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学习目标]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朝

(1)背景:汉朝初期,郡县、封国并存,封国有时还与朝廷对抗。

(2)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3)作用: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唐朝:唐中期,在地方设置节度使,享有较大自主权,安史之乱之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3.宋朝

(1)措施

(2)作用: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4.元朝

(1)措施:在地方设行中书省,下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

(2)影响: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它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误区警示]

“推恩令”≠废除封国

“推恩令”并没有废除封国,只是通过对封国领地的分割来削弱地方势力,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轻巧识记]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1.汉朝: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汉武帝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人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削弱相权。

2.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3.唐朝

(1)措施:中书、门下和尚书分掌决策、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下设六部。

(2)特点: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

(3)影响: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

4.宋朝: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以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它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5.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替代前代的三省,是最高行政机关,元朝后期,宰相的权势越来越大。

[易错提醒]

唐代的中书省与元朝的中书省不同。唐代的中书省是中央决策机构之一,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而元代设置的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察举制:汉朝选官主要实行察举制,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流行,朝廷官职主要由世家大族担任。

3.科举制

(1)过程: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

(2)作用

①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

②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图解历史]

(1)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

(2)选官制的演变

主题一从汉到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探究点1 汉唐地方政治制度

史料

图一汉代初期形势图

图二唐代后期形势图

思考史料中图一体现的政治制度是什么?两幅图说明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下存在什么问题?

答案政治制度:郡国并行制。存在问题:汉唐时期都造成地方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的弊端。

探究点2 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史料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朱熹《朱子语类》思考史料中北宋“尽夺藩镇之权”的具体措施有哪些?作者对此有什么看法?

答案措施:在军事上,收回主要将领的兵权,充实中央禁军;在行政上,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在财政上,地方赋税由中央掌控。

看法: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同时削弱了北宋的军事实力。

探究点3 元代行省制度

史料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思考(1)依据史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地方行政制度有哪些创新。

(2)综合上述史料,概括古代中国地方权力的变化趋势。

答案(1)地方行政区划打破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设行中书省管理地方;行省长官由中央官员担任。

(2)地方自主性(地方权力)削弱,权力集中于中央。

从汉到元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1)演变过程中,中央一直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制约,地方则要求独立的自主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始终存在。

(2)中央通过多层次管理,在分权基础上加强对官吏的任免、考核,地方权力逐渐被分割、削弱,最终集权于中央。

(3)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中书省制)。

主题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探究点1 汉代中外朝制度

史料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汉书·刘辅传》

第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学案

第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学案 Ting Bao was revised on January 6, 20021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课程标准】自读、1分钟 了解井田制从出现到废除的历史过程,了解封建社会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形式,理解地主与农民的租佃关系与土地兼并、商品经济发展的关系。 【学习重点、难点】自读、1分钟 重点: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几种形态。 难点:土地兼并与租佃关系的普遍化。 【自主学习】 一)废井田、开阡陌——土地制度 [阅读课本完成] 商周时期---- 土地制度是 . 其性质是:,实质上是贵族所有;井田中有私田,但劳动者(奴隶)只有使用权而没有权; 春秋时期-----从土地向土地制转变。 井田制的瓦解 1)原因:①根本原因:的使用私田得到开垦 ②各诸侯国为增加而实行赋税改革 [如:齐国管仲“”;鲁国“”均使土地私有制合法化] 2)表现:“公田不治”“私田增多”、贵族争田 3)结果:各国税制改革,客观上,战国秦国变法,废除,确 立。 战国时期-----用法律形式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二)、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形式 1、多种形式的土地所有制: 土地国有制:国家政权直接掌握土地,用于经营或封赏和授田。包括 等山林川泽,草地池塘,垦田荒田。 土地私有制:君主土地私有制、、 三种。 战国以后土地所有制发展趋势 -----原来皇室、地主、自耕农土地所有制,逐步发展到以土地所有制为主。地主 2、土地兼并 1)、根源:是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是商品货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2)、表现:东汉豪强地主、魏晋南朝士族地主及唐朝的田庄经济到宋明请土地兼并日趋严重 3)、影响:导致大量破产,严重影响了国家的;引起社会动荡不安,威胁中央集权,激化阶级矛盾,引发。导致 关系的出现并日趋普遍化。 4)、政府抑制兼并的常见措施:“”、“” [知识拓展]土地兼并的成因、影响、历代统治阶级采取的对策 成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是财富的主要标志,兼并是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 影响---土地兼并使农民失去土地,造成社会矛盾激化;使封建政府税收减少影响国家财政; 对策---政府采取措施清查地主土地数量,按亩征税.如王安石变法中的方田均税.也有实行赋税改革,如唐后期两税法,明代一条鞭法,清代地丁银制度,都使地主承担更多赋税. 三)、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土地制度的变化引起人与人关系的变化) [了解概念]见课本P9第5自然段了解什么是租佃关系 1、产生:租佃关系起源于时期,汉代“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伍”是什么意思 战国.产生,地主与农民间通过形成剥削与被剥削关系,它是的必然结果。 2、发展:②宋代“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入,已得其半而耕者得其半”体现了怎样的关系 地主与佃农通过租佃契约形成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自宋代始,成为仅次于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 明清时期普及全国,成为农村经济的,这一时期还出现了 关系。 3、影响:佃农对地主的依附关系相对,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 所; 农民的生产自主权大为,他们能和发生联系,促进 的发展。 练兵题目:什么时期租佃制普及全国随着租佃关系的发展,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是变强了还是变弱了这种变化有何积极意义[见P9]背诵 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农民身份的提高,租佃制普及到全国,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积极意义:生产自主权提高,对生产产品也有一定自主权,提高了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也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题例训练】15分钟。勇于探索、勤于动脑。 1、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 A、大量公田被抛荒,私田增加 B、生产力的发展C.各国推行税制改革D.贵族争田现象严重 2、商鞅变法中“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措施的最重要意义是 A、从法律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B、增强了秦国的经济实力 C、打破了原来的土地疆界和灌溉系统 D、扩大了农民的占田份额

