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张萌+渭南师范学院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张萌+渭南师范学院

8.3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

8.3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 一、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动能定理是一条适用范围很广的物理定理,也是力学中最重要的规律之一,它的应用贯穿于以后的许多章节,但该节内容又是学生第一次定量的研究能量,所以教材在推导这一定理时,由一个恒力做功使物体的动能变化,得出力在一个过程中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动能的变化,要求学生通过做功转化成其它能量的数学描述,了解动能的概念。 2.教学对象分析 初中时学生已学过了动能的初步知识,这为本节教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了解物体的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定量关系,为实验探究外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定量关系做好铺垫。 3.教学环境分析 本课是与红旗中学的同课异构活动,教学活动选择多媒体教室的教学环境。活动中学生通过对教师精心设计制作的多媒体课件的理解明确学习任务,在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下进行体验学习活动。 二、教学目标: ①理解动能的概念。 ②熟练计算物体的动能。 ③会用动能定理解决力学问题,掌握用动能定理解题的一般步骤。

三、教学过程: 1.激发情感导入:授课时教师首先运用多媒体播放录像,录像内容日本海啸,涌动的海水具有巨大的能量,吞噬无数条生命,摧毁无数房屋……学生观看录像后,教师提问,海水为什么具有这么大的破坏力。同学们自然会回答运动的海水具有能量,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物理学上称为动能,前面我们学习过,某个力对物体做功一定对应着某种能量形式的变化,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弹力做功与弹性势能的关系,本节就来寻找动能的表达式。 2.理论推导,定量描述,让每一位同学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每一位同学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 (1)学生分析情境。 (2)教师用多媒体出示关键句,通过提示引发学生思考,并通过步步思考、推理,引导学生一步步接近目标。 (3)让学生根据推导结果,并结合前面学习过的内容对得到的结果进行分析。式子右侧对应初末状态的某个物理量的变化,而左侧正好等于力对物体做的功功,某个力对物体做功一定对应着某种能量形式的变化,所以1/2mv2对映的也是一种能量,这个物理量既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也与物体的速度有关,所以这就是我们探寻的动能的表达式。 动能的大小:Ek=1/2mv2 物体的动能跟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m越大Ek越大:v越大Ek越大。

高一物理《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

高一物理《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 高一物理《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精选14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一物理《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一物理《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篇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动能的概念,会用动能的定义式进行计算。 (2)理解动能定理及其推导过程。 (3)知道动能定理的适用条件,会用动能定理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 (1)灵活运用动能定理。 (2)培养学生演绎推理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物理问题进行理论探究的兴趣。 (2)激发学生用不同方法处理同一问题的兴趣,会选择用最优的方法处理问。 (3)培养学生领会自然规律的严谨的科学态度。 (4)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动能定理实际上是一个质点的功能关系,它处于《高中物理新课标必修2》第七章第七节,它贯穿于这一章,是这一章的重点,也是整个高中物理的重点。新课标在讲授动能和动能定理时,没有把二者分开讲述,而是一功能关系为线索,同时引入了动能的定义式和动能定理。这样讲述,思路简明,能充分体现功能关系这一线索。考虑到初

中已经讲过动能的概念,这样讲述,学生接受起来更容易,而且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老师讲的轻松,学生学的明白。 三、教学重点 1、动能概念的理解。 2、动能定的推导。 3、动能定理及其应用。 四、教学难点 1、用动能定理解决力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2、对动能定理的理解。 考虑到所讲授的学生已达到高二,在高一一年的学习锻炼中已基本掌握了高中物理的学习方法。也有较好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断能力。讲授这节课应该比较容易。学生在前面分别学过做功和动能的概念,动能定理常用于解决运动学的问题,学习好动能定理非常重要,并为后一节的《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学习打下基础。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知道实验探究和理论推导相结合的科学探究方法,在这里采用这种方法,是学生进一步掌握,也更加容易理解。 高一物理《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篇2 以讲授法为主多媒体手段等为辅,配合学生的自学、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法和学法。 一、引入新课 以一道例题引入新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例:一水平放置的圆盘可绕竖直转轴转动,质量为m的物块放在圆盘上 离转轴的距离为R,物块随转盘由静止开始转动,当转速增加到一定值时, 物块即将在转台上运动。已知物块与转盘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u,求在这一 过程中摩擦力对物块所做的功? 提出这个问题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这道题目是典型的功能关系转换,考虑到学生的知识结构,这道题以

