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雅江县相格宗沟泥石流成因及运动特征研究

雅江县相格宗沟泥石流成因及运动特征研究

雅江县相格宗沟泥石流成因及运动特征研究
雅江县相格宗沟泥石流成因及运动特征研究

泥石流的形成原因

泥石流的形成原因 产生滑坡的条件 一是地质条件与地貌条件 二是内外营力动力和人为作用的影响。 第一个条件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1岩土类型岩土体是产生滑坡的物质基础。一般说各类岩、土都有可能构成滑坡体其中结构松散抗剪强度和抗风化能力较低在水的作用下其性质能发生变化的岩、土如松散覆盖层、黄土、红粘土、页岩、泥岩、煤系地层、凝灰岩、片岩、板岩、千枚岩等及软硬相间的岩层所构成的斜坡易发生滑坡。 2地质构造条件组成斜坡的岩、土体只有被各种构造面切割分离成不连续状态时才有可能向下滑动的条件。同时、构造面又为降雨等水流进入斜坡提供了通道。故各种节理、裂隙、层面、断层发育的斜坡、特别是当平行和垂直斜坡的陡倾角构造面及顺坡缓倾的构造面发育时最易发生滑坡。 3地形地貌条件只有处于一定的地貌部位具备一定坡度的斜坡才可能发生滑坡。一般江、河、湖水库、海、沟的斜坡前缘开阔的山坡、铁路、公路和工程建筑物的边坡等都是易发生滑坡的地貌部位。坡度大于10度小于45度下陡中缓上陡、上部成环状的坡形是产生滑坡的有利地形。 4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活动在滑坡形成中起着主要作用。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软化岩、土降低岩、土体的强度产生动水压力和孔隙水压力潜蚀岩、土增大岩、土容重对透水岩层产生浮托力等。尤其是对滑面带的软化作用和降低强度的作用最突出。 就第二个条件而言在现今地壳运动的地区和人类工程活动的频繁地区是滑坡多发区外界因素和作用可以使产生滑坡的基本条件发生变化从而诱发滑坡。主要的诱发因素有地震、降雨和融雪、地表水的冲刷、浸泡、河流等地表水体对斜坡坡脚的不断冲刷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如开挖坡脚、坡体上部堆载、爆破、水库蓄泄水、矿山开采等都可诱发滑坡还有如海啸、风暴潮、冻融等作用也可诱发滑坡。滑坡的人为因素违反自然规律、破坏斜坡稳定条件的人类活动都会诱发滑坡。例如 1开挖坡脚修建铁路、公路、依山建房、建厂等工程常常因使坡体下部失去支撑而发生下滑。例如我国西南、西北的一些铁路、公路、因修建时大力爆破、强行开挖事后陆陆续续地在边坡上发生了滑坡给道路施工、运营带来危害。 2蓄水、排水水渠和水池的漫溢和渗漏工业生产用水和废水的排放、农业灌溉等均易使水流渗入坡体加大孔隙水压力软化岩、土体增大坡体容重从而促使或诱发滑坡的发生。水库的水位上下急剧变动加大了坡体的动水压力也可使斜坡和岸坡诱发滑坡发生。支撑不了过大的重量失去平衡而沿软弱面下滑。尤其是厂矿废渣的不合理堆弃常常触发滑坡的发生。 此外、劈山开矿的爆破作用可使斜坡的岩、土体受振动而破碎产生滑坡在山坡上乱砍滥伐使坡体失去保护便有利于雨水等水体的入渗从而诱发滑坡等等。如果上述的人类作用与不利的自然作用互相结合则就更容易促进滑坡的发生。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其防治措施心得体会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其防治措施心得体会 1、概述 泥石流是发生在山区及山前地区的一种含有大量泥砂和石块的暂时性急水流。泥石流常常具有突然暴发、来势凶猛、运动快速、历时短暂之特点,并兼有崩塌、滑坡和洪水破坏的双重作用,其危害程度比单一的崩塌、滑坡和洪水的危害更为广泛和严重。近年来,我国泥石流有渐趋加重的趋势。鉴于泥石流的严重危害性,了解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其防治措施是有必要的。 2、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2.1地形条件 (1)山高沟深,地势陡峻,沟床纵坡大,流域的形状便于水流的汇集。 (2)上游形成区的地形多为三面出口的瓢状或?斗状,地形比较开阔,周Χ山高坡陡,山体破碎,植被生长不良。这样的地形有利于水和碎屑物质的集中。 (3)中游流通区的地形多为狭窄陡深的峡谷,谷床纵坡大,使泥石流得以迅猛直泻。 (4)下游堆积区的地形为开阔平坦的山前平原或河谷阶地,使碎屑物质有堆积的场所。 2.2地质条件 (1)构造:地质构造复杂,断层皱褶发育,新构造活动强烈,地震烈度较高的地区,一般对泥石流的形成有利。由于这些因素导致地表岩层破碎、滑坡、崩塌、错落等不良地质现象发育,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物质来源。 (2)岩性:结构疏松软弱、易于风化、节理发育的岩层,或软硬相间成层的岩层易遭受破坏,碎屑物质来源丰富。 2.3水文气象条件 (1)水是泥石流的组成部分,又是搬运介质的基本动力。泥石流的形成与短时间内突然的大量流水密切相关。突然大量来水有:①强度较大的暴雨;②冰川、积雪的强烈消融;③冲川湖、高山湖、水库等的突然溃决。 (2)水的作用:浸润饱和山坡松散物质的侧蚀掏挖作用产生滑坡、崩塌等,增加了物质来源。 2.4其他条件 如人为滥伐山林,造成山坡水土流失;开山采矿、采石弃渣堆积等,往往提供大量物质来源。开挖隧道时破坏地下的地质平衡条件时等,也会形成泥石流。上述条件概括起来为: (1)有陡峻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 (2)有丰富的松散物质。 (3)短时间内有大量水的来源。此三者缺一便不能形成泥石流。 3、泥石流的危害 由于泥石流中泥、沙、石块等土粒物质含量高,流体浓稠,粘性强,因而致使泥石流具有结构性、惯性强、搬运力大、破坏力强和分选性差等特征。

