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九年一贯课程的时代意义

九年一贯课程的时代意义

九年一贯课程的时代意义
九年一贯课程的时代意义

九年一貫課程的時代意義

教育部在跨世紀之際,承諾於西元二OO一年開始,推動國中小學九年一貫新課程,這是攸關台灣教育長遠發展的重大改革,值得我們重視。也是台灣從戒嚴到解嚴,由威權走向民主的深度反省,所作的課程改革。過去偏重智育、管理、統一、考試的教學型態,都在這次課程改革中受到調整。這篇文章的目的,是希望透過簡短的描述,讓廣大的家長了解即將實施的新課程精神,早日落實課程改革。

這次的課程改革跟以往的課程改革不一樣,以往的幾次課程改革,無論是加強

鄉土教材、資訊教育或第二外國語,都只是課程內容的增加或改變,改變幅度及影

響較小。九年一貫的新課程,有以下幾項重大的改變;

(1)

教育部以課程大綱代替課程標準,學校須自訂課程計劃,給各校發展課

程特色的彈性空間。

在課程內容上,將來不會再有統一的課本,由各校成立課程發展委

員會,發展各校不同特色的課程,各校教師,要參加學習領域研究小組,

發展各領域或跨領域的課程內容,並透過研究提高教學品質。因此,教

師不僅要從事教學工作,同時要從事教學研究。

(2) 以課程領域代替科目,鼓勵課程統整及合科教學。

以後的課程不再像現在分得那麼細,將目前的國小十一科及國中廿

三科統整成七大學習領域,即語文、健康與體育、數學、社會、藝術與

人文、自然與科技、綜合活動。教科書也全面開放民縮,讓學校能有更

多選擇教材的空間,期望透過課程統整,讓學生學習到完整的學問,而

不是片斷的知識。

(3) 訂定能力指標,作為學生評量依據。

在課程內容上,新課程不再重視知識的灌輸,而重視學生基本能力

的培養。以往過度重視知識的取得,使孩子敲開學校便不再吸收新知,

難以適應未來多變的社會。事實上,新課程強調的是,知識的價值不在

於記憶知識本身,而在於透過知識,啟發孩子多元的智慧,以培養終身

帶著走的能力。新課程提出以下十大基本能力:

一、了解自我與發展潛能。

二、欣賞、表現與創新。

三、生涯規劃與終身學習。

四、表達、溝通與分享。

五、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六、文化學習與國際瞭解。

七、規劃、組織與實踐。

八、運用科技與資訊。

九、主動探索與研究。

十、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以上這些能力比知識及分數還重要,面對未來快速變遷的資訊社會,知識每五至七年即落伍,孩子需要的是以上的基本能力。配合新課程的實施,過度重視記憶的聯考制度,也將在九十學年度取消,這十項基本能力將成為當時基本學力界定的重要依據。

這套課程規劃相當具有前瞻性,符合教育鬆綁的教改原則,值得我們肯定與支持。然而,教育部在公布課程規劃的同時,也引起社會各種不同的批評與疑慮,甚至不認為有成功的可能。他們的疑慮並非空穴來風,主要是基於:

第一、這次課程改革的成敗關鍵在於教師素質,台灣目前的師資陣容是否足以完成如此重大的課程改革,很令社會存疑。他們擔心,此次課程改革立意雖好,但因師資不良,反而降低教學品質。然而,透過此次課程改革,早日建立師資去蕪存菁新制,應該是此次課程改革的另一重要目標,而不是因教師素質不良,作為反對課程改革的原因,則不適任教師永遠成為社會之瘤,任何課程改革都將難以成功。

第二、新課程強調生活化與本土化,鼓勵社會提供資源以豐富學校課程內涵,建立具不同特色的學校課程。台灣社會日益多元的價值觀,白色恐怖及司法不公等事實,是否足以提供學校當作教材,而能建立學生正確的價值觀?

我們反過來要問,台灣社會的亂象,是否才是最好的教材?學生能透過辯證、分析、批判、思考的過程,對社會產生認同及使命感。大人喪失道德判斷標準,缺乏社會正義,人云亦云的心態,是否才是社會的危機?

課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我們多年提倡的教育鬆綁及自由化,就是期待能建立多元發展的校園文化。因此,我們應以期待的心情,迎接新課程時代的來臨,並且早日作好準備,協助學校發展良質教育環境,鼓勵教師從事教學研究,並積極參與學校及社區發展,以提供生活化的教材。

在即將面對廿一世紀的今天,每個人都在為迎接未來社會而準備,現代家長及學子都應以不斷求新求變的心情,來適應未來資訊爆炸的社會。從新課程內容來看,終身學習是未社會發展的主流,學校社區化是學校發展的趨勢,每個人不僅要終身學習,更應發揮所長,投身教育,成為社會教育的一分子。展望未來,我們期待新課程的實施,帶動台灣社會投入鄉土教材及國民教育的熱潮,豐富台灣社會文化及精神生活內涵,帶領台灣邁向高人力素質的時代。

家長參與九年一貫課程之發展的權責為何?

當前的教育,家長與學校是合夥人的關係,也扮演著關鍵性的角色。更由於未來國小課程政府僅以綱要提供教師參考,留給老師自行規劃與設計課程的空間。因此家長在九年一貫課程發展過程中,有其應進的權責,謹分述如下:

(一)在學校課程發展委員會方面的權責

1.選派代表參與學校課程發展委員會

2.協助學校課程發展委員會的運作與功能發揮。

雖然課程發展委員家長代表人數不多,卻是極為重要的角色,其可提醒學校課程發展委員會要整體性的規劃學校課程,也希望學校課程是自己子女教育成功的關鍵。

(二)在班級課程方面的權責

1.未來的九年一貫課程教學,教師要自己編選教材,因此家長有權利知道老師設計什麼教材教自己的子女,甚至提供意見讓老師參考。

2.協助老師有效實施課程教學及子女的學習

教育子女是親師的工作,不論在家及學校,家長均有義務協助老師有效執行教學活動,讓學生的學習內容更充實,品質更好,是真正融入生活中的學習。因此各班要成立「班親會」,家長是經常性義工,有固定時間支援活動,與老師密切合作做好的教學。

3.參與班級教師教學

親師唯有合作,教育工作方能做好,家長有權要求老師教好自己的子女,更需要全力配合;教師則需發揮教育專業素養,讓教學活潑有趣,引領學子走向學習之路,充分做好親師互動,取得家長的信任與合作,這是未來教師所需承受的專業壓力。

家長在推行「九年一貫課程」的歷程中,怎樣扮演一個「稱職的教育合夥人」角色?

家長在推行「九年一貫課程」的歷程中,可以扮演相當積極的角色,例如:參加各校「課程發展委員會」,參與討論與瞭解「學校本位課程」之設計規劃;踴躍參加「班級家長會」、「班級親師會」、「學校家長會」、「學校義工組織」等等,協助學校老師各項教學活動之進行,協助學校與班級經營各項活動,使親師合作落實有效,親師溝通更順暢;積極參加各校辦理的「親師成長團體」、「親師座談會、工作坊」;協助學校充分運用社區資源、社會資源,並納入各校主題式統整課程,家長絕對可以扮演一個「稱職的教育合夥人」角色。

九年一貫課程與高中多元入學方案有什麼關係?

九年一貫課程的實施,強調培養學生帶著走的基本能力。教師可視地區特性,調整課程結構及教學時數,並且依照學生個別差異,彈性調整教材內容,以增進學生學習效果,充分發展學生潛能。而高中多元入學方案的實施,重視學生在校學習表現,強調學生是否具備多元性向、良好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高中多元入學方案的推動,恰可提供九年一貫課程實現教育改革理想的契機。

九年一貫課程的特色是什麼?

九年一貫課程可以「開放」、「一貫」與「統整」三大走向加以詮釋。「開放」意味著諸多教育政策的鬆綁、教科書開放民間編輯、發展學校本位課程、開放彈性課程等,可使教育與課程走向多元化。「一貫」強調國中小課程的銜接,破除獨立運作的課程發展模式,建立以能力為主的課程架構:至於「統整」,則以「七大學習領域」整合過去的過度分科,融入社會新興議題,更注重各領域間的聯繫與整合,促使教育工作者進行團隊合作,增加協同教學的機會和可能性:並以多元評量促使學習歷程成為整體而連貫的過程。而九年一貫課程與以往課程之間的差異如下

(一). 課程範圍的鬆綁:

以「課程網要」取代「課程標準」,以目標性、原則性的規範取代鉅細靡遺的規定,並全面開放民間參與國民中小學教科書編輯。

(二). 中小學課程銜接:

打破過去「國民小學」與「國民中學」課程標準分別設計的模式,將九年國民教育課程作全面性和縱貫性的考量,落實九年一貫國民教育的精神與內涵。

(三). 學習領域的統整:

將學生學習內容之結構,統整為七大學習領域(語文、健康與體育、社會、藝術與人文、數學、自然與生活科技、綜合活動),統整現行國小11科、國中21科之單科型式,並試圖結合學科知識與學生生活經驗,養成學以致用的基本能力。

(四). 社會新興議題的融入:

配合時代與社會趨勢,將重要六大新與議題(資訊、環境、兩性、人權、生涯發展、家政)融入七大學習領域中,以提供學生完整現代生活的知識和能力。

(五). 學校本位的課程:

未來學校可選擇適合學校、老師及學生學習的各種審定本教科書,亦可依照「課程網要」設計和發展自己所需的課程與教材,且學校必須組成課程發展委員會,以教育行動研究方式,發展學校本位特色的課程,並透過行政程序向教育行政主管機關報備核准實施,以充份發揮教育專業自主的精神。而增加彈性教學節數的安排,更可以引導學校發展特色,進行學生自主學習與輔導。

(六). 協同教學的重視:

同一學習領域的教師所組成的課程小組或班群教師,同時也是一個教學團隊,平時共同規畫與發展課程,教學時依主題性質、本身專長與教學時間進行分工或協同教學。

(七). 基本能力的培養:

課程網要主要培養學生十項基本能力,並經由豐富多元的教學歷程,協助學生將知識轉化為能力表現,奠定學習下一階段的基礎。

(八). 本土國際的觀點:

為落實本土文化,鄉土語言(閔南語、客家語及原住民語言)之學習,國小一至六年級採必選(三選一)方式;國中則採自由選修方式,以有效推動本土語言與文化的紮根工作。另在國小五六年級開始學習英語課程,以生活化、活潑化與趣味化的教學方針,鼓勵並激發兒童學習外國語言的興趣與效果。

(九). 重視活動課程:

綜合活動列為七大學習領域之一,不再是附屬的課外活動,而是正式的、必要的統整的課程。

九年一貫課程為什麼畫分為七大學習領域?

