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漫谈”私有制“--私有制的出场、在场和退场

漫谈”私有制“--私有制的出场、在场和退场

漫谈”私有制“--私有制的出场、在场和退场
漫谈”私有制“--私有制的出场、在场和退场

漫谈“私有制”

--论私有制的出场、在场和退场

1330705024 姚开【摘要】我国当前的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作为一种不同于常规意义上单纯的某种经济制度,我国的经济制度常常成为西方某些国家攻击我国的借词。而民间,更是有舆论认为我国是打着公有制的旗号,行私有制之实。那么,事实究竟是是如何,为何会产生上述的现象,根本原因还是人们对经济制度的认识不清,是对私有制和公有制的理解不够,是不能理解我国现阶段经济制度的制定根本的原因。本文,将以经济制度为视角,在时间的长轴上,漫谈“私有制”的前世今生还有未来,全面认识和理解“私有制”。

【关键词】私有制经济制度公有制历史

经济制度是指国家的统治阶级为了反映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发展要求,是组织社会经济活动的根本原则,是在社会经济活动的一定(或全部)范围内,人们普遍承认,并且实际共同遵守着的一种行为规范。一定社会的经济制度构成这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并决定着这一社会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人们的社会意识等上层建筑。马克思创立历史唯物主义时提出的科学概念,“马克思的主要著作《资本论》就是专门研究现代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制度的。”(《列宁选集》第三版第2卷,第443页)。经济制度是区分人类历史上不同社会经济形态的标准,也是区分同一社会形态不同发展阶段的标准。综上所述,明确经济制度和对于经济制度的正确认识和理解对于一个国家命运的发展至关重要。

历史上任何一种经济制度的出现,归根到底,都是由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状况决定的。按照恩格斯的观点,生产力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和生产资料相结合而形成的改造自然的能力。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三个方面构成:生产资料归谁所有;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如何分配。其中生产资料归谁所有是最基本的、决定的方面,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根本特征,是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是区分经济制度、社会制度的根本标志。

时移世易,不同的经济制度在不同的社会和特定的历史时期里叱咤风云,充当了历史发展的重要角色。从茹毛饮血的原始部落,到封邦建国的奴隶社会,中央集权的封建时代,再到日新月异、物质精神高度发达的现代文明,每个时期都有为期量身定制的经济制度。经济制度作为一种维护和发展政治统治的一种共同遵守的秩序,在历史的长河里谱写了一篇篇独特的无可取代的世代华章。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学说,人类历史上经历了五种依次更替的经济制度,即:原始公社经济制度、奴隶制经济制度、封建制经济制度、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中国的私有制产生于距今5000余年的原始社会时期,具体地讲是产生于母系氏族的后期,父系氏族的初期。在当时由于农业生产的长足进步,畜牧业、手工业逐渐发展。在母系氏族过渡到父系氏族后,生产力进一步发展,随之出现了生产工具的私有,私有制由此而产生。随着私有制的发展,部落之间为了相互争夺土地及其他资源不断地进行战争。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由此开始。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从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是历史上的一大进步。首先,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劳动生产率较低,农业生产要发展,只有靠扩大种植面积,而手工业要发展,也只有靠增加劳动力。占有更多生产资料的人成为奴隶主,而另一部分未占有生产资料的人则成为奴隶,成为了劳动工具。

中国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从最后一个奴隶制国家周灭亡,经过春秋时期,战国时期,直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中国才第一次形成一个统一的封建制国家,封建制在中国正式确立。从公元前221年到1840年的200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一直都是一个封建国家,在封建制的生产关系中,核心的所有制是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代替奴隶主私有制是历史的一大进步。在奴隶主私有制下,作为劳动者的奴隶完全没有任何人身自由,他们完全是奴隶主的私有物品于其他的生产工具无异,并且奴隶主完全占有生产成果。而在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中,地主只是完全占有土地。这一切都使得中国的封建社会时期创造除了辉煌的成就。封建时期的中国曾一度上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然而,封建制度在完成它的历史使命后也应当退出历史舞台。而在地球的另一端的西欧国家,在16世纪一个个走上了资本主义道

路。而此时的中国却仍陷在封建社会的泥潭中。中国的封建制之所以延续2000年之久有着深刻的原因。

这里从封建制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关系中去分析:

首先,中国的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有两个很重要的特点,一是中国的土地可以自由买卖,中国早在春秋末年就有了土地的自由买卖。因为土地可以自由买卖,任何人只要有足够的钱便可以合法地得到属于自己的土地,而富商巨贾更是可以利用手中的货币积累购买大量土地,而成为地主。而无地的农民只得去耕种地主的土地。二是中国历史上没有森严的土地占有等级制度。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中政治特权的大小,并不一定决定土地占有的数量。土地占有的数量主要决定于他本身的经济力量。因而,中国的地主并不都是贵族、官僚,而有不少是所谓的庶民地主,地主中有不少是商人转化而来的,甚至是自耕农上升而成的。对比西欧各国,土地不可自由买卖,并且西欧的土地占有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只能由社会、政治地位较高的封建领主向低级的领主封受。这两种制度间的差别就决定了西欧的封建领主失去土地后,无法再获得土地,即使他很富有,也只能将资金投入其他领域如手工业,这为手工业者的壮大,市民阶层的形成,直到最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都起到了推动作用。而中国的地主即使失去土地,只要有足够的金钱便可以再次得到土地,即使原来没有土地也可以购得土地成为地主。所以,中国的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可以延续2000余年。

第二,中国2000余年的封建社会中,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它的内部结构极为坚固,解体过程特别缓慢,严重阻碍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从而束缚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成长。同时自然经济与小手工业牢固结合,阻碍手工业的独立发展,限制了社会分工的发展和生产规模的扩大。所以,马克思曾经指出:“只有消灭了农村家庭手工业,才能使一个国家的国内市场获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需要的范围和稳固性。”(马克思,1975,一卷,P.816)

第三,封建社会的统治者为了能使自己的统治延续下去,一直在不断地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以便使农民能具有一定的生产积极性。比如在明、清时期,统治者进行了几次大的税赋改革,从明朝的“一条鞭法”到清朝的“摊丁入亩”,这一系列的改革简化了税赋的征收手续和种类,减轻了一些农民的负担,大大放松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这有着一定的进步意义。但在同时,统治者又继续执行着一些压制资本主义萌芽成长的措施,比如重农抑商,闭关锁国,这些措施使得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始终处于被压制状态下,并且无法与外国进行正常的交流,这都限制了它的发展,这也是中国近代从强盛逐步走向衰落的重要原因。统治者的改革,体现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上层建筑的改革,使得中国封建社会中蕴藏的生产力不断地释放出来,即使是在它的晚期,仍在发挥着它所剩无几的生产力,所以封建社会的上层建筑没有很快的灭亡。这正体现了马克思所讲的:“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1859))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封建社会正发挥着它残存的生产力,但它毕竟属于封建社会的晚期了。从人类历史的角度看,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是必然的,如果没有后来的战争,随着生产力缓慢但却不断地发展,中国是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言:“中国封建社会内部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段时期内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与帝国主义私有制、官僚资本主义私有制、民族资本主义私有制并存。

(1)1840鸦片战争——1911辛亥革命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帝制,这段时期内封建土地私有制依然存在,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资本主义各国侵略中国几乎是在同一时间的,他们势均力敌,矛盾重重,无法单凭一国之力占领中国,只能迫使封建政权成为自己的代理人,而要扶植封建政权就必须保留封建政权赖以存在的基础即封建土地所有制。第二,中国资本主义中,最早产生的就是官僚资本,而官僚资本大多是封建政权直接出面创办的,他与封建政权紧密结合,自然不会去对封建制的经济基础发生强烈的瓦解作用。而当时的民族资本主义不仅势力弱小,而且也与封建势力有密切联系。第三,封建土地私有制根深蒂固,不容易瓦解,特别是在一些交通不发达,受商品经济,外国资本主义冲击较小的地区,它仍然可以存活。

19世纪后期,为了抵抗外国的侵略和镇压国内起义,由清政府洋务派官僚采取官办、官商合办等形式开办了近代的军工业和民用工业,这是官僚资本的产生。官僚资本主义企业的所有制形式、生产目的、分配关系、管理形式都与封建国家紧密结合,但各个企业内部几乎都采用了货币工资制度,存在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和剥削关系,在生产中存在分工并且使用机器生产。所以官僚资本主义企业的性质既带有浓厚的封建性质又带有若干资本主义性质。它是中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特殊时期的产物。

(2)1911辛亥革命——1949新中国成立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这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大障碍。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帝国主义国家忙于在西欧作战放松了对中国的掠夺。所以这段时

期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巨大的发展。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是空前绝后的。但在一战后,帝国主义更加紧了对中国的掠夺,而且连年战乱,政局动荡,再加上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又恢复了以前的缓慢态势。帝国主义在一战后加紧了对中国的掠夺。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通过多年的经济侵略和14年的侵华战争,对中国的工业、矿产资源、交通运输业,农业等加强控制和掠夺。使中国人民遭受了深重的灾难。在二战后,美帝国主义通过向中国倾销产品,给予国民党政府贷款等形式,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

