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五年级《道德经》

五年级《道德经》

前言

人有德行如水至清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三字经》开篇便道出了教育的重要性。韩愈亦在《师说》中开门见山:“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指出教育其最根本乃是培养德行,其次才是知识技能。所以,让孩子们保持本善之心、常存善念、常做善行,进而培育其诚意、正心、修身的大根大本,这才是真正教育化人的目的。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新时期各级各类学校的德育纲领,它总结继承了我国几千年传统道德的精髓,又加以发展,附以体现时代精神的新内容。代代相传的中华传统美德建构了中国人的“共同价值观”和“道德信仰”。如果我们的新一代少年儿童自小以圣贤之道指引,信仰这“共同的价值观”,那我们未来的社会面貌和民族精神岂有不兴之理?

中华美德与中华经典文化是一脉相承的。经典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我国学术思想的渊源,历久弥新。这些经典中包括着中华美德与民族精神,是当今学校德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源泉。阅读经典古籍是德行教育推行的途径与载体。这套《德行读本》为大家展示的就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它分年级编排,细化到学期,共10册,另附有寒暑假单元。每册课时按周次编排,每周诵读一课,不急不躁、张驰相宜。内容涵盖了以“四书五经”为主的诸子百家、启蒙读物、古诗词曲,上至古诗源,下至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编排体例有“熟读成诵”、“原文大意”、“经典故事”、“绝知躬行”,不仅品味清雅,而且切合孩童认知规律。“熟读成诵”、“原文大意”将历代仁人志士的高尚品行融于古代经典美文,让孩子在快乐诵读中悄然入心;“经典故事”选择了与诵读内容息息相关的故事,引导孩子在故事阅读中明理;“绝知躬行”是孩子明理成习过程中的自我反思和评价,督其践行。高年级的“木铎金声”,为孩子提供了短小的古诗文作为选读,寓教于乐,促其深化认识。正

所谓“知中行,行中悟,悟中从”。

小成在智,大成在德。优良的品德是孩子一生为人处世、成家立业、幸福成功的基础。作为教师,若担起这德行教育大任,须身体力行、德行涵养皆备,方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引领学生真诚效法地学习。所以,这套书也为教师提供了了解中华优秀文化,践行中华美德的机会。我们要好好把握这得天独厚的学习机缘,与孩子在学习互动中教学相长、共同进步。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作为道德教育的载体,《德行读本》不仅给予孩子中华优秀文化的滋润,更会指引他们遵循中华美德去行动。这是一套小学生德育教育的教材,更是伴随大家一生的教科书。

相信,这套书将似春风化雨,引领我们走进经典,走向优秀。做有德行的人,让心如水至清。

2009年6月

目录

上学期

第一课《道德经》第一章

第二课《道德经》第二章

第三课《道德经》第三、四章

第四课《道德经》第五、六章

第五课《道德经》第七、八、九章

第六课《道德经》第十、十一章

第七课《道德经》第十二、十三章

第八课《道德经》第十四章

第九课《道德经》第十五、十六章

第十课《道德经》第十七、十八、十九章

第十一课《道德经》第二十章

第十二课《道德经》第二十一、二十二章

第十三课《道德经》第二十三、二十四章

第十四课《道德经》第二十五、二十六章

第十五课《道德经》第二十七、二十八章

第十六课《道德经》第二十九、三十章

第十七课《道德经》第三十三、三十四、三十五章第十八课《道德经》第三十六、三十七章

第十九课《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第二十课《道德经》第三十九章

选学内容

第二十一课《道德经》第四十、四十一章

第二十二课《道德经》第四十二、四十三章

第二十三课《道德经》第四十四章

寒假单元

第一课《道德经》第四十六、四十七、四十八章

第二课《道德经》第四十九、五十章

下学期

第二十四课《道德经》第五十一章

第二十五课《道德经》第五十二章

第二十六课《道德经》第五十三、五十四章

第二十七课《道德经》第五十五、五十六章

第二十八课《道德经》第五十七章

第二十九课《道德经》第五十八、五十九章

第三十课《道德经》第六十、六十一章

第三十一课《道德经》第六十二章

第三十二课《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第三十三课《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第三十四课《道德经》第六十五、六十六章