预防崩塌、泥石流、滑坡措施

预防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安全技术措施 汛期是各类突发性地质灾害的高发期,为响应上级政府和有关主管部门的要求,要认真编制地质灾害防灾预案、建立防灾责任制、落实地质灾害险情巡查、汛期值班、灾情速报、应急抢险等各项制度,组织广大职工群众,建立地质灾害的“群测群防”体系,切实减少灾害损失。 1、加强水文、气象的预报工作,特别是对小范围的局部暴雨的预报。因为暴雨是形成泥石流的激发因素。当月降雨量超过350毫米时,日降雨量超过150毫米时,矿防汛指挥部开始发出泥石流警报。 2、汛期地质灾害,主要与降雨有关,要密切注意天气变化,特别是要注意与降雨有关的气象预报。还要注意收听收看地质灾害天气预报。 3、注意房前屋后山坡坡体及沟谷内水流夹带泥砂的变化情况,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这些异常情况,采取监测措施或主动采取躲避措施。 4、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前,都有一些程度不同的前兆,比如山体裂缝、岩石掉块、泉水变浑、沟谷内水流夹带的泥

砂增多、家畜家禽出现异常反映等,发现这些情况时,要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并积极采取搬迁避让等有效措施。 5、禁止开挖坡脚、开山采石、在沟谷内大量弃渣、在坡体上大量蓄水等一些人类活动,避免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6、房屋不要建在沟口和沟道上,占据沟道的房屋应迁移到安全地带 7、不能把冲沟当作垃圾排放场,在冲沟中随意弃土、弃渣、堆放垃圾。在雨季到来之前,必须清除沟道中的障碍物,保证沟道有良好的泄洪能力。 8、保护和改善矿区生态环境,提高小流域植被覆盖率,在村庄附近营造一定规模的防护林。 9、雨季不要在沟谷中长时间停留,一旦听到上游传来异常声响,应迅速向两岸上坡方向逃离。雨季穿越沟谷时,先要仔细观察,确认安全后再快速通过。 10、泥石流监测预警,监测沟岸滑坡活动情况和沟谷中松散土石堆积情况,发现上游形成泥石流后,及时向下游发出预警信号。 11、注意收听天气预报,对矿区工业广场和周围山体经常进行巡查,发现不安全因素时,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山体溃决引发泥石流灾害。

滑坡泥石流等的危害

滑坡泥石流等的危害 地质灾害主要包括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 滑坡和崩塌 滑坡和崩塌都是自然界中的重力地貌过程。滑坡是在重力作用下,岩土物质沿着斜坡作整体的下滑运动,诱发滑坡的主要自然因素是地震、降雨和融雪等。 崩塌,是陡坡上的岩石土体受重力影响突然而迅速的垮落的现象。崩塌一般发生在悬崖峡谷,或者是坡度大的湖、海岸的陡峭地段。崩塌的速度比滑坡快很多。 泥石流 泥石流是由岩屑、泥土、沙石、石块等松散固体物质和水组成的混合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坡面或沟床向下运动。 很多人分不清泥石流和滑坡,这是两种不同的自然灾害,泥石流沿着沟床流动,在流体和沟床之间存在着泥浆滑动面,没有山体破裂面;而滑坡是山体破裂沿着坡面下滑,这是泥石流和滑坡的不同。 泥石流的活动可以分为三个过程:形成—输移—堆积。在形成区,暴雨浸润打击,水分充分浸润饱和,大量积聚的泥沙、岩屑和石块等物质会沿着斜坡形成土、石和水的混合流体,山坡坡面土层渐渐失稳,沿着斜坡下滑。 地质灾害发生的前兆 崩塌前兆是:崩塌的前缘不断发生掉块、坠落、小崩小塌的现象;崩

塌的脚部出现新的破裂形迹;不时偶然听到岩石的撕裂摩擦声;出现热、气、地下水异常;动物出现异常。 滑坡前兆是:滑坡前缘出现横向及纵向裂缝,前缘土体出现隆起现象;滑体后缘裂缝急剧加宽加长,新裂缝不断产生,滑坡体后部快速下座,四周岩土体出现松动和小型塌滑现象;滑带岩土体因摩擦错动出现声响,并从裂缝中冒出气或水;在滑坡前缘坡角处,有堵塞的泉水复活或泉水、井水突然干涸;动物出现惊恐异常现象;滑坡体上的观测点明显位移;滑坡前缘出现鼓丘;房屋倾斜、开裂和出现醉汉林、马刀树等。 地面塌陷的前兆:泉、井的异常变化;地面变形;建筑物作响、倾斜、开裂;地面积水引起地面冒气泡、水泡、旋流等;植物变态;动物惊恐。 滑坡、崩塌、泥石流三者除了相互区别外,常常还具有相互联系、相互转化和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泥石流发生的前兆是:沟内有轰鸣声,主河流水上涨和正常流水突然中断。动植物异常,如猪、狗、牛、羊、鸡惊恐不安,不入睡,老鼠乱窜,植物形态发生变化,树林枯萎或歪斜等现象。 如发现上述的一些征兆,尤其是发现山体出现裂缝,则可能存在发生崩塌、滑坡的隐患,长期降雨或暴雨则可能诱发泥石流。另外,地震和不合理的人类经济活动也能诱发泥石流。 地质灾害的危害

