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少子化

少子化

少子化
少子化

少子化問題

二年二組楊建楠201004074034日本の人口と言えば、私が一番興味を持っているのは少子化問題です。

日本の総人口は2000年国勢調査で約1億2692万人でした。人口の総量は確かに増えていますが。でも、出生率が低下しているので、人口増加率はずっと低下しています。2000~2005年の五年間の人口増加率はただ0.7となりました。これは戦後最低でした。それに総務省統計局の調査によると子供の割合は平成22年に13.3%で36年連続の低下です。だから、日本にとって、少子化問題は今後大きい社会問題になるではないでしょうか。

少子化の原因は主に二つあると思います。

一つ、現代社会の進歩に伴って、女性の地位が高くなってきます、だから、たくさんの女性は労働市場へ進出します。それで、晩婚化と未婚化を促しています。ある新聞によると「日本は未婚化社会に入った」と書ったそうです。それに、2008年の金融危機後、この未婚化と晩婚化の現象はますます多くなる恐れがあります。

二つ、最近日本経済はずっと不景気です。とくに2008年の金融危機後失業者やフリーターが増える一方です。結婚したい若者は減少するわけです。それで、子供の出生に影響を与えます。

なお、女性の高学歴化の向上や若者の価値観の変化なども少子化の原因だと思われます。

実は、近年中国も少子化傾向があります、でも、その原因は日本とちょっと違います。確かに、経済の発展や晩婚化なども少子化傾向の原因です。でも、1970年代末の改革開放以降の約30年間は「一人っ子政策」という人口抑制政策が実行されます。これは、中国少子化傾向の本来の原因だと思います、この政策は人口を抑制する役割があります。しかし、これからは一人っ子としての若者のストレスが強くなると思います。もし、二人は結婚して、夫婦二人は四人の親のことを世話になければなりませんから。

少子化問題は日本も中国もますます深刻化な社会問題になると思います。両国の政府は国民の利益を考えて、いろいろな対策を考えなければならないでしょう。

世界人口老龄化现状趋势和政策实践

世界人口老龄化现状趋势及政策实践 ——国外养老模式案例研究及经验启示 人口问题是全球最主要的社会问题之一,是当代许多社会问题的核心。据联合国统计,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达到90—100亿,其中60岁以上的人口将达到20亿,65岁以上人口到2050年将达到15亿,将很快超过5岁以下儿童的人数;另一方面,随着科技进步和医疗水平的提高,世界人口人均寿命不断延长,这种形势下,很多人必须重新规划自己的退休计划,或推迟退休,甚至不退休,以维持稳定收入。控制人口的增长已迫在眉睫,而老龄化问题是人口问题中最突出的问题。 对社会而言,迅速膨胀的老龄人口并非一笔财富,而意味着沉重的财政负担,比如全球每年用于治疗老年痴呆症的费用超过6000亿美元。标准普尔公司在近期题为《2010年全球老龄化》的分析报告中指出:“世界人口正以不可逆转的速度步入老龄化这一事实,将成为勾勒未来国民经济健康程度的决定性因素,没有其他力量能与其相比。”该报告警告,很多国家并未准备好负担未来这么多退休人口的养老和医疗费用;未来几十年内,假如这些国家政府未能在针对老年人口的投入政策方面作出深度改革,持续增长的国家负债水平将大大增长。 目前世界人口老龄化程度较深的国家有日本、意大利、德国等,其高达25%以上,而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7%。按这个标准,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控制人口老龄化问题已刻不容缓,对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一、世界各国人口老龄化状况及程度 1.老年人口数量庞大且增长速度快。据官方统计,截止到2012年世界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8.2亿,预计2050年这一数字将达到20亿,同时也将第一次超过全世界儿童(0—14岁)的人口数。根据联合国专题项目的研究估算,到2050年每5人中将会有一个老年人,到了2150年,每3人中就会有一个60岁以上的老年人(如图1,2)。 (图1)2010-2015世界人口老龄化历史数据及预测数据(单位:亿人): (图2)部分国家65+岁老人占总人口比例从10%增加到20%的年数:

中国老龄化现状及其对策

中国老龄化现状及其对策 所谓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逐渐上升的过程。按国际通行的标准,当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中的比例超过10%或7%,即可看作是进入了老年化时期。人口老龄化是一种世界性趋势。美、德、法、英、日等发达国家早已跨人老龄杜会,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6.96%,已进人老龄社会。由于我国人口本身特有的特点,导致人口老龄化引发各种社会和经济问题,同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更为突出、复杂。 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形势十分严峻,已经对我国的经济增长潜力、劳动力供给格局、社会保障体系、传统家庭结构等都造成持续冲击。能否科学应对人口老龄化、处理好人口老龄化与社会和谐发展之间的关系,关系到我国未来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和谐稳定以及人民群众的福祉。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与那些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主要是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出如下的特点: 1、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大 中国不仅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也是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据2000年全国人口第五次普查,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43亿,相当于老龄人口位于世界第二的印度的2倍,第三的美国的2.5倍左右。预计到2020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34亿人;到2050年,增加到4.3亿以上,占世界老年人口的22.3%,占亚洲的35%,比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老年人口总和还多。 2、人口老龄化速度快 据统计资料显示,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年均递增3%,远高于总人口增长率1.68%,大大高于欧美等国,也略快于日本。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的统计和预测,65