三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三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 演变 文件编码(TTU-UITID-GGBKT-POIU-WUUI-0089)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三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师用案: 课程标准: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课前提示: 1 一、从汉到元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1、演变过程 (1)汉朝: ①汉初:继承秦制,丞相有相当大的权力,位高权重。 ②汉武帝时期: A、频繁更换宰相; B、确立内外朝制度:内朝又称中朝,由皇帝左右的亲信近臣构成,拥有决策权; 外朝由丞相、御史大夫为首的官僚机构,沦为执行机构。 (2)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 ①源流:三省六部制由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 ②主要内容: A、三省:中央设立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B、六部:尚书省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

③影响: 在当代:A、三省分权,又相互牵制,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B、三省分工明确,又相互配合,提高了办事效率。 在后代: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中央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以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补充:唐代三省六部示意图: (3)宋朝: ①初期:设立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其长官为宰相。 ②后来:增设参知政事、枢密院和三司,分割相权。 参知政事是副宰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枢密院长官为枢密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三司长官为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政权。 (4)元朝: 设中书省,代替三省,是做高行政机关,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2、演变原因: (1)防范宰相擅权,加强皇权,巩固统治。 (2)提高行政效率; (3)弥补政事繁多而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3、演变趋势: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二、从汉到元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1、演变过程----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 (1)汉朝:①初期:郡、县②中后期:州、郡、县 (2)唐朝:道、州、县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学案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预习导学】 一、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1.西周的建立:公元前年周武王伐灭商,建立周朝,史称。 2.西周的分封制: 目的:。 内容:(1)核心和对象:周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和,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2)权利和义务:受封的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和的义务。分封的诸侯在他们的领地,有、、的独立性。同时,受封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实行再分封。形成贵族统治阶级内部的森严等级“——————。” 作用:加强了,扩大了,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拱月般的政治格局。西周成为一个延绵数百年的强国。 西周的分封制的特点:是我国古代早期的基本政治制度。分封对象多样化,以周姓王室贵族为主;周天子享有至尊权威;土地、义务是天子、诸侯的纽带;层层封授,等级森严。 二、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1.西周的宗法制度: 目的:为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和继承上的矛盾。 内容: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是用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作用:宗法制度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和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2.宗法制特点:核心是制,称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称为小宗。)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巩固奴隶主统治。