泥石流的形成原因

了解分析防范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的特点归结起来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第一,自然灾害具有广泛性与区域性。 其次,自然灾害具有频繁性和不确定性。 第三,自然灾害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和不重复性。 第四,自然灾害具有联系性。 第五,各种自然灾害所造成的危害具有严重性。 第六,自然灾害具有不可避免性和可减轻性。 除以上六个特点以外自然灾害是突然是不可预测的。自然灾害通常是剧烈的,其破坏力极大。持续时间有长有短。所以我们应该了解、分析、防范、降低自然灾害。下面让我们了解一下泥石流吧。 泥石流常常具有暴发突然、来势凶猛、迅速之特点。并兼有崩塌、滑坡和洪水破坏的双重作用,其危害程度比单一的崩塌、滑坡和洪水的危害更为广泛和严重。 一、泥石流的危害 1、对居民点的危害:泥石流最常见的危害之一,是冲进乡村、城镇,摧毁房屋、工厂、企事业单位及其他场所设施。淹没人畜、毁坏土地,甚至造成村毁人亡的灾害。 2、对公路、铁路的危害:泥石流可直接埋没车站,铁路、公路,摧毁路基、桥涵等设施,致使交通中断,还可引起正在运行的火车、汽车颠覆,造成重大的人身伤亡事故。有时泥石流汇入河道,引起河道大幅度变迁,间接毁坏公路、铁路及其它构筑物,甚至迫使道路改线,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3、对水利、水电工程的危害:主要是冲毁水电站、引水渠道及过沟建筑物,淤埋水电站尾水渠,并淤积水库、磨蚀坝面等。 4、对矿山的危害:主要是摧毁矿山及其设施,淤埋矿山坑道、伤害矿山人员、造成停工停产,甚至使矿山报废。 二、泥石流形成的原因 1、持续降雨或冻土解融或高山冰雪融化,导致山上土壤含水过多而松动

2、地势高差大,山上松动的土石易受重力影响而滑落.3.植被覆盖率低,树木无法对土石形成有效阻挡. 三、泥石流形成的条件 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以下3个条件陡峻的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有丰富的松散物质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源。 1、地形地貌条件在地形上具备山高沟深地形陡峻沟床纵度降大流城形状便于水流汇集。在地貌上泥石流的地貌一般可分为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三部分。上游形成区的地形多为三面环山一面出口的瓢状或漏斗状地形比较开阔、周围山高坡陡、山体破碎、植被生长不良这样的地形有利于水和碎屑物质的集中中游流通区的地形多为狭窄陡深的峡谷谷床纵坡降大使泥石流能迅猛直泻下游堆积区的地形为开阔平坦的山前平原或河谷阶地使堆积物有堆积场所 2、松散物质来源条件泥石流常发生于地质构造复杂、断裂褶皱发育新构造活动强烈地震烈度较高的地区。地表岩石破碎崩塌、错落、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发育。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物质来源另外、岩层结构松散、软弱、易于风化、节理发育、或软硬相间成层的地区因易受破坏也能为泥石流提供丰富的碎屑物来源一些人类工程活动如滥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开山采矿、采石弃渣等往往也为泥石流提供大量的物质来源。 3、水源条件水既是泥石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泥石流的激发条件和搬运介质动力来源泥石流的水源有暴雨、水雪融水和水库池溃决水体等形式。我国泥石流的水源主要是暴雨、长时间的连续降雨等。 不合理的人类经济活动亦能诱发泥石流,由于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程度和规模也在不断发展。当人类经济活动违反自然规律时必然引起大自然的报复有些泥石流的发生就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而造成的。近年来因为人为因素诱发的泥石流数量正在不断增加。可能诱发泥石流的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不合理开挖修建铁路、公路、水渠以及其它工程建筑的不合理开挖。有些泥石流就是在修建公路、水渠、铁路以及其它建筑活动破坏了山坡表面而形成的。(2)不合理的弃土、弃渣、采石这种行为形成的泥石流的事例很多。(3)滥伐乱垦滥伐乱垦会使植被消失山坡失去保护、土体疏松、冲沟发育大大加重水土流失进而山坡的稳定性被破坏崩塌、滑坡等

泥石流灾害风险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第44卷第4期2013年2月 人民长江Yangtze River Vol.44, No.4Feb.,2013 收稿日期:2012-08-27 作者简介:李小雪,女,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地质工程、工程地质专业研究。E -mail :utopia -lee@qq.com 文章编号:1001-4179(2013)04-0103-04 泥石流灾害风险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李小雪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研究生院,湖北武汉430074) 摘要:泥石流灾害是重要的地质灾害之一,因其巨大的破坏效应,往往会对当地环境及居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但要彻底防治泥石流灾害,不仅花费巨大,而且防治工程的不确定性也增加了泥石流治理效果的风险性。风险管理作为一种能有效降低灾害风险的手段,可以为泥石流灾害防治提供有益借鉴。对国内外泥石流灾害及风险管理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对其进行了总结,指出了其所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进而提出了一种单沟泥石流风险管理模式,对泥石流的预防具有指导意义。关 键 词:泥石流灾害;风险管理;现状及趋势;单沟泥石流 中图法分类号:P642 文献标志码:A 泥石流常常具有暴发突然、来势凶猛、迅速之特 点,并伴生崩塌、滑坡和洪水破坏,其危害程度比单一的崩塌、滑坡和洪水的危害更为广泛和严重;其形成不仅受地质、地貌因素控制,也与气象、人文因素息息相关。近年来, 国内先后发生数次特大泥石流灾害,给当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环境造成了巨大伤害,如2010年发生的甘肃舟曲泥石流、四川绵竹清平乡泥石流、云 南贡山泥石流、广西岑溪市泥石流,2011年发生的湖南临湘泥石流,岳阳泥石流及2012年发生的四川宁南 泥石流等。 鉴于泥石流灾害爆发时的巨大危害性,泥石流灾害防治研究工作就显得非常重要。目前针对泥石流的防治措施,主要可分为硬性措施和柔性措施两大方面。硬性措施主要是指对(潜在)泥石流区所采取的工程治理(如拦砂坝、 谷坊坝等)措施,柔性措施是指非(狭义的)工程措施,如泥石流监测工程、生物措施等。泥石流风险管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泥石流防护手段,在经济能力不够、治理技术不成熟、防治效果不确定时,可以有效降低灾害风险,提高灾害受威胁区居民生存几率。本文对国内外泥石流灾害风险管理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了一种单沟泥石流风险管理模式。 1泥石流灾害研究现状 泥石流现象早就存在,但泥石流作为一个独立的 研究对象的时间还不足200a ,不过国内外学者已经作了大量的工作,在理论研究和野外实地调查分析,以及室内试验模拟、防治工程设计和灾害评价等方面都有大量的成果。国际上以日本高桥堡编著的《泥石流》(1991年)一书为代表,该书系统地总结论述了泥石流的基本特征、运动机理、发生发展及堆积过程。 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和环境研究所、冰川冻土沙漠研究所、 清华大学、云南地理所等单位的有关学者同样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出版了不少专著,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丰富的现场观测经验。这些专著有的全面论述了中国泥石流形成机理、发育过程、分布分区、分类、泥石流力学、运动力学特征、数学模型、汇流机理和 规模、 防治的工程、生物、社会、行政措施、综合治理效益、观测实验、预测预报、数据库和信息系统建设等方面内容[1-6] ;有的进行针对性研究,如泥石流运动机理 [7-8] 、泥石流沉积特征与环境[9] 、泥石流防治工程技术[10-11]、泥石流勘查技术[12-13] 、泥石流危险性评价 [14]等。此外,还有针对特定区域或专门性泥石流进行的研究[15-17] 等。

