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从新史观认识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从新史观认识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从新史观认识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从新史观认识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从整体史观。两次工业革命中新型的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发明,

为世界联系的加强提供了物质条件,推动了整体世界的形成与发展。

2.从文明史观。使人类由农业文明迈向工业文明。

3.从近代化史观。工业革命推动了全球近代化进程:

政治上:民主化、法制化

经济上:工业化、城市化

思想上:科学化(民主、科学、自由、平等、博爱)

社会生活上:文明化、大众化、市民化

4.从社会史观。工业革命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无产阶级相对贫

困化问题;童工问题;城市化问题(如伦敦的人口暴增);严重的群体性社会问题;特殊人群(失业者、退休者、残疾者等)的社会生活保障、医疗健康、教育、住房、社会服务等问题。

5.从生态史观。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

了巨大的方便,但是也带来了自然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过度消耗,影响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多元史观评价历史事件

多元史观评价历史事件 史观问题是认识历史的视角问题,新史观为我们认识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新史观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历史阐释体系。我们应运用新史观去引领历史知识的复习,让历史学习具有时代活力,适应高考历史试题的变化。 史观题是高考常考体型之一,随着史学研究成果的不断发展,许多新的史观被纳入考题之中。运用不同史观评价同一历史事件,就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如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罗斯福新政、鸦片战争、洋务运动、辛亥革命等的评价的常考内容。这几年常考的史观有: 多元史观应用示例: 1.用多元史观评价新航路的开辟 (1)全球史观: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各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相互影响、紧密联系的整体,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 (2)文明史观:新航路的开辟前后是新旧两个世界,亚洲、非洲、美洲和欧洲文明的交汇融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进程,促进了人类文明发展。 (3)现代化史观:新航路的开辟加速了欧洲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到来;客观上促进了世界落后地区政、经、思的发展,是人类社会走向近代化的起点。 (4)革命史观:西欧国家走上了殖民扩张和掠夺之路,给亚非拉地区的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这些地区的人民的反抗具有正义性。 (5)社会史观:新航路开辟引起了商业革命,是世界各地经济生活发生了变化,促进了物种交流,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如增加了人类的食品种类,改变了人类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等)。但是也给非洲黑人、亚洲人民和美洲印第安人带去了殖民灾难。 2. 用多元史观认识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整体史观:两次工业革命中新型交通、通讯工具的发明为世界联系的加强提供了物质条件,推动了整体世界的形成和发展。 (2)文明史观:是人类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转折点。 (3)近(现)代化史观:工业革命推动了全球近代化的历程。带来了政治上的法制化和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社会生活上的文明化。 (4)社会史观:工业革命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如无产阶级相对贫困化、童工问题、城市化问题,特殊人群(失业者、退休者、残疾人等)的生活保障、医疗健康、教育、住房、社会服务(社会工作)等问题。 (5)生态史观:工业革命虽然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但工业革命也造成了自然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过度消耗,影响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3. 用多元史观看待罗斯福新政 (1)现代化史观:罗斯福新政通过国家干预的手段,调整美国的经济模式,缓和了经济危机,探索了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新模式。 (2)整体史观:罗斯福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了自由放任政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迎来了以国家干预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同时,罗斯福新政、苏俄新经济政策、中国的改革开放反映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互借鉴,说明市场和计划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3)社会史观:罗斯福通过加强救济工作,强化社会保障、加强社会立法等措施有效地解决了经济危机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失业、贫困、流浪等),缓解了社会紧张局势。 (4)生态史观:罗斯福新政减少农业种植面积、修建田纳西水利工程等措施保护了美国的生态环境,保证了可持续发展。 4.多元史观解读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从唯物史观看,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动剧烈,其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由于铁农具与牛耕的逐渐普遍使用,人们在井田之外开垦新的田

高中历史 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

两次工业革命 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及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1、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 ⑴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前提条件: ①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是前提 ②圈地运动造就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 ③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以及圈地运动积累了大量资本 ④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 ⑤海外市场的不断扩大,工场手工业满足不了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直接原因 ⑵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 ⑶第二次工业革命最大特点:以科学理论为基础,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 2、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第一次工业革命促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9世纪中后期);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 ⑴工业革命推动了工业生产的空前发展,更多的产品销往世界各地,使得世界贸易的范围和规模迅速扩大,世界市场得到进一步发展 ⑵国际分工日益明显,国际间的人口、资金的流动和贸易更加扩大

