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宋状元李协恭史略

宋状元李协恭史略

宋状元李协恭史略

宋状元李协恭史略

李协恭,仪陇铜鼓乡旧县坝人,三岁3,与母去舅父陈君宪家栖身,形影不离,相依为命,母怜妹困守孀节,劝其改嫁,妹不从,夤夜留书一封,託抚协恭,急奔大仪山东暽观音庵,削发为尼。君宪见遗书,四处查询,杳无音讯,悯甥孤苦,毅然承担抚养之责。协恭七岁入塾,天资聪颖,勤奋好学,文思敏捷,成绩优异,深受舅父器重,诚聘名师教诲,学业猛进,才华横溢,院试乡试,名压诸生。宋太宗雍熙初年,赴汴京会进,耀登金榜,荣膺状元。遵制返锌省亲,拜酬舅翁。他念母心切,食不甘味,寝不安枕,乃张榜寻母。观音庵老尼闻讯,前往叩见新科状元,并云:“令慈已于十年前病逝,欌于庵后。”协恭急随老尼趋母亲墓地,但见荒漫土瘃,野草丛生,跪匍在地,悲动欲绝。为报慈母生育鸿恩,遂在庵侧建报恩寺,以表孝意。后世乡人又于距报恩寺十里处之观紫场南大石砍垭口小路旁树高大石碑一座,上刻“宋状元李协恭故里”从此高碑垭名播遐迩。

李协恭赦授西州(今四川三台县)刺史,总领四川财赋,他为官清正,军马功业一时推崇。著有《茹鳞集》二十卷,致仕归里,逝后葬于城西北三十里外老木乡九龙山下。宋仁宗皇祐年间,和州进士何宗元为宋状元李协恭所作之《九龙歌》云:“孔孟周公道有归,昨夜梦中犹徘徊,先生入梦复何如,先生芳躅谁堪追”。清道光十四年,仪陇县令王者政在县城试院前建状元牌坊,亲题“宋状元李协恭故里”匾额于坊楣,以寄轸念深情。

仪陇县观紫镇报恩寺筹委会

二O一一年辛卯六月十九日

2019南京大学考研643中国古代史基础考试解读与真题答案详解

2019南京大学考研643中国古代史基础考试解读与真 题答案详解 《2019南京大学考研643中国古代史基础考试解读与真题答案详解》(共两册)由金陵南大考研网依托多年丰富的教学与辅导经验,组织官方教学研发团队与南京大学历史学系中国史专业的优秀研究生共同合作编写而成。全书内容紧凑权威细致,编排结构科学合理,为参加2019南京大学考研的考生量身定做的必备专业课资料。 《2019南京大学考研643中国古代史基础考试解读与真题答案详解》真题答案部分内容包括: 1995-2016年(不含98、00)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考研真题; 2007-2016年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考研真题答案解析。 【注意】 2007-2012年的前南京大学历史学系中古史各方向考研真题为:全国统考科目历史学基础 2013-2014年中古史考研真题为:620历史学基础(中古史)部分 2015年开始,南京大学考研招生目录中古史各方向考试科目更名为:643中国古代史基础 该书通过系统总结与分析考研真题的考试题型与考点分布,并对历年真题的答案进行详细解读,有助于考生深入了解历年考试情况及其规律,吃透真题,提高复习效率、拓展解题思路。 适用院系: 历史学系:【中国史(古代史方向:01 先秦社会与历史文化;02 秦汉史;03 魏晋南北朝史;04 隋唐五代史;05 宋元史;06 明清史;07 历史地理与地名学;08 中外关系史;09 海洋史与海图史)】 适用科目: 643中国古代史基础 内容详情 一、考试解读:

本部分含考试命题分析、各题型深度解读、历年真题考点分布等内容。通过多角度解读历年真题的考试题型,有助于广大考生深入细致地了解考试的题型综合情况、系统出题规律、考查内容的分布情况,便于考生在复习过程中更具针对性。 1、南京大学历史学系学院专业考试概况 2、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考试题型深入剖析及对应高分解题技巧 3、往年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考研真题解读 4、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考研考试展望 5、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考研高分复习方略 6、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考研章节考点分布表 二、历年真题: 按年份整理出1995-2016年(不含98、00)真题的具体内容,考生可借此在不同阶段反复练习做题,通过多次的真题演练,巩固已考知识点,并切身感受真题的考查方向及方式,从而在各阶段的真题演练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1995年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考研真题 1996年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考研真题 1997年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考研真题 1999年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考研真题 2001年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考研真题 2002年南京大学322中国古代史考研真题 2003年南京大学318中国古代史考研真题 2004年南京大学318中国古代史考研真题 2005年南京大学318中国古代史考研真题 2006年南京大学318中国古代史考研真题 200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历史学基础试题 200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历史学基础试题 200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历史学基础试题 201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历史学基础试题 201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历史学基础试题 201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历史学基础试题

春秋五霸

春秋五霸 一、何为“春秋五霸” 春秋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微,失去权威,已经不能够有效地控制诸侯国了。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为了能在政治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进行了激烈的争霸战争,互相征战,史学家们将其中五位先后称霸一方、对后世影响较大的诸侯称为“春秋五霸”。 二、各种版本的“春秋五霸” 关于“五霸”至少出现过九种说法,这九种说法如下: ⒈“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史记》 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阖闾、勾践”——《荀子·王霸》 ⒊“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阖闾”——《白虎通·号篇》 ⒋“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勾践”——《四子讲德论》 ⒌“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夫差”——《汉书·诸王侯表序》 ⒍“齐桓、晋文、晋襄、晋景、晋悼”——《鲒崎亭集外编》 ⒎“郑庄、齐桓、晋文、秦穆、楚庄”——《辞通》 ⒏“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阖闾、勾践”——中学课本 9. “郑庄公、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南怀瑾《论语别裁》 其中又以第一种说法最为众人所接受。 三、人物简介 1、齐桓公。齐国在今山东北部,盛产鱼盐,经济富裕,是东方的一个大国。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促进国家的统一,“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最先成为霸主。齐桓公是公元前685年即位的,他在政治、经济上作了一系列改革,齐国很快强大起来。齐桓公采用管仲的意见,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即在尊重周王室的名义下,团结其他诸侯,抗击威胁中原的周边少数民族,还出兵阻挡北上的南方强国