高一物理人教版必修2教案:动能 动能定理

动能动能定理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动能的概念: (1)知道什么是动能。 中动能的单位是焦耳(J);动能是标量,是状态量。 (3)正确理解和运用动能公式分析、解答有关问题。 2.掌握动能定理: (1)掌握外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的计算,理解“代数和”的含义。 (2)理解和运用动能定理。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本节重点是对动能公式和动能定理的理解与应用。 2.动能定理中总功的分析与计算在初学时比较困难,应通过例题逐步提高学生解决该问题的能力。 3.通过动能定理进一步加深功与能的关系的理解,让学生对功、能关系有更全面、深刻的认识,这是本节的较高要求,也是难点。 三、教具 投影仪与幻灯片若干。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初中我们曾对动能这一概念有简单、定性的了解,在学习了功的概念及功和能的关系之后,我们再进一步对动能进行研究,定量、深入地理解这一概念及其与功的关系。 (二)教学过程设计 1.什么是动能?它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主要是初中知识回顾,可请学生举例回答,然后总结作如下板书: 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它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 下面通过举例表明:运动物体可对外做功,质量和速度越大,动能越大,物体对外做功的能力也越强。所以说动能是表征运动物体做功的一种能力。

2.动能公式 动能与质量和速度的定量关系如何呢?我们知道,功与能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做功来研究能量。外力对物体做功使物体运动而具有动能。下面我们就通过这个途径研究一个运动物体的动能是多少。 用投影仪打出问题,引导学生回答: 光滑水平面上一物体原来静止,质量为m,此时动能是多少?(因为物体没有运动,所以没有动能)。在恒定外力F作用下,物体发生一段位移s,得到速度v(如图1),这个过程中外力做功多少?物体获得了多少动能? 由于外力做功使物体得到动能,所以mv2就是物体获得的动能,这样我们就得到了动能与质量和速度的定量关系: 物体的动能等于它的质量跟它的速度平方的乘积的一半。用E k表示动能,则计算动能的公式为: 由以上推导过程可以看出,动能与功一样,也是标量,不受速度方向的影响。它在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也是焦耳(J)。一个物体处于某一确定运动状态,它的动能也就对应于某一确定值,因此动能是状态量。 下面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加深同学对动能概念及公式的理解。 试比较下列每种情况下,甲、乙两物体的动能:(除下列点外,其他情况相同) ①物体甲的速度是乙的两倍;②物体甲向北运动,乙向南运动; ③物体甲做直线运动,乙做曲线运动;④物体甲的质量是乙的一半。 在学生得出正确答案后总结:动能是标量,与速度方向无关;动能与速度的平方成正比,因此速度对动能的影响更大。 3.动能定理 (1)动能定理的推导

动能和动能定理 说课稿 教案

动能和动能定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动能定理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对动能定理的理解及其应用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法、合作讨论法、自主发现法 【学法指导】 发现学习法针对学生对新知识具有浓厚兴趣的特点,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行程问题,并通过问题的思考、讨论获取问题的解决。合作学习法根据学生善于争辩的特点,多鼓励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展开思维碰撞,相互取长补短。 【教学流程】 第一步、课前自主预习 课前布置预习任务,学生整体把握教材,广泛搜集资料,完成学习指导制定的《预案》。 设计意图: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通过学生课前自学,落实本节基础知识。完成后,各学习小组内相互交流,统一认识。 第二步、课堂学习 环节一、学情调查,情景导入 导入新课 让学生观察运动的汽车、飞行的炮弹等身边的现象启发思考、自主提问、分组探讨. 教师引导参考问题: 什么是物体的动能?物体的动能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呢? 环节二、问题展示、合作探究 一、动能的表达式 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每一种力做功对应一种能量形式的变化.重力做功对应于重力势能的变化,弹簧弹力做功对应于弹簧弹性势能的变化,前几节我们学习了重力势能的基本内容.“追寻守恒量”中,已经知道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大家举例说明哪些物体具有动能. 参案:奔驰的汽车、滚动的足球、摆动的树枝、投出的篮球等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教师引导:重力势能的影响因素有物体的质量和高度,今天我们学习的动能影响因素有哪些?通过问题启发学生探究动能的影响因素. 学生思考后总结:汽车运动得越快,具有的能量越多,应该与物体的速度有关;相同的速度,载重货车具有的能量要比小汽车具有的能量多,应该与物体的质量有关.即动能的影响因素应该是物体的质量和速度. 问题:如何验证物体的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关系? 演示实验:让滑块A 从光滑的导轨上滑下,与木块B 相碰,推动木块做功. 1.让同一滑块从不同的高度滑下,可以看到:高度大时滑块把木块推得远,对木块做的功多. 2.让质量不同的木块从同一高度滑下,可以看到:质量大的滑块把木块推得远,对木块做的功多. 师生总结:物体的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它的动能就越大.即质量、速度是动能的两个影响因素. 问题:动能到底跟质量和速度有什么定量的关系呢?动能的表达式是怎样的? 情景设置:大屏幕投影问题,可设计如下理想化的过程模型: 设某物体的质量为m ,在与运动方向相同的恒力F 的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l,速度由v1增加到v2,如图所示. 提出问题: 1.力F 对物体所做的功是多大? 2.物体的加速度是多大? 3.物体的初速度、末速度、位移之间有什么关系? 4.结合上述三式你能综合推导得到什么样的式子? 推导:这个过程中,力F 所做的功为W=Fl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ma 而 al v v 2212 2=-,即a v v l 22122-= 把F 、l 的表达式代入W=Fl,可得F 做的功W= a v v ma 22122- 也就是W= 21222121mv mv -