【教材整合与合作探究】 一、夏商的政治形式 1.夏朝 (1)建立: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 (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启始创王位世袭制,“家天下”制度由此开始。商朝建立后,也采用世袭制,或“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两种世袭方式 2.商代建立: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 3.夏商政治特点: (1)建制:初步建立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地方封伯、侯 (2)商代贵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各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 (3)神权和王权紧密结合 二、西周的分封制 1.西周的建立及灭亡 (1)建立: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 (2)灭亡:前771年,犬戎灭周幽王,西周灭亡。 2.分封制 (1)含义:“封邦建国,广建诸侯,以藩卫宗周。”史称“封藩建卫”。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2)目的:巩固周王朝的统治,扩展周的统治范围。 (3)概况:武王建周后,进行了大分封;周公东征平叛后,进行了更大规模的分封。周公在推行分封制方面起了重大作用。 (4)受封对象: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他们的封地或居于富庶之处,或处在战略要地。)子镇 (5)诸侯义务:服从周王命令,为周天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6)诸侯权利: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等权利。 (7)诸侯国:齐、鲁、燕、卫、晋等。 (8)评价: 利: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拱月般的政治格局。弊:后来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9)分封制的破坏 表现:春秋时期楚王问鼎,是诸侯国对分封制的公开挑战,春秋战国时期,大国兼并小国,同姓国也彼此争战,周天子无法控制;战国末年,周王室大部分土地被秦国吞并,完全失去分封大权。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三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师用案: 课程标准: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课前提示: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历程: 1、演变过程 (1)汉朝: ①汉初:继承秦制,丞相有相当大的权力,位高权重。 ②汉武帝时期: A、频繁更换宰相; B、确立内外朝制度:内朝又称中朝,由皇帝左右的亲信近臣构成,拥有决策权; 外朝由丞相、御史大夫为首的官僚机构,沦为执行机构。 (2)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 ①源流:三省六部制由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 ②主要内容: A、三省:中央设立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B、六部:尚书省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 ③影响: 在当代:A、三省分权,又相互牵制,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B、三省分工明确,又相互配合,提高了办事效率。 在后代: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中央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以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补充:唐代三省六部示意图: (3)宋朝: ①初期:设立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其长官为宰相。 ②后来:增设参知政事、枢密院和三司,分割相权。 参知政事是副宰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枢密院长官为枢密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三司长官为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政权。 (4)元朝: 设中书省,代替三省,是做高行政机关,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2、演变原因: (1)防范宰相擅权,加强皇权,巩固统治。 (2)提高行政效率; (3)弥补政事繁多而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3、演变趋势: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二、从汉到元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1、演变过程----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 1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 邵阳市新邵县第一中学尹建平 一、教材简析 本课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为核心。上承秦朝, 下启明清,, 点多面广, 于是我在明确课标要求的前提下确定了本课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 行省制度、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这些重要的政治制度和人才选拔机制, 既体现了古人的政治智慧, 又是中国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 而且, 直到现在, 这些制度对中国的政治运行规则、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伦理观念等仍具有重要的影响。 难点: 汉至元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这个比较抽象和复杂, 需要分析、概括才能化抽象为具体。我在教学中注重史实的归纳概括, 帮助学生理解渗透, 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习惯。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 ☆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运用多媒体展示影视片段, 文字、图片等情景材料。 2

☆引导学生探究历史发展的规律, 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古人的政治智慧。 ☆认识古代政治制度建设和创新对国家统一、发展的重要性。 ☆思考现代社会应怎样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为了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 我精心设计了以下教学方法: 学案导学法, 情境教学法, 材料分析法, 讨论探究法。( 力求教与学和谐发展。) 四、教学辅助工具: 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设计及特色: 在教学中采用以下教学环节: 力求课堂教学思路清晰, 教学有特色。 导入新课; 新课学习; 小结提升; 练习反馈。 教学特色: 创设情境独具匠心; 选择材料新颖恰当; 探究活动精心设计; 联系现实贴近生活。 新课导入, 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 情景导入。制度文明之探索 五千年中华文化, 两千年制度文明…… 学习新课: 三大版块 3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4课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学案人民版

第4课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学习目标] 一、内阁制度的形成 1.背景:废丞相,权分六部 (1)原因: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历史上丞相“专权乱政”、妨碍皇帝行使权力的教训;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 (2)过程:废除丞相职位,使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 (3)影响:丞相制度被永远废弃,皇权对相权取得了彻底的胜利。 2.内阁的设立 (1)原因:朱元璋废丞相导致政务集中于皇帝一身的弊端。 (2)设立: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 (3)特点: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受到司礼监太监的牵制。 (4)影响: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但宦官参政导致明代政治日益黑暗。 [易混易错] 内阁制不同于丞相制。丞相制下,丞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很高。但内阁仅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 二、军机处 1.设立:清朝雍正年间,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 2.实质: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 3.特点 (1)军机大臣由皇帝钦定,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