楚,在诸侯国中树立了威信,他的霸主地位得到了周王室的认可。 2、晋文公。晋文公于公元前636年春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晋杀晋怀公而立。晋文公在位期间任用狐偃、先轸、赵衰、贾佗等人实行通商宽农、明贤良、赏功劳等政策,作三军六卿,使晋国国力大增。对外联合秦国和齐国伐曹攻卫、救宋服郑,平定周室子带之乱,受到周天子赏赐。前632年于城濮大败楚军,并召集齐、宋等国于践土会盟,成为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开创了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 3、秦穆公。秦穆公是春秋时期秦国国君,前659年―前621年在位。秦穆公非常重视人才,其任内获得百里奚、蹇叔、由余、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等贤臣良将的辅佐。秦穆公还扶持晋文公,实现秦晋联盟。在周襄王在位时,秦穆公出兵攻打蜀国和其他位于函谷关以西的国家,开地千里。因而周襄王任命他为西方诸侯之伯,遂称霸西戎,为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石。 4、宋襄公。宋襄公(?-前637年)春秋时宋国国君,公元前650年至637年在位。宋襄公在位时期,宋国只是一个中等实力的国家,泓水之战中他为又因对敌人也讲“仁义”的迂腐做法被楚军击败,自己也受伤身死。但司马迁在《史记》中仍然将其列为“春秋五霸”之一,其一在于他确实曾以盟主的身份主持过诸侯会盟,其二是他素来推行仁义,得到国人的拥护,而且在诸侯间也有贤名,算是德高望重之人。 5、楚庄王。楚庄王是春秋时期楚国国君,春秋五霸之一,公元前613—公元前591年在位。楚庄王之前,楚国一直被排除在华夏文化之外,自楚庄王称霸中原,不仅使楚国强大,威名远扬,也为华夏文化的传播和民族精神的形成发挥一定的作用。春秋末期,孔子曾到访楚国,称楚庄王的政治思想与儒家学派的“仁”的思想基本相符。后世对其多给予较高评价。

毕沅《续资治通鉴》的史学价值之辨

第32卷第4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7月 Vol. 32 No. 4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Jul. 2010 ────────── 收稿日期:2010-04-26 作者简介:王彦霞(1977-),女,河北衡水人,博士,燕山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历史文献学和史学史。 -51- ?历史学研究? 毕沅《续资治通鉴》的史学价值之辨 王彦霞 (燕山大学 文法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4) 摘 要:《续资治通鉴》被史学界公认为诸家续《通鉴》著作中最好的一种,无论从其体例改进、史料价值而言,还是就其史学思想而言,《续通鉴》都称得上是后来居上的通鉴学力作。 关键词:剪裁条理;考辨审慎;正统观;经世致用 中图分类号: K 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10)04-0051-05 On the Historiographic Value of Xuzizhitongjian Written by Bi Yuan WANG Yan-xia (School of Art and Law, Yanshan University, Qinhuangdao 066004, China) Abstract: Xuzizhitongjian is the best one of the continuations of Tongjian . It is a common view among historiographic scholars that Xuzizhitongjian is better than all previous continuations of Tongjian , either in its innovation of the system of the book, its historiographic value, or its thoughts. Key words: clipping and consecution; refinement of textual research; orthodox ideas; provision of experience for the practice 《续资治通鉴》(下简称《续通鉴》)220卷,仿《通鉴》体例记宋元史事,毕沅集幕府之力,历二十余年编撰而成。虽无法与《通鉴》相媲美,但后世并不否认它是诸家续《通鉴》著作中最好的一种。《书目答问》曾这样评价它:“宋、 元、明人续《通鉴》甚多,有此(《续通鉴》)皆可废。”[1] 梁 启超虽认为在可读性上《续通鉴》不如《通鉴》,但对其价值也持此论,“盖自此书出,而诸家《续鉴》可废矣。”[2,p274] “毕沅《续资治通鉴》亦称善本。”[3]苏州书局将其与《通鉴》合订出版,也是对其价值的肯定。《续通鉴》得到后世的认可,主要由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史学价值。 一、对《通鉴》及以前续作体例承继中有发展 (一)对《通鉴》及续作纪年之改进 《续通鉴》无论是帝王纪年,改元之际的纪年,还是朝代更替之际的纪年,都较前代客观合理,这是对已有续作纪年方法避其短、汲其长的结果。 第一,帝王纪年更合理。称帝即为之纪年,这是编年体史书的一般通例。但金承麟称末帝仅一日即亡,《通鉴续编》仍为之纪年,“不免循名失实”。西辽自德宗以下并无事迹 可纪,而《通鉴续编》“必缕列其间”,不过为存宋末昰、昺二王之正统,因而有“辗转相牵,生是义例,非千古公评” [4] 之嫌。但《续通鉴》不拘于此例,灵活运用,视情况而定, 记金承麟和西辽德宗以下之事,但并不为之纪年。显然,《续通鉴》借鉴了《通鉴续编》之不足,帝王纪年更为合理。 第二,对于一年两元之纪年,《通鉴》以后改者为定,这给后人造成了诸多不便,朱熹对其进行了改进,但亦存在不当之处。对此毕沅已有认识,“温公书年号皆以后改者为定,虽易姓之际,亦用此例,如汉献未禅而岁首已系黄初,魏主尚存而春初即称泰始,颇为后儒所讥。宋太宗嗣位,未逾年而改元,若依温公例,于丙子岁春即书太平兴国,则太祖嫌于不终。若以纲目例,须于丁丑春始书太平兴国二年,则太宗嫌于无始。”既然《通鉴》、《纲目》两者都存在不足,就需对其进行改进,毕氏“参用李焘、徐乾学之例,十一月以前仍称开宝九年,属之太祖纪;十二年以后称太平兴国,属之太宗纪,虽与温公有异,而义例较安,且合于前史本纪之通例,非自我作古也。至太宗改元,本为失礼,后朱子论此事亦云:‘开国之初,一时人才粗疏,理会不得。’明程