第三十五课《道德经》第六十七章

第三十六课《道德经》第六十八、六十九章

第三十七课《道德经》第七十、七十一、七十二章第三十八课《道德经》第七十三、七十四章

第三十九课《道德经》第七十五、七十六章

第四十课《道德经》第七十七章

第四十一课《道德经》第七十八、七十九章

第四十二课《道德经》第八十章

第四十三课《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选学内容

第一课《墨子.大取》《墨子.明鬼下》《墨子.耕柱》第二课庄子的《逍遥游》《庄子.人世间》

第三课《荀子.劝学》

上学期

第一课《道德经》第一章

【经典诵读】

道,可道也,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原文大意】

道,可以用语言表达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用名称界定的,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名。有了空间,才开始出现天地;有了物质,才开始产生万物。所以如果一个人经常保持清静无欲,就可以观察天地万物的微妙之处;如果经常多欲,就只能看到天地万物的表面现象。空间与物质同时出现而有不同的名称,他们都很奥妙。如果不断地去探索它们,就可以找到通向万物奥妙的大门。

【经典故事】

老子的故事

老子是道家代表人物。他提出清静无为的思想。对于战国时期这个纷乱时局起了中和作用。老子撰写的《道德经》一书充满智慧,更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两千多年历史发展,直到今天老子的思想仍渗透在我们的生活中。它洗涤了不少迷茫的心灵,“纽约时报”更将老子列为古今十大作家之首。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周武王为西伯时,招他为守藏室的史官。在这里,他潜心于书籍之中,所习得尽往知来的历史,是他对人事有更真切的体悟。就这样老子的智慧一日日增长起来。周昭王二十三年,老子看到周室逐渐衰微,便离开洛阳,西出函谷关。关令尹喜曰:先生既然要出关隐居,可否为我写点东西,好教我有所依循来处事?于是老子就写了一本书,分为上下篇,共有五千多字。老子写完之后就出关走了,从此无人知道他的下落。他写的那本书就是《道德经》。

【绝知躬行】

自我评价:家长评:

1、我能读、读得好

2、我能背、背得熟

3、我践行、做得好

【木铎金声】

不下剪

缝匠裁衣﹐反覆量﹐久不肯下剪。徒弟闻其故﹐答曰﹕“有了他的﹐便没有了我的。有了我的﹐又没有了他的。”

宋《笑林广记》

第二课《道德经》第二章

【经典诵读】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原文大意】

如果天下的人都知道美好的东西是美的,那么丑恶的东西就显露出来了;都知道善良的东西是善的,那么不善良的东西就显露出来了。所以有和无在相互对立中得以产生,难和易在相互对立中得以形成,长和短在相互比较中得以显现,高和下在相互依赖中得以存在,音和声在相互应和中得以区分,前和后在相互对比中得以出现。因此圣人所作的事就是顺应自然不提倡认为,圣人的教育就是顺应人心而不提倡言语教化。万物生长而不加以限制,生养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帮助了万物而不依赖它们,建立了功劳而不居功。正因为不居功,所以

也不会失去功。

【经典故事】

纣为长夜之饮,通国之人皆失日

商纣王举办夜宴,为失去日子而感到恐惧,问身边左右之人,都说不知道。就派人去问箕子。箕子对门徒说:“作为天下的主人而且全国人都不知道日期,这个天下真的危险了。一国人都不知道而只有我一个人知道日期,我也就危险了。”于是便借口自己也喝酒醉了不知道。纣王喜欢夜宴喝酒,百姓都日夜颠倒了。

无故催折柳

宋代的大儒程颐,在哲宗时代,出任讲官。有一天,上殿为哲宗皇帝讲完了书,还未辞退,哲宗偶然站起休息一下,靠在栏杆上,看到柳条摇曳生姿,便顺手着了一只柳条把玩。程颐看到了,立刻对哲宗说:“方春发生,不可无故摧折。”弄得哲宗啼笑皆非,很不高兴,随手把柳条掷在地上,回内宫去了。

