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二单元 种群生态学

第二单元 种群生态学

第二单元  种群生态学
第二单元  种群生态学

第二单元种群生态学

一、单项选择题

1. 下列表示种群相对密度的是

A. 一亩地有 20 棵杨树

B.10 只 /hm2 黄鼠

C.100 个 /hm2鼠洞

D.50ml 水中有 100 个草履虫

2. 下列属于构件生物的是

A. 牛

B. 蛔虫

C. 珊珊虫

D. 青蛙

3. 下列不属于单体生物的是

A. 一群羊

B. 一窝小鸟

C. 一只鸡

D. 一棵松树

4. 用方差s2/ 平均数m比值检测种群内分布型时 , 以下表示均匀分布的是

A.s2/m =O B s2/m =1

C.s2/m 显著大于 1

D.s2/m 显著小于 1

5. 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种群的实际出生率称为

A. 绝对出生率

B. 专有出生率

C. 最大出生率

D. 生态出生率

6. 某一种群的年龄锥体的形状为基部较狭、顶部较宽 , 这样的种群属于

A. 增长型种群

B. 稳定型种群

C. 下降型种群

D. 混合型种群

7.Deevey将种群存活曲线分为三个类型 , 其中表示接近生理寿命前只有少数个

体死亡的曲线为

A. 凸型曲线

B. 凹型曲线

C. 对角线型曲线

D.S 型曲线

8.dN/dt=rN(K-N/K) 这一数学模型表示的种群增长情况是

A. 无密度制约的离散增长

B. 有密度制约的离散增长

C. 无密度制约的连续增长

D. 有密度制约的连续增长

9. 东亚飞煌的大发生在种群数量变动中属于

A 季节消长 B. 不规则波动

C. 周期性波动

D. 种群平衡

10. 种群在逻辑斯谛增长过程中 , 密度增长最快时的个体数量为

A. 小于 K/2

B. 等于 K

C. 等于 K/2

D. 大于 K/2

11. 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时 , 对一方有利 , 对另一方无影响 , 二者之间的关系属于

A. 原始合作

B. 竞争

C. 中性作用

D. 偏利作用

12. 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时 , 对二者都必然有利 , 这种关系为

A. 偏利作用

B. 互利共生

C. 原始合作

D. 中性作用

13. 寄生蜂将卵产在寄主昆虫的卵内 , 一般要缓慢地杀死寄主 , 这种物种间的关系属于

A. 偏利作用

B. 原始合作

C. 偏害作用

D. 拟寄生

14. 白蚁消化道内的鞭毛虫与白蚁的关系是

A. 寄生

B. 拟寄生

C. 互利共生

D. 偏利共生

15. 下列生物之间不属于互利共生关系的是

A. 人与饲养的家畜

B. 蜜蜂与其采访的植物

C. 附生植物与被附生植物

D. 豆科植物与固氮菌

16. 逻辑斯谛增长曲线的5个时期中, 个体数达到饱和密度一半 ( 即 K/2 时 ) 称为

A. 加速期

B. 转折期

C. 减速期

D. 饱和期

17. 种群呈 "S" 型增长过程中, 当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量一半时 , 种群的

A. 密度增长越来越快

B. 环境阻力越来越大

C. 环境阻力越来越小

D. 密度越来越小

18. 不符合增长型的种群年龄结构特征的是

A. 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

B. 生产量为正值

C. 年龄锥体下宽、上窄

D. 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19. 沿海地区出现的 " 赤潮 " 从种群数量变动角度看是属于

A 季节性消长 B. 不规则波动

C. 周期性波动

D. 种群的爆发

20. 欧洲的穴兔于 1859年由英国进入澳大利亚 ,10 几年内数量急剧增长 , 与

牛羊竞争牧场 , 成为一大危害。这种现象从种群数量变动角度看是属于

A. 种群大发生

B. 生态入侵

C. 不规则波动

D. 种群大爆发

21. 下列动物的种群数量不能够长期地维持在某一水平的是

A. 大型有蹄类

B. 食肉类

C. 红蚁

D. 蝗虫

22. 在渔业生产上为获得持续最大捕捞量, 海洋捕捞时, 应使鱼类的种群数量

保持在

A.K/2

B.K

C.K/4

D.K/3

23. 蚂蚁在自然界的分布型为

A. 均匀分布

B. 成群分布

C. 随机分布

D. 带状分布

二、问答题

1. 种群具有哪些不同于个体的基本特征 ?

2. 常用生命表的主要有哪些类型及各自的特点。

3. 写出逻辑斯谛方程,并指出各参数的含义。

4. 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包括哪些类型 ?

5. 动物的领域性及决定领域面积的规律。

6. 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可区分为哪几种类型 ?

7. 生物种间关系有哪些基本类型 ?

8. 高斯假说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

9. 自然选择的类型有哪些 ?

