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MLM型结构脂氧化稳定性研究

MLM型结构脂氧化稳定性研究

MLM型结构脂氧化稳定性研究
MLM型结构脂氧化稳定性研究

《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教学设计

《技术与设计2》第一章第三节《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教学设计 《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地质”出版的教材《技术与设计2》中第一章第三节《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共需2课时完成。本课为第1课时的学习。该章的总体设计思路是:认识结构——探析结构——设计结构——欣赏结构。“结构”与“设计”是该章的两个核心概念,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则是结构设计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对结构及受力认识的基础上作进一步深入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力、强度、应力的概念,能进行简单的应力计算,掌握应力和强度的关系。 2、通过实验,明确强度与材料、强度与物体的形状及连接方式的关系。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对身边事物的观察能力。 3、理解稳定性的概念,及影响稳定性的因素。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生活和技术实验等方法使学生懂得应用相关的理论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亲身体验注重交流,通过分析讨论得到结论,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合作交流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影响结构强度和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难点:应力的计算,强度与应力的关系,结构设计需要在容许应力围之。 四、学情分析: 总体来说学生对通用技术这门课程比较感兴趣。他们的思维、生活经验已有一定基础,并在前面章节的学习中已经初步掌握了结构的一些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从其生活世界中选择通俗感兴趣的主题和容,对结构问题进行进一步探讨,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五、教学策略:

本课采用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实验、讨论、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多举生活中的案例,进行师生互动探讨,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六、教学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结构的概念,指出事物的性质:强度和稳定性 (二)知识构建 1、强度 对于结构变形,只给以“结实”“不结实”来评说是不够准确的,而对于结构的受力与变形应该有更科学的描述。通常,物体结构抵抗变形的能力,都以强度来表示,我们用应力来衡量强度。 (1)力:外力使构件发生变形的同时,构件的部分子之间随之产生一种抵抗变形的抵抗力,称为力。 (2)应力:作用在单位面积上的力。 【学生活动一】 (3)拓展:探讨强度和应力的关系 示例:粗绳和细绳,两种相比粗绳更结实,牢固,换句话说是抗拉强度更大。绳子所受拉力一定,即构件受到的外力一定,而粗的横截面积大,所以应力小,此时变形小,而抗变形的能力大,即强度大。 结论:应力小,强度大应力大,强度小 【学生活动二】 (4)结合课本分小组探究影响结构强度的因素,同时完成26页问题,答在学案上。 结构的强度,一般取决于它对力和压力两方面的反应能力,具体取决于以下因素: 形状、材料(不同的材料有承受不同应力极限的能力) 材料的连接方式(不同的连接方式,受力传递方式和效果不一样) 师生探讨:如何改进物体结构的强度?

由二氧化锰制备碳酸锰的实验研究报告

由二氧化锰制备碳酸锰的实验研究报告 摘要:由于高纯碳酸锰在通讯业的广泛应用,碳酸锰的制备工艺成为了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介绍了工业上几种制备方法,并讨论了实验室方法中几种还原剂的差异,以及制备过程和含量分析过程。具体为酸性条件下,以二氧化锰为原料,以草酸为还原剂还原二氧化锰得到硫酸锰,硫酸锰再与碳酸氢钠发生反应生成碳酸锰沉淀。碳酸锰沉淀经洗涤、烘干后对其纯度进行分析。 关键词:二氧化锰碳酸锰实验室制法络合滴定工业制法 前言: 1.二氧化锰(MnO 2 ):黑色粉末状固体物质,晶体呈金红石结构,不溶于水, 二氧化锰显弱酸性,在酸性介质中是一种强氧化剂,在碱性介质中,易被氧化成锰酸盐。 2. 碳酸锰(MnCO 3 )俗称“锰白”,为玫瑰色三角晶系菱形晶体或无定形亮白棕色粉末,微溶于水(在25℃时溶解度为1.34*10—4g,溶度积为8.8×10-11),溶于稀无机酸,微溶于普通有机酸,不溶于乙醇、液氨。相对密度3.125。 碳酸锰在干燥的空气中稳定,潮湿环境中易氧化,生成三氧化二锰而逐渐 变成棕黑色。受热时会分解氧化成黑色的四氧化三锰并放出CO 2 ,与水共沸时即水解。在沸腾的氢氧化钾中生成氢氧化锰。 3. 碳酸锰是制造电信器材软磁铁氧体、合成二氧化锰和制造其他锰盐的原料, 用作脱硫的氧化剂、瓷釉、涂料和清漆的颜料,也用作肥料和饲料添加剂。 它同时用于医药、电焊条辅料等,且可用作生产点解金属锰的原料。所以能在实验室里通过较简便的方法制备 MnCO3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 4. 工业上生产碳酸锰主要有下列四法:一、将软锰矿煅烧成氧化锰,酸化后 加入过量碳酸氢铵即可制得碳酸锰。二、以菱锰矿为原料,采用无机酸浸取,获取相应的锰盐溶液,锰盐与碳酸盐沉淀剂再进行复分解反应制得碳酸锰。三、向锰盐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氨气制备碳酸锰。四、用贫矿湿法可直接生产高纯度碳酸锰。 5. 实验室由MnO2制备MnCO3的实验的流程:MnO 2→Mn2+→(CO 3 2-) MnCO 3。 关键步骤是将MnO 2 还原为Mn2+这个过程中选择什么还原剂,主要的还原剂 有C粉、Fe2+、I-、浓HCl、浓H 2SO 4 、Na 2 SO 3 、H 2 O 2 、H 2 C 2 O 4 。本文简单介绍了 各个实验方案的优缺点及制备方法。