不执着于真假、善恶、美丑,才可得其道妙而逍遥自在。

按图访马

齐景公非常喜欢骏马。为了得到一匹具备各种优良条件的骏马,景公命画工找自己所好画骏马图。然后,派人执画觅所画之马。手下花了整整一年及大量金钱,却始终未觅得景公所好之马。

【绝知躬行】

自我评价:家长评:

1、我能读、读得好

2、我能背、背得熟

3、我践行、做得好

【木铎金声】

按图访马

齐景公非常喜欢骏马。为了得到一匹具备各种优良条件的骏马,景公命画工找自己所好画骏马图。然后,派人执画觅所画之马。手下花了整整一年及大量金钱,却始终未觅得景公所好之马。

出自前秦苻朗《苻子》

第三课《道德经》第三、四章

【经典诵读】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原文大意】

不推崇杰出的人才,百姓就不会竞争较量;不珍爱贵重物品,百姓就不会沦为盗贼;不显露那些可以引起欲望的事物,百姓的心思就不会被扰乱。因此,圣人的治理办法是:减少百姓的思虑,填饱他们的肚子;削弱百姓的意志,强化他们的筋骨。总是让老百姓没有知识、没有欲望,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不敢轻举妄动。只要依循“无为”的原则,办事顺应自然,天才就会太平。

能够做到冲虚而不盈不满,自然可以挫去万物的锋芒,化解纷扰;调和它的光辉,混同于尘垢。它无影无形,却似乎存在着。我不知道是谁产生了它,似乎在上帝之前就存在了。

【经典故事】

自择留

汉六年正月。汉高祖李邦封功臣。张良是刘邦手下的重要谋士,为刘邦出过许多妙计,立下功劳,刘邦说:“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请你自己选择齐国的土地三万户食邑受封吧。“张良说:“我的计谋不过是有幸言中罢了,不算是什么大功。我不敢要三万户食邑,只要在留地给我一块贫瘠的土地,使我家庭衣食无忧就行了。于是,汉高祖刘邦封张良为留侯。后以“自择留”这个典故称誉功臣良将不居功自傲,功成身退。

出自《史记?留侯世家》

【绝知躬行】

自我评价:家长评:

1、我能读、读得好

2、我能背、背得熟

3、我践行、做得好

【木铎金声】

贪小失大

昔蜀侯性贪,秦惠王闻而欲伐之。山涧峻险,兵路不通。乃琢石为牛,多与金帛置朋,号牛粪之金,以遗蜀侯。蜀侯贪之,乃堑山填谷,使五丁力士,以迎石牛。秦人帅师随后而至。灭国亡身为天下所笑,以贪小利失其大利也。

出自北齐刘昼《新论·贪爱》

第四课《道德经》第五、六章

【经典诵读】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如守中。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原文大意】

天地没有任何偏爱,把万物当成刍狗,让它们自行枯荣。圣人没有任何偏爱,把百姓当成刍狗,让它们自行兴衰。天地之间,正像一个大风箱,虽然空虚却不枯竭,越推拉风量越大。而人越多言多为越行不通,不如遵循规律办事。

空间的神妙作用是永远不会消失的,它好像一个玄妙的母体。玄妙母体的生育之产门,可以称为天地的根源。它若隐若现的好像存在,

作用却是无穷无尽。

【经典故事】

食言而肥

春秋时,鲁国大夫孟武伯,说话一贯无信,鲁哀公对他很不满。有一次,鲁哀公在五梧举行宴会,孟武伯照例参加,有个名叫郭重的大臣也在座。这郭重长得很肥胖,平时颇受哀公宠爱,因而常遭孟武伯的嫉妒和讥辱。这次孟武伯借着向哀公敬酒的机会,又向郭重道:“你吃了什么东西这样肥胖啊?”