动能和动能定理 教案

动能和动能定理(3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的: 1.正确理解动能的概念,会用动能的定义式进行计算. 2.正确理解动能定理。知道动能定理的适用条件,会用动能定理进行计算. 3.会进行动能定理的推导. 4.会用动能定理解决力学问题,知道用动能定理解题的步骤. 二、重点难点: 1.正确理解动能定理是本节课的重点。 2.推导动能定理是本课的难点。 3.会用动能定理解决力学问题是本节课的能力培养点。 三、教学方法:分析推理、讲练结合,多媒体设备 四、教具:可改变倾角的斜面,大小不等的小木块三块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在初中学过,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叫动能.现在让我们复习一下初中做过的实验.(演示滑块从斜面上滑下,引导学生观察。)同一滑块从不同的高度滑下,高度越大时滑块把木块推得越远,对木块做的功越多.让质量不同的滑块从同一高度滑下,同学们可以看到,质量大的滑块把木块推得更远,对木块做的功更多。 实验表明,物体的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做功对物体的运动状态会产生什么效果?本节课我们来进行研究. [板书] 第四节动能动能定理 (二)进行新课 幻灯或多媒体投影: 光滑水平面上停有两木块,质量m l=3kg,m2=6kg.现依次用力F=6N,F’=24N分别作用在m l、m2上,各自牵引移动S=4m,分别计算力的功、木块的加速度和末速度.(由学生自己完成下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对同一木块,外力的功增加4倍,则速度增大为2倍;对不同质量的木块,外力对它做一样多的功,由于质量不同,所以速度也不同;对不同的木块做不同的功,看不出速度的变化规律,可见,跟外力做功密切联系的运动状态不能单用速度来衡量。 再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表中数据,物体速度不仅与外力对它做功有关,还与物体的质量有关,我们发现外力的功与 21 mv 是相等的。 解析:动能的变化量为2 022 121mv mv E t k -= ∆=-13.5J. 物体以v 0= 5m/s 的初速度竖直向上做匀减速直线运动,h=(v t 2-v o 2)/2g 重力对物体作的功W=mgh = 2 022 121mv mv t -=-13.5J.,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重力对物体作的功与物体动能的变化量恰好相等。 (二).动能定理: 1.推导: 设质量为m 的物体,初速度为v 1,在与运动方向相同的恒力F 的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

8.3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动能和动能定理 一、教学目标 1.物理观念 ①通过力对物体做功的分析确定动能的表达式,加深对功能关系的理解。 ②理解动能定理。能应用动能定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现象或者解决实际问题。 2.科学思维 ①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进行演绎推理,推导动能定理。 3.科学探究 演绎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数形结合能 4.科学态度与责任 ①能应用动能定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现象或者解决实际问题。 ②体会应用知识的乐趣,感受物理就在身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动能的概念。 教学难点:动能定理及其应用。 三、教学分析 在实际学习中学生对动能概念的理解较为容易,能够掌握外力对物体做的功与物体动能的变化之间的定性关系,能够理论推导它们之间的定量关系,但真正从深层次理解存在困难,在前几节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建立了一种认识,那就是某个力对物体做功一定对应着某种能量形式的变化.本节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推理和定义动能的表达式.让学生经过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教学的起始要求不能太高,要循序渐进,从生活中众多实例出发,通过分析、感受真正体验动能定理的内涵.通过实例分析、学生推导,小组讨论发言,教师引导等环节,

让每一位同学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每一位同学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 四、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教材在复习初中关于动能的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在学生提前预习新课的条件下,让学生举出其他类似的例子,课件展示运动的物体,给学生视觉上的冲击。说明动能变化和力是否做功有关,为后面的定量研究动能做好铺垫。对该问题的讨论实际上也为定量研究动能指明了方向。 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用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可以把力学量和运动学量联系起来。因此设置两个任务 任务一:推导动能的表达式和动能定理。 (1)创设一个运动与力联系的情景,利用学生已积累的知识和经验来开展教学。让学生经历理论推导的过程,并进一步分析,定义动能的表达式。 (2)得到动能表达式之后,引导学生得出动能定理 (一)动能 1.表达式: 2.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3.单位:国际单位制单位为焦耳,简称焦(J) 4.说明: (1)动能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 (2)动能只有正值,没有负值。 (3)动能是状态量,具有瞬时性。 (4)动能具有相对性,一般都以地面为参考系研究物体的运动