地质版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结构的强度与稳定性说课稿

《结构的强度与稳定性》第二课时《结构与稳定》 说课稿(地质版) 主讲教师:五指山市五指山中学周世武 一、教学内容分析: 结构稳定性既是“第一章结构与设计”的重难点也是《技术与设计2》的一个重要的技术原理。本单元总的设计思路是:初识结构——分析结构——结构设计——欣赏结构,“结构”和“设计”共同构成“结构与设计”两个核心概念,而结构的稳定性是结构的重要性质之一,结构体现了空间的概念,因此,本节内容在《结构与设计》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本节主要包括稳定性的概念、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两个部分。教材通过技术实验、阅读资料、问题思考、技术实习、试一试、调查研究及讨论交流等手段引导学生理解结构的稳定性技术原理,并探究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对结构的这个技术原理有更深的认识,而且也给结构的设计等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稳定与结构稳定的概念 2、掌握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 3、能运用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来判断结构的稳定性,并如何增加结构稳定性提出自己的看法。 4、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同学们合作交流能力,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认识和判断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生活和技术实验等方法使学生懂得应用结构的相关的理论知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亲身体验注重交流,通过分析讨论得到结论,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增强主动参与意识,并渗透安全教育、德育教育。 三、学生分析: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对于什么是结构的稳定状态,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例如,物体的倒与不倒。但这样的认识是比较片面的,结构的稳定性问题不仅仅是解决结构的倒与不倒的问题。所谓结构的稳定性是指“结构在负载的作用下维持其原有平衡状态的能力,即受外力后恢复原有平衡状态的能力”。所以,在提出结构稳定概念时要着重解决学生在认识上的误区。

二氧化锰的制备反应研究

二氧化锰的制备反应研究 CMD 主要生产方法: 1)碳酸锰热分解法碳酸锰热分解法是将碳酸锰经过焙烧,使其热解 氧化生成二氧化锰的方法。而碳酸锰的制取方法多种多样,实用的生产方法主要有硫酸锰与碳酸盐反应法、硫酸锰与氨及二氧化碳反应法、一氧化锰与氨基甲酸铵反应法、硝酸锰与碳酸盐反应法、氯化锰与碳酸盐反应法等。 碳酸锰热分解制备二氧化锰的主要反应:2MnCO3+ O2=2MnO2+ 2CO2 2)硝酸锰的热分解法 硝酸锰的热分解法是将硝酸锰置于一密闭的电炉装置中,通过控制不同的反应条件和反应温度,可以得到不同晶型的二氧化锰。硝酸锰热分解法生产化学二氧化锰的优势在于产品质量较高,可用于电池的生产及化学工业的催化剂等。但生产过程中要用到硝酸,不仅生产成本较高,且对设备的防腐要求较高,分解过程产生的气体对人体和环境有害。 3)氢氧化锰氧化法 氢氧化锰可以直接氧化制备化学二氧化锰。用空气或氧气直接将碱性介质中的氢氧化锰氧化为一种中间产物,然后再用强氧化剂经深度氧化或加酸处理制得二氧化锰; 或者用强氧化剂氯气、锰酸盐等将氢氧化锰氧化为二氧化锰。氢氧化锰一般以二价锰盐(硫酸锰、硝酸锰、氯化锰等) 为原料,通过氨气、氨水、石灰乳、碱金属氢氧化物等中和后制备。氢氧化锰氧化法的优点是反应温度较低,反应时间短,化

学二氧化锰的品质优良,但成本较碳酸锰热分解法高。 4) 硫酸锰氧化法 由硫酸锰直接氧化制备化学二氧化锰的研究相当活跃。直接氧化法是将硫酸锰在一定条件下与氧化剂(氯气、氧气或空气、高锰酸盐、过硫酸铵、次氯酸或其盐、氯酸盐等) 反应,使其直接氧化为二氧化锰。CMD 的改性研究: 1)初级MnO2重质化处理 用化学法制备出具有较大振实密度的MnO2粉末,称为重质化学MnO2。主要用途是在干电池中作为极化剂。目前,用化学法制备的MnO2由于受方法的影响,一般产品的粒度较小、堆积疏松,体积容量比较小,不能符合电池的要求,因此,必须进行重质化处理。主要采用氯酸钠进行重质化。先需要对初级化学二氧化锰进行酸处理,将粗制二氧化锰用硫酸进行歧化,使二氧化锰提高活度,同时浸出其中的低价锰化合物,使之生成硫酸锰或二氧化锰。其化学反应为:MnCO3+H2SO4→MnSO4+H2O+CO2↑ MnO+H2SO4→MnSO4+H2O Mn2O3+H2SO4→MnSO4+MnO2+H2O Mn3O4+2H2SO4→2MnSO4+MnO2+H2O 然后向溶液中加入氯酸钠,反应为: 5MnSO4+2NaClO3+4H2O→5MnO2+Na2SO4 +Cl2+3H2SO4 2)CMD 的掺杂改性 常用的二氧化锰由于其可逆性差,并不能应用于可充电池,因此,消

