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七年级)教师版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七年级)教师版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七年级)

目录

1.愚人食盐

2.战国策·秦策二

3.王右军诈睡

4.戴震难师

5.曾子杀猪

6.千金市骨

7.高帽子

8.赵威后问齐使

9.学弈

10.永某氏之鼠

11.魏文侯从谏

12.原谷谏父

13.截竿进城

14.陈太丘与友期行

15.乐羊子妻

16.子产不毁乡校

17.习惯说

18.陈实与梁上君子

19.割席分坐

20.临江之麋

21.木兰从军

22.《李将军列传》(节选)

23.当止不止

24.《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节选

25.工之侨为琴

26.三人成虎

27.郢书燕悦

28.赵普

1、愚人食盐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已,更为益盐。既得盐美,遂自念曰:“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食已口爽,反为其患。

【注】:昔:从前;闻已:听罢;益:增加;所以:表原因;缘:因为;口爽:味觉败坏

一、选自《百喻经》。《百喻经》,全称《百句譬喻经》,是古天竺高僧伽斯那撰,南朝萧齐天竺三藏法师求那毗地译。《百喻经》称'百喻',就是指有一百篇譬喻故事,但原经真正的譬喻故事只有九十八篇;之所以称之为'百',有两种说法,一就整数而言,二是加上卷首引言和卷尾侮颂共为百则。《百喻经》全文两万余字,结构形式单一,每篇都采用两步式,第一步是讲故事,是引子,第二步是比喻,阐述一个佛学义理。它从梵文译成汉文,距今已经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此经一经流传,就受到阅读者的欢迎。

二、【译文】

从前,有一个愚人,到别人家去做客。主人请他吃饭,愚人觉得菜的味道太淡。主人听了之后,立刻在菜里又加上一些盐。愚人吃了后,感觉这菜肴十分美味。于是对自己说:“之所以菜的味道好,是因为有了盐。很少就如此美味,何况多了?”愚人他没有智慧,就只吃盐(不吃菜)。(只吃盐)味觉败坏,反而成为他的祸患。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①至于他家()②更为益盐()

③既得盐美()④缘有盐故()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所以美者,缘有盐故。

【译】

②食已口爽,反为其患。

【译】

3.根据文章内容,说说愚人的“愚”体现在哪些方面。

【译】

4.从愚人的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译】

【参考答案】

1.①到②改变③已经④因为

2.①之所以菜的味道好,是因为有了盐。

②就空口吃盐,吃得口味败坏,结果反被盐所害。

3.①语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或者,动作:“愚人无智,便空食盐。”②他以为菜的味道好,就是靠盐,于是只吃盐,不吃菜。

4.启示:①任何事情都要有个“度”,过与不及都不合度,食盐的愚人之所以愚,就在于不懂得合度的道理。

②做任何事情都要有限度,恰到好处是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面,哪怕是好事也会弄得很糟。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变成了谬误!

2、战国策·秦策二

有两虎争人而斗者,卞庄子将刺之。管与止之,曰:“虎者,戾虫;人者,甘饵也,今两虎争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无刺一虎之劳,而有刺两虎之名。”

一、《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作者并非一人,成书并非一时,书中文章作者大多不知是谁。西汉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刘向(约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原名刘更生,字子政,西汉末年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成语:

一尘不染--圣人具有三者之德,而无一尘之累。大庭广众--以敞大众。

两败俱伤--今两虎争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

南辕北辙--犹至楚而北行也。

亡羊补牢--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楚策四》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

羽毛未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

引锥剌股--读书欲睡,引锥自剌其股,血流至足。

门庭若市--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战国策·齐策一》

返璞归真--颜斶知足矣,归反于璞,则终身不辱也《战国策·齐策》。

狡兔三窟--狡兔有叁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战国策·齐策四》

狐假虎威--虎得狐,狐曰:子勿敢食我,天帝使我长百兽,子若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百兽见我敢有不