鲁哀公听了,很觉厌恶,便代替郭重答道:“食言多也,能无肥乎!”这句话分明是反过来讽刺孟武伯惯于说话不算数,而且在宴会上当着群臣之面,出于国君之口,孟武伯顿时面红耳赤,感到万分难堪。

出自《左传·哀公二十五年》

【绝知躬行】

自我评价:家长评:

1、我能读、读得好

2、我能背、背得熟

3、我践行、做得好

【木铎金声】

刍狗

夫刍狗之未陈也,盛以箧衍,巾以文绣,尸祝齐戒以将之。及

其已陈也,行者践其首脊,苏者取而爨之而已;将复取而盛以箧衍,巾以文绣,游居寝卧其下,彼不得梦,心且数眯焉。

《庄子.天运》

第五课《道德经》第七、八、九章

【经典诵读】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原文大意】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的生存不是为了自己。因此,圣人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之于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这不正是因为他没有私心吗?这样反而成就了他的自身。

道德高尚的人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低洼之地,所以最接近“道”。居处善于卑下,心思善于沉思,交往仁慈友爱,言谈善于格守信用,为政清静安定,处事无所不能,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正因为不与万物相争,所以不会引来责怪。

积累到了满溢,不如适时停止;锤炼到了锐利,不能长久保持。金玉满堂,没有人能守住。福贵而傲慢,自己招致祸患。功成身退,是自然规律。

【经典故事】

臣门如市,臣心如水

汉哀帝刘欣很器重敢讲真话的郑崇,听到郑崇的脚步声,就笑着说:“我识郑尚书履声”。后来郑崇得罪了刘欣的祖母傅太后和男宠董贤,与刘欣的关系闹僵了,刘欣不再听郑崇的进谏,而且还大加指责:“你家门庭若市,好处捞了不少吧?”郑崇则答道:“臣门如市,臣心如水。”这就是说,虽然我每天要面对数不清的应酬、解读各样的脸谱、应对万变的宦海风云,但我的心却像止水一样宁静。

出自《汉书·郑崇传》

【绝知躬行】

自我评价:家长评:

1、我能读、读得好

2、我能背、背得熟

3、我践行、做得好

【木铎金声】

百尺竿头望九州,前人田土后人收。后人收得休欢喜,还有收

人在后头。

辽.《伎者歌》

第六课《道德经》第十、十一章

【经典诵读】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知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原文大意】

精神和形体合一,持守住道,能够不分离吗?随顺气息以追求柔和,能够像婴儿一样吗?清除杂念而深入观察心灵,能够没有瑕疵吗?爱民治国能遵行自然不使用智慧吗?感官接触外界时,能够安静保守吗?明白各种状况之后,能够做到清静无为吗?

让万事万物繁殖生长,产生万物、养育万物而不占为己有,帮助了万物却不占用它们,成就了万物却不做它们的主宰者。这可以算是高尚的品德。

车轮上的三十根木条,聚集在一个车轴中,有了轴心中空的地方,才有了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间的空间,才有了

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带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经典故事】

汉高祖统天下

历史上第一个被人所喜爱的平民皇帝汉高祖刘邦,只从表面看,他满不在乎,大而化之。但当他统一天下,登上皇帝的宝座后,很坦白的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我不如萧何。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三人都是杰出的人才,为我所用,这就是我得以取天下的原因。项羽有良将范增却不能重用,所以被我所擒。”

【绝知躬行】

自我评价:家长评:

1、我能读、读得好

2、我能背、背得熟

3、我践行、做得好

【木铎金声】

保持居后的道理

子列子学于壶丘子林。壶丘子林曰:‘子知持后,则可言持身矣。’列子曰:‘願闻持后。’曰:‘顾若影,则知之。列子顾而观影,形枉则影曲,形直则影正。然则枉直随形而不在影,屈伸任物而不在我,此之谓持后而处先。”

《列子》

第七课《道德经》第十二、十三章

【经典诵读】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原文大意】

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调,使人听觉失灵;丰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纵情狩猎,使人心情放荡发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为不轨。因此,圣人只求吃饱肚子而不求耳目的享受,所以摒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