日本少子化的原因及对策

日本少子化的原因及对策 日本少子化的原因.对策 摘要:日本已经成为全球少子化的先驱国家。日本不仅人均寿命全球第一 ,出生率在国际上也是处于最低水平。另一方面,生活方式、企业形态、社会保障制度等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形成的经济社会体系随着经济的国际化、成熟化而出 现扭曲 ,并加速了少子化问题的进程。本文试着就日本的经济、社会现状找出了少子化存在的原因 ,并分析了日本 就这一严重的社会问题制定的一系列政策。 1.日本少子化的社会现状 日本厚生劳动省发表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 ,目前日本的晚 婚、少子、人口老龄化现象十分严重。日本厚生劳动省下属的社 会保障人口问题研究所每 5年进行一次 “出生动向基本调查”。 该所对女方为 50岁以下的 6949个初婚家庭进行的调查显示 , 平均初婚年龄男方为 28.5岁,女方为 26.8岁,与 5年前的调查相 比,女方晚婚的倾向更加明显。在结婚不满 5年的家庭中 ,计划 要孩子的数量也首次减少到 2个孩子以下。另外 ,独生子女的家 庭也有所增加。日本总务省发表的最新调查报告也指出 ,日本六 十五岁以上高龄者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一

,居全球之冠 ,未满 十五岁人口跌至百分十三点六 ,创全世界最低纪录 ,成为全球最 少子高龄化的国家 ,少子化问题的严重可想而知。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 ,合计特殊出生率 (女性一生产小孩数 的平均推算值 )若低于 2.08名,将使得人口迈向减少。日本的 出生率过去三十年来一直减少 ,去年的合计特殊出生率跌至 只有 1.25名,而且总人口自战后首次出现「自然减」的现象 , 显示日本社会步入人口减少的时代。 2.少子化产生的原因 总的来说低出生率是造成少子化的主要原因 ,而社会经 济的不断发展是造成低出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二战期间, 日本政府鼓励多生育 ,禁止人工流产 ;战后日本颁布了《优生 保护法》 ,随着人流解禁 ,经济逐渐复苏和国民生活水平的提 高,人们倾向于少生子女以得到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这样一来 ,使日本的生育率大幅下降。 从当今日本女性的婚育观转变也不难看出 :少子化也来 自于未婚率的上升以及晚婚化和晚产化的升高 ,结婚育儿在 人生的优先顺位走低。日本女性的晚婚 ,不婚和少生孩子 ,似

城镇化进程 及现状

中国城市化进程即中国农村转化成城市的过程。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中叶,由于受到世界列强的侵略,以及受到军阀割据的困扰,导致中国城市化的发展不均衡。自50年代中期以后建立了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使得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由于中国的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如何依照可持续发展理论,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进程,是21世纪中国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 1978年以前 1.城市化水平。 从1949年建国到1978年“三中全会”以前,中国大陆的城市化相当缓慢,在1950至1980年的30年中,全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由28.4%上升到41.3%,其中发展中国家由16.2%上升到30.5%,但是中国大陆仅由11.2%上升到19.4%。这种城市化的缓慢并不是建立在工业发展停滞或缓慢的基础上,正相反,改革开放前的29年,中国大陆的工业和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并不算慢,工业总产值1978年比1949年增长了38.18倍,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49年的30%提高到1978年的72.2%;社会总产值增长12.44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全社会总 上海

产值中的比重,则由1949年的41.4%上升到1978年的77.1%;国民收入总额则从1949年的358亿元增长到1978年的3010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提高7.41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国民收入构成中的比重,也由1949年的31.6%上升到1978年的64.6%。从1950年到1973年,世界GDP总量年均增长4.9%,人均GDP增长2.9%,其中中国大陆GDP年均增长5.1%,人均增长2.9%,高于和等于世界平均水平,高于同期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 2.城市化特点。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城市化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政府是城市化动力机制的主体。(2)城市化对非农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很低。(3)城市化的区域发展受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的制约。(4)劳动力的职业转换优先于地域转换。(5)城市运行机制具有非商品经济的特征。 这种城市化的结果,是形成了城乡之间相互隔离和相互封闭的“二元社会”。这里所说的二元社会结构,是指政府对城市和市民实行“统包”,而对农村和农民则实行“统制”,即由财产制度、户籍制度、住宅制度、粮食供给制度、副食品和燃料供给制度、教育制度、医疗制度、就业制度、养老制度、劳动保险制度、劳动保护制度、甚至婚姻制度等具体制度所造成的城乡之间的巨大差异,构成了城乡之间的壁垒,阻止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自由流动。