走者?虎以为然,遂与之偕行,兽见皆走,虎不知兽之畏己,以为畏狐也。《战国策·楚策一》

惊弓之鸟--弓弦响,惊密林之鸟。安步当车《战国策·齐策四》不遗余力《战国策·赵策》

不翼而飞《战国策·秦策》侧目而视《战国策·秦策》高枕无忧《战国策·魏策一》

汗马功劳《战国策·楚策》画蛇添足《战国策·齐策二》挥汗成雨《战国策·齐策一》

三人成虎《战国策·魏策二》龙阳泣鱼《战国策·魏策四》

二、【译文】

有两只为争吃一个人而相斗的老虎,管庄子想要刺死它们。管与止住他说:“老虎,是凶暴的动物;人是它们的美味。现在两只老虎因争吃人而互相争斗,小的一定会死,大的一定会受伤。你等这两只老虎受伤后再刺杀他们,这就只用一个举动杀死两只老虎了。不用刺死一只老虎的力气,却能赢得一下子杀死两只老虎的名声。”(成语二虎相争)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①管与止之()②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 )

③小者必死()④而有刺两虎之名。()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人者,甘饵也

【译】

②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

【译】

3.文章的寓意是什么?

【答】

4.概括说说你从文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答】

【参考答案】

1.①卞庄子(代词)②那么③小的老虎④却

2.①人是老虎最美好的食物。②你只需等待时机去刺杀负伤的老虎,那就是一举而能获得两只老虎了。

3.文章的寓意:智慧带来胜利和荣耀事半功倍或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4.启示:我们做事情要运用智慧,善于观察,仔细思考,找到科学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就可以提高效率,甚至是事半功倍。

3、王右军诈睡

王右军①年减十岁时,大将军甚爱之,恒置帐中眠。大将军②尝先出,右军犹未起。须臾,钱凤③入,屏人论事。都忘右军在帐中,便言逆节之谋。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阳吐污头面被褥,诈孰眠。敦论事造半,方忆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及开帐,乃见吐唾从横,信其实熟眠,于是得全。于时人称其有智。

【注】(1)王右军:即王羲之。(2)减:不足,少。;减十岁:不满十岁。(3)大将军:晋朝大将王敦。(4)甚;很;非常。(5)恒:常常,经常。(6)尝:曾经。(7)须臾:一会。(8)钱凤:人名,字世仪。为王敦的参军,助敦叛晋,后被杀。(9)屏:通“摒”,让手下退出,退避。(10)觉:醒来。(11)既:但是。(12)阳:同“佯”,假装。(13)诈:假装。(14)孰:通“熟”。(15)相与:共同,一起。(16)及:等到。(17)从:通“纵”。(18)其:第三人物代词,代他的。(19)实:的确。

一、出自《世说新语·假谲》,讲述了王右军在面对危机关头保护自己的故事。并指导后人遭遇不测、面临险境时,应随机应变,充分运用自己的智慧以自救。《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轶事。又名《世说》。《世说新语》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它原本有八卷,被遗失后只有3卷。

二、【译文】

王右军(王羲之)还不到十岁时,大将军(王敦)很喜欢他,常常让他在自己的帐里睡觉。大将军曾经先从帐里出来,

右军还没起来。一会儿钱凤来了,两人摒退其他人讨论大事,都忘了右军还在帐里,便一起密谋叛乱的细节。王右军醒后,听到了他们密谋的事情以后,知道自己必定没有活下去的道理,就用手指头抠出口水,弄脏了头脸和被褥,装作自己还在熟睡。王敦事情商量到一半,才想到王右军还没起床,两人彼此大惊失色,说道:“不得不杀掉他。”等到他们打开帐子,发现右军嘴边还有口水,就相信他还在熟睡,于是右军的性命得以保全。当时人们称赞王右军有智谋。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①王右军年减十岁时()②方忆右军未起()

③相与大惊曰()④及开帐()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

【译】

②信其实熟眠

【译】

3.王敦为什么认为“不得不除之”?