(2)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无吏,办事效率高。 (3)政治决策具有封闭性。 4.影响 (1)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 (2)军机处的建立和密折制的推行,提高了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 [深度点拨] 军机处是清朝政治体制中作用和影响最大的一个机构,但它始终不是正式的政府机构,军国大事完全凭皇帝的个人意志来决定。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清朝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思维点拨] 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是中国专制时代晚期政治形态的新变化,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它所反映的本质问题则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三、清朝的边疆政策 1.基本原则:尊重各民族自己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笼络各民族的上层分子;大事集权,小事放权,因地制宜进行行政管理。 2.管理机构:理藩院管理蒙古、新疆和西藏的行政、赋税等事务。 3.重视边疆地区的交通建设和军事防卫。雍正年间,大规模实行“改土归流”。乾隆时期,大部分土司改为流官,大大强化了中央政府的统治。 [易错提醒] 正确认识理藩院与宣政院的职权 (1)理藩院是清朝统治蒙古、新疆及西藏等少数民族的最高权力机构。 (2)宣政院是元朝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中央机关。 主题一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探究点1 丞相制度的废除 史料一明太祖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比喻抗衡,不相上下),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明会典》 史料二黄宗羲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 思考(1)结合史料一分析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的理由是什么?“朝廷总之”的确切含义是什么? (2)谈谈你对史料二中黄宗羲观点的理解。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练习题及答案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练习题及答案 Revised by Liu Jing on January 12, 2021

巩固练习1.唐太宗时中书省的长官,为挫败突厥贵族对内地的侵扰,起草了一份关于如何出兵防御的诏令,接下来应该做的是( ) A.交唐太宗裁定 B. 交门下省审议 C. 交枢密院出兵 D. 交尚书省执行 2、元朝时期,由中央直辖的省份是 ①河北②河南③山西④山东 A.①②④ B. 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五代以来君主七朝八姓,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未发生类似的现象。一般认为,北宋统治体制的变革是重要原因。下列各项中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的一项是( ) A.采用文官取代武将任地方长官 B.从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 C.降低将官地位,疏远将兵关系 D.削弱相权另设枢密院管理军事 4、元朝的行省制度实际上继承并发展了( ) A.三省六部制 B.郡县制 C.分封制 D.科举制 5、唐朝时期,三省六部制的实行是封建专制主义集权制度的完善,主要是因为 A.三省互相牵制和监督,保障皇权

B .废除了丞相制度,加强君主专制 C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D .相权确立了对皇权的强势地位 6、唐朝和宋初加强君权的措施中,最为相似的是 A 设立六部 B 分散地方官员的权力 C 分化相权 D .解除统兵大将的兵权 7.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拔官员采用的制度是 A.九品中正制 B .察举制 C.科举制 D .皇帝直接任命 8.下面四幅中国历史上关于地方权力与中央集权的消长图,哪一幅是正确的? 9.下面四幅中国历史上关于皇权与相权势力的消长图,哪一幅是正确的? A B C D 10、阅读材料: 皇 年代 皇 年代 皇 年代 皇 年代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学设计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学设计 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单元概览整体设想 课标要求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秦朝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影响;从汉到元中央集权的发展和君主专制的加强;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和内阁的设置,清朝军机处的设立。 教学难点:结合夏、商、西周的相关史实,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结合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史实,理解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特征;结合秦朝以来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认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演变的基本规律。 高考预测