春秋小霸郑庄公生平

春秋小霸郑庄公生平 郑庄公姫寤生(前757年;前701年),为中国春秋时代郑国君主,《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记载,生年在郑武公十四年(前757年)。下面是搜集整理的春秋小霸郑庄公生平,希望对你有帮助。 郑庄公之父为郑武公(即掘突),其母为申侯之女武姜。郑武公十四年(前757年),武姜生寤生,郑武公十七年(前754年),又生少子叔段。因寤生出生时难产(一说郑庄公是武姜在睡眠中生 下的,醒后方知),惊吓了姜氏,所以姜氏不喜欢他,而宠爱他的弟弟叔段。公元前744年,武公病重,武姜在武公面前说叔段贤, “欲立段为太子,公弗许”。(《史记》;郑世家;第十二)是年,武公病逝,寤生继承君位,这就是郑庄公。庄公元年(前743年),武姜请求制地(今郑州市荥阳东北)作为叔段封邑。庄公说:“那里不行,因为制邑地势险要,是关系国家安危的军事要地。”武姜改而威逼庄公把京(今郑州市荥阳东南)封给叔段。京乃郑国大邑,城垣高大,人口众多,且物产丰富,庄公心里不肯,但碍于母亲请求,也只好答应。大夫祭仲进谏道:“京邑比都城还要大,不可作为庶弟的封邑。”庄公说: “这是母亲姜氏的要求,我不能不听啊!” 叔段到京邑后,号称京城太叔。仗着母亲姜氏的支持,从不把尊君治民放在心上。 郑庄公深知自己继位母亲大为不悦,对姜氏与叔段企图夺权的阴

谋也清清楚楚,但他却不动声色。叔段在京城的反常举动引起了人们议论,大夫祭仲又对庄公说:“凡属都邑,城垣的周围超过三百丈,就是国家的祸害。所以先王之制规定,封邑大的不超过国都三分之一中等的不超过五分之一,小的不超过九分之一,现在京城不合法度,您怎么能容忍呢?”庄公很无奈的说:“姜氏欲之,焉辟害?”意思是姜氏要这样,我哪里能避开这个灾祸呢?祭仲说:“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给叔段安置个地方,不要让他再发展蔓延。一经蔓延就难于对付了。蔓延的野草尚且难除,何况是您受宠的兄弟呢?”庄公说:“多行不义必自毙,先等等看吧。” 庄公一次次退让,促使叔段篡国称君的野心日益增长。不久叔段竟命令西部和北部边境同时听命于自己。接着又把京邑附近两座小城也收入他的管辖范围。大夫公子吕对庄公说:“一个国家不能听命于 两个国君,大王究竟打算怎么办?您如果要把君位让给太叔,下臣就去侍奉他;如果不让,那就请除掉他,不要让老百姓生二心。”庄公则不温不火地说:“用不着除他,没有正义就不能得民心,迟早他会自取其祸。” 叔段一再挑战庄公的权威,而郑庄公却一次次忍让,难道他真相信不用自己动手上天就会惩罚叔段吗?不是的。这是因为郑庄公作为一国之君,他不能把喜怒挂在脸上。更重要的是庄公知道过早动手,必遭外人议论,说他不孝不义,所以故意让叔段的阴谋继续暴露。由此可见其作为一个政治家的权谋之深,不惜牺牲百姓而纵容亲弟。 太叔在京城治理城池,囤积粮草,训练甲兵,加紧扩展自己的势力,与母亲武姜合谋,准备里应外合,袭郑篡权。郑庄公知道了他们叛乱的日期,他派

《元史宋子贞传》附译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元史宋子贞传》附译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元史宋子贞传附译文阅读练习及答案元史宋子贞传附译文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宋子贞,字周臣,潞州长子人生。性敏悟好学,工词赋。弱冠,领荐书试礼部,与族兄知柔同补太学生,俱有名于时,人以大小宋称之。 金末,潞州乱,子贞走赵、魏间。宋将彭义斌守大名,辟为安抚司计议官。义斌殁,子贞率众归东平行台严实。实素闻其名,招置幕府,用为详议官,兼提举学校。先是,实每令人请事于朝,托近倚奏决,不经中书,因与丞相耶律楚材有违言。子贞至,劝实致礼丞相,通殷勤,凡奏请,必先咨禀。丞相喜,自是交欢无间,实因此益委信子贞。太宗四年,实戍黄陵,金人悉力来攻。与战不利,敌劳颇张, 曹、濮以南皆震。有自敌中逃归者,言金兵且大至,人情汹惧。子贞请于实,斩扬言者首以令诸城,境内乃安。 汴梁既下,饥民北徙,俄殍盈道。子贞多方赈救,全活者万余人。金士之流寓者,悉引见周给,且荐用之。拔名儒张特立、刘肃、李昶等于羁旅,与之同列。四方之士闻风而至,故东平一时人材多于他镇。 七年,太宗命子贞为行台右司郎中。中原略定,事多草创。行台所统五十余城,州县之官或擢自将校,或起由民伍,率昧于从政。甚者专以掊克秉敛为能,官吏相与为贫私以病民。子贞仿前代观察采访之制,命官分三道纠察官吏,立为程式,与为期会,黜贪惰,奖廉勤,官府始