【答】

4.“于时人称其有智”,你认为王右军的智表现在什么地方?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

【答】

5、启示:当我们遭遇不测、面临险境时,应当随机应变,充分运用自己的智慧以自救。

【参考答案】

1.①不满②才③一起④等到

2.①王羲之睡醒,已经听到他们谈论的话,知道(自己)没有活的道理。

②相信他确实还在熟睡。

3.因为王敦与钱凤商议的是叛逆的阴谋(便言逆节之谋),一旦泄露出去可是要灭九族的,所以如果睡在帐中的王羲之知道此事,必是要除去的。

4.睡在帐中的王羲之无意中听到了王敦与钱凤商议叛逆的阴谋,知道没有活路了,不满十岁的他没有惊慌失措,就佯装出熟睡的状态(假装呕吐弄脏脸和被子都全然不知),骗过了王敦与钱凤的眼睛。这是他机智过人的地方。

4、戴震难nàn师先生①是年②乃能言,盖聪明蕴蓄者久矣。就傅③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所说。”即问:“朱文公何时人也?“曰:”宋朝人。““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④二千年矣。“”然则⑤朱文公何以知然?“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

【注】先生:老师,这里指戴震。是年:这里指1733年,这年戴震十岁。乃:才。能言:说话。盖:这里指推测。蕴蓄:蕴藏,积蓄。就傅:跟随老师。言:字。塾:私塾,指自家内设的学校。何以:以何,凭什么。述:记述。门人:学生。应:回答。相去:相隔。去,距离。几何:多少。几:差不多。然则:既然这样,那么…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此非常儿也:这不是一个平常的孩子。

一、段玉裁:(1735-1815),中国清代经学家、文字音韵训诂学家。字若膺,号懋堂,晚年又号砚北居士,长塘湖居士,侨吴老人。

二、【译文】

戴震10岁的时候才会说话,大概是聪明累积得太久的缘故吧。跟随老师读书,(戴震)看一遍就能背下来,每天背几千字不肯停下来。老师教《大学章句》到《右经一章》以后,(戴震)问老师:'这凭什么知道是孔子的话,却由曾子记述?

又怎么知道是曾子的意思,却是他的学生记下来的呢?'老师回答他说:'这是朱熹说的。'(他)马上问:'朱文公是什么朝代的人?'(老师)回答他说:'宋朝人。'(戴震问老师):'曾子,孔子是什么朝代的人?'(老师)说:'周朝人。'戴震追问道:'周朝和宋朝相隔多少年?'(老师)说:'差不多两千年了。'(戴震问老师):'既然这样,那么朱熹怎么知道?'老师没有什么可以拿来回答,说:'这个孩子非同一般。'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①蕴蓄者久矣() ②日数千言不肯休( )

③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 ) ④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记之?

【译】

②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

【译】

3.文中戴震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与《论语》所提倡的哪些观点相一致?请你各列举一句。

【答】

4.塾师为什么把戴震评价为“非常儿”?

【答】

5、启示我们学习最重要的是刻苦和勤学好问,而没有笨与聪明的分歧,只要努力,就可以获得好的收获。

【参考答案】

1.①积蓄,积累②每日,每天③距离④这些

2.①这凭什么知道是孔子的话,而由曾子记述的?

②老师无法回答,说:“这是一个不寻常的孩子啊。”

3.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学习方法:学而不思则罔。

4.“非常”一词蕴含对比,说明戴震与其他的学生不一样。他敢于质疑,凡事都大胆的问一个为什么;不盲目听从,能积极的独立思考问题。(意思对即可)

5、曾子杀猪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①。”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②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注】⑴之市:到集市去;之,到。⑵女还:你回去吧。女,通'汝',人称代词,你。⑶顾反为女杀彘:等我回来为你杀猪。顾反:我从街上回来。反:通'返',返回。彘:读'zhì',意为猪。⑷适市来:去集市上回来。适:往,到,去。⑸(曾子欲捕彘杀)之:代词,指猪。⑹特与婴儿戏耳:只不过与小孩子开个玩笑罢了。特……耳:不过……罢了。特:只不过,只是。戏:开个玩笑。耳:同'尔',罢了。⑺非与戏:不可同他开玩笑。⑻待:依赖。⑼子欺之:你欺骗他。子:你,对对方的称呼。之,代词,指儿子。注:文章多处出现'子','曾子'的子是古代对人的尊称,'今子欺之'的子是您的意思,'其子随之而泣'的子是儿子的意思⑽而:则;就。⑾成教:教育有效果。⑿逐烹彘也:于是就杀猪煮肉吃。

一、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曾子(前505~前436),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人(今属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南武城)。十六岁拜孔子为师,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