2019精选教育动能定理教学设计.doc

§7.7《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 重庆市长寿实验中学校龚正伟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内容和地位:《动能和动能定理》是人教版高中新教材必修2第七章第7节,动能定理实际上是一个质点的功能关系,它贯穿于这一章教材,是这一章的重点。 (二)重点和难点。 1.重点:动能表达式的建立及动能定理的理解。 2.难点:动能定理的运用。 二、教学目标分析 (一)物理观念: 1.通过学习建立动能观念,知道动能的表达式、单位及符号,会用动能的表达式计算物体的动能。 2.进一步树立做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观念,理解动能定理及物理意义,会应用动能定理解决简单问题。 (二)科学思维: 1.能正确运用通过单位制分析方法,猜想动能表达式。 2.通过演绎推理方法,得到功与速度变化的准确关系。 (三)实验探究: 1.根据上节课所学内容,通过单位制分析提出动能表达式的合理猜测。 2.根据实验所得数据,使用电脑软件处理数据和分析数据。 3.根据所学动能定理知识,解释实验结果,能准确表述实验探究过程和实验结果。(四)科学态度与责任: 1.基于实验事实和逻辑推理结果发表自己的见解。 2.通过动能定理简单应用理解高空抛物的危害,拒绝高空抛物。 三、学生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分别学习过做功和动能的概念,在上一节的学习过程中,已经通过探究实验得到特殊情况下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也已经初步建立起了对于某个物理过程应该实验探究和理论推导相结合的科学研究思维。 四、教学方法分析 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借助多媒体,采用了“活动探究,精讲点拨”的教学模式,以学为主,切实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五、教学流程分析 教学流程设计为:先是简单导入、认定目标;接下来把本部分内容分成两个模块进行学习:第一模块是动能的表达式,第二模块是动能定理。第一模块按实验结果猜想―设计实验探究―理论推导验证―得到正确结论四个环节进行的;第二模块是师生辨析—精讲点拨—以讲促学—学以致用的环节进行。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入新课:吹气我们每个人都会,可大家想过用力吹一口气的威力吗?请看老师的演示

《动能和动能定理》优质课教学设计

第七节动能和动能定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动能和动能定理的表达式。 2、理解动能定理的确切含义,应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演绎推导方式推导动能定理的表达式。 2、理论联系实际,学习运用动能定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动能定理的演绎推导,感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教学重点: 动能定理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对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方法: 推理归纳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开门见山,直引主题:通过上节课的探究,我们已经知道了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那么物体的动能应该怎样表达?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与物体的动能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 (二)新课教学 1、动能表达式 我们学习重力势能的时候是从重力做功入手的,而物体速度的变化的原因是力。那么我们讨论动能也应该从做功开始入手讨论。 设物体的质量为m,在与运动方向相同的恒定外力F的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l,速度由v 增加到v2,如图所示。试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力 1

F 对物体做功的表达式。(用m 、v 1 、、、v 2 表示) 。 学生先独立推导。然后让两个学生上黑板上分别写出推导过程。得出表达式: 21222 121mv mv W -= 22 1mv 可能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物理量。因为这个量在过程终了时和开始时的差正好等于力对物体做的功。这就是我们寻找的动能。 质量为m 的物体,以速度v 运动时的动能为: 22 1mv E k = 提出问题:动能是矢量还是标量?国际单位制中,动能的单位是什么?1970年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质量为173kg ,运动速度为7.2km/s ,它的动能是多大? 学生活动:回答问题,并计算卫星的动能。 2、动能定理 直接给出动能定理的表达式:21222 121mv mv W -= 或:12k k E E W -= (1) 公式的意义:212 1mv 是初动能, 2221mv 是末动能。公式表明,在一个过 程中力对物体做的功等于这个过程中动能的变化。 (2)提出问题: ①如果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动能定理中的W 表示什么意义?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应该是合力的功,它等于各力做功的代数和。 ②动能定理是我们在物体受恒力作用且作直线运动的情况下推出的,是否可以应用于变力作功或物体作曲线运动的情况,该怎样理解?