有纪纲,民得苏息。东平将校,占民为部由户,谓之脚寨,擅其赋役,凡四百所。子贞请罢归州县。实初难之,子贞力言乃听,人以为便。实卒,子忠济袭爵,尤敬子贞。请于朝,授参议东平路事,兼提举太常礼乐。子贞作新庙学,延前进士康晔、王磐为教官,招致生徒几百人,出粟赡之,俾习经艺。每季程试,必亲临之。齐鲁儒风,为之一变。 岁己未,世祖南伐,召子贞至祺,问以方略。对曰“本朝威武有余,仁德未洽。所以拒命者,特畏死尔,若投降者不杀,胁从者勿治,则宋之郡邑,可传檄而定也。”世祖善其言。中统元年,授益都路宣抚使。未几,入觐,拜右三部尚书。时新立省部,典章制度,多子贞裁定。李璮叛,据济南,诏子贞参议军前行中书省事。子贞单骑至济南,观璮形势,因说丞相史天泽曰“璮拥众东来,坐守孤城。宜增筑外城,防其奔突,彼粮尽援绝,不攻自破矣。”议与天泽合,遂擒璮。又请建国学教胄子,敕州郡提学课试诸生,三年贡举。有旨命中书次第施行之。帝颇悔用子贞晚。 三年十一月,恳辞,乃得请。特敕中书,凡有大事,即其家访问。子贞私居,每闻朝廷事不便,必封疏上奏,爱君忧国,不以进退异其心。卒年八^一。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官吏相与为贪私以病民病坑害B .延前进士康晔、王磐为教官延邀请C .俾习经艺俾使D .特畏死尔特特别5 .以下各组句子全都表现宋子贞有治国才能的一组是(3分)()①实初难之,子贞力言乃听②子贞仿前代观察采访之制③立为程式,与为期会,黜贪惰,奖廉勤④时

春秋时代宋国国君

宋 宋微子子启 宋微仲子衍 宋宋公子稽 宋丁公子申 宋前湣公子共 宋炀公子熙 宋历公子鮒祀 宋釐公子举(前859-前831)在位28年 宋惠公子覵(前830-前800)在位30年 宋哀公(前799)在位1年 宋戴公子武庄(前799-前766)在位34年 宋武公子司空(前765-前748)在位18年 宋宣公子力(前747-前729)在位19年 宋穆公子和(前728-前720)在位9年 宋殇公子與夷(前719-前711)在位10年 宋庄公子馮(前710-前692)在位19年 宋后愍公子捷(前691-前682)在位10年即宋闵公,南宫长万弑宋前废公子游(前682)在位1年 宋桓公子御說(前681-前651)在位31年 宋襄公子茲父(前650-前637)在位14年 宋成公子王臣(前636-前620)在位17年 宋中废公子御(前620)在位1年

宋前昭公子杵臼(前619-前611)在位9年 宋文公子鮑(前610-前589)在位22年 宋共公子瑕(前588-前576)在位13年 宋平公子成(前575-前532)在位44年 宋元公子佐(前531-前517)在位15年 宋景公子栾(前516-前469)在位48年《史记》误作子头曼 宋公启子启(前469)在位1年《左传》有载《史记》无载 宋后昭公子得(前468-前404)在位65年一名特 宋悼公子購繇(前403-前385)在位19年一名购由 宋休公子田(前385-前363)在位23年悼公被韩俘,当年改元 宋桓侯子辟兵(前362-前356)在位7年一名辟兵或辟,又作宋后桓公 宋剔成子剔成(前355-前329)在位27年一名剔成肝,戴氏代宋 宋剔成君,姓戴,原名戴剔成,又名剔成肝,一般又说是司城子罕(剔成为司城之转音),名喜,字子罕,曾任宋国司城,为宋戴公之子子文之后,宋桓侯子辟兵之臣(《史记》说是桓公之子,误,今从《竹书纪年》、杨宽《战国史》),桓公荒淫,为戴氏所取代,“戴氏夺子氏于宋”,是为宋剔成君。剔成二十七年,剔成弟偃发兵攻击剔成,剔成兵败奔亡齐国,偃自立为君,是为宋康王。 宋康王子偃(前328-前286)在位43年 宋康王,或称宋王偃,原名戴偃,宋剔成君之弟,史载戴偃堂堂一表,“面有神光,力能屈伸铁钩”。剔成二十七年(前329年)戴偃以武力取得宋国君主之位,宋剔成君逃至齐国。载偃在第十一年时,自立为王。史记称“东伐齐,取五城。南败楚,拓地三百余里,西败魏军,取二城,灭滕(山东省滕州市),有其地。”,号称“五千乘之劲宋”。到了前286年,宋国发生内乱,齐举兵灭宋。宋王偃出亡,死在魏国的温邑(今河南省温县)。

2021年《元史·宋子贞传》附译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元史·宋子贞传》附译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宋子贞,字周臣,潞州长子人生。性敏悟好学,工词赋。弱冠,领荐书试礼部,与族兄知柔同补太学生,俱有名于时,人以大小宋称之。 金末,潞州乱,子贞走赵、魏间。宋将彭义斌守大名,辟为安抚司计议官。义斌殁,子贞率众归东平行台严实。实素闻其名,招置幕府,用为详议官,兼提举学校。先是,实每令人请事于朝,托近倚奏决,不经中书,因与丞相耶律楚材有违言。子贞至,劝实致礼丞相,通殷勤,凡奏请,必先咨禀。丞相喜,自是交欢无间,实因此益委信子贞。太宗四年,实戍黄陵,金人悉力来攻。与战不利,敌劳颇张,曹、濮以南皆震。有自敌中逃归者,言金兵且大至,人情汹惧。子贞请于实,斩扬言者首以令诸城,境内乃安。 汴梁既下,饥民北徙,俄殍盈道。子贞多方赈救,全活者万余人。金士之流寓者,悉引见周给,且荐用之。拔名儒张特立、刘肃、李昶等于羁旅,与之同列。四方之士闻风而至,故东平一时人材多于他镇。