⑶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国家需要更多的原料、市场,资本主义列强凭借 日益强大的实力,对外侵略扩张。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基本上已被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 ⑷工业革命中发展起来的新型交通工具和通信手段,为世界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先进 的物质条件 3、世界市场的形成 ⑴、形成过程: ①15、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②18、19世纪中叶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⑵、途径:国际贸易的发展、人口和资本的流通、威力威逼(殖民扩张与掠夺—— 主要途径) ⑶、影响: ①促进了资本主义自身的发展 ②造成了亚非拉美的贫穷落后 ③进一步加强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相互联系 ?珍妮纺纱机: 18世纪60年代,织布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机”的手摇纺纱机。“珍妮机” 一次可以纺出许多根棉线,极大的提高了生产率。它的发明是棉纺织业中第一项有深远影响的发明,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珍妮纺纱机大大提高了纺纱效率。但它的缺点是纺出的纱比较细,而且易断。 ?工业革命最早发迹于纺织业的原因: 1.棉纺织业作为一个年轻的工业部门,没有旧传统和行会的束缚,容易进行技术革 新和开展竞争。 2.棉纺织品的价格比毛纺织品便宜,市场需求量大,为满足市场的不断增长的需 求,需要扩大生产规模以增加产量,所以对技术革新的要求比较迫切。

两次工业革命的异同

两次工业革命的异同 (1)相同点:它们都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又都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它们都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变化,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了自由资本主义的发展,导致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的出现;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 (2)不同点在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在规模上、深度上和影响上都远比第一次工业革命要大得多。 A第二次工业革命有坚实的科学基础。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许多技术的发明来源于有生产实践经验的工匠。如珍妮机的发明者是个织工,水力纺纱的发明者阿克莱特是钟表匠,发明蒸汽机的瓦特,也是个机工。因此,这个时期的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所有发明发现成果都是科学技术运用于生产而创造出来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原理,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b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在几个先进的大国同时起步、相互促进下进行。 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重要的新机器和新的生产方法主要在英国发明的,其他国家工业革命的发展进程相对缓慢。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全面开花取代了一枝独秀的局面,其中德国、美国贡献尤多。而且,其规模更加广泛,某一国的重大发明,很快就被别国所吸收,相互推动,发展迅速。

c 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于多数国家尚未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之时,形成了两次工业革命时间上的交叉,如德国、日本就属于这种状况。因此对它们来说,两次工业革命是交叉进行的,既可吸收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成果,又可以直接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新技术,经济发展的速度就比较快。 两次工业革命比较 第一次第二次 起止时期18世纪60年代-19世纪70年代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期开始部门从棉纺织业开始从重工业变革开始 标志蒸汽机的使用电力的应用 社会结构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下降,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居主导地位,人类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工业化社会建立 生产组织资本主义工厂制确立各行业垄断组织形成经济思想自由主义盛行凯恩斯主义形成

比较两次工业革命的异同

比较两次工业革命的异同 工业革命发源于英格兰中部地区,又称为产业革命,是指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早期历程,下面由整理了两次工业革命的异同的详细资料,希望能帮助到你。 比较两次工业革命的异同一、相同点: 1、(从背景来看)它们都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 2、(从过程来看)它们都在动力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3、(从结果来看)它们都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都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变化; 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起促进作用。 二、不同点: 1、(从背景来看)发生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 2、(从概况来看) (1)开始部门:从棉纺织业(轻工业)开始/从重工业变革开始 (2)开始地区:英国/几乎同时在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发生 (3)发明者:主要是工匠/主要是科学家 (4)重大发明成就:蒸汽机的使用/电力的应用 3、(从结果、影响来看) (1)对社会结构的影响: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下降,人类从农业文明走

向工业文明/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居主导地位,工业化社会建立。 (2)对生产组织的影响:资本主义工厂制确立/各行业垄断组织形成 (3)对经济思想的影响:自由主义盛行/凯恩斯主义形成 (4)对生产力的影响:蒸汽时代/电气时代 (5)对社会关系的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a近代两大对立阶级形成;b英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确立; 第二次工业革命a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产生垄断组织;b资本主义 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6)对世界市场的影响: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并向纵深发展 工业革命兴起的原因最根本的原因就是18世纪时英国的一场手工业的生产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这就对工场手工业提出了技术改革的要求。在这种趋势下,工业革命就首先在英国发展起来了。 ⑴主要原因/政治前提:资产阶级在英国的统治日益加强; ⑵英国通过圈地运动,产生并聚集了大量劳动力,同时也扩大了英国国内市场; ⑶多年的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为英国积累了原始资本,提供了广阔的原料地和海外市场; ⑷工场手工劳动时积累的经验和生产技术的进步;(这是后来的法