高中物理人教版第8章83动能和动能定理大单元教学设计说课稿(1)

大单元教学设计说课稿《8.3 动能和动能定理》 一、教材分析 ①本节课内容为《8.3 动能和动能定理》,主要介绍了动能的概念、计算公式以及动能定理。 ②动能是物体因运动而具有的能量,是力学中的基本概念,对于理解能量守恒和机械能守恒等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③动能定理则是研究力对物体动能变化的定量关系,为分析物体在受力过程中动能的变化提供了方法。 ④本节内容是力学学科的基础知识,为后续章节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①学生已经学习了基本的力学知识,如质点、质量、速度、加速度等概念,具备一定的力学分析能力。 ②学生对力与运动的关系有一定了解,但对动能和动能定理的具体概念和应用尚不了解。 ③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能够进行简单的公式推导和计算。 ④学生对实际问题感兴趣,善于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决。 三、核心素养 ①理解动能的概念和计算公式,认识到动能是物体因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②掌握动能定理的概念及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③了解动能与其他能量形式之间的关系,为后续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打下基础。 ①学会运用动能定理进行定量分析,分析力对物体动能的影响。 ②培养抽象思维能力,通过公式推导理解动能与速度、质量之间的关系。 ③学会从现象中提炼出物理问题,运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①通过实验观察动能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②探究不同质量、速度物体的动能变化情况,加深对动能定理的理解。 ③通过实际问题的分析,提高学生运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①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热爱和兴趣,让学生意识到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②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时遵循科学原理和方法。 ③提高学生的责任感,使学生明白学习物理不仅是为了个人发展,也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和促进科技发展。 四、教学重难点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在讲述动能和动能定理时,没有把这两点截然分开讲授,而是借住功能关系同时引入了动能的定义式和动能定理,这样学习,思路清晰简洁,能充分体现功能关系,又考虑到初中已经学过动能的概念,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容易。 通过本节的学习,应使学生理解动能定理的推导过程.清楚动能定理的适用条件,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体会到应用动能定理解题较牛顿运动定律与运动学公式解题的不同点:即运用动能定理解题由于不涉及物体运动过程中的加速度和时间,因此用它来处理问题有时比较方便。 2.教学目标 通过以上对教材的分析,教学中不仅让学生掌握好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兴趣,所以,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动能的概念和表达式。 (2)理解动能定理及其推导过程、适用范围、物理意义,并能进行相关分析与计算。 过程与方法: (1)运用恒力作用下利用牛顿运动定律和功的公式演绎推导动能定理;

(2)体会恒力作用下牛顿运动定律理与动能定理处理问题的异同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会物理学中定性分析与定量表述的关系,体会用数学语言推 理的简洁美; (2)体会感受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二、教材处理 教学重点 (1)动能表达式的推导。 (2)动能定理解题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难点 动能定理的理解与应用。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课堂上我充分发挥引导组织合作的作用,把自己做为“平等中的首席”,设问激疑然后对学生分组讨论,在功能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推理归纳、通过教师的讲解、通过多媒体演示,通过实例分析等方法启发引导学生得 出结论并总结规律。 四、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一、播放飓风、洪水破坏建筑物及子弹穿钢板等短暂视频让学生感受 并概括运动的物体在不同的状态下均可以有动能。

动能和动能定理-高中物理同步练习分类专题教案(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机械能守恒定律 动能和动能定理 1.知道动能的概念及定义式,会比较、计算物体的动能。 2.理解动能定理的推导过程、含义及适用范围,并能灵活应用动能定理分析问题。 3.掌握利用动能定理求变力的功的方法。 一、动能 1.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 2.公式:E k =1 2mv 2 。 3.单位:焦耳,1 J=1 N ·m=1 kg ·m 2/s 2 。 4.标矢性:标量。 二、动能定理 1.内容:力在一个过程中对物体做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动能的变化。 2.表达式:W=E k2-E k1=1 2mv 22 - 1 2mv 12 。 3.适用范围 a.动能定理既适用于直线运动,也适用于曲线运动。 b.动能定理既适用于恒力做功,也适用于变力做功。 c.力可以是各种性质的力,既可以同时作用,也可以分阶段作用。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对动能的理解 1.(2021福建福州四校期中)对于一定质量的物体,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动能变化,速度一定改变 B.速度变化,动能一定变化