滑坡型泥石流形成机理_李树德

DOI:10.13209/j.0479-8023.1998.035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4卷,第4期,1998年7月 Act a Scientiar um Nat ur alium Universit atis Pekinensis,Vol.34,No.4(Jul,1998) 滑坡型泥石流形成机理1) 李 树 德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北京,100871) 摘 要 滑坡型泥石流是一种特殊的能量转换体运动类型。它是在很短时间内,由滑坡体的位能 快速转化为动能的一次性滑动——流动堆积。滑坡型泥石流的活动是由块体在整个连续运动过程 中发展的两个阶段(先滑坡,后泥石流)组成。滑坡型泥石流与一般的滑坡、泥石流不同,它兼具滑 坡和泥石流的一些特征。滑坡型泥石流速度快,冲击力强,破坏性大。在理论上和国民经济影响方 面有独特的研究意义。 关键词 滑坡;泥石流;滑坡型泥石流 中图分类号 P642 0 引 言 滑坡与泥石流、地震、火山喷发、台风以及特大洪水一样,是一种突发性自然灾害。而滑坡型泥石流兼具滑坡和泥石流的一些特征,它是一种超强度高速输移泥沙石块的过程,它可以在几分钟、几十分钟或数小时内将大量的泥沙石块倾泻到山口外,倾刻之间给人类造成巨大灾难。不仅造成人员伤亡及工农业极大经济损失,而且大大恶化了周围生态环境。对其形成、发展和运动机理、分布规律,预测预报和预防治理的研究,将对人类生存和经济建设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1 滑坡型泥石流概念 客观科学地认识滑坡型泥石流,首先必须对滑坡及泥石流概念有正确的理解。一般认为在重力、动水压力、地震或其他某些力的作用下,斜坡上的岩土沿坡内一定的软弱带(或面)作整体地向前、向下移动的现象,谓之滑坡。 而泥石流这一概念,目前国内外的研究者尚无一致性的意见。一般认为泥石流是一种特殊物质运动的自然现象;有的认为泥石流是产生于沟谷中或坡地上的一种饱含大量泥少石块和巨砾的固液两相流体。它介于山崩、滑坡等块体重力及动力运动与流水等液体水力运动之间,呈粘性层流或稀性紊流状态,是各种自然营力(地质、地貌、水文、气象等)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C.M.伏列什曼夫认为泥石流指的是固体物质含量高,泥位剧增的暂时性山地河床型洪流[1];日本水土保持学会认为泥石含量多于水体。含水的粥状泥沙在其自重作用下产生运动  1)地震科学联合基金资助项目(95239) 收稿日期:1997-01-24;修改稿收到日期:1997-04-04.

泥石流的危害与防治

中国地质大学 水土保持学论文 题目:泥石流的危害与防治 系别:地球科学与资源系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王殿武 2010年12月4日星期六

目录 一、引言:泥石流定义 (1) 二、泥石流的产生条件 (2) 三、泥石流的危害 (2) 四、泥石流灾害防治的基本措施 (3) 五、参考文献 (5)