一般來說,課程可分為科目課程、相關課程、融合課程和廣域課程等型態。我國傳統的中小學大多採學科中心,在學科專家主導下,國中國小教學科目傾向學術化和學科化,和大學的學術研究密切呼應,卻與生活應用較為脫節。

以現行的國小課程而言,從一年級到六年級的教學科目有:國語、數學、自然、社會、音樂、體育、美勞、道德與健康、團體活動、輔導活動和鄉土教學活動等11個科目。

現行國中課程的教學科目數量則為國小的兩倍以上,包括:國文、英語、數學、歷史、地理、認識台灣、公民與道德、生物、理化、地球科學、健康教育、家政與生活科技、電腦、體育、音樂、美術、童軍教育、鄉土藝術活動、輔導活動和選修科目等。

綜觀上述現行國民中小學課程,學科分科太細,學習內容被切割成零碎的知識,接近學科課程,缺乏整體性與統整性。為了解決學科林立、知識零碎、與生活脫節的問題,並考量學生學習內容整合成七個學領域:語文、健康與體育、社會、自然與生活科技、數學、藝術與人文、綜合活動,並融入資訊、環境、兩性、人權、生涯發展、家政等六大社會新興議題,以使學生之學習與其生活經驗緊密結合。

八十二年、八十三年公布的國民中小學新課程才在逐年實施中,為什麼要再推出九年一貫新課程?『九年一貫』的內涵有哪些?

教育在培養未來人才,課程必須隨社會、時代需求而更新,為培養二十一世紀具有競爭力的公民,希望透過課程的革新、教學方法的改進,讓孩子在完成九年國民義務教育以後,能獲得基本的、核心的,且能因應未來生活的能力,所以在二十一世紀初,教育改革的列車開向『九年一貫』課程的實現。簡單的說,「九年一貫課程」有以下幾項特點:

﹝1﹞以「課程綱要」取代課程標準,課程更有彈性。

﹝2﹞以七大學習領域取代原有的學科,學生生活經驗與學科知識更能統整結合。

﹝3﹞以培養學生十大基本能力為主要課程核心,符合新世紀的國家發展需要。

﹝4﹞發展學校本位課程,課程設計能兼顧學校與地方發展的需要。

﹝5﹞強調協同教學,「班群教師」、「教師教學團隊」教師更能協調合作,幫助孩子學習。﹝6﹞融入社會新興議題(環保、資訊、人權、兩性教育、生涯規畫、家政),培養學生適應規代

生活的完整知識與能力。

﹝7﹞實施大單元或統整主題式的教學,學習領域得以打破界限,學科與學習時數調整更有彈性。﹝8﹞減輕部份課程負擔,使學生有創作、思考、搜尋資料、組織資料、從事其他休閑活動的時間。

聽說實施「九年一貫課程」的學校,都要成立「課程發展委員會」,有哪些成員?成立的目的是什麼?

「課程發展委員會」的成員包括學校行政人員代表、年級及學科教師代表、專家學者、家長及社區代表,「課程發展委員會」負責規劃、討論、決定、審核學校課程,並將審核過的課程,在開學前送交教育局「報備審核」;這樣做的目的,主要在落實「學校本位課程」的理想,希望各委員充分考量學校條件、社區特性、家長期望、學生需要等因素,規劃全校的課程總體計畫;當然,也只有如此才能使學校的課程,除了一般課程基本的內涵與別的學校相同之外,也能擁有一些自己的特色。

什麼是「學校本位課程」?「九年一貫課程」為什麼要強調「學校本位課程」?

學校本位課程來自「學校本位管理」的概念,它是一種反對「過於統一僵化、缺乏彈性、完全專家主導」的教育改革概念,希望老師擁有「由下而上」的設計課程權利與責任,課程的推動能夠顧慮學校和社區的特性,課程的實施能順利轉化成老師、學生、家長都能參與、認同的方式,而不是全國統一,毫無各校特色。「九年一貫課程」強調學校本位,其實是給各校和各地方更多的彈性,就學校和社區的條件去發展課程特色,它的主要目的在於「鬆綁、尊重基層專業自主、創造課程的多樣性」。

什麼是「課程統整」?為什麼實施「九年一貫課程」的學校要特別強調「課程統整」?

「課程統整」是一種在課程上強調「聯結、融合、整合」的觀念,它的主要想法是:不希望學生的學習是「支離破碎的、分科過細的、偏向背誦的記憶、相互分散獨立的」,希望老師藉著主題、活動、生活經驗等,進行學科內或跨學科的課程設計和教學,學生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會獲得主要的核心概念,會得到完整的知識和經驗,也會學得更有趣,進而轉化成實際生活應用的能力,避免每天都只是在學習一些枝枝節節的零碎知識。這也是「九年一貫課程」強調要「統整」,要給學生「帶得走的基本能力」的策略和原因。

何謂「協同教學」?為什麼提倡「協同教學」是實施「九年一貫課程」的重要精神?

「協同教學」的意思是說,由不同專長的老師,組成一個「教學團」或「教學群」,或是一個課程研究小組,共同研究課程、設計課程、實施跨學科領域的教學;「九年一貫課程」強調協同教學,與重視課程統整的規劃實施,也有很大的關係,這種方式的教學,在分組教學、分站活動、戶外教學、綜合活動以及一般領域的教學裡都非常好運用,可以突破每次教學都由一個老師「從頭到尾、單打獨鬥」的方式,更可以充分發揮各個老師的專長,學生當然可以學得更多、更有趣。

有人擔心「發展小班教學精神」和「九年一貫課程」這些教育改革政策,會降低學生的程度,是真的嗎?

「小班教學精神」的實施,強調充實學生的學習情境(學習步道、學習區、學習角、資訊網路);改進課程教材與教學評量(編印各類學習手冊、實施校外教學、整合性的活動設計、多元評量、個人檔案);推動親師合作等,使學生學得更有趣、更有效;「九年一貫課程」的實施,更強調統整課程、學校本位課程、設計彈性課程、培養學生的十大基本能力1,學習的內容跳脫了只有依賴教科書的模式,跳脫了只有背誦、灌輸、記憶的學習方式,學生變得更會思考批判、更能組織分析、更能分享與合作,學生的程度只會「提昇」而不會降低,能力只會增加,不會減少。

基本學力測驗與學習評量有何關係

「學習評量」的主要目的在透過學習過程中的檢測,瞭解學生的學習狀況並診斷學習的困難以為

教學的參考。「基本能力測驗」則針對學生在各學習階段基本能力的發展結果進行測量,並提供下個學習階段的教學者教學上的參考。

「學習評量」與「基本能力測驗」無論實施的時間、角色、功能皆不相同,然二者皆須以能力指標為主要依據。前者著重學習階段中的形成性評量(例如教師的教室觀察、單元測驗、學生互評等),後者則為針對該學習階段的成果進行總結性評量,以檢視學生在該學習階段的能力發展是否達成。

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後,除形成性的學習評量以基本能力指標為依據外,現階段多元入學方案所實施之「基本能力測驗」亦將朝能力導向發展。未來「基本能力測驗」將取代現行之基本學力測驗,測量學生基本能力的發展情形。

如何進行學習評量

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強調「能力指標」,並據以檢視學生的學習成效。因此,依據課程綱要中各學習領域的能力指標檢視教學活動並進行學習評量,成為每一位教師必備的專業能力。教師在進行評量時,必須超越以往標準化測驗或紙筆測驗的單一模式,採取多元化的評量方式。

教育界近年來提倡變通性評量、真實性評量、實作評量、動態評量、檔案評量等各類評量型態。茲就各類評量方式簡述如下:

1.變通性評量:所謂(alternative assessment)是用來對照「傳統評量」的概念,雖然它的內涵相當紛雜,但其異於傳統形式的測驗,且可直接測量學生與真實生活的表現。變通性評量是教師配合教學目標與課程內容、學生個別特性(學習特質、社經背景、性別、成就動機等)所發展出來的課程本位評量。大致上變通性評量不僅要學生能表現特定的行為與技能,而且能在真實的情境中去實踐與運用。

