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35.实行社会主义法治的中心环节是(有法必依)。

36.法律规范是一种发达的社会规范,在逻辑上遵循着(如果-则-否则)。

37.一国或一地区现行法律规范按不同的法律部门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称为(法的体系)。

38.以英国法为传统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各国法律的总称叫(英美法系)

39.《礼记.月令》中提到“命有司,修(法制),缮囹圄。”

40.保证社会主义法实施的方法是(说服教育和必要的强制)相结合。

41.按照“凡法律所不允许的,都是禁止”的原则进行的法律调整被称为(一般禁止型)法律调整。

42.根据宪法的规定,法律分为(基本法律)和其他法律两种。

43.法的实现,就是权利被享有、(义务)被履行,禁令被遵守。

44.我国法学界一般认为,划分法的部门的主要标准是法律的调整对象,其次是(调整方法)。

45.根据责任人主观上有无过错,可以把法律责任分为过错责任和(无过错责任)。

46.法的确认、分配、衡量、保护和认识性价值,被统称为法的(工具性价值)。

47.法律责任的承担方式,主要包括惩罚和(补偿)。

48.按照是否适用法律制裁,法律关系可以分为调整性法律关系和(保护性法律关系)。

49.在法律调整的四个阶段中,被称为机动性阶段的是(法的适用)。

59.按照法律监督的主体划分,我国法律监督主要包括(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

60.从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要素看,保护性法律规范由(假定和制裁)两个要素构成。

61. 法律规范的效力范围通常包括法的时间效力、空间效力和(对人的效力)

62. 我国宪法的修改,需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

63. 立法应当从我国的实际国情和实际需要出发,这体现了我国立法原则中的(科学立法)原则。

64. 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涵,包括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和党的领导。65.当今世界主要有两类基本的法律渊源。这通常是指制定法和(判例法)

66. 在我国,有权提出宪法修改议案的主体是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全国人大常委会)。

67. 划分法律部门的主要标准是法律调整对象和(法律调整方法)

68. 我国立法监督的主要方式包括批准、备案、审查、(裁决)和清理。

69.按照是否准许自主调整,可以把法律规范划分为(强制性规范)和任意性规范。

70. 有一类法律关系,其一方主体是确定的、具体的,另一方主体则是不确定的、除权利主体之外的一切人。这类法律关系被称为(一般法律关系)

71. 法律规范的完整逻辑结构包括假定、处理和(制裁)。

72. 划分法律部门的主要标准是(法律调整对象)和法律调整方法。

7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建设要求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统一。

74.法具有两种基本职能,即(阶级统治职能)和社会公共职能。

75. 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西方资本主义法制在私法领域奉行"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契约自由"以及" (过错责任)"等基本原则。

76. 从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要素看,保护性法律规范由(假定-制裁)两个要素构成。

77. 在我国,由(国家主席)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已通过的法律予以公布。

78. 法律体系的纵向结构是规范、制度、子部门、部门和(部门群)。二、单项选择题

1.实行社会主义法治的前提是( A)。

A. 有法可依

B.有法必依

C. 执法必严

D.违法必究

2.法律、法规中关于该法何时开始生效的规定,属于( D)。

A. 一般性规范

B.定义性规范

C. 原则性规范

D.业务性规范

3. 一国现行法律规范按其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不同,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调整方法的不同所做的分类称为( D)。

A.法学体系

B.立法体系

C.法的体系

D.法的部门

4. 法律规范与法律关系相连接的中间环节是(C )。

A. 法律权利

B.法律义务

C. 法律事实

D.法律意识

5. 通过对法律条文的文字排列、语法结构、标点符号和上下文关系等方面的分析,来理解和阐明法律的含义的一种方法是( A)。

A. 语法解释

B.逻辑解释

C. 系统解释

D.历史解释

6.法理学与部门法的关系是( A)。

A. 一般与特殊

B.整体与局部

C. 理论与实际

D.论与史

7.针对某一类主体、某一类情况而使用一般行为规则进行的重复性的调整是(B )

A.个别性调整

B.规范性调整

C. 习惯性调整

D.法律调整

8.法作为法所固有的、满足主体法律需要的价值是(C )。

A. 法所中介的价值

B.法的工具性价值

C. 法律价值

D.法的社会公共职能

9.大陆法系建立发展起来的基础是( C)。

A. 法国民法典

B.英国法

C. 罗马法

D.美国法

10.规范性法律文件系统化的三种方式中具有立法性质的是(C )。

A.法规清理

B.法规汇编

C. 法典编纂

D.法的创制

11.法律调整是一种( B)。

A. 个别性调整

B.规范性调整

C. 习惯性调整

D.具体性调整

12.自由与纪律在法律上的体现为( A)。

A. 权利与义务

B.允许与禁止

C. 积极义务与消极权利

D.正义与利益

13.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法律制度的总称为( A)。

A. 法制

B.法治

C. 法系

D.法律

14.法的社会本质归根结底取决于( C)。

A. 一国的历史传统

B.地理环境

C. 经济基础的性质

D.一国的民族文化特点

15.法律规范中关于该规范适用的条件的部分为法律规范的( A)。

A. 假定

B.处理

C. 制裁

D.后果

16.法形成的最终标志是(B )。

A. 商品的交换

B.国家的形成

C. 阶级的出现

D.阶级矛盾不可调和

17.下列关于法的调整性职能说法正确的是( A)。

A. 它反映社会生活的正常状态

B.它反映社会生活的异常状态

C. 它取缔非法关系

D.它恢复被破坏的法律秩序

18.以英国法为传统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各国法律的总称为(B )。

A. 大陆法系

B.英美法系

C. 中华法系

D.资本主义法系

19.法制与法治的区别表现在( C)。

A. 有国家就有法制,也就有了法治

B.有国家就有法治,而不一定有法制

C. 有了法制而不一定实现了法治

D.有了法制就一定实现了法治

20.法律调整的初始阶段是(A )。

A. 法律开始生效

B.产生法律关系

C. 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获得实现

D.法的适用

21.法律意识的对象是(C)。

A.法律传统

B.法律心理

C.法律现象

D.违法现象

22.我国宪法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规定属于(C)。

A.一般性规范

B.定义性规范

C.原则性规范

D.业务性规范

23.在我国,法典编纂(D)。

A.不改变原有规范性法律文件的内容

B.实行“谁制定谁编纂”原则

C.有官方和非官方两种

D.是一种法的创制活动

24.我国法律规定,检察解释权由(D)

A.基层人民检察院

B.中级人民检察院

C.高级人民检察院

D.最高人民检察院

25.违法行为是指(C)。

A.一期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

B.既违反法律又违反道德的行为

C.一切具有社会危害性的有过错的不合法的行为

D.各种破坏社会秩序的行为

26.法的第三层本质是(C)

A.法体现统治阶级意志是统一和整体的

B.法是被奉为法律的统治阶级的意志

C.法的内容决定于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D.法的内容就是确定权利和义务

27.英美法系是以(D )为传统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各国法律的总称。

A.教会法

B.罗马法

C.日耳曼法

D.英国法

28.保证社会主义法实施的方法是( C )

A.单纯说服教育

B.必要的强制

C.说服教育和必要的强制相结合

D.单纯的强制惩罚

29.社会主义法同社会主义道德具有共同点,表现在( C )。

A.规范内容相同

B.要求相同

C.指导思想相同

D.调整范围相同

30.法制和法治是两个(B )的概念。

A.相同

B.不同

C.意思不一样,用法相同

D.意思一样,用法不同

31.在我国,法律案的通过是指(D )。

A.有关领导对法律案予以圈阅

B.中央书记处对法律案予以批准

C.人大委员会长会议对法律案表示同意

D.立法机关中法定多数人对法律案表示正式同意,从而使法律案成为法律

32.一国或一地区现行法律规范按不同的法律部门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称为(A )。

A.法的体系

B.立法体系

C.法的历史类型

D.法系

33.下列属于法的适用的有(D )。

A.公安局购买办公用品

B.检察官进行法律宣传

C.人大制定、通过《立法法》

D.法院冻结某一公司的银行账户34.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以及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我国法律规定称为(B )。

A.限制行为能力人

B.无行为能力人

C.有行为能力人

D.法人

35.研究马克思主义法学的根本方法是( C )。

A.社会调查方法

B.系统论方法

C.辩证唯物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

D.法律解释方法

36. 法和国家产生的过程是( C )。

A.不确定

B.先有法

C.同一历史过程

D.先有国家

37. 法作为法所固有的、满足主体法律需要的价值是( C )。

A.法所中介的价值

B.法的工具性价值

C.法律价值

D.法的社会公共职能

38. 大陆法系建立发展起来的基础是( C )。

A.法国民法典

B.英国法

C.罗马法

D.美国法

39. 实行社会主义法治的前提是( A )。

A.有法可依

B.有法必依

C.执法必严

D.违法必究

40.下列哪些不能作为法律调整的对象: ( C )。

A.买卖关系

B.劳动关系

C.自然过程

D.财产关系

41.不属于规范性法律文件系统化的方式有( D )。

A.法规清理

B.法规汇编

C.法典编篡

D.法的创制

42.不在全国范围内生效的法律法规是( D )。

A.宪法

B.《劳动法》

C.《治安管理处罚条例》

D.《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43.对于甲来说,属于法律事件的法律事实是( A )。

A.甲的父亲的病故

B.甲和乙签订一份运输合同

C.甲借给乙1万元

D.甲违章开车,撞死一个行人

45.法的第三层本质是( C )。

A.法体现统治阶级意志是统一的和整体的

B.法是被奉为法律的统治阶级的意志

C.法的内容决定于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D.法的内容就是确定权利和义务45.运用法律手段保护已经建立的法律关系、法律秩序不受侵犯或恢复、弥补被侵害的法定权利的职能,叫做( B )。

A.法的调整性职能

B.法的保护性职能

C.法的阶级统治职能

D.法的社会公共职能

46.社会主义法的根本前提是( D )。

A.实现生活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B.消灭私有制

C.说服教育和必要的强制相结合

D.单纯的强制惩罚

47.保证社会主义法的实施的方法是( C )。

A.单纯的说服教育

B.必要的强制

C.说服教育和必要的强制相结合

D.单纯的强制惩罚

48.社会主义法同社会主义道德具有共同点,表现( C )。

A.规范的内容相同

B.要求相同

C.指导思想相同

D.调整的范围相同

49.“凡法律所不禁止的,都是允许的”原则适用于( A )的法律调整。

A.一般允许型

B.一般禁止型

C.一般积极型

D.一般具体型

50.法律文化的载体是( B )。

A.法律条文

B.法律现实

C.法律技术

D.法律传统

51.不具有法律效力的解释是( D )。

A.立法解释

B.司法解释

C.行政解释

D.学理解释

52.构成法律关系主体的必要条件是(D )。

A.权利和义务

B.法人和自然人

C.物和行为

D.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53.根据法学的分类,属于国内部门法学的是( C )。

A. 法理学

B.中国法制史

C.劳动法

D. 国家公法学

54.以下法发挥的职能中属于法的调整性职能的是( C )。

A.赔偿损失

B.罚款

C.法人登记

D.追缴税款

55.以下关于利益决定着法的形成和发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D )