中国的官僚资本主义有以下特点:一,官僚资本的形成发展自始至终与封建主义的经济密切联系,这决定了它具有浓厚的封建性质。二,它始终依赖帝国主义势力的支持,不敢与帝国主义决裂,这是它的软弱性。三,旧中国的官僚资本始终是一种投机资本,它无法壮大国民经济,它的发展主要是靠垄断经营,囤积居奇,制造通货膨胀来支撑,这就决定了它不可能完成中国近代国家工业化的历史使命。它只能依附于国民政府,有着浓厚的寄生性。总之它是一种买办的封建性质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它的几点性质决定了它不可与反对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决裂。无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使命。不可能使中国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不可能使中国成为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它是严重束缚中国生产力发展的枷锁。所以官僚资本主义是中国革命的对象。从1927年起,在解放区出现了新民主主义经济,这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经济。它有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和私人经济(包括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组成,其中国营经济是领导力量。这是一种与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经济对立的经济。在解放区,进行的土改废除了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地主私有制,砸烂了缠绕在农民身上的枷锁,农民生产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同时,合作社又引导农民走联合生产的道路,这些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使农业生产快速发展。国营经济是在没收大地主资产、官僚资产的过程中诞生发展起来的。由于实行公有制,调动了工人生产的积极性,国营经济快速发展。据统计,1949年国营经济在全国工业中所占比重如下,固定资产占70%,大型工业总产值占41.3%,钢铁占97%,水泥占68%。这充分证明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优越性。所以说,中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经济行为便是与封建土地私有制进行的斗争。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1949——1952)1949年新中国成立,当时百废待兴。党和政府从恢复国民经济角度考虑,没有对私有制进行改造,而是继续允许其发展。同时利用人民民主专政对其加以监督、管理。在解放后,全国的农村都进行了土改,土改彻底粉碎了中国的封建土地私有制,代之以农民个人土地私有制。土改改变了几千年来农民受压迫、奴役的地位,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对国民经济的恢复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1952——1978) 在国民经济恢复后,党和国家就要考虑如何向社会主义迈进。即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1953年初,国家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因为我国已经有了强大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这已经对整个国民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依靠力量。由于没收官僚资本使全国工矿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固定资产的80%成为国有资产,全国银行业也由国家经营。这样巨大的经济力量集中到国家手中使这个没收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由于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且主要是商业和金融资本,民族工业资主要投资于轻纺工业等轻工业,很少重工业,私营工厂一般规模小,雇工不到10人的占69.7%,技术落后,工场手工业占79.1%。所以民族资本主义完全不可能担负起中国实现工业化的重任。第二,我们已经积累了利用和限制私营工商业的许多经验。由于中国经济落后,私营工商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积极作用。但资本追逐利润,资本家惟利是图的本性同社会主义也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同时,在监督、管理私营工商业的过程中国家创造了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等一系列国家资本主义形式。这使得私营工商业同国营经济的联系日益加深,引起它们在生产关系上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从而也就开始了对它们的社会主义改造。第三,土改后的农村土地归农民私人占有。但小农经济如何供给工业生产的原料,农村如何避免两极分化。根据当时的经验,只有把农民组织起来互助合作,才能使农业快速发展,实现农民的共同富裕。同时这也是防止农村自发地走向资本主义,引导农业向社会主义发展的形式。农村合作社的成立,也是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因素。1953年社会主义改造开始。在农业方面,国家引导农民从临时互助组开始,从临时互助组到常年互助组到农业生产合作社再到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逐步引导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在手工业方面,国家将分散的各自经营的手工业者联合起来,从最初的生产资料仍为私有仅仅是劳动联合逐步到最后的资本联合。使手工业者成为生产资料公有制下的手工业者,使他们的生产具有社会主义性质。在私营工商业方面,国家创造了一条独特的社会主义改造之路。从低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的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到高一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的单个企业公私合营,再到更高一级的全行业的公私合营,最终到完全公有制。在整个改造的过程中不是一天之内彻底地消灭私有制,而是逐步地发展壮大公有制成分,逐步地动摇、限制、直到最后消灭私有制成分。并且通过让资本家领取定息的形式照顾了资本家的利益,对资本家也给予他们工作的机会,使其发挥自己的管理才能,这样也有利于生产。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没有激起资产阶级的激烈反抗,没有影响正常生产,这是很成功的。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各种经济成分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分别是:国营经济32.2%,合作社经济53.4%,公私合营经济7.3%,个体经济7.1%,资本主义经济接近于零。也就是公有制性质的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和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公私合营经济总比重已达92.9%占绝对优势。1956年中国顺利地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消灭了中国几千年的剥削制度,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完成了中国历史上一次最伟大影响最深远的变革。实现了马克思、列宁设想过的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创造性地丰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当然,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公有制经济已在全国占压倒性优势,控制了国民经济的命脉的情况下。可以保留一些私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对这个问题毛泽东同志发现地比较早,他在1956年12月的一次谈话中指出“可以开私营大厂,订条约,十年,二十年不没收。华侨投资的二十年,一百年不没收。……可以搞国营,也可以搞私营。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这表明毛泽东同志当时已经察觉到公有制经济比例过高,认为可以允许一些私有制经济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改造是否成功应该以是否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为标准。从1953年到1978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达到8.2%,其中工业年均增长11.4%,农业年均增长2.7%。

1978年我国开始改革开放,对私有制经济逐步开禁。对私有制的认识从最初的允许到后来的“公有制经济的补充”,直到十六大提出的“两个毫不动摇”。私有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我国的经济也以每年8%左右的速度增长。这说明,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政策是正确的。说明私有制还有它的生命力。这也符合马克思提出的“两个决不会”的重要理论。但同时,私有制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它的问题。如低水平重复建设,污染环境严重等。特别是私营企业主惟利是图的本性导致劳资关系恶化,私人建筑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严重,企业主野蛮残忍对待工人,劳动保护措施极为落后造成工伤事故不断,仅珠三角地区的私营企业每年就发生断指事故至少有3万起,被机器截断的手指头超过4万根!也就是说仅珠三角地区每年就造成3万工人伤残!这不是发展生产力,是对生产力巨大的破坏!还有每年有许多私营煤矿主为了赚钱将工人置于极端危险的生产环境下造成矿难事故不断,动辄死亡几十甚至上百人。如政府官员所言“矿主发财,矿工受难,国家买单”。同时私营经济对工人的剥削也是十分严重的,私营企业主占有大量的剩余价值。在今年的富布斯富豪榜上的400人的财富总量就有6344亿人民币达到2004年中国GDP(136515亿元)的4.6%。根据中国社科院9月发布的数字,中国的基尼系数已达0.45超过警戒线0.4。贫富差距如此之大,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私营企业主占有大量的剩余价值,残酷地剥削、压榨工人。随着私营经济的发展甚至有一些人还提出要将“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写进我国宪法。这就是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反作用的表现。发展私营经济所带来的问题已经出现,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重视。

私有制在中国乃至世界上存在了上千年,而马克思提出公有制必然会取代私有制。其中的根源是什么呢?在我国当前的背景下,如何解决好两种所有制的关系呢?

从制度本质上讲,公有制经济与私有制经济是矛盾的,是对立统一的。二者的所有制性质截然相反,分配方式不同,工人阶级所处地位也截然不同,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此消彼长,所以二者的对立是不言而喻的。同时,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在微观层面上,二者可以同时存在,同时发展,相互竞争,这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在宏观层面上,二者的发展对我国经济总量的增长都有促进作用。二者对立统一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其次,私有制不可能使中国独立、富强。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是在中国近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产生发展起来的。由于其发展过程中始终受到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它只能在上述三种势力的夹缝中生长,因此它的力量是比较弱小的。同时,它的力量和它的性质又决定了它不可能同上述三种阻碍中国走向独立、富强的势力决裂。因此,旧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带领中国走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它业不可能完成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历史使命。在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下,应该允许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长期存在,但不可能依靠其来实现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富裕。因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矛盾即:资本私人占有与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本身不能化解的,同时,资本追逐利润的本性,资本家占有大量剩余价值,就决定了它只能带来少数人的富裕,而在另一端却是大多数人的贫穷(包括绝对贫穷和相对贫穷),不可能带来共同富裕和全社会的和谐发展。对此马克思有着精辟的论述:“(资本主义的生产规律)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即在把自己的产品作为资本来生产的阶级方面,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

事实正如马克思所言,在当今世界,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矛盾不仅无法化解,而且日益尖锐,所以世界范围内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同时这也带来了全球的动荡不安,战乱不断,疾病肆虐、恐怖主义横行,即使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内部也是如此。对此,我们一定要吸取经验教训。对资本主义的本质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不能寄希望于走资本主义道路实现中国的富强和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富裕!第三,在中国公有制经济必须占主体。中国走的是社会主义道路,这就决定了中国必须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如前所述,公有制经济与私有制经济是对立统一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二者各是矛盾的一个方面。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矛盾学说,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