七年,太宗命子贞为行台右司郎中。中原略定,事多草创。行台所统五十余城,州县之官或擢自将校,或起由民伍,率昧于从政。甚者专以掊克秉敛为能,官吏相与为贫私以病民。子贞仿前代观察采访之制,命官分三道纠察官吏,立为程式,与为期会,黜贪惰,奖廉勤,官府始有纪纲,民得苏息。东平将校,占民为部由户,谓之脚寨,擅其赋役,凡四百所。子贞请罢归州县。实初难之,子贞力言乃听,人以为便。实卒,子忠济袭爵,尤敬子贞。请于朝,授参议东平路事,兼提举太常礼乐。子贞作新庙学,延前进士康晔、王磐为教官,招致生徒几百人,出粟赡之,俾习经艺。每季程试,必亲临之。齐鲁儒风,为之一变。 岁己未,世祖南伐,召子贞至祺,问以方略。对曰:“本朝威武有余,仁德未洽。所以拒命者,特畏死尔,若投降者不杀,胁从者勿治,则宋之郡邑,可传檄而定也。”世祖善其言。中统元年,授益都路宣抚使。未几,入觐,拜右三部尚书。时新立省部,典章制度,多子贞裁定。李璮叛,据济南,诏子贞参议军前行中书省事。子贞单骑至济南,观璮形势,因说丞相史天泽曰:“璮拥众东来,坐守孤城。宜增筑外城,防其奔突,彼粮尽援绝,不攻自破矣。”议与天泽合,遂擒璮。又请建国学教胄子,敕州郡提学课试诸生,三年—贡举。有旨命中书次第施行之。帝颇悔用子贞晚。

《宋明理学》教案(1)

宋明理学 课标要求: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结合教材内容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搜集相关资料,加深对宋明儒学发展过程的认识。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析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异同,要注重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学习相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宋明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教学课时:1.5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 难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理解。 教学建议: 本节教材主要包含四个子目:第一,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第二,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第三,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第四,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 一、导入新课:在宋代儒学复兴运动中诞生的理学,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的严密体系,又称新儒学。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体现了儒学的新发展。在本课学习中,要求同学们思考的问题有:宋明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它的发展过程怎样?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相比,出现了哪些变化?你怎样看待这种变化?由此导入。 二、阅读指导:在学习中,首先要分析清楚宋代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这有助于理解理学产生后的发展历程及其表现出的思想特征。在整体把握理学发展脉络基础之上,加深对各个发展阶段的认识。另外,还要结合相关资料分析理学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其代表人物的思

河南省2020年(春秋版)九年级(五四制)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卷

河南省2020年(春秋版)九年级(五四制)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1 . 下列句子中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当电影《2012》里每一个微弱的生命不断殊死挣扎时,那种生离死别使人感觉到我们似乎太渺小了,渺小得无与伦比。 B.中秋节晚上,我们许多亲戚欢聚一堂,花天酒地,热闹非凡。 C.经过班主任的一番循循善诱,小赵同学终于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D.我们说话、办事,都要实实在在,不要故弄玄虚。 2 .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阴晦(huì) 脚踝(luǒ)惘然(wǎnɡ) 恣睢(suī) B.鄙夷(bǐ)晕倒(hūn)撅断(juē)味同嚼蜡(jiáo) C.拮据(jū)别墅(yě)褴褛(lán)抽噎(yē) D.恍惚(huǎnɡ)道歉(qiàn)蜷伏(quán)簪子(zān)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选文,然后回答问题。 一代一代的春天 丁立梅 ①春天的冷,到底有限得很,几番风雨后,气温回升。沉睡了一冬的虫子们不老实了,一个个争先恐后要出来。我在阳台上小坐,看到一只睡醒了的蜜蜂,在窗户的缝隙间,探险般的,左冲右突。也见到一只蛾子,在我养的一盆瑞香的叶子上,跌跌撞撞。等到它们全部爬出来,天下便都是春的了。春天是被虫子们驮在身上的。 ②走过一片草地,草看上去仍是枯黄的。但当你蹲下去细看,发现草根处,已然冒出点点的新绿来。那么稚嫩,柔软,婴儿的眉睫似的。你知道,用不了多久,那绿,便茁壮起来,世界将是新绿的一个世界。 ③一些树,不动声色地在进行着一场新老更替,老叶褪去,新叶长出来,譬如樟树,譬如广玉兰。生与死的交接如此自然而然,几乎不着痕迹。你仰头微笑着看一会儿,感动了。垂柳的变化最是明显,满身缀着嫩黄的芽。这