A.社会利益的分化导致法的产生

B.统治阶级的共同利益决定着法的存在和本质

C.利益的发展变化决定着法的发展变化

D.法能促进一定利益的形成和发展。

56.按照法赖以建立的经济基础及其体现的阶级意志对法所作的基本分类即是( C )。

A.法制

B. 法治

C.法的历史类型

D.法系

57.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不包括( D )。

A.假定

B. 处理

C. 制裁

D. 法律后果

58.法形成的标志是( B )

A.监狱的出现

B.国家的最终形成

C.阶级的出现

D.专门从事研究法律现象的法学家阶层的出现

59.法律规定了所有权制度、分配制度、债权制度、税收制度、遗产制度等,国家根据这些制度分配社会财富,体现了法的( B )。

A.确认性价值

B.分配性价值

C.衡量性价值

D.保护价值

60.按照法的历史传统和法的外部特征对法进行的分类,叫做(C )。

A.法的历史类型

B.法的体系

C.法系

D.法的渊源

61.社会主义法的核心内容是(A )。

A.党的政策

B.社会道德

C.社会习惯

D.乡规民约

62.属于法律调整范围的是( B )。

A.血统关系

B.父子关系

C.爱情关系

D.友谊关系

63.以下属于执行调整性职能的法的适用是( C )。

A.取缔非法营业场所

B.判处某一杀人犯死刑

C.发给某一企业营业执照

D.出示拘捕令

64.一般情况下,法律(B )。

A.溯及既往

B.不溯及既往

C.从旧兼从轻

D.从新兼从轻

65.不属于正式解释的是( D )。

A.立法解释

B.司法解释

C.行政解释

D.系统解释

66.按照马克思主义法学观,关于法的起源的如下说法,正确的是(C)。

A原始习惯和禁忌即是最早的法B有社会就有法,无法不成社会C法律与国家是相伴随而产生的D法律先于社会阶级的形成而产生

67.社会法是新兴的法律部门群。下列诸项中,不属于社会法特点的是(D)。

A.对社会弱者倾斜保护

B.社会权的兴起

C.综合运用自治性调整和强制性调整方法

D.注重运用意思自治和过错贵任原则

68.我国《物权法》第一百零九条规定“拾得遗失物,应当返还权利人。拾得人应当及时通知权利人领取,或者送交公安等有关部门。”这一规范属于(C)

A授权性规范B任意性规范C义务性规范D.逻辑性规范

69.下列有关判例法的表述中,正确的是(B)。

A判例法就是法院所作的规范性司法解释

B判例法奉行“遵循先例,,原则

C判例法是大陆法系国家的基本法律渊源

D我国的案例指导制度是一种判例法制度

70.李某在大街上寻衅滋事,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被公安机关予以拘留15日的处分。李某所受到的制裁属于(B)。

A刑事制裁B行政制裁C民事制裁D司法制裁

71.我国《刑法》第三百五十八条中规定“组织他人卖淫或者强迫他人卖淫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某地检察机关在办理一起涉嫌组织同性恋卖淫案时,将法律规定的“他人”理解为既指女性,也包括男性。这一解释属于(C)。

A扩大解释B限制解释C字面解释D.自由解释

72.有关科技发展与法律之间关系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科技作为生产力,其发展变化能够直接改变法律B 法律的发展和变化能够直接改变科技的发展方向

C科技立法具有国际性和普适性,必须向西方发达国家看齐 D.法律既能促进科技进步,也能抑制科技所导致的负面影响

73.在我国的立法体制下,属于地方性法规可以规定的事项是(B)。

A.本行政区内各级政府的产生、组织和职权的规定

B.本行政区内文化及公共事业建设

C.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D.私人财产征收制度

74.有关法的实施的如下陈述,错误的是(A)。

A.法的实施只能依靠有力的国家强制

B.法可以不通过具体的法律关系而得以实施

C.守法和执法都是法的实施方式

D.立法质量直接影响法的实施状况

75.关于“三个至上”中“宪法法律至上”的如下理解,正确的是(C)。

A.宪法法律至上,是指宪法和法律具有相同的至高效力

B.宪法法律至上重在强调普通公民要懂法守法

C.肯定宪法法律至上是执政党在治国理念上的重大突破

D.“宪法法律至上”重在强调法律与政策的一致性

76.最终决定法所体现的国家意志的社会因素是该国的

(D )。

A. 文化历史传统

B. 阶级力量对比

C.政权组织形式

D.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77.我国《宪法》第十九条规定"国家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提高全国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国家举办各种学校,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发展中等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并且发展学前教育。"对该条文的如下理解,正确的是(D )。

A. 该条文体现了国家政策,也是保护性法律规范

B. 该条文只是政策性规定,并不具有法律效力

C.该条文是授权性规则,规定了国家机关的职权

D. 该条文是法律原则,也体现国家的基本政策

78. 区分法律事件与法律行为的标准是:查看相应后果是否(B )。

A. 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B.与当事人的意志有关

C. 产生或变更法律关系

D.具有法律上的意义

79.关于法系的说法,正确的是(C )。

A. 大陆法系在世界上的影响最大

B.英美法系在世界上的影响最大

C.大陆法系以民法典最为典型

D.英美法系以民法典最为典型

80. 在我国的立法体制中,有权公布法律的主体是( A)。

A. 国家主席

B. 国务院总理

C.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D. 全国政协主席

81.在我国,狭义的法律是指(A )。

A.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所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

B.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所制定的法律文件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所制定的法律和发布的决定

D.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所制定和发布的所有决定

82. 法与宗教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可能有的情形是(D )。

A. 二者相互协调,相互支持

B. 二者各行其是,并行不悖 C 二者相互冲突,相互抵触 D. 二者相互融合,合为一体

83. 法律调整过程有多个阶段组成,其中的机动性阶段是(D )。

A. 法律法规开始生效阶段

B. 产生法律关系阶段

C.法律权利义务的实现阶段

D. 法的适用阶段

84. 在我国,各级民族自治地方都有权制定(B )。

A. 地方性法规

B. 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C. 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

D. 地方规章

85.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我国司法适用之基本原则的是

(C )。

A. 司法为民原则

B. 法律适用人人平等原则

C. 严格法律监督原则

D. 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原则

86.有一法学流派认为,应当区分"书本上的法"与"行动中的法","行动中的法"才是真正的法。该法学流派被称为( C)。

A. 自然法学

B. 分析法学

C. 社会法学

D. 综合法学

87. 法律可以有力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及社会和谐。从法的价值来看,这主要体现了法的( B)。

A. 确认性价值

B. 目的性价值

C.法本身的价值

D. 认识性价值

88. 我国《劳动合同法》第十九条规定"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二个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从法律规范的分类看来,该法条属于(B )。

A. 保护性规范

B.相对确定性规范

C. 授权性规范

D.任意性规范

89. 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条中规定"国家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国家采取措施,保障消费者依法行使权利,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关于该法条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

A. 该条是对国家政策的规定,说明国家政策都是法的一部分

B. 该条要求国家采取措施保护消费者权益,设置了国家义务

C. 该条规定过于宽泛和抽象,并无明确具体的作用

D. 该规定对违法经营者者有警示作用,对守法公民并元作用

90. 我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中规定"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竟驶,情节恶劣的,或者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处拘役,并处罚金。"其中,"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从规范的逻辑结构看,属于规范的(A )。

A. 假定部分

B. 处理部分

C. 制裁部分

D. 处分部分

91. 规范性法律文件系统化有多种方式。下面各项中不属于其中的是(D )。

A. 法律汇编

B. 法典编篡

C. 法规清理

D.司法判例汇编

92. 关于司法过程中运用法律原则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A. 司法审判中,法律原则都必须元条件地适用

B. 司法审判中,优先适用法律原则,后适用法律规则

C. 法律原则的适用可以弥补法律规则的漏洞

D. 法律原则的适用采取"全有或全无"的方式

93. 下列关于法律与道德的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B )。

A. 法与道德总是一致的,不会发生冲突

B. 法律与道德同属社会的上层是俨筑,二者关系密切

C. 法律与道德在本质和内容方面都是相同的

D.法与各阶级的道德在实践中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94. 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如下理解,正确的是(A )。

A. 它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事业的理论指引

B.它主要以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学说为基础

C. 它与中国传统法文化有本质区别,二者之间并元继承关系

D. 它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与西方政治法律治理经验无关

95. 我国的国家监督有多种形式,但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这种监督的是(B )。

A. 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

B.中国共产党的监督

C.监察机关的监督

D. 审判机关的监督

96.罪刑法定原则、无罪推定原则等法律原则,可以被看作是(C )。

A. 政策性原则

B.社会政治原则

C.专门法律原则

D. 自然公正原则

97. 当今中国法的主要渊源是制定法。在这里,"法的渊源"一词通常被理解为法的( B)。

A. 文件渊源

B.形式渊源

C.历史渊源

D. 本质渊源

98. 《劳动合同法》第十九条规定"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二个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关于该条文的下列选项,错误的是(C )。

A. 该条规定属于命令性规范

B. 该条规定属于相对确定性规范

C. 该条规定属于授权性规范

D. 该条规定不属于法律原则

99. 关于法律解释和法律推理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 法律解释不能独立于法律推理,有推理才有解释

B.法律推理完全独立于解释,有推理未必需要解释

C.司法过程中必须运用推理,也必然涉及到解释

D. 法律推理和法律解释都不受人的价值观影响

100. 关于法系问题的如下表述,错误的是(C )。

A. 法系的模念首先是西方法学家提出的

B. 法系是从形式特点及历史传统等方面对法制所做的划分

C. 法的阶级和社会本质不同,也可能归属于同一法系

D. 法系不等同于法律体系和法学体系

101. 出租车司机王某因送一个危重病人就医而闯红灯,受到交警处罚。有人认为,王某虽然涉嫌违法,但情有可原,不应予以处罚。这种意见的推理方式属于(D )。

A. 演绎推理

B. 归纳推理

C. 类比推理

D. 辩证推理102. 王某窃听其邻居李某的隐私。公安机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对其罚款400 元,拘留5 日。这种处罚属于(B)

A. 刑事制裁

B.行政制裁

C.经济制裁

D. 民事制裁103. 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由若干法律部门构成。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我国法律部门的是(B )。

A. 行政法部门

B. 国际法部门

C. 刑法部门

D. 社会法部门

104. 关于法律规则的如下理解,错误的是(C )。

A. 并非所有的法律条文都规定法律规则

B. 法律规则充分体现法律的确定性和可预测性

C.法律规则比法律原则更具有稳定性和弹性

D. 法律规则的适用没有法律原则那么灵活

105. 邓小平同志对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邓小平同志的民主法制思想的是(D )。

A. 倡导"还是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

B. 倡导"两手抓",即一手抓民主建设,一手抓法制

C.阐明"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方针

D. 阐明"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

106.下列关于法律原则与法律规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B)。

A. 并非所有的法律条文都规定法律规则

B. 法律原则充分体现法律的确定性和可预测性

C. 法律原则的适用范围更具有弹性

D. 法律原则可以克服法律规则的僵硬性缺陷,弥补法律漏洞

107. 某法院法官就某案件推理如下:((刑法》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张某殴打他人造成轻伤,所以对其判处二年有期徒刑。这位法官所用的推