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决定中国社会制度的主要矛盾就是公有制经济与私有制经济之间的矛盾,所以只有公有制经济占优势成为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确保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不会发生改变。同时公有制经济的强大能对私有制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政府可以利用这种影响去限制私有制经济不利于国民生计的一面,放大私有制经济有利于国民生计的一面。只有确保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才能确保中国共产党执政党地位的稳固,才能确保中国社会主义大业的胜利!第四,公有制有私有制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小生产的私有制不可能使经济长久快速地增长,更不可能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它的局限性是很明显的,因此它退出历史舞台是必然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具有比小生产明显的优越性。但是资本主义私有制有巨大的内在矛盾,即资本私人占有与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这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无法克服的,从19世纪第一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至今,资本主义各国不断调整其生产关系,但并未化解这一基本矛盾。1997年、2001年发生的金融危机本质上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这是在垄断资本全球化、金融资本全球流动的新形势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再次显现的例证。

而公有制经济却不存在这样的矛盾。资本由国家或集体代表劳动者共同占有,分配以按劳分配为主,不存在占有剩余价值的问题。在公有制企业中工人共同占有资本,平等地劳动,共同占有劳动成果。这里不同于资本主义私有质的企业,没有剥削压迫,没有阶级矛盾。由于没有这些尖锐的矛盾,所以公有制企业内部的关系是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的。在另一方面,从全球发展的大趋势来看,资本增加不再是生产率提高的主要因素,大约只占到25%。而人的因素,即人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因素却越来越重要,也就是所谓的“人力资本”。当工人成为主人翁之后,当他不再同一台机器,同物质资本处于同等的地位时,所发挥出来的能量是巨大的,在这种情况下,人才能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劳动生产率。所以说,只有公有制,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马克思在、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讲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自由人联合体”既是此意。实践也证明了这一观点,中国在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后,工人阶级成为主人翁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生产率的快速提高就是有力的证明。所以,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生产社会化将会不断提高,人在生产中的重要性也将会越来越重要。最终,公有制全面代替私有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第五,从中国目前的生产力水平看,私有制还有活力。中国目前的生产力发展极不均衡。有火箭、载人飞船、大型计算机,也有牛拉犁地,甚至刀耕火种。所以,在生产社会化程度不高,生产水平低下的许多行业、地区,仍然需要私有制,特别是私有小企业,可以发挥其“船小好掉头”的优势。这是生产力的不同层次对生产关系的不同要求所决定的。也就是说要根据生产力的不同层次,灵活地利用不同的所有制来为发展生产力服务。结论在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应该长期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私有制将长期存在。必须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所以必须坚定不移地大力发展公有制经济壮大其实力。但更要认识到,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随着生产社会化的不断提高,私有制必然灭亡,这也是人类社会赋予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历史使命,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指明的:“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共产党宣言中》)私有制被公有制全面代替是必然的!社会主义制度在全世界的胜利是必然的!共产主义的实现更是必然的!

【参考文献】

家庭, 私有制, 国家.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十一)[J].

戴雪红. 重读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研究述评[J]. 浙江学刊, 1999(6).

李惠斌. 重读《共产党宣言》——对马克思关于"私有制"、"公有制"以及"个人所有制"问题的重新解读[J].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08(3):31-37.

李恒全. 从家族公社私有制到个体家庭私有制的嬗变--先秦秦汉土地所有制变化的轨迹[J]. 学海, 2005(4):88-92.

钱津. 正确认识公有制与私有制的界限[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1997, 11(2):1-6.

吴易风. 如何判别生产资料公有制和生产资料私有制[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1(5):32-35.

潘石. 科学对待私有制与剥削[J]. 当代经济研究, 2005(6):23-28.

潘石, 李相合. 试论我国私有制经济存在的长期性[J]. 天津社会科学, 2006, 4(4):86-87.

耿步健. 论正确理解《共产党宣言》中的“消灭私有制”思想[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9(6):182-185.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的悲剧性质探究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的悲剧性质探究 一直以来莎士比亚都是被作为欧洲文艺复兴在英国的领军人物为世人传颂,所以从文艺复兴时期人类自我意识觉醒的角度来审视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的悲剧性质也许会更符合当时的社会大背景。因此本文将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与文艺复兴运动相联系来探究其悲剧性质。 经过总结我认为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具有四种不同的悲剧性质,并具有一定的顺承关系,现陈列如下: 《麦克白》:欲望悲剧; 《奥赛罗》:种族悲剧; 《李尔王》:生存悲剧; 《哈姆雷特》:命运悲剧。 一《麦克白》的悲剧性质 在最初的时候我们认识到麦克白并非一个专横、残暴的篡权者,他是一个高贵勇敢的苏格兰大将,他重视荣誉,藐视命运,无所畏惧,战功显赫。但当他站在旷远的荒原上看到雷电轰轰、云雾蒙蒙的壮观景象,又聆听着女巫们对他成为新国王的预言,对于刚刚得胜回朝的麦克白来说,他内心对于权势的狂野追求再也无法克制,一下子冲天而起——他要弑君篡位! 是的,一切都从此而改变,欲望席卷了他整个内心,他追随着内心欲望的驱使一步步走向毁灭。可当他站在权力之巅来审视自我时,他才幡然醒悟:“明天,明天。再有一个明天,一天接着一天的蹑步前行,直到最后一秒钟的时间。我们所有的时间,不过是替傻子们照亮了到死亡的土壤中去的路。熄灭了吧,熄灭了吧!人生不过是个行走的影子,是舞台上指手画脚的戏子,登台片刻,便在无声无息中悄然退下,他是愚人所讲的故事,充满着喧哗与骚动,却找不到一点意义。” 从文艺复兴的大背景下来审视,麦克白的欲望不正是文艺复兴所宣扬的个人主义在极端下的表现吗?我想这也许就是莎士比亚的理性之处,他或许就是通过麦克白追求内心欲望的悲剧经历来警示世人个性的追求只能是在适度的情况下,无止的一味追求只会给自身带来毁灭! 二《奥赛罗》的悲剧性质 评价《奥赛罗》的悲剧原因显然离不开奥赛罗的黑人身份。联系到当时欧洲殖民主义的盛行,奥赛罗作为黑人的身份显然在以白人为价值核心的欧洲社会会有一种被排斥的状态,这种状态反应在奥赛罗个人的心理上就会很容易得导致其行为的极端的倾向性,所以悲剧的发生就会成为一个大概率的事件。 因此我想也许莎士比亚在《奥赛罗》中就是想通过以黑人作为主角而最终酿成悲剧来批判主流社会的种族歧视。很显然,殖民主义文化下的种族歧视将会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对人的发现中难以抹去的污点。 三《李尔王》的悲剧性质 对于《李尔王》这部悲剧,我以为莎士比亚俨然已经从对人性悲剧的批判中上升到对整个社会的宗法关系以及价值观的批判上。 十七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人和人基于物质关系和功利主义基础上的商业关系摧毁了原有的宗法和血缘关系,传统的伦理道德在利益面前都变得不堪一击。或许莎士比亚正是基于此而创作了这样一部反映社会各个阶段伦常变换的境况,并最终通过李尔的死去以唤醒台下的观众,让他们来重新审视自身价值、重建自我和精神家园。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包括《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故事均取自欧洲的历史传说。自十九世纪始,它们即被公认为 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的人学,是系统化的怀疑主义哲学。他在人学中涉及到的大多数问题都是关于人与宇宙、人性、灵与肉、人生终极目标等根本性的问题,属于超道德的范畴,可见,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的人学是超道德为主的人学。尽管有其矛盾之处,但是,由于莎士比亚人学对中世纪传统观念提出了质疑,同时将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超道德的崇高精神追求方面,因此它对文艺复兴时期社会的发展也起到了不可磨灭的推动作用。[1]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的人学,是系统化的怀疑主义哲学。莎氏人学中涉及到的大多数问题都是关于人与宇宙、人性、灵与肉、人生终极目标等根本性的问题,属于超道德的范畴,可见,莎氏四大悲剧中的人学是超道德为主的人学。尽管有其矛盾之处,但是,由于莎士比亚人学对中世纪传统观念提出了质疑,同时将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超道德的崇高精神追求方面,因此它对文艺复兴时期社会的发展也起到了不可磨灭的推动作用。 艺术特色 莎士比亚创作的艺术特色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 第一,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认为戏剧是反映人生的一面镜子。 第二,追求自然的表演理论,认为演剧要真实,切忌过火。 第三,情节生动丰富,一个剧里常有几条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线索,悲喜剧因素结合在一起。 第四,塑造了一系列具有鲜明个性的艺术形象。如哈姆雷特、福斯塔夫。