引言:泥石流的定义 背景:2010年8月8日,甘肃舟曲县上游的迭部县代古寺出现了93.8毫米的局地强降水;舟曲县东山镇降水量达96.3毫米,1小时最大降水量达77.3毫米,超过舟曲县8月平均降水量。局地短时强降水等因素引发了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造成1500多人死亡,200多人失踪。这次灾害引发我作为写这篇论文的真正原因。 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 典型的泥石流由悬浮着粗大固体碎屑物并富含粉砂及粘土的粘稠泥浆组成。在适当的地形条件下,大量的水体浸透流水山坡或沟床中的固体堆积物质,使其稳定性降低,饱含水分的固体堆积物质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发生运动,就形成了泥石流。泥石流是一种灾害性的地质现象。泥石流爆发突然、来势凶猛,可携带巨大的石块。因其高速前进,具有强大的能量,因而破坏性极大。 泥石流是山区沟谷或山地坡面上,由暴雨、冰雪融化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介于挟沙水流或滑坡之间的土(泛指固体松散物质)、水、气混合流。泥石流大多伴随山区洪水而发生。它与一般洪水的区别是洪流中含有足够数量的泥沙石等固体碎屑物,其体积含量最少为15%,最高可达80%左右,因此比洪水更具有破坏力。 一、泥石流具有以下性质: 1.具有土体性质——结构性 2.具有水体性质——流动性 3.具有发生在山区的性质——有较大的流动坡降(沟床比降) 二、泥石流的分类 (一)依据地貌学观点分类 1.按泥石流沟谷形态发育程度区分: 1)标准型泥石流 为典型的泥石流,流域呈扇形,面积较大,能明显的划分出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 2)河谷型泥石流 流域呈有狭长条形,其形成区多为河流上游的沟谷,固体物质来源较分散,沟谷中有时常年有水,故水源较丰富,流通区与堆积区往往不能明显分出 3)山坡型泥石流 流域呈斗状,其面积一般小于1000㎡,无明显流通区,形成区与堆积区直接相连。 2.按泥石流冲积扇所处的地貌位置区分: 1)峡谷型泥石流 2)宽谷型泥石流 (二)依据泥浆水利学观点分类 1.按物质成分分类 1)以粘性土为主,含少量砂粒、石块、粘度大、呈稠泥状的叫泥流; 2)以粒径不等的砂粒和粘性土为主,含少量石块的叫泥沙流; 3)由大量粘性土和粒径不等的砂粒、石块组成的叫泥石流; 4)由水和大小不等的砂粒、石块组成的称之水石流。 2.按物质状态分类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其防治措施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我国的生态环境也在遭受着巨大的挑战。泥石流正是在自然条件以及人为条件的基础上发生的。笔者结合自己的研究,对于泥石流的形成条件以及防治措施进行分析。 【关键字】泥石流,形成条件,防治措施 一.前言 泥石流是一种比较严重的自然灾害,特别是在山地地区,强降雨再加上植被的破坏,致使其很容易发生泥石流灾害。因此,这就有必要加强对泥石流的形成条件以及防治措施的研究。 二.泥石流类型及其特征 1.山坡型泥石流 山坡型泥石流主要沿山坡坡面上的冲沟发育。沟谷短、浅、沟床纵坡常与山坡坡度接近。泥石流流程短,有时无明显的流通区。固体物质来源主要为沟岸塌滑或坡面侵蚀。 2.沟谷型泥石流 沟谷型泥石流沟谷明显,长度较大,有时切穿多道次级横向山梁,个别甚至切穿分水岭。形成区、流通区、沉积区明显,固体物质来源主要为流域崩塌、滑坡、沟岸坍塌、支沟洪积扇等。 3.标准型泥石流 具有明显的形成、流通、沉积三个区段。形成区多崩塌、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地面坡度陡峻;流通区较稳定,沟谷断面多呈“V”形。沉积区一般呈扇形,沉积物棱角明显。该型泥石流破坏能力强,规模较大。 三.泥石流的识别 1.物源依据 泥石流的形成,必须有一定量的松散土、石参与。所以,沟谷两侧山体破碎、疏散物质数量较多,沟谷两边滑坡、垮塌现象明显,植被不发育,水土流失、坡面侵蚀作用强烈的沟谷,易发生泥石流。 2.地形地貌依据

能够汇集较大水量、保持较高水流速度的沟谷,才能容纳、搬运大量的土、石。沟谷上游三面环山、山坡陡峻,沟域平面形态呈漏斗状、勺状、树叶状,中游山谷狭窄、下游沟口地势开阔,沟谷上下游高差大于300 m,沟谷两侧斜坡坡度大于25°的地形条件,有利于泥石流形成。 3.水源依据 水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动力条件。局地暴雨多发区域,有溃坝危险的水库、塘坝下游,冰雪季节性消融区,具备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流水的条件,有利于泥石流的形成。其中,局地性暴雨多发区,泥石流发生频率最高。如果一条沟在物源、地形、水源三个方面都有利于泥石流的形成,这条沟就一定是泥石流沟。但泥石流发生频率、规模大小、粘稠程度,会随着上述因素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已经发生过泥石流的沟谷,其后仍有发生泥石流的危险。 四.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分别是:地形条件、地质条件和气象水文条件。 1.地形条件 地形条件是泥石流形成的空间条件,对泥石流的制约作用十分明显,其主要方面在于地形形态和坡度是否有利于积蓄疏松固体物质、汇集大量水源和产生快速流动。每一处泥石流自成一个流域,典型泥石流的流域可划分为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见图1)。 (1)泥石流形成区:多为三面环山,一面出口的半圆型宽阔地段,周围山坡陡峻,多为30°~60°的陡坡。其面积大者可达数十平方公里。坡体往往光秃破碎,无植被覆盖,斜坡常被冲沟切割,且有崩塌、滑坡发育。这样的地形条件有利于汇集周围山坡上的水流和固体物质。 (2)泥石流流通区:泥石流流通区是泥石流搬运通过地段。多为狭窄而深切的峡谷或冲沟,谷壁陡峻而坡降较大,且多陡坎和跌水。泥石流进入本区后具有极强的冲刷能力,将沟床和沟壁上的土石冲刷下来携走。当流通区纵坡陡长而顺直时,泥石流流动畅通,可直泻而下,造成很大危害。反之,则由于易堵塞停积或改道,因而削弱了能量。 (3)泥石流堆积区:泥石流堆积区是为泥石流物质的停积场所,一般位于山口

灾害风险评估理论

1.定义: 风险评估是指,在风险事件发生之后,对于风险事件给人们的生活、生命、财产等各个方面。造成的影响和损失进行量化评估的工作。即,风险评估就是量化测评某一事件或事物带来的影响或损失的可能程度。 2.内容: (1对风险本身的界定。包括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风险强度;风险持续时间;风险发生的区域及关键风险点。 (2)对风险作用方式的界定。包括风险对企业的影响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是否会引发其他的相关风险;风险对企业的作用范围等。 (3)对风险后果的界定。在损失方面:如果风险发生,对企业会造成多大的损失?如果避免或减少风险,企业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在冒风险的利益方面:如果企业冒了风险,可能获得多大的利益?如果避免或减少风险,企业得到的利益又是多少? 3.程序: 风险评估包括风险辨识、风险分析、风险评价三个步骤。 1.风险辨识。风险辨识是指查找企业各业务单元、各项重要经营活动及其重要业务流程中有无风险,有哪些风险。 2.风险分析。风险分析是对辨识出的风险及其特征进行明确的定义描述,分析和描述风险发生可能性的高低、风险发生的条件。 3.风险评价。风险评价是评估风险对企业实现目标的影响程度、风险的价值等。 3.任务: 识别组织面临的各种风险 评估风险概率和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确定组织承受风险的能力 确定风险消减和控制的优先等级 推荐风险消减对策 A:风险评估定义: 风险评估(Risk Assessment):是指,在风险事件发生之前或之后(但还没有结束),该事件给人们的生活、生命、财产等各个方面造成的影响和损失的可能性