10. 简述 K-对策者生物与r-对策者生物的主要区别。

11. 简述他感作用的生态学意义。

基础生态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基础生态学名词解释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野外的、实验的、理论的 环境(environment):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 生活空间的外界自然条件的总和。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它生物等。 生态因子作用的特征:综合作用、主导因子作用、阶段性作用、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限制因子定律: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生态幅(生态价)(ecological amplitude):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之间的范围。 大环境:是指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大气候:大环境中的气候,是指离地面以上的气候,由大范围因素所决定,如:大气环流、地理纬度、距海洋距离、大面积地形等。 小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更为重要,为生物提供选择自身需要的生活条件。 小气候:指进地面大气层中以内的气候。 生境: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 *每种生物的分布区室友它的生态幅及其环境相互作用所决定的。内稳态只是扩大了生物的生态幅与适应范围,并不能完全摆脱环境的限制。 光合有效辐射:光合作用系统只能利用太阳光谱的有限带。 *红光有利于糖类合成,蓝紫光有利于蛋白质合成。红光合成最快、蓝紫光次之,绿光最差。 黄化现象:一般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但能形成胡萝卜素,导致叶子发黄。这是光对植物形态建成作用典型例子。 光合能力:当传入芙蓉辐射能是饱和的、温度适宜、相对湿度高、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浓度正常时的光合作用速率。 阳地种:生长在阳光充足、开阔的栖息地为特征; 阴地种:遮阴栖息地为特征。 *阳地植物和阴地植物的差异是由于叶子生理上的植物形态上的差异造成的。日照长短对生物气到了信号作用,导致生物出现日节律性的与年周期性的适应性变化。外源性周期与内源性周期;只有光周期使动植物的似昼夜戒律与外界环境的昼夜变化同步起来。

生态学课后习题答案

1.说明生态学的定义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研究生态学采用的方法:野外的/ 实验的、理论的第一部分有机体与环境一.生物与环境1.概念与术语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生态幅(生态价) :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 大环境:指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小环境:指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即指小范围内的特定栖息地。 大气候:大环境中的气候,是指离地面1.5m以上的气候,是由大范围因素所决定小气候:小环境中的气候,指近地面大气层中1.5m以内的气候。 生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密度制约因子:如食物、天敌等生物因子,其对动物种群数量影响的强度随其种群密度而变化,从而调节了种群数量。 非密度制约因子:指温度、降水等气候因子,它们的影响强度不随种群密度而变化。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2.什么是最小因子定律?什么是耐受性定律?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级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3.生态因子相互联系表现哪些方面? 1)综合作用:环境中的每个生态因子不是孤立的、单独的存在,总是与其他因子相互联系、相互影 响、相互制约的。 2)主导因子作用:对生物起作用的众多因子并非等价的,其中有一个是起决定作用的,它的改变会 引起其他生态因子发生变化,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变化,这个因子称主导因子。 3)阶段性作用:由于生态因子规律性变化导致生物生长发育出现阶段性,在不同发育阶段,生物需 要不同的生态因子或生态因子的不同强度。 4)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对生物作用的诸多生态因子虽然非等价,但都很重要,一个都不能缺 少,不能由另一个因子来替代。 5)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生态因子对生物的行为、生长、繁殖和分布的作用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 使间接的。有时还要经过几个中间因子。 二、能量环境 1.概念与术语 外温动物: 依赖外部热源,如鱼类、两栖类和爬行类。 内温动物:通过自己体内氧化代谢产热来调节体温。 异温动物:产生冬眠的内温动物。驯化:内温动物经过低温的锻炼后,其代谢产热会比温暖环境中高。这些变化过程是由实验诱导的,称为驯化。 气候驯化:如果是在自然界中产生的则称为气候驯化。适应性低体温:当环境温度过低时,内温动物会自发地从冬眠中醒来恢复到正常状态,而不致冻死,这是与外温动物冬眠的根本区别。内温动物

第四章 群落生态学

第四章群落生态 课时安排:4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讲授,让学生较全面掌握以下内容: 1. 群落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2. 群落的组成与结构 3. 群落的演替 教学方法: 1.结合大量事例剖析讲解概念 2. 幻灯片的使用 重点及难点:难点是群落的组成与结构 重点是群落的组成与结构以及群落的演替

第一节群落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一、群落的概念 (一)群落的定义 生物群落(biotie community)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区域或生境内的各种生物种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规律的一种结构单元。它们和相邻的生物群落,有时界限分明,有时则混合难分。其结合较松散,但都由其组成的种类及一些个体的特点而显现出有一些特性。生物群落可简单的分为植物群落(plant community)动物群落(animal community)和微生物群落(microbial community)三大类。 群落概念是生态学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因为它强调的是在自然界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各种生物能有机地、有规律地在一定时、空中共处,而不是各自以独立物种的面貌任意散布在地球上;它强调生物间有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联系,因而它具有一定的组成和营养结构。在时间过程中,经常改变其外貌,并具有发展和演替的动态特征。它不是物种的简单总和,在群落内由于存在协调控制的机能,因而在绝对的变化过程中,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因此,生物群落被认为是生态学研究对象中的一个高级层次。它是一个新的整体,它具有个体和种群层次所不能包括的特征和规律,是一个新的复合体。群落概念的产生,使生态学研究出现了一个新领域,即群落生态学(community ecology)。它是研究生物群落与环境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学科。它是生态学的一个分支。 关于群落的性质,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争论的焦点在于群落到底是一个有组织的系统,还是一个纯自然的个体集合。“机体论”学派奥根(Orgnj Smic School)认为群落是一个真实的有机实体,它是组成群落的各个种群的有组织的集合体。而不是人为地分类的产物。

