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癫狂

癫狂

癫狂
癫狂

癫狂

〔概述〕

癫和狂都是一种精神失常的疾病。癫病以精神活动过度抑制为其特征,临床表现为表情淡漠,沉默木僵,喃喃自语,语无伦次,静而多喜。狂病则以活动过度兴奋为特征,临床表现为狂躁刚暴,喧扰不安,骂詈毁物,动而多怒,甚而伤人或自伤等等,因两者的症状不能截然分开,又可以相互转化,故临床常癫狂并称。本病好发于青壮年,多有家族遗传倾向,为临床常见的精神病证。

癫狂《内经》也称为癫疾,后世医家又称为“呆病”、“花痴”、“狂病”等。

《内经》对本病的症状、病因病机均有较详细的记载。其谓:“有病怒狂者……使之服以生铁落为饮。”并提出了用针灸治疗本病的方法。《难经·五十九难》叙述了癫与狂的不同临床表现。并认为“重阳者狂”、“重阴者癫”。《金匮要略》对本病的病因病机作了进一步的探讨,强调了心气虚,血气少对本病发生的重要性。《丹溪心法》提出了癫狂与“痰”有密切关系的观点。明清医家多宗痰火之说,治法上主张治癫宜解郁化痰,宁心安神为主;治狂则先夺其食,降火化痰宜重剂。清代王清任在《医林改错·癫狂梦醒汤》中指出:“癫狂……乃气血凝滞脑气。”

为后世医家用活血化瘀治疗癫狂奠定了理论基础。

西医学中的精神分裂症、忧郁症、焦虑症等病的临床表现与癫狂病相似,故可参考本篇辨证论治,某些反应性精神病有类似症状者亦可参照本篇论治。

〔病因病机〕

癫狂的病因病机是以禀赋不足,脏腑阴阳失调;情志所伤和气血凝滞为主,并导致痰气郁结,迷乱心窍或痰火互结,上扰心神及脑气与脏腑之气不相连结使脑之神机逆乱所致。

一、禀赋不足,脏腑阴阳失调。

癫狂的发生与先天禀赋密切相关。禀赋不足,阴阳失调,或胎儿在母腹中有所大惊、大恐,胎气被扰则易引起脏腑功能失调,阴阳失于平秘。若平素阳盛好动,性情暴躁,复为戾火阳邪所扰则神明逆乱,易发为狂证。若平素阴盛好静,情志抑郁,复为痰气阴邪所扰,则神明被蔽易发为癫证。此即《难经·二十难》所说:“重阳者狂,重阴者癫”。此类患者的临床特征是发病者往往具有家族遗传性(或倾向性),即家族中有类似病证的患者。

二、情志怫郁,肝胆心脾受损。

思虑郁结,意欲不遂,恼怒惊恐,肝胆气逆日久而见五志化火,木火合邪,上乘于心;或志火炼液成痰,或痰结日久,郁而化火,则可痰火互结,上扰心神,使神机逆乱,皆可发为狂证。若火郁日久,气阴耗伤则临床可见,躁狂时作而不能持久,病势较缓,伴有精神疲惫,多言善惊,形瘦面红,舌红脉细数等气阴不足之证。

若长期忧思郁怒,造成气机不畅,心脾气结,津聚为痰,气郁痰结,蒙蔽神明则可发为癫证。癫证日久,耗伤气血则临床可见病势较缓,神明恍惚,面色萎黄或苍白,肢体困倦,善悲欲哭,纳差,便溏等心脾两虚之证。

三、气血凝滞,不荣脑髓。

跌仆损伤或久病致气滞痰结日久,脑中脉络气血凝滞,则可使脏腑化生的气血不能荣于脑髓,元神失养灵机混乱而发为癫狂。此即《医林改错》所说:“癫狂一症,苦笑不休,骂詈歌唱不避亲疏,许多恶态,乃气血凝滞与脏腑气不接,如同作梦一样”。其临床特征可表现为,癫狂证日久,面色晦滞,或头痛,舌质紫黯,脉细涩。

综上所述本病病位在心脑,涉及肝胆脾等脏腑。气、痰、火、瘀是本病的主要病理因素,而禀赋体质,正气强弱则与本病的发生、发展密切关联。癫狂日久,又易耗伤气血,损伤脏腑;气、痰、火、瘀之间也可相互转化。其中,脏气不平,阴阳失调,脑之神机逆乱又是病机的关键所在。病理性质属本虚标实。

〔类证鉴别〕

一、癫狂与郁证

癫狂是一种精神错乱的疾病,癫病是以沉默寡言、感情淡漠、语无伦次、静而多抑为特征;狂病是以狂躁刚暴,喧扰不安,骂詈毁物,动而多怒为特征。而郁证则是以心情忧郁,情绪不宁,急躁易怒,心悸失眠;或咽中似物梗阻,咽之不下,吐之不出为特征,但神志尚清,逻辑思维活动正常,与癫狂不难区分。

二、癫狂与痴呆

痴呆以智能低下为突出表现,以神情呆滞、记忆力衰减、愚笨迟钝、情绪变化无常为主要特征。癫病是以沉默寡言、感情淡漠、语无伦次、静而多抑为特征;狂病是以狂躁刚暴,喧扰不安,骂詈毁物,动而多怒为特征。痴呆属于智能活动障碍的疾病,而癫狂是属于精神错乱、逻辑思维障碍的疾病。

癫狂还应与药物中毒,水肿、鼓胀,喘证等病引起的一时精神失常症状相区别,这些疾病一般均有相应的病史和相关疾病的临床表现,可参阅有关篇章。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癫狂的辨证宜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病程的长短并结合其它伴随症状来进行。1、(一)辨癫证与狂证

癫与狂都是精神错乱之病证,但在临证时还须予以区别。大抵癫证为阴,以精神活动抑制为主,常见表情淡漠,沉默痴呆,喃喃自语,消极悲观等。

病机以“痰气”、“血少”为主。而狂证为阳,以精神活动兴奋为主,多见狂躁不安,骂詈毁物,狂妄自大,甚而伤人等症。病机以“痰火”、“阴伤”为主。

(二)辨病之新久、虚实。

癫狂之病有虚有实,或虚实夹杂,临证时不得不辨。临床上应着重从证候、病程、舌苔、脉象等几方面作动态的观察。大凡癫证初发时,痰结不深正气未虚,形体多实而兼喜怒无常,喃喃自语,语无伦次,苔白腻,脉弦滑有力,证情尚轻;若病势发展,证见呆若木鸡,目瞪若愚,舌苔渐变白厚而腻,则痰结加深,病情转重;病久不愈,气血两虚,证见精神渐而恍惚,思维贫乏,意志减退,脉象变为缓滑,沉细无力、则为正气已耗,病势缠绵难复。狂证初起,痰火实邪为主,多为狂暴无知,情感高涨,力气逾常,舌苔黄腻,脉弦滑而数的实证;久而火灼阴液,可渐变为情绪急躁,多言不眠,形瘦面赤,舌红无苔,脉来细数等阴虚火旺为主的虚证,或虚实夹杂之证。

(三)辨证结合临床辅助检查

部分癫狂病人在辅助检查中有异常的表现,如5-羟色胺降低,染色体异常等,但大多数患者缺乏这方面的表现。因此辨证时尤其要重视病史资料的详细和完整。包括患者的生活经历、性格特征,发病时的心理背景和环境背景等。为排除其它疾病引起的癫狂病证,部分患者可做肝功能、肾功能、血气分析等检查以进行鉴别。

二、治疗要点

癫狂的病理因素与痰密切相关。狂证以痰火内盛为主,治宜荡涤痰火开窍为主。癫证以痰气郁结为主,治宜豁痰解郁开窍为主。瘀血阻络所致者,则以化瘀豁痰,通络开窍为主。在具体治疗时,尚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根据缓急虚实,随证分辩施治。

癫狂证在急性发作期以痰气、痰火等标实为明显,而在缓解期则以气血两亏,阴津亏虚等本虚为重点,因此在施治时应区别缓急,各有侧重。一般急则治其标,多以化痰开窍,清泻肝火,活血醒脑为主,辅以顺气解郁之法,以使壅盛之痰、火、瘀邪速去;而缓解时多以益气健脾,养血安神,滋阴清热,调畅气机为主,参以化痰、降火、祛瘀之法兼清余邪。