C.动能不变,速度一定不变 D.速度不变,动能可能改变 2.(2022四川成都蓉城名校联盟期末)如图,建筑工地经常使用偏心轮。偏心轮主要由飞轮和配重组成,配重的质量为m=6 kg(配重可视为质点),到轮轴的距离为r=20 cm。若某时刻飞轮转动的角速度为ω=10√3rad/s,则此时配重的动能为() A.36 J B.48 J C.72 J D.144 J 题组二对动能定理的理解与应用 3.(2022江苏淮安期中)人骑自行车下坡,坡长l=500 m,坡高h=8 m,人和车总质量为100 kg,下坡时初速度为4 m/s,人不踏车的情况下,到达坡底时车速为10 m/s,重力加速度g取10 m/s2,则下坡过程中阻力所做的功为() A.-400 J B.-50 000 J C.-3 800 J D.-4 200 J 4.(2022江苏盐城东台创新高级中学阶段练习)如图所示,运动员把静止在位置1的质量为m的足球踢出,足球在空中到达的最高点为位置2,距地高度为h,在最高点时速度为v,落地点为位置3,足球可视为质点,重力加速度为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运动员踢球时对足球做功mgh+1 mv2 2 B.从位置1到位置2,足球重力做功mgh C.足球刚离开位置1时的动能大于mgh+1 mv2 2 D.足球即将落至位置3时速度为零 5.(2022江苏徐州期中)幼儿园的小朋友滑滑梯时,三个小朋友分别沿图中A、B、C三条不同的路径从滑梯的顶端滑到底端。设三位小朋友的重力相同,比较三者的下滑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优秀5篇)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优秀5篇) 动能定理教学设计篇一 《动能和动能定理》是高中物理必修2第五章《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第七节的内容,我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六个纬度作如下汇报: 一、教材分析 1.内容分析 《动能和动能定理》主要学习一个物理概念:动能;一个物理规律:动能定理。从知识与技能上要掌握动能表达式及其相关决定因素,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和实际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上,利用牛顿运动定律和恒力功知识推导动能定理,理解“定理”的意义,并深化理解第五节探究性实验中形成的结论; 通过例题1的分析,理解恒力作用下利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优越于牛顿运动定律,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优化和整合上,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切实进行两种方法的相关计算,在例题1后,要补充合力功和曲线运动中变力功的相关计算; 通过例题2的探究,理解正负功的物理意义,初步从能量守恒与转化的角度认识功。在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上,在尝试解决程序性问题的过程中,体验物理学科既是基于实验探究的一门实验性学科,同时也是严密数学语言逻辑的学科,只有两种方法体系并重,才能有效地认识自然,揭示客观世界存在的物理规律。 2.内容地位 通过初中的学习,对功和动能概念已经有了相关的认识,通过第六节的实验探究,认识到做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将本节课设计成一堂理论探究课有着积极的意义。因为通过“动能定理”的学习,深入理解“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并在解释功能关系上有着深远的意义。为此设计如下目标: 二、目标分析 1、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动能的概念,并能进行相关计算; 2.理解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能进行相关分析与计算;3.深入理解W合的物理含义;4.知道动能定理的解题步骤; (二)、过程与方法 1.掌握恒力作用下动能定理的推导; 2.体会变力作用下动能定理解决问题的优越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状态的变化量量度复杂过程量”这一物理思想;感受数学语言对物理过程描述的简洁美;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对动能公式和动能定理的理解与应用。 难点:通过对动能定理的理解,加深对功、能关系的认识。 教学关键点:动能定理的推导 三、教法和学法 依据《物理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要通过问题探究的方式,强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基于问题探究的过程性体验,为此,采取“任务驱动式教学”设计程序化的问题,有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和有效的探究性学习。为此,在教学设计中重点突出三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 理解什么是动能; (2) 知道动能公式Ek?12mv,会用动能公式进行计算; 2(3) 理解动能定理及其推导过程,会用动能定理分析、解答有关问题。 2.能力目标 (1) 运用演绎推导方式推导动能定理的表达式; (2) 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二.重点难点 重点:本节重点是对动能公式和动能定理的理解与应用。 难点:动能定理中总功的分析与计算在初学时比较困难,应通过例题逐步提高学生解决该问题的能力。 通过动能定理进一步加深功与能的关系的理解,让学生对功、能关系有更全面、深刻的认识。

三.教具 投影仪与幻灯片若干。多媒体教学演示课件 四.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初中我们曾对动能这一概念有简单、定性的了解,在学习了功的概念及功和能的关系之后,我们再进一步对动能进行研究,定量、深入地理解这一概念及其与功的关系。 2.内容组织 (1)什么是动能?它与哪些因素有关?(可请学生举例回答,然后总结作如下板书) 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它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 举例:运动物体可对外做功,质量和速度越大,动能就越大,物体对外做功的能力也越强。所以说动能表征了运动物体做功的一种能力。 (2)动能公式 动能与质量和速度的定量关系如何呢?我们知道,功与能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做功来研究能量。外力对物体做功使物体运动而具有动能。