两次工业革命知识点总结

两次工业革命比较表 启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推动社会的进步;学习科学家勇于创新勇于探索的精神品质。

2、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生产力方面: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使资本主义各国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2)生产关系方面:工业革命导致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出现;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垄断组织的产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3)世界格局方面:工业革命使东方从属于西方;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形成,东西方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4)都有负面影响。如环境问题、交通拥堵问题。 1、两次工业革命异同点。 相同点:两次工业革命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壮大了资产阶级的力量,巩固了资产阶级在全世界的统治地位 不同点: 1)第一次工业革命从英国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进行; 2)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大多来源于经验,主要发明者是工匠,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科学成为技术进步的最终动力; 3)第一次工业革命从轻工业开始,以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第二次工业革命从重工业的变革开始,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 第一次工业革命背景 1、前提-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 2、资本-海外贸易、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 3、劳动力-圈地运动; 4、技术-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的技术; 5、市场-日不落帝国拥有广阔的海外市场 第二次工业革命背景 1、前提-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2、资金-资本的积累和对殖民地的掠夺; 3、劳动力——具备一定劳动知识和技能 4、技术-自然科学取得突破性进展; 5、市场——第一次工业革命促使世界市场基本形

2020版高考历史人教版模拟试题: 两次工业革命 (含解析)

课时检测(二十二)两次工业革命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1650~1749年,英国小麦价格下跌33%,工业品价格下跌29%,而建筑行业工人实际工资却提高了33%,其他行业工人实际工资也多有增长。“缺乏人手的抱怨到处都可以听到”。这表明此时的英国() A.商品价格下跌导致经济衰退 B.工资增长致使技术创新乏力 C.贫富差距拉大加剧社会矛盾 D.经济状况呼唤传统产业变革 解析:选D题干比较了商品价格下降与工人工资增长,物价与经济衰退不构成前因后果的关系,故A项错误;题干中“缺乏人手的抱怨”,说明需要机器解决劳动力问题,故B项错误,D项正确;材料未提及贫富差距问题,故C项错误。 2.18世纪英国的手工工场中,做出一根大头针大约需要十八道工序,每天一个工人能制造出4 800根大头针。如果他们彼此无关独立工作,一个人一天也做不出二十根大头针。 这对工业革命发生所起的作用是() A.可以省时省力地完成更多工作 B.将秩序和规律带到生产实践 C.对生铁的需求量有较大的增加 D.专业分工有利于技术的创新 解析:选D根据材料可知分工合作提高效率,这有利于工人进行技术创新,推动工业革命的发生,故D项正确,A、B、C三项在材料中均未体现。

3.(2019·太原一模)据统计,18世纪末,英国棉纺厂中,约300家是雇佣人数在50人以上、使用动力机器的工厂,600家是雇佣人数在50人以下、使用珍妮机或骡机的工厂。 这客观上反映出() A.机器生产摆脱地理环境限制 B.技术变革推动生产规模扩大 C.工业化造成分工越来越细密 D.生产力的提高促使资本集中 解析:选B由材料“使用珍妮机或骡机的工厂”可知工业依然受到地理环境的限制,故A项错误;由材料“约300家是雇佣人数在50人以上、使用动力机器的工厂”可知工业革命促使生产规模扩大,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生产规模而非工业分工,故C项错误;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资本的高度集中,故D项错误。 4.(2019·大连测试)自中世纪晚期开始。在英格兰东部、西部以及约克郡地区出现了“乡村制造业活动”:商人发放原材料,回收产品,销往海内外。这种新型的“乡村制造业活动”被称为“原工业化”。这表明() A.工业革命已经在英国进行 C.市场是工业化的重要因素B.英国确立海上霸主地位 D.英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 解析:选C根据材料“‘乡村制造业活动’:商人发放原材料,回收产品,销往海内外”得出在英国农村已经出现了包买商,通过加工订货统一销售,拓展市场,促进了乡村制造业的发展,可知市场是工业化的重要因素,故C项正确。 5.(2019·衡水中学联考)工业革命前,美国家庭的经济重担一般由男性承担,女性鲜有在外谋求职业者。工业革命兴起后,女性就业人数开始缓慢增