第五,人物语言性格化,如哈姆雷特的话富有哲理和诗意,御前大臣波洛涅斯的语言矫揉造作,伊阿古的语言充满秽言秽语。据电子计算机统计,莎士比亚创作的词汇量有29066个。 最重要的是,你必须对自己忠实。——《哈姆雷特》 作品风格 莎士比亚最早的剧作是以当时常见的风格写成的。他采用标准的语言书写, 常常不能根据角色和剧情的需要而自然释放。诗文由扩展而定,有时含有精心的隐喻和巧妙构思,语言通常是华丽的,适合演员高声朗读而不是说话。一些评论家的观点认为,《泰特斯·安特洛尼克斯》中庄重的演说词,经常阻碍了情节,《维洛那二绅士》的台词则被评论为做作不自然。[6] 莎士比亚从传统风格转向他自己的特点。《理查三世》开幕时的独白开创了中世纪戏剧中的邪恶角色。同时,理查生动的充满自我意识的独白延续到莎士比亚成熟期剧作中的自言自语。没有单独一个剧本标志着从传统风格到自由风格的转换,莎士比亚的整个写作生涯中综合了这两种风格,《罗密欧与朱丽叶》可能是这种混合风格最好的诠释。 到1590年代中期创作《罗密欧和朱丽叶》、《理查二世》和《仲夏夜之梦》时期,莎士比亚开始用更自然的文字写作。他渐渐将他的隐喻和象征转为剧情发展的需要。莎士比亚惯用的诗的形式是无韵诗,同时结合抑扬格五音步。实际上,这意味着他的诗通常是不押韵的,每行有10个音节,在朗读时每第二个音节为重音。他早期作品的无韵诗和后期作品有很大区别。诗句经常很优美,但是句子倾向于开始、停顿、并结束在行尾,这样有可能导致枯燥。当莎士比亚精通传统的无韵诗后,他开始打断和改变规律。这项技巧在《朱利叶斯·凯撒》和《哈姆雷特》等剧本的诗文中,释放出新的力量和灵活性。[6] 《哈姆雷特》之后,莎士比亚的文风变化更多,尤其是后期悲剧中更富有感情的段落。 英国文学评论家安德鲁·塞西尔·布拉德利将这种风格描述为“更紧凑、明快、富有变化,并且在结构上比较不规则,往往错综复杂或者省略”。在创作生涯后期,莎士比亚采用了很多技巧来达到这些效果,其中包括跨行连续、不规则停顿和结束,以及句子结构和长度的极度变化。完整地理解意思对听众是挑战。后期的传奇剧,情节及时而出人意料地变换,创造了一种末期的诗风,其特点是长短句互相综合、分句排列在一起,主语和宾语倒转、词语省略,产生了自然的效果。[6]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阅读感想

读莎士比亚四大悲剧有感 席慕容曾在他的诗作《戏子》中写到:“永远在别人的故事中/流着自己的泪。”即使不曾感同身受,我们也常常会为故事中主人公悲惨的命运而忧伤。读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哈姆雷特》、《麦克白》、《李尔王》、《奥瑟罗》就有这种感觉,如冥冥之中注定了主人公无法逃离死亡的诅咒,英雄的王冠注定在这一刻跌落。 悲剧是什么?鲁迅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莎士比亚于这四大悲剧中探讨亲情、爱情、婚姻、事业、理想、人生的意义等,展现了贪婪、权利、欺诈、盲目对英雄的毁灭,渗透了自己的哲理思想和价值观念,如我们所熟悉的《哈姆雷特》中的一段独白:“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默忍受命运暴虐的毒箭,或者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这既是哈姆雷特自身思想矛盾的斗争,也代表着莎士比亚对人生价值的思考。所以,哈姆雷特的四大悲剧带给人的不仅是语言上的审美和情节上的打动,还有对价值观、人生观的思考。 一:四大悲剧所阐释的伦理问题 在中国古代儒家学者讲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样的道德礼仪规范,意思是说,无论你的身份是君王、臣子、父亲还是儿子,都要遵从自己的本分,做好符合自己身份的事,臣子要效力于君王,儿子要孝顺父亲。这种伦理观念是为中国人所遵从的,而从哈姆雷特的四大悲剧就体现了伦理观念于权利、贪婪、欲望摧毁下的低泣。首

先是《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的叔父克劳迪斯杀害了自己的哥哥,夺得王位,娶了自己的嫂嫂,这种“臣拭君”、“弟杀兄”、“妻子背叛丈夫”就体现了伦理道德的破坏,造成了哈姆雷特与自己的叔父、母亲无法弥补的裂痕。命运让哈姆雷特在人生的起始阶段就遭到晴天霹雳,他的叔父杀死了自己的父亲,泯灭的人性,而自己应当承担为自己的父亲报仇的责任,“重整乾坤”。可杀死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叔父,现在的继父,虽然是出于正义之举,可自己的行为从某种意义来说,也是一种“弑父”、“弑君”的行为,而自己又成了人性的刽子手,他内心的纠结痛苦可想而知,“生存还是毁灭”的质疑更是他矛盾的体现。割不断的血缘关系使哈姆雷特本来有机会可以在其叔父作祈祷时杀死他,却迟疑、放弃了,可以说,他后来并不是完全在装疯,他确实为自己的怯弱、犹豫所折磨,母亲的不贞让哈姆雷特对爱情所绝望,让无辜的奥菲利亚被侮辱,“你既贞洁又美丽,那么你的贞洁应该断绝跟你的美丽来往……因为美丽可以使贞洁变成淫荡”。对于年轻的哈姆雷特而言,那种欲复仇而不能、欲罢也不能的痛苦,对亲情、爱情、人生的迷惘让他失去了追求幸福的勇气,也就是现在网络上流行的一句话:“感觉不会再爱了”。那个为女孩唱情歌、写情诗的快乐青年一去不复还了。 《哈姆雷特》写的是一个青年的悲剧,而《李尔王》则是一位老人为亲人所背叛——女儿对父亲的背叛的悲剧。作为年迈国王的李尔,沉醉于大女儿和二女儿如毒液般的甜言蜜语,驱逐真诚的三女儿,而后来大女儿和二女儿对李尔的傲慢、厌恶甚至将其赶出家门的行为

