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

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

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
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

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

马爱敏河南省宜阳县蓝天希望小学邮编:471600 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说:“教育决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即是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运动的根。”可见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在小学这个基础教育阶段必须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设法点燃学生心中的创新火花,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引导求同辨异

创造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具有学习的独创性。这就要求学生要有独立果敢的品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要敢于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不谋求唯一正确的答案,求同辨异。课上,我总是给学生留出“时间空白”,积极为学生提供讨论学习的机会,努力形成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维互动,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这些意见对每一个学生都是一种信息刺激,如被理解就会被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里,于是新信息与旧信息融合,或与其他种信息融合,便会产生一些新异的观点,或者在新信息的刺激下,通过联想作用激活另一个有价值的新观念的萌发,这种新观点便是学生自己的独立见解,在求同辨异中创造性学习的结果。如:在教学《狐假虎威》这一课时,学生学完文章后,绝大部分学生对狐狸的狡猾、奸诈有了共同的认识。这时我问学生:“就这一课中所描述的故事情节,你对狐狸有没有不同的看法?”这一问题一抛出,学生立即展开讨论,随后说出了自己不同的认识:“狐狸多聪明呀!与老虎相比,

它是个弱者,在危难之际,他用智慧保全了自己的性命。当今社会,许多弱小者因在比自己强大的敌人面前不会斗智而受欺负,他们应该向狐狸学习。”又有学生说:“外表再强大,只要不动脑筋也会败在别人手中。”通过训练,学生能做到吸收信息、独立思考、扩散思维、产生新知。教师引导学生不满足于唯一的答案,在分析比较中创造性地获取着知识。又如:在教学《猫》这一课时,当学生读到:“你见了,绝不会则打它们,他们是那么生气勃勃,天真可爱!”这一句时,多数学生读得很重,表示出了作者对猫的称赞。这时我问学生:“还可以怎样读?”一名学生思考后轻声地将这一句读了出来。我问他:“为什么这样读?”他说:“我觉得这句话不仅表达了作者对小猫的称赞,还表达了作者对满月小猫的怜爱和无限回忆。”

在教学中,教师重视培养学生打破“人云亦云”的思维定势,启发学生多角度地思维,鼓励他们发表不同的见解,课堂上应该经常地问一问:“谁有新的发现?”“哪位同学有不同的见解?”这样,把“求同”与“求异”统一起来,辩证地对待“同”与“异”,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新问题新情况,产生新观点,使学生的创造欲在执著的追求中受到激发,再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思维互动、集思广益,培养学生提炼新思想的胆识。

二、启发立体思考

教师要培养学生纵串横联,立体思考,从事物的方方面面的联系上去发现问题和发现与问题相关的各种关系,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办法。对一个学习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发散思维从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进行分析判断,找出纵、横系列和他们相交叉而形成的立体系列,使学生的学

习既有深度又有广度,以点燃学生创新的思想火花。如:在教学《马背上的小红军》这一课时,我以陈赓和小红军的对话为学习这篇文章的切入点,直入课文重点段,问:“小红军是怎样拒绝陈赓地帮助的?”学生从陈赓和小红军的对话中知道了小红军四次拒绝了陈赓的帮助。然后我引导学生联上带下、立体思考:“小红军真的不需要陈赓的帮助吗?请你结合上下文关于对小红军的描写谈谈你的看法。”学生马上联系到第一段中小红军饥寒交迫、疲惫不堪的艰难处境和第三段小红军昏倒在草地的绝境,发现小红军言与行的前后矛盾,体会到小红军虽身处绝境但仍拒绝陈赓的帮助,他在生与死的严峻考验面前,宁可牺牲自己,也不能拖累别人的高尚品质。学到这里小红军的高大形象已树立在学生面前。为了让学生能够以小红军一个人见红军战士一类人的高尚品质,整体的感知红军战士的崇高精神,我又引导学生横向联系、深入学习:结合课内外所学过的有关红军长征中的故事《丰碑》、《一碗炒面》等文章纵串横联,深入谈论对红军精神的认识。这时学生通过立体思考、发散思维,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地分析判断,从纵横的比较中深刻领会到红军生死与共、爱党爱国的共性和不同课文中红军的无私忘我、大无畏等个性。学生不仅受到了异中求同、同中求异的思维训练,而且经过教师立体思考的引导,学生懂得了事物方方面面存在着内在联系,并从事物的联系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经过纵横比较形成知识体系,学生创新意识得到增强。

三、敢于推陈出新

教师要鼓励学生以创新的态度来对待学习对象,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想得新、想得多、想得巧,其特点是要培养学生在学习方法上要推陈出

新而非墨守陈规。这就要引导学生摆脱思维定势,倡导变向思维。变向思维是打破常规的思维,它有利于创造新思想、新理论。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改变顺序式教学,引导学生在一篇文章中选择不同的切入点进行变序学习;还可以在理解文章时采取与语文学习法“相差甚远”的绘画、测量、计算等方法辅助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尽管最终所学到的知识一样,由于学习方法的新颖多样,学习效果也不相同。如:在教学《海滨小城》这一课时,我让喜欢海滨的学生和喜欢小城的学生自由结合成小组。读课文后,让学生把读懂的内容画到黑板上。顿时,黑板上出现了一幅色彩斑斓的图画,左边是美丽的海滨,右边是整洁的小城。然后再让学生细读课文,两组同学相互查找图画是否有不符合课文内容的地方。学生通过再次读书后发现有些同学将海滨贝壳的数量和颜色画少了,因为书上说:“沙滩上遍地是各种颜色各种花纹的贝壳”;有同学发现小城的花画少了,因为书上说:“小城好像笼罩在一片片红云中”……运用这样的学习方法,学生感到新鲜而有趣,一节课轻轻松松地便学下来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始终处在兴奋活跃之中,不仅敏捷而且深刻。

又如在教学《海底世界》第四自然段“海参每小时只能前进四米,梭子鱼每小时能游几十公里”时,学生对“小时”的理解远不如对“分”的理解深刻直观。因此我叫学生索性拿出草稿纸运用数学学过的方法自己算一算,海参和梭子鱼每分钟行多远?学生积极而兴奋的算起来,不一会儿他们得出了结果:海参每分钟约行6.7厘米,梭子鱼每分钟约行1000米。当学生算出得数后,我又采取了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你们看,一分钟过去了,海参仿佛原地没动,而梭子鱼已经从咱们学校游到了当代商城