种群生态学词汇

种群生态学 1种群(population):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空间内、同属一个物种的个体集合。具有4个特征(数量特征、空间特征、遗传特征、系统特征) 2种群生态学(population ecology):是研究种群数量动态与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的科学。 3空间生态学(spatial ecology):研究空间对于种群动态和多种群(群落)的结构、动态、多样性以及稳定性影响的一个生态学分枝。 4空间分部图式(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指种群的个体在其生存空间的分布形式(均匀分布、随机分布、聚集分布)。 5平均拥挤度(mean crowding):同一个样方中,平均每个个体拥有多少个其他个体。 6绝对密度(absolute density):指单位面积(或体积)空间中的生物个体数量。 7相对密度(relative density):衡量生物多少的想对指标。 8标志重捕法(mark-recaptue methods):在调查区域中,捕获一部分个体进行标志,然后放回原来的自然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再进行重捕。 9生命表(life table):生命表是按照种群的年龄阶段(以时间为单位或以发育阶段为单位)系统地观察并记录种群的一个世代或几个世代之中各个年龄阶段的种群初始值,再分别记录或计算出各个阶段的年龄特征生育力和年龄特征死亡率、生命期望值、按一定格式而编制成的统计表。 10存活曲线(survival curves):是以生物的相对年龄(绝对年龄除以平均寿命而得到)为横坐标,再以各年龄的存活率Lx为纵坐标由此所画出的曲线,表示种群的存活率随时间的变化的过程。 11种群的内禀增长率r m(innate capacity for increase intrinsic rate of natural increase):是指在食物、空间和同种其他动物的数量处于最优化,试验中完全排除了其他物种时,在任一特定的温度、湿度、食物的质量等的组合下所获得的最大增长率。 12种群指数增长(geometric and exponential population):在资源空间无限的环境条件下,种群增长的一种形式。 种群在t时间的变化率=种群瞬时增长率×种群密度dN/dt=r×N 13种群逻辑斯缔增长(logistic population growth):在空间与资源有限的环境条件下,种群增长的一种形式。 种群在t时间的变化率=种群瞬时增长率×种群密度×密度制约因子 dN/dt=r×N×(1-N/K) 14环境容量(carring capacity):空间被该物种所饱和时的种群密度,简称为K。 15r-k对策(r、k strategistis):有利于发展较大的r值的选择称为r选择,有利于竞争能力的增加的选择称为K选择。R选择的物种成为r对策者,K选择的物种成为k对策者。 16似然竞争(apparent competition):指两个物种通过有共同捕食者而产生的竞争,与两个物种通过对资源的利用所产生的资源利用性竞争在性质上类似的竞争。 17“高斯假说”或“竞争排斥原理”(competition exclusion principle):生态位相同的两个物种不能共存。竞争的结果使生态位的分离,达到共存。 18功能反应(functional response):指每个捕食者的摄食率随猎物密度变化的一种反应,即捕食者对猎物的捕食效应。 19数值效应(numerical response):指捕食者摄食猎物后,对自身种群数量影响的动态关系。20最佳捕食理论(optimal foraging theory):动物的任何一种行动都会给自己带来收益,同时动物也会为此付出一定的代价(投资);自然选择总是倾向与使动物从所发生的行为中获得最大的收益(收益-投资)。 21边际值原理(marginal value theorem):捕食者在一个板斑块的最佳停留时间位捕食者在

动物生态学习题(2-6章)

第二章有机体与环境(一) 一、名词解释 适应组合;生态位;生物学零度;有效积温法则(公式);阿仑定律和贝格曼定律 二、简答题 1. 什么是“最小因子定律”和“耐受性定律” 2. 动物的光周期现象主要的表现在那些方面 答:动物的活动与静止;动物的迁徙;光和换羽、换毛;昆虫滞育 3. 常温动物和变温动物的主要区别 第三章有机体与环境(二) 一、名词解释 霍普金斯生物气候定律 二、简答题 1. 动物对光照会产生那些适应? 答:光对动物生活的重要作用是:它是生物的昼夜周期性、季节周期性节律的外界“触发器”(trigger)。生命活动的昼夜节律(如动物的活动与静止的交替)、季节性节律(如繁殖、换毛、迁徙)都与光照周期(photoperiod)有直接的联系。 2. 动物的光周期现象主要的表现在那些方面? 答:动物的活动与静止;动物的迁徙;光和换羽、换毛;昆虫滞育 3. 简述火的生态作用 4.长日照动物和短日照动物繁殖活动有什么区别?为什么? 5. 为什么动物选择光这个信号作为繁殖的启动信号? 6. 简述动物对高山环境的特殊适应特征 7.对于水生生物最主要的限制因子是什么? 第四章种群数量动态 一、名词解释 种群;物种;种群动态;内禀增长力;种群分布型; 二、简答题 1. 种群生态学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2.种群生态学和种群生物学的区别 3. 单体生物和构件生物(举例)