浅谈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

浅谈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 莎士比亚是伊丽莎白时代最伟大的剧作家,他的父亲是伦敦附近史特拉福的一名地主,而童年的莎士比亚在家乡的学习文学及拉丁语。直至1582年后,他移居伦敦当演员及剧作人,并于1589年左右发表他的第一部剧作《亨利六世第一部》(Henry VI, Part 1)。1594年莎士比亚成为宫内大臣剧团(Lord Chamberlain's Company)(即以后的国王剧团)的股东及演员,1599年他获得环球剧院的主权,令他成为当时最活跃的剧坛人物。莎士比亚共写了38个剧本,他的戏剧大致可分为三种:历史剧、喜剧和悲剧。他在历史剧中呈现英国的历史,尤其是蔷薇战争时期,这类剧本显示他能使庞大复杂的历史资料在舞台出现;他的喜剧所采文体颇广,有的着重闹剧成分,有的是浪漫喜剧,也有些内容较为严肃,称为阴沉喜剧;但莎士比亚最伟大的还是在于他的悲剧,而他在悲剧上也采用了广泛的题材和手法。在我看来从某个角度而言,莎士比亚是当时最成功,最富商业价值的剧作家,而属于他的伟大天才表现在他的悲剧上。在莎士比亚的悲剧中,我们可以看到人性的复杂、社会的压迫与无奈,或许更甚至是我们内心中邪恶与善良的战争。 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斯》,其中,《哈姆雷特》在莎翁37个剧本中,最受剧场与学术界的厚爱;《奥瑟罗》是莎翁悲剧中结构最严谨的剧本;《李尔王》被20世纪评论家认为是莎翁最伟大的悲剧;《麦克白斯》则是四大悲剧中节奏最紧凑凝练的作品。在莎士比亚的悲剧中,我们看到其特点是允许悲剧因素与喜剧因素交叉,悲剧中也可以有喜剧成分,是一种平民艺术,没有古典悲剧的清规戒律,让人可以更深切地感受悲剧的产生绝不是偶然的命运安排,人性的复杂更是我们与生俱来的特点,没有人可以消灭悲剧,我们只能从悲剧中看到未来的光明。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笔下四大悲剧中的一出讲述天伦相残的故事,也是我最喜欢的莎翁作品。在作品中,哈姆雷特有着年轻人的热血沸腾、踌躇满志、放荡不羁,又怀着孝顺与叛逆,正义与偏激,宽容与仇恨的矛盾人性。在作品中年轻的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发现自己的叔叔是毒害生父国王的凶手,而自己的母亲则在父亲过世不到两个月,便与国王的弟弟结婚。羞耻与哀悼,仇恨与宽容正在他的心中激荡着,他为叔叔的恶毒而愤怒,为母亲的婚姻而感到羞耻,为自己的父亲而感到悲伤,为世间的明争暗斗而感到疯狂,这些都把他推向不能自拔的困境,使他一步一步走上复仇之路,不惜装疯卖傻、抛弃爱情、甚至到最后牺牲生命。仇,是复了;亡灵,是安息了,但深爱他的女子却永远离他而去;自己的性命也在这场复仇的战争中牺牲了。 我们或许还不能理解,是什么样的仇恨才会把一个人逼到如此地步,甚至致使一个人陷入疯狂与绝望;我们或许不能明白,为什么亲如手足的兄弟会为了权力与金钱而手足相残;我们或许不知道,是怎样强烈的爱可以使人付出一切,包括生命与灵魂;我们或许……但我们知道在莎翁的作品中,虚构的人物总有现实的模板,文学的作用便是将现实反映出来。人性的弱点与光辉都融入了哈姆雷特之中,我们看到的哈姆雷特是个有血有肉,有爱有恨的人。哈姆雷特是虚构的、是夸张的,但却让我们知道掩藏在灵长动物的躯壳之下我们都有着一扇黑暗之门,一旦潘多拉的宝盒打开了,毁灭的不仅是我们自己本身也会是我们身边原本的美好生活。悲剧是人类掌握的最美妙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艺术的结晶,它在虚构中为我们的现实敲响了警钟,人性是复杂的,是我们不可避免的,但人性的光辉却是我们终其一生追寻的梦想。 《奥瑟罗》是莎士比亚在1604年所写的四大悲剧之一,与《哈姆雷特》不同的是,在《奥瑟罗》中莎士比亚更注重描写的是人性的嫉妒这一弱点。莎士比亚在《奥瑟罗》中创造出奥瑟罗与埃古全然不同的两种人物典型,全剧并围绕在家庭﹑嫉妒两大主题中发展,在莎翁的笔下,嫉妒便是人心最大的弱点。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ppt优秀课件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包括《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哈姆雷特》中有一句很有名,也很有哲理的话: 不要借钱给别人,也不要向别人借钱;借钱给别人会让你人财两失,向别人借钱会让你挥霍无度。——《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又名《王子复仇记》,哈姆雷特是一个人的名字,这个人是一个国家的王子,主要讲的是一个王子为父报仇,杀了他的叔叔的故事。他的叔叔为了夺取王位,把毒药倒进了国王也就是哈姆雷特的父亲的耳朵里,杀死了国王,娶了皇后也就是他的嫂子,哈姆雷特的母亲,哈姆雷特回国后,收到父亲的托梦,知道了真相。而此时的假国王也知道哈姆雷特想除掉他,而他也想除掉哈姆雷特,假国王想借用比剑的机会,用有毒剑杀死哈姆雷特,若哈姆雷特没有被毒剑所伤,就以奖励为借口让哈姆雷特喝下放入钻石的美酒,当然钻石上涂有毒药。但是最终,哈姆雷特在比试中获胜,毒酒被他的母亲喝了,他杀死了他的叔叔,同时它也被毒剑刺中,牺牲了! 在《哈姆雷特》这一不朽剧作中,始终存在着善良与邪恶之间一系列激烈的矛盾冲突。哈姆雷特作为该剧的主要角色,他的命运不可避免地处于这激烈矛盾冲突的漩涡之中。身为王子的哈姆雷特被莎翁塑造为生命之美的典型,他年轻英俊,坚毅勇敢,热爱自己的国家,热爱自己的父王和母后,有着心爱的恋人奥菲利亚,可以说,他的生命正处于人生最美好的时刻。 然而,这美好的生命时光瞬息之间又消失了,他是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环境之中呢?我们看到,当时的丹麦宫廷一片混乱,老王奇怪地驾崩,王后改嫁新王,国外敌军压境,国内群情激愤、一触即发,而宫中却在通宵达旦地酗酒取乐,这一切,都在哈姆雷特年轻美好的生命中投下了巨大的阴影,从而使他郁郁寡欢,认为人间不过是"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这些已经为王子年轻的生命注入了悲剧的因素。 随着老王鬼魂的出现,宫廷内幕的揭开,谋杀罪行的暴露,王子心中烈火的燃起,悲剧的帷幕拉开了…… 面对阴险奸诈的新王,哈姆雷特开始了孤身复仇的行动:为了复仇,他失手杀死了恋人的父亲;为了复仇,他佯装疯狂失去了深爱的情人;为了复仇,他对软弱的母亲冷言相向;为了复仇,他忍受着失去友情的痛苦。最后,在一场血淋淋的宫廷决斗中,他虽然杀死了阴险狡诈的新王,但自己的生命也结束在这"牢狱"般的宫廷中。 鲁迅曾经说过:"悲剧就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哈姆雷特作为一个深受广大群众爱戴的王子,他身上具备整顿局势、治理国家、报仇雪恨的能力。然而面对着以阴险奸诈的新王为代表的强大的封建势力,作为一个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他始终把这种和人民紧密相连的事业看作个人的仇恨而孤军奋战,因此,他的悲剧既是真善美与邪恶力量相冲突的悲剧,也是一个人文主义者时代的悲剧。 哈姆雷特形象之所以具有强烈的悲剧美,关键在于构成这一切的矛盾冲突,悲剧正是通过对冲突必然性的揭示,通过对有价值东西的毁灭,表达了对真善美的肯定。哈姆雷特以自己的死赢得了对旧制度、旧势力道义上的胜利,悲壮而不悲观,使人们透过悲剧,从主人公的身上感受到一种新的生命,看到了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 《奥赛罗》 《奥赛罗》是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讲述了黑人将军奥赛罗与美丽善良的苔丝狄蒙娜相爱而秘密成婚。旗官伊阿古因所求之职被奥赛罗给了凯西奥而怀恨并决意报复。他设计使凯西奥触犯军纪被撤职,又鼓动苔丝狄蒙娜向奥赛罗求情,致使奥赛罗因怀疑爱妻与凯西奥有染而妒火中烧并亲手将其掐死。当伊阿古的妻子揭穿阴谋时,奥赛罗拔剑自刎,倒在苔丝狄蒙娜的尸体上……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麦克白》读后感

不同于莎士比亚时代的视角看 ——莎翁创作《麦克白》 总听到不同的人说,中国的作品中没有真正的悲剧,中国人的思想中“大团圆”三个字影响深远,中国式悲剧如《窦娥冤》,当窦娥受冤死去后,最后的结局并不是戛然而止,而是延续到窦娥的父亲衣锦回来为自己的女儿平反。当我看到莎翁的四大悲剧时,我觉得悲剧不是那种浅显的受冤或者生离死别,悲剧是那种让人看后从心里都为其感到悲哀、无奈。《麦克白》就是这样一部经典悲剧。 《麦克白》这部经典著作与莎翁其他的悲剧有所不同,当你读完后不会为了它悲伤,尤其是作品主角麦克白,甚至很多都觉得麦克白是罪有应得。但当你慢慢的静下心来细想,这种罪有应得展现出来的就是一种命运、人性以及这个国家的悲哀。 莎翁作品仔细读起来会被他塑造的人物巧妙所赞叹,他所塑造的人物没有一丝一毫的浪费,是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影响或是促成着情节的发展。《麦克白》中最引我注意的是两个女性角色,或许我自己是女生的缘故吧,我总是很在意作家在作品中对女性角色的塑造。下面,我就分析分析我眼中莎翁创作的《麦克白》两大女性角色——麦克白夫人和三个女巫。 罂粟开的比玫瑰更艳 单纯从《麦克白》中说麦克白夫人,我觉得对麦克白夫人是不太公平的,所以我把麦克白夫人与莎翁创作的另一大悲剧《奥赛罗》中的苔丝狄蒙娜对比来说。麦克白夫人和苔丝狄蒙娜同是莎翁笔下有代表性的女性角色,但不同的是,她们一个是恶的代表,一个是善的代表。麦克白夫人在人们的眼里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女人,她在听说自己丈夫在路上的奇遇后,便怂恿自己的丈夫去杀了国王,谋夺皇位。所以对于麦克白夫人的死去,大多数人都认为是罪有应得的。相反,苔丝狄蒙娜是人们同情可怜的对象,她是那么善良、那么美,她勇于追求爱情,对爱情忠贞不渝。这样一个女子最后却死在丈夫的怀疑和嫉妒中,这是多么的让人可惜啊!所以,多年来苔丝狄蒙娜被许多女性当做爱与美的代表追捧。 可是,我们将这两位女性带到现代来看,事实并不是全是这样。 苔丝狄蒙娜是很善良,很美,但是在具有古典少女美德的同时,她的身上也体现出了传统女性依附于男性生存的软弱性,这一点,在我们国家鲁迅先生的《伤逝》中也有体现,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与苔丝狄蒙娜和奥赛罗的情况有异曲同工之妙。麦克白夫人身上是可以看见很多人性堕落阴暗的一面,但是,若带着现代人的欣赏眼光来看待麦克白夫人,我们会发现,在她身上更能体现现代新女性的意识,可以把她作为一个斗争女性的代表,甚至是“巾帼不让须眉”的恶的化身。说起“巾帼不让须眉”,我们不得不提麦克白夫人在麦克白登上皇位的不可缺少的“功劳”。每当麦克白由于软弱而举步不前时,麦克白夫人总能鞭策他,激起他的决心。在做国王这件阴谋中,麦克白夫人始终比他的丈夫更加坚定。因此,这让我们不得不联想到一句话: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总是有一个能干的女人。麦克白夫人的确是一个能干的女人,只是她的能干把她的丈夫推上了王位,也同时把他推进了无底的深渊。 我们以现代的眼光重新审视一下这两个人物,可以从她们身上看到两种女性