(二)注意精神调摄,助其移情易性。

癫狂之病多由内伤七情而引起,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应注重对患者精神的调节,特别对于一些尚能适应环境的轻证患者,此点尤为重要,可根据五行生克原理,采用以喜胜忧,以忧胜怒等,针对患者的不同病态表现分别施治,以达到移情易性,安定神志的目的。

三、基本辨证分型及治疗。

(一)癫证

1.痰气郁结

主症特点:精神忧郁,表情淡漠,神志痴呆,喃喃自语,语无伦次,不思饮食,消极自悲,舌苔白腻,脉弦滑。

治法:理气解郁,化痰开窍。

方药:顺气导痰汤[ ],柴胡疏肝散[ ]加味。

前方侧重于痰气互结,用半夏、陈皮、胆星、茯苓化痰利气;香附、木香、菖蒲解郁开窍。后方用于以肝气郁结为特征之病者,药用柴胡、枳壳、香附疏肝行气解郁;陈皮理气和中;川芎、芍药、甘草活血行气。

若痰浊壅盛,胸膈痞闷,口吐痰涎,脉象滑大有力,形体壮实者,可用三圣散[ ]取吐,劫夺痰涎。唯该方药性猛烈,应当慎用。

若见不寐易惊,烦躁不安,舌红苔黄,脉滑数者,系痰郁化热,痰热交蒸,上扰心神所致,宜清热化痰,可用黄连温胆汤[ ]合白金丸[ ]治之。

2.心脾两虚

主症特点:癫病日久或恢复期出现神思恍惚,心悸易惊,梦扰纷纭,肢体困倦,面色萎黄或苍白,喜悲欲哭,不思饮食,大便溏薄,脉细无力,舌质淡胖,苔薄白。

治法:健脾养心,益气宁神。

方药:养心汤[ ]加味。

方中用黄芪、人参、甘草补脾益气;川芎、当归养心血;茯苓、远志、枣仁、柏子仁、五味子宁心神;更有肉桂引药入心,共奏养心安神之功。

若见悲伤欲哭,精神恍惚等症者,可合用甘麦大枣汤[ ]养心润躁缓急。若气虚而复有痰结,兼见目瞪如愚,呆若木鸡,傻笑自语,甚至目有妄见,耳有妄闻,自责自罪,苔白腻,脉滑者,可选四君子汤[ ]合涤痰汤[ ],益气健脾,涤痰宣窍共施。

二、狂证

1.痰火上扰

主症特点:起病急骤,性情急躁,头痛失眠,二目怒视,狂乱无知,越

垣上屋,骂詈不避亲疏,毁物伤人,力气逾常,舌质红绛,苔多黄腻,脉弦大滑数。

治法:镇心涤痰,泻肝清火。

方药:生铁落饮[ ]加味。

方中生铁落重镇降逆;钩藤除心烦,平肝风而泄火;胆星、贝母、橘红等清涤痰浊;菖蒲、远志、辰砂、茯神宣窍安神;天冬、麦冬、玄参、连翘养阴清热。

若痰火壅盛而舌苔黄厚腻者,同时用礞石滚痰丸[ ]泻火逐痰,再用安宫牛黄丸[ ]清心开窍。脉弦实,肝胆火盛者,可用当归龙荟丸[ ]清肝泻火。

若阳明热盛,大便秘结,舌黄苔糙,脉实大者,可用大承气汤[ ]涤痰秽浊,清泄胃肠实火。甚者酌用龙虎丸[ ]以劫夺痰火。如神志较清,痰热未尽,心烦不寐者,可用朱砂安神丸[ ]合黄连温胆汤[ ]化痰宁神。

2.火盛伤阴。

主症特点:狂病日久或疾病恢复期,狂势渐减,精神疲惫,多言善惊,时而心烦易躁,形瘦面红,头晕耳鸣,失眠多梦,脉细数,舌质红。

治法:滋阴降火,安神定志。

方药:二阴煎[ ]加味。

方中用生地、玄参、麦冬养阴清热;黄连、木通、竹叶、灯芯泄热清心安神;茯神、枣仁、甘草养心安神。

3.气滞血瘀

主症特点:癫狂病日久,出现面色晦滞,躁扰不安,多言多语,妄见妄闻,或头痛心烦,舌质紫暗有瘀斑,脉细涩或弦细。

治法:理气化瘀,豁痰醒脑。

方药:癫狂梦醒汤[ ]。

方以桃仁、赤芍散邪行血;柴胡、青皮、陈皮升清阳散结气;半夏除湿化痰开窍,并配甘草兼和胃气。若见便秘者可加用大黄清热通便破瘀;蕴热火旺明显者可加用木通、黄芩清火泄热;头痛剧烈者可用通窍活血汤[ ]。临证还可用大黄zhe( )虫丸[ ],加强祛痰生新、攻逐蓄血之功。

〔演变与预后〕

本病如属早期初发,治疗及时或治之得法,当可控制病情发作,也有可能康复如初。若遇七情内伤,多易反复。癫病失治,或治之不当可转化为狂病,预后较差。狂病屡发,治之不当,或久治不愈,可转化为癫病,或贻患终身,预后不良。

〔预防与调护〕

患者居处应安静、舒适,陈设简单,有一定的安全设备,如门锁、防护窗等。癫狂是一种七情内伤而引起的常见精神疾病,因此本病除药物治疗以外,调摄护理至关重要。应予以关心、爱护、劝解,使之移情易性;切忌恶言讥讽,扰乱情志,诱发疾病或加重病情。患者饮食原则是清淡,易消化,无骨刺,营养丰富。患者拒食或拒服药的,根据不同特点或原因进行劝导、督促、喂食或鼻饲,以保证营养。注意癫狂患者精神症状的变化。由于癫证与狂证之间可以转化。若患者出现反常现象,需及早采取防治措施。对有自杀、杀人等伤害性企图和行为者,必须严密注意,专人看护,对刀剪、药物等危险物品严加收藏,注意投河、跳楼、触电等行为。应鼓励患者积极参加娱乐活动或社会交往,加强与外界的交流以愉悦心神,防止疾病的复发。

部分蒙医疾病名称和症状简介

部分蒙医疾病名称和症状简介 1、赫依 相当于中医的“气”、“风”,但其作用和含义广泛。从生理上讲,它的功能主呼吸、肢体活动的动力。从病理上讲,由于内外因素的影响,使“赫依”的平衡失调,而产生各种疾病。因发病部位不同,分为头赫依,心赫依、肺赫依、胃赫依、小肠赫依、大肠赫依、肾赫依、骨赫依等疾病;与其它疾病并发,形成赫依协日、巴达干赫依、赫依血等多种病症。 2、协日 相当于中医的“火”,但其作用和含义更广泛。它在生理方面的主要功能是产生热,调节体温,消化食物。在病理方面,因协日失调,产生症状为发烧、皮肤、巩膜、颜面及小便发黄,口渴,呕吐,下泻,腹部胀满、喜凉恶热等多种症状。 3、巴达干 相当于中医的“水”、“土”,但其作用和含义更广泛。它的生理功能为辅助消化、滋生和调节体液等。巴达干失调,病理方面可引起脾、胃、肠等消化系统疾病和体液失调,若与赫依、协日、血不伍,则形成多种复杂疾病。 4、心赫依症 指主心脏活动的“赫依”失调,出现心慌气短,神志模糊,心悸烦燥,背痛,失眠。 5、白脉病 蒙医解剖学中把人体的脉络分为白脉和黑脉。白脉指神经系统,包括大脑、小脑、延脑、脊髓及神经干支。白脉病是指神经的障碍或病理损害,症状一般为口眼歪斜,四肢麻木不仁、偏废不用,拘挛僵直,瘫痪,偏瘫,意识不清,头部震颤,失语蹇言等各种体征。 6、黑脉病 黑脉病是因血、协日异常增多,功能紊乱,侵入脉道导致所患部位血管增粗、肿胀、扭曲,甚至以出血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症。 7、黄水病 蒙医认为黄水是血的糟粕进入胆囊分解为胆汁,胆汗的精华便为黄水,主要存在于肌肤及关节中。由于内外因素的影响,黄水偏盛或者偏衰则产生黄水病。出现浮肿、水肿、湿疹、关节肿胀、脏腑积水和脓疡等各种体征。“燥黄水”为蒙药的一种功能,相似于排除“黄水”之意。 8、宝日病 宝日病又称宝日巴达干症。是赫依、协日、巴达干、血与黄水相凝结而引起的综合症。分热性、寒性两种。跌打损伤所致的血赫瘀肝脏或者过食热性、酸性食物引起肝血增盛,肝血不能生化为正精,逆行入胃、小肠,形成败血,引起热性宝日病。过食不易消化食物,胃液增多导致担负产生热和消化功能的“赫依协日”之机能衰败,引起寒性宝日病。宝日病的症状为嘈杂泛酸、胸腹灼痛、消化不良,中期呕吐胆汁,后期吐烟汁色粘液和血,大便燥结,

中医内科学整理(必背).