受到宠爱和受到侮辱都好像受到惊恐,把荣辱这样的大患看得与自身生命一样珍贵。什么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慌失措?得宠是卑下的,得到宠爱感到格外惊喜,失去宠爱则令人惊慌不安。这就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恐。什么叫做重视大患像重视自身生命一样?我之所以有大患,是因为我有身体;如果我没有身体,我还会有什么祸患呢?所以,珍贵自己的身体是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托付他;爱惜自己的身体是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依靠他了。

【经典故事】

天下由来轻两臂

韩魏两国发生领土争纷,韩国的昭僖侯为此很烦恼。有一天子华子去见昭僖侯,见他面有忧色、寝食不安,于是子华子对君侯说:听说有一种神奇的"天下书铭",谁握着它就能拥有天下,不过,左手握着它,右手就会残废,右手握着它,左手就会残废。现在假如它就在您的面前,您愿意把它握在手中吗?昭僖侯说:寡人不愿意为它而失去双臂。子华子说:很好啊!这样看来,双臂重于天下,而您自己的身躯比双臂更重要。韩国与整个天下相比是很小的,现在发生争夺的地方与整个韩国比也是很小的,您又何必如此忧愁以至伤害了自己的身体呢?

出自《庄子.杂篇》

【绝知躬行】

自我评价:家长评:

1、我能读、读得好

2、我能背、背得熟

3、我践行、做得好

【木铎金声】

天下由来轻两臂,世间何苦重连城。——明.栯堂禅师

第八课《道德经》第十四章

【经典诵读】

视而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原文大意】

看它看不见,把它叫做“夷”;听它听不到,把它叫做“希”;摸它摸不到,把它叫做“微”。这三方面无从追究,所以它们原本就浑然一体。它外显的部分并不明亮,隐含的部分也不晦暗,无头无绪、延绵不绝的样子无法为它定名,然后一切都又回复到无形无象的状态。这就是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形体的形象,这叫若有若无的恍惚。迎着它,看不见它的源头,跟随它,看不见它的后续。把握着早已存在的“道”,来驾驭当前的一切。能认识、了解宇宙的初始,这叫做“道”的规律。

【经典故事】

何日出头时

唐朝古灵神赞禅师,本来在福州大中寺受业,后来出外行脚,因受百丈禅师的指点而开悟,但之后又回到大中寺。曾经教导他的师父问他∶“你离开我这,在外头学了些什么?”神赞回答∶“没有什么特别的。”于是,师父便派他担任一些杂务的工作。有一天,师父正在窗下看佛经,刚好有只蜜蜂想要飞出去,但几次冲撞都被纸窗挡住,神赞在一旁见状便有感而发说∶“世界如此广阔,但却不肯出去,一直钻着这张纸,要到哪一年才出得去。”于是随口颂了一偈∶空门不肯出,投窗也太痴。

百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

【绝知躬行】

自我评价:家长评:

1、我能读、读得好

2、我能背、背得熟

3、我践行、做得好

【木铎金声】

百心不可以得一人,一心可以得百人。——子思

第九课《道德经》第十五、十六章

【经典诵读】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

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原文大意】

古时候善于行道的人,精微奥妙而神奇通达,深刻得难以理解。正因为难以理解,所以勉强来形容他:小心谨慎啊,好像冬天涉水过河;警觉戒备啊,好像防备着邻国的进攻;恭敬郑重啊,好像要去赴宴做客;自在随意啊,好像冰块缓缓消融;纯朴厚道啊,好像没有经过加工的原料;旷远豁达啊,好像幽静的山谷;浑厚宽容,好像浑浊的河水。谁能在浑浊中安静下来,使它慢慢澄清?谁能在安静中变动起来,慢慢显出生机?持守这种“道”的人不会要求圆满。正因为没有达到圆满,所以能够去旧存新。