学术论文写作漫谈

学术论文写作漫谈 研究生们论文毕业答辩和向学术杂志投稿时经常得到的反馈意见就是“学术理论性不强”或“理论深度不够”。当然,何谓“学术理论性”,“学术理论深度”如何才能算是高,实际上是学术成果评价中最有争议、因而也最困难的问题。但话又说回来,“学术理论性”或“学术理论深度”的确是评价一个学术成果特别是学位论文的关键性指标,决不是可有可无或漫无边际的东西。笔者做过十年《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的理论编辑,后来又到山东大学政治学院教了十年的书,因而对学术论文的写作慢慢有了一些心得(至少自己感觉如此)。也许正因如此,学校研究生会主办的《山东大学研究生学志》的编辑希望我谈谈这方面的体会,笔者也很愿意借机将自己的一些想法做一系统整理,从而与大家分享。在本文中,笔者将结合政治学学位论文的写作讨论3个相互关联的问题:如何理解论文的学术理论性、方法论与研究方法、论文的选题与结构安排。 (一) 首先应当指出的是,笔者在这里讨论的仅仅是论文的“学术理论性”本身。这其中既不存在对论文的其他性质比如“学术传播性”、“实践应用性”等的贬抑性评价,也并不认定“学术理论性”高的论文就必然具有其他方面的积极性质,尽管能够做到“多位一体”的那些论文自然是学术论文中的“上品”。基于上述前提,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来讨论一篇论文的“学术理论性”。

第一,“学术理论性”的判定尺度是研究性议题、学术性话语和理论(范式)视角。可以说,判定一篇论文的学术理论性,最先要看它所选择的研究议题的性质、所使用的话语的学术化程度和是否具有一个明确的理论(范式)视角。 论文的研究性议题归根结底来自于社会实践,但一个具体的或鲜活的社会现象要想成为一个学术研究性的议题,需要经过十分复杂的理性思考与理论凝炼过程。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在分析选题时还要进一步展开讨论。在此需要明确的是,具体的社会政治现象只有经过一系列加工处理后才能成为研究性议题。举个例子说,中日关系研究或中日关系最新进展研究都很难说是一个严格的学术研究性议题,而中日关系演进中的“历史遗产”因素研究就是一个明确的研究性议题。这方面急需澄清的是,许多同学认为只有纯理论性的现象或问题(比如建构主义流派及其观点)才能成为学术研究性议题,而那些与现实联系密切或实践性强的问题(比如奥运政治化)则不会,其实这是一种误区。更有甚者,许多同学将价值观念推延到研究性议题的认定,比如认为左翼政党研究是比极右翼政党研究更好的研究性议题,这更是无谓之谈。 论文的学术化话语很有些类似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的所谓“行话”,也就是“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和“到什么地方说什么话”。这既是指一般性的学术化语言表达方式,也是指各个学科、各个议题研究

四大悲剧的特点1

共同点: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包括《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故事均取自欧洲的历史传说。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的人学,是系统化的怀疑主义哲学。莎氏人学中涉及到的大多数问题都是关于人与宇宙、人性、灵与肉、人生终极目标等根本性的问题,属于超道德的范畴,可见,莎氏四大悲剧中的人学是超道德为主的人学。尽管有其矛盾之处,但是,由于莎士比亚人学对中世纪传统观念提出了质疑,同时将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超道德的崇高精神追求方面,因此它对文艺复兴时期社会的发展也起到了不可磨灭的推动作用。 《哈姆雷特》的男主,对他来说,爱情是那么微不足道的一部分,以至于有人怀疑他对奥菲利亚的爱,这对他显然有失公允。我们不认为在莎士比亚的创作动机中哈姆雷特是一个具有 。 释是有其价值所在的。剧中哈姆雷特往往将奥和葛并举,可以看出母亲失贞一事给他的心理造成多么巨大的阴影。这倒并不是说他的叔父做了他潜意识渴求的事,以至于心慈手软,被自己唬住,而在于母亲改嫁这件事令他无法再相信女人。这种透彻的了悟又是和爱女人的欲望纠缠在一起,以致痛苦万分,手足无措。正如有的沙评家称哈姆雷特性格的形成一大部分原因在于莎士比亚无法对如此巨大的题材加以把握。这里有几条证据,如哈姆雷特的对于演戏的大段评说,诸多地方是为了表现剧作者的聪明才智和对社会的褒贬(这在古典主义作家那里是无法想象的),再如,同时要表现母子关系,爱情关系,又要表现复仇,势必拖延了后者。再回到开头的判断,我们看哈姆雷特死前的场景,他说的是有关丹麦继承权的问题。 利亚的名字。所以说,把这部戏理解成社会批判据也是情有可原的,因为毕竟,也许我们忽略了这一点,哈姆雷特的身份是王子,而非公子,而王子是将继承王位的。

莎士比亚简介

莎士比亚简介 威廉·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位伟大的剧作家、 诗人。威廉·莎士比亚于1564年4月23日生于英国中部瓦维克 郡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的一位富裕的市民家庭。其父约翰·莎士 比亚是经营羊毛、皮革制造及谷物生意的杂货商,1565年任镇民 政官,3年后被选为镇长。莎士比亚七岁时被送到当地的一个文法 学校念书,在那里读了六年的书,掌握了写作的基本技巧与较丰 富的知识,除此之外,他还学过拉丁语和希腊语。但因他的父亲 破产,未能毕业就走上独自谋生之路。1577年被父亲从学校接回, 不得已帮他父亲做了一段时间的生意。他当过肉店学徒,也曾在乡村学校教过书,还干过其他各种职业,这使他增长了许多社会阅历。 莎士比亚的戏剧大都取材于旧有剧本、小说、编年史或民间传说,但在改写中注入了自己的思想,给旧题材赋予新颖、丰富、深刻的内容。在艺术表现上,他继承古代希腊罗马、中世纪英国和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戏剧的三大传统并加以发展,从内容到形式进行了创造性革新。他的戏剧不受三一律束缚,突破悲剧、喜剧界限,努力反映生活的本来面目,深入探索人物内心奥秘,从而能够塑造出众多性格复杂多样、形象真实生动的人物典型,描绘了广阔的、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图景,并以其博大、深刻、富于诗意和哲理著称。 故此,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成为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作家,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他在欧洲文学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被喻为“人类文学奥林匹克山上的宙斯”。他亦跟古希腊三大悲剧家埃斯库勒斯(Aeschylus)、索福克里斯(Sophocles)及欧里庇得斯(Euripides)合称戏剧史上四大悲剧家。

对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人物的看法

对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人物的看法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包括《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故事均取自欧洲的历史传说。 《哈姆莱特》是他创作最辉煌时期的作品,在思想和艺术方面都体现了莎士比亚悲剧的最高成就,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也是世界戏剧的典范。 哈姆莱特是作者着力塑造的一个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他出身王室,却在当时新文化中心的德国威登堡大学接受了人文主义教育,他出身上层统治阶级,却接近人民,他痛心周围社会的丑恶现实,抱有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的崇高理想,同时对“人”抱有美好的看法。在鬼魂出现之后,他知道父亲是谁害死的,并立志复仇。对于哈姆莱特来说,复仇既是自己作为儿子的责任,又因为凶手是当今的国王,是专制王朝的代表,推翻了国王,也就扭转了这混乱的局面,拯救了这濒于崩溃的国家,因而不仅仅是个人问题,还是关系到整个国家,整个社会的问题。他勇敢地承担了这一责任,同时也深感这一责任的重大:“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这一方面表达了他作为王子要为父复仇的坚定决心和作为人文主义者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的气魄;另一方面,表现了他面对黑暗现实,对所负重任的悲愁和无可奈何的心情。哈姆莱特的装疯说疯话,一方面适应了内心的忧郁,一方面针对外界的罪恶社会现象。 关于《奥赛罗》一剧的评论,据知早在十七世纪下半叶,英国就有人热情肯定此剧:“从诗行与剧情,特别是从剧情来看,它是一出很好的戏”,主要人物“描绘得好”;“诱惑的场面”卓越地显示了伊阿古恶人的“癖性”。