2.真實性評量:真實性評量(authentic assessment)強調在真實情境中進行教學評量,學生是否從課程與教學活動中確實達到教學目標並具有各學習領域之基本學力。真實性評量必須架構在真實情境的課程設計中,因此透過教學情境佈置的教學活動與課程設計,才能落實真實性評量。

3.實作評量:實作評量(performance assessment)係指根據學生實際完成一項特定任務或工作表現所做的評量。

這些任務或工作可能是實際操作、口頭報告、科學實驗、數學解題、寫作...等。因此,其所使用的方式,係透過直接的觀察學生表現或間接的從學生作品去評量。這種評量方式異於傳統的紙筆測驗(paper-and-pencil test)它重視實作的能力,從實際的行為表現來評量,而不是依賴筆試來決定。

4.動態評量:動態評量(dynamic assesment)旨在使用一項或一組認知領域的作業,進行個別測量,施測者提供有意義的互動與回饋教學,目的在誘發受試者的潛能表現。動態評量強調評量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互動,並且協助學生,以檢視學生的表現。根據心理學家維果斯基(Vygotsky)的理論,「學生獨力完成的作業」與「學生在成人協助下完成的作業」之間的距離,是學生的可能發展區(ZDP,或譯「進側發展區」)。因此協助學生,使動態評量的內涵擴大,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能從事有效的學習。並能提升能力,建立積極的自我概念。

5.檔案評量(卷宗評量):檔案評量(portfolios assessment)係用以顯示學生學習成就或持續進步訊息的一連串表現、作品、評量結果及其他相關記錄等資料的彙整。它不僅只是收集學生作品的檔案夾而已,而應更具意義、更清楚地展現學生邁向學習目標之發展方向,此外,它也可以用來測量學生的特殊技能及診斷學生要改善的地方。

基本能力測驗與基本學力測驗有何不同?

本次九年一貫課程改革的重要教育目標,即在於透過七大學習領域課程的銜接與統整,加強國民十大基本能力的培養。學者認為,如從教學的觀點來看基本能力,既應是「正常學習即可獲得的能力」,也應是「多元方式可以評量的能力」;同時在基本能力的養成過程上,也必要體認基本能力乃是「真實情境可以培養的能力」和「長期累積才能充實的能力」。

九年一貫課程的評鑑採分年段進行「基本學力」測驗,以作為瞭解教育品質的方法。所謂「學力」應為學習者經由學習後所表現出來的能力,而不是先天的能力。除此之外,由於學習者隨著身心

的發展及其努力的程度,會經歷不同的學習階段,因此,所謂的「學習者在特定的學習系統內學習一段特定時間所獲致的學習結果」。綜上所述,基本能力與基本學力兩者間之關係可作如下之看法:

1.就概念本身而言:基本能力描述整個教育階段完成時所應具備的行為特質;基本學力界定整個教育階段中各個學習年段所應達成的學習表現。

2.就概念作用而言:基本能力指引整體課程規劃的方向;基本學力規範教學活動必須達成的學習結果。

3.就概念層級而言:基本能力指導基本學力的建構與內容。

4.就構成關係而言:基本能力是基本學力逐漸累積的最終結果。

5.就測量觀點而言:基本能力難以全面具體測量;基本學力必須明確、具體、可測。

因此,學校教育應當透過對學生之基本學力的培養,並使其學力逐漸累積,進而達成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目標,使學生具備十項基本能力,以奠定其個人終身發展的堅實基礎。

家長在九年一貫課程的定位

九年一貫課程是我國教育史上變動幅度最大、影響層面最廣、經歷時間最久的改革工程,作為學校教育重要支柱的家長,自然不能在這場跨世紀的教改工程中缺席,除了在角色定位方面,要從過去「學校教育的客戶」,調整為「學校教育的合夥人」之外;在任務分工方面,更要和學校共同負起課程發展的重責大任;而這些目標都要靠不斷進修成長,以及組織班級家長會等實踐策略來完成,以下分別詳述之:

在角色調整方面:

過去家長走進校園,第一個關心的就是自己子女的課業,判斷學校辦學成效的依據,也是自己子女的升學成果,其實這是一種「沒有贏家」的做法。因為,這種以「學校教育客戶」自居的觀念,除了會給學校帶來相當多的壓力,也讓學校及教師在固定的課程標準之外,又增加另一層的束縛,無法盡情揮灑自有的教學理想,所以,學生自然也無法獲得理想的教育。事實上,學校教育的真正客戶,應該是學生自己以及未來的社會,也就是說教育的真正目標,應該是要為未來的社會培育良好的成員,而不在於幫每位家長培養「明星子弟」,所以家長必須將角色調整為「學校教育的合夥人」,和學校同心協力,讓孩子充分展現潛能、發揮自我。

在任務分工方面:

九年一貫的重大特色,是希望讓學校從統一的「課程標準」中釋放出來,然後根據學校特有的問題與資源,進行學校本位的課程發展,不僅讓學生可以更真切、更在地的學習,同時也能逐漸形塑出學校獨特文化臉譜,這中間,家長的投入與參與將是相當關鍵的力量。

學校本位的課程發展,首先必須進行學校情境評估以及社區資源調查,這一點,家長必須主動協助及提供資源,幫助學校充分瞭解自己與所在社區的情境,以作為課程發展的依據。

其次,家長代表必須進入學校的「課程發展委員會」,和學校共同發展課程,從課程目標的擬定、統整課程的建構、教學活動的設計、評量活動的實施一直到總體課程的審核與評鑑,家長都必須要提供不同的視野與觀點,支援更多的人力與財力,以確保課程設計與實施的品質。

在實踐策略方面:

從角色定位的銳變到工作任務的遽增,家長必須要勇於學習、樂於成長、才能具體實踐新課程的精神。而第一個學習的管道就是班級家長會,家長走進學校之後,還必須進入班級,除了協助班級教師的課程設計與實施,並且透過不斷的對話與討論,增進自己的教育專業知能,甚至還可因為異質而多元的觀點,為班級製造演化的契機。

其次,是參加校內外各種研習、進修活動,教師的九年一貫課程進修,正在全國各地如火如荼地展開,如果家長無法與老師同步學習和成長,將造成彼此更大的差距,不僅溝通更為困難,同時共同發展課程的理想也將淪為空談。

最後,要給所有家長建議的是,這樣龐大的一個教改工程,整個台灣社會大概要十幾二十年的時間,才能完全吸收和消化它的精神,因此這絕對是一個漫長且緩慢的進步歷程。所以,我們不能太急於見到具體的成果,倒是必須把參與教改的過程,轉化為一套學習成長的機制,看成是我們增進教育專業知能的大好機會,這樣才能持續為教育投入源源不絕的生機與活力。

『家長VS?學校』▁談談現代家長會

參與學校教育應有的體認與扮演的腳色----------王命安壹?前言

有人說:家長是經營學校教育的合夥人;也有人說:家長是學校教育的消費者。因此,家長一方面要求參與校務,一方面要求教育品質的提昇。在現今社會、校園漸趨開放暨教改大旗揮舞下,這股浪潮任誰都阻擋不了。

家長既是合夥人又是消費者,在這種複雜又衝突的身份下,家長與學校之間很容易產生紛爭與衝突。這時家長會無形中便成為學校與家長之間有效溝通的橋樑。它一方面要協助學校發展,一方面要幫助家長成長,使雙方皆能互蒙其利,共同謀求學校教育之健全發展。因此,家長會雖然不是學校裡的行政單位,但是任誰都不能也不敢輕忽他是影響學校運作和發展的重要組織。

貳?家長會的角色

一?學校教育的支援者:

學校裡的工作如能有家長的協助與幫忙,不僅能減輕老師的負擔;而且將社區豐沛的人力資源引進校園,更能豐富教學內容。如有家長會的協助,將使家長更樂意參與。

家長能參與和協助的工作有下列:

〈一〉擔任學校義工:家長擔任學校義工,能為學校服務的項目十分眾多。熱心的家長可以擔任義工導護,在交通複雜的路口,協助老師維護學童上下學的安全。愛心媽

媽可以幫忙輔導學生功課,也可任府學生,協助輔導學生。其他如:修剪花木、圖書編目與借用、教具整理和維修,皆可由家長擔任義工來協助與分擔。

〈二〉支援教師教學:家長中不乏有高教育水準者,他們可以是老師的好幫手。他們可以協助老師收集、整理教材;布置教室;或配合老師進行補救教學。具有特殊專長者,更渴邀請擔任學校社團老師,指導學生學習。

〈三〉爭取建設經費:學校並非生產事業單位。因此,所需的建設經費,全部需仰賴縣府及上級單位補助。學校如能透過家長會向上爭取,往往是一條有效的途徑。

〈四〉捐贈設備和贊助經費:學校傑出校友或熱心教育家長,可透過家長會的安排,捐助設備給學校,如圖書捐贈、獎助學金設置等。學校舉辦各種活動如能邀請家長會共同參與配合,家長會不僅可以提供人力的協助,也可以贊助經費。

二?學校事物的監督者:

家長會雖然在法定上並無監督學校之權力,但透過對學校意見的反應,便給予學校一種無形的壓力,產生監督的作用。

三?校務的參與者:

以往家長會參與學校事物,往往有使不上力之感。家長會也怕惹上干涉校務之名,而不願對校務多加置啄。如今情況改觀了,家長能參與校務的部分,都已明訂,如;

