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债务问题分析

中国债务问题分析

中国债务问题分析
中国债务问题分析

全球债务问题困扰着资产市场。针对目前对于中国债务问题的讨论,LSR经济学家再次强调:投资者不必为中国中期系统性偿付问题担忧,但银行体系将需要在转型过程中“买单”。随着增长走弱、负利率持续,银行和(信用)市场继续受到流动性挤压。

在预期政策决策点出台的同时,我们强调决策很难重现一次性、大规模、方向明确的放松措施。政策更多是“防御性”的,而不是“刺激性”的。中国经济转型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是:金融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以下为LSR经济学家Diana Choyleva对于中国银行业、经济增长模式和债务问题的点评。

————————————————

人类热衷于循规蹈矩的确定性。但在经济学领域,人的因素带来了不确定性。各国经济结构、文化习惯和市场视角的差异带来不同的居民、公司和政府负债可持续水平。但是,如果不确定性是分析障碍的话,经济学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

Charles Dumas的全球债务调查提供了对债务问题分析的框架。这一框架不仅适用于中国,还可以进行国际的横向比较。研究表明即使采用非常剧烈的假设情形,中国整体债务并没有过度。但是,如果中国不能很快调整其经济增长模式的话,债务问题也会成为严重的威胁。目前,中国经济面临的核心问题仍然是银行流动性遭受侵蚀、而不是偿付问题。

流动性遭受侵蚀比偿付问题对中国经济的冲击更为强烈。如我们在目前欧债危机中所见一样,金融危机过程中,偿付问题会带来流动性压力。中国的银行是存在政府隐性担保的,这对决策者不是很大的威胁。但是,只要加息动作持续滞后,居民就持续存在强烈的购买资产的利益驱动,这可能是在海外购买或是转入地下金融市场。中国治理通胀的方式似乎选择了通过行政手段抑制内需和整体增长。但一旦经济开始下行,(现在已经开始的)全球经济减速会令中国经济的下行更为剧烈。也许,我们2012年会看到决策者可能需要再次出手保增长了。

这种发展路径上,银行在短期(12个月)和中期都不是很好的投资标的。随着决策者意识到需要发展非银行融资渠道,他们将进一步发展、开放国内债券市场,并会增加国内和国际债务融资的力度。这也是近期人民币国际化的主要驱动力。我们不认为中国会很快开放资本账户。人民币不大可能对美元贬值。2012年春天以后,人民币对于美元持续升值可能也是困难的。

中国居民是净借出方、主要金融资产仍然是储蓄,企业负债规模仍然适度

中国储蓄率一直过高。过去17年,中国一直是国际借出方,金融体系仍然主要是银行。这些因素防止了总负债过度累积。

1998年房屋改革后,居民被允许从银行贷款。到2003年,居民负债GDP占比飙升至11.6%,那之后的六年增幅甚小;直到全球金融危机后两年里,居民负债GDP占比再次激增至18.9%。即便是这个水平,居民债务比例也远低于美国(2010年底GDP占比为90%)。据LSR测算,2009年意大利42%居民债务在GDP中

的占比是美国、日本、英国、德国、爱尔兰、希腊、葡萄牙、西班牙和意大利中最低的。而中国当前的比例还不到这一数值的一半。居民债务与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例,在中国是30%而在美国是115%。原则上讲,理想的债务上限应是借债者未来收入可以轻松支付的最大限额。但是,实际收入很可能与预期收入有差异,这就好像利率一样。

在中国还没有偿债成本的数据,不过在现在利率的情况下,当前较低水平的居民债务应该是有可持续性的。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居民大多数是净借出方。居民通常倾向于把清偿债务分布在一生中。在发达国家,居民的非房屋资产是锁定在养老金安排里的,为了还债而把自己的房屋变卖表明个人的失败。但是在中国,居民金融资产的二分之三都是储蓄的形式,在2010年底居民储蓄占GDP的76%。因此,按揭贷款的违约似乎并不会导致经济衰退。对可持续性的最大打击将会来自未来收入的迅速减少或者是失业率的大幅增加。

由于企业拥有更多资产以及现金流带来的利息收入,所以企业非金融债务在一定范围内都能够被银行或者投资者“接手”。中国非金融债务主要是银行债务。公司债券市场并不发达,未偿付债券GDP占比约为7%。银行债务GDP占比113%。不过最好再看一看不含现金的企业债务净值,这下在GDP中所占的比例下降至58.6%。这一水平是与日本、德国和系列持平,少于美国的比例,且远低于爱尔兰、葡萄牙和西班牙这些问题国家,它们的比例分别是170.6%、137.6%和115.5%。中国非金融企业总现金流量数据(即税前收益和EBITDA)在2008年之后便没有公布。

单笔融资买入的兼并收购基本规则是总债务达到EBITDA的五倍便被认为是高杠杆---垃圾债。对于整个经济体而言,这可以作为参考而不能简单地套用。在2008年,中国净债务率是EBITDA的2.1倍,总债务率是EBITDA的4.6倍。对整个经济体来讲,用税前利润EBIT与债务对比更好,但是中国整个经济体的这一数据并没公布。我们可以推算出中国工业部门的总债务对EBIT占比,这一比例在2000年-2008年的平均值是4.8倍,而2009年是3.9倍。

但该数据掩盖了国企和私企间的差异,国企违约风险很高

综合数据掩盖了国企和私企之间的重大差异。在2000-2008年间,国有工业企业总债务对EBIT的平均比例是6.1倍,而2009年是6倍。而私企的这一比例分别是3.7倍和2.6倍。这一分化的背后是中国的经济模式---中国的储蓄主要是在国有银行部门;为了避免在1994年起实行的直接借贷管制,银行更多的是把资金借给国企或是地方政府发起的投资项目。私营企业的金融供给不足,并倾向存积现金。2004-2005年投资引导的国内需求增长迅速下滑之后,私企努力改善盈利状况并保持了债务的可持续性,但是国企并没有大的改善。

因此,中国国企债务占总债务的主要部分,利润占比却不到一半,所以国企面临很高的违约风险。当然,这么说是认为中国是市场经济。但是中国有其自己的特点---中国决策者能够通过将借贷利率保持在低水平,从而控制借贷总量和借贷成本。

最近地方政府债务的官方统计数字显示政府总债务高企,但是政府的净债务是关键且并没有过度

如果国企无法偿还债务,为了保持其运转将会有新债务发行。因此,即便在经济出现下滑时,过去投资热潮也不能给金融的持续性带来伤害。银行体系却在这一过程中积累坏账。但是市场的预期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强劲的产出增长可以缩小坏账。银行也许会破产,但他们并非丧失流动性。只要封闭式的汇率管制令资金无法外流,国内储蓄就一定会留在国内,且会待在国有银行中。持续增加的银行储蓄为新贷款提供了保证,且国企永远不会违约。这些公司不会没有现金流,也不会破产。流动性中隐藏着无力偿付的问题。这么看来,国企的银行债务应是政府隐含的责任。