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成因分析

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成因分析 2014年04月09日10:41来源:中国经济时报作者:徐光瑞韩力 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首先,我国老年人口规模较大,老龄化速度有所加快。 2012年,我国大陆总人口达到135404万人,其中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为100403万人,占全部人口的74.1%,较2011年下降0.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量为12714万人,占当年全部人口的9.4%,比重较2011年上升0.3个百分点。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不断增多。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从1982年的62517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100403万人,年均增加1262.9万人;劳动年龄人口占比从1982年的61.5%增加到2012年的74.1%,年均增加0.4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我国老年人口数量也在稳步增长,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从1982 年的4991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12714万人,年均增加257.4万人;老年人口占比从4.9%增加到9.4%,年均增加0.15个百分点。 从国际比较情况来看,根据世界银行统计数据显示,1980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总量为4980.6万人,占全部人口比重为5.1%,低于世界0.9个百分点,老年人口总量相当于美国、日本和俄罗斯三个国家之和;2012年,我国老年人口总量为1.17亿人,占全部人口比重为8.7%,高于世界0.9个百分点,老年人口总量超过美国、日本和俄罗斯三个国家之和的近30%。我国老年人口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老龄化速度有所加快。1982-2002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年均增长219.3万人,而2002-2012年年均增长333.7万人,近十年年均增量较之前二十年多增114.4万人;从占比来看,1982-2002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年均增加0.12个百分点,而2002-2012年占比年均增长0.21个百分点,近十年年均增量较之前二十年多增0.09个百分点。 从国际上通用的衡量人口年龄结构的抚养比指标来看,我国人口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总抚养比显示,1982-2010年,整体呈下降趋势,从62.6%下降至34.2%。但是,总抚养比近两年持续增长,2011年和2012年分别为34.4%和34.9%,显示出全社会的人口抚养负担正在加重。细分抚养比显示,我国少儿抚养比从1982年的54.6%大幅下降至2012年的22.2%,而同时老年抚养比从8.0%上升至12.7%。 上述数据显示,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呈现总量扩张、增量提速的发展态势,人口抚养负担正逐步加强。 其次,老年人口分布不均,老龄化呈现转移趋势。众所周知,我国人口众多,各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发展形势也表现出明显的区域不平衡性。从地区分布来看,东部和中部地区的人口老龄化形势相对严峻,西部地区的人口压力相对较小。从时间走势来看,东部地区人口老龄化正逐渐向中部和西部地区转移。数据显示,2002年,我国31个省、区、市中,有北京、

浅析老龄少子化给日本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

浅析老龄少子化 给日本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 顾勇 [摘要]众所周知,日本是世界第一长寿国家。然而,当其老龄化社会的进展程度超出人们的预想及社会承受能力时,就会引起众多的社会问题。加之少子化倾向的飞速发展,可以说正在影响着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并将导致长久以来的家庭观念和人伦道德的崩溃。少子老龄化和人口自然减少问题将对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乃至被视为”21世纪主要的社会问题”。引导人们以长期和超长期的视野来考量人口问题,以形成适应新时代的新人口观,正是人口学教育的意义所在,也是人口研究和人口学复兴的契机。 [关键词] 老龄少子化现状影响思考 近年来,随着日本女性的高学历化及对于结婚、生子价值观的变化,日本整体的出生率大幅降低,除此之外,生活条件的改善与医疗技术的进步,死亡率也大幅降低,日本的少子高龄化(15岁以下人口低于65岁以上人口)问题日益严重。日本政府2008年4月22日公布的2008年版《少子化社会白皮书》警告称,如果对少子老龄化问题不采取有效措施,到2050年日本15岁以上的可就业“劳动力人口”仅为4228万人,不足2006年(6657万人)的三分之二,将“对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白皮书还强调说,尤其是“随着年轻劳动力的减少与老龄人口退休的不断增加,预计劳动力人口将呈现老龄化与递减的趋势”。到2050年时,日本即将面临“超少子高龄社会”,平均每1.5名有职业者就需养一位高龄者。 一、日本少子老龄化问题的现状 一般认为,当一个国家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7%的时候,被称为老龄化社会,如果这一比例再翻一番,超过14%的话,就被称为老龄社会。日本从1994年就进入了老龄社会,目前是世界上老龄化现象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走在日本的街头,老年人的痕迹随处可见,显然,日本是一个老龄化非常明显的国家。超过65岁的人在日本的总人口中比例已经超过了20%,也就意味着每5

我国城市化现状进程分析

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介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1)1978-1984年,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要动力推动城市化阶段。这个 阶段的城市化带有恢复性性质,“先进城后建城”的特征比较明显。第一,表现 在大约有2000万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和下放干部返城并就业,高考的全面恢复 和迅速发展也使得一批农村学生进入城市;第二,城乡集市贸易的开放和迅速发展,使得大量农民进入城市和小城镇,出现大量城镇暂住人口;第三,这个时期 开始崛起的乡镇企业也促进了小城镇的发展;第四,国家为了还过去城市建设的 欠帐,提高了城市维护和建设费,结束了城市建设多年徘徊的局面。这个阶段,就人口来看,城市化率由1978年的17.92%提高到1984年的23.01%,年均提高0.85个百分点。 2)1985-1991年,乡镇企业和城市改革双重推动城市化阶段。这个阶段以 发展新城镇为主,沿海地区出现了大量新兴的小城镇。 3)1992-2000年,城市化全面推进阶段,以城市建设、小城镇发展和普遍 建立经济开发区为主要动力。1992年到1998年,城市化率由27.63%提高到 30.42%,年均提高0.42个百分点。 进入90年代以后,中国城市化,已从沿海向内地全面展开。1995年底与1990 年相比,建制市已从467个增加到640个,建制镇则从12000个增加到16000 多个;从人口来看,城市化水平也从1990年的26.41%提高到28.62%。 我国城市化发展现状 城市化水平稳步提高 十六大以来,中国城镇化发展迅速,2002年至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以平 均每年1.35个百分点的速度发展,城镇人口平均每年增长2096万人。2011年, 城镇人口比重达到51.27%,比2002年上升了12.18个百分点,城镇人口为69079 万人,比2002年增加了18867万人;乡村人口65656万人,减少了12585万人。