了!”学生不约而同地惊叫起来:“天哪,这么快(慢)!”通过数学计算和联系生活实际的比较,学生进一步直观形象地感知到了海底动物的活动差异。这样运用多种方法学习,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在学习中想得多、想得新,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敢于推陈出新。

四、乐于想象创造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可见,培养学生能够创造性学习,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善于创造尤为重要。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的指导学生进行想象创造的训练,从而点燃学生的创新之火,指导学生创造性学习。如:在教学第八册《麻雀》第四自然段,老麻雀明知不是猎狗的对手却“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蓬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这是个供学生思维的空间,可启发创造想象:“谁能结合当时的情景想象老麻雀飞下来以前是怎样想的?”学生兴趣盎然,有的说:“老麻雀想到:这只可恶的猎狗,平时你总是仗势欺人,今天我不能再看你逞凶。”有的说:“老麻雀想到自己的同类如此弱小,将葬身到猎狗之腹,太可怜了,我一定要挺身而出。于是尖叫起来:‘走开,如果你欺负它,我就跟你拼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迸发出来,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老麻雀伟大的爱在学生丰富的想象中被传播、颂扬。学生在丰富的想象中进行着创造性思维。又如:学完《狐假虎威》一文后,我让学生表演课本剧,允许他们大胆的想象,创造性地续编故事进行表演。学生编出了《老虎哭了》、《第二次相遇》、《动物们的议论》等令人捧腹又引人深思的故事。有了这些练习,学生能够插上想象的翅

膀,产生新奇大胆的设想,发散思维得到充分训练,想象能力逐步提高,为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是在单纯训练学生创造的技巧,而是在全方位的改造学生学习的过程;不是一种只重外在的学习方式改变为价值目标的教育,而是一种从个体心智世界中源源不断去诱导出能提供最佳创意的人格特征的教育。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问题,让学生在创新思维训练中,看一片新天地,获得一种新认识,养成一种好习惯,为今后在阅读实践中勇于创新、敢于开拓奠定基础。

点燃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火花2

点燃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火花 摘要:在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第一部分要求“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现代社会需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因此,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灵魂,源源不绝的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美术课被公认为是对创造力的培养最具成效的课程之一,因此通过教学实践探索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在美术教育中点燃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火花。 关键词:创新意识点燃创新能力火花(途径)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教育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作为一名美术教育工作者要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适宜的观念中解放出来,改变僵化的教学模式,改变过去以教材为中心,以临摹为主线的教学方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强调在艺术活动中的主观意向及内心精神世界的表现,给学生思维活动的空间。学生是主体,要充分尊重学生,调动学生的创造潜能,淡化象与不象的评价标准,强调主观感受的表达,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智力得以开发,创造出一幅幅活泼健康、意想不到的好作品。 一、将文学与美术灵活结合,点燃了学生创新能力的火花

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表现作家心灵世界的艺术,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其中占文学的主要地位。是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情景交融,诗境盎然是我国古典诗歌特有的传统。唐朝诗人王维擅长诗、书、音乐,尤其以诗和画更为突出,他的水墨山水画对后世影响很大,因为他的山水画最重要的特色是诗和画有机结合,创造了一个个诗情画意的境界。他作诗形象生动鲜明,如画中所见,他的画“山谷郁郁盘盘,云水飞动”,颇有诗意,令人回味无尽。故苏东坡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走遍祖国大地,哪里有山水、寺庙、园林,哪里就有诗。而其一首好诗,就是一幅优美的图画。那么,一旦将诗词应用到美术教学中,那艺术的境界则会达到鼎盛。 1、给同一首诗配不同的画 三年级语文有胡令能的诗歌《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请学生起来诵咏后,然后让大家根据诗词的内容创造出不同的诗词配画,由于学生的观察和理解角度不同,因而构思出的画面,有的注重水彩画,有的注重水粉画,有的描绘细腻,注重情的表达,有的描绘粗扩,注重景的发挥。通过这种教学,同学们不仅能相互学习交流,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而已还能提高对诗词内涵的认识和理解,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2、给同一幅画配不同的诗句

点燃学生积极思维的火花

点燃学生积极思维的火花 - 新课标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把情感教育渗透到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要突破单纯的只注意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局限,善于用语言唤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把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放到至关重要的位置,使学生具有学习的热情、积极主动的学习,共同围绕教材创造和谐的情景,愉快的吸收其中的语文知识、进行能力的提升与训练。教师必须一改“一言堂”的作风,鼓励学生勤思多问,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说感想,在教师的指导、点拨下,通过亲自尝试、探索,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使语文教学一改过去死气沉沉的面貌。可是随着年级的升高,我发现班上的学生不爱积极举手回答问题了。于是我围绕着这个问题做了一份调查问卷。结果发现多数孩子是怕说错了面子上不好看,另有一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懒得动脑,还有一部分学生水平低,认为问题过难他们不会,索性休息不伤神了。可是我分析学生的智力、学习水平后,

发觉这不是问题的根本。根本原因在于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学习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过小,为此,在教学实践中做了这样的尝试: 一、激发情趣,营造学生宽松安全的氛围,使学生愿意思考。 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索客观事物的一种知识倾向,它能极大地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增加快乐的情绪、兴趣,可以激发情感、培养意志,唤起某种动机,改变某种状态。它是最好的老师,可以激励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的效率。兴趣浓厚的情况下,注意力集中,思维最活跃、最敏捷。因此,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创设合理的学习情景,是激发起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思维、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有效手段之一。 如在讲解《海上日出》一课时,自读课题后我就首先引导学生想一想:看到这个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有的学生说想知道海上看日出与在草原、山中看日出有什么不同,有的说想知道海上日出是怎样一番景象……然后让学生再自读课文寻找答案。其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文中说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一纵一纵地向上升?一石激起千层浪,

点燃学困生心灵的火花(读后感)