一、感冒 寒荆热银署新加,阴葳气参寒热解 1风寒束表: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荆防) 2风热犯表:辛凉解表,宣肺清热-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银) 3暑湿伤表: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薷) 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参苏)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葳)-------------------------------------------------------- 二、咳嗽 寒三热菊燥桑杏,湿陈热清肝火泻,凉燥杏苏肺阴沙 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拗+咳) 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菊) 3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杏) 内伤咳嗽 4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二+三) 5痰热郁肺:清热肃肺,化痰止咳-清金化痰汤(清金) 6肝火犯肺:清肺平喘,顺气降火-加减泻白散合黛蛤散(白+黛) 7肺阴亏耗: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沙) -------------------------------------------------------------------- 三、哮病 哮冷射干热定喘,寒包青石风痰亲,肺脾六君肾生地,还有虚哮平喘本 发作期 1寒哮: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射) 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定) 3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小龙+石) 4风痰哮: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三子)5虚哮: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平固) 缓解期 6肺脾气虚: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六) 7肺肾两虚: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脉地+金水) --------------------------------------------------------四、喘证 寒喘麻黄里热石,热桑浊陈气郁五,肺虚生脉肾虚匮,正虚喘脱参附汤 实喘 1风寒壅肺: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黄+盖) 2表寒肺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麻甘) 3痰热郁肺: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桑皮) 4痰浊阻肺: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二+三) 5肺气郁痹: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五磨) 虚喘 1.肺气虚耗: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 2.肾虚不纳: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 3.正虚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 -------------------------------------------------------------------------------------------------- 五、肺痈 肺痈初起银翘散,痈苇溃梗复清肺 1初期:疏风散热,清肺化痰-银翘散(银)2成痈期:清肺解毒,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千+如) 3溃脓期:排脓解毒-加味桔梗汤(桔)4恢复期:清养补肺-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沙清)或(桔杏) --------------------------------------------------------------------------------------------------- 六、肺痨 肺痨阴月火合气阴保真阴阳造 1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月华丸

《黄帝内经》灵枢 ● 癫狂病篇第二十二

《黄帝内经》灵枢●癫狂病篇第二十二 *导读:【题解】文中论述了癫证和狂证的病因、证候和治疗方法等,故名"癫狂"。【原文】目眦外决于面者,为锐眦;在内近鼻者,为内眦;…… 【题解】文中论述了癫证和狂证的病因、证候和治疗方法等,故名"癫狂"。 【原文】目眦外决于面者,为锐眦;在内近鼻者,为内眦;上为外眦,下为内眦。 癫疾始生,先不乐,头重痛,视举目赤,甚作极已而烦心。候之于颜。取手太阳、阳明、太阴,血变为止。癫疾始作,而引口啼呼喘悸者,候之手阳明、太阳。左强者,攻其右;右强者,攻其左,血变为止。癫疾始作,先反僵,因而脊痛,候之足太阳、阳明、太阴、手太阳,血变为止。 治癫疾者,常与之居,察其所当取之处。病至,视之有过者写之,置其血于瓠[1]壶之中,至其发时,血独动矣,不动,灸穷骨二十壮。穷骨者,骶骨也。骨癫疾者,颇[2]齿诸腧分肉皆满,而骨居,汗出烦挽,呕多沃沫,气下泄,不治。 筋癫疾者,身倦挛急大,刺项大经之大杼脉,呕多沃沫,气下泄,不治。 脉癫疾者,暴四肢之脉皆胀而纵,脉满,尽刺之出血,不满,灸之挟项太阳,灸带脉于腰相去三寸,诸分肉本输。呕多沃沫,

气下泄,不治。癫疾者,疾发如狂者,死不治。 【提要】本段讲述了癫病的分类、病证特点、治疗方法及判断死证的依据等等,对于现代癫痫病的中医药治疗有指导意义。 【注释】[1]瓠音壶,葫芦。 [2]颇音坎是指口外、颊前、颐上的部位,相当于腮部。 【白话解】眼角向外开裂于面颊一侧的,称为锐眦;内侧靠近鼻的,称为内眦,而上眼胞属于外眦,下眼胞属于内眦。癫病发作时,病人先是出现精神抑郁、闷闷不乐,感到头部沉重而疼痛,双目上视,眼睛发红。癫病患者在严重发作之后就会出现心中烦乱。诊断的时候,可以通过观察其天庭部位的色泽来预知其发作。治疗这一类型的癫病时应取手太阳经、手阳明经和手太阴经的穴位,针刺泻其恶血,待其血色由紫暗的颜色变为正常了以后止针。癫病开始发作时角牵引歪斜,啼哭、呼叫、喘喝、心悸等症状出现时,应取手阳明大肠经和手太阳小肠经的穴位治疗,观察病情的变化,掌握其牵引的方向,左侧痉挛就在右侧经脉的穴位上施针,右侧痉挛就在左侧经脉的穴位上施针,针刺出血,直到血色变正常之后才能止针。癫病开始发作的时候出现身体僵硬,脊柱疼痛的症状,治疗时选取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太阳小肠经的穴位,放血,血色变得正常之后才能止针。要想很好的治疗癫病,就应该常与患者居住在一起,观察其发病过程中的情况和变化,取得丰富的资料。在发病的时候,观察其症状特点,判断病邪之所在,并断定发病时当取何经穴治