浅析日本少子化的原因

浅析日本少子化的原因 本文着重分析了日本出现少子化的原因和背景。认为这是随着高学历化及女性劳动者的增加,日本女性对结婚及生育价值观发生了变化,追求男女平等,拒绝成为生产工具,以及育儿成本增加导致的结果。作为严峻的社会问题之一,已深刻的影响到社会、经济、教育等各个方面,困扰着日本政府和社会各阶层。也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 标签:少子化;原因;婚育观;日本 近年来,日本一直被“少子化”问题所困扰。何为“少子化”,如其字面意思所示,少子化是指生育率下降,造成幼年人口逐渐减少的现象。日本当局最新的一项调查显示,日本要维持良好的社会结构,最理想的状况是,每对夫妇生下2.48名孩子。但在2011年每对夫妇的生育率平均只有1.39,与2010年持平。合计特殊出生率在2005年跌至1.26的历史最低点后持续上升,但增速有所放缓。本文将以日本少子化产生的原因为重点进行阐述。 一、日本出现少子化的原因 1、晚婚晚育 在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的婚姻状况直接地影响到人口的发展,并且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关系。从日本厚生省发表的《人口动态统计》来看,2010年日本人的初婚年龄,男性为30.5岁,女性为28.8岁,而1980年,男性的初婚年龄为27.8岁,女性为25.2岁。约30年中,男性和女性的初婚年龄分别上升了2.7岁和3.6岁。像这样的晚婚化日渐明显。初婚年龄的上升随之带来的结果就是生育年龄的上升。女性的平均生育年龄由10年前的28.8岁到如今的29.9岁,增长了1.1岁。同样,日本的生涯未婚率(50岁为止的未婚率),男性从1.7%到20.1%,女性从3.3%到10.6%,以飞速增长。晚婚化和未婚化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日本少子化的进展。 2、出生率的低下 由于晚婚化且女性最佳生育年龄限制等原因,不得不放弃生育的夫妇在增加。另外,随着结婚之后还持续原先工作或者生育后想再就职的女性的增加,会有控制生育儿童人数的现象产生。 日本厚生劳动省的人口动态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日本的合计特殊出生率(1名女性终身生育子女人数)为1.39。出生率在2005年创下历史最低记录的1.26后逐年上升。2008与2009年的出生率均为1.37,2010年则上升了0.02点。厚生省分析认为,出生率上升是因为36至39岁生育和生育第二胎以上的女性增加,同时表示“虽然出生率转为上升,但少子化现象今后仍将继续”。

2021年有关现代日本少子化原因分析

关于现代日本少子化原因的分析 摘要21世纪的日本面临着最重要的课题之一是抑制少子化的进程。日本仅次于意大利和德国,步入世界少子化国家的行列。如果任其现在的情况发展下去,日本民族将面临严重的存亡问题。日本少子化问题最大的原因,在表面上看起来是当今女性未婚,晚婚等原因所导致的。但是少子化问题不单是女性不生小孩的问题,它与日本的经济环境,女性意识,社会文化等有着紧密联系。日本政府已采取政策处理问题,但是没有明显的效果。所以本文来分析日本少子化的原因来尝试探究日本政府政策没有奏效的原因。 关键词少子化;经济;价值观念;政府政策 (一)日本少子化的现状 日本的人口在23年达到顶峰,从那之后一直处于减少状态。日本的少子化现象是劳动力人口减少,国家税收减少,以至于使日本社会经济发展停滞的主要原因,长期来看的话,日本少子化对于日本的存亡有着莫大的关系。日本的政治家分析日本的少子化是由于日本女性在大学或者企业上班,总之,是由于日本女性进入社会的原因导致的。对于日本少子化问题,日本政府出台的政策至今效果并不大。 据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与出生率高的冲绳县和福岛县 等相比,出生率低的反而是京都,北海道,京都府等这样的大都市。日本的年出生率在1973年一直处于下降的状态,现在的出生率减少到当时的5%。出生率最高的发生在1971年,当时的出生率是16跌落到23年的29。现在的29对于长时间保持人口,日本的少子化对于日本的经济是一个很大的打击。 (二)日本少子化的原因 晚婚晚育的原因 日本的少子化变得越来越严重,应经成为日本国家的一大重大课题。全国的国民对于少子化抱有不安全感。这一重要的理由是晚婚和未婚。进入2世纪8年代开始,日本年轻人的结婚率越来越低。单身贵族越来越多,很多人甚至不愿意生孩子。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日本女性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多,这又导致了晚婚和非婚化。不结婚,不生孩子的倾向越来越严重。所以晚婚化的推进,未婚率的提高,严重影响了全体社会的出生率。 日本晚婚晚育现象加剧,女性生育率仅仅39。日本厚生劳动省在212年6月6日发表了211年的人口动态统计结果。据调查显示,日本女性的平均生育年龄为3.1岁,首次突破了3岁大关。据了解,1975年女性的平均生育年龄为27岁,到了3年后的5年则上升到了21岁,而去年更是达到了29岁,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如果这种生育率