奥赛罗是一位战士,一位勇敢的战士。由于在和土耳其的残酷战争中指挥有方,被擢升为威尼斯军队的将军,从而受到国家的尊重与信赖。可以说,他在军事方面的才能是卓越的。而且,他做人正直、光明磊落。米切尔?凯西奥是一位年轻的军官,快乐多情,能说能道,很讨女人喜欢。却在某些方面受到了奥赛罗的嫉妒。奥赛罗提拔凯西奥为副官,这使一位年龄较大的军官伊阿古大为不满。阴险的伊阿古想出了一个可怕的阴谋来进行报复,以使凯西奥、摩尔人及苔丝狄蒙娜全部毁灭。伊阿古把凯西奥灌醉,使他丢了职务。又促使凯西奥去求苔丝狄蒙娜为他向她的丈夫求情。但这时奥赛罗正在气头上便不肯答应妻子的请求,而且对于凯西奥更加反感。同时, 奥赛罗更加坚信伊阿古是个正直的人,富于爱心和诚实。这就是奥赛罗的一个弱点。他在愤怒的时候不能理性的看问题,不能在事后检讨自己的过失,甚至他对于自己的手下都不很了解。这使得他完全被人利用了。还有一次,苔丝狄蒙娜再次为凯西奥求情的时候。苔丝狄蒙娜把奥赛罗送给他的手巾掉在了地上,而奥赛罗却没有看见。当伊阿古告诉他苔丝狄蒙娜将手巾送给了凯西奥时,他却十分相信。其实,我们在这个事件中还可以发现奥赛罗的两个弱点。首先,他对于生活中的琐碎问题并不十分关心。以致于妻子的手巾掉了他都没发现,从而给伊阿古的阴谋的成功创造了条件。另外,奥赛罗不会思索人际问题。奥赛罗之所以选一个外族人作为副将,他可能觉得沟通起来比较方便,可是他却忽略了一点,那就是他的做法引起了本族的伊阿古的不满。他应该知道伊阿古是要报仇的,他却丝毫没有发现。当然我们不能够完完全全的否定奥赛罗:他非常的英勇善战,而且屡立战功;他为人正直,对于一些丑恶的事情极度厌恶,也正因如此,他才很快听信伊阿古的谎言,最后导致不能自拔、陷入困境、做出错事。而且,他对于幸福美好的爱情的向往是显而易见的。另外,当他做出

漫谈教育论文的写作

漫谈教育论文的写作 教育论文是教育领域某个课题新的研究成果或创见的科学记录。仔细写好教育论文,关于推广教育科研成果,促进教育事业加快进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优秀教育论文的一些特点: 1、“实”:实事求是,别弄虚作假;足踏实地,有科学价值。 2、“新”:观点、思路、题材、内容新颖独特,能吸引人。 3、“精”:文章精炼,可以将教育工作实践、科学实验业绩、成果的精华奉献给读者。 4、“准”:论点、论据、结论富有科学性、思想性,文字准确无误。 一篇优秀的教育论文,内容要充实,观点要新颖,富有说服力,要有实践上、理论上的创新与提高。 二、确定教育论文选题应注意的事项 1、应挑选自己熟悉的、体验最深刻的、与本职工作有紧密联系的内容为题材。一线教师的优势在于接触教育工作实际多,工作经验丰富,只要充分发挥优势,别愁寻别到好题材。反之,别顾自己的实际事情而盲目地追逐热点,则很难写出有力度、有价值的教育论文。 2、理清科学研究、科学实验与撰写论文的关系。有些教师感到论文难以完成,实际上存在着误解。科学研究、实验应经过调查发觉咨询题——制订解决咨询题的打算——实践——总结——这一系列流程,别是凭想象或粗浅经验就能完成的。教师应积极参与教育科研活动,并在实践中仔细搞好资料经验的提取、积存、总结、提高。如此写起论文来就会有一种厚积薄发、水到渠成之感。 三、“三多”是提高教育论文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 1、多看:为学习、充实的需要,广览教育专业乃至其他门类的报章杂志、参考书籍,是开拓眼界、开拓思路的有效途径。 2、多思:在学习与实践的并且,要勤于动脑、善于动脑,多想几个什么原因,多想几个如何办,多想几个如何写。 3、多记:人脑别是电脑,遗忘可能随时发生。在阅读、考虑过程中,要多动笔,对忽然涌现的灵感,要及时记录下来。 总之,要写出一篇优秀的教育论文,绝非一朝一夕的事,必须有一具长期的实践积存过程,然后在占有大量、丰富、实用素材的基础上,经过缜密的综合、分析,才会写出观点新颖、内容详实的教育论文来。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简介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简介 (1)《奥瑟罗》叙述摩尔人贵族瑟罗由于听信手下旗官伊阿古的谗言,被嫉妒所压倒,掐死了无辜妻子苔丝狄蒙娜,随后自己也悔恨自杀。奥瑟罗是个襟怀坦白、英勇豪爽的战士,苔丝德蒙娜天真痴情,毅然爱上了他,不顾家庭的反对和社会的歧视,同他结了婚。但是,他们的爱情虽然战胜了种族歧视,却没有逃脱伊阿古的阴谋陷害。伊阿古假装忠诚,心地奸诈,由于升不上副将,就对奥瑟罗怀恨在心,千方百计害死奥瑟罗夫妇,最后自己也得不到好下场。通过这个形象,莎士比亚对原始积累时期新兴资产阶级中的极端利已主义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2)《李尔王》描写一个专制独裁的昏君,由于刚愎自用,遭受到一场悲惨的结局。悲剧的目的同样在于揭露原始积累时期的利已主义,批判对于权势、财富的贪欲。悲剧还反映了当时广大农民流离失所的英国现实。在第三幕第四场里,李尔被两个女儿驱逐出门以后,跑到暴风雨的荒野,诅咒女儿忘恩负义。在雷电交加中,李尔对穷苦的人们喊道:“衣不蔽体的不幸的人们,无论你们在什么地方,都得忍受着这样无情的暴风雨的袭击,你们的头上没有片瓦遮身,你们的腹中饥肠雷动,你们的衣服千疮百孔,怎么抵挡得了这样的气候呢?”这里,莎士比亚通过李尔的

口表达了他对无家可归的农民的同情,同时也是对当代现实的揭露。但是,紧接着上面那段话之后,李尔说道:“安享荣华的人们呵,睁开你们的眼睛来,到外面来体味一下穷人所忍受的苦,分一些你们享用不了的福泽给他们,让上天知道你们不是全无心肝的人吧!?这种求助于剥削阶级发善心以解决社会矛盾的想法,正是一种调和阶级矛盾的人道主义思想。 (3)《麦克白》野心家麦克白将军从战场上立功凯旋,由于野心的驱使和妻子的怂恿,利用国王邓肯到自己家中作客的机会,弑君而自立,最后,这个血腥的篡位者被邓肯的儿子和贵族麦克德夫所战败而死去。他的妻子也因精神分裂而死。这出悲剧深刻地揭示出个人野心对人所起的腐蚀作用,是莎士比亚心理描写的杰作。 (4)《哈姆莱特》(1601)是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最高成就,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复仇的故事。悲剧的情节是这样的: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在德国威登堡大学接受人文主义教育。因为父王突然死去,怀着沉痛的心情回到祖国;不久,母后又同新王——他的叔父结婚,使他更加难堪。新王声言老王是在花园里被毒蛇咬死的,王子正在疑惑时,老王的鬼魂向他显现,告诉他“毒蛇”就是新王,并嘱咐他为父复仇。哈姆莱特认为他这复仇不只是他个人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国家的问题。他说自己有重整乾坤,挽狂澜于既倒的责任。他考虑问题的各个方面,又怕

法学学位论文写作漫谈(汤维建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教授)

法学学位论文写作漫谈 汤维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 上传时间:2007-3-14 编者按:此次讲座系汤维建教授在由中国人民大学(香港)法学研究生校友会主办的“法学论文写作座谈会”上的讲演。在此,感谢中国人民大学(香港)法学研究生会的支持!感谢汤维建教授赐稿! 第一部分开头的话 一、通过法学论文答辩是获得法学学位的必要条件 法学学位包含法学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的论文有不同的要求。本文主要谈法学硕士(含法律硕士)学位论文的写作问题,在某些方面兼及其他论文写作。 全国高等教育从77级开始,恢复锻炼写作学术论文的制度,三年级同学要挟学年论文,四年级同学要写毕业论文,并进行论文答辩。81年起,全国实行学位制度,凡申请学位的都要提交学位论文,并进行论文答辩。 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应达到的学术水平,《学位条例》规定了两个方面:(一)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二)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知识和能力这两个方面的要求,应该在加强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同时,把能力的培养放在突出地位。研究生教育是大学教育的深化,但不是简单的继续和延伸[1]。 目前强调素质教育,对于各种考试会有新的表现方式,但对于各种学位论文的要求,还是会坚持下去,不会改变。 当然,也有人对法学学位论文的必要性提出质疑。主要的原因在于法学硕士的再度时间较短,只有两年,两年中不仅要学许多课程,同时还要实习、调研、写学位论文,时间是非常紧张的,因此,我认为,法学硕士学位论文的要求还是应当坚持的,但是,学生的在读时间可以延长至三年,原来就是三年。或者两年毕业后,规定在三年之内完成学位论文。目前后一种选择方案似乎更加可取。 二、应当认真对待法学论文写作 法学论文写作方法论是一门科学,也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属于法理学及其法律方法的范畴。法学是否发达,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看其论文写作是否讲求方法,方法中就包含了规范化要求。