用多种史观评价辛亥革命

用多种史观评价辛亥革命 1、从革命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整意义上的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孙中山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的先行者。 2、从现代化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一次深刻的现代化运动,它促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现代化。孙中山是中国现代化的先驱。 (1)政治上,推翻了清王朝,结束的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时代的结束,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迈出了中国政治从专制向民主转化的重要一步,是政治体制现代化的重大突破。 (2)经济上,临时政府的经济法令使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短短几年内有了显著增长,实业救国成为历史潮流。 (3)法制上,颁布了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临时约法》,确立主权在民、国民的自由权利、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责任内阁制等,具有反对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4)思想上,把西方资本主义学说中国化为三民主义,并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5)文化教育上,理性化和科学化有了发展。 (6)社会生活上,自由、平等、友爱的风气兴起。 3、从整体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组成部分,推动了世界(首先是亚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中国与世界已紧密地相联。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放眼看世界的伟大智者。 4、从文明史观看,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变,在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中表现尤为突出。它结束了帝制,建立了共和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制度创新,是政治文明的重大成果;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社会风俗习惯发生巨大变化,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取得巨大成果;它促进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物质文明也取得重大成果。总之,辛亥革命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孙中山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各种史观

各种史观专题训练 熟悉各种史观的内涵: 1、现代化(近代化)史观(关键词:工业化、民主化、法制化、城市化) 认为人类社会近现代的历史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演进的历史,即现代化的历史。现代化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现代化。其主要内容包括:①政治现代化主要指民主化和法制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制化、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②经济现代化主要指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自然经济到市场化等内容。③文化现代化主要是指科学化、大众化和教育普及化进程。④社会生活现代化除物质生活的改善和提高外,主要是指城市化和社会组织整合化等。其中,政治民主化进程和经济工业进程是的两个主要内容,重要是把握人类历史纵向发展的历程。 2、全球史观或整体史观(关键词:交往、联系、全球化、集团化) 全球史观基本观点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因此又称为整体史观。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这一演进的过程: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进入整体发展阶段。19世纪中后期,世界初步成为一个整体。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世界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二战后尤其是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整体化全球化趋势加强。3、文明史观(关键词:传承、交流、融合)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人类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成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系统。一要注意不同文明类型的特点与主要成就,二要注意不同类型的文明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与碰撞。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就是现代化的过程。 文明史观的基本观点:①重视至今仍有重大影响的文明成果,从现实追溯历史,从历史联系现实,说明现代文明是如何传承演变的,把历史与现实予以结合。②要正确评价各种文明成果,正确认识人类文明成果与代价的关系。人类文明每前进一步,都须付出代价,如战争、浩劫、争权夺利和历史暂时的倒退……这些代价与文明进步所带来的成果相比是次要的。③以文明类型作为基本研究单位,承认文明的多元性,承认历史发展的多样性;既要看到人类社会发展有共同的规律和趋势,又要看到各个文明的独特性,同时还应关注不同类型文明之间的关系。④把中华文明纳入世界文明中考察,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大背景下考察中国文明的演进,同时又从中国文明的角度看待世界其他文明的发展。 4、社会史观(关键词:生活化、大众化) 社会史观认为,和历史上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问题一样,社会问题也是史学研 究的对象。研究历史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注与平民百姓息息相关的“小事”。 社会史观主要指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注重分析研究广义的社会问题包括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之外的所有问题。社会问题的核心就是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及其相关问题。社会问题具有广泛性、综合性和阶段性等特点。其研究领域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进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 5、革命史观(阶级斗争史观) 革命史观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根据这一学说,在阶级社会里,两个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最集中地反映了该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矛盾,考察和研究阶级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发展,便能把握住历史发展中最本质的内涵,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按照这一理论框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大基本矛盾,争取民族独立以反对帝国主义,争取社会进步以反对封建主义,是近代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并以此作为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主要标准和参照系。中国近代史学界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占绝对主导地位的理论范式。其理论基础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 6、唯物史观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是生产关系变革的根本因素,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运用各种史观解读历史现象: 1.多元史观解读鸦片战争 (1)革命史观: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侵略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全球史观: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3)现代化史观:客观上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4)社会史观:鸦片战争后,西式服饰、生活方式等传入中国,冲击了中国传统的社会习俗。 2.开放通商口岸的不同史观认识 (1)革命史观: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使中国主权受到严重损害,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进程,是列强殖民侵略的重要标志。 (2)全球史观: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尽管是被动的),使中国纳入资本主义世界殖