4. 什么是标志重捕法,以该种方法调查动物数量有什么优点和局限性。(局限性:本地生物随机或者节律性的迁出迁入;被标记个体的死亡、标记遗失等。) 5. 与个体相比,动物种群具有哪些重要的群体特征? 6. 动物种群年龄锥体的三个类型及其含义 7. Deevey种群存活曲线的三个类型及其含义;一般鱼类鸟类种群的存活曲线属于哪个类型? 8. 动物种群的空间分布有几个类型?用方差/平均数比率检测生物分布型的方法;海鸥和蚂蚁在自然界的分布型属于哪个类型? 9 .什么是集合种群,集合种群与通常所说的种群有何区别? 答:集合种群所描述的是斑块生境中局域种群的集合,这些局域种群在空间上存在隔离,彼此间通过个体扩散而相互联系。通常所说的种群是指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集合种群是种群的概念在一个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也就是说多个局域种群集合而组成的系统,因此有人将集合种群称为一个种群的种群。 10.什么是生命表?生命表的类型及其含义 第五章种群增长 一、名词解释 生态入侵; 二、简答或论述题 1. 按要求写出下列模型并说明参数的生物学含义 不考虑年龄结构的动物单种群离散增长模型 (1)增长率不变的离散增长模型 (2)增长率随种群大小而变化的离散增长模型 不考虑年龄结构的动物单种群连续增长模型 (1)增长率不变的连续增长模型 (2)增长率随种群大小而变化的连续增长模型,即:logistic模型 2. 写出逻辑斯谛方程,并指出各参数及修正项的生物学含义和分析。 3. 逻辑斯谛增长曲线的形成过程及各阶段的特征。 答:逻辑斯谛增长是具密度效应的种群连续增长模型,比无密度效应的模型增加了两点假设:

生态学基本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 1.生态学(ecology):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研究重心是生态系统. 2.生态学研究的对象的四个层次: ●个体:是有机体对环境的反映。 ●种群:是栖息在同一地域中同种个体组成的复合体。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年 龄结构比、性比、种内关系和空间分布结构等。60年代前是研究主流。 ●群落:栖息在同一区域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组成的复合体。群落的结构、演替、 多样性、稳定性。群落组成和结构的过程。 ●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中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 程。 ●生物圈: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岩石圈的上层、全部水 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3.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分为野外、实验研究和理论研究 ●野外是首选、并且是第一性的。如了解动物的种群数量变动 ●实验研究是分析因果关系的一种补充手段。优点是条件控制严格,对结果分析比较 可靠,重复性强。——自然条件下试验法,如驱除寄生虫以研究雷鸟种群的动态。 ●理论研究常用的方法是利用数学模型进行模拟研究。在种群生态学中,研究种群动 态,种群增长和种间竞争。预测结果还必须通过现实来检验,根据现实通过修改模 型参数,使研究结果逐步逼近现实等。 第二章个体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 1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如温度、湿度、食物、氧气、二氧化碳和其他相关生物等。 2环境:生物赖以生存的外界条件的总和。它包括一定的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活和发展的各种因素。 3生境:特定群落的生态因子的总和(无机环境)称为生境(Habitat)。生境是生物生活的具体场所,对生物具有更实际的意义。 4限制因子:在众多的生态因子中,那些接近或超过生物的耐受范围,而限制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的关键性因子,叫做限制因子。

生态学第二版林育真第二章种群试题

一、名词解释 种群 生态位 生态入侵 性比理论 种群增长类型 竞争排斥原理 种群动态 自疏现象 种群空间分布格局 环境容纳量 出生率 死亡率 生态寿命 密度制约因素 种群的年龄结构 遗传漂变 二、填空题 1.次级种群参数有_____、_____、_____和分布型等。 2.种群自动调节的三个学说是_____、_____和_____。 3.哈-温定律(Hardy-Weinberg law)认为,在一个_____、_____和_____的种群中,_____将世代保持稳定不变。 4.因过渡捕捞而处于资源衰退的鱼类种群,一般在年龄结构上会出现_____;性别比例上会出现_____的现象。 5.从种群调节的角度,可将生态因子分为_____和_____二类。 6.种群动态的最基本研究方法有_____、_____和_____等。 7.种群的分布格局可以分为三种类型:_____、_____和_____。 8.根据rm=ln(R0)/T可知,内禀增长力决定于_____、_____和_____。 9._____、_____是物种进化的两种动力。 10.根据生物因子作用强度与种群密度的关系,可将其分为_____和_____。 三、问答题 1.种群具有哪些不同于个体的基本特征。 2.种群数理统计的常用方法有哪些? 3.什么叫生命表。 4.年龄金字塔有几种类型,各具什么特点? 5.简述种间相互作用的类型。 6.试述捕食对种群的调节作用。 7.食草动物对植物群落的作用有那些? 8.简要阐述自然种群数量波动的类型。 9.为什么种群在大范围的分布格局多呈集群分布? 10.动物集群的代价有那些? 11.在高度富养化的湖泊中蓝绿藻能成为优势浮游植物的原因? 12.简述社会等级和优势等级的概念,并说明优势等级的作用。 13.逻辑斯谛增长曲线的形成过程及各阶段的特征。