追求“虚”要达到极点,守住“静”,要完全确实。万物蓬勃生长,我就凭借这清静寡欲的品质来观察万物循环往复的道理。万物纷纷芸芸,最终都要回到自己的出发点。返回根源叫寂静,寂静叫做回归本来状态。回归本来状态叫常理,了解常理叫明智。不了解常理轻妄举止,就会招致凶险。了解常理才会包容一切,包容一切才会无私,大公无私才会普遍周全,普遍周全才会合乎自然,合乎自然才会与“道”同行,与“道”同行,才会保持长久,终身免于危险。

【经典故事】

虚怀若谷

宋代医学家刘完素生了病。自己配的药吃了也不顶用。这是另一位也很有名望的医生张元素来问候他,并要给他看病。刘完素起初有些顾虑:自己是名医,如果病被张元素治好了,名望岂不是大大受损?但随即醒悟到,自己平日一直提倡互相学习,怎么事到临头反而糊涂了!于是,他变诚恳地请张元素诊断。刘完素吃了张元素的药,很快就痊愈了。

【绝知躬行】

自我评价:家长评:

1、我能读、读得好

2、我能背、背得熟

3、我践行、做得好

【木铎金声】

司马迁说:“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史记·太史公自序》

第十课《道德经》第十七、十八、十九章

【经典诵读】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原文大意】

最好的统治者,百姓感觉不到他的存在;此一等的,百姓亲近他称赞他;再次一等的,百姓害怕他;更次一等的,百姓轻侮他。统治者的诚信不足,百姓才不相信他,最好的统治者是多么悠闲。他很少发号施令,等大功告成,万事顺利,百姓都认为:我们本来就是这个样子。

大道毁坏之后,才有提倡仁义的需要;聪明智巧出现,才有严重的虚伪;家庭不和,才能显示出孝慈;国家陷于混乱,才能见忠臣。

去除聪明智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去除仁义,人民可以恢复孝慈的天性;去除巧诈和利益,盗贼就不会出现。以上三者是作为文饰的,不足以治理天下。所以要让人民有所归依: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

【经典故事】

苏秦以连横说秦

苏秦十次上书游说秦王都不成功。现在他只得披著破旧的黑皮裘,一贫如洗,离开秦国回家。他打著绑腿,穿著草鞋,背著书囊,脸容瘦削,面色灰黑,颇为羞愧的样子。回到家裏,妻子继续织布不迎接他,嫂子不给他做饭,父母不跟他说话。苏秦唉声长叹,说:“妻子不把我当作丈夫,嫂子不把我当作小叔,父母不把我当作儿子,这都是秦国的罪过!”于是他连夜翻书,把几十个书箱都翻出来。他找到姜太公的兵书阴符,闭门钻研,仔细精读,反覆思考。每当疲倦要打瞌睡时,他就用锥子刺大腿,鲜血直流到脚背上去。他说:“哪有人游说国君而得不到财富官位,名成利就的呢!”过了一年,他学有所成,说:“现在我有本领可以成功游说国君了。”

苏秦经赵国的燕乌集阙,到了富丽的王庭中游说赵王,双方谈得分投契。赵王很高兴,封苏秦为武安君,授予他宰相的印鉴,并赐他百辆战车,千匹丝绸,百对白玉,万镒黄金,以此来出使六国,游说各国合纵,破坏连横,共同抑制强秦。自此,苏秦在赵国做宰相期间,秦与东方六国的交往被切断,秦军不能出函谷关。在这期间,天下如此广大,百姓如此众多,王侯们的威势、谋臣们的权力,都取决于苏秦的策略。没有花费一斗粮食,没有用一兵一卒;一仗未打,一弦未断,一箭未折,而能使诸侯相亲,胜于兄弟。贤人在位而天下归服,一人得用而天下顺从。

出自《战国策》【绝知躬行】

自我评价:家长评:

1、我能读、读得好

2、我能背、背得熟

3、我践行、做得好

【木铎金声】

故用人之智去其诈。用人之勇去其怒。用人之仁去其贪。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故欲恶者,心之大端也。人藏其心,不可测度也,美恶皆在其心,不见及色也。欲一以穷之,舍礼何以哉!

——出自孔子《礼运篇》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