理是(C )。

A. 类比法律推理

B. 归纳法律推理

C. 演绎法律推理

D. 设证法律推理

108. 通过对法律文本中的文字涵义和语法的分析来确定和阐明法律的意思,这种解释方法被称为(C )。

A. 字面解释

B. 正式解释

C.文义解释

D. 法律解释109. 张某购买了一张北京到上海的火车票,并乘坐票面指定的车次顺利到达上海,由此形

成了客运合同法律关系。该法律关系的客体是(D )。A. 张某的人身利益B. 张某为购买火车票而支付的价款

C. 张某购买的火车票

D.铁路部门运送张某的行为110. 当代中国的法律渊源,不包括下列选项中的( C)。

A. 某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

C. 某直辖市的自治条例

111. 下列有关人权的理解中,正确的是(B )。

B. 某自治县的自治条例

D. 某直辖市的地方性法规

A. 人权是每个人所享有的权利,没有阶级性

B. 人权必须法律化才能获得更大程度的保障

C. 人权归根结底来源于国家的承认

D. 宪法基本权利体系等同于人权体系

112. 下列有关行政法律部门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B )。

A. 行政法部门不属于私法部门群

B. 行政法部门属于社会法部门群

C. 有些行政法规范包含在民法部门中

D. 行政法可划分为一般行政法和特别行政法

三、多项选择题

1.勒内·达维把当代各国法律划分为三大法系,即(BCD )。

A. 资本主义法系

B.大陆法系

C. 英美法系

D.社会主义法系

2.我国法律调整对外关系的基本方式有(ABD )。

A. 通过缔结或参加大量双边、多边国际协议来促进国际关系领域的各方面的合作

B. 当国内法与国际法发生某种矛盾时,采取国际法优先的原则

C. 当国内法与国际法发生某种矛盾时,采取国内法优先的原则

D. 通过国内法调整涉外关系,并使国内法与相应的国际条约、国际惯例相衔接

3.划分法的部门的标准是( AB)。

A. 法律调整的对象

B.法律调整的方法

C. 法律调整的原则

D.法律关系主体的地位

4.社会主义法治基本要求是(ABCD )。

A. 有法可依

B.有法必依

C. 执法必严

D.违法必究

5.法律规范的效力包括(BCD )。

A. 对事效力

B.时间效力

C. 空间效力

D.对人效力

6. 法与利益的关系正确的是( ABCD)。

A. 利益是法的创制的初始点

B. 利益是法的实现的动力和归宿

C. 法确认、协调、实现利益

D. 法的实现就是法所保护的利益的实现

7.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的专门法律原则包括(AC )。

A. 法治原则

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原则

C.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D.坚持改革开放原则

8. 法律调整的要素包括( ABCD)。

A. 法律规范

B.法律关系

C. 实现权利义务的行为

D.法的适用

9. 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渊源有(ABCD )。

A. 法律

B.行政法规

C. 地方性法规

D.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10.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立案侦察案件范围的规定》属于(AD)

A. 立法解释

B.司法解释

C. 行政解释

D.检察解释

11.以下属于理论法学的学科有( ABCD)。

A. 法理学

B. 法哲学

C. 法社会学

D. 比较法总论

12.在以下哪种情况下法发挥了法的保护性职能(ABC )

A. 赔偿损失

B. 罚款

C. 追缴税款

D. 依法纳税13.法的价值具有两方面的特性,分别是(AB )。

A 客观性 B.主体性G.变异性 D.多维性14.以下关于法与利益的说法正确的有( ABCD)。

A.社会利益的分化导致法的产生

B.统治阶级的共同利益决定着法的存在和本质

C.法既可以促进也可以阻碍一定利益的形成和发展

D.法可以协调和实现利益

15.社会主义法直接调整和保护生产力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BC)

A.社会主义法对劳动者加以保护

B.社会主义法对生产力资料加以保护

C.社会主义法对科学技术加以保护

D.社会主义法保护多劳多得的分配方式

16. 国家创制法律的基本形式是(BD)

A. 修改

B.制定

C. 颁布

D.认可

17. 法律制度有无价值、价值大小,取决于(ABCD)

A. 法律制度的性能

B.一定主体对法律制度的需要

C. 法律制度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

D.法律制度对主体的满足程度

18. 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人们对法和法律现象总的认识,而这些认识形成了人们的( ABCD)。

A. 思想

B.观点

C. 知识

D.心理

19. 法的工具性价值除了确认性价值外,还包括(ABCD )。

A.分配性价值

B.衡量性价值

C. 保护价值

D.认识性价值

20. 以下关于中国社会主义法产生的说法正确的有(ABCD )。

A. 民主革命时期革命根据地的法是中国社会主义法的雏形

B. 中国社会主义法是在彻底废除旧法的基础上产生的

C. 中国社会主义法是在继承旧法的的基础上产生的

D. 中国社会主义法是革命根据地的和解放战争初期新民主主义法的继续和发展

21.法律文化是(ABCD)等活动的经验的积累。

A.法的制定

B.法的实施

C.法律教青

D.法学研究

22.以下属于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渊源的是(ABCD)。

A.法律

B.行政法规

C.地方性法规

D.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23.?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立案侦察案件范围的规定》属于(BD)。

A.立法解释

B.司法解释

C.行政解释

D.检察解释24.基本的法律调整方式有(BCD)

A.具体的调整方式

B.积极义务的调整方式

C.允许的调整方式

D.禁止的调整方式

25.当代资本主义法律制度出现了与自由资本主义法律制度截然不同的倾向,这些不同表现在(ABCD)。

A.加强国家对社会生活的干预

B.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对穷人在住房、医药卫生、最低工资标准、失业救济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福利措施,出现了社会立法的新领域,并与福利国家的政策紧密相联

C.打破了自由资本主义时期所形成的公法与私法的界限

D.加强了法官的自由裁量权

26.法律责任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但总体上包括(ABCD)

A.行政责任

B.刑事责任

C.民事责任

D.违宪责任27.我国法律监督的重点是(AB)

A.国家机关创制法的活动

B.国家机关适用法的活动

C.人民团体的法律活动

D.公民的守法活动28.法律规范的特征有(ABCD)

A.国家意志性

B.规范性

C.同一性

D.逻辑性

29.个别性调整带有一定的(BC ),不能形成普遍、稳定的秩序。

A.重复性

B.偶然性

C.任意性

D.规范性

30.法的阶级统治职能和社会公共职能的关系是(AD )。

A.二者是内在统一的

B.二者截然对立

C.法律规范执行二者中的一个

D.部分法律规范主要执行社会公共职能

31.中国社会主义法是(AC )的继续和发展。

A.革命根据地的法

B.国民党的旧法律

C.解放初期新民主主义法

D.国民党旧的司法制度

32.法与政治的区别表现在(ABCD )。

A.反映的内容不同

B.在上层建筑中的地位不同

C.形式不同

D.调控的功能不同

33.法律调整的基本要素是(ABCD )。

A.法律规范

B.法律关系

C.实现权利义务的行为

D.法的适用

34.法律意识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因为(ABC )。

A.它是社会经济基础的直接反映

B.它的对象是法律现象

C.它具有较强的强制性

D.它是多层次的意识体系

35.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包括(ABC )

A.假定

B.处理

C.制裁

D.法律后果

36.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渊源包括(ABCD )

A.法律

B.行政法规

C.地方性法规

D.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37.在局部区域生效的法律是(CD )。

A.宪法

B.行政法规

C.民族自治条例

D.地方国家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

38.违法的种类有(ABCD )。

A.犯罪

B.民事违法

C.行政违法

D.违宪

39.邓小平民主、法制思想的核心是( BCD )。

A.发展稳定

B. 党的领导

C.人民民主

D.依法治国

40. 规范性调整的优点体现在( ABC )。

A. 它为某一类社会关系提供了行为模式

B. 它摆脱了偶然性和任意性

C.它有利于形成稳定的社会秩序

D. 它充分考虑每一个具体主体或具体情况的特点

41. 法具有( ABCD )。

A.规范性

B. 阶级意志性

C. 国家强制性

D. 物质制约性

42. 以下关于法的阶级统治职能和社会公共职能的说法错误是( ABCD )。

A.社会主义法的-部分法律执行社会公共职能,而不执行阶级统治职能,如食品卫生法规

B.社会主义法中执行阶级统治职能的那部分法律,如刑法,不执行社会公共职能

C.社会主义法中的一部分法律具有阶级性,执行阶级统治职能;一部分法律具有社会型,执行社会公共职能

D. 社会主义法是由执行社会公共职能的法律和执行阶级统治职能的法律构成的一个整体

43. 我国的立法程序,通常包括( ABCD)。

A. 法律案的提出

B. 法律案的审议

C.法律案的通过

D. 法律的公布

44.法的体系与立法体系是两个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ABC )

A. 法的体系是内容,立法体系是法的体系的载体和外在表现形式

B. 立法体系一般须以法的体系为基础,并反映法的体系

C. 法的体系的组成因素是法律部门和法律规范,而立法体系的组成因素是法律文件和法律条文

D. 法的体系比立法体系范围广

45.法与政治的区别主要表现在(ABCD )。

A.反映的内容不同

B.在上层建筑中的地位不同

C.形式不同

D.调控的功能不同

46.法律调整的基本要素是(ABCD )。

A.法律规范

B.法律关系

C.实现权利义务的行为

D.法的适用

47.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D )。

A.有国家就有法制

B.有国家就有法治

C.有法制就有法治

D.有法制不一定有法治48.根据法律意识的主体不同,可以把法律意识划分为(ABC )。

A.个人法律意识

B.群体法律意识

C.社会法律意识

D.国家法律意识

49.法律规范的效力包括(BCD )。

A.对事效力

B.时间效力

C.空间效力

D.对人效力

50.按照法律关系主体具体化程序的不同,法律关系可以分为(AB )。

A.一般法律关系

B.具体法律关系

C.绝对法律关系

D.相对法律关系

51.法律关系的主体能力分为(ABC )。

A.权利能力

B.行为能力

C.责任能力

D.义务能力

52.违法的特点有(BC )。

A.违反社会公德

B.具有社会危害性

C.具有违法性

D.应受惩罚性

53.根据法律责任承担的内容不同,法律责任可以分为(CD )。

A.过错责任

B.无过错责任

C.财产责任

D.非财产责任(人身责任)

54.社会监督的形式主要有(ABCD )。

A.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监督

B.人民政协的监督

C.新闻舆论的监督

D.社会团体和人民群众的监督55.个别性调整不能形成普遍、稳定的秩序,带有一定的(BC )

A.重复性

B.偶然性

C.任意性

D. 规范性

56.原始习惯与法的区别表现在(ABCD )

A. 它们所反映的社会关系不同

B. 它们所反映的意志不同

C.它们所形成的方式不同

D. 它们所保证实施的力量不同

57.法律调整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和一个机动性要素,三个基本要素是( ABC ) 。