进行量化评估的工作。即,风险评估就是量化测评某一事件或事物带来的影响或损失的可能程度。 灾害风险评估是指,在灾害(自然灾害,社会灾害,科技生产灾害等)发生之前或之后(但还没有结束),该事件给人们的生活,生命,财产等各个方面造成的影响和损失的可能性进行量化评估的工作。 致灾因子 致灾因子是自然或人为环境中,能够对人类生命、财产或各种活动产生不利影响,并达到造成灾害程序的罕见或极端的事件。如暴雨洪涝、干旱、热带气旋、风暴潮、霜冻、低温、冰雹、海啸、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均为致灾因子。 致灾因子,即由孕灾环境产生的各种异动因子。其是由各种自然异动(暴雨、雷电、台风、地震等)、人为异动(操作管理失误、人为破坏等)、技术异动(机械故障、技术失误等)、政治经济异动(能源危机、金融危机等)等产生的。 致灾因子和孕灾环境、受灾体一起决定了自然灾害的灾情大小。 当致灾因子作用于人类社会并造成灾害时,称这类致灾因子为危害;当它不作用于人类社会或作用于人类社会,或带来的益处远远大于害处时,如发生在无人区的地震和山洪,主要起到缓解旱情作用的暴雨等,这些致灾因子只称为自然现象变异。 致灾因子是导致灾害的直接极端事件,孕灾环境是简单地就是能发生灾害所需的地理环境。 比如泥石流灾害,致灾因子可能是一场暴雨,也可能是突然的冰雪融水或其它的增水事件。而泥石流的孕灾环境是发生泥石流所在地区的地形、气候、植被、人口、城市、经济等因素。注意一点:孕灾环境不只有自然环境还有人文方面的,无人不成灾,没有人口的地方可能有泥石流,但不可能有泥石流灾害 举个例子吧。 台风、地震、蝗虫是致灾因子 对应的孕灾环境分别是: 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

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后有哪些影响

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后有哪些影响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后有哪些影响呢?滑坡和崩塌都是 自然界中的重力地貌过程。滑坡是在重力作用下,岩土物质沿着斜坡作整体的下滑运动,诱发滑坡的主要自然因素是地震、降雨和融雪等。 崩塌,是陡坡上的岩石土体受重力影响突然而迅速的垮落的现象。崩塌一般发生在悬崖峡谷,或者是坡度大的湖、海岸的陡峭地段。崩塌的速度比滑坡快很多。 泥石流 泥石流是由岩屑、泥土、沙石、石块等松散固体物质和水组成的混合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坡面或沟床向下运动。 很多人分不清泥石流和滑坡,这是两种不同的自然灾害,泥石流沿着沟床流动,在流体和沟床之间存在着泥浆滑动面,没有山体破裂面;而滑坡是山体破裂沿着坡面下滑,这是泥石流和滑坡的不同。

泥石流的活动可以分为三个过程:形成—输移—堆积。在形成区,暴雨浸润打击,水分充分浸润饱和,大量积聚的泥沙、岩屑和石块等物质会沿着斜坡形成土、石和水的混合流体,山坡坡面土层渐渐失稳,沿着斜坡下滑。 地质灾害发生的前兆 崩塌前兆是:崩塌的前缘不断发生掉块、坠落、小崩小塌的现象;崩塌的脚部出现新的破裂形迹;不时偶然听到岩石的撕裂摩擦声;出现热、气、地下水异常;动物出现异常。 滑坡前兆是:滑坡前缘出现横向及纵向裂缝,前缘土体出现隆起现象;滑体后缘裂缝急剧加宽加长,新裂缝不断产生,滑坡体后部快速下座,四周岩土体出现松动和小型塌滑现象;滑带岩土体因摩擦错动出现声响,并从裂缝中冒出气或水;在滑坡前缘坡角处,有堵塞的泉水复活或泉水、井水突然干涸;动物出现惊恐异常现象;滑坡体上的观测点明显位移;滑坡前缘出现鼓丘;房屋倾斜、开裂和出现醉汉林、马刀树等。