这将我们带到债务故事的最后一个国内部门---政府。应用政府数据,LSR推算中央政府债务GDP占比是30%。含糊的定义会对地方政府债务量度有不同看法。下面我们假设用最高的债务数据来做相关推算。对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担忧愈演愈烈,针对这一情况中国国家统计局、银监会和人民银行在近期分别公布了对地方政府未偿付债务的评估。由于他们使用了不同的定义标准,所以得到的数字也不相同。不过地方政府债务应该是在15.4万亿元至20.1万亿元之间。即便取较大的数值,也不过是略高于GDP的50%。进而推算出:公共部门总债务的GDP

占比是80%。

但是政府净债务是衡量潜在危机的更好尺度。中国外汇储备占GDP的50%,把外汇储备的损失也计入总债务中,但是这显然不是政府的全部债务。公共债务是否具有可持续性要看谁是这些债务的借出方。日本政府巨额债务的债主是本国的机构,所以日本政府可以把票据强压给银行、保险业和养老基金,从而避免公共债务出现偿付问题。这与中国很相近。实际上,中国公共债务的借出方也都是国内机构,尽管近期向国外投资者开发了银行间债券市场,但购买者多是他国的央行。

现在中国各部门的债务都不算过量,但是如果计入政府的隐性债务,政府债务就不那么乐观了。不过坏账被隐藏得很深。

如果我们揭开中国政府承担的国有银行债责,那么公共债务的状况将会发生(重大)改变;不过在这么做之前,先将中国总债务与如今的债方经济体(发达国家)做个比对。中国居民债务的GDP占比是18.9%,政府净债务的GDP占比为30%,非金融部门净债务的GDP占比是58.6%,这么算起来总债务的GDP占比为107.5%。这依然是我们所测算的所有经济体中最低的。整体来看,中国并非负债过度,而且不要忘记过去几十年中国的储蓄率都很高。

国家作为一个整体,私营部门过度负债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转移至公共债务中,这也正是金融危机爆发后的模式。而政府债务可以调动整个国民收入流,但是如果大部分政府债务是由海外提供资金支持的话,过度债务更容易诱发主权债违约。我们做个极端且不切实际的假设:如果中国银行体系所有贷款都是坏账且银行将蒙受100%的损失。这么算来,政府的净债务激升至168.9%。

但是实际上,所有债务都由内部提供支持,且坏账被隐藏得很好。中国的银行也许会出现实质性违约,但是他们不必公开宣告自己的破产。1999年,国有银行

将1.4万亿元的坏账甩给特殊的资产管理公司(AMC),而2005年又有1.2万亿元出现转移。这些AMC发行的十年期融资债券都是由中国人民银行所担保的,且没有任何风险。这些债券又被银行们所购买。假设AMC能将这些呆滞资产盘活,至少是可以拖延损失出现的时间。

过去十年AMC盘活这些资产的业绩不佳,所以在2009年它们再次发放了新的十年期融资债券。这次需要隐藏的数据要更大,但以何种方式隐藏还不得而知。政府要么直接承担这些债务,要么再次将它们转移至AMC,进而通过银行和有关机构通过国家养老基金和保险公司帮助提供资金。银行们需要大规模的资产重组,且会被动地意识到部分损失已经出现了。

但是今后中国将无法依靠强势增长摆脱坏账,因为GDP大幅放缓将侵蚀中国银行体系的流动性

未来几年里,中国将无法依靠强势增长来摆脱坏账。金融危机是一个转折点,它令中国出口和投资引导型发展模式受到冲击。全球金融不平衡将长期打压全球增长。在这个十年中,外部需求的减弱破坏了中国过度投资的可持续性,并令中国的增长减半至5%左右。

接下来的几年,为了保持中国过去的增长势头,当局可能继续要把银行当做是吐钱的融资源泉。但是他们将发现:货币刺激只会引来更多的通胀而不是实际GDP 的强势增长。这将逐步削弱中国银行作为促进投资扩张的融资能力。

总债务将在几年之内迅速升高至不可持续的水平。希望只能寄托在中国能足够快速地改变现有的发展模式,从而使市场决定利率和汇率且消费者支出成为经济增长的驱动力。未来几年经济波动似乎不可避免,除非中国能够采取正确的政策。

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问题的研究.pdf

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问题的研究 作者:c h u n t i n g y u e 【摘要】: 作为政府债务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是地方财政风险的集中表现。2010年以来,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已引起各级政府及有关人士的广泛关注。本文旨在以相关概念的基础涵义为切入点,指出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特点、表现形式,深入剖析现状、成因、危害,同时,结合经济体制、财政、金融、债务风险等多方面因素寻找对策,提出防范和化解该类风险的方法建议。 【关键词】: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范 【正文】: 一、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概念 (一)地方政府债务 “地方政府债务”,顾名思义,是指作为债务人的地方政府,因过去的交易、事项而引起的政府现有责任,这种责任将会导致经济资源的外流。 要进一步理解地方政府债务的涵义,我们应该着重注意以下三方面:首先,此类债务不单是指地方政府通过发行具有一定票面价值的债券而形成的债务;其次,此类债务除了包括地方政府通过信用手段取得的财政收入之外,还包括了地方政府的某些欠款(如应付未付款项等);再次,此类债务还应包括地方政府所提供的对外担保而形成的或有债务。 目前,地方政府债务的分类主要有以下两种分类形式。 按照债务是否属于法定义务,可将地方政府债务分为显性债务和隐性债务。显性债务是指建立在某一法

律或者合同基础上的地方政府债务;隐性政府债务是指不以某一法律或者合同为基础、产生于公众预期或者 政治压力地方政府债务(由政府承担偿付责任)。 按照债务发生是否需要特定的条件,又可分为直接债务和或有债务。直接债务是指不需要特定事项的发 生,在任何情况下,地方政府都需要承担支付责任的债务。或有债务是指基于特定事件发生而产生的地方政 府债务(如提供担保所形成的或有债务)。 两种形式的分类较为明确,但这两种分类形式并不是各自独立的,它们相互交叉、相互影响着,由此组 成了地方政府债务的四种基本类型,即——直接显性债务、直接隐性债务、或有显性债务和或有隐性 债务。 (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凡是“债务”,必然使人联想到风险,地方政府债务也不例外。它的风险既包括地方政府无法清偿到 期债务的偿债风险,也包括由偿债风险所引发的其他风险。具体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一是规模 风险。即债务规模过大而导致的到期债务无法完全支付的风险。某些地区的地方政府债务的规模有的甚至已 超过地方财政的承受能力,若再将这些地区一些无法统计的因素考虑在内(欠发工资、违规担保、民间集资 所形成的债务),债务总规模必然更为庞大;二是结构风险。主要是指各类地方政府债务状况所显示的隐患; 三是效率风险。债务资金使用效率不高,偿债资金能否从债务资金的投资回报中有效获得,仍有待观望;同 时,债务资金的管理效率也不高,造成了债务资金无法有效使用;四是外在风险。主要指由于地方政府无法 清偿到期债务而引起的其他风险(如为了清偿债务而挪用其他财政支出资金,势必造成其他项目供应短缺, 或增加税费,使纳税人和收费对象的负担加重,又或者向上级政府转嫁债务等等)。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大致有以下四种情况:一是在其他支出项目正常保证的前提下,地方政府不能按期偿付到期债务;二是挪用其他支出资金,用于偿付到期债务,从而造成其他支出项目 资金保证程度下降;三是开辟不正常的资金来源渠道用于偿债(如加重税负等);四是向上级政府转嫁债务, 因而给上级政府造成损失。这类风险的危险虽不言而喻,但也具备一定的可控性。 (三)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特点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特点在于: 1.区域性(中西部地区的债务风 险程度明显大于东部地区); 2.复杂性(产生的原因错综复杂) 3.层次性(省一级的债务风险相对 较小,越往下一级风险越高); 4.传递性(地方政府难以弥补的债务负担最终要由中央政府承担一部分,