下面研究一个运动物体的动能是多少? 如图:光滑水平面上一物体原来静止,质量为m,此时动能是多少?(因为物体没有运动,所以没有动能)。 在恒定外力F作用下,物体发生一段位移s,得到速度v,这个过程中外力做功多少?物体获得了多少动能? v212?mv 外力做功W=Fs=ma× 2a2由于外力做功使物体得到动能,所以动能与质量和速度的定量关系: 用Ek表示动能,则计算动能的公式为:Ek?它的速度平方的乘积的一半。 由以上推导过程可以看出,动能与功一样,也是标量,不受速度方向的影响。它在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也是焦耳(J)。一个物体处于某一确定运动状态,它的动能也就对应于某一确定值,因此动能是状态量。 下面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加深同学对动能概念及公式的理解。 试比较下列每种情况下,甲、乙两物体的动能:(除下列点外,其他情况相同) ①物体甲的速度是乙的两倍;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 整体设计: 动能定理是本章教学重点,也是整个力学的重点,《课程标准》要求“探究恒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关系.理解动能和动能定理,用动能定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要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强调过程和方法的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根本出发点,激励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学习和探究精神”,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促进其个性全面健康地发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自我体现. 在实际学习中学生对动能概念的理解较为容易,能够掌握外力对物体做的功与物体动能的变化之间的定性关系,能够理论推导它们之间的定量关系,但真正从深层次理解存在困难.在前几节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建立了一种认识,那就是某个力对物体做功一定对应着某种能量形式的变化.本节就来寻找动能的表达式.因为有前几节的基础,本节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推理和定义动能的表达式.让学生经过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教学的起始要求不能太高,要循序渐进,从生活中众多实例出发,通过分析、感受真正体验动能定理的内涵.,让每一位同学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每一位同学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 动能定理是一条适用范围很广的物理定理,但教材在推导这一定理时,由一个恒力做功使物体的动能变化,得出力在一个过程中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动能的变化.然后逐步扩大几个力做功和变力做功及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情况.这个梯度是很大的,为了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动能定理,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具体的问题,让学生寻找物体动能的变化与哪些力做功相对应. 教学重点:

理解动能的概念;会用动能的定义式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1.知道动能定理的适用范围. 2.会推导动能定理的表达式.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动能的概念. 2.熟练计算物体的动能. 3.会用动能定理解决力学问题,掌握用动能定理解题的一般步骤. 过程与方法 1.运用演绎推导方式推导动能定理的表达式,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2.理论联系实际,学习运用动能定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演绎推理的过程,培养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2.通过对动能和动能定理的演绎推理,使学生从中领略到物理等自然学 科中所蕴含的严谨的逻辑关系,反映了自然界的真实美 3. 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学习方法 知识的准备: 1. 动能的概念: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2. 合力功的求法; 3. 运用运动学和牛顿第二定律的解题步骤

动能 动能定理高三物理复习教案 人教版

动能动能定理高三物理复习教案一、知识要点 动能: 1.定义: 2.表达式: 3.单位: 动能的变化: 动能定理: 1.内容: 2.物理意义: 3.表达式: 4.对动能定理的理解: ①W总是所有外力对物体做的总功,等于所有外力对物体做功的代数和。 ②W总>0表示合外力作为动力对物体做正功,物体动能增加;W总<0表示合外力作为阻力对物体做负功,物体动能减少。 ③动能定理的应用比较广泛,既适用于直线运动,也适用于曲线运动;既适用于恒力做功的情况也适用于变力做功的情况。动能定理的研究对象既可以是单个物体,也可以是看成单一物体的物体系。 ④若物体运动的过程中包含几个不同过程,应用动能定理时,可以分段考虑,也可以将全过程作为一个整体来处理。 ⑤动能定理对应的是一个过程,并且它只涉及到物体初、末状态的动能和整个过程中合外力的功,它不涉及物体运动过程中的加速度、时间以及中间状态的速度和动能,因此用它处理问题比较方便。 5.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思路 (1)选取研究对象.一般选取某一个物体或相对静止的多个物体做研究对在象. (2)确定研究过程.研究过程可以是物体运动中的某一阶段,也可以是由物体运动的多个阶段所组成的全过程. (3)确定的研究过程内,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的分析.并分析各个力的做功情况. (4)确定研究对象的初、末动能及动能的变化. (5)应用动能定理列出相应关系式. 二、题型设计 题型1恒力做的功 【例题1】一人坐在雪橇上,从静止开始沿着高度为15m的斜坡滑下,到达底部时速度为10m/s。人和雪橇的总质量为60kg,求下滑过程中克服阻力做功是多少? 【强化训练1】学生用书P51反馈4 【强化训练2】如图所示,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有一平板小车M正以速度v向右运动。现将一质量为m的木块无初速的地放在小车上,由于木块和小车间摩擦力的作用,小车的速度将发生变化。为使小车保持原来的运动速度不变,必须及时对小车施加一向右的水平恒力F,当F作用一段时间后把它撤去时,木块恰好能随小车一起以速度v共同向右运动。设木块和小车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求在上述过程中,水平恒力F 题型2变力的功问题 【例题2】如图,质量为m的物块与转台之间能出现的最大静摩擦力为物体中立的k倍,物体与转轴OO'相距为R,物块随转台由静止开始转动,当转速增加到一定值时,物块随即在转台上滑动。在物块由静止到开始滑动前的这一过程中,转台对物块做的功为多少? 【强化训练1】质量为500t的列车,以恒定功率沿平直轨道行驶,在3min内行驶1.45km速度由18km/h增加到最大速度