当前我国城镇化的发展问题及解决措施

当前我国城镇化的发展问题及解决措施 国内外发展环境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我国必须寻找新的经济增长源泉。加快推进城镇化便是一个很好选择,同时城镇化的发展也具有重大意义。 我国城镇化的现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城镇化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对限制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进行了改革和调整,城镇化水平也有了明显提高,但与此同时,优先支持工业化的体制格局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一直存在于经济发展过程中。一、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到2012年,用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衡量,我国经济发展已经处于中上等收入国家水平,但用城镇化率衡量,我国城镇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重只有52.6%,还处于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很显然,我国的城镇化已经明显滞后于工业化;二、城镇化的区域差异较为明显,从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现状来看,由于城镇化发展水平的不平衡(东北地区>东部地区>全国平均>中部地区>西部地区),虽然东部地区在四大地区中无论是工业化率还是非农化率都最高,但城镇化发展与工业化和非农化发展最为协调的地区是东北地区,东部地区则居其次;而中部地区城镇化发展滞后于工业化和非农化发展的现象最明显,甚至超过西部地区;三、城镇规模等级结构基本合理,合理的城镇体系结构要求不同规模等级城镇之间保持合适的比例关系,中间不出现断层也不缺少环节;四、人口流动的促进作用在增强;五、大城市的中心地位得到加强;六、中小城市数量发展出现迟滞;七、小城镇发展仍需引导和扶持等等。 我国城镇化存在的问题。 1、规划体制不健全,土地制度存在弊端,规划体系不健全主要体现在政府的规划缺乏前瞻性,城镇建设只谈城镇,忽视了农村的发展,不能将城乡建设结合起来,从而导致更严重的城乡分割。而且,政府的一些政策严重向城镇偏移,子女上学、社会保障、廉租房建设等一系列为农民进城做保障的政策缺失,政府城镇建设规划与农民实际需求不相符,不利于城镇的长远发展。另外,土地制度的弊端也为城镇化的推进带来了障碍,土地产权不明晰、流转制度不规范制约着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自由流动,而且农民依靠土地所带来的收入相当低,农民物质基础薄弱,很多农民处于亦农亦工的状态,辗转于城市和农村之间,不利于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的快速转变; 2、城乡分割严重,二元结构明显。改革开放后,先富带后富的政策使得我国东部和沿海地区快速发展起来,成为我国经济强劲增长的后备力量。但是在随后的逐渐发展过程中却造成我国地区发展极不平衡的后果,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分割严重,贫富差距大,二元结构明显,然而现实表明东部沿海地区发展起来过后,不但没有带动内地经济的意识,反而利用优势让西部等为其提供原料和市场,这与当初的政策不符合,改革开放的成果得其独享,当然,在决策这一伟大政策时,恐怕只考虑到了经济的发展,不曾预测到人的自私性吧。 3、产业发展滞后,不能带动城镇发展。而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特别是西部,产业发展相当滞后,许多地区生产力低下,虽然有丰富的农业资源,但未形成农业产业化生产,第二产业又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而第三产业主要集中在传统的、低水平的交通、餐饮等服务行业,没有形成具有强大生产力的产业基础。 4、城镇体系不健全,功能不佳,城镇规模结构不合理,一些地区小城镇数量众多,缺乏大城市的支撑,而与此同时大城市又不能充分发挥带动作用,使得大城市与小城镇之间经济发展相互制约; 5、环境污染严重,压力大,城镇规模结构不合理,一些地区小城镇数量众多,缺乏大城市的支撑,而与此同时大城市又不能充分发挥带动作用,使得大城市与小城镇之间经济发展相互制约。

论日本的_少子化_及其对策

外国问题研究1998年 第2期论日本的“少子化”及其对策 关春影 战后50余年来,日本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但日本社会的老龄化、少子化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在日本,老龄化问题已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认识和重视,并对此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但关于少子社会、少子化给日本带来的负面影响,只是在近些年才引起人们的关注,特别是在教育界,正在对这一课题进行广泛的研究并探索和制定行之有效的对策。 一、少子化的现状 从日本人口的变化来看,自1920年以来,平均每年大约有200万左右的婴儿出生。但在1947—1949年的三年里,人口数增长迅速,每年大约有270万婴儿出生。这是由于二战后,人们有了安全感,同时,从国外归来的士兵大都处于生育适龄期,因此出现了第一次生育高峰,日本人把在这一高峰期出生的一代人称之为“团块世代”。另据统计,1947年“合计特殊出生率”,平均每位妇女一生生育的子女数为4.5人。 1948年,由于日本制定了《优生保护法》,使堕胎合法化,加上避孕手段迅速普及,日本出现了历史上第一次人口下降的情况,1953年出生的婴儿数为150万人。到1957年,合计特殊出生率为2.4人,日本进入了低出生率时期。直至第一次石油危机后的1974年,每对夫妇2个孩子这种家庭结构基本上没有改变。但1966年的情况较为特殊,这一年出生的婴儿非常少,仅有136万人,这是因为1966年为丙午年,许多日本人认为丙午年出生的女孩命运不佳,而不愿意在这一年生孩子。从1971年至1974年,“团块世代”到了结婚生育年龄,这一时期的出生率连年超过200万人,出现了第二次生育高峰。这一高峰期出生的一代人被称为“子团块世代”,其人数超过800万。此后,合计特殊出生率再次呈下降趋势,1989年下降至1.57万人,跌破了1966年丙午年1.58人的这一日本最低记录,日本人称其为“1.57冲击”。而实际上,日本要保持现有的人口数量,合计特殊出生率必须保持在2.1人。1993年以后,最低合计特殊出生率记录一再被改写,1993年为1.46人,1994年为1.50人,1995年为1.42人, 1996年为1.43人。这一系列的数字虽有小幅度变动,但它确确实实地告诉人们“少子社会”已正式到来了。日本在1992年发表的《国民生活白皮书》中,首先使用了“少子社会”一词。 自1947年以来,日本平均千人的婴儿出生率基本上呈不断下降的趋势。1947年为34.3人, 1957年为17.2人,1967年为19.4人,1977年为15.5人,1987年为11.1人,1997年为9.6人(详见下页表格)。由此可见,日本的少子化进程之快,已达到了不容忽视的程度。 二、出现少子化的原因 日本的少子化进程如此之快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1.已婚妇女生育数量减少 造成日本少子化的最主要原因是已婚妇女生育数量逐年减少。众所周知,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不但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且能对人们的某些传统观念产生深刻的影响。过去,日本也有“养儿防老”的观念,但是随着“核家庭”的增多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一观念逐渐淡化,依赖子女度过晚年的想法已不象以前那么强烈。另外,日本教育费用不断增大,考试竞争日趋白热化,使得许多家长为子女的前途忧心忡忡,这些都无形地加大了已婚妇女育儿的精神负担。需要提及的是日本的职业妇女,她们既要同男人一样