最新浅谈中国国家债务问题

浅谈中国国家债务问题 一、国家债务的概念 国家债务(又称主权债务),是指一国政府在国内外发行的债券、向外国政府或银形借款所形成的,以国家信用为担保的债务。国际上,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公共机构都可以发行债券或借债,其中,中央政府的债务俗称为国债,而地方政府、公共机构的债务俗称为公债。但在我国,只有中央政府既能通过借债又能通过发行债券筹得资金,地方政府和公共机构只可以发行债券筹资。 狭义国家债务指中央政府在国内外发行的债券或向外国政府、银行借款所形成的债务,广义国家债务指除了狭义国家债务外,还包括政府必须承担的其他各种债务,如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的坏账、财政担保的公共和非公共部门的国内外借款,政府部门担保的国企、央企的银行贷款等。 二、中国国家债务测算 自2009年以来,欧洲部分国家相继爆发主权债务危机。2009年10月,希腊当年财政赤字占GDP总值超过12%,高于欧盟约定上限3%。随后,穆迪、标普、惠誉等评级机构相继调低希腊主权信用评级,主权债务危机正式爆发,并在葡萄牙、意大利、爱尔兰、西班牙等国迅速蔓延。虽然此后欧洲央行、国际货币基金组合(IMF)等机构一直致力为以上国家提供解决方案,但欧债危机还是给这些国家,甚至整个欧元区的经济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2013年,以上评级机构又将国家债务危机的矛头指向中国。4月9日,惠誉宣布将中国的信用评级从(AA-)下调至(A+);4月16日,穆迪将中国的国债评级展望从正面下调至稳定。两家评级机构接连下调中国主权评级,均是因为中国

国家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在不断地提高。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中国的主权债务占GDP比例为22%,不过,这一数字并未包含地方政府债务、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债券、政策性金融债、原铁道部债务、汇金债等广义政府债务,也不包括隐性的养老金缺口。 那么,中国的政府债务到底有多大规模呢?我们可以分类统计测算: (一)狭义国家债务测算 国债:根据wind数据统计,2012年底,国债余额为78104万亿元。 外债余额:根据华泰证券测算,2012年底,以中央政府名义借入的债务余额为48653亿元。 加总以上两项,我们可以得出,狭义国家债务余额为126757亿元,占GDP总额(519322亿元)的24%,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结果大致相同。 (二)广义国家债务测算 1、地方政府债务指地方政府作为债务人,支出大于收入所形成的赤字总和。由于地方政府收支不对外公开,我们只能根据债务来源,将地方政府债务分为以下六类,并分别核算债务余额: (1)地方融资平台:指地方政府及其部门和机构等通过财政拨款或注入土地、股权等资产设立,承担政府投资项目融资功能,并拥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国务院文件定义)。据银监会公布显示,截止2012年底,地方融资平台贷款余额为93035亿元。 (2) 银信政合作:即银行、信托、政府三方合作融资。银行发行理财产品,购买信托公司发行的信托产品,这些资金投资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股权或债权,政府向银行和信托出具回购的承诺函。据中国信托业协会数据显示,2012年底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及其带来的启示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及其带来的启示 一、金融危机的爆发 2007年2月13日,作为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公司的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发出2006年第四季度盈利预警,美国次级抵押贷款风险开始浮出水面。随后,次贷危机的影响逐渐蔓延,5月到6月,一些西方对冲基金破产;7月次贷问题导致私人股本运转失灵;8月次贷危机扩散至股市,全球主要股市每个交易日股价下跌2%以上的事件经常发生;8月至9月,出现全球性信贷紧缩,多国中央银行多次向金融市场注入巨额资金,也无法阻止次贷危机的爆发。2008年9月,美国次贷危机再度激化,金融风暴很快从美国的抵押贷款机构、投资银行蔓延到保险公司、储蓄机构和商业银行。9月7日,美国政府宣布接管美国房利美公司和房地美公司;9月14日,美国银行收购美国第三大投资银行美林公司;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不得不申请破产保护;9月16日,美国联邦储备系统宣布向美国国际集团(AIG)提供850亿美元紧急贷款;9月25日,美国联邦监管机构接管华盛顿互惠银行,并将其部分业务出售给摩根大通公司……越来越多的大型金融机构倒闭或被政府接管,次贷危机演变成为金融危机,而且越来越失控。更为严重的是,这场危机很快扩展到全球,使得世界经济增长明显放缓,部分主要发达国家或地区经济陷入衰退,主要金融市场急剧恶化,全球股市遭受重创,多国政府财政赤字增加,全球通货膨胀压力增大,世界贸易环境恶化,多国就业形势严峻,失业人数不断攀升。时至今日,虽然说全球经济整体呈现复苏态势,但一些国家仍然深受其累。这场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使国际金融体系遭受到严重的冲击与考验,同时也逆转了世界经济增长的强劲势头。 二、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 (一)直接原因 第一,过度的金融创新。这场全球性金融危机起因于美国次级信用住房抵押贷款债务的证券化,而次贷证券化和次贷证券买卖正是为满足金融家们对尽可能多的高额利润的追求。“两房”通过资产证券化,将购买到的商业银行及房贷公司流动性差的贷款转换成债券在市场上发售,吸引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来购买。投资银行再利用所谓的金融工程技术,把这样的债券进行分割、打包、组合并出售。经过这一系列的工序之后,金融交易的链条加长了,没有人再去关心这些金融产品真正的基础价值,大家关心的是它们更高的投资收益率。于是,美国本土和海外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对担保债务权证(CDO)等金融衍生产品疯狂追求,大量金融机构参与其中。美国房地产泡沫的风险随着这些金融衍生产品扩散至全球,最终使美国次贷危机波及全球,形成全球金融危机。 第二,宽松的货币政策。在次贷危机爆发前,美国的货币政策长期以来倾向于宽松状态,低利率在刺激美国民众的消费欲望的同时又导致了储蓄下降和股价上涨,股市财富效应的显现又会再度刺激消费,导致楼市不断上涨。持续走高的房价使得贷款公司放贷的欲望以及各类投资者分享房产增值收益的野心随之增加。于是,以股价和房价互相推动的泡沫逐渐扩大,并且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以房产和股票为资产的中产阶层。大批中产阶层的消费模式影响着许多美国民众,这样就直接导致了整个美国以透支的方式进行消费。我们看到的事实是美国民众从金融机构借钱,金融机构再从金融市场借钱,整个美国从全世界借钱。最终,美国进入了一个债务链,上述链条中任何一环的脱节都将导致泡沫破灭、危机爆发。 第三,金融监管的缺失。在上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美国也曾对金融体系实行较严格的管理制度,颁布《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对金融业实行分业监管和分业经营。而1999年《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颁布以后,美国实行金融自由化,形成一种介于分业监管