【学习实践】宋明理学教案

宋明理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列举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状况 过程与方法:结合宋明理学代表人物的经历和浅显的文字材料,帮助学生弄清理学的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援引一些对宋明理学评价的材料,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宋明理学的精神取向及其现实启迪 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程朱理学基本内容。 难点:理解理学和心学的思想内涵;正确评价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历史地位。 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法、对比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回顾归纳从春秋战国到北宋之前儒学的发展过程。形成——发展为大宗——“焚书坑儒”——复苏——“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三教合一(提问式一带而过) 魏晋南北朝时:儒学的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隋唐时:儒、佛、道三足鼎立 教师:北宋时,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二、程朱理学 教师:通过学生阅读课本,就理学的一些重要概念进行归纳简析: 学生: 代表:程颢、程颐、朱熹 含义:以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主要内涵: 1、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先理而后物。 2、“人伦者,天理也”。 3、天理就是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 4、“存天理,灭人欲“ 5、“格物致知” 评价: 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教科书。朱熹的学术思想对我国封建社会后世影响深远,甚至外传,在日韩形成“朱子学”。 程朱理学有科学和不科学两面,应正确对待。 教师:就理学的评价结合知识延伸趁热打铁进行分析: 进行一场课堂讨论,谈谈对宋明理学的评价。作为一种流传几百年的传统文化,它有什么可取的地方?有哪些内容是不科学和不正确的?《宋明理学的利弊》) (1)科学或可取的一面: ①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和平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小到家庭,大到民族、国家、人类都需要和谐的意识。 ②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对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传统的形成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今天人们依然能从中得到启示。 ③宋明理学崇尚道德,充分意识到道德对于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性,崇尚道德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 ④宋明理学强调力行。力行意识及其所体现的务实倾向和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宋辽金元史讲稿》的听课笔记还未寻见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512121540.html, 《宋辽金元史讲稿》的听课笔记还未寻见 作者:柴念东 来源:《博览群书》2016年第12期 《宋辽金元史讲稿》是柴德赓(1908—1970)先生于北平辅仁大学史学系任教时的讲义手稿。1946年至1952年,柴先生在辅仁大学任课时的讲稿有两种:《清代学术思想史》和《宋辽金元史》。前者已由北京师范大学刘家和、邱居里两位先生整理出版,后者即为此册。 柴德赓先生于北平师范大学读书时,在陈援庵先生的指导下,立志以宋史为研究方向,他在青年时代用力最勤的就是《宋史》。虽然当时家境贫寒,又要鞠养儿女,但他还是节衣缩食,买下了老同文本《宋史》一百册,用以攻读。 柴德赓先生在陈援老的教诲下,加之自身的勤勉,在史学上有很大进益。家中藏书也逐渐宏富,“茆屋三四间,充栋贮经史”,仅《宋史》就有两部。从目前整理遗稿的情况来看,他最初买下的《宋史》一直带在身边,尽管抗战期间全家流离中原、辗转西南,越秦岭、穿蜀道、渡川江、入白沙,性命堪虞,但《宋史》未尝须臾离也。1970年柴德赓先生于苏州尹山湖农 场不幸去世,在处理遗书时,夫人陈璧子先生考虑到子女中并无攻读史学者,遂将生前遗留书籍先后捐赠,计五千余帙,唯独一套点校过、附带有大量批注的《宋史》交与了次子柴邦衡留作纪念。 柴德赓先生与宋史的因缘之深也若此。然而,他的宋代专门史研究成果并不多,仅1941 年有一篇《宋宦官参预军事考》发表于《辅仁学志》。1949年后,由于工作和历次运动的关系,他的主要研究精力偏向清代学术史及苏州地方史,直到协助陈援老点校《新五代史》才又重新做宋代专门史研究。在整理遗稿时,我们发现他有许多宋史研究的计划,但都因世事变迁而未付诸实行。他在“文革”中的一份自我检查的笔记中,曾列举自己学术研究的排序,宋史居首,清代学术思想史次之。可见,他一生最钟爱的还是宋史研究。时也命也,真可谓壮志未酬。他的宋史教学成果则体现在此册《宋辽金元史讲稿》中,该讲义成稿时间为1946年,时值抗战胜利,百废方兴,学界气象一新。讲稿侧重点是两宋的军事史,从这个角度认识宋代兴亡及后续朝代更迭,这或许是他有鉴于抗战之艰辛而为之。 此册讲稿为手稿,提纲挈领,个别内容的顺序及编排衔接不上。但是这些并不影响后学者研读柴先生讲稿的精髓。柴德赓先生讲课时必定加入大量史实、掌故,使内容丰富起来。《清代学术史讲义》就是一个例子,讲稿配上李瑚先生的笔记,生动活泼,而《宋辽金元史讲稿》的听课笔记迄今未寻见,实为憾事。 柴德赓先生在书法上也有成就,特别是行草小楷有米元章的骨架兼董玄宰的流畅,到抗战胜利后书已成格,潇洒自如,颇得陈援老的赞誉,这更激励他临池不辍。此册讲稿正是他书法大进后的成果,展读此册,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时期他在书法上的造诣。此书之付梓,一为缅怀前修,一为启迪后来。谨对商务印书馆致以诚挚的谢忱!

日新书院

清华大学强基计划招生专业培养方案 日新书院 清华大学新成立日新书院,负责强基计划历史学类、哲学类、中国语言文学类(古文字学方向)的人才培养和学生管理。书院坚持强基固本、综合创新的方针和“宽口径、厚基础、重交叉”的培养模式,主要依托人文学院历史系、哲学系、中文系、科学史系的顶尖师资力量,致力于培养具有精深的人文专业知识和广阔的跨学科视野、能够运用多种语言从事学术研究、知识和思想创造、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优秀人才。 历史学类 一、基本情况 1、专业简介 清华大学历史学科有着悠久传统和辉煌历史,是中国“新史学”的发源地之一,著名学者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蒋廷黻、刘崇鋐、雷海宗、张荫麟、邵循正、吴晗、周一良等都先后在历史系执教,形成了中西融汇、古今贯通的学术传统,培养了诸多蜚声中外的学者。20世纪80年代以后,清华大学逐渐恢复包括历史学科在内的人文学科。1985年,成立思想文化研究所,1993年重建历史系,2003年所、系合并形成新的历史系。2000年,历史系获批专门史博士点,2006年,历史学获得一级学科授予单位,2007年,建立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同时专门史二级学科成为国家重点学科。2008年,成立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2012年,由清华大学牵头,联合国内11个高校与科研机构,共同建立了“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2014年,该协同中心通过了教育部的正式认定。如今的清华大学历史系,学术梯队合理,学科齐全,优势集中,特色明显,学术新生长点多,已成为国内历史学科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2、师资队伍 历史学科(含出土文献中心)共有教师35人,包括教授20人,副教授8人,助理教授7人。其中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北京市教学名师2人。 3、教学与科研条件 历史学科拥有中国史、世界史两个国家一级学科。中国史在历史文献学、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专门史等方面具备很强的实力。其中出土文献的整理