重要考点:夏商周的政治制度;秦朝皇帝制和中央官制的创立、郡县制的全面推广,中央集权制度的特征和影响;从汉到元地方体制和中央机构演变的史实及其规律影响;明朝废除宰相制度、设立内阁的原因和影响,清朝军机处设置的背景和影响,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特点和影响。 命题角度:考查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概念和特征;着眼于政治制度的演变的背景、特征和影响等具体问题的分析评价;同中国近代现代历史、世界历史的相关问题,以及现实政治问题相比较联系。 教法建议 理解概念:重视指导学生理解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并结合具体历史背景和阶段特征加以分析评价。 掌握线索:指导学生形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演变的基本线索,并探究其发展演变的规律。 比较联系:纵横联系,特别注意把握同一历史时期相关政治制度之间的关系;跨学科联系,注意指导学生运用政治、地理、文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结合现实思考问题。 课时安排 新授共4课时:第1课,1课时;第2课,1课时;第3课,1课时;第4课,1课时。 单元总结测试2课时,讲评1课时。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主备人:熊宇翔 教材分析: 本课学习要点表述为:“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汉至元,时间跨度大,内容繁多,平铺直述,线索难以清晰,特点不易突出。教材设置了“中央集权的发展”“君主专制的演进”“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三个子目。并通过三个子目来讲述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变迁,讲述变迁中统治者不断地政策创新与调整。从秦朝初创郡县制、西汉初期的郡国并行制、宋朝权分三司再到元朝的行省制,总结出地方日益听命与中央,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的趋势。从秦朝三公九卿、隋唐三省六部制、宋朝二府三司、元朝再一省制,总结出古代君权与相权在相互制约中不断调整、修复、更新中推动中华文明的不断演进。从汉代察举制、魏晋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总结出历代选官用人制度在不断变化调整中日渐成熟,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提高了政治管理水平。但是即便这样,教材的叙述仍然是粗线条的,简单化的,这并不利于学生全面而深刻理解古代政治的演变。要把学生引向历史深处,我们必须用我们自己的学养帮助学生拓宽理解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思维空间。 学情分析: 这节课的内容学生初中和高一有所接触,对部分知识有初步印象,所以设计主旨是通过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发展、调整、创新与完善,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事件。为此我将整节课设计成问题教学法的教学模式。有意识的使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同时通过各种提问形式的设计,师生共同探究完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在体验中升华情感,在知识迁移中提升能力。教学目标: ⑴帮助学生将秦王朝到元朝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中央政治制度、选官用官制度)变化和创新的史实,放置于历史时空中去做具体的、动态的分析和把握,既认识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脉络,又能初步培养汲取历史经验和应用于现代政治建设的能力。(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⑵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史料实证) 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引导学生尝试像历史学家一样深刻地批判性地思考历史和历史想象,并尝试作出更合理的解释,从而深刻理解古代政治制度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 难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法与学法: 教法:以问题教学法为主,辅以课堂讨论法、图片辅助法、探究讨论法、故事讲解法等。 学法:读图识图法、自主探究法、小组互助学习法、实践演示法等。 课时计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中央集权的发展 导入新课: 秦朝扫平六国,一统天下,以为可以传世万代,却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秦王朝二世而亡。那么刚刚建立起的中央集权制度是不是也随着王朝的灭亡而崩溃了呢?西汉的建立者有没有把这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最全版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 感悟与思考 在历史教科书里,汉、唐无疑是我们的历史学家所推崇的强大帝国, 然而,对于世界来说:汉、唐帝国的光环在罗马与阿拉伯帝国的映衬下显得有些褪色,而元帝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远远胜过足以引起我们自豪的汉、唐。这个由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建立、在疆域上空前辽阔的统一政权,不仅将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传入各地,也吸取了外来的先进的管理方式:仿效阿拉伯及罗马帝国的行政体制,首次在中国设立行省,对秦以来的郡县制作了一个大大地发展,对中国行政管理制度进行了一次巨大革命,影响一直持续到今。 思考与判断:从汉至元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制度是怎样演变的? 归纳与运用 【知识归纳】 一、中央政治制度 1.汉朝:汉承秦制,有所变化。皇帝制度,行政三公(中朝、外朝、尚书台) 2.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制度。先是尚书省,继而中书省、门下省 3.隋朝:以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为最高行政机构 4.唐朝: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重大创造历朝沿袭 5.宋朝:二府、参知政事、三司 6.元朝:中书省、枢密院、宣政院,综合汉蒙政治制度 二、地方政治制度: 1`。汉朝:汉初郡国并行;汉武帝后期分全国为十三州,设刺史;东汉州郡县三级制,州牧为州最高长官 2.隋朝:州县两级制,州设刺史,县设令 3.唐朝:唐太宗分全国为十道,作为监察区;唐肃宗设观察使;唐中后期设节度使 4.北宋:文臣作地方官;州县两级制;“道”改为“路” 5.元朝:行中书省;行省以下设路、府、州、县,边远地区设宣慰司。中国省制开端,影响深远 【知识运用】 1.从汉至元中央和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是什么?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说明中央集权制度内存在着哪些主要矛盾? 从汉至元,历朝的政治制度的变革不外乎两点:中央尽量分散相权,限制相权,以达到加强皇权的目的;地方尽量削弱其权力,加强对其控制和管理,以达到加强中央权力,解除地方威胁之目的。这两方面的措施恰好说明了,在中央集权制度下,有两对矛盾是无法解决的。那就是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和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因为这两对矛盾的存在,使得作为地主阶级最高统治者的皇帝面临着两难的选择:相权过大或地方权力过大都会影响到其统治的安定,而相权过小或地方权力过小别影响从中央到地方的工作效率,这样也难以对国家实施有效的治理。 [例1]秦汉时丞相一职由一人担当,到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这一现象反映了()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B.封建中央政府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 C.丞相权力的不断分散 D.中央对于地方政府控制的日益严密 [解析]在中央集权制度下,丞相权力过大,就会威胁到皇权,所以历代皇帝都要想办法削弱相权,而分权就是其中较好的一种方法。题目中的C项是其直接目的,A项才是其根本目的。