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及三大启示

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及三大启示(张昀;5月27日) 文章作者:张昀作者单位:央行上海总部文章出处:《上海证券报》随着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的不断蔓延,欧元区国家主权债务问题,已经当前成为全球热门话题。笔者认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对欧元区经济及全球金融稳定和经济复苏有四大不利影响。 第一,影响欧元币值稳定。受希腊等国家面临的主权债务问题影响,欧元汇率从2009年12月起一路下跌,至2010年4月27日,欧元兑美元汇率报收一年来的最低点,较2009年12月初下跌了12.8%。如果不能够有效解决希腊等国家的债务问题,市场信心难以恢复,会进一步打压欧元汇率。国际社会普遍认为,欧元已经被希腊等国的债务问题拖入自诞生以来的最困难时期。 第二,拖累欧元区经济发展。希腊、西班牙、葡萄牙等国采取的激进财政紧缩政策,可能使其经济重新陷入衰退。根据IMF最新预估,2010年,希腊、西班牙、爱尔兰和葡萄牙四国实际GDP增长率为-2%、-0.4%、-1.5%和0.3%,是欧元区成员国中表现最差的几个国家。目前,尽管主权债务问题集中在希腊一国,但也存在继续扩散至其他欧元区国家的风险,标普公司在4月27日、28日接连降低希腊、葡萄牙和西班牙的主权信用评级更是助长了这种恐慌。 第三,延长欧元区宽松货币政策的时间。作为单一货币区,欧元区内部经济失衡给执行统一货币政策制造了障碍,欧元区各成员国经济复苏的步调不一致,使欧央行在实施宽松货币政策“退出”策略时很难确定一份适合所有成员的时间表。而希腊和其他一些欧元区国家暴露出来的债务问题,拖累了欧元区经济复苏的步伐,也使欧洲央行可能不得不在更长的时间内把基准利率维持在历史低点。 第四,威胁全球经济金融稳定。IMF在4月20日和21日先后发布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和《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都表达了对发达国家主权债务风险的担忧。IMF在《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说,短期内的主要风险是,如果不加控制,市场对希腊主权债券流动性和偿还能力的担忧,可能会演变成一次充分的主权债务危机,并形成某种蔓延之势。 IMF在《全球金融稳定报告》中指出,到2010年年底,全球政府的负债额将高达37万亿美元,到2011年则将突破45万亿美元。发达国家如果不能充分改善金融业及个人家庭资产负债状况,债务问题恶化将影响银行系统并波及其他国家,削弱全球金融系统的稳定,可能导致全球金融危机新阶段的开始。 尽管在希腊债务危机初期,由于危机救助机制的缺乏而使危机有加重趋势,但从最新公布的7500亿欧元的救助机制和欧洲国家领导人的承诺等来看,危机可以限定在少数几个经济规模较小、影响较小的国家,并不会大规模蔓延而使全球经济二次探底,也不会导致欧元区的分崩离析,

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研究综述

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研究综述 摘要: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拓展各种招商引资渠道,推进举债建设,加快了本地经济发展,并为我国经济常年保持高速增长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然而,负债融资使得地方政府财政负担加重、地方政府财政风险不断增大。我国很多学者对该问题进行了研究,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学界出现了研究潮流,但是学者的研究有很多重复。因此,如何正确的把握当前研究的新方向和新成果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也是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 关键词: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制度安排 尽管1994年我国开始实施了分税制,但中央与地方的财权、事权的划分一直不明确。如今,我国地方财政赤字迅速增长,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膨胀,地方政府仅靠财政预算和少额的转移支付,无法承担其所有支出的责任。从而,为了追求地方经济的领先,尽管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负债融资有各种限制,各级地方政府仍通过非正规渠道大量举债,使得财政收支不平衡。财政收支的不平衡又使得财政债务风险累增。因此,本文拟对近年来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研究进行简要的梳理,并展开评论,试图对问题的深入探讨提供一些建议。 一、政府债务融资的理论基础 在财政分权的框架下,地方政府面临的预算约束可表示为:财政支出-财政收入= 转移支付流入+新增地方债务。学者们对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讨论也是围绕上述核算等式中各项之间的相互作用展开的。然而,Musgrave(1959)提出了经典的财政联邦理论,认为通过多层次的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支出比单一的中央政府决策更为有效。所以,地方政府利用投资项目融资比使用当期的财政收入更为可取。 基于经典的联邦财政理论,根据“政府或有负债”理论(Hana Polackova,1998;Allen Schick,2002;Ashoka Mody,2003),通过结合各国实际,学者普遍认为只要能够理清政府债务产生的特殊原因,就能够有效的减少政府性债务的规模和防范相关风险。沿着这一思路,本文将对地方政府债务研究成果进行国外和国内的分类研究。 二、国外政府债务理论及其研究 国外对于政府债务的研究较早,理论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弥补财政赤字和短期资金不足而导致的短期债务规模巨大 John L. Mikesell (2002)认为:弥补财政赤字,为资本性建设项目融资和弥补短期资金不足是形成政府债务的三大主要原因。Thomas P. D. Napoli (2008)通过实证得出美国地方政府的短期债务增幅很大的结论。Qian(1997)、Wildasin (1997)都是运用预算软约束理论和不完全财政联邦主义,解释了地方政府债