A.法律规范

B.法律关系

C.实现权利义务的行为

D. 法的适用

58. 社会主义法的创制的基本原则包括( ABCD )。

A. 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

B.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C.稳定性、连续性与适时废、立、改相结合

D.科学的创见性

59. 以下关于法律规范的说法正确的是( ABCD )。

A.法律规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

B. 法律规范是法的基本构成因素

C.法律规范是一般的行为规范。

D.法律规范是抽象的行为规范

60.法律关系的客体包括( ABCD )。

A.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基本经济、政治和精神文化财富

B. 物质财富

C.智力成果

D.人身利益和行为结果

61.法的形成经历了这样的过程(ABC )。

A.从个别调整发展为规范调整

B.从自发调整发展为自觉调整

C.从一般规范性调整发展到法的调整

D.从无强制性的规范调整发展为有强制性的规范调整

62.社会调整的一般规律性有(ABC )。

A.每一个社会都存在一定的社会调整,否则会给社会带来不良后果

B.社会调整的发展过程,一般是由自发到自觉,从个别到一般,由浑一到分化

C.社会调整发展过程中,社会性的比重呈增长趋势

D.社会调整分四个阶段,从宗教规范到习惯到法律再到习惯

63.一国两制的本质在于(ABC )。

A.实现祖国统一,要以一个国家、一个中国为前提

B.在中国主权范围内实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并存的局面

C.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不是并列的,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

D.香港、澳门和台湾实行的资本主义制度永远不改变

64.调整性法律规范包括(ABC )

A.义务性法律规范

B.禁止性法律规范

C.授权性法律规范

D.原则性法律规范

65.规范性法律文化系统化的方法有(BCD )

A.法律的创制

B.法规清理

C.法规汇编

D.法典编纂

66.现阶段产生违法的原因主要有(ABCD )。

A.旧社会残余的影响

B.生产力水平还不高

C.各项制度尚不完善

D.思想文化素质低

67.有关法的历史发展的如下说法,正确的是(ABD )。

A.古代社会的法在表现形式上往往是"诸法合体"

B. 法律发展进程大致可以看作是从契约到身份的运动

C.资本主义时代的"法学世界观"具有历史进步性

D. 法律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68. 在我国,"上位法优于下位法"原则体现为(ABC )。

A. "法律"的效力高于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等

B. 行政法规的效力高于地方性法规、规章

C. 地方性法规的效力高于本级和下级地方政府规章

D. 部门规章的效力高于地方政府规章

69. 有关新中国法制创建的如下陈述,错误的是(BD )。

A. 新中国法制彻底废除国民党伪法统

B. 新中国法制从一开始便是社会主义性质的

C. 民主革命根据地法制是新中国法制的雏形

D.新中国法制从创建之初便奉行民主和法治原则

70. 张法官审理一起农村土地纠纷案件,保护了村民老李的土地承包权。张法官的依法办案行为(ACD )。

A. 从社会调整的角度看,是正式的社会调整

B. 从社会调整的角度看,是一种个别性调整

C. 从法律实施的角度看,是对法的解释和适用

D. 从法律关系的角度看,产生了新法律关系

71. 关于现代法律与社会习惯之间关系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CD )。

A. 法律与社会习惯具有一定的互补性

B. 法律与社会习惯彼此独立,互不相干

C. 当法律与社会习惯发生冲突时,法律应处于优先地位

D. 法律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社会调整方式,但习惯依然重要

72. 民主立法是我国的一项重要立法原则。该原则要求(AB )。

A. 立法应当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B. 立法应当保障多种途径的立法参与

C. 立法应当符合国情,从实际出发

D. 立法应当保持稳定性和连续性

73. 在我国,只能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为法律的事项包括(ABCD )。

A. 民族区域制度 C. 对非国有财产的征收

B.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D. 民事基本制度

74. 在我国,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的国家机关包括(ABD )。

A. 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B. 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C.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D. 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75. 有关自由的下列陈述,正确的是( ABC)。

A. 自由具有主观性和客观性

B. 自由总是和责任连在一起的

C. 自由可以被划分为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

D. 自由总是和法律相联系,没有法律就没有自由

76. 关于中国古代法家法治观的如下表述,正确的是( AB )。A. 法家主张以法为本,垂法而治 B. 法家主张以刑去刑,严刑峻法C. "一刑"主张即现代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D. 法家赞同"德主刑辅"论

76.关于法的溯及力的如下表述,正确的是(ACD )。

A. 法不溯及既往原则是现代法治的基本要求

B. 罪刑法定原则完全排斥了刑法规范的溯及既往

C.民法中允许法的"有利追溯"原则

D."有利追溯"原则是法不溯及既往原则的补充

77. 我国《侵权责任法》第二条中规定"本法所称民事权益,包括生命权、健康权、姓名权、名誉权、荣誉权、肖像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监护权、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著作权、专利权、商标专用权、发现权、股权、继承权等人身、财产权益。"关于该条文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CD)。

A.该规定所涉及的诸法律概念是构成法的要素之一

B. 该规定宽泛,难以起到法的指引和预测作用

C. 该规定中的"等"字说明民事权益并不局限于所列举的诸项权利

D. 对"生命权"、"隐私权"等概念的解释应首先采用文法解释

78. 全国人大常委会2001 年曾做出专门解释:<<刑法》第四百-十条规定的"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土地",是指非法批准征用、占用耕地、林地等农用地以及其他土地。有关该法律解释的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BD)。

A. 该解释属于立法解释

B. 该解释的效力与刑法条文的效力相同

C.该解释与司法解释的效力相同

D. 该解释的效力具有普遍性

79. 下列行为中,属于法律行为的是(BCD)

A. 村长调解邻里纠纷C. 伪造工商营业执照

B. 法官审理相邻权纠纷D. 拒交交通违章罚款

80. 王某有祖传的国画一幅,委托某画廊予以卖出。李某以110 万元的价格买到此画。

有关此交易的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ABD )。

A. 李某的购买行为是一项法律事实

B. 王某与画廊的委托关系属于平权型法律关系

C. 在本案中,引起法律关系产生的因素是事件

D. 该交易中所涉及的法律属于民商法部门

81. 有关社会主义法的如下陈述中,正确的是(ACD )。

A. 社会主义法的产生有其必然性

B. 社会主义法只是阶级专政的工具

C.革命是创建社会主义法的重要方式

D.社会主义法对资本主义法具有历史继承性

82. 关于法律与人权之间关系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D )。A. 保障人权是现代法治的核心内容之一B. 保障人权是社会主义法的重要使命之一 C 人权实际上只能是一种实有的法律权利D.法律可以保障人权,也可能阻碍人权事业

83. 在我国,各级民族自治地方都可以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包括(AB )。

A.自治条例

B.单行条例

C.地方性法规

D.地方政府规章

84. 在我国,有权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法律案的机关包括( ABCD)。A. 国务院B. 中央军事委员会C.全国人大委员长会议D. 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

85. 我国法律适用的基本要求包括(AB)

A. 正确及时

B. 合法合理

C.自然公正

D. 司法民主

86.关于法与国家之间关系的如下表述,正确的是(BD)。A.国家高于法律,法律依赖国家B.二者都是社会分裂为阶级的产物C.国家意志即是法律意志,法律意志即是国家意志D.二者都具有阶级统治职能和社会公共职能87.关于大陆法系的如下表述,正确的是(ABC )。A.《法国民法典》和《德国民法典》是大陆法系的代表性法典B.在大陆法系国家,制定法占有重要地位C.大陆法系国家偏重纠问式诉讼制度D.大陆法系比英美法系更注重程序和程序正义

88.司法审判中,当处于同一位阶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在某问题上有不同规定时,法官可以依据的一般原则是(AC )。

A.特别法优于一般法B.私法优先于公法C.新法优于旧法D.一般法优于特别法

89.我国《劳动合同法》第六十三条规定:“被派遣劳动者享有与用工单位的劳动者同工同酬的权利。用工单位应当按照同工同酬原则,对被派遣劳动者与本单位同类岗位的劳动者实行相同的劳动报酬分配办法。”关于该法条的如下陈述,正确的是(BCD)。

A.该规定从根本上侵害了契约自由原则B.该规定包含了强行性规范C.该规定体现了同工同酬的法律平等原则D.劳动合同法主要属于社会法部门

90.有关法律关系的如下陈述,正确的是(ABD )。A.法律关系是一种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B.法律关系是一种思想社会关系C.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权利和义务D.法律关系基于法律事实而产生、变更或消灭91.二十世纪以来,西方资本主义法制所发生的明显变化包括(ABC )。

A.出现了“私法公法化”和“公法私法化”以及融合公私法的“棍合法” B.“财产权神圣”、“契约自由”等原则受到更多限制C.单行法、特别法的数量大量增加D.司法过程中的法律推理更注重“形式公正”,反对“结果公正”

92.有关法律推理的如下表述,正确的是(AB)。A.法律推理是法律适用的丛本技术B.法律推理可以划分为形式推理和实质推理C.形式推理就是指演绎推理D.类比推理在现代社会中主要在刑法和民法领域中运用

93.我国某省人大常委会制定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条例》。关于该法规的下列陈述,正确的是(ABC )。A.该条例属于我国法的正式渊源B.该条例主要属于行政法部门C.该条例的效力高于地方政府规章D.该条例仅在该省适用,因而从效力上看不具有普遍性94.关于法治与法制关系的如下理解,正确的是(AD )。A.法制与法治所关注的重心不同B.法制受社会形态的直接形响,法治则不受其影响C.法制和法治都强调“良法”之治D.法治与法制在价值指向上有所不同95.中国古代儒家在国家治理方面所认同的主张是

(ABC )。

A.“惟仁者宜在高位”

B."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

C.“民为贵.社樱次之,君为轻”

D.“威不两措,政不二门,以法治国,举措而已”

96.与大陆法系相比较,有关英美法系的如下说法,正确的是( AB)。

A.特别注重司法程序和法官的作用

B. 法官在审判中的自由裁量权更大一些

C. 普通法与衡平法是几乎同时发展起来的

D. 英美法系的陪审团制度源于大陆法系97. 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九条中规定"经营者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消费者同意。"关于这一规定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D )。

A. 该规定属于义务性规范,也是强行性规范

B. 设定经营者的义务,也是保护消费者权益的一种方式

C. 该规定促使在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形成隶属型法律关系

D. 理解"消费者丹和"个人信息"等概念应首先采用文义解释

98. 2011 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曾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十三条第一款和第十九条做出解释。有关该解释的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BC)。

A. 该法律解释属于立法解释

B. 该法律解释的效力与该基本法相同

C. 就该法作出法律解释符合"一国两制"的方针

D. 该解释仅在香港地区适用,不具有普遍性

99. 下列行为中,属于法律行为的是(ABCD )。

A. 遗弃未成年子女

B. 法官审判案件

C. 办理工商执照

D. 交通违章罚款

100. 王某有祖传的国画一幅,委托某画廊予以卖出。李某以10 万元的价格买到此画。对此,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AB)。

A. 王某与画廊的委托关系是私法性质的关系

B. 画廊与李某的交易属于平权型法律关系

C.本案中的法律关系客体包括自然人和物

D. 该交易中所涉及的法律属于经济法部门

101. 关于社会主义法的产生问题的如下陈述,正确的是(ACD )。

A. 社会主义法的产生有其必然性

B. 社会主义法只是阶级专政的工具

C. 暴力革命是一种超越法制的人民权利

D. 社会主义法对资本主义法具有历史继承性

102. 关于我国立法的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C )。

A. 我国的基本法律渊源是以宪法为核心的制定法

B. 法律和行政法规由国家主席签署公布

c.行政法规以国务院公报上刊登的文本为标准文本D. 我国所有法律案都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表决和通过103. 关于法治与法制关系的如下理解,正确的是(AD )。