我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中的有关问题——以泥石流灾害为例

我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中的有关问题——以泥 石流灾害为例 摘要:随着我国现代社会的发展进步,对地质灾害危险性的评估也不断的发展 进步,这主要是由于现代科学技术、信息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等的应用,促进了 我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但是我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在执行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因此笔者就主要是以泥石流为例,对我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改进的建 议和措施,促进我国社会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关键词: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泥石流 1、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地质灾害的治理越越来越深入,国际对这方面 的内容也越来越重视。例如在2004年的时候国土部为了更好的贯彻《地质灾害 防治条例》,就颁布了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 简称《通知》) 。从此之后,我国建设用地审批中增加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备案登记”这一 新的内容。我国在建设用地使用之前,首先是需要对其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的评估,这是我们从源头上减少地质灾害的重要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而我们对这方面进行进行分析研究的过程中还需要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 要求( 试行) ( 简称《技术要求》)进行分析研究,这主要是由于《技术要求》是 《通知》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内容,正是由于其作用的重要性,因此笔者就主要 是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进行分析研究,针对其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 题提出改进的措施,促进我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随着我国对这方面内容的重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使得我国地质行业产生 了一种新的资质证书,也就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资质证书,并且在这个基础上 也出现了一种新的专业队伍,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队伍,甚至 还出现了一种新的业务,也就是地质灾害为香型评估业务。根据相关的统计说明,我国具有这种证书的评估单位承揽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业务应该已经超过 30 万项。并且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簪进步,这已经发展成为我国地质行业比较大 的业务之一,有利的促进了我国地质减灾事业的发展和进步,保证了人们的生命 安全,减少了经济损失。 2、发展历程分析 我国法定的地质灾害,在国务院公布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中是指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 6 种,在这6中地质灾害中要 以泥石流滑坡的危险性是最高的,其相关概念在我国的出现是比较晚的,大约是 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才开始出现,并且在各个过程中由于受到地震危险性评 估的影响,我们对泥石流的危险性评估的研究也已经开始出现,并将其作为先导 开始研究。在我国泥石流为现象评估发展的过程中,在1988年就正式的提出了 泥石流危险度的概念以及对其危险性进行评估的方法。并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 展以及相关研究的逐渐深入,在1995年的时候就出版了比较具有标志性研究成 果的著作《泥石流危险性评价》,这本书是我国现代对泥石流的危险性进行评估 的唯一一本著作,正是由于这本书的重要性,因此在2000年的时候将其编入了《地质灾害勘查指南》。随着我国相关学者和专家的不懈努力,在发展的过程中 就逐渐的建立了我国泥石流危险性评估的基本体系,这大大的促进了我国地质灾 害行业危险性评估工作的发展和进步。

泥石流的形成过程及防治

泥石流的形成过程及防治 刘文山1 (1.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安徽合肥) 摘要: 关键词:泥石流; 泥石流是一种典型的固液两相流,也是一种常见的山地灾害,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很大,泥石流一旦成灾还可能破坏区域生态环境平衡家具水土流失及荒漠化过程,影响生远。尤其是在当下我国全面建设小康主义社会过程中,伴随着城市或进程和经济建设向山区的延伸发展,山区泥石流的灾害性英引起人们的重视。如何兴利除害,有效防治泥石流已成为学术界普遍关注的问题。 1 . 泥石流的分类。 1.1 按泥石流流域地貌形态分类。 (1)沟谷泥石流。沟谷明显,沟谷型往往是由几条支流会入主沟而组成,流域范围自上而下可划分为形成区(即侵蚀区),流通区和堆积区三个区段,形成区中还有清水供给区和固体物质补给区。典型的沟谷型泥石流沟流域形状如图1. 图 1 甘肃武都甘家泥石流沟 (2)山坡型泥石流。山坡

型是指在较陡的坡上法语的单沟,沟长仅数百米,深数米,十数米不等,虽汇流面积小,泥石流流量不大,但因坡陡、流速快,来势猛,往往只有几分钟就可以造成极大损失。这种泥石流的爆发频率不是很高。 1.2按泥石流流态特征分类。 (1)粘性泥石流。固体物质占40%-60%,最高80%。 (2)稀性泥石流。固体物质占10%-20%,主要成分是水。1.3 按物质组成分类。 (1)水石流性泥石流。含有非常不均匀的粗颗粒成,粘土质细粒含量少,所以其堆积物常为粗大的碎屑物质。 (2)泥石流性泥石流。含有不均匀的粗粒物质和很多的粘土质细粒物质,因此有黏着性。姓陈的堆积物常常是连接着平固的土石泥石流。 1.4 按发生频率并考虑其规模及危害性情况分类。 (1)高频率泥石流沟谷。发生周期为大约每年一次。按发生规模流域面积,危害性严重性等细分为严重型,中等性和轻微型三类。 (2)低频率型泥石流沟谷。发生周期为大约十年一次。按发生规模流域面积,危害性严重性等细分为严重型,中等性和轻微型三类。 2 .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2.1地形地貌条件为泥石流形成的三大条件中最重要的条件。山高坡陡,高差悬殊,切割强烈,山坡崎岖等是泥石流一发而生的地区地貌特征。地形地貌为泥石流提供形成运动和对及场所。2.2地质条件对泥石流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一般在地质构造复杂,岩石分化破碎度强,新的构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与分类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与分类 一、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三个基本条件: 1、有利于贮集、运动和停淤的地形地貌条件; 2、有丰富的松散土石碎屑固体物质来源; 3、短时间内可提供充足的水源和适当的激发因素。 (一)地形地貌条件 地形条件制约着泥石流形成、运动、规模等特征。主要包括泥石流的沟谷形态、集水面积、沟坡坡度与坡向和沟床纵坡降等。 1、沟谷形态 典型泥石流分为形成、流通、堆积等三个区,沟谷也相应具备三种不同形态。上游形成区多三面环山、一面出口的状、漏斗状或树叶状,地势比较开阔,周围山高坡陡,植被生长不良,有利于水和碎屑固体物质聚集;中游流通区的地形多为狭窄陡深的狭谷,沟床纵坡降大,使泥石流能够迅猛直泻;下游堆积区的地形为开阔平坦的山前平原或较宽阔的河谷,使碎屑固体物质有堆积场地。 2、沟床纵坡降 沟床纵坡降是影响泥石流形成、运动特征的主要因素。一般来讲,沟床纵坡降越大,越有利于泥石流的发生,但比降在10%-30%的发生频率最高,5%-10%和30%-40%的其次,其余发生频率较低。 3、沟坡坡度 坡面地形是泥石流固体物质的主要源地一,其作用是为泥石流直接供固体物质。沟坡坡度是影响泥石流的固体物质的补给方式、数量和泥石流规模的主要因素。一般有利于提供固体物质的沟谷坡度,在我国东部中低山区为10-30度,固体物质的补给方式主要是滑坡和坡洪堆积土层,在西部高中山区多为30-70度,固体物质和补给方式主要是滑坡、崩塌和岩屑流。 4、集水面积 泥石流多形成在集水面积较小的沟谷,面积为0.5-10平方公里者最易产生,小于0.5-平方公里和10-50平方公里其次,发生在汇水面积大于50平方公里以上者较少。