我国地方债务问题及解决措施

一、我国地方债的现状 (一)背景。早在20世纪50年代,在我国中央政府发行公债时有些省份就曾经发行过少量地方债。但1994年实行分税制,国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第28条明确规定“除法律和国务院另有规定外,地方政府不得发行地方政府债券”。于是一些政府尝试以投融资平台模式绕过不能发债的政策限制,即政府通过划拨土地、股权、国债等资产,迅速包装出一个资产和现金流均可达到融资标准的公司,再辅之以财政补贴作为还款的承诺,以达到获得来自各种渠道资金的目的,即所谓隐性负债。 (二)现状。以浙江为例:2010年9月29日,浙江省报告了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情况。成为首个公开披露地方政府债务情况的省份。据报告显示:市县中,负债率、债务率、偿债率等三个指标均超过省定警戒线的市县有29个。两个指标超过警戒线的市县有6个,一个指标超过警戒线的市县有6个,负债情况不容乐观。 其实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早已不是什么秘密了,各地方政府多少都逃不了背负“隐型”债务。尤其是为应对金融危机中央政府4万亿投资刺激规划的出台,明确规定了地方政府的出资。为解决地方财政配套资金不足的问题,中央政府多次强调要加快投融资体制的改革以解决当前困难。2009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监会联合明确提出“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政府组建投融资平台,拓宽中央政府投资项目的配套资金融资渠道。”在此背景下,各级地方政府依托投平台,大量负债。 有关调研结果显示,2009年末地方政府负债已上升至5.26万亿元,平均资产负债率约60%,约相当于GDP的16.5%、中央财政收入的80.2%、地方财政收入的174.6%。中国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则认为,地方政府的债务规模为8万亿。花旗的经济学家则认为,到2011年底,地方融资平台的债务规模将达到12万亿元。 二、原因 导致地方政府债务负担的原因有很多,有历史原因,有制度原因,但都归于地方财权事权不匹配。 (一)地方事权不断扩大。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期,大量工业投资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刻不容缓。尤其是近年来各地跌路的投入加大。其次,GDP作为政绩考核的主要内容,官员升迁的必要条件是要有业绩,要有业绩就要搞建设,要搞建设就要有财力支撑。于是,为了加大投资规模,地方政府除政府性财政资金,银行贷款外,招商引还通过举债的形式,因此,地方债务日渐沉重。再次,各种主题政策如降低能耗、促进产业升级、举办国际大型活动、援助落后地区和应对自然灾害等也会增加地方事权。 (二)地方财权相对缩小。1994年分税制改革,原则上要求事权财权相匹配。但是,实际的情况是,客观上加强了中央政府的财力,削弱了地方政府的财力。 大部分年份,中央财政收入占整个财政收入的70%左右,地方政府的收入仅占30%左右,在财力不足的情况下,地方政府自然就想到借债了。 三、解决措施 (一)完善预算法,授予地方发债权。如果地方政府能够明正言顺的发行地方公债,就不会出现地方融资平台隐性债务而只有显性债务了。不言而喻显性比隐性债务容易监管,风险预警也会比较强。当然,发放地方债的合法要伴随一些约束制度的建立健全。地方债在欧美及日本已经相当成熟,我们可以借鉴一些经验进行改革。 (二)我国政府应当坚持并贯彻分税制。真正做到“一级政权、一级事权、一级财权、一级税基、一级预算、一级产权、一级举债权”,使得各级政府财权事权相匹配,尤其是加大地方财权,使其有能力完成相应的责任。十二五期间房产税和资源税的改革应该会为地方财政带来不小的收入。 (三)建立科学的地方政府绩效评价体系。建立科学的地方政府绩效评价体系是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重要途径之一。现存的评价制度引起的短视行为使得地方债务不断膨胀。政府要建立评价制度,债务到领导而非债务到一届政府。要完善干部责任追究制度。 (四)引进民间资本。十二五规划特别突出民生的重要地位,因此加大基础建设是今后政府工作的重点,然而这又为地方政府增加了沉重的事权。如果财权不能及时有效地跟进,单靠政府财政支出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加的基础设施投资需要,我们可以考虑引入民间资金,如诞生应用于西方的公私合作关系PPP模式,建设-经营-转让BOT模式等。 参考文献 [1]贾康.天量隐性地方债如何走向阳光[J].中国报道,2010,(07) [2]戴毅.地方债制度化变革问题研究[J].财政研究,2010,(09) [3]刘晓凤.美日法地方债制度的变迁及启示[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0,03 [4]专题报道.浙江地方债务预警[J].新理财2010(11). 我国地方债务问题及解决措施 刘娟 (西南财经大学四川成都610074) 摘要:当前,在我国扩大内需和重民生的财政政策下地方债务面临总体规模较大,利用率不高,部分地方政府偿债有很大的偿债压力等问题。我国的地方债务既包括显性的地方公债,如国务院批准代发的,也包括隐性债,即通过投融资平台形成的债务。本文就我国地方债务的现状进行探讨。 关键词:地方债务;地方债财权;事权 刘娟:我国地方债务问题及解决措施 82 --

十年轮回:金融危机给我们的启示

十年轮回:金融危机给我们的启示 十年轮回:金融危机给我们的启示 中国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f811067548.html,时间:2009-08-25发表评论>> 本书从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起笔,从制度及其演进的角度,在历史、宏观、微观三个层面分别考察了亚洲金融危机及当前的危机,建立了对于金融危机的分析框架。通过对两次危机的比较研究,作者深入探讨了金融危机的形成机制,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当前危机是世界为进入全球化所付的代价 现在该是我们从当年亚洲金融危机和当前金融危机中吸取重要经验教训的时候了。 亚洲危机是关于国内经济的政治经济学思考和全球化的兴起这两种思想之间的冲突。这种思想的冲突是在所难免的,因为世界各国越来越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了。亚洲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的治理体系,事实证明在全球资本流动的冲击下是弱不禁风的。 同样,在十多年后,全球性危机突然爆发,因为现今没有一个经济体是“孤岛”。简而言之,它是网络世界中本国的和全球的治理危机。 亚洲危机是亚洲为了进入新阶段而付出的代价,而当前

的这场危机也是世界为进入全球化的新阶段而要付出的代价。 从这个角度来看,2007~2008年显然标志着全球市场经济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我们必须提出三个重要的问题。第一,这是不是全球资本主义盛极而衰的标志?至少有一件事是肯定的,目前这场危机给“美国梦”画上了问号。 因此亚洲人必须找出自己的发展模式,把“GDP热”(疯狂追求快速增长)弃之如敝屣,寻求更加可持续的发展速度,既提供就业机会,又不破坏环境。 第二个历史性的问题是,如果印度和中国每年都以8%以上的速度增长,而G3(美国、欧洲和日本)每年增长率不足2%,那么发达经济体和新兴市场经济体之间的相对实力将会显著改变。根据我本人粗略的估算,亚洲在未来十年内会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金融市场。 第三,亚洲是否准备好扮演这种角色了呢?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过去,新兴市场一直依赖发达国家的市场和资金。亚洲之所以不得不把它多余的储蓄投资到西方去,正是因为它自己的金融系统还不足以承担对这些储蓄的配置使命。亚洲的监管结构尚待发展。要在国际货币秩序中有所作为,亚洲的政府官员们既缺乏国际意识,在心理上也准备不足。美欧之间在适当应对和营救努力方面的协调也不足。这说明,要开始考虑全球政策之前,我们还须先加强国内危机的管理和

希腊债务危机对中国的启示

希腊债务危机对中国的启示 希腊债务危机对中国的启示 冉芳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610064) 【摘要】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是金融危机的延续,而2010开始引人关注的希腊债务危机根源于希腊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模式,同时受制于风云变幻的国际金融市场.希腊危机给欧洲经济乃至正处于复苏阶段的世界经济带来了影响,同时也对处于新兴市场国家的中国的经济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债务危机;希腊;主权债务 一 ,引言 主权债务是指一国以自己的主权为担保向外,不管是向国际 货币基金组织还是向世界银行或者向其他国家所借的债务.一旦 这个国家的主权信用出现危机,不能及时履行对外债务偿付义务, 这个国家就面临着主权债务危机.继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以 来,迪拜主权债务危机,希腊主权信用危机接踵而至,使得国际金 融市场动荡不安.2010年新年开始,希腊,一个国土面积约13.2万 平方公里,人口约l100万,2009年GDP约2200亿欧元,占欧盟27 个国家(EuropeanUnion)GDP总额的2%,占l6个欧元区国家的2. 7%的欧洲小国就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本文立足于探讨债务 危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二,希腊债务危机的概况 2010年初,在世界经济复苏前景乍暖还寒的背景下,发生在欧 元区的希腊主权债务危机给欧洲经济复苏蒙上了一层深深的阴 影.从2009年12月16日,国际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将希腊的主权 评级由"A一"下调为"BBB+",到2010年4月27日标普下调希腊