《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教学设计电子教案

《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教学设计

《技术与设计2》第一章第三节《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教学设计 《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地质出版社”出版的教材《技术与设计2》中第一章第三节《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共需2课时完成。本课为第1课时的学习。该章的总体设计思路是:认识结构——探析结构——设计结构——欣赏结构。“结构”与“设计”是该章的两个核心概念,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则是结构设计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对结构及受力认识的基础上作进一步深入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内力、强度、应力的概念,能进行简单的应力计算,掌握应力和强度的关系。 2、通过实验,明确强度与材料、强度与物体的形状及连接方式的关系。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对身边事物的观察能力。 3、理解稳定性的概念,及影响稳定性的因素。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生活和技术实验等方法使学生懂得应用相关的理论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亲身体验注重交流,通过分析讨论得到结论,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合作交流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影响结构强度和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难点:应力的计算,强度与应力的关系,结构设计需要在容许应力范围之内。 四、学情分析: 总体来说学生对通用技术这门课程比较感兴趣。他们的思维、生活经验已有一定基础,并在前面章节的学习中已经初步掌握了结构的一些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从其生活世界中选择通俗感兴趣的主题和内容,对结构问题进行进一步探讨,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五、教学策略: 本课采用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实验、讨论、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多举生活中的案例,进行师生互动探讨,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六、教学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结构的概念,指出事物的性质:强度和稳定性 (二)知识构建 1、强度 对于结构变形,只给以“结实”“不结实”来评说是不够准确的,而对于结构的受力与变形应该有更科学的描述。通常,物体结构抵抗变形的能力,都以强度来表示,我们用应力来衡量强度。 (1)内力:外力使构件发生变形的同时,构件的内部分子之间随之产生一种抵抗变形的抵抗力,称为内力。

通用技术 教学设计——结构与稳定性

§1.2.1结构与稳定性教学设计 嘉善三中顾问:沈宇喆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 生活中常见自行车翻倒、台灯翻倒、书 本翻倒,但是将书张开再立起就不容易翻 倒,可见同一个物体的稳定性都不尽相同。 我们将通过这一堂课学习什么是结构 的稳定性以及如何提高结构的稳定性。 【新授】 一.含义:指结构在荷载的作用下维持其原有平衡状态的能力 [来源:高考资源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f211856443.html,] 配合器材讲解荷载和稳定性 【引导】地球上所有物体都受重力,但不是所有物体都容易翻倒 二.因素 1.演示稳定性与重心位置的关系 【引导】三个结构质量一定,只是重心的位【思考】静止放置的自行车是因为受到哪个力的作用而出现不稳定现象呢? 【结论】结构稳定性与重心位置有关[来源: 【回答】不倒翁、落地

置不同。可是稳定性却不相同。 【提问】生活中哪些结构是因为重心较低而保持稳定的? 2.探究实验1:按要求搭建一个凳子要求1:用最少条腿搭出最稳定的凳子 要求2:用同样条腿搭出相对不稳定的凳子 【对比】接触面积与支撑面积 【提问】生活中哪些结构是因为支撑面积大而保持稳定的?[来源:https://www.wendangku.net/doc/f211856443.html,] 3.探究实验2:用给定器材加固结构 【提问】生活中哪些结构是因为其形状为三角形而保持稳定的? 案例分析:怎样使用A字形梯才更安全?扇…… [来源:https://www.wendangku.net/doc/f211856443.html,] 【思考】是不是凳子腿越多越稳定?同样条腿,什么时候凳子最稳定? 【结论】结构的稳定性与结构形状有关 【回答】三角架、金字塔…… 【思考】有什么最快的方法使得这个结构的各个面都能承受钩码的拉力? 【结论】结构的稳定性与结构形状有关 【回答】脚手架、自行车……

岩体稳定性评价

岩体稳定性分析与评价 1 工程岩体的定义 在工程地质中,把工程作用范围内具有一定的岩石成分、结构特征及赋存于某种地质环境中的地质体称为岩体。岩体是在内部的联结力较弱的层理、片理和节理、断层等切割下,具有明显的不连续性。这是岩体的重要特点,使岩体结构的力学效应减弱和消失。使岩体强度远远低于岩石强度,岩体变形远远大于岩石本身,岩体的渗透性远远大于岩石的渗透性[1]。 工程岩体是十分复杂的,它受到自然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工程岩体稳定性评价与利用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热点话题,国内外相关方面的研究一直没有间断。工程岩体通常是指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地下或地表岩体,如地面的斜坡边坡、岩石基础、水库岸坡、地下硐室围岩以及矿区岩体等。具体而言工程岩体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含义: (1)岩体中普遍存在的节理裂隙、断层、层里等软弱面不连续使大部分岩体失去了连续性而呈现出非线性大变形的力学形态。岩体的变形与强度特征在很多情况下都是由这些结构面控制的,加之岩体介质本身的非均质性,使得岩体的力学形态比土体复杂的多。 (2)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工程岩体往往不可避免地处于高地应力、地下水、地震、地热等环境中,处于多因素控制的受力状态,使其变形与破坏规律更为复杂,经常涉及到固体力学—水力学—热力学场耦合作用。 (3)为满足工程建设要求,经常地对工程岩体进行各种扰动,如开挖、回填、加固处理等,从而使得工程岩体在时间和空间上呈现出复杂的性态特征。 (4)大多数工程岩体均为地表相对较浅的地壳岩体,经历各种地质营力作用,因人类工程活动表现为卸荷岩体力学行为和特征,不同于常规的加载岩体力学特征。