生态学第二版杨持课后测试习题附答案

《普通生态学》练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绪论 1、如何理解生物与地球环境的协同进化? 答:地球的生命起源于35亿年前,那时地球的表面为还原性大气;缺少氧气,没有臭氧层。这些条件对今天的生物非常有害,但却正是原始生命得以形成的环境。 约在30亿年之前开始形成光合自氧生物,蓝绿藻为主,逐渐改变了大气成分,氧化大气出现;氧化大气的形成为绿色植物的登陆创造了条件。大气圈中保证生物呼吸的氧气和稳定的CO2含量,以及保护地表生命的臭氧层,都是生物长期作用的结果。 并且生物不断适应地球环境,而进化形成现今丰富多样的生物世界;自7亿年有动植物以来,累计生物总质量是地球总质量的1000倍;生物转移的物质总质量要比其自身的质量大许多倍。因此可以认为适于生物生存的地球环境是生物与地球协同进化的结果,而这种环境又靠生物来维持与调控。 2、试述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与范围。 答: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包括无机和有机环境。生态学研究的对象从生物大分子、基因、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直到生物圈,经典研究个体及以上层次。生态研究的范围非常广泛,涉及的环境非常复杂,从无机环境(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生物环境(植物、动物、微生物)到人与人类社会,以及由人类活动所导致的环境问题。 3、现代生态学的发展趋势及特点是什么? 答:进入20世纪60年代,生态学快速发展。生态学已深入社会的各个领域。(1)全球性问题(如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和能源问题)的控制和解决推动生态学发展。(2)应用生态学的迅速发展。污染生态学,经济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环境生态学。(3)全民生态意识提高。生态学举世瞩目。 生态学的发展特点有:(1)研究层次向宏观和微观方向发展。现代生态学一方面向区域性、全球性方面发展;另一方面是向微观方向发展,与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生理学等相结合。(2)研究方法手段的更新。野外自记电子仪器、同位素示踪、稳定性同位素、“3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生态建模,系统论引入生态学。(3)研究范围不断扩展。对象转移到人类活动,交叉科学如化学生态学,应用生态学如与环境保护相结合。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1) 1、名词解释 环境(environment)——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个体或生物群体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群)体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生态幅(ecological amplitude)——每种生物对任何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一个生态学上的最低点和一个生态学上的最高点,在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范围就称为生态幅。 2、地球环境由哪几部分组成? 答:地球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土壤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组成。 3、简述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点。 答:(1)综合作用: 如气候的作用;(2)主导因子作用:渔业高密度养殖增氧;(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地形因子一般为间接作用.;(4)阶段性作用:如鱼类

种群生态学复习题

种群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 1.集群(aggregation,colony):同一种生物的不同个体在一定时期内生活在一起而形成的 群体,分为临时性和永久性两种类型。有利于提高捕食效率、共同防御敌害、改变小生境、提高学习效率、促进繁殖 2.种群(population):在同一时期内占据特定空间的同种有机体的集合群,是物种具体的 存在单位、繁殖单位和进化单位,也是构成群落的基本单位。 3.生态密度(ecological density):按照生物实际所占有的面积计算的密度。在某一单位空 间内,种群并不占据所有的空间,每一个生物都只能在适合它们生存的地方生活和生长,这样导致的种群斑点状分布可以用生态密度来描述。 4.生理出生率(physiological natality):又叫最大出生率(maximum natality),是种群在理 想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大出生数量。 5.生态出生率(ecological natality):又叫实际出生率(realized natality),是指在一定时期 内,种群在特定条件下实际繁殖的个体数量。 6.多形现象(polymorphism):由于环境因素的作用,种群内的个体在形态、生殖力、体 重、色斑以及其他生理生态习性上产生差异,因而产生种群内生物型不同的现象。 7.生命表(life table):指列举同生群在特定年龄中个体的死亡和存活比率的一张清单。比 如,特定时间生命表和特定年龄生命表、动态生命表和静态生命表、综合生命表、图解式生命表、植物生命表。 8.存活曲线(survivorship curve):借助于存活个体数量来描述特定年龄死亡率,它是通过 把特定年龄组的个体数量,相对于年龄作图而得到,如图1所示, 图1 生存曲线基本类型