浅析我国城镇化发展现状及特点

浅析我国城镇化发展现状及特点 吴坤 摘要:我国城镇化进程日益加快和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为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小城镇作为连接大中城市和广大农村的桥梁,在城市与乡村之间构筑起生产要素流到的通道,是真正意义上的城乡契合点,它既是广大农村通往城市的桥头堡,也是支撑城市发展的“大厦”基石。小城镇不但是支撑大中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所在,而且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意义重大,在全国城镇体系中处于基础性的地位,本文为今后的城镇规划提供一定的依据。 关键词:城镇化;现状;特点 1.引言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的30多年,我国已由传统农业国逐步演变为工业化(中期阶段)国家,城乡建设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小城镇建设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60年来,小城镇发展既有波折更有辉煌。小城镇发展正在进入持续飞跃发展的新时期。但是,应该看到,小城镇发展绝非完美无缺,它还存在着城镇生产要素聚集效率低、人口吸纳能力弱、投资发展环境竞争力不强、政策不配套,以及本身规模小、水平低等诸多问题,很值得认真分析研究。。 2.什么叫城镇化 所谓小城镇是,农村地区一定区域内工商业比较发达,具有一定的市政设施和服务设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研和生活服务中心。 3为什么要发展城镇化 3.1城镇化是城镇建设和管理的龙头。 3.2城镇划是国家对其发展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之一。 3.3城镇化具有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 3.4城镇划可持续发展有赖于加强规划的整体调控。 3.5城镇化是政府部门管理的法例性文件 4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历程 早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就有了小城镇的萌芽,到了奴隶社会小城镇随之出现并兴起。尽管经过了长期的发展,到了近代小城镇仍然基本上还是依附着农业,是一种以自然经济为主的形态模式,绝大多数没有现代工业,手工业和商业也不发达。20世纪中叶,由于受战争等的影响,许多小城镇经济萎靡、发展停止。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小城镇获得了新的生机,按其历程可分为五个不同的发展时期: 4.1、恢复调整时期(1949-1961) 这一时期,我国小城镇得到了初步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根据生产力的布局对原有城镇体系做了调整,批准设立了136个城市,使之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工业基地。 4.2、萎缩停滞时期(1962-1978) 由于“大跃进”盲目吸收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市镇增长过快,造成工农业和城乡发展比例失调,加上自然灾害的影响,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大面积歉收,城镇人口膨胀超出了当时农业的承受能力,导致全国范围内的口粮短缺,城镇居民粮油副食品供应困难。为此,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被迫采取了压缩城镇人口,减少市镇数量的措施。 4.3、缓慢发展时期(1979-1983) 1978年改革开放后,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繁荣和产业结构、人口结构的变化,镇作为城乡之间的桥梁和纽带,逐步得以复苏,在政社分开、建立乡镇政权的过程中,恢复了一批镇

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特征

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特征 老龄化社会是指老年人口占总人口达到或超过一定的比例的人口结构模型。按照联合国的传统标准是一个地区60岁以上老人达到总人口的10%,新标准是65岁老人占总人口的7%,即该地区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 老龄化现状 1.我国老龄化增速快于世界 据联合国预测,1990-2020年世界老龄人口平均年增速度为 2.5%,同期我国老龄人口的递增速度为3.3%,世界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995年的6.6%上升至2020年9.3%,同期我国由6.1%上升至11.5%,无论从增长速度和比重都超过了世界老龄化的速度和比重,到2020年我国65岁以上老龄人口将达1.67亿人,约占全世界老龄人口6.98亿人的24%,全世界四个老年人中就有一个是中国老年人。 发达国家老龄化进程长达几十年至100多年,如法国用了115年,瑞士用了85年,英国用了80年,美国用了60年,而我国只用了18年(1981-1999年)