2工程岩体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及破坏形式 通常来讲,影响岩体稳定性的结构性因素主要是其自身的结构特征,其次是人类工程活动,最后是环境因素,包括地下水、地应力、地震、地热等。影响工程岩体稳定性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岩块性质的影响包括岩石的坚硬程度、抗风化能力、抗软化能力、强度、组成、透水性等。 (2)岩层的构造与结构的影响,表现在节理裂隙的发育程度及其分布规律、结构面的胶结情况、软弱面和破碎带的分布与边坡的关系、下伏岩土界面的形态以及坡向坡脚等。 (3)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包括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地下水的流动及动态变化等。 (4)地貌因素,如边坡的高度、坡度和形态等。 (5)风化作用的影响,主要体现为风化作用将减弱岩石的强度,改变地下水的动态。 (6)气候作用的影响,气候引起岩土风化速度、风化厚度以及岩石风化后的机械、化学变化,同时引起地下水、地表水作用的变化。 (7)地震作用除了使岩土体增加下滑力外,还常常引起孔隙水压力的增加和岩体的强度的降低;另外,开挖、填筑和堆载等人为因素同样可能造成工程岩体的失稳。 工程岩体的失稳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导致边坡失稳的因素可归结为两类:一是外界力的作用破坏了岩体原来的应力平衡状态,如边坡岩体的开挖及坡顶上作用外荷载、渗流、地震力等;另一类是边坡岩体的抗剪强度由于受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而降低。 岩体承受应力,就会在体积、形状或宏观连续性上发生某种变化。宏观连续性无显著变化者称为变形。如果宏观连续性发生了显著变化,称为破坏。岩体变形破坏的方式与过程既取决于岩体的岩性、结构,也与所承受的应力状态及其变化有关。

二氧化锰制备碳酸锰实验研究报告

二氧化锰制备碳酸锰的研究报告 姓名:白万挺学号1233409002 摘要:实验室采用二氧化锰作原料,以草酸作还原剂的同时加入稀硫酸,可得到硫酸锰,再让其与过量的碳酸钠作用,即生成碳酸锰。需注意的是,硫酸锰和碳酸钠进行复分解反应时,加入试剂的速度不能快,且制备过程中应控制反应pH值在3~7之间。 关键词:碳酸锰二氧化锰实验室 前言:碳酸锰为玫瑰色三角晶系菱形晶体或无定形亮白棕色粉末。它是制造电信器材软磁铁氧体、合成二氧化锰和制造其他锰盐的原料,用作脱硫的氧化剂、瓷釉、涂料和清漆的颜料,也用作肥料和饲料添加剂。它同时用于医药、电焊条辅料等,且可用作生产点解金属锰的原料。 实验室制备碳酸锰,一般用二氧化锰作原料。二氧化锰是一种重要的氧化物,呈酸性,为黑色粉末,在中性介质中很稳定,在碱性介质中可制备高锰酸钾,在酸性介质中有强氧化性。二价锰离子可在溶液中稳定存在,与碳酸氢铵或碳酸钠等反应生成碳酸锰。实验室由二氧化锰制碳酸锰,首先要用还原剂把二氧化锰还原成二价锰并转移到溶液中,再与碳酸氢盐或碳酸盐反应,生成碳酸锰沉淀,最后漂洗、除杂、蒸发、浓缩、结晶,可得产品。可使用的还原剂有多种,如炭粉、浓盐酸、亚硫酸钠、过氧化氢、草酸等。 还原二氧化锰时应注意以下细则: 一、用炭粉作还原剂时,需要将二氧化锰与一定比例的炭粉研细混匀,高

温灼烧后生成氧化锰,加热温度要高,最好能煤气灯灼热,加热时间也要长,否则产量很低。再用浓硫酸分解成硫酸锰。 二、用浓盐酸作还原剂时,反应很快也很安全,但产生大量氯气,要作适当处理。反应时,部分氯气溶在溶液中,要经较长时间的水浴加热才能赶去。 三、用过氧化氢作还原剂时,反应较完全,但过氧化氢要分批缓慢加入,否则反应太激烈,过氧化氢分解也较多。过量的过氧化氢一定要使其分解完全,否则会影响后面的反应。 四、用草酸作还原剂时,在原料中含铁较少时,反应较完全。若含铁较多时,则会形成草酸亚铁沉淀。用过氧化氢或草酸作还原剂时需同时使用稀硫酸,最后生成硫酸锰。 不论选用何种还原剂,在与碳酸盐进行复分解反应时,加入试剂的速度不能快,且要边搅拌便滴加,避免局部碱性过大而使二价锰氧化。故在制备过程中要控制反应的pH值在3~7间,但pH又不能太小,否则会使碳酸盐分解。 基于以上各点及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决定采用草酸作还原剂。此次实验的基本思路是:将草酸加入到6mol/L硫酸中,微热,再加入二氧化锰,得到硫酸锰,净化后再加入过量的碳酸氢铵即可制得碳酸锰。 正文: 实验部分: I.实验原理 二氧化锰在酸性介质中有强氧化性,其与稀硫酸、草酸共同作用生成硫酸