债券评级为垃圾级别,希腊主权债务危机越演越烈. 2009年1O月希腊新政府上台后发现前任政府严重粉饰该国的 财政赤字,将2009年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由6.7%调整为12.7%, 大大超过了欧元区规定的3%水平,为欧元区最高的赤字水平.同 时希腊政府负债存量占GDP比重高达112.6%,也远远超出欧盟制定的60%的警戒线标准.目前希腊政府总负债5050亿美元,2010 年希腊总融资需求约750亿美元,而其官方储备资产规模只有1.6 亿美元,仅能覆盖总外债不到0.1%的水平.希腊政府脆弱的主权 信用引发了市场的怀疑,希腊国债的风险溢价一直徘徊在3%左右, 这使得希腊作为欧元成员国的大部分好处都消失殆尽. 另外,据国际清算银行(BIS)的数据显示,2009年底,银行业所 持包括民间和公共部门在内的希腊总债务敞口为2360亿欧元. 这是希腊债务违约或者重组对银行带来的损失,而且危机已经使 得希腊银行业的融资途径遭到削减,希腊银行业不得不严重依赖 欧洲央行的货币市场来操作获得资金.一旦主权信用风险集中爆发,金融结构将面临巨大的压力. 三,希腊债务危机对中国的启示 (一)警惕地方债务问题.1,中国地方债务的现状.正当全球 各国忙着应付后金融危机和潜在的主权债务危机之际,中国正面 临着经济过热和资产泡沫.有许多迹象显示中国经济正在朝着这 个方向发展.其中,最令人担心的莫过于成为如今欧元区危机的 翻版:急剧膨胀的国债.欧元区的问题是成员国的主权债务,而中 国则是地方政府的问题贷款.从地方政府的角度来看,长期以来, 大地方政府依靠举债度日已成为公开的秘密,特别是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推动下年各地方政府更是纷纷举债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从而导致地方政府的债务规模剧增. 据央行年2009年第四季度披露的数据,全国多家地方融资机构,管理总资产万亿元,地方政府的负债已达到万亿元,其中2009年地方政府政府融资平台债务达到7.38万亿人民币,日益严峻的地方债务

浅谈我国地方债务问题及防范措施

- - -. 题目:浅谈我国地方债务问题及防X措施 (黑体,小二加粗) 目录(宋体,小三加粗) (目录内容要求:宋体,四号,固定值行距20磅) 一、地方债务的概念界定1 (一)地方债务概念解释1 (二)我国地方债务界定1 二、我国地方债务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影响2 (一)我国地方债务的整体特征2 (二)我国地方债务危机上升的原因探寻2 (三)地方融资的风险以及地方融资平台的控制3 (四)外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启示3 三、探索处理我国地方债务问题的建议4 (一)制度和法律的规X4 (二)风险控制6 参考文献10 中文摘要:随着我国债务规模越来越大,从而引发的一连串债务问题的越发突出,政府债务不断加大这一关系国计民生的社会问题,乃至放眼世界,诸如近期发生的美国主权债务危机不断扩大,主权信用评级下调,以及欧盟一些国家如希腊、西班牙等的债务危机,成为了越来越受关注的焦点,其中最令人关注的,是我国地方债务规模不断扩大面临的风险问题。本文主要从几个方面的问题导致地方债务规模不断扩大的角度,分析了地方融资体制不完善,法律环境不健全等现状,提出通过构建完整的地方融资结构,升级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监管水平两大对策,加强我国地方债务的监管,试图健全我国地方债务监管体系。以期对于我国地方债务的风险规避做出有益探讨。

关键词:地方债务监管风险

引言 根据审计署数据,截至2010年底,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10.7万亿元(合计1.65万亿美元)。今明两年,地方政府债务将进入偿债高峰。43%的债务将在两年内集中到期,预计达4.6万亿元。这个数字大约相当于中国经济的27%,而且显著高于官方公布的中央政府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0%的债务余额。近年来,地方融资平台公司通过举债融资,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筹集资金,在加强基础建设以及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起了重大作用。但举债融资规模的不断扩大,运作的不完善,相关法律的不健全,导致地方债务风险加大。因此,为维持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如何对地方融资平台进行有效管理,以及对地方债务进行风险控制,便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地方债务的概念界定 (一)地方债务概念解释 地方政府债务是指地方政府作为债务人承担的债务。它与中央政府债务相对应,是地方政府在经常性财政收支不足的情况下,为满足地方经济与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需要,根据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经济短缺的程度,在承担还本付息责任的基础上,按照有关法律向社会发行的债务。地方债务可划分为直接债务(显性债务)、间接债务(隐性债务)两种类型。一旦这些债务缺少有效、统一的监测、管理制度,隐蔽性强,则成为

美国债务危机谈判陷僵局 中国“钱包”遭殃

欧债危机还没有让市场缓口气,美国债务危机又呼啸而来。 经济衰退和多年的赤字财政政策使得美国的公共债务总额不断累积。事实上,美国债务上限早已于5月16日到顶———目前美国政府的债务上限仍为14.294万亿美元。按照相关规定,美国国会必须在8月2日之前就提高国债上限达成一致,否则美国政府将缺乏足够现金,美国国债将面临违约风险。经济学家指出,一旦最具信用的美国国债出现违约,那么国际金融市场将大乱,美国乃至全球经济都将遭受比2008年金融危机更为严重的冲击。由于中国是持有美国国债最多的国家,因此,一旦美国国债出现违约,中国也将成为直接的受害者。 美国国债危机让全球市场都绷紧了神经,大量资金纷纷从风险资产中退出,现金和黄金成了最好的避风港。不过,正如投资大鳄索罗斯所言,美债务僵局纯属作秀,在大限来临之前就债务上限达成妥协将是必然结局。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周一在香港也表示,相信国会将就提高债务上限达成协议。 动态 两党对垒提高债务上限谈判陷僵局 自5月16日美国国债达到法定上限以来,美国国会两党就围绕提高债务上限和削减财政赤字问题展开了旷日持久的谈论。然后,由于双方立场迥异,谈判一直处于“较劲”状态,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 到了8月2日,美国两党若不能就提高债务上限或削减开支达成协议,就会开始债务违约,无法偿还美国国债本金和利息。因此,8月2日被视为大限,美国两党势必在此之前达成妥协。 过,事情的进展并没有随着大限的临近而出现曙光。上周六,民主党与共和党的谈判再度破裂。面对严峻的形势,美国总统奥巴马不得不发出警告称“我们已经