用多种史观解读辛亥革命

用多种史观解读辛亥革命 1、从近代化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中国早期近代化的结果,也是中国近代化的一座丰碑。 (1)辛亥革命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结果: ①早期工业化进程促进辛亥革命:洋务运动、近代民族工业产生和初步发展促进中国早期代工业化,也为辛亥革命奠定了物质基础 ②早期政治民主化进程促进辛亥革命:戊戌变法、清末新政促进了早期政治民主化,它们的失败,加剧了社会各阶层对清王朝的失望。 ③早期教育近代化进程促进辛亥革命,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等革新运动成立新式学校,派遣留学生,培育了一批具有民主共和思想的知识分子,他们成为辛亥革命的领导者 ④早期思想近代化进程促进辛亥革命:林魏新思想开启了向西方学习为主的思想解放,19世纪中后期,西方的社会进化、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思想、传入中国,推动辛亥革命。 (2)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的一座丰碑。 ①临时政府的经济法令使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获得短暂发展,为工业化进程创造条件。 ②推翻了清王朝,结束的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迈出了中国政治从专制向民主转化的重要一步,是政治体制民主化的重大突破。 ③颁布资产阶级《临时约法》,确立主权在民、国民的自由权利、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责任内阁制等,具有反对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是民主化、法制化的丰碑。 ④思想上,把西方资本主义学说中国化为三民主义,并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促进思想的理性化、科学化。 ⑤教育上,兴办新式学校,改革教育内容,促进教育近代化。 ⑥社会生活上,剪辫易服、废除跪拜礼,自由、平等、友爱的风气兴起,促进社会生活近代化。 2、从文明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中西文明碰撞、交融的结果,促进了中国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变。 (1)辛亥革命是中西文明碰撞、交融的结果: 鸦片战争以来,中西方文明的数次碰撞促进了近代中国社会转型,农业文明开始向工业文明缓慢过渡,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加速了中西方文明的交融,促进了代表工业文明生产力的近代机器工业产生并初步发展,创办了一批传播工业文明文化的新式学校,培育了一批接受工业文明下的自由平等、天赋人权思想的知识分子,这些都为辛亥革命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2)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变。 ①它结束帝制,建立民国(共和国),颁布临时约法,创新政治体制,是政治文明的重大成果; ②它促进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物质文明也取得重大成果。 ③三民主义融合中西,推动思想解放;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取得巨大成果; 3、从整体史观看,辛亥革命是全球化的结果,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1)辛亥革命是全球化的结果: ①19世纪中期以来,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进行,火车轮船飞机电报电话等新交通通讯工具广泛应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形成,世界联系日益密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制度文化向世界扩展。 ②两次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代表工业文明的大机器生产方式和自由、平等、民主、共和思想从西方传入中国。 ③清王朝在应对全球化过程中的表现令人失望(消极抗拒、主权沦丧、矛盾激化、创新能力消亡等) (2)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①孙中山等辛亥革命的骨干活跃在世界各地,获得了华侨和部分民主国家的同情与支持,加强了世界华侨及西方世界对中国的了解。 ②辛亥革命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一战期间,面粉等中国商品大量出口,密切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 ③辛亥革命在亚洲率先确立共和政体,加强了中国在亚洲乃至世界的影响。辛亥革命是亚洲觉醒组成部分,推动了亚洲的民族民主运动,加强了中国与亚洲国家的联系。 ④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逐步深入人心,剪辨易服、移风易俗促进了中西观念习俗的认同度,有利于中国与世界联系进一步加强。 4、从社会史观看 剪辫易服、移风易俗,废除跪拜礼和大人老爷等称号使物质生活和风俗习惯、社交礼仪进一步融合中西。国民风尚为之一新 5、从革命史观看, 辛亥革命是是民族危机严重,阶级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整意义上的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但他仍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范畴,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辛亥革命不敢发动群众,缺乏彻底的土地纲领,得不到最广大的农民的支持,不敢明确反帝,幻想得到帝国主义的支持,因而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它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6、从唯物史观来看: 辛亥革命适应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壮大的要求,是民族危机严重,阶级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整意义上的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加速思想解放、民族觉醒。促进经济、政治、教育、社会生活等方面的近代化,密切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但他仍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范畴,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辛亥革命不敢发动群众,缺乏彻底的土地纲领,得不到最广大的农民的支持,不敢明确反帝,幻想得到帝国主义的支持,因而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高考历史 多元史观解读重大历史现象