动能与动能定理

动能与动能定理 动能是物体运动的表现,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重要物理量之一。物体的动能与其质量和速度有关,可以用公式K = 0.5mv²来表示,其中K表示物体的动能,m表示物体的质量,v表示物体的速度。 动能定理是描述物体运动动能变化的原理,它说明了当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动能的变化量与力的做功的关系。根据动能定理,物体的动能变化等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所做的功。公式可以表示为K2 - K1 = W,其中K1表示物体在起始状态的动能,K2表示物体在结束状态的动能,W表示力所做的功。 动能定理的推导可以通过牛顿第二定律和功的定义来进行。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 = ma,将物体的加速度a表示为v² - u² / 2s,其中u表示起始速度,v表示结束速度,s表示运动距离。将力与位移的乘积表示为Fs,将物体的质量m替换进去,可以得到力所做的功W = 0.5mv² - 0.5mu²。 根据动能定理,我们可以理解一些与动能相关的现象。比如,在一个平直的水平面上,当一个物体在滑行过程中受到恒定的水平力作用时,物体的动能会发生变化。如果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的方向一致,力做正功,物体的动能增加;如果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反,力做负功,物体的动能减少。如果没有外力作用,物体的动能不会发生改变。 动能定理也可以应用于其他一些情况。例如,当一个物体自由落体时,在下落过程中由于重力的做功,物体的动能会逐渐增加,而在上

升过程中,由于重力与位移的夹角大于90°,重力做负功,物体的动能 会减少。当物体到达最高点时,动能达到最小值,为零,而在下落过 程中逐渐恢复。 动能定理的应用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一些现实中的问题。例如,当 汽车减速时,汽车制动器所施加的摩擦力会做负功,使汽车的动能减小,从而使汽车减速停止。另外,运动员在进行跳跃动作时,运动员 腿部的肌肉通过做功使身体获得一定的动能,然后将动能转化为跳跃 的高度或距离。 总结一下,动能与动能定理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和运动状态变化的 基本概念和原理。动能定理可以帮助我们解释物体运动中动能的变化,以及一些与动能相关的现象和问题。了解和应用动能与动能定理,有 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物体的运动规律。

1-3 动能和动能定理 教案-鲁科版(2019)高中物

第3节 动能和动能定理 考点一、动能 1、动能的定义 (1)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 (2)等于物体的质量与物体速度的二次方乘积的一半。 2、动能的单位:与功的单位相同,国际单位为焦耳,1 J =1kg·m 2·s -2。 3、动能的表达式:E k =12mv 2 (1)v 是瞬时速度的大小,与方向无关; (2)对于不同参考系,速度也不同,一般以地面为参考系; (3)动能是标量(只有正值),是状态量。 (4)同一物体动能变化,速度(大小)一定变化;速度(方向)变化,动能不一定变化。 4、动能的变化量 222 1-21初末mv mv E K = ∆ 【典例详析】 例1、(多选)关于动能,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动能是普遍存在的机械能中的一种基本形式,凡是运动的物体都有动能 B 、公式2 k mv 21=E 中,速度v 是物体相对于地面的速度,且动能总是正值 C 、一定质量的物体,动能变化时,速度一定变化,但速度变化时,动能不一定变化 D 、动能不变的物体,一定处于平衡状态 【答案】AC 例2、如图所示,在水平桌面上的A 点有一个质量为m 的物体以初速度v 0被抛出,不计空气阻力,当它到达B 点时,则( ) A .动能与v 0的方向有关 B .动能大小为 C .动能大小与参考平面的选取有关

D .改变v 0的大小和方向,物体不可能再次经过B 点 【答案】B 。 例3、用电梯将货物沿竖直方向匀速提升一段距离.关于这一过程中,电梯对货物的支持力所做的功、重力对货物做的功以及货物动能的变化,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重力做正功,支持力做负功,物体的动能增大 B .重力做负功,支持力做正功,物体的动能不变 C .重力做负功,支持力做正功,物体的动能增大 D .重力不做功,支持力做负功,物体的动能不变 【答案】B 。 例4、(多选)下列方法能使汽车的动能变为原来的2倍的是( ) A .质量不变,速度增大到原来的2倍 B .速度不变,质量增大到原来的2倍 C .质量减半,速度增大到原来的2倍 D .速度减半,质量增大到原来的2倍 【答案】BC 考点二、动能定理及其应用(不涉及加速度或者时间问题时常用) 1、动能定理的内容 合外力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合外力做功导致动能发生变化。 2、表达式 (1)W =12mV 22-12 mV 12 (2)W =E k2-E k1=ΔE k 3、动能定理的应用 适用于恒力做功和直线运动,适用于变力做功和曲线运动。 4、动能定理的理解 (1)等值关系 某物体的动能变化量总等于合力对它做的功. (2)因果关系 合力对物体做功是引起物体动能变化的原因,合力做功的过程实际上是其他形式的能与动能相互转化的过程,转化了多少由合力做了多少功来度量.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