谈谈你对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形象的看法内容梗概

谈谈你对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形象的看法内容梗概: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包括《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是其悲剧作品中最著名的四部。故事均取自欧洲的历史传说。 《哈》剧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回国奔丧,父王鬼魂诉冤,嘱其报仇。王子装疯,安排“戏中戏”,证实了新王杀兄的罪行。错杀大臣后,王子被打发出国,他洞察新王阴谋,中途折回。新王备下毒酒毒剑,挑唆大臣之子与王子决斗,欲置之于死地,最后三人同归于尽,母后也误饮毒酒而死。《奥》剧写的是威尼斯大将、摩尔人奥赛罗与元老之女苔丝狄蒙娜倾心相爱,冲破家庭阻力结为夫妻并一同出征。旗官伊阿古,因个人私怨而设计诬陷台丝狄蒙娜有私情。奥赛罗轻信中计,亲手将妻子掐死,最后真相大白,奥赛罗悔恨交加,拔剑自刎。《李》剧叙述不列颠王李尔将国土全分给了花言巧语的两个大女儿,而将秉性耿直的小女儿远嫁法国。最终遭到长女次女百般虐待,流落荒野,疯癫而死。《麦》剧写苏格兰大将麦克白受女巫诱惑,在野心和夫人的驱使下,杀君自立,后终日被噩梦纠缠,神思恍惚。其妻也发狂自杀而死。最后王子率兵讨伐,麦克白兵败而死。鉴赏与品评: 莎士比亚的悲剧主要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和理想的破灭。人文主义理想和现实社会恶势之间的矛盾构成戏剧冲突。剧中塑造了一批具有人文主义理想下面的人物,描写他们与恶势力进行的悲剧斗争、毁灭及其道义力量。如哈姆雷特就是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惨痛的变故使他所珍视的理想全部破灭,为父报仇、重整乾坤又使他感到任务艰难,因而忧郁、犹豫,陷入深刻的思索。古典主义时代最深刻的人性论,在莎士比亚这四大悲剧中彻底的呈现出来——人生中种种悲剧的产生,实肇因于某些性格缺陷没有面对处理、不断因袭累积自身、最终自然导致出灾难性的后果。这人性观莎士比亚在四大悲剧中最早完成的《哈姆雷特》中表露无遗。他透过哈姆雷特的口说:“某种品行、脾气、习惯、缺点...冲破约束发展到反常...这少量的邪恶足以勾销全部高贵的品质,害的人声名狼藉。”而他每一个悲剧,分别探讨不同的性格缺陷。 首先,多线索手法的运用体现了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如《哈》剧中安排三条复仇线索,以王子复仇为主线,另两条线索穿插糅合其间。《李》剧中也有两条平行交错的线索。其次,人物形象鲜明,作者善于深入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使其性格更丰满深刻。如哈姆雷特的著名独白,富有哲理性。麦克白杀人后精神崩溃的过程更是刻画得细腻真切。此外,作者还善于渲染气氛,营造悲剧性的氛围,烘托人物的心理活动。如《麦》剧中夜与血的形象贯穿始终,阴森恐怖。《李》剧中暴雨荒原一场,激烈哀愤……凡此种种,都使莎士比亚悲剧成为文学史上不朽的名篇。莎士比亚的历史剧表现了他的人文主义政治思想:主张改革,抑制贵族和教会势力,反对社会动乱和封建内战,主张重用有才能的新贵,反对资产阶级的个人野心和对权力的贪欲。主张开明君主统治,对内能使国家富强,百姓安居乐业;对外则能战胜敌国,维护民族与国家的独立。莎士比亚的系列历史剧为世界戏剧史上所罕见。 莎士比亚的戏剧,塑造了一系列概括性强、具有独特个性并且在矛盾中发展的典型人物形象。他的许多著名悲剧人物,不论是思想深刻周密、忧郁沉思的哈姆莱特,刚正不阿、单纯轻信的奥塞罗,含冤负屈、悲苦无告的李尔王,权势熏心、傲慢残酷的麦克白,心胸坦荡、动机纯良的勃鲁特斯,或者是勇敢坚强、品质高尚的安东尼奥,都是埃斯库罗斯戏剧里的巨人式的人物,形象鲜明,个性突出,给人以难以磨灭之深刻印象。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及四大喜剧简介

《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Hamlet(哈姆雷特)、Othello(奥瑟罗)、King Lear (李尔王)、Macbeth(马克白)四大悲剧。四大喜剧是《仲夏夜之梦》》A Midsummer Night's Dream《皆大欢喜》As you like it《第十二夜》Twelfth Night《威尼斯商人》The merchant of Venice 《哈姆雷特》简介 丹麦王驾崩,守夜卫兵看见老王幽魂出现,告知哈姆雷特王子。而叔父克劳狄斯服丧未满,即娶其兄嫂继承王位。王子与幽魂对话,获知叔父谋害父王之真相,王子装疯卖傻为证实真相,导演一出王被毒杀的短剧,请新王与新后观赏,叔父当场色变,母后以为王子疯了,奥菲莉亚遭情人失踪及丧父子之痛投河自杀,引起雷奥提斯心头之恨,与克劳迪王共谋比剑时涂剧毒于剑锋,酒内下毒,加害王子,不料被葛楚皇后误饮,雷奥提斯自己亦为毒剑所伤,临死告知王子真相,王子报了父仇,自己亦壮烈牺牲。 《奥赛罗》简介 奥赛罗是威尼斯公国一员勇将。他与元老的女儿苔丝狄梦娜相爱。但由于他是黑人,婚事未被允许。两人只好私下成婚。奥赛罗手下有一个阴险的旗官伊阿古,一心想除掉奥赛罗。他先是向元老告密,不料却促成了两人的婚事。他又挑拨奥赛罗与苔丝狄梦娜的感情,说另一名副将凯西奥与苔丝狄梦娜关系不同寻常,并伪造了所谓定情信物等。奥赛罗信以为真,在愤怒中掐死了自己的妻子。当他得知真相后,悔恨之余拔剑自刎,倒在了苔丝狄梦娜身边。 《李尔王》简介 年事已高的李尔王意欲把国土分给3个女儿,口蜜腹剑的大女儿高纳里尔和二女儿里根赢其宠信而瓜分国土,小女儿考狄利娅却因不愿阿谀奉承而一无所得。前来求婚的法兰西国王慧眼识人,娶考狄利娅为皇后。李尔王离位,大女儿和二女儿居然不给其栖身之地,当年的国王只好到荒郊野外……考狄利娅率队攻入,父女团圆。但战事不利,考狄利娅被杀死,李尔王守着心爱的小女儿的尸体悲痛地死去 《麦克白》简介 苏格兰国王邓肯的表弟麦克白将军,为国王平叛和抵御入侵立功归来,路遇三个女巫。女巫对他说了一些预言和隐语,说他将进爵为王,但他并无子嗣能继承王位,反而是同僚班柯将军的后代要做王。麦克白是有野心的英雄,他在夫人的怂恿下谋杀邓肯,做了国王。为掩人耳目和防止他人夺位,他一步步害死了邓肯的侍卫,害死了班柯,害死了贵族麦克德夫的妻子和小孩。恐惧和猜疑使麦克白心里越来越有鬼,也越来越冷酷。麦克白夫人神经失常而自杀,对他也是一大刺激。在众叛亲离的情况下,麦克白面对邓肯之子和他请来的英格兰援军的围攻,落得袅首的下场。 《威尼斯商人》简介 威尼斯富商安东尼奥为了成全好友巴萨尼奥的婚事,向犹太人高利贷者夏洛克借债。由于安东尼奥贷款给人从不要利息,并帮夏洛克的女儿私奔,怀恨在心的夏洛克乘机报复,佯装也不要利息,但若逾期不还要从安东尼奥身上割下一磅肉。不巧传来安东尼奥的商船失事的消息,资金周转不灵,贷款无力偿还。夏洛克去法庭控告,根据法律条文要安东尼奥履行诺言。为救安东尼奥的性命,巴萨尼奥的未婚妻鲍西娅假扮律师出庭,她答允夏洛克的要求,但要求所割的一磅肉必须正好是一磅肉,不能多也不能少,更不准流血。夏洛克因无法执行而败诉,害人不成反而失去了财产。 《仲夏夜之梦》简介 讲述了由“魔汁”引起的冲突及冲突被解决、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故事。有两个男青年拉山德、狄米特律斯同时爱上了女青年郝米娅,而郝米娅恋着拉山德,她的好友海丽娜又恋着狄米特律斯。郝米娅为了反对包办婚姻和情人私奔,来到约定好的森林里。海丽娜将这一消息告诉了狄米特律斯,二人也跟着赶到了森林里。这个森林里本来住着仙王、仙后和侍奉他们的小仙、精灵,此时仙王、仙后正因为一个“换儿”(传说中仙人常于夜间将人家美丽的小儿窃去充做侍童)而不和。仙王为了让仙后做出让步,便派小精灵迫克去取来魔汁(西方一朵纯洁的白色小花因为误中了丘比特的爱情之箭,受创伤后而流出的汁液)以戏弄仙后。这种魔汁

相关文档