崩塌、泥石流、滑坡区别

崩塌与滑坡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崩塌发生之后,崩塌物常推积在山坡脚,呈锥形体,结构零乱,毫无层序;而滑坡堆积物常具有一定的外部形状,滑坡体的整体性较好,反映出层序和结构特征。也就是说,在滑坡堆积物中,岩体(土体)的上下层位和新老关系没有多大的变化,仍然是有规律的分布。 2、崩塌体完全脱离母体(山体),而滑坡体则很少是完全脱离母体的。多属部分滑体残留在滑床之上。 3、崩塌发生之后,崩塌物的垂直位移量远大于水平位移量,其重心位置降低了很多;而滑坡则不然,通常是滑坡体的水平位移量大于垂直位移。多数滑坡体的重心位置降低不多,滑动距离却很大。同时,滑坡下滑速度一般比崩塌缓慢。 4、崩塌堆积物表面基本上不见裂缝分布。而滑坡体表面,尤其是新发生的滑坡,其表面有很多具有一定规律性的纵横裂缝。比如:分布在滑坡体上部(也就是后部)的弧形拉张裂缝;分布在滑坡体中部两侧的剪切裂缝(呈羽毛状);分布在滑坡体前部的横张裂缝,其方向垂直于滑坡方向,即受压力的方向;分布在滑坡体中前部,尤其是以滑坡舌部为多的扇形张裂缝,或者称为滑坡前缘的放射状裂缝。

什么叫山地灾害?? 山地灾害特指只在山区发生的自然灾害,是山区自然环境发展演化与人类经济活动共同作用的产物。 山地灾害有哪些种类?? 山地灾害的种类有泥石流、滑坡、崩塌、山洪、冰崩、雪崩、水土流失等7种,前6种为突发性山地灾害,水土流失为渐进性山地灾害;也有人称为缓发性山地灾害。泥石流、山洪、滑坡、崩塌是我国主要的山地灾害类型,是本科普专栏介绍的重点。 我国山地灾害的主要分布区域? 我国有灾害性泥石流沟一万多条,滑坡数万处,崩塌数十万处,广泛分布在高原、山地和丘陵地区,主要分布在川滇山地、秦岭、云贵高原、黄土高原、燕山、太行山、长白山、天山和青藏高原等地区。山洪分布更为广泛,除上海市以外,各省、市、自治区的山区都可能发生山洪灾害。 山地灾害的危害? 中国是世界上受山地灾害危害最严重和暴发最频繁的国家之一。山地灾害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毁坏城镇、村庄、农田,破坏工厂、矿山、交通、通讯、电力、水利和国防等各种设施,破坏生态环境。山地灾害每年造成的损失大概占各类自然灾害造成总损失的四分之一。近几年来,全国平均每年因山地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达57亿元,死亡和失踪人数达1000到1500人。 山地灾害危害城镇 山地灾害危害交通 山地灾害危害水利水电事业 山地灾害危害工厂、矿山和村庄 山地灾害危害旅游 山地灾害危害农田 山地灾害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泥石流的成因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发生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一、研究动机 滑坡和泥石流是山区常见的地质灾害。上世纪以来,人口剧增,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不断扩大,逐步向山区延伸,更增加了滑坡和泥石流发生的几率。由于滑坡有可能转化为泥石流,本文以泥石流作为研究对象,重点讨论泥石流成因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之所以选择泥石流还源于其严重的破坏性,它的频繁爆发,使生态环境变得千疮百孔。从世界范围看,最严重的两次泥石流灾害发生于上世纪。一次是1970年的瓦斯卡兰泥石流,500多万立方米的雪水泥石流以100千米每小时的速度咆哮而下,毁灭了秘鲁容加依城,造成2.3万人死亡;另一次是1985年鲁伊斯火山泥石流,粘稠而灼热的泥石流以50千米每小时的速度夷平了3万平方千米的城镇、农田、果园,导致哥伦比亚阿美罗城一夜之间变成了废墟,2.5万人丧生,15万头牛死亡,13万人流离失所,经济损失达50亿美元。从上面的两个例子可以看到,泥石流造成的损失有多惨重,对人类的威胁有多可怕。因此人类有必要去研究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泥石流的发生,这类地质灾害与人类活动又有着怎样的关系? 二、研究目的 全世界共有50多个国家存在泥石流的潜在危险,其中中国、日本、瑞士、秘鲁、哥伦比亚较为严重。我国的泥石流沟多达1万条以上,全国受泥石流威胁的县城达70多座,其中绝大部分集中于四川、云南、甘肃等省。近年我国规模较大、损失较严重的是甘肃舟曲泥石流。2010年8月8日0时12分,甘肃省舟曲县城及上游村庄遭受特大山洪泥石流,大量泥沙流进白龙江,形成堰塞湖致使江水水位暴涨,导致舟曲县城三分之一街区被淹,大量房屋被淤埋,造成1481人死亡,284人失踪,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更是难以估量。纵观国内外因泥石流发生引起的地质灾害,会发现,近年来泥石流爆发的频率更高,破坏性更大。究其原因,发现某些泥石流的发生与人类的不合理活动有关。以我国为例,山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与交通建设不断向山区延伸,破坏了山区原有的地质地貌,给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并形成恶性循环。因为泥石流的爆发不仅带来一时一地的重大经济损失与人员伤亡,而且还破坏了区域生态,带来土地沙漠化和石漠化等问题,影响深远。我国要实现长久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国梦,生态环境的保护十分重要。泥石流威胁着山区人民的生命及财产安全,制约着山区的经济发展。 因此,我们研究泥石流的成因,发生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从而掌握它的发生、发展规律,从而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尽量减少泥石流的发生,尽量减少泥石流造成的损失,这就是本研究的目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