高中通用技术《结构与稳定性》说课稿

《结构与稳定性》说课稿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粤教版《技术与设计2》第一章第二节稳固结构的探析第1课时的内容。教学内容为影响结构的稳定性的因素,主要包括重心位置的高低、与地面接触所形成的支撑面的大小、结构的形状等。本节内容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可以使学生对前面学习的结构的基本知识有更深的认识和巩固,也为下一节课时结构与强度和功能的学习,为后续的简单结构的设计和经典结构的欣赏学习做好铺垫,本课是在感性的认识基础上进一步探究结构的重要性质之一的稳定性,可使学生对如何构建一个稳定的结构有更深的认识,并最终为解决实际问题能设计出成功的结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结构稳定性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试验,分析总结出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结构探究兴趣和欲望,培养学生的思想和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影响结构稳定的主要因素。 难点:1、影响结构稳定的主要因素在不同结构中的体现。 2、能从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多个因素综合探讨典型结构的稳定性。 教学策略手段: 采用直观教学法。通过试验、举例、图片和实物展示,采用直观教学方法让学生亲身体会和感受,激发学生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促进对相关概念的理解。 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通过纸板屏风的小实验,结合案例分析,激发学生探究热情,提高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的稳定性。

立足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经历。通过做中学,以学生的亲历情境、亲手操作、亲身体验为基础,学生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学情学法: 通过第一节的学习,学生认识了常见的结构,会从力学的角度理解结构的概念,会简单的分析结构的受力,使得学生有了学习本课时的基础。学习本课可以使学生对结构特性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为后续的结构设计教学奠定基础。 因为教学内容以及概念的具体性,需要在课堂上通过对具体实例的探究,学生才会建立起比较稳定的结构与稳定性相关概念,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技术、运用技术的能力。 高中学生已经有相关结构及稳定性的生活经验和感性的认识,也有相应的力学知识,会对事物进行一般性分析,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已日趋成熟,但缺乏对事物的理性认识能力,自我探究能力还有待提高。只要引导方法得当,学生可以很快建立起相关概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演示用的实物、模型。 学生试验用的纸板屏风。 教学过程: 整体思路:素材引课—演示试验—学生总结—互动试验—学生探究—学生自主试验——总结拓展 一、引课 让学生欣赏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结构图片,有一定的发展趋势,这些物体以不同状态摆放存在着,让学生去总结发现他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点?引出稳定性概念。

氧化锰担载贵金属纳米催化剂消除挥发性有机物的研究

氧化锰担载贵金属纳米催化剂消除挥发性有机物的研究 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对大气环境和人身健康有严重危害。催化氧化法是控制VOCs排放的有效方法之一,高活性、高稳定性而且价格廉价的催化剂的研发是该方法的核心问题。 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本文中我们采用原位熔融盐法制备了一系列超低含量负载型贵金属纳米催化剂,并考察了它们对甲苯和丙酮等VOCs的催化氧化性能,主要结论如下:(1)采用原位熔融盐法,在NaNO3和NaF熔融盐体系中,以Pd(OAc)2、PdCl2和Pd(NO32为钯源,分别制得一系列Pd/Mn2O3-Pd (OAc)2、Pd/Mn2O3-PdCl2和Pd/Mn2O3-Pd(NO32催化剂。载体氧化锰均为立方晶相结构的Mn2O3。 载体Mn2O3为一维纳米材料,长度为几百纳米,直径为1520 nm。Pd纳米粒子高度分散在 Mn2O3载体表面。 钯源对载体Mn2O3的表面形貌没有显著影响,但对Pd纳米颗粒的尺寸分布有较大影响。0.09 wt%Pd/Mn2O3-PdCl2催化剂中Pd纳米颗粒平均尺寸较小,约为3.5 nm左右。 在丙酮或甲苯浓度为1000 ppm,丙酮/氧气或甲苯/氧气的摩尔比为1/400和空速为40000 mL/(g h)的反应条件下,贵金属Pd负载量对 Pd/Mn2O3-Pd(OAc)2

第七章 岩体结构及其稳定性分析

7岩体结构及其稳定性 rock mass structure&stability 一、概念 1、岩体(rock mass):包含岩石(rock)和结构弱面(weak structural plane)。 (1)特点: ①不连续——受构造切割、孔隙等影响; ②非均质——各类矿物、岩石组合; ③各向异性——构造、非均质造成。(2)与岩石的区别: ①范围大; ②强度、稳定性低。 2、岩体稳定:指在一定时间内、一定条件(自然、人为)下岩体不产生破坏性剪切滑移、塑性变形和张裂破坏。

3、岩体稳定性分析:包括—— ⑴结构分析 ⑵力学分析 ⑶类比分析 一般需将三种分析方法进行相互补充、验证,作出综合评价。 二、岩体结构 ㈠概念 岩体结构是指岩体中①结构面(structural plane)和②结构体(structural block)的组合特征,即结构面的发育程度、组合形式;结构体的大小、几何形式和排列。 ①结构面——岩体中各种地质界面,如:层面、裂隙面、断层面、不整合面等。岩体多沿结构面发生破坏。 ②结构体——由结构面切割而成的单个块体。

㈡结构面: 1、成因类型: ⑴沉积结构面——沉积、成岩过程中形成,包括层理、层面、软弱夹层(weak intercalated layer)和不整合面等。 其中软弱夹层对岩体稳定性影响比较大,容易造成滑坡等工程事故。软弱夹层的产状与岩层产状一致。其成因分为: ①在陆相沉积间断的不整合面处形成软弱夹层; ②在火山喷发间歇期形成的风化软弱夹层; ③原生夹层。 其中①、②两种软弱夹层通常含泥质物质,松散。形成良好的地下水通道,夹层的水稳定性差,易软化、泥化,强度和稳定性差。 ⑵火成(或岩浆)结构面——在岩浆活动中形成,包括:

氧化锰载体金催化剂催化性能研究

氧化锰载体金催化剂催化性能研究 2016-07-22 13:03来源:内江洛伯尔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作者:研发部 金催化剂的TEM图 CO的催化氧化已经在很多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如封闭式内循环CO2激光器、CO气体探测器、室内空气净化以及密闭空间微量CO的消除等领域. 近年来, 在富H2气氛下CO的优先催化氧化(CO-PROX)也得到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此外, 由于CO催化氧化反应的简单性, 其常被作为催化研究中的探针反应之一. 因此, CO催化氧化反应具有较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挥发性有机物(VOCs)大多来自于移动源和工厂排放的废气, 其对大气环境和人体健康危害极大, 所以消除VOCs气体污染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常有机物的消除是在高温(>1000℃)条件下对其进行燃烧处理, 能源消耗较大. 催化氧化技术通常被认为是最有效的处理VOCs的技术, 其具有操作温度低(<500℃)、能源消耗低、效率高和操作费用低等优点, 极具可行性, 但高效的催化剂是此技术的关键.

近年来, 人们制备了大量的催化氧化VOCs气体的催化剂, 包括贵金属(Pt、Pd、Rh、Au)负载型催化剂和过渡金属(Cr、Co、Cu、Ni、Mn)氧化物负载型催化剂. 其中, 贵金属负载型催化剂在低温具有较高的活性, 但是高昂的价格及在使用过程中容易烧结和中毒限制了它们的使用. 因此急需开发一种具有高的热稳定性和抗中毒能力的廉价催化剂. 体相/或氧化锰负载的催化剂常常被用做CO、甲烷和碳氢化合物催化氧化的催化剂. 通常一种金属氧化物负载催化剂常常很难与贵金属催化剂相媲美, 而将两种或更多的金属氧化物结合制备的复合催化剂可以获得较高的催化活性. 如Mn-Fe复合氧化物催化剂比沸石负载Pt 催化剂具有更高的催化氧化含氧有机物的性能。 对于Au负载型催化剂, 自从1987年Haruta等报道Au负载型催化剂对CO低温催化氧化具有很高的活性以来, 人们对纳米金负载型催化剂的CO催化氧化性质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金负载型催化剂的催化性能与Au颗粒大小、载体性质和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密切相关. 目前人们普遍认为, 高度分散态纳米金对低温催化氧化CO反应具有极好的催化活性. 当Au高度分散在金属氧化物(例如TiO2、α-Fe2O3和Co3O4 )上时, 可以获得高的催化氧化活性. 北京工业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叶青等人以尿素为沉淀剂用沉积-沉淀法制备了α -MnO2负载Au催化剂xAu/α-MnO2(x=0-7(对应的Au负载量(质量分数)分别为0-7%)), 使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N2-吸附/脱附、透射电镜(TEM)、X 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H2-程序升温还原(H2-TPR)等技术对所制样品进行了表征, 并测定其对CO和苯的催化氧化性能. XRD结果表明, 负载Au对α-MnO2载体结构影响不大, 随Au含量的增加, Au颗粒明显增大. N2 -吸附/脱附和TEM结果表明, Au的加入对xAu/α-MnO2的比表面积、孔容和孔径等结构性能影响较小, 表明Au分布在α-MnO2载体表面, 未阻塞其孔道. XPS结果表明, 随着Au负载量的增加, xAu/α-MnO2中的O2-/(O22-或O-)、Mn4+/Mn3+和Au3+/Au0的摩尔比在增加, 表明其晶格氧、Mn4+和Au3+的浓度在增加. 由于贵金属的溢氢作用, Au明显促进xAu/α-MnO2氧化还原能力,

通用技术专题1.doc

高三班姓名学号 通用技术结构与控制二轮复习学案 编制人赵延龙使用日期2011-2-28----3-11 高考考点: 1 结构与设计 (1)了解结构的涵义,能从力学的角度理解结构的概念和一般分类。 例结构是指可承受一定应力的架构形态,结构可以抵抗能引起形状和大小改变的力。(2)能结合1~2种简单的结构案例,分析结构是如何承受应力的。 例支柱能抵抗压力,捆绑能抵抗张力等。 (3)能通过技术试验分析影响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的因素,并写出试验报告。 例结构的类型、材料的选择、连接处的强度等影响着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 (4)能确定一个简单对象进行结构设计,并绘制设计图纸,做出模型或原型。 (5)能从技术和文化的角度欣赏并评价典型结构设计的案例。 例赵州桥、长城、埃菲尔铁塔、悉尼歌剧院等经典建筑的欣赏。 2控制与设计 (1)理解控制的含义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例事物的发展有多种可能性,人们根据自己的目的,通过一定的手段使事物沿着某一确定的方向发展,就形成了控制。 (2)分析典型的案例,了解手动控制、自动控制,熟悉简单的开环控制系统和闭环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和简单的工作过程。 例1控制设计是对系统的信息流程、反馈机制进行分析和设计,使系统的运行达到最佳状态。 例2开关控制灯的亮与灭(手动、开环控制)。 例3电冰箱冷藏室温度的控制(自动,闭环控制)。 (3)能画出一个简单的闭环控制系统的方框图,理解其中的控制器、执行器等环节的作用,熟悉反馈环节的作用。 例画出家用空调控制系统的方框图。 (4)能结合案例找出影响简单控制系统运行的主要干扰因素,并作分析。 例1飞机飞行导航系统的干扰因素的分析,如电磁波等。 例2恒温箱的恒温控制中,影响温度的干扰因素分析,如环境温度等。 (5)了解简单的被控制对象的基本特性,能确定被控量、控制量,画出控制系统的方框图,并形成初步的控制设计的方案。 (6)能根据开环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案,制作一个控制装置;或者能根据简单闭环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案进行实施或模拟实施,学会调试运行,提出改进方案。 知识回顾: 1、根据物体的结构形态,通常将结构分为实心结构、框架结构和壳体结构三种基本类型。 2、结构的稳定性是结构阻碍变形和形变的能力。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有多种,主要有结构的形状、结构与地面支撑面的面积大小、重心的位置。对于一个结构而言,如果重心所在点的垂线落在结构底面的范围内,就是稳定的,不会出现倾倒。 3、结构的强度是指结构抵抗变形的能力。结构的强度与结构的形状、使用的材料、构件之