部编版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学案考点总结复习资料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专题特征】 【考点分析】 【重 难点解析】 1.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相互关系如何?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清楚地告诉我们,周初分封,是以血缘亲属关系为根据和基础的,这种血缘亲属关系,本质上就是宗法的“亲亲”关系。因此,分封就是以宗法关系为原则。周初虽然也分封了少数异姓诸侯,但总是通过联姻使之与周形

成甥舅关系,作为周族血缘宗法“亲亲”关系的补充,这不仅说明异姓诸侯与周联姻后已成为周代宗统范围内的一部分,而且也说明分封制正是以宗法关系为基础的。 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周天子以“受命于天”自居,号称“天之元子”,是天下同姓宗族的大宗,居于至高无上的绝对支配地位。其王位由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他庶子则作为小宗被分封为各地诸侯。各地诸侯在各自封国内又是同姓宗族的大宗,其王位也由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余庶子则作为小宗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在自己封地里又是同姓宗族的大宗,其封爵仍由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他庶子作为小宗分封为士。这样,便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各级宗主贵族构成的金字塔式的等级制结构。各个等级之间的相互关系,既是大小宗关系,也是上下级关系。每一个等级都必须服从上一个等级,并有义务尽其纳贡、服役等责任。周天子位居金字塔顶端,不仅是所有姬姓宗族的大宗,而且通过“同姓不婚”、“娶于异姓”的联姻原则,又成为有甥舅关系的异姓宗族的共主。 分封制在政治上是“授土授民”,在宗法上则是“别子为祖”。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是分封制得以贯彻实行的保障。分封制和宗法制相辅相成,互为表里。 【知识梳理】 1、夏朝与周朝的建立 ①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 ②禹死后,其子即位,政治权力由“”演化为“传子”,“”的制度由此开始,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王位确立。 ③《礼记》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子,货力为已,大人世及以为礼。这段话主要说明了从 到的大致演化过程。④伐纣灭商,建立。 2、西周的分封制 ①西周以崭新的政治风格实行统治,实行,又叫封邦建国。 ②武王把一定的,分别授予、和,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诸侯在封国内享有,对周天子 并提供。

高一历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材分析:本节的核心内容实际是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过程。在对这一概念准确理解的基础上,能够认识到这一制度内存在的两对矛盾是突破这一问题的关键。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历朝政治制度的变化实际上都是围绕这两个问题进行的,而且变化的趋势十分明显,即皇权的不断加强与中央权力的不断加强。这种变化的深层原因仍在于封建自然经济的特征。 教材重点:从汉至元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材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特点 学生分析: 知识状态:对从汉到元的各类政治制度了解不是很多 对各朝名相有所了解,但对相权和皇权的关系了解不多 认知能力:联系、比较能力较差,对从汉至元制度变革原因及作用不易理解。 理解思维能力水平较低,对一些专有名词或概念如“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易理解。 学习情绪:对具体的感性的历史知识比较感兴趣 对制度、政策、措施的原因分析、结论评价不感兴趣。 教师应对: *针对本课概念多,跨度大这一特点。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采用动态图示法、角色扮演谈话法、讨论法等手段,动静相长,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针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概念较难理解及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知识点较多。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又较差的特点,教师采用直观图示法和联系法,将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充分调动,从而形成深刻的印象。 *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导入新课 1、引导学生回忆秦朝政治制度的主要概况,复习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相关史实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秦的中央集权制度是如何建立的? 生:A、采用皇帝称号,创立皇帝制度 B、中央设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公 C、地方推行郡县制度 师:中央三公中丞相的职能是什么?(通过学生回答,引导学生得丞相权高位重的地位)2、创设情景:选取宋以前的丞相与皇帝议事的影象片段与宋以后的丞相皇帝议事的影象片段各一。 问题:请同学们分析两个场景的不同之处。反映了怎样的趋势 答案:丞相由坐着议事到站着议事,跪受君恩。透过现象看本质,得出相权削弱,皇权加强的结论。 学习新课 (一)、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1、汉承秦制 西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基本沿袭秦朝,但又有所变化。 *皇帝制度承秦制,又在秦朝基础上,构成比较完整的皇帝名号、礼仪、皇位世袭等制度。方法建议:学生加深理解这一特点的方法:引导学生回忆秦朝皇帝一人称“朕”;皇帝的命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学案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学案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预习导学】 一、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1.西周的建立:公元前年周武王伐灭商,建立周朝,史称。 2.西周的分封制: 目的:。 内容:(1)核心和对象:周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不授予、和,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2)权益和义务:受封的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和的义务。分封的诸侯在他们的领地,有、、的独立性。同时,受封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实行再分封。形成贵族统治阶级内部的森严等级“——————。” 作用:加强了,扩大了,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拱月般的政治格局。西周成为一个延绵数百年的强国。 西周的分封制的特点:是我国古代早期的差不多政治制度。分封对象多样化,以周姓王室贵族为主;周天子享有至尊权威;土地、义务是天子、诸侯的纽带;层层封授,等级森严。 二、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1.西周的宗法制度: 目的:为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和继承上的矛盾。 内容: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是用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作用:宗法制度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和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固与团结。 2.宗法制特点:核心是制,称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关于大宗,称为小宗。)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巩固奴隶主统治。