点燃学困生心灵的火花 ——《一个都不能落-名师针对学困生的针对教学》读后感 本学期,学校要求每位教师读一本教学名著,我选择的是名师工程系列之一《一个都不能落-名师针对学困生的针对教学》。本书针对不同的原因形成的学困生,通过真实的案例、成功的解决方法以及深入的理论剖析,为我们广大一线教师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作为振华中学的教师,我更能体会到学困生在教学工作中的重大影响。所以如何在课堂上树立他们的学习信心,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益,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是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必须注重的问题。 一、尊重理解,平等相待。 尊重和理解是学困生向上的金钥匙。真正使学困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使他们产生自卑的心理的原因,在于学校和教师对他们不正眼相看。因为他们听表扬少,挨批评多,自尊心就往往被自卑心所压抑,给人没有自尊心的感觉,其实他们并非如此,他们渴望得到尊重和信任。学困生已经背上了心理包袱,老师的一个皱眉、一句讽刺话都会让他们雪上加霜。我们要把他们看作与优秀生同样的个体,用和气的态度对待他们,多与他们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帮他们排解困难。 二、捕捉优点,肯定成绩。 做好学困生转化工作的根本是培育他们的自尊心和上进心。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再差的学生也有可取之处。老师要多方面了解学困生,发现他们的长处,加以赞赏。通过褒扬闪光之处,促使他们树立信心,抬头做人,以使他们获得愉快体验的同时,感受到温暖和信任,从而产生自尊心和自豪感,形成进步向上的内在驱动力,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同时,让学困生与以前的自己比,让他看到自己的进步,他就能重新理解自己,产生信心。 三、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动机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利用直观教具,不但能使学生产生直观印象,又能有意识地创设生动愉快的境界,让学困生感到新奇有趣,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为学困生创设能充分展示学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在自主学习中享受到成功之乐,从而协助他们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积极参与到自主学习的活动中来。 四、尽心辅导,授之以渔。 在课堂上,对学困生实行跟踪,当天的学习当天过关,这也是提升学困生成绩的重要举措。学困生之所以差就是对知识掌握不够而后又不好意思问,时间长了,积压的知识越来越多,这样学生就会对学习失去兴趣。基于此,老是要在课堂上即时准确地对学困生实行讲解,不怕费时费事,即时解决学生的各种疑难问题,让他们能够轻松地学习。学困生中还有很少的一部分,成绩不好是因为学习方法不当。针对这个少部分学困生,要尽心尽力协助其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当然,作为教师,我们不能完全照搬这些方法,而要根据本校学生的不同实际情况,采取行之有效的针对教学。我相信,对待学困生,只要我们每位教师分析原因,寻找对策,用热情关怀、耐心教育、精心指导来点燃他们心灵的火花,他们一定会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爱上学习。

以心灵之火点燃生命之炬

以心灵之火点燃生命之炬――读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艺术》 点燃学生的上进之火,进而给其以心理上的轻松、愉快。――魏书生 如果说班主任工作是一首无比优美的乐章,那么班主任则应是技艺高超的演奏家,要演奏好每一个音符,就必须熟谙每一根琴弦,这是掌握演奏技巧(或方法)的前提。然而,每个教育对象并不象琴弦那么形象可感,其内心世界都是一个比天空海洋还要广阔的宇宙,高深莫测,变化无常。因此,班主任必须深入实际细心观察,不断探索“宇宙”的奥秘,从心理教育入手,点燃学生的心灵之火,因势利导,才能驾驭好这一艘艘“宇宙飞船”。 这是魏书生老师的《班主任工作艺术》一书留给我的总体印象。 著名教育家加里宁说过:教育不仅是一项科学事业,更是一项艺术事业。这里所说的“艺术”就包含有很多“方法”的成份。魏书生老师作为一位教育专家,其育人的方法,可以说是行动着的教育学。 魏书生老师主张:要使学生的个性特点得以充分发展,就必须对不同类型、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心理进行深刻的细心分析。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了解熟悉学生,掌握其特点,这是进行教育的前提,特别是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首先应了解其病情,查明病因,才能对症下药。 对学生心理疾病的检查诊断,不象医生检查病人通过化验、透视、做CT等操作性很强的方法来得具体可感,其检查过程是复杂而抽象的。不仅要从学生的言行、表情、神态中捕捉学生思想感情的变化,还要了解家庭因素、社会关系及其性格爱好等,研究不同的学生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才能对症下药。 我们平时在班务工作中,常遇到这样的同学:性格活泼、好动、思维敏捷、目光炯炯有神,这些同学往往学习积极性易被调动,理解接受能力强,但是他们往往易冲动,容易犯错误,且在学习上缺乏毅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他们富于幻想,对未来有着神秘而美好的憧憬,但他们往往好高鹜远,心比天高,今天想“上九天揽月”,明天想“下五洋捉鳖”,可这些美妙的幻想又是多变的,随着兴趣的转移会经常更换自己的奋斗目标和心中的理想,因此,常会出现学习不踏实,只要有一知半解,便会骄傲自满,目中无人。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们必须象魏书生老师一样,对其进行自觉性、目的性方面的教育,加强稳定、自律方面的心理素质训练,培养树立恒心和毅力的观念,因势利导,才能使其在规范的心理轨迹上健康运行发展。

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

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

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运动的根。”可见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在小学这个基础教育阶段必须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设法点燃学生心中的创新火花,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引导求同辨异 在教学中,教师重视培养学生打破“人云亦云”的思维定势,启发学生多角度地思维,鼓励他们发表不同的见解,课堂上应该经常地问一问:“谁有新的发现?”“那位同学有不同的见解?”这样,把“求同”与“求异”统一起来,辩证地对待“同”与“异”,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新问题新情况,产生新观点,使学生的创造欲在执著的追求中受到激发,再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思维互动、集思广益,培养学生提炼新思想的胆识。 二、启发立体思考 教师要培养学生纵串横联,立体思考,从事物的方方面面的联系上去发现问题和发现与问题相关的各种关系,从而获得解决问题

的办法。对一个学习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发散思维从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进行分析判断,找出纵、横系列和他们相交叉而形成的立体系列,使学生的学习既有深度又有广度,以点燃学生创新的思想火花。 三、敢于推陈出新 教师要鼓励学生以创新的态度来对待学习对象,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想得新、想得多、想得巧,其特点是要培养学生在学习方法上要推陈出新而非墨守陈规。这就要引导学生摆脱思维定势,倡导变向思维。变向思维是打破常规的思维,它有利于创造新思想、新理论。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改变顺序式教学,引导学生在一篇文章中选择不同的切入点进行变序学习;还可以在理解文章时采取与语文学习法“相差甚远”的绘画、测量、计算等方法辅助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尽管最终所学到的知识一样,由于学习方法的新颖多样,学习效果也不相同。 四、乐于想象创造 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的指导学生进行想象创造的训练,从而点燃学生的创新之火,指导学生创造性学习。值得一提的是,在教