春秋时期女性称谓的模式

春秋时期女性称谓的模式 关于春秋时期女性的称谓模式,大致可以总结为如下几种,其余没有提到的名字,也几乎都可以按照以下几种模式来套,也大家欢迎补充: 1.丈夫的谥号+自己祖国的姓 2.自己的谥号+自己祖国的姓 3.丈夫的氏+自己娘家的姓 4.家中排行+自己的祖国的姓 5.祖国国名+自己祖国的姓

6.丈夫国名+自己祖国的姓 7.祖国国名+排行+祖国的姓 8.丈夫谥号+夫人 9.祖国国名+娘家氏+祖国姓 10.特殊称谓 来细分一一解剖。 1.丈夫的谥号+自己祖国的姓——如武姜、宣姜、庄姜、定姜、穆姬 武姜——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左传郑伯克段于鄢(隐公元年)》 根据记载可知,武姜是申国人,申国人姓姜,如西周最后一位天子周幽王的王后也是娶于申国,因此称为姜后。而这枚姜氏女的丈夫是郑武公,丈夫的谥号武,姜氏的称呼则是武姜。

宣姜——宣姜者,齐侯之女,卫宣公之夫人也。《列女传·孽嬖传》 一句话总结出宣姜称呼的模式,齐侯的女儿,齐国姜姓,卫国宣公的夫人,卫宣公去世之后,谥号宣,因此齐国公主姜氏被称为宣姜。 宣姜的故事比较传奇,左传给了记载——卫宣公以隐四年立,桓十二年卒,终始二十年耳。即位之后,乃纳急子之妻,生寿及朔。《春秋左传正义卷十一闵元年》,即是说,宣姜原本是公子急子的妻子,却被卫宣公抢夺做了自己的老婆,如果宣姜按照轨道嫁给急子,也许现在的历史上就没有“宣姜”这个称呼了。 庄姜——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曰庄姜。《春秋左传》 卫国庄公娶了齐国的公主,齐国姜姓,庄公谥号庄,因此称为庄姜。

对于庄姜的身份,《诗经》中有表示: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她的身份几乎跟春秋各国都扯了点亲戚关系,首先是齐侯的女儿,然后他还是卫国国君的老婆,是齐国东宫太子的妹妹,邢国国君的小姨子,谭国国君是她妹夫。 定姜——定姜者,卫定公之夫人,公子之母也。《列女传·母仪传》 同样的模式,定是卫定公的谥号,而这枚姜氏是齐国公主,因此称为定姜。 穆姬——穆姬者,秦穆公之夫人,晋献公之女,太子申生之同母姊,与惠公异母。《列女传·贤明传》 老模式,穆姬,晋国献公的女儿,嫁给秦国穆公,晋国姬姓,穆是谥号,所以称为穆姬。

明代史学研究论文

明代史学研究论文 明代史学,在一般人的心目中,觉得没什么成绩可言,其实明代史学着作的数量是惊人的,其质量也是不可轻忽的。到了嘉靖以后的晚期,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本文将在综述明代史学发展历程基础上对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作一些探讨。 一、明代史学发展的历程 从14世纪7年代至17世纪7年代,这3多年的史学研究史,是明代史学发展的时期。那么。对于明代史学的发展时期如何分段,史学界有不同的分法。在本文中,我将把洪武元年至正德末年作为前期,嘉靖元年至万历二十一年为中期,明末清初为后期。这种分段法突出了明代史学由理学化走向非理学化这一渐变的历程。 (一) 理学影响下的明初史学 明代初期的史学有两个特点:第一:多是直录当时的政事。这包括两种途径,即官方记录和民间个人记述。 明初政府继承了我国历代重视修史的传统,沿袭前朝旧制,设翰林院,置史官掌修国史。老皇帝死后,新即位的皇帝即诏修前一代实录,以勋臣为监修官,阁臣充总裁官。土木之变之前,明朝政府共修出了实录四部。明朝中期和后期继续实行这一制度。从太祖到熹宗共十五朝,先后修成十三部,共2925卷。明代各朝实录所记内容十分丰富,他以编年体的形式,不断地记载一朝的诏敕令旨、政务活动、财政赋役、政治制度、典章制度、官员升迁,以及重大的历史事件和民族关系等等,保存了具有重要的历史史料价值的原始材料。民间个人记述多是跟随朱元璋、朱允炆、朱棣等人创业从政的人,将自己亲身经历的或耳闻目睹的事情记录下来。如詹同、宋濂等是明初的名臣,他们撰写的《大明日历》1卷,详细记载了明朝自朱元璋1356年临濠起兵,至1373年征伐戎绩、礼乐沿革、行政设施、群臣功过、四夷朝贡等事。刘辰在明初曾奉命出使方国珍,以后又参与修《太祖实录》,其《国初事迹》一卷所记之事都是作者亲见亲闻,因此比较真实确切,无所隐讳。金幼孜曾于永乐八年(141年)和永乐十二年(1414年)先后两次随朱棣北征,其所着《北征录》和《北征后录》各一卷,即他在行军途中,逐日据马鞍撰写而成。他们记录了朱棣关于北征的言行与行军路程、作战状况、气候、见闻等等,为研究明初与蒙元残部斗争以及经营北部边疆提供了重要资料。

墨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

墨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 墨子是墨家代表人物,墨子的学说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兼爱非攻,所谓兼爱,包含平等与博爱的意思。下面是有墨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欢迎参阅。 墨子(约前468-前376年),姓墨,名翟,战国初年学者、思想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作为中国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和自然科学家,提出了“兼爱”“非攻”等观点,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他主张“兼爱”﹑“非攻”,提出“尚贤”﹑“尚同”的政治思想,主张从天子、诸侯国君到各级正长,都要“选择天下之贤可者”来充当;而人民则要服从君上,做到“一同天下之义”,天下人都要相亲相爱,反对强凌弱的战争。 作为先秦墨家的创始人,墨子在中国哲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墨子在上说下教中,言行颇多,但无亲笔著作。今存《墨子》一书中的《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等篇,都是其弟子或再传弟子对他的思想言论的记录。 墨子人物简介墨子作为中国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和自然科学家,提出了“兼爱”“非攻”等观点,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墨学的学说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他主张“兼爱”﹑“非攻”,提出“尚贤”﹑“尚