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而且老龄化的速度还在加快。 2.呈现“未富先老”的特征 瑞典、日本、英国、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在进入老龄化时,人均GNP己达1~3万美元,在全球72个人口老龄化国家中,人均GNP达一万美元的占36%,一万至三千美元的占28%,而我国在2002年只有980多美元,就提前进入了老龄化。说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尚处于世界中下水平时,老龄化程度却己进入了发达国家的行列,呈现了“未富先老”的特征。老龄化的加速对经济社会都将产生巨大的压力。 3.经济发达地区率先进入老龄化 据2002年人口抽样调查,65岁及以上占全国人口比重,平均为8.2%,比2000年人口普查7.0%高1.2个百分点;按地区分,老龄化程度以上海最高达13.4% ,进入8%以上的地区是浙江11.2%,北京10.8% 、天津10.7%,江苏9.9%,重庆9.2%,湖北8.8%,湖南、广西、四川均为8.6%,山东8.5%,安徽8.2%,辽宁8.1 %,陕西8.0%,共14 个省市总人口达6.9亿人,占全国总人口54%。西北地区和云贵藏等17个省区均在8%以下,呈现了经济发达地区率先跨入了老龄化社会。按城乡分组,2000年人口普查,城镇老龄化比例

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现状分析

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现状分析 新型城镇化概念 中投顾问在《2016-2020年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深度分析及发展规划咨询建议报告》中提到,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 新型城镇化的“新”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城镇化的核心是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完成农民到市民的转变,而不是建高楼、建广场。农村人口转移不出来,不仅农业的规模效益出不来,扩大内需也无法实现。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出发,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基本完成城镇化,我国还需要更长的时间,但指导思想不会变。探索和展望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中长期发展过程,其内涵应当体现以人为本、集约高效、多元推动、产城融合、城乡统筹、全面协调、低碳生态、上下互动等基本特征。 世界各国城镇化进程既体现出一定的共性特征,也显现出不同国家的特殊性。为此,需要科学认识和理解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新型城镇化建设现状 (一)城镇化率正稳步提升 1978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只有17.9%,生活在城镇的人口约1.7亿。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5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中显示,从城乡结构看,城镇常住人口77116万人,比2014年末增加2200万人,乡村常住人口60346万人,减少1520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56.1%。 图表2011-2015年年末人口数及其构成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二)城镇体系及空间布局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经营更稳健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其对策分析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其对策分析 Population aging in China pres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 analysis 10预防陈欢2010223641 摘要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到江泽民提出“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建设方针后,中国的经济就日新月异的发展着,以很快的速度赶超着西方国家的生活水平.但是西方世界历史在2007年达到颠峰,人口老龄化问题随之出现。而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水平,精神物质得到进一步保障,人口平均寿命逐渐向后延迟.人口老龄化问题必然出现,相继的问题随之出现。这样的问题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讲是极赋挑战性的,也是非常棘手的。能否处理和解决好此问题,是关系我国能否顺利实现下个目标的关键。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加快解決 Abstract From the new China was founded to reform and open policy, to jiang zemin put forward "all taking economic construction as the center" the construction policy, China's economy is the development of changing, fast catch up with the western countries to life level. But the western world history in 2007. It reached its peak, the problem of aging population appears. And the living standard of the Chinese people have reached a well-off standard, spirit material further security, life expectancy gradually backward delay. The problem of aging population is inevitable, have problems arise. Such a question for a developing nation, it is vastly challenging, is very difficult. Can deal with and resolve this problem, is related to the our country achieving a goal down the key. Key words:population aging Speed up solve 一.人口老龄化的定义老龄化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平均年龄达到老龄,而不是指单一群体或个人年齢。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10%65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数酌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数的7%而14岁及以下人口占总人口数的30%并逐渐缩小,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而中国自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到2004年的22年间,中国老龄人口平均每年增长速度为2.85%高于1.17%的总人口增长速度。到2004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龄人口达到1.43亿,占总人口数的10.97%。步入老龄化社会的行列。二.中国人口现状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老龄化进程加快,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从1990年的6299万上升到2000年的8811万,占人口的比例由5.57%上升为6.96%,预计到2040年,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例将超过20%,且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将会日趋明显. 三.中国人口老龄化特征 1.老龄人口步伐趋快性,趋多性。 2.老龄人口的“贫富差距”性。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最早出现在富人区,因为他们可以享受艮好的医疗设备,也有比较充足的物质精神保障。而贫民则沒有这些保障,平均年龄和富人相比就相对要低得多. 3.老年人口分布的不平衡性。农村老年人口高于城乡人口,出现倒置现象;再者便是发展地区高于落后及发展中地区,导致一些地区出现老年人口集聚的现象。四.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四.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产生的原因我认为中国以如此快

我国城市化现状

我国城市化现状 城市是政治、经济、文化的集散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西方先哲亚里士多德曾说过:“人们为了生活来到城市,为了生活得更好而居留于城市”。世界各国的发展清楚地显示:“哪里的城市发展得越快,的市场就发展得更成熟,经济就更加繁荣,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就更高。 城市化的含义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本质:第一,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二,城市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第三,城市化是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第四,城市化是一个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农村渗透和传播的过程。第五,城市化过程是人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 城市化进程的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的比重彼此消长,不断变化;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成正比;城市化水平高,不仅是建立在二、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 在我国,城市化是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新中国建国以来的城市化进程及其理论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由于缺乏科学的城市发展观指导,受政策导向作用较大,甚至产生了“逆城市化”现象,导致我国城市化质量不高,城市基础设施不完善,廉租房住宅供应短缺,城市用地和规划规模失控