没有时间了。如果我们真的发生债务违约,我们将不得不作出调整。”这是奥巴马首次表态承认美国可能存在债务违约的可能性。 周末的谈判破裂之后,白宫和国会开始了又一轮谈判,国会两党领导人当天又拿出了各自的新方案。不过,新方案仍然没有任何新意:共和党坚持采取“分两步走”的短期方案,以期给2012年的总统选举增加政治砝码;而民主党坚持“一揽子”解决的方案,以保证总统选举不受政府违约危机的困扰。美国时间本周一,美国两党依然没能达成一致。 奥巴马表示,民主党和共和党双方将需要进一步妥协。如果美国国会未能达成一致,那么“信用卡、抵押贷款和汽车贷款的利率会暴涨,这对于美国人民来说相当于一个巨大的加税。”“这将有可能引发一场严重的经济危机———一个几乎完全由华盛顿造成的危机。” 众议院及参议院最早将于周三就赤字削减及提高债务上限的方案投票。截至发稿时,两党仍未达成共识,奥巴马立场也未见大幅改变。 评级公司穆迪和标准普尔均表示,如果美国国会不上调债务上限导致联邦政府债务违约,它们就可能下调美国主权信用评级。这是两家公司近段时间以来第二次发出此类警告。 焦点 美债如违约,中国最受伤 根据美国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末,我国持有美国国债11598亿美元,较4月底增持73亿美元,我国是美国国债第一大持有国。此外,截至2011年6月末,我国国家外汇储备余额高达31975亿美元。在这3万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中,美元及美元资产仍然占到60%以上。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研究现状、进程与热点分析

现代商贸工业 2019年第32期 137 一作者简介:秦一菲(1994-) ,女,西北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共经济管理.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研究现状、 进程与热点分析 秦一菲 (西北工业大学人文与经法学院,陕西西安710072 )摘一要:我国地方政府财政运行进入收支矛盾加大二赤字持续增长的 新常态 .因此通过文献梳理,深刻认 识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演进逻辑,对于理解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基于此,以2000- 2018年C N K I 数据库收录的主题为地方政府债务的495篇期刊论文为样本, 借助可视化网络分析工具,对国内地方政府债务的研究现状二演进脉络与热点等进行深入探讨,并对未来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关键词:地方政府债务;研究现状;进程与热点 中图分类号:D 9一一一一一文献标识码:A一一一一一一d o i :10.19311/j .c n k i .1672G3198.2019.32.0661一引言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共中央提出了 规范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机制,制止违规举债,切实防范化解财政金融风险 的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改革目标.2014年8月国家出台了新? 预算法?和?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首次明确中央对地方债务实施不救助原则.我国地方政府的债务管理问题进入到一个新时期,因此从理论角度深刻认识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形成的逻辑,分析新形势下地方政府债务的特点,对于实现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改革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2000-2018年C N K I 数据库收录的主题为地方政府债务的495篇期刊论文为样本,借助可视化知识网络分析工具C i t e s p a c e V ,对国内地方政府债务的研究现状二演进与热点等进行深入分析,为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研究提供参考. 2一国内地方政府债务研究现状概述 2.1一载文数量与趋势 通过对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研究在2000-2018年 的载文数量及整体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可得出:在2000-2007年间,整体的发文数量较少,并且每年的数量差距也不大,处于峰值的2006年也仅有17篇文献.然而,2008年以后,发文数量开始呈现倒 U 型趋势,2011年出现了跳跃式增长,在2015年达到最高76篇, 后三年虽然有所下降但是也还是保持较高的发文数量.发文数量的变化反映了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变化趋势,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地方政府的支出责任增加,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受到各界关注.2.2一高被引文献分析 高被引文献是某研究领域中研究热点的标志.2000-2018年间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研究中高被引文献 主要集中在2011-2013年.从高被引文献研究内容 来看,地方政府债务的影响因素二规模度量及控制是当前的主要研究热点.从期刊来源来看,这些高被引文献均来自国内高水平期刊,如财经研究二财贸研究二管理世界二中国行政管理及中国软科学等. 3一国内地方政府债务研究进程与热点 3.1一地方政府债务研究演进的三个阶段 将495篇文献导入C i t e s p a c e V 中,时间切割设置为1年,节点类型设为关键词,绘制每一时期的高频关键词,最终形成国内地方政府债务研究演进的三阶段 知识图谱.图谱中节点圆环的大小表示该关键词出现的频次高低,由此可对其演进阶段进行分析. 第一阶段:研究的起步阶段(2000-2007年):地方政府债务问题逐渐显现出来.这一阶段代表性的文献有:呼显岗(2004)通过分析地方政府债务的特点二风险成因,提出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对策;裴育等(2007)构建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流程图,测量各债务的风险度. 第二阶段:研究的爆发阶段(2008-2015年):这一阶段学界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研究角度更加多元化,一方面开始多视角分析地方政府债务的影响因素,如潘俊等(2016)通过研究发现财政分权与政府融资规模之间存在正向影响效应,即在控制其他因素的情况下,地区财政权力越大,地方政府的债务融资规模就越大;另一方面,具体研究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以及在规模测量的基础上如何实现风险控制,如刁伟涛(2016)通过构建债务可持续性模型对地方政府债务负债总量和期限结构进行估算,认为地方政府债务的偿债压力存在着 极大的短期流动性风险. 第三阶段:研究的稳定阶段(2016-2018年):研究

六张表告诉你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真相

六张表告诉你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真相 从总量上看,中国政府债务风险可控,但市场普遍担忧的是“是否会在一些局部区域出现问题”。本文将对全国30个省市(西藏没有公布数据)地方政府债务的横向对比分析,从各自债务规模及在全国中的占比、债务在不同层级(省、市、区县、乡镇)的分布结构、举债主体特征、债务类型、债务投向、偿债压力及风险等六个维度展开。 一、债务区域分布:东部占半壁,江苏省为首 从区域分布看,东部地区(11省市)占比47.5%,其中,江苏、广东、浙江、上海和山东占比较高;西部地区(11省市)占比28.7%,其中,四川、重庆占比较高;中部地区(8省市)占比23.6%,其中,湖南、湖北占比较高。分省看,江苏、广东、浙江、四川、上海和山东,依次是中国债务占比较高的省份,合计占比三分之一。

二、债务层级分布:不发达地区在省级,发达地区在区县 地方政府债务主要集中于市级层面,占比40%,其次是省级和县级,乡镇债务占比较低。与地方财力直接挂钩的负有偿还责任债务,其在不同层级的占比结构差别比较大,省级较低,为34.2%,市级66.4%,县级78.5%、乡镇84.2%,这反映出:层级越下沉,债务偿还对财力的需求越大,这与中国目前地方基层政府财力吃紧形成“倒挂”局面。

区域比较看,总体上,经济不发达省份,省级负债占比较高,经济发达地区区县负债占比较高,其中,山西省级负债占比最高,达到62.4%;浙江、四川、贵州、内蒙古、重庆区县级债务占比较高,占比在50%以上。这给出的提示是:对于经济不发达省份,省级平台及其他负债单位的偿还资金来源和再融资能力是关注的重点,而发达省份(特别上述重点省份,包括几个西部省份),由于负债层级下沉,而且较为分散,债务整顿和管理,财力的纵向平衡更为重要。 三、举债主体:不发达地区政府部门和机构占比较高 分省/市看:第一类负债主体是融资平台,其债务占比较高的省份主要是湖南、重庆、安徽、湖北、广西,占比在60%以上,江苏、陕西和海南占比也比较高,分别为57%、53%和52%。这些区域大部分是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省份。 第二类负债主体是政府部门和机构,欠发达省份该类负债主体负债占比较高:山西、新疆、宁夏、吉林占比50%以上,内蒙古、青海占比45%以上,云南占比35%以上。 第三类负债主体是国有独资或控股企业,国有企业占比较高的省市,该类债务占比较高:福建、甘肃占比40%以上,上海、浙江和天津占比近35%以上。 第四类负债主体是经费补助事业单位,少数几个省市占比较高,北京占比近50%、河南占比25%。