【教材整合与合作探究】 一、夏商的政治形式 1.夏朝 (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启始创王位世袭制,“家天下”制度由此开始。商朝建立后,也采纳世袭制,或“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两种世袭方式 2.商代建立: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 3.夏商政治特点: (1)建制:初步建立了一套从中央到地点的行政治理制度。地点封伯、侯 (2)商代贵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各个宗族差不多上政治实体; (3)神权和王权紧密结合 二、西周的分封制 1.西周的建立及灭亡 (1)建立: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 (2)灭亡:前771年,犬戎灭周幽王,西周灭亡。 2.分封制 (1)含义:“封邦建国,广建诸侯,以藩卫宗周。”史称“封藩建卫”。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不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2)目的:巩固周王朝的统治,扩展周的统治范畴。 (3)概况:武王建周后,进行了大分封;周公东征平叛后,进行了更大规模的分封。周公在推行分封制方面起了重大作用。 (4)受封对象: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他们的封地或居于富庶之处,或处在战略要地。)子镇 (5)诸侯义务:服从周王命令,为周天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6)诸侯权益: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等权益。 (7)诸侯国:齐、鲁、燕、卫、晋等。 (8)评判: 利:加强了周天子对地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拱月般的政治格局。弊:后来诸侯国之间显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步削弱。 (9)分封制的破坏 表现:春秋时期楚王咨询鼎,是诸侯国对分封制的公布挑战,春秋战国时期,大国兼并小国,同姓国也彼此争战,周天子无法操纵;战国末年,周王室大部分土地被秦国吞并,完全失去分封大权。 (10)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的关系形状: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学案]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课程标准】自读、1分钟 了解井田制从出现到废除的历史过程,了解封建社会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形式,理解地主与农民的租佃关系与土地兼并、商品经济发展的关系。 【学习重点、难点】自读、1分钟 重点: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几种形态。 难点:土地兼并与租佃关系的普遍化。 【自主学习】 一)废井田、开阡陌——土地制度[阅读课本完成] 商周时期---- 土地制度是. 其性质是:,实质上是贵族所有;井田中有私田,但劳动者(奴隶)只有使用权而没有权; 春秋时期-----从土地向土地制转变。 井田制的瓦解 1)原因:①根本原因:的使用私田得到开垦 ②各诸侯国为增加而实行赋税改革 [如:齐国管仲“”;鲁国“”均使土地私有制合法化] 2)表现:“公田不治”“私田增多”、贵族争田 3)结果:各国税制改革,客观上,战国秦国变法,废除,确立。 战国时期-----用法律形式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二)、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形式 1、多种形式的土地所有制: 土地国有制:国家政权直接掌握土地,用于经营或封赏和授田。包括等山林川泽,草地池塘,垦田荒田。 土地私有制:君主土地私有制、、三种。 战国以后土地所有制发展趋势 -----原来皇室、地主、自耕农土地所有制,逐步发展到以土地所有制为主。地主 2、土地兼并 1)、根源:是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是商品货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2)、表现:东汉豪强地主、魏晋南朝士族地主及唐朝的田庄经济到宋明请土地兼并日趋严重3)、影响:导致大量破产,严重影响了国家的;引起社会动荡不安,威胁中央集权,激化阶级矛盾,引发。导致关系的出现并日趋普遍化。 4)、政府抑制兼并的常见措施:“”、“”