同”的政治思想,主张从天子、诸侯国君到各级正长,都要“选择天下之贤可者”来充当;而人民则要服从君上,做到“一同天下之义”,天下人都要相亲相爱,反对强凌弱的战争。他的思想中的合理因素为后来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所继承和发展,其神秘主义的糟粕也为秦汉以后的神学目的论者所吸收和利用。作为先秦墨家的创始人,墨子在中国哲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墨子在上说下教中,言行颇多,但无亲笔著作。今存《墨子》一书中的《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等篇,都是其弟子或再传弟子对他的思想言论的记录。这是研究墨子思想的重要依据。 墨子与墨家之学 《墨子》一书中多称“子墨子”,是春秋战国之际小邾国(曾先后为宋、邾、鲁、齐等国附庸)人。墨子有一大串挺吓人的头衔: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这位集五个“家”、一个创始人于一身的墨子是目夷氏(目夷即墨夷,后省为墨姓)的后裔,孤竹君之后,与宋国国君同宗,但是到了墨子一代,其身份已由贵族降为平民。墨子当过制造器具的工匠,他自称是“北方之鄙人”(《吕氏春秋;爱类》),被人称为“布衣之士”(《吕氏春秋;博志》)和“贱人”(《诸宫旧事》,和今天的粗话意思不同)。从墨子自诩“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他还是一个同情“农与工肆之人”的士人。墨子曾跟周官史角的传人学习周礼,“修

明清史与宋元史_史学史与社会史视角的反思

[收稿日期] 2007-06-30 [作者简介] 赵世瑜(1959-),男,四川省成都市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① 参见拙文:《明清史与近代史:一个社会史视角的反思》,《学术月刊》2005年第12期。② 关于这个问题,葛兆光已经注意到了,他说:“在过去的文化史和思想史研究里面,大家经常把‘唐宋’放在一起讨 论”。他认为,无论是注意到唐宋制度的接续性,还是注意到二者的变化,都造成了把“唐宋”视为一个历史时段的看法。他主张把注意力从“唐宋”转移到“宋明”,从关注“创造性思想”到关注“妥协性思想”,从关注精英学术到关 注“一般知识”,从关注理念的确立到关注它的社会实践,从而达致思想史畛域的打破(《“唐宋”抑或“宋明”———思 想史和文化史研究视域转变的意义》,见葛氏著:《古代中国的历史、思想与宗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9-134页)。具有同样关怀的还有朱鸿林,他在《传记、文书与宋元明思想史研究》一文中,批评这一时段思想史研究以关注精英人物和高深理念为主,讨论比较宏观而粗线条,忽略士人的事功追求与实践,而后者又要 求思想史研究与政治史、社会史、制度史的结合(《中华文史论丛》2006年第2辑,上海古籍出版社,第201-226 页)。从思想史角度把宋与明连接起来似乎阻碍较少,因为“宋明理学”是个基本上被公认的概念。换句话说,是 “理学”把宋和明连接起来的。但抛开思想史呢?值得注意的是李治安的《元代及明前期社会变动初探》一文(《 中国史研究》2005年增刊),他不仅将元与明前期相联系,而且从五大方面论证了这一历史阶段的独特性,表现了他突破王朝体系和重新评估这一阶段历史地位的意识。当然,他未涉及宋代。 明清史与宋元史:史学史与社会史视角的反思 ———兼评《中国历史上的宋元明变迁》 赵世瑜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 100875) [摘要] 以往中国史研究过于拘泥王朝体系或其他概念体系,并以此区分学科领域和研究 问题,忽略了对划分学科领域的这些概念体系进行反思和检讨,也忽略对历史时期之间连续性的探讨。事实上,对于某些问题,我们会更关注它们向此后的延伸;而面对另一些问题时,我们则可能更注意它们向此前的溯源。事件史的研究者比较容易把问题的解决放在一个较短的时段内,但从社会史的视角提出问题的研究者则需要“风物长宜放眼量”。 [关键词] 明清史;宋元史;史学史;社会史 [中图分类号] K0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0209(2007)0520087209 问题的探讨本来是从思考明清史与近代史这两个概念开始的①,因为这两个时段虽然相互连接,但对近50年来学术研究的意义却非常不同,前者被视为一个历史阶段的末期,后者则被视为一个新历史阶段的开端。这本来也没有太大的问题,但由此我们可以说,明清史不仅与秦汉史同属一个历 史时段(“ 封建社会史”),甚至与先秦史也同属一个历史时段(古代史),然而对于具体的研究者来说,几乎没有人认为自己是在做同样的事情。 今人一般认为,反思明清史与近代史之关系是很自然的,论者多谈及打通1840年的意义,强调前后时段的联系,如美国学者常从16世纪即明代中后期开始讨论中国社会的新变化,而这种变化一直 贯穿下来,直至进入20世纪。但即使是近年以来, 国内也很少有人讨论明清史与宋元史之间的关系②,或许人们认为,这两个时段本来就是衔接的,因为并没有出现某个事件作为划时代的标志,把一个王朝区分开来;或许人们认为宋元史与明清史虽然衔接,但界限却似乎清清楚楚。 问题的确如此吗? 一、问题的提出:“宋元明变迁”是否可能 在反思这个问题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人们以往习惯于把“唐宋”连用,而比较少说“宋元”,这究竟是为什么?有一些约定俗成的用法,比如先秦、秦汉、隋唐,这些都好理解,因为秦朝和隋朝统治时 7 8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总第203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