〈一〉參與教師的聘任〈二〉參與校務會議〈三〉協助處理重大的偶發事件〈四〉其他如學生申訴委員會也有家長代表參與

四?親師溝通的仲介者:

〈一〉主動積極的溝通:家長在參與學校教育時,常因缺乏家長會居間協調、溝通下,產生許多誤會,甚至發生衝突與糾紛。因此,家長會應充分瞭解和收集家長意見,向學校反映。同時也將學校的作法向家長說明,讓彼此瞭解,以建立良好的互動關係。

〈二〉糾紛的排解:親師間常因學生管教問題產生摩擦或衝突,如能透過家長會居間溝通協調,往往能事半功倍化解糾紛於無形。

〈三〉親師合作的促進:家長會可以配合學校舉辦一些親師互動的活動,以增進彼此的瞭解,而能互相配合,使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合作無間,共同幫助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

五?家長成長的協助者:

〈一〉參與校務智能的提昇:法律以賦予家長會參與校務的權利。當家長擁有教育參與權時,該如何遴選適合的家長,以協助學校發展,而不是成為學校的負擔。那麼家長會便應該幫助家長擁有正確參與校務的智能。

〈二〉家長自我的成長:時代、社會不斷在進步,家長不能一成不變再用上一代的教育方法來教育現代的孩子。因此家長會可以舉辦親職講座、讀書會,父母成長課程,來協助父母不斷成長與學習,以培育未來的下一代。

參、結語

教育是百年樹人的大計,也是一件艱鉅的工程,它須要學校、家長及社區一起付出,共同參與。因此家長參與校務須本著奉獻的精神來協助學校;學校須以開放的心胸來接納家長。如此雙方互信互助,學校在家長會雄厚後盾下,才能培育優秀的下一代。

家長如何參與九年一貫課程

安康中學校長李懿道

壹、前言

九年一貫課程主要精神:

一、課程統整:個別學科〈領域〉、學科〈領域〉間、學科與生活經驗等橫向關連

與融合→生活化、趣味化、系統化、創意化

二、學校本位課程:學校為達成教育目標或解決學校的獨特問題,以學校

為主體,由學校成員如校長、行政人員、教師、學生、

家長以及社區人士等,一起進行的課程發展過程與成

果→專業自主化、社區化、適性教育化

三、親師合作之必要:家長參與即社區動能

貳、家長的角色

一、課程研究設計合作夥伴

二、協同教學、補救教學、校外教學夥伴

三、資源提供者

四、協助評鑑反省者

五、鼓舞師生者

參、家長應有的準備

一、研究新課程內涵

二、終身學習態度多元學習理論與方法

三、資訊處理能力

四、生活學習環境之配合

肆、家長應有的輔導觀念

一、陪孩子成長→參與

二、協助非替代→孩子學習

三、尊重→教師專業、孩子性向興趣

四、多元智慧價值→天生我材必有用

五、加強溝通、瞭解、欣賞

六、能帶著走的能力重於死知識→生存、生活

七、情意態度與知識、能力並駕齊驅→生命

八、合作力量大

向家長簡介九年一貫新課程

壹、九年一貫新課程學校教育目標

傳授基本知識,養成終身學習能力,培養身心充分發展之活潑樂觀、合群互助、探索反思、恢弘前瞻、創造進取的健全國民與世界公民

貳、九年一貫新課程基本內涵

一、人本情懷

二、統整能力

三、民主素養

四、鄉土與國際意識

五、終身學習

參、九年一貫新課程十大基本能力指標

一、了解自我與發展潛能

二、欣賞表現與創新

三、生涯規劃與終生學習

四、表達溝通與分享

五、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六、文化學習與國際理解

七、規劃組織與實踐

八、運用科技與資訊

九、主動探索與研究

十、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肆、新課程授課情況:

一、授課日數:配合週休二日,每年授課二百日,每學期授課二十週,每週授課五日。

二、授課節數:每節上課以40至45分鐘為原則,授課節數分兩大類:

(一)基本教學節數:新課程從個體發展、社會文化及自然環境等三個面向,提出語文、健康與體育、社會、數學、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及綜合活動等七大領域,

約占總節數的80%。

(二)彈性授課節數:作為各校、各班或地區辦理各種因應地區特性,學生特質與需求或發展學校特色所自行規畫的課程,實施大單元或統整式主題教學的活動,約占總節

數的20%。

三、授課方式及內容:

(一)新課程以「學習領域」觀念取代過去細分的學科,學習領域之實施,以統整、合科教學為原則。

(二)增加「空白課程」給予學生學習彈性,各校在授滿基本授課節數的原則下,各校和

各班得打破學習領域界線,彈性調整學科及教學時數,實施大單元或統整主題式的

教學。

(三)鼓勵老師以協同教學方式代替傳統一位老師教一班的方式。老師得以發揮個人專長,學生亦得以增加學習對象、擴展學習領域。

(四)增加鄉土語言、英語、電腦及各類新興議題的課程。

伍、學習的新趨勢:

一、未來導向:時代進步一日千里,社會變遷快速,教育需具備前瞻性,及早體察社會

變遷趨勢,以教導學生具備適應未來生活的能力。

二、能力導向:未來國民教育新課程要培養學生具備「帶著走的基本能力」,如獨立思

考、解決問題的能力,改善環境、生活的能力,自我成長、終身學習的能力。

三、實用導向:以「學生」為學習主體,以「生活經驗」為學習重心,學習不只是為了

獲得知識,更是為了將所學應用到生活上,使生活更好、更有意義。

陸、學生在學習型態上的改變:

一、教學活動的改變:背誦、記憶式的教學會減少,觀察、操作、實驗、創作、發表式

的活動會增加,著重在創造思考及實際能力的培養。

二、作業的型態會改變:抄寫式作業、反覆練習式作業會減少,蒐集資料、整理資料、

觀察記錄、訪問、實作成品、專題報告等作業會增加。

三、考詴的方式會改變:不僅止於筆詴、詴卷,增加口頭發表、文字發表、成果作品、

實物呈現、實驗操作、專題報告等,朝向多元評量的方式。

四、成績呈現的方式會改變:不僅止於分數、等第、名次,而會依據學習目標、十大學

習能力、學科基本能力指標進行學力測驗,除了量化的數據外,還會加上文字敘述

的評語、及學生的學習資料夾。

延安精神的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89分)

延安精神的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89 分)1. 本讲认为,()实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闻道”。( 3.0 分) A. 理论自信 B. 文化自信 C. 道路自信 D. 制度自信 我的答案: C √答对 2. 本讲提到,()是最基本、最持久、最根本的自信。( 3.0 分) A. 道路自信 B. 理论自信 C. 制度自信 D. 文化自信 3. ()是中国共产党和其他政党区别的最根本标志。( 3.0 分) A. 谦虚谨慎精神 B. 批评与自我批评精神 C. 实事求是精神

D.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

4. ()代表延安精神的核心。(3.0 分) A. 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B.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革命精神 C.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D.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我的答案: B √答对 5. 根据本讲,()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也是延安精神的科学精神、 实效精神。( 3.0 分) A. 谦虚谨慎 B. 联系群众 C. 实事求是 D. 批评与自我批评 我的答案: C √答对 6. ()是中国革命精神之结晶,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之集大成。( A. 长征精神 B. 延安精神 C. 红船精神 D. 井冈山精神理性精神、3.0 分)

7. 根据本讲,()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 3.0 分) A. 延安整风精神 B. 抗大精神 C. 南泥湾精神 D. 愚公移山精神 8. 本讲提到,()是延安精神最显著的、最根本的精神。( 3.0 分) A. 为人民服务 B. 理论联系实际 C. 批评与自我批评 D. 艰苦奋斗 我的答案: D √答对 9. 根据本讲,()就是对真理自信,对科学自信。( 3.0 分) A. 文化自信 B. 道路自信 C. 理论自信 D. 制度自信

2019年学习新宪法精神心得体会

学习新宪法精神心得体会 党的十九届二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目的是通过修改使我国宪法更好体现人民意志,更好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更好适应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二中全会精神,就要深刻领会宪法修改的时代必然、实践必要、法治必需。 宪法必须随着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这是我国宪法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一条基本规律。从我国第一部宪法诞生至今,我国宪法一直处在探索实践和不断完善过程中。1982年宪法公布施行后,根据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和发展,分别进行了4次修改。这4次修改,体现了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发展成果,有力推动和保障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有力推动和加强了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践表明,我国宪法是随着时代进步、党和人民事业发展而不断发展的。 对宪法进行适当修改,是党中央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和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党中央决定用一次全会专门讨论宪法修改问题,充分表明党中央对这次宪法修改的高度重视。把党的十九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载入国家根本法,有利于在总体保持我国宪法连续性、稳定性、权威性的基础上推动宪法与时俱进、完善发展,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的中国梦提供有力宪法保障。 “法,国之权衡也,时之准绳也。”我国宪法应该坚持与时俱进,更好体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成就新经验新要求,成为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遵循,成为国家各项事业、各方面工作的活动准则。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宪法修改必须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凝聚共识,确保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宪法是人民的宪法,宪法修改要广察民情、广纳民意、广聚民智,充分体现人民的意志。 党员干部要自觉尊崇宪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运用宪法,起好带头作用。党员干部要增强宪法观念,依照宪法法律行使职权、履行职责、开展工作,恪尽职守,廉洁奉公,自觉接受人民监督。同时,我们党员干部要做好宪法的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宣扬宪法精神,大力宣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宪法意识,形成“学法知法”的好风气。 我们只有自觉维护宪法权威,保证宪法的实施,才能有效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才能有效保障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美好篇章