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教学设计

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人教版新课程《历史》必修Ⅰ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的第三课,介绍了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在本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一条主线: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两对矛盾: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 三个内容: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并掌握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2)掌握从汉至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尤其是相权的演变。 3)了解从汉至元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即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 4)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政权,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做出过自己的贡献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 三、学情分析 特点:高一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 不足:历史知识的储备不充分,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 对策:加强学生历史综合素质的培养。 设计理念:创建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策略: 1.引导学生研习和运用历史材料。 2.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本提供的历史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帮助思考。 3.通过各种方式创设情境,设置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思考 五、教学过程: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思考后面的回答问题: 材料1:汉初,接秦之弊,丈夫从军旅,老弱转粮饟,作业据而财匮,自天子出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臧盖……米石值万钱,马一匹值百金。-----《史记*平淮书》 材料2: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 (1)结合材料思考探索:西汉初期实行郡国并行制的原因有哪些? 西汉初年社会经济的凋敝;吸取没有分封是秦朝灭亡原因的教训; (2)实施郡国并行制的目的是什么?出现了什么社会问题?到汉武帝时是怎样解决的? 答:目的:相互监督,相互牵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社会问题:不仅没有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反而出现了严重的王国问题,危机中央集权。 解决:颁布“推恩令”,从根本上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 材料3: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何故也?”赵普对曰:“此非他故,藩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3).结合材料思考:赵普认为唐末五代以来出现藩镇割据的原因是什么?在此基础上北宋采取了怎样的“夺其权”、“制钱谷”、“收精兵”具体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地方收权后又出现了什么问题/ 答:赵普认为出现藩镇割据的原因是“君弱臣强”。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练习题及答案

巩固练习 1.唐太宗时中书省的长官,为挫败突厥贵族对内地的侵扰,起草了一份关于如何出兵防御的诏令,接下来应该做的是( ) A. 交唐太宗裁定 B. 交门下省审议 C. 交枢密院出兵 D. 交尚书省执行 2、元朝时期,由中央直辖的省份是 ①河北 ②河南 ③山西 ④山东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3、五代以来君主七朝八姓,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未发生类似的现象。一般认为,北宋统治体制的变革是重要原因。下列各项中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的一项是( ) A .采用文官取代武将任地方长官 B .从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 C .降低将官地位,疏远将兵关系 D .削弱相权另设枢密院管理军事 4、 元朝的行省制度实际上继承并发展了( ) A .三省六部制 B .郡县制 C .分封制 D .科举制 5、唐朝时期,三省六部制的实行是封建专制主义集权制度的完善,主要是因为 A .三省互相牵制和监督,保障皇权 B .废除了丞相制度,加强君主专制 C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D .相权确立了对皇权的强势地位 6、唐朝和宋初加强君权的措施中,最为相似的是 A 设立六部 B 分散地方官员的权力 C 分化相权 D .解除统兵大将的兵权 7.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拔官员采用的制度是 A.九品中正制 B .察举制 C.科举制 D .皇帝直接任命 8.下面四幅中国历史上关于地方权力与中央集权的消长图,哪一幅是正确的? 9.下面四幅中国历史上关于皇权与相权势力的消长图,哪一幅是正确的? A B C D 10、阅读材料: 皇 权 年代 皇 权 年代 皇 权 年代 皇 权 年代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导学案 - 副本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二讲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形成与发展 新沂市高级中学储巧玲 一、学业水平测试要求; ⑴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了解秦的统一;了解“始皇帝”的来历和秦朝的中央官制;理解郡县制的建立和 作用. ⑵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了解汉朝的郡国并行制;理解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了解宋朝分割宰相权力的举措;理 解元朝的行省制度;理解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 二、自主梳理 考点一: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㈠秦的统一: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 ㈡“始皇帝”的来历和秦朝的中央官职 ⑴皇帝制度 ①皇帝名称的由来:秦王嬴政把三皇和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自称“始皇帝”。 ②皇帝制度的特征:皇位世袭、皇权之上、皇位独尊 ③本质:君主专制 ⑵三公九卿制 ①三公的名称及职能:丞相:行政;御史大夫:监察;太尉:军事。 ②三公之间的关系:丞相受御史大夫的牵制,太尉不常设,由皇帝兼任。 ③影响:互相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的手中。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㈢郡县制的建立和作用 ①建立:春秋战国时期已有设置,秦统一后推广到全国。 ②郡的最高长官是__郡守_。县是郡的下级行政机构,长官称为县令或县长。郡县的长官都是由__皇帝__直接任命。 ③特点: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与分封制相比,最大特点是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④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考点二: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㈠皇权与相权矛盾的演变(中央官制的演变) 1.皇权与相权矛盾的演变历程 ⑴秦朝:丞相受御史大夫的牵制,太尉不常设,由皇帝兼任. ⑵汉朝:设立中朝与外朝对抗. ⑶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 ①三省及其职责: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省,审核诏令;尚书省, 执行诏令. ②六部:隋唐时期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管理体制. ③特点与作用: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相互监督,从而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 ④运行程序: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 ⑤根本目的和实质:加强君主专制 ⑷宋朝:设立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财权 . ⑸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⑹清朝;设立军机处. 2. 皇权与相权矛盾的演变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消失。 ㈡中央权力与地方分权矛盾的演变(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1.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矛盾的演变历程 ⑴秦朝:郡县制 ⑵汉朝:郡国并行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