精神分裂症的中医中药治疗

精神分裂症的中医中药治疗 发表时间:2012-03-27T09:04:03.60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4期供稿作者:蔺超[导读] 为提高治愈率,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完整系统的治疗,更有助于消除疾病。 蔺超 (巴彦淖尔市中医院精神科 015000) 【中图分类号】R246.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0424-01 【摘要】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病,多在青壮年发病,起病往往较为缓慢,临床上可表现出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及精神活动的不协调。患者一般意识清楚,智能基本正常,但部分患者可最终出现衰退和精神残疾,而部分患者经治疗可保持痊愈或基本痊愈的状态。所以,为提高治愈率,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完整系统的治疗,更有助于消除疾病。【关键词】精神分症癫病狂病辨证论治 精神分裂症在中医学理论上归属于癫狂病证。癫病以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痴呆,语无伦次,静而多喜,善悲欲哭为特征;狂病以精神亢奋,狂躁不安喧扰不宁,骂詈毁物,动而多怒为特征,但在临床症状上两者不能截然分开,又能相互转化。 (一)癫证 1、痰气郁结 证候:精神抑郁,情感淡漠,意志减退,妄见妄闻,生活懒散,喜静恶动,胸闷不舒,闷闷不乐,舌红苔腻,脉弦滑。 此期多为疾病早期,发展期,其病理病机主要为痰、气郁结,故治疗上主要给予疏肝解郁,涤痰通窍活血。 方药运用:柴胡6g 青皮10g 陈皮10g 郁金20g 胆星10g 半夏10g 枳实15g 木香10g 菖蒲10g 远志10g 白芍30g 丹参30g 当归10g 桃仁15g 红花10g 如有不寐加炒枣仁30g、琥珀2g(冲服)。 2、心脾两虚 证候:思维迟缓,生活懒散,意志减退,情感淡漠,心悸易惊,肢体困乏,言语无序,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此期多在疾病发展后期,久病必虚,也存在痰中夹实,治疗上给予益气养心安神。 方药运用:党参15g 茯苓15g 茯神15g 炒白术12g 当归15g 丹参30g 木香10g 山萸肉15g 桃仁10g 红花10g 炒枣仁30g 五味子10g 生黄芪20g 以上各证类用药,均为一日一剂水煎,早晚服,30~60剂为1个疗程。 临床治疗癫病中,在中药治疗基础上,可以联用抗精神病药和抗抑郁药,这样中西合用,可扬长避短,提高疗效。 (二)狂病 1、肝郁痰火,上扰脑神 证候:发病较急,兴奋多语,狂躁不安,骂詈号叫,毁物伤人,妄作妄动,可在妄见妄闻,舌质红,苔黄腻或黄燥而垢,脉弦滑数。 此期多见于突发早期,病因病机为痰火、痰热上扰脑神。 治法:清心泻火、豁痰、醒脑、安神 方药运用:生石膏120g(先下) 龙胆草10g 黄连15g 连翘10g 石决明60g(先下) 丹参30g 麦冬15g 天冬15g 礞石60g(先下) 远志10g 菖蒲10g 茯神30g 生龙骨30g 生牡蛎30g 胆星10g 琥珀3g(冲服) 酒大黄15g 2、火盛伤阴、阴虚阳亢 证候:狂病时好时坏,热已较缓,妄言妄为,呼之已能自制有疲备之象,虚烦不寐,口干便难,舌尖红无苔有剥裂。 此期多见于狂病日久,病因病机为心肝郁火,或阳明腑热久羁,耗津伤液,心肾失调,阴虚火旺,神明受扰。 治法:育阴潜阳,交通心肾 方药运用:生地30g 熟地30g 黄连10g 黄芩10g 玄参15g 白芍20g 知母10g 生龙骨30g 生牡蛎30g 远志10g 女贞子30g 狂病的治疗过程中,在中药治疗基础上加有抗精神病药、情感稳定剂(如锂盐、丙戊酸盐)、苯二氮卓类药物,可快速控制病情。 (三)癫狂病的康复治疗 1、精神疗法:移情易性等精神疗法是预防和治疗癫狂的有效方法,如防止环境的恶性刺激,保持光线明亮,这对保持患者智力,活跃情绪,增加社会接触和消除被隔离感有益。勤更衣着,鼓励拜会亲友、谈心、读报、听收音机或看轻松娱乐性电视。病房布置家庭化,以免医院的白色标志引起患者负性精神。精织患者参加娱乐活动,对患者治疗和恢复十分有益。 2、加强护理:癫狂之病多由内伤七情而引起,注意精神护理,包括情志和谐,起居、饮食、劳逸调摄规律。病人不宜从事高空作业及驾驶、操纵机械与危险性大的工作。正确对待病人的各种病态表现,不应讥笑、讽刺,要关心、体贴、照顾病人,对其不合理要求应耐心解释,对其合理要求应尽量满足。对重证病人的打人、骂人、自伤、毁物等症状,要采取防护措施,注意安全,防止意外,必要时专人照顾。对拒食病人应寻找原因,根据其特点进行劝导、督促,可喂食或鼻饲,以保持营养。

中医内科学证型(整理)

病名首见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 元朱丹溪提出辛温、辛凉治法;明清感冒与伤风互称。 病机:外感六淫,卫表不和 治疗原则:解表达邪 风寒束表:风寒外束,卫阳被郁,腠理闭塞,肺气不宣。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荆防败毒散。 风热犯表:风热犯表,热郁肌腠,卫表失和,肺失清肃。辛凉解表。银翘散/葱豉桔梗汤。 暑湿伤表:暑湿伤表,表卫不和,肺气不清。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气虚感冒:素体气虚,卫外不固,风邪承袭。益气解表。参苏饮。 阴虚感冒:阴亏津少,外受风热,表卫失和。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阳虚外感:再造散) 刘河间提出咳与嗽有别。素问:由皮毛先受邪气而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外感咳嗽宣肺散邪为主;内伤咳嗽祛邪扶正,标本兼治。 《内经》咳嗽的病位在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景岳全书》外感、内伤 病因:外感六淫、内邪干肺 病变主脏在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 (一)外感咳嗽: 风寒袭肺:风寒袭肺,肺气失宣。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坳汤/止嗽散。 风热犯肺:风热犯肺,肺失清肃。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 风燥伤肺:风燥伤肺,肺失清润。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凉燥杏苏散) (二)内伤咳嗽: 痰湿蕴肺:脾湿生痰,上渍于肺,壅遏肺气。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三子养亲汤。 痰热郁肺:痰热壅肺,肺失肃降。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 肝火犯肺:肝郁化火,上逆侮肺。清肺泻肝,顺气降火。黛蛤散(肝)合加减泻白散(肺)。 :肺阴亏虚,虚热内灼,肺失润降。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 朱丹溪首创哮喘病名,“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 《金匮要略》咳而上气,喉中水鸣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明虞抟医学正传区别哮与喘。 病因:外邪、饮食、情志、体虚 治疗原则:发时治标,平时治本 (一)发作期:痰气搏结,阻与气道,肺失宣降 冷哮:寒痰伏肺,遇感触发,痰升气阻,肺失宣畅。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 热哮:痰热蕴肺,壅阻气道,肺失清肃。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越婢加半夏汤。 寒包热哮:痰热壅肺,复感风寒,客寒包火,肺失宣降。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厚朴麻黄汤。 风痰哮:痰浊伏肺,风邪引触,肺气郁闭,升降失司。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 虚哮:哮病久发,痰气淤阻,肺肾两虚,摄纳失常。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 喘脱危证:痰浊壅盛,上蒙清窍,肺肾两亏,气阴耗伤,心肾阳衰。补肺纳肾,扶正固脱。回阳急救汤/生脉饮。(二)缓解期:正虚为主 肺脾气虚:哮病日久,肺虚不主气,脾失健运,气不化津,痰饮蕴肺,肺气上逆。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 :哮病久发,精气亏乏,肺肾摄纳失常,气不归原,津凝为痰。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金水六君煎。 张介宾把喘证归纳为虚实两大证。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在肺为实,在肾为虚” 病因:外邪、饮食、情志、劳欲久病 病机:病位在肺、肾,涉及肝、脾。(实在肺,虚在肺肾) (一)实喘

中医病名

中西医病名对照表 第一章传染病类、时行病类(相当于西医的传染性疾病类、流行性疾病类) 1、时行感冒(流行性感冒) 2、感冒(普通感冒) 3、麻疹(麻疹) 4、风疹或风痧(风疹) 5、水痘(水痘) 6、白喉(白喉) 7、百日咳(百日咳)8、烂喉丹痧(猩红热) 9、痄腮(流行性腮腺炎)10、肝热病(急性病毒性肝炎) 11、肝瘟(急性病毒性重症肝炎)12、痢疾(细菌性痢疾) 13、湿阻或伤湿(湿阻)14、湿温或湿瘟(肠伤寒副伤寒) 15、疫斑热(流行性出血热) 16、温毒发斑或瘟毒发斑(斑疹伤寒) 17、稻瘟病(钩端螺旋体病)18、疟疾(疟疾) 第二章寄生虫病类(相当于西医的寄生虫疾病类) 1、赤虫病或扁虫病(姜片虫病) 2、肺虫病或吸虫病(肺虫病或吸虫病) 3、寸白虫病(绦虫病) 4、囊虫病(囊虫病) 5、包虫病(包虫病) 6、丝虫病(丝虫病) 7、黄胖病或黄肿病(钩虫病)8、蛔虫病(蛔虫病) 9、蛲虫病(蛲虫病)10、鞭虫病(鞭虫病) 11、肝虫病(华支睾吸虫病)12、蛊虫病(血吸虫病) 第三章脑系病类(相当于西医的神经系统疾病类)