班主任语言的魅力

班主任语言的魅力 惠安小学徐红梅 马雅可夫斯基说:“语言是人的力量的统帅”。谈话是以语言点燃人的心灵火花的高超艺术。作为班主任,既是一个管理者,又应是一个语言艺术家,必须用自己的心去弹拨学生的心弦,用自己的灵魂去感染学生的灵魂,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做好学生思想工作。而班主任与学生沟通,最常用的方法,就是“谈话法”。那么,班主任在与学生谈话的过程中,如何发挥语言的魅力,与学生沟通情感,捕捉最佳的教育时机,达到理想的教育学生的目的呢?我从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中,得到以下几点体会。 一“胸中有数”地谈 班主任与学生谈话不能天马行空,随心所欲,要在谈话前做到“胸中有数”,有目的地谈。这个“数”,是指对情况的了解。了解是谈话的前提。谈心要知心,只有抓住学生的心理症结,有的放矢地接触学生的思想,才能打动学生的心,这就是心理学所说的心理接触。任何成功的谈话总是以对情况的了如指掌为基础,以心理接触为前提的。 如,我刚接一个班不久,就发现一个女同学有小偷小摸行为。偷了班里同学的笔呀,本子等学习用具。我先不露声色,在本班学生中作了一番调查。由于她学习成绩差,性格古怪,学生们不喜欢和她在一起玩。还有家庭也很特殊,得不到真心的关爱,使她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产生了自暴自弃的思想。再就是她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意志薄弱,很容易受个人欲望驱使。她一贯爱吃零食,为了解馋,经常向同学借钱,或向亲人骗取,后来发展到偷家长口袋里的钱,由于没有及时教育,致使其错误从家庭蔓延至学校。 情况了解清楚后,接着我就与家长取得联系,要求家长不仅要积极配合,还要从孩子所犯的错误当中吸取教训,改进教育方法。同时,我也引导全班同学和她玩,和她交朋友。让同学们的真心感动她,让她明白其实大家都很喜欢她,都很关心她,让她在同学们的爱中明白自己错了。我见她有所触动,就由此及彼,进一步引导她认识自己的错误,帮助她找出犯错误的原因,鼓励她放下思想包袱。我的话字字恳切,句句在理,且又符合实情,使这个不轻易落泪的女孩,不禁潸然泪下,并表示愿意改正自己的错误。教育实践证明,对情况了解得越清楚,就越能掌握谈话的主动权,左右谈话的“形势”,达到预期的目的。 二“笑意长存”地谈 笑是柔术,柔能克刚。人们对强硬的态度会本能地产生对抗情绪,而对柔顺、温和的态度则往往容易接受。从心理学的观点看,笑是沟通人的情感的媒介。教师和学生相处假如老是板着面孔,学生就觉得有一种恐怖感,缺乏人情味。 在课堂上,根据内容和课堂气氛发展的需要,一席趣话可使笑语满堂、气氛和谐轻松,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如在教学《林中乐队》一课时,有个调皮的同学不停的扯着嗓子学猫叫,逗得其他同学无法听讲。这时我笑着说了一句:“哇,有只猫饿了,快找找哪里有小老鼠送他一只。”这一说,同学们笑了,那位同学也不好意思的笑了,专心的听讲起来。这种巧妙的教育方式,既省力又省时,还能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接受教育。 面对学生的错误,教师可用温和的微笑表示否定,表现出教师的宽容与气度,可消除学生的疑惧心理,有助于情感的交流,缓和谈话的气氛,使学生乐意地接受教师的批评。面对学生的成绩时,教师的微笑表示肯定,可增强学生的自信感,

用爱点燃学生心灵之火

用爱点燃学生心灵之火 教育学生是我们教师天天要做的事情,不同的学生处于不同的状态,有一般状态、先进状态、中间状态。但是每一名孩子,都是自主能动发展的。教育是唤醒的艺术,教育者要尊重每一个孩子的天性,用潜移默化的爱,唤醒孩子们自主发展的主能动性。 一、信任,是爱孩子源泉 还记得我曾经教过这样一名学生,曾经的他在课堂上当众顶撞任课教师、不认真听讲、搞小动作,甚至把影响其他同学学习的违反纪律行为视为勇敢。刚刚上这个班的音乐课时候,其他老师就向我历数了他的种种恶行:什么捣蛋大王,谁也不敢惹;什么天不怕、地不怕。这么多的外号,让我特别的关注了他。突然有一天,我被他的行为震撼了。有一天中午,外面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很快操场上就积满了雨水,特别是学校的门口的积水比较深。这时候,我看见他跑了出去,我正想向班主任老师告发他,忽然发现他在积水的地方放上几块砖,这样大家就不会因积水他身弄湿了鞋子。回眸之间,我看到他双清澈双眼。哦,我知道了他也是一名善良的孩子。在以后的日子里,在我的音乐课上,给与他更多的表现自己的机会。课下我经常找他谈心,我终于找到了他后

进形成的原因。他的自尊心特别强,争强好胜,有错也不好意思承认。时间长了人们就对他产生了误会。我就有意的把一些他擅长的活动分配给他来完成,如:劳动、参加体育比赛。因为是他擅长的和喜欢的,每次他都能完成的非常好。我就不遗余力的表扬他,他的热情被点燃了,什么事情都积极的去参与了。同学们渐渐的也愿意和他玩了,他又回到了课堂上,回到了同学之间,聪明的他很快就在其他的方面上也有了进步。 看到他一点一滴的进步,我会心地笑了。教育就如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得那样:“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信任他们,让孩子们知道我能行,给他们更多成长的空间,让他们的心灵更纯净! 二、尊重,是爱孩子之本 克鲁普斯卡娅曾经说过:“单单爱孩子是不够的,还要善于爱护他们。”懂得尊重他们,在工作中我们要秉着一颗爱心,才能做到真正尊重学生。用心去尊重学生他们,接纳孩子的一切。 有一件事使我久久难忘,那是我和一名孩子之间的秘密。为了迎接区运动会,学校的检阅队伍加紧排练着。看见同学们脸上的汗水,体育教师自己拿钱为参加训练的孩子们买来了冰棒。在发冰棒的过程,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一个没有参加训练的孩子,突然也跑了过来,伸手要拿冰棒。