通用技术结构与设计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与设计2》地质版第一章结构与设计 第二节?典型结构案例分析-----结构是怎样受力的 第一课时探究典型结构的受力与变形 一、教材分析 本节的内容是在结构的概念、结构的功能和分类之后的一节内容,本节教材内容计划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探究典型结构的受力与变形之单杠结构分析;第二课时主要探究典型结构的受力与变形之棚室屋架结构分析。 学生只有学习了这两课时后才能够理解后边的棚室屋架结构及第三小节强度与稳定性的概念。 本节课主要是进行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学习。第一课时的主要内容是:A、了解不同的结构具有不同的功能,能承受不同的力,抵抗不同的变形。B、单杠的结构和在使用中的受力及形变分析。C、梁的受力特点。D、知道在实际的建筑物中梁结构的应用。 二、学生分析 经过第一节内容的学习后,同学们了解了结构的概念、结构的功能和分类等基础知识。另外,学生在物理课中已学习了有关力学的知识,对物体的受力分析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由于受力分析是物理课教学中的难点,多数学生在受力分析中还是有困难的,所以在教学中还要利用视频演示、用游戏、用实验等多方面的信息来辅助学生学习并掌握本节课内容:分析说明杠体的受力、立柱及拉杆的受力情况、梁的受力情况及建筑物中梁结构的应用等。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不同的结构具有不同的功能,能承受不同的力,抵抗不同的变形。 (2)、掌握单杠中拉杆的数量不同、拉杆的位置不同对单杠这个整体结构的影响。 (3)、掌握杠体的受力和形变特点。 (4)、了解梁的受力特点。 (5)、知道在实际的建筑物中梁结构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采用讲授教学法、游戏法、实验法、案例分析法、提问法,并将课堂教学急待解决疑难问题,让学生共同讨论、分析、交流互动等教学形式交叉和渗透灵活运用,并始终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当中。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将与教学相关的视频图片展示给学生,从而让学生尽快达成感性的共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联系生活,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游戏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体验学习乐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1)、掌握单杠中拉杆的数量不同、拉杆的位置不同对单杠这个整体结构的影响。 (2)、掌握杠体的受力和形变特点。 2、难点: (1)、掌握杠体的受力和形变特点。 (2)、了解梁的受力情况分析。 五、教学安排 1课时 六、教学流程

几种氧化锰矿物氧化降解水体中苯酚实验研究

几种氧化锰矿物氧化降解水体中苯酚实验研究 摘要 在酸性条件下进行了酸性水钠锰矿、锰钾矿、碱性水钠锰矿、钙锰矿这几种氧化锰矿物氧化降解水体中苯酚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①几种供试氧化锰矿物能不同程度地有效氧化降解水体中的苯酚。②是否通氧气处理不影响苯酚降解; ③反应溶液酸度越大,反应进行得越快; ④样品用量浓度越大,越有利于降解反应; ⑤反应温度升高也有利于降解反应的进行。当不调整介质pH 值(5.82),反应温度为25±1℃,振荡速度为210r/min ,反应4h ,以 2.5g/L的矿物用量处理200mL浓度为0.001mol/L的苯酚时,酸性水钠锰矿的降解率达到78%以上;锰钾矿的降解率基本上达到100% ,达到了工业排放标准;碱性水钠锰矿的降解率仅为22%左右;而钙锰矿的降解率还不到5%;可初步推出几种氧化锰矿物对苯酚的降解能力顺序为:锰钾矿>酸性水钠锰矿>碱性水钠锰矿>钙锰矿。从反应产物初步推断,苯酚降解的实质是氧化锰矿物的氧化降解作用,为处理苯酚废水增加了一种有效的方法,并拓宽了氧化锰矿物的开发应用前景。 关键词 水钠锰矿(酸性、碱性);锰钾矿;钙锰矿;苯酚;氧化降解;有机废水