1、痫病(原发性癫痫或继发性癫痫) 2、癫病(抑郁症单纯型或偏执型精神分裂症) 3、狂病(躁狂症青春型精神分裂症) 4、癫狂病(躁狂抑郁型或混合型情感性精神障碍) 5、多寐(发作性睡病) 6、不寐(神经性失眠) 7、卑惵(神经衰弱症反应性抑郁症恐怖症) 8,神劳(神经衰弱神经衰弱综合征) 9、脏躁(癔病性激情发作更年期综合征或抑郁症) 10、百合病(病后神经功能紊乱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11、出血中风(出血性脑血管病) 12、缺血中风(缺血性脑血管病) 13、风痱或喑痱(中风后遗症) 14、厥头痛或真头痛(高血压脑病) 15、风厥(过敏性休克)16、气厥或郁厥(癔病性昏厥) 17、血厥或脉厥(血管运动失调性晕厥) 18、痰厥(痰阻性晕厥)19、冷厥或寒厥或阴厥(冻僵) 20、酒厥(急性酒精中毒) 21、尸厥(植物状态去大脑皮质状态) 22、中恶(神经精神性昏厥) 23、脑痨(结核性脑膜炎脑内结核瘤) 24、脑瘤(颅内良性或恶性肿瘤) 25、脑络痹(脑动脉硬化症)

中医内科学 名词解释

癌症:是在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正气虚弱的基础上,外邪侵入,痰湿气淤毒等搏结日久,积渐而成。 不寐:由于心神失养或不安而引起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症。 鼻衄:凡不因外伤或女性不因逆经所致血以鼻腔溢出者。 便秘:是指大肠传导功能失常,导致大便秘结,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便艰难;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出不畅的病证。 痹病:是由于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感受风寒湿热等外邪致使经络痹阻,气血运行不畅,引起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闭证:属实,骤起,邪气内闭清窍所致。临床以神智昏迷,牙关紧闭,口噤不开等为特点。 喘症:是由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肺肾出纳失常而致的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病症。 齿衄:血自牙龈齿缝间溢出,并可排除外伤所致者。 痴呆:多由髓减脑消或痰瘀痹阻脑络,神机失用而引起的在无意识障碍状态下,以影响生活和社交能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脑功能减退性疾病。 癫狂:癫与狂,都是属于神智失常的疾病,皆因谈迷神窍、气机逆乱而致。(癫)以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痴呆,语无伦次,静而少动,(狂)或精神亢奋,狂躁刚暴,喧扰不宁,毁物打骂,动而多怒为特征的一类病症。 癫病:因情志所伤,或先天遗传,致使痰气郁结,痰迷心窍,阴阳失调,精神失常所引起的精神病。 呃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气逆上冲,出于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的一种病证。肺痈:是指由于热毒血於,壅滞于肺,以致肺叶生疮,形成脓疡的一种病症。 肺痨:是由于体质虚弱,气血不足,感染痨虫,侵蚀肺脏所致的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弱性疾患。临床主要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等为其特征。 肺胀:是由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肺脾肾三脏虚损从而导致痰淤阻结,气道不畅。肺气壅滞,胸膺胀满,不能敛降,临床以喘息气促、咳嗽、咯痰、胸部膨满、憋闷如塞,或唇甲紫绀,心悸浮肿等为主要表现的病症。 反胃:饮食入胃,宿谷不化,经过良久,由胃反出的病证。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多由脏腑气机不利,经脉失养而成。 感冒:凡感受风邪或时行疫毒,导致肺卫失和,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畏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外感疾病。 鼓胀:因肝脾肾三脏受损,气、血、水瘀积腹内,临床以腹部胀大如鼓、皮色苍腹壁脉络暴露为特征,或有胁下或腹部痞块,四肢枯瘦等表现的病证。 关格:是指肾气衰惫,致使气化失常,关门不利,浊毒内蕴,损伤脾胃,升降失司,胃气上逆,临床出现小便不通与呕吐并见的病证。 汗症:是指由于人体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不固引起汗液外泄失常的病症。 黄疸:是指因肝失疏泄,胆汁外溢,或血败不华于色,引发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厥证:是由阴阳失调,气极逆乱所引起,以突然昏倒、不醒人事四肢厥冷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症。 积聚:是指因正气亏虚,脏腑失和,气滞、血瘀、痰浊蕴结于腹,引发腹内结块,或胀或痛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病证。 痉证:是指经脉失养或热盛风动所引起的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张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急黄:湿热挟毒,热毒炽盛,迫使胆汁外溢而迅速发黄如金,壮热烦渴,神昏烦躁,设置红绛

01癫狂病古文献整理之概念辨析

癫狂痫概念整理 《难经》先秦秦越人 五十九难 五十九难曰:狂癫之病,何以别之?然:狂疾之始发,少卧而不饥,自高贤也,自辨智也,自倨贵也,妄笑好歌乐,妄行不休是也。癫疾始发,意不乐,僵仆直视,其脉三部阴阳俱盛是也。 《诸病源候论》隋巢元方 卷二风病诸候下 四十三、风癫候 风癫者,由血气虚,邪入于阴经故也。人有血气少,则心虚而精神离散,魂魄妄行,因为风邪所伤,故邪入于阴,则为癫疾。又人在胎,其母卒大惊,精气并居,令子发癫。其发则仆地,吐涎沫,无所觉是也。原其癫病,皆由风邪故也。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云:夫人见十步直墙,勿顺墙而卧,风利吹人,必发癫痫及体重。人卧春夏向东,秋冬向西,此是常法。 《养生方〃导引法》云:还向反望,不息七通。治咳逆、胸中病、寒热癫疾、喉不利、咽干咽寒。 又云:以两手承辘轳倒悬,令脚反在上元。愈头眩风癫。坐地,舒两脚,以绳绊之,以大绳绊讫,拖辘轳上来下去,以两手挽绳,使脚上头下,使离地,自极十二通。愈头眩风癫。久行,身卧空中,而不坠落。 四十四、五癫病候 五癫者,一曰阳癫,发如死人,遗尿,食顷乃解;二曰阴癫,初生小时,脐疮未愈,数洗浴,因此得之;三曰风癫,发时眼目相引,牵纵反强,羊鸣,食顷方解。由热作汗出当风,因房室过度,醉饮,令心意逼迫,短气脉悸得之;四曰湿癫,眉头痛,身重。坐热沐头,湿结,脑沸未止得之;五曰马癫,发作时时,反目口噤,手足相引,身体皆热。 四十五、风狂病候 狂病者,由风邪入并于阳所为也。风邪入血,使人阴阳二气虚实不调,若一实一虚,则令血气相并。气并于阳,则为狂发,或欲走,或自高贤,称神圣是也。 四十六、风邪候 风邪者,发则不自觉知,狂惑妄言,悲喜无度是也。

2017年绍兴中医理论知识《中医内科学》之癫狂

2017年绍兴中医理论知识《中医内科学》之癫狂 癫狂 1各家学说: A癫狂病名出自于《内经》。 B明.王肯堂将癫、狂、痫进行了明确分辨。 C清.王清任《医林改错》认为本是因“气血凝滞脑气”所致,并创“癫狂梦醒汤”。 2病证特点:癫—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痴呆、语无伦次、静而多喜。 狂—精神亢奋、狂躁不安、喧扰不宁、骂詈毁物、动而多怒。 3病因病机:1肝气郁结、脾虚生痰—痰气郁结=闭阻心窍。2痰郁化火—上扰心神。3气滞痰郁血行不畅--痰瘀互结=神机失用。4先天因素—阴虚以下阳亢于上偶遇触动气机逆乱=神机失常。(气、火、痰、瘀)。 4病位在心肝(胆),涉及脾久及肾。 5病证鉴别: A癫证与郁病—有无精神失常。 B癫证与痴呆—智能低下、神志呆滞、愚笨迟钝。 6辨证要点: A辨虚实:实=癫为气郁、痰阻、血瘀;=狂为火郁、痰壅、热瘀。虚=癫为心脾两虚,狂为心肾阴虚。 B辨癫与狂。 7病证治则:初期:治实为主—解郁降火豁痰化瘀通窍;后期:治虚为主—补心脾滋阴降火调阴阳。 8病证分治: 癫证: A痰气郁结—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时喜太息、多疑多虑,喜怒无常,秽洁不分,苔白腻脉弦滑—理气解郁化痰醒神—逍遥散合顺气导痰汤。(痰伏较甚者—控涎丹临卧姜汤服下;