杨善洲精神的时代意义

杨善洲精神的时代意义 内容提要: 实现全面小康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关键在党,关键在干部。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是今后一项长期的重要的工作。杨善洲是党的好干部,他为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为政、干事、做人树立了一面光辉旗帜。杨善洲精神对于党员干部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精神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 云南省保山地委原书记杨善洲同志的感人事迹在媒体上报道后,引起了社会各界强烈反响。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向杨善洲同志学习。杨善洲精神是党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杨善洲精神,无论对于广大党员更好地坚持和传承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品德、优良传统和良好作风,还是对于增强党性修养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更好地为政、干事、做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杨善洲精神的基本内涵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杨善洲同志是党员干部的学习楷模,是离退休老同志的优秀代表。他一辈子忠于党的事业,一辈子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杨善洲精神的内涵,简单地说,就是一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真心实意为群众排忧解难,鞠躬尽瘁地为老百姓谋福祉的一种心态和信念。从平凡的小事中,从艰苦的生活中,从权与钱的考验中,体现出了他先进模范的时代精神。它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学用一致,知行统一,不把理论、党的优良传统空喊在嘴里,而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在实践。他始终如一地坚守着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始终如一地践行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始终如一地发挥老有所为的奉献精神,是创先争优的突出典型,是广大党员干部的学习楷模。 二、杨善洲精神的时代意义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年的第一年,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大政方针已经确定。实现这些目标任务,关键在党,关键在干部。新的形势和任务对领导干部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人民群众对党有着更多更高的期待。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全球化,使领导干部面临的挑战和考验越来越大、越来越多。杨善洲同志的模范事迹和崇高精神,生动诠释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先

新时代呼唤加强宪法实施和宪法发展 (上) 课程的考试

一、单选 ( 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 令狐采学 1. 美国式司法审查制,由()来审查法律文件是不是符合宪法。 A.宪法委员会 B.法院 C.宪法法院 D.人大常委会 2. 宪法适用的基本原则是(),在没有人质疑法律违宪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假设这个法律是符合宪法的,依照该法律处理问题。 A.维护法律权威 B.坚持法律适用 C.假设法律适用 D.穷尽法律适用 3. 以下哪个主体没有提出合宪性审查要求的权限?() A.国务院 B.中央军委 C.最高人民法院 D.市级人大常委会 4. 宪法的首要功能是()。 A.保障人权 B.防止公权力滥用 C.兼顾不同利益 D.建立法治社会 二、多选 ( 共 2 小题,总分: 20 分)

1. 实施宪法的关键是宪法思维,根据本讲具体包括()。 A.人民主权思维 B.党的领导思维 C.人权思维 D.宪法至上思维 2. 根据本讲,良法要具备哪些要点?() A.人权保障之法 B.世界普遍适用之法 C.维护社会稳定之法 D.控制公权力之法 三、判断 ( 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 1. 十九大报告里面关于法治的两个具体举措,一个是推进合宪性审查,一个是制定国家监察法。 正确 错误 2. 国家机关在适用法律作出法律行为,在理解法律规范的含义时,首先要理解宪法的含义。 正确 错误 3. 经过合宪性审查之后,认为法律文件违反宪法的,直接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做出决定,予以撤销。 正确 错误 4. 宪法从本质上讲就是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的集中表现。宪法规定了不同的利益要平等保护,要平等尊重,允许他们通过各种直接、间接的方式进行充分地表达。

互联网+时代给教育带来的机遇和

互联网+时代给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互联网+时代给教育带来的机遇: 1、“互联网+”让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互联网+”打破了权威对知识的垄断,让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人人都能够创造知识,人人都能够共享知识,人人也都能够获取和使用知识。在开放的大背景下,世界性的知识库正在加速形成,优质教育资源正得到极大水准的充实和丰富,这些资源通过互联网连接在一起,使得人们随时、随地都能够获取他们想要的学习资源。知识获取的效率大幅提升,获取成本大幅降低,这也为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互联网+时代的校园,将不单纯是指物理意义上圈在围墙里的几幢教学楼,而是现实与虚拟无缝结合的学习场所。网络已覆盖校园的每个角落,教育管理的每个环节都通过互联网实现。 3、互联网+时代的课堂,将以活泼有效的师生互动代替传统的知识灌输与接受。借助丰富的在线课程资源和现代教学手段,老师能够更好地发挥引领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能够利用便捷的互联网教学平台,与老师自如交流,跟同学顺畅沟通。 4、互联网+时代的学习,是能够移动的,是能够个性化的。学生即使因特殊情况请假在家,也能通过互联网与同学一起远程学习。学生能够借助互联网手段,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实现从被动学习向自主学习的转化,从死记硬背迈向探究式学习。 互联网+时代给教育带来的挑战: 1、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观点以及信息技术水平提出挑战。在“互联网的冲 击下,教师和学生的界限也不再泾渭分明,在传统的教育生态中,教师、教材是知识的权威来源,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师因为拥有知识量的优势而获得课堂的控制权。可在“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等”学习软件持续发展的“互联网+”时代,学生获取知识已变得非常快捷,师生间知识量的天平并不必然偏向教师。此时,教师必须要改变“课本+黑板+粉笔+灌输”的教学程序,在互联网+时代的教师既要有过硬的学科知识,又要具备相当的信息技术水平。教师要具备根据学科特点及教学需要,选择适用的教学媒体或工具来规划、组织课堂教学的水平,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建设数字化校园、数字化课堂、数字化师生交流方式等,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学生的最大发展,真正实现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者和主体。 2、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对学生良好道德情感发展提出挑战 科技发展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亦有弊,互联网上的信息并非都是积极向上的,网络上也存有着色情、赌博、暴力、凶杀、恐怖等非法、不良信息。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形成,这些信息的存有和传播很容易致使青少年道德迷失、甚至走上歧途。在实行“互联网+教育”的同时,不能忽略学生身心发展、良好道德情感的培养,要引导学生准确的理解和使用互联网,准确辨别互联网上的信息,避免学生沉迷网络,沉迷游戏,误入歧途。

互联网时代的价值和竞争优势

互联网时代的价值和竞争优势 互联网时代的价值和竞争优势在现在的互联网大潮下,这四个标准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本文将从四个维度具体分析,给企业获取持续的竞争优势带来了哪些新的挑战?价值,泛指客体对于主体表现出来的积极 意义和有用性。可视为是能够公正且适当反映商品、服务或金钱等值的总额。根据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比较流行的一种经济学理论),物体的价值就是该物体在一个开放和竞争的交易市场中的价格,因此价值主要决定于对于该物体的需求,而不是供给。因此,如何让自己的产品或服务被更多的用户需要,是提高产品或服务的价值的最根本途径。而做到这一点,可以说企业拥有了竞争优势。从根本上来说,战略管理的目标是确定、建立并保持竞争优势。竞争优势(competitive advantage)这个概念指的是一个企业能够为顾客创造超出其他竞争者所提供的价值 的能力。对企业来说,拥有竞争优势能够使其持续创造比竞争者更高的利润。持续的竞争优势从哪里来?在管理学界有一个传统的分析范式,意思就是要获得竞争优势,企业需要提供满足如下标准的产品或服务:(1)有价值(Value):产品或服务能够提供更卓越的价值;(2)产品或服务是稀缺的(Rare):无论是从质量还是数量上说,其他竞争者不能提供相似的产品或服务;(3)难以模仿(Inimitable):本公司产品或服务是难以模仿的;以及(4)不可替代(unsubstitutable):本 公司的产品或服务没有任何一家其他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可以替代的。卓越价值卓越价值本质上来说就是竞争优势的一个方面。什么叫卓越价值?

就是本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价值对顾客来说,高于其他竞争企业的产品或服务那部分价值。苹果公司国内的手机生产厂商同样都可以生产手机,那么为何苹果的新品可以卖到五千以上,而国内的手机厂商却始终将产品的价格定在2-3千之间,正是因为苹果的手机可以带来其他手机所不能替代的操作体验和与各种第三方APP的紧密贴合。卓越价值有时也指相对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因为相对于其他企业,该企业能够提供更好的价值;有的时候也指独特能力(distinctive competence)因为品质更卓越的产品或服务是独特的竞争力的结果。互联网时代的卓越价值从哪里来?企业和企业之间的比拼不再是简简单单的产品质量的比拼,拼的更多是产品或服务的定制化的程度、用户的细节体验感受等等;企业不仅仅只满足用户的使用价值,还要对用户身上所潜在的、最人性化、最根本的需求进行挖掘并满足。Nike+的跑步软件在苹果商店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它的几个技术核心基本功能(定位和分享)实际上在之前的地图软件和社交软件上已经实现。但是Nike+将这两个需求结合到一起,挖掘出了人们乐于建立相同爱好的社交圈并进行交流的需求进行了满足。除此之外,同样的用户在不同的情境下也会显示出不同的价值:在上班的空闲时间,他可能对社交的需求比较高,更倾向于使用各类的基于电脑或手机的社交软件;而在下班回家的路上,碎片化的时间较多,则会倾向于使用手机游戏打发时间;吃饭的时候需要定位和评价功能(大众点评);睡觉的时候需要舒适和健康(身体指数监测和帮助睡眠的音乐)。谁能更精准的将产品送到需要的用户手上,让用户在需要的时间、需要的情境下使用,谁能更快的占