多元史观解读重大历史现象 一、从多元史观看鸦片战争 1.革命史观:它是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侵略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现代化史观:它客观上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经济近代化进程。 3.整体史观:它使中国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打破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局面。 4.社会史观:鸦片战争后,西式服饰、生活方式等传入中国,冲击了中国传统的社会习俗。 二、从多元史观看中国近代通商口岸的开放 1.革命史观: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使中国经济主权受到严重损害,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是列强殖民侵略的重要标志。 2.近代化史观:它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是中国近代工业的诞生地和相对集中的地区,推动了经济的现代化。 3.整体史观: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尽管是被动的,却使中国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4.文明史观:它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窗口,最早接受西方民主思想,也是中国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转向工业文明的地方。 5 社会史观:它是传统农业文明与近代工业文明最早交汇的地方,在思想观念、礼仪交往、生活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产生出相应的社会问题。 三、多元史观解读洋务派“中体西用”的主张 1.近代化史观:打出的“自强”和“求富”旗号,冲击了“重农抑商”的陈腐观念,对中国的工业近代化、国防和军队近代化、教育近代化和外交近代化都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2.整体史观:反映了新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对落后国家和地区旧制度、旧思想的冲击,是西方工业文明向全球扩展的表现。 3.文明史观:反映了封建传统文明与西方工业文明的冲突,以及当时中国人对西方文明既欣赏又排斥的矛盾心态,但毕竟承认了中学之不足,西学之所长,客观上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人”开始向“现代人”转变。 4.革命史观:洋务派出于地主阶级本能,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的君主专制制度和纲常名教。

最新两次工业革命知识点总结

两次工业革命比较表

理论基础 牛顿力学三定律法拉第的电磁感应现象 启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推动社会的进步;学习科学家勇于创新勇于探索的精神品质。 2、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生产力方面: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使资本主义各国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2)生产关系方面:工业革命导致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出现;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垄断组织的产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3)世界格局方面:工业革命使东方从属于西方;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形成,东西方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4)都有负面影响。如环境问题、交通拥堵问题。 1、两次工业革命异同点。 相同点:两次工业革命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壮大了资产阶级的力量,巩固了资产阶级在全世界的统治地位 不同点: 1)第一次工业革命从英国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进行; 2)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大多来源于经验,主要发明者是工匠,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科学成为技术进步的最终动力; 3)第一次工业革命从轻工业开始,以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第二次工业革命从重工业的变革开始,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 第一次工业革命背景 1、前提-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 厂2、资本一海外贸易、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 3、劳动力一圈地运动; ]4、技术一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的技术; 5、市场一日不落帝国拥有广阔的海外市场

第二次工业革命背景 精品文档 1、前提-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2、资金—资本的积累和对殖民地的掠夺; Y 3、劳动力具备一定劳动知识和技能 j 4、技术—自然科学取得突破性进展;5、市场一一第一次工业革命促使世界市场基本形

多元史观解读洋务运动

运用多元史观评价洋务运动 河北定州中学崔同雷多元论历史观,也叫历史多元论,这种历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由一些独立的因素,其中任何一种因素都是独立存在的并对社会发展起作用的历史观。美国实用主义者詹姆士、杜威是多元论历史观的主要代表。 近年来,历史高考的学术味日益浓厚,探究性、思辨性很强。我省新课标实施后,教材也凸显出这一历史趋势,用更加理性,更加客观的观点来看待历史事件。高考中亦是涉及一些史学界长期存在争议的问题;例如,2011年41题“西欧崛起”题,我们可从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等多个角度评论材料中的观点。这一趋势和特征提示我们,在高考复习中,要依托教材,结合史学研究动态,重视对重大历史现象、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立体透视和全方位认识,善于深究、质疑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反思探究意识。 现以洋务运动为例,加以分析。 现行人教版、人民版、岳麓版必修教材均是从现代化史观的角度介绍洋务运动。人教版认为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人民版写道:“洋务派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企业,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岳麓版更明确:洋务运动“对中国的早期现代化却起了不小的推动作用。” 除了从现代化的视角认识和评价洋务运动外,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应该从文明史观、全球史观和社会史观的视角多方面考察洋务运动。 从文明史观的角度看,洋务运动是中华文明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型的重要起点。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进一步加深,事实表明,中华传统文明已落后于西方现代工业文明。列强侵略的本质,从某种方面来说,是西方现代工业文明的扩展和传播。洋务派为了御侮图强,大量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采用机器生产,首先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军事工业的发展很快引起了其他民用工业的出现和发展……这些民用企业移植了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和生产关系。新式企业一般均采用蒸汽机器,雇佣工人生产,出现了比中国传统的个体手工业生产远为宏大发达的场面。”这样,洋务工业在当时起了一种倡导引领作用,“它们于不知不觉中把封建主义的坚冰钻开了些微裂缝,而后,民族资本主义则可以沿着这些裂缝慢慢渗开。” (注: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人类文明从