Study On the Oxidation and Degradation of Phenol in Water-mass by Several Manganese Oxide Minerals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redox environmental property of several manganese oxide minerals, the phenol degradation in aqueous and acidified suspensions by H-birnessite, cryptomelane, Na-birnessite and todorokite has been studied.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 First ,these manganese oxide minerals supplied can oxidize and degrade phenol effectively in some extent. Second ,when pH isn’t set(5.82), quantity of mineral is 2.5g/L , temperature is 25±1℃, buffeting speed is 210r/min , and time is 4h, the degradation rate of 200mL phenol solution whose concentration is 0.001 mol/L can almost be over 78% by H-birnessite and up to 100 % by cryptomelane; while only about 22% by Na-birnessite and below 5% by todorokite. Second, oxygen don’ t affect the degradation of phenol. Third, the reaction rate increases when pH decreases. Fourth, the reaction is most likely to take place while the quantity of mineral, temperature are comparatively high.The magnitude order of the ability to oxidize and degrade phenol of these manganese oxide minerals is: cryptomelane> H-birnessite > Na-birnessite > todorokite. It has been deduced from the products that degradation of phenol is attributed to the oxidation of manganese oxide minerals. This is an effective method to degrade phenol sewage. This study will extend the application range of manganese oxide minerals. Key words birnessite(H+,OH-); cryptomelane; Todorokite; phenol; oxidative degradation; organic wastewater;

通用技术结构与稳定性ppt课件

通用技术结构与稳定性ppt课件 篇一:通用技术结构与稳定性 结构与稳定性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了解稳定性的概念。 (2) 知道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3) 能对简单的结构进行稳定性分析。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试验使学生明白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并掌握分析结构稳定性的方法。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提高学生的上课热情,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掘与通用技术相关的内容,可以技术的思维解决或解答一些简单的技术问题。 二、教学重点 ⑴ 对结构稳定性的理解。

⑵ 分析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三、教学难点 分析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试验法、分析法等。 五、设计思想 1. 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是《技术与设计2 》的第一个主题,该单元总的设计思 路是:认识结构——探析结构——设计结构——欣赏结构,“结构”和“设计”共同构成本单元两个核心概念。而结构的稳定性又是结 构的重要性质之一,因此,本节内容在《结构与设计》中起到举足 轻重的作用,所以教材通过马上行动、案例分析、探究、小试验及 阅读等手段引导学生理解结构的稳定性、探究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 要因素,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对结构的基本概念有更深的认识,而 且也为以后结构的强度、结构的设计等奠定了良好基础。 2. 设计理念 本节课设计紧紧抓住课程的标准“能通过技术试验分析影响结构稳 定性的因素,并写出试验报告”,突出教材的“探究”的教学指引。 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更易学到相关知识,以“影响结构稳定的主要 因素”为主线,并以这条主线展开教学,使学生达到了解并应用知

识的最终目的。课堂安排具有开放性的学生定性的小试验,可以教师演示,也可以教师提供道具学生上台亲自做试验。从而加深对影响结构稳定性因素的理解。在完成之后还可以让结构完成试验报告的书写,掌握简单试验试验报告的书写方法。 3. 教学策略设计 (1)通过身边的台风破坏的例子引入本节课内容,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并提出结构稳定性的概念。 (2)通过一些图片的展示,让学生分析影响其稳定性的原因,最后教师总结。 (3)提出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并通过试验、探究活动等形式对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进行具体分析。 (4)安排一些适当的思考使学生参与课堂,主动思考与研究,提高课堂有效性。 4.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第一节“常见结构的认识”的学习,对结构的概念,结构的受力、及结构的一般分类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且在生活中常常见到一些稳定与不稳定的结构,因此对结构的稳定性的认识有一定的探索欲望。学生原本对结构稳定性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感性层面上,即凭感觉觉得它是稳定还是不稳定的,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高度。因此通过典型案例分析、亲自动手试验等途径,学生完全能够达到本节内容的学习目标。

高中通用技术:第二节 稳定结构的探析教学设计完整稿 教案

第二节稳固结构的探析 【教材版本】 通用技术必修2《技术与设计2》 【设计理念】 1.采用直观教学法。通过试验、举例、图片和实物展示,采用直观教学方法让学生亲身体会和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促进对相关概念的理解。 2.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通过小实验,结合案例分析,激发学生探究热情,提高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的稳定性。 3.立足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经历。通过“做中学”,以学生的亲历情境,亲手操作,亲身体验为基础,学生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分析 本课时是《技术与设计2》第一单元“结构与设计”的第二节“稳固结构的探析”的第1课时。本节讲述了结构的两大重要性质:稳定性和强度。教材先从实例出发,分析影响结构的稳定行的主要因素,再从结构的形状、材料、连接等方面,分析影响结构的强度的主要因素。教材还简单分析了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2.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分析 让学生通过技术试验,学会分析影响结构的稳定性和强度的因素,教师应注意在技术实验中对学生的引导。 3.知识学习意义分析 结构的稳定性和强度是影响结构质量的重要因素,不同的结构体现了不同的功能。这些都是结构的基本知识,是结构设计是必须考虑的基本问题。 4.教学建议与学法指导说明 通过适当的概念讲解,教师把影响结构的稳定性和强度的几个主要因素直接讲授给学生,让学生掌握较为系统的知识点,来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从而达到知识的内化,知识的拓展。这样的教学也体现《技术与设计2》的教学设计思路“学中做”。 2课时。 【学情分析】 1.原有认知发展分析 在本课时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了常见结构的基本知识。学生已经初步明白了“结构是指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有序搭配和排列、构件的五种基本受力形式,通过有趣的小试验,强化对不同类型结构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