二、【翻译】

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她的儿子哭着闹着要跟着去。他的母亲对他说:“你回去,等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她刚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马上要去杀猪。他的妻子阻止他说:“我不过是和孩子开玩笑罢了,你居然信以为真了。”曾子说:“小孩是不能和他开玩笑的啊!小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等着父母去教他,听从父母的教导。今天你欺骗孩子,就是在教他欺骗别人。母亲欺骗了孩子,孩子就不会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用来教育孩子成为正人君子的方法。” 于是曾子就杀猪煮肉给孩子吃。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①曾子之妻之市()②其子随之而泣()

③顾反为女杀彘()④子而不信其母()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译】

②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译】

3.对于该不该杀猪,曾子和他的妻子持不同的观点,试分析他们各自的理由。

【答】

4.由文中我们可以看出曾子是一位怎样的父亲?

【答】

5、启示: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启蒙老师。父母的言行对子女将来的成长起很大的作用,所以有见识的家长在孩子面前处处以身作则,以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曾子这样做完全是正确的,他用自己的行动教育孩子要言而有信,诚实待人,别看杀了一头猪,眼前利益受损,但从教育子女的长远利益看,大有好处。

【参考答案】

1.①到②跟随③同“返”,返回④于是,就

2.①妻子制止他说:“我只不过是和小孩子开开玩笑罢了”

①现在你欺骗他,这是在交给他欺骗啊。

3.曾子的妻子认为不该杀,理由是说杀猪只是跟儿子开个玩笑,好哄孩子回去,不让他跟自己去集市,不必当真。曾子认为该杀,理由是答应了孩子的事要实现,否则没有办法教孩子诚信。

4.曾子是一位言而有信(诚信,诚实)的父亲,同时他通过细小之处“以身作则”的方法教育自己的孩子,可以说教子有方。

6、千金市骨

古之君人①,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②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市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③,千里之马至者三。

【注释】1.君人:当君主的。2.涓(juān)人:宫中管清洁的官。3.于:向,对。4.遣:派,派遣。5.金:指古代计算货币的单位。

6.反:通'返',返回。

7.安事:犹言'何用';哪里用得着;怎么能够。。

8.捐:丢掉,白白花费。

9.对:回答。10.且:尚且。11.市:买。

12.于是:在这(种情况下)。于,在;是,这。13.不能:不到,不满。14.期(jī)年:十二个月叫'期年',即一整年。15.三:并非实数,表示很多。

一、千金市骨是一个汉语成语,意为用重价购买千里马的骨头,比喻重视人才,渴望求得人才的愿望。出自宋·黄庭坚《咏李伯时摹韩干三马次苏子由韵》。

二、【翻译】古代有个国君想用千金购买千里马,过了很多年仍找不到。一位近侍之臣对国君说:'请让我来找它吧!'国君派遣他出去寻找了三个月,之后找到了一匹千里马,(可是)马已经死了,他花费500金买了死马的头颅,回来报告国君。国君非常生气地说:'我要的是活马,你白费五百金买这死马的尸骨回来有什么用? '侍臣回答道:'一匹死马您都愿意用五百金买下,况且是活的马呢?天下人都一定会认为大王是用重价买千里马的。很快就会有人献马!'果然不出一年,国君得到了多匹别人献来的千里马。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①反以报君()②死马且市之五百金()

③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④于是()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马已死,涓人却“买其首五百金”,目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说这则故事有何寓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反:通“返”,返回。②市:买。③以:认为。④是,这。

2.①我要的是活马,哪里用得着浪费五百金买这死马的头骨?

②在这以后,不到一年,国君果真得到了好几匹别人主动献来的千里马。

3.使“天下以王为能市马”,从而得到千里马。(或让人们认为君王的确渴求千里马,从而主动献马。可引用原文或自己概括回答,意对即可。)

4.①人们不要总是看到眼前利益,应该要为长远做考虑。

②吸引人才,就应该做出爱才惜才的姿态,只有不拘一格降人才,才能使群贤毕至,事业兴旺。

7、戴高帽

俗以喜人面谀者曰:“喜戴高帽”①。有京朝官出仕于外者,往别其师。师曰:“外官不易为,宜慎之。”其人曰:“某备有高帽一百,适人辄送其一②,当不至有所龃龉③。”师怒曰:“吾辈直道事人④,何须如此!”其人曰:“天下不喜戴高帽如吾师者,能有几人欤⑤?”师颔其首曰⑥:“汝言亦不为无见。”其人出,语人曰:“吾高帽一百,今止存九十九矣。”【注释】①谀:奉承。②适:遇到、逢到。③龃龉(jǔ yǔ):上下牙齿不齐。比喻意见不合,产生矛盾。④直道:直率的方式。事:对待。⑤欤:呢。句末疑问语气词。⑥颔首:点头。