A. 法制与法治所关注的重心不同

B. 法制有姓"社"姓"资"之分,法治则无

C.法制和法治都强调"良法"之治

D. 法治与法制的价值指向不同

104.下列有关法的历史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是( ABC)。

A. 古代社会的法在表现形式上往往是"诸法合体"

B. 古代社会的法是"等级法"、"身份法"

c. 资本主义时代的"法学世界观"具有历史进步性

D. 法的历史类型和法系理论都揭示了法的阶级本质105. 在对法律规则的分类中,调整性规范可以划分为(ABD )。

A. 授权性规范

B. 义务性规范

c. 命令性规范D. 权义复合性规范

106. 《民法通则》第七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合同法》第七条规定"当事人订立、履行合同,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尊重社会公德。"从这两个条文,可以看出(AC )。

A. 道德对于法律判断有一定影响

B. 法律、行政法规和社会公德都是法律渊源

c. 法官在裁判案件时也要尊重社会公德

D. 订立和履行合同,可以不必遵守地方性法规和规章107. 以下有关自由的说法正确的是有(ABCD )。

A.自由直接与人的意志有关

B. 自由的尽头是责任与纪律

c. 自由不是"随心所欲飞要受到很多限制

D.自由和责任在社会意识中的反映就是权利、义务108. 下列有关新中国法制创建的陈述中,正确的是( BC)。

A. 新中国法制从一开始就是社会主义性质的

B. 新中国法制是在废除国民党伪法统的基础上产生的c. 民主革命根据地法制是新中国法制的雏形

D. 新中国法制从创建之初就奉行民主和法治原则109. 关于现代法律与社会组织规范之间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C )。

A. 法律与社会组织规范具有一定的互补性

B. 法律与社会组织规范彼此独立,互不相干

c. 当法律与社会组织规范发生冲突时,法律应处于优先地位

D. 法律调整是最重要的社会调整,社会组织规范的作用很有限

110. 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基础,这是因为(ABCD)

A. 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产生的前提条件

B. 社会主义民主决定社会主义法制的根本性质和内容c. 发扬民主有利于提高社会主义法制的正当性基础D. 发扬民主能够使国家权力受到更有力的约束和监督111. 在我国,有权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宪法修正案的机关和人员包括(AD )。

A.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B. 四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c.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D. 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12. 下列有关法的适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BCD )。

A. 法的适用是创造性的个别性调整活动

B. 只有国家机关才可从事法的适用活动

c.在出现违法时,才有法的适用活动

D. 法的适用只包括行政适用和司法造用

113. 下列有关法治的陈述中,正确的是(ABC )。

A. 法治是一种优于人治的治国方略

B. 现代法治通常与民主相联系

c. 法治与法制概念在内涵和价值指向上不同

D. 英国的法治理论被认为是形式主义法治观

2017年 1 月中央电大专科《法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2017年 1 月中央电大专科《法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说明:试卷号:2094 课程代码:00364 适用专业及学历层次:法学;专科 考试:形考(纸考、比例30%);终考(纸考、比例70%)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曾说:“社会不是以法律为基础,那是法学家的幻想。相反,法律应该以社会为基础。法律应该是社会共同的,由二定的物质生产方式所产生的利益需要的表现,而不是单个人的恣意横行。”这段话中所体现的法学基本原理是(D)。 A.只有马克思主义法学才强调法律以社会为基础 B.法律在本质上是社会共同体意志的体现 C.法在本质上体现着社会的共同利益 D.法律是由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 2.亚里士多德曾经对正义作了一个著名的区分。他将正义区分为(B)。 A.程序正义与自然正义 B.分配正义与矫正正义 C.自然正义与社会正义 D.制度正义与个人正义 3.某市《禁止食用野生动物若干规定》第4条规定:“餐饮业经营者不得以禁止食用的野生动物及其产品的名称、别称、图案制作招牌、菜谱招徕、诱导顾客”。这一规范属于(C)。A.授权性规范 B.任意性规范 C.确定性规范 D.逻辑性规范 4.下列有关判例法的表述中,正确的是(B)。 A.判例法就是法院所作的法律解释 B.判例法奉行“遵循先例”原则 C.在大陆法系,判例法是一种基本的法律渊源 D.我国最高法院通过案例指导制度引进了判例法制度 5.区分法律事件与法律行为的标准是,看一定的后果(B)。 A.是否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B.是否与当事人的意志有关 C.是否产生或变更法律关系 D.是否有法律意义 6.我国《刑法》第358条规定“组织他人卖淫或者强迫他人卖淫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 1

法理学历年真题(2012-2000)

法理学历年真题(2012-2000)

法理学简述题 ◆{2012}(非法学)64.简述执法的基本原则。 ◆{2012}(法学)31.简述我国法律责任的归责原则。 ◆{2011}(非法学)64.简述法律制定的特征。 ◆{2011}(法学)31.简述法的基本特征。 ◆{2010}(非法学)64.简述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 ◆{2010}(法学)31.简述科学技术对法律的影响。 ◆{2009}(非法学)64.简述法律事实的含义和特征。 ◆{2008}(非法学)64.简述资本主义法律的基 本特征 ◆{2007}(非法学) 64.简述我国司法解释的基本作用。 ◆{2006}64、简述法律义务与法律责任的区别和联系。(8分) ◆{2005}65.简述当代中国法律监督体系内国家监督的内容。8分

◆{2004}64、为什么说法律是一种特殊的社会 规范? ◆{2003}50、简述法律责任的分类。10分 ◆{2002}41.简述法的指引作用的种类。5分 ◆{2002}42.简述法律制定的特征。5分 ◆{2002}43.简述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及其要素。5分 ◆{2001}简述法的社会作用与规范作用之间 的区别。5分 法理分析题 ◆{2012}(非法学)67.2008年7月,某省会城市人大常委会第S次会议审议了该市《城市公共交通条例(草案)》(以下简称“草案”)。该草案第N条规定,公交车乘客不主动给“老弱病残孕”让座的,驾驶员、售票员有权劝导其让座:对于拒不让座者,可以拒绝其乘坐,市政主管部门还可处以50元罚款。 在草案讨论过程中,甲认为该规定具有合理

性,其根据可以从法与道德的联系中找到:乙认为该规定不具有合理性,其根据可以从法与道德的区别中找到。 请结合上述材料,从甲、乙观点中选择您较为认同的观点(只能选择其中一种观点),并依据法与道德关系的理论进行分析。 ◆{2012}(法学)34.(15分)某高校新生小张在自学法理学知识后,对我国《物权法》进行了分析,并写了如下四点学习体会: ①物权法是由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文件,从法律渊源角度分析,该法应属于我国的根本法。 ②物权法所调整的对象是平等主体的财产关系,因此物权法属于民商法部门。 ③物权法第10条规定:“国家对不动产实行登记制度。统一登记的范围、登记机构和登记办法,由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从法律归责的角度理解,该条规定属于准同性法律规则(规范)。

法理学专升本历年真题考点

道一教育法理学专升本真题考点归纳 考点1:法的概念与特征 1.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法的内容最终是由社会的所决定的。[07年填空] 2.法的要素是指法律有哪些基本因素或元素构成。一般认为,法律由、法律原则和法律概念所构成。[07年填空题] 3.世界上最早提出公法与私法划分的学者是亚里士多德。( ) [15年、2017填空、2006 年·判断] 4.法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2005 年·填空题] 5.下列法律中,不属于我国基本法律的是()(2017年选择) A.《中华人民共和国法院组织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院组织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6.法律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的主要特征是()[2007 年·选择题·37 题] A.法律具有阶级性B.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C.法律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D.法律对全社会具有普遍约束力 7.根据马克思主义法学的观点,下列那一种说法是错误的( ) [2006 年·选择题·1 题] A.法体现了一种意志B.法体现了统治阶级意志 C.法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D.所有的法律的都不可能反映统治阶级的某些利益和愿望8.外国人在我国领域内不适用我国的法律()[2005 年·单项选择题·1 题] A.一律B.除法律有特别规定外C.除法律有特别规定外D.不一定 9.法是随着的出现而产生的()[2005 年·选择题·1 题] A.私有制B.阶级C.民主D.国家 10.法律对它颁布实施以前的事件和行为是否适用称之为()[2004 年·选择题] A.法律溯及力B.时间效力C.法律效力D.从旧原则 11.法具有哪些基本特征?[2016年简答、2003 年·简答题] 12.法律最本质的属性是()[2002 年·选择题] A.社会性B.规范性C.阶级性D.强制性 13.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法体现()[2002 年·选择题] A.统治阶级中个别人的意志B.统治阶级每个成员个人意志的简单相加 C .统治阶级中某一阶层的意志D.整个统治阶级的意志 14.“无论是政治的立法或市民的立法,都只是表明和记载经济关系的要求而已”。马克思这句话的含义是()[2002 年·选择题] A.法是由生产力水平决定的B.法是经济基础决定的 C.法所体现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D.法不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 15.法学是以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的总称。(2016年选择) 16.按照法律适用的范围不同,法律可分为() A.根本法和普通法 B.一般法和特别法 C.实体法和程序法 D.成文法和习惯法 考点2:法的作用 1.通过法律的实施,法律规范对人们今后的行为发生直接或间接的诱导作用。这体现的是( )[2010 年·1 题·选择题] A.法的指引作用B.法的评价作用C.法的教育作用D.法的预测作用 2.某林区村民小张为盖房欲去山上伐几棵国有树木,张的父亲说,未经许可去砍伐国有林木,是违反《森林法》的,小张听从了父亲的劝导。这一事例说明法的哪些作用。()[2002 年·多选题] A.引导作用B.评价作用C.教育作用D.强制作用 3.法的指引作用是指法对本人的行为具有引导作用。(2014年判断) 4.王某因散布谣言被某县公安局罚款300元,这体现了法的强制作用(2015年判断) 5.简述法的规范作用的概念和内容(2017年简答) 考点3:法律要素 1.《公司法》第六条规定:“设立公司,应当依法向公司登记机关申请设立登记。”此法律条文缺少( ) [2011 年·1 题·选择题] A.假定B.法律后果C.条件D.行为模式 2.下列关于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表述正确()[2009年选择题] A.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包括条件和模式两要素 B.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包括模式和后果两要素 C.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包括条件、模式和后果三要素 D.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包括条件、模式和奖励三要素 3.下列选项中哪项属于规范性法律文件()[2007 年·选择题·16 题] A.公安机关的治安管理处罚决定书B.人民法院的判决书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D.人民检察院的批准逮捕决定书 4.法典编纂[2006 年·名词解释·56 题] 5. 法的三要素由()、()和法的概念所构成。(2014年填空) 6.“内容本身没有规定具体的行为模式,而是可以援引或参照其他相应内容规定的规则”,这类规则属于() A. 确定性规则 B. 委托性规则 C. 准用性规则 D. 任意性规则 7.法律规则逻辑结构的完整表现形式是()(2016年选择) A.如果┉┉则 B.如果┉┉否则 C.如果┉┉则┉┉否则 D.则┉┉否则 考点4:法律体系 1.下列不属于我国法律体系内容的是( ) [2011 年·2 题·选择题] A.1975 年《宪法》B.1989 年《行政诉讼法》C.2007 年《劳动合同法》D.2009 年《侵权责任法》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2011 年·29 题·选择题] A.罗马法是现代大陆法系法律制度的起源B.英美法系是在英国普通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C.大陆法系国家包括法国、德国、日本和中国等D.目前两大法系正在逐步走向融合 3.在法学上,一般认为,划分法律部门的主要依据是()[2003 年·选择题] A.法律调整的效率B.法律调整的对象和方法C.法律调整的后果D.法律规范的数量 4.法律体系[2009 年2007 年2014年,名词解释] 考点5:法律效力 1.未经公布的法律,不具有法律效力。(2013年判断“×”) 考点6:法律关系 1.依是否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作标准,可将法律事实大体上分为两类:,。 2.时效是一种法律事实。()[2004 年·判断题] 3.下列哪些选项不属于法律关系( ) [2006 年·多项选择题·31 题] A党组织对党员的惩戒关系;B爱情关系;C氏族血缘关系D政治关系E租赁关系 4.下列属于法律事实()[2004 年·选择题] A.出生B.法院判决甲承担违约责任C.甲购买国债债券D.甲收养一个孤儿E.台风引起的海啸 5.法律事实[2015、2011年、2002年、2005年名词解释] 6.什么是法律关系?它的基本特征是什么?[2002 年·简答题]