痰浊盛而无虚象者—暂用三圣散。/痰迷心窍神思迷惘言语错乱目登不瞬者—先服苏合香丸后服四七汤加胆星、郁金、菖蒲;痰郁化热者—黄连温胆汤合白金丸;神志昏乱者—至宝丹。 B心脾两虚—神思恍惚心悸易惊善悲欲哭言语无序,食少神疲,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健脾益气养心安神—养心汤合越鞠丸或合甘麦大枣汤。 狂证 A痰火扰神—先性情急躁头痛失眠,突发狂乱无知骂詈号叫不食不眠,舌红降苔黄腻脉弦大滑数—清心泻火涤痰醒神—生铁落饮(痰火壅盛者—礞石滚痰丸再用安宫牛黄丸。肝胆火盛者—当归龙荟丸。阳明热盛大便燥结者—小承气汤。神志较清者—温胆汤合朱砂安神丸。) B痰热瘀结—癫狂日久躁扰不安或登高而歌或弃衣而走,舌紫暗有瘀斑脉弦细或细涩—豁痰化瘀调畅气血—癫狂梦醒汤、血府逐瘀汤、定狂逐瘀汤。(有蓄血内结者—大黄虫丸;不饥不食者—加白金丸。) C火盛阴伤—癫狂日久时作时止呼之能自制,神疲形瘦口干便难,舌红无苔有剥裂脉细数—育阴潜阳交通心肾—二阴煎合琥珀养心丸(亦可合千金定志丸,心火亢盛者—朱砂安神丸;睡不安稳者—孔圣枕中丹。)

中医内科(整理)

中医内科学 目录 1.下列常见内科病证的概念、沿革、病因病理、辨证要点、治疗原则、分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调摄及研究进展。 肺:感冒、咳嗽、哮证、喘证、肺痈、肺胀、(肺痿、肺痨、) 心:心悸、不寐、胸痹心痛、癫狂、痫证、痴呆、厥证。 脾胃胃痛、痞满、呕吐、腹痛、泄泻、痢疾、便秘、(噎膈、呃逆) 肝胆:胁痛、黄疸、积聚、鼓胀、头痛、眩晕、中风,瘿病、疟疾 肾:水肿、淋证、癃闭、(关格、阳痿,遗精、耳鸣、耳聋) 气血津液:郁证、消渴、内伤发热、虚劳、痰饮、血证,自汗盗汗 肢体经络:腰痛、痹证、痿证、(痉证、颤证)。 2.下列病证的辨证论治规律 肺痿、肺痨、自汗盗汗、噎膈、呃逆、痉证、瘿病、疟疾、遗精、耳鸣、耳聋、关格、颤证。 3.下列病证的比较鉴别 中医内科病证的概念、病理、临床表现、治法、方药等方面互相之间存在相似而又相异之处,正确地加以比较、鉴别对于提高中医理论、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 (1)感冒与温病早期。(2)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3)风寒感冒与风寒咳嗽。 (4)风热感冒与风热咳嗽。(5)风热咳嗽与肺痈。(6)肺痈与肺痨。(7)哮证与喘证。 (8)实喘与虚喘。(9)肺胀与咳嗽、喘证、痰饮。(10)肺胀与心悸、水肿。(11)肺痨与虚劳。 (12)苓桂术甘汤与甘遂半夏汤治疗饮停于胃。(13)自汗与脱汗、战汗、黄汗。 (14)相同病理,导致不同血证。(15)相同处方,治疗不同血证。(16)胸痹与真心痛。(17)胸痹与胃痛、胁痛、悬饮。(18)惊悸与怔忡。(19)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 (20)癫、狂、痫证。(21)中风、厥证、痫证、痉证。(22)中风之中脏腑与中经络。 (23)刚痉与柔痉。(24)暑厥、气厥、蛔厥。(25)头痛与眩晕。 (26)诸痛的部位、性质、特点与辨证论治。(27)引起昏迷的常见病证。 (28)以下列方药为主方治疗的病证:龙胆泻肝汤、温胆汤、柴胡疏肝散、归脾汤、金匮肾气丸、失笑散、藿香正气散、葛根芩连汤等。(29)噎膈、反胃、梅核气、呕吐。 (30)呃逆与干呕、嗳气。(31)泄泻与痢疾。 (32)干霍乱与腹痛。(33)腹痛与疝气、肠痈。(34)胃痛与真心痛。 (35)急黄、胆黄、瘟黄。(36)虚证黄疸与萎黄病。(37)积证与聚证。(38)鼓胀与水肿。 4.下列病证的转化联系 中医内科病证发生后,由于失治误治,往往转化成另外病证,只有清楚地认识到病证之间的转化过程、相互之间的联系,才能正确地诊断和治疗。 (1)感冒与咳嗽。(2)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3)肺痈、肺痨、咳嗽、喘证、哮证与肺痿。(4)哮证与喘证。(5)咳嗽与喘证。(6)咳嗽、喘证、痰饮与肺胀。(7)肺胀与心悸、水肿。(8)胸痹与心悸。(9)心悸与不寐。(10)泄泻与痢疾。(11)活人败毒散与葛根芩连汤治疗痢疾。 (12)痢疾的预后与转归。(13)呕吐与反胃。 (14)胁痛、黄疸、积聚、鼓胀在病理上的联系与转化关系。(15)鼓胀常见合并症的诊治。(16)淋证与癃闭。(17)淋证、癃闭与水肿。(18)消渴与中风、胸痹。 (19)消渴常见合并症的诊治。(20)头痛与眩晕。(21)头痛、眩晕与中风。 (22)下列病证的调护特点:胸痹、郁证、水肿、中风、癃闭、消渴、虚劳、痹证、胃痛、泄泻、痢疾及呕吐等。 (23)湿、水、饮、痰相互转化在中医内科病证发生发展的意义。(24)外感发热与内伤发热。 (25)肺痨与虚劳。(26)痿证与痹证。

心系疾病

1.第二章心系病证 一、名词解释 1.心悸2.惊悸3.怔忡4.胸痹5.真心痛6.不寐7.健忘8.痫病9.痴呆10.厥证 一、填空题: 1.心悸的主要病机是________亏虚,或________阻滞,心失所养,心脉不畅所致。 2.心虚胆怯型心悸的治疗大法是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为治疗阴虚火旺型心悸主方。 4.胸痹的主要病机为________,其病位以________为主,涉及________等脏。 5.胸痹的病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灵枢·厥论》篇说:“真心痛,________,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7.胸痹总属本虚标实之证,辩证首选________,________ 8.不寐治疗当以________,调整________为治疗原则。 9.癫狂病的特点为________,________。 10.________等精神疗法是预防和治疗癫狂的有效方法。 11.痫病源于《内经》而称“________”,属“巅疾”范畴。 12.风痰闭阻型痫病选方为________。 13.控制________是防止痫病发作的重要措施。 14.痫病的治疗遵循________________原则。 15.痴呆为一种全身性疾病,其基本病机为________,________。 16.痴呆病位主要在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_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17.厥证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18.厥证的病机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厥证乃危急之候,当及时救治为要,________是主要的治疗原则。