如何解决地方债务危机爆发的大难题

蚅如何解决地方债务危机爆发的大难题 蒁据中国政府网消息,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意见》规定,将建立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和风险应急处置机制,要硬化预算约束,防范道德风险,地方政府对其举借的债务负有偿还责任,中央政府实行不救助原则。一纸文件下发,估计地方政府官员国庆节都过得不自在。 膇目前中国地方债务到底是多少?各方说法很多,很难估算清楚。根据国家审计署2011年的审计结果显示:截至2010年底,全国地方政府的相关债务达10.7万亿元。时隔不到两年,中国财政部原部长项怀诚在博鳌论坛上称:地方政府债务或超过20万亿元。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长俞乔则做了系统估算:中国地方政府的债务总额应在19.41万亿元左右。对各种融资成本的保守估算,每年需要的利息开支接近1万亿元。如此庞大的数字,正在持续增加,连国务院都爱莫能助,地方政府只能自求多福了。 莆按照各地审计部门要求,2014年,北京要偿还1940多亿,上海是2200多亿,广州按广东省标准粗略计算也有近500亿要还,均不包括利息。这么多的债务,问谁要?地方政府首先想到的,是土地。然而这些一线城市2013年的公共财政收支基本平衡或略有结余,但土地出让金中可支配部分甚至不及还债总额的1/3。 肁据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税收研究室主任张斌介绍,现在每年土地收入中,地方政府可自由支配收入的百分比是在逐步下降的。2013年全国土地出让金虽然达到41250亿,但能够自由支配的部分约占20%,也就是说地方政府有8000亿左右的可支配资金,仅能偿还全部债务每年所产生利息的一半。"地方政府能够还债的收入很清楚,一是预算内资金安排,也就是税收和非税收入;二是政府性基金的土地出让收入,这个才是大头;还有就是融资平台产生的收益,最后一个就是救命用的借新债还旧债。"上述江浙地区财政系统官员表示。 薂 薀债务危机有多可怕?近30年来,全球发生了很多次经济、金融危机,而这些危机几乎都与债务有关。如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1998年的俄罗斯债务危机等等。以前的危机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原因是发展中国家大量举债发展民族经济,由于投资巨大而效益低下,造成无力还本付息,最终演变成债务危机。而最近几年的债务危机,则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展开。究其原因,在于这些国家在次贷危机发生后,实施了扩张的财政政策和积极的货币政策,加之高福利遭遇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障碍,最终演变成棘手的债务危机。 螆这些危机似乎都与中国无关。当中国从一场又一场债务危机中走出来,委实给各级当政者带来了很多自信。但是,这绝不可以成为漠视债务危机的资本,恰恰相反,中国既有发展中国家债务危机的隐患,也有发达国家债务危机的隐患。事实上,中国原本应该表现为负债的项目,实际上是以增发货币的方式完成的。从本质上来说,这也是一种负债,是对国民的隐性负债隐性负债一旦爆发危机,将与欧美的债务危机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即表现为货币的突然贬值。货币超发必然导致民众购买力的下降,从而影响到内需的拉动。

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2017年 月(下)行政事业资产财务 与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王荣涛 (安阳县财政局河南安阳) 摘要: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和新《预算法》颁布实施,对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管理成绩显著。但同时,部分地方仍存在落实债务管理责任不力的现象,违法违规举借债务和担保的行为时有发生,一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和政府购买服务项目不规范。本文阐述目前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旨在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提供一定的思路。 关键词:政府性债务;管理;问题;建议 近年来,国务院颁布一系列文件加强对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管理,新颁布的《预算法》对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处理作出新的规定,各省也相继出台了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具体办法,对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管理、防范区域性系统风险具有重大意义。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仍有部分地方政府在债务管理方面我行我素,未能严格按造国务院43号文件的要求执行。一、现阶段地方政府在债务管理方面面临的问题(1)政府债务总的规模逐年增大,地方偿还政府债务的能力降低。近年来,受国家行业转型、淘汰落后产能及治理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影响,经济整体呈下行趋势,地方财政收入增幅趋缓,但预算支出逐年增加,硬性缺口逐年增大。地方财力难以承担较大的道路、城建等基础设施建设支出,每年预算安排时因财力不足,一些应该安排而未能安排的硬性支出,不得不靠政府举债来解决,这也是政府债务逐年增加的原因,导致政府性债务总额增加,偿债压力不断加大,债务风险增大。(2)政府性债务管理未严格按照上级要求落实。按照新的预算法和国务院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的要求,全部政府债务收支均应纳入预算管理,但目前,在地方政府性债务中,除上级财政部门代发的债券资金纳入预算外,其他债务收支尚未纳入预算管理,部分债务资金还存在举借、使用不规范现象。国务院已明确要求取消地方融资平台替政府融资的职能,但仍有部分融资平台将所融资金提供给政府使用,并且地方政府违规为融资平台的借款提供担保。也有部分地方政府通过医院、学校等事业单位向银行贷款举借政府债务。国务院43号文规定地方政府举借债务只能通过发行政府债券一种途径,政府通过融资平台或其他企业事业单位增加政府债务就是违法违规的现象。(3)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系统数据不准确,不能真实反映地方政府的债务总量。特别是2014年国务院颁布43号文件后,部分地方政府没有将拖欠工程款信息填报进入管理系统,没有将政府回购(BT )项目的信息填报进入管理系统,没有将融资平台为政府融资的项目信息填报进入管理系统。由于管理系统是依据债务数据分析债务风险和预警的,数据不真实,所分析的 风险和预警也就没有意义,使系统对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监控形同虚设。 (4)异化PPP 模式和政府购买服务模式,违规变相举借政府债务。国务院43号文为限制地方政府债务的增长,鼓励采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模式搞项目建设,以市场化运作,政府不承担投资者和项目公司的偿债责任。但在实际操作中,许多PPP 项目却是不伦不类,变相成为政府债务。对于许多公益性、非营利性的项目,由于项目本身没有充足的现金流来保证项目本金的收回和利润的形成,部分地方政府便以回购、明股实债方式与社会资本签订合同,保证社会资本的本金和利润的收回,实际上变相成为了政府买单,背离了PPP 项目的实质。另一个方面,部分地方政府自行公布政府向社会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将基本住房保障、环境保护和交通运输等投资金额大、购买期限长的项目纳入指导性目录中,然后授权某个单位作为建设项目的购买主体,代表政府与项目的承接主体签署购买服务合同(且均采用单一来源采购),由地方人大出具将所需购买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并支出的决议,以此决议作为担保,由承接主体向银行申请办理项目贷款。这些流程,实质上是一种变相的政府举借债务,增加了以后年度政府的财政压力。(5)借新还旧现象严重。由于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矛盾大,财政预算普遍存在收支缺口,当银行贷款到期后,往往不能安排财政资金进行偿还。这时,地方政府会与银行协商,先由政府偿还贷款,然后再办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