红色文化是新民主主义时期先进文

红色文化是新民主主义时期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发掘和利用红色文化独特的价值功能,不仅有利于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性,还对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影响的红色文化产业新品牌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历史印证价值功能。红色文化见证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历史。近代中国,国家积贫积弱,人民饱受磨难。为拯救国家和人民,无数革命者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斗争并为之流血牺牲,但都无法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是中国共产党勇敢地担负起历史的重任,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为中国人民的平等自由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并付出了重大牺牲。仅江西革命烈士纪念堂记载,为革命牺牲的江西籍烈士就达25万之多。一部红色文化史忠实地记载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利益而奋斗的历史,这是其一。其二,红色文化昭示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真谛。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邓小平曾指出:“如果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的混乱状态就不能结束,贫困落后的状态就不能改变。”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中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呈现出勃勃生机。三是弘扬红色文化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赋予的。传承红色文化,解读革命历史,有利于帮助人们了解共产党执政地位的来之不易,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文明传承价值功能。了解过去,目的是启迪和指导未来。红色文化的文明传承价值功能表现在:一是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环节。中国共产党就是先进文化——马克思主义同

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从成立的第一天起,就以马克思主义作为 自己的指导思想。在中国革命的征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形成了指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先进文化——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传承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积淀而成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五四”以来形成的红色文化,它们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正由于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在毛泽东思想之后,又诞生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无疑,红色文化具有鲜明的传承性。二是红色文化提炼和凝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并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得以传承。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征程中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这些精神是红色文化的精髓,是激励人们开拓进取、矢志不渝的强大精神支柱,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弘扬这些红色精神。和平建设时期形成的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就是红色文化得以传承的体现。深入发掘红色文化的传 承价值功能,是培育新的民族精神的现实需要。 政治教育价值功能。红色文化倡导的是崇高思想境界和革命道德情操,传播其理念、彰显其精神有利于红色革命精神深入人心。一是红色文化是开展青少年德育的有效载体。红色文化资源内容丰富,每一处革命遗迹、每一件珍贵文物、每一堂传统课都是鲜活的教材,都折射着革命先辈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爱国情操的光芒。用鲜活的历史告诉青少年,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建立在他们对祖国深厚的爱之上。一个人对祖国爱得越深,历史的责任感就越强烈,人生目标就越明确,人生信念就越坚定。古往今来,彪炳史册的无一不是忠诚的爱国者。红色资源正是彰显革命历史的新平台、新课堂,其感召力是学校和书本不可比拟的。二是红色文化形式的多样化,使人们在寓教于乐中受到润物细无声的熏陶。近年来兴起的红色旅游之火暴是始料未及的,除了人们对那段红色年代充满向往之外,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就是人们热爱一切美好的东西,敬仰那些为理想信念不惜牺牲生命的人。人们在红色旅游中能真切地感受到祖国山河是美的,红色热土承载的红色文化也是美的。革命老区丰富的山水人文资源和古朴淳厚的民俗民风,使旅游者在愉悦中感受山河之美,体验华夏民族的博大精深,感悟那段烽火连天斗争岁

苏区精神的内容和时代价值

苏区精神 有5千年历史文明的中华民族精神源远流长,丰富厚重。在近现代,表现党领导民主革命历程的,除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外,还有苏区精神。宣传和弘扬苏区精神是宣传和弘扬以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 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内容。 苏区精神,就是党在领导创建、发展和保卫苏区革命实践中培育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它是各个苏区的广大红军指 战员和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斗争的强大精神力量,是表现党领 导的民主革命历程“精神”系列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历史的 文脉来说,它是井冈山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长征精神的直 接源泉。苏区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五个方面。 深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革命必然胜利的坚定信念。 第一,反对“本本主义”,深入实际调查,“从斗争中创 造新局面”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中央苏区的开辟和发 展,是反对“本本主义”,深入实际调查,坚持从斗争 中创造新局面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硕果。 第二,民主建政,“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开 拓进取,创造“第一等的工作”的精神状态。 第三,,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优良作风。 第四,第五,无私奉献、不怕牺牲、一往无前、勇于捐躯

的彻底革命精神。 苏区精神的时代价值 (一)苏区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先进性的集中体现,可以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 精神动力。 (二)苏区精神凝聚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初始经验,对于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执政为民、执政兴国,不断加 强执政能力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中华苏维埃 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是苏区时期成立的。 (三)苏区精神蕴含着党的建设丰富经验,为当前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加强 反腐倡廉建设提供了历史之镜。全国各苏区在那样 严酷的历史条件下,特别重视党的自身建设,在政 治思想建设、组织纪律建设、干部素质建设、领导 制度建设等方面都有具体要求,为造就出一大批治 国安邦的党政军优秀领导干部奠定了基础。 战略相持阶段到来的原因 1、武汉会战的结束标志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2、因为初期抗战日军虽然攻势凶猛,但损失巨大,深知无法彻底打败我军。所以相持阶段,日军主要进行离间与武力相结合的方式瓦解我军。

信息化时代网站建设的意义以及重要性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c12571541.html, 信息化时代网站建设的意义以及重要性 现在这样的一个信息化的时代来说,通过使用互联网,让每一个用户在互联网上有了一个很好的联系,也更加方便的进行沟通。网站的建设也不例外,通过一个网站能够面向众多的用户群体展现出更多的信息和资源。 第一:网站建设的作用 全球的三十多亿的人口,将近超过一半的人都在接触到互联网。面对与互联网这样的一个行业和技术,由此可见在以后的发展是必然壮大的。有一些机构或者是公司企业,再就是通过私人的方式,网上进行网站的建设。通过网站的建设,通过互联网,能够让更多的群众和用户来认识自己,更好的展示自己。在当下,多种的社交平台和交友门户在互联网上迅速的壮大起来,这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但是对于网站的建设方面,不论是技术还是创新上,都需要对网站进行不断的改进和创新,这样才能够让网站持久的发展下去。 第二:网站上的信息交流 对于现在这样的一个互联网的时代,不论在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事情,都能在互联网上,第一时间就可以看到。现在的信息每天都处于爆炸型的存在,不论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c12571541.html, 是真的信息还是虚假的信息,都会在网络上面看到的一清二楚。有的时候,通过浏览信息类的网站的时候,我们通常会认为网页页面设计的好看的,其中的信息真实的可能性就要大一些,这也是通过了视觉上来欺骗了观众,让他们得知并反馈出来的信息都不一定。 第三:网站的营销 现在进行网络购物的人不少,因此通过购物平台,或者是购物的网络商城,用户通过注册,就可以在给网站上面进行购物交易。一来这种新颖的购物方式吸引了很多的用户,二来,这种网络的购物形式十分的方便,以此也使得更多的人选择了网上购物。 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导致现在人们越来越依靠互联网,对网络的粘性也越来越大。由于互联网的创新空间还是很大的,因此互联网行业发展的前景也是非常的客观。

新时代弘扬红色文化的社会意义Word版

新时代弘扬红色文化的社会意义 河北智跑党支部梁宝玺 中国的红色文化,从中国共产党诞生之日起就开始酝酿,到新中国成立时已历经长达28年的丰富和发展,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体系和内容。这是一份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它不仅在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如今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依然是鼓舞、激励人们继续奋斗的强大推动力。 红色文化的内容很丰富,其中最主要的则是两点:一是爱国主义情怀;二是艰苦奋斗精神。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受屈辱的历史,外国侵略者屡次踏入这块土地胡作非为,特别是日本侵略者给中国人民带来无尽的苦难。但中国人民酷爱自己的家园,奋起反抗,在条件十分恶劣的情况下进行8年的抗日战争,终于赢得了胜利。这就在于中国人的爱国主义情怀使然。 艰苦奋斗精神在中国革命历史上表现得十分突出。面对装备精良的敌人,面对缺吃少衣的条件,中国人没有畏惧,没有屈服,而是以艰苦奋斗的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战而胜之。正是这种精神的力量,使革命队伍从小到大、由弱变强,不仅荡涤了旧社会的污泥浊水,还创建了一个充满无限光明的新中国。 爱国主义、艰苦奋斗,是中国红色文化的精髓。我们寻访前辈人的足迹,缅怀他们的战斗历程,就是要将这两种精神继续发扬下去,永葆其强大的推动力量。

现在我们已处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随着市场经济的实施,出现了不同的的利益诉求,在精神方面也出现了异彩纷呈的局面。作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最重要的莫过于精神的信仰。在我们中国,精神信仰

就是爱国主义和艰苦奋斗。这两种精神信仰是克敌制胜的法宝,也是战胜一切困难、冲破一切艰难险阻的强大力量。 我们在新时代进一步弘扬红色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能说这些是“过去的东西”,更不能说其“已经过时”。红色文化是在中国地面上生长出来的,深深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心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尽管与过去相比,所处的环境有异、条件不同,但其精神、原则和内容,在任何情况下都适用。就眼下我们所面临的情况来看,尤有弘扬之必要,因为它对于克服困难、继续前进具有巨大的积极意义。