中医内科学整理笔记 方便背诵版

一、感冒病名首见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 元代朱丹溪提出辛温、辛凉治法;明清感冒与伤风互称。 六淫之邪、时行病毒和正气亏虚,以风邪为主 病机:卫表不和治则:解表达邪忌用补敛之品 1)风寒束表-荆防败毒散 2)风热犯表-银翘散 3)暑湿伤表-新加香薷饮 4)气虚感冒-参苏饮、玉屏风散 5)阴虚感冒-加减葳蕤汤 二、咳嗽 刘河间提出咳与嗽有别。医学心语论病理。 素问:由皮毛先受邪气而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病机:邪犯于肺,肺气上逆。内伤:脏腑失调,內邪上干于肺。病理因素:痰、火 外感咳嗽祛邪利肺,忌敛涩;内伤咳嗽祛邪扶正,忌宣散。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三拗汤合止咳散 2)风热犯肺-桑菊饮 3)风燥伤肺-桑杏汤 4)痰湿蕴肺-二陈汤、三子养亲汤 内伤咳嗽 5)痰热郁肺-清金化痰汤 6)肝火犯肺-泻白散合黛蛤散 7)肺阴亏耗-沙参麦冬汤 三、哮证朱丹溪首创病名;明虞抟医学正传区别哮与喘宿痰伏肺(夙根),因外邪、饮食、情志、劳倦等诱因引发 病机:痰壅气道,肺管狭窄,肺失宣降 1. 发作期 1)冷哮-射干麻黄汤合小青龙汤 2)热哮-定喘汤 3)寒包热哮-小青龙加石膏汤 4)风痰哮-三子养亲汤 2. 缓解期 1)肺睥气虚-六君子汤 3)肺肾两虚-金匮肾气丸 四、喘证 《临证指南医案》:在肺为实,在肾为虚 实喘祛邪利气,虚喘培补摄纳 1.实喘 1)风寒袭肺-麻黄汤合华盖散 2)表寒里热-麻杏石甘汤 3)痰热郁肺-桑白皮汤 4)痰浊阻肺-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肺气郁痹—五磨饮子 2.虚喘 1)肺气虚-生脉散合补肺汤(补中益气汤) 2)肾气虚—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 3)喘脱—参附汤 五、肺痈 金匮要略首提病名;备急千金要方之苇茎汤清热排脓 1)初期-银翘散 2)成痈期-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 3)溃脓期-加味桔梗汤 4)恢复期-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 肺痨咳嗽、咯血、潮热、盗汗、身体消瘦阴虚为主 宋许叔微《普济本事方》明确病因为“肺虫”,元代《十药神书》收载十方,治疗肺痨第一部专著。千金要方明确在肺,朱丹溪滋阴降火;明代虞抟医学正传提出“杀虫”“补虚”1)肺阴亏损-月华丸 2)阴虚火旺-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 3)气阴耗伤-保真汤合参苓白术散 4)阴阳两虚-补天大造丸 七、肺胀内经首载病名 《丹溪心法》:痰挟瘀血碍气而病;《证治汇补》分虚实。久病肺虚,复感外邪痰浊、水饮、淤血 1)肺肾气虚-平喘固本汤、补肺汤 2)阳虚水泛-真武汤合五苓散 3)痰蒙神窍-涤痰汤 4)痰浊蕴肺—苏子降气汤、三子养亲汤、六君子5)痰热郁肺—越婢加半夏汤、桑白皮汤 八、饮证 《金匮》始有名称,提出“用温药和之”治则 《仁斋直指方》区分痰与饮;提出饮清稀而痰浊 清代叶天士重视脾、肾,提出“外饮治脾,内饮治肾” 阳虚阴盛,输入失职 1.痰饮胃肠 1)脾阳虚弱-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 2)饮留胃肠-甘遂半夏汤 2.悬饮胁下 1)肺络不畅-香附旋覆花汤 2)阴虚内热-沙参麦冬汤 3)邪伏少阳-柴枳半夏汤(麻杏石甘汤) 4)饮停胸胁-十枣汤、葶苈大枣泻肺汤 3.溢饮四肢—小青龙汤 4.支饮胸肺 1)寒饮伏肺—小青龙汤 2)脾肾阳虚-金匮肾气丸 九、血证 《血证论》治血四法:止血、消瘀、宁血、补血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提出治血三要法: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宜降气不宜降火。 《金匮》创立泻心汤、黄土汤;《备急千金要方》犀角地黄汤病机:火热熏灼,迫血妄行;气虚不摄,血溢脉外;瘀血阻络,血不循经 治则:治火、治气、治血 1.鼻衄 1)邪热犯肺—桑菊饮 2)胃热炽盛—玉女煎 3)肝火上炎—龙胆泻肝汤 4)气血亏虚—归脾汤 2.齿衄 1)胃火炽盛—加味清胃散合泻心汤 2)阴虚火旺—滋水清肝饮合茜根散 3.咳血 1)燥热伤肺-桑杏汤 2)肝火犯肺-泻白散合黛蛤散 3)阴虚肺热-百合固金丸 4.吐血 1)胃热壅盛-泻心汤合十灰散 2)肝火犯胃-龙胆泻肝汤 3)气虚血溢-归脾汤 5.便血 1)肠道湿热—地榆散合槐角丸 2)脾胃虚寒—黄土汤 6.尿血 1)肾气不固—无比山药丸 2)下焦热盛-小蓟饮子 3)肾虚火旺-知柏地黄丸 4)脾不统血-归脾汤 7.紫斑 1)血热妄行—犀角地黄汤合十灰散 2)阴虚火旺—茜根散 3)气不摄血—归脾汤 十、心悸 《内经》病因:宗气外泄,心脉不同,突受惊恐,复感外邪病名首见于《金匮》《伤寒》提出治则及炙甘草汤等 《医学正传》认为尚与与肝胆有关,并区分惊悸与怔忡 《医林改错》补充瘀血可致心悸,并记载血府逐瘀汤治疗

中医内科学精华笔记整理

中医内科学精华笔记 一、感冒 1. 风寒证: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 2. 风热证:辛凉解表-银翘散、葱豉桔梗汤 3. 暑湿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4. 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 5. 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二、咳嗽 1. 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止咳散 2. 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 3. 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肺止咳-桑杏汤 4. 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三子养亲汤 5. 痰热郁肺:清热化痰肃肺-清金化痰汤 6. 肝火犯肺:清肺平肝、顺气降火-泻白散合黛蛤散 7. 肺阴亏耗: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 三、肺痈 1. 初期:清肺解表-银翘散 2. 成痈期:清肺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如金解毒散 3. 溃脓期:解毒排脓-加味桔梗汤 4. 恢复期:养阴补肺-沙参清肺汤、桔梗杏仁煎 四、哮证 1. 发作期 1)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

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 2. 缓解期 1)肺虚证:补肺固卫-玉屏风散 2)睥虚证:健脾化痰-六君子汤 3)肾虚证:补肾摄钠-金匮肾气丸、七味都气丸 五、喘证 1.实喘 1)风寒袭肺:宣肺散寒-麻黄汤 2)表寒里热:宣肺泄热-麻杏石甘汤 3)痰热郁肺:清泄痰热-桑白皮汤 4)痰浊阻肺:化痰降气-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2.虚喘 1)肺虚: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 2)肾虚:补肾纳气 肾阳虚-金匮肾气丸、参蛤散 肾阴虚-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 六、肺胀 1)肺肾气虚: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补肺汤2)阳虚水泛: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 3)痰蒙神窍:涤痰、开窍、熄风-涤痰汤 七、肺痨 1)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月华丸 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 3)气阴耗伤:益气养阴-保真汤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9狂病