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

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 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说:“教育决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即是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可见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在小学这个基础教育阶段必须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设法点燃学生心中的创新火花,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引导求同辨异 创造性学习就要求学生要有独立果敢的品质。因此,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不满足唯一正确的答案,求同辨异。课上,我总是给学生留出“时间空白”,积极为学生提供讨论学习的机会,形成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维互动,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新信息与旧信息融合,便会产生一些新异的观点,这种新观点便是学生自己的独立见解。教师引导学生不满足于唯一的答案,创造性地获取知识。 二、启发立体思考 教师要培养学生,立体思考,从事物的内在联系上去发现与问题相关的各种关系,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办法。对一个学习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发散思维从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进行分析判断,找出与它们相交叉而形成的立体系列,使学生的学习既有深度又有广度,以点燃学生创新的思想火花。学生懂得了事物方方面面存在着内在联系,并从事物的联系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创新意识得到增强。 三、敢于推陈出新 教师要鼓励学生以创新的态度来对待学习对象,要培养学生在学习方法上,推陈出新而非墨守陈规。这就要引导学生摆脱思维定势,倡导变向思维。打破常规的思维,它有利于创造新思想、新理论。 四、乐于想象创造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可见,培养学生能够创造性学习,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善于创造尤为重要。教师要经常性的指导学生进行想象创造的训练,从而点燃学生的创新之火。为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点燃学生积极思维的火花

点燃学生积极思维的火花 摘要:点燃学生思维火花使学生具有学习的热情。必须要激发情趣,营造学生宽松安全的氛围,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激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改变评价方式,强化学生的学习信心与热情,让每个孩子都能感受阳光的温暖。使学生勤思多问,大胆质疑,敢说感想。 关键词:点燃思维火花 教师在传授知识时,要突破单纯的只注意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局限,善于用语言唤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把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放到至关重要的位置,使学生具有学习的热情、积极主动的学习,共同围绕教材创造和谐的情景,愉快的吸收其中的语文知识、进行能力的提升与训练。教师必须“一改”“一言堂”的作风,鼓励学生勤思多问,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想敢说,在教师的指导、点拨下,通过亲自尝试、探索,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使语文教学改变过去死气沉沉的面貌。可是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不爱积极举手回答问题了。原因是多数孩子是怕说错了面子上不好看,另有一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懒得

动脑,还有一部分学生水平低,认为问题过难他们不会,索性休息不伤神了。可是根本原因在于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学习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过小,为此,在教学实践中做了这样的尝试: 一、激发情趣,营造学生宽松安全的氛围,使学生愿意思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以激励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的效率。兴趣浓厚的情况下,注意力集中,思维最活跃、最敏捷。因此,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创设合理的学习情景,是激发起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思维、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有效手段之一。如在讲解《海上日出》一课时,自读课题后我就首先引导学生想一想:看到这个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有的学生说想知道海上看日出与在草原、山中看日出有什么不同,有的说想知道海上日出是怎样一番景象……然后让学生再自读课文寻找答案。其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文中说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一纵一纵地向上升?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立刻又认真地思考起来,并展开了激烈地讨论。可见急于寻求答案的心态引发了他们积极思维的兴趣。 二、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激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用爱心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

用爱心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 升入初三,三年二班的尹志强在第一单元的测验中仅得了三十多分,他接到卷子后随手揉乱了扔到书桌里。这一情景恰巧被我注意到,当时我很生气,于是我把他叫到办公室询问原因,他理直气壮地说:“我英语基础太差,跟不上了!”由于他的语气不好,我把他训斥了一顿,他哭了,哭得很伤心。就在这一瞬间,我感到我面前站着的这个孩子有很强的自尊心,也意识到自己这种冲动的大声斥责可能是徒劳无益的,同时,我内心产生了一种慈爱之心。于是,我让他坐下,说道:“你考不好知道生气,说明你很要强,你还想把英语学好吗?”他点点头。于是我开始指导他如何最快地取得进步,我从英语的语言特点到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到学习方法,一一向他做了介绍,并根据他的实际情况给他留了每天的学习任务,还一再鼓励他,最后,他非常感激地离开了办公室。 接下来的几天,我始终注意观察他的听课状态,并以较简单的问题向他提问,随之鼓励他,明显的,他已在进步之中了。一天放学后,我走到二楼楼梯口,他主动走向我说:“老师,我英语现在按照你说的去做,明白点了。”我说:“只要你有恒心坚持下去,你一定能行。”他问“我想考到六中,英语得考多少分?”我说:“至少得85分。”随后我又对他进行了一番鼓励。 在下次的测验中,他考了五十多分,主动找到我说他没考好。我说:“你已经进步很大了,你不能一口吃个胖子。”后来,在

一次测验中,他居然成为全班几个九十分以上的同学之一。我虽然对他的成绩有所怀疑,但并没有直接盘问他。怕伤了他的自尊心。而是从正面得到了他的答案。我说:“这单元考得这么好,怎么学的呢?”他说:“老师,这次考的我几乎全会,单词我妈都考过我了。你讲的重点句子我全默写过。我也没想到这么好。”这时,我意识到我的怀疑是多余的,也庆幸自己当时的理智。我与他分享着初次成功的快乐。我说:“如果以后每单元你都能这样去做,综合起来,你的英语就了不起了。”他摸摸后脑勺,笑了。就这样,他初三一年的学习热情始终保持着。中考满分120分,他竟然取得了114分的好成绩,这对他,一个面临掉队的学生来说,是多么的不易啊! 我对他的认真、执着从内心感到高兴,我与他共同分享着成功的喜悦。关键的不是他的分数,而是在我为人师的过程中,对我的付出的回报。更使我认识到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影响是多么的重要。我细致耐心的教导和鼓舞,使他从掉队的边缘走向成功;我的几句话,成为他永久的动力。可见,教师在学生遇到困难时,设法去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会使学生受益终生。有时教师的一句话,会关系到学生的一辈子。 由此,我也深深感悟到:每个孩子都是一本书,是一朵需要耐心浇灌的花,是一支需要点燃的火把,他们的心理脆弱,情绪易波动,所以需要正确的引导和温暖的鼓励。但是,对学生的行为,我们常常是凭自己的感觉去评价,不去体验孩子那一颗颗纯真稚嫩的心,因而