用多元史观解读罗斯福新政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211879281.html, 用多元史观解读罗斯福新政 作者:潘玉凤 来源:《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14年第02期 史观就是对历史的看法,即以什么样的立场、意识、价值取向认识历史,它是史学的灵魂。新课改下的史观是多元化的,在传统的唯物史观、革命史观(或阶级斗争史观)的基础上,又出现了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等新史学观点。同一史实,史观不同,得出的理解或结论会有差异,甚至对立。多元史观日益渗透于历史教材编写、历史教学、历史高考命题等领域,备受中学历史教育界关注。用多元史观分析历史事件已经成为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 罗斯福新政这一考点是高频考点,用多元史观解读罗斯福新政有助于学生完整、准确地认识这一历史事件。 一、用唯物史观解读罗斯福新政 所谓唯物史观就是用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历史的发展。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罗斯福新政的背景是1929年爆发的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此次经济危机之所以空前严重,其根源正是生产关系跟不上生产力发展。美国经济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浪潮的推动下突飞猛进,但是生产关系等没有及时进行适应性调整,使得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扩大,具体表现为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化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矛盾,以及生产能力无限扩大的趋势和购买能力相对缩小的矛盾。 胡佛政府挽救危机的失败说明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已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危机呼唤政府发挥干预和调节作用。罗斯福新政的突出特点就是国家干预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调整,使之尽可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罗斯福通过调节生产、拉动内需、刺激消费、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等措施来改善劳资关系、缩小贫富差距从而缓和社会矛盾。因此,罗斯福新政使美国比较顺利地度过了经济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经济的发展。但是罗斯福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所以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危机。 二、用全球史观解读罗斯福新政 全球史观也叫整体史观,是指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全球史观关注的是整个人类和全球整体,要求从全球整体的大视角去研究世界历史。 罗斯福新政不但使美国经济走出了低谷,而且对其他国家也产生了示范效应。罗斯福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了自由放任政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迎来了以国家干预为特征的国家垄断

用多种史观评价辛亥革命

历史史观的总结归纳 近几年我国引进了多种史观来纠正我们过去历史研究的弊端,这些史观被大量的运用到我们的历史教学中,高考题中也出现了大量与之有关的题目,因此影响了我们备考的方向,在这里我将各种史观及典型的题目总结如下: 一、现代化范式(现代化史观)的主要观点及典型试题 1、主要观点 现代化范式以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演进为纵向发展主线,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制化、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经济上的工业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自然经济到市场化等内容;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大众化进程。其中政治民主化进程和经济工业化进程是其核心,重要是把握人类历史纵向发展的历程。 2、用“现代化范式”指导的命题 “现代化史观”就是运用“现代化”的总观点来看待中外历史,特别是自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历史以及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历史。在我国,现代化史观的创立者是已故著名史学家罗荣渠先生。罗先生指出:广义的现代化主要是指自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导致社会生产方式的大变革,引起世界经济加速发展和社会适应性变化的大趋势;具体地说,这是以现代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推动力,实现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是世界历史的必然进程(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95页)。 例题1,2011年滨州二轮模拟.(25分)一般认为,现代化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涉及政治、经济、思想各方面的变化,同时也是世界化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工业革命的发生需要大批技术发明者、新机器的制造者。这与英吉利民族特有的经验主义思维方式是分不开的。 材料二“……我们将看到,尽管产业革命开始在英国(而且就是在那里,也只是一部分地区),那并不是由于英国人的大智大勇、善于创新和经营有道,相反却是印度、中国、和新大陆殖民地等全球发展的结果。换言之,产业革命是全球各种力量的历史产物。”…中国在15世纪初决定放弃它在印度洋上的海上主导地位。……新大陆及其银矿资源的发现,……该地带急需英国的制造品,特别是棉纺织品以解决非洲奴隶的穿衣问题。 ——(美)罗伯特·B·马克斯《现代世界的起源》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产业革命发生的看法并说明理由。(7分) 材料三“中体西用”论……是相当保守的,是不伦不类的。但是……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提出了一个改革派和保守派都能大体接受的“说法”。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一世界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2)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中体西用”论被“改革派和保守派都能大体接受”的原因。从现代化角度分析“中体西用”论对社会实践的影响。(8分) 材料四“形式主义地吸收外国的东西,在中国过去是吃过大亏的。中国共产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也是这样,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3)结合20世纪20年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史实,说明材料四的观点。(4分)