一、俞樾(1821~1907),清代学人。字荫甫,晚号曲园居士,浙江德清人。曾经担任翰林院编修、河南学政。其弟子有章炳麟等人,是俞平伯的曾祖父。现苏州曲园是俞樾故居。

二、【译文】

世俗把喜欢别人当面阿谀的人称为“喜欢戴高帽子”。有一个准备去外省做官的京官,去和他的老师告别。老师说:“外省的官不好做,你应该谨慎从事。”那人说:“我准备了一百顶高帽,碰到人就送一顶,应当不至于有矛盾不快。”老师很生气,说:“我们应以忠直之道对待别人,何须如此呢!”那人说:“天下像老师这样不喜欢戴高帽的人,能有几个啊?”老师点头说:“你的话也不是没有见识。”那人出来后,告诉别人说:“我(准备的)一百顶高帽,现在只剩下九十九顶了。”

【阅读练习】

1. 文中“高帽”一词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其修辞方法是____________。

2.“外官”是指什么?你能否在文中找到一个相对的词?

3. 文中末句是什么意思?

4. 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俗以喜人面谀者()

(2)适人辄送其一()

(3)今止存九十九矣()

(4)其人出,语人曰()

5. “某备有高帽一百”按现代汉语的正常顺序应该是_______________。

6. 下列句中加点词是人称代词的句子有()

A. 有京朝官出仕于外者,往别其师

B. 师曰:“外官不易为,宜慎之。”

C. 其人云:“某备有高帽一百……”

D. 师怒曰:“吾辈直道事人,何须如此!”

E. 师颔其首曰:“汝言亦不为无见。”

7.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某备有高帽一百,适人辄送其一,当不至有所龃龉。

8. 本文就人性的弱点进行了透视。读了以后,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

1、阿谀奉承比喻

2、首都以外的官。“京朝官”

3、准备了一百顶高帽,第一顶刚才已经送给老师了。

4、(1)当面(2)就(3)“只” (4)告诉

5、“某备有一百高帽”

6、ADE

7、我准备了一百顶高帽,碰到人就送一顶,应当不至于有矛盾不快。

8、(1)人们大多喜欢听顺耳的话,不喜欢听逆耳的话,所以能闻过则喜的人是值得称颂的。

(2)爱听好话,喜欢奉承是人们的通病。

8、赵威后问齐使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①。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邪?民亦无恙邪?王亦无恙邪?”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选自刘向《战国策·齐策》)

【注】注释

1、齐王:战国时齐王建,齐襄王之子。赵威后:战国时赵惠文王妻。惠文王死,其子孝成王立,因年幼由威后执政。

2、发:启封。

3、岁亦无恙耶:年成还好吧?岁,年成。亦,语助词,无义。无恙,无忧,犹言“平安无事”。

4、说:通“悦”。

5、奉使使威后:奉使命出使到威后这里来。

6、苟:假如。

一、出自《战国策·齐策》《战国策》是古代国别体史料汇编。最初有《国策》《国事》《短》《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西汉武帝时,刘向进行了整理,按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12国次序,编订为33篇,取名为《战国策》。

二、【译文】

齐国国王派遣使者去问候赵威后,书信还没有启封,威后就问使者说:“今年的年成好吗?老百姓好吗?齐王好吗?”使者不高兴,说:“下臣奉齐王的使命,出使到威后这里来,现在您不问齐王,反而先问年成和百姓,岂不是把贱的放在前面,把尊贵的放在后面吗?”威后说:“不是这样。假如没有收成,哪里有百姓?假如没有百姓,哪里有国君?因而有所问,能不问根本而问末节的吗?”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①书未发()②岁亦无恙耶()

③使者不说()④不然()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译】

②苟无民,何以有君?

【译】

3.请从“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句中提炼一个成语,并说说句中的“本”和“末”具体指什么。

【答】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