点燃学生心灵的兴趣之火

点燃学生心灵的兴趣之火 摘要:兴趣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是获得知识的开端,是求知欲望的基础。兴趣是学生认识事物和关心事物的主要动力。古今中外凡在学业中有成就的人,对学习都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对数学保持浓厚兴趣的人,他会全神贯注地进行学习,千方百计地想方法去认识和解决数学问题,平时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正如华罗庚所说:“有了兴趣就会乐此不废,好之不倦,因之也就会挤时间来学习了。”皮亚杰曾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美国拉扎勒斯等人的实验研究表明,兴趣比智力更能促进学生努力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习效果的好坏有着直接的影响,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无兴趣,决定了他对学习的爱厌和执着追求。如果学生对学习不能保持兴趣,就会视学习为一种苦役,也就不可能心情愉快地进行学习,从而导致学习效果较低,成绩下降。据有关调查分析,造成一些小学生数学学习差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由于他们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后,就更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手段来诱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动脑、动口、动手,使学习兴趣得到保持乃至高涨,从而形成一种教学需要的“愤悱”状态,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数学这门学科的抽象性决定了它有一定的枯燥感。在数学课上教师在有意识地设计让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来调动学生的内驱力,不拘一格敲开学生智慧的大门,让数学课充满活力,也让学生爱上数学这门学科。对低年级学生来说,世界观、人生观还未形成,无论干什么往往凭兴趣出发。天真活泼的孩子只有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形成强大的推动作用,才能积极主动地去探究新知,学习新知。 因此教师要注重根据低段学生的身理,心理特点,研究他们学习掌握知识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一、故事激趣。 故事对于每一个少年儿童都具有极大的诱惑力:不论家庭情况如何,每一个孩子在孩提时一有闲暇总会缠着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给讲个故事,哪怕大人的故事编得破绽百出,他们也会听得津津有味,并且沉浸其中,为主人翁的沉浮牵肠挂肚,更有甚者是跃跃欲试地为主人公出谋划策。我在上师范时教我代数的一位周老师就经常利用这种方法,数学课总是和故事穿插在一起的,因此上他的课总也感觉不累,而到最后考核的成绩在全年级也是名列前茅的。或许是浓榜样吧,我在工作中也就将教学内容渗透在故事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教学统计图时,先设计了一个有四个生产车间的工厂,厂长为了提高生产效率,让四个车间进行比赛,却又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急得厂长几天都睡不好觉的故事。这时就有学生开始为厂长支招了:把每个车间的产量用一张表列在一起,每个车间不都能知道自己车间的生产情况,互相一比不就知道谁先进,谁落后了……有的学生也就七嘴八舌地为厂长想开了,有的学生也开始翻书找答案,有的开始讨论该想什么办法……在综合他们的意见后我再加以适当的点拨,学生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统计图的的相关知识。这样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积极性也就不用提了,教学效果也非常显著。 二、游戏激趣。 游戏是儿童最熟悉,最乐意参加的活动。儿童是在游戏中成长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设计符合儿童的游戏活动,启发学生在喜悦中理解和掌握概念、规律,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把单调,重复,类同的数学知识游戏化是调动学生积极投入学习的好方法。例如在教学十几减9这部分知识时这样设计:充分利用教材第10—11页上的插图,将插图展示的游艺机园活动作为学生学习十几减9的活动背景,使乏味的运算与学生熟悉的生活,学生喜欢的活动联成一体。通过解决“还剩几个气球?”“还有几个没套中?”等问题,使学生体会数学不只是写在纸上的算式,而是蕴藏在生活中的一个个

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

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 内容提要:作文课教学是语文教学的盲区,多数教师只满足于给学生一个题目,而学生往往容易陷入言之无物、人云亦云、潦草应付的误区。笔者在一次语文教研活动中受到情境教学法的启示,感悟到作文教学要“让每位教师都成为一个高明的导演”,要用老师们“高明的指挥魔棒激发出学生的创作热情!”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情感;写作;启示 情境教学法是指为学生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情动于中而言发于外”。今年上学期全县组织的语文教研活动中,有位初中语文教师运用情境教学法教出的作文课给我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该作文课要求学生以“母爱”为题写一篇作文,课堂内完成。在教师成功的诱导下,这堂作文课上,教师积极主动、点拨得法,学生参与踊跃,当堂朗诵的作文基本避免了空洞无物、人云亦云的不良现象,算是运用情境作文教学法进行了一场很有意义、效果颇为显著的探索。 课堂教学大致如下: 教师(课堂引入):同学们学习挺紧张的,这节课我们放松一下,一起来听听歌怎么样? 学生(欢呼雀跃,拍手):好。 (教师打开多媒体,播放满文军演唱的《懂你》。) (学生有的静静欣赏,有的击节轻和,听完一遍。) 教师:歌名《懂你》中的“你”指的是谁啊? 学生:是“爱人”!是“母亲”!是“老师”! 教师:这是一首献给“母亲”的歌!歌词“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是这首歌的主旋律,是词作者对“母爱”的高度概括。大家还想听吗? 学生:想! 教师:大家可以在听歌的同时认真回忆一下日常生活中“母爱”的点滴印象,看能不能领会到母亲是怎样“把爱全给了我”的,好吗? (学生听歌认真、专注,渐渐进入沉思,有学生开始流泪,有女生小声抽泣。)

用体育的独特魅力点燃学生心灵之火

用体育的独特魅力点燃学生心灵之火 淄博市淄川区经济开发区中学 翟刚

用体育的独特魅力点燃学生心灵之火 背景: 体育的价值不仅是强身健体,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其教育价值也已经被充分认识和利用,体育运动对青少年有着多层次、多方位的教育价值,既能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又能得到积极的情感体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初中学生正处在一个特殊的成长阶段,个性发展呈现出暂时的不平衡和偏激的特点,在教学实践中我观察到,有些后进生往往缺乏获得成功的体验。青春期正常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容易造成暴躁、怯懦、自私、偏激、厌学等不健康心理,阻碍了他们的健康发展。那么体育教师可不可以用体育的独特魅力吸引他们,为他们搭建一个可以展示自我的舞台,以满足他们表现自我的心理需要,发扬他们的闪光点,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快乐,进而对学生思想品德和心理施加影响,进一步增强他们在各方面取得进步的愿望,探索一条转化后进生的新途径呢? 案例描述: 在我任课的初三、四班中有一个学生叫李彤,进入初二下学期的时候我发现,随着他身体的发育,逐渐变得脾气暴躁,同学之间稍有不顺心便怒气冲冲,甚至拳脚相向。一次篮球课学生分组练习,男生组织比赛,我正在辅导女生练习传球,身后突然传来争吵声,循声一看,只见李彤抓住另一个同学的衣服正要拳脚相加,见此情形,我赶紧跑过去制止。原来有个同学埋怨李彤不传球,挖苦了几句,李彤