等,必须加强城市体系规划,走科学的、以人为本的和谐发展的城市化发展道路。 联合国有关机构预测,不远的未来,世界大多数人口将在城市居住。随着经济持续增长,城市化水平(这里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不断上升,并成为衡量一国或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当然,由于国情不同,各国的城市化道路以及所面临的问题也不尽相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是伴随工业化的完成在上世纪前半叶就已基本完成。而支撑现在和未来城市化发展趋势的主要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发展较快,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是在工业化没有完成的过程中进行的,因此,正确制定中国的城市化发展战略,走中国特色的城市化发展道路很有必要。 但是,在中国城市化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1)城市的设置不规范、标准不统一,主要追求城市化数量的扩张,城市化质量不高,基础设施不完善。长期以来,我国设置城市的标准是按照一定区域的总人口和非农人口的比例来确定的,忽视了经济集聚和基础设施条件。近年来,一些地方,在县改市、县并市、乡改镇、县级市升级为地级市的过程中,城市的行政地域与城市的实体地域变得模糊不清,城镇人口存在虚化扩大的问题。导致城市化质量不高,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2)城市用地和规划规模失控,出现盲目发展,造成大量耕地荒废。有的城市在城市规划过程中,盲目将用地规模扩大,诱发盲目的“圈地运动”。(3)城市住宅和基础设施供应短缺等,难以满足人口日益增长的需要,城市化质量低。城市内部用地结构不合理,

日本少子高龄化的现状、成因及其社会的影响分析(论文)

日本少子高龄化的现状、成因及其社会的影响分析 近年来,在日本一直流行着“少子高龄化”这一说法,即“出生婴儿减少,老年人口的比重不断增加”。这一现象自20世纪70年代就已出现,且愈演愈烈,不仅仅在医疗、福利、养老金等社会保障方面,而且在经济成长、产业的良性发展等方面也带来了非常大的影响,已成为日本政府和国民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文章从少子高龄化的现状、成因、社会影响等三方面,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一、少子高龄化的现状 一般认为,当一个国家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7%的时候,被称为老龄化社会,如果这一比例再翻一番,超过14%的话,就被称为老龄社会。日本从1994年就进入了老龄社会,目前是世界上老龄化现象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走在日本的街头,老年人的痕迹随处可见,显然,日本是一个老龄化非常明显的国家。超过65岁的人在日本的总人口中比例已经超过了20%,也就意味着每5个人当中就有一个老年人,于是,在街上你可以看到,开出租车的都是老年人,上下班高峰时,地铁里头发花白、西装笔挺的老年人与年轻人一样步履匆匆;在乡村,田地里开着拖拉机往来耕作的人往往也是老者居多。种种现象会让每一个在日本生活的人觉得:原来少子高龄化问题就在身边,而且越来越严重。 我们来看一些数据,2009年5月29日内阁府公布发表了《平成21年版高龄化社会白皮书》,书中指出:截至2008年10月,日本的总人口达1亿2千769万人,其中未满15岁的儿童人口约1740万人,占全体人口总数比例的13.6%,65岁以上的高龄人口达2822 万人,高龄者占总人口的比例达22.1%,也就是说每5个人中就有一个老年人,高龄化比例比上一年提高了近一个百分点,再次刷新了历史记录。统计还显示,越是高龄,女性人口越多,其中,65岁到74岁的前期高龄者约1500万人,其中女性比例比男性多出大约88万人,75岁以上的高龄者多出大约1270万人,其中女性比男性多317万人,白皮书还对日本未来社会进行了预测:大约到2020年,日本的后期高龄者将超过前期高龄者。2055年,高龄化率将上升到40.5%,届时将有1.3个年轻人负担一个老年人的福利费用。 二、日本的“少子高龄化”现象的成因 1.思想意识、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各方面的变化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思想意识、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给日本的女性带来了深刻的影响。要求男女平等的呼声日益高涨,经济的发展、教育的普及使得女性有更多的机会了解社会、了解世界,进而更加激起了她们要与男子一起参与社会发展的强烈愿望。随着男女平等意识的增强和社会地位、经济地位的提高,新一代的日本女性已不再满足传统的生活方式,不再甘心做专职的家庭主妇,在封闭的家庭生活中度过一生。 2.“大男子主义”的世俗观念加深了女性对结婚育儿的恐惧感 日本社会的大男子主义思想仍然存在,他们一心忙于工作和应酬,不愿意帮助妻子共同分担家庭和育儿事务,导致妻子身心一直处于疲惫的状态,从而使越来越多的女性对婚姻产生恐惧。同时,日本是一个“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女性要想在工作中获得同等成绩,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加上许多用人单位对有孩子的女性职工存在偏见,因此,很多女子不甘心为结婚育儿而失去自己为之付出心血的工作,从而导致晚婚晚育甚至终生不结婚的现象屡见不鲜,这是少子高龄化产生的重要原因。 3.经济不景气使年轻一代对育儿倍感压力 近年来,日本经济持续低迷,失业率上升。尤其是在泡沫经济崩溃之后,日本长期受不良债权、通货紧缩、内需不足等问题困扰,经济几乎处于停滞状态。收入的不稳定使人们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