红旗渠精神的时代价值

红旗渠精神的时代价值 李剑波 红旗渠精神是上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上形成、凝结和升华的民族精神的一种形态。2002年6月,红旗渠纪念馆落成时,有人让当年修建红旗渠的决策者、指挥者杨贵讲讲红旗渠精神,他说:林县群众最有发言权……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是红旗渠精神的根本;敢想敢干、实事求是,是红旗渠精神的灵魂;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红旗渠精神的体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是红旗渠精神的保证。 斯言是矣。 一、修渠背景 红旗渠1960年2月始建(原称“引漳入林”工程),1969年7月竣工。林州市(原林县)位于豫晋冀三省交界处,山高坡陡、土薄石厚、水源奇缺、十年九旱。总面积2046平方公里,荒山占到50%。年平均降雨量只有600毫米左右,70%降雨在7、8月份。据史记,从明正统元年(1436年)到1949年,513年间发生自然灾害100次,大旱绝收30次,人相食5次。林县有首民谣:天旱把雨盼,雨大冲一片,卷走黄泥土,留下石头蛋。1944年林县解放时,99万亩耕地,水浇地只有1万。正常年景小麦每亩只有60斤左右。全县550个较大的村,有307个远道取水。其中5里以上的181个,10里以上的94个,10到20里的30个,20到40里的2个村。“水缺贵如油,十年九不收,豪门逼租债,穷人日夜愁”是旧林县的真实写照。

1954年8月杨贵任林县第一书记。1957年12月,中共林县第二次代表大会第二次全会召开,提出了“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动员令,从1957年起,先后建成英雄渠、淇河渠和南谷洞水库、弓上水库等水利工程。1959年小麦丰收。但麦收后大旱。流经林县的季节河全部断流。天上不给水,地下没有水,建水库蓄不住水。出路在哪?活人不能让尿憋死。只有一条路:出去寻水,走出林县寻水。1959年6月,县委、县人委分三路到山西找水源,终获源头。10月10日,中共林县县委作出了“引漳入林”的重大决策。 “引漳入林”是林县人民多年的愿望。从1960年2月开始动工,经过十年奋战,先后于1965年4月5日总干渠通水;1966年4月三条干渠同时竣工;1969年7月完成干、支、斗渠配套建设。灌区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4万亩。红旗渠以浊漳河为源。渠首位于山西省平顺县石城镇侯壁断下。总干渠长70.6公里,干渠、分干渠、支渠、斗渠共1500多公里,人们形容该工程是“劈开太行山”,建成了“人工天河”红旗渠。红旗渠不仅是林县人民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更是全人类的骄傲。 二、红旗渠精神的内涵 红旗渠精神的内涵集中表现在“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这16个字。她以独立自主为立足点,以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核心,以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为导向。红旗渠精神蕴含着党的领导、群众路线、干部作风、革命精神等十分深刻而丰富的内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品质和劳动人民的光荣传统,体现了社会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企业家带领企业所需要完成的任务正在发生革命性的变化,企业家领导力在企业中的作用机制也在悄然改变,因此,对企业家领导力的要求需要重新定义,领导力的修炼方式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时代要求企业家领导力的转型 不管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接受,跟随着国际发展的浪潮,中国社会已经从工业社会迈进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以移动互联网为核心的高新技术正在并将继续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生存方式。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与人、人与信息得以快速、深度地链接,信息和知识的生产、传播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任何个体的价值都可能得以被放大、升级、汇集、传播。无论是作为用户、客户还是员工,新时代中的人正在以新的特点、更大的能量深刻地改变着企业。从外部看,中国大部分的企业都不得不面临来自同行更优模式或者跨界新兴模式的威胁甚至颠覆,需要积极转型、升级;从内部看,每个优秀的个体人才正在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更大贡献者,倒逼着对现行的管理模式进行调整、重构。 企业要转型,首要的是企业家转型。而企业家的转型,则很大程度上体现为企业家领导力的转型。企业家领导力,一直是企业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和核心竞争力之一,是企业家对企业产生价值的重要方式。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企业家带领企业所需要完成的任务正在发生革命性的变化,企业家领导力在企业中的作用机制也在悄然改变,因此,对企业家领导力的要求需要重新定义,领导力的修炼方式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企业家的新任务 移动互联网时代给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带来了重要变化,也给企业家下达了一份充满着机遇和挑战的全新任务清单。总结来说,企业家需要带领企业完成以下关键任务: 1、重新定义用户和客户需求: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社群经济崛起,用户和客户的主权至上,企业需要重新回到原点来反思整体商业设计。例如,企业的用户和客户分别是谁?用户和客户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有什么新的特点?他们当前和未来的需求在本质上都是什么?这些如何体现在产品和服务上? 2、重构并持续优化商业模式:在各种新兴商业模式的冲击下,既有的商业模式可能已经进入微利甚至负利状态,企业需要重构商业模式,并持续优化、创新,以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市场的快速迭代。

临沂红色文化

1、井冈山精神的形成、内涵及现实意义? (1) 井冈山精神的形成,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而培育出来的 一种伟大的革命精神,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无数先烈鲜血和生命的结晶,是我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井冈山精神作为一个完整的形态,其形成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有一个孕育发展再到成熟的历史进程。在井冈山精神孕育形成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在大革命时期的斗争实践中所形成的安源精神、黄埔精神、铁军精神、八一精神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土地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朱德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秋收起义和南昌起义遭到严重挫折的情况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审时度势,率领工农革命军进军井冈山,在白色政权的四面包围之中建立起全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在物质条件极度匮乏的情况下,党领导红军连续击退了反动势力的四次“进剿”和三次“会剿”,历经大小战斗近百次,积累了丰富的军事斗争经验,创设了一整套红军建军原则,提炼了红军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毛泽东同志还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回答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的问题,初步探索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在巩固和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通过不断克服盲动主义、冒险主义错误的干扰,尤其是在反对教条主义的过程中,井冈山精神得以形成并不断丰富和发展。井山精神从孕育、发展到成熟的过程,完整地记录了以毛泽东同志、朱德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艰辛探索和对社会理想、人生价值的深层思考,对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2)井冈山精神的内涵:坚定信念、艰苦奋斗,是井冈山精神的灵魂;实事求是、敢闯新路,是井冈山精神的核心;依靠群众、勇于胜利,是井冈山精神的基石。 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人在屠刀面前不屈服,坚持革命斗争的产物。 坚持党的绝对领导:"三湾改编"把党的支部建在连上.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这是革命胜利的可靠保证。 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思想作风:井冈山斗争史是军民同仇敌忾的战斗历史。 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我党建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它的建立本身就体现着从实际出发的实事求是的精神。 艰苦奋斗的作风:坚定的信念,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要付诸行动,井冈山军民艰苦奋斗的作风,是非常突出的,在群众中作为佳话。(3)、井冈山精神的现实意义:它是对民族精神的创造性传承。井冈山精神并不游离于民族精神之外,而是在民族精神传承中的伟大创造。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者,也是彻底的爱国主义者。近代以来,中国一步步陷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境地,面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亡国灭种的危险,无数仁人志士奋起抗争,救亡图存,演出了一幕幕爱国主义的壮剧。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不但自觉地肩负起民族独立和解放的历史重任,而且努力探索真正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正确道路。正是在井冈山的斗争中,中国共产党开始实现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以坚定信念、敢闯新路的创新精神,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成功道路,建立了新中国,真正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并把中国引上了通过建设社会主义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可以说,正是井冈山道路和井冈山精神,使中国人民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最先进的政治力量;正是井冈山精神把爱国主义的传统从民族图存的境界升华到了民族自立、自新、自强的全新高度,从而突显出它的原创意义。 井冈山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是中国共产党人培育出来的革命的民族精神。具有原创性的民族精神必然催生出新的民族精神。中国革命精神是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是当代中国的民族精神。井冈山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它是“源”,后来革命精神的发展则是“流”,是对它的继承和发展,是对它的丰富和展开。此后的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新时期的“54字创业精神”、“抗洪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还有在突如其来的“非典”灾害面前,胡锦涛同志倡导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精神等,都是井冈山精神的延伸和具有时代内涵的发展。这些精神作为一种特定的民族价值观和民族文化观,一起镕铸和培育成为一种革命的民族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瑰宝。井冈山精神以其源远流长的革命传统,丰富深刻的底蕴和内涵,光辉卓绝的道德人格典范,自强不息的人文精神,成为维系中国过去和现在、历史和未来的精神血脉,成为中国革命的民族精神的源头及伟大象征。 井冈山精神不但集民族精神之大成,而且是传统民族精神和当代时代精神的大融汇、大统一。井冈山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工人阶级政党的先进性和民族精神的传承性的大融汇、大统一,是中国革命史上革命精神、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的大融汇、大统一,是民族精神发展史上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的大融汇、大统一。这种大融汇、大统一,不但反映了20世纪中国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体现了中国现代史的主旋律和时代的最强音,而且体现了它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在统一性,成为今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和重大特色。 井冈山精神作为具有原创意义的民族精神,不但是“打天下”的精神,也应该成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代的时代精神。正如胡锦涛同志在视察井冈山时所说:“中国革命的胜利离不开井冈山精神,实行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同样需要发扬井冈山精神。当然,对革命传统要继承又要发展。我们应该把革命优良传统和改革开放以来焕发出的新的时代风貌结合起来,熔铸成新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并把它贯注到广大人民群众中去,形成强大的凝聚力,有力地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江西是井冈山精神的发祥地。井冈山精神是江西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和政治优势,是全党全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和政治优势。我们一定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大力弘扬井冈山精神,为实现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论长征精神的时代意义和价值