被激怒了,就要打这个同学。课后对李彤批评教育后,就让他走了,但我总觉得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我找到他的班主任了解情况,班主任说李彤精力旺盛,但是学习积极性差,时常逃课去玩游戏,在课上经常调皮捣蛋,扰乱课堂秩序,甚至让教师下不了台,仗着人高马大经常欺负同学。我又经过调查,原来他的家庭很富裕,从小养成了一种高人一等的心理优势。父亲没时间管教,学习成绩落了后。到了初二,想上进又一下子吃不了苦,受不了拘束。常想在某些方面展示一下自己,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满足一下表现欲望,展示一下自己的聪明才智,但又没有什么值得拿出手的。由此,导致了借上课大喊大叫或耍几个小动作,打架斗殴呈英雄来引起大家的注意。通过分析我觉得李彤品质没有多大问题,身体条件却很好,能不能引导他发挥自身特长,让他找到自己的成长点进一步激发他在思想和学习上的进步呢? 课外活动时,我找到他问:“李彤你身体条件不错,愿不愿意参加咱们学校的篮球队。”李彤听到这样问他,脸上露出不相信的神色:“老师你愿意让我参加吗?”我说:“我们校篮球队的队员必须遵守学校纪律,尊重老师,团结同学,学习努力。如果你能做到,我看你条件不错,我就吸收你为篮球队的成员。”李彤满脸兴奋说:“老师我一定做到。”“那我送你四个字‘文质彬彬’,这是《论语》上的一句话,我是这样理解的“质”是指质朴的品质和良好的身体素质,“文”则是指文化的修养。“彬”是美好的意思,如果一个人仅仅有质朴的品质和良好的身体素质没有文化修养就会很粗俗;过于文雅就会显得像个酸秀才,只有既身体健康、品质端正又文雅有礼才能称得

点燃学生的创新火焰

点燃学生的创新火焰 [摘要]强化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也是新课程对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点要求。与大家分享的是“点燃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之想创造;点燃学生创新精神,使之敢创造;点燃学生创新实践,使之学会创造;点燃学生的创新潜能,使之爱创造。”这四个方面来点燃学生的创新火焰,并努力将这种精神扎根于我们的课堂教学实践中,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关键词]点燃;创新 强化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也是新课程对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点要求。虽然部分教师都在着力于这方面的研究,并努力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但实施策略还是不够明显,成效还是不够显著。现将我在课堂教学中点燃学生创新火焰的几点做法与大家分享。 一、点燃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之想创造 宋代的著名学者陆九渊认为:“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是对问题意识作用的充分肯定。在课堂上有时要故意留点疑问,布设陷阱。让学生发现矛盾,能有效激发学生去质疑,促进学生生成有效的数学问题,由质疑而求异,由质疑而生成,在生成中构建自己的认知机构。 例如:三角形的面积教学片段:引导学生猜想 1、请学生拿出准备的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学具,分别沿对角线剪开。(出示操作图及讨论问题) 2、讨论: (1)剪开后是什么图形?(三角形) (2)同一个图形剪成的两个三角形有什么特点?(完全一样) (3)每个三角形的面积与原来图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是原图形面积的一半) (4)你能大胆地猜一猜所有的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吗? 课堂上我常常启用这中引导学生大胆质疑的方法,使学生在一个个问题串中燃起探究的欲望,营造一个探究问题的磁场,以问题为核心的探究的开始正是创新意识唤起之时。

用优美的旋律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

用优美的旋律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 当前,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所带来的不仅仅是教学手段的变化,同时它也带来了 教育内容、教学组织形式及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变化。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要立 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它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思维的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方面具有独特的 作用。”因此,如果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为学生开辟出一些培养其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势必会带来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些新的变化。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1.聆听音乐,营造优美的学习环境。每堂课一上课,学生的思想都会由下课时的松弛变为上 课时的紧张,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为此,我们可在上课前播放一段 韵律优美的轻音乐。优美的乐曲调节了课堂气氛,改变了教室里紧张的学习环境。学生通过 听音乐放松了神情,活跃了思绪,创新意识也就自然而然地得以正常发挥。 2.展示图片,营造民主的学习环境。不同的图片会给不同的学生带来不同的视觉效果,引起 学生不同的情绪变化,而不同的情绪变化正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我们可以在课堂中 充分发挥教学投影片的视觉效果,通过展示与课文内容相联系的不同的投影片,放手让学生 自由观察、民主讨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营造一个民主的学习环境。 3.播放动画,营造自由的学习环境。动画片是小学生的喜好,让学生对动画片中的内容进行 讨论,学生更是一个比一个发言积极。针对学生的这个特点,利用现行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所 配备的动画素材,引导学生观察,各抒己见,必将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自由的学习环境中得 以最大程度的体现。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展示不同的学习内容,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1.录音播放。《月光曲》这课内容源自于一首优美的钢琴曲。为了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我 们在上课前可以先借助录音机把钢琴曲播放给学生听,让学生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从中听出 了什么?听后你有什么想法?你对这首钢琴曲的哪个地方感受最深?为什么?由于学生对课 文内容还不甚了解,自己的头脑中没有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因而他们在回答时就不会受局限,自己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从而促使自己的创新思维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2.录像再现。《火烧云》这一课主要是通过对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不同变化的描写,让学生 对火烧云有进一步的认识。由于小学生平时观察到火烧云的机会很少,有时即使有机会观察,看得也不是十分的仔细,因此在对课文内容理解时,自己的思维就受到了局限。为此我们可 以把电视录像中有关火烧云的资料重新播放给学生看,学生看过以后,视野开阔了,思维也 就灵活了。然后再让他们去学习文中的内容,他们就有了一定的思维求异性和变通性。 3.网络下载。《蝙蝠和雷达》是一篇科学小品文。什么是雷达,雷达的作用是什么,它是怎 样工作的,小学生很难有个清晰的认识,因此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很难得到发展。解决这些问 题并不难,打开计算机,进入相关的网站,找到这些内容下载下来,一看便明。问题解决了,其他的内容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变不同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它已不再是掌握更 多更深的知识,而是迅速更新知识的能力,是在更新知识和利用新知识的过程中体现的创新 意识、表现的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培养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要能够做到对学生