生态学考试题库

生态学考试题库 名词解释 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生存因子:在生态因子中凡是有机体生活和发育所不可缺少的外界环境因素。 生态环境:研究的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中,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生境:具有特定的生态特性的生态体或生态群体总是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这一特定环境叫生境。 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同种有机体的结合。 群落: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不同种群的集合。 系统: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的因素的集合。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成分。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都将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限制因子原理:一个生物或一群生物的生存和繁荣取决于综合的环境条件状况,任何接近或超过耐性限制的状况都可说是限制状况或限制因子。 似昼夜节律:动物在自然界所表现出来的昼夜节律除了由外界因素的昼夜周期所决定的以外,在内部也有自发性和自运性的内源决定,因为这种离开外部世界的内源节律不是24小时,而是接近24小时,这种变化规律叫似昼夜节律。 阿朔夫规律:对于夜出性动物处于恒黑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缩短,对于夜出性动物处于恒光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延长,并且这种延长的增强,这种延长越明显。对于日出性动物处于恒黑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延长,对于日出性动物处于恒光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缩短,并且这种缩短随着光强的增强,这种缩短越明显。 生物钟:是动物自身具有的定时机制。 临界温度:生物低于或高于一定的温度时便会受到伤害,这一温度称为临界温度。 冷害:喜温生物在0℃以上的温度条件下受到的伤害。 冻害:生物在冰点以下受到的伤害叫冻害。 霜害:在0℃受到的伤害叫霜害。 超冷:纯水在零下40℃以后开始结冰,这种现象叫超冷。 适应性低体温:它是一种受调节的低体温现象,此时体温被调节很低,接近于环境温度的水平,心律代谢率及其它生理功能均相应的降低,在任何时候都可自发的或通过人工诱导,恢复到原来的正常状态。 贝格曼规律:内温动物,在比较冷的气候区,身体体积比较大,在比较暖的气候区,身体体积比较小。 阿伦规律:内温动物身体的凸出部分在寒冷的地区有变小的趋势。 乔丹规律:鱼类的脊椎数目在低温水域中比在温暖水域中多。 生物学零度:生物生长发育的起点温度。 有效积温:生物完成某个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 露点温度: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时的温度叫露点温度。 蓄水量:生产单位重量干物质所需的水量。

第2部分-1 种群生态学.doc

第二部分种群生态学 第四章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第五章生物种及其变异与进化 第六章生活史对策 第七章种内与种间关系 第四章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第一节种群的概念 第二节种群动态 一、种群的密度和分布 二、种群统计学 三、种群的增长模型 四、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和相对稳定性 五、生态入侵 第三节种群密度调节 一、内源性种群调节理论 二、外源性种群调节理论 第四节集合种群动态 第一节种群的概念 一、种群的概念 种群是指特定空间内能自由交配、繁殖后代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抽象:探讨一般规律时,泛指该种的任一种群。 具体:具体研究时,种群是具体的,有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定。 种群生态就是研究环境(主要是理化因子)对这些群体特征的影响。 单体生物(unitary organism):是指生物胚胎发育成熟后,其有机体各个器官数量不再增加,只是各组成部分大小的增长,各个个体保持基本一致的形态结构。如哺乳类、鸟类、两栖类和昆虫等。 构件生物(modular organism):是指生物由一个合子发育而成,在其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其初生及次生组织的活动并未停止,基本构件单位反复形成,有机体不断增长。如大多数植物、海绵、水螅和珊瑚等。单体生物与构件生物 珊瑚 二、种群的基本特征 1. 数量特征指单位面积(或空间)上的个体数量的多少,其变动具有一定的规律。 2. 空间特征即种群均占据一定的空间,具有特定的分布区域;种群内个体在空间上具有一定的分布型(内分布型)。 3. 系统特征种群是一个具有自身组织秩序、自我调节能力的生物系统。 4. 遗传特征种群具有一定的基因组成,是一个基因库,以区别于其他物种。 第四章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第一节种群的概念 第二节种群动态 一、种群的密度和分布