论长征精神的时代意义 专业:木家 姓名:烟火不寂寞 指导老师:

论长征精神的时代意义 提起长征,想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提起长征精神,想必每个人对它的历史地位和时代意义都有一定的学习和领会。虽然长征这个事实已成为历史,但它的时代意义和它创造的精神财富却一直都在,也时刻在提醒和激励着每一个中国人,更警示着每一个共产党员,它不仅写入了我们中华名族的发展历史,更是我们中华名族难得的精神财富。作为中华名族的一份子,我们应时刻牢记长征精神。我们应该深刻的认识到,长征它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谱写的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可以说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也是中国革命史上的奇迹、世界军事史上的伟大壮举;更是中华民族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当年在长征途中,参加长征的中国红军不畏征途艰险,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跨越雪山草地,克服重重困难,表现出了不怕牺牲、义无反顾的崇高革命精神,也表现出了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的高尚品质。 长征在整个人类历史上也是具有很大意义的,因为它是人类历史上远征的首次胜利的。在长征途中,中国红军所经历的困难险阻是艰苦卓绝的,但是“红军不怕远征难,千山万水只等闲”这种气吞山河,勇往直前的精神让红军战士最终战胜了一切敌人和所有困难,最终获取了伟大胜利。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坚信共产主义事业必胜的理想信念,就是为救国救民,不畏惧任何艰难险阻,牺牲生命都无所畏惧的奉献精神;长征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

体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长征精神,就是为实现中华名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惜一切,不怕任何艰难险阻,始终坚信心中的信仰并且为之奋斗一生,对信仰和自己的祖国无比忠诚,始终把人民放在第一位,不管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和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在不得已时,牺牲自己的利益来维护国家和人民大众的利益。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已经整整78周年了。78年前,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经过艰苦卓绝的万里长征,在甘肃会宁顺利会师,从而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妄想消灭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图谋,实现了红军北上抗日的战略大转移。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项伟大壮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创造的人间奇迹。它不仅挽救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保存了红军队伍和革命力量,也挽救了整个中国,挽救了中华名族,使我们党和革命事业转危为安,更重要的是在这场远征中积累总结出来的伟大精神--长征精神,永远铭刻在中国革命丰碑上和全国人民的心里。回顾革命历史,纪念红军长征胜利,重要的是为了学习和总结长征革命历史经验,继承和发扬长征中的革命精神。 在当代新的发展时期,我们更应该学习、研究长征精神,学习红军长征时期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维护党的统一;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革命必胜的信念;坚持严守党的纪律,紧密联系群众;为人民谋利益的高尚思想品德;坚持团结协作、顾全大局;坚持艰苦奋斗、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学习和发扬长征精神,对于我们建

互联网时代的社区化及其意义(精)

互联网时代的社区化及其意义作者:郭鹏程核心提示:这篇文章试图避开技术,站在互联网本身意义的角度上来看待互联网的发展,即社区化的逐步形成。在整合信息的基础上也试图剖析互联网社区化的本质在于构建一种“环境”,这种“环境”是针对“人与人”之间的粘性而产生的。SNS网站如何构建这种环境,也就成了本文所关注的佛说:“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在互联网时代,每天都会有与你我擦肩而过的人,而这种不经意的相遇就是由互联网的社区化造成的。在下文中,笔者试图通过简述互联网社区化的发展历程进而深入探讨社区化的本质所在,希望对部分互联网初期的从业者有所帮助。一。互联网社区化的基础——六度分隔理论以六度分隔理论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SNS(Social Network Site——社交网站),其最基本的理论依据是你与一个陌生人之间只需要六个左右的朋友就能够互相发生信息的传递。因此,正是基于这样一种用户之间可以相互传递信息的网状结构,就可以通过友人亦或是友人的友人所形成一种互联网上的弱连接。这一种看似粘性很不稳固的人际网络实则构成了一种相当紧密的人脉关系。这种人脉关系早已经突破了地域性的束缚与时间上的局限性。尤其是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年代,懂得如何去利用社区型资源的人,才是互联网上真正的适应者。二。长尾的意义——小众化时代的来临,让你我成为彼此的过客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起由克里斯。安德森所提出的“长尾理论”。通俗的讲,“长尾理论”就是当一系列成本降低后,看似原本没有销路的产品,都会找到自己的市场。从宏观意义上来说,这“无数”的小众化产品的销售总和,可以超过主流产品的销量。当长尾与互联网相结合时,无不标志着一个崭新的小众化时代的来临。小众化时代的到来,随之所引发则的是人们趋于个性化的内心世界会被逐步释放出来。从最早的固定的几十个电视节目到之后门户网站的信息聚合集约化再到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找到自己想要的以至于如今的每个人都可以自己制造信息,从而让别人寻找到自己。因此,从某种角度上来说,长尾的意义给了SNS更大的支持,即身在其中,个人必定会因为相同信息的整合从而找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或者可以这样说,当自己正在寻找的同时,信息也正在寻找自己。在这里不得不称赞的是,百度的创始人李彦宏先生对于未来互联网本质的理解很为深入:“你要找的正在找你”。这里的高明之处在于

论红色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意义_张绍荣

2013.No2222 摘 要 文化繁荣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支撑。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红色文化的传承创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需要红色文化的教育传承,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需要红色文化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 红色文化 传承创新 意义 党的十八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文化彰显了党的优良传统,承载着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因此,深入研究红色文化的科学内涵,不断推进红色文化的传承创新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1 红色文化是承载中国共产党发展史的优秀民族传统文化 红色文化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它不仅在革命战争年代发挥了重大作用,而且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仍然意义深远。红色象征革命,象征胜利,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标志。在中华文化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红色文化成为了由中国共产党人、一切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无产阶级先进文化的代名词。它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其生存发展的指导思想,决定其文化的性质及发展方向,构筑其最为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以集体主义的原则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宗旨作为其社会化的道德基础,成为了党和人民群众判断行为得失、确定价值取向的基本准则和行为规范;以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作为其得以传承和发展的基石,维系人民团结和共同奋斗的精神论红色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意义 纽带;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为核心的革命精神作为其发展的动力源泉,集中体现了党和革命群众的内在品质、精神风貌、价值取向及其人生追求。 红色文化的发展是一个不断传承创新的过程。它启蒙于近代中国,雏形于五四时期,成长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深化拓展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红色文化在引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进程中实现了自身的不断传承与发展。它所蕴含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先进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传承融合,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斗争实践的有机统一,彰显出作为红色文化创造主体的中国共产党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紧密结合。红色文化植根于中国革命斗争和社会建设的实践沃土,立足于人们肩负自强不息、勇于开拓精神的奋斗历程以及对民族伟大复兴的热切渴望,源于对真、善、美等传统美德的执著追求。它承载了我们党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艰苦卓绝的斗争史、可歌可泣的英雄史、彪炳史册的建设史,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和优良传统作风,是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2 红色文化是当代中国十分宝贵的教育资源 “教育乃是促成人的发展和社会化的人影响人的活动。”[2](P61)它总是服务于国家民族的兴盛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任何一个国家的教育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红色文化作为承载中国共产党发展史、烙印中华民族奋斗特征的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必然成为当代中国十分宝贵的教育资源。 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源头。“社会主义核张绍荣 唐 诚 (重庆邮电大学) 组织的理论脉络是学习—潜能—创新—变革—绩效—发展,其根本出发点在于组织成员活出生命的意义;彼得?圣吉的“五项修炼”、“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体学习”、“系统思考”无不围绕人这一核心进行。 至此,我们可得学习型组织现实建立途径之其二: 延伸学习型组织核心理念—以人为本 ,只要在管理中不断实现以人为本的要求就是在建立学习型组织。 3 学习型组织现实建立途径之三:学习型组织理论理念选择 承前所言,学习型组织是以人为本理念在管理的体现之一,而由于人的复杂性、以及不同理论对人的透视与抽象,因而学习型组织没有统一的概念和固定的模式;不同的学习型组织的概念不是描述什么是学习型组织,而是探讨如何建立学习型组织,亦即,选择学习型组织理论理念本身就成为学习型组织现实的建立途径。 本文选择“学习型组织应该能创造、获取和传播信息与知识,并因此使企业的行为方式发生改变,从而最终导致组织效果的改进”作为自己的学习型组织概念,是在于其可操作性:它的理念是与学习型组织相符的。信息是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的变化和特征的反映以及经过传递的再现,而知识是从相关信息中过滤、提炼及加工而得到的有用资料。任何人、任何组织之间产生联系,形成积累,导致变化,实际已完全包含在信息知识四字内。 它回避太多难以实现的前提假设和修炼方式。视彼此为工作伙伴关系、将假设“悬挂”等前提假设,建立共同愿景为学习提供焦点与能量等修炼,实际对人性和思维有相当严格而一般组织短期殊难达之的要求。 它回避中国与外国、政府与企业的差异的问题。学习型组织是诞生于发达国家的理论,我国组织层级更为森严、个人工作更多只为“饭碗”等实情,加之前文所述政府与企业之差异,使抽象的修炼难以落实。 将学习型建立过程转变为组织内部知识与信息的产生、加工、流通和应用等,将使工作与学习更自然融合;也可以渐进方式为学习型组织的深入进行自然而必要之铺垫。 这个定义是与前文所述传统管理模式的痼疾相对应。前文已述所谓信息分割、信息封闭和信息迟缓等传统管理模式的痼疾。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