点燃学生心灵的希望之火

点燃学生心灵的希望之火 导读:本文点燃学生心灵的希望之火,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上海市普教系统优秀校长颁奖仪式正在隆重进行。当市府副秘书长殷一璀同志代表副市长周慕尧与市教委的领导将优秀校长的证书授予13位获奖校长时,全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在辉煌的灯光下,站在后排右面第一位的李学忠同志,他的双眼湿润了。类似这样的授奖场面他经历过不止一次。从1963年踏上教育工作岗位起,整整35个春秋,他先后获得过“市优秀团干部”、“市优秀党员”、“市劳动模范”、“全国新长征突击手”、“全国优秀教师”等市级以上荣誉称号已不下11次之多。面对即将退休的现实,他诚恳地希望把这荣誉让给年轻的同志,可是经过上级领导部门的审批,最终还是把这个荣誉给了他。此时此刻,他在想些什么呢?“我当时只想到我是代表我们领导班子、全体教师来领奖的,工作是大家做的,荣誉属于大家,属于工读学校的教师们。” 李校长担任杨浦工读学校校长已有19年了。1980年元旦刚过,正过不惑之年的他被调入杨浦一工读学校当校长。杨浦工读学校创建于1961年,“文革”中被停办,粉碎“四人帮”后,开始拨乱反正,为了有效地遏制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势头,教育挽救一批失足者,经区政府批准,于1978年11月开始,复办了两所工读学校。然而,当时的杨浦一工读校舍年久失修,大门两边的立柱断裂,钢筋外露;操

场堆满垃圾;女生院杂草丛生;大楼道口铁门封闭得像座监狱。全校教师只有一位是大专毕业的,全都没有工读教育的经验,家长状告体罚学生的来信接连不断。因此学校被戏称为“三叉(差)戟”(校舍差、生源差、师资差)学校。当时,老李的心真有点怵了。然而,家长来信中“救救孩子”的呼声时时震撼着他作为教师的责任心,他不禁回忆起自己从一个农家孩子到大学生、共产党员的成长道路,勇敢地接受了这一极富挑战性的岗位,他坚信,“三叉(差)戟”一定能飞起来。 叩开学生自尊人格的心灵之窗 经过一番调查研究后,他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整顿。这些学生厌学逃学,捅刀子打群架,拉帮结伙偷窃扒拿,有的还有流氓淫乱活动,什么羞耻感,自尊心在他们眼里值几个钱?他们没有理想,追求的是眼前的实惠和快乐。对他们的教育矫治该如何入手呢?他选择了培养学生的自尊人格作为突破口。他接连砍出了三板斧。 第一斧是整顿校容校貌、优化育人环境。在上级领导部门的支持下,李校长发动全校师生劳动建校。他们修理了大门,运走了垃圾,新铺了水泥操场,锄去了女生院的杂草,绿化了环境,拆除了监舍似的铁板门,教室和寝室也全部粉刷一新。原来黑咕隆咚的大楼一下子变明亮了,狭窄的校园变宽敞了,压抑的氛围变舒畅了。同学们欣喜地奔走相告,我们不再是“犯人”了。 第二斧是变“封闭式”教育为“开放式”教育,将学生带出校门,走向社会。李校长组织老师先后把学生编成“为孤老送温暖服务

点燃学生探究的火花

点燃学生探究的火花 发表时间:2013-11-13T13:42:06.37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3年9月总第97期供稿作者:陈花[导读]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善于质疑,将自身置于特定情境中,给自己提出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陈花福建省永安市南门小学366000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就要从尊重学生的这种精神需要出发,通过指导学生启发性学习,创设情境,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给学生探究方法,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这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性素质具有重大意义。 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点燃学生探究的火花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欲望。”为此,我们教师在教学时要努力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究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乐于学习。 例如,在教学《惊弓之鸟》一课时,我是这样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 师:你从课文的哪句话可以看出更羸是射箭能手? 生:从“大王,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把这只大雁射下来”这句话可以看出。师:请仔细找一找,是哪个字置大雁于死地? 生(思考片刻):老师,应该是“嘣”字。 师:如果××同学当时也和魏王一起打猎,如果他也拉得动弦,能发出“嘣”的一声,请问大雁会不会掉下来?生(愣了一下):不会。 师:再仔细想想。 …… 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一个充满疑问的情境。在本课教学中,我设置了一个研究点,创设了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文,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的机会,让每个学生在参与中得到了发展。 二、鼓励质疑,促进主动探究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善于质疑,将自身置于特定情境中,给自己提出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如在执教《草船借箭》一课中,我引导学生重点探究“诸葛亮为什么能借到箭”,从而体会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超群智慧。在我们师生、生生互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对文本的兴趣逐渐浓厚,质疑碰撞出的火花也越来越精彩。一时间,课堂变得前所未有的活跃,尤其是那些读过或看过《三国演义》的学生更是不错过这次探讨交流的好时机。 三、启发想象,挖掘探究潜能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为学生提供了想象思维的机会,我们教师必须善于捕捉最佳时机,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训练,从而挖掘学生探究的潜能。 如《月光曲》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当贝多芬弹完一曲后,盲姑娘说:“弹得多纯熟……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没有回答,而是按起琴键来。在这里,可以抓住“贝多芬没有回答盲姑娘的话,原因是什么”这个空白点,启发学生想象其中的原因。有的学生说当时贝多芬弹琴太投入了,没有听见盲姑娘的话;有的说,贝多芬故意不回答盲姑娘,他不想惊动盲姑娘,只想好好弹曲子给她听……在此,正是教师善于引导学生捕捉这些引人深思、促人挖掘的空白点,引导学生尽情发挥想象,从而拉近了学生与作者情感的距离;同时语言与思维的紧密结合,培养了学生阅读探究的能力。 四、突破定势,激发探究思维 思维定势是学生探究能力得以形成的潜在障碍,在探究性学习中,要引导学生挖掘教材中的思维定势点,多方向思考,拓展空间,引发创造。 例如在教学《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一课时(生初读后): 师:你从哪段话中读出王熙凤的热情? 生(读):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 师:读完了,现在请你告诉我,林黛玉几岁了? 生(摇头):不知道。 师:她上过学吗? 生(又摇头):不知道。 师:她现吃什么药? 生(还是摇头):不知道。 (连问了三个同学,回答都一样。) 师:这就奇怪了,不是都问了吗?怎么你们一问三不知呀? 生:因为林黛玉没有回答。 师:是林黛玉不想回答,还是她根本没有回答的机会呢? 生:没有回答的机会。 师:这就奇了怪了,王熙凤既然不想知道答案,那么她这样问究竟用意何在呢?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