种群生态学

1.周限增长率:指单位时间(如一个世纪或年月日)内种群的增长率。 2.种群空间格局:种群空间格局又称内分布型,是指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大致可分为3类:均匀型、随机型、成群型。 3.生命表:生命表是按照种群的年龄阶段,系统地观察并记录种群的一个世代或几个世代之中各年龄阶段的种群初始值、年龄特征死亡率、年龄特征生育力和生命期望值,以一定的格式而编制成的统计表。 4.集合种群:也称作异质种群,一组种群构成的种群。 5.特定年龄生育力:是每个雌性昆虫的产雌个数,如果是整个种群,则要转化成雌性个体数。 6.偏利共生:主要特征为种间相互作用仅对一方有利,而对另一方无影响。 7.偏害作用:当两个物种在一起时,由于一个物种的存在,可以对另一物种起抑制作用,而自身却无影响。 8.似然竞争:当一个捕食者捕食两种猎物物种,即两个物种共享相同捕食者时,一个物种个体数量的增加将会导致捕食者种群个体数量增加,从而加重对另一物种的捕食作用。 9.α-选择:基于相互干扰的竞争选择称之为α-选择。 10.功能反应:指每个捕食者的捕食率随猎物密度变化的一种反应。; 11.灵敏度分析:研究与分析一个系统或者模型的状态或输出变化对系统的参数或周围条件变化的敏感程度的方法。 12.外来入侵种:是指对生态系统、栖境、物种、人类健康带来威胁的外来物种。 13.存活曲线:是指以生物相对年龄(绝对年龄除以平均寿命)为横坐标,以各年龄的存活率为纵坐标所画出的曲线。 14.生态对策:生态对策就是生物在种群水平上对环境变化的适应策略,这里的环境既可以是生物的,也可以是非生物的。分为两种:r对策和k对策。

群落生态学(优.选)

第四章群落生态学 ?群落的概念、基本特征、性质; ?群落的种类组成、数量特征,物种多样性(测度、时空变化、影响因素),群落结构(生活型、层片,垂直、水平、时间),群落交错区与边缘效应,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生物因素、干扰、岛屿); ?群落内部动态(季相变化、动态),演替的概念、类型、系列、顶级学说,群落的分类与排序。 1.群落(community):—在相同时间聚集在同一空间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群落生态学(community ecology): —研究生物群落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态学的重要分支学科。 3.群落的基本特征: 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种类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首要特征。 各物种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不是物种的简单集合(适应环境、协调)。 形成群落环境:—群落与环境不可分割(适应、改造)。 具有一定的结构:—空间结构、时间结构、营养结构。 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生物群落有发生、发展、成熟的过程,物种组成不断的更替。 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生物群落有一定的规律分布,每个群落都分布在特定的地段或生境。 具有边界特征:—由于环境梯度变化不同,有些群落有明显的边界,有些则界限模糊。 各物种不具有同等的群落学重要性:—贡献不同,优势种、建群种、伴生种等 4.群落的性质: 机体论学派(Clements): 群落是一个和生物个体、种群相似的自然单位,是有生命的系统; 群落演替的定向特征相当于生物的生活史或生物的发育,具有机体特征。 —群落都要经历从先锋阶段到顶级阶段的演 替过程; —顶级群落受破坏后重复演替过程达到顶级 群落阶段。 个体论学派(Gleason): ?群落不是自然单位,而是自然界中在空间和时间连续变化系列中的一个区段; ?在连续变化的环境下,群落组成是逐渐变化的,群落间没有明显的边界。 —群落和物种的关系不是有机体和组织器官的关系; —群落发育过程是物种更替和种群数量消长的过程; —和有机体不同,群落不可能在不同生境下保持繁殖 的一致性; —同一群落类型之间无遗传上的联系。 现代生态学对群落的认识: ?群落既存在连续性,也存在间断性; ?采取生境梯度分析方法研究连续群落变化,在不少情况下群落不是分离的、有明显边界的实体,而是在空间和时间上连续的一个系列;

生态学种群调查方法

第三章生态学调查方法 第一节基本问题 一、调查目的 通常的目的是估测某种群在一定面积中的个体数,或整个种群的大小。一种做法是调查研究区域内的所有个体数,但不现实。因此必须取样。 1、种群大小估计 1)随机取样通常是最佳选择,因为没有偏差(人的主观通常是有明显偏差的) ●划定一个长方形区域 ●将其划分成一个网络 ●对每一个网格编号,并用随机数确定要调查的小区 2)随机数产生方法: ●采用随机数表 ●计算机的随机数发生器 ●电话簿上的最后一位数 ●随机地从手表上某一时刻开始读100秒后的数 ●随便出一个4位数,各位数相加的和 3)如果研究地段生境有明显的分异,则可分层取样;先把研究地分成不同的生境,然后再在个类型中随机取样。 4)种类调查时的技巧:每天作一个得到物种总数的统计,绘制一条曲线,可以指示进一步调查的效率。 2、种群变化监测 1)最好不要改变调查方法,尽管改进后的方法效果可能更好 2)如果改变方法,必须使两种方法的应用有一个重叠期,以便不同方法调查结果的比较3)同时监测环境因素的变化 4)详细而确切地描述调查方法 5)最好对调查区域或物种个体进行定位 3、确定种群的生境需求 比较物种分布点与随机样点的情况: ●该种的多度 ●捕食种或天敌种的多度 ●巢穴多度与生境或群落结构 ●环境因子 注意一个常见的错误是只调查该种分布的最佳生境而不调查缺如的生境 4、寻找物种减少的原因 ●确定种群需要的生境条件,然后分析这些因子是否发生变化; ●比较该种仍存在和该种已消失的生境 ●在分析种群变化时,对繁殖和更新成活的限制因素的调查研究通常非常重要 例:英国白垩土半自然草地的特有物种银斑跃蝶(Hesperia comma)日渐稀少,人们发现雌蝶喜欢在羊茅(Festuca ovina)叶上产卵,就设立保护区;种群确更少。比较发现该蝶喜欢