【教学要求】 本节内容为3个课时。 教学目的:了解狂病的定义、范围、调摄护理及研究进展;熟悉狂病的病因病机、辨证及诊断要点;掌握狂病的证候特征、治疗原则以及证治分类。 教学内容:狂病的概述(包括其定义、历史沿革、范围)、证候特征、病因病机、诊断、鉴别诊断、辨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与调摄等。 教学要点:掌握狂病的证候特征、病因病机、分型论治。 【定义】 狂病系因五志过极,或先天遗传,致使痰火壅盛、闭塞心窍、神机错乱所引起的以精神亢奋,狂躁不安,骂詈毁物,动而多怒,甚至持刀杀人为特征的临床常见多发的精神病。青壮年罹患者多。 【历史沿革】 1.《黄帝内经》首次记载本病,对病因病机及治疗均有较系统描述。 ·病症描述,《灵枢·癫狂》有“癫疾始生,先不乐,头重痛,视举,目赤,甚作极,已而烦心”;“狂始发,少卧,不饥,自高贤也,自辨智也,自尊贵也,善骂詈,日夜不休”。 ·关于发病方面,认为狂病与火有关。《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躁狂越,皆属于火”。情志过极,阳明热盛,扰动心窍可致狂。《灵枢·本神》曰:“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人。”《素问·阳明脉解篇》:“帝曰:其妄言骂詈不避亲疏而歌者何也?歧伯曰:阳盛则使人妄言骂詈,不避亲疏而不欲食,不欲食故妄走也。” ·治疗方法:有“夺其食,服生铁落饮”的记载,至今仍不失为有效手段。《素问·病能篇》:“有病狂怒者,其病安生?……生于阳者也……阳气者,因暴折而难决,故善怒也。病名阳厥……夺其食则已。夫食入于阴,长气于阳,故夺其食则已也。使之服生铁落饮,夫生铁落者,下气痰也。”·《内经》常将癫狂并列论述,但二者证候虚实不同,后世论癫狂多以此为本。 2.《难经》明确提出癫与狂的鉴别要点: ·《难经·二十难》有“重阳者狂,重阴者癫”。认为阴阳失调为其基本病机。 ·《难经·五十九难》从症状表现上加以区别,“狂癫之病何以别之?然:狂疾之始发,少卧而不饥,自高贤也,自辨智也,自尊贵也,善骂詈,日夜不休……狂言,惊,善笑,为歌乐,妄行不休者,得之大怒……狂,目妄见,耳妄闻。善呼者,少气之所生也……狂者多食,善见鬼神,善笑而不发于外者,得之有所大喜。” 3.金元时代对癫狂的病因学说有了较大的发展,并首开精神治疗之先河。 ·刘河间、朱丹溪演绎狂病之因“主火主痰”。《丹溪心法·癫狂篇》论:“癫属阴,狂属阳……大率多因痰结于胸间。”刘守真《素问·玄机原病式·火类》论:“多喜为癫,多怒为狂,然喜为心志,故心热甚则多喜,而为癫也;怒为肝志,火实制金,不能平木,故肝实则多怒,而为狂也。况五志所发皆为热,故狂者五志间发,但怒多尔!凡热于中,则多于阳明胃经也。经曰:阳明之厥,则癫疾欲走,腹满不得卧,面赤而热,妄言。” ·治疗方面,朱氏创制“以人事制之”的学术思想。 4.明清两代以来,医案对狂病之病因病机,辨证用药积累了丰富经验,迄今仍有指导作用。 ·在前人“主火主痰”的基础上,提出“肝风”、“气血凝滞”的发病理论。明·皇甫中《明医指掌·癫狂证》:“或因大怒,动其肝风,或因大惊,动其心火,或素有痰,卒为火升,升而不降,壅塞心窍,神明不得出入,主宰先其号令,心反为痰所役,一时发越,若逾垣上屋,持刀杀人,裸体骂詈,不避亲疏,飞奔急走,涉水如陆者。”清·王清任《医林改错·痹证有瘀血论》于癫狂梦醒汤中阐明癫狂病机:“癫狂一症,乃气血凝滞,使脑气与腑气不相接续”。 ·在因火致狂之中,又有阳明火盛,三焦邪实热甚,心脾受热,因火致痰之分。出自明·张介宾《景岳全书·杂证》,针对上述病机分别治以白虎汤、大承气汤、清心凉膈散、清膈抱龙丸、生铁落饮治之。 【范围】 西医的精神分裂症之紧张性兴奋型及青春型者、躁狂抑郁症之狂躁型者、急性反应性精神病的反应性兴奋状态大致相当于本病。 【证候特征】 1.以精神亢奋错乱、狂躁不安、骂詈毁物、动而多怒,甚至不避亲疏、登高而歌、持刀杀人为临床特征。

中医内科常见病

第一单元感冒 临床表现 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等 时行感冒——在一个时期内广泛流行,病情类似,有传染性强,流行性强,发病集中,易感人群是老年人和儿童。 源流 1.感冒病名出自北宋杨士瀛《仁斋直指方》 2.林佩琴《类证治裁·伤风》提出“时行感冒”病名 3.汉代张仲景《伤寒论》论述了“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痛,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第二单元咳嗽 临床表现 发出咳声或伴有咳痰 源流 1.咳嗽的病名首见于《内经》 2.《素问·.咳论》指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3.明.张介宾《景岳全书》首次把咳嗽分为外感与内伤两大类。 第三单元哮病 临床表现 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以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至喘息不能平卧为临床特征。 源流 1.汉·张仲景《金匮要略》称之为“上气”。 2.元·朱丹溪创“哮喘”病名,阐明病机:“哮喘专主于痰”。“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的治疗原则。 3.明·虞抟《医学正传》将哮与喘作了明确区分“喘以气息言,哮以声响言”。 第四单元喘证 临床表现 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临床特征,严重者,喘促持续不解,烦躁不安,面青唇紫,肢冷,汗出如珠,脉浮大无根,甚则发为喘脱。 源流 1.《内经》对喘证的名称、症状、体征、病因、病位论述最早。 2.《景岳全书·喘促》把喘证归纳为虚实两大类:“实喘者有邪,邪气实也;虚喘者无邪,元气虚也。”为喘证的辨证纲领。 第五单元肺痈 临床表现 临床以咳嗽、胸痛、发热、咯吐腥臭浊痰,甚则脓血相兼为主要特征。 源流 1.肺痈病名首见于《金匮要略》 2.《备急千金要方》创用苇茎汤以清肺排脓,活血消痈,为后世治疗本病的要方。 3.明.陈实功《外科正宗》将肺痈分为初起、已成、溃后三个阶段,在治疗上提出:初起——解散风邪,或实表清肺;继则——滋养肺阴,或降火益阴;脓成——平肺排脓;溃后正虚——补肺健脾 第六单元肺痨

中医内科学总结5版教材

1. 风寒证: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 2. 风热证:辛凉解表银翘散、葱豉桔梗汤 3. 暑湿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小便短赤加六一散、赤苓 4. 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若平素表虚自汗,易受风邪者--玉屏风散 5. 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二、咳嗽 A 外感咳嗽1. 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止咳散 2. 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夏令夹暑+六一散、鲜荷叶 3. 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肺止咳桑杏汤若凉燥证(燥证+风寒)--杏苏散 B 内伤咳嗽1. 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三子养亲汤症情平稳后可服六君子丸 2. 痰热郁肺:清热化痰肃肺清金化痰汤 3. 肝火犯肺:清肺平肝、顺气降火泻白散合黛蛤散 4. 肺阴亏耗: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 三、肺痿 1.虚热:滋阴清热,清肺生津麦门冬汤、清燥救肺汤 2.虚寒:温肺益气甘草干姜汤/生姜甘草汤 四、肺痈 1. 初期:清肺解表银翘散 2. 成痈期:清肺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如金解毒散 热毒瘀结,咯脓浊痰,腥臭味严重+犀黄丸 3. 溃脓期:解毒排脓加味桔梗汤胸部满胀,喘不得卧,大便秘结,脉有力--桔梗白散 4. 恢复期:养阴补肺沙参清肺汤、桔梗杏仁煎 五、哮证 A. 发作期 1.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 若表寒里饮,寒象较甚者--小青龙汤 哮证剧甚者,可考虑在密切观察下服用紫金丹以劫痰定喘 若病久,阴盛阳虚,当标本同治--苏子降气汤 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 若病久热盛伤阴,虚中夹实--麦门冬汤+沙参、冬虫夏草、五味子、川贝等 若发作时以痰气壅实为主,寒与热俱不显著--三子养新汤,另吞皂荚丸 必要时可予控涎丹。 B.缓解期1肺虚证:补肺固卫玉屏风散若气阴两虚,可用生脉散 2睥虚证:健脾化痰六君子汤 3肾虚证:补肾摄钠金匮肾气丸、七味都气丸肾虚不纳气者+参蛤散 六、喘证 A.实喘 1 风寒袭肺:宣肺散寒麻黄汤若得汗而喘不平--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若属支饮复外寒而喘咳,痰液清稀多泡沫--小青龙汤 2 表寒里热:宣肺泄热麻杏石甘汤 3 痰热郁肺:清泄痰热桑白皮汤 4 痰浊阻肺:化痰降气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 肺气郁痹: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 B.虚喘 1 肺虚: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中气虚弱,脾肺同病(食少便溏腹中气坠)补中益气汤 2 肾虚: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参蛤散肾阴虚--七味都气丸+生脉散 如兼标实,痰浊壅肺,喘咳痰多,气急,胸闷,苔腻--用苏气降气汤 如阳虚饮停,上凌心肺,而喘咳心悸或水邪泛滥而肢体浮肿、尿少,舌质淡胖,脉沉细者--真武汤 若出现喘脱危象(喘逆剧甚,张口肩,鼻煽气促,端坐不能平卧等)--参附汤送服黑锡丹、蛤蚧粉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