多元史观解读

多元史观解读 由于研究者的立场不同;研究的方法、角度不同;史料的选取和运用上的差别;时代的局限性等,导致产生了不同的史学观念。 用来对史实进行意义建构的理论和观点就是史观。 20世纪20年代,李大钊在北京大学为学生讲授《史学思想史》,其中第一讲就是《史观》。他把史观看作是做人的必需,“故历史观者,实为人生的准据,欲得一正确的人生观,必先得一正确的历史观。”什么是“史观”?李大钊说,史观就是关于历史的法则性解释或概念。 史学范式是史学家研究历史的范型和模式,是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也是史学观点、史学范畴和史学方法等有机集合体。高中新课标程式下的史学范式已从单一走向多元,由传统单一的阶级斗争范式(或称革命史范式),发展为全球史范式(亦称整体史范式)、文明史范式、现代化范式等史学范式。这些新的史学范式,提高了历史研究的框架性认识. (一)全球史观 全球史观是第二次大战后在欧美兴起的并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影响我国史学界的全新的史学理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又称为整体史观,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同一性考察历史,认为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的过程。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其基本形成。它主张超越国别、民族和地区的界限,以宏观的整体的眼光来考察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历史演进,反对“欧洲中心论”,反对将世界历史当成国别史的汇编,强调世界各地区各国的相互影响和相互联系,以及世界各地区由分散到聚合的整体化趋势。全球史观或整体史观将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史的过程归纳为纵向的人类物质生产史上不同生产方式的演变,以及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替和横向的世界各地区由彼此分散到联系为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两个基本方面。世界近代史就是从1500年地理大发现,到1900年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世界从地区隔绝向形成统一整体过渡的历史。 全球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社会横向、整体发展的历史,要重视交往、强调友好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二)文明史观 文明史观也通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我国近几年来兴起的一种研究历史的理论模式。文明史观在国际学术界由来已久,其肇始于启蒙运动时期,伏尔泰的《风俗史》开创了文明史研究的先河。文明史观的创立者是德国学者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其代表作是《西方的没落》。他抛弃了达尔文进化论的单一直线发展的历史模式,否定了当时流行的“古代——中古——近代”编排历史的方式,提出了研究人类历史和文化发展的新学说,强调以文明视角来透视整个人类历史进程,阐释了世界上8种文化产生、发展、鼎盛和衰亡的历史,认为“世界历史”就是各种文化的“集体记忆”。其后,英国学者汤因比对文明史观进一步发扬广大,他倾其一生精力,出版了巨著《历史研究》,通过对近6000年来出现的26种文明形态的

(完整版)两次工业革命知识点总结

工业革命 1、两次工业革命异同点。 相同点:两次工业革命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壮大了资产阶级的力量,巩固了资产阶级在全世界的统治地位 不同点: 1)第一次工业革命从英国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进行; 2)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大多来源于经验,主要发明者是工匠,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科学成为技术进步的最终动力; 3)第一次工业革命从轻工业开始,以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第二次工业革命从重工业的变革开始,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 启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推动社会的进步;学习科学家勇于创新勇于探索的精神品质。 两次工业革命比较表

2、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生产力方面: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使资本主义各国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2)生产关系方面:工业革命导致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出现;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垄断组织的产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3)世界格局方面:工业革命使东方从属于西方;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形成,东西方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4)都有负面影响。如环境问题、交通拥堵问题。 ★【问题归纳】 ★1、结合两次工业革命的史实,谈谈科技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1)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 (2)使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 (3)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 ★8、【两次工业革命启示与思考】 1、科技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也改变我们人类的生活; 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环境污染、交通拥挤等负面影响。 2、如何应对科技革命 ①我国应加快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生产力; ②我们还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趋利避害,使科技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③青少年要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学习科学家勇于创新,努力探索 科学奥秘的精神和品质,艰苦奋斗,立志报国,为实现民族振兴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检测题】 1、使工业生产冲破自然条件限制,大大加速了工业革命进程的重要发明是() A.珍妮纺纱机 B.飞梭 C.改良蒸汽机 D.火车机车 2.恩格斯说:“当革命的风暴横扫整个法国的时候,英国正在进行着一场比较平静的但是威力不因此减弱的变革。”这段话() A.肯定了英国资产阶级的历史作用 B.肯定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历史作用 C.赞扬法国大革命的作用 D.谴责了英、法两国对外进行殖民战争 3.下列当今社会生活中的活动与第二次科技革命中的创造无关的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