种群生态学

第二部分种群生态学 种群(Population)由同种个体所组成的,占有一定空间的,具有潜在杂交能力和自己独立的特征、结构和机能的整体,是物种在自然界存在的基本单位。 4 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4.1种群的概念种群是在同一时期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单体生物:哺乳动物、鸟类、两栖类、昆虫 构件生物:大多数植物、海绵、水螅、珊瑚 无性系分株:构件生物体各部分之间的连接死亡和腐烂之后,形成的许多分离的个体,它们来自同一受精卵基因型相同 自然种群的基本特征 A. 空间特征: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 B. 数量特征:即密度变化; C. 遗传特征:具有一定的基因组成。 种群生态学:研究种群的数量、分布及种群与其栖息地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其他生物种群(捕食者与猎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4.2 种群动态:研究种群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规律。 4.2.1 种群的密度和分布 4.2.1.1-2 种群的数量统计 1)种群大小:小种群边界明显,易于确定;大种群由于连续分布,边界不清 2)密度:单位面积上的个体数目。 绝对密度:单位面积或空间的实有个体数; 相对密度:单位面积上获得的个体数目。 3)计数方法:(1)直接计数(2)目测计数 4)调查方法:样方法;标记重捕法 4.2.1.3 种群的空间结构 均匀分布(规则分布):种群内的个体之间保持一定的均匀距离。在自然情况下,最为罕 见。人工栽培时常见。 随机分布:种群内的每个个体的出现都有同等机会。或者说,个体分布和机率相符合。 在自然界中不很常见,只有在主导因子呈随机分布时,才可能出现。 成群分布(团块分布):种群内个体分布不均,形成了许多密集的团块。在自然情况下最 为常见。 原因是:(1)资源分布(生境)不均匀; (2)种群的繁殖特性和种子的传布方式; (3)动物的社会行为(集群行为)。 4.2.2 种群统计学 1)种群密度 2)初级种群参数:出生率、死亡率、迁出率、迁入率 3)次级种群参数:性比、年龄结构、种群增长率 4.2.2.1 年龄、时期结构和性比 1)年龄结构:指不同年龄组的个体在种群内的比例或配置情况。一般用年龄锥体(年龄金字塔)来表示。 基本类型:增长型:出生率〉死亡率,迅速增长,种群数量呈上升趋势。 稳定型:出生率= 死亡率,种群数量稳定。 衰退型:出生率〈死亡率,种群数量趋于减少。

第四章 种群生态学

第四章种群生态学 1 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1.1种群的概念; 种群(population)是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抽象:探讨一般规律时,泛指该种的任一种群。 具体:具体研究时,种群是具体的,有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定。 自然种群的三个基本特征: 空间特征:即种群具有一定的分布区域。 数量特征:每单位面积(或空间)上的个体数量(即密度)是变动的。 遗传特征:种群具有一定的基因组成,即系一个基因库,以区别于其它物种,但基因组成同样是处于变动之中的。 种群统计学特征: 种群是由个体组成的,由个体演变来的特征: 基本特征:密度和大小(单体—群体) 基本参数:(初级种群特征,决定种群的大小) 出生率、死亡率(生、死) 迁入率、迁出率(行为) 次级种群特征:性比(性别),年龄结构(年龄),种群增长率(繁殖能力),种群分布型(空间位置) 种群新特征(综合性特征) 种群的数量变化(年和季节)及其自我调节能力。 种群的质量变化(进化)及其与环境的关系(自然选择) 种群对环境的适应----生态对策 社群关系(其它种内关系):等级制、利他行为、领域性、集群与分散、婚配制度、密度效应、性别生态学、通讯等。 种间关系:种间竞争、他感作用、食草、捕食、寄生、共生等。 种群生态:就是研究环境(主要是理化因子)对这些群体特征的影响,以及种群(特征)对环境的适应。 1.2 种群动态; 研究种群数量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变动规律。 有多少?(数量和密度);哪里多、哪里少?(分布);怎样变动?(数量变动和扩散迁移);为什么这样变动?(种群调节)。 种群的大小和密度 种群的大小(size):是一定区域种群个体的数量,也可以是生物量或能量。种群的密度是单位面积、单位体积或单位生境中个体的数目。 绝对密度:单位面积或空间的实有个体数。 相对密度:表示种群数量高低的相对指标。 种群的数量统计 标记重捕法:用于不断移动位置直接记数很困难的动物。在调查样地上,随机捕获一部分个体M进行标记后释放,经一定期限后重捕n个个体,其中标记的个体数为m 。 原理:N : M = n : m 样地上个体总数N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