司法考试法理学历年真题及答案解析——经典选择题(1)

1.下列有关法律作用、法律观念等问题的表述哪些是正确的?(2005年卷一第53题—多选) A.“法典是人民自由的圣经”,这说明法律是自由的保障 B.“恶法亦法”观点强调法律的权威来自于法律自身,与法律之外的因素无关 C.“徒法不足以自行”,因此法律不是万能的 D.“有治人,无治法”,反映了中国古代“以法治国”的法治观 [考点]法的作用和法律观念 [分析]1在法律社会中,法的作用是不容低估的:法以其独特的方式对人类生活发生着重要的影响:首先,自从有了国家之后,法律在人类社会中扮演的角色愈来愈重要,逐渐代替了宗教、道德、习俗等社会规范在调整人们的行为和社会关系中原有的影响力,成为最主要的社会调整手段。其次,法律是社会运动和发展的最重要的稳定和平衡的工具,它以其稳定性和可预测性为激变的社会生活确立相对稳固的规范基础。第三,法律具有其他社会规范所不具有的优点,例如它的国家强制性、权威性、公开性、程序性等等。但法并非无所不能,它也有其有限性,表现在:(1)法只是众多社会调整手段中的一种。(2)法作用的范围不是无限的,而是有限的。(3)法自身特点而产生的有限性。“法典是人民自由的圣经”的观点充分认识了法律对自由的保障作用,而孟子“徒法不足以自行”的观点说明了法的局限性。因此,A、C两项正确。 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否定法与道德存在本质上的必然联系,认为不存在适用于一切时代、民族的永恒不变的正义或道德准则。法学作为科学无力回答正义标准问题,因而是不是法与是不是正义的法是两个必须分离的问题,道德上的善或正义不是法律存在并有效力的标准,法律规则不会因违反道德而丧失法的性质和效力,法律的效力来自于法律本身,与法律之外的因素无关,即使那些同道德严重对抗的法也依然是法,即“恶法亦法”。因此,B项正确。 “有治人,无治法”的涵义是只有善于治国的人,不存在善于治国的法。国家的治乱取决于是否贤人当政,而不在于有没有良好的法律。该观点认为:(1)决定国家治乱兴亡的是充当统治者的人,而不是法令。(2)法是人制定的,作为统治者的人决定着作为国家制度的法律的好坏。这是一种“人治”而非“以法治国”的法治观。因此,D项错误。 [命题思路]本题要求考生在掌握法的作用和法律观念的相关概念、理论的基础上掌握不同的名言所反映的思想内涵。 [常见错误]陷阱——很多考生对“徒法不足以自行”、“有治人,无治法”等名言的涵义未能准确把握而难以判断。 [法理导读]与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相对应的是自然法学派,认为法与道德存在本质上的必然联系,法在本质上是内含一定道德因素的概念。实在法只有在符合自然法、具有道德上的善的时候,才具有法的本质而成为法,而同道德严重对立的邪恶的法是丧失了法的本质的非法的“法”,因而不是法,即“恶法非法”。 1答案:A、B、C

电大_法理学期末考试单选题参考资料

单项选择 【法字打头】 1. 法律调整是一种(B.规范性调整)。 2. 法的社会本质归根结底取决于(C. 经济基础的性质)。 3. 法律规范中关于该规范适用的条件的部分为法律规范的(A.假定)。 4. 法的创制的结果是(C.产生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法律规范)。 5. 法理学与部门法的关系是( A. 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6. 法的第三层本质是(C.法的内容决定于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7. 法制和法治是两个( B.不同)的概念。 8. 法的创制是( A.制定新的法律规范的活动) 9. 法律、法规中关于该法何时开始生效的规定,属于(C.原则性规范) 10. 法的历史类型更替的根本原因是(D.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 11. 法律调整的对象是社会关系参加者的( A.意志行为) 12. 法院依法对案件作出判决的行为属于(D.法的实施) 13. 法形成的最终标志是(B.国家的形成) 14. 法的体系的基本因素是( C.法律规范) 15. 法是一种抽象的、一般的规定,它的对象是一般的人而不是特别的人,它是反复适用的,而不是仅适用一次。法的这一 属性属于(B.法的概括性)。 16. 法律编纂(C.是对内容进行变动的一种立法活动)。 17. 法学上,一般认为划分部门法的主要依据是(B.法律调整的对象和方法)。 18. 法律上的因果关系不包括(C.我们在分析法律上的因果关系时,不但要根据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来判断,还要加 上自己的主观判断)。 19. 法律程序的设计原则的确立应考虑( A.应限定其数量的多少,不能使法律程序过于泛滥 )。 20. 法律移植和法律继承的前提是(A.法律变革)。 21. 法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都有程度不同的联系,其中与(A.经济)的联系是最根本的联系。 22. 法形成的标志是(B. 国家的最终形成)。 23. 法律规定了所有权制度、分配制度、债权制度、税收制度、遗产制度等,国家根据这些制度分配社会财富,体现了法的 (B分配性价值 ) 24. 法的第三层本质是(C.法的内容决定于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 25. 法制和法治是两个(B.不同)的概念。 26. 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不包括(D.法律后果 )。 27. 法律调整是一种(B.规范性调整) 28. 法律文化的的载体是(B.法律现实 )。 29. 法和国家产生的过程是(C.同一历史过程) 30. 法作为法所固有的、满足主体法律需要的价值是(C.法律价值 ) 31. 法理学与部门法的关系是(A. 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32. 法的社会本质归根结底取决于(C.经济基础的性质) 33. 法律规范中关于该规范适用的条件的部分为法律规范的(A.假定) 34. 法律意识的对象是(C法律现象 ) 【下列打头】 1. 下列属于法的适用的有(D.法院冻结某一公司的银行帐户)。 2. 下列对法律作用、法律目的及其关系表述不正确的是(C.法律功能的实现当然包括法律目的的实现,因此功能与目的 实际是一个范畴)。 3. 下列对法律解释规则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B.本世纪以来,随着法治的不断发展,在法律实践中法律解释的作用愈发 重要,对法律解释应该大力提倡,没有必要进行任何约束 )。 4. 下列有关法律的形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C.法律的形式仅仅指法的效力形式)。 5. 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C.我国长期以来受儒家“重利轻义”的影响,人们的追求正义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受到严重 压抑和扭曲,现在我国的立法应当承认并保障人们的正义感,从而鼓励人们为精神文明奋斗)。 6.下列对法的作用、法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表述不正确的是(B.法的作用是法具有生命力的内在依据,也是法的功能的基 础或前提,如果没有法的作用,就不可能有法的功能)。 7.下列对监督程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D.我国在监督程序立法方面已经日趋完善,许多问题均有法可依,一部专门的

法理学-主观题

案例分析题: (2003年) 案情:某市为加强道路交通管理,规范日益混乱的交通秩序,决定出台一项新举措,由交通管理部门向市民发布通告,凡自行摄录下机动车辆违章行驶、停放的照片、录像资料,送经交通管理部门确认后,被采用并在当地电视台播出的,一律奖励人民币200 元-300 元。此举使许多市民踊跃参与,积极举报违章车辆,当地的交通秩序一时间明显好转,市民满意。新闻报道后,省内甚至外省不少城市都来取经、学习。但与此同时,也发生了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有违章驾车者去往不愿被别人知道的地方,电视台将车辆及背景播出后,引起家庭关系、同事关系紧张,甚至影响了当事人此后的正常生活的;有乘车人以肖像权、名誉权受到侵害,把电视台、交管部门告上法庭的;有违章司机被单位开除,认为是交管部门超范围行使权力引起的;有抢拍者被违章车辆故意撞伤后,向交管部门索赔的;甚至有利用偷拍照片向驾车人索要高额“保密费”的,等等。报刊将上述新闻披露后,某市治理交通秩序的举措引起了社会不同看法和较大争议。 问题:请谈谈你对某市治理交通秩序新举措合法性、合理性的认识。(注意:不能仅就此举引发的一些问题、个案谈具体适用法律的意见) 答题要求:1.运用掌握的法学知识阐释你认为正确的观点和理由;2.说理充分,逻辑严谨,语言流畅,表述准确;3.答题文体不限,字数要求800 -1000字。 解题思路:这一题按照要求从合法性、合理性两方面进行认识。合法性问题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思考:(1)立法和执法的主体合法、内容合法、程序合法;(2)法律渊源、法律效力方面,下位法不能违反上位法;(3)委托社会组织、个人执法的合法性。从这些方面衡量,交通管理部门向市民发布的这一通告应当说有合法性依据。 合理性问题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思考:(1)法律价值。如秩序与自由,维持秩序与限制自由关系的处理,是否考虑了价值排序原则、比例原则;如正义与效率,提高行政效率与实现社会正义关系的处理,是否实现最大多数人的利益。(2)法律与道德。法律的道德基础,法律规定与社会常理的一致,善法与恶法的判断。(3)法治社会的权利保障。法治的目的、意义。从这些方面考虑,交通管理部门的这一做法缺乏合理性根据。 论述题 (2009年) 一、(本题20分) 材料:1840年鸦片战争前,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中国农业社会是封闭保守的。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封建法律面临挑战。清朝统治者迫于内外压力,于20世纪初下诏修律,以收回领事裁判权为契机,法的现代化从制度层面上在中国正式启动。 新中国成立后60年来,伴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进程,中国法的现代化以社会主义的民主法制为建设目标,历经曲折考验,取得巨大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社会主义的法治思想和观念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总结凝练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地指引中国法治现代化建设不断发展并推向深入,形成了以“三个至上”重要观点为精神实质和根本原则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问题: 请结合中国法治现代化发展进程,简答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三个至上”重要观点的认识。 答题要求:

电大《法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 1、法理学与部门法的关系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2、法形成的最终标志是(国家的形成)。 3、不属于法的调整性职能的活动是(偿还债务)。 4、不属于法的保护性职能的活动是(依法纳税)。 5、划分法系的决定性标准是(法的传统)。 6、大陆法系是以(罗马法)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各国法律的总称。 7、英美法系是以(英国法)为传统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各国法律的总称。 8、在侵权行为法方面,自由资本主义的过错责任原则被当代资本主义的(严格责任原则)代替。 9、保证社会主义法实施的方法是(说服教育和必要的强制相结合)的方 法。 10、既是违反社会主义道德,又是违法的行为有(结伙打架)。 11、“凡法律所不禁止的,都是允许”的原则适用于(一般允许型)的法律调整。 12、“凡法律所不允许的,都是禁止”的原则适用于(一般禁止型)的法律调整。 13、下列哪些不能作为法律调整的对象:(自然过程)。 14、要求人们承担不为一定行为的义务的调整方法,被称为(禁止)的调整方式。 15、下列哪种关系在客观上要求法律来调整:(人身关系)。 16、法的创制是法的形成的(结尾)阶 段。 17、(保护性规范)是规定法律责任和制裁措施的规范。 18、(授权性规范)是指规定人们有权自己做出某种行为,或要求他人做出或不做出某种行为的法律规范。 19、(禁止性规范)是指禁止人们做出一定行为,即承担一定消极不作为义务的法律规范。 20、(法规清理)是指有关国家机关按照一定程序,对一定时期和范围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加以审查,并重新确定其法律效力的活动。 21、(法规汇编)是指在不改变法规内容前提下,将规范性法律文件按涉及问题的性质或按发布时间的先后顺序予 以排列,汇编成册。 22、(法典编纂)是一种法的创制活动,它必须由立法机关按照职权范围和法 定程序进行。 23、下列属于法的适用的有(法院冻结某一公司的银行帐户)。 24、《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条例>办法》属于(行政解释)。 25、不具有法律效力的解释是(学理解释)。 26、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中 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 法》施行后,原先制定的全国人民代表 大会组织法失去效力。这属于(默示废 止)终止生效。 27、不在全国范围内生效的法律是(《香 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28、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是指(主体、 客体和内容)。 29、法律关系参加者能以自己的行为享 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的资格,在法学上称 为(行为能力)。 30、构成法律关系主体的必要条件是 (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31、(做出肯定行为的权利)是一种积 极行为的权利,处于权利的中心位置。 32、公民的名誉属于法律关系客体中的 (人身利益)。 33、对于甲来说,属于法律事件的法律 事实是(甲的父亲的病故)。 34、法律关系产生的具体条件是(法律 事实)。 35、违法行为是指(一切具有社会危害 性的有过错的不合法的行为)。 36、(社会危害性)是违法的最本质特 征。 37、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 罚条例》的行为,是属于(行政违法行 为)。 38、故意或过失是(违法的主观方面)。 39、承担违宪责任的主体是(特定国家 机关及其领导人员)。 40、在我国,法律监督的专门机关是(国 家检察机关)。 41、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已经发生法律 效力的判决和裁定,如果发现有错误, 有权提审或指令下级法院再审。这种法 律监督称为(审判监督)。 42、我国法律监督的重点是(国家机关 创制法和适用法的活动)。 三、多项选择题 1、法学的研究对象包括(法律行为、 法律规范、法律规范、法律文化)等法 律现象。 2、法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法、法律现 象及其规律、社会主义法的基本理论)。 3、属于理论法学的是(法哲学、比较 法总论)。 4、法产生的社会文化根源是(道德、 宗教)。 5、习惯靠(传统、惯性、社会舆论) 保证实施。 6、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基本形式是(制 定、认可)。 7、法是(一种规范、由国家制定或认 可的规范、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规 范、规定人们权利和义务的规范)。 8、法的保护性价值实现的方式是(惩 罚犯罪、恢复被侵害的权利)。 9、法与利益的关系正确的是(利益是 法的创制的初始点、利益是法的实现的 动力和归宿、法确认、协调、实现利益、 法的实现就是法所保护的利益的实 现)。 10、法制包括(现行法律规则、法的运 行机制、法律文化传统、法学教育与研 究)。 11、勒内·达维把当代各国法律划分为 三大法系,即(大陆法系、英美法系、 社会主义法系)。 12、基本的法律调整的方式有:(积极、 允许、禁止)的调整方式。 13、下列哪些不能作为法律调整的对 象:(科学研究的自然现象、自然现象 发生的过程、大规模的社会过程)。 14、下列哪些能够作为法律调整的对 象:(财产关系、劳动关系)。 15、一般可以把法的制定过程分为两个 阶段,即(准备阶段、确立阶段)。 16、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是指法律规 范在逻辑联系上是由哪些因素或部分 构成的。一般认为,法律规范的逻辑结 构包括三个因素,即(假定、处理、制 裁)。 17、法律规范按其职能和专门化,可以 分为(调整性规范、保护性规范、专门 化规范)。 18、按照法律调整方式的不同,调整性 规范可以分为(授权性规范、禁止性规 范、积极义务性规范)。 19、根据同个别调整的不同联系,即法 律允许执法机关、执法人员进行个别调 整的程度,法律规范可分为(绝对确定 性规范、相对确定性规范)。 20、按照是否允许法律关系的参加者 (当事人)依法自主调整进行分类,法 律规范可分为(任意性规范、强行性规 范)。 21、规范性法律文件的系统化主要有三 种方法,即(法规清理、法规汇编、法 典编纂)。 22、法的适用的主体有(国家机关、国 家授权的社会组织)。 23、法的适用结果有(产生权力义务关 系、变更权力义务关系、消灭权力义务 关系、实行法律制裁)。 24、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原则的 含义包括(法律无差别地适用于全体公 民、公民平等享受权利和履行义务、依 法保护任何公民的合法权益、依法追究 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 25、在我国,法律规范生效的时间有几 种情况,它们包括(法律自公布之日起 生效、法律本身规定了生效的具体时 间、法律本身规定了其生效时间取决于 其他法律的生效实行)。 26、在局部区域生效的法律是(地方性 法规、民族自治条例、地方国家机关制 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 27、《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人民检察院 直接受理立案侦查案件范围的规定》属 于(司法解释、检察解释)。 28、下列属于立法解释的有(全国人大 常委会对自己制定的法律所作的解释、 国务院对其主管部门制定的行政法规

《法理学》历年真题 主观题

2002-2013年司法考试法理学历年真题解析——主观题 案例分析题: (2003年) 案情:某市为加强道路交通管理,规范日益混乱的交通秩序,决定出台一项新举措,由交通管理部门向市民发布通告,凡自行摄录下机动车辆违章行驶、停放的照片、录像资料,送经交通管理部门确认后,被采用并在当地电视台播出的,一律奖励人民币200 元-300 元。此举使许多市民踊跃参与,积极举报违章车辆,当地的交通秩序一时间明显好转,市民满意。新闻报道后,省内甚至外省不少城市都来取经、学习。但与此同时,也发生了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有违章驾车者去往不愿被别人知道的地方,电视台将车辆及背景播出后,引起家庭关系、同事关系紧张,甚至影响了当事人此后的正常生活的;有乘车人以肖像权、名誉权受到侵害,把电视台、交管部门告上法庭的;有违章司机被单位开除,认为是交管部门超范围行使权力引起的;有抢拍者被违章车辆故意撞伤后,向交管部门索赔的;甚至有利用偷拍照片向驾车人索要高额“保密费”的,等等。报刊将上述新闻披露后,某市治理交通秩序的举措引起了社会不同看法和较大争议。 问题:请谈谈你对某市治理交通秩序新举措合法性、合理性的认识。(注意:不能仅就此举引发的一些问题、个案谈具体适用法律的意见) 答题要求:1.运用掌握的法学知识阐释你认为正确的观点和理由;2.说理充分,逻辑严谨,语言流畅,表述准确;3.答题文体不限,字数要求800 -1000字。 解题思路:这一题按照要求从合法性、合理性两方面进行认识。合法性问题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思考:(1)立法和执法的主体合法、内容合法、程序合法;(2)法律渊源、法律效力方面,下位法不能违反上位法;(3)委托社会组织、个人执法的合法性。从这些方面衡量,交通管理部门向市民发布的这一通告应当说有合法性依据。 合理性问题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思考:(1)法律价值。如秩序与自由,维持秩序与限制自由关系的处理,是否考虑了价值排序原则、比例原则;如正义与效率,提高行政效率与实现社会正义关系的处理,是否实现最大多数人的利益。(2)法律与道德。法律的道德基础,法律规定与社会常理的一致,善法与恶法的判断。(3)法治社会的权利保障。法治的目的、意义。从这些方面考虑,交通管理部门的这一做法缺乏合理性根据。 论述题 (2009年)

2017司法考试 法理学真题

2017司法考试卷一法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1[多选题]学者们认为,法律不是万能的,其作用是有限的。其理由在于:①法律重视程序,不讲效率;②法律调整外在行为,不干预人的思想观念;③法律强调稳定性,避免灵活性;④法律反映客观规律不体现人的意志。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④③① B.①④② C.② D.③【答案】CD 【解析】见教材关于法的局限性的叙述。 2[多选题]下列属于法律意识范畴的是: A.甲打赢官司后一直拿不到赔偿金,认为法院没什么用 B.乙感到中国的法律越来越不管用了 C.丙以为偷书不算偷,不构成盗窃罪 D.丁不知道中国有《对外贸易法》【答案】ABCD 【解析】法律意识是一种社会意识的一种,是人民关于法和法的现象的思想、观点、心理和知识的总称,主要包括:人们对法的产生、本质、作用、发展的看法,对现行法的理解、解释、态度的情绪,对自己喝他****利、义务的认识,对人民行为合法性的评价,以及人们关于法的知识修养等,故ABCD选项均应入选。 3[多选题]下列有关“法的渊源”的表述哪些是不正确的? A.法的非正式渊源,是指不能被国内法院适用的法的渊源,如正义、标准、理性原则、习惯等 B.在我国,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主要是根据其所调整的社会关系而作出的分类 C.根据“条约必须遵守”原则,一切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均成当代我国法的渊源之一 D.根据有关法律规定,国家政策可能作为我国法院审理案件时的判决依据【答案】ABC 【解析】法的非正式渊源是指那些具有法律意义的准则和观念:根据民法通则第142条第2款规定,中国缔结或参加的国际条约同中国的民事法律有不同规定的,适用国际条约的规定,但中国声明保留的除外;形式上的法的渊源也就是法的效力渊源, 4[多选题]学生甲和学生乙就法、法律规范的概念展开讨论。学生甲的论点是:①法与法律规范的概念完全相同,因为法的构成要素等同于法律规范的构成要素;②所有的法和法律规范都是通过法律条文来表述的;③表述法和法律规范的文件被称为“规范性法律文件”。学生乙的论点是:①法的要素不能等由于法律规范的构成要素;②并不是所有的法律都表现为法律条文形式,但所有的法律规范都是通过法律条文来表述的;③同一法律规范可以通过一个法律条文来表述,也可以通过若干个法律条文来表述。对上述观点进行分析,下列选项哪些是正确的? A.学生甲的论点①和论点② B.学生甲的论点③和学生乙的论点③C.学生乙的论点① D.学生乙的论点②【答案】BCD 【解析】法的要素的构成一般包括法的原则、法的概念、法的技术性规定、法律规范等方面,法律规范的构成要素是法律规范的结构,如“假定、指示、法律后果”或“行为模式、法律后果”,因此法的构成要素不等于法律规范的构成要素。 5[单选题]魏明与桂敏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登记结婚,婚姻登记机关依法予以登记并发给结婚证书。产生魏明与桂敏法律上的婚姻关系的事实在法学上被称作什么? A.法律事件B.法律事实 C.事实行为 D.事实关系【答案】B 【解析】法律事实就是法律规范所规定的,能够引起法律事实分为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两类。法律事件是法律规范规定的,不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或消灭的客观事实。法律行为是意志行为,是法律关系主体的意志的表现。题中魏明与桂敏登记结婚的行为引起婚姻关系的产生,是一种法律行为。

2016年 1 月中央电大专科《法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2016年 1 月中央电大专科《法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说明:试卷号:2094 课程代码:00364 适用专业及学历层次:法学;专科 考试:形考(纸考、比例30%);终考(纸考、比例70%) 一、单项选择题 1.最终决定法所体现的国家意志的社会因素是该国的(D)。 A.文化历史传统 B.阶级力量对比 C.政权组织形式D.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2.我国<宪法》第十九条规定:“国家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提高全国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国家举办各种学校,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发展中等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并且发展学前教育。”对该条文的如下理解,正确的是(D)。 A.该条文体现了国家政策,也是保护性法律规范 B.该条文只是政策性规定,并不具有法律效力 C.该条文是授权性规则,规定了国家机关的职权 D.该条文是法律原则,也体现国家的基本政策 3.区分法律事件与法律行为的标准是:查看相应后果是否(B)。 A.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B.与当事人的意志有关 C.产生或变更法律关系 D.具有法律上的意义 4.关于法系的说法,正确的是(C)。 A.大陆法系在世界上的影响最大 B.英美法系在世界上的影响最大 C.大陆法系以民法典最为典型 D.英美法系以民法典最为典型 5.在我国的立法体制中,有权公布法律的主体是(A)。 A.国家主席 B.国务院总理 C.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D.全国政协主席 6.在我国,狭义的法律是指(A)。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所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所制定的法律文件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所制定的法律和发布的决定 D.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所制定和发布的所有决定 7.法与宗教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可能有的情形是(D)。 1

最新2002-司法考试法理学历年真题解析(主观题)

2002-2013年司法考试法理学历年真题解析(主观题)(2013年) 案情:某市为加强道路交通管理,规范日益混乱的交通秩序,决定出台一项新举措,由交通管理部门向市民发布通告,凡自行摄录下机动车辆违章行驶、停放的照片、录像资料,送经交通管理部门确认后,被采用并在当地电视台播出的,一律奖励人民币200 元-300 元。此举使许多市民踊跃参与,积极举报违章车辆,当地的交通秩序一时间明显好转,市民满意。新闻报道后,省内甚至外省不少城市都来取经、学习。但与此同时,也发生了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有违章驾车者去往不愿被别人知道的地方,电视台将车辆及背景播出后,引起家庭关系、同事关系紧张,甚至影响了当事人此后的正常生活的;有乘车人以肖像权、名誉权受到侵害,把电视台、交管部门告上法庭的;有违章司机被单位开除,认为是交管部门超范围行使权力引起的;有抢拍者被违章车辆故意撞伤后,向交管部门索赔的;甚至有利用偷拍照片向驾车人索要高额“保密费”的,等等。报刊将上述新闻披露后,某市治理交通秩序的举措引起了社会不同看法和较大争议。 问题:请谈谈你对某市治理交通秩序新举措合法性、合理性的认识。(注意:不能仅就此举引发的一些问题、个案谈具体适用法律的意见) 答题要求:1.运用掌握的法学知识阐释你认为正确的观点和理由;2.说理充分,逻辑严谨,语言流畅,表述准确;3.答题文体不限,字数要求800 -1000字。

解题思路:这一题按照要求从合法性、合理性两方面进行认识。合法性问题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思考:(1)立法和执法的主体合法、内容合法、程序合法;(2)法律渊源、法律效力方面,下位法不能违反上位法;(3)委托社会组织、个人执法的合法性。从这些方面衡量,交通管理部门向市民发布的这一通告应当说有合法性依据。 合理性问题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思考:(1)法律价值。如秩序与自由,维持秩序与限制自由关系的处理,是否考虑了价值排序原则、比例原则;如正义与效率,提高行政效率与实现社会正义关系的处理,是否实现最大多数人的利益。(2)法律与道德。法律的道德基础,法律规定与社会常理的一致,善法与恶法的判断。(3)法治社会的权利保障。法治的目的、意义。从这些方面考虑,交通管理部门的这一做法缺乏合理性根据。 论述题 (2009年) 一、(本题20分) 材料:1840年鸦片战争前,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中国农业社会是封闭保守的。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封建法律面临挑战。清朝统治者迫于内外压力,于20世纪初下诏修律,以收回领事裁判权为契机,法的现代化从制度层面上在中国正式启动。 新中国成立后60年来,伴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进程,中国法的现代化以社会主义的民主法制为建设目标,历经曲折考验,取得巨大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社会主义的法治思想和观

(完整word版)中央电大开放专科法理学 历年试题及答案3

试卷代号:2094 中央“开放专科”期末考试《法理学》历年试题及答案(总汇) 三、填空题(每空 2分,共 10分) 21. 在法律原则的分类中,与社会原则相对应的是专门法律原则 22. 法律规范的完整逻辑结构包括假定、处理和-制裁 23. 按照是否适用法律制裁,法律关系可以分为调整性法律关系和保护性法律关系 24. 立法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国情和实际需要出发,这体现了我国立法原则中的科学立法原则。 25. 按照法律监督的主体划分,我国的法律监督主要包括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 21. 马克思法学既有鲜明的党性,也有深刻的_科学性_ 22. 由各个互不相同、但有联系的法学分支学科构成的知识系统叫做法学体系 23. 通过一定的社会权威,确定社会生活主体的行为方式,指明其发挥作用和发展的方向,有目的地将其纳入一定的秩序之中,叫做_社会调整_ 24. 法律调整有四个要素,其中机动性要素是_法的适用__ 25. 一个国家法律制度的部分甚至大部分都是从另一个国家法律制度或许多" 法律集团"中输入的现象被称为__法律移植_ 21. 按照" 凡法律所不允许的,都是禁止" 的原则进行的法律调整被称为一般禁止型法律调整。 22. 根据宪法的规定,法律分为基本法律和其他法律两种。 23. 法的实现,就是权利被享有、义务被履行,禁令被遵守。 24. 我国法学界一般认为,划分法的部门的主要标准是法律的调整对象,其次是调整方法。 25. 根据责任人主观上有无过错,可以把法律责任分为过错责任和无过错责任。 21.法学的研究对象是法律现象 2.以英国法为传统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各国法律的总称叫英美法系。 23.《礼记·月令》中提到“命有司,修法制,缮囹圄。” 24.保证社会主义法实施的方法是说服教育和必要的强制相结合。 25.一个国家法律制度的部分甚至大部分都是从另一个国家法律制度或许多“法律集团”中输入的现象被称为法律移植。 1.法律是有国家强制力作保障的规范。 2.大陆法系以古代罗马法为基础,以19世纪初法国民法典为传统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3.实行社会主义法治的中心环节是有法必依 4.法律规范是一种发达的社会规范,在逻辑上遵循着如果一则一否则 的公式。 5.一国或一地区现行法律规范按不同的法律部门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称为法的体系。 1.按照“凡法律所不禁止的,都是允许”的原则进行的法律调整被称为一般允许型的法律调整。 2.法律意识是经济基础社会的直接反映。 3.一般可以把法的制定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和确立阶段。 4.一般认为,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包括三个要素,即假定、处理和制裁。 5.相对确定性规范允许执法相关、执法人员进行个别性调整,这是产生自由裁量权的法律依据。 1.一个国家法律制度的部分甚至大部分从另一个国家法律制度中输入的现象称为_法律移植_。 2.根据人们对法律现象认识的阶段来划分,法律意识可以分为法律心理和_法律思想体系_。 3.在法律规范结构中,指明什么条件下才可以适用的部分,称为假定_。 4.法律关系由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和_内容_。三个要素组成。 5.违法行为,是指个人或单位实施的具有_社会危害性的、有过错的不合法行为。 1.个别性调整是针对具体主体、具体情况所确定的行为方式,对人们的行为进行的一次性调整。 2.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作保障实施的行为规范。

法理学论述题及其答案

一、论法理学在法学中的地位 (一)法理学是法学的一般理论 1、一般法是法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般法:(1)指法的整个领域,即包括宪法、民法等在内的整个法律领域,以及现行法从制定到实施的全部过程;2)指古今中外的一切法,法理学应是对古今中外一切类型的法律制度及其各个发展阶段情况的综合研究。 2、法理学与部门法学 法理学概括出各个部门法及其运行的共同规律、共同特征、共同范畴,从而为部门法学提供指南,为法制建设提供理论服务。法理学可能回答的不是法律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比如案件如何审理,程序如何进行,引用何种法律,适用何种制裁等等,它所关心的是法律的原理性问题。而对这些原理性问题的分析说明,则必然是理论性的和思维性的。 (二)法理学是法学的基础理论 法理学研究的是一般法中的普遍问题和根本问题。法理学的论题是法学和法律实践中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法是什么?法是怎样产生发展的?法有什么作用和价值?同时,法理学还要概括和阐述法学的基本范畴如法、权利义务等,是各个部门法学共同适用的。 (三)法理学是法学的方法论 方法论是指关于方法的理论和学说。法理学特别注重对法学方法的研究,其所研究的一些方法也运用于各部门法学的研究。 二、论法学的研究方法亦可见教材P24-29 1、价值分析方法 法律是调整利益关系的标准,只有研究法律的价值问题,才能对法律的正当性、法律的目的、作用和社会意义等问题做出理论说明。包括价值认知和价值评价。 2、逻辑分析和语义分析 法律体系是一种有序的逻辑结构,并通过语言符号表达出来,如果排除对法律形式问题的研究,人们就无法理解、运用和执行法律。形式逻辑(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比较分类)和辩证逻辑(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归纳与演绎的统一,分析与综合的统一,以及逻辑的与历史的统一) 3、社会实证研究方法 法律是一种社会制度,它的运行是一种社会过程,只有把法律和相关的社会事实联系起来,对法律的研究才是全面的,法律也才是真正的法律。 三、论三大法学派的法律观念 在西方三大法学流派中,各学派各有自己不同的研究内容和方法,比较而言: (1)、自然法学派的主要内容是: 其一,关于法的本质。自然法学派认为,法从本质上是一种客观规律,立法者所制定的法律必须以客观规律为基础,?这种客观规律是宇宙、自然、事物以及人的本性,是“理性”的反映。 其二,法来源于永恒不变的本性、自然性、社会性、理性。真正的法律应当与之相符合,特别是与理性相符合,或以理性为基础,它永恒不变,并具有普遍的适用性。 其三,法的功能和目的在于实现公意和正义。 其四,?法律及其观念应当与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相一致,自然法是人类寻求正义之绝对标准的结果。 归纳而言,自然法学派特别重视法律存在的客观基础